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基金分类范文(精选6篇)
创新基金分类 第1篇
普华商学院
http://
基金的组织方式分类
1.契约型基金
契约型基金又称为单位信托基金,是指把投资者、管理人、托管人三者作为基金的当事人,通过签订基金契约的形式,发行受益凭证而设立的一种基金。契约型基金起源于英国,后在香港、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十分流行。
契约型基金是基于契约原理而组织起来的代理投资行为,没有基金章程,也没有董事会,而是通过基金契约来规范三方当事人的行为。基金管理人负责基金的管理操作。基金托管人作为基金资产的名义持有人,负责基金资产的保管和处置,对基金管理人的运作实行监督。
2.公司型基金
公司型基金是按照公司法以公司形态组成的,该基金公司以发行股份的方式募集资金,一般投资者则为认购基金而购买该公司的股份,也就成为该公司的股东,凭其持有的股份依法享有投资收益。这种基金要设立董事会,重大事项由董事会讨论决定。
公司型基金的特点是:基金公司的设立程序类似于一般股份公司,基金公司本身依法注册为法人,但不同于一般股份公司的是,它是委托专业的财务顾问或管理公司来经营与管理;基金公司的组织结构也与一般股份公司类似,设有董事会和持有人大会,基金资产由公司所有,投资者则是这家公司的股东,承担风险并通过股东大会行使权利。
普华在线
创新基金分类 第2篇
数理科学部
A0 数学 A0101
数论 A010101 A010102 A010103 代数学 A010201 A010202 A010203 A010204 A010205 A010206 A010207 几何学
A010301 A010302 A010303 拓扑学 A010401 A010402 A010403 函数论 A010501 A010502 A010503 A010504 A010505 泛函分析 A010601 A010602 A010603 A010701 A010702 A010703 A010704 A010705 偏微分方程 A010801 A010802
解析数论 代数数论 数论应用
A010
2群及其表示 李群与李代数 代数群与量子群 同调与K理论 环与代数 编码与密码 代数几何 A0103
A0104
整体微分几何 复几何与代数几何
几何分析
A010
5代数拓扑与微分拓扑 低维流形上的拓扑 一般拓扑学
多复变函数论 复动力系统 单复变函数论 调和分析与小波分析 函数逼近论 A0106
A0107
非线性泛函分析 算子理论与算子代数 空间理论
常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
泛函微分方程
定性理论与稳定性理论 分支理论与混沌
微分动力系统与哈密顿系统 拓扑动力系统与遍历论
A0108
几何、物理和力学中的偏微分方程
非线性椭圆和非线性抛物方程
A0109
A010803 A010804 数学物理 A010901 A010902 A011001 A011002 A011003 A011004 数理统计
A011101 A011102 A011103 运筹学 A011201 A011202 A011203 A011204 A011301 A011302 应用数学方法 A011401 A011402 A011403 A011404 A011405 A011501 A011502 A011503 A011504 组合数学 A011601 A011602 A011603 A011701 A011702 A011703 A011704 A011705 A011706 A011707 A011708
混合型、退化型偏微分方程
非线性发展方程和无穷维动力系统
A0110
规范场论与超弦理论 可积系统及其应用
概率论与随机分析
A0111
马氏过程与遍历论 随机分析与随机过程 随机微分方程 极限理论
A0112
抽样调查与试验设计 时间序列与多元分析 数据分析与统计计算
A0113
线性与非线性规划 组合最优化 随机最优化 可靠性理论
控制论中的数学方法
A011
4分布参数系统的控制理论 随机系统的控制理论
信息论
经济数学与金融数学 生物数学
不确定性的数学理论 分形论及应用 数理逻辑 公理集合论
计算复杂性与符号计算 机器证明
组合设计 图论
代数组合与组合矩阵论
A0115 数理逻辑和与计算机相关的数学
A0116
A0117
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
偏微分方程数值计算 流体力学中的数值计算 一般反问题的计算方法 常微分方程数值计算 数值代数
数值逼近与计算几何 谱方法及高精度数值方法 有限元和边界元方法
A0 力学 A0201
A011709 A011710 A011711
多重网格技术及区域分解 自适应方法 并行算法
力学中的基本问题和方法
A02010A020102
A020103 A0202 动力学与控制
A020201
A020202
A02020A020204
A02020A020206
A020207
A020208
A020209 A0203 固体力学
A020301
A020302
A020303
A020304
A020305
A020306
A020307
A020308
A020309
A020310
A020311
A020312
A020313
A020314
A020315
A020316
A020317 A0204 流体力学
A020401
A020402
A020403
A020404
A020405
A020406
A020407
A020408
A020409
理性力学与力学中的数学方法
物理力学
力学中的反问题
分析力学
动力系统的分岔与混沌
运动稳定性及其控制
非线性振动及其控制
多体系统动力学
转子动力学
弹道力学与飞行力学
载运工具动力学及其控制
多场耦合与智能结构动力学
弹性力学与塑性力学
损伤与断裂力学
疲劳与可靠性
本构关系
复合材料力学
智能材料与结构力学
超常环境下材料和结构的力学行为
微纳米力学
接触、摩擦与磨损力学
表面、界面与薄膜力学
岩体力学和土力学
结构力学与结构优化
结构振动、噪声与控制
流固耦合力学
制造工艺力学
实验固体力学
计算固体力学
湍流与流动稳定性
水动力学
空气动力学
非平衡流与稀薄气体流动
多相流与渗流
非牛顿流与流变学
流动噪声与气动声学
流动控制和优化
环境流体力学
A020410 A020411 A020412 工业流体力学 微重力流体力学 交通流与颗粒流
A0205
A0206
A03 天文学
A0301
A0302
A0303
A0304
A0305
A0306 A020413 电磁与多场耦合流体力学
A020414 实验流体力学
A020415 计算流体力学
生物力学
A020501 组织与器官系统力学
A020502 细胞、亚细胞、生物大分子力学
A020503 仿生、生物材料与运动生物力学
爆炸与冲击动力学
A020601 爆炸力学
A020602
冲击动力学
宇宙学
A030101 宇宙学模型和参数、早期宇宙
A030102
宇宙结构的形成和演化及观测宇宙学
A030103
宇宙暗物质和暗能量
星系和类星体
A030201 银河系
A030202 星系形成、结构和演化
A030203
星系相互作用和并合;活动星系核
恒星与星际物质
A030301 恒星结构和演化与恒星大气
A030302 变星和激变变星、双星和多星系统
A030303
恒星形成与早期演化、星际介质和星际分子
A030304 晚期演化和致密天体及其相关高能过程
A030305
太阳系外行星系统
太阳和太阳系
A030401 太阳磁场和太阳发电机
A030402
太阳日冕物质抛射、耀斑、日珥和其他活动
A030403 日震学和太阳内部结构;太阳黑子和太阳活动周期变化
A030404 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及太阳系中行星、卫星和其他小天体
A030405
太阳爆发活动对日地空间天气的影响
天体中基本物理过程的理论和实验
A030501 天文中基本物理过程和天体辐射过
程的理论和实验
A030502 实验室天体物理
天体测量和天文地球动力学
A030601 A030602 A030603 A030604
天文参考系及星表 相对论天体测量
天文地球动力学及天体测量学的应用
时间与频率
A0307
A0308
天体力学和人造卫星动力学
A030701 人造天体、太阳系小天体、行星系
统和恒星系统动力学
A030702 N体问题、非线性和相对论天体力学
天文技术和方法
A0309
A0310 A04 物理学I
A0401
A0402
A030801 光学、紫外和红外天文技术与方法
A030802 射电、毫米波和亚毫米波天文技术
与方法
A030803 高能天体物理技术方法和空间天文
技术与方法
A030804
海量数据处理及数值模拟天文技
术与方法
中、西方天文学史
天文学同其他学科的交叉
凝聚态物性I:结构、力学和热学性质
A040101 固体结构和人工微结构
A040102 软物质和液体的结构与性质
A040103 凝聚态物质的力学、热学性质,相
变和晶格动力学
A040104 凝聚态物质的(非电子)输运性质
A040105 薄膜和纳米结构的形成 A040106 表面,薄膜和纳米结构的表征和分
析
A040107 表面、界面、介观系统、纳米系统的非电子性质
凝聚态物性 II :电子结构、电学、磁学和光学性质
A040201 块体材料的电子态
A040202 强关联电子系统
A040203 电子输运过程:电导、光电导、磁
电导
A040204 表面、界面和低维系统的电子结构
及电学性质
A040205 介观系统和人工微结构的电子结
构、光学和电学性质
A040206 超导电性
A040207 磁有序系统
A040208 低维、介观和人工微结构的磁性
A040209 介电、压电、热电和铁电性质
A040210 凝聚态物质的光学和波谱学、物质
与粒子的相互作用和辐射
A040211 A040212 A040213 A040214 A040215 原子和分子物理 极端条件下的凝聚态物理 量子计算中的凝聚态物理问题 软物质、有机和生物材料的电子结构和物理
生命现象中的凝聚态物理问题
A0403 凝聚态物理中的新效应及其他问题
A04030A04030A04030A04030A04030A040306
A040307
A040308 A0404 光学 A040401
A040402
A040403
A040404
A040405
A040406
A040407
A040408
A040409
A040410
A040411 A040412
A040413
A040414 A0405 声学
A040501
A040502
A040503
A040504
A040505
A040506
A040507 A040508
A040509
原子和分子结构理论
原子、分子、光子相互作用与光谱
原子分子碰撞过程及相互作用
大分子、团簇与特殊原子分子性质
极端条件下的原子分子物理
外场中的原子分子性质及其操控
量子信息中的原子分子物理问题
与原子、分子有关的其他物理问题
光的传播和成像
信息光学中的物理问题
光源、光学器件和光学系统中的物理问题
纤维光学和集成光学中的物理问题
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超强、超快光物理
微纳光学与光子学
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
非线性光学
光学材料中物理问题及固体发光
激光光谱学及高分辨高灵敏光谱方法
X-射线、红外、THz物理
光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与光学有关的其他物理问题和交叉学科
线性与非线性声学
水声和海洋声学及空气动力声学
超声学、量子声学和声学效应
噪声、噪声效应及其控制
生理、心理声学和生物声学
语言声学、乐声及声学信号处理
声学换能器、声学测量方法和声学材料
信息科学中的声学问题
建筑声学与电声学
与声学有关的其他物理问题和交叉
A040510
A0 物理学II
学科
A0501
基础物理学
A050101
物理学中的数学问题与计算方法
A050102
经典物理及其唯象学研究
A050103
量子物理及其应用
A050104
量子信息学
A050105
统计物理学与复杂系统
A050106 相对论、引力与宇宙学
A0502 粒子物理学和场论
A050201 场和粒子的一般理论及方法
A050202 量子色动力学、强相互作用和强子
物理
A050203 电-弱相互作用及其唯象学
A050204 非标准模型及其唯象学
A050205 弦论、膜论及隐藏的空间维度
A050206 非加速器粒子物理
A050207 粒子天体物理和宇宙学
A0503 核物理
A050301 原子核结构与特性研究
A050302 原子核高激发态、高自旋态和超形
变
A050303 核裂变、核聚变、核衰变
A050304 重离子核物理
A050305 放射性核束物理、超重元素合成及
反应机制
A050306 中高能核物理
A050307 核天体物理
A0504
核技术及其应用
A050401 离子束与物质相互作用和辐照损伤
A050402
离子束核分析技术
A050403
核效应分析技术
A050404 中子技术及其应用
A050405 加速器质谱技术
A050406 离子注入及离子束材料改性
A050407 核技术在环境科学、地学和考古中的应用
A050408 核技术在工、农业和医学中的应用
A050409 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
A0505 粒子物理与核物理实验方法与技术
A050501 束流物理与加速器技术
A050502 荷电粒子源、靶站和预加速装置
A050503 束流传输和测量技术
A050504 反应堆物理与技术
A050505 A050506 A050507 A050508 A050509
散裂中子源相关技术 探测技术和谱仪 辐射剂量学和辐射防护 实验数据获取与处理
新原理、新方法、新技术、新应用
A0506
等离子体物理 A050601 A050602 A050603 A050604 A050605 A050606 A050607 A050608 A050609 A050610 A050611
等离子体中的基本过程与特性 等离子体产生、加热与约束 等离子体中的波与不稳定性 等离子体中的非线性现象 等离子体与物质相互作用 等离子体诊断 强粒子束与辐射源 磁约束等离子体 惯性约束等离子体 低温等离子体及其应用 空间和天体等离子体及特殊等离子体
A0507
同步辐射技术及其应用
A050701
同步辐射光源原理和技术 A050702 A050703
自由电子激光原理和技术 束线光学技术和实验方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代码
化学科学部
B0
1无机化学 B0101
无机合成和制备化学
B0102
B0103
B0104
B0105
B0106
B0107
B0108
B0109
B0110
B010101 B010102 元素化学 B010201 B010202 B010203 B010204 配位化学 B010301 B010302 B010303 生物无机化学B010401 B010402 B010403 B010404 固体无机化学B010501 B010502 B010503 B010504 物理无机化学B010601 B010602 B010603 B010604 B010605 无机材料化学B010701 B010702 分离化学 B010801 B010802 B010803 核放射化学 B010901 B010902 B010903 B010904 同位素化学
合成与制备技术
合成化学
稀土化学
主族元素化学
过渡金属化学
丰产元素与多酸化学
固体配位化学
溶液配位化学
功能配合物化学
金属蛋白(酶)化学
生物微量元素化学
细胞生物无机化学
生物矿化及生物界面化学
缺陷化学
固相反应化学
固体表面与界面化学
固体结构化学
无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
理论无机化学
无机光化学
分子磁体
无机反应热力学与动力学
无机固体功能材料化学
仿生材料化学
萃取化学
分离技术与方法
无机膜化学与分离
核化学与核燃料化学
放射性药物和标记化合物
放射分析化学
放射性废物处理和综合利用
B0111 B0112 B0113 B0114 B0115 B0116 有机化学 B0201
B0202
B0203
B020
4B0205
B0206
B0207
无机纳米化学
无机药物化学
无机超分子化学
有机金属化学
原子簇化学
应用无机化学
有机合成 B020101 有机合成反应与试剂
B020102
复杂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 B020103 选择性有机反应
B020104 催化与不对称反应
B020105 组合合成
金属有机化学
B020201 金属络合物的合成与反应
B020202 生物金属有机化学
B020203 金属有机材料化学
元素有机化学
B020301 有机磷化学
B020302 有机硅化学
B020303 有机硼化学
B020304 有机氟化学
天然有机化学
B020401 甾体及萜类化学
B020402 中草药与植物化学
B020403 海洋天然产物化学
B020404 天然产物合成化学
B020405 微生物与真菌化学
物理有机化学
B020501 活泼中间体化学
B020502 有机光化学
B020503 立体化学基础
B020504 有机分子结构与反应活性
B020505 理论与计算有机化学
B020506 有机超分子与聚集体化学
B020507 生物物理有机化学
药物化学
B020601 药物分子设计与合成 B020602 药物构效关系
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有
机化学
B020701 多肽化学
B020702 核酸化学
B020703 蛋白质化学
B020704
糖化学
B0 B0
3B0208
B0209
B0210 B0211
物理化学 B0301
B0302
B0303
B0304
B0305
B020705 仿生模拟酶与酶化学
B020706 生物催化与生物合成 有机分析
B020801 有机分析方法
B020802 手性分离化学
B020803 生物有机分析
应用有机化学
B020901 农用化学品化学
B020902 食品化学
B020903 香料与染料化学
绿色有机化学
有机分子功能材料化
学
B021101 功能有机分子的设计与合成
B021102 功能有机分子的组装与性质
B021103 生物有机功能材料
结构化学
B030101 体相结构
B030102 表面结构
B030103 溶液结构
B030104 动态结构
B030105 光谱与波谱学
B030106 纳米及介观结构
B030107 方法与理论
理论和计算化学
B030201 量子化学
B030202 化学统计力学
B030203 化学动力学理论
B030204 计算模拟方法与应用
催化化学
B030301 多相催化
B030302 均相催化
B030303 仿生催化
B030304 光催化
B030305 催化表征方法与技术
化学动力学
B030401 宏观动力学
B030402 分子动态学
B030403 超快动力学
B030404 激发态化学
胶体与界面化学
B030501 表面活性剂
B030502
分散体系与流变性能
B04
B0306
B0307
B0308
B0309
B0310
高分子科学 B0401
B030503 表面/界面吸附现象
B030504 超细粉和颗粒
B030505 分子组装与聚集体
B030506 表面/界面表征技术
电化学
B030601 电极过程动力学
B030602 腐蚀电化学
B030603 材料电化学
B030604 光电化学
B030605 界面电化学
B030606 电催化
B030607 纳米电化学
B030608 化学电源
光化学和辐射化学
B030701 超快光谱学
B030702 材料光化学
B030703 等离子体化学与应用
B030704 辐射化学
B030705 感光化学
B030706 光化学与光物理过程
热力学
B030801 化学平衡与热力学参数
B030802 溶液化学
B030803 量热学
B030804 复杂流体
B030805 非平衡态热力学与耗散结构
B030806 统计热力学
生物物理化学
B030901 结构生物物理化学
B030902 生物光电化学与热力学
B030903 生命过程动力学
B030904 生物物理化学方法与技术
化学信息学
B031001 分子信息学
B031002 化学反应和化学过程的信息学
B031003 化学数据库
B031004 分子信息处理中的算法
高分子合成化学
B040101 高分子设计与合成
B040102 配位聚合与离子型聚合
B040103 高分子光化学与辐射化学
B040104
生物参与的聚合与降解反应
B0402
B0403
B0404
B0405
B0406
B0407
B040105 缩聚反应
B040106 自由基聚合
高分子化学反应
B040201 高分子降解与交联
B040202 高分子接枝与嵌段
B040203 高分子改性反应与方法
功能与智能高分子
B040301 吸附与分离功能高分子 B040302 高分子催化剂和高分子试剂
B040303 医用与药用高分子
B040304 生物活性高分子
B040305 液晶态高分子
B040306 光电磁功能高分子
B040307 储能与换能高分子
B040308 高分子功能膜
B040309
仿生高分子
天然高分子与生物高
分子
B040401 基于可再生资源高分子
高分子组装与超分子
结构
B040501 超分子聚合物
B040502 超支化与树形高分子
高分子物理与高分子
物理化学
B040601 高分子溶液
B040602 高分子聚集态结构
B040603 高分子转变与相变
B040604 高分子形变与取向
B040605 高分子纳米微结构及尺寸效应
B040606 高分子表面与界面
B040607 高分子结构与性能关系
B040608 高分子测试及表征方法
B040609 高分子流变学
B040610 聚电解质与高分子凝胶
B040611 高分子塑性与黏弹性
B040612 高分子统计理论
B040613 高分子理论计算与模拟
应用高分子化学与物
理
B040701 高分子加工原理与新方法
B040702 高性能聚合物
B040703
高分子多相与多组分复合体系
B040704 B040705 B040706
聚合反应动力学及聚合反应过程控制 杂化高分子 高分子循环利用
B05
分析化学
B0501
色谱分析
B0502
B0503
B0504
B0505
B0506
B050101
气相色谱
B050102
液相色谱
B050103
离子色谱与薄层色谱
B050104
毛细管电泳及电色谱
B050105
微流控系统与芯片分析
B050106 色谱柱固定相与填料
电化学分析
B050201
伏安法
B050202
生物电分析化学
B050203
化学修饰电极
B050204
微电极与超微电极
B050205
光谱电化学分析
B050206
电化学传感器
B050207
电致化学发光
光谱分析
B050301
原子发射与吸收光谱
B050302
原子荧光与X-射线荧光光
谱
B050303
分子荧光与磷光光谱
B050304
化学发光与生物发光
B050305
紫外与可见光谱
B050306
红外与拉曼光谱
B050307
光声光谱
B050308
共振光谱
波谱分析与成像分析
质谱分析
分析仪器与试剂
B06
B0507
B0508
B0509
B0510
B0511
B0512
B0513
化学工程及工业化学 B0601
B0602
B0603
B050601
联用技术
B050602
分析仪器关键部件、配件研制
B050603 分析仪器微型化
B050604
极端条件下分析技术
热分析与能谱分析
放射分析
生化分析及生物传感
B050901
单分子、单细胞分析
B050902
纳米生物化学分析方法
B050903
药物与临床分析
B050904 细胞与病毒分析
B050905
免疫分析化学
B050906
生物分析芯片
活体与复杂样品分析
样品前处理方法与技
术
化学计量学与化学信
息学
表面、形态与形貌分析
B051301
表面、界面分析
B051302
微区分析
B051303
形态分析
B051304
扫描探针形貌分析
化工热力学和基础数
据
B060101 状态方程与溶液理论
B060102 相平衡
B060103 化学平衡
B060104 热力学理论及计算机模拟
B060105 化工基础数据
传递过程
B060201 化工流体力学和传递性质
B060202 传热过程及设备
B060203 传质过程
B060204 颗粒学
B060205 非常规条件下的传递过程
分离过程
B060301 蒸馏蒸发与结晶
B060302 干燥与吸收
B060303 萃取
B060304 吸附与离子交换
B060305 机械分离过程
B060306 膜分离
B060307
非常规分离技术
B060
4B0605
B0606
B0607
B0608
B0609
B0610 B061
1化学反应工程
B060401 化学反应动力学
B060402 反应器原理及传递特性
B060403 反应器的模型化和优化
B060404 流态化技术和多相流反应工程
B060405 固定床反应工程
B060406 聚合反应工程
B060407 电化学反应工程
B060408 生化反应工程
B060409 催化剂工程
化工系统工程
B060501 化学过程的控制与模拟
B060502 化工系统的优化
无机化工
B060601 基础无机化工
B060602 工业电化学
B060603 精细无机化工
B060604 核化工与放射化工
有机化工
B060701 基础有机化工
B060702 精细有机化工
生物化工与食品化工
B060801 生化反应动力学及反应器
B060802 生化分离工程
B060803 生化过程的优化与控制
B060804 生物催化过程
B060805 天然产物及农产品的化学改性
B060806 生物医药工程
B060807 绿色食品工程与技术
能源化工
B060901 煤化工
B060902 石油化工
B060903 燃料电池
B060904 天然气及碳--化工
B060905 生物质能源化工
化工冶金
环境化工
B061101 环境治理中的物理化学原理
B061102 三废治理技术中的化工过程
B061103 环境友好的化工过程
B061104
可持续发展环境化工的新概念
B0612
环境化学 B0701
B0702
B0703
B0704
B0705
B0706
B0707
资源化工
B061201 资源有效利用与循环利用
B061202 材料制备的化工基础
环境分析化学
B070101
无机污染物分离分析
B070102 有机污染物分离分析
B070103 污染物代谢产物分析
B070104 污染物形态分离分析
环境污染化学
B070201 大气污染化学
B070202 水污染化学
B070203 土壤污染化学
B070204 固体废弃物污染化学
B070205 放射污染化学
B070206 纳米材料污染化学
B070207 复合污染化学
污染控制化学
B070301 大气污染控制化学
B070302 水污染控制化学
B070303 土壤污染控制化学
B070304 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化学
污染生态化学
B070401 污染物赋存形态和生物有
效性
B070402 污染物与生物大分子的相
互作用
B070403 污染物的生态毒性和毒理
理论环境化学
B070501 污染化学动力学
B070502 污染物构效关系
B070503 化学计量学在环境化学中的应用
B070504 环境污染模式与预测
区域环境化学
B070601 化学污染物的源汇识别
B070602 污染物的区域环境化学过程
B070603
污染物输送中的化学机制
化学环境污染与健康
B070701
环境污染的生
物标志物
B070702
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
B070703
人居环境与健康
B070704
环境暴露与毒理学
B0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代码
生命科学部
C01
微生物学 C0101
C0102
C0103
C0104 C0105
C0106
C0107
微生物资源与分类学
C010101 细菌资源、分类与系统发育 C010102 放线菌资源、分类与系统发育 C010103 真菌资源、分类与系统发育 C010104 病毒资源与分类 微生物生理与生物化学
C010201 微生物生理与代谢 C010202 微生物生物化学 微生物遗传育种学
C010301 微生物功能基因 C010302 微生物遗传育种 微生物学研究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环境微生物学
C010501 陆生环境微生物学 C010502 水生环境微生物学 C010503 其他环境微生物学 病原细菌与放线菌生物学
C010601
植物病原细菌与放线菌生物学 C010602
动物病原细菌与放线菌生物学 C010603
人类病原细菌与放线菌生物学
病原真菌学
C010701
植物病原真菌学 C010702
动物病原真菌学
C010703
人类病原真菌学
病毒学 C010801
C0108
植物病毒学
C010802
动物病毒学 C010803
人类病毒学 C010804 噬菌体
C0109
C02 植物学
C0201
C0202
C0203
C0204
C0205
C0206
C0207
支原体、立克次体与衣原体
C010901 支原体
C010902
立克次体、衣原体等
植物结构学
C020101 植物形态结构与功能
C020102 植物形态与发生
植物分类学
C020201 种子植物分类 C020202 孢子植物分类 C020203 植物地理学
植物进化生物学
C020301 植物系统发育 C020302 古植物学与孢粉学 C020303 植物进化与发育 植物生理与生化
C020401 光合作用
C020402 生物固氮
C020403 呼吸作用
C020404 矿质元素与代谢 C020405 有机物质合成与运输 C020406 水分生理
C020407 抗性生理
C020408 植物激素与生长发育 C020409 植物次生代谢与调控 C020410 种子生理
植物生殖生物学
C020501 植物配子体发生与受精 C020502 植物胚胎发生 植物资源学
C020601 植物资源评价 C020602 植物引种驯化 C020603 植物种质
C020604 植物化学
C020605 水生植物与资源 植物学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法 C0生态学 C0301
分子与进化生态学 C030101 C030102 行为生态学 C030201 C030202 生理生态学 C030301 C030302 种群生态学 C030401 C030402 C030403 群落生态学 C030501 C030502 C030601 C030602 C030603 C030604 C030701 C030702 C030801 C030802 微生物生态学 污染生态学 C031001 C031002 土壤生态学 C031101 C031102 C031201 C031202 C031203 生态安全评价 C031301
转基因生物的生态 污染生态学 毒理生态学
群落结构与动态 物种间相互作用 农田生态学 森林生态学 草地与荒漠生态 水域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 区域生态学
分子生态学 进化生态学
昆虫行为生态学 其他动物行为生态学
植物生理生态学 动物生理生态学
植物种群生态学 昆虫种群生态学 其他动物种群生态学
C0302
C0303
C0304
C0305
C0306
生态系统生态学
C0307
景观与区域生态学
C0308
全球变化生态学
C0309 C0310
陆地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 海洋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
C0311
C0312
土壤生态系统水分、养分循环 土壤生物与土壤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 保护生物学 受损生态系统恢复
保护生物学与恢复生态学
C0313
安全性评价
C031302 外来物种的入侵 与生态安全性评价
C0 C031303
生态工程评价 林学 C0401 C0402
森林资源学 森林资源信息学
C040201 C040202
森林资源管理与信息技术 森林灾害监测的 理论与方法
C0403 木材物理学 C040301 C040302 C040303 林产化学 C040401 C040402 森林生物学 C040501 C040502 C040503 森林土壤学 森林培育学 C040701 C040702 C040703 C040704 森林经理学 C040801 C040802 森林健康 C040901 C040902 C040903 C041001 C041002 C041003 经济林学 C041101
经济林重要形状 森林病理 森林害虫 森林防火 林木种质资源 林木遗传改良 林木育种理论与方法 森林可持续发展 森林分类经营 人工林培育 种苗学 复合农林业
树木生长发育 树木抗逆生理学 树木繁殖生物学 树木化学成分分析 造纸与制浆
材性及其改良 木材加工学 人工复合木材
C0404
C0405
C0406 C0407
森林植被恢复与保持
C0408
C0409
C0410
林木遗传育种学
C0411
形成及调控
C041102 经济林栽培生理
C041103 林木果实采后生物学
C041104 茶学
C0412 园林学
C041201 园林植物种质资源
C041202 城市园林与功能
C041203 园林规划和景观设计
C0413 荒漠化与水土保持
C041301 防护林学
C041302 森林植被与水土保持
C041303 植被与荒漠化
C0414 林业研究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C05 生物物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C0501 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
C050101 生物大分子结构计算与理论预测
C050102 生物大分子空间结构测定
C050103 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
C0502 生物化学
C050201 蛋白质与多肽生物化学
C050202 核酸生物化学
C050203 酶学
C050204 糖生物学
C050205 无机生物化学
C0503 蛋白质组学
C0504 膜生物化学与膜生物物理学
C050401 生物膜结构与功能
C050402 跨膜信号转导
C050403 物质跨膜转运
C050404 其他膜生物化学与膜生物物理学
C0505 系统生物学
C0506 环境生物物理
C050601 电磁辐射生物物理
C050602 声生物物理
C050603 光生物物理
C050604 电离辐射生物物理与放射生物学
C050605 自由基生物学
C0507 空间生物学
C0508 生物物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新方法
与新技术
C06 遗传学与发育生物学
C0601 植物遗传学 C060101 C060102 C060103 动物遗传学 C060201 C060202 C060203 微生物遗传学 C060301 C060302 人类遗传学 C060401 C060402 C060403 C060404 医学遗传学 C060501 C060502 C060503 C060504 C060505 C060506 基因组学 C060601 C060602 C060603 C060701 C060702 C060703 C060704 C060705 生物信息学 C060801 C060802 C060803 C060804 发育生物学 C061001 C061002
生物数据分析 基因组结构与分析 比较基因组与进化 基因组信息学 组蛋白修饰及意义 DNA修饰及意义 染色体重塑及意义 原核微生物遗传 真核微生物遗传 植物分子遗传 植物细胞遗传 植物数量遗传
动物分子遗传 动物细胞遗传 动物数量遗传
C0602
C0603
C0604
C060
5人类遗传的多样性 人类起源与进化
人类行为的遗传基础 人类表型性状与遗传
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基础 多基因遗传病的遗传基础 线粒体与疾病 染色体异常与疾病 肿瘤遗传
遗传病模型
C0606
C0607
基因表达调控与表观遗传学
非编码RNA调控与功能 转录与调控
C0608
C0609 C0610
生物信息算法及工具 生物信息挖掘 生物系统网络模型
遗传学研究新方法
性器官与性细胞发育 精卵识别与受精
C07 细胞生物学
C061003 C061004 C061005 C061006 C061007 C061008 C061009 C061010
胚胎早期发育
组织、器官的形成与发育 组织、器官的维持与再生 细胞的分化与发育 核质互作与重编程 干细胞及定向分化基础 模式生物与发育 发育研究新方法与体系
C070C070C070C070C070C0706
C0707
C0708
C0709
C0710
C0711
C08 免疫学
C0801
C0802
C0803
C0804
C0805
C0806
C0807
细胞、亚细胞结构与功能
细胞生长与分裂
细胞周期与调控
细胞增殖与分化
细胞衰老
细胞死亡
细胞运动
细胞外基质
细胞信号转导
人体解剖学
人体组织与胚胎学
C071101 人体组织学
C071102 人体胚胎学
免疫生物学
C080101 分子免疫
C080102 细胞免疫
C080103 免疫应答
C080104 免疫耐受
C080105 免疫调节
免疫遗传学
免疫病理学
神经内分泌免疫学
生殖免疫学
黏膜免疫学
临床免疫学
C080701 自身免疫与自身
免疫性疾病
C080702 超敏反应与超敏反应 性疾病
C080703 免疫缺陷与免疫缺陷
性疾病
C09
C080704 感染免疫学 C080801 C080802 C080803 C080804 肿瘤免疫学 移植免疫学 器官移植学 免疫预防学 免疫诊断学 疫苗学 C081401 C081402 C081403 C081404 抗体工程学 C081501 C081502 C081503
其他免疫性疾病
病毒与免疫 细菌与免疫 真菌与免疫 寄生虫与免疫
C0808
C0809 C0810 C0811 C0812 C0813 C0814
C0815
疫苗设计 疫苗佐剂 疫苗递送系统 疫苗效应及机制
抗体与功能 重组与改型 抗体的高效表达系统
C0816 C090
1免疫学新技术新方法 心理学 C090101 C090102 C090103 C090104 C090105 C090106 C090107 C090108 C090109 神经生物学 C090201 C090202 C090203 C090204 C090205 C090206 C090207
神经科学与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 精神卫生学 工程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
分子神经生物学 细胞神经生物学 发育神经生物学 系统神经生物学 认知神经生物学 计算神经生物学 感觉系统神经生物学 C0902
C0903 神经和精神系统疾病
C090301 神经病学
C090302 精神病学
C10 生物医学工程学
C1001
C100C100C100C100C1006
C1007
C1008
C1009 C11 农学
C1101
生物力学与生物流变学
C100101 生物力学
C100102 生物流变学
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学
C100201 生物材料
C100202 组织工程
C100203 人工器官
仿生学
生物医学电子学
C100401 生物医学信号检测与处理 C100402 生物系统建模及仿真 C100403 生物医学器件与仪器 C100404 生物传感
生物医学图像与成像
C100501 生物医学图像 C100502 医学信息系统 C100503 生物医学成像 纳米生物学与纳米医学
C100601 纳米生物学
C100602 纳米医学
医学影像学
C100701 影像诊断学
C100702 生物医学超声 C100703 核医学
C100704 医学影像物理与工程 放射医学 C100801 放射治疗学
C100802 放射病理学
C100803 放射生物学
C100804 放射防护学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的新技术
与新方法
农学基础 C110101 农业数学与农业物理 C110102 农业气象学
C110103 农业水土资源利用学 C110104
农业信息学
C110105 作物学 C110201 C110202 农业系统工程 C1102
作物生理学 作物栽培与耕作学
C110203
C110204
C110205
C110206
C110207
C110208 C110209
C110210
C1103 植物营养学
C110301
C110302
C110303
C110304
C110305
C1104 植物保护学
C110401
C110402
C110403
C110404
C110405
C110406
C110407
C110408
C110409
C110410
C110411
C110412
C110413 C1105 园艺学 C110501
C110502
稻类作物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 麦类作物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 玉米作物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 油料作物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 棉麻类作物种质资源 与遗传育种
其他作物种质资源 与遗传育种
作物种子学
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 与方法
植物营养遗传 植物营养生理 肥料与施肥科学
养分资源与养分循环 作物-土壤互作过程 与调控
植物病虫害测报学
植物病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植物真菌病害与防治 植物细菌病害与防治 植物病毒病害与防治 植物其他病害与防治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杂草防治
鼠害防治
农业有害生物检疫学 化学保护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 植物害虫生物防治
果树学
蔬菜学
C12
C1106
C110503 C110504 C110505 C110601 C110602 C110603 C110604 C110605 畜牧学 C120101 C120102 C120103 C120104 C120105 C120106 C120107 C120108 C120109 C120110 C120111 兽医学 C120201 C120202 C120203 C120204 C120205 C120206 C120207 C120208 C120209 水产学 C120301 C120302 C120303 C120304 C120305 C120306 C120307 C120308 动物食品科学
瓜果学 观赏园艺学 设施园艺学
农作物产品贮藏、保鲜与安全
农作物产品贮藏保鲜的理论与方法 农作物产品的品质与营养 农作物产品安全 果蔬贮藏与保鲜 食用真菌
畜牧兽医与水产学 C120
1畜禽资源 畜禽遗传育种学 畜禽繁殖学 动物营养学 饲料学 畜禽行为学 畜禽环境学 畜产品加工学 草原学 养蚕学 养蜂学
C1202
畜禽组织与解剖学 畜禽生理生化 动物病理学 兽医免疫学 兽医寄生虫学 兽医传染病学 中兽医学
兽医药理学与毒理学 临床兽医学
C1203
水产生物生理学 水产生物遗传育种学 水产资源与保护学 水产生物营养学 水产养殖学 水产生物病害与控制 水产品加工与保鲜 水产品安全与质量控制
C1204
C120401 动物产品的贮藏、保鲜
C120402 动物产品的品质与营养
C120403 动物产品的安全 C13 动物学
C1301 动物形态学及胚胎学
C1302 动物系统及分类学
C130201 动物分类学
C130202 动物系统学
C130203 动物地理学
C130204 动物进化
C1303 动物生理及行为学
C130301 动物生理生化
C130302 动物行为学
C1304 动物资源与保护
C1305 昆虫学
C130501 昆虫系统及分类学
C130502 昆虫形态学
C130503 昆虫行为学
C130504 昆虫生理生化
C130505 昆虫毒理学
C130506 昆虫资源与保护
C1306 实验动物学
C130601 实验动物
C130602 模式动物 C14 生理学与病理学
C1401 人体生理学
C140101 循环生理学
C140102 血液及淋巴生理学
C140103 呼吸生理学
C140104 消化生理学
C140105 泌尿生理学
C140106 内分泌及代谢生理学
C140107 生殖生理学
C1402 人体病理学
C140201 心血管系统病理学
C140202 血液及淋巴系统病理学
C140203 呼吸系统病理学
C140204 消化系统病理学
C140205 泌尿系统病理学
C140206 内分泌及代谢系统病理学
C140207 生殖系统病理学
C140208 肿瘤病理学
C140209 实验病理学
C1403 病理生理学
C140301 疾病与离子通道
C140302 疾病与受体
C140303 炎症
C140304 组织重构
C140305 缺血缺氧
C140306 休克与微循环
C140307 应激、适应与代偿
C140C140C1406
C15 预防医学
C1501
C1502
C150C1504
C1505
C1506
C1507
C140308 疾病与血管新生 内科学
C140401 心血管系统疾病 C140402 血液与淋巴系统疾病 C140403 呼吸系统疾病 C140404 消化系统疾病 C140405 泌尿系统疾病 C140406 内分泌学与代谢病 运动医学
C140501 运动生理与生化 C140502 运动损伤与修复 特种医学
C140601 特殊环境生理学 C140602 特殊环境病理学 C140603 特种环境相关疾病
环境与职业卫生学
C150101 环境卫生学
C150102 职业卫生学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C150201 营养学
C150202 食品卫生学
妇幼与儿童少年卫生学
C150301 妇幼卫生学
C150302 儿童少年卫生学 卫生毒理学
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
C150501 传染病流行病学 C150502 非传染病流行病学 C150503 流行病学方法学及卫生统计学地方病学 传染病学 C150701 传染病媒介生物
C16
C1508
C150702 C150703 C150704 C150705 皮肤性病学 C150801 C150802
寄生虫性传染病 病毒性传染病 细菌性传染病
其他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
皮肤病 性传播疾病
C1601
临床医学基础Ⅰ
诊断学与治疗学基础
C16010C16010
2C160103 C1602
麻醉学 C160201
C160202
C160203
C160204
C1603
外科学基础
C160301
C160302 C1604 普通外科学
C160401
C160402
C160403
C160404
C160405
C160406
C160407 C1605
心胸外科学
C160501
C160502
C160503
C160504
C160505 C1606
泌尿外科学
C160601
C160602
C160603
C160604
C160605
C160606 C1607
骨外科学
物理诊断学
检验医学
物理治疗学基础
麻醉学基础
镇痛
脏器保护与复苏 体外循环
外科营养与代谢 外科感染
胃肠、肛管疾病 肝、胆、胰疾病 乳腺疾病
甲状腺疾病
血管外科和淋巴管疾病 腹部脏器移植 腹部其他组织器官疾病
胸部外伤
成人心脏外科学 先天性心脏病学 胸部其他组织器官疾病 心肺移植和辅助循环学
结石
尿动力学
男科学
泌尿系统脏器移植 前列腺疾病
泌尿系统畸形、损伤、炎症等
C17
C160701 C160702 C160703 C160704 C160705 C160706 神经外科学 C160801 C160802 C160803
C160901 C160902 整形外科学 C161001 C161002 小儿外科学 老年医学 C161201 C161202 康复医学 妇科学 生殖医学 产科学 围生医学 儿科学 眼科学 C170601 C170602 C170603 C170604 耳鼻喉科学 C170701 C170702 C170703 口腔医学 C170801 C170802 C170803 C170804 法医学
脊柱外科 关节外科
手外科与外周神经修复 骨质疏松 骨创伤 骨与关节感染
C1608
C1609
功能神经外科 损伤、修复、移植
脑血管疾病 创伤学 烧伤学 创面愈合与瘢痕 体表组织器官畸形
衰老生理学 衰老病理学
角膜及眼表疾病 眼底疾病
视神经及视路相关疾病 眼科其他疾病
鼻和前颅底疾病 咽喉及颈部疾病 耳和侧颅底疾病 口腔内科学 口腔颌面外科学 口腔修复学 口腔正畸学
创伤与烧伤外科学
C1610
C1611 C1612
C1613 C1701 C1702 C1703 C1704 C1705 C1706 临床医学基础Ⅱ
C1707
C1708
C1709
C18
C19
C1710
肿瘤学 C171001 C171002 C171003 C171004 C171005 C171006 C171007 C171008 C171009 C171010 药理学 C180101 C180102 C180103 C180104 C180105 C180106 C180107 C180108 C180109 C180110 C180111 C180112 药物学 C180201 C180202 C180203 C180204 C180205 C180206 C180207 C180208 C180209 中医基础理论 C190101 C190102 C190103 C190104 C190105
肿瘤研究体系与方法 肿瘤病因 肿瘤诊断 肿瘤预防 肿瘤化学药物治疗 肿瘤物理治疗 肿瘤生物治疗 肿瘤综合治疗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 抗肿瘤转移与复发
药物学与药理学 C180
1神经精神药物药理学 心脑血管药物药理学 老年病药物药理学 抗炎与免疫药物药理学 抗肿瘤药物药理学 抗病毒药物药理学 代谢性疾病药物药理学 消化与呼吸系统药物药理学 血液、泌尿与生殖系统药物药理学 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 临床药理学 药物毒理学
C1802
合成药物化学 天然药物化学 药物设计与药物信息学 药剂学 生物药物 药物分析学 海洋药物学 药物材料学 特种药物学
脏腑气血津液体质 病因病机 证候基础研究 治则与治法 中医方剂学
中医学与中药学 C190 C190
2C190106 C190107 中医临床基础 C190201 C190202 C190203 C190204 C190205 C190206 C190207 C190208 C190209 C190210 针灸学 C190301 C190302 中西医结合 C190401 C190402 中药化学
中医诊断学 经络学与腧穴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儿科学 中医眼科学 中医耳鼻喉科学 中医口腔科学 中医老年病学 中医养生与康复
C1903
C1904
中医针灸学 按摩推拿学
C1905 C1906
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 中西医结合临床基础
中药资源与鉴定学 C190601 C190602 C190603 C190604 中药药理学 C190701 C190702 C190703 C190704 C190705 C190706 C190707 C190708 C190709 C190710 C190801 C190802 中药制剂学 民族医药学 C191001
民族医学 神经精神药理 心脑血管药理 抗肿瘤药理 内分泌及代谢药理 抗炎与免疫药理 抗病毒药理 消化与呼吸药理 泌尿与生殖药理 中药药代动力学 中药毒理学 中药炮制学 中药药性理论研究
道地药材 种质资源评价 药材质量评价 中药鉴定学
C1907
C1908 中药药性与炮制学
C1909 C1910
C191002 民族药学
C1911 中医药学研究的新方法、新技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代码
地球科学部
D0地理学 D0101
自然地理学 D010101 D010102 D010103 D010104 D010105 D010106 人文地理学 D010201 D010202 D010203 D010204
D0103 D0104 D0105
景观地理学 环境变化与预测 土壤学 D010501 D010502 D010503 D010504 D010505 D010506
经济地理学 社会、文化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 乡村地理学 地貌学 水文学 应用气候学 生物地理学 冰冻圈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
D0102
土壤地理学 土壤物理学 土壤化学 土壤生物学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 土壤肥力与土壤养分循环
D0106 D0107
D010507 D010508 地理信息系统 D010701 D010702 D010703 测量与地图学
土壤污染与修复 土壤质量与食物安全
遥感机理与方法
空间数据组织与管理 遥感信息分析与应用 空间定位数据分析与应用
D0108
D0109
D0110
D0111
D0112
D02 地质学
D020
1D020D020D020D020D0206
D0207
D0208
D0209
D0210
D0211
污染物行为过程及其环境效应
D010901 污染物迁移、转化、归趋动力学
D010902 污染物生物有效性与生态毒理
D010903 污染物区域空间过程与生态风险
区域环境质量与安全
D011001 区域环境质量综合评估
D011002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公共安全
D011003 重大工程活动的影响
D011004 生态恢复及其环境效应
自然资源管理
D011101 可再生资源演化
D011102 自然资源评价
D011103 自然资源利用与规划
区域可持续发展
D011201 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D011202 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
D011203
可持续性评估
古生物学和古生态学
D020101 古生物学
D020102 古人类学
D020103 古生态学
D020104 地球环境与生命演化
地层学
矿物学(含矿物物理学)
岩石学
矿床学
沉积学和盆地动力学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
煤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
前寒武纪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与活动构造
D021101 构造地质学
D0D0
4D0212 D0213 D0214 D0215 D0216 D0217 D0218
D021102 D021103 大地构造学
活动构造 构造物理与流变学
水文地质学(含地热地质学)工程地质学
数学地质学与遥感地质学 火山学
生物地质学
环境地质学和灾害地质学
地球化学 D0301 同位素地球化学 D030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D0303 岩石地球化学 D0304 矿床地球化学和有机地球化学 D0305 同位素和化学年代学 D0306 实验地球化学和计算地球化学 D0307 宇宙化学与比较行星学 D0308 生物地球化学 D0309 环境地球化学
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 D0401 大地测量学
D040101 物理大地测量学
D040102 动力大地测量学
D040103 卫星大地测量学(含导航学)
D0402 地震学
D0403 地磁学
D0404 地球电磁学
D0405 重力学
D0406 地热学
D0407 地球内部物理学
D0408 地球动力学
D0409 应用地球物理学
D040901 勘探地球物理学
D040902 城市地球物理
D0410 空间物理
D041001 高层大气物理学
D041002 电离层物理学
D041003 磁层物理学
D041004 太阳大气和行星际物理学
D041005 宇宙线物理学
D041006 行星物理学
D0411 地球物理实验与仪器
D0D06
D0412 空间环境和空间天气
大气科学 D0501 对流层大气物理学 D0502 边界层大气物理学和大气湍流 D0503 大气遥感和大气探测 D0504 中层与行星大气物理学 D0505 天气学 D0506 大气动力学 D0507 气候学与气候系统 D0508 数值预报与数值模拟 D0509 应用气象学 D0510 大气化学 D0511 云雾物理化学与人工影响天气 D0512 大气环境与全球气候变化 D0513 气象观测原理、方法及数据分析 海洋科学
D0601 物理海洋学 D0602 海洋物理学 D0603 海洋地质学 D0604 海洋化学 D0605 河口海岸学 D0606 工程海洋学 D0607 海洋监测、调查技术 D0608 海洋环境科学 D0609 生物海洋学与海洋生物资源 D0610 海洋遥感 D0611 极地科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代码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E01 金属材料 E0101
金属结构材料 E010101 E010102 金属基复合材料 E010201 E010202
基复合材料
新型金属结构材料
钢铁和有色合金结构材料
E0102
纤维、颗粒增强金属
E0103
新型金属基复合材料
金属非晶态、准晶和纳米晶材料
E0104
E0105
E0106
E010301 非晶态金属材料
E010302 纳米晶金属材料
E010303 新型亚稳金属材料
极端条件下使用的金属材料
金属功能材料
E010501 金属磁性材料
E010502
金属智能材料
E010503
新型金属功能材料
金属材料的合金相、相变及合金设计
E010601 金属材料的合金相图
E010602 金属材料的合金相变
E010603 金属材料的合金设计
E0107
E0108
E0109
E0110
E0111
E0112
E0113 E02 无机非金属材料
E020E0202
E0203
E0204
E0205
金属材料的微观结构
E010701 金属的晶体结构与缺陷及其表征方法
E010702 金属材料的界面问题
金属材料的力学行为
E010801
金属材料的形变与损伤
E010802
金属材料的疲劳与断裂
E010803
金属材料的强化与韧化
金属材料的凝固与结晶学
E010901
金属的非平衡凝固与结晶
E010902
金属的凝固行为与结晶理论
金属材料表面科学与工程
E011001
金属材料表面的组织、结构与性能
E011002
金属材料表面改性及涂层
金属材料的腐蚀与防护
E011101
金属常温腐蚀与防护
E011102
金属高温腐蚀与防护
金属材料的磨损与磨蚀
E011201
金属材料的摩擦磨损
E011202
金属材料的磨蚀
金属材料的制备科学与跨学科应用基础
人工晶体
玻璃材料
E020201 特种玻璃材料
E020202 传统玻璃材料
结构陶瓷
E020301 先进结构陶瓷
E020302 陶瓷基复合材料
功能陶瓷
E020401 精细功能陶瓷
E020402 压电与铁电陶瓷材料
E020403 生物陶瓷与生物材料
E020404 功能类陶瓷复合材料
水泥与耐火材料
E020501 新型水泥材料
E0206
E0207
E0208
E0209
E0210
E0211
E021E0213
E03 有机高分子材料
E0301
E0302
E0303
E030E030E0306
E020502
新型耐火材料
碳素材料与超硬材料
E020601 高性能碳素材料
E020602 金刚石及其他超硬材料
E020603 新型碳功能材料
无机非金属类光电信息与功能材料
E020701 微电子与光电子材料
E020702 发光及显示材料
E020703 特种无机涂层与薄膜
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
E020801 复合材料的制备
E020802 强化与增韧理论
E020803 界面物理与界面化学
半导体材料
无机非金属类电介质与电解质材料
无机非金属类高温超导与磁性材料
E021101 高温超导材料
E021102 磁性材料及巨磁阻材
料
古陶瓷与传统陶瓷
其他无机非金属材料
E021301 生态环境材料
E021302 无机非金属材料设计
及相图
E021303 无机非金属智能材料
塑料
E030101 设计与制备
E030102 高性能塑料与工程塑
料
橡胶及弹性体
E030201 设计与制备
E030202 高性能橡胶
E030203 热塑弹性体
纤维
E030301 设计与制备
E030302 高性能纤维与特种合成纤维
E030303 仿生与差别化纤维
涂料
黏合剂
高分子助剂
E0307
E0308
E0309
E0310
E031E0312
E0313
E0314
E0315
E04 冶金与矿业
E0401
E0402
E0403
聚合物共混与复合材料
E030701 材料的设计与制备
E030702 高性能基体树脂
E030703 纳米复合 E030704 增强与增韧
特殊与极端环境下的高分子材料
有机高分子功能材料
E030901 光电磁信息功能材料
E030902 分离与吸附材料
E030903 感光材料
E030904 自组装有机材料与图
形化
E030905 有机无机复合功能材
料
E030906 纳米效应与纳米技术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
E031001 组织工程材料
E031002 载体与缓释材料
E031003 植入材料
智能材料
仿生材料
高分子材料与环境
E031301 天然高分子材料
E031302 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
E031303 高分子材料的循环利
用与资源化
E031304 高分子材料的稳定与
老化
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能
E031401 结构与性能关系
E031402 高分子材料的表征与
评价
E031403 高分子材料的表面与
界面
高分子材料的加工与成型
E031501 加工与成型中的化学
与物理问题
E031502 加工与成型新原理、新方法
金属与非金属地下开采
煤炭地下开采
石油天然气开采
E0404 E0405 E0406 E0407
E0408 E0409 E0410
E0411
E0412
E0413 E0414 E0415
E0416
化石能源储存与输送
露天开采与边坡工程
海洋、空间及其他矿物资源开采与利用
钻井工程与地热开采
地下空间工程
矿山岩体力学与岩层控制
安全科学与工程
E041001
通风与防尘
E041002 突水与防灭火
E041003 岩爆与瓦斯灾害
E041004 安全检测与监控
矿物工程与物质分离科学
E041101 工艺矿物学与粉碎工
程学
E041102
矿物加工工程
E041103
物理方法分离
E041104
化学方法分离
E041105
矿物材料与应用
冶金物理化学与冶金原理
E041201 火法冶金
E041202 湿法冶金
E041203 电(化学)冶金与电
池电化学
E041204 冶金熔体(溶液)
E041205 冶金物理化学研究方
法与测试技术
冶金化工与冶金反应工程学
钢铁冶金
有色金属冶金
E041501 轻金属
E041502 重金属
E041503 稀有金属
E041504 贵金属等分离提取
材料冶金过程工程
E041601 材料冶金物理化学
E041602
金属净化与提纯
E041603 熔化、凝固过程与控制
E041604
金属成形与加工
E041605 应变冶金
E041606
喷射与喷涂冶金
E041607
焊接冶金
E041608 电磁冶金
E0417
E0418
E0419
E0420
E0
421 E0422
E05 机械工程
E0501
E0502
E0503
E0504
粉末冶金与粉体工程
特殊冶金、外场冶金与冶金新理论、新方
法
资源循环科学
矿冶生态与环境工程
E042001
矿山复垦与生态恢复
E042002
矿冶环境污染评测与
控制
E042003 有害辐射等污染的防
治
E042004 绿色冶金与增值冶金
矿冶装备工艺原理
资源利用科学及其他
E042201
短流程新技术
E042202
冶金耐火与保温材料
E042203
交叉学科与新技术
E042204
冶金计量、测试与标准
E042205
矿冶系统工程与信息
工程
E042206
冶金燃烧与节能工程
E042207 冶金史及古代矿物科
学
机构学与机器人
E050101 机构学与机器组成原
理
E050102 机构运动学与动力学
E050103 机器人机械学
传动机械学
E050201 机械传动
E050202 流体传动
E050203 复合传动
机械动力学
E050301 振动/噪声测试、分析与
控制
E050302 机械系统动态监测、诊
断与维护
E050303 机械结构与系统动力
学
机械结构强度学
E050401 机械结构损伤、疲劳与
断裂
E050402 机械结构强度理论与
E0505
E0506
E0507
E0508
E0509
E0510
可靠性设计
E050403
机械结构安全评定
机械摩擦学与表面技术
E050501 机械摩擦、磨损与控制
E050502 机械润滑、密封与控制
E050503 机械表面效应与表面
技术
E050504 工程摩擦学与摩擦学
设计
机械设计学
E050601 设计理论与方法
E050602 概念设计与优化设计
E050603 智能设计与数字化设
计
E050604 机械系统集成设计
机械仿生学
E050701 机械仿生原理
E050702 仿生机械设计与制造
E050703 人-机-环境工程学
零件成形制造
E050801 铸造工艺与装备
E050802 塑性加工工艺、模具与
装备
E050803 焊接结构、工艺与装备
E050804 近净成形与快速制造
零件加工制造
E050901 切削、磨削加工工艺与
装备
E050902 非传统加工工艺与装
备
E050903 超精密加工工艺与装
备
E050904 高能束加工工艺与装
备
制造系统与自动化
E051001 数控技术与装备
E051002 数字化制造与智能制
造
E051003 可重构制造系统
E051004 可持续设计与制造
E051005 制造系统调度、规划与
管理
E0511 机械测试理论与技术
E051101
E051102
E051103
E051104
E0512
微/纳机械系统
E051201
E051202
E051203
E051204
E06 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
E0601
工程热力学
E060101
E060102
E060103
E060104
E060105
E060106
E0602
内流流体力学
E060201
E060202
E060203
E060204
E0603
传热传质学
E060301
E060302
E060303
E060304
E060305
E0604
燃烧学
E060401
机械计量标准、理论与方法
机械测试理论、方法与技术
机械传感器技术与测试仪器
机械制造过程监测与控制
微/纳机械驱动器
与执行器件
微/纳机械传感与控制
微/纳制造过程检测与控制
微/纳机械系统组成原理与集成
热力学基础
热力过程与热力循环
能源利用系统与评价
节能与储能中的工程热物理问题
制冷
热力系统动态特性、诊断与控制
黏性流动与湍流
动力装置内部流动
流体机械内部流动
流体噪声与流固耦合
热传导
辐射换热
对流传热传质
相变传递过程
微观传递过程
层流火焰和燃烧反应动力学
E060402
湍流火焰
E0605
E0606
E0607
E0608
E07 电气科学与工程
E0701
E060403
煤与其他固体燃料的燃烧
E060404
气体、液体燃料燃烧
E060405
动力装置中的燃烧
E060406
特殊环境与条件下燃烧
E060407
燃烧污染物生成和防治
E060408
火灾
多相流热物理学
E060501
离散相动力学
E060502
多相流流动
E060503
多相流传热传质
E060504
气固两相流
热物性与热物理测试技术
E060601 流体热物性
E060602
固体材料热物性
E060603
单相与多相流动测试技
术
E060604
传热传质测试技术
E060605 燃烧测试技术
可再生与替代能源利用中的工程热物理问题
E060701
太阳能利用中的工程热物理问题
E060702
生物质能利用中的工程热物理问题
E060703
风能利用中的工程热物理问题
E060704
水能、海洋能、潮汐能利用中的工程热物理
问题
E060705
地热能利用中的工程热物理问题
E060706
氢能利用中的工程热物理问题
工程热物理相关交叉领域
电磁场与电路
E070101
电磁场分析与综合 E070102
电网络理论
E070103
静电理论与技术
E0702
E070104 E070201
E070202
电机与电器 E070301
E070302 E070303
电力系统 E070401
E070402
E070403
高电压与绝缘 E070501
E070502
电磁测量与传感
电工材料特性及其应用
量
E0703
工程电介质特性与测绝缘与功能电介质材料的应用基础
E0704
电弧与电接触 电器 电机及其系统 电力系统分析 电力系统控制 电力系统保护 高电压与大电流 电气设备绝缘 过电压及其防护 电力电子器件及其应用
电力电子系统及其控制
E0705
E0706
E0707
电力电子学 E070601
E070503 E070602
脉冲功率技术
E08
E0708
气体放电与放电等离子体技术
E0709
电磁环境与电磁兼容
E0710
超导电工学
E0711
生物电磁技术
E0712
电能储存与节电技术
建筑环境与结构工程学科
E0801 建筑学
E080101 建筑设计与理论
E080102 建筑历史与理论
E0802 城乡规划
E080201 城乡规划设计与理论
E080202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
理论
E0803 建筑物理
E080301 建筑热环境
E080302 建筑光环境
E080303 建筑声环境
E0804 环境工程
E080401 给水处理
E08040E08040E08040E08040
5E080406
E0805
结构工程
E080501
E080502
E080503
E080504
E080505
E080506
E080507
E080508
E080509
E080510
E080511
E080512
E0806
岩土与基础工程
E08060E080602
E080603
E0807 交通工程
E080701
E080702
E080703
E080704
E0808
防灾工程
E080801
E080802
E080803
E080804
E080805 E09
水利科学与海洋工程
E0901
水文、水资源
E090101
污水处理与资源化
城镇给排水系统
城镇固体废弃物处置与资源化
空气污染治理
城市受污染水环境的工程修复
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
钢结构与空间结构
组合结构与混合结构
新型结构与新材料结构
桥梁工程
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
结构分析、计算与设计理论
结构实验方法与技术
结构健康监测
既有结构性能评价与修复
混凝土结构材料
土木工程施工与管理
地基与基础工程
岩土工程减灾
环境岩土工程
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
交通环境工程
道路工程
铁道工程
地震工程
风工程
结构振动控制
工程防火
城市与生命线工程防灾
洪涝和干旱与减灾
E0902
E0903
E0904
E0905
E0906
E0907
E090102
水文过程和模型及预报
E090103
流域水循环与流域综合管理
E090104
水资源分析与管理
E090105 水资源开发与利用
农业水利
E090201 农业水循环与利用
E090202
灌溉与排水
E090203
灌排与农业生态环境
水环境与生态水利
E090301
水环境污染与修复
E090302 农业非点源污染与劣质水利用
E090303 水利工程对生态与环
境的影响
河流海岸动力学与泥沙研究
E090401 泥沙运动力学
E090402 流域泥沙运动过程
E090403
河流泥沙及演变
E090404 河口泥沙与演变
E090405 工程泥沙
水力学与水信息学
E090501 工程水力学
E090502
地下与渗流水力学
E090503
地表与河道水力学
E090504
水信息学与数字流域
水力机械及其系统
E090601 水力机械的流动理论
E090602
空蚀和磨损及多相流
E090603
电站和泵站系统
E090604
监测和诊断及控制
岩土力学与岩土工程
E090701 岩土体本构关系与数
值模拟
E090702 岩土体试验、现场观测
与分析
E090703
软基与岩土体加固和
对冲基金的定义与分类 第3篇
对冲基金自1949年创立以来, 经历了六起六落, 第一次是1949~1965年, 第二次是1966~1973年, 第三次是1974~1984年, 第四次是1985~1997年, 第五次是1998~2000年, 第六次是2001年至今。
早期对冲基金基本上都沿袭了对冲基金创始人琼斯的对冲投资策略, 只不过使用的场合不同。不幸事件对冲就是当不幸事件发生时, 将受益方与受损方对冲;行业对冲就是通过基本面分析, 选择行业之间的两组股票分别做多与沽空。
1. 对冲基金的定义。
对于对冲基金的定义, 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 关于对冲基金的解释也各不相同, 不同的机构从自身职能角度定义对冲基金。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将对冲基金定义为“一个常用的非法律名词”。因为要尽可能多地将基金纳入其监管范围, 所以定义较为含糊。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作为国际性的金融机构, 是一个国际性的协调组织, 其干预市场的能力有限, 更多的是对各个国家的金融监管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因此, IMF对于对冲基金的定义侧重于公司设立方式、私人投资、避税与躲避管制等特征。
资产管理统计公司 (MAR) 与先锋国际咨询公司 (VHFA) 作为专业的对冲基金研究机构, 既不用像SEC那样担负监管职能, 也不用像IMF那样担任国际协调人的角色, 其定义侧重于激励方式、杠杆、套利等特征, 如VHFA的定义就侧重于公司设立方式、金融衍生产品。总体而言, SEC与IMF的定义偏向于宏观层面, MAR与VHFA的定义偏向于微观层面。
2. 对冲基金的分类。
关于对冲基金的分类, 国际上也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标准, 目前还是沿用MAR与VHFA的定义。
MAR将对冲基金分为8类, 分别是: (1) 宏观基金; (2) 全球基金; (3) 多头基金; (4) 卖空基金; (5) 市场中性基金; (6) 行业对冲基金; (7) 重大事件驱动基金; (8) 基金中的基金。
VHFA将对冲基金分为15类, 具体为: (1) 宏观基金; (2) 可转换套利基金; (3) 不幸事件证券基金; (4) 新兴市场基金; (5) 权益对冲基金; (6) 权益市场中性基金; (7) 不对冲权益基金; (8) 重大事件驱动基金; (9) 固定收益基金; (10) 市场时机基金; (11) 兼并套利基金; (12) 相对价值套利基金; (13) 行业基金; (14) 空头基金; (15) 基金中的基金。
3. 对冲基金分类存在的问题。
MAR与VHFA并没有给出分类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它们的分类存在以下问题:
(1) 对冲投资策略不再是对冲基金分类的决定性因素。例如在MAR的分类中, 宏观基金、全球基金与对冲投资策略没有必然的联系。多头基金与空头基金都是市场趋势追踪者, 也与对冲投资策略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只有市场中性基金、行业对冲基金、重大事件驱动基金与对冲投资策略存在很强的相关性。VHFA的分类中, 可转换套利基金、固定收益基金的分类侧重于对冲基金的投资品种, 与对冲投资策略也没有很强的相关性。空头基金、市场时机基金都关注市场的趋势, 与对冲并无关系。就市场中性基金而言, 其目的是尽可能承担较小的风险, 对冲投资策略只是其手段之一, 而不是唯一的手段, 还有其他量化的手段可以使用。不对冲权益基金更是直截了当地声明其与对冲投资策略毫无关系。
(2) 分类的标准不统一。在MAR的分类中, 宏观基金侧重的投资依据是宏观经济变量, 全球基金侧重于没有地域限制。多头基金、卖空基金侧重的投资策略具有趋势性。重大事件驱动基金侧重于基金的基本面分析。VHFA的分类也同样存在问题。可转换套利基金、固定收益基金侧重于投资品种, 兼并套利基金侧重于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分析。分类标准不统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各类对冲基金难以归类。例如一家专门从事于卖空纺织行业上市公司的基金, 既可以视为行业对冲基金也可以视为卖空基金。专注于新兴市场不幸事件的基金, 既可以视为新兴市场基金, 也可以视为不幸事件证券基金。重大事件驱动基金的定义更难把握, 重大事件可以涵盖政府的经济决策变动, 也可以涵盖企业的重组兼并等重大行为, 不同基金经理对其存在不同的认知, 很难统一划分。
(3) 分类标准与定义相脱节。MAR的定义与其分类标准相脱节。MAR认为对冲基金应该具有激励方式、杠杆、套利等因素, 但是其分类中并没有体现这个原则, 实际上很多对冲基金对风险管理非常重视, 限制杠杆工具的使用, 只有很少的对冲基金使用杠杆工具。VHFA认为对冲基金主要以采用衍生金融工具为特征, 这也是非常牵强的看法, 对冲基金也并不是一定要使用衍生金融工具。例如很多新兴市场, 交易工具非常少, 有的根本就没有衍生金融工具, 新兴市场基金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选择场外交易市场 (OTC) 。权益对冲基金、权益市场中性基金、不对冲权益基金等也没有用到复杂的衍生金融工具。
私募是对冲基金与共同基金之间的最明显区别。美国证券法曾规定, 少于100个投资者的机构在成立时不需要向SEC等金融主管部门登记, 并可免于被管制, 所以对冲基金都是以私募方式发行。但是当前对冲基金公开发行也是一种趋势, 2002年港交所批准了3只对冲基金公开上市。黑石基金于2007年6月22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并受到市场的追捧, 首日收盘价就达35.06美元, 上涨13%。预计未来更多的对冲基金将会上市。
除了MAR与VHFA的分类, 市场也有其他的分类。如Suisse、Fund等将对冲基金分为单策略、多策略和基金中的基金三类。每一类下面对应不同的投资策略, 见下图:
他们的分类是建立在MAR与VHFA的基础之上, 将原有的投资策略合并同类项, 在本质上与MAR、VHFA基本相同, 实际上多策略对冲基金就属于混合型对冲基金。这样的分类适应了当前对冲基金投资策略多元化的趋势。其缺点与MAR、VHFA一样, 利用单策略与多策略方式划分对冲基金类型使得对冲基金分类更加含糊不清。
二、数量化交易策略给对冲基金的定义与分类带来困难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CAPM) 的出现使得投资者认识到可以利用投资回报率 (Beta) 进行不完全对冲, 投资者可以对目标资产的Beta进行实时动态追踪, 不断调整组合Beta的比率, 以此达到对冲风险的目的, 这种方法本质上还是对冲的投资策略。
现代投资实践强调与市场无关的超额回报率 (Alpha) 与Beta的分离, 将组合的Alpha从Beta中分离出来, 用Alpha考察基金经理的能力。所以实现Alpha与Beta的分离是客观评价基金经理的前提。没有好的分离技术, 基金经理的能力就会被埋没在市场“噪音”中, 很难判断其选股能力, 不利于对基金经理的考核。Alpha与Beta的分离多通过数量模型实现。
随着数量化投资工具的出现, 从股票的价值判断到风险分析都是通过投资模型来完成的。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克服了投资者的情绪影响等非理性因素, 分析更为客观。对冲基金并不完全依靠对冲的方法来进行投资。结构化产品使得投资标的之间的关系变得错综复杂, 将股票市场、外汇市场、债券市场等连为一体, 使得原来不相关的市场发生联动。特别是有些对冲基金直接或者间接投资于房地产, 加强了市场间的关联性。
目前, 金融市场数量化交易越来越明显,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凭借其新版FIX及其市场数据压缩工具FAST Protocol成为这一领域的技术领先者。金融机构利用数量模型决策非常普遍, 大多数对冲基金都建立了自己的量化模型, 根据模型决策。比较著名的是数学家西蒙管理的大奖章基金, 完全是依赖于数量模型进行决策, 并且于2005年和2006年蝉联对冲基金收益率冠军。
对于外部人而言, 数量交易策略就是一个黑盒子, 如果对冲基金不提供原始的交易程序, 监管者就无法得知其投资风险。同时各个基金的投资模型并不相同, 也没有一个行业标准, 这些都为区分对冲基金带来了巨大困难。
三、关于对冲基金定义与分类的新设想
早期主要有对冲基金与共同基金两大类, 二者之间比较好区分。当前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各种类型的基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对冲基金从内涵到外延都发生了变化, 对冲基金逐渐演化成了一个概念名词。
我国金融界对对冲基金的研究起步比较晚, 如1993年版的《国际金融全书》、1994年版的《新国际金融辞海》, 选入了“对冲”、“基金”、“套利”、“共同基金”等词条, 却没有“对冲基金”的条目。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 对冲基金才逐渐进入我国金融界的视野。
笔者认为对冲基金的分类需要掌握下面几个原则:
1. 揭示投资策略。
对冲基金作为投资主体, 采用的策略各不相同, MAR与VHFA的分类主要是根据交易策略, 例如市场中性基金、市场时机基金本身就体现了对冲投资策略。宏观基金是通过分析宏观经济指标识别金融市场中的投资机会。这种分类的优点对于专业的投资者或监管机构较为有利, 对于普通的投资者来讲, 弄清楚不同投资策略是很难的一件事。特别是我国的投资者素质普遍不高, 了解不同策略中的风险更困难。
2. 体现风险来源原则。
根据对冲基金的风险来源分类。例如固定收益基金主要投资于各种债券, 那么它的风险就来源于债券市场。如果对冲基金主要投资于股票则其风险就来源于股票市场。这种策略的优点是与MAR、VHFA的分类接轨, 例如固定收益基金、新兴市场基金、宏观基金、重大事件基金等对冲基金的风险来源非常清楚。同时这样的分类方法和传统的监管思路一致, 也符合大多数投资者的投资习惯。另外, 这样分类的优点便于投资者采取相应的投资策略。
对冲基金投资的品种非常多, 导致分类庞杂。事实上对冲基金分类也有细化的趋势。下表是美国对冲基金研究公司 (HFR) 关于对冲基金的最新分类。
同时HFR将基金中的基金又分为保守、分散、防卫、策略四种类型, 新兴市场对冲基金分为亚洲 (日本除外) 、全球新兴市场、东欧及俄罗斯、拉丁美洲四种类型。
3. 体现低成本监管原则。
当前对冲基金投资策略趋于多元化, 特别是数量模型使得对冲基金成了一个黑匣子, 外部监管者和投资者都很难评价其中的风险。而且大多数对冲基金都是采用模型进行交易, 不同对冲基金的模型各不相同, 即使每只基金公开自己的模型, 监管者也没有时间与精力来研究其中的风险。
鉴于此, 笔者建议将对冲基金分为数量型与非数量型两种。数量型对冲基金选取的参照系不一样, 有的是宏观经济指标, 有的是商品指数, 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监管起来需要很高的人力成本与费用, 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也没有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非数量型基金并不依赖复杂的模型, 投资过程容易监控, 监管成本低。对于数量型对冲基金可以让其自报投资头寸以及对未来的风险评估。如果国内建立了专业基金研究机构, 可以委托这些机构对数量模型进行专门研究, 定期发布报告。总之, 对冲基金的监管只能依赖于外部机构。
基于以上分类, 笔者对对冲基金的定义为:投资于公开市场或者以其交易品种为标的的私募基金。这样的定义基本上可以区别对冲基金与其他各种类型基金。
摘要:本文对比了国外金融机构对于对冲基金的定义与分类, 指出了目前关于对冲基金的定义与分类存在的不合理之处, 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对对冲基金进行定义及分类。
关键词:对冲基金,证券市场,投资策略
参考文献
[1].张树德.保险公司战略管理会计研究.财会月刊 (综合) , 2005;5
[2].陈会荣.我国股票基金投资风格管窥.武汉金融, 2006;7
[3].董科.德国对冲基金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期货日报, 2006-06-16
香港基金分类缺乏标准 第4篇
欧美经济影响香港基金销售
香港投资基金公会主席程剑慧日前表示,去年首10个月基金业总销售额337.38亿美元,期内净流入58.33亿美元,分别按年增长46.2%及12.2%,但自第三季欧债危机恶化,令环球股市大挫以来,9、10月基金销售大跌。
基金的分类销售情况显示,债券基金及股票基金的销售额各占行业总额约四成。与2010年情况相似的是,债券基金资金净流入远多于股票基金,占行业销售净额72.36%。
展望2012年,香港投资基金公会副主席兼摩根大通资产管理董事总经理潘新江表示,从目前情况来看,部分基金经理不但没有增加现金的持有量,反而采取更加积极的投资策略,希望在全球经济复苏之前提早建仓;另外,在减息预期下,投资者将会更关注以内需为增长点的经济体,比如印度尼西亚和泰国。
销售不当蕴含风险
博时基金管理公司香港分公司董事总经理赵小宝表示,在基金分类方面,香港的基金提供者已无所不用其极。大部分参与者都在“尽其所能地”把自己的基金归类为非衍生性产品,包括修改产品的某些特性。
赵小宝表示,在复杂基金领域,“当前的趋势是超越相关的限制”。这种趋势出现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对投资者保护方面的担忧加剧,人们越来越对结构性产品感到担忧,也担心销售不当的风险。
目前,香港没有标准化的基金分类系统,市场参与者将此视为当地基金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全球市场部副总经理Jeffery Lam也表示,在香港,基金并不是根据风险水平进行分类的,有的时候,一些基金会被一家银行当作衍生性基金销售,而被另一家银行当作非衍生性基金销售,这会让投资者感到非常困惑。
赵小宝表示,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往往会制定原则性法规,而不是“说明性”的法规。“他們从不告诉你怎么做。”他说,香港证监会的做法一直让业界“为难”,因为基金提供者要自行对基金归类,这样的“主观”决定会让投资者无从选择。
“在产品数据概要方面,证监会一直采取说明性更强的做法,但在产品分类上就较弱。我想,他们已经把这个问题甩给了产品提供者。”赵小宝以博时2008年发起的一只Ucits III基金为例,说明证监会当时在审批时,在分类方面丝毫没有为难该公司。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我在Ucits III方面有一些不错的经验。我2008年在香港发起第一只130/30(多/空)基金,这只基金被归在与香港其它股票型基金同一类型里,证监会没有提出任何进一步的问题。”他表示,这只130/30基金“显然”用上了“数量庞大的衍生工具”。
“我当时必须这么想,我要尽力去教导我的分销商,事情就是这样。”赵小宝指出,由于缺乏清晰的分类标准,要明确区分衍生性产品和非衍生性产品确实“相当困难”。
Jeffery Lam建议,在基金分类方面,提供者不应完全依赖法律方面的顾问,须全面理解一项产品的基本投资情况,以便将其归类,这一点十分重要。他表示:“这个过程你不能依赖外部或内部的法律人员来指引你,你必须和你的产品经理接触,弄清它们的用法。”
证券投资基金分类知识点 第5篇
1、对投资者来说,科学的分类有助于投资者加深对各种基金的认识与风险收益特征的把握,有助于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选择与比较。
2、对基金管理公司来说,基金业绩的比较应该在同一类别中进行才公平合理。
3、对基金研究评价机构来说,基金的分类则是进行基金评价的基础。
4、对监管部门来说,有利于实施有效的分类监管。
二、基金分类的困难
7月1日《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中,首次将我国的基金的类别分为股票基金、债券基金、混合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等基本类型。
三、基金分类(重要考点,经常以多项选择题出现)
(一)根据运作方式不同,可以分为封闭式基金、开放式基金。
(二)根据组织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契约型基金、公司型基金。
(三)根据投资对象不同,可分为股票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市场基金、混合基金等。
(四)根据投资目标不同,可分为成长型基金、收入性基金和平衡性基金。
(五)依据投资理念的不同,可以分为主动型基金与被动型基金。
(六)根据募集方式不同,可分为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
(七)根据基金的资金来源和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在岸基金和离岸基金。
(八)特殊类型基金
1、系列基金
2、基金中的基金
3、保本基金
4、交易所交易基金(ETF)与上市开放式基金(LOF)
LOF 与ETF的区别:(同学们需要认真学习掌握)
(1) 申购、赎回的标的不同。LOF是基金份额与现金的交易。ETF是基金份额与“一篮子”股票的交易。
(2) 申购、赎回的场所不同:ETF通过交易所进行;LOF在代销网点进行。
(3) 对申购、赎回的限制不同:ETF要求的数额较大,在100万份以上;LOF在申购、赎回上没有特别要求。
(4) 基金投资策略不同:ETF通常采用完全被动式管理方法,以拟合某一指数为目标;而LOF既可以采用主动方式,也可以采用被动方式。
(5) 在二级市场的净值报价上,ETF每15秒提供一个基金净值报价;而LOF通常一天只提供一个或几次基金净值报价。
创新基金分类 第6篇
一、教育理论问题
1、对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和教育质量标准的再认识
2、“育人为本”内涵的研究与实践
3、公平、效率、质量与均衡发展的理论研究
4、中外优秀传统教育思想与教育现代化
5、地方教育史的研究
6、借鉴中国传统优秀教育思想为教育现代化服务
二、基础教育发展
7、对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新思考新研究
8、对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研究
9、中小学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的实践研究
10、重视和创新体音美教学促学生全面发展
11、教育质量的多样化指标及评价体系的研究
12、创办具有自身和地方的特色中小学校的实践研究
13、解决农民工子女流入地义务教育系列政策措施的实践研究
14、特殊学校教育发展的实践研究
15、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实践研究
三、德育
1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教育普及研究
17、坚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信念教育的实践研究
18、关于创新德育形式的研究
19、政治思想课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研究 20、各学科渗透德育的形式、方法、内容的实践研究
21、少年儿童德育培养目标、内容、方式方法的研究
22、新时期共青团、少先队工作内容、形式、方法的探索
23、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知法守法用法意识的实践研究
24、良好习惯之项目内容、养成方法途径的研究
25、学生守则与日常生活规范之养成教育研究
26、改变坏习惯与养成好习惯的行为改造之个案研究
27、爱家庭爱家乡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的研究
28、学习新时代优秀人物,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
29、独生子女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精神培养的实践研究 30、青少年耐艰苦、抗磋磨及社会适应力培养的研究
31、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品质的实践研究
32、学生青春期教育问题研究
33、青少年责任意识的培养研究
34、网瘾、禁毒、早恋、少年犯罪„„单个德育目标的教育实践研究
四、各科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教材开发
35、各科新教学方法、模式的研究
36、各科校本课程及教材开发的内容、形式、方法的研究
37、作文教学的创新研究
38、读书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
39、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培养研究 40、数学意识及数学应用习惯的培养研究
41、紧密结合生活的物理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研究
42、开展物理小制作小实验培养学生思维和动手能力研究
43、紧密结合生活的化学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研究
44、以化学理论方法开展环境调查活动培养环保意识的研究
45、紧密结合生活的生物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研究
46、开展亲近自然和动植物活动培养天人合一思想的研究
47、结合“发展是硬道理”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研究
48、以史为鉴知兴衰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观的研究
49、紧密结合生活的地理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研究 50、开展地理活动,促进地理能力发展的研究
51、改革体育教学适应大众化和全民健康需求的行动研究
52、传统儿童游戏、地方或民族体育项目的搜集整理及利用
53、改革音乐、美术教学适应全民文化生活需求的行动研究
五、素质教育
54、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55、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使每个学生有自己满意的发展前途的研究
56、“突出才能学生”培养系列问题研究
57、针对不同潜质学生的培养模式多样化的研究
58、特长生的培养方法、途径的研究
59、学生自立精神和能力培养的研究
60、绿色、低碳、环保意识和行为培养的研究 61、新时期“志愿者活动”的实践研究
62、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增强社会知识和能力的研究 63、开展“琴棋书画”各类活动培养学生广泛意趣的研究 64、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睡眠全面增强学生体质的研究 65、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原因,减负的方法途径的研究
66、开发学校和地方特色的校本选修课,促进学生多样性发展研究 67、建立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实践研究
68、高中生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69、高中生发明创造和动手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70、高中生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内容、方法途径的研究 71、促进高中生自立自主学习生活和适应社会能力形成的研究
六、校管理及文化、制度建设 72、学校规范化管理的研究 73、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的创新研究 74、优秀校长治校个案及治校规律的研究 75、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研究 76、学校“软实力”建设问题研究
77、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学校数字化管理的研究 78、城区内校长教师交流制度和相关政策的研究
79、发掘“国学”精华,促进人文和民族精神发展的研究 80、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和习俗对校园文化影响的研究 81、利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校园文化的研究 82、以研究校史为抓手,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的研究 83、发掘优秀校友成长史,积淀丰厚校园文化基础的研究 84、校风、校训及特色校园文化研究 85、开展社团活动丰富学校文化生活的研究
七、师资队伍建设
86、学校师德教育作养的内容、方法和常规管理的实践研究 87、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梯队建设研究 88、教师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研究
89、学校教师常规性学习的规划、内容、方法制度组织形式的实践研究
90、县域内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建立的实践研究 91、县域内教师流动的有关政策、制度的实践研究 92、优秀教师成长的个案研究和规律探索 93、教师某单项教育技术和能力培训的实验研究 94、教师校本培训内容、方法途径的实践研究
95、教师绩效考核与绩效工资政策落实问题的实践研究
96、制定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师评价考核聘任办法的实验研究 97、制定鼓励终身从教管理和激励机制的实践研究
98、积极实施高师院校课程教学改革培养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型教师 99、班主任工作方法培训的实践研究 100、班主任工作管理的实践研究
101、制定班主任工作手册,规范班主任工作的实践研究 102、优秀班主任工作个案和工作规律的探索研究
八、教育心理
103、当前学生心理问题调查及对策研究 104、当前教师心理问题调查及对策研究
105、教师(学生)心理问题、心理疾病预防、治疗的实践研究 106、“后进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其转化的实践研究 107、优秀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预防的实践研究 108、学生心理健康评价标准的实践研究
109、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和看待别人实验研究
110、引导学生自我疏导心结的实验研究 111、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实践研究
112、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11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案例的建设研究
114、节点(开学、挫折和成功、考试、放假等)期心理问题及其预防
九、考核与评价改革
115、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师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 116、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的建设研究 117、构建教师自我评价体系,促进教师素质主动提高的研究 118、吾日三省吾身新解及学生自我评价意识和能力培养的研究 119、教师评价之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实践研究 120、学生评价之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实践研究 121、注重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实践研究 122、注重发展性评价促进教师发展的实践研究 123、过程性评价的研究与实践应用
124、各学科知识能力考核评价内容方法的创新研究
十、信息技术与网络
125、学校信息技术与网络软硬件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126、网络管理的实践研究
127、开展健康网络文化活动的行动研究 128、家校沟通的网路信息渠道建设的实验研究 129、建立网络自学平台的实验研究
130、利用信息技术改革课堂教学的创新研究
131、利用校网开展教辅和丰富多彩课外活动的实践研究 132、利用网路开展学校民主管理和信息交流的实验研究 133、教师信息技术更新的常规培训机制建设的实践研究 134、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考核评价数字化的实践研究
十一、农村教育
135、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问题研究
136、解决农村教师缺乏和提高教师素质的政策措施研究 137、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机制和相关政策的研究
138、农村学校校长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制度体系建设研究 139、代课教师现象的深层原因及其解决的方法途径研究 140、各地农村解决留守生教育问题基本经验的总结和研究 141、利用农村地域优势,办具有农村特色的义务教育 142、农村学校参与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实践研究 143、农村学校网络化和远程教育的实践研究 144、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实践研究
145、继续强化农村三教(基础、职业、成人)统筹的实践研究
十二、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 146、家长学校的建设问题研究 147、家长育人知识的教材研究与编写 148、关于家务劳动育人功能的实践研究
149、开展多样性的家庭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研究 150、开发社会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实践研究 151、家校合作促学生发展的内容、方法途径的研究 152、学校社会合作促学生发展的内容、方法途径的研究 153、建立各类社会教育、实践基地促学生全面发展的研究
154、加强与社会单位(关工委、妇联、政法、社区等)联系构筑社会教育平台实验研究
155、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实践研究
十三、学前教育 156、0-3岁婴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及其教育方法实践研究 157、3-6岁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及其教育方法实践研究 158、家长育儿知识手册的研究与编写
159、幼儿家长育子知识的培训内容、方法途径研究 160、地方院校幼教专业的建设发展问题研究 161、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研究 162、幼儿教师的校本培训问题研究 163、民办幼儿园的建设、发展问题研究 164、家、园共育活动的创新研究
165、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内容、培育方法的研究
166、发掘地方文化教育资源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研究 167、开展丰富多彩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研究
168、学习引进多种先进教育模式、方法促进本园幼教发展 169、引导幼儿“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促进身心发展 170、幼儿早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研究 171、幼儿早期观察感知能力的培养研究
172、幼儿团结互助和利他精神的培养研究
173、设计丰富多样的体音美活动促幼儿健康成长研究 174、教具、玩具的开发研制与环境布置的研究 175、特色园本教材的开发研究
十四、职业教育(中等、高等)
176、根据社会需求实行灵活学制的实践研究
177、根据需求变化建立快速组建新专业的机制的实践研究 178、建立应对社会经济变化快速调整专业设置的机能的实践研究 179、行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研究
180、建立学习全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实践研究 181、适应就业的课堂教学内容、方法改革的实践研究
182、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为基本形态的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
183、学校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并举的教育模式的实验研究
184、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容、方法、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的研究 185、教师双来源(生产一线、毕业生)、互渗透提高的实践研究 186、建立社会实训基地的政策、策略、方法、途径的实践研究 187、校内专项实训基地的设计与建设的实践研究
188、教具、实验器具设备建设(购置、设计与自制等)的实践研究 189、提高学校职教综合基础能力的实践研究 190、以职业技能竞赛带动技能练兵的实践研究 191、构建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践研究 192、普通高中增加适应当地的职业教育的实践研究 193、技术工人培养模式的研究
194、校企结合,教育就业一条龙的实践研究 195、提高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水平的实践研究 196、职业学校实施学分制的研究
十五、继续教育
197、政府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参与社会继续教育的方针政策的研究 198、各级各类学校参与继续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的研究 199、职校举办各类成人非学历单项技能培训班的实践研究 200、职校接受企业岗前培训的实践研究
201、学校举办满足社会文化(体音美)需求培训的实践研究 202、学校利用网路资源进行继续教育的实验研究
203、利用学校资源满足社会各种需求的教育培训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