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复杂多样的教案(精选10篇)
地形复杂多样的教案 第1篇
地形复杂多样的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运用中国地形图和景观图,说出我国主要山脉和重要地形区的空间分布和特点,总结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特点。
2、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二、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阅读地形示意图的能力。
2.学会看地形图,并能在地形图上找到我国的主要地形,提高读图、识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有关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初步感知祖国的基本情况,激发对祖**亲的热爱。教学重点:
1、中国的地形特点,五种地形齐全。
2、学会看我国地形图,并能在地图上找到我国的主要地形。教学难点:会读中国地形图 教学准备: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七年级的地理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总称地形,常见的地形类型有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平地。那么同学们,你知道中国有哪些地形吗?它们是如何分布的?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们伟大祖国地形的分布,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多媒体屏幕展示。
学生活动、教师小结: 我国地形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
教师讲述: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中描绘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苏东坡笔下的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大诗人李白《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说山峰连着山峰,离天还不到一尺远,松树都倒挂在悬崖峭壁上。
多媒体屏幕展示:我国主要山脉示意图。
教师讲述: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有许多高大面绵长的山脉,像是一条条卧伏的巨龙,纵横交错在中华大地上,把祖国江山装扮得雄伟壮丽,多姿多彩。如图所示,众多山脉中我们就学习主要的几条山脉。
多媒体屏幕展示:简化的山脉示意图。
教师讲述:接下来我们逐一认识这些山脉。我国山脉如同勾勒出的线条一样,它是有一定走向的。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所示的山脉走向图,简单判断一下,我国的山脉主要有哪些走向?
学生回答: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南北走向
多媒体屏幕展示:我国山脉的主要走向(文字表述)。教师小结:我国山脉众多,许多山脉的排列往往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按它们的走向,大致可分为两大组,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东西走向的有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等。东北—西南走向的有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等。另外,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和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贺兰山。
教师讲述:在我国西南地区还有一列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学生活动:请说出屏幕中的字母所代表的山脉名称。多媒体屏幕展示:山脉示意图。
(承转)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就像大地上隆起的一根根脊梁,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它们纵横交织,把我国地表分隔成大大小小的地形区、高原、盆地或平原。接下来,我们要学习我国的主要地形区。
多媒体屏幕展示:主要地形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
教师讲述: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是世界最大的大高原,高原上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多媒体屏幕展示:青藏高原图片。
教师讲述:内蒙古高原,位于我国北部,大兴安岭以西,向西延伸到祁连山,是我国的第二大高原。
多媒体屏幕展示:内蒙古高原图片。
教师讲述:“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这首举世闻名的《敕勒歌》,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内蒙古大草原兴旺发达的景象。草场广布,草质优良,我国两大牛奶生产厂商蒙牛和伊利的奶源就在这大草原上。
教师提问:观察了图片,同学们发现黄土高原的土壤是什么颜色?
学生回答:黄色。多媒体屏幕展示:云贵高原图片。
教师提问:观察了图片,同学们发现云贵高原的农田有什么特色吗?
学生回答:梯田。
教师讲述:当地农田的这个特点,也和当地的地形有关。教师小结:四大高原的景观特点。
探究学习:同学们都知道我国的“神舟”号飞船把我们中国第一位宇航员送上了太空,你们有没有想过,飞船降落的地方为什么都选在内蒙古高原上吗?这和它的地形特点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地广人稀,便于飞船降落,也便于地面人员搜寻。
多媒体屏幕展示: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位置。多媒体屏幕展示:中国地形图。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屏幕,讨论回答。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屏幕,完成教材29页的表格。多媒体屏幕展示:中国地形图。
教师总结: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从中国地形图上可以看出,在我国西部,高原面积广阔,它们形态各异。在高原、山地之间常分布着盆地。我国东部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这里土壤肥沃,开发历史悠久,农业发达,城镇集中,经济繁荣。有纵横交错的山脉,雄伟广袤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平原,还有群山环抱的盆地以及起伏和缓的丘陵。山脉是构成地形的骨架,使我国地形复杂多样,这是我国地形分布的一大特点。
地形复杂多样的教案 第2篇
季风气候显著
亚洲大陆跨寒、温、热三带。气候的主要特征是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典型和大陆性显著。东亚东南半部是湿润的温带和亚热带季风区,东南亚和南亚是湿润的热带季风区。中亚、西亚和东亚内陆为干旱地区。以上湿润季风区与内陆干旱区之间,以及北亚的大部分为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地形复杂多样的教案 第3篇
无线远程监控系统的研究是预防山体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尤其在较为复杂的地形。边坡变形失稳是山体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也是矿业开采的主要问题。边坡变形不仅对安全生产的影响将会造成局部或全矿停产,更会导致人员伤亡、设备毁坏和地面建筑破坏等。对此,针对这种较为复杂的地形监控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进行了简单的研究设计。
1 边坡等复杂地形稳定性监控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我国大多数边坡等复杂地形变形监测的研究发现,采用的监测方法存在如下需要解决的问题:
1)无论是地表位移观测还是岩体内部的位移观测,均存在着有害变形滞后于岩体滑坡的问题。当发现地表裂缝或岩体内部出现较大变形时,边坡岩体已经或正在发生滑动破坏。此外利用钻孔测斜观测岩体内部变形的实践表明,当内部变形较小时,受精度的限制不能准确获得位移量,当位移较大时,钻孔错位严重使测斜仪器到达观测孔内部受阻而无法测量。因此,无论是地表还是岩体内部的位移观测均不具有实时性;
2)使用的锚索测力计数据的获得需要人工到现场测读数据,受天气,人为等因素的影响大,不能连续稳定获得测试数据,监测现场路途较远且有些地段人员到达困难,尤其是阴雨天容易产生滑坡灾害的时段更不易获得监测数据。此外对于有滑坡危险的较陡边坡经常有石块等从坡上滚落,人工现场测读数据将存在较大危险。
通过对边坡稳定性监控存在的问题的研究,发现锚索测力计观测的数据较为准确,针对锚索测力计观测的缺点,本文将锚索测力技术和无线远程监控技术结合在一起,设计了露天煤矿边坡应力无线远程监控系统。
2 系统的总体设计及分析
本设计是基于GSM网络短信服务为核心技术的远程传输方案;以微处理器AT89S52为主控芯片设计了分节点应力监测电路,完成了现场数据的采集、监测与传输;在制定通信协议的基础上,通过MC35i短信模块的应用完成数据的远程传送;通过中心监测计算机管理软件的设计以达到监控目的。
边坡监测地点多数都没有电缆,光缆,电话线等,所以露天煤矿的通信方式就要选用无线通信的方法。无线通信的设计相对于监测站而言比较简单,有许多现有的产品和通信系统可以利用,重点只是在于从多种实现方式中作出最优的选择。由于本设计要求实现复杂地形的监控,所以需要远距离传输,并且要保证通信的可靠性,以及考虑到边坡的具体环境,所以本设计选用GPRS模块MC35i,虽然设计上只基于GSM网络短信形式传输,但是为了以后扩展和将来对速度要求的提高,可以选择GPRS技术的MC35i模块,其兼容GSM短信服务。
边坡应力无线远程监控系统采用分布式节点轮询的控制结构,各分节点通过振弦式荷载传感器采集数据,将数据通过GSM网络以短信的形式传输到中心监控软件。中心监控软件通过轮流查询的方式定时或手动监测分节点数据和曲线变化,此系统的结构设计图如图1所示。
以节点1为例,系统的工作流程:中心监控软件定时或手动查询分节点1,分节点1采集振弦式荷载传感器的数据,以短信的形式通过GSM网络传送到中心监控系统,中心监控系统监测数据和曲线,进行滑坡预警。
1)分节点(分节点应力采集与传输控制)设计:此部分包括下位机硬件的设计和软件的设计,主要完成振弦式荷载传感器频率值的采集,以及把频率值以短信的形式发送给中心监控软件,中心监控软件将频率值转换为应力值进行存储与显示。
2)通信协议设计与AT指令介绍:此部分主要介绍系统的通信协议以及AT指令的使用介绍。
3)中心监控软件设计:此部分工作在PC机的应用层,应用VC++6.0开发上位机软件,主要完成如下功能:
(1)MC35i短信模块的控制:包括VC使用AT指令控制MC35i收发短信,以及短信模块参数的设置;
(2)数据库的存储与读取:使用ADO对象连接SQL SERVER 2000数据库,以及用SELECT语句选择性的读取数据库;
3 分节点应力采集与传输的硬件设计
边坡应力无线远程监控系统的分节点硬件设计决定着应力值脉冲的准确采集以及应力值的稳定传输。该硬件平台包括微控制器模块,GSM模块,采集信号放大模块,以及低通滤波模块,电源稳压模块,变压模块,选通模块等。
其设计的工作原理是,首先微控制芯片产生一定频率的方波,经逆变变压器放大,倍压整流后为300V的直流信号,通过选通通道激励振弦式荷载传感器,使其谐振后传出应力值的脉冲信号,脉冲信号经过放大滤波后,将信号送入单片机,单片机检测脉冲信号的频率值,通过GSM短信模块把频率值发送给中心节点监测。
边坡应力无线远程监控系统的硬件设计要考虑地形的复杂工作环境,所以芯片选择工业级别的,工作温度为-40℃-+85℃。
1)分节点应力采集与传输的软件设计:分节点软件设计主要完成振弦式荷载传感器的频率数据的采集,信号通道的选通,短信模块的短信发送与接收的顺序控制,频率采集信号的精确频率计算。分节点软件设计部分在MedVinV3环境下编译,使用汇编语言完成整个设计部分。
2)程序的工作流程:首先AT89S52先屏蔽可控硅,目的是防止可控硅选通,干扰系统运行。然后调用初始化程序,初始化程序包括端口初始化,以及串口波特率的设置(波特率为9600bit/s),选用晶振为11.0592MHz,波特率为9600bit/s的误差最小。接着设置短信模块为来短信提示模式,并且进入休眠状态,休眠状态用串口中断触发恢复正常工作模式。如果接收到短信,就进入短消息处理程序。
4 电源部分设计
电源部分是此系统设计的关键,尤其在复杂环境中要求电池使用的周期要高,为此无线远程监控系统的电源部分选择太阳能充电控制技术。
电源控制器的注意事项:
1)接线前请仔细核对并确认太阳能板、蓄电池、负载的额定电压,三者的额定电压应相同,且都是12V或者都是24V;
2)太阳能板、负载的额定电流不得大于控制器的额定电流;
3)电源控制器要设置成常开模式。
5 通信协议设计
通信协议是系统各设备之间进行互相通信的语言和规范,软件的开发需要在通信协议的基础上进行。一个好的通信协议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软件的模块化设计。根据具体的应用环境以及系统要求来设定基于短信内容的通信协议。
中心节点:中心监测计算机。
分节点:连接到振弦式传感器的单片机数据采集设备。
6 MC35i短信模块
从设计的目的及功能上看主要可分四部分组成:GSM基带处理器,GSM射频部分,电源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和FLASH。GSM基带处理器是整个模块的核心,它由一个CPU和一个DSP处理器内核组成。GSM基带处理器控制着模块内各种信号的传输、转换、放大等处理过程。GSM射频部分是一个单片收发器SMARTi,它由一个外差式接收器、上变频调制环路发送器(up conversion modulation loop transmitter)、一个射频锁相环路和一个全集成中频合成器4个功能块组成,共同完成对射频信号的接收和发送等处理。
7 中心监测系统软件
中心监测系统软件由三部分组成:短信查询软件,数据浏览软件,以及图像浏览软件。中心监测系统软件框图如图2所示。
1)短信查询软件
短信查询软件主要完成手动查询分节点数据的任务,此界面为主程序界面,其它两个界面为模态触发对话框。短信查询软件包括短信模块的AT指令控制,数据库的写入,参数的设置,串口的初始设置,频率转换应力值计算等。
2)数据浏览
数据查询主要完成在固定时间段查询接收的数据。此对话框应用DATETIMEPICKER控件选取时间段,并且通过ADO控件和DATAGRID控件组合完成数据库数据的读取,数据包括手机号,3个振弦的频率值,日期与时间以及计算后转换的应力值。
3)曲线浏览
图像浏览主要包括图像的描绘,图像描绘主要应用虚拟内存方法,首层图像为描绘固定网格,二层利用接收数据的应力值与时间值自适应设置标定值,三层为数据值的描绘。此界面设计还包括标定值的定位显示,定位显示可采用MOUSEMOVE方法定位坐标。
8 结束语
虽然我国对于复杂地形,尤其是矿业开采地的监测非常重视,但是意外事故依然有所发生,如山体滑坡,泥石流,塌陷等。尽管我的研究设计有所简略,但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的注意及研究,并能致力于我国的地质灾难预防,减少我们国家的物力,财力,人力损失,让我们的国家能更昌盛繁荣!
摘要:本设计是针对各种复杂地形监控系统的研究,以预防山体事故的发生。一般来说,山体事故的发生多数为监控不到位,其发生原因多数为边坡变形,所以我们有针对性的选择以边坡应力作为监控对象,来实现对复杂地形的无线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通过本设计的研究以达到预防边坡等复杂地形变形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远程监控,边坡变形
参考文献
[1]中国矿业大学,平煤集团.滑坡灾害与边坡应力远程智能监测系统研制及应用研究[R].
[2]田峰.基于GSM技术的超远程无线设备监控系统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4,(5):23-25.
[3]何满潮.滑坡地质灾害远程监测预报系统及其工程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6):1081-1082.
[4]蔡美峰,李长洪,等.GPS在深凹露天矿高陡边坡位移动态监测中的应用[J].中国矿业.2004,(9):221-222.
复杂地形土方测量的质量控制方法 第4篇
【关键词】土方;三角网;方格网;质量
1、概述
在国家大力度城镇化建设和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工程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而土方测量作为工程建设不可缺的部分,为前期规划和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在实施过程中,土方测量的准确性为甲乙双方提供的公平的合作平台,减少了因为方量出入产生扯皮现象,从而耽误工期或影响工程质量。特别是有山、河、塘、树的复杂地形,土方测量的精度最容易出问题。只有控制好土方测量的质量,才能为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提供有力的保障。
2、准备工作
2.1测量仪器的选择
现在,土方测量最常用的仪器有全站仪和RTK两种,往往地形比较复杂的测区,有山、河、树木等,通视情况比较差,单独用全站仪测量,如果工期不紧张,是能胜任测量工程的,但效率很差,测量成本很高;如果单独用RTK,测量效率很高,但如果有树,并且树比较高的话,影响GPS信号,RTK没信号或出现浮点解、单点解,将无法测量或者测量精度不够,有些可能会将有树的区域不测,内业处理时进行内插点,出现地形失真,计算方量误差大。因此复杂地形的土方测量,全站仪和RTK配合使用,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在卫星信号好的地方用RTK采集数据,提高工作效率,在卫星信号弱的地方,用全站仪采集数据,弥补RTK的弱点,这样就能全面真实的采集所有地形点的数据。
2.2控制点正确性验证
一般城镇测量控制点都是甲方从当地所属测绘部门购买或者实测引点的,控制点三个为最安全可靠。土方测量前必须对甲方提供的控制点进行检校,检校控制点的平面误差和高程误差,避免由于控制起点的错误而导致整个测量工作报废。
2.3确定计算方法
土方测量的计算方法有断面法、方格网法、三角网,根据不同的地形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是非常关键的,一般带状地形采用断面法计算,较为平坦的地形用方格网、三角网,复杂地形采用三角网计算。
2.3.1方格网法。方格网法的数学模型是将实际地形抽象为一些正方体的集合(见图1)。其中正方体的高度为:(HA+HB+HC+HD)/4,其中HA,HB,HC,H D为A,B,C,D四点高程与设计高程的高差。这里用(HA+HB+H C+HD)/4代替了凹凸不平的地面,这种代替在地形复杂的时候将会带来较大的误差。
2.3.2三角网法。三角网法是将相邻的最近高程点组成三角网,计算每一个三棱锥的填、挖方量,最后累计得到指定范围内填方和挖方的土方量。三角法直接采用野外测得的离散高程点(包括地形特征点)构建三角网来计算土方量,在野外测量地形特征点,具有描述地面模型逼真,保持原始数据的原有精度的优点。而且根据地形采样高程点自由度比较大更加方便,另外三角网也可以考虑地形线,提高了土方的精度,工作效率也高。
由以上原理可知,复杂地形的土方测量,三角网计算方法最为适合。如果工程性质为高尔夫球场等工程实体亦为不规则的地貌,可以采用三角网法中的两期土方计算。
3、外业数据采集
土方测量外业数据采集工作与地形图测量基本一致,都是根据地形或者根据甲方的要求用方格网采集地形离散点和方格网点的三维坐标数据,复杂地形土方测量的外业工作注意以下几点:
3.1注意杆高和仪器内高的统一
RTK测量中移动站的杆高可以固定,如果出错可以在后期数据处理中修正,但全站仪测量过程中,由于通视的原因,棱镜杆是不断变化的,这必须要求观测员和跑尺员有良好的沟通,仪器内高的输入必须和棱镜高必须一致,否则会使测量点位高程值失准,造成土方量计算错误。
3.2采集的数据点要清晰合理
复杂地形如上文提过宜采用三角网法,所以采集数据点要把握地形的特征点,比如陡坎的坎上和坎下高程点的密度不匹配,或者坎上或坎下漏测,会发生三角网构网不合理,网形失真,产生计算错误。
跑尺人员采点要条理清晰,方便内业清楚成图。很多测量从业人员认为土方测量最终只是提供一个准确的填、挖方量,外业仅记录所有特征点即可。如此会容易发生漏点的情况,而且不利于内业计算时检查、判断点位高程值合理性。
4、内业数据处理
内业数据处理是土方测量的重要环节,在计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4.1图面检查
查看整个测区采集的高程点,检查高程点的重复和遗漏情况,删除、改正错误的高程点。如果测区比较大,一般是几组人在共同测量,难免会出现测量结合区域重复或者遗漏的情况,由于棱镜高和仪器内高不统一,产生错误高程值,由于信号或仪器问题,或者由于外界环境干扰,产生个别“飞点”的情况,这些现象都会导致测量高程失准,所以在内业计算时必须认真检查。最直观的检查方法就是生成等高线,当测量点出现高程异常时,会明显的表现出来。如图2,一圈圈密集的等高线就说明该点发生了地形突变,根据测区的地形就可以判断该高程值有问题。
4.2采用多种计算软件计算核对
土方计算对工程设计意义重大,不仅设计到规划设计,还牵扯到工程量的结算,关系到双方的经济利益,其计算结果必须精益求精,因此在计算时要采用对最终计算结果可采用多种软件对算的方法检核。根据笔者多年的经验,用南方CASS软件的三角网计算方法,其计算土方量的误差在甲乙双方承受的范围之内。
5、结论
土方测量从测量准备,到数据采集,最后内业数据处理计算,每一步的过程控制都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土方计算最终结果的正确性。只要按照测量操作程序施测,数据采集合理,计算方法选择适当,才能保证测量成果的质量。本文提供了在复杂地形条件下土方测量的质量控制方法,希望对从事类似工作同行有所帮助,不到之处请同仁们指正。
参考文献
[1]林观土.不同土方测量方法的比较与评价[J].广东农业科学,2007.
地形复杂多样的教案 第5篇
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中国自然环境概况,即中国人民生活的环境。本课侧重于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环境只是人们生活的舞台,如何体现人的存在,如何协调人地关系是本课的主旨。同时,本课内容为第三课的学习作了知识上的铺垫。
■教学目标
(1)通过读图了解中国的地形特点,讨论分析不同地形区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农业生产、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2)通过读剖面图理解我国地势的特点,进一步讨论这样的地势产生的影响。
(3)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进对家乡的关注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不同地形特别是山区及学生所在地地形区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读剖面图的能力,分析探究能力。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分为想学(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学会(新旧结合掌握知识)→会学(读图分析掌握方法)→会用(联系实际活学活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了解不同地形区的生产特点和生活习惯。
学法流程整体构架
本课教学流程见下表。
(新课导入)学与教的过程
【展示】介绍中国大好河山的`图片,(配歌曲)
【提问】刚才大家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
(新课教学)
【承转】中国的山水和土地养育着亿万中华儿女,也孕育出了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今天,我们将在这优美的画面、动人的歌声中去了解祖国的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环境,使壮丽河山长在,灿烂文明永传。
【展示】《中国地形图》
【提问】(1)请同学们回忆地形的种类,看图找一下中国有些什么地形?
学生确定中国地形多样。
(2)我们现在生活的地方属于什么地形区?
学生思考后回答。
【展示】本地交通、稻田、渔业图片
【提问】请同学们一起来讨论当地人民的生活、生产情况。
学生从生活习惯、农业生产、交通等方面讨论。
【展示】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内蒙古高原、东南丘陵等地的图片。
【提问】其它地形区的人民是否一样生活生产,为什么?
学生结合图片分组讨论分析,农业生产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各地自然环境的制约。
【叙述】一般情况下,我们经常把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都统称为山区。
【展示】《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
【提问】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确定山区面积广大。
【展示】小明和小玲各自对山区的感受
【提问】你同意他们的看法吗?你有什么看法?
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指导学生分析对话,鼓励学生结合旅游等亲身休验和所见所闻,发表自己的看法。
【展示】《中国地形图》
【提问】我国的山区主要分布在哪里?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你愿意参与吗?
为第三课东西差异、西部大开发作铺垫。
【承转】刚才我们讨论了我国的地形特点,那么在家是否知道各类地形最大的一个区别是什么呢?(海拔)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下我国地势的分布特点。
【展示】《中国地形图》、《沿北纬32?的地形剖面图》
【提问】(1)对照陆高表,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平均海拔高度分别是多少?
学生读图回答。
(2)如果我们自东向西穿越这三个地形区去旅游,会看到地表起伏有什么变化?
(3)你能解释“大江东去浪涛尽”,“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原因吗?
学生自由发言,讨论分析。
(课堂小结)
【提问】(1)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请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今天所学内容或者说出你印记最深的。
(2)我们知道了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那么你对于人类对地形环境的适应和利用有些什么看法呢?
学生结合实际自由发言。
问题研讨
地形复杂多样的教案 第6篇
【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联系形式的多样化
(二)能力目标:1、比较分析能力
2、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3、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联系是复杂的多样的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什么是联系?
2、联系的普遍性包含哪三方面表现?
3、什么是联系的客观性。
(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事物的联系即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客观性。这种普遍性主要表现在1、任何事物内部各部分、各要素各环节是相互联系的2、任何事物与周围的其他事物是相互联系的3、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
事物的联系即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客观性,同时联系又具有第三个性质。那就是复杂多样性。这是我们这节课所学的问题:联系的复杂多样性(板书)。
(讲授):由于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所以事物的联系也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在事物的众多联系中,大致有这样5对联系:我们首先看第一对联系。
一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直接联系是指两事物之间不需要通过任何中间五一节而发生的联系。间接联系是指两个事物之间需要通过一定的中间环节才能发生的联系。
例如:上节课我们所讲的“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事故,在这故事中火――水――鱼三者之间。火与水是直接联系,水与鱼也是直接联系,而火与鱼之间是属于间接联系,它得需水这中间环节,才能联系起来。
再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生态农业布局的国家。很早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学会了利用桑叶喂蚕,蚕沙(蚕粪)养鱼,塘池肥桑的方法,创造了“桑基鱼塘”这种古老的生态农业布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桑基鱼塘”这种农业布局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现在我国一些地区的人们改变了蚕沙直接下鱼塘的老办法,将蚕沙人畜粪便,枯枝败叶等投入沼泽池内发酵、制成沼气作燃料,然后再用沼气渣喂鱼这样,就把传统的“桑――蚕――鱼”农业结构,变成了“嗓――蚕――气――鱼”的新型农业结构。
二、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必然联系是事物发展过程不可避免的,必定如此的趋势,它是一种本质的联系;偶然联系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它是一种非本质的联系。
例如,一个人寿命再长也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联系,这是人体内部新陈代谢这一根本矛盾决定的。至于某一个人死于什么病,什么时间,这是一种偶然联系,它是受许多因素制约的。
再如,我们所说的“时势造英雄”时代与英雄的联系是必然联系,谁在这一时代成为英雄则是一种偶然联系。
地形复杂多样的教案 第7篇
教学目标
1.在亚洲地形图上标出亚洲的主要地形区。2.理解记忆亚洲的地形特点。3.掌握亚洲主要气候特点及影响。
4.亚洲的河流的共性以及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5.习和分析亚洲的气候特征及影响因素,培养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6.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讨论竞赛等活动,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地形的差异所造成的气候类型的复杂的体现。河流的分布特点和流向。教学难点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地形对气候和河流的影响。总体掌握亚洲自然地理的概况。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挂图 教学方法
引导法 讨论法 读图分析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趣味导入
大家经常会听到一些世界之最,那么今天开始闪客钱我们一起来说说亚洲的世界地理之最。(趁学生七嘴八舌之际老师引入新课)
罗列世界地理之最:
世界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世界最低的洼地—死海 世界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 活动1 自由发言:
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亚洲地形和标志性的地理名称。学生畅所欲言 活动2 看亚洲地形图,找出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蒙古高原;印度河平原、西西
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说说这三组地形区的大致海拔及分布特点。
小组轮流发言 老师总结:
高原主要在2000米以上和1000到2000米之间,平原主要在200米以下。
(二)多样的气候
教师:亚洲三面临洋,一面深入到亚欧大陆内部,各地海陆位置不同。近海而且能受到海洋湿润气流影响的地方,降水就多,远离海洋的内陆,降水就少;近海而受不到海洋吹拂的地区,降水也少。因此,更加剧了气候的多样性。
教师:同学们,我们一起读图并回答:亚洲有哪些气候类型?(同学回答)活动:亚洲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哪种?这种气候有什么特点呢?(同学讨论)活动:看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回答 1.洲的大陆东岸,是什么气候类型? 同学回答:亚热带季风气候。2.的大陆西岸呢?
同学回答:有地中海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3.纬度的青藏高原是什么气候? 同学回答:高山高寒气候。
教师:可见,海陆位置不同,气候类型不同,同样,地形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教师:东亚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同学们看图,热带、亚热带、温带 季风气候齐全。那么你们知道季风是怎样形成的吗?(同学讨论)教师:东亚季风的形成与其位置有关。东亚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而亚欧大陆是世界最大的大陆,太平洋是世界最大的大洋。冬季,亚洲大陆北部的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气温很低,成为高气压中心;太平洋上气温相对较高,气压较低,于是寒冷干燥的气流从西伯利亚和蒙古高气压中心吹向太平洋,形成偏北风,也就是冬季风。冬季风的风力强劲,影响范围较大。受其影响,东亚大部分地区低温少雨。
夏季,亚洲内陆气温升高很快,气压降低,太平洋上气温升高较慢,气压相对较高。于是温暖湿润的气流从太平洋、印度洋吹向亚洲大陆,形成偏南风,也就是夏季风。夏季风盛行时,东亚东部近海地区降水丰沛,往西北内陆去,雨量逐渐减少。
教师:季风气候对农业有什么影响?(同学回答,教师补充)
教师:雨热同期能够满足农作物生长时对热量和水分的要求。但夏季风有的年份来得晚或退得早,或是风力太弱,雨水就不足,容易造成旱灾;有的年份来得早或退得晚,或是风力太强,雨水就过多,容易造成水灾。
(三)河流众多 呈放射性向周分流
教师:读图亚洲主要河流分布,说一说亚洲河流都分别属于什么流域?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特点?
学生讨论:联系亚洲地形地势特征。
老师总结:亚洲的流域有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其他流域以及内陆流域。亚洲地势中国高、四周低,大河多发源于中部的山地和高原,分别注入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在亚洲的所有大河中我国的河流有? 长江、黄河和黑龙江。教案后记
地形复杂桥位的长桩施工 第8篇
太佳高速公路第二合同段位于太原市阳曲县泥屯镇境内,路线所经地段沟壑交错,高差起伏大。相邻桥墩处原地面高差达50余米。施工便道无法顺桥向修筑,对于间距30 m的两桥墩,由一处到另一处需绕行三四百米,用时10 min左右,而且便道纵坡均在20%以上,材料、设备的运输、行走困难。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在施工中逐步总结了一点经验,以供参考。
1 桩基钢筋笼加工场地的选取
由于便道线型曲折且坡度大,成品钢筋笼的运输根本无法实施。分节加工运输,18 m一节的钢筋笼在便道转弯处无法通过,而钢筋原材定尺寸长度均为9 m。钢筋笼的集中加工已没有可能。
而且桩基工程的工期计划为2009年10月~2010年3月,正值多雨、雪季节。如果集中加工、运输受天气影响太大,桩基成孔后,若遇上雨雪天,便道湿滑,钢筋若不能及时运达桩基施工现场,很容易造成塌孔,加工桩长均在70 m以上,分节制作的钢筋笼(9 m)运输费时费力。综合考虑,钢筋笼加工场地宜在桩基施工现场就近选定。
2 钢筋笼的制作安装
考虑到桩长均在70 m以上,钢筋笼的变形控制就尤为重要,70 m的钢筋笼由8节组成,每节在运输、焊接时稍有变形积累起来极有可能引起卡孔。由于现场平坦场地很难平整出来,每两节的焊接也只能采用立焊。
在孔位附近采用加劲成型法将钢筋加工成9 m一节的钢筋笼,在运输钢筋笼前,吊车就位,然后用装载机将钢筋笼运至桩孔附近,由吊车(40 t以上吊车)吊装入孔。吊运时为防止钢筋笼变形,宜用两点吊,第一吊点设在骨架的下部,第二吊点设在骨架长度从中点到三分点之间。为了随机控制钢筋笼的整体竖直度,在第一节钢筋笼端头加焊十字筋,使十字筋的中心精确居中。在十字筋中心固定足够长(长度大于孔深3 m),抗拉力强的工程线,线的另一端系浮标,在下笼过程中,派专人测量浮标的位置,随时根据浮标位置,调整钢筋笼,确保其有足够的保护层。
两节钢筋笼焊接时,先焊顺桥向的接头,八节钢筋笼焊接完成一般需用10 h左右。为了缩短焊接时间,最好采用钢套管冷轧联结钢筋接头工艺。
3 钻孔及清孔
长桩的护筒埋设非常关键,因为每节钢筋笼之间的连接全部采用立焊。立焊时就需要把已经入孔的钢筋笼用固定支撑在孔壁周围的200 mm以上的工字钢支吊,这就要求孔壁周围土体有足够的强度和抗剪力。否则,25 t左右的钢筋笼会将孔口压塌,甚至导致钢筋笼掉入孔中。我们施工时,在埋设护筒前的适当时间内,在护筒周围1.5 m范围内,浇筑了40 cm厚C20混凝土,确保护筒周围的土体稳定。
钻机的选取应从钻孔深度方面考虑,采用旋挖钻或回旋钻需要增加钻杆,不仅材料、设备成本增加而且工艺难度也随着孔深增加而加大。从用水量方面考虑,该地区地下水贫乏,钻井至200 m~300 m深才到水层。回旋钻用水量大,因此从用水量方面考虑也不宜采用。同时,以上两种钻机在地形复杂地段,钻机就位难度也相对比冲击钻大。因此,我们在施工中采用了冲击钻。
用冲击钻钻孔时,冲程应根据土石情况分别确定,一般在通过坚硬密实卵石层或基层漂石之类的土石中时,宜采用高冲程(100 cm),在通过松散砂、砾类土或卵石夹土层时宜采用中冲程(约70 cm)。冲程过高,对孔底振动大,易引起坍孔。在通过高液限粘土,含砂低液限粘土时用中冲程。在易坍塌或流砂地段宜用小冲程(约50 cm),并相应提高泥浆的粘度和相对密度。
用冲击钻钻孔时,为了节省用水,不宜用掏渣筒掏渣钻进,尽量用泥浆泵循环排浆钻孔,同时,由于孔深,钻孔时间长(75 m桩基需12 d~15 d),钻孔期间泥浆的相对密度宜控制在1.3 m以上。在钢筋笼入孔时不宜降低(清孔不宜彻底),直至钢筋笼吊装完毕,用泥浆泵通过导管循环清孔,直至泥浆相对密度和孔底沉渣厚度符合规范要求。
4灌注水下混凝土
在钢筋笼开始起吊就位之前,把灌注混凝土的用量及开灌大约时间通知混凝土拌合站,确认可以按时按量供应混凝土后,开始下钢筋笼。钢筋笼就位后开始下导管,导管采用丝扣连接的导管,使用前,做拼接、过球和水密、承压、接头、抗拉等试验。在导管入孔过程中,随时检查导管是否与钢筋笼挂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混凝土灌注时,由于地势原因,混凝土罐车无法到达孔口,大部分情况需用混凝土泵来输送混凝土。这就多了一个关键环节,必须有备用泵,才能开始灌注。灌注开始后,应紧凑、连续地进行,严禁中途停灌(拆导管除外),而且要防止混凝土拌和物从漏斗顶溢出或从漏斗外掉入孔底,使泥浆内含有水泥而变稠凝结,致使测深不准。
总之,经过几个月的施工,我们从中总结了一些经验,尤其是钢筋笼两节之间的焊接,护筒周围的加固;采用泵送混凝土的灌注过程等环节,比地形平坦处50 m以下的桩基施工控制要精细得多。因此桩基工程无一例事故,保证了桩基的质量。
参考文献
[1]JTT041-2000,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S].
地形复杂多样的教案 第9篇
关键词:复杂地形;岩土工程;勘察;红粘土
复杂的地形给岩土勘察工作带来了很多的难题,一旦岩土工程勘察的结果出现较大的误差就会对整个工程造成极大的影响。所以寻找在复杂地形条件下进行岩土工程勘察的有效方法,改善勘察技术,制定合理的勘察方案成为了岩土工程勘察的重中之重。下面就以红粘土地质队条件为例,对于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和应该采取的解决措施进行阐述。
1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存在的难题
红粘土是我国一种比较常见的特殊土质,这种土质条件主要集中在气候湿热的地区。红粘土是碳酸盐类岩石或者是富铁岩石在风化作用下所形成的,这种土质的孔隙较大,天然含水量也接近塑限,呈硬塑状态,压缩性较小。红粘土的特殊构造决定了它的性质也比较独特。第一,红粘土的厚度变化很大;第二,由于红粘土地质在发育的过程中形成了较多的网状隙,这些网状隙使土层整体性降低,地下水可以在土层中活动,使土体强度降低。同时,红粘土地质在水平以及垂直方向上的强度具有很大差异,极易发生胀缩灾害。此外,红粘土越往下土质越松软,发生塌陷的可能也较大。因此,在实际进行红粘土地质条件下的岩土勘察时面临着很多的问题。
1.1复杂地质条件下岩土工程勘察工作野外勘探中的难题
在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野外勘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复杂的地形条件下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更加繁重,时间要求更加紧迫,同时也有着更加关键的作用。所以在进行复杂地质条件的岩土工程的野外勘探工作时要严格的制定出合理科学的勘察计划和方案,保证野外勘察工作合理有序的进行。由于红粘土土质的特殊性,所以在野外的岩土勘察过程中要面临更大的困难,勘察方案的选择,勘察人员的配置都会影响野外勘察的效果。
1.1.1复杂的地形下,野外勘察工作者要严格按照要求增加勘探点的数量
对于复杂的地质条件,勘探人员一定要严格的按照科学的规定增加勘探点位的数量,而不能因为工期时间紧迫或者其他的经济性因素而坚持使用原来制定的勘探的方案和方法,如果不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勘测就会带来较大的测量误差,给建筑施工带来重大的损失,甚至给建筑带来安全隐患。
1.1.2勘测过程一定要按照行业规范进行。
在进行野外勘测的过程中,各种测量方式都有一定的规则,原位测试时一定要严格的遵守这些规范,避免错误的产生。以往在实际进行野外勘测时,很多技术人员都会为了节省时间简化测量步骤,从而让勘测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本不该出现的误差,例如在进行静力触探时,按照相关的规定应该深调零,但是很多的施工人员都忽略了这一问题,不能严格的按照规定来进行测量勘察,使勘测得到的数据出现较大的误差,这种误差在气候比较恶劣的冬天会更加的明显。
1.1.3各勘测小组缺乏沟通交流给野外勘察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在一些较大的建筑工程进行野外勘察工作时,一般采用分作测量的勘察模式,这种模式具有效率高,节省时间的特点,但是由于各小组的勘察工作相对独立,相互之间沟通较少,在勘察后期对测量数据进行汇编整理时就很难进行统一,使后续工作很难开展。
1.1.4地下水位测量和地下水取样测试中存在的问题
在进行野外勘察时,对于地下水位的测定和对于地下水的抽样测试工作非常的关键,尤其是在红粘土土质条件下,地下水在土层中的活动更加活跃,对地基的影响也更大,所以应该更加注意地下水位的测量。但是勘测人员在进行实际的测量时会出现忽略地下水滋出和抽水井等问题,使得测量结果精度不够,给接下来的建筑施工工作带来极大的麻烦。
1.2岩土工程分析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在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进行时要对岩土工程进行正确的评价和分析,这项工作可以帮助完善建筑施工方案,排除施工隐患使施工更加的科学合理。但是,在实际进行勘察时,大部分施工单位对于这个环节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给建筑施工工程带来重大的损失。岩土工程分析评价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地震效应问题;第二:地基均匀性的评价;第三:地基承载力的测定和基本方案的选择。
1.2.1地震效应问题
近些年来地震频发,所以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一定要更加细致的考虑地震效应问题。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工程,地层剪切波速测试是十分的必要的,但是经常出现一些勘测单位根据地区经验来施工,选择性的忽略了这一关键性的步骤,使工程的抗震造价大大提高。
1.2.2勘察工作中对于地基均匀性的评价与分析
在地基均匀性评价方面,高层建筑依据《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一90进行,而一般建筑则按照GB50021-2001的规定要求进行[1]。这种不合理的评价与分析的做法会给地基均匀性的分析工作带来巨大的影响。
1.2.3勘察工作中对于地基承载值的判定和基本方案的选择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勘察技术的不断的发展,原本使用的查表确定地基承载力的方法已经被废弃不用,但是依旧有很多的勘察单位沿用原有的方法。这就很容易造成因为缺乏经验没有办法建立起完整的体系,来对地基承载值进行准确判定的问题,从而使勘察工作出现较大的误差。
2复杂地形条件下进行岩土工程勘探的辅助措施
在进行复杂地形地质条件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时,可以采取很多的措施来降低勘察的难度,比如说利用先进的测量技术。
2.1 建立室内施工场地模拟环境,进行科学有效分析
由于很多的施工现场地理条件太过复杂,不能够实地进行测量,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借助建立室内模拟环境,在室内对施工场地进行分析的方法进行勘察。室内模拟环境要结合环境的特有性质,做到尽可能的完全模拟,对于可能出现的岩土工程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与假设,从而达到判定岩土相关指标的目的。这种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实际勘察过程中的难度,同时还能够保证测量人员的人身安全。
2.2原位测量试验
原位测量实验中可以采用原装的液压经历触探探头完成静力触探试验的测量工作,并将采集的信息在电脑上进行分析、整理[2]。贯入试验中可以采用标准落锤自由落体的方法进行试验,但是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严格做好试验前的清孔工作。此外,原位测试试验中除了上述介绍的方法外还可以采用动力触探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很好的辅助完成风化基岩物理力学指标的目的。
结语:
在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对于复杂地形地质条件的勘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给勘察工作带来许多不便,同时也使得勘察得出的数据与真实情况存在一定的出入和误差,所以在今后的勘察工作中,各勘察单位一定要不断地总结工作经验,完善勘察环节并且结合先进的勘察技术和勘察设备,让勘察工作能够更加科学合理的进行。
参考文献:
[1]雷晓莉.关于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的岩土工程勘察的若干思考[J].现代建设.2013,12(10).
地形多样评课稿 第10篇
首先,我认为本节课成功之处颇多:
第一,全班学生都能够认真倾听老师讲课,注意力集中,持续时间长。整堂课过渡自然、教态自然大方、板书重难点突出,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分配合理,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很高,
第二,有90%以上的学生能够认真倾听同学发言,教师能够主动引导学生,及时进行点拨。
第三,针对课堂提问,学生反应灵敏,有针对性得指向目标达成,问题设置有梯度,开放有度,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
第四,注重学生的动手发展,师生互动科学有效。其中对五种地形“画一画”剖面图活动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几乎全班同学都能够参与其中,在作品展示中,很多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很满意,从中找到了学习的乐趣。
教育是一门遗憾艺术,对于本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接下来我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第一,有部分学生没能够及时做好笔记,只专注于课件内容。教师没能及时提醒,也说明了平日里记笔记的良好习惯还没真正养成。
第二,不是能很充分的关注到每个同学。在展示作品时,有几个没有展示的同学,作品非常出色,作为老师应该关注表扬他们,可是由于时间的.关系,都没有提及,这是不利于学生发挥学习积极性的。
第 三,口头表达欠成熟,提问的时机、对象、次数都还要斟酌。对学生的提问不够科学,喜欢用“是不是”,“对不对”这种引导式的提问方式,没有设计更佳的提问 方式,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这种提问方式,只会增加学生思考的惰性,对本该学生思考回答的问题间接由老师来解决,阻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