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评估报告范文(精选8篇)
安全评估报告范文 第1篇
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2017年8月
xx有限公司
XX有限公司文件 安(2017)19号
关于成立安全风险评估及应急资源调查小组的通知
公司各单位:
为了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保护公司员工的生命安全,减少财产损失,使事故发生后能够快速、有效、有序地实施应急救援,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实施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监总局第88号令)和《临沂市关于实施<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办法》的通知》(临安监发[2016]136号)的相关要求,公司成立安全风险评估及应急资源调查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特此通知。
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1.1企业简介
XX有限公司是一家包装纸箱印刷生产企业,建于2007年,位于临沂市罗庄区罗庄街道,法人宋振刚,现有职工15人,主要生产销售纸箱、纸板、箱板纸、牛皮纸、包装纸箱等,主要设备有印刷机、模切机、粘箱机、钉箱机、覆面机、环保水处理机、燃气锅炉、变压器等。1.2公司工艺流程简介
公司生产工艺为:
原纸→出版→切边→印刷成型→粘箱→打包→外售。
1.3危险源与主要危险因素
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的因素。危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
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是安全评价的依据和基础。
主要的危险因素是作业中发生的伤亡事故;原料堆场的不稳定可能造成作业人员伤害和机械设备的损失;运输车辆因违章操作或运输道路不符合有关要求导致车辆伤害;现场管理不善,违章作业等事故。
主要有害因素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生产性粉尘、生产性噪声、局部振动及夏季露天高温等。
依据评估范围,针对生产过程、作业条件和作业环境,分析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的类型、伤害方式、影响范围及途径主要有 1.3.1高处坠落
1、安全平台小于设计或不符合安全规程的要求,存在设备、人员高处坠落的危险;
2、作业过程中可能存在高处坠落的危险,其致因分析如下:(1)作业时,人员和设备在作业平台、台阶面作业存在高处坠落的危险;
(2)在高处作业的人员未使用安全用具(如安全绳、安全帽等),或因安全用具质量问题、使用不当、严重磨损等,存在高处坠落的危险。
(3)指挥失误。1.3.2机械伤害
我公司机械设备较多,作业过程中可能存在机械伤害的危险。
1、作业过程中存在机械伤害的危险,其致因分析如下:(1)操作人员违章操作或操作失误;
(2)机械设备安全防护装臵缺乏或防护装臵失效,如风管接头脱落而出现甩打,在无安全防护的情况下,伤及操作人员并引发连带事故,存在机械伤害的危险;
(3)安全管理不严,设备维修、检修不及时或设备带病作业,存在机械伤害的危险。
2、在运输作业过程中,因运输铲装机械停位不当、从业人员操作失误、车辆无防护等均有可能导致机械伤害的危险;
3、机械设备设施方面,可能存在机械伤害的危险。可能造成机械伤害的主要原因有:
(1)操作人员违章操作、操作失误及没有穿戴合适的劳动防护用品;
(2)机械设备安全防护装臵缺乏或防护装臵失效,如转动和传动部位裸露而且无安全防护罩、挡板等安全防护装臵;如因空压机设备损坏或空压机的外露联轴器、皮带传动装臵等旋转部位设臵的安全防护装臵失效,存在机械伤害的危险;
(3)从业人员正检修机器或刚修好尚未离开,机器突然被他人误开动;
(4)设备的安全性能不好,缺乏安全防护装臵,结构不合理,强度达不到要求,或设备的安装维修不当,不能保持应有的安全性能;
(5)在不安全的机械上停留、休息;
(6)设备的防护措施不到位、人体与运行中的机械的某些易伤害部分接触;
(7)机械设备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好,如照明不良、噪声大、物件堆放杂乱等会妨碍作业人员的工作,容易引起操作失误,存在人员伤害的危险;
(8)设备的所有紧固件和各种盖帽、接头或装臵等连接不牢
固、松脱,存在机械伤害的危险。1.3.3 电气伤害
公司的电气设备(电动工具)和电气线路,存在电危害的可能。主要表现在触电(包括电击和电伤触电)和电气火灾。
1、触电
触电伤害是由电流的能量造成的,当电流流过人体时,人体受到局部电能作用,使人体内细胞的正常工作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产生生物学效应、热效应、化学效应和机械效应,会引起压迫感、打击感、痉挛、疼痛、呼吸困难、血压异常、昏迷、心率不齐等,严重时会弓l起窒息心室颤动而导致死亡。
触电伤害的途径是:
人体触及设备和线路正常运行时的带电体(如裸线、开关盒无盖的触头、绝缘损害的带电体)时发生电击;
人体触及正常状态下不带电,而当设备或线路故障(如漏电)时意外带电的金属导体(如设备外壳)发生电击;
人体进入地面带电区域的跨步电压。触电电击事故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在10000V以上高压设备上,当人体靠近带电体时,高压击穿人和带电体之间的空气间隙使电流流过人体而造成电击,同时伴以高温电弧把人烧伤。这种事故大约占总触电事故的10%,主要发生在职工误操作以及人对高压带电导体之间的安全距离不够而造成的。
(2)单相触电:当人的一只手或绳梯某个部位接触到一相带电导体或触及因一相绝缘破坏而漏电带电的电气设备金属外壳或金属构架时,即发生单相触电。这种触电或是一相带电体或电力线搭接在控制线、信号线、电话线等弱电线路上而被人触及;或是电力线断线,露头造成人误踩、误拾、误碰以及碰壳,而引起单相触电。大约占触电事故总数的50%。
(3)两相触电:当人两手或身体同时接触两相带电导体时,不论低压电网中性点是否接地,人都将承受较高的线电压(如380v线电压将高于单相触电的相电压220V),危害将更严重,大约占触电事故总数的1 5%。
(4)跨步电压触电:当带电电线落在地上,而电源未切断,此时接地点周围将出现电位分布,接地点最高,电位随远离接地点而下降,人两脚踩在不同电位点上形成跨步电压而触电。遇到这种情况,最好双脚并拢或单脚跳出接地点20m以外,可保安全。
(5)接触电压触电:虽然电气设备安装了接地保护装臵,由于接地装臵布臵不合理,当设备绝缘破坏而有电流经接地装臵入地时,在地中会造成电位分布不均,人体若与带电外壳接触时,便发生接触电压触电。当人离接地装臵越近则所受接触电压最小,反之就越大。
电伤触电是电流电弧对人体表面皮肤的灼伤,严重的造成人的肢体致残,由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机械效应对人体造成局部伤害,形成电弧烧伤、电流灼伤、电烙印、电气机械性伤害、电光眼等。
电伤触电的途径是:
当带电体与人体之间发生电弧时,有电流流过人体形成直接烧伤,直接电弧烧伤是与电击同时发生的。
当电弧发生在人体附近时,对人体产生间接烧伤,包括融化了炽热金属溅出(如焊接、切割时飞散的火花及金属熔融体碎粒等)造成烫伤。
当人体与带电体接触,电流强度的大小和电流通过人体的持续时间仅达到人身触电极限安全值时,电流通过人体由电能转换为热能造成电流灼伤。
电击和电伤这两类伤害也可能同时发生,特别是在人遭受高压触电更为常见,但一般所言触电事故大都是电击伤亡。触电危险产生的原因是:
(1)电气线路或电气设备在设计、安装上存在缺陷,或在运行中,缺乏必要的检修维护,使设备或线路存在漏电、过热、短路、接头松脱、断线碰壳、绝缘老化、绝缘击穿、绝缘损坏等隐患;
(2)没有设臵必要的安全技术措施(如漏电保护、安全电压、电位联结等),或安全措施失效。
(3)电气设备运行管理不当,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没有必要的安全组织措施。
(4)电工或机电设备操作人员的操作失误,或违章作业等。
2、电气火灾
电气火灾是指电气设备长期过负荷运行,导致设备过热,绝缘破坏,引燃设备内的可燃物如油浸式变压器绝缘油,电动机绕组,橡套电缆的可延燃胶套等,进而引燃设备周围的可燃物,而造成电气火灾。
电气火灾的另一个火源是指设备或线路短路时,产生的电弧高温引燃易燃物而形成电气火灾。
电气火灾不仅烧毁设备、烧伤人体,它引燃可燃物会消耗大量氧气,并产生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而使人窒息死亡。
短路产生的原因:
(1)绝缘老化变质。受高温、潮湿或腐蚀作用而使绝缘性能降低,造成击穿短路。
(2)绝缘导线勾挂在铁钉或铁丝上,由于磨损或铁锈腐蚀而使绝缘破坏短路。
(3)机械外力对线路绝缘的破坏,如爆破时飞石砸坏设备和线路。
(4)雷击造成过电压击穿绝缘而短路。(5)接线或操作错误而形成短路。
(6)选用设备额定电压低于线路电压,而造成击穿短路。过负荷产生的原因:
(1)设计、选用电缆不严格计算,选用不合理,造成过载。(2)好过设备额定值使用设备,且时间很长。
(3)设备故障运行,如三相电动机缺相(断相)运行,电流将比平时增大1.7倍,发热增加3倍。
(4)接触不良,接线螺丝不压紧,触头闭合压力不够,接合面不平整,造成接触电阻增大,发热加大。甚至出现触头烧焊而无法断开的严重情况。
(5)铜、铝异线连接,由于铜、铝电性不同,接头处因电解作用而腐蚀,导致接头过热。最好使用铜、铝过渡接头连接而不要直接连接。
(6)铁芯发热,如硅钢片质量低劣,铁芯长时间过电压或绝缘损坏,使磁滞涡流损增加而过热。
(7)散热不良,如变压器散热油管堵塞,电动机外壳通风沟道被埋压,风扇损坏等。
(8)白炽灯炮照明时表面温度很高,如200w灯泡十多分钟就能将紧贴的纸张点燃。
此外,电火花、电弧及高温赤热导体可弓l燃电气设备和电缆等绝缘材料弓l起火灾。如带电设备元件的切断、通电导体的断开及短路现象发生都会形成电火花及明火电弧,瞬间达到1 500~2000℃以上高温,而引燃其他物质。电气线路特别是临时线路接触不良,接触电阻过高而造成局部过热引起火灾。1.3.4车辆伤害
场内机动车辆在铲装、运输作业时,人与人、人与机械的协调配合不好,现场缺乏统一指挥,责任心不强,思想麻痹、违章
作业或违章指挥等,都可能造成车辆伤害事故。车辆具体如下:
1、驾驶人员未经过专业训练,无证驾驶。未经有关部门考核批准,发给合格证件等。
2、酒后驾驶,行驶中吸烟,饮食和闲谈等。
3、车辆刹车,方向盘、喇叭、照明,液压系统等装臵是否灵敏可靠。
4、起步时未查看周围有无人员和障碍物。
5、车辆超载使用。
6、叉车发生故障时,不准停在斜坡上进行检修。
7、工作完毕后,必须将车辆刹稳并摘档熄火
8、冰雪和多雨季节,道路较滑时,未采取防滑措施并减速行驶,急转弯、急刹车或拖挂其他斗车可能发生事故。1.3.5物体打击
1、人员、设备在垂直线以下立体作业时,存在因上面坠物造成物体打击的危险。
2、叉车在装卸作业时,若无专人指挥,存在物体打击的危险;
3、若从业人员违反安全规章制度,在大风天气下作业,存在人员伤亡、物体打击的危险;
4、其他人员没与操作人员取得联系便进入作业区。1.3.6火灾
公司发生地面火灾的可能性,要有二个基本条件,即存在可燃物和有火源引燃。火源的种类主要有:
1、明火。如煮饭烧水等生活用火不慎,吸烟乱扔烟头,烧火堆烤火后余火未灭尽等;
2、焊接作业。电焊、气焊,切割产生的电火花和高温金属熔融体碎粒(温度瞬时高达1500~2000℃)成为引燃物;
3、电气原因引起火灾(如上所述)。
4、雷击也可能引发火灾 1.3.7其它伤害
1、可能由于人员指挥错误、操作错误以及缺乏安全意识、自我防护能力差等导致危险事故的发生。
2、在作业过程中,有些作业易引起体力、视力、听力疲劳,或健康状况异常,或过度紧张等,导致感觉、知觉、思维情绪等异常而造成意想不到的人员伤害。
1.4安全控制对策措施 1.4.1安全技术措施 1.4.1.1运输安全技术措施
原料运输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驾驶人员必须经过专业训练。并经有关部门考核批准,发给合格证件,方准单独操作。严禁无证驾驶。实习司机除持有实习证外,必须有正式司机随车带教。
2、严禁酒后驾驶,行驶中不准吸烟,饮食和闲谈。
3、车辆发动前,应检查刹车,方向盘、喇叭、照明,液压系
统等装臵是否灵敏可靠。严禁带病出车。
4、起步时要查看周围有无人员和障碍物,然后鸣号起步。行驶中如遇不良条件,应减速慢行。在厂区内行驶,时速不得超过15公里;出入厂门、车间、库房门时速不得超过5公里;车间、库房内时速不得超过5公里。
5、车辆不准超载使用。装卸原料和产品及工件时,铲物升起高度不得超过全车高度的2/3。运行时铲件离地高度不得大于0.5米。
6、车辆在运行中和尚未停稳时,严禁任何人上下车和扒车、跳车。除司机室和拖车,车辆的其它部位严禁乘人。翻斗车驾驶室有人乘坐时,司机须向其讲清搬杆作用,防止误碰油压搬杆造成事故。
7、叉车在有坡的地面行驶时,上坡坡度应大于25°,下坡坡度不应大于35°,并禁止在超过10°的坡度上横向行驶。
8、叉车发生故障时,不准停在斜坡上进行检修。
9、工作完毕后,必须将车辆刹稳并摘档熄火。叉车的铲脚和叉车的刀片应放落地面。
10、指派专人负责巡路,及时清除掉落在路面上的石块,避免叉车紧急避让时发生事故。1.4.1.2防机械伤害安全对策措施
建立健全设备维修保养制度、设备安全操作规程,严禁设备带病作业,增加防护装臵,作业时要严格遵守以下几点:
1、作业前做好安全检查:确保机械设备完好备用正常开停。
2、作业中定期检查:确保设备正常运行,不带病运行,发现异常及时处理,确保安全生产。
3、作业停机安全检查:做好转动设备停电、停水等工作,防止发生设备自行启动造成安全事故。1.4.1.3防高处坠落、物体打击安全对策措施
1、进入作业现场,对现场要进行检查,发现有坍塌迹象,未处理前要划出危险区,竖立警示标志,确认现场安全后,方可进行作业;
2、生产车间设备高度、安全平台宽度必须符合安全规程的要求;
3、加强对高处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高处作业时必须正确佩戴和使用安全防护用品,在工作中严禁擅自取下安全带;
4、加强对支撑物管理,支撑物必须安装得安全、可靠;
5、加强对安全带的质量检查,购买使用有产品合格证并且具有劳动防护用品生产许可证的正规厂家的产品,严禁购买、使用伪劣的安全防护用品,同时,应定期对安全带的安全性能进行检查,防止因使用不当、磨损等致使安全带的安全性能达不到安全要求的情况出现;
6、在设备顶部进行作业时,人员的站立、设备的停放应该选择在安全的位臵;
7、在高处从事作业的机具必须在作业平台的稳定范围内,要
有防沉陷和防滑措施,在坡度>15°的斜坡道作业时,要设臵安全警示标志和制定防坠安全措施。1.4.2安全管理措施
1.4.2.1 组织措施方面的安全管理对策措施
1、应建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并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并真正发挥其作用;;
2、主要负责人必须经过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取得《主要负责人安全资格证》后,方可任职;不得雇用无《主要负责人安全资格证》的人担任主要负责人职务;
3、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企业主要负责人、职能机构及各工种岗位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主要负责人对本矿的安全生产工作负责。建立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制定安全检查制度、职业危害预防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生产档案管理制度)及档案(从业人员健康档案、领退料档案、设备检验技术资料档案等)和各工种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认真做好安全检查,做到“安全管理,有章可循”,发现事故隐患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
4、应建立由专职或兼职人员组成的救护和医疗急救组织,配备必要的装备、器材和药物;每年应对职工进行自救互救训练;
5、建立健全坍塌管理观测小组,要定期定时,专人负责,并建立技术档案,加强坍塌的监控和维护管理工作。对现场检查应每天进行一次;不稳定区域在暴雨后应及时检查,发现异常应立即处理。如有险象,要立即向上级领导报告;
6、主要负责人需定期组织召开安全会议,对事故隐患指定专人限期处理。各级安全会议和安全教育必须做好记录。1.4.2.2 人员管理方面的安全管理对策措施
1、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必须经过安全培训,具备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取得安全资格证。电工等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培训考试合格,做到持证上岗;
2、设臵安全科为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并在生产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3、按安全教育和培训制度的要求,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安全技能。新工人必须经过“三级”教育,经考试实习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调换工种人员,必须进行新岗位安全操作学习。经常组织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学习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操作规程及有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以上安全教育、培训、学习必须做好记录,考试考核资料应收集、登记、归档管理;
4、对长期从事粉尘、噪声工作岗位的人员,应采取以下安全措施:
(1)接触粉尘人员应戴防尘口罩,接触粉尘人员应按规定定期进行体检,建立健康档案,预防尘肺病;对有职业危害的场所进行定期检测,有防治职业危害的具体措施,并按规定为从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并监督教育其按规定使用;
(2)定期委托专业单位进行粉尘浓度、噪音、振动等职业危害检测,发现超标,立即整改。同时应对作业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建立健康档案。
5、在工业卫生方面,对从业人员应加强以下的安全管理:(1)新工入厂前,必须经过身体健康检查,不适合从事作业者不得录用;
(2)接触粉尘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作业人员,必须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应按照卫生部规定的职业病范围和诊断标准,定期对职工进行职业病鉴定和复查,并建立职工健康档案。体检鉴定患有职业病和职业禁忌证,并确诊不适合原工种的,应及时调离;
(3)产尘作业点的员工,必须按规定佩戴个体防护器具。1.4.2.3生产车间安全对策措施
生产车间顶棚采用砖混结构或钢架结构、石棉瓦搭建,以防止火灾事故的发生。1.5风险评估结果
我公司安全生产管理比较重视,安全技术措施落实比较具体,安全管理体系运转比较有效。经以上风险识别、评估及控制措施落实,公司安全生产风险可控,符合安全生产要求。
安全评估报告范文 第2篇
《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新技术》
为进一步提高贵州省省公路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根据交通运输部统一部署,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于2012年 6 月 29日至7月1日在贵阳花溪举办了“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新技术”宣贯培训。按公司领导指示,工程技术部派遣三人参加了此次培训,现将培训学习情况汇报如下:
一、培训学习的基本情况及内容
(一)培训基本情况
举办部门: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培训时间:全程为期6天,培训2天(6月30日-7月1日)培训主题: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新技术
培训对象:省内外各市(州)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及国内在建高速公路及路网项目、施工企业、监理企业、建设单位、咨询单位、质监机构分管质量安全的领导和部门负责人等
(二)培训内容
1.《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制度》解读 授课老师:交通运输部工程质量监督局
肖殿良 博士
本课程主要解读了风险评估的概念、评估制度以及目前工作开展情况。首先通过风险、风险管理等行业内外解释定义,引出风险评估的概念:对风险进行辨识、估计和评价,对风险危害性及其处置进行决策。其次介绍了风险评估制度框架:4个概念、4个等级、4个判别、和4个单位。最后了解目前该项工作开展情况:各地依据该制度,制定自己的一套对应方法,已取得了不少效果,但还需加大工作开展力度。
2.全国交通建设领域安全生产形势及典型事故案例分析
授课老师:交通运输部工程质量监督局
肖殿良 博士
在本节讲解中,肖殿良博士对我国建筑行业安全生产形势做了详细分析,通过我国近年来的建筑投入、安全事故频率等统计数据展现出我国现阶段建筑行业安全生产形势的严峻性。其次对2011年交通建设领域事故做了特征分析,揭示了我国现阶段交通建设领域“技术安全风险高,较大事故上升快”、“涉及面广,事故频发” 等事故特征。其后还作了近年来交通运输建设领域典型事故案例分析。通过以上案例,肖殿良博士分析了我国交通建设行业安全形势及监管重点:我国现浇段正处于建设高峰期,工程规模大、建设资金紧、有效工期短、安全投入少等不利因素严重制约安全生产,因此需要推行安全风险评估,清楚安全监管工作的重点,完善安全监管制度体系。
3.《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宣贯 授课老师: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员
李伟 博士
风险评估指南区别于风险评估制度,它主要介绍的是“什么是风险和工程风险”、“为什么进行风险评估”、“如何开展桥隧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是一个方法论的概念。通过李伟博士风险评估指南的讲授,我们可以更进一步的了解对于安全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着手实施风险评估,进而做到最大限度降低生产安全隐患。
4.现场安全问题分析
在本次课中,李伟博士通过大量现场安全照片,结合上述理论,分析现场安全问题,更深入阐述了建设领域安全的重要性,风险评估的方法及科学性。
二、培训体会及总结
本次培训的主题是“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新技术”,单就主题来看这只是针对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而言,其实不然。该项新技术的作者从公路桥梁和隧道安全施工中总结出风险评估这一概念,进而衍化出各种制度和指南,这是一个一对一得出的映射结果,但是它的逆映射却应该是一对多的。安全无处不在,不管是哪一个领域,只要涉及到安全,就存在风险、风险评估这一概念,我们可以根据该项评估技术并适时加以变通,寻找到恰当的评估方法,从而对各种安全因素进行防范。
公路养护亦是如此。在公路养护中最不容忽视的就是交通安全问题,车祸、交安设施损坏、山体落石、道路坍塌、桥梁垮塌等都是影响交通安全的罪魁祸首。在日常养护中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问题,养护车辆安全问题;高速公路上的专项工程可能引发的安全问题;道路桥涵质量状况引发的安全问题等,这些都是养护工作必须考虑的一环。我们可以应用上述所说的各项评估技术,统计出各种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隐患,再应用风险评估方法对每一个隐患进行排查或防范,或者出了安全问题第一时间作出应对,将损失降到最低。
安全评估报告范文 第3篇
关键词:诺和灵N,口服降糖药,老年糖尿病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 也是慢性疾病的一种, 患者若不能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 则可导致功能衰竭等症状[1]。对糖尿病患者实施早期的强化治疗, 可以有效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控制, 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文主要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实施诺和灵N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的效果作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3 年1 月~2014 年7 月80 例老年糖尿病患者, 均经相关检查确诊, 且患者的糖尿病病史>3 年。其中男55 例, 占68.75%, 女25 例, 占31.25%。入选标准: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时间>2 年, 服用口服降糖药治疗的效果不佳, 年龄>60 岁, 空腹血糖水平>7.8 mmol/L或早餐后2 h血糖>11.1 mmol/L。排除标准:存在严重肾功能障碍、严重急性或慢性感染、酮症酸中毒的患者。
1. 2 方法患者均按照原剂量口服相关降糖药物, 若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7.8 mmol/L或早餐后2 h血糖>11.1 mmol/L, 且患者的肝肾功能正常, 则给予患者诺和灵N治疗 ( 每天晚上10 :00, 给药方式为皮下注射) , 根据不同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具体情况, 给予患者0.1~0.2 U/kg, 之后每隔2~3 d, 为患者增加2 U剂量。
1. 3 观察指标对患者经诺和灵N与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对患者经治疗1、2、4 周后的空腹血糖值以及早餐后2 h的血糖值进行测定, 同时对患者治疗4 周后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进行测定[2]。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存在的低血糖事件以及其他不良事件进行观察记录。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治疗效果患者经治疗1、2、4 后的空腹血糖值以及早餐后2 h的血糖值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患者经治疗4 周的糖化血红蛋白值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 2 不良反应患者经诺和灵N与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后, 有2 例患者出现低血糖的情况, 经饮食调节后, 血糖恢复正常, 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
3 讨论
老年糖尿病患者在强化治疗 ( 胰岛素强化) 中, 较易出现不良反应, 而低血糖是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3]。低血糖可导致糖尿病患者出现反应性高血糖, 因此加重患者的病情。
老年患者是比较特殊的群体, 其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肾、脑、心等重要器官衰弱或功能降低的情况, 若老年糖尿病患者不能接受有效的控制血糖治疗, 则可加重患者重要器官衰退的情况, 增加患者出现脑梗死、心绞痛的几率[4]。为老年糖尿病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 应在控制患者血糖的同时, 防止患者出现低血糖症。
人体的血糖水平受胰岛素的分泌调控, 基础状态下胰岛素的分泌可以将患者的血糖水平在非进餐的状态下维持在较正常水平内。人在进餐时, 体内的胰岛素水平会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情况, 此时人体内分泌胰岛素, 可以将其进餐后的血糖水平控制<8.9 mmol/L, 并且在进餐之后使得人体内的血糖水平与其空腹时接近[5]。为糖尿病患者实施治疗时, 不仅要对患者的基础胰岛素进行补充, 还要对其餐后胰岛素水平进行补充。在糖尿病患者睡觉之前, 为其补充诺和灵N, 可以对基础胰岛素的分泌进行模拟, 以此对基础胰岛素的分泌进行补充。
导致患者出现空腹血糖值较高的主要原因是肝糖夜间分泌过多, 或者是夜间药物作用在患者体内减弱[6]。在患者临睡前为其补充诺和灵N, 可以将糖尿病患者空腹时的血糖控制在较好的水平。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老年糖尿病患者经诺和灵N与口服降糖药物联合治疗, 经治疗1、2、4 周后的空腹血糖值以及早餐后2 h的血糖值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 (P<0.05) , 经治疗4周的糖化血红蛋白值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 (P<0.05) 。老年糖尿病患者经诺和灵N与口服降糖药物联合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
综上所述, 诺和灵N与口服降糖药联合使用治疗老年糖尿病, 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 且不良反应情况较少, 安全有效, 对改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董莉.老年糖尿病采用诺和灵N联合降糖药治疗的临床分析.糖尿病新世界, 2014, 17 (17) :11.
[2]叶红.诺和灵30R与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成本-效果分析.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22) :5060-5061.
[3]王道年, 张承顺.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老年糖尿病疗效及安全性.医学信息, 2014, 28 (3) :313.
[4]张永红.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口服药物控制不佳改诺和锐30治疗的疗效.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12) :2877-2878.
[5]姚海文, 张学平, 杨容华, 等.诺和锐30与诺和灵30R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求医问药 (学术版) , 2012, 10 (12) :167-168.
马鞍山水库大坝安全评估报告 第4篇
马鞍山水库地处黄山市屯溪区奕棋镇瑶干村,属山区、丘陵区地形,水库集水区域植被尚好,坝址处河谷宽50m,基础为裸露的千枚岩和红砂岩。该水库属钱塘江流域新安江水系,气象上属中亚热带北缘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719mm,但雨量年内分配不均,春夏雨量多,六、七份常出现暴雨,而易产生洪涝灾害,秋冬季雨量少,又易出现旱灾,在这样的气候区内,水库的调节作用越见明显,水库的正常运行对当地农业生产及居民生活极其重要。
二、工程概况
马鞍山水库始建于1958年月12月,原为大山塘,1974年3月由社队在原山塘自行扩建成,由于建水库时的特殊历史原因,该库施工时属于“三边”工程质量得不到有效控制,导致大坝渗漏严重,属病险水库。
水库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顶长47m,最大坝高13.7m,内坡面1:2.6,外坡面1:2,内坡经多年的雨水风浪冲刷以及耕牛踩踏,内坡填土塌陷严重,外坡倒滤体高3.0m,风化倾斜剥落严重。
水库溢洪道位于水库左岸,为开敝式溢洪道,溢洪道左岸为自然山坡,右岸为浆砌石侧墙,1981年拓宽为10m。
水库放水涵洞为B×H=1.2×1.5米圆拱形隧洞,隧洞进口20m采用混凝土衬砌,放水建筑物为40mm直径启闭机放水。
三、防洪能力
马鞍山水库溢洪道位于大坝在左端与山丘交汇处,宽10m,高2.3m,系开敝式宽顶堰。
1、防洪标准
防洪标准根据《防洪标淮》(GB50201-94)执行,即20年一遇洪水设计,200年一遇洪水复核。
2、防洪标准复核
水库无实测降水、径流等资料,根据《安徽省暴雨参数图,山丘区汇流分析成果和山丘区中、小面积设计洪水计算办法》进行洪水计算。
马鞍山水库流域特征值:F=1.16KM2,L=1480M,B=F/L=784M,J=[(164.2+168.4)×900+(168.4+220)×340+(220+253.5)×240-2×164.2×1480]/1480/1480=52.09/1480=35%.H24=130mm,H1=40mm,CV24=0.5,CV1=0.45
200年一遇点暴雨量:H24=KP×H24=3.06×130=397.8mm HI=KP×H1=2.79×40=111.6mm
面雨量:P24=397.8mm P1=111.6mm面净雨量:R24=397.8-60=337.8mm
P1/P24=0.28查得n=0.6 R3/P24=0.43 R3=171.05mm
K=6(F/J)0.16R3-0.55(F/J)-0.55=0.12取K=0.12,据n=0.6查得qm=89 m3/S
洪峰流量Q 0.5%=qm×F×R24/1000=89×1.16×337.8/1000=34.87m3/S
同理经计算(略)20年一遇洪峰流量Q5%=17.25m3/S
经调洪演算:200年一遇洪水下泄流量26.85 m3/S,20年一遇洪水下泄流量13.28 m3/S
3、水库防洪能力复核
通过计算已知马鞍山水库200年一遇洪水下泄流量26.85m3/S,20年一遇洪峰流量为13.28m3/S溢洪道宽10m,溢洪道底高程164.3m,坝顶高程166.6m,采用宽顶堰公式H=(Q/BM)2/3计算设计水位与校核洪水位。
设计洪水位H=(13.28/10×1.5)2/3=0.92m:
则H设=164.30+0.92=165.22m
校核洪水位:H=(26.85/1010×1.5)2/3=1.47m
则H校=164.30+1.47=165.77m
4、坝顶高程校核
水库校核运行时,坝顶高程=H校+H波+安全超高△h,
H波=0.208V5/4D1/3(取7、8级v=15m/S,D最大坝程300m)经计算H波=0.45m.
安全超高设计洪水取0.5m,校核洪水取0.3m,
则坝顶设计高程=164.3+0.92+0.45+0.5=165.17<166.6m(现状坝顶高程)
坝顶校核高程=164.3+1.47+0.45+0.30=166.52<166.6m(现状坝顶高程)故水库大坝能满足防洪要求。
四、结构安全评估
水库大坝抗滑稳定,经计算(略)稳定安全系数K0=1.70>1.1根据抗滑稳定计算成果,马鞍山水库现有坝坡稳定,不会产生滑坡问题。
大坝基础经多年运行未见沉降、位移,内坡面塌陷严重,外坡面未设排水设施,局部渗漏,内外坡均为土质护坡,质量较差,反滤体,块石风化剥落严重且倾斜,底涵渗漏。
五、渗流安全评估
大坝在1974年3月扩建后运行三十多年来,大坝未产生滑坡迹象,但坝体渗水严重,在水库水位达到兴利水位时,坝脚沿线均有渗水,据管理人员目测,渗水量达0.02m3/秒。
1、基本资料
坝顶高程式166.60m,设计水位165.22米,校核水位165.77m,外坡地基高程152.90m,坝顶宽5.0m,内坡1:2.6,外坡面1:2按不透水地基上的均质坝考虑,下游无水。
2、下游逸出逸点高度
计算公式:hO=√(H12+L2)-L式中:H1=165.77-152.9=12.87m
L1=(166.6-165.22)×2.6+5+12.87×2=34.33m △L=(mh1/2m+1=5.44m L=L1+△L=39.77m
则ho=√(H12+L2)-L=2.03m
3、渗漏出逸出点比降
JO=1/√(1+m2)=0.447
经计算下游逸出点高度2.03m小于滤体高度3m,高度达到设计要求。
六、输泄水建筑物安全评估
水库溢洪道布置在大坝左端的山丘边,属开敝式宽顶堰,堰顶宽10.m,高2.3m,右侧墙为浆砌块石,经过多年运行.砌石已老化脱落,消力池砌石被洪水冲松,底板杂草丛生,影响洪水下泄安全。
水库灌溉底涵为1.2×1.5m混凝土圆拱隧洞结构,由于建设早衬砌质量差,涵洞有漏水现象。
七、运行管理安全评价
马鞍山水库主要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养鱼,由所在地瑶干村进行管理,在重要的小(二)型水库要达到的三有中,该水库基本的不能达到,在主汛期按照区防汛指挥部控制运用计划控制蓄水,但平常管理由于制度不完善,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底,报酬不能及时兑现,加上水库存在众多问题,给水库的运行管理带来诸多困难.建立运行机制,落实管理措施,明确责任制是水库运行管理安全的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八、大坝安全评估结论
按照2007年安徽省小型水库大坝安全评估办法,对马鞍山水库的防洪标准、结构安全渗流安全以及输泄水建筑物安全进行大坝安全评估,该水库属三类坝。
九、水库加固处理意见
1、坝体上游面设置防渗设施。
2、下游坝面、坝址、坝肩处设排水系统。
3、重修底涵。
4、溢洪道底板,侧墙,消力池整修。
资产评估 市场法评估报告范文 第5篇
云潭路以东中铁逸都国际A组团一期A-3栋
1单元1层1号房屋价格评估技术报告
一、评估对象概况
根据委托方提供的房屋调查表复印件资料显示:合同备案号:Y0146110;初次存档日期:2009-12-07;案件状态:办结;购房人:李科;证件号:***413;用途:住宅;面积:208.99㎡;付款方式:按揭;房开商:贵阳中铁置业有限公司;观山湖区体育路以南云潭路以东中铁逸都国际A组团一期A-3栋1单元1层1号。
据现场勘查,该小区绿化覆盖率较高,环境优美宜居。距金阳客车站较近,出行便捷,各种基础生活设施健全,区位及环境较好。
二、市场背景分析 贵州省会贵阳因位于境内贵山之南而得名,作为首个”国
家森林城市“和中国最佳避暑休闲城市,绿带环绕,风光旖旎,良好的生态、宜人的气候是贵阳的骄傲。贵阳是大西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工业基地及商贸旅游服务中心和贵州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交通中心。
贵阳市明确今后五年,要致力打造几大名片:全国生态文明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重要基地、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爽爽的贵阳”旅游休闲度假胜地。良好的生态环境、适宜的居住条件、便利的招商政策,使贵阳的招商引资规模不断扩大、引进企业质量越来越好。
三、价格评估原则
1、合法原则
2、替代原则
3、最高最佳使用原则
4、时点原则
5、预期收益原则
6、客观、公正原则
7、综合分析原则
四、最高最佳使用分析
即在合法原则的前提下和工程技术水平允许的条件下,按评估对象的最佳使用状态进行评估,评估对象最有效用途为住宅,本次评估以保持现状为前提。
五、评估方法
根据评估对象的实际情况采用市场法进行评估。
六、评估过程
我司法鉴定所接受委托后,成立了价格鉴定小组,制定了价格鉴定程序和作业方案,在委托方、申请方相关人员的陪同下进行了现场勘察,房屋为毛坯房。
(一)交易案例比较
根据房地产交易中的替代原则,在同一供求圈内选取与评估对象房地产类似的贵阳市关山湖区住房交易案例A;贵阳市关山湖区住房交易案例B;贵阳市关山湖区住房交易案例C进行比较。详见表1。
(二)比较因素条件指数确定
根据表1所述情况进行系数修正,以评估标的的各因素条件为基础,将比较实例相应条件与评估标的相比较,确定相应的指数,各指数具体修正比例说明见表2,表3,表4。
(三)评估结果
采用算术平均法求取综合比准价格:
综合比准价格=(8140+8180+8254)/3=8192元/㎡ 总价=8192×208.99=1712046元
七、评估结果的确定
根据标的的现实情况,确定该标的在价格评估基准日的现实价格为¥1712046元(人民币壹佰柒拾壹万贰仟零肆拾陆元整)。
表1比较因素说明表
安全评估报告范文 第6篇
普通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水平评估报告
2008年6月16日至19日,对南海执信中学进行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听取了黄晓江校长所作的关于学校教学水平的自评报告,察看了学校的校容校貌及功能场室、设施设备;分别召开了学校全体物理教师座谈会;对50名教师、45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对个别教师进行了专访;听了高
一、高二两个年级4位教师的5节课,并开展了评课活动,观看了学生文艺演出;查阅了有关档案资料并认真核查了有关数据等,在全面采集信息和考察的基础上,对照《广东省普通高中物理教学水平评估指标(试行)》各项指标,对南海执信中学物理学科的教学管理、教学保障、教学实施、教学效果等情况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全面分析,作了量化评分,并形成如下反馈意见。
一、评估意见
物理学科组高中部共有6位教师,全部是大学本科毕业,其中中学一级教师3人,中学二级教师3人。
物理科教师以青年为主,他们忠诚教育事业,贯彻教育方针,热爱学生,教书育人,积极向上,虚心学习,团结奋进。科组全体教师都具有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的整合能力,是一个发展潜力无穷,后劲十足的科组。
物理科教师通过认真学习《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新教材和有关学习资料,深刻体会和接受新课程改革的四个转变:一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即以学生发展为本,从未来需要育人;二是课程内容的转变,即按“实验”教材开齐、开足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还有较为丰富的校本课程;三是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即适当地把学习过程及实验考试纳入评估体系中。教师们认识到先进的教学理念可以转变教学观、质量观,并不断将这些理念转化为自觉的教学行动。从几位教师讲课中可看到教师角色在转换。学生学得更为主动,教学效果更加好。
物理科教师能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备学生、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和学法,经常集体备课、团结合作精神好,集体设计的“学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做法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已开始从教导者向引导者、点拨者的角色转变。学生在学完课程标准规定的模块后,全部取得各模块所规定的学分,合格率达100%。
物理教师能将“关心每一个学生,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内在潜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和谐发展”的教学理念贯彻到教学活动中的每一步,大力倡导自主式、探究试、合作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各级教学科研活动中,物理科教师积极参与。其中何永华老师主持的《拓展物理课程的STS,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究与实践》,王大方老师主持的《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研究》两个课题物理科组全员参加研究。2008年王大方老师的论文获省优秀论文二等奖,还有学生在2007年参加“奥运杯”第十一届全国青少年四驱车模比赛佛山南海赛区获男子组二等奖1人、三等奖1人,获遥控车竞赛项目二等奖1人、三等奖1人,2007年参加全国物理奥林匹克竞赛获南海区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1人。
二、发展建议
1.对“导学案”要继续研究,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进行不同的导学,通过研究形成系统的理论,要进一步加强课题的研究,做好课题结题及其推广工作。
2.教师学历虽然都达到本科,但高中没有一位具有高级职称的物理教师,希望学校要加强对物理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使学科带头人在当地享有较高的声望。
3.技能培养是全面教学质量观的重要内容。实验,尤其是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技能的重要手段,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实验,做好每次学生实验的记录,重视培养学生的技能。
三、评分
总评分:
签名:
安全评估报告范文 第7篇
1、房屋地址
2、总体面积:共平米;二层平米
3、预租商铺最佳楼层层;面积平米
4、现有门头招牌状况:长平米;宽平米;高平米
5、标的物门前状况:
6、标的物门前交通状况:
7、标的物门前客流状况
8、标的物:物业管理费A年租金万元;B付款方式C自年月日止每年环比递增%
9、房屋所有人情况:A姓名/名称:有无出租房屋的权利:有□无□B联系人:电话:
10、现有商圈简述:
11, 现商铺经营类型:--------------------------
12.现商铺经营状态:---------------------------
13.现商铺转让费:----------------------------
二营 建 资 料
1、建筑物情况:新建□ 改建□ 扩建□ 原有□ 建筑□
现共有层,可租赁年限年自年月日至年月日
可租赁楼层面积一楼平米;二楼平米;三楼平米;共平米
2、现已制作或房东能提供以下附图:
全市图□ 区域图□ 商圈图□ 地形图□ 建筑外观图□ 结构图□平面图□剖面图□ 水电图□ 空调图□ 管道图□ 消防图□其它□
(说明:)
4、外观可建招牌情况:门头长米宽米高米
5、屋顶是否可建招牌说明:是□屋顶长米宽米高米否□(说明
6、现有可提供电力KW需增容KW 原有电力系统可否继续使用:是□ 否□
7、现有可提供自来水:管径公分;水压公斤/平方厘米
8、标的物前后进货通道情况:
9、标的物是否有排水,排烟管道:没有□ 有□(说明)
10、对房屋内部结构:门、窗、楼梯、建筑外观修改,房东意见为
111、距标的物一公里以内的:
A座五星级 座B:写字楼座(名称约人)C:购物中心/座(名称)D:超市座(名称)居民楼共座塔楼座6座
E:公园(名称)F座中学 座
G:主要街道(名称)H万人
I:流动人口数量约万人(流动人口职业特点
安全评估报告范文 第8篇
欧盟实施的化学品安全评估将化学品整个生命周期的风险评估要素与风险管理措施相结合,并将安全评估的结论形成了化学品安全数据表(SDS)在化学品供应链中传递,从而有效保障了化学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安全。欧盟REACH法规的实施,引导着整个欧洲共同体乃至全球在化学品安全管理中由仅考虑危害评估的管理逐渐过渡到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风险管理,对世界贸易以及全球化学品安全管理影响巨大。
欧盟化学品安全管理的重点是高关注物质(substances of very high concern,SVHC),即对人类和环境存在严重的及不可逆危害的物质,包括具有致癌性、致突变性、生殖毒性的物质(CMR,第1类和第2类);具有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毒性的物质(PBT);具有高持久性、高生物累积性的物质(vPvB)以及其他有科学证据证明会对人类或环境引起严重影响,与CMR物质、PBT物质或者vPvB物质具有同等关注的物质,如内分泌干扰物质(EDCs)。2008年12月28日,欧洲化学品管理署(ECHA)正式通过了含有15种物质的第一份高关注物质清单,并陆续在2009年12月7日和2010年6月18日分别通过了含有15种物质、8种物质的第二份和第三份高关注物质清单。目前该高关注物质清单共38种物质/混合物,包含2,4-二硝基甲苯、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硼酸、三氯乙烯、蒽油等PBT、vPvB和CMR物质/混合物。列入高关注物质清单的化学品,作为候选物质将很可能被纳入欧盟REACH法规需要授权的物质清单中,而一旦被纳入,在使用和销售该化学品时就需要先对其特定用途的相关风险性进行暴露评估。
本文就欧盟化学品安全评估的程序进行了概述,并对欧盟高关注物质评估的程序、标准及方法进行了介绍,希望能对我国开展化学品安全评估(特别是高关注物质评估)提供科学、有效的借鉴。
1 欧盟化学品安全评估
化学品安全评估(chemical safety assessment,CSA)是确定化学品风险并对风险控制的各项条件进行描述的技术过程,涵盖了危害评估、分类和标签、PBT/vPvB评估、暴露评估等步骤。
欧盟化学品安全评估将化学品整个生命周期的风险评估要素(包括危害识别、剂量-反应评估、暴露评估、风险描述等)与风险管理措施相结合,并将安全评估的结论和结果信息文件化在整个供应链中传递,有效保证了化学品在生产、销售、使用等过程中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安全。
1.1 评估程序
欧盟化学品安全评估程序如下(如图1所示):
步骤1:收集关于物质/混合物内在特性的现有可用信息和所需信息。
步骤2:人类健康危害评估,包括对物质/混合物的分类以及预期无效水平(DNELs)的推导。
步骤3:物理化学危害评估,包括对物质/混合物的分类。
步骤4:环境危害评估,包括对物质/混合物的分类以及预期无效浓度(PNELs)的推导。
步骤5:PBT和vPvB评估。需要注意的是,当物质/混合物根据欧盟《危险物质指令》(第67/548/EEC号指令)或者《危险配制品指令》(第1999/45/EEC号指令)的标准分类为危险物质/混合物,或者被认定为PBT/vPvB时,必须进行暴露评估以及随后的风险描述。
步骤6:暴露评估。该步骤包括建立暴露场景以及进行暴露评估。
步骤7:风险描述。为了能够证明风险已得到控制,可能还需要进行化学品安全评估迭代。
欧盟REACH法规要求,对于所有年产量/进口量大于等于10吨的物质,应进行化学品安全评估的步骤1~步骤4。对于那些无法确定其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影响的物质/混合物(不能确定DNEL值和PNEC值),在进行化学品安全评估时应对避免以上影响的可能性进行评估。
化学品安全评估首先要对该物质/混合物所有可用的物理、化学、环境归趋、毒理、生态毒理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同时还需要收集关于暴露、用途,以及风险管理措施的相关信息,这些是进一步工作的基础。
1.2 评估程序的关键部分
化学品安全评估程序主要有危害评估、暴露评估、风险描述3个关键部分:
(1)危害评估(hazard assessment),即对化学品固有特性的评估。该步骤可确定化学品可能具有的危险特性,例如:致癌性、危害水环境等及其危险特性的强度。危害评估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尽可能地确定暴露水平的安全阈值(即DNELs/PNELs)。如果物质/混合物在本步骤中不符合分为危险物质/混合物、PBT物质或者vPvB物质的标准,则不需再进行下一步的安全评估。
(2)化学品在生产或使用中的暴露评估(exposure assessment)。该步骤用于辨识化学品可能的暴露途径,并计算或估算该物质暴露于人体或者排放入某特定环境的剂量或浓度。暴露评估的第1步通常是建立一种或多种初始暴露场景,说明该物质当前在供应链中的使用;第2步是在以上初始暴露场景描述的使用条件下,对不同的暴露途径进行暴露评估。本步骤中,建立暴露场景(明确化学品生产和使用条件的相关信息)对于暴露水平的确定至关重要。暴露评估应涵盖与危害评估中确认的与物质/混合物危险相关的所有暴露,包括物质/混合物的生产和所有已确定用途和考虑到与此相关全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且对于每一个暴露场景都应该确定暴露的水平。
(3)化学品风险描述(risk characterisation)。该步骤将暴露水平/浓度与定性或定量的危险信息逐一进行比较。如果可以确定某些无效应水平,能够得到适宜可用的阈值(DNELs或PNELs),则可以推导出风险特性比(Risk Characterisation Ratio,RCR),以决定对于已知或可能暴露的人体或特定环境而言,风险是否得到了适当控制。然而,很多情况下风险描述需要给予其他途径。例如:对于无法得到某些影响的无效应水平时,则应该在特定暴露场景下对避免该影响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半定量或定性分析;对于PBT物质或者vPvB物质,当排放和暴露的暴露场景实施最小化时,可被认为风险已得到控制。
一般来说,当该物质/混合物的暴露水平低于无效应水平(对于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时,可以认为风险已得到了“控制”。不能表明风险已经得到控制时,应对该部分的化学品安全评估进行迭代,可以通过修正危险信息,或者修正暴露信息和/或引进足够的风险管理措施来进行,或者最终仍无法证明风险得到控制时提供物质/混合物不推荐用途的必要信息。
可以看到,在欧盟化学品安全管理体系中,对于危险物质特别是高关注物质的评估是进一步开展化学品暴露评估和风险描述的前提,是确保该化学品在生产、销售、使用等整个生命周期中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的重要环节。
2 欧盟高关注物质评估
欧盟REACH法规和《物质和混合物分类、标签和包装法规》(CLP法规)明确规定,对引起高度关注的CMR物质(第1类和第2类)、PBT物质、vPvB物质建立了识别和评估制度。
2.1 CMR物质评估
欧盟《危险物质指令》将CMR物质分为3类,其中CMR 1为“已知是人类致癌物”,CMR 2为“可能是人类致癌物”。随着欧盟REACH法规的实施,2009年1月20日开始实施的欧盟CLP法规,CMR物质的分类职责由欧洲化学品局(ECB)转至欧洲化学品管理署(ECHA)接替。
CLP法规中对具有致癌性、致突变性、生殖毒性的物质进行了分类,并给出了分类标准,这些分类标准可被视为CMR物质的评估标准。
(1)致癌性物质分为两类:
——致癌性物质1类(含1A和1B):已知或假定的人体致癌物。其中1A类物质主要基于人体证据;1B类物质主要基于动物证据。
——致癌性物质2类:可疑的人体致癌物。基于人体和/或动物证据,但不足以归为1A或1B类致癌物。
致癌性可以通过流行病学研究、动物实验以及/或其他适当的方式确定,如:(Q) SAR和/或结构类似物质的外推(类推)。此外,致癌性信息还可以由体内和体外生殖细胞和体细胞致突变性研究、体外细胞转化试验及GJIC试验获得。
(2)致突变性物质分为两类:
——致突变性物质1类(含1A和1B):已知可诱发人类生殖细胞的遗传突变,或被认为很有可能诱发人类生殖细胞的遗传突变的物质。已知可诱发人类的生殖细胞发生遗传突变的物质。
——致突变性物质2类:可能诱发人类生殖细胞发生遗传突变的物质。
其中,1A类是依据人类流行病学的阳性证据,而1B类是依据哺乳动物生殖细胞遗传的体内试验阳性结果,哺乳动物体细胞体内试验阳性结果(同时可能引起生殖细胞突变)或者无证据可遗传后代的人类生殖细胞致突变阳性结果。2类则主要依据哺乳动物试验及某些体外试验中的阳性证据。
混合物的分类应基于混合物个别成分的现有试验数据,使用归为生殖细胞致突变物的成分的浓度限值进行。在极少数情况下,分类可以基于混合物整体试验数据或架桥原则,按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修正。
(3)对生殖毒性物质评估的主要依据,一是对性功能和生育力的有害作用;二是对后代发育的有害作用。主要分为两类:
——生殖毒性物质1类(含1A和1B):已知或假定的人类生殖毒物。1A类是已知的人类生殖毒物,其评估主要基于人体证据;1B类是假定的人类生殖毒物,其评估主要基于动物研究证据。
——生殖毒性物质2类:可疑人体生殖毒物。
欧盟目前对致癌性、致突变性、生殖毒性,均未设置特定的浓度限值。在进行CMR物质评估时,经常使用证据权重法。证据权重法一般将所有可用信息作为依据,如:离体试验、充分的动物试验、与已明确分类物质的相似性(分组法、交叉参考法)、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SARs)以及其他人类经验,如:职业数据、事故数据库的数据、免疫学和临床研究以及具有良好证明文件的案例报告和观察结论等信息。
对于混合物的评估,通常基于其组分物质的现有试验数据,并使用相关的浓度阈值。有时还可使用架桥原则。仅在特殊情况下,当数据显示该混合物具有单个组分物质尚未确认的CMR特性时,方可以使用混合物本身的试验数据。
2.2 PBT和vPvB物质评估
欧盟对于应进行安全评估的所有化学品都要求进行PBT和vPvB评估。一般来说,就是指每年生产量或进口量大于或等于10吨,并且REACH法规没有豁免注册的化学品。
2.2.1 评估程序
欧盟进行PBT/vPvB评估的程序如下:
(1)以欧盟REACH法规附件Ⅷ(确认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毒性物质及高持久性和高生物累积性物质的标准)中的规定为标准,判断物质是否为PBT/vPvB物质。如果物质为非PBT/非vPvB物质,则不需进行PBT/vPvB评估。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非PBT/非vPvB物质,但该物质根据欧盟第67/548/EEC号指令的分类标准被定义为危险物质,则要求进行暴露评估和风险描述。
(2)如果物质被确认为PBT/vPvB物质,则注册人应进行排放描述(emission characterize)和风险描述,估算该物质在注册人所进行所有活动以及所有确定用途中排放到各个环境区间中的总量。并且,还有必要确定人体和环境对该物质可能的暴露途径。
(3)注册人应使用排放描述中得到的数据,在其场所实施并向下游用户推荐风险管理措施,在物质全生命周期中将其来自生产的排放以及确定用途中对人体和环境的暴露最小化。
2.2.2 评估标准
欧盟的评估标准见表1。
欧盟进行vPvB评估的步骤与PBT评估的步骤相同,标准见表2。
欧盟要求注册人在对PBT和vPvB物质这类高关注物质进行评估时,应特别留意评估的详细程度,以及准确性和可靠性是否足够。对于PBT和vPvB物质,特定的暴露场景和数据需要尽可能贯穿物质的排放描述。因此,需要尽可能获取关于物质全生命周期的所有生产和确定用途的信息、使用场所和产品特性的详细信息,及其对人体和环境暴露的可能途径。
2.2.3 评估方法
PBT和vPvB物质评估是基于所有现成可用的相关信息来进行的。对于年产量/出口量低于100吨/年的物质,其生物降解能力、辛醇-水分配系数(log Kow)和环境毒性数据通常是现行可用的,这些数据反映了物质的持久性(P)、生物累积性(B)和毒性(T)性质。评估PBT/vPvB物质需要同时考虑P、B、T三种性质的标准,当无法用表1和表2对物质进行确定的评估时,通常要通过以下方法来对物质的P、B、T性质进行评估。
(1)对于持久性的评估,通常首先使用筛选试验数据和现有其他数据((Q) SAR预测、交叉参考、分类等)通过证据权重法来判断,筛选评估的标准见表3。如果无法排除持久性,则根据该物质的内在特性(如水溶性、蒸汽压力、log Kow、Kp、半衰期等)及其环境归趋,判定其可能会暴露的环境区间;然后进行相应暴露环境区间的土壤/水/沉积物模拟降解试验(OECD测试方法307,308,309),根据得到的半衰期进行判定。
(2)如果该物质经过评估被认为符合P/vP标准,则PBT/vPvB评估则应该通过B/vB评价来继续进行。如果物质的生产量/进口量小于100吨/年,log Kow≤4.5且除了亲脂体外没有其他生物摄取机制,则该物质被认为是非B和非vB物质;如果此时无法得到log Kow或log Kow>4.5,则需要根据能够证明低生物累积性的信息以及物理化学信息(如:分子量和分子大小、辛醇溶解度等)利用证据权重法进行判定。但如果物质的生产量/进口量大于或等于100吨/年,则必须得到现成可用的水生生物累积数据进行判定,此时REACH法规中可以豁免的情况(如生物累积性潜在性低、无暴露、试验在技术上不可行等)除外。
(3)对于毒性的评估,首先要考虑物质的分类:根据欧盟《危险物质指令》规定,如果风险术语(R)为R45-46、R48-49、R60-64,则该物质符合T标准。然后,对于不符合以上分类的,则要看其急性数据值。如果LC50或EC50<0.01 mg/L,则符合T标准。如果LC50或EC50<0.1 mg/L,则被认为很可能符合T标准,需要进行慢性毒性的T试验,如果此时得到NOEC<0.01 mg/L,则符合T标准,可评估该物质为PBT物质,反之则为非T。对于某些亲脂性物质(log Kow>5),因为物质水溶性有限可能不会产生急性毒性。在这种情况下,即使LC50或EC50>0.1 mg/L也不能排除在T标准之外,必须得到其慢性毒性NOEC<0.01 mg/L才能排除其T性质。
3 小结
化学品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在我国食品、机械、医疗器械等行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其他国内早已开展的职业危害、环境影响评价等化学品安全评估方法均有其各自的侧重点,但化学品的风险评估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国内并没有完整的化学品安全评估体系。目前,我国现有相关工作中对化学品风险评估科学理念和方法手段的吸收和运用仅在环境领域做了一些探索性研究,如:在新化学物质申报中,要求在生产/进口前,对未列入《中国现有化学物质名录》的化学物质进行风险评估,但风险评估研究尚属摸索阶段。在现有物质管理领域中,我国尚未开展完整的风险评估,仅做了基础研究、名单筛选、某类物质在某些环境中风险等相关研究工作。
欧盟提出的化学品安全评估集合了欧盟多年来风险评估的丰富经验,可以说是最广泛的安全评估概念。相比之下,国内的化学品安全评估可以说是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对欧盟化学品安全评估与高关注物质评估这些化学品安全管理中最主要的技术基础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我国化学品安全监测监管以及我国化学品风险评估技术的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参考文献
[1]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the 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REGULATION (EC) No 1907/2006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18 December 2006 concerning the Registration,Evaluation,Authorisation and Restriction of Chemicals (REACH),establishing a European Chemicals Agency,amending Directive 1999/45/EC and repealing Council Regulation (EEC) No 793/93 and Commission Regulation (EC) No 1488/94 as well as Council Directive 76/769/EEC and Commission Directives 91/155/EEC,93/67/EEC,93/105/EC and 2000/21/EC.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2006.
[2] 葛志荣主编.《欧盟REACH法规法律文本》[M].北京:中国标准化出版社.2007.
[3] 陈会明主编.《欧盟REACH法规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4] 李政禹主编.《国际化学品安全管理战略》[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5] European Chemicals Agency (ECHA).Guidance on information requirements and chemical safety assessment,2008.
[6] Concise guide to chemical safety assessment.Health & safety Monitor,2009,11:6-8.
[7]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the 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REGULATION (EC) No 1272/2008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16 December 2008 on classification,labelling and packaging of substances and mixtures,amending and repealing Directives 67/548/EEC and 1999/45/EC,and amending Regulation (EC) No 1907/2006.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