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第一节 热机教案(精选5篇)
第十四章 第一节 热机教案 第1篇
第十四章
第一节 热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工作原理.2.了解柴油机与汽油机工作原理的相同与不同点.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了解可以利用内能做功.2.利用动画,图片或模型讲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阅读“科学世界”扩展学生的知识面.重点难点
重点
汽油机的工作原理及内能的转化过程,燃料的热值.难点
汽油机的工作原理.教学准备
铁架台、试管、胶塞、酒精灯、水汽油机和柴油机模型。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用汽油机模型在讲台上演示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工作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
1.生活中的热机
(1)演示课本图14.1-1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热机就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2)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看到过那些热机?这些热机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认识汽油机
(1)出示十实物模型,引导学生了解汽油机的构造.(2)利用汽油机模型演示汽油机的工作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四个冲程.(3)引导学生总结出汽油机的工作原理,并回答“想想意义”的三个问题.在四冲程内燃机中,做功冲程发生了能量的转化,燃料燃烧,化学能变成内能,产生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活塞运动,内能转化为机械能,使汽车获得动力,排气冲程排出汽车的尾气.3.认识柴油机
(1)出示实物模型,引导学生了解柴油机的构造.(2)利用柴油机模型演示柴油机的工作过程,引导学生认识柴油机工作的四个冲程.引导学生总结出柴油机的工作原理.(3)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出汽油机与柴油机工作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4.介介绍生活中的汽油机与柴油机的优缺点.三、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
四、检测反馈
五、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一、热机: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二、汽油机:构造、四冲程、应用
三、柴油机:构造、四冲程、应用
第十四章 第一节 热机教案 第2篇
动能和势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
●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
●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
●在讨论探究实验中总结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实验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敢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讽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探究影响动能的因素. 难点:势能的概念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新课教学
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如狂风能吹倒大树,而微风只能使树枝摇动。进而通过演示实验,概括出决定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
演示课本图1-1实验,实验可分三步:
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 离。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大。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钢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②上面的实验表明钢球从较高处滚下时具有的动能大。那么钢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通过观察实验来得到结论。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释放。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水平槽上追上从接近底部滚下的钢球。实验表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从而得到结论:物体的动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③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从而得出结论: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演示实验之后,总结实验结果: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2)势能:物体由于运动的原因而具有动能,物体还可能由于其他的原因而具有能量。例如,同学们都玩过用橡皮筋弹射纸弹的游戏,拉长的橡皮筋能给纸弹一个力,并推动纸弹移动一段距离,从而对纸弹做了功。同样拉弯的弓,压缩的弹簧也能够做功,它们都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弹性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解释弹性形变:物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的形状变化,叫做形变。如果外力撤消,物体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弹性形变。如:拉长的弹簧,压扁的皮球,弯曲的钢锯条,上紧的钟表发条等。
利用课本图1-4的实验,阐明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为节省课堂时间,课前将两个性质相同弹簧,按照课本图1-4压缩到不同的长度。先后将拉紧弹簧的绳烧断,两次砝码被弹起的高度不同。弹簧压得越紧,放松时它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弹性势能越大。
被举高的重物,也能够做功。例如:举高的铅球,落地时能将地面砸个坑;举高的夯落下时能把木桩打入地里。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如:举起同样高度的铅球和乒乓球,铅球落下时做的功多,具有的重力势能大。铅球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引导学生讨论树上结的苹果是否具有重力势能?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能够做功只是说物体具有了做功的“本领”,但不一定做了功。树上结的苹果虽然没有做功,但只要它从树上掉下来就能做功,所以我们说它具有重力势能。
(3)机械能:让学生分析静止在桌面上的钢球是否具有能量?(具有重力势能)继而让学生分析在桌面上滚动的钢球具有什么能?通过分析得知滚动的钢球既有动能,又有势能。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一个物体既有动能,又有势能,那么动能和势能的和就是它的总机械能。
第十四章 第一节 热机教案 第3篇
《浮力的应用》是在上节学习了浮力的产生及其大小的基础上, 进一步研究物体在液体中浮沉的条件, 从而研究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际应用。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本节的学习, 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2) 知道浮力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实验, 探究改变物体浮沉状态的方法。
(2) 根据浮沉条件, 分析研究轮船、潜水艇等的浮沉原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初步培养学生应用科学技术的意识。
(1) 教学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通过改变物体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关系, 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
(3) 教学准备:鸡蛋、塑料球、塑料袋、潜水艇模型、气球、多媒体课件等。
三、教学过程
1. 演示实验引入物体的浮沉状态。
师:同学们, 今天, 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浮力的应用》。 (板书课题)
师:老师带来了一个鸡蛋, 现在我把它浸没到水中, 如果我松开手, 鸡蛋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猜一猜。
生: (略)
师: (演示实验一) , 鸡蛋既不上升, 也不下沉, 我们把鸡蛋的这种状态叫悬浮。 (板书:悬浮。)
师:现在我把鸡蛋再放入水中, 松开水, 鸡蛋又会怎样呢?
生: (略) 。
师: (演示实验二) , 鸡蛋上浮, 最后漂浮在水面。 (板书:上浮, 漂浮。)
师:现在, 我把鸡蛋第三次放入水中, 松开来, 鸡蛋又会怎么样呢?
生: (略) 。
师: (演示实验三) 鸡蛋下沉。 (板书:下沉。)
师:同学们也许会感到奇怪, 鸡蛋三次浸没在水中, 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状态呢?原来, 我今天带来的是三个鸡蛋, 其中有两个被我挖了孔, 抽出了部分蛋清, 也就是说三个鸡蛋的重量不同。所以它们在水中的状态就不同。
[评析:把鸡蛋先后三次放入水中, 呈现出三种不同的运动状态, 学生都感到惊奇。最后, 教师揭底:后来放入水中的是三个轻重不同的鸡蛋。设悬、设疑、激趣, 设计新奇精妙, 引入新颖独特。]
2. 根据力和运动的关系分析物体的浮沉条件。
师:现在, 我们根据力和运动的关系来分析鸡蛋在上述各种运动状态下的受力情况。
师:把鸡蛋放在水中, 松手后, 鸡蛋受哪几个力的作用?
生:重力、浮力。
师:这二力关系如何?
生:上浮时, 浮力大于重力;下沉时, 浮力小于重力, 悬浮, 漂浮时, 浮力等于重力。
师:可见, 物体的上浮、下沉、悬浮、漂浮由什么决定?
生:由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关系决定。
师: (总结) 物体的上浮、下沉、悬浮、漂浮, 由物体所受的浮力和重力两者的大小关系来决定。物体的沉浮条件是:F浮>G物时, 物体上浮;F浮
[评析: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根据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物体处于上浮、下沉、悬浮、漂浮等运动状态的本质, 严谨, 深刻。]
3. 怎样具体控制物体的浮沉?
师:既然物体的浮沉由物体所受浮力和重力大小的关系来确定, 那我们可以采取什么办法来控制物体的浮沉呢?
生:可以通过改变物体所受浮力或重力的大小来控制物体的浮沉。
实验探究 (一)
师:现有器材:密度略大于水的塑料小球, 一端开口的塑料袋、盐、水、细线、小刀等。请大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让沉入水底的塑料球浮起来, 并总结出使它浮起来的方法。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 并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师:各组报告实验方法、过程和结论。
生甲:我们小组的方法是向水中加盐, 通过增大ρ液来增大浮力, 当F浮=G时, 球可悬浮于水中任意位置;当F浮>G物时, 物体上浮。
结论:改变液体的密度ρ液, 可改变浮力, 从而控制物体的浮沉。
生乙:我们小组的办法是把塑料球装入塑料袋中, 用线扎紧袋口, 通过增大V排, 来增大浮力, 当F浮>G时, 塑料球上浮。
结论:改变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V排, 可以改变物体所受的浮力, 从而控制物体的浮沉。
生丙:我们小组的办法是用小刀把塑料球削去一些, 减少球的重量, 再把球放在塑料袋中, 扎紧袋口, 由于G物
结论:改变物体的重力大小, 可以控制物体的浮沉。
师: (小结) 可见, 改变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V排, 改变液体的密度ρ液、改变物体的重力G, 或者同时改变上述各量, 就可以控制物体的浮沉。
[评析:围绕怎样具体控制物体浮沉的问题, 学生通过让沉入水底的塑料小球浮起来的实验, 探究总结出了改变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的体积V排、改变液体的密度ρ液、改变物体的重力G等因素控制物体浮沉的诸多具体办法,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也为后续学生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4. 浮沉条件的应用。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探究, 我们已经知道:要控制物体的浮沉, 方法很多。下面, 我们来具体研究、分析几个实际问题。
问题1:分析轮船为什么能承受巨大的载重量?
生讨论:轮船是空心的, V排很大, 因而F浮也很大, 轮船漂浮时, F浮=G船+G货, G船是一定的, F浮大, G货也就很大。
问题2:潜水艇是怎样实现上浮和下沉的?实验探究 (二)
师:现有器材:塑料注射器 (潜水艇) 、软管、打气筒。各组设计实验, 探究使潜水艇上浮和下沉的方法。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
师:各组汇报展示本组实验的方法、过程和结论。
生甲:我们先让潜水艇装满水沉入水底, 再用打气筒打气排出潜水艇中的部分水后, G物减少, F浮>G物时, 潜水艇上浮。
生乙:我们的方法同上, 潜水艇浮起来后, 我们抽出潜水艇中的部分空气, 使水进入潜水艇, G物增大, F浮
师: (小结) 潜水艇是通过排水或进水时改变自身重量来实现上浮和下沉的。
问题3:怎样打捞沉船?实验探究 (三)
师:现有验器材:沉船 (长方体木块) 、小气球、打气筒、细绳。设计实验, 探究让沉船浮起来的办法。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
师:各组汇报实验过程和结论。
生:我们将小气球绑在沉船上, 然后给小气球充气, 增大了沉船和气球的V排, 从而增大了F浮, 当F浮>G物时, 沉船便上浮起来了。
问题4:氢气球为何能飞上天?
师生: (讨论) 气球在空气中受到空气的浮力作用, 浮力大小为F浮=ρ空气gV排, 气球重力G=ρ氢g V排, ρ氢<ρ空气, 当F浮>G时, 气球可飞上天空。
问题5:了解水上汽车、海上房屋。 (视屏展示) 。
[评析:浮沉条件的应用, 举例典型, 分析透彻, 探索充分, 归纳精要。教学扎实, 有效。]
5. 课堂小结。 (略)
第十四章 第一节 热机教案 第4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燃烧燃料释放热量的分配”的过程,感受到转化为机械能的内能只是一部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与机械效率的对比,了解热机的效率,感悟到效率是评价投入、产出比的基本方法,并了解不同热机的效率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热机的使用对社会的贡献与带来的环境污染,感受到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先进技术的应用在推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教学重点:建立热机效率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环境污染与热机使用的关系;热机效率的运用; 课前学习
一、复习回顾
1.叫机械效率。
2.内燃机是将
能转化成 能。内燃机一个工作循环的四个冲程依次为
冲程、冲程、冲程和
冲程。
二、尝试学习
1.在内燃机里,燃料释放的能量都到哪里去了? 2.
叫做热机的效率。新课教学:
第2节热机效率
一.燃 料的热值: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热量)与其质量之比,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heat value),热值用q表示。单位:J/Kg 或 J/m
公式:Q = mq或:Q = Vq 其中:燃料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为Q、燃料的质量为:m、燃料的热值为q;那么V则应该是燃料的体积、此时燃料的热值仍然是q,可是此时因为体积单位为:m(米的立方),则燃料热值此时单位为:J/m。
敬请同学们看教材23页的小资料一些燃料的热值。哪种燃料的热值最好,燃烧这些燃料在实际中是否能充分的利用而没有浪费掉?为此我们下面来学习热机的效率
二、热机的效率
1.交流讨论:热机里的能量转化。
利用24页的想想议议的图14.2-2在内燃机里,燃料燃烧释放的能量都到哪里去了? 热机工作时,并不能将燃料所蕴藏的化学能全部用来对外做有用功,有很大一部分能量在工作过程中损耗掉了。
333 1
由图可见,真正能转变为对外做有用功的能量只是燃料燃烧时所释放能量的一部分。即热机工作时的能量的损失 ①燃料未完全燃烧 ②废气排出带走能量
③克服磨擦,消耗能量(由于机械传动等要克服摩擦也要消耗能量)④热机本身发热带走一部分能量。
2.热机的效率定义是:热机转变为有用功的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所释放的能量的比值称为热机效率。
即(1)热机的效率为:W有用Q总100%,其中W有用指用来做有用功的能量,Q总指完全燃烧释放的能量。
看书P24一些热机的热机效率表,讨论这些热机中的能量转化情况。
(2)提高热机效率的主要途径:减少热机工作中的各种能量损失.具体方法:首先要减少燃烧过程中的热量损失;其次是要尽量简化机械传动部分,并选用优良的润滑材料减小摩擦,以减少机械损失.如内燃机要掌握好火花塞点火或喷油嘴喷油的最佳时间;蒸汽类热机,常将煤研磨成粉状,用风吹入锅炉内燃烧.这些措施都可以使燃料燃烧得更充分一些.即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1)燃料尽可能燃烧
(2)尽量减少各类热量的损失
(3)在热机的设计和制造上,采取先进技术
(4)使用时,注意保养,保证良好的润滑,减少因克服摩擦阻力而额外消耗的功。各种热机的效率:蒸汽机:6﹪~15﹪;汽油机:20﹪~30﹪;柴油机:30﹪~40﹪;飞机上的喷气式发动机:50﹪~60﹪
想想看:热机的效率能达到100 ﹪吗?为什么? 不能。
因为热机在工作过程中一定有能量损失。
三、改变世界的热机
看书P25第一、二自然段,说一说热机的发展过程。当堂检测
1.为了节约能源,需提高热机的效率,下列措施中不能提高热机效率的是()A.尽量使燃料充分燃烧
B.尽量增加热机的使用时间 C.尽量减少废气带走的热量
D.尽量减少热机部件间的摩擦 2.下列供热方式,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A.用煤做燃料供热
B.用石油做燃料供热 C.用天然气或煤气做燃料供热
D.用太阳能供热 3.关于热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热机性能好坏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热机效率
B.在四冲程内燃机中减少废气带走的大量热量可以大大提高热机效率 C.柴油机的效率比汽油机的高,这是因为柴油的热值比汽油的大 D.在压缩冲程中内燃机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作业布置:p26页动手动脑学物理1-4
1、汽油的热值为4.610J/kg,这个数值究竟有多大?有人通过一个具体例子来认识汽油热值的大小;一个60kg的人,从大夏的1搂步行至第11搂(走了10层楼),每层楼的层高为3m,他克服重力做了多少焦耳的功?如果汽油完全燃烧获得热量的焦耳数和这些功相等,需要汽油的质量是多少?这大约相当于生活中什么物体的质量? 小结整理
分析及解答:由于计算功的公式为:WFsGhmgh,而60kg的人从1搂走到11搂所做的功是克服重力做的功为:Wmgh60kg10N/kg103m1.810J,有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计算公式为:Qmq,如果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要和这些功的数值相等则QW,即:mqW1.810J,则需要的汽油质量为:
447W1.8104Jm3.913102kg3.913102103g39.13g 7q4.610J/kg而39.13克的质量相当于生活中的一个鸡蛋的质量还不太足。
2、如果燃烧干木柴跟燃烧煤油放出的热量相等,干木柴的质量应该等于煤油质量的几倍?请列出相关计算式来说明理由。
分析及解答:由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计算公式为:
Qmq所以由题意有:m煤油q煤油m干木柴q干木柴,而q煤油4.610J/kg,q干木柴1.210J/kg,所以干木柴的质量应该是没有质量的 77m干木柴m煤油q煤油q干木柴4.6107J/kg3.83倍。1.2107J、kg3、全球汽车保有量在迅速增长,截至2011年,全球处于使用状态的汽车数量已突破10亿辆。每辆汽车每年耗油1.8t,汽车内燃机的效率平均值取30%。如果能把内燃机效率提高,全球每年可节约多少燃油?
分析及解答:每辆车每年有效耗油量(用于做有用功的油)
m1m1.8t30%0.54t,若热效率提高1%则每辆车每年的耗油量为:m2m10.54t1.74t,31%这样每辆车每年节约的油量为:m3mm21,8t1.74t0.06t,全球总共节约油为:m总10m3100.06t610t。
4、提高热机的效率具有哪些积极意义?请你列出一个回答问题的提纲,不必展开陈述。答:(1)提高热机效率可以降低能源消耗,降低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还可以大大地节约能源。
(2)保护环境、防止造成污染、减少资源的浪费 课后反思:
第十四章 第一节 热机教案 第5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两端就要有电压。知道电压的单位及单位换算,记住干电池及家庭电路电压值。
知道电压表的用途与符号,知道正确使用电压表的规则,能识别和选择电压表量程,会正确读数。2.过程与方法
在初步认识电源、电压、电流关系的过程中,感受推理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节实际操作实验,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电压表、并能正确读数;指导学生按要求正确连接电路并用电压表测量电压值。【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电压表 【教学方法】
合作 探究 交流 【教学用具】
干电池、小灯泡、开关、导线、电压表、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知识回顾:1.电流是怎样形成的?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电路由哪几部分组成?电源的作用是什么? 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四部分组成。电源的作用是提供电能。3.如何正确使用电流表测电流?(1).电流表串联在被测电路中;
(2).电流从电流表的“+”接线柱流进, “-”接线柱流出。(3).被测电流不能超过电流表量程 ;
(4).绝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两极,不能和用电器并联。观察课本和大屏幕上的图片,试试看:酸甜可口的水果还可以用来发电呢!
酸甜可口的水果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
水果在这里扮演了“电源”的角色:它为发光二极管提供了“电压”,使自由电荷在电路中定向移动起来。
以此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一)电压
上面标明的1.5V,3.7V等字样,你知道它们的含义吗? 以水压类比讲解电压:
水路 电路 阀门 开关 小涡轮 小灯泡 抽水机 电源
抽水机提供水压水压维持持续的水流;电源提供电压维持持续的电流。
想想做做:小灯泡发光时,电路中一定有电流通过。试试看,电路中先后接入一节和两节电池时小灯泡的亮度一样吗?你看到的现象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实验现象:小灯泡的亮度是不一样的。用一节电池时,灯泡较暗;用两节电池时,灯泡较亮。结果表明:电路中电流的强弱与电源有关。
1、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2、单位是:伏特 简称伏(V)常用单位千伏(kV),毫伏(mV)单位间的关系:1 kV = 10 V 1 V = 10 mV 介绍伏特的生平事迹:伏特是意大利物理学家。善于思考、喜欢探求、勇于实践的他在青少年时
33期就开始了电学实验,他读了很多电学的书,他的实验超出了当时已知的一切电学知识。1800年3月20日他宣布发明了伏打电堆,这一神奇发明,对电学的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伏特被称为“电源之父”。后人为纪念这位著名的物理学家,把电压的单位规定为伏特。
练一练:3000伏= 0.3 千伏 ;380伏=0.38千伏 ;3.2×10千伏= 3.2 ×10 毫伏 小资料 常见的电压值
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不高于36 V;电视机显像管的工作电压10kv以上。
(二)电压的测量
(1)认识电压表
电压表:测量电压高低的仪表 电压表在电路图中的符号:
-
33介绍电压表的构造:刻度盘、指针、正负接线柱、调零旋钮、数值单位。接 “-”“3”接线柱时,量程0~3V,每大格1V,每小格0.1V; 接 “-”“15”接线柱时,量程0~15V,每大格5V,每小格0.5V。2.练习使用电压表
(1)、电压表应该与被测的用电器并联;
(2)、要使电流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3)、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事先不能估测出电压大小,用试触法)(4)、电压表可以直接连到电源的正、负极上,测出的示数是电源的电压。
3、电压表读数
(1)看量程;(2)看分度值;(3)读数。(2)根据动画练习电压表读数。
练一练:三个电压表的示数是多少?
2V 12.5V 1V 先将电压表接在小灯泡两端,接通电路,读出电压表示数;再将电压表接在电源两端,接通电路,读出电压表示数,比较两次示数是否相同?
两次示数都是1.5V。
想想议议:如图所示,电压表与被测电阻并联。如果要把这三个串联着的电阻与电源连接,哪端应该接电源的正极?哪端应该接电源的负极?请在图中标出电流的方向。
电压表正接线柱与电源正极一端相连,所以电流方向如图所示:
拓展延伸:
电压表、电流表异同点:
相同点:电流从“+”接线柱流进“-”接线柱流出,使用时都要选择适当的量程。不同点:电压表必须并联接入待测电路两端;电流表必须串联接入待测电路;
电压表可以直接接在电源两极上,此时示数即为电源电压;绝对不允许将电流表的两个接线柱直接接在电源的两极上,否则会烧毁电流表或损坏电源。
练一练 判断下列电压表的连接是否正确。
正确 错误
三、课堂小结
1、电压及其作用;
2、电压单位及单位间的转换;
3、电压表的读数及使用规则。
四、课堂练习:
1、当量程为0~3V时,电压表指针的读数为 0.6 V。
2、如图所示,在烧杯中加入盐水,然后将连在电压表上的铜片和锌片插入盐水中,这样就制成了一个盐水电池。观察电压表的接线和指针偏转可知:锌片是盐水电池的 负 极,电池的电压为 0.6 V。
3.如图是实验室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图,其中a、b电表应分别为(C)
A.a为电流表,b为电流表 B.a为电压表,b为电压表 C.a为电流表,b为电压表 D.a为电压表,b为电流表
4、在如图所示的电路连接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灯泡L1和L2并联,电流表测的是L1支路的电流 B.灯泡L1和L2并联,电压表测量的是电源电压 C.灯泡L1和L2串联,电压表测的是L2的电压 D.灯泡L1和L2串联,电压表测的是L1的电压
五、作业布置
1.完成本节动手动脑学物理 2.完成本节对应练习板书设计
一、电压
1、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2、单位是:伏特 简称伏(V)常用单位千伏(kV),毫伏(mV)单位间的关系:1 kV = 10 V 1 V = 10 mV
二、电压表的使用 电压表的使用规则:
1.并联:电压表必须并联在被测电路两端.2.使电流从 “+”接线柱流入电压表,从“-”接线柱流出电压表。(正进负出)
3.被测电压不能超出电压表的量程:若预先不知电压的大小,则先用大量程“试触”,然后再选择合适的量程。
4、电压表可以直接接在电源两极,测出电源电压。电压表的读数 电压表测电压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