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角度透析《骆驼祥子》(精选6篇)
从文化角度透析《骆驼祥子》 第1篇
摘 要:本文从文化角度出发,对《骆驼祥子》中的几种称谓的使用情况作了一些初步的归纳和分析,并且试图通过一些较为典型的例证对称谓的汉英翻译问题作一点探讨。
关键词:文化 语境 《骆驼祥子》
一、引言
翻译作为一种语际间的交际,它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同时也是文化的转换过程。在实际翻译的过程中,我们怎样实现从源语到的语的过渡,必须注意文化的差异性。在文学作品中,称谓是把握人际关系的一把钥匙,关于文学作品称谓的翻译已经有过许多争论,但是,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三原则永远都是比较公认的判断标准。译文从内容到形式要做到忠于原文,必须注意到东西方社会与文化的差异,做到正确地理解与准确地表达。
二、文化与称谓的翻译
王佐良认为:“翻译是通过一种语言转达另一种语言的文化信息,翻译是两种文化的比较。翻译最大的困难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包惠南与包昂认为:“在中国社会交往中,社会成员之间的称谓无论在口语中还是在书面中的都很讲究。称谓数量众多,文化蕴涵丰富,与英语称谓数量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文学作品的言语交际过程中,不同的称谓反映了交际双方的年龄、性别、亲疏关系、角色身份、社会地位、情感好恶乃至说话场合等情况。”在《骆驼祥子》原文中,作者主要采用了描述性称谓语、社会称谓语和亲属称谓语等。下面主要讨论三种不同的称谓的翻译使用。
1.描述性称谓语在《骆驼祥子》中的使用与翻译。汉语文学作品中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抒发说话者或描述者的情感或增强语言艺术感染力而使用描述性称谓语。我们在进行汉译英时应该把其亲昵,善恶,讽刺或辱骂等的情感意义给译出来。《骆驼祥子》中的称谓具有浓厚的汉语文化色彩,汉译英时必须慎重考虑中英文化因素,既要保留该称谓在源语中的文化内涵,又要符合译入语的传统习惯。
例如:把铺盖放下,手扒在墙头低声叫:“老程!老程!”老程是王家的车夫。(老舍《骆驼祥子》)
“Old Cheng!”he called softly,“Old Cheng!” Old Cheng was the Wangs’rickshaw man (施晓箐译)
此句中采用了尊称。自苦以来,中国人一直非常重视名分尊卑,有着尊敬前辈、尊敬老人的优良传统,使用“老+姓(+同志或师傅)”的表达方式。如:此句中的“老程”,明白了这一文化特征,我们就不会将“老程”错译成“Lao Cheng”了,进行翻译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其情感、语用功能与表达效果。
2.社会性称谓语在《骆驼祥子》中的使用与翻译。一般说来,通称、职务称谓语、职业称谓语、姓名称谓语、拟人亲属称谓语和恭敬称谓语在汉译英时都采用直译的方式。
例如:“啊,孙排长!”祥子想不起来。(老舍《骆驼祥子》)
“Ah ,lientenant Sun!”Xiangzi didn’t remember him.(施晓箐译)
但是在交际活动中,不同的社会称谓语的使用通常体现了对话之间的生熟、亲疏、喜恶、心态等,汉译英时应仔细体会,斟酌词句,以准确传达称谓者的语气。
3.亲属称谓语在《骆驼祥子》中的使用与翻译。汉语中人们常使用亲属称谓语来称呼非亲属对象,如使用“大哥”、“大嫂”、“大婶”、“大爷”等,这种称谓不仅在熟人之间、朋友之间普遍使用,即使在马路上向陌生人问路,也都可以这样称呼。当人们使用这种称谓语时,这类称谓语已经失去其本身所具有的指示意义,而具有了内涵意义,这是汉语称谓礼仪中的一大特点,英语中则没有这种做法,反应在语言上就没有对等的表达,汉译英时要注意“充分性”与“可接受性”的原则。
例如:他想把这个宝贝交给张妈―一个江北的大脚婆子。(老舍《骆驼祥子》)
He decided to give this treasure to Nanny Zhang,a woman with unbound feet from northern Jiangsu.
在《骆驼祥子》时代,“张妈”是主人对女仆、女佣的礼貌称呼,“妈”已失去了基指示意义或守面意义“Nanny Zhang”准确译出了“张妈”的真实身份,而且可能让英语读者误解为一个人的.姓名,因此在汉英翻译过程中处理这类称谓时,必须小心谨慎,做出恰当的选择以明确称谓对象的身份。
三、结论
在人际交往中,称谓的使用体现双方的关系,同样在文学作品中,称谓是把握人物关系的一把钥匙,如何使译文得体,如何使翻译称谓语时不出现原作文化色彩的丧失,读者理解译入语时不出现困难,我们在进行汉英翻译时必须做到“忠实”,使译文忠实于社会文化背景,忠实于对象,忠实于场合。《骆驼祥子》中的称谓具有浓厚的汉语文化色彩,如何准确地将其翻译成英语,文化因素是必须慎重考虑的。因此,我们去翻译时既要保留源称谓在源语中的文化内涵又要符合译入语的传统习惯,称谓语的翻译实际上就是文化的转移,称谓是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语言现象之一,其翻译只有从社会文化的视点出发综合其文化的特殊性和差异性,才能真正做到译文忠实于原文。
参考文献:
[1].沈育英:《论译者作为文化操作者》,《外语者学》,2003。
[2].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29。
[3].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外文出版社,2004。
[4].张南峰:《中西译学批评》,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从文化角度透析《骆驼祥子》 第2篇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企业网络营销策略分析 重新诠释玛格丽特的人生悲剧根源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看句式转换在《青铜女像》译本中的应用 对《愤怒的葡萄》中圣经原型的分析 《麦田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分析 苔丝人生悲剧的研究 从弗洛姆的社会过滤理论看中国诗词翻译中的文化传递 中英数字习语的翻译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抽彩》女主角的命运 浅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交流 网络语言特色分析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从浪漫主义角度剖析《海上钢琴师》在中国流行的原因 《达洛卫夫人》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 愤怒的尊严——浅析《愤怒的葡萄》中失土农民的抗争历程 从美国核心价值观分析美国家庭学校产生的必然性 Positive Transfer of Chinese Reading Strategies in English Reading Comprehension 论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 浅析《愤怒的葡萄》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点及翻译 On the Difference of Famil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从目的论看林语堂《浮生六记》翻译中增译法的运用 《呼啸山庄》中哥特式风格的表现 英语谚语的民族性及其艺术特色 外交辞令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 从文化差异比较研究中美家庭教育 《宠儿》的非线性叙事模式 多媒体技术在早期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从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看美国梦 《雾都孤儿》中的善与恶 教师身势语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An Analysis on the Tree Image on Sethe’s Back in Beloved 《威尼斯商人》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论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 从《汤姆叔叔的小屋》看基督教对美国黑奴的精神救赎 从《在路上》解读“垮掉的一代”时代背景与主题 不可避免的命运—对《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后现代分析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 “It be Adj of sb to do sth”中形容词语义的构式语法研究 守望何物--《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困惑 量词“片”与“piece”的语法化对比研究
反思《夜访吸血鬼》中的同性恋现象 从交际翻译理论看幽默对话翻译——以《老友记》第一季为例 广播新闻英语的词汇特点 从清教理想主义角度解读《红字》中的和谐思想 从《劝导》主人公形象看奥斯丁创作思想新特点 《珍妮姑娘》主人公悲剧结局的必然性 动机对中学英语学习的影响 On the Anti-traditional Factors of Feminism Translation 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 网络环境下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的调查 从模糊语分析广告语 American Individualism as Shown in Forrest Gump 论东西方死亡观之差异 The Study of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Native Language on Junior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化妆品说明书特征及其汉译技巧(日语系毕业论文)关于中日赞赏语的比较研究 The Heroism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商务英语翻译中的隐喻研究 礼貌用语中的语用失误 以迪士尼为例分析美国文化在全球扩展这一趋势对其本身影响近年来汉语中英语借词的简析 从生态视野解读狼图腾 灰姑娘文学形象在西方文化中的发展和演变研究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爱情观 英语课堂教学—教师主宰还是学生为中心 高中英语听前活动设计探究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 中英文数字文化对比及其翻译 汉语被动句的英译 存在主义视角下浅析《太阳照常升起》中杰克和布莱特的爱情 英汉“拉”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的对比分析 语境适应论下电影片名翻译的研究 广告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广告翻译策略 南北战争新思想在女性中的体现——浅析《小妇人》 传统教法与交际法结合的英语教学探讨 论西尔维娅•普拉斯诗歌中的死亡意象 自然观的演变——《自然》与《走出去思考》之对比分析 论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差异 美国梦的文化观察 中美篮球背后的青年文化 《人鼠之间》中两主人公乔治和雷尼的对比分析 从合作原则看《傲慢与偏见》中的会话含义 《喧嚣与骚动》的创作技巧研究 《太阳照常升起》中“迷惘的一代”人物分析
《老人与海》的家园意识
分析《雾都孤儿》中的讽刺手法
谈归化与异化翻译的融合--以谚语翻译为例
澳大利亚传记文学中的土著文化:以《我的位置》为例
从合作性原则看品牌代言中广告语的使用
王熙凤和斯嘉丽的比较
《一位女士的画像》伊莎贝尔婚姻悲剧的原因分析
矛盾的女性意识: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汀的婚恋观
《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
从《厄舍古屋的倒塌》看爱伦坡写作的哥特式风格
小学英语学习策略及研究
Hip-Hop对美国社会文化的影响
中美时间观文化对比研究
企业文化构建的话语分析路径
试分析《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模式
《嘉莉妹妹》之女主人公新女性形象分析
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点分析
从王尔德喜剧中的花花公子形象解读王尔德信奉的纨绔主义
从礼貌原则角度分析电影《暮光之城》中的对白
Analyses of the Morels’Oedipus Complex in Sons and Lovers
小说《飘》中瑞德巴特勒的人物性格分析
美国黑人英语的句法特征
克林顿总统就职演说之体裁分析
试论电子商务英语的特点和翻译
《名利场》中女性命运对比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研究
从《绝望主妇》各主角看美国家庭问题
试论盖茨比对其梦想生活的追求
《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象征手法的解析
《吉姆老爷》中吉姆的性格分析
The Interpretation to Captain Ahab in Moby Dick through Abnormal Psychology
《麦田守望者》成长主题解析
英汉心理使役动词的对比研究
从翻译美学角度谈汽车商标词的汉译
英语听力理解障碍及应对策略
女性形象下的女权主义思想——浅析汤亭亭小说《女勇士》
透过好莱坞校园电影解析美国青少年的特点
浅析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异同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bout Vacant Words in Dreams of the Red Mansion
劳伦斯与安妮宝贝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从《到灯塔去》解读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权主义思想
论《简爱》对《灰姑娘》的继承与颠覆
《名利场》中男性与女性形象解析
“适者生存”——浅析飘的主题
131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Family Education
Unreliable Narration – The Approach to Irony in Pride and Prejudice
英语报刊新闻标题的特点及解读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Color Term and Its Chinese Translation
Advertising Language: A Mirror of American Value
《理智与情感》的现实主义特征
论弗罗斯特诗歌中自然意象对意境的构建
语法翻译法视角下的中学生英语家教辅导
汉英亲属称谓词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浅析《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艺术特色
澳大利亚传记文学中的土著文化:以《我的位置》为例
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
The Analysis of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William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
从《老人与海》中看海明威的人生哲学
女孩与玫瑰—《秘密花园》中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从冲突到融合——从文化的角度看《喜福会》
汉英习语翻译及其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A Study of Intertextuality in Advertising Text
浅谈互动模式下的英语文化教学
151 中英日委婉语语言特征
152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153 隐喻视角下的方位词研究--以方位词in和up为例
154 当女人成为男人--试析《紫色》中西莉的性向转变
155 维多利亚时代的乡村图景——小说《德伯家的苔丝》展现的威塞克斯农业社会 156 英文电影中俚语的翻译策略
157 女权主义评论视角下的《金色笔记本》
158 A Brief Study of Schema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nglish Reading
159 论《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女性主义
160 模糊限制语在求职中的应用研究
161 从文化差异角度来分析习语的翻译
162 从“龙”一词的文化内涵看汉英文化的差异
163 经典英语电影台词的语言特征和文化态度
164 论《可爱的骨头》中的多重象征
165 中英评论性文章的写作风格的对比分析
166 文化视角下的中西方时间观对比研究
167 庞德对李白诗的误读——《华夏集》诗学探微
168 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语用失误研究
169 浅析《到灯塔去》中女性主义思想在两位女主人公身上的体现
170 “黑人会飞”——托妮•莫里森小说《所罗门之歌》中的黑人神话研究
171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反叛和自我救赎
172 The Tragic Life of Blanch and its Cause in A Street Car Named Desire
173 英语商业广告以及公益广告的语言特点比较
174 从翻译目的论看归化异化的互补性
175 Analysis on Paul Morel’s Life Pass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wrence’s Unconscious 176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Satan in Paradise Lost
177 由中国的圣诞节“热”来看中美文化的冲突及融合178 寻找自我——从女性意识角度解读《觉醒》
179 《白鲸》主人公埃哈伯人物形象分析
180 浅谈中美家庭教育文化差异
181 英汉“批评”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及词化模式分析
182 从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看<<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183 《女勇士》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
184 思维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185 浅析哈利波特中的女巫形象
186 从唯美主义的角度论《道林.格蕾的画像》中的主要人物
187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Flower Image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188 中西文化差异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
189 中英称谓语的差异
190 从日常交际礼貌用语失误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191 合作学习理论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192 关于形成性评价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的调查报告
193 《围城》英译文本中隐喻的翻译策略
194 论《等待戈多》中的等待
195 教师在英语自主学习中的作用
196 苔丝形象浅析
197 从跨文化角度看文化空缺翻译
198 电影片名翻译的研究
199 The Inconsistencies between Margaret Mitchell’s Gone with the Wind and Alexandra Ripley’s Scarlett
从文化角度透析《骆驼祥子》 第3篇
所谓虚拟存储 (Virtul Storage) 技术, 是指把多个物理上独立存在的存储体通过软件或硬件的手段集中管理起来, 形成一个逻辑上的虚拟存储单元供主机访问。这个虚拟逻辑单元的存储容量是它所集中管理的各物理存储体的存储容量之和, 而它的访问带宽则在一定程度上接近各个物理存储体的访问带宽之和。
虚拟存储技术是用一种设备来完全模拟另一种物理设备的存储方式。比如, 在虚拟存储中, 可能用一个磁带驱动器来模拟一个物理的磁盘或磁盘子系统。在这种虚拟存储架构中, 互相独立的虚拟设备和物理设备都可以被当作同样的存储设备来访问。虚拟存储是灵活的、具有可伸缩性的, 它不仅具有更好的可管理性, 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为存储用户节省极大的投资。
虚拟存储是将存储系统虚拟化, 在存储系统的基本物理存储单元层到应用层之间增加一个或多个硬件的或软件的虚拟层, 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应用环境中更方便、更经济地使用存储系统。
虚拟存储实际上是逻辑存储, 是一种智能、有效地管理存储数据的方式。虚拟存储克服了物理存储的局限, 它可以把物理设备变成完全不同的逻辑镜像, 呈现给用户, 既充分利用了物理设备的优势, 如高性能、高可用, 又打破了物理设备本身不可克服的局限性。从用户角度看, 使用存储空间而不是使用物理存储硬件, 管理存储空间而不是管理物理存储部件, 这就是虚拟存储化的概念。
2 虚拟存储化特点
2.1 使存储设备管理简单化
虚拟存储化技术, 让用户以自主、自动的方式在磁盘或者磁带上存储数据, 使系统管理员不必再操心后端, 只要关注于存储空间管理即可。在虚拟化环境中, 所有的存储管理操作, 例如系统升级、建立和分配虚拟磁盘、改变RAID级别、扩充存储空间等都可自动实现, 存储管理变得轻松简单。虚拟存储提供了一个大容量存储系统集中管理的手段, 由网络中的一个环节进行统一管理, 避免了由于存储设备扩充所带来的管理方面的麻烦。
2.2 有较好的设备兼容性
虚拟存储技术为存储资源管理提供了更好的灵活性, 可以将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集中管理使用, 保障了用户以往购买的存储设备的投资, 在存储设备的开支上可以节省一笔不小费用。
2.3 在视频点播系统中应用优势明显
虚拟存储对于视频点播系统最有价值的特点是:可以大大提高存储系统整体访问带宽。存储系统是由多个存储模块组成, 而虚拟存储系统可以很好地进行负载平衡, 把每一次数据访问所需的带宽合理地分配到各个存储模块上, 这样系统的整体访问带宽就增大了。例如, 一个存储系统中有两个存储模块, 每一个存储模块的访问带宽为50MBps, 则这个存储系统的总访问带宽就可以接近各存储模块带宽之和, 即100MBps。这种带宽特点用于传送非图像文件时更显速度优势。
3 虚拟存储技术种类
根据主机、存储设备和存储网络所处的位置, 虚拟存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基于服务器主机的虚拟存储、基于存储设备的虚拟存储、基于网络的虚拟存储。三种方式有各自的优缺点, 不同条件的图书馆可根据实际选用。目前, 使用较多的是基于网络的虚拟存储方式。
4 虚拟化存储技术在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中应用
近年来, 各馆都在建设数字图书馆方面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 目前图书馆数字资源占图书馆馆藏的比重越来越大, 数字图书馆已从概念发展到实际应用。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一般包括数字图书、数字期刊、数字古籍、多媒体视频数据等。国内提供数字图书资源的公司有:北京世纪超星公司, 图书量已达80万册, 容量为8TB左右;北京书生之家公司, 容量为5TB;北京国图, 图书量为20万册, 总容量为2TB;北大方正, 数据容量1TB左右。数字期刊目前国内较普遍采用的有三家, 分别是清华同方、重庆维普公司和万方数字期刊, 他们各自的电子期刊总容量都在1TB以上。就高校图书馆而言, 一般都采购有几家的数字资源产品, 数字资源总存储量在十几个TB左右, 而且每年都会购买新的数字图书和数字期刊, 新增存储容量也有数个TB。这种数据量的增加光靠购买新的设备是不可能的, 在现有设备条件下提高它们的利用率, 可以一定程度解决数据存储问题。由此可见, 图书馆是网络技术和存储技术最大的受益者, 虚拟存储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无疑极大地推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
由于虚拟存储具有的特点, 虚拟存储技术正逐步成为共享存储管理的主流技术, 其具体应用如下:
数据复制。在数据复制方面已经发展出多种镜像方法。许多存储供应商提供三层镜像结构, 有的公司甚至能够提供4层镜像结构。全面镜像能在另一个驱动器上产生完全相同的副本。有时, 在不同地理位置上存在的副本驱动器, 通过IP地址相连能产生远程或异步副本, 实现远距离数据迁移, 这对于不同规模的图书馆来说, 都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数据灾难恢复工具。实时数据恢复。利用磁带来还原数据是数据恢复工作的主要手段, 但常常难以成功。数据管理工作中一个重要的发展新方向是将近期内的备份数据转移到磁盘介质, 而非磁带介质。这远比用磁带恢复数据安全可靠。同时, 整卷数据都能被快速恢复。这对于随书光盘镜像文件的管理特别有意义。
应用整合。存储管理发展的又一新方向是将服务贴近应用。没有一个信息技术领域的管理人员会单纯出于对存储设备的兴趣而去购买它。存储设备是用来服务于应用的, 比如数据库、通讯系统等等。通过将存储设备和关键的企业应用行为相整合, 能够获取更大的价值, 同时, 大大减少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虚拟化技术可以减少存储系统的管理开销, 实现存储系统的数据共享, 提供透明的高可用性和可扩展性, 优化使用存储系统。图书馆对存储的要求也不再是单纯的购买行为, 而是把眼光更多地投在它在异构环境下的应用与管理上。可以看出, 存储虚拟化、存储网络化是存储技术与存储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5 虚拟存储技术催生下数字图书馆建设主流模式
经过对数字图书馆各种主要技术的研究和相关技术的发展, 为建立现实的数字图书馆打下重要技术基础, 在不远的将来我国将会在虚拟存储技术催生下建立一批现代科技型数字图书馆, 主要有三种类型:
特种馆藏型模式:将自己图书馆的珍藏 (包括善本古籍珍藏) 或特种馆藏 (包括图片、声音、音乐、影视等各种载体) 的资料进行数字化, 提供网上共享。例如:以美国SPE协会出版的SPE会议论文和美国石油文摘等。
服务主导型模式:这种服务模式的资源一般由三部分组成:a.图书馆本身的数字化特种馆藏;b.商用的网上联机电子出版物或数据库 (包括在本馆的资源镜像站) ;c.在因特网上有用的文献信息资源。它们用统一的界面向读者提供服务。例如:目前国外有些大学的数字图书馆模式。
文献型模式:一些文献服务公司、出版社、代理商等建立的一种供商用文献型的数字图书馆, 提供全文的期刊、杂志、电子图书 (也包括音乐和影视资料) 等, 一般既有索引数据库, 又有全文的对象数据库。
参考文献
[1]谢长生.SAN网络级存储虚拟化实现方式的研究与设计.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4 (4)
[2]周粤.浅析虚拟存储技术及其IPSAN实现方式.现代计算机, 2003 (8)
[3]周晓英.关于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情报资料工作, 2002, (3)
[4]索传军.论网络化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图书馆, 1999, (1)
从文化角度透析《骆驼祥子》 第4篇
关键词:历史起源;文化风格;包豪斯;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
一 历史考证
最早意义上的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诞生于1919年的包豪斯设计学院,它作为史上第一个真正对设计教育进行全面改革的艺术院校,为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满足了工业革命对社会结构和技术变革的极大需求。包豪斯在整体教学模式上具有惊人的系统性和彻底性。学院实行以理论教育和实践操作为依托,以车间为物理基地的“结构思维班”模式:半年时间学习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学习基本造型、材料研究、工厂原理与实习三大基础课程,剩下的三年时间则进入车间开始学徒制教育,固定在一个“实习场所”学习和实践,整个过程由专门的优秀技师和形式导师进行指导与帮助,这也是包豪斯最大的教育特色。学院把重点放在探索“教学应走进社会实践”的办学模式,强调教学应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开设的每一门课程都与实习工厂紧密结合。为了使这种办学模式较好的发挥效用,包豪斯起初采用“作坊”制,根据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制定各个工作坊,并聘请众多技艺精湛的工匠作为教师执教,在其指导下,学生在实习车间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来完成整个学习过程,并把工艺技能提高到高水准的视觉标准水平上,同时在工作坊中加大社会项目成分,学校教学与社会项目实现共同教授。
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包豪斯实行的这种教育制度虽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和理想主义色彩,但作为现代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发展的雏形解决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技能培训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一系列问题,也使得教学成果以成品方式展现,更方便直接的判断教学质量的好坏,这种与实际相联系的工作室教育体系为日后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二 文化风格聚焦
从文化风格角度来看,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发展出现了较多波澜。包豪斯被强行关闭后,大批教员远赴海外,将其设计教学理念从德国带到了当时经济发达的美国,由于商业因素和时代影响,这种设计理念逐渐发展成了独特的国际主义风格。以“少则多”、高度理性化、形式简单、商业性强为特点的国际主义风格直接影响到教育制度的改革及学校培养学生的方式,使许多学校纷纷改革原有教学培养制度,从而适应当时社会、经济与企业的发展变迁。这期间,国际主义风格的侵袭使之成为各高校教学目标的指南针,工作室教学也得以发展。大部分学校在沿袭包豪斯“作坊”制的同时,在实践环节加大商业社会项目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比重,成立众多以商业为目的的工作室,注重工业生产环节等。然而为抵制美国国际主义风格在商业上的蔓延,出现了以乌尔姆设计学院为代表的强有力的反击:企图以严肃的设计教育体系来取代美国商业主义,教学上继续秉承包豪斯教学模式,把重心从“创作外型”扭转为“解决问题”,开设的工作坊重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和动手能力,开创全新的视觉体系课程等。可以说乌尔姆设计学院是包豪斯式教育的另一个实验中心,为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历史凭证和宝贵资料。
美国国际主义风格对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发展其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是为迎合这种风格的来袭,学校对教育制度进行全面改革从而适应其发展的需要;一是意识到这种风格商业化的本质,用学校教育来扭转其对设计教育的毒害。前者在教学中加大商业项目的成分,对教育制度的改革含有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意味,稍微偏离了正确发展的轨道;后者把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发展架在了一个理想高度,继续沿用包豪斯式的乌托邦教育体制,含有一定理想主义色彩,忽视了社会对工作室教学模式发展提出的潜在要求。
三 影响启示
从包豪斯的发展变迁到国际主义风格对教育制度的侵袭,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发展经过了历史和风格的洗礼,逐渐崭露头角,发展萌芽。
第一,包豪斯教育体系是工作室教学模式发展的理论依据。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发展直接得益于包豪斯的教育理念:理论与实践、技术与艺术教学并举,坚持把实训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这些均为工作室教学模式发展提供重要依据。包豪斯开设的工作坊是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的雏形,其“设计应服务于社会、作用于工业生产”则直接映射出现如今倡导的“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的深刻含义:教学是根基,研究为教学和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实践是教学和研究的最好反映,三者呈良性循环发展状态。第二,国际主义风格的出现,使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更为明确彻底。国际主义风格由于过多融入商业化色彩,遭到以乌尔姆设计学院为代表的强烈反对。在这两种滋生力量的相互较量和现如今中国教育改革所呈现的态势下,更清晰的认识到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发展的正确方向:对以包豪斯为基础的“作坊”制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改革,遵循以“厚基础、宽口径”为原则的教学方针,以社会产业链和设计实践项目为导向,以物理意义上的工作室为实验根基,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融合实践教学和设计实践项目,建立以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和社会生产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体的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
四 总结
从包豪斯创立的工作室雏形“作坊”制到现如今倡导的“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工作室教学模式,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发展经过了相当长的历史并一直在延续。包豪斯作为设计教育界中的一朵奇葩,开创的全新设计教育理念为现如今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武器;国际主义风格的出现,使得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发展呈现出不一样的精彩,也为我们指明了工作室教学模式发展的正确方向。可以说这些都为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值得我们深究。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 世界现代设计史 [M] .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从文化史角度看《诗经》 第5篇
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
随着古今对于《诗经》认识的变化,《诗经》学术史的建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战国时代直到清末的两千多年,《诗经》一直被奉为神圣的经典,关于它的学术史也被纳入经学史,成为经学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五四”以后,对于以《序》、《传》为代表的传统《诗经》学展开了猛烈批判,并认定《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这一定位的根本要点是彻底否定其经学身份而突出强调其文学特质,受这一观点的支配和影响,20世纪出版的几部《诗经》学术史的构成框架基本上是以《诗经》的文学研究为中心而辅以其他有关学科的研究的模式。
最近出版的刘毓庆、郭万金的《从文学到经学先秦两汉诗经学史论》(以下简称“史论”)在《诗经》学术史研究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创新精神,并取得了突出成绩。
“史论”的创新起于对研究对象的界定。“《诗经》既是“诗”,也是“经”:“诗”是她的基质,属于传递先民心灵信息的文学;“经”是她的文化角色,是体现封建文化正统的精神武器。“一部《诗经》学史,其价值并不在于对古老的抒怀诗集’的诠释,而在于她是中国主流文化精神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演变史”结合全书的论述可以知道,这里的“主流文化精神与主流意识形态”,除了作为历代统治思想的封建意识形态之外,更有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文化精神,亦即全民族的最基本的精神品质。《诗经》作为民族精神文化的元典,其意义和价值,除了“要为社会的永恒稳定构建和完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之外,还表现在建构民族文化精神,也就是塑造中华民族的灵魂和人格上。从这样的思想高度出发建构《诗经》学术史,不但超越了宣扬先王教化和封建伦理道德的古代经学史,而且也不同于以文学研究为中心辅以其他有关学科研究的《诗经》学术史,而呈现出一副全新的面貌。
作者从新的视角和思想高度出发,对学术史上的很多问题都做了新的阐释。例如,从华夏文化承传的意义上审视孔子编《诗》,认为《诗》的编定是奠基这个“经典体系”与“文化学统”最重要的一步工程,标志着它们的正式确立。又如,对于《诗序》的以“美刺”为核心的诗歌评价体系,以前的学术史从文学的角度出发,对于将诗歌作品政治化和穿凿附会,主观臆断的解释予以彻底的否定,但“史论”从文化史的角度重新审视,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这是倡导文艺对政治的干预,是“诗人自觉地以诗为武器,对不良行为和风气进行批评、对美好事物进行颂扬”,并把它作为儒家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予以肯定。
解诗视角由文学转向文化,极大地开拓了学术史研究的视野,作者注意到学术史发展与时代政治、思想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特别是诗学观念和解诗重点变化的时代政治思想原因。例如,为了适应汉武帝“独尊儒术”和“大一统”的政治需要,汉儒对《诗经》的解释,特别注意“与当代政治及社会人生之间的意义联系”,由单纯的“经义”疏解和阐释发展到把诗义作为行为准则落实于现实生活中,正是这种“明经致用”直接导致了从“经学”到“经术”的演变。《诗经》学术史上的这一重要变化,从社会政治思想发展的角度看,“使经典研究与政治方略的.炮制融为一体,为两千多年儒学思想的与时推移起到了典范性作用”;而从道德精神发展的角度看,则是缩短了经典与当代人生的距离,发挥着精神导向的积极作用。
作者认为,“为了引导现实政治与人生”,解决迫切的现实问题,古代的经学家对《诗经》作的是“适合时代需要的阐述和理解”,是《诗》的“现代性”诠释。由于这种“现代性”诠释是文献精神与现实的结合,具有鲜明的现实性,所以才能够承载政治思想的与时推移和道德精神的塑造承传的历史重任。
拓展:
《诗经》简介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305篇。《诗经》本名《诗》或《诗三百》。后世儒家学者把它尊为经典,故称《诗经》。
2.《诗经》按音乐性质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民谣、土乐,有十五国风,106篇,大多数为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根据音节、律吕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多为贵族、士大夫所作;
“颂”多采用庙堂祭祀舞曲,有商颂、周颂、鲁颂,共40篇。
3.《诗经》的艺术手法,前人曾概括为赋、比、兴。据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一书中的解释是:“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就是说,赋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陈述、描写;比就是比喻;兴是先借用别的事物或所见的眼前之景起头,然后引出要歌咏的人或事。赋、比、兴是前人对《诗经》艺术手法的总结,其实《诗经》的艺术手法远不止这三方面。
4.《诗经》以四言为主,节奏简约明快;常用重章叠句,情致回环往复;根据不同内容的需要,灵活地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写景抒情极富艺术感染力。语言质朴优美,韵律和谐悦耳。
从饮食角度浅析中西文化 第6篇
岳秀芝
摘要:饮食文化是一种特殊而又普通的社会现象。说它特殊,是因食物、加工方式的不同,或地区、民族差异,产生不同的饮食风味;说它普通,是说不分人种、地位、国家和民族。本文主要通过对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的对比分析,来探讨中西饮食文化的融合,并对中西饮食文化融合的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饮食文化;中西差异;交流与融合
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文化是人类物质和精神价值的总和。先哲有云“民以食为天”(《管子》),《尚书·洪范》提出治国之“八政”,亦以“食”为先。西汉司马迁在《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写道:“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可见,饮食在人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离开饮食,人类无法生存,当然也就谈不上社会的存在和各种文化现象的产生。民以食为天的观念,可以说是中国饮食文化观念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核心。
饮食文化作为跨文化交际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同自然界与人文环境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由于物质丰盈和文化底蕴不同,中西饮食文化存在着明显差异。中西饮食如同其他文化一样,在传播、交流中不断的碰撞、融合。因此,对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如何在差异中寻求融合很值得我们深入地研究。
一、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文化历来是世界文化的两大派系,而饮食在两个文化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饮食所存在的差异是非常鲜明的。笔者仅根据自己所了解的知识,提出以下几点看法,以供参考。
(一)对美味与营养的不同追求
中国饮食文化源自东方古老的阴阳学说,这种哲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中国的烹调以追求美味为第一要务,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在加工过程中。中国人从来都把追求味觉感受放在首位,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虽然人们在赞誉美食时,总爱说“色香味惧佳”,但那是由于人们感色香味的感觉器官“眼、鼻、口”的上下顺序如此。人们内心之于“色、香、味”,从来都是“味”字“挂帅”的。由于中国人非常注重饮食审美的艺术享受,传统饮食中甚至不存在营养的概念,只谈饮食养生。包括“辨正施食”与“饮食有节”两方面的内容,体现五行的相生相克。中国的饮食,以浪漫主义的态度追求饮食的精神享受,这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然而西方饮食观念则是一种理性的、讲究科学的饮食观念。它的形成受近代科学文明影响极大,发达的科学精确的分析食物的成分含量,掌握身体的营养需求,对于饮食,首先讲营养、热量,而并不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的完美。为了保全营养,生食也是饮食的重要一部分。西方人把饮食当作科学以现实主义态度注重其实效性,这是西方饮食文化的特点。
他们吃的是营养,很少把饮食与精神享受联系起来。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进食犹如为机器添加燃料,特别讲究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各类无机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适,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被进食者充分吸收,有无副作用。这些是烹调的首要问题,而菜肴的色、香、味则是次一等的要求。
(二)中餐的随意与西餐的规范
西方人于饮食强调科学与营养,故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规范化的烹调要求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菜品多为固定搭配尤其主菜更是突出重点,牛排和土豆永远分区放置,不论烹饪还是装盘很少出现中式土豆牛肉的混合交融。西方菜肴制作规范化,使烹调成为一种机械性的工作。
中国的烹调与之截然不同,不仅各大菜系都有自己的风味和特色,就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其所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也会依据厨师的个人特点有所不同。就是同一个厨师做同一个菜,也会依据时令、场合,用餐人的不同身份,加以调整。此外,还会因厨师自己临场情绪的变化,做出某种即兴的发挥。因此,中国烹调不仅不讲究规范化,而且还特别强调随意性,使烹饪充满了创造性。
对食品加工的随意性,首先导致了中国菜谱篇幅的一再扩大:原料、刀工、调料、烹调方法的多样,再加以交叉组合,一种原料便可做成数十种菜肴。因此,在盛产某种原料的地方,常常能以这一种原料做出成桌的酒席,如北京的“全鸭席”、“全羊席”及“全猪席”,延边的“全狗席”,广东的“全鱼席”,长沙的“全牛席”等,皆体现了中国烹调的随意性所派生出来的琳琅满目的菜式。
(三)西餐的“分”与中餐的“合”
作为一种异质文化,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对我国传统饮食方式也产生了影响。中国传统饮食多为“合餐制”,这种方式,在饮食行为上重情感交流和精神体验。西方饮食文化以“分餐制”为标志,在饮食行为上强调独立、高雅,注重文明礼仪,其情感交流主要是在群体活动,如举办一些简便或大型的西式酒会中进行。
中国文化崇尚“和”“合”理念,故饮食方式采用“合餐”。作为中国人饮食行为的思想心理依据,这种文化心态的形成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性质是分不开的。以农业为主的社会需要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才能发展,聚族而居是其主要的生活方式,人们常常互相帮助,容易形成集体活动和比较浓厚的群体观念,推崇群体的意志、力量和作用。因此在文化精神上,中国人历来以“大合”作为人生际遇的至高境界,表现在饮食方式上,以“群享”为乐,以“众乐”为乐。这也是中国人表达情感、协调和增进人际关系的方式之一。大家热热闹闹地围成一桌,一起享用丰富的美食佳肴,自然其乐融融。
西方人的进餐方式与中国最大之不同,在于“分餐制”。所谓分餐,是指将菜点分别放在每个人的面前,每个人只吃属于自己的一份而毫不混淆。这种饮食文化传统是建构在西方民族的社会历史与生活习性之上的。西方国家早期大多以畜牧业为主,后来以工商业为主,以畜牧业和工商业为主的社会需要经常流动才可能创造更多的财富,人们为了利益和财富便择地而居,流动性强,容易形成相对独立的个体观念,以个体为本,推崇个体的意志、力量和价值。文艺复兴以后更进一步提倡个体观念,注重个体思维,要求个人自由、实现个人价值,并尽可能多地不受群体的限制和约束。这种观念对西方人日常饮食生活的最大影响就是自始至终的分餐而食,强调个体的独立性。他们虽然围坐于一桌,但每人一套餐具、每人一套菜点,各自吃自己的,互不影响,互不干涉,“吃什么”与“吃多少”以及“怎样吃”完全根据自己的需要,个人拥有饮食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如对于牛排,制作者常常要先问客人喜欢烤的还是煎的,要几成熟?五成、八成或全熟?然后根据客人要求制作,送上餐桌。餐桌上放着胡椒、盐等调料,供食者自行调味。
此外,中西方在宴会礼仪上也存在着很多差异。比如:座次上,中国的大多数宴会上将长幼有序、尊重长者作为排座的标准。而西方排座位的标准则是女士优先、尊重妇女。餐具上,中国人用餐使用的是筷子,汤匙,吃饭用碗盛;而西方人则是盘子盛食物,用刀即切即吃,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进餐礼仪上,中餐体现一个“让”的精神。宴会开始时,所有的人都会等待主人,只有当主人请大家用餐时,才表示宴会开始。而主人一般先给主宾夹采,请其先用。而西餐进餐礼仪传达的是一种“美”的精神。要求整个进餐过程不但要衣着整齐、坐姿端庄,而且不能发出不悦耳的声音。
二、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内在原因
1. 传统文化的差异
饮食观念是人们在食物的制作和食用过程中所形成的观念,深受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尤其是哲学的影响。不同的哲学思想及由此形成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将产生不同的饮食观念。中国的饮食观念是五味调和,西方的饮食观念是个性突出。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不同的哲学思想及因此形成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而产生的。
1.1哲学思想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土壤是农业,农业生产要求人民居住相对稳定,生产过程不间断,这就使得中国古代农民养成安土重迁的心理和质朴厚重的性格。由于这一社会存在的作用,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哲学观念上崇尚中庸,少走极端,主张调和。这亦贯穿于中国饮食文化之中,中国的烹饪方法,就十分注重整体效果,丰富而又和谐,多样而又统一,带有浓郁的中国哲学的调和色彩和宽容性。
而西方文化,广义上是指产生于西半球与东方文化相对应的文化体系。狭义的西方文化即仅指欧洲文化。她的源头在地中海东北部的爱琴海。由于这种文明的发源地里所提供的天然生活资料不是那么充裕,人们必须努力探索自然的奥秘。因此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服务人类就成了欧洲精神的主流。在征服自然、培养科学意识的过程中,西方人特别重视发展理性思维,理性成了西方文化的典型特征。同时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人也不断地认识自己。西方文化的另一个主要特征就是以个人为社会本位,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人格的尊严。众人之间利益界限划分明显,各人有各人的生活空间,互不干涉。所以西方人的饮食多从理性角度出发,注重营养和卫生的合理搭配,对味道之美反而不大讲究。各种调料都分的清清楚楚,很少有原料之间的多种配合,呈现出味道单一,营养价值一目了然,较少艺术氛围的特点。1.2哲学思维的差异
应当承认,世界上每一个民族哲学思维的发展,都含有辩证法的内容。但中国哲学的辨证思维更早熟,并且丰富而深刻,突出表现在“和”字上。“和”在饮食文化中是适中和平衡。《左传·昭公二十年》中晏子曾云:“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就是强调烹饪要求“和”而不要求“同”,“同”是单一也必然单乏味。“和”是谐调,是把多样而丰富的物质加以增减配合,使其适中。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在《论语·子路》中以此区别了“和”与“同”,并由此提出“中庸”观念,他认为“过犹不及”,朱熹解释说:“过则失中,不及则未至。”1中庸观念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饮食讲究五味调和,而这五味之说也源于中国哲学中的五行学说。《尚书》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従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従革作辛,稼穑作甘。”2五行学说认为,水、火、木、金、土在口味上的属性分别是咸、苦、酸、辛、甘,合称五味,五味受五行统辖。烹饪者要使五味调和,做到从多样的差异到适中的平衡,就必须掌握好“调”的本领,3以达到“和”这一饮食的最高标准。
古人还讲究不同季节的饮食,偏重不同的味道,这也谓之“和”《周礼·。天官》说:“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古代以五行配五味,是以味在人体中起的作用为求“和”的先决条件。而且实际上,这种“和”寓有饮食治疗的含义,并为后世药物医疗和营养调理的中医学治病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和”还体现在宴席活动中,俗话说:“饮食所以和欢也”。虽然从卫生角度来看不太妥当,但它符合我们民族的心理,便于集中交流感情。在这个因素的主导下,如中国古代朝堂祭祀的宴飨,农村百姓的“乡饮酒礼”,及其他喜庆节日,无不都推行饮食和欢的活动。可见,通过饮食来促进上下、左右关系,和睦感情,已经成为中国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而其目的还是“和”。
而西方的文化更加开放、融合,生活中比较随意、简单,表现在吃上,他们更多的是把吃作为一种生存的必要手段。林语堂先生曾说:“西方人的饮食不同于中国,英美人仅以‘吃’为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保证其正常的运行,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健康、结实,足以抵御病菌、疾病的攻击,其它皆在不足道中。” 可见,吃只是西方人维持生命的一种方式。此外,西方的传统文化中的“天人相分”、重“器”轻“道”、重视科学实证等观念对西方人的饮食文化也有深刻影响。在西方人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实体的世界,对实体世界的具体化、精确化就是形式。
2.地理环境的差异
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是与该民族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所处的生活方式等因素分不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也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即物质文化发展水平上的,而由农业产生的饮食正是物质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
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种植的作物和饲养的牲畜与家禽也各不相同,因此各地的食物组成也有所不同。西方许多国家都位于北纬 35°~60°之间,位于北温带的西风带内,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这种气候不利于农作物的成熟,却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对发展畜牧业有利,因而他们的主食以肉类为主。而中国 12 朱熹:《四书集注·中庸章句》。
《尚书·周书·洪范》。3 姚伟钧:《中国饮食礼俗与文化史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2版,第281页。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使我国长江以南的南方地区成为降水丰沛的“鱼米之乡”,从而形成了中国以大米或小麦为主食的饮食风格。这显示了东西方民族各自依据一定的生态环境所进行的物质文化创造,以及由此而形成了不同的饮食习惯。
3.民族性格的差异
在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中比较倾向于含蓄、和谐,强调“以和为贵”、“天人合一”,喜欢安居乐业、和平稳定。西方民族起源于“狩猎民族”,畜牧业、商业比较发达,更需要强壮、易动和勇于冒险等特点,在长期的生活环境中形成了他们执着追求和乐于冒险的民族性格。这两种性格体现在饮食上,具有明显的不同。中国人对待食物是亲切的、温和的,强调“五味调和”,以筷子为主,并且用筷子时温文尔雅;西方人则不同,餐桌上他们习惯用刀用叉,又切又割,体现了强烈的征服感。
4.宗教信仰的差异
在西方,影响力最大、渗透面最广的文化是基督教文化。人们将基督教文化对圣母的虔诚尊敬扩展和延伸,加之社会民主、开放,便产生了尊敬世间妇女的社会风尚。法国人塞尔在《西方礼节与习俗》中自豪地说:“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的连续影响把妇女置于社交生活的中心地位,使妇女成为受尊重的对象,这是其他文明所没有的”。而中国无论是儒教、道教、佛教中,女性的地位都不可和西方国家同日而语,传统的中国女性一直处于“三从四德”的教育中,基本上丧失了自己应有的地位和权利。
三、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则注重以人为本。中华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其博大精深不可言喻,而西方饮食精巧专维,自成体系。从古至今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碰撞、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使饮食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的部分。如何使中西饮食各自取长补短,有机结合,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中西饮食交流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据《史记》、《汉书》等记载,张骞出使西域时,就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引进了胡瓜、胡桃、胡萝卜、石榴等,也把中原的桃、李、梨、茶叶等物产及饮食文化传到了西域。各民族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都在择善而从,不断完善自己。
从世界范围来看,受中国饮食文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日本4。公元8世纪中叶,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时,带去了大量的中国食品及烹饪技术。与此同时,大批日本留学生还几乎把中国全套岁时食俗带回本国,如元旦饮屠苏酒、正月初七吃七种菜、五月初五饮菖蒲酒、九月初九饮菊花酒等,在日本都十分流行。此外,粽子、面条、馒头、饺子、酱油、醋、豆腐等,甚至筷子,都是来源于中国。日本学者木宫泰彦也认为:“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为多系日本首创,然一检唐史,则知多模仿唐制也。”“中国乃东洋文化之母国„„倭人来自中国,目睹其情形,必赉往若干新知识,而对中国文化作极热烈之倾慕。”5
参见中山时子主编《中国饮食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38页。
木宫泰彦:《中日交通史》上卷,商务印书馆1932年版,第20页。中国和非洲也有近千年的交往,近年来在索马里等东非国家出土了唐、宋、明三个朝代的瓷器和钱币。另外,今日非洲的烤全驼和唐代宫廷菜肴浑羊殁忽在形状和烹饪方法上惊人的相似,据《食珍录》记载:此菜“最为珍食。置鹅于羊中,内实粳、肉、五味,全熟之”。而烤全驼的做法也是将鸡蛋塞入鱼肚中,然后把鱼放进鸡内,再把鸡放进烤羊的肚里,最后把羊放入骆驼的肚子里烤制而成。我国烹饪研究专家认为,这可能是中国与非洲历史交往在饮食文化上的一个见证6。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同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的经济交往日趋密切,通过这条道路,中国饮食文化源源不断地被介绍到西方。据《宋会要》记载:熙宁三年(1070年),大食国(今伊朗)“谴使来员,赐器服,饮食”。这种互相往来的例子还有很多。至今在希腊——地中海文化圈内,中式饮食仍占一席之地。
中国传统文化在长达数千年里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然而,十五六世纪以来,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中国文化的领先地位逐渐丧失,唯有饮食文化却不断走向世界。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指出:“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皆落人后,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7毛泽东也曾说:“我相信,一个中药,一个中国菜,这将是中国对世界的两大贡献。”8凡是吃过中式菜肴的外国人都赞不绝口,从而激起对中国文化的崇敬。菲律宾《东方日报》曾写到:“在巴黎,用中国菜招徕顾客的餐厅,最保守的估计有一千多家,每家都生意兴隆,有一定的主顾,每逢星期假日,还有大摆长龙的镜头。让法国人排队等饭吃,只有中国菜才有这魅力„„”9。
随着时代的发展、交流的加速,不同文明的相互借鉴在潜移默化地进行。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和相互渗透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和必然的发展趋势,“中西合璧”的餐饮文化正日益被大众所接受。广东菜肴(如咕噜肉等)在制作上吸取了西菜烹调的一些手法,在中西饮食文化的融合上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深受国内外食客的欢迎。肯德基的中餐店也放弃了对传统洋快餐的坚持,开始采用煮、凉拌等中式烹饪方式,全力打造健康“新快餐”。
当然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是明显的,而且各有长处。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换的加快,中西饮食文化将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补。现在的中餐已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的境界发展,中西餐饮文化将在交流中共同发展,人们将会享受到食更美味、更快捷、更营养的食品。
既然中西饮食交流已成为一种趋势,那么交流后的路该如何走呢?其实就是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基础上,做出符合人们口味的菜点 更好地服务于国人。如在晚清时期,为了符合当时国人口味而推出的 “中式西餐”就是这一模式,现在我们称这条路为“中菜西做”。与此同时,随着国际交流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为了满足他们的饮食需要,我们也可以做出“西式中餐”来填补。
在饮食方式上,虽然近世中国对分餐制之接受与在中国一定范围内普及起来。但人们多数还是选择合餐,尤其是在传统佳节的时候,大家一起吃“团圆”餐,这是中国人的文化心态所致。中国人以“大合”作为人生际遇的至高境界,67 参见王中兴《中国饮食谈古》,轻工业出版社1985年,第106页。
孙中山:《建国方略·心理建设》,人民出版社1956年。8 转引自《卫士长的回忆》,《解放日报》1989年9月1日。9 转引自《中国菜征服了巴黎》,《东方日报》1977年11月21日。喜欢和乐融融、团团圆圆的氛围。但近世以来,分餐制在学校和幼稚园、工厂企业等场所广为普及,确是文明与进步的体现,其一方面方便了大家的用餐,另一方面也有效的保证了卫生。这种两种餐制并存的格局,以合餐为主体的餐制形式反映了近世中国饮食方式的一个重大转变,对近世之后中国人的饮食生活起了一定程度的规引作用。
此外,宴请社交方式上。西式的冷餐会、鸡尾酒会是西方人普遍使用的社交方式之一,随之传入中国,进入了中国人的饮食活动范畴后便逐渐影响了中国传统的宴客社交习惯,使得待客餐饮礼节得到了简化和改良。在当时主要影响政界与知识界。西式饮食文明礼仪是西方人在饮食活动中行为规范的一种文化表现。举止优雅、尊重妇女、积极交际等原则是西方人的饮食文明礼仪。随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深入,中国人逐渐了解了西方饮食中的餐饮方式和行为规范。对西式文明饮食礼仪表示了肯定与尊重,表现出中国人的文化包容的心态。学习西餐文明饮食礼仪,是中国文化的开放性与进取精神的体现。
当然,在交流的道路上必然会有曲折和挫折。因为中西饮食是不同民族在不同的自然、人文等环境下所创造的不同饮食。所以我们在这一过程中,首先是不能“邯郸学步”丢了自己的特色。其次,不能“买珠还椟”要选择其长去其短,即做到“洋为中用”。另外,更不能“削足适履”生搬硬套,犯教条主义的错。应以中餐为体,以西餐为用,依托中餐的四大菜系或八大菜系,发展中国的饮食文化和审美情趣,适当地吸收西餐的科技元素,使两者取长补短、有机融合。
结论
综上所述,饮食文化是民族文化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正是不同民族创造性的体现。从中西方饮食观念、饮食内容及饮食方式等方面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饮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且各有所长。历来是世界文化的两大派系的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但是,这种种中西饮食方面的差异似乎在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得模糊起来。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信息流通高度发达的今天,中西饮食开始不断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补。现在的中餐已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西餐也开始朝着中餐的色、香、味、形、质、意的艺术境界发展。中西饮食将在文化和语言的交流中共同发展!
可以预料,世界饮食文化将在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中相互吸收,不断完善发展,并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而且随着中外饮食文化的融会贯通,也必将促进中国饮食文化会在更深层次和广泛的领域弘扬光大。
参考文献 :
[1]徐文苑.中国饮食文化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1.[2]姚伟钧.中国饮食礼俗与文化史论(第2版)[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3]高成鸢.饮食之道——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路思考[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2.[4]李鑫.“感性”与“理性”——浅谈中西饮食文化差异[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05).[5]李洁,翟朝,秦烨.从跨文化角度浅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J].群文天地,2008,(09).[6]黄丽.从饮食文化看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J].安徽文学,2008,(01).[7]刘立新,王东.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J].2007,(08).[8]蔡华.试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9]车志红.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J].管理观察,2009,(02).[10]林丽端.中西方饮食文化之比较[J].消费导刊.2009:231.[11]鲁莉,曹诗图.中西饮食文化比较及文化地理分析[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3).[12]汪清囡.农业结构不同导致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南方农机,2006,(06).[13]周静.与时俱进 话中西饮食交流[J].烹调知识,2005,(04).[14]蒋艳.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及其研究意义[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04).From the Diet angle analysis the China and the West culture exchanges
Name:Yue Xiuz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