对大学毕业离别赠言(精选6篇)
对大学毕业离别赠言 第1篇
1、我们是幸运的,逢上这好时光;我们有灵气,去把握时机,未来在我们身上。
2、柳阴下别百般惆怅,同窗数载少年情长,望征程千种思绪,愿友情化为奋进的力量!
3、我在大学体会了除离别以外的一切美好!现在让离别画上美好的句号!道一声“思量”,又怎不“思量”!
4、我就是一个连初中都没毕业,就想和你过一辈子的人!
5、四年的老同学,你身上一定有门捷列夫没有发现的元素!否则,语言怎么在我最需要的时候无影无踪了呢?
6、认识你是我的欢乐,离开你是我的痛苦。对于即将的离别,支持着我的是对于重逢的期盼。
7、天空吸引你展翅飞翔,海洋召唤你扬帆启航,高山激励你奋勇攀登,平原等待你信马由缰,出发吧,愿你前程无量!
8、缘份是一根线,架起我们相遇的桥,划开我们别离的界;情谊是一坛酒,天南地北共饮心不醉,他日相见举杯终有时。
9、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你那善良、热忱、无私的品性,永远铭刻在我心怀。
10、大学是你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什么时候你的父母还会一年花几千块供你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天天晚上喝醉。
11、毕业季,我想拿着签满全班同学名字的毕业照,给一个大大的吻。
12、毕业了,日子慢慢过去,还记得当初陪你一起疯的2B吗?
13、毕业了。有得到也有失去。得到的是自由。失去的是校园生活的那种开心。
14、茫的四年,寂寞的四年,奋斗的四年,青春的四年,这四年有你们真好,分别在即,愿你们珍重万分。
15、期待毕业那天的到来。可是,又怕那天会很快过去。
16、你的身影是帆,我的目光是河流,多少次想挽留你,终于不能够。我知道人世间难得的是友情,但更宝贵的却是自由。
17、你用才智和学识取得今天的收获,又以明智和果敢接受明天的挑战。学友,我钦佩你的一往无前精神。
18、今年夏天我们不想毕业,不想离开,因为我们是最亲的人。
19、大学四年即将成为过往,回想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我想说:思念过去,珍惜现在,展望未来。大家一路走好!
20、下辈子再上大学,一定找一所晚上11点不熄灯的。
伤感毕业赠言
1、我们不得不分离,轻声地说声再见,心里保存着感激,感谢你曾给我那一份深厚的情谊。
2、毕业相总会有那么一两个人会抢了你费尽心机准备好的镜头。
3、毕业了,我们说好了开心的离开,可散伙饭那天眼泪却不听话的流下来。
4、曾经以为毕业是很遥远的事情,突然间我却毕业了,或许只有失去以后才会懂得珍惜。
5、我坐在书桌前细数着,墙上所以照片,感觉像做时光机回到了那年夏天。
6、毕业是罪人,把我们班一个大集体给分开了。
7、以前吧也曾以为大学吧就是用青春来追梦的过程,毕业了才知道我的青春没了,梦早就没了。
8、让我们共同摒弃对幸福的一味幻想,把希望寄托在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上!
9、毕业了,一切都将结束,我想我还能在等你不足一个月的时间,你快点,好吗?
10、不管未来有多遥远,成长的路上有你有我;不管相逢在什么时候,我们是永远的朋友。
11、疯子们,在毕业照里留下我们的微笑吧。
12、你用才智与学识取得今天的收获,又以明智与果敢接受明天的挑战。学友,我钦佩你的一往无前精神。
13、一个短短的假期就会让我想你们到疯,那么毕业的时候我会怎样呢?
14、从黑色六月到黑色七月,似乎那是每个人的宿命在抉择,而生活却不会因一次的成败而昼增色彩。
15、毕业了,多少相爱的人渐行渐远。毕业那天不许哭我们微笑着滚蛋。
16、大学就好像校门口的公交车,坐上车,去了又回,那是又开始了一个学期;坐上车,去了又回,就毕业了。
17、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思去去、今日一别,与君相向几愁多。
18、快毕业了,有些人也许一辈子也见不到了。
19、若不得不分离,也要好好地说声“再见”,也要在心里存着一份感激,感谢你给了我那一份终身难忘的甜蜜的回忆。
20、啊,同学们,让我们在飞逝而去的时间波涛上,乘风破浪,驶向成功的彼岸!
对大学毕业离别赠言 第2篇
以下的几点建议希望会在你以后的人生路上带给你一些启迪:
1、年轻人犯错误,上帝都可以原谅,何况是一个普通的老师。但请你记住:上帝能够原谅的事,社会不一定会原谅;老师能够原谅的事,老板不一定会原谅。你将生活在现实而复杂的社会,而不是大学和天堂。
2、年轻就是资本,但年轻是学习知识和打拼事业的资本,而不是放纵自己和庸碌生活的理由。请你记住:不要以为年轻就一切还来得及,来不及的不是年龄而是在岁月流逝中所积累或错过的一切。
3、“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的品性和素质是一个长期养成的过程,而中学时的养成往往会影响你的一生。请你记住:上课说话的确不是什么大毛病,但如果养成一种习惯,就会决定你被“请出去”的命运。
4、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它会赢得认同、欣赏和合作。请你记住:不尊重朋友,你将失去快乐;不尊重同事,你将失去合作;不尊重领导,你将失去机会;不尊重长者,你将失去品格;不尊重自己,你将失去自我。
5、表达自我是一种本能,挑战权威是一种勇气。但表达自我不能伤害别人,挑战权威不能破坏规则,除非你在进行革命。请你记住:不要试图用带有道德色彩的另类行为去赢得关注,也许在目光关注的背后是心底的离弃。
6、无知者无畏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无知者还无所谓。请你记住:不要用无 所谓的态度原谅自己,对待一切,那会使一切变得对你无所谓,也会使你成为一个无所谓而又无所成的痛苦的边缘人。
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调适的探讨 第3篇
所谓心理预期实质就是对前途的期望问题。调查显示, 当前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中往往存在一些不利于择业、就业的心理预期, 如孤傲心理、攀比心理、完美心理、急功近利或是消极、矛盾、焦虑、自卑、依赖等不良心理。不能正确对待自己与社会, 就会错失择业良机, 影响顺利就业。因此, 正确的自我评价无疑应该是大学生择业观的前提和基本内容。在大学毕业生走向就业市场, 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之际, 能否把自我的位置摆正, 顺应形势, 在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角色, 取决于大学毕业生能否对自己作出正确的自我评价。为此, 应该指导大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要充分、客观、准确地认识自己, 既不要盲目乐观、期望太高, 也不要自暴自弃、不思进取;既要关注工资待遇等物质利益, 又要考虑自身的个性、兴趣和特长。只有做到知己知彼, 才能百战不殆。在分析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和所面临的主要矛盾、认清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基础上, 笔者认为, 至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未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进行展望, 引导、帮助大学毕业生及时有效地调适就业心理, 为自己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
一全面开展就业指导, 加速就业观的转变
在高校, 对于就业与择业的教育不仅仅是对面临就业的毕业生要开展的工作, 而应该是在学生整个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中全面、有计划、系统开展的一项教育工作, 即开展系统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当前对于就业指导的关键问题就在于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指导大学生将“精英化就业观”及时转变为“大众化就业观”。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 社会精英岗位与高校毕业生的数量相比显得不充足甚至短缺, 大学毕业生就业已进入了一个“大众化就业”时代。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可以通过竞争进入社会的精英岗位, 同时必然要有一部分大学毕业生从事比较基础的工作。这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因此, 大学毕业生必须首先树立大众化就业观, 调整就业预期值。自觉主动地听取就业指导专家的分析与建议, 是大学生理性利用信息资源选择最佳职业的有效途径, 这远远要比单凭自己的经验或吸取别人零散的经验要科学与经济。大学生在接受就业指导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时间问题。大学生接受就业指导越早, 准备得越充分, 就越有成功择业的希望。2.信息问题。学生要全方位了解以下信息内容:自主择业的社会知识背景, 国家、省、市就业政策的内容,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程序, 用人单位的状况及用人标准, 求职技巧与求职心理的最优化等。
二正确分析就业形势, 适应就业大市场的需求
就业问题与产业结构变化、经济发展周期等有直接的关系。同样,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表明供给过多而造成了人才过剩, 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导致的现象。从当前大学生毕业就业的实际情况来看, 很多学生的就业期望依旧是留恋公职、干部身份, 局限在沿海地区、大企业、大城市、国家机关、合资企业范围内, 使大学毕业生集中在大城市, 人才“扎堆”。而由于国有企业减员增效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精简人员, 传统的就业领域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降低, 社会方方面面的改革促使各行各业追求生产效率, 单位不再无目的地使用多余人员, 这些领域整体需求不旺, 必然出现就业紧张。因此, 一方面表现出许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而另一方面又有许多单位多年没有招入的大学毕业生。这种观念如不及时调整, 将会出现社会人才供需的严重错位, 使本来就已很紧张的就业渠道变得越来越窄。可见, 大学毕业生不是找不到就业的岗位, 而是他们愿不愿意到小城市、愿不愿意去中小企业就业的问题。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多数毕业生能够及时转变观念, 合理调整就业预期, 但仍有一部分毕业生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因此, 大学毕业生要冷静面对就业现实, 及时转变观念, 切合实际定位, 使自己能够顺利就业。面对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应首先解决生存问题, 然后再解决发展问题。所以, 大学毕业生应根据市场变化, 正确分析就业形势, 调整就业预期, 适应就业大市场的需求。
三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 客观地评价自己, 增强就业竞争的主动性
以往的应试教育中不但忽视对社会能力的培养, 而且忽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换句话说, 只重视智商培养, 忽视对情商的正确引导。坚强、自信、自尊、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等情商内容, 是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应有的素质。毕业生的就业市场是一个动态市场, 毕业生必须具有良好的情商, 不断调适自己, 适应这个市场的变化, 舍弃焦虑不安、自卑或孤傲等消极因素, 从实际出发, 沉着冷静, 敢于竞争, 以顽强的意志克服种种困难, 而达到顺利实现择业的目标。在当今这样一个充满挑战和竞争的社会里,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将来的职业发展前景, 大学毕业生应该具有良好的就业心态, 要避免孤傲心理、攀比心理、完美心理、急功近利的心理, 也要克服急躁、焦虑、自卑、依赖等不良心理, 正确对待自己与社会, 能正视现实, 敢于竞争, 不怕挫折, 客观地认识自我, 找出自己的兴趣所在, 确定自己的优势, 明确切入社会的起点十分关键。还要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不公平现象。客观地讲, 目前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有时候能否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并不完全取决于毕业生本人各方面的素质, 而在于是否有关系、有门路。有的毕业生看到平时各方面不如自己的同学能够靠父母的关系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 既羡慕又忿忿不平, 无可奈何。遇到这种情况, 首先要认识到绝对的公平或公正是不存在的;其次, 由于目前就业形势困难, 就业信息渠道不够顺畅, 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动员和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社会关系为自己求职择业提供帮助, 也不失为一种选择。但这种情况会在客观上使出身于社会资源不丰富、不强势的家庭的学生处于社会竞争的劣势地位。相信随着社会人事体制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这些问题也会逐步得到解决。更重要的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一次就业定终身的现象将成为过去, 大学毕业生不要过分强调第一次择业, 要相信人才的合理流动会促使自己得到发展和进步。树立相信市场、依靠市场的观念, 即使在参加工作以后也可以时时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情况, 找好时机重新选择职业。在校期间, 应在心目中早日确立自己的就业方向, 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 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锻炼实际能力;自觉培养自己诚实正直的品质、团队合作精神、服务意识以及适应新事物和接受挑战的能力;为获得理想职业而做好各项准备, 增强就业的主动性。
四毕业生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
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毕业生就业时只要有单位接收, 就应该先就业, 首先融入社会, 脚踏实地锻炼自己。工作一段时间后, 如果单位不适合自己发展, 可以重新选择职业。有了工作经历, 各方面的经验和能力肯定会有所提高, 当时机和条件成熟时完全可以大显身手。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 知识、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 在就业机会不断增长的同时, 失业的威胁也越来越大。由于职业和岗位变动频繁, 多数毕业生将不会“从一而终”, 就业、择业、创业、发展会伴随一生。因此, 要逐步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 走一条面对现实、降低起点、先融入社会再寻求发展的道路, 可以更好地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知识更新的要求。
五毕业生要树立到基层单位、到生产第一线建功立业的观念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 国家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战略, 推出了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重大举措。要实现新的发展目标, 必然需要大批人才作为支撑, 这就为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了重要机遇。结合目前的就业形势, 到西部地区、到基层、农村, 到中小企业就业, 应是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 也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矛盾的根本措施。基层地区和中小企业急需补充人才, 是年轻大学生经受锻炼、快速成长的重要天地。近年来, 高校毕业生中涌现出一大批投身基层、在生产第一线建功立业的优秀典型。实践证明, 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大有作为。
六毕业生要树立勇于创业不断创新的观念
目前, 毕业生越来越多, 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鼓励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 不仅可以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以知识回报社会, 更是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舞台, 增加锻炼的机会, 通过创业可以培养创新思维, 弘扬创新精神, 提高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社会, 国家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将是衡量未来人才的重要标准, 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必备素质。广大毕业生面对知识经济和金融危机的挑战, 不仅要丰富知识, 培养能力, 更要注重对自己创新思维的培养, 勇于向传统挑战, 把自己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春兰.大学毕业生就业前的心理障碍及应对措施[J].职业与健康, 2007 (6) .
[2]王丽珍.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与相应对策[J].中国建设教育, 2008 (8) .
[3]张翠萍.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及调适[J].法制与社会, 2007 (6) .
对大学毕业离别赠言 第4篇
[关键词]自我构念;大学毕业生就业;独立型自我;互依型自我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5.03.018
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历来备受学生本人及其家庭乃至企业、政府的高度关注,学术界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也一直未曾停止过[1-2]。从目前国内外相关文献来看,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是分别着眼于外因和内因两个层面。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外因层面的研究,已经趋于成熟和系统,如教育结构、教育制度、经济环境、就业政策等[3-4]。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内因层面的研究,从国内相关文献来看,绝大多数是从人力资本要素如生理特质、专业能力、社会兼职、在校管理经验、学习成绩等角度进行分析[5-6],而对能够全面反映和表征行为主体之文化与心理特征因素——自我构念——对就业影响的研究则非常欠缺,中国知网的检索结果表明相关研究成果几近空白。研究表明,行为主体在自我构念上的不同,会影响甚至在很多情况下能够决定个体的行为,进而导致不同的结果[7-8]。自我构念理论自1990年代开始获得重大突破,并在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乃至大学毕业生就业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验证和应用。在我国目前社会文化、家庭结构、经济环境、教育模式和就业形式不断变化的背景下,从自我构念角度深入挖掘其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及作用机理,既有利于相关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完善、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又有利于行为主体从自我构念角度纠正在就业方面存在的偏差,从而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更趋理性。
一、文献综述与理论模型
自我构念最初是由心理学家Markus和Kitayama于1991年提出,指的是基于个体文化差异背景下如何从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角度来认识自己的一种关于自我的认知方式[9]。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对自我、他人及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理解与认知,这些不同的理解与认知形成了不同的自我构念。随后,Singelis[10]根据Markus与Kitayama提出的自我构念的概念又进一步指出,自我构念本质上就是个体究竟是把自我与他人进行明确区分,还是把自我与他人相联系的有关思想、情感与行为的集合。Lam[11]则把自我构念视为个体认为自身在多大程度上处于社会关系的情景中。个体所属的特定文化背景的不同决定了自我构念的不同,自我构念的核心就是个体对自我的理解与认识方式,其本质就是“自我—他人”的关系。
在对自我构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学者们还对自我构念的构成维度进行了研究,其中Markus和Kitayama的研究成果最具代表和里程碑意义。他们把自我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独立型自我和互依型自我。[9]独立型自我侧重于强调自我与他人的差异和区别,倾向于明确表达自身的内心感受和想法,积极展示自己的能力,注重创造自身的独特价值并努力实现想要的目标,与他人沟通更加直接和坦诚,并敢于根据自身内心的真实感受做出相应的外在行为。通常认为,独立型自我在具有西方文化背景的个体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而在集体观念至上的东方文化背景下往往会遭遇许多阻碍。互依型自我强调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和作用,重视自身的社会角色和身份地位,与他人的沟通显得迂回委婉,善于根据不同场合调整想法和变更行为,并依据自身所在群体及群体对自身的期望来衡量自我和规划自身目标。通常认为,互依型自我在具有东方集体主义文化背景的个体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做出如下假设:不同类型自我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会产生不同影响。
但是,无论独立型自我还是互依型自我都是一个极为抽象的概念,难以直接测定。因此,后续一些学者尝试探索对上述两种类型自我的进一步界定和诠释,其中尤以Cross[7]的研究最具代表性。他把独立型自我这一构念分解为个人主义、自主性、行为一致性、自我本位四个维度或因子,并对每个维度给出了界定和诠释:个人主义主要体现了个体对其自身独特性的重视程度;自主性用以说明个体在公众面前的自如和直率程度;行为一致性则是指个体在不同场合下言与行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而自我本位则体现了个体是否具有将自己置于考虑的首要位置及以自我为中心的偏好或倾向性。对于互依型自我的界定和划分,Cross简要地用集体尊重型自我和关系依赖型自我两个维度来诠释和表征:集体尊重型自我主要说明自我对长辈及权威人士的尊敬程度和对集体决定服从的意愿程度,关系依赖型自我则主要说明个体对自身与他人之间关系的重视程度。Cross对于两种类型自我之界定与划分的研究范式,具有一定的里程碑意义,不仅使自我构念的相关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也使自我构念研究由单纯的定性研究开始走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其具体表现为相关量表如CSC开始在多个国家、不同领域不断得到验证。
由于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类型的自我构念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以及不同类型自我之各维度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此通过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和测定,就可以藉就业质量这一综合性指标得到体现。而根据杨河清等[12]的研究结果,能够基本反映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指标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一是表征大学毕业生所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是否相符的人职匹配程度,二是反映大学毕业生的劳动报酬、工作时间、各种保险、薪资水平、福利待遇、假期等在内的薪资福利水平,三是反映包括员工培训、工作稳定性、合同期限、职业前景等在内的大学毕业生未来职业趋势的发展空间。
根据上述自我构念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之假设、对自我构念各维度的分解和对大学生就业质量测定指标的筛选,可建立如下理论模型(见图1)。
二、研究设计
1.量表设计
本研究以上海、郑州、西安、济南、杭州、青岛、北京、武汉、太原9市31所高校的正在寻找工作的本科及以上学历层次的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资料的发放和收集主要基于研究者的个人社会网络。
首先根据本文研究目的,结合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有关文献,以CSC量表有关问项为基础对其进行适度修改,形成初始问卷,然后对初始问卷进行小范围的试调,以检验问卷信度和效度是否符合要求,而后对初始问卷进行修改,形成最终问卷。最终问卷主要由三部分构成:被调查对象基本信息、自我构念有关问项、就业质量有关问项。被调查对象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学历、专业等。自我构念部分是根据研究对象的情况,通过对Singelis 1994年开放的自我构念 CSC量表稍作修改而得到,包括独立型自我构念分量表和互依型自我构念分量表,每个分量表又分别涵盖了15个问项。15个问项构成的独立型自我构念分量表,主要用于表征包括个人主义、自主性、行为一致性和自我本位在内的4个独立因子,同时另外15个问项构成的互依型自我构念分量表,则用于对关系依赖与集体尊重两个独立因子的测定。所有问项均采用Likert七点量表法,要求被调查对象表达他们对相应问项的认同程度(“1”代表“完全不同意”,“2”代表“不同意”,“3”代表“有点不同意”,“4”代表“不同意也不反对”,“5”代表“有点同意”,“6”代表“同意”,“7”代表“完全同意”)。就业质量部分主要由反映大学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其所从事工作之间相关程度的人职匹配、说明大学毕业生目前收入状况的薪资福利和表征大学毕业生未来职业趋势的发展空间等问项构成。
2.样本来源
调查时间从2014年5月10日开始,截止到2014年6月10日,因为这段时间恰好是大学毕业生寻找工作暂告一段落、返校从事毕业设计等相关事宜的阶段,对问卷调研非常有利。此次一共发放问卷1 632份,其中纸质问卷658份,电子问卷974份,最终回收纸质问卷534份,电子问卷802份。经过逻辑检验并剔除部分问项拒绝回答或漏答的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 27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8.3%。有效问卷中,男生占比53.3%,女生占比46.7%;本科生占比63.8%,研究生占比36.2%;文科学生占比42.3%,理工科学生占比57.7%;已经签订就业协议的学生占比64.3%,尚未签订就业协议(包括有意向单位但未签订合同和无意向单位)的学生占比35.7%。
三、实证分析
1.不同类型自我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的差异性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不同类型的自我是否在大学毕业生就业方面存在差异。通过对独立型自我和互依型自我得分差异的显著性检验(见表1),发现两种类型的自我确实在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1)。可见,不同类型的自我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确实存在不同的影响。
2.自我构念与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相关性
由于本研究的资料数据主要是通过自陈问卷法对即将毕业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而获取的,不能排除共同方法变异CMV的影响,为此,通过采用Harmans单因素试验对CMV的测试表明,所收集数据中该问题并不明显存在。自我构念各维度与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之间的相关性见表2。由表2可知,自我构念与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3.自我构念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回归分析
上述相关分析仅表明自我构念及其各维度与就
业质量在数据统计上的相关性和相关强度,并不一定能够确定它们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因此,为了进一步确定自我构念与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现将就业质量作为因变量,自我构念及其各维度作为自变量,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具体结果见表3。
根据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独立型自我与互依型自我及其各维度的因子都进入了回归方程,尽管样本数据来源单一及样本容量导致某些因子对应的P值较大(统计上不显著),但仍然可以看出自我构念与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之间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自我构念各维度的因子可以共同解释约126%的就业质量变异性。
4.自我构念各维度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程度
上述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只是表明了不同类型的自我及其各维度与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之间存在某种相关性和因果关系,并没有揭示自我构念各维度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程度。为此,本文借助结构方程模型探索该影响程度。把通过问卷调研得到的第一手数据导入AMOS 17.0,并经标准化处理后,可得到自我构念各维度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拟合模型的影响系数(见图2)。图2中,e1~e6为自变量(自我构念的6个维度)的测量误差,err1~err3为因变量(就业质量的三个维度)的测量误差。评测指标χ2=9.320,P=1.53,df=9,χ2/df=1.036,RMSEA=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在对已有文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不同类型自我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不同的假设,然后构建了自我构念各维度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的理论模型,最后对不同类型自我构念各维度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
一是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在不同类型自我之间确实存在差异。独立型自我和互依型自我得分差异的显著性检验(P<0.01)证明了这种差异之存在,而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结果进一步佐证了这种差异
之存在及差异程度:对AMOS拟合标准化的计算表明,独立型自我对就业质量的综合影响程度为0505,互依型自我对就业质量的综合影响程度为0603,这说明在中国目前的文化和就业环境下,互
图2自我构念各维度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系数
依型自我的大学毕业生比独立型自我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上更具有一定的综合优势。
二是自我构念各维度是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子。Harmans单因素试验对CMV的测试和表2相关系数分析表明,自我构念与大学毕业生就业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自我构念各维度联合组合成的因子共同解释了就业质量12.6%的变异性,说明自我构念与就业质量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三是不同类型的自我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程度不同。从人职匹配角度来看,独立型自我的综合影响系数为0.479,显著低于互依型自我的综合影响系数(0605),这说明互依型自我的大学毕业生比独立型自我的大学毕业生更重视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匹配程度,即学以致用;从薪资福利角度来看,独立型自我的综合影响系数为0.582,略高于互依型自我的综合影响系数(0.554),这说明独立型自我的大学毕业生更加看重目前的收入和待遇;而从未来职业的发展空间角度来看,独立型自我的综合影响系数仅为0.461,而互依型自我的综合影响系数则高达0655,这意味着互依型自我的大学毕业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前景显著优于独立型自我大学毕业生的。
四是不同类型自我的构念维度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计算表明,互依型自我的大学毕业生的集体尊重和关系两因子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综合影响系数分别为0.632和0.575,这说明两因子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具有较强的正向作用,或者说用人单位比较看重大学毕业生这两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而独立型自我的自主性、个人主义、行为一致性和自我本位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综合影响系数分别为0776、-0.201、0.576和-0.276,这说明独立型自我的大学毕业生的自主性和行为一致性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具有较强的正向作用,用人单位非常看重大学毕业生的自主性和行为一致性。而个人主义和自我本位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系数为负则表明,过度的自我主义和个人本位必然为用人单位所顾忌,这两个因素可能成为大学毕业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潜在制约因素。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结合目前我国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和文化背景,提出以下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对策建议,以期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更趋理性。
首先,大学毕业生应充分认识到自我构念及其各维度在就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和可能造成的潜在影响,在面临就业不顺时不应一味抱怨和归因于外部环境,应更多地深刻挖掘自我构念中存在的某些负面因素并努力改正之。
其次,由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和岗位对大学毕业生自我类型有不同的要求,大学毕业生在投递简历和应聘前应对自我类型与岗位性质和要求之间的契合度有比较准确的认识,最好能够把自我构念各维度与意向职位之间的匹配度进行量化打分并进行排序,聚焦和锁定真正适合和匹配自我的职位,这样不但能够集中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提高就业效率,也能有效避免就业过程中由于不切实际的全面撒网、广种薄收甚至不收而使心理层面不断受挫,进而可能逐渐削弱自我对就业的信心和勇气,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和损失。
此外,大学毕业生还应充分注意不同类型自我在就业上的差异,意识到过度强调自我的独特性和以自我为中心都不利于就业;大学毕业生在努力发挥自我自主性的同时,需要摆正自身的位置,尊敬长辈和权威人士,妥善处理好自我与他我的关系,这都将有利于大学毕业生理性顺利地就业。
[参考文献]
[1]喻名峰,陈成文,李恒全.回顾与前瞻: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十年(2001—2011)[J].高等教育研究,2012 (2):79.
[2]涂晓明.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07(2):117.
[3]赵崇毅.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视点[J].经济特区,1995(9):151.
[4]陈成文,杨歌舞,谭日辉.就业政策与大学毕业生就业关系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11):88.
[5]黄敬宝.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探究——对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作用的考察[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12):36.
[6]彭树宏.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4(6):61.
[7]Cross S E,Madson L K.Models of the selfconstrual and gender[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7(1):35.
[8]Lam B T.Selfconstrual and socioemotional development among VietnameseAmerican adolescents:An examin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selfconstrual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2006(1):67.
[9]Kim M S,Hunter J E,Miyahara A.Individualvs.culturelevel dimensions of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effects on preferred conversational styles[J].Communication Monographs,1996(1):29.
[10]Singelis T M.The measurement of independent and interdependent selfconstruals[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4(20):580.
[11]Lam B T.Selfconstrual and socioemotional development among VietnameseAmerican adolescents:An examin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selfconstrual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2006(1):67.
对大学毕业离别赠言 第5篇
2. 真正的友情,是比爱情更纯洁更美好的。真正的朋友,会打击你,会帮助你,但未必是形影不离的,友情的距离是中间塞了水,水才是友谊呢,离离最真实的尺度,可近可远,时有时无。
3. 友谊就像放风筝,你在这头,我在那头。你牵着我,我拉着你。彼此紧紧的连在一起,彼此深深的仰望。那是一种美,一种既朴实又华丽的美。
4. 友情具有亲情和爱情不可比拟的特质。学生时代你遇到一个朋友,并不是因为能从他身上得到什么,而是因为与他谈得来。平时,当你有心事的时候可以向对方倾诉,这种亲切真挚的情感也只有在学生时代才显得格外明朗。
5. 朋友是茶,是人生中最值得品味的,在茶中放牛奶,就像朋友之间加上了功名利禄,友谊变了质。自私者在友谊面前不肯付出,迟迟体味不到友谊的意义;庸懒者在友谊面前退退缩缩,尝不到友谊的味道;无私者在友谊面前无私奉献,他的一生都是甜的,友谊是纯洁的,朋友之间更应以诚相待。
6. 友情的延续来自心灵,不论联系有多少,只要内心留有彼此的一片天空,那么偶尔一声问侯就会带来会心的一笑。
7. 在我们的一生中,亲情友情爱情是生命的主旋律,缺一不可,在这三种情愫当中,唯有友情是一种浩荡宏大可以随时安然栖息的理想堤岸。也许,在我们的内心深处,谁都渴望拥有一位与心相约的朋友共同走
8. 左手握住右手,不安;右手握住左手,取暖;左手握住右手,友情;右手握住左手,爱情本以为当我离开以后可以不带走一片云彩,却还是发现在绝望时侯,自己手中仍旧紧紧抓着云彩的尾巴。
9. 爱情是零度的冰,友情是零度的水,也许我们是最好的冰水混合物。走到一起后,升温,化为友情的水;降温,结成爱情的冰。不冷不热间,就是爱情与友情的暧昧。
10. 友情需要,一点互助,一点真诚,一点信任。
11. 茫茫人海就像一片戈壁滩,我们就是滩中的沙砾,不过有你的做伴使我不再感到渺小和孤独。
12. 不管怎么样,你都不要放弃希望,只要相信期待就会成真,无论碰到什么挫折,只要坚持下去,就会如愿以偿。
13. 风起,是我绵绵的牵挂;云涌,是我的柔柔的思念;雨来,是我细细的倾诉;阳光,是我暖暖的微笑!
14. 一丝真诚 胜过千两黄金 一丝温暖 能抵万里寒霜 一声问候 送来温馨甜蜜 一条短信 捎去我万般心意
毕业赠言:对同学的离别赠言 第6篇
我们都是离乡的学子。或许一年前,当我们刚刚来到园区校时,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新生活的恐惧、迷茫。但是,当我们三十三张笑脸汇聚一堂,我们便知道,这里是我们的第二个家。纵使远离了家乡,我们也能够在这里得到爱与温暖。这一年来,我们从园区校、从少科班、从每一位老师和每一位同学那里得到了数不清的关怀和数不清的爱。从学习到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们用亲切的话语、真诚的付出和热心的帮助为我们营造了温馨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感谢你们的关心与帮助!感谢你们!
校领导关心着我们,为我们送来意义深刻的书籍;老师关心着我们,用谆谆教导来浇灌我们,培育我们茁壮成长。我们会永远铭记老师们的帮助与关怀。铭记秦江老师放弃双休日,带领我们外出活动时的无私奉献;铭记樊亚东老师带病坚持上课,却依旧对我们微笑的脸庞;铭记严明华老师为我们设计的每一份实验报告;铭记姜红老师反复备课,不断完善教学内容的尽责与执着;铭记徐红老师为了提高我们的英语水平,在课后的不断督促;铭记张小莉老师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每一位同学的生活。是的,我们会铭记在心!铭记我们可亲可敬的老师们为我们倾注的所有心血!
一年来,我们不断收获,不断成长。昔日的稚气已蜕变为今日的成熟。往日在家中很少动手做饭的我们学会了如何包饺子;生活技能比赛也展示着我们的自立自强;军训过程中,我们站得笔直,动作整齐,口号嘹亮;艺术节的精彩演出见证了我们的默契配合和集体智慧的光芒!
我们不再依赖父母与老师,一年来的生活让我们逐渐懂得了:自信、自立、自强!我们的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室里,我们埋头钻研的身影在脑海中不断回放;我们适应了独自打理自己的生活,寝室里整理床铺、清洗衣物的场景历历在目;我们同样学会了用笑容与执着面对一切的困难与挑战,我们不会退缩!我们会坚定地走在通往成功的路上!
这一年,我们畅游在知识的海洋。对科学的探索和对艺术的追求让我们不断充实自己、开阔眼界,树立更高更广阔的目标与理想!
我们懂得了感恩。小时候与父母顶嘴的我们如今会在父亲节或母亲节时祝福我们的父母、感谢他们的付出;我们也会感谢身边同学给予的帮助,感谢他们像家人一样,关心我们,爱护我们!
我们懂得了团结合作。同学们经常共同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我们的班级凝聚力很强。我们总是很自豪地说:少科班,很团结,很向上!
在园区校这一年的学习生活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们的确在成长!
可每当想到即将的分别,我们的心中便充满了太多的留恋与不舍。我们美好的回忆早已深深地刻在了园区校的每一个角落。再见了,苏州中学园区校!再见了,亲爱的母校!
我们会带着母校对我们的期望,用青春与热情为母校争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