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条件下脱除NO的研究进展(精选5篇)
低温条件下脱除NO的研究进展 第1篇
摘要:吸附法是一种有效脱除低浓度NO的方法,而氨选择性催化还原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固定源脱硝技术,而且开发具有低温活性的.高效吸附剂和脱硝催化剂已经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低温(低于100℃)吸附法和选择性催化还原法脱除NO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发展趋势和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作 者:曾政 路培 麦磊 李志 郭静 李彩亭 ZENG Zheng LU Pei MAI Lei LI Zhi GUO Jing LI Cai-ting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2期 刊:广州化工 Journal:GUANGZHOU CHEMICAL INDUSTRY年,卷(期):,38(5)分类号:X7关键词:一氧化氮 低温 吸附 催化还原
低温条件下脱除NO的研究进展 第2篇
1.啤酒废水的产生及其特点
1.1 啤酒废水的产生
啤酒企业的废水主要来源于五个方面:①麦芽生产过程中的洗麦、浸麦、发芽降温和各种洗涤水;②糖化过程的糖化、过滤和洗涤水; ③发酵过程的发酵罐和过滤器洗涤水;④罐装过程洗瓶、灭菌及破瓶啤酒;⑤冷却水和成品车间洗涤水。
1.2 啤酒废水的特点
啤酒生产工序多,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量较大, 不同啤酒企业由于管理和技术水平不同, 每生产一吨啤酒耗水量也不一样, 产生的废水也不一样多。管理和工艺先进的啤酒企业吨啤酒耗水量为8~12 吨, 我国啤酒厂的吨啤酒耗水量一般在10~20 吨之间2。啤酒废水主要包括清洁废水、有机废水、洗涤废水、冲渣废水和装酒废水。
2.啤酒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
随着啤酒的出现, 啤酒废水的处理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经过国内外啤酒企业多年的研究发现, 在啤酒废水中的BOD5/CODcr数值越高, 废水处理就越容易, 啤酒废水的处理最适合应用生化处理技术。根据不同的啤酒废水水质, 可以采用好氧、厌氧和好氧与厌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处理3。
2.1 好氧生物技术
中、低浓度啤酒有机废水的处理主要采用好氧生物处理技术, 针对北方地区的低温, 只要采取适当的方法控制温度, 改变废水处理环境就能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好氧生物技术包括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
2.1.1活性污泥法:废水进入曝气池后, 与含有大量好氧微生物的活性污泥混合, 在人工充氧的条件下, 废水中的有机物被活性污泥吸附并氧化分解, 然后由沉淀池来完成水和污泥的分离。活性污泥法较适用北方寒冷地区的废水处理, 该工艺应用较多的是序批式活性污泥法 (SBR) 、CASS反应池法和塔式曝气活性污泥法。
①SBR是一种过间歇曝气方法, 可以显著降低动力费用, 同时缩短废水处理时间, 减少了占地面积, 结构紧凑, 运行费用低, 不容易发生污泥膨胀问题, 抗负荷冲击能力强, 处理效果稳定。COD的去除率可达90%以上, 出水COD<100 mg/L, 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3。
②CASS反应池法是一种循环式活性污泥法, 啤酒废水的处理分三步进行:进水、曝气、回流阶段;沉淀阶段;滗水、排泥阶段。在常温下的废水处理周期为4~12 h, 低温情况下, 处理时间要明显延长。
③塔式曝气活性污泥法是对原有传统活性污泥法进行改进, 克服了传统活性污泥法普遍存在的传氧效率低、COD去除率不高的问题。具有投资少, 占地面积小, 抗负荷冲击能力强, 废水滞留时间短, 出水水质稳定, 排泥量少及废水处理效果好的显著优势4。
2.1.2生物膜法:是在处理池中加入软性填料, 利用固着填料表面生长的微生物对废水进行处理, 该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克服了污泥膨胀的问题, 剩余污泥量较少、运转管理方便。缺点是处理效果不如活性污泥法, 建筑成本较高5。考虑到北方地区冬季处理污泥有一定难度, 该方法需要配合无害污泥的及时处理。
2.2 厌氧生物技术
对于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主要采用厌氧生物技术, 由于北方地区冬季气压高, 含氧量高, 因此不太适合在寒冷地区的应用。该处理技术主要包括上流式厌氧污泥床 (UASB) 、厌氧内循环反应器 (IC) 两种方法。
2.2.1厌氧生物处理技术中最成熟的技术是UASB, UASB工艺在底部有污泥床, 依据进水与污泥的高效接触提供高效去除率, 适用于处理较易生化降解、COD和SS浓度均较高的废水, 并且由于运行方便, 设备简单, 造价也相对较低, 不存在堵塞问题6。
2.2.2 IC技术是在UASB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与UASB反应器不同的是这种反应器内部还能够形成流体循环, 生成具有高生物活性的厌氧颗粒污泥。该技术的优点是占地面积少, 基础投资少, 抗冲击负荷能力强, 有机负荷高, 运行稳定性好7。
2.3 厌氧+好氧生物技术
厌氧+好氧生物技术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工艺。由于该技术需要厌氧技术的配合, 在寒冷地的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该技术又分为水解+好氧技术、UASB+好氧技术、EGSB+好氧技术、IC—CIRCOX反应器四中工艺方法8。这四种方法对啤酒废水的处理具有废水停留时间短, 污泥产率低, 处理费用低, 占地面积小, 投资少, 操作简单, 沼气易收集、剩余污泥少, 运行稳定, 处理效率高的优点9。
3.总结
啤酒企业废水的处理, 受到各地经济条件, 环境因素以及技术水平的限制, 不可能所有企业都采用统一的方式。尤其北方低温地区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要通过不断的研究, 调查企业排水的水质、水量、排水规律和特点, 结合企业建设场地的地形条件、面积大小以及企业能承受的一次性投资及运行成本情况。通过提高啤酒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工人的素质, 采用好氧生物处理法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和废水处理费用, 用简单适用、投入低、运行可靠、达标稳定、节约能耗的废水处理技术, 提高企业的利润空间。
摘要:本文通过对啤酒废水的产生、特点的介绍, 比对了国内外啤酒废水处理中的好氧生物处理技术和厌氧生物处理技术, 结合低温条件下废水处理的效果, 寻找适合我国国情, 寒冷地区处理啤酒废水的有效方法, 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依据。
关键词:啤酒废水,低温环境,好氧,生物处理
参考文献
[1]张自杰, 戴爱临.国内城市污水低温生物处理试验[J].环境工程, 2011, 3 (1) :11-16.
[2]陈亚平, 付永胜, 李湘梅等.啤酒工业废水的特点及其处理方法[J].污染防治技术, 2012, 16 (4) :147~149
[3]白晓慧, 王宝贞.寒冷地区城市污水处理厂改进工艺的运行效果[J].中国环境科学, 2011, 21 (1) :70-73.
[4]贲岳, 陈忠林, 徐贞贞.低温生活污水处理系统中耐冷菌的筛选及动力学研究[J].环境科学, 2008, 29 (11) :3189-3193.
[5]郝瑞霞, 贾胜温.我国啤酒工业废水治理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河北化工学院学报, 2012. (19) :75~79.
[6]李智超, 姜海萍, 郭军, 等.UASB+SBR工艺处理啤酒废水的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 2009, 16 (1) :41-43.
[7]潘红, 张警中, 等.啤酒厂废水处理工程实例分析[J].污染防治技术, 2015, 28 (6) :40-42
[8]申立贤.高浓度有机废水厌氧处理技术[M].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社, 2011.68~70
[9]徐怀东, 钟月华, 伍勇等.我国啤酒废水处理工艺进展[J], 南京工业大学报, 2010, 22 (3) :27~32
低温条件下脱除NO的研究进展 第3篇
本研究利用常压低温DBD等离子体放电产生的多种高能粒子作用于液相环境下的典型牙菌斑细菌( 乳酸杆菌) ,研究了等离子体不同放电参数对液相环境下乳酸杆菌的灭菌效果。并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可能的灭菌机理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1实验部分
1.1实验设备
本实验所采用的等离子体灭菌装置为本实验室自行研制设计的常压低温等DBD离子体平台( 电压0 ~500 V,电流0 ~ 5 A, 放电间距0 ~ 50 mm) ,背景气体采用空气。如图1所示。细菌生化学实验检测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 TU - 1901 /1900普析通用,北京) 。
1.2实验菌种准备
乳酸杆菌冻干菌种溶解于乳酸杆菌MRS肉汤培养基,于37 ℃ 厌氧培养48 h后,划线转接于乳酸杆菌MRS琼脂培养基,于37 ℃ 厌氧培养48 h,继续挑取典型菌落接种于乳酸杆菌MRS肉汤培养基,于37 ℃ 厌氧培养24 h后,置于4 ℃ 保存待用。实验前,将保存菌种接种于10 m L乳酸杆菌MRS肉汤培养基,于37 ℃ 培养24 h。为保证实验质量,通过平板计数, 将菌悬液中乳酸杆菌密度控制在1. 0E + 08 ~ 5. 0E + 08 cfu· mol- 1范围之内。
1.3液相条件下等离子体电压及放电时间对细菌存活率的交互抗力响应实验
将1 m L菌悬液滴加于平皿之上,保持电流不变( 0. 8 A) , 在不同等离子体电压( 100 V、125 V、150 V) 下分别进行相应时间( 0 ~ 90 s) 照射后,将菌悬液转移至10 m L PBS缓冲溶液中,电动混合20 s。实验结果通过倾注法在37 ℃ 培养48 h后, 活菌培养计数取得。
1.4液相条件下等离子体电流及放电时间对细菌存活率的交互抗力响应实验
将1 m L菌悬液滴加于平皿之上,保持电压不变( 100 V) , 在不同等离子体电流( 0. 8 A、1. 0 A、1. 2 A) 下分别进行相应时间( 0 ~ 90 s) 照射后,将菌悬液转移至10 m L PBS缓冲溶液中,电动混合20 s。实验结果通过倾注法在37 ℃ 培养48 h后, 活菌培养计数取得。
以上两种细菌的灭菌实验,每个条件下实验重复三次,同时每个稀释度下,活菌培养计数结果采用三个培养皿的计数结果平均值。
1.5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细菌生化指标实验
在给定条件下下,经过不同处理时间后,采用光谱学对细菌生化指标( 蛋白质及DNA含量) 进行分析。将适量菌悬液置于平皿表面( 1 m L) ,在150 V,0. 8 A条件下,经过不同时间 ( 0 ~ 27 s) 处理。阳性组在40 ℃ 下,通空气中暴露30 s。用移液器吸取1 m L PBS将处理后染菌载体上细菌反复冲洗至离心式管中。不同处理时间的实验分别重复4次,并将残留细菌收集至同一离心式管中,已达到后续试验检测所要求细菌浓度。 装有菌悬液的离心式管放入离心机,以8000 r离心5 min并提取上清液检测其特定波长下吸光度值( Abs. ) . 本实验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定吸收波长260 nm和280 nm处吸光度值。
2结果与讨论
2.1液相条件下等离子体电压及放电时间对细菌存活率的交互抗力响应实验
图2为等离子体电压及时间对乳酸杆菌灭活率影响规律曲线图,图2中三个不同曲线分别标明了在相同电流( 1. 0 A) 条件下,不同电压( ( 100 V、125 V、150 V) 条件下等离子对乳酸杆菌杀灭效率随时间的变化。由图2可以发现,等离子体在不同电压下对乳酸杆菌均有着较好的杀灭效果,最长80 s内可接近完全杀灭试样中的乳酸杆菌,且随着电压的升高灭菌效率出现显著提高,当电压达到150 V时,一分钟之内等离子体对液相条件下的乳酸杆菌杀灭率即可达到99. 999% 以上,这与电压升高导致的活性物种能量提高有直接关系。同时,也可以发现,在不同电压下等离子体灭菌初期( > 20 s) ,乳酸杆菌的灭活速率均小于中后期( < 30 s) ,该现象可能是由于气相等离子体物质在向液相传倒过程中的延迟导致。
2.2液相条件下等离子体电流及放电时间对细菌存活率的交互抗力响应实验
为了研究等离子体电流与放电时间对乳酸杆菌杀灭效率的交互影响,在给定电压( 100 V) 的基础上,分别研究了不同电流( 0. 8 A、1. 0 A、1. 2 A) 条件下,等离子体对液相条件下乳酸杆菌照射时间的延长而表现出的规律性变化,结果如图3所示。
可以发现,图3中随时间的推移等离子体对乳酸杆菌的灭活率持续升高,最好效果出现在等离子体电流较大的状态下 ( 1. 2 A) ,此现象表明,随着电流的增大,等离子中活性物种的平均动能得到有效提高,能够更加有效的与乳酸杆菌中的有机物结构进行 相关反应,达到杀灭 的效果,当电压不 变时 ( 100 V) ,等离子体可在最长90 s内杀灭试样中大部分乳酸杆菌。对比分析图2、图3可以发现,在电流变化过程中,乳酸杆菌的灭活速率在等离子体照射的全过程基本保持一致,且在初期高于电压变化导致的乳酸杆菌灭活速率,这一现象表明, 对于等离子体与液相形成的界面来说,提高电流相对于提高电压更容易促进活性物质进入乳酸杆菌存在的液相条件,达到杀灭效果。
2.3紫外分光光度计生化指标检测实验
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对液相中乳酸杆菌蛋白质及DNA等生物生化指标吸光度分析,如图4可以发现,乳酸杆菌细胞泄漏出的蛋白质和核酸物质浓度在经3 s等离子体处理后,开始逐步增加,波长在260 nm和280 nm的吸光度值分别上升了0. 10个单位( Abs. ) 和0. 20个单位( Abs. ) ; 随后,经过不到12 s的等离子处理后,吸光度在两个波长下分别增加1. 40 Abs. ( 260 nm) 和1. 20 Abs. ( 280 nm) ( 图4) 。这些现象说明,由于细胞膜被等离子体破坏,大量维持细胞生命功能的蛋白质和核酸物质,从细胞内部泄漏到溶液之中,证明乳酸杆菌细胞开始被逐步灭活; 并且通过对比发现,乳酸钠杆菌细胞内物质泄漏浓度由于某些原因在15 ~ 27 s开始减弱。
上述现象印证 了之前乳 酸杆菌灭 活实验的 结果 ( 2. 1、 2. 2) : 一方面由于等离子体活性物种在等离子处理初期穿透气液界面速度较慢,导致蛋白质和DNA类物质溢出较为缓慢; 另一方面,随着活性物种的持续进入液相,上述两类物质的浓度在开始显著提高,并且随着活性物种在液相中浓度的进一步提高而被氧化减少。此外,对比图2、图3可以发现,蛋白质和DNA类物质在等离子体处理乳酸杆菌的初期( > 20 s) 末端 ( 12 ~ 20 s) 达到最大值,这一现象从侧面印证了,等离子体活性物种在液相中浓度在照射中后期才开始进一步升高的假设。
3结论
基于以上研究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低温常压DBD等离子体够在有限时间内高效杀灭液相条件下的乳酸杆菌,60 s内灭活率可达99. 999% 以上; 相对于电压的提高,等离子体放电电流的变化对等离子体活性种从气相进入液相具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乳酸杆菌蛋白质及DNA等生化指标检测结果发现,液相中此类物质浓度增加显著,验证了等离子体对乳酸杆菌的灭活作用确切存在。
摘要:采用低温常压DBD等离子灭菌技术,研究了不同等离子体放电参数(电压、电流及放电时间等)对液相中乳酸杆菌的杀灭影响规律。研究发现,等离子体杀灭液相中乳酸杆菌的能力与其放电参数线性相关;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检测发现等离子体处理初期细胞蛋白质和DNA已经开始泄漏,细菌活性被有效削减。
汽车低温条件下的使用 第4篇
关键词:汽车使用,低温条件,使用措施
北方冬季寒冷, 冰封大地, 气温可达到零下30多度, 给汽车的使用带来不少影响。如发动机起动困难, 机件磨损加剧, 燃、润料消耗增加, 汽车的经济性能下降等。必须采取措施, 减轻影响, 提高汽车在低温条件下的使用效率。
1 低温条件对汽车使用的影响
1.1 发动机启动困难
发动机低温条件下难以启动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1.1 润滑油粘度增高
曲轴转动阻力增大, 使发动机启动转速降低, 由此引起汽油机的燃料汽化质量变差, 使着火困难;柴油机也因转速降低, 导致缸内压力和温度不足而难以将发动机迅速起动。
1.1.2 低温条件下燃料的粘度和密度增大
汽油的流动性变差, 汽化质量欠佳, 造成着火困难;柴油在低温下的粘度与密度变化更大, 影响雾化, 造成发动机启动困难。
1.1.3 低温条件下蓄电池的工作能力大为降低
以致在发动机的启动过程中, 影响起动机的起动转矩和火花塞的火花强度。发动机低温启动时需要较大的启动功率, 而低温下蓄电池的输出功率却较低, 因此不但起动力矩减小, 而且火花塞的电火花变弱, 致使发动机启动困难。
1.2 机件磨损加快
汽车在低温环境中行驶, 发动机等总成的磨损比较严重。主要原因是:
1.2.1 低温启动时
润滑油粘度大, 流动性差, 在发动机起初工作时机油泵不能将润滑油及时地压送到各运动副表面, 使润滑条件恶化, 造成气缸壁、主轴承及连杆轴承等发动机机件磨损加剧;
1.2.2 低温条件下对起动发动机时
燃油汽化不良, 部分燃油以液态进入气缸, 冲刷了气缸壁上的润滑油膜并流入曲轴箱, 稀释了润滑油, 降低其润滑性能;
1.2.3 低温下润滑油流动性差
在气温急剧下降到一定程度时还会凝结, 底盘传动系中齿轮、轴承等机件得不到充分润滑, 会加速磨损或损坏。
1.3 燃油消耗量增加
在低温环境下, 汽油雾化不好, 有40%左右的汽油形成雾化进入气缸, 其它则成颗粒滴状进入气缸, 从而给点燃混合气起动发动机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 为了使发动机升温及预热等, 从而使燃料消耗增加。
2 低温条件下使用措施
针对低温条件对汽车使用的影响, 使用时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2.1 预热和保温
在低温时起动发动机前, 采用热水、热空气、热蒸气、电加热等方法进行预热, 既容易起动, 又可减小磨损。在寒冷地区应采取传统或现行的方法, 做好发动机、水箱、蓄电池等保护工作, 在一些汽车上, 除关闭白叶窗进行升温、保温外, 还应给发动机前部披挂上专用棉被, 给发动机保温。
2.2 选择合适的燃油和润滑剂
在低温时尽量采用具有良好挥发性、流动性的燃油, 以便于起动, 利于燃烧。同时, 根据季节变化, 适时更换使用与季节相符的润滑油、脂。
2.3 经常检查和维护冷却系
选择合适的防冻液, 防冻液冰点应比使用地区最低气温低5℃。经常检查和维护冷却系。如检查防冻液, 不足时应及时添加;节温器必须完好, 灵敏有效。
3 小结
低温条件下建筑施工技术分析 第5篇
关键词:低温条件下,建筑施工,分析
建筑施工对于温度的要求比较高, 通常情况下是不进行低温作业的, 除非对于项目工期要求比较严格的工程, 才会进行低温下的建筑施工。低温的环境之下, 混凝土的性质会发生变化, 所以无论是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的保存还是建筑材料的使用, 都是需要进行技术处理的。稍有一个环节的处理失误, 建筑施工的整体安全都会受到影响。我国地处北温带, 冬春的温度比较低, 所以在这两个时期基本上不进行建筑施工, 即使在南方地区, 受到冷空气的影响, 建筑施工的条件也极其的恶劣, 出于对建筑施工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的负责, 以及对建筑施工质量的负责, 零度以下的低温环境是不允许施工建设的。下面将对一些特殊条件下的低温施工作业进行技术上的分析。
1 作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是作好冬期施工的前提
冬季施工温度的控制是关键。所以在准备进行冬季施工时, 需要提前与气象局取得联系, 并收集相关的气象资料, 对未来一段时间的气温整体情况有一个及时准确的把握, 尽量扭转一切的不利因素。要提前收集当地冬期的气象资料, 了解当地的气温变化、持续时间、最低温度以及最大风、雪等资料, 还要了解施工过程中未来一周的天气变化, 只有这样才能作到防患于未然。其次, 准备好冬季施工的材料, 重点管理的材料需要联系库房进行室内的存储。
2 作好冬期施工技术文件的编制工作是冬季施工的主要措施
为了确保冬季的施工建设工作能够如期的展开, 需要编制相关的建设和组织文件。文件要对冬季施工的各项工作群面落实, 包括材料的管理, 施工建筑的环节等, 必须进行全面和细致的规定和安排。此外, 施工的建设方案和施工建设的工期进度等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并写进编制文件中, 这样各项工作的开展才能有一个基本的方向。
3 作好人员培训和技术交底工作是冬季施工的关键
3.1 作好施工人员的培训工作。
常温作业与低温作业的要求存在明显的差异, 为了确保施工建筑的安全, 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现象, 需要对低温作业下的工作人员进行整体的教育培训, 重点培训低温作业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 并要求在施工的过程中进行全面的监督, 杜绝一切违规操作。
3.2 进行冬期施工前的技术交底工作。
进行技术交底的目的是防止施工操作人员违反冬期施工规律, 造成操作不当, 人为的造成质量事故。施工前技术交底的重点是:a.原材料的使用方法;b.原材料的加热或保护;c.原材料的测温或成品的测温;d.成品的保护或养护工作。
3.3 作好原材料的检验复试及材料的配合比。
冬期建筑施工时, 需要对所有的建筑材料进行重新的质量审核和检查。经过了温度的变化, 一些建筑使用材料和设备都会发生相应的物理性质的变化, 如果不对其进行检查即投入了建设施工, 那么极容易出现严重的建筑事故。
4 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是作好冬季施工的重要手段
4.1 砌筑工程。冬施期间的砌筑工程主要是采用抗冻砂浆法施工。
4.1.1 防冻剂的掺量应根据当地气温和实验配合比实施。
4.1.2 当室外大气温低于-10℃及施工上需要时, 对原材料进行
加热, 应优先加热水, 当满足不了热工计算的温度时, 再进行砂子加热, 但要注意水温不得超过80℃, 砂子温度不得超过40℃, 水泥不可加热, 但应放在不低于0℃的室内。
4.1.3 砌筑砂浆使用温度, 当气温在-10℃以内, 在-10℃~20℃时, 为+10℃。
搅拌好的砂浆要注意运输、存放、使用时的温度损失, 最好随用随拌。
4.1.4 操作上应按照“三一”砌筑法砌筑。灰缝应控制在10mm以内, 砖砌体在当日施工完毕后, 必须在表面覆盖保温材料。
4.1.5 砖上冰、霜、雪要清除, 一般不得浇水, 冬施工砌筑工程不可采用无熟料水泥, 不得使用白灰砂浆或粘土砂浆, 砂子要清除冰块。
4.1.6 每日砌筑后, 应及时在砌筑表面进行保护性覆盖, 砌筑表面不得留有砂浆。
4.2 钢筋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控制重点
4.2.1 冬期钢筋施工最主要的是钢筋的焊接, 焊接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结构的安全。
冬期进行钢筋焊接, 影响因素较多, 钢筋焊接前必须根据当地的施工条件、气温状况进行试焊, 试焊时先根据气温状况调整焊接参数及焊接工艺, 焊接参数和工艺确定后, 再进行试焊, 试焊的焊件送实验室实验, 合格后再进行批量焊接。
4.2.2 焊条或焊剂的质量控制。
焊剂或焊条在冬期运输、保存过程中极易受潮, 使用受潮的焊剂或焊条会造成焊接熔池中混入气体停留在焊肉中造成气孔, 影响焊接接头质量。在使用焊条或焊剂时, 要按说明书的要求对焊条或焊剂进行烘焙, 干燥后再使用。
4.3 混凝土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重点。
控制好原材料的加热温度。冬期施工对混凝土原材料的加热是保证混凝土早期强度增长的重要因素, 在施工过程中要确定原材料的加热温度, 作好加热措施, 定时进行温度测量, 保证加热温度达到要求。控制好混凝土的入模温度。施工中作好混凝土浇筑入模温度, 一般不应低于2℃, 温度过低, 则容易造成新浇混凝土冷却过快, 使混凝土在很短时间内降至冰点温度而影响混凝土早期强度增长。作好试块的留置工作。根据规范冬期施工试块留置不少于2组 (六块) , 与结构同条件养护, 分别用于检验受冻前混凝土和转入常温养护28天的混凝土强度。
4.4 加强成品的养护。
混凝土建筑极容易出现裂缝现象, 所以在常温作业下, 也是需要对后期的建筑进行保养的。因此, 低温环境下的建筑施工, 更对成品的养护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首先, 需要对混凝土的保存和运输进行温度控制, 其次, 还要在施工完毕后, 采取相应的保温措施, 例如在混凝土表面覆盖保温的塑料薄膜等;另外低温的环境下, 螺丝和螺丝扣的安装和使用都会遇到困难。通常来说低温操作下, 一些基本的使用和施工规范都需要进行调整。如:环境温度、终拧时间、拧紧速度等, 尤其是环境温度的影响最大, 一般情况下, 产品说明书中扭矩系数是常温下的标定值, 在负温下要重新标定, 否则, 仍按说明书给的值控制, 有可能使螺栓产生的拉应力不足, 降低结构的安全度, 或导致螺栓拧紧, 影响结构的安全度。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低温环境下进行建筑施工, 需要从整体上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水平, 同时还要对现有的技术进行改善, 并做好保温工作。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实践经验的不断完善, 建筑施工的整体工期可能会延长, 建筑施工的效率也会明显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蒋元驹, 韩素芳.混凝土工程病害与修补加固[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6.[1]蒋元驹, 韩素芳.混凝土工程病害与修补加固[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6.
[2]崔霞.冬季建筑施工若干措施的讨论[Z].[2]崔霞.冬季建筑施工若干措施的讨论[Z].
[3]王玉.公路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2.[3]王玉.公路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