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大肠息肉摘除术论文
来源:漫步者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8
1

大肠息肉摘除术论文(精选10篇)

大肠息肉摘除术论文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2 年2 月- 2015 年7 月收治的大肠息肉患者100 例, 所有患者均存在单纯内镜下难以处理的息肉。其中, 男57 例, 女43 例;年龄为24 ~ 74 (57. 2 ± 1. 3) 岁。临床表现为排便习惯改变、偶有便血78 例, 偶发便血22例。上述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电子肠镜检查, 其中, 单发广基息肉89 例:位于直肠17 例, 位于乙状结肠24 例, 位于降结肠28 例, 位于横结肠12 例, 位于回盲部及升结肠8 例;结肠多发性息肉患者11 例:位于肠脾曲6 例, 位于肠肝曲5 例。

1. 2 手术方法 (1) 术前准备:对所有患者于术前1d下午行全肠道清洁, 且术前均禁食12h, 于手术当天对所有患者均行胃肠减压、留置导尿。 (2) 定位:对所有患者全麻, 取其截石位。在患者脐孔上缘, 切开皮肤约1cm, 将穿刺针置入, 建立CO2气腹, 压力约为13mm Hg。将1cm Trocar穿刺套管插入, 作为观察孔, 置入30°腹腔镜, 在患者右骼棘水平腹直肌外缘插入0. 5cm Trocar穿刺套管, 再将0. 5cm抓钳置入行腹腔探查, 若病变部位不明确, 则从肛门部位插入电子肠镜, 行双镜联合腹腔探查, 在腹腔镜协助下寻找病变部位, 用钛夹标记, 吸净肠道内残留的气体及液体。一旦探查明确病变部位, 则用1. 2cm Trocar穿刺套管作主操作孔, 若病变位于大肠左侧, 则在“麦氏点”部位作主操作孔[3]。若病变部位在大肠右侧, 可取第2 孔对应的左侧腹壁作主操作孔。 (3) 肠腔镜下肠段切除:在电子肠镜下定位, 若病变无法切除, 则可行腹腔镜切除。若病变在乙状结肠, 则可沿结肠旁沟向上分离侧腹膜, 并向下分离直肠双侧腹膜。病变位置在横结肠者, 先分离大网膜, 然后, 自上向下游, 分离肠脾、肝曲。将距预切肠段最近的Trocar穿刺套管扩大到约3cm, 将预切肠段拖出, 根据其病变程度, 决定采用何种手术。 (4) 电子肠镜下切除:对于不能准确判断病变性质者, 可在双镜配合下可进一步确定其病情。若电子肠镜能切除, 则可在腹腔镜监视下切除, 切除后观察有无穿孔, 如果有穿孔则可在腹腔镜下进行修补。对于可疑病变, 先对其行快速病理切片, 然后再决定是否进行腹腔镜下肠段手术[4]。 (5) 术后处理:手术完成后, 送检标本。术后所有患者均禁食、吸氧, 常规补液、应用抗菌药预防感染。术后第2 天拨除导尿管, 大肠排气后将胃管拔出、饮用流体食物, 并协助患者排除呼吸道分泌物。鼓励并帮助患者早期下床做适度运动。

1. 3 观察指标记录手术情况及患者有无发生穿孔及大出血, 大肠息肉是否完全切除。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100 例中86 例 (86% ) 患者行电子肠镜定位腹腔镜大肠结肠区段切除, 其中9 例术中冰冻切片报告为T2期中分化腺癌, 改行腹腔镜根治术;手术时间为120 ~189 (149. 2 ± 18. 1) min;术中出血量15 ~ 120 ( 41. 3 ± 24. 9 ) ml;14 例 (14% ) 患者行腹腔镜下电子肠镜大肠息肉切除, 手术时间为64 ~ 110 (84. 7 ± 17. 6) min, 术中未见明显出血。所有患者术后均采用镇痛泵进行镇痛2d, 患者肠蠕动功能恢复时间为28 ~ 65 (45. 6 ± 8. 7) h;患者术后住院时间5 ~ 12 (6. 8 ± 2. 4) d。本研究中有3 例患者并发吻合口漏, 后经非手术治疗均痊愈。术后病理标本:100 例患者中, 中分化腺癌12 例 (12% ) , 管状腺瘤25 例 (25% ) , 绒毛状腺瘤38 例 (38% ) , 管状绒毛状腺瘤18 例 (18% ) , 脂肪瘤7 例 (7% ) 。其中, 81 例腺瘤中,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4 例 (29. 6% ) ,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57 例 (70. 4% ) 。术后门诊采用电子肠镜随访5 ~ 21 个月, 直到患者大便逐渐恢复, 且未再便血。100 例患者经电子肠镜随访均未发现新的病变部位。

3 讨论

大肠息肉在临床较为常见, 且种类繁多, 对于大肠息肉的治疗目前临床首选的仍是行内镜下摘除。小的或有蒂息肉可采用活检钳或圈套器电切摘除, 大的或广基息肉则需行钳取活检确定病理性质后再选择开腹手术[5]。电子肠镜操作简便、创伤小, 是公认的诊断和治疗的首选方法;然而由于电子肠镜角度的限制, 对于体积较大、特殊部位的病变, 则操作较为困难, 常出现治疗不彻底、穿孔及出血等现象。对于上述治疗困难的大肠息肉, 通常采用开腹手术行息肉切除甚至病变肠段切除;然而, 由于开腹手术存在切口较大、愈合时间长、术后恢复慢等弊端, 患者难以接受。近年来,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腹腔镜手术逐渐被临床运用, 该法不改变传统的手术方式, 具有创伤小、疼痛轻、伤口愈合快、腹壁瘢痕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6,7,8], 且远期疗效与传统手术具有同样的效果。因此, 腹腔镜治疗被作为临床首选方法。所以, 腹腔镜手术相比传统开腹手术, 在大肠息肉的治疗上具有更大的优势, 患者更易接受[9]。

然而, 由于腹腔镜手术不具有触觉感受, 加上大肠息肉较小, 难以发现病变;而电子肠镜可为其提供准确即时的病变定位[10], 对于可疑病变可作全层切除并作术中冰冻切片, 定位准确, 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及范围。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 其中, 86 例 (占86% ) 患者行电子肠镜定位腹腔镜大肠结肠区段切除, 本组有9 例 (10. 5% ) 术中快切报告为T2期中分化腺癌, 改行腹腔镜根治术, 从而避免了开腹手术或术后追加手术给患者带来的伤害。另外, 对于术前位于脾曲、肝曲等部位的单纯肠镜摘除有困难的息肉, 术中借助腹腔镜有助于息肉暴露, 可改变肠管角度, 使再次肠镜下切除成为可能。本组14例 (14% ) 患者行腹腔镜下电子肠镜大肠息肉切除, 且均无并发症发生。说明治疗电子肠镜与腹腔镜结合探查术野全面、定位准确, 并可减少患者并发症。

综上所述, 电子肠镜与腹腔镜结合对大肠息肉进行治疗, 扬长避短、发挥了各自的优势, 增加了治疗的安全性, 扩大了内镜治疗的视野, 避免了传统开腹手术的创伤, 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曹建国, 刘江山, 黄龙, 等.电子肠镜联合腹腔镜切除结肠息肉临床疗效分析[J].西部医学, 2014, 26 (7) :884-885.

[2]Uri L, Ann F, Aya M, et al.Real-time optical biopsy of colon polyps with narrow band imaging in community practice does not yet meet key thresholds for clinical decisions[J].Gastroenterology, 2013, 144 (1) :81-91.

[3]石洋, 张锡朋, 李大祥, 等.腹腔镜联合结肠镜治疗结肠恶性息肉33例疗效观察[J].疑难病杂志, 2012, 11 (11) :884-885.

[4]Carmela DG, Luca RB, Carmela G, et al.Clinical outcome oflow-and high risk malignant colorectal polyps:results of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and meta-analysis of the available literature[J].Internal and Emergency Medicine, 2014, 9 (2) :151-160.

[5]陈诗伟, 陈诗芸, 张思奋, 等.纤维结肠镜与腹腔镜联合治疗复杂性大肠息肉35例临床分析[J].微创医学, 2012, 7 (6) :624-625.

[6]徐林生, 胡炳德, 李向国, 等.电子结肠镜联合腹腔镜治疗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分析[J].腹腔镜外科杂, 2013, 18 (9) :685-687.

[7]冯雁康, 崔明, 何芸.电子结肠镜引导下腹腔镜治疗结肠息肉的应用体会[J].西南国防医药, 2012, 22 (3) :253-254.

[8]张良清, 高海鸿, 吴浩源, 等.电子肠镜定位下腹腔镜辅助结肠息肉切除10例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21) :34-35.

[9]王烈, 涂小煌, 张再重, 等.腹腔镜联合内窥镜在早期结肠癌治疗中的应用[J].福州总医院学报, 2009, 16 (4) :293-295.

哪些大肠息肉必须早期切除 第2篇

事实上,大肠癌的癌前病变是肿瘤性息肉(又称腺瘤性息肉。大肠腺瘤),统计表明,80%的大肠癌都是由大肠腺瘤演变而来的。而大肠息肉和大肠腺瘤是两个并不完全相同的概念。

■息肉≠腺瘤

大肠息肉是指自黏膜表面突向肠腔的隆起性病变,可以带蒂或不带蒂,是一个形态学描述性术语。在大肠息肉中,有些是肿瘤性息肉,有些是非肿瘤性息肉。其中,肿瘤性息肉占70%~80%,与大肠癌关系密切,而非肿瘤性息肉,如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它们的发生,发展与大肠癌关系不大。

肿瘤性息肉分三种,管状腺瘤,混合性腺瘤,绒毛状腺瘤,这三种腺瘤是病理上的三种分类。一般地说,小的息肉多数是管状腺瘤,大一点的息肉是混合性腺瘤,再大一点的息肉则是绒毛状腺瘤。不同种类的腺瘤,癌变机会不一样,管状腺瘤较低,混合性腺瘤稍高,绒毛状腺瘤最高。另外,腺瘤癌变率也与大小有关,1厘米大小者为1%~2%,1~2厘米大小者为10%,2厘米大小者为40%。

■癌变时间5~10年

从癌变时间上来看,腺瘤发生癌变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至少5年,平均5~10年。另外,有资料表明,单个腺瘤者29.7%发生癌变,2~5个者的癌变率为51.7%~76.9%,6~48个者的癌变率为80%。

一般来说,腺瘤性息肉中的绒毛状腺瘤发生癌变概率很大,如果不治疗,百分之百会癌变。因此,一旦病理检查发现该息肉是绒毛状腺瘤,必须及早摘除。而家族性息肉病是与遗传有重要关系的疾病,属癌前病变,如果不作任何治疗,最后发展成大肠癌的风险很高,也必须积极切除。

■手术、检查需谨慎

目前,大肠腺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内镜下手术和开腹手术。内镜下手术切除大肠腺瘤创伤不大,但技术要求高,出血和穿孔危险性大。更重要的是,内镜手术切除前,如果还不能完全肯定所切组织是大肠腺瘤还是大肠癌,病人就将面临肿瘤未切干净,容易复发,以及切除过程中肿瘤种植等后果。

大肠息肉摘除术论文 第3篇

关键词:大肠息肉,临床路径,电切术

临床路径 (CP) 是指针对某一单病种的诊断、治疗、康复和护理所制定的一个诊疗标准化模式, 是一个有着严格工作顺序及准确时间要求的规范化的医疗护理照顾计划, 是流程管理方法在单病种诊疗中的体现, 充分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管理模式。本研究对我院2010年7月实施临床路径管理以来, 行大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的住院患者进行效果评价。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7月~2011年3月在我院消化内科拟行大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的71例多发性息肉住院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一组34例应用临床路径进行诊疗, 其中男20例, 女14例, 平均年龄59.71±15.73岁;另一组37例用传统方案治疗及护理, 其中男21例, 女16例, 平均年龄57.22±14.23岁。经统计学分析, 两组病人之间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 (P=0.486)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术前已经活检确诊为良性息肉或腺瘤;息肉数量在2枚以上, 5枚以下;直径<2cm的无蒂息肉和腺瘤;各种带蒂息肉。

1.3 排除标准

有消化内镜检查禁忌证者;息肉形态经病理检查证实有恶变者;直径>2cm的无蒂息肉及腺瘤者;入住院时伴发其他疾病, 如高血压病、冠心病、2型糖尿病, 需要住院治疗延长住院时间者。

1.4 治疗方法

1.4.1 制定临床路径流程

科室临床路径实施小组参考卫生部办公厅下发的消化内科临床路径《大肠息肉临床路径》, 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及疾病的客观因素, 设计临床路径表单, 经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及临床路径评价小组审核后生效, 并将路径表单维护到我院的临床路径管理系统。具体临床路径见表1。

1.4.2 执行程序

依托我院医疗信息平台研发了临床路径管理系统, 并把试行病种的所有诊疗项目均维护到路径管理系统。患者入院后按制定的大肠息肉临床路径的医疗及护理流程严格执行。依照主要诊疗工作安排做好相关的术前准备, 包括患者的肠道准备、签定手术同意书等, 告知患者整个住院的流程、术中术后注意事项和预计出院的时间等。

1.4.3 满意度调查

根据卫生部《满意度调查表》进行我院的满意度调查, 反映了患方对治疗方案的意见以及对治疗计划实施的期待。在病人出院当天给予不记名的调查问卷。每卷共10问, 一项不满意扣1分。满意度=得分总和/每卷积分和。

1.5 评价指标

评价两组病人的平均住院费用、平均住院日、药品费用及患者满意度。

1.6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34例临床路径的患者无一退出路径。两组患者的住院费用、平均住院日、日均药品费用及患者满意度见表2。临床路径组患者的平均住院费用、平均住院日、药品费用均低于非临床路径组, P值均小于0.001,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实施治疗过程中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临床路径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诊疗标准化方法。美国目前有60%的医疗机构相继开始采用此方法, 其他发达国家的一些大医院也陆续采用此法管理患者[1]。它以缩短平均住院日, 合理支付医疗费用为特征, 按病种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设计最佳的医疗和护理方案, 根据病情合理安排住院时间和费用, 规范诊疗过程所应常规进行的诊疗操作以及诊疗行为应完成的时间等, 增强了诊疗活动的计划性。临床路径提供了多专业协作的工作模式, 并保证医疗护理等措施在既定时间内实现并达到预期的效果;促使了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 有效地降低医疗成本和高效运用医疗资源;医护人员严格按照临床路径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地规范诊疗行为, 减少同一病种的不同患者、不同医师的医疗差异[2]。同时, 临床路径管理还要求医师和病人及家属充分沟通, 让患方了解医护详细过程和时间安排, 积极配合和监督医院的工作, 使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大肠息肉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一旦发现息肉应及早切除, 对防止大肠癌的发生有重要作用。高频电凝切除法是目前根治息肉最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本组大肠息肉高频电凝切术的临床路径是经本院消化内科全体医师的反复讨论修订后, 再经过本院管理委员会审核评价后实施的。目的是为了对大肠息肉高频电凝切术这一常见内镜下手术治疗方案实施标准化管理、提高医疗质量、控制医疗成本、降低药品比例, 促进沟通、提高病人满意度。本研究结果表明, 临床路径组的平均住院费用 (元) 、平均住院日 (d) 、药品费用 (元) 及患者满意度 (%) 分别为3628.21±727.76、4.85±1.65、788.38±187.87及95.79±2.29, 而非临床路径组分别为4582.24±600.84、5.81±1.22、1174.70±292.37及91.08±1.66, 4项指标之间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01) 。说明大肠息肉结肠镜高频电凝切术的临床路径的制定有利于该病的规范性治疗, 可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减低医院的耗材比例、降低科室的药品比例、充分利用医院的设备、适当增加合理的检查、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加病人及家属的满意度。对于年轻医师, 可很快规范掌握大肠息肉的诊疗标准流程, 不依赖于上级医师的查房及医嘱, 主动为患者赢得了时间。

参考文献

[1]李丽静, 李宝珍.临床路径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病案, 2007, 8 (2) :32-33.

大肠息肉摘除术论文 第4篇

【关键词】 大肠癌;息肉;诊断;处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07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263-02

大肠癌是消化科常见一种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心健康,据临床统计资料显示,大肠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大肠癌合并息肉在临床较为常见,由于息肉具有多发、分布广泛、恶变等倾向,临床医师只注重对大肠癌的诊断而未意识到息肉残留的严重后果,往往忽略了探查诊断患者是否合并息肉,对于合并息肉的大肠癌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仅处理癌肿却忽视对息肉的处理,极大程度影响患者术后的疗效,导致术后大肠重复癌的发生率高[2]。国内外研究报道,大肠多原发癌和大肠癌术后异时癌与大肠癌合并息肉有着密切的关系[3]。是故本研究收集整理我院2010年3月——2013年6月48例大肠癌合并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临床诊断和处理的方法,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期间共收治大肠癌患者246例,其中合并息肉患者48例,占19.51%。48例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17例,年龄32-78岁,平均年龄64.34±8.62岁。其中直肠癌35例、乙状结肠癌5例、横结肠癌2例、升结肠癌4例、降结肠癌2例;DuKe[4]A期13例、B期15例、C期18例、D期2例。息肉分布情况:直肠19例、乙状结肠9例、升结肠8例、横结肠7例、降结肠5例;其中多部位2例(4.17%),单发性息肉21例(43.75%)、多发性息肉27例(56.25%);息肉的直径<1.0cm29例(60.42%)、1.0-2.0cm16例(33.33%)、>2.0cm3例(6.25%);有蒂10例(20.83%)、亚蒂或者无蒂38例(79.17%)。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便频、里急后重、血便、大便变细、腹泻、便秘、腹胀、腹痛、肠梗阻等。

1.2 检查方法 检查前1d行流质饮食,检查前晚使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3盒溶于3.0L温开水中口服,半小时后内服1.0L,随后每隔15-20min饮0.25L,直到排出水样清便,检查当日晨起进饮食。使用FUJINON 2200型电子肠镜系统、电凝电切器、圈套器、活检钳,大肠癌伴无肠梗阻患者采用常规自肛门入镜法,伴急性肠梗阻患者在行肠造口术后1-3月行肠镜检查,自结肠造口处入镜。所有患者均按照寻腔进镜的原则行全结肠镜检查,明确息肉的具体部位、直径、颗数、外形等,经内镜或者手术完整切除之后,使用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常规HE染色,进行病理学检查,明确病变的性质。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P<α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诊断结果分析 大肠癌合并息肉发病率为19.51%(48/246),术前肠镜检查息肉确诊率较低20.83%(10/48)。

2.2 病理诊断结果分析 大肠腺癌:管状腺癌37例、粘液腺癌4例、乳头状腺癌4例、低分化腺癌3例;大肠息肉:管状腺瘤32例、管状-绒毛状腺癌14例、绒毛状腺癌2例。

2.3 息肉处理方法及结果 大肠癌根治术同时I期处理息肉者37例(77.08%)、术后II期处理息肉者9例(18.75%),均获得随访,术中I期处理37例中4例复发(10.82%),癌变1例(2.70%),术后II期处理9例中2例息肉增大癌变(22.22%),其余2例未获得随访。I期处理和II期处理癌变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4.5243,P=0.0334)。

3 讨 论

随着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结构发生改变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大肠癌和大肠癌合并息肉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腺瘤增大,癌变机率增高,而以绒毛状腺瘤中体积较大,无蒂者机率也显著增高。国际息肉研究(NPS)指出:息肉切除术后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生率的76-90%[5]。由此,大肠癌患者应更加重视对大肠腺瘤的处理,减少术后复发以及多源发癌的发生。

大肠息肉为一种发生于大肠的常见疾病,检出率较低约为20%。大肠癌合并息肉患者,息肉漏诊率较高,主要由于显微镜操作者仅满足于癌的发现未进一步对全肠或癌肿周围仔细探查,另外,肿瘤体积过大,导致肠梗阻导致肠道准备不干净,影响观察,或者息肉体积过小或者无蒂,还有操作者虽然发现有息肉存在,但主观上忽视息肉而未作出诊断和标记[6]。针对上述现象,笔者认为,操作者要耐心细致的进行全面检查,方能将息肉的具体部位、数目、大小、分布、病理诊断清楚,手术中积极处理息肉等。

大肠癌合并息肉患者手术原则力争在根治癌肿前提下同期处理息肉,I期处理息肉不仅能极大程度减少患者痛苦、减轻其经济负担,还有助于降低息肉复发率、预防息肉癌变等,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7]。大肠癌根治术同时I期处理息肉者37例(77.08%)、术后II期处理息肉者9例(18.75%),均获得随访,术中I期处理37例中4例复发(10.82%),癌变1例(2.70%),术后II期处理9例中2例息肉增大癌变(22.22%)。I期处理和II期处理癌变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4.5243,P=0.0334)。同时还要注意术后的监控,注重个体化及时处理复发息肉,做过腺瘤切除的患者,随着时间的延长发生异时性腺瘤或者癌的危险,其发生率约为20-50%,同时性腺瘤发生率则为40-50%。大肠癌合并息肉患者为高危人群,随访的密度应该比普通大肠息肉患者更密[8]。

综上所述,息肉在大肠癌患者中漏诊率较高,且存在明显的恶变倾向,由此,术前确诊,力争在大肠癌根治术中I期处理息肉或者术中结合术前肠镜仔细探查,进而明确息肉,提高切除率,另外要加强术后随访,及时发现和处理息肉复发、癌变,提高患者的无病生存期和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虞哲科.大肠癌合并的大肠息肉临床及病理特点研究[D].温州医学院,2007.

[2] 马永军,杨峰.大肠癌合并腺瘤性息肉的临床治疗[J].中国综合临床,2007,23(5):447-448.

[3] 杨健,贾安平,梁秀兰,等.127例大肠癌临床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08(16):1991-1991.

[4] 刘佳,白春梅.大肠癌早期诊断——筛查热点问题[J].癌症进展,2011,(5):524-527.

[5] 周立平.大肠息肉及其癌变的临床相关因素探讨[D].南昌大学医学院,2007.

[6] 齐心亮,郄建良,张全华,等.TSGF与CEA、CA19-9联合检测在大肠癌诊断中的应用评价[J].临床军医杂志,2010,38(6):972-974.

[7] 陈爱方,朱瑞平.Claudin-4与MMP-2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3(3):366-369,411.

大肠息肉摘除术论文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2010年12月2011年11月收治的大肠息肉患者75例作为观察组, 年龄25~72岁, 平均年龄为 (49.83±10.57) 岁;其中男性42例, 女性33例;息肉部位包括直肠28例、乙状结肠15例、降结肠12例、横结肠7例、升结肠5例、回盲部8例。以前一年同期 (2009年12月2010年11月) 收治的大肠息肉患者68例作为对照组, 年龄24~70岁, 平均年龄为 (49.22±10.83) 岁;其中男性39例, 女性29例;息肉部位包括直肠25例、乙状结肠13例、降结肠11例、横结肠6例、升结肠6例、回盲部7例。

全部患者排除合并严重基础性疾病、意识不清、精神病史、出凝血机能异常等患者。

1.2 治疗和护理方法

全部患者均给予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 观察组加强围手术期配合和护理。术前讲解内镜下粘膜切除术的目的、手术方法、预期效果、注意事项和配合要点。稳定患者情绪, 消除或缓解患者对手术的恐惧, 以最佳的心态配合手术。指导患者术前3 d开始进食半流质饮食, 术前1 d进食流质饮食, 手术当日禁食。术前肠道准备充分, 直至排泄清水样便。禁止使用甘露醇进行肠道准备, 以防发生肠道气体爆炸[2]。

指导患者取左侧卧位, 将双腿屈曲于胸前。协助麻醉师进行麻醉。进镜后先行全结肠镜检查, 发现息肉后配合医生切除。为防止镜身进退损伤切除后的残端创面, 宜采取先近后远的顺序切除。术中及时帮助患者调整体位, 以便于观察病灶。手术过程中及时询问患者的感受, 了解有无腹痛、腹胀情况。注意观察患者面色、神志、情绪、生命体征, 电凝时间不宜过长, 以免引起穿孔。操作完毕后及时吸出肠腔残余气体, 以避免术后胀气[3]。

术毕帮助患者穿好衣裤, 调整舒适体位。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妥善固定静脉通路。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送回病房。嘱患者术后禁食6 h, 术后3 d内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之后逐步过渡至普食。避免进食高脂、高糖、牛奶、豆浆等易产气食物, 少食用粗纤维、海鲜发物、辛辣刺激性食物, 并忌饮酒[4]。

术后注意观察腹痛、腹胀情况, 避免用力排气或排便。如有血便、剧烈腹痛、腹胀、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异常情况立即通知医师处理。术后2周内避免进行重体力劳动, 注意卧床休息[5]。切除后创面较大者, 除卧床休息、少渣饮食外, 可给予适量乳果糖, 使粪便稀软, 以防干硬粪便磨擦创面或焦痂脱落导致大出血。

确诊为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的患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 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 给予包括禁食、胃肠减压、补充血容量、抗炎等综合治疗, 必要时需再插镜, 进行内镜下的止血或转为外科手术治疗[6]。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术后并发症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数据详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护患满意率比较

出院时进行护患满意度调查,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护患满意率较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数据详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大肠息肉是消化系统常见病,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可分为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幼年性息肉等几种类型[7]。临床主要治疗方法为外科手术, 但因其手术创伤大、时间长、痛苦大、医疗费用高, 患者往往不能耐受[8]。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手术由于其创伤小、操作简单等优点而被广大患者所接受, 但其术后可能导致并发症而危害患者健康[9]。内镜手术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出血、穿孔等, 与手术过程中配合不默契、通电时间过长等有关, 因此加强围手术期的护理配合工作对避免并发症、降低患者痛苦十分重要[10]。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护患满意率观察组 (75%) 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63%)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可见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中实施优质的护理配合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并可增进护患关系,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总结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大肠息肉的配合及护理方法。方法 选择该院2010年12月—2011年11月收治的大肠息肉患者75例作为观察组, 以前一年同期收治的大肠息肉患者68例作为对照组。全部患者均给予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 观察组加强围手术期配合和护理,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护患满意率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出院时进行护患满意度调查, 观察组护患满意率较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中实施优质的护理配合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并可增进护患关系,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大肠息肉,护理配合

参考文献

[1]陶春霞, 胡秀英.内镜下高频电切除肠息肉的配合与护理[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1, 27 (3) :78-79.

[2]杨艳, 周洁琛.老年患者内镜下肠息肉切除围手术期的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 2008, 7 (10) :23-25.

[3]袁德强, 史维, 孙晓滨, 等.7例息肉电凝电切除术后综合征回顾分析[J].华西医学, 2008, 23 (2) :283.

[4]周环, 孙明军, 汪旭, 等.大肠巨大息肉内镜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内镜杂志, 2008, 14 (9) :943.

[5]袁维.无痛内镜下胃肠息肉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 2011, 4 (4B) :131.

[6]谢兰.内镜下行肠息肉切除手术后护理[J].医学信息, 2011, 24 (5) :3178-3179.

[7]王英.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肠息肉226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35) :59-60.

[8]岑爱丽, 潘雪勤.内镜下肠息肉电凝电切术并发症的早期预防与护理[J].吉林医学, 2011, 32 (5) :1028-1030.

[9]马伟艳, 曹霞, 冯艳苓.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王治疗肠息肉的护理配合[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31) :199.

大肠息肉摘除术论文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5年7月期间我院就诊的大肠息肉患者200例。随机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 0 0 例。试验组男65例, 女35例;年龄为24~58 (42.3±1 0.2) 岁;息肉部位:其中位于直肠18例, 位于乙状结肠38例, 位于降结肠20例, 位于横结肠24例。对照组男66例, 女34例;年龄为25~57 (42.0±1 0.5) 岁;息肉部位:其中位于直肠1 7 例, 位于乙状结肠37例, 位于降结肠21例, 位于横结肠25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息肉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 纳入标准。①电子结肠镜检测确诊为大肠息肉;②患者家属知情同意书。 (2) 排除标准。①肝肾功能障碍, 影响药物吸收或排泄;②药物过敏;③具有手术禁忌。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采取电子肠镜与腹腔镜联合摘除术治疗。患者术前3d应无渣半流质饮食, 术前1d对患者的全肠道进行清洁, 并术前12h禁食, 手术当天对患者进行胃肠减压, 留置导尿。手术过程患者截石位, 在脐孔上缘切开约1cm的皮肤, 放入穿刺针, 建立二氧化碳气腹, 气腹压力在12~14mm Hg之间。插入10mm Trocar作为观察孔, 放入腹腔镜, 同时在右骼棘水平的腹直肌外缘放置5mm的Trocar, 插入5mm的抓钳进行腹腔探测, 如果不能确定病变位置, 可从肛门处插入纤维结肠镜, 两者联合寻找病变。发现病变就采用钛夹标记病变部位, 退出电子结肠镜时将肠道内残余的气体和液体等吸净。根据探查的病变位置, 采用12mm的Trocar主操作孔位置, 如果病灶在右半结肠, 主操作孔取第2孔对应的左侧腹壁相应部位, 如果病灶在左侧结肠, 主操作孔取“麦氏点”位置。如果病变在电子肠镜下无法切除或者穿孔概率大, 可采用腹腔镜切除。病灶在降结肠、乙状结肠的患者, 采用超声刀沿结肠旁沟向上分离侧腹膜, 将降结肠和乙状结肠游离出来, 向下分离直肠双侧腹膜。病灶在横结肠的患者, 沿结肠缘将大网膜分离。然后扩大距离预切肠段最近的Trocar孔至3~4cm, 拉出预切肠段, 行肠段切除术。有些患者的病变术前肠镜检测并不能准确判定其病变, 需双镜结合确定病灶是否位于系膜及基底直径等。如果肠镜下可以切除, 可以在腹腔镜的监视下完成, 并观察穿孔等并发症的情况。

1.3.2 试验组:

试验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联合药物灌肠治疗。生牡蛎、夏枯草各30g, 白芨20g, 乌梅、贯众、半枝莲各15g, 川黄柏12g, 五倍子、槐实各10g, 明矾3g兑药液中溶化, 三七粉3g另包冲兑。用水煎3次, 混合过滤, 浓缩药物至160ml, 分两次灌肠, 每次用量80ml, 每天1剂。患者排空大小便后, 清洁肛门周边, 嘱咐患者左侧卧位并抬高臀部, 采用剪断细头的一次性的输液管, 将留下的粗段, 涂抹上润滑剂, 将其插入肛门20~30cm, 若病变部位较深, 则插入更深, 将药物灌入。

1.4 观察指标

分别在治疗前后空腹抽取2组患者静脉血5ml, 3000r/min离心25min, 取上清液分别检测其血清人肿瘤特异生长因子 (TSGF) 、癌胚抗原 (CEA) 、CA199水平。本次研究检测的3个血清学检测指标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进行检测。血清TSGF的检测试剂采用北京方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TSGF检测试剂盒;血清CEA检测试剂采用武汉中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CEA检测试剂盒;血清CA199的检测试剂采用上海基免实业有限公司提供的人胃肠癌标志物CA199检测试剂盒。三种血清学指标的检测均由本院检验科专业医师按照厂家说明书进行严格操作。结果判断:TSGR≥64μl/ml为阳性, CEA≥15μg/ml, CA199≥35μg/ml为阳性。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2组血清TSGF、CEA、CA199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经过治疗后2组血清TSGF阳性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 (P<0.05) , 而血清CEA、CA199阳性率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大肠息肉常见病因可能与年龄、性别、吸烟、血脂等密切相关[4]。临床上大肠息肉如果要演变为大肠癌需要经过大约5~10年的时间[5], 所以对大肠息肉的早发现早治疗尤为重要。根据临床经验及有关报道发现, 直径≥1cm且伴高度异型增生的腺瘤性息肉切除后复发的几率较高, 对患者采取肠镜检查不仅能发现复发的息肉, 还能够发现上一次检查遗漏的病灶[6]。临床上李高岩[7]等研究报道指出将腹腔镜联合结肠镜对大肠息肉患者进行治疗, 能更好的满足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本次药方中中药主要能解热利尿、滋阴降火、活血、去恶血等功效, 通过药物灌肠治疗, 对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3]。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TSGF是与血管增殖有关的标志物, 是肿瘤的最早期标志物, 其灵敏度>CA199>CEA, 但特异性并不高[8]。CEA是癌胚抗原, 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CA199是消化道肿瘤特异性指标, 在大肠癌患者体内含量较高, 但在大肠息肉患者体内含量并不高[9,10]。本次研究中发现大肠息肉患者TSGF阳性率较高, 而CEA、CA199阳性率较低, 经过治疗后发现TSGF阳性率降低, 而CEA、CA199阳性率无显著性变化。

综上所述, 电子肠镜与腹腔镜联合摘除术与中药灌肠治疗大肠息肉, 能降低患者血清TSGF水平, 但对血清CEA、CA199水平无影响。

摘要:目的 探讨电子肠镜与腹腔镜联合摘除术与药物灌肠治疗大肠息肉对患者血清肿瘤特异生长因子 (TSGF) 、癌胚抗原 (CEA) 、CA199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200例大肠息肉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电子肠镜与腹腔镜联合摘除术治疗, 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中药灌肠进行治疗。检测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TSGF、CEA、CA199水平并判断其阳性率。结果 治疗前2组血清TSGF、CEA、CA199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经过治疗后2组血清TSGF阳性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 (P<0.05) 。而血清CEA、CA199阳性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电子肠镜与腹腔镜联合摘除术与药物灌肠治疗大肠息肉, 能降低患者血清TSGF阳性率, 但对血清CEA、CA199阳性率无影响。

关键词:电子肠镜,腹腔镜,药物灌肠,大肠息肉

参考文献

[1]杨姣.胃、大肠息肉的临床、病理特点分析及大肠息肉癌变机制探讨[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 2014.

[2]余永明, 戴晓宇, 董明君, 等.结肠镜与腹腔镜联合治疗大肠息肉16例临床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 2011, 23 (6) :685-686.

[3]范陆洋.60例大肠息肉患者中医治疗体会[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 5 (21) :181-182.

[4]何媛.大肠息肉相关因素、病理类型与中医体质分型及干预策略[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

[5]Alfredo J.Lucendoa, DG, Teresa A.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ximal and distal colonic adenomas:is screening sigmoidoscopy enough in the presence of a changing epidemiology?[J].Europe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 2013, (8) :1-8.

[6]Toll AD, Fabius D, Hyslop T, et al.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highgrade dysplasia in colorectal adenomas[J].Colorectal Dis, 2011, (13) :370-373.

[7]李高岩, 杨奕, 姜东春, 等.腹腔镜、结肠镜联合手术治疗结肠息肉25例报告[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0, 15 (3) :181-182.

[8]曹建国, 刘江山, 黄龙, 等.电子肠镜联合腹腔镜切除结肠息肉临床疗效分析[J].西部医学, 2014, 26 (7) :884-885.

[9]石洋, 张锡朋, 李大祥, 等.腹腔镜联合结肠镜治疗结肠恶性息肉33例疗效观察[J].疑难病杂志, 2012, 11 (11) :884-885.

大肠息肉经肠镜治疗的临床观察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采取随机抽取的实验方法, 抽取对象为规定时间段内该院所收治之大肠息肉患者330例。抽取结果为男179例, 女151例, 年龄最小者20岁, 年龄最大者81岁。平均年龄为55.62岁, 60岁以上160例, 60岁以下88例。

1.2 息肉类型

息肉类型分为多发息肉和单发息肉, 分别为177例, 153例。共530枚。

1.3 息肉位置分部

病变部位可分为乙状结肠86例 (26.1%) , 直肠110 (33.3%) , 降结肠46 (13.9%) , 升结肠32 (9.6%) , 横结肠息肉56 (16.9%) 。

1.4 治疗方法

先进行肠道检查, 而肠道的清洁度是影响肠镜检查成败的关键因素, 肠道越清洁, 检查效果越理想。清肠工作, 前两天要求患者进食易消化食物, 检查当天早餐禁食, 服用舒泰清, 帮助排泄, 嘱患者来回走动, 轻揉腹部, 加快排泄速度, 最后至患者排出清水样便, 清肠后应严格禁食。

手术用仪器设备有h-200高频电发生器、CF70电子结肠镜及、圈套器、活检钳、内镜注射针等。根据肠道检查结果, 对息肉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分析, 得出最佳手术方法。小息肉 (d≤5 mm) 采用活检钳咬除法或者电凝灼除法去除。中等大小 (5 mm20 mm) 且息肉无蒂者, 采用圈套器法去除。大息肉采用分块分期切除, 2~3周后进行第2次切除。

手术后1 d之内禁止入食, 若术后状态良好则可酌情进食一些流质易消化的食物, 医护人员定期对患者做检查, 发现异常癌变情况, 应立即做进一步检查并治疗。患者出院后, 到患者家中进行交流询问, 了解此次手术成效, 了解患者病情有无复发甚至出引发其他疾病等, 判断手术对患者带来的不良反应等。

2 结果

该次330例患者的研究对象530枚息肉中, 其中行手术完整切除440枚, 占总比例83.0%;行手术分切除90枚, 占总比例17.0%。所有患者平均住院时间5~7 d, 且术后出院后均接受了3~16个月的随访复查。其随访结果:整切复查患者145例, 无穿孔病例发生。5例患者发生二次出血, 均接受有效措施后痊愈。分次切除复查患者38例, 其中有7例发现残留癌组织, 有3例新生腺瘤再次住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剩余28例患者均康复情况良好。

3 讨论

大肠上皮面向肠腔内突出的赘生物, 无论有蒂与否, 统称为大肠息肉。目前, 临床上大肠息肉和大肠癌的发生率有明显升高[3]。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日益重视和医疗水平的提高, 结肠镜检查因其简便安全高效率等优点备受推崇, 并得到不断地改进和提高, 使得肠道病变的检出率大大提高。结肠镜检查手术方法多变, 如针对大肠息肉这类肠道病变, 分息肉大小和摘除难以分别设立了电凝切除和活检钳咬除等不同类手术。更重要的是在内镜下能进行息肉及早期微小癌灶切除及其他治疗。因此结肠镜检查在临床上有非常广泛的应用[4]。

事前肠道清理应科学谨慎用药, 避免发生意外情况, 为减轻在治疗过程中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降低意外事故发生的机率, 在治疗前用芬太尼符合丙泊酚进行麻醉处理。同时在手术过程中注意动作准确、轻柔。肠镜检查一般较少发生穿孔、大出血等并发症, 因此也较为安全。

套扎术通过结扎阻断息肉中央的滋养血管, 使息肉发生缺血、坏死[1]。手术期间若遇出血事故, 则应用钛夹或孟氏液进行紧急处理。高频电摘法利用物理产热效应凝固、消融息肉, 达到切除目的, 此法对电凝时间要求较高, 时间过长过短会产生穿孔、大出血等严重后果[5]。

3.1 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

大肠息肉是大肠疾病中最常见病。大肠息肉临床症状常不明显, 一般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粘液便等症状。因此, 大肠息肉的诊断首先要提高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凡原因未明的便血或消化道症状者, 应注意作进一步检查确诊, 再做治疗。

3.2 临床症状与息肉分布之间的关系

该研究发现各种临床症状痛腹胀症状的占42.5%, 便秘占37.1%.腹泻占33.2%, 便血占38.08%、消瘦贫血占33.3%.大便性状和习惯改变的占40.4%。但各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息肉分部, 多以职场, 乙状结肠多件, 但与表现的症状我明显联系, 说明息肉患者的临床症状与息肉的分布部位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3.3 大肠息肉发生率与年龄之间的关系

患者年龄从20~81岁不等, 平均年龄55.62岁, 60岁以下142例人, 60岁以上188例。说明年龄的增加, 发生息肉的患者越多。

3.4 结果分析

结果显示, 通过肠镜治疗切除息肉, 效果良好。肠镜治疗科学合理, 成功率高, 大部分患者康复良好。但也有少数患者出现了出血或者复发等不良情况,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患者自身因素, 患者个人体质和病史会对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如有的患者年老体衰, 有的患者肛管狭窄, 都不适宜做肠镜治疗。医护人员因素, 手术人员的失误及操作不当等, 如电凝切除未掌控好时间, 医护人员后期护理不周等。另外, 手术所用仪器发生意外情况失灵也会导致手术结果不理想, 甚至引发后遗症[6]。

综上所述, 肠镜治疗在临床上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应用, 同时也必须提高医护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准, 配备合格先进的仪器设备, 给予患者全面系统的医护管理, 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肠镜治疗的作用, 得到最高的疗效。

摘要:目的 研究大肠息肉患者病症特性与采用肠镜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肠镜下对疑似病例进行确诊, 并对其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不同年龄患者大肠息肉的分部状况、息肉大小以及息肉形状等, 并在肠镜下予以治疗, 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 大肠息肉的发病率与患者年龄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 年龄越大越易患此病。大肠息肉临床症状不明显, 通过在肠镜下探测及治疗, 疗效显著。结论 肠镜下治疗大肠息肉效果明显, 应推广使用。

关键词:大肠息肉,肠镜治疗,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932-1936.

[2]谢志练.经肠镜诊治大肠息肉350例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33) :327-328.

[3]张福才, 李金辉.肠镜下大肠息肉电切治疗28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学术版, 2010, 11 (21) :49-51.

[4]Alimu River.abudu heat-sealing Mann, Qi Qige.After endoscopic treatment of colorectal polyps in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bservation of[J].Asia-Pacific traditional medicine, 2012, 8 (12) :155-156.

[5]白东利, 聂刚.1386例结肠息肉肠镜治疗分析[J].当代医学, 2010, 16 (31) :61-62.

经肠镜治疗大肠息肉临床疗效观察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0月-2011年9月我院收治的大肠息肉患者75例作为研究对象,均有腹痛、腹泻、便血、粘液便等临床症状,并经电子结肠镜检查确诊[2]。同时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肺、肾功能障碍、出凝血机能异常等肠镜诊疗禁忌症患者[3]。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7例,男性25例,女性12例;年龄22~75岁,平均(46.12±11.46)岁;体重52~80kg,平均(62.33±10.12)kg;病变部位为乙状结肠14例,直肠5例,降结肠8例,升结肠6例,横结肠息肉4例;其中单发息肉15例,多发息肉22例。观察组38例,男性27例,女性11例;年龄20~78岁,平均(46.75±11.28)岁;体重50~78kg,平均(61.45±10.41)kg;病变部位为乙状结肠15例,直肠6例,降结肠7例,升结肠7例,横结肠息肉3例;其中单发息肉17例,多发息肉2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病变部位、病变个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禁食12h,口服番泻叶、硫酸镁等进行肠道准备。患者取左侧卧位,给予肌内注射654-2以缓解肠道痉挛。建立有效静脉通道,静脉推注芬太尼0.05mg、丙泊酚2.0mg/kg。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呼之不应时经肛门插入电子结肠镜,术中持续低流量吸氧,进行心电监护[4]。

进镜后寻找病变部位,观察病灶。对照组患者采用套扎术治疗,找到息肉后将尼龙套扎器放置于息肉基底部,勒紧套扎器,息肉顶部呈紫色表明结扎成功。观察组患者采用高频电摘除术治疗,充分暴露息肉后将套扎器放置于息肉基底部,收紧圈套钢丝,辅以高频电流凝切。如术中发生出血,以钛夹止血[5]。

术后禁食48h,之后逐渐给予半流质、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嘱患者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并保持大便通畅[6]。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录入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珚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均成功切除息肉,成功率为100%。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随访期间,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大肠息肉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之一,患者大肠黏膜发生隆起性病变,在未经病理检查确定其性质前统称为大肠息肉。在某些刺激因素的长期作用下有发生癌变的倾向,其恶变率高达10%以上。作为一种癌变前状态,临床对于大肠息肉的治疗原则为及时发现、尽早治疗[7]。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经内镜进行息肉切除已逐渐应用于临床,因其操作简便、手术损伤小、医疗费用低等优点,已成为临床治疗大肠息肉的首选手术方法,其中高频电摘除术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之一[8]。

肠镜诊疗前肠道清洁禁用甘露醇,以防产生易爆炸气体。给予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进行麻醉处理,可使患者在无痛状态下接受治疗,大大降低了意外事件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手术操作者注意动作准确、轻柔,肠镜诊疗的安全性较高,一般较少发生穿孔、大出血等并发症[9]。

套扎术通过结扎阻断息肉中央的滋养血管,使息肉发生缺血、坏死。术中出血量多时采用钛夹处理,出血量少时可局部喷洒孟氏液,均取得良好的止血效果。高频电摘除大肠息肉的原理较为简单,是利用高频电流通过人体时产生的热效应而使组织发生凝固、坏死,从而达到切除息肉、止血之目的。在切除息肉时应掌握好电凝时间,以防电凝时间不够而导致止血不完全,又要防止电凝时间过长而灼伤肠壁,甚至引发肠穿孔等意外[10]。

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肠镜下高频电摘除术治疗大肠息肉近远期疗效均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鲁厚胜,蒋光容.肠镜检查与大肠息肉临床诊治的分析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4):1759-1760.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932-1936.

[3]周杰,周勇.肠镜下大肠息肉切除的临床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4):794-795.

[4]鲍华女.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在无痛肠镜中的应用[J].亚太传统医药,2010,6(11):112-113.

[5]邓继中.电子肠镜治疗结肠直肠大息肉85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09,4(11):63.

[6]朱晶.对211例肠镜下切除结肠息肉患者的治疗与分析[J].求医问药,2011,9(10):64-65.

[7]白东利,聂刚.1386例结肠息肉肠镜治疗分析[J].当代医学,2010,16(31):61-62.

[8]冷梅清,许奎.钛夹在经肠镜切除结肠巨大息肉中的临床应用[J].亚太传统医药,2008,4(10):78-79.

[9]张萍.无痛肠镜下高频电凝加钛夹治疗大肠息肉37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9):2189-2190.

大肠息肉摘除术论文 第9篇

【摘要】目的:探究结肠息肉摘除术后行肠炎清灌肠的临床疗效及相关护理方法。方法:将100例行高频电凝电切术切除结肠息肉患者分为观察组(68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行高频电凝电切术并给予肠炎清灌肠,对照组单纯行高频电凝电切术切除息肉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创面愈合情况和周围黏膜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结肠息肉摘除术后行肠炎清灌肠,疗效确切,有助于缩短创面愈合时间,促进黏膜修复。

【关键词】结肠息肉;摘除;肠炎清灌肠;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102-02

结肠息肉属于临床多发病,其发生与感染、胚胎异常、遗传、年龄及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症状表现为腹痛、便秘、便血、脱肛,指诊可触及息肉,肛镜下可见,临床主要采用手术摘除来达到根治的效果[1]。本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100例接受高频电凝电切术切除结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行肠炎清灌肠并予以精心护理,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4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结肠息肉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经电子肠镜及病例分析确诊,息肉大小:<0.5cm患者23例,0.5~1.0cm患者34例,≥1.0cm患者43例;周围黏膜:充血水肿52例,糜烂16例,正常32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上述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共68例,男性36例,女性32例,年龄范围为20~71岁,平均年龄为(53.2±6.4)岁,其中2次以上(含2次)内镜治疗22例;对照组共32例,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龄范围为22~72岁,平均年龄为(52.8±5.3)岁,其中2次以上(含2次)内镜治疗1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息肉大小等方面比较差异并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观察组先行高频电凝电切术,术后禁食,术后第2d可给予半流质饮食,前3d辅以止血、消炎、营养支持等治疗;术后第3d(结肠息肉较大者应推迟2d)行肠炎清灌肠,水剂,剂量为100ml,由黄连、黄芪、白及、蒲黄、元胡和赤石脂按2:5:4:3:3:3比例配置而成,静脉滴注,滴速控制在60~80滴/min,嘱患者卧床休息,左侧屈膝,垫高臀部,时间在1h以上,期间注意更换体位,每日1次,以7d为1疗程,不间斷治疗[2]。对照组单纯行高频电凝电切术切除息肉,不予以保留灌肠。

1.2.2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高频电凝电切术常规护理,具体内容为:①术前准备。术前3d饮食以半流质食物为主,术前1d晚和术前晨分别口服麻油和便塞停,剂量为30ml、60mg,嘱患者多饮水,对于解有渣大便者,以生理盐水清洁灌肠;术前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和心理护理,提高其手术认知,缓解其紧张、焦虑等负面心理,了解患者病情病史,予以有针对性的护理。②术后护理和出院指导。术后加强基础护理,卧床休息3d以上,应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予以饮食和运动指导,在患者出院前,告知其院外注意事项,遵医嘱用药,定期来院复查。观察组患者术后予以中药保留灌肠,应做好相关护理工作,在灌肠时,药液温度应控制在37.5℃左右,并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和外界环境变化予以适当调整,注意控制滴液速度,为避免出现肠穿孔、大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应尽量减少对肠黏膜创面的触压,使用一次性导尿管[3]。

所有患者均在术后2周来院复查肠镜,比较两组术后创面愈合情况和周围黏膜改变情况。

1.3统计学处理

以SPSS11.5软件包对录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采用 检验,以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前息肉<0.5cm、0.5~1.0cm、≥1.0cm分别为17例、23例、28例,对照组分别为6例、11例、15例,观察组治疗后创面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观察组治疗前息肉黏膜正常22例,充血水肿和糜烂46例,治疗后息肉黏膜正常49例,充血水肿和糜烂19例;对照组治疗前息肉黏膜正常10例,充血水肿和糜烂22例,治疗后息肉黏膜正常16例,充血水肿和糜烂16例,观察组术后息肉周围黏膜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治疗后创面愈合情况比较[n(%)]

息肉情况观察组(n=68)对照组(n=32)

<0.5cm0.5~1.0cm≥1.0cm<0.5cm0.5~1.0cm≥1.0cm

愈合111314345

未愈合51014257

炎症改变379123

3讨论

中医将结肠息肉归为“肠瘤”,治疗应以健脾益气、收敛止血、生肌护膜为主,采用肠炎清保留灌肠,可增加局部药物浓度,药效直达病灶,从而促进患者更快恢复。本组中,观察组治疗后创面愈合情况和周围黏膜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证实结肠息肉摘除术后行肠炎清灌肠,可进一步促进水肿、炎症的吸收以及黏膜的修复,临床疗效更为理想,值得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秀梅,周星璐,吴勤动,等.结直肠息肉摘除术后患者结肠镜复诊的依从性分析[J].实用肿瘤杂志,2013,(4):391-394.

[2]林寿宁,陈洋,李延华.中医药诊治结肠息肉临床研究进展[J].福建中医药,2012,10(2):62-64.

大肠息肉临床与病理相关性研究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10年12月4 630例患者肠镜检查资料。检查前晚或当日均按要求服用清肠药至便出无渣黄水符合检查标准。根据结肠镜检查结果,记录大肠息肉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临床症状、结肠镜下特点及病理分型。

1.2 治疗及测量方法

采用CF-Q260AI型电子肠镜及高频电发生器行息肉电切除术。镜下以活检钳完全张开为0.5 cm估计息肉大小。息肉分布为(1)直肠:肛门缘以上15 cm肠段;(2)乙状结肠:直肠以上至降结肠之间;(3)降结肠:自乙状结肠与降结肠的移行部至结肠脾曲;(4)横结肠:脾曲至肝曲之间;(5)升结肠:肝曲至盲肠之间;(6)回盲部。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大肠息肉检出情况

4 630例肠镜检查患者中,检出共大肠息肉824例,占总数的18%,其中男494例,占60%,女330例,占40%;年龄3~90岁,中位年龄58.9岁

2.2 大肠息肉患者临床表现

本组824例大肠息肉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依次为腹痛腹胀(36.8%)、便血(22.6%)、大便习惯或性状改变(17.3%)、腹泻(9.2%)、便秘(8.4%)、贫血消瘦(5.9%)、其他(4.9%),以上部分症状可同时存在。临床表现均无特异性。

2.3 大肠息肉患者的息肉病理分型

824例大肠息肉患者的息肉病理分型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状腺瘤、幼年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及炎症性息肉,共6种。其中,管状腺瘤136例,占16.5%;绒毛状腺瘤81例,占9.8%;混合性腺瘤278例,占33.7%;幼年性息肉11例,占1.3%;增生性息肉125例,占15.1%;炎症性息肉193例,占23.4%。

2.4 不同年龄患者息肉病理分型情况

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青年组(≤35岁)、中年组(36~60岁)及老年组(>60岁),息肉病理类型以腺瘤性和炎症性为主,占83.5%。各组病理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5 不同病理分型息肉的分布部位情况

不同病理分型息肉分布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病理类型与息肉的分布部位无相关性。见表2。

2.6 不同病理分型的息肉大小情况

不同病理分型中混合性腺瘤278例,其中,息肉直径≤0.5 cm占43.5%,直径为0.6~1.0 cm占30.9%,直径≥1.1 cm占25.5%;幼年性息肉11例中直径≤0.5 cm占54.5%,直径为0.6~1.0 cm占45.5%,没有发现直径≥1.1 cm的息肉。不同病理分型的息肉大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7 大肠息肉癌变情况

本组共有25例息肉发生癌变,癌变率为3.03%。15例为多发息肉,其中2例是家族性息肉病。不同病理分型的息肉癌变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炎症性息肉、幼年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没有癌变发生,25例癌变息肉均为腺瘤性,其中混合性腺瘤12例,绒毛状腺瘤7例,管状腺瘤6例;早期癌1例;息肉直径在0.6~1.0 cm之间4例,直径≥1.1 cm占21例。

3 讨论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是近30年来发病数和死亡数在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上升最快的肿瘤之一。许多研究表明,大肠息肉与大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据估计50%~70%的大肠癌由腺瘤演变而来[1]。本研究发现,大肠息肉患者在中年(年龄为36~60岁)就有较高的发病率,因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且较轻微和不典型往往被人忽视。部分患者又常误诊为痔疮等肛门疾病或“痢疾”而延误必要的检查。因此,大肠息肉的诊断首先要提高医师对本病的认识,凡原因未明的便血或消化道症状者,尤其是36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应注意做常规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大肠病变。

大肠息肉分为肿瘤性(腺瘤)和非肿瘤性两大类,主要依据息肉的性质及组织学特点进行归类。腺瘤息肉又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混合性腺瘤)三种类型,依据腺瘤中绒毛成分和管状成分出现的多少进行分类。据报道,炎症性息肉、幼年性息肉及增生性息肉属于非肿瘤性息肉,一般不发生恶变[2],本组研究结果与之相一致。本研究结果显示,824例大肠息肉患者中,腺瘤性息肉495例,占60%,且25例发生癌变的息肉均为腺瘤型。中老年组腺瘤性息肉429例,明显高于青年组同一病理类型,而青年组以炎症性息肉及增生性息肉为主。由此可见,患者息肉的病理分型与年龄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表现为年龄越大其腺瘤性息肉的发生率越高。

息肉直径大小也是癌变的相关因素。赵颖等[3]对623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息肉直径≤0.5 cm无癌变;0.6~1.0 cm癌变发生率为3.8%;1.1~1.9 cm癌变发生率为13%;≥2.0 cm癌变发生率为27.59%。另有文献报道直径1~2 cm的腺瘤性息肉恶变率为10%左右,而直径>2 cm的腺瘤恶变率接近50%[4,5]。本研究结果显示,息肉的几种病理分型中,混合性腺瘤、绒毛状腺瘤及管状腺瘤息肉直径≥1.1 cm者所占比例较高,而增生性、炎症性及幼年性息肉中直径≤0.5 cm者占比例较高,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表明随着息肉直径的增大,非腺瘤性息肉占的比例逐渐减少,即腺瘤性息肉一般直径大于非腺瘤性息肉,混合性腺瘤直径较大。

参考文献

[1]郑芝田.胃肠病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46-852.

[2]Rubio CA,Jaramillo E,Lindblom A,et al.Classification of colorectal polyps:guidelines for the endoscopist[J].Endoscopy,2002,34:226-236.

[3]赵颖,王玉芳,王维.大肠息肉的临床、病理及内镜特征[J].四川医学,2002,23(1):17-18.

[4]朱德锋,宋志军,潘永红,等.大肠腺瘤早期癌变的结肠镜诊治[J].中国医师杂志,2005,7(2):255.

相关文章
化学助理员求职信

化学助理员求职信

化学助理员求职信(精选7篇)化学助理员求职信 第1篇尊敬的公司领导:您好,很是感谢您能抽出宝贵的时间能够阅读我的求职信,我从报纸上看...

1
2025-09-22
汉语比较句练习

汉语比较句练习

汉语比较句练习(精选8篇)汉语比较句练习 第1篇大连盼达汉语学校对外汉语课堂练习:学习比较句我:汉语教师安娅:中德混血小美女 南宫俊...

1
2025-09-22
化学课评语范文

化学课评语范文

化学课评语范文(精选8篇)化学课评语 第1篇对化学优质课的评语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评语都不陌生吧,评语能激励被评价对象向更高...

1
2025-09-22
好玩的人民公园作文

好玩的人民公园作文

好玩的人民公园作文(精选16篇)好玩的人民公园作文 第1篇好玩的人民公园作文今天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天气,我和妈妈一起去看参观南宁人民公...

1
2025-09-22
会计电算化内控制度

会计电算化内控制度

会计电算化内控制度(精选6篇)会计电算化内控制度 第1篇电算化会计环境下的内控制度构建有这样一则案例.上海某超市的经营者从2005年3月...

1
2025-09-22
湖北省卫生监督协管工作指南

湖北省卫生监督协管工作指南

湖北省卫生监督协管工作指南(精选6篇)湖北省卫生监督协管工作指南 第1篇湖北省卫生监督协管工作指南第一节 卫生监督协管职能定位卫生监...

1
2025-09-22
环保节约绿色征文范文

环保节约绿色征文范文

环保节约绿色征文范文(精选6篇)环保节约绿色征文范文 第1篇让我们节约用电用水——让我们行动起来电对人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人们在生活...

1
2025-09-22
淮南案例分享范文

淮南案例分享范文

淮南案例分享范文(精选8篇)淮南案例分享 第1篇经典销售案例时间: 2014.2.19 地点:中国银行淮南体育场支行人物:华夏人寿淮南银保营...

1
2025-09-22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