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预习提纲(精选6篇)
第三单元预习提纲 第1篇
第三单元整体阅读预习指导提纲
【预习目标】
1、结合自己的浏览经历认真阅读每一篇文章,把握说明文的特点。
2、文章中涉及到的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有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3、提高自己阅读评价的力度,能够分清侧重点,了解事物的特点。
【预习内容与方法】
1、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三单元的单元解说,并勾画关键词,了解本单元的内容。
2、认真朗读或默读每一篇文章,将自己的感悟标注在相应段落的旁边。
提示:直线(-)表示段落中心句子;曲线(~)表示说明方法;重点号({ })表示关键 的词语;问号(?)表示对句子或观点的质疑等等。
3、学习快速阅读,重点标注文中的中心句与文中的说明方法。把握主要说明方法及说明顺序、结构。
4、读书中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达到与文本对话。
5、读书中作批注,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6、在完成自己阅读的基础上,请回答下列问题: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1、找出课文的中心论点。
本文论述的中心是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
3、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的?(课文的结构)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谈读书》
1、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2、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找到相应的语句标注。【拓展资料】(1)名言警句: 腹有诗书气自华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2)名人论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英】莎士比亚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 无限广阔的海洋。—【瑞士】凯勒 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之高尚。—皮果夫(3)名人读书的趣事: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 列宁读书趣闻 马克思读书趣闻 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不求甚解》
(1)《不求甚解》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采用了哪些论据?
《怀疑与学问》
1.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本文是怎样引用古人的话作为道理的论据来论证的?找出引用的句子,研究它们的作用,领会引用的精要,与论点切合和引用后阐释等特点。除了引用,本文还运用了哪些方法? 本文引用古代大学者的话作为论据,对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起了重要的作用。开头引用古代两位著名的大学问家的话,既用他俩的经验之谈作论点,又作论据,颇具说服力。程颐的“学者要先会疑”和张载的“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两句话的意思概括起来就是:做学问要善于提出问题。中间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并作阐释:“这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引话十分精当,与该段的分论点十分切合。除了道理论证,本文的举例论证也用得很好。在论证对于传说必须要有怀疑精神这个论点时,举了古书上有“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戴震读《大学章句》敢于怀疑大儒朱高的例子,戴震一生在学术上之所以卓有成就,能成为大学问家,与他自幼读书就善疑好问分不开。作者举例时,还能摆出自己的经验,如读书时该怎样怀疑与发问,列出了一系列寻根究底的疑问,给人以启发和借鉴。总之,用这些事实论据来进行论证十分有说服力。)
2.本文多次运用对比论证,一共有几处?(本文共有四处运用对比论证。)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2、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预习成果检测】 【拓展资料】
一、词语解释:
汲取(jí):吸取。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孜孜不倦(zī):勤勉的样子。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锲而不舍(qiè):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二、本单元课文分类。
所谓立论,就是正面提出观点,逐层论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和〈〈要有格物致知精神〉〉都是这类文章。与之相对应的一种论证方式,叫做驳论,即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主张。我们即将学习的〈〈不求甚解〉〉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都是驳论文,区分的关键就看在文章的开头是否有一个作为靶子的错误观点。
三、文体知识:议论文
(一)、概念: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它不同于记叙文以形象生动的记叙来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同于说明文侧重介绍或解释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总之,议论文是以理服人的文章,记叙文和说明文则是以事感人,以知授人的文章。
(二)语言特点
①准确、严密。②概括性和简洁性。③使用修辞,体现其用词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
(三)议论文的种类
立论文1.定义: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讲事实,摆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文章体裁。
2.要求:①要对论述的问题有正确的看法②用充足有说服力的论据③要言之有理,合乎逻辑
驳论文1.定义:论辩是针对对方的观点加以批驳,在批驳的同时阐述己方的观点 2.方式:①提出论点②证明论点③总结论点 驳论文的破立结合
定义:首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再批驳已指出的错误论点,并在批驳的同时或之后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加以论证。
(四)议论文的三要素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总的来说,议论文的论点是要解决“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要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而论证是解决“如何进行证明”的问题。
论点
论点,是正确、鲜明阐述作者观点的句子,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
论点应该正确、鲜明、概括,是一个完整的判断句,绝不可模棱两可。①正确性②鲜明性③新颖性
论点的位置一般有四个:文题、开头、文章中间、结尾。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段落论点也是如此。当开始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尾处的是呼应论点。
有的议论文的论点在文章中用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我们只要把它们找出来即可;有的则没有用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述出来,需要读者自己去提取、概括。概括出的句子不应含有修辞等手法。
注意:反问句与比喻句不能作为论点,必须是陈述句 论据
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1.事实论据:事实在议论文中论据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看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事实论据又包括事例和数据。
2.理论论据:作为论据的理论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理论论据又包括名言警句、谚语格言以及作者的说理分析。
使用论据的要求:①确凿性。我们必须选择那些确凿的、典型的事实。引用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材料作为论据时,必须注意所引理论本身的精确涵义。②典型性。引用的事例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这一类事物的普遍特点和一般性质。③论据与论点的统一。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的,因此,两者联系应该紧密一致。
论证
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一)议论文的论证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①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
②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有三种方法: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由于议论文是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有机构成的,因此驳倒了论据或论证,也就否定了论点,与直接反驳论点具有同样效果。一篇驳论文可以几种反驳方式结合起来使用,以加强反驳的力量和说服力。
1)反驳论点,即直接反驳对方论点本身的片面、虚假或谬误,这是驳论中最常用的方法。2)反驳论据,即揭示对方论据的错误,以达到推倒对方论点的目的;因为错误的论据必定得出错误的论点。
3)反驳论证,即揭露对方在论证过程中的逻辑错误,如大前提、小前提与结论的矛盾,对方各论点之间的矛盾,论点与论据之间矛盾等等。
立论和驳论都是一种证明,无非一个是从正面证明其正确,而另一个是从反面证明其错误。它们可以使用基本相同的论证方法。
(二)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常见的论证结构:a、总分式结构 b、对照式结构 c、层进式结构 d、并列式结构
(三)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
1)举例论证(例证法):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和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作用: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作用:突出全面地论证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让人印象深刻)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5)引用论证(引证法):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6)归纳论证:也就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7)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论据来证明特殊性的论点。
8)类比论证: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子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方法。9)因果论证: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我的困惑】
自评 ☆ ☆ ☆ ☆ ☆ 组长评价 ☆ ☆ ☆ ☆
第三单元预习提纲 第2篇
导语: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世界各地的人虽然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但是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让世界充满爱,让人间充满信任。本单元课文,篇篇文质兼美,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让我们一起去阅读,去感受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吧!
本单元围绕
这一主题选编了精读课文《 》 《 》 《 》,略读课文《 》及“语文园地七”。“语文园地七”中的“口语交际”内容是,“习作”内容是,“趣味语文”中要求掌握的“言”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太阳是大家的
导语:太阳是我们大家的好朋友.她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里,和不同国家的孩子游玩.你知道它和孩子们怎样游玩的吗?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薛卫民伯伯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
1.根据常规预习提纲预习课文。2.读读记记词语表中的词语。
3.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看谁写得干净又漂亮。
4.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写在课本上)
红彤彤 晚霞 5.把下面的多音字整理在课本上。(注音组词)
落 觉 6.默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太阳是大家的》这首诗歌共有 小节,第一节是描绘 的景色;第二节是写 ;第三节是,回应第一节;第四节是写其他国家的小朋友。整篇课文给我们描写了 的景象,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
7.认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认真读课文,思考:课文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太阳做了哪些好事?在课文中标出相关的语句。想象:太阳还会做哪些好事呢?仿照诗歌中的句子写一写吧!
8.搜集有关其他国家儿童的兴趣爱好和生活情况的资料。9.质疑。(至少提出两个问题,在文中做好标记)一面五星红旗
导语:我们每周一都要升国旗,你们对五星红旗有着怎样的认识呢?那么在一位身处异地的中国留学生的心中,五星红旗又是怎样的?相信你预习了《一面五星红旗》就能找到答案。
1.根据常规预习提纲预习课文。2.读读记记词语表中的词语。
3.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看谁写得干净又漂亮。
4.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写在课本上)
无影无踪 荒无人烟 身无分文 趔趔趄趄 5.把下面的多音字整理在课本上。(注音组词)
背 处 应
6.默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一面五星红旗》这篇课文共有 自然段,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我”是一名,在一次 中发生了事故,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我”拒绝了,以自己的爱国精神维护了,也赢得了。
7.认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是怎样描写面包老板前后态度变化的,画出文中相关语句;思考:面包老板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并写下来。
(2)我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这时我可能会想:
8.搜集有关国旗的知识、小故事等资料(文字、图片等)。9.质疑。(至少提出两个问题,在文中做好标记)卖木雕的少年
导语:朋友就是互相帮助、朋友就是讲义气,朋友就是在危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朋友多了真好!今天带大家认识一位来自非洲的朋友,他是一位黑人少年,在著名的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旁卖木雕。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他吧!
1.根据常规预习提纲预习课文。2.读读记记词语表中的词语。
3.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看谁写得干净又漂亮。
4.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写在课本上)名不虚传 语无伦次 游人如织 爱不释手 5.把下面的多音字整理在课本上。(注音组词)
露 散 模 6.默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课文讲的是一位 对 的友谊。“我”到 时,想买一个 作纪念,但是木雕沉重,只好。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送给我一个,表达了 人民对 的友好之情。7.认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读课文3—8自然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木雕象墩的?画出文中相关语句。
(2)读全文,想想课文是怎样描写卖木雕少年言行的?画出文中相关语句,反复多读几遍。并想象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8.搜集有关非洲地理位置、气候物产、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等方面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9.质疑。(至少提出两个问题,在文中做好标记)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导语:当地震发生时,受灾的国家,被废墟掩埋的生命最需要的是什么呢?(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随着一支中国国际救援队走进位于非洲北部的阿尔及利亚地震重灾区,去聆听一句赞叹:中国救援队,真棒!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目睹他们的出色表现吧!
1.根据常规预习提纲预习课文。2.读读记记词语表中的词语。3.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看谁写得干净又漂亮。
4.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写在课本上)交口称赞 纵横交错 闻名遐迩 5.把下面的多音字整理在课本上。(注音组词)
挣 扎 载 6.默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这篇课文共有 自然段,是由一篇通讯改写而成。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______________,中国派出了____________帮助_____________的事。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对其他国家人民的_________。
7.认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读2—3自然段,想一想地震给阿尔及利亚带来了哪些灾难?画出有关语句!
(2)认真默读全文,画出表现救援队工作情况的词句,想想这些词句说明什么?
8.搜集有关地震、阿尔及利亚、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资料。9.质疑。(至少提出两个问题,在文中做好标记)
第八单元
导语:本单元我们会读到一些生动有趣,想象神奇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那些古老的故事会引起我们美好的遐想。
本单元围绕_____ ___这一主题选编了精读课文《 》,《 》,《 》,略读课文《 》及“语文园地八”。《西门豹》讲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历史故事。《女娲补天》讲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夸父追日》讲的是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语文园地八”中的“口语交际”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习作”内容是________ _____,“成语故事”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古诗两首
导语:乞巧节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很多文人墨客在乞巧这一天留下了诗篇,嫦娥的故事千古流传,在诗人的笔下,嫦娥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同走进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乞巧》,月亮上的广寒宫里孤独的《嫦娥》。
1.根据常规预习提纲预习课文。
2.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看谁写得干净又漂亮。
3.根据自己的理解或注释解释下列词语。碧霄 长河 应悔
4.认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乞巧》诗中人们向织女学习什么?请用一个词来概括。“乞巧”是什么意思呢?(结合课后资料袋回答)
②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巧,她们有的在„„有的在„„有的在„„(写出可能出现的地方)
③《嫦娥》一诗中,诗人借()的故事抒发自己()的感受。5.搜集民间故事或传说。6.质疑。(至少提出两个问题,在文中做好标记)西门豹
导语: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一位战国时代,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的古代地方官,那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这个人物吧。
1.根据常规预习提纲预习课文。2.读读记记词语表中的词语。
3.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看谁写得干净又漂亮。
4.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写在课本上)荒芜 提心吊胆 面如土色 5.默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西门豹》这篇课文共有____自然段,讲的是西门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历史故事。赞扬了他反对____________,尊重__________的品质。6.把课文中描写西门豹到漳河边送新娘的部分多读几遍,抓住他是怎么说的和怎么做的句子,想一想西门豹是怎样破除河伯娶媳妇的迷信的,他的办法妙在哪里。
西门豹为什么不直接把巫婆和官绅头子抓起来杀掉呢?他的办法妙在哪里?
7.搜集西门豹的故事。8.质疑。(至少提出两个问题,在文中做好标记)
女娲补天
导语: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地方曾经发生过灾难吗?也许你们并不知道,在远古时候也曾发生过这样令人震撼的灾难,那又是谁伸出了援助之手呢?那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女娲补天》。
1.根据常规预习提纲预习课文。2.读读记记词语表中的词语。
3.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看谁写得干净又漂亮。
4.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写在课本上)欢歌笑语 零零星星 金光四射 5.把下面的多音字整理在课本上。(注音组词)
挣 难
6.默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课文讲了 看到了,于是冒着生命的危险去,从而解救了 的故事。
7.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仔细读2至4自然段,把文中描写女娲补天的句子画下来。想象一下,女娲为了寻找五彩石,会走到什么地方去,遇到什么困难呢?想出什么办法呢?
(2)结合插图和你的生活经验说一说你脑中的五彩云霞是什么样子的?
8.搜集女娲等神话故事。9.质疑。(至少提出两个问题,在文中做好标记)
夸父追日
导语:同学们,古代有这么一个人,他为了让光明永远普照
大地,于是他拿起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他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神奇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就叫《夸父追日》。
1.根据常规预习提纲预习课文。2.读读记记词语表中的词语。3.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看谁写得干净又漂亮。
4.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写在课本上)虞渊 霎时间 颓然 5.仔细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一说夸父为什么要追日?
(2)课文运用夸张的手法,让神奇的地方形象化,具体化。如,课文用“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形容夸父奔跑的速度快;课文中还有哪句话也用了夸张的手法,这句话说明了什么?(3)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
第三单元预习提纲 第3篇
本单元是“中外童话”专题, 选取的课文有《巨人的花园》《幸福是什么》《去年的树》《小木偶的故事》。这些童话故事来自不同国度, 风格也不尽相同。《巨人的花园》描写了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 便筑起围墙, 从此花园里没有了欢声笑语, 花园里也不再有鸟语花香, 最后在一个小男孩的启发下, 巨人终于明白春天为什么不光临自己的花园的原因。于是, 他拆除了围墙, 很快花园里的一切又恢复了生机。编者大概是想通过这个童话, 让孩子们知道快乐是要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幸福是什么》讲了三个牧童挖了一口井后, 智慧的女儿出现在他们面前, 感谢他们做了一件好事, 祝他们幸福, 并引导他们自己去弄明白什么是幸福, 让学生懂得幸福是要靠劳动, 尽自己的义务, 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去年的树》通过写鸟和树是好朋友, 鸟儿飞回南方, 答应了树的要求, 第二年春天小鸟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让学生体会到童话的世界里也是有情有义的。《小木偶的故事》讲述了“小木偶”在生活中遇到了一系列挫折, 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的丰富曲折。每篇课文都紧紧围绕专题, 把学生带入奇妙的童话王国, 让他们在童话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的力量。
另外, 本单元的“资料袋”里还介绍了童话的分类, “综合性学习”栏里又安排了“读童话、编童话、演童话”的综合性学习。可见, 编者对童话这一体裁的重视。
本单元的两篇精读课文都是出自大师之手。《巨人的花园》这篇文章改编自英国作家王尔德的《自私的巨人》, 《去年的树》是选自日本新美南吉的故事集《小狐狸阿权》。我们的学生在教材中有机会与文学大师相遇, 本是庆幸的事情, 但遗憾的是, 编者在选这两篇文章的时候, 人为地对原作进行了增删。我们细读《巨人的花园》时就发现, 大量细节的删减和改动, 破坏了作品的整体性, 内在的线索也断了, 给这篇文章增加了几分说教味。因此, 教师在教学前, 有必要把故事的真相讲述给学生, 给学生多一份阅读材料, 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经典的魅力。
【设计理念】
童话一直是学生的最爱, 所以本单元的课文一定是学生喜欢的学习内容。其实, 孩子在妈妈怀抱里的时候就听妈妈讲过很多的童话故事, 现在把这些故事正式地选进教材, 我们的教学目标就不能只定位在了解故事内容或者仅仅为了完成识字任务上, 而是要真正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 品味童话的语言, 体会童话的特点, 进一步感受童话的魅力。因此, 在教学前, 有必要设计一份预习单, 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 把真正的经典放到学生的视线中, 引导学生自己去比较, 去发现, 真正的经典童话是什么味的。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了解童话的结构特点, 语言特色, 从而激发学生创作童话的热情, 让每个学生都能随心所欲地去书写自己的童话故事。
【预习流程】
一、大声读一读
孩子们, 你一定读过《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和很多有意思的童话吧?你一定很愿意跟着“爱丽丝”去漫游, 跟着“洋葱头”去历险吧?今天起, 老师将和你们一起走进更广阔的童话世界, 认识那些住在童话中的树啊, 鸟啊, 小猪啊, 巨人啊, 还有跟我们一样的小孩子, 好吗?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些平平常常的角色, 生活在童话里的时候会变成什么样, 是不是有着让我们喜欢、向往和感叹的生活经历呢?下面就让我们搭乘通往童话王国的列车出发吧!
同学们, 童话王国的旅行开始了, 第一站, 让我们走进《巨人的花园》, 那里风景秀丽、奇异, 接待我们的花园主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邀请你的家长或同学跟你一起欣赏英国才子王尔德的《自私的巨人》这篇童话吧, 读完之后, 相信你的大脑一定会抓拍住几个镜头, 让你品味出这个童话的味儿的。 (附王尔德的原作《自私的巨人》)
第二站, 我们去一片森林, 这里住着一只爱唱歌给树听的小鸟, 和一棵爱听鸟唱歌的大树。大声读一读《去年的树》这个小故事吧, 你听出小鸟对树的深情了吗?
第三站, 我们来到“故事万花筒”面前, 小猪和小灰狼将呈现一台精彩的变脸戏法。你可要睁大你的“火眼金睛”, 小心被它们拉进童话的森林, 走不出来哦。 (附格林童话中《三只小猪》的故事, 希腊尤金崔维查的《三只小狼和大坏猪》和美国乔恩谢斯卡的《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
同学们, 终点站“永无岛”到了, 这是个自由、安静的天地。让我们静下来边回味, 边思考:我们理想中的童话“长”什么样呢?
【设计意图】如果我们语文教师想在学生心田播下一粒童话的种子, 就需要领着他们真正走到童话故事中, 让学生直接感受童话的魅力, 才有可能被童话吸引, 才有可能真正理解童话, 尊重童话, 爱上童话。因此, 在预习单的第一板块, 我就把风格不同的原版的童话故事带到学生的面前, 让学生直接面对经典, 让经典唤醒学生阅读童话的热情。
二、仔细辨一辨
1.读完《自私的巨人》和《巨人的花园》, 我更欣赏 () 这个故事。我特别喜欢故事中的 () 这个片段。因为从这个片段中, 我能感受到 () 。
2.读了《巨人的花园》和《去年的树》两篇课文, 我发现, 由于它们表现的是不同的主题、不同的内容, 所以作者所采用的结构表达方式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巨人的花园》采用的是__________结构, 而《去年的树》采用的是__________结构, 这正是童话故事中最常见最经典的结构。这样表现的结果就是让我深深地记住了巨人和小鸟这两个特别的角色。老师, 我还发现, 在我的身边就有像巨人和小鸟这样的伙伴呢, 下次, 我在日记里写给你看。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的感性阅读的铺垫, 我们有必要做一点理性的思考。选编后的文章所缺失的魅力即使是四年级的学生也是有感觉的, 他们能不能把这种感觉表达出来, 就需要教师给他们一个表达的出口。在此设计比较阅读, 联系生活表达, 都是为学生能多一个视角来看童话的内涵, 从而感受到童话故事中的情感、哲学在我们真实的生活中是存在的, 我们的童年是需要童话来润泽陪伴的。
三、用心记一记
浏览“读读写写”板块中的生词, () 、 () 、 () 这些词我已经很熟悉了!不过, 我发现有几个词 () 、 () 特别难写, 小伙伴们, 你们注意到了吗?通过读课文, 我还知道一些词的意思, 我甚至可以用 () 、 () 、 () 这几个词连在一起说一段有趣的话呢。不信, 瞧:__________。不过, 还是有些词我不是很理解。比如 () 、 () 。
【设计意图】对生字词的学习, 我们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着学习。四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已经有很大的差异, 有的学生因为有了阅读积累的底子, 可能都没有生字词了, 有的学生的困难也许还很大。因此, 有必要在预习的时候, 就让他们先检验这些“生面孔”, 然后归归类, 重点难点的词语集中到课堂上讨论解决。
四、放胆练一练
1.孩子们, 在“永无岛”上, 你想象出理想中的童话“长”什么样了吗?请和家长、小伙伴们分享一下你的发现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尝试编一个你认为最棒的童话故事, 讲给小伙伴听听。
3.邀请你的读书好搭档, 和你一起演一演你们最喜欢的童话故事吧。
“走进民风民俗”单元预习课 第4篇
1.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正确读写“腊月、初旬、剧种、旷野、和睦、酷热、激昂”等40个词语。
2.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了解和田维吾尔族的民俗特点。
3.体会中华民风民俗的丰富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第二单元共有四篇阅读材料,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中华民风民俗”单元,了解中华民风民俗,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整体感知
1.读“单元导学”,明确阅读要求。
2.读课题,初步了解单元所写的内容。
三、根据“预学单”预习新课
预学单
1.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不会读的标上记号,并请教同学或教师。
2.在不理解的词语旁打上“?”,再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加以理解。
3.在文中进行批注,把不懂的问题写下来,以备小组讨论。
4.阅读《北京的春节》,完成下表。
5.阅读《藏戏》,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藏戏是如何形成的?
(2)藏戏具有怎样的艺术特色?
6.阅读《各具特色的民居》,完成下表。
7.阅读《和田的维吾尔人》,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l)维吾尔人有哪些特点?
(2)文中给我们介绍了哪些维吾尔族风俗?
四、根据“预学单”,汇报交流
1.认读生字,并组词。
旬熬蒜醋饺翡拦榛栗筝鞭麦
寺逛缰噬琼獠哉葩僻掺夯卦
贮篾嘶渺吭馕曳邃豁
2.理解词语。
初旬:上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
杂拌儿:掺杂在一起的各种干果、果脯等。
擦黑:方言,天快要黑的时候。
光景:境况、情景。
娴熟:熟练。
吞噬:吞食。
招徕:招揽。
奇葩:奇特而美丽的花朵。
渺渺:因距离远而模糊不清。
抽象画:与自然物象极少或完全没有相近之处的绘画。
豁达:性情开朗,气量大。
万不得已:表示无可奈何,不得不如此。
张灯结彩:形容节日或有喜庆事情的景象。
残灯末庙:指庙会结束。
哄堂大笑:形容屋子里的人同时大笑。
青面獠牙:旧时神怪故事中形容凶神恶鬼的面貌。
优哉游哉:指生活悠闲自在。
蜂拥而至:像成群的蜜蜂一样拥来,形容多而乱。
迎风引吭:迎着风放开喉咙高声唱歌。
3.了解民风民俗。
《各具特色的民居》(略)
《藏戏》(略)
《和田的维吾尔人》(略)
五、小结预习方法
主题单元预习步骤:
1.读导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2.读课题,整体感知单元内容;
3.借助工具书,或同学、老师,读准字音;
4.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理解字词的意思;
5.借助问题或表格,初步了解单元主要内容。
六、存疑结课
延学单
1.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想一想:我们可以怎样阅读(写作)像第二单元这类的文章(或说明类文章)。
2.想一想,课文是如何介绍这些民风民俗的。
第三、四单元提纲 第5篇
做意志坚强的人
[课标要求] 1.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
2.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3.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提高心理承受力,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考点聚焦]
第五课
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
第一框
人生难免有挫折
1、挫折的含义是什么?——挫折指人们所遇到的失利、失败和阻碍等。人生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挫折与人生相伴。
2、挫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①自然因素。如不能预测和防范的天灾;②人为因素。如学校教师教育方法不当、父母简单粗暴的态度、与父母之间的代沟、和同学关系不融洽;③个人因素。由于个人的道德品质、智力、体力、外貌以及某些生理缺陷等因素带来的挫折。
3、面对挫折,有哪些不同态度?这些态度分别会导致哪些不同结果?——①放弃者必然一事无成;②半途而废者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③挑战者获取成功,实现生命价值,享受真正人生。
第二框
挫折面前也从容
1、挫折对我们有哪些影响?——一方面使人们前进的步伐受到阻碍,从而产生忧愁、焦虑、不安、恐惧等消极心理;另一方面又有利于人们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和智慧。
2、应对挫折有哪些有效方法?(如何应对挫折?)
①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一个人一旦树立了远大的目标,就不会轻易屈服于各种挫折,而是以顽强毅力战胜挫折,不断前进。
②正确认识挫折,采取恰当的解决办法。遭遇挫折时,首先要冷静分析造成挫折的各种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找到应对挫折的有效办法。
③激发探索创新的热情。全身心地去探索、去创造,是战胜挫折、克服消极心理的有效方法。
④学会自我疏导。如果善于自我排解、自我疏导,就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增添战胜挫折的勇气。
第六课
为坚强喝彩 第一框
让我们选择坚强
1、坚强意志的表现有哪些?
①自觉性:对自己行动的动机和目的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
②果断性:能在复杂的情境中冷静而迅速地判断发生的,毫不迟疑地采取坚决的措施和行动。
③自制力:在碰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可以调节自己的消极情绪,控制自己的言行,不灰心、不气馁、不焦躁。
④坚韧性:能以顽强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毅力战胜挫折和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2、坚强意志的作用有哪些?
①坚定正确的人生方向,需要坚强的意志。有时候,我们与成功无缘,并不是因为不聪明,而是因为缺乏坚强的意志。
②走出失败的阴影,需要坚强的意志。有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是能否将失败转化为成功的关键。
③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坚强意志。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人终身受益的财富,但好习惯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养成的,只有具有坚强意志品质的人,才能持之以恒,逐步养成。
④成就一番事业,需要坚强的意志。人能否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其智商的高低和客观环境的好坏,而是取决于是否具有坚强的意志。第二框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1、如何磨砺自己坚强的意志?
①磨砺坚强的意志,必须树立明确的目标。
②磨砺坚强的意志,要从细微之处做起,从小事做起。
③磨砺坚强的意志,应善于管理自己。做每一件事情前,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然后按照计划实行。这样坚持下去,形成习惯,就有利于培养自己的意志力。
④磨砺坚强的意志,要主动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坚强的意志、高尚的品德,必定要经过艰难、困苦和不幸的磨练。[知识框架]
1、挫折的含义和产生原因
做让挫折丰富
2、面对挫折有哪些不同的态度?结果如何?
意我们的人生
3、挫折对我们有哪些影响? 志
4、应对挫折的方法有哪些?
坚强
1、坚强意志的表现和作用
为坚强喝彩的2、如何磨砺坚强的意志?
人
第四单元
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课标要求] 1.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
2.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3.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
4.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5.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能够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6.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
7.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8.自觉遵守社会规则。
9.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意义,能够自觉守法,维护社会秩序。
[考点聚焦]
第七课
感受法律尊严 第一框
走近法律
1、为什么说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我们身边的规则有哪些?
①社会是由人集合而成的,社会活动是人的活动。人们活动的动机、目的往往不同,如果没有行为的规矩,各行其是,社会就会混乱不堪,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所以,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②生活中的规则有道德,靠舆论、习惯和信念的力量,力求在人们心中定出准则;纪律、规章,按本单位本团体的需要,定出在局部适用的准则;法律。
2、与道德、纪律等规则相比较,法律具有哪些最为显著的特征?
①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②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③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3、法律有哪些作用?(为什么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
①法律具有规范作用——我国法律作为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它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法律的规范作用突出表现为,它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如果违反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处理。法律为人的行为提供模式标准或方向,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②法律具有保护作用——日常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我们生活的“卫士”;国家治理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我们享受权利,也需要法律的保护。所以学法、用法、护法,是我们应尽的责任;爱法,是我们应取的态度。
第二框
法不可违
1、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不违法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什么是违法行为?——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3、违法行为有哪些类别?——根据其违反的法律,可以将违法行为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其中任何一种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①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②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③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刑法的行为。
4、一般违法行为包括哪些?严重违法行为包括哪些?
从三类违法行为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的情节比较轻微,相对刑事违法行为而言,对社会危害性较小,因而称他们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因为社会危害性较大,所以属于严重违法行为。
5、刑法的内容和性质是什么?——刑法是以国家的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我国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
6、什么是犯罪?它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①所谓犯罪,是指具有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②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第二、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第三、犯罪是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刑罚当罚性,是犯罪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后果。
7、什么是刑罚?刑罚有哪些种类?
①刑罚含义: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②根据刑法规定,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主刑,是对犯罪分子适用的主要刑法,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第三框
防患于未然
1、怎样才能有效避免走向违法犯罪? ①提高道德水平、增强法制观念。自觉树立法律意识,维护法律的尊严,自觉依法自律,做一个守法的人;——道德水平高、法制观念强,就会追求上进,不犯或少犯错误,行为上就不会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道德水平低、法纪观念淡薄,就会追求低级趣味,难免犯违反纪律的错误,发展下去就可能违法,甚至陷入犯罪的泥淖。遵守法律,也是践行道德的表现。
②认清犯罪行为的危害——犯罪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要在心灵深处憎恨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那种认为年龄小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也不受处罚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
③了解《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避免沾染不良习气。——事实证明,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因此,我们要加强道德修养,践行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
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制定的目的和基本内容是什么?——该法是为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其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防犯罪而制定的。设专章规定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给我们划清了明确的是非界限。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家长或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旷课、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强行向他人索要钱物;偷盗、故意破坏财物;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舞厅等场所;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界定了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下列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传播淫秽音像制品等;进行淫乱或者卖淫活动;多次偷窃;参与赌博不改;吸食、注射毒品;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5、不良行为如不加以矫治,会有什么危害?——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对青少年的危害很大。具有不良行为而不及时改正,可能发展成为违法犯罪;严重不良行为已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如果不矫治极易滑向犯罪的泥潭。因此,我们要自觉遵纪守法,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
第八课
法律助我成长
第一框
特殊的保护
特殊的爱
1、为什么未成年人需要特殊的保护?专门用于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有哪些?
凡未满18周岁的公民都是未成年人。未成年人代表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然而,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都不成熟,没有经济实力,缺乏自我保护能力。所以党和国家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给与特殊的保护,制定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专门用于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2、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未成年人提供了哪些方面的保护?其内容是什么?
①家庭保护。要求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抚养、监护的职责,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
②学校保护。要求学校等教育机构依照法律规定,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并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实施保护,学校保护涉及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发展、人身权利的维护、生命安全的保障等方面。
③社会保护。要求全社会创造一种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社会保护包括对未成年人的社会文化保护、身体健康保护、劳动保护、自由权和精神权的保护等方面。④司法保护。要求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以及司法部门等依法履行职责,对未成年人实施专门保护措施。
第二框
善于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1、我们维护权益的最有力武器就是法律。我们要了解一些能够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如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等;
2、维护权利的途径有哪些?
①非诉讼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常用的有效手段。它通过向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人民团体、有关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反映问题,寻求帮助,以解决问题;或者通过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争议、纠纷,保障公民权益。
②诉讼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一种手段,是保护我们权益的最后屏障。
3、什么是诉讼?诉讼有哪些类型?
①诉讼就是打官司。它是人民法院主持有利害关系人参与的处理纠纷的程序。诉讼是维护合法权益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一种手段,是保护我们权益的最后屏障。
②诉讼分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是指国家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揭露犯罪、证实犯罪、惩罚犯罪的活动。民事诉讼,是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审理民事案件和解决民事纠纷的活动。行政诉讼,俗称“民告官”,是指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参与下,依照司法诉讼程序解决行政争议案件的活动。行政诉讼是解决行政纠纷的重要途径。
4、为什么我们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违法犯罪行为都是危害社会的侵权行为,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权,善于同侵权行为作斗争;当国家、集体、他人的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我们也要加以维护。
5、怎么样与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
①与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既要勇敢,又要机智。双方力量对比悬殊时,不能硬拼,讲究智斗,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巧妙地将不法分子抓获。
②讲究斗争策略:设法稳住歹徒,记住歹徒相貌,了解歹徒去向,及时拨打“110” 报警电话。
我们身边的规则有哪些? 四[知识框架]
社会生活为什么离不开规则?
走进法律
法律具有哪三个显著特征?
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有哪些类别?
感受法律
法不可违 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指的是什么? 的尊严
犯罪的特征有哪些?刑罚的种类有哪些?
做 知犯罪的危害是什么?
防患于未然 法怎样远离违法犯罪?
守
未成年人为什么需要特殊保护?
法特殊的保护保护未成年人的两部专门法律是什么?
用特殊的爱 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包括法
哪些方面?内容是什么?的法律护我
人
成长
我们维护权利的途径有哪些?
善用法律
保护自己
怎样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八年级上册英语第三单元预习作业 第6篇
A. put out B. come out
C. work out D. give out
2. Tom thought _________ necessary to work with friends and share different ideas.
A. it B. that
C. them D. what
3. --- What did Mr. Green say to his son?
--- He told him _________.
A. didn’t fight
B. don’t fight
C. not to fight
D. not fight
4. This bus doesn’t go to the train station. I’m afraid you’ll have to _________ at the library and take the B12.
A. take off B. put off
C. get off D. turn off
5. I _________ him to come here early.
A. hope B. think
C. feel D. wish
6. Though the old man lives _________ , he doesn’t feel _________ .for he has many things to do.
A. alone; lonely
B. lonely; alone
C. alone; alone
7. The foreigners _________ there, but they _________ the food there at first.
A. used to live, didn’t be used to
B. are used to living, didn’t use to
C. used to live, weren’t used to
D. used to living, usedn’t to
8. All eggs look similar _________ one another, but not two eggs are the same _________ each other.
A. to, to B. as, as C. to, as D. as, to
9. ---All the workers went home yesterday ______Mr. white. Why?
---Because he was on du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