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性胆总管结石(精选12篇)
单纯性胆总管结石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院从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治疗胆总管结石561例, 其中64例胆囊切除术后行开腹胆总管探查切开取石术, 281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 (其中251例行LC及LCBDE, 30例行ERCP/EST及LCBDE) , 216例单纯性胆总管结石中132例行ERCP/EST (简称甲组) , 84例行LCBDE (简称乙组) , 乙组既往均无腹部外科手术史且胆总管直径在9mm以上, 两组全部通过彩超或MRCP明确诊断及无肝内胆管结石。甲组男性56例, 女性76例, 平均年龄50.3 (16~87) 岁;乙组男性34例, 女性50例, 平均年龄52.6 (21~85) 岁, 甲组术中采用安定、杜冷丁镇静止痛, 乙组全麻下手术治疗, 甲组中2例巨大结石行第2次ERCP取完结石 (手术以单次计算, 手术时间为2次累加) , 乙组安置T管4人次, 甲乙两组中分别有3例及2例手术不成功行开放手术均不纳入统计。
1.2 统计学方法
结果用 (±s) 表示, 应用SPSS16.0统计包软件进行处理, 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日比较, 见表1。
两组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 平均住院日有统计学差异, ERCP/EST组较LCBDE组较短。
2.2 手术并发症比较, 见表2。
两组术中及术后出血、胆道狭窄无统计学差异, ERCP/EST组较LCBDE组急性胰腺炎、穿孔及胆道感染发生率偏高, 胆漏、结石复发及胆道感染发生率偏低。ERCP/EST组总并发症较LCBDE组低。ERCP/EST组所有急性并发症均通过内科保守治疗痊愈, LCBDE组中2例胆漏行ERCP/ENBD后痊愈。
3 结论
采用ERCP/EST是单纯性胆总管结石的最佳治疗手段。
4 讨论
临床中常见疾病, 大部分为胆囊结石或胆囊结石并胆管结石, 单纯性胆总管结石占很少比例, 特别是原发性胆管结石相对更少, 随着腹腔镜和胆道镜技术的发展, LC及LCBDE现为治疗胆石症的主要方法, 但是对既往有腹部外科手术史患者, 是外科医师最大顾忌, 对胆总管不扩张或轻微扩张患者行LCBD也相对困难, ERCP/EST很大程度上解除了这些相对棘手问题。单纯性胆管结石的治疗方法, 特别是对既往有腹部外科手术史患者的治疗, 该何去何从, 临床医师众说纷纭。本文通过比较, 对单纯性胆总管结石, ERCP/EST较LCBDE具有适应症更广泛, 总并发症更少, 恢复更快等微创的特点。此外对部分患者可省去术前MRCP检查, 且能解决多数胆道狭窄问题。但是对既往有上消化道手术、胆总管巨大结石或胆管较大囊性扩张患者采取ERCP/EST治疗手段, 手术难度大, 对术者技术要求高, 且随着一次性材料推广, ERCP/EST手术费用较LCBDE可能较高, 一次性材料费用目前尚未纳入国家保险范围内, 对一般患者来说也是一个相对具体问题[1,2,3,4,5]。
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内镜逆行胆管造影、括约肌切开取石术 (ERCP/EST) 与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 (LCBDE) 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近远期并发症, 探讨单纯性胆总管结石最佳治疗手段。方法 回顾性分析216例单纯性胆总管结石患者分别采用ERCP/EST与LCBDE治疗的临床资料, 进行胆总管结石手术时间、手术近远期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日等方面的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 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性 (P>0.05) , 手术近远期并发症、术后住院日差异有显著性 (P<0.05) 。结论 采用ERCP/EST是单纯性胆总管结石的最佳治疗手段。
关键词:ERCP/ESTLCBDE,单纯性胆总管结石,并发症
参考文献
[1]陈训如, 田伏洲, 黄大熔.微创胆道外科手术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0:317-319.
[2]毛静熙, 陈训如.现代微创外科技术在诊治肝外胆石症中的应用[J].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2004, 5 (9) :38-39.
[3]陈训如.十二指肠镜技术在微创胆道外科中的重要地位[J].肝胆胰外科杂志, 2004, 16 (1) :3-5.
[4]Ponsky J.Endoscopic management of common bile duct tones[J].World J Surg, 1992, 16 (9) :1062-1064.
胆总管结石的护理查房 第2篇
查房人姓名: 参加人员:
病人姓名:潘化山
性别:男
年龄:66岁
床号:19床 入院诊断:胆道梗阻、胆总管结石
一、简要病史:
主诉:上腹部疼痛一天。2.现病史:患者于1天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腹部疼痛不适,疼痛呈隐痛发作,以上腹部较重,伴恶心无呕吐,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在当地治疗(具体药物不详)未见明显好转,五小时前腹痛加重,呈持续性,不伴皮肤、巩膜黄染,同时伴有发热,为求进一步治疗,今日就诊我院,予腹部ct检查示:胆道梗阻,胆总管结石。拟于“急性胆管炎,胆道梗阻,胆总管结石”收住入院,病程中患者饮食、睡眠欠佳,二便可,无明显消瘦。二月前因“弥漫性腹膜炎,急性胆囊炎”在蚌医附院手术治疗,术后恢复可。
二、入院查体:
T:36.6℃ P:98次/分 R:20次/分 BP:178/97mmHg 一般情况可,神清,精神可,巩膜轻度黄染,各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头颅无畸形,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正常,颈软,无抵抗,胸廓无畸形,双肺呼吸音清,未闻问干湿罗音,心律齐,心前区未闻及杂音,右上腹部可见陈旧性手术疤痕。腹平软,上腹可及压痛、反跳痛,无肌紧张。肠鸣音正常,移动性浊音(-)。
三、辅助检查:
1、心电图:窦性心律。
2、腹部平片:①:考虑胆总管下段结石伴胆道低位梗阻征象;
②:胆囊术后切除
四、鉴别诊断:
1.消化道穿孔:有突发腹痛病史,腹膜炎体征重, 腹部X片可见膈下游离气体。
2.输尿管结石:典型的患侧肾绞痛和镜下血尿。疼痛可向大腿内侧、睾丸或阴唇放射。常伴有恶心、呕吐,有时有肉眼血尿。
3.胃、十二指肠溃疡:反复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多为钝痛或烧灼痛,伴饱胀、嗳气、食欲减退;胃溃疡疼痛节律性不明显,多在进餐后1/2~1小时开始疼痛,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具有明显节律性,表现为餐后延迟痛(餐后3~4小时发作),饥饿痛和夜间痛,常伴有返酸。
五、诊疗计划:
1、完善各项术前检查如心电图,血常规,出凝血时间等,2、予抗感染、对症治疗,必要时急诊行胆总管探查术。
六、治疗过程
2015-07-16患者今日下午在全身麻醉下行胆总管探查术,取右侧肋缘下斜切口,长约20厘米。手术顺利,术中出血200ml,麻醉满意,术中患者血压不稳,老年患者,自主呼吸未恢复,告知患者家人术中生命体征不稳,家人同意转icu继续治疗。于2015-07-17 10:10有ICU转入 我科,抗感染,保肝护胃,制酸,保护重要脏器,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引流量变化。2015-7-19 10:00拔除胃管,鼓励患者下床活动,以利肠功能恢复,继观患者病情变化。2015-7-20 10:00给予清洁换药,拔除腹腔引流管,余治疗方案同前,继续抗炎补液对症支持治疗。
七、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1、焦虑、恐惧:与担心手术及预后有关
1)提供安静舒适的治疗环境,减少不良刺激,注意休息,保证睡眠 2)向患者做好术前宣教,说明术前准备的重要性和目的,使其积极配合。
3)做好术前防视,根据病情给予详细的解释,说明手术的重要性、必要性及术中需要患者配合的事项,让病人做到心中有底。评价:病人焦虑有所缓解,表现为情绪较稳定,睡眠改善
2、疼痛
1)疼痛的部位、性质、强度、持续、缓解时间及患者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2)保持环境的安静舒适。3)转移病人的注意力
4)指导和协助病人,以减轻深呼吸、咳嗽或变更体位所引起的疼痛 评价:患者出现疼痛可以及时得到处理
3、有感染的危险
1)密切观察切口情况及病人生命体征。2)保持切口清洁干燥无污染 3)保持引流通畅及时更换引流袋 4)防止体位变化引起的切口牵拉 5)预防外源性感染
6)用药护理,遵医嘱合理用药 评价:患者未出现感染
4、舒适的改变
1)加强口腔,使人舒适,并观察切口粘膜的情况
2)做好早晚间护理,为病人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主动关心病人,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 3)鼓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
评价:患者术后得到悉心照顾,自理能力逐步得到恢复,未发生任何并发症
5、知识缺乏
1)指导患者术后平卧6H,禁食水
2)给予患者高营养、低脂、低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饮食 3)告知患者应多饮水
4)指导患者床上活动时注意引流管的位置 5)平卧时引流管的高度不能高于液中线
评价:通过上述措施后,患者能够主动配合,现在顺利出院
6、体液不足的危险
1)保持输液的通畅,及时补充机体所需液体量。
2)准确记录24h出入量,胃肠引流量较多时应及时处理。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和心率,注意患者的出汗情况,观察病人有无口干,皮肤弹性差等脱水情况
评价:患者保持体液平衡,表现为血压和心率平稳,尿量大于30ml/h
7、排尿形态改变——留置导尿管
1)妥善固定,保持通畅,避免扭曲、受压、脱出。每周两次更换引流袋,观察尿液有无异常。
2)保持外阴及尿道口清洁,每日会阴护理两次,防止泌尿系统感染
3)拔管前是夹管,每4-6h或有尿意时开放,训练膀胱舒缩功能 4)恢复进食后鼓励患者多饮水
评价:导尿管于术后置管后第3天拔除。能自行排尿,无并发症。
8、T管引流的目的及护理措施
1)引流胆汁和减压,防止因胆汁排出受阻导致胆总管内压增高,胆汁外漏而引起胆汁性腹膜炎
2)引流残余结石,使胆道内残余结石,尤其是泥沙样结石通过T管排出体外
3)支撑胆道,防止胆总管切口瘢痕狭窄,管腔变小,粘连性狭窄等
4)经T管溶石或造影等
5)病人避免提取重物或过度活动,防止T管脱出,拉扯切口 6)及时更换敷料
7)局部消毒保持置管皮肤及切口清洁干燥 8)试夹管期间,每天夹管时间逐步延长
9)有异常或者T管脱出,突然无液体流出,及时汇报医生 评价:导管引流管在位引流通畅,未发生导管并发症
八、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
1)妥善安置引流管,放置引流袋,防止扭曲或受压
2)选择低脂、高糖、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休息习惯
单纯性胆总管结石 第3篇
[关键词] ERCP;胆总管结石;传统外科手术
[中图分类号] R575.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6-189-02
近年来,随着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诊疗技术的逐步推广,各级医院纷纷开展。笔者所在医院于2010年1~10月通过十二指肠镜微创治疗23例胆总管结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3例患者均为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1年8月住院患者,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30~74岁,平均(49.2±6.7)岁。症状表现全部以腹痛为主,黄疸15例,总胆红素最高达102.2 mmol/L;转氨酶升高15例,谷丙转氨酶最高达729 U/L;伴有肝内外胆管扩张14例,仅有胆总管扩张6例,均经MRCP检查或(和)B超证实。
1.2 器械与方法
采用PANTAX主机(EPM-3500)、电子十二指肠镜(ED-3440T)、ERBE高频电源ICC-200、各种治疗用附件(美国波科公司)、常规药物、急救药物、造影剂、数字胃肠机(日立TU-130XF)。
术前常规行血凝全套、心肺功能等检查,对患者的各种状况进行评估,明确有无手术禁忌证;做碘过敏试验;术前1周停用非激素类解热镇痛药及其他抗凝血药物;术前禁食8 h以上;禁水4 h以上; 术前半小时肌内注射哌替啶50~100 mg、地西泮10 mg、654-2 10 mg。对于一般情况较差、心肺功能不良、肝功能衰竭等患者,慎用地西泮和哌替啶,应给予静脉输液,根据患者的反应调整用药,心电监护。
操作方法及程序:(1)患者取左侧卧位,左手臂置于背后,亦可一开始就让患者取俯卧位。(2)内镜快速进入十二指肠,按操作常规插入内镜。(3)进入十二指肠降部。(4)寻找乳头及开口,选择性胆管插管。(5)造影及摄片。(6)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加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ecterotomy,EST)。(7)EST术后胆道取石。(8)放置鼻胆引流管。(9)术后造影及摄片。
术后处理:(1)为预防感染,常规使用广谱抗生素2 d。(2)术后禁食1 d。(3)术后3 h及24 h常规检查血清淀粉酶,有升高者继续复查,直至恢复正常。(4)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腹痛、恶心、呕吐、体温升高、黄疸加深及腹膜刺激征等异常情况。(5)禁食期间常规补液。
2 结果
23例患者中21例成功取出结石,2例操作失败转外科手术治疗。17例成功患者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ecterotomy,EST),4例行胆道球囊扩张,治愈率为91.30%,8例行ENBD术,术中无一例出现出血。术后监测血淀粉酶5例升高,最高达1 124 U/L,无腹痛及腹部体征,经常规禁食,抑酸,支持对症治疗后均恢复正常,考虑为术后高淀粉酶血症。1例术后出现腹痛加剧,中上腹压痛,无反跳痛,B超提示胰体增大,血淀粉酶为1 069 U/L,考虑并发胰腺炎,加用奥曲肽0.1 mg皮下注射每6~8小时1次,5 d后症状完全缓解,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术后中无一例出现发热、黑便及血象升高等提示肠出血、肠穿孔及胆管炎等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4.76%。术后住院时间2~5 d。
3 讨论
ERCP是一种微创或无创的肝、胆、胰系疾病的诊治技术的总称,涵盖了许多内镜操作技术,包括诊断技术和治疗技术两大方面。随着微创外科的发展,ERCP已成为胰胆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常规手段,在ERCP及其基础上的治疗已成为传统外科手术治疗的重要补充[1]。ERCP早期以单纯的胰胆管造影为主,后逐渐发展进入治疗为主的时期,出现了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取石术、支架胆管引流等基本操作技术。在此技术平台上又发展了胆管多支架引流、胆胰管双支架引流、胰管括约肌切开术、胰管取石术、鼻胆管引流术、胰腺假性束肿引流术等[2]。随着MRCP的出现,ERCP诊断价值已被完全取代,但其在胆胰疾病中的治疗作用却日益凸显,甚至能取代传统外科手术。
ERCP相比较传统外科手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死亡率低、术后恢复快、可重复操作的特点,体现了腔镜微创治疗的优势。特别是ERCP在胆道结石的诊断及治疗技术已发展得相当成熟,成为胆道结石的一种经典治疗手段,并已改变了胆总管结石治疗的模式[3]。1974年EST开始应用于临床,在此之前,必须通过开腹手术的方式治疗胆总管结石,但并发症较多。用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是成功的,有经验的内镜医生的结石治愈率不低于90%[4]。小结石在乳头括约肌切开后可经网篮或球束取出,甚至可经胆道自然排出;结石直径超过15 mm,常规行括约肌切开很难将其取出,通过碎石网篮碎石后基本上亦能取出。
ERCP是比较安全而极有价值的胆胰疾病的检查治疗手段。但相比较于消化道其他内镜操作,ERCP的并发症又是较高且严重的。长时间的反复多次插管直接增加了出血、穿孔和急性胰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5],龚昭[6]报道总的并发症发生率在0.8%~3.0%,其中严重并发症有消化道出血0.08%,肠穿孔0.2%,胆管炎并败血症0.3%~0.8%,胰腺炎0.7%~7.4%,死亡率0.12%~0.20% ,尽管如此,与同样有经验的外科医生实施的传统手术相比,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与死亡率有可比性,EST的死亡率<0.5%,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0%。本研究23例患者,成功取石21例,治愈率为91.30%,接受EST17例,并发胰腺炎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76%,无一例严重并发症,与上述报道基本相符。与传统手术相比,其具有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周期短,可重复操作的显著优点,在条件合适的基层医院也能开展。
[参考文献]
[1] Fejes R,kurucsai G,Szekely A,et al.Feasibility and Safety of emergency ERCP and small-caliber pancreatic stenting as a bridging procedure in patiens with 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 but difficult sphincterotomy [J].Surg Endosc,2010,24(8):1878-1885.
[2] 马永宝,周洪泰,刘进东.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的临床应用[J].微创医学,2009,4(1):33-34.
[3] 范淑君,周燕秋,刘玲玲,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并发胆漏的观察及护理[J].微创医学,2011,6(4):381-383.
[4] Pierre-Alain Clavien,John Baillie.胆道疾病的诊断与治疗[M].李杨,王一,主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91.
[5] 何正在,陈友平,郭良忠,等.乳头预开术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中的应用[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7,19(1):45-46.
[6] 龚昭.十二指肠镜基础与临床[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51.
(收稿日期:2012-02-17)
单纯性胆总管结石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48例胆总管结石资料, 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8例患者均被确诊为胆总管结石患者, 原发性高血压者为20例, 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为28例。在实施手术前, 对患者行常规的MRI、CT、B型超声检查, 明确患者的结石部位。其中男29例, 女19例, 年龄为20~68岁, 平均年龄为 (48±1.5) 岁, 病史为2~20个月。48例患者, 均第1次实施手术治疗, 其中胆囊炎合并胆总管结石、胆囊结石30例, 手术实施治疗后探查胆囊泥砂样结石并发胰腺炎患者10例, 10例患者为实施水肿性胰腺炎治疗1个月后再次入院接受手术检查治疗。其中胆总管泥砂样结石为11例, 单发胆总管结石为28例, 多发胆总管结石为9例, 结石大小为11~25 mm (不包含砂样结石) ) , 平均16.4 mm。48例患者均并发胆总管扩张。48例患者肝功能异常, 黄疸指数有所上升。
1.2 手术方法
采用插管实施全麻, 患者取仰卧体位, 头高脚低, 右侧太高25°左右。在患者肚脐上方行气腹针穿刺, 常规按照“四孔法”建立12~14 mmCO2、Hg封闭式气腹, 解剖游离胆囊动脉、胆囊管, 于胆总管0.5 cm处夹闭胆囊管, 同时将胆囊动脉离断, 留胆囊做牵引。用组织剪、电凝钩对胆总管实施解剖, 行穿刺将胆汁抽出, 在胆总管前臂的1~2 cm, 行穿孔纵行剪切, 对胆道行开腹取石, 在腹腔镜下直视下胆总管上下、左右段, 将结石取出, 如体内有残余结石, 可用生理盐水对胆管进行冲洗, 并用吸引器将结石残渣和冲洗液吸走。术中做胆道造影, 对于未清理干净的结石残渣, 在术后的45 d后行胆道镜取石。用可吸收线对胆总管切口行缝合手术, 上下各缝2~3针, 于腹腔内打结, 最后用生理盐水对T管进行冲洗, 并核对是否有想、渗漏情况, 如出现渗漏, 可在加缝1针。切开胆囊后, 对胆囊床进行有效止血, 并用生理盐水对右上腹进行冲洗。术后仔细核对切口处及胆总管周围的体征变化, 置引流管于Winslow孔, 从右肋下腋前线Trocar孔将引流液导出。
2 结果
48例患者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后, 术中无中转手术。手术时间90~140 min, 出血量45~135 mL。其中结石取净40例, 术中结石取出率为83.3%, 术后无切口感染、出血、胃肠瘘、无胆漏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患者胃肠功能1~3 d恢复正常, 术后第2天31例患者可行引流管拔出, 术后第5天, 19例患者可行引流管拔出。19例患者因在术中腹腔内有少许液体渗出, 引流管多放置3天对其进行观察, 术后第5天通过复查确定患者身体症状, 而后将引流管拔出。住院时间为15~21 d。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5~13个月, 无复发病例。
3 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不断发展, 腹腔镜胆总管技术逐渐在临床治疗中不断普及应用。国内该项技术已经不断成熟, 与传统的开腹手术相比,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所造成的创伤小, 对胃肠功能的损伤小, 患者住院时间短, 可在短期内身体恢复健康, 尤其对于复杂的胆道结石手术, 其实施治疗效果较为理想[1]。
在实施腹腔镜胆总管技术, 对其进行总结分析: (1) 腹腔镜胆总管技术实施中, 对手术操作者技术要求较高, 术者应具备基础的腹腔镜内部缝合打结技术[2]。 (2) 做胆总管切口, 应尽量靠近上段, 因胆总管的血管极为丰富, 在上段做切口, 可减少出血量, 有利于实施取石手术。 (3) 先将结石清除后, 对胆囊行切除手术。 (4) 尽量保持垂直放置T管, 有利于液体引流[3]。 (5) 手术实施后, 对未清除干净的结石, 用生理盐水经导尿管对其进行冲洗, 将多余结石排除体外[4]。 (6) 在胆管探查术后, 放置T管, 可防止出现胆漏, 有利于结石的顺利排出[5]。
从该研究中可以看出, 48例患者成功实施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 对其进行胆总管T管实施引流, 无中转开腹手术患者, 手术时间90~140 min, 出血量45~135 mL, 其中结石取净40例, 术中结石取出率为83.3%, 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住院时间为15~21 d, 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5~13个月, 无复发病例。由此可见,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 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 安全不良反应小,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 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6]。
参考文献
[1]欧济兵, 黄卫, 徐耀忠.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10例体会[J].腹部外科, 2011, 24 (5) :318-319.
[2]沈火剑, 季福.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与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比较[J].临床外科杂志, 2009, 17 (8) :522-523.
[3]潘步建, 周蒙滔, 徐迈宇.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1, 91 (10) :165-166.
[4]陈晓鹏, 张卫东, 王东.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与内窥镜下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应用比较[J].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2, 6 (9) :781-782.
[5]Antwan Atia, Tejas Raiyani, Pranav Patel, et al.Clostridium perfringens bacteremia caused by choledocholithiasis in the absence of gallbladder stones[J].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2, 18 (39) :5632-5634.
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的手术治疗策略 第5篇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腹部微创外科,云南 昆明 650101)
[摘要] 探讨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的的诊断及各种手术方法:(1)内镜括约肌切开术(EST);(2)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EST, 包括LC先于EST,LC 后于EST 及术中EST(intraoperative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IOEST)3种情况;(3)LC+腹腔镜经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holedochtomy exploration, LCDE)[3];(4)LC+腹腔镜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术(transcyst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 TC-CBDE)。比较各种手术方法的优缺点、适应症、禁忌症,以指导外科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病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选择是应掌握更微创、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术后生活质量更高的原则。[关键词]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手术;治疗策略
[中图分类号] R657.4+3[文献标识号] A[文章编号]
孙敏刘训强滕毅山李双喜
继发性胆总管结石一般是指源于肝内胆管结石或原胆囊结石经胆囊管排入胆总管内的结石,其特点是病程短,症状明显,容易引起胆石性胰腺炎。胆总管结石的治疗一直是外科的一个难题,虽然部分结石可自行排除[1],但大多需要手术干预。随着经脐腹腔镜、内镜结合外科技术的发展,我国胆石症的微创治疗已经部分取代传统开腹手术。但因对术后胆总管残余结石引起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这也使继发性胆管结石漏诊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较为常见。文献[2]报道约10%~20%的胆囊结石病人中存在胆总管结石,至少3%~10%行胆囊切除的病人存在 胆总管结石,90%以上为继发结石。所以对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的诊治应予足够重视。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的诊断
对怀疑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的病人如果术后才得出诊断是不可取的,因为这常常需要再次手术。胆总管结石可在术前或术中通过多种途径确定诊断,如实验室检查、超声、CT或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也可在胆囊切除术中常规或选择性应用胆管造影来诊断胆总管结石,但对其诊治还是经常依赖于当地的医疗和非医疗环境。各级医院开展检查手段各异,诊断准确性仍存在较大差别,目前在所有调查的参数中,还没有一个参数在胆囊切除术前预测胆总管结石是完全精确的,往往需要综合分析,胆总管残石发 生率仍居高不下必须引起重视。对于胆总管结石的诊断不仅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及血液生化检查,还要充分结合影像学检查:(1)超声检查无创、操作简单、费用低,因此仍是诊断胆总管结石有效的筛 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