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优秀作文(精选8篇)
奥运会优秀作文 第1篇
三国奥运会优秀作文
话说有一日,曹操、刘备、孙权三人相约在桃园大酒店,准备来个煮酒论英雄,看谁最后倒下,谁就是大英雄。于是他们三人喝啊喝,喝啊喝,连喝了五天五夜,谁都没有倒下。这时候,曹操开始喝不耐烦了,提议道:“要不咱们换个方式比试一下,来个三国运动会怎么样?”刘备和孙权大声叫好,刘备说:“这个比赛好,我提议就叫第一届三国奥运会吧!”
在经过紧张的筹备之后,三国奥运会正式开始了。三国纷纷派出了精兵强将,那阵容真的是浩浩荡荡、人山人海。
这届三国奥运会的重头戏还得看三国派出的军师代表正在进行的射箭比赛,这不,诸葛亮、司马懿和周瑜三人正摩拳擦掌,准备在赛场上一比身手呢。
第一轮,他们先比射靶。比赛的规则是每人发十枝箭,最后射中箭靶多者为胜。三个人各就各位,司马懿、周瑜和诸葛亮自东往西分别站在自己的靶前,只等裁判员一声令下,就要开始射靶。前面九箭,各自命中。正射着最后一箭,忽然,一阵强劲的东风刮了起来,司马懿、周瑜没有准备好,全部射偏了。只有诸葛亮做好了准备,拉弓射中!裁判员数了数他们靶上的箭,分别是9箭、9箭、12箭!哈哈,诸葛亮的霸上射中了12箭呢!原来那阵东风把司马懿和周瑜的箭都吹到诸葛亮的靶上了。虽说司马懿和周瑜这轮失败了,但心里很不服气,都说诸葛亮使了借东风的计谋才胜的,不算真本事。
第二轮,他们比射鸟术。周瑜第一个上,等裁判员一放鸟,马上一箭射出,一只鸟应声而落。他得意洋洋地下了场。司马懿第二个上,只见他拉出一副弯弓射大雕的.阵势,一箭射出,居然是一箭双鸟!连周瑜都自叹不如。等到诸葛亮上场了。只见他闲庭信步,等鸟一放,拉弓就射。等等,什么?没有箭?怎么回事?只听“砰”的一声,弓放鸟落,飞出去的鸟全部掉了下来,落了满满一地。啊!原来这是无箭胜有箭的“惊弓之鸟”之术啊!这下司马懿和周瑜也不得不服了。
就这样,蜀国诸葛亮获得了三国奥运会上这块份量最重的三国军师射箭赛金牌。
奥运会优秀作文 第2篇
今天,我在家看奥运会的1500米自由泳决赛,我国的选手孙杨也参加啦。他头戴白色的泳帽,很显眼,还有夺冠大热门韩国的朴泰桓。
比赛一开始,大家不紧不慢的游着,解说员介绍各个选手的情况。游了十几分钟,裁判在边上吹响了口哨,还有50米就到终点了,
这时,我国的孙杨加大马力,像飞鱼一样奋力游着,10米,5米,好样的,孙杨他第一个冲到了终点,就在最后5米时,他打破了世界记录,快了3秒钟,成绩是14分34秒14。全场响起了最热烈的掌声。我也激动的`大喊:“孙杨 冠军!孙杨 冠军!”
孙杨到了终点忍不住大哭,太不容易了!平时的训练,他每天要游20公里,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辛苦和汗水!冠军是对他最好的肯定!
澳大利亚的选手哈克特也追上来了,得到了银牌,韩国名将朴泰桓得了铜牌。
奥运会优秀作文 第3篇
身高是运动员选材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从运动员的身高方面探讨29届奥运会中运动员身体形态的变化,研究其特点和规律,为我国田径运动员的科学选材、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北京奥运会进入前8名的男、女田径运动员344名(男子176名,女子168名)以及参加26届奥运会的进入决赛的田径运动员为研究对象,26届奥运会运动员的数据来源于张玉泉(2002)。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文献及互联网收集2008年参加北京奥运会进入田径决赛的世界运动员的身高。
1.2.2 数理统计法。根据收集的数据,利用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统计结果进行逻辑归纳分析。
1.2.3 比较法。对29届奥运会与26届奥运会运动员身高统计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和讨论。
2 结果与分析
2.1 运动项目的划分
为更好的分析项目之间的差异,把运动项目分为短跨类(100m、200m、400m、110m栏、400m栏)、长跑类(800m、1500m、5000m、10000m、3000m障碍、20km竞走)、超长距离类(50km竞走、马拉松)、投掷类(铅球、铁饼、标枪、链球)、跳跃类(跳高、跳远、三级跳远、撑杆跳高)、全能(十项全能、七项全能)6个分类。
2.2 运动员身高分析
身高反映人体形态结构和生长发育水平尤其是纵向发育水平的主要形态指标。[2]通过对运动员平均身高的进行比较,男、女运动员各项群之间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投掷运动员与竞速类项目(短跑、长跑和超长距离项目)身高之间的差异高度显著(p<0.01),与跳跃运动员身高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中长、超长距离项目与其余4类项目的比较差异均成高度显著性。故身高可作为运动员选材的标准之一。
世界男、女运动员身高的排列顺序依次是:投掷>全能>跳跃>短跑>超长>长跑。这与2002年张玉泉[1]的研究投掷>全能>跳跃>短跑>长跑>超长的排列顺序,稍有点区别。投掷、全能、跳跃运动员的身高明显高于竞速类项目;从身体形态方面看,跳跃运动员由于身材高、重心高,对获取预先高度与远度、加大腾越幅度和提高握竿点高度都是有利条件,所以现代投掷、跳跃项目的运动员的身高均呈上升趋热势。田径速度性项目的显著特点是通过充分发挥运动员的体能,最大限度地使自己产生更大的位移速度。最大速度的获得取决于步频和步幅,而世界优秀短跑运动员的步频已趋极限,速度的提高目前主要依赖于其步幅的增大。无疑身材高大有利于提高步幅,进而提高成绩[2]。
从表1可以看出,与26届奥运会6个分类项目相比,男子方面:只有长跑和跳跃两个项目的差异成显著性,其余各项目身高的平均值没有变化。男子跳跃项目的身高呈明显的增长趋势,这有利于运动员成绩的提高。在男子长跑方面,运动员的身高则低于26届奥运会,可能与身高因素在长跑成绩中比重较轻,或者说长跑运动员更加重视下肢与身高比例的大小,而不仅仅是身高的单方面增长有关。
在女子运动员方面,两者的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说明女子运动员的身高方面已经到了一个合适的比例,从选材角度讲,这也说明女子田径运动员的身高方面符合科学选材的规律和标准。
3 结论
3.1 当今世界优秀田径运动员的身高在投掷、跳跃、短跨、中长、超长、全能6个项目分组中,具有显著的项目特征。
3.2 与26届奥运会相比,男子身高方面:只有长跑和跳跃两个项目差异成显著性,其余各项目身高的平均值没有变化;在女子运动员方面,两者的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29届奥运会男、女田径优秀运动员的身高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当今世界优秀田径运动员身高具有鲜明的项群特征,与26届奥运会相比,男子方面:只有长跑和跳跃两个项目差异具有显著性,其余各项目身高的平均值没有变化;在女子运动员方面,两者的比较差异均不具有显著性。
关键词:田径,身高,奥运会
参考文献
[1]张玉泉,张华新.中外优秀田径选手身高、体重和克托莱指数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6):789-791.
[2]曹景伟,李军.论当今世界优秀田径运动员身高、体重和克托莱指数的项群特征[J].体育科学,2000,20(2):43-45.
奥运会优秀作文 第4篇
关键词:竞走;优秀选手;速度节奏;特征
中图分类号:G821
文章编号:1009-783X(2010)05-0066-04
文献标志码:A
竞走是我国田径项目中的优势项目,在世界大赛中,中国竞走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尤其是女子竞走,在世界赛场上,先后涌现出了阎红、陈跃玲、刘宏宇、王妍、王丽萍等优秀女子选手。在奥运会和世锦赛上,中国男子竞走选手虽未能获得奖牌,但却获得过5次第4名(第1次是1997年第6届世锦赛上余国辉的20km竞走第4名;第2次是1999年塞维里亚世锦赛黎则文的同一项目第4名;再有3次奥运会第4名),与奖牌一步之遥,但是,中国竞走队在2000年后的国际大赛中,成绩差强人意,连续3届世锦赛都颗粒无收,曾一度被外界戏称“内站内行,外战外行”。还好,在刚刚结束的2009年柏林世界田径锦标赛上,刘虹夺得了女子20km的铜牌,而王浩则夺取了男子20km竞走的银牌,这重新为一度低迷的中国竞走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通过分析2008年北京奥运会竞走比赛中前8名选手各分段的成绩以及全程速度变化趋势,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当今世界优秀竞走选手在比赛中的速度特征以及技战术的应用特点,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竞走运动水平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竞走男子20km、女子20km和男子50km比赛成绩前8名运动员竞走速度变化特征为研究对象。为了研究中表述的方便,本研究将20km分成10×2km,将50km分成10×5km,各10个区段。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公布的男子20km、女子20km和男子50km竞走比赛中前8名运动员的竞走比赛成绩、分段计时成绩和名次进行分析比较。
1.2.2数理统计法
用Excel软件对相关数据统计、整理,分别制作出男子20km、女子20km和男子50km优秀运动员分段速度的折线图及部分优秀运动员的速度趋势图。
2结果与分析
2.1男子20km优秀竞走选手速度变化特征
前8名竞走运动员速度的变化特征可以通过运动员比赛过程中每个区段的平均速度更直观地体现出来(如图1所示)。从表1和图1可以看出,奥运会男子20km竞走比赛前八名选手后半程成绩均好于前半程,前6名选手前半段(前10km)的速度都低于后半段的速度,前半程每区段都是用时8min,而后半程每区段用时都是7min,在速度的整体曲线图上表现为一种逐渐上升的趋势。前8名运动员的全程速度曲线较为类似,其形状类似一个倒置的勺子,这是战术安排不同和体能差别的表现。
由表1可知,冠军瓦列里·博尔钦,第1圈用时8minl5 s,平均速度4.04 m/s,是全程平均速度最慢的一圈,第2圈他和其他选手一样开始逐渐加速,完成第2圈用时8 min09s,平均速度达到4.09m/s.4~10 km速度都在4.09m/s以上波动,表现出较为平稳的态势。10km之后,他突然加速,8~10km用时8min 04 s,平均速度为4.13m/s,10~12km用时7min54s,平均速度达到4.22m/s。在10~14km阶段,瓦列里·博尔钦的速度保持在4,22 m/s以上,变化不大。倒数第3圈,瓦列里·博尔钦开始加速,此圈用时7min36s,平均速度达到4.39m/s。
最后2圈是瓦列里·博尔钦制胜的关键,分别用时7min27s和7min29s,平均速度达到4.47m/s和4.45m/s,在前8名选手中是最快的,这种超强的冲刺能力就是瓦列里·博尔钦夺得冠军的杀手锏。一般在最后的冲刺阶段,由于选手的体能出现问题,容易导致技术动作变形,受到裁判员警告或严重警告,造成心理压力;因此,比赛能力不强的选手很难保持高速行走,更不用说加速了。但瓦列里·博尔钦在最后阶段不仅表现了较强的加速能力,而且他保持高速竞走的能力也无人可及。瓦列里·博尔钦的速度节奏从整体上看是先慢(0~2km)再快(2~6km)再慢(6~8km)再升(8~14kin),急升(14~18km)而后稍降(18~20km),全程平均速度4.22m/s。节奏性的变速不仅是瓦列里·博尔钦速度变化特征,也是利用速度变化优势克敌制胜的战术手段。
通过分析我国选手王浩全程速度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整体上,王浩的速度变化趋势与前3名选手大体相同。王浩在前14km与前3名选手的速度基本保持一致,4人在14km处都是用时56min29s,14~16 km阶段,王浩和前3名选手一样,开始加速i但此阶段他用时7min44s,是前4名选手中最慢的,也就是说,王浩的加速能力不及其他3人。速度变化趋势表现出差异性的是在16~20 km阶段,冠亚军选手在16~18km阶段急剧加速,并且在此阶段达到本人的最大速度,最后1圈速度稍有下降;王浩和第3名选手在16~20km阶段,速度逐步下降,表现出体力不足的特征,同时,最后2圈王浩加速能力不强,速度下降过早(第8圈就下降,冠亚军选手是第9圈下降),是他和冠亚军的主要区别。虽然在最后的2km中,王浩的速度高于第3名的澳大利亚选手贾里德·塔伦特,但终因前面(第8、第9圈)落下较多而使王浩与奖牌失之交臂。
从图1可以看出,优秀男子20 km竞走运动员取胜的速度规律主要表现为:首先在开始阶段(0~2 kin)以较慢的速度调整身体状态;其次在途中阶段(4~16km)具备保持较高的速度竞技能力;最后,在结束阶段(16~20km)具备超强的冲刺能力。前8名运动员都是从第2圈开始加速,在前半程(0~10km)以较为平稳的速度推进,后半程加速,并且保持较高的速度,在前14km前8名运动员基本保持在第1集团,14~18km阶段第1集团开始出现分化,此阶段大多数运动员都处于加速阶段,18~20km大多数运动员的速度有所下降。
竞走速度的变化反应了竞走运动员比赛中是采用匀速走还是变速走,可以通过每个距离段平均速度的标准差来反
应;因为标准差是反应数据离散程度的变量,如标准差大,说明其速度变化相对大,采用的是近似变速走,如标准差小,说明其速度变化相对小,采用的是近似匀速走。从表1可知,前8名竞走运动员其每个区段平均速度的标准差按从大到小依次为:第1名>第2名>第3名>第4名>第5名>第7名>第6名>第8名。获得奖牌的3名选手的标准差相对较大,说明其在比赛中采用的是近似变速走;标准差较小的是卢克·亚当斯和罗布·赫弗南,说明其在比赛中速度变化相对较小,采用的是近似匀速走。由表1可知前8名选手的最高平均速度有以下特征:第1、第2名运动员的最高平均速度出现在16~18km阶段,第3~8名运动员的最高平均速度出现在14~16km阶段。这就提示我们,当今优秀运动员不仅要具备较强的加速能力,而且要具有较强的保持高速度的能力,防止速度下降过早。
2.2世界女子20km优秀竞走选手的速度变化特征
从表2可以看出,前8名选手的最高平均速度出现在第1、第3、第5、第6、第10区段,最低平均速度出现在第4、第8、第9,第10区段,表现出相对分散的特点。前8名选手其每个区段平均速度的标准差按从大到小依次为:第1名>第4名>第5名>第8名>第7名>第6名>第3名>第2名。冠军选手和刘虹的标准差相对较大,表现出相对明显的速度变化特征;银铜牌选手的标准差相对较小,表明全程速度波动较小,采用了近似匀速走的速度节奏模式。
女子20km前8名运动员的全程速度变化如图3所示,前3名选手的全程平均速度分别为3.85、3.83、3.82m/s,获得冠军的俄罗斯选手奥莉加·卡尼斯金娜,分段速度的最大值达到3.95m/s。奥莉加·卡尼斯金娜在第1圈就创造了全程最大分段速度,凭借这一速度,她在第1圈就确立了领先优势,在随后的第2圈中,她的速度稍有下降,为3.89 m/s但第3圈她的速度又稍有提高,为3.91m/s,第4圈她的速度明显下降,分段速度为3.86m/s,在8km处出现了速度变化的一个“拐点”,即速度停止下降。随后进入了第2阶段即相对稳定的速度保持阶段,其速度值保持在3.89m/s左右。在14km处,她的速度出现第2个“拐点”,进入了第3阶段即速度下降阶段,她速度连续下降的趋势直至终点。冠军选手速度特征在折线图上呈“锯齿形”型。虽然奥莉加·卡尼斯金娜在第8、第9圈的分段速度都远低于第2名和第3名,但由于前面整体积累的优势,还是让她第一个冲过终点。
由图4可以看到,获得银牌和铜牌的选手全程速度曲线非常相似,但刘虹和她们比较有较大的差异。前4圈她们3人的速度大体一致,速度值保持在3.83m/s左右,8km过后,她们3人出现速度变化的第1个拐点,3人突然加速,银牌和铜牌选手在第5圈的分段速度分别达到3.85m/s和3.84m/s,而刘虹的分段速度则达到3.87m/s,随后3人速度不再增加,开始进入第2阶段即速度相对保持或稍有下降阶段。3人的速度变化差异表现在第2、第3阶段。银牌和铜牌选手速度在第2阶段呈现下降趋势,在第8圈(14~16km)她们的速度出现了第2个拐点,2人的速度下降到3.79m/s,在速度曲线上呈现一个明显的波谷,也是她们全程最低的分段平均速度。16km过后,2人开始逐渐加速,直至终点。速度曲线近似V型。刘虹第5圈分段速度达到3.87m/s后,速度开始出现下降,第6圈分段速度降到3.77m/s,随后她又开始加速,第7圈和第8圈她的速度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第8圈的分段速度增加到3.82m/s,16km过后,刘虹速度开始急剧下降,第9圈的分段速度降到3.73m/s,是全程分段速度中最低的。18km过后,刘虹开始猛烈加速,直至终点,此圈分段速度高达3.92m/s,整体来看,刘虹的速度曲线近似W型。
纵观比赛全程,我们将全程分为开始阶段,途中阶段和结束阶段。在结束阶段,有2种速度模式,即速度下降型和速度上升型。冠军选手和第5名选手属于速度下降型,其他6名选手属于速度上升型。在途中阶段,有3种速度模式:速度降升或升降交替模式;速度保持或稍有下降模式;速度保持或稍有上升模式。冠军选手在途中阶段采用了速度保持或稍有上升的模式,银牌和铜牌选手采用速度保持或稍有下降的模式;刘虹采用了速度降升交替的模式。途中阶段是获得比赛胜利的关键,无论采用何种速度模式都可以取得好成绩,关键在于此阶段运动员的速度保持在相对稳定的较高水平上,波动较小,也减少了体力消耗,运动员应尽量延长这一阶段的路程。
2.3男子50km前3名选手的速度变化特征
从表3可以看出,前8名选手的最高平均速度出现在第2、第5、第7、第8、第9、第10区段,最低平均速度出现在第1区段。前8名选手其每个区段平均速度的标准差按从大到小依次为:第8名>第3名>第7名>第2名>第5名>第1名>第4名>第6名。第3名和第8名的标准差相对较大,其他选手相差不大,整体来看,他们基本采用了匀速走的速度节奏模式。
男子50km前8名运动员的全程速度变化如图5所示,前3名选手的全程平均速度分别为3.84、3.80、3.79m/s,获得冠军的意大利选手亚历克斯·施瓦策,分段速度的最大值达到3.93m/s,是前8名选手中分段速度值最大的。冠军选手在比赛开始阶段,以相对较慢的速度前行,但也是前8名选手中最快的。5km过后,他逐渐加速,在5~15km阶段,保持速度稳中有升;15km过后速度出现第1个拐点,即速度不再上升而是稍有下降20~25 km阶段,速度又开始上升;半程过后,25~35km阶段,速度有所下降;35km过后,速度出现第2个拐点,开始进入结束阶段,速度不再下降,而是突然加速直至终点。前3名选手在40km之前速度曲线极为相似。只是最后10km,3人的速度曲线才表现出差异性。冠军选手是一直加速直到终点,表现出较强的冲刺能力。银铜牌选手速度逐渐下降直至终点。
我们将前3名选手的速度曲线进行了6次多项式拟合处理,得到了不同的速度趋势(如图6所示)。纵观全程,冠军选手的速度曲线表现出“双峰型”特点。而第2、第3、第4和第5名选手的速度曲线近似倒U型,第6、第7名选手的速度曲线近似M型,第8名选手则是典型的“单峰型”。
3结论与建议
1)男子20km竞走比赛中,最后阶段大多数优秀运动员的速度呈下降趋势;优秀选手在第8、第9区段的平均速度最高,在第1区段的平均速度最低;前8名运动员的全程速度曲线较为类似,其形状类似一个倒置的勺子。我国选手王浩全程速度变化趋势与前3名选手大体相同,速度变化趋势表现出差异性的是在第9、第10圈,最后2圈王浩加速能力不强,速度下降过早(第8圈就下降,冠亚军选手是第9圈下降)是他和冠亚军的主要区别。这就提示我们,当今优秀竞走选手不仅要具备较强的加速能力,而且要具有较强的保持高速走的能力,防止速度
下降过早。
2)女子20km竞走比赛中,最后阶段大多数优秀运动员的速度呈上升趋势,表现为逐步加速;前8名选手的最高平均速度出现在第1、第3、第5、第6、第10区段,最低平均速度出现在第4、第8、第9、第10区段;冠军运动员速度曲线呈“锯齿形”,银铜牌选手的速度曲线近似V型,刘虹的速度曲线近似W型。刘虹在第9区段速度下降较多,排前8名选手中倒数第2名,但刘虹在最后阶段的冲刺速度较强,是前8名选手中最快的。建议刘虹将加速的距离提前,避免速度的大起大落,提高体能消耗的效率。
3)男子50km竞走比赛中,最后阶段大多数优秀运动员的速度呈下降趋势;优秀选手最低平均速度集中在第1区段,前8名选手最高平均速度出现在第2、第5、第7、第8、第9、第10区段,表现出较为分散的特点;前3名选手在40km之前速度曲线极为相似,只是最后10km,3人的速度曲线才表现出差异性。纵观全程,冠军选手的速度曲线表现出“双峰型”特点。而第2、第3、第4和第5名选手的速度曲线近似倒U型,第6、第7名选手近似M型,第8名选手则是典型的“单峰型”。
4)竞走比赛的开始阶段、冲刺阶段以及比赛中相互超越阶段的速度变化是竞走比赛中速度节奏变化的主要特征,运动员应根据个人特点,合理安排全程走的节奏,这是取胜的关键因素之一;优秀运动员不仅具有较强的匀速走能力,还应具备较强的变速走能力,节奏性的变速不仅是优秀运动员速度变化的主要特征,也是利用速度变化优势克敌制胜的战术手段。
参考文献:
[1]张军波.第十一届世界田径锦标赛述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4):60-64.
[2]翟波字.宋淑华.刘坚.等.2008“好运北京”国际田联竞走挑战赛运动员战术特点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9,45(4):25-27.
13]王晏.周宏.第28届奥运会20km竞走比赛中、外优秀运动员表现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9):1103-1105.
[14王晏.试析全国男子20km竞走冠亚军的速度特征[J].田径,2003,(9):31-32.
[5]王林.任占兵.2007国际田联竞走挑战赛中外优秀选手速度变化特征[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3):95-98.
[6]常生.50km优秀竞走运动员比赛的速度特征[J].体育科学,1996,16(2):54-57.
奥运会优秀作文200字 第5篇
奥运会,一个举世瞩目的运动会。如今,它来到了自家门口能不高兴吗?可是,闭幕会上,在举办过奥运会的国家中,都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各国的运动员都是排好队伍入场的,为何不让各国的运动员像亲兄弟、亲姐妹一样肩搭肩、手拉手一起入场呢?
中国不是提倡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吗?这样一来不仅各国的友谊增加了,更不会像以前一样用陌生的角度来看待外国人。有人一定会问:奥运会也有自己的制度啊!那怎么办呢?是啊!奥运会也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啊!那为什么不能改变制度呢?我相信各国的`总统一定会答应的,因为哪个国家不希望和平、友好呢?
优秀作文之观看奥运会 第6篇
20xx年,我乘上火车到南昌,再转乘南昌到北京去的飞机,到北京参加奥运会。
下了火车,我就直奔飞机场。
“咦,怎么没有去北京的飞机呢?”我急忙地说,在仔细看飞机场上大大的电子显示屏上的飞机时刻表,“原来太激动了,把时间都看反了。”
等了半个小时,终于,飞往北京的班机来了。
我坐上宽敞的大飞机,心理很高兴,从高高的.空中俯瞰大地,看见长江蜿蜒地在大地上划出优美的曲线,绿色的植被象一块地毯铺盖着大地,美丽极了。
白云在空中飞舞,飞机穿梭在云中,我静静的欣赏着音乐,非常的舒适。
我看见北京城了,大大的城市充满生机,城市就象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啊,绿色北京,绿色奥运!我一路飞奔,跑到奥运会的赛场上。
比赛开始了。我做好准备,心想:我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跑到第一。
号令员一声枪响,激烈的比赛开始了,比赛快一半了,我现在还是是老四,不能落伍,我鼓励着自己,我用尽力量飞奔,终于,在终点赶上去了。“第一名,好样的。”队员们都来祝贺我。
我又看队员们的比赛,不断地为她们:“加油!加油!”在我们队员的共同努力拼搏下,我们代表队有三个队员分别获得了一个金奖,另外四个队员每人得了一个银奖,她们分别是跳高、跳远、长跑得了金奖,另外在跳高、跳远、长跑还得了银奖。我们高兴地在运动场上又唱又跳,我们为国家争得了荣誉。
站在高高的领奖台上,面向广大观众,在国歌声中,奥运会的领导给我们颁发又大又亮的奖章。
“滴铃铃・・・・・・”一阵闹钟声把我从梦中惊醒。呀,原来是一场梦啊!
巴西里约奥运会作文优秀 第7篇
据悉,这套“20第31届巴西·里约热内卢夏季奥运纪念币”共4组,总计16枚,由巴西中央银行历时三年发行完毕。此次发售的奥运币藏品为16枚的大全套,中国区总发行量为45万套,经国际奥组委授权,巴西奥组委认证后在中国发售,让中国的收藏爱好者可以“不出国门,收藏奥运”。
业内人士介绍,“奥运纪念币”承载奥运精神,传承国家梦想,通过收藏奥运会纪念币,人们可以了解奥林匹克运动知识和历史,并从中得到艺术享受。同时,奥运币是每一届奥运会主办国面向全世界公开发行的法定带面值的官方奥运会纪念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奥运主办国的“强国象征”, 拥有其他主题纪念币所不能企及的高度。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关于2016里约奥运会作文汇总
2.2016里约奥运会作文佳作汇总3篇
3.2016巴西里约奥运会作文精选范文大全
5.2016里约奥运会作文佳作汇总3篇
6.2016里约奥运会开幕式白岩松解说精彩语录
7.励志作文:感谢有党
奥运会优秀作文 第8篇
关键词:北京奥运会,中国男篮控球后卫,传球技术运用
1. 引言
传球技术是衡量一个球队运动技术水平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1]。它是进攻队员在场上相互联系和组织进攻的纽带,是实现技术、战术配合的具体手段[2]。从比赛情况来看,控球后卫队员传球技术的欠缺是不容回避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北京奥运男篮比赛中国男篮控球后卫同世界强队优秀控球后卫传球技术运用的对比研究,找出中国控球后卫传球技术运用的主要不足与差距。通过此研究,以期为我国男篮训练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意见。
2.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将参加北京奥运会男子篮球比赛中中国队与之交战的队伍,以及排名前八名队伍部分比赛中控球后卫传球技术运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与传球相关文章和书籍,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较为充足的理论依据。
2.2.2 录像观察法
通过录像观察,对传球技术指标进行统计,在数据统计过程中,对每一项指标的统计由我独立完成,以确定统计数字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2.2.3 问卷调查法
为了选择合理有效的反映队员传球技术运用的统计指标,我通过走访方式向武汉体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西华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等学校多位职称在副教授以上的专家虚心请教,并向专家发放问卷进行指标的筛选。
2.2.4 数理统计法
收集了第29届奥运会中国男篮及国外优秀控球后卫的传球技术数据,运用Excel2003软件进行图表的制作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中外男篮优秀控球后卫身高、年龄、体重的比较分析。
3.1.1 身高状况
身高是现代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指标之一,也是衡量一支球队实力的重要因素。运动员身材越来越高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3]。从表1可以看出二者在身高指标上差距很小,相差2.9厘米。中国男篮后卫的身高数据说明我国在篮球后卫队员的选拔和培养上对身高因素非常重视,自然高度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
3.1.2 年龄状况
在国际重大比赛中在场上新队员与老队员之间的差距会很明显地表现出来,经验的作用举足轻重。而各球队的经验、意识水平与球员的年龄直接相关[4]。从表1可以看出二者在年龄指标上有较大差距,相差了5.1岁。通过比赛录像观察,中国队控球后卫整体表现出经验不够丰富的问题。在与实力相对较弱的安哥拉,还有实力相当的德国比赛时,传球的还比较合理,失误较少,而在对实力强大的美国、西班牙、立陶宛、希腊队的比赛中,中国队控球后卫年轻缺乏经验的问题表现得一览无余。
3.1.3 体重状况
体重是反映运动员身体充实度和力量的主要指标,比赛中身体的对抗能力日益成为技术运用的前提[5]。实践证明,体重在现代篮球运动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高大强壮力量型的运动员更能适应现代激烈对抗的比赛。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男篮后卫与国外优秀后卫有较大差距,相差了6.5千克。体重指标上的欠缺可能与在选择国家队后卫队员时忽略体重指标和训练中力量训练不足等因素有关。
3.2 中外男篮优秀后卫传球方式状况及对比分析。
表2显示,中国控球后卫在单手胸前、单手体侧、单手反弹、双手反弹、双手胸前传球方式使用次数上与国外优秀控球后卫差距较小,而在单手肩上、双手低手传球方式使用次数上存在较大差距。发动长传快攻经常采用的是单手肩上传球方式,这是中国控球后卫单手肩上传球次数大大少于国外优秀控球后卫的原因。中国队控球后卫勾手、背后、点拨、抛递等特殊传球方式在所参加的6场比赛中使用极少,而国外优秀控球后卫在统计的15比赛中,勾手、背后、点拨、抛递等传球方式分别使用了16次、5次、6次、20次。中国队控球后卫传球方式较少,欠缺根据不同防守采取不同的传球方式的应变能力;而国外优秀后卫的传球方式灵活多变,球速飞快的小幅度点、拨、抛递、勾手等特殊传球技术在比赛中得到一定的运用。
3.3 中外男篮优秀控球后卫传球效果对比分析。
传球效果是指进攻队员运用传球技术完成传球活动所产生的客观结果。传球效果可分为助攻、攻击性传球、传球失误和过渡性传球等4种类型[6]。由于参赛运动员上场时间的不同,如果用绝对数字进行比较,很难反映研究对象的客观情况。为便于比较分析,我以单位时间,即每40分研究对象的各项统计指标进行比较。
从表3可以得知,中国控球后卫与国外优秀控球后卫在助攻次数上存在较大差异;在过渡性传球上,明显高于国外组织后卫;在攻击性传球使用次数上,国外优秀控球后卫明显高于中国控球后卫。在传球失误次数上中国控球后卫失误次数多。通过录像观察发现,我国后卫队员在进攻过程中,运、突、传技术衔接不好,突破能力差。运球接传球等技术的连续性差,习惯于运球—停球—找人—传球,视野观察范围小,出现传球机会时不果断,传球的穿透性不强,外围倒手的球较多,将球传给占据有利位置的队友的机会不多。
3.4 中外男篮优秀控球后卫传球前假动作技术使用对比分析。
表4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控球后卫在突破假动作传球、投篮假动作传球、传球方式、方向有改变的传球使用次数上均低于国外优秀控球后卫,而在运球后传球使用次数上则高于国外优秀控球后卫。通过录像观察发现,在对手的贴身防守下,中国控球后卫把握不住传球的时机、动作慢、视野窄是造成差距的原因。
3.5 中外男篮优秀控球后卫传球时对抗状态比较分析。
由表5可知,中国队控球后卫的传球次数随着对抗强度的下降而降低。通过录像观察得知,中国队控球后卫从试图接球开始就遭到国外控球后卫贴身干扰和阻挠其运球、传球、投篮、突破等进攻技术动作,也是中国队控球后卫的传球次数随着对抗强度的下降而降低的原因。中国控球后卫在强对抗、次强对抗、弱对抗状态下的传球成功率都明显低于国外优秀控球后卫。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中外优秀控球后卫在比赛中有一共同特征:双手胸前、双手头上、单手体侧、双手反弹等几种传球方式使用最多。中国控球后卫单手肩上、双手低手传球方式使用次数少,勾手、背后、点拨、抛递等特殊传球方式很少。
4.1.2 中国控球后卫助攻次数低,过渡性传球多,攻击性传球次数少,传球失误率高。
4.1.3 中国控球后卫在突破假动作传球、投篮假动作传球、传球方式、方向有改变的传球使用次数少,而在运球后传球使用次数上比国外优秀控球后卫多。
4.1.4 中国队控球后卫的传球次数随着对抗强度的下降而降低。中国控球后卫在强对抗、次强对抗、弱对抗状态下的传球成功率都明显低于国外优秀控球后卫。
4.2 建议
4.2.1 在选材方面,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以身高为前提条件,注意体重和年龄并重的科学选拔。
4.2.2 在培养方面,更新思想,聘请高水平外籍教练,为我国控球后卫的培养提供科学化的指导。全面培养控球后卫队员灵活多的变传球能力、正确的观察和判断能力、合理运用假动作传球助攻能力、助攻传球意识、行进间传球能力。同时注重身体对抗能力、心理素质和自信心培养。
4.2.3 进一步扩大与国外的交流,加强与世界高水平运动队比赛,丰富控球后卫队员的国际大赛经验。
4.2.4 在国内各级联赛中,修改比赛规则,规定比赛中运用全场紧逼的时间,以提高控球后卫适应全场紧逼情况下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门阑.传球的技巧[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 6:2.
[2]孙民治.现代篮球运动高级教程[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58.
[3]高慧林.28届奥运会中国男篮与对手高空技术运用的对比分析与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 2006:18.
[4]高银刚.2006—2007赛季CBA季后赛优秀后卫队员攻防能力的分析[D].河南大学, 2008, 4:9.
[5]张林先.2006第15届男篮世锦赛中国男篮身体对抗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