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底图范文(精选6篇)
读后感底图 第1篇
测绘外业底图检查工作总结
一、出发前准备
1.把需要的工程数据备份到作业员的电脑中,并检点数据有没有短缺,能不能正常打开,是不是最新的数据,尤其要确定跨县界数据是否已被修改。2.把相应图幅的航片和卫片也备份到作业员的电脑中
3.最好能在出外业之前分好六个外业小组各自核查的范围,这样就能保证每个小组在走之前各自检点好自己的纸质底图和流程表,避免图、表太多,管理混乱,遗漏丢失 4.最好能再准备几个狗
5.相机最好是给每个外业小组都配备一个
6.带上最新版本的软件,方案,最新电子版的内容与指标,u盘,7、打印接图表
二、检查外业底图 1.工作流程
1)收取外业底图数据,外业纸图和流程表。
2)打开内业工程,加载外业底图核查方案“国情质检图层方案2014-0919.sch”。
3)加载外业底图数据,核查外业底图数据,并把发现的问题记录在“外业问题及处理意见”层,并对核查到的图斑进行修改。如果有的核查到的图斑综合过大,修改比较麻烦,可以做好记录,留给作业员自己修改。4)针对有问题的地方,与外业组沟通:确定是错误的,做好记录,并直接修改外业底图;不确定的,在外业纸图上标记出来,用于补调。5)打开属性表,核查TAG还是否有2值;把TAG为2的图斑作为漏掉的疑问图斑标注在纸图上,用于补调。6)将纸图交给外业补调
7)根据外业补调数据修改内业数据和外业底图数据,再把外业底图数据另外备份在一个文件夹中;填写“外业底图检查情况统计表”。
8)改好的数据进行“图形检查”和“拓扑检查”(注意拓扑检查不包括面分割检查和面面积检查),并查看属性表CC值和TAG值。
9)核查员填写流程表:“内业编辑整理”一栏,“作业员”写上核查员自己的名字,“开始日期”如实填写,“结束日期”不填,“编辑整理情况”如实填写,但要给内业人员留出填写空间。
10)回来后,将修改后的数据,流程表和纸图交给作业员。作业员根据核查记录和外业底图,对数据再进行修改。
11)作业员填写流程表:“内业编辑整理”一栏,“作业员”加上作业员自己的名字,“结束日期”如实填写,“编辑整理情况”如实填写。
12)元数据要按照流程表如实填写(“作业员”包括核查员和作业员两个名字)2.外业底图经常出现的错误总结:
漏掉疑问图斑:漏掉的疑问图斑可在检查中全部查出,然后安排补调 核查点没有落在相应图斑范围内:无法避免,但希望能交流经验,减少错误
一条范围线内有两个核查点 范围线内没有核查点
核查点位置不合适(尽量标在图斑中心,不要标在边上)
两幅图接边处,核查到的同一地物的CC码不一致(外业核查员需要多拍些照片,如果内业能根据照片讨论解决,就不需要再补调) 外业标注的示意线和确定线难以区分(示意线需参照影像画,而确定线是平板定的可以直接用):是否可以考虑用不同的线型(直线和虚线)或不同颜色的线区分表示,或放在不同层里
对采集的内容与指标掌握不准确,要主动与内业及时交流 小图斑不需要外业核实
读后感底图 第2篇
地图是根据一定的数学法则, 使用地图语言, 通过制图综合, 表示地面上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联系及在时间中发展变化状态的图形。地图按其所表示的内容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两大类。地图编绘是利用已有地图及有关资料, 根据成图要求编制地图的过程。
地理底图编绘过程中, 往往由于技术标准、技术路线等未细化要求而产生系统性错误;或者由于各检查级别对检查项和指标值等质量标准要求不一而造成不必要的返工等原因影响质量。
近年来, 笔者先后完成《花都区基本农田标示牌制作》、《广东省南岭成矿带和武夷成矿带1:2.5万地理底图编绘》、《珠江三角洲及周边地区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监测项目韩江三角洲1:50000地理底图编绘》等项目的检查工作, 本文以韩江三角洲1:50000地理底图编绘为例, 就地理底图编绘生产过程中, 如何通过规范技术流程、梳理质量检查流程监视、控制其质量进行深入地研究。
1 项目概况
《珠江三角洲及周边地区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监测项目韩江三角洲1:50000地理底图编绘》是由广东省财政厅审批通过的广东省公益性地质项目《珠江三角洲及周边地区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监测项目》中的一项工作内容。《珠江三角洲及周边地区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监测项目韩江三角洲1:50000地理底图编绘》项目主要是根据韩江三角洲地区地面地质灾害监测工作需要, 为今后该地区开展的各种地质调查及地质填图等提供现势性好、数学精度高的地理底图, 并为进一步建立地质基础数据库提供基础地形资料。
2 技术标准和技术路线、流程
2.1 技术标准
2.1.1 坐标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
2.1.2 采用高斯-克里格投影, 六度分带;
2.1.3 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基本等高距为10米;
2.1.4 成图比例尺为1:50000, 采用国际标准分幅, 每幅图经差15′、纬差10′, 直角坐标网间距为4cm;
2.1.5 1:50000地理底图的图幅编号按GB 12342中附录B的规定执行。
2.2 技术路线
技术路线是指申请者对要达到研究目标准备采取的技术手段、具体步骤及解决关键性问题的方法等在内的研究途径。《珠江三角洲及周边地区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监测项目韩江三角洲1:50000地理底图编绘》项目实施规定过程必须经过扫描处理、坐标转换、数据采集、地图更新、地图制图综合与编辑、建库数据整理等技术流程, 最终达到编制形成比例尺为1:50000国际标准分幅地理底图数据的目标。
通过技术路线的规定, 一方面, 可以有效地分解项目的预期目标, 利用过程方法实现项目的总体质量目标;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地对过程产品进行监视和测量, 避免上一流程的问题带入下一流程, 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持续改进, 只有作业过程中的中间产品质量都符合要求, 才能保证最终产品质量。
2.3 技术流程
技术流程由一个开始点、一个结束点及若干中间环节组成, 中间环节的每个分支也都有明确的分支判断条件。对于项目实施有着很大的帮助。项目组织实施通过技术流程图的指引落实, 使得技术路线合理化、简单化, 指引明确, 可操作性强, 控制关键技术, 减少错漏率、返工率, 从而提高工作效益。
3 检查控制流程和检查内容与方法
3.1 检查控制流程
项目实施通过规定质量检查与控制流程, 明确了项目实施各级检查工作、管理职责与质量控制的要求, 质量检查记录要求, 统一了质量控制标准, 具有非常强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珠江三角洲及周边地区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监测项目韩江三角洲1:50000地理底图编绘》项目实施过程中实行“二检一验”制度, 具体措施 (上接第445页) 是项目成立专门的项目组, 按照ISO9000 (2008) 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对作业过程实行监视、控制和纠正, 并作记录。首先项目组按相应的技术标准、技术设计书、法律法规和有关的技术规定对项目进行生产作业, 并对过程产品进行自查、互查, 然后再将已纠正的过程产品送交生产部门对测绘产品进行全面的过程检查。生产部门检查员对项目生产过程进行全过程监视、检查。产品修正后提交质检部门检查及评价, 质检部门最终检查完成后编写检查报告提交验收。
3.2 地理底图质量检查内容与方法
《珠江三角洲及周边地区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监测项目韩江三角洲1:50000地理底图编绘》项目质量检查主要设置了图幅数学精度和投影精度、数据结构正确性、地图更新、地理精度、地图编制、表征质量、逻辑一致性、接边质量、整饰质量、附件质量等质量元素进行控制。检查方法主要以数据比对和内部检查方法交互检查为主, 野外实测检查为辅。具体检查内容如下:
3.2.1 数学精度和投影精度检查, 主要检查展点精度, 包括图廓尺寸精度、方里网精度、经纬网精度等;检查地图投影的合理性;
3.2.2 数据结构正确性检查, 主要检查文件命名、数据结构的正确性;要素分层的正确性、完备性;属性代码的正确性;
3.2.3 地图更新检查, 道路、居民地、面状水域等地物、注记更新符合技术设计规定;
3.2.4 地理精度、地图编制、表征质量、逻辑一致性等质量元素检查, 包括地理底图各要素的选取、综合和表示方法符合技术设计规定;
各要素间的关系处理清晰、协调、合理;符号、线划、色彩符合图式规定;名称注记、说明文字内容正确、配置恰当, 所属关系明确;
3.2.5 接边质量检查, 要素几何图形抄 (接) 边无误, 要素属性准确接边;
3.2.6 整饰质量检查, 整饰符合规定, 包括符号、线划、色彩、注记符合图式整饰规定, 图廓外整饰要素的正确性;
3.2.7 附件质量检查, 主要检查图历簿、元数据填写的正确、完整性。
4 结束语
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 是满足顾客、法律、法规等所提出的质量要求, 是围绕产品形成过程每一阶段的工作如何保证做好, 对人和设备等因素进行控制, 使对产品质量有影响的各个过程都处于受控状态, 持续提供符合规定要求的产品。
在地理底图编绘项目实施过程中, 规定产品的技术指标和规格以及产品实现的技术路线至关重要, 而在实现的过程中设定重要的环节监视质量, 使产品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是最终产品质量的重要保障方法。S
摘要:针对目前地理底图编绘中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 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 提出了加强规范技术流程和质量检查流程等方面的过程质量控制方法, 韩江三角洲项目的检查表明, 该方法的提出提高了地理底图编绘质量。
关键词:地图,地图编绘,过程方法,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GB/T14911-94测绘基本术语[S].
[2]GB/T19001-2008/ISO9000:2005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S].
[3]GB/T19001-2008/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S].
[4]广东省地质测绘院, 编.珠江三角洲及周边地区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监测项目韩江三角洲1:50000地理底图编绘技术设计书[S].
[5]广东省地质测绘院, 编.珠江三角洲及周边地区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监测项目韩江三角洲1:50000地理底图编绘技术总结[S].
[6]GB/T24356-2009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S].
[7]测绘时空[J].广东省测绘学会, 2012 (1) .
《论语》读后感 第3篇
《论语》中有一句话是: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叛)矣夫!”意思是:孔子说:“君子要广泛地学习一切知识,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这样就可以不背离君子之道了。”为了帮助孩子理解,下面还有一个小故事,讲的是有一个小孩很放纵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大家都以为他没出息。一天,他听见有人对自己家的孩子说:“你不要和他玩,他仗着自己家有钱不读书,别跟他学坏了。”他听了后收到深深的警醒,觉得很有道理,从此发奋读书,做了一个有用的人。
是啊,我们要从小严格约束自己,广泛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能放纵自己。我不由地想起了我自己。这个暑假,我没有能好好管理自己的学习,每次都是在妈妈的再三提醒下做作业、看书。我又想到,我的一个姐姐在常熟市重点中学1200名学生的入学考试中考到了第2名,而她的妈妈却向来不太管孩子的学习,我对姐姐的聪明刻苦佩服不已。而妈妈却说,姐姐能取得好成绩,都是靠自己的勤奋与自觉。她没有参加任何辅导班,妈妈也只让她自己学习,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姐姐自己抓重点、做练习,取得了全市第二名的优秀成绩。我想,如果我也像姐姐一样学习,我会不会也会有她那么好的成绩呢?
故事里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远近闻名的学者,姐姐通过自己的勤奋、自觉取得好成绩,而我却仍然事事靠老师、靠家长,总希望别人推着自己前进。可现在我明白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我们不能靠老师、靠家长,只能靠我自己、靠我的努力、靠我的勤奋。我要像故事中的孩子一样,及时改正错误,自我约束,奋发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论语》读后感 第4篇
细读《论语》,会发现当中的每个句子都饱含着智慧。孔子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劝勉世人必须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学习事物,切莫不懂装懂。他也十分赞赏善于思考的学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习与思考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味的学习但却不思考其中道理的人,将不会领悟到书中的含义;只凭空想却不认真学习的人,也不会有所收获。因此,学习与思考要紧密配合,才能有好的结果。
孔子乃是大众公认的孝子。他不仅关爱人民,也非常孝顺长辈。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即孔子说:当他的父母还存活时,要经常观察他们的志向;当他的父母离世时,要考察他们的行为,如果他对父母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就可以说尽到孝了。子曰:“今之孝者,谓之有养。至于犬马,皆为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顺不只是让父母在物质上享受,而是让父母得到心灵上的安慰。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意思是孔子说:孩子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出外必须谦虚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说话谨慎且诚实,广泛的关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卫灵公·第十五篇》。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劝勉世人凡事都必须沉得住气,以免因小失大。是的,忍是一种眼光,是一种胸怀,是一种领悟,是人生的技巧,更是一种智慧。现实生活中,人在面对难题时,都会咬紧牙根,以免酿成大错。能忍的人,往往才是最后的胜利者;不能忍的人,往往最后都不能成大业。因此,我们必须学会能忍则忍,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我们因为能忍别人不能忍的,才能成就别人不能成就的。只要我们学会忍耐,便能够走向成功,何乐而不为?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阅读完《论语》后,使我对至圣先师孔子充满敬意和佩服。我也立志要视孔子为榜样,他像一位谆谆善诱,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老师,教会了我许多待人处事的大道理。纵然《论语》经历了两千多个春秋,但仍能深深地烙印在世人的脑海里,像太阳一般,在茫茫人海中,闪着无穷的光辉!
《兄弟》读后感 第5篇
第一次接触余华的作品是他的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第一次读就觉得文字朴实但情节却太悬乎,多读两次,试着将自己作品的场景中,才发觉别有洞天。余华有时被称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所以经常看到他发微博“抱怨”这“抱怨”那,总以一种极其讽刺的文字发泄或许也是警醒。
后来,再一次偶然的情况下,我在地摊上看到厚厚的一本余华作品集,花了20块钱将这本盗版买回来。首先读的是《活着》,读了十多页才发现跟自己喜欢的一部电视剧《福贵》的情节很相似,再一看,主人公名字都一样,百度一下才发觉《福贵》是根据《活着》改编。考虑到对观众的影响,还是删改了许多,毕竟,“文革”那段历史没人敢去“深究”。甚至,主写“文革”的电视剧也屈指可数。后来,《活着》被张艺谋拍成了电影。前些天,看到新闻说又在北京被拍成了话剧。余华后来在微博里说一些作品被改的不满,他带讽刺的引用了拍话剧那个导演的一句话“话剧《活着》以一种天马行空的方式忠于原著”,但他肯定了袁泉饰演家珍的真诚。
回到《兄弟》上来,看完了上部,可以说是非常感人。李兰丈夫死了,宋凡平妻子死了,各带一个儿子,两个命运如此相似的人,带着各自的“拖油瓶”,在世俗的鄙视下,走到了一起,李光头和宋钢两个性格如此不相容的人也竟然情同手足。宋凡平和李兰的爱情,借一句话来说就是:李光头这样的传奇(后来的巨富之路)在中国比比皆是,而宋凡平和李兰的爱情绝无仅有。所以很少写爱情的余华自认为在《兄弟》中,他写下了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爱情。每个人的爱情,都必定与时代相连。余华说:“文革”那个时代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似乎一直是夫妇父母之间的背叛和出卖,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那个年代,很多家庭是空前团结的,就像我的小说里一样,有一男一女,他们互相需要,相依为命,缺了对方就活不下去了,这样的爱情非常实,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只有这样的爱情才能永远,像我们现在这样的年代,谁缺了谁都没啥大不了,是不可能产生美好永久的爱情的。”有人说,世界上有两种爱情最深刻,一种是相濡以沫,一种是相忘江湖。无疑,余华笔下的爱情属于前者。 然而,在一切都看似完美的时候,“文革”袭来,一切都变了,宋凡平被当成地主被批斗,为了去上海接李兰出院,宋凡平“逃跑”了,然而在车站,却被六个带着红袖章的人活活打死,摆在路上。李兰回来,得知宋凡平死了,六年没洗头,因为在刘镇,丈夫死了应该一个月不洗头,没有人知道李兰对宋凡平的爱有多深。七年后,李兰也死去了。李光头和宋钢成了两个孤儿,宋钢答应过李兰,他会好好照顾李光头,剩最后一碗饭了让李光头吃,剩最后一件衣服让李光头穿。。。。。。李光头也对宋钢说过,“即使天翻地覆慨而慷了,你也还是我兄弟”。他们是兄弟,仍然是,一直是。后来,宋钢和林红结婚了,那个李光头日思夜想的女人,李光头和宋钢从此恩断义绝,可是两个人嘴上这么说,心里却永远把对方当兄弟。一想起儿时的悲惨,以及后来一家人的欢乐,依然想着对方,记忆还在,感情就还在。小说中有个情节就是李光头在县政府大门口“静坐示威”,穷困潦倒,被认为是收破烂的,宋钢看到了他,将林红给他的他舍不得花的钱和粮票给李光头,李光头竟然理所当然地接过钱。读到这里,我没觉得李光头有多无赖,而是深深地被他和宋钢之间的这种感情打动,他们的默契已经不需要拘束,不需要客气,理所当然才是他们兄弟情谊的体现。我也为自己生活中有这样的兄弟感到幸福。
读后感二则 第6篇
——读《发条橙》有感
有人非要把《发条橙》与《麦田》和《洛丽塔》联系在一起,认为他们都是涉及青春的狂躁色泽的。但,我认为《发条橙》不是这样,至少和它的封面不一样(有意思的是,我所买的这三本书封面都是黄色的)。
“下面玩什么花样呢,嗯?”这句话贯穿了全书始终,以至于我对这句话已经有了莫名恐惧。它总是毫无征兆地出现在篇章开头,并且跟下文并无联系。就好像除了叙述者亚历克斯之外,还有什么形式的存在将这句话加入了书中。
那么,有什么花样呢?
作恶,扭曲的行善,作恶。一切的行为,一切世事都被称作花样。这是主人公诡异的人生观,这个人生观一直存在,就算是他经受极端治疗后。无论是处于极恶的状态下,亦或是处于扭曲的善下,在他看来这个世界都是花样,这不是玩世不恭,这是一种精神变态。
这个世界根本没什么花样。全书明媚鲜血之后的东西就和这个世界一样简单,便是一个人,和他的善与恶。
我是秉持“性恶说”的,黑格尔曾说:“人们以为,当他们说人性本善的这句话时,他们就说出了一种很伟大的思想;但他们忘记了,当人们说人性本恶这句话时,是说出了一种更伟大的思想。”而《发条橙》的更伟大之处在于它表达了“如果恶不能被接受为一种可能性,那么善就是无意义的。”人选择向善或停留在原始的恶是他本人的自由,人选择了恶,在某个方面也许要比被迫接受善更美妙,这就是书中所问的“上帝是想要善呢?还是向善的选择呢?”的答案。
全书有一个设定我揣摩了很久,便是那个和主人公同名的作家亚历克斯处在极恶状态下砸了他的家,奸杀了他的妻子,却在扭曲的善的状态下回到了这里。并且,他的居所名字叫“家”,主人公之前也毁掉了自己的家,出狱后再寻找自己的家。最重要的是,这个作家便是书中《发条橙》的作者,而在主人公恢复恶之后,作家便再未出现过。或许这个作家便是主人公心里虚构的守护者形象。
作者安东尼·伯吉斯这样认为他写的结尾:“我们的小亚历克斯长大了。”也许是一瞬间的成长使主人公明白,再没什么花样可玩了。在做尽了恶之后开始厌恶了,这是一种成长?或许作者认为,成长是从一个年幼的恶魔逐渐生长成为一个有善良外表的人,若是强行逼迫年幼的恶魔向善,只会连同人的属性一同消灭。
我们都曾是盖茨比
——读《了不起的盖茨比》有感
我后悔先看了电影。以致于真正读起书来想象力被禁锢得厉害,越读也越觉得二零一三年版电影拍得太流于表面与形式,莱昂纳多饰演的盖茨比,要比原著中的讨好太多,也就失去了原著中的一种“若即若离”的魅力。
是的,书中描写的那个“爵士时代”从里到外都散发这种“若即若离”的光芒。那个夜夜笙歌的宅邸可以瞬间人去楼空,在盖茨比衬衫堆中痛哭的黛熙还是关上了房间的灯然后远走高飞,以及尼克和乔丹的苍白脆弱的暧昧,无不折射出那个时代人心的冷漠和人性的浮华。所以在我看来梅朵的悲剧是必然,盖茨比的悲剧也是必然,因为一个悲剧的时代从来不能使幸福的芽达到平衡悲剧的高度。
我认为,盖茨比的悲剧在于,他把黛熙幻想得太过美好,可这也正是成就他伟大的原因,他的幻想,给了他一直等待看到一个更好的黛熙的理由。那灯塔的绿光从来都不只是象征着黛熙,而更可能是盖茨比一个醒不来的梦,梦总在那里,似乎触手可及,却又远在天边。那绿灯光照亮的是一个破碎的美国梦,梦外是一个浮华寒冷的时代。
然而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有为情所困的人,都有为爱而堆砌幻想的盖茨比,我们每个人都曾由于主观的一厢情愿而拒绝去看(哪怕是一眼)事情的本质。了不起的不只是盖茨比,还有每个痴心追寻幻想的人,所以,悲哀的也不仅是盖茨比,被情感遮蔽双眼,既是人类的伟大之处,也是人类的悲哀之处。
这样看来,在一部伟大的作品中总能发掘出一些每个时代都共存有的情怀。站在现在看大洋彼岸一个世纪前的浮华,总会想起负手遥望绿光的盖茨比,总要想起,了不起的菲兹杰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