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实习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目的:分析探究细节护理在儿科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20年3月至2021年4月期间收治的儿科手术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儿均为50例,其中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儿采取细节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儿的护理质量评分、术后VRS疼痛程度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术后VRS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节护理在儿科手术室护理工作中临床应用价值较高,能够有效的缓解患儿的疼痛程度,提高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建议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细节护理;儿科;手术室护理;应用价值
手术室是为病人提供手术及抢救的场所,是医院的重要技术部门。手术室的护理工作质量是直接影响患儿手术治疗效果的,同时还直接与医院的总体形象有关系。细节护理作为临床上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已经被广泛的使用到儿科手术室的护理工作中去,获得不错的效果[1]。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20年3月至2021年4月期间收治的儿科手术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儿均为5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患儿30例,女性患儿20例,年龄为7-15(10.1±2.4)岁。观察组男性患儿28例,女性患儿22例,年龄6-15(10.2±2.3)岁。两组患儿的性別、年龄对比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
观察组:采取细节护理措施。(1)环境细节护理。为了能够保障患儿能够在舒适的环境下接受治疗,需要时刻保证好室内的通风措施,控制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做好室内的环境清洁工作,确保室内的卫生良好和地面干燥,避免发生意外以及交叉感染。(2)交接班细节护理。实行交接班工作流程,护士在进行护理工作时,需要进行责任制护理,当交接工作时,需要对患儿输液以及导尿情况进行检查,治疗过程安全无误,认真检查和登记护理记录和交接工作记录表,要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爱心,让患儿能够充分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爱;(3)加强业务能力培训。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服务态度进行培训,保证其具有高度的临床观察能力以及责任心,让护理人员能够充分的了解到细节护理的初衷以及具体作用,加强细节护理的认知度,进而使得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得到提升;(4)以人文护理为主,加强素质建设。将儿科的护理人员进行集中,要求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培训和学习,并且要与时俱进,不断的对新技术进行学习和掌握,并且运用的临床医学当中,努力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养。 1.3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护理质量评分、术后VRS疼痛程度以及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计算方法:(十分满意+一般满意)/患儿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X?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当P<0.05时,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两组患儿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儿术后VRS疼痛程度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术后VRS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两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三、讨论
细节护理管理能够组织妇产科的所有护理人员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当中来,能够不断地加强护理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也能够让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技术更加的完善。细节护理管理能够让管理方式更加的完善,同时在处理风险事件的方面,也更加的人性化,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同时激励管理能够使得护理人员更加主动的投入到工作当中,护理质量和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有着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心磊,吴微微.浅谈细节护理在儿科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12):109.
[2]曾嵘.试论细节护理在儿科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09):80-82.
[3]朱小芬.探讨细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11):1.
[4]刘晶晶,徐李娟.细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2021.
[5]陈华梅.探讨手术室细节护理在确保手术室护理安全中的应用价值[J].饮食保健,2020,007(001):206-207.
[6]李政玲,王翠东,陈娟.细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应用的具体措施和临床效果[J].中外医疗,2020,39(16):3.
儿科护理实习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文献标识码:B
护理思维是在护理学科中表现出来的理解、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抽象、推理、讨论等所组成的综合思维[1]。良好的护理思维能力是护理学专业学生进入临床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然而中国传统的以课堂灌输性的教学方法以及应试教育使护生进入临床后,不是积极思考、主动寻求有用的信息、做出合理的护理决策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而是对医嘱的过分依赖。因此,在护理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护理思维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儿科护理学是一门临床实践学科,为了更好的实现理论知识到临床实践的过渡,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锻炼护理思维能力,我们在儿科护理学的教学实践中运用了参与式互动教学法,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儿科护理实习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就儿科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进行探讨,重点从建立健全护理安全管理网络、健全各种各种制度和各种应急预案、做好年轻护士培训、应用掌上电脑(PDA)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建立护理不良事件网上报告系统、无惩罚原则等几方面,阐述儿科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患者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护理不良事件;管理;网上上报系统;PDA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患者在医院就诊、治疗期间发生的跌倒、走失、用药错误、误吸或窒息、烫伤以及其他與患者安全相关、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1]。随着卫生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深入开展,提高护理护理服务,保证护理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受到越来越多的护理管理者的重视。护理不良事件是护理服务缺陷的反映,是影响患者安全的重要因素。我国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虽然在大部分医院都存在,但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大多不愿意、也不敢报告,往往在督查中被发现或病人投诉无法隐瞒时才被动报告。
1 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
1.1 年轻护士技术差,经验不足:近年来,医院的床位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展, 护理人员数量缺编。医院新进大量的年轻护士, 年轻护士比例增加,年轻护士技术水平有限, 对疾病观察力不够,不执行“三查七对”、“交接班”等相关制度。缺乏护理经验,技术操作不熟练, 儿科护理操作技术难度大、家属要求高,有些操作护士难以达到1次成功。 家属不满意。
1.2 护理人员法制观念淡薄, 告知义务执行不到位:护理人员法制观念淡薄, 风险意识差,不重视护理文件书写,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等。护理风险始终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环节和过程中,有时即使是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都带有风险性。因此,护士在每项工作中必须重视每个细节,培养护士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2]。《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七章 第五十五条 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书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书面同意。护士没有对特殊治疗,存在的护理风险让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写告知书。例如:跌倒坠床告知不到位,患者跌倒坠床。在工作中,有些护理人员由于工作责任心不强,未能及时签写告知书。
1.3 查对制度执行不到位:由于个别护士工作态度不够严谨,不按照护理常规执行操作是造成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各种查对制度不严格、护士粗心大意,三查七对一注意未落实流于形式,不能检查出问题,例如:未让患者或家属说姓名而直接喊患者姓名,导致药物输入错误;发错口服药液; 采错标本;接送病人错误;医嘱执行错误;转抄医嘱错误;如将时间、剂量看错等。另外,儿科工作繁琐,患儿不配合核对,增加了出错的机率。
1.4 护士害怕处罚,不积极上报:我国医疗差错事件报告制度虽然在大部分医院都存在,但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大多不愿意、也不敢报告,往往在督查中被发现或病人投诉无法隐瞒时才被动报告[3]。本护理单元是2010年5月新扩建的病房,护理人员以新分配为主,她们都想在新医院有个好起点,留下好印象,担心发生护理不良事件会影响其个人声誉,也担心被人知道会受到处罚,因而多数护士在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时,如果患者不投诉、护士长不知道,往往采取隐瞒不报,导致同样性质的事件在不同科室,不同的人身上重复发生,同时,事件的当事患者也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因拖延而导致对患者的二次伤害。
2 防范措施
2.1 建立健全护理安全管理网络,成立护理安全管理委员会:由护理部主管患者安全的主任及护士长、护理骨干30人组成院护理安全委员会,护理部主任担任委员会主任。科护士长及小组护士长、护理骨干10人组成科护理安全委员会, 小组护士长及护理骨干4人组成病房护理安全委员会。实行三级负责制,在护理部主任领导下,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开展工作; 各级护理安全管理委员会对全院护理单元进行检查、督促、指导, 由护士长提出改进、防范措施, 护理部对改进、防范措施进行跟踪落实,在三级质控下,做到防微杜渐,确保患者安全。实行无惩罚原则,无惩罚原则是指在差错发生后,不是惩罚犯错者,而是寻找导致差错发生的原因,改进相应的流程[4]。鼓励护士对与护理相关的患者不良件的报告,不论事件是否属于护理人员的差错。使护士自愿、主动上报,使护士长、护理部对某些特殊事件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进行干预,将患者的损害降至最小,患者的情绪得到及时的安抚。
2.2 健全各种制度和应急预案:逐步制定各种制度和应急预案,例如输血核对制度、医嘱查对制度、服药、注射、输液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危重患者管理制度、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制度等;住院患者紧急状态时的应急预案,如非计划拔管应急预案、停水和突然停水应急预案、泛水的应急预案、停电和突然停电应急预案、火灾应急预案、患者自杀后的应急预案、患者跌倒坠床时的应急预案、输注化疗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皮肤压疮应急预案等。在制定应急预案时,首先重点突出“预防为主”的原则,如皮肤压疮、非计划拔管、跌倒坠床应急预案中,建立相应的护理评估表、床头设立相应的提示牌。其次,制定各种不良事件发生后的应急处理措施及逐级上报程序。
2.3 做好年轻护士培训,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多途径培训护理人员专科发展,提高护士的专业素质,做好三基培训:基础护理理论考核:非注册护士每半年一次,注册护士一年一次。基础护理操作培训与考核:2年资以上护士操作项目:CPR、口腔护理、雾化吸入、鼻饲、导尿、灌肠、翻身叩背、洗头机洗头法;2年资以内的护士操作项目:CPR、口腔护理、静脉输液、肌肉注射、吸氧、吸痰。病房每月组织业务学习两次,内容为专科护理知识及网上和杂志最新刊登的护理的新技术,新进展。每年参加护理部每周五中午专科业务讲座6次。带领全体护士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和《护士条例》等法律相关知识,在一切护理过程中严格遵守各项制度, 做好告知义务,做到学法、知法、懂法、遵法、用法、依法施护,这样既保护了患者的利益,反过来说也是对护士的自我保护[5]。定期带领护士学习各种医疗纠纷和医疗警示录,提醒护士不能犯同样的错误。
2.4 应用掌上电脑(PDA)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应用掌上电脑(PDA) 和二维条码技术的腕带进行各种处置核对以掌上电脑(PDA)为硬件平台,以无线局域网为网络平台,充分利用HIS(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system)的数据资源, PDA带有无线网卡和条形码扫描头病人专用的采用二维条码技术的腕带记录了病人基本信息[6]。患者入院后,打印以住院号编码的条形码腕带,佩带于患者腕部作为身份标识。护士在床旁为患者进行治疗护理时,用PDA对患者手上的腕带扫描进行患者身份识别与确认。同时可确认患者给药单的条形码与患者腕带上的身份标识条形码的信息均相关联。PDA分类显示全科病人的所有用药医嘱信息,如:注射医嘱、输液医嘱、雾化吸入医嘱、灌肠医嘱、化验医嘱等;同时将处置的时间和处置人等相关信息记录到数据库,保存后所有信息即刻回传到HIS系统,医生下达医嘱输入HIS系统后,会即刻自动转移到PDA上, 可实时记录医嘱执行时间和执行人。
2.5 建立护理不良事件网上报告系统:医疗差错和不良事件自愿报告系统能促进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1]。我院充分利用HIS系统,建立自愿、非处罚性的护理不良事件网上报告系统,每个护士通过自动化办公网上自己的账号,可以随时报告护理不良事件。层层上报至护理部,护理部对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作出分析,帮助当事科室、当事人及时分析原因,并在全院范围内寻找类似的不安全因素,对有可能导致患者损害的护理不良事件,立即指导、参与、帮助处理,力求将患者的损害减至最小。护理部审阅后实时对全院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公示,事件的过程结果是公开的,但科室、责任者是保密的,只用来警示其他护理人员从事件中进行学习,实现“错误”经验的信息资源共享。
3 讨论
通过建立健全护理安全管理网络、健全各种各种制度和各种应急预案、做好年轻护士培训、应用掌上电脑(PDA)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建立护理不良事件网上报告系统、无惩罚原则等几方面,很大程度上避免和杜绝了儿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最终确保了医疗护理安全。PDA应用于临床护理操作的查对,用PDA扫描病人腕带进行病人身份的确认。,实现了新技术有效服务与临床护理实际工作, 信息均通过HIS系统相关联,真正做到了“正确的对象、正确的药物、正确的剂量、正确的时间、正确的方法与途径”,杜绝了差错。这一优势在新生儿、精神障碍、昏迷或睡眠状态病人的护理当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有效地规范了护士行为,及时纠正了一些遗漏和差错,对提高医院整体护理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避免多次医嘱转抄、录入,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患者安全,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李漓,刘雪琴.我院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中国护理管理,2007,7(11):54-55
[2] 李春梅. 护理安全管理体會.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4(9):2623-2624
[3] 袁晓丽,江智霞.临床护士护理不良事件认知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对策.护士进修杂志,2009,4(24):726-727
[4] 徐春,徐红燕.无惩罚原则在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中的应用体会.护理与康复,2009,6(8):523-524
[5] 阐玉英.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与风险防范.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9,5(5):78-79
[6] 张晓华,吕艳,郭春芳.移动护士工作站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护理管理,2008,6(10):2800-2801
儿科护理实习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目的:对儿科护理教学进行“对分课堂”模式教学,提高儿科护理教学质量。方法:以我校护理学院高职2015级护理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随机抽取2个班各60名护生。对照组采用以案例为基础、问题为先导的案例导入式教学法。观察组采用“对分课堂”模式。比较2组护生儿科护理教学效果。结果:教学后观察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也高于本组教学前的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教学后学生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维度得分也高于本组教学前得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分课堂”模式在高职护理教学中,使学生在有足够的时间内化吸收的前提下进行自主性讨论学习,符合人的认知过程和我国学情,值得借鉴。
【关键词】“对分课堂”模式;高职;儿科护理教学;应用;效果评价
为解决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全面下滑问题,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心理学系张学新教授于2014年提出了“对分课堂”的教学方法[1]。对分课堂一经提出,就在短期内为包括护理学教师在内的各学科教师所接受并付诸实践,效果良好。本文将对对分课堂提出的背景、教育理念及其在护理教学中的教学效果进行评析。
1 对象
以我校护理学院高职2015级护理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随机抽取2个班各60名护生。2个班级的学生均为大专二年级、全国高考统招、学制3年;2个班级的儿科护理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学时、教材、教学进度、授课教师均一致。2组学生在年龄、生源地、高考入学成绩、前期课程的平均成绩等方面均衡可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方法
2.1教学方法
2.1.1对照组
采用以案例为基础、问题为先导的案例导入式教学法。课前向学生展示案例、设置问题、布置预习任务;上课时教师展示案例、组织讨论,再根据讨论情况引出教学内容,并让学生带着问题边思考、边听讲;最后再回到案例、让学生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教师予以反馈、认定。结合板书与多媒体课件,教师按照此教学方法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次对教学内容进行讲授。
2.1.2观察组
采用“对分课堂”模式。
2.1.2.1教学准备
(1)教学内容的安排。课程教学内容分为4大模块,每个模块又分为若干个学习任务,共计36学时。其中模块3的儿童常见健康问题护理中“小儿液体疗法”、“支气管肺炎”、“先天性心脏病”等3次学习任务6个学时由于知识点较难,如果只精讲重点、主干,学生不易理解,进行传统课堂讲授法,余下30学时所有内容皆采取“对分课堂”教学模式。(2)在观察组班级建立班级QQ群,用于共享学习材料和学习成果。(3)每人准备1本课程作业本。(4)学生分组。为了课堂讨论能顺利开展,同时能让先进生带动后进生,所以按照“组间同质、同组异质”原则进行分组,即根据上学期总成绩的排摸,将优等学生、中等生、后进生按4~6名学生组成一组,共计12组。并在每一小组指定1名组长,负责报告小组考勤以及组织讨论。半学期后,根据学生2次阶段测验的成绩以及教学中对学生的观察,按照以上原则对学生重新分组。
2.1.2.2教学实施
(1)课程第1次课:每次课2学时。第1学时:向学生讲明课程的性质、总学时及具体安排、课程学习要求、拟采用的授课方法、课后作业的要求、课程相关资料的查阅途径及课程考核方法等。第2学时:先是框架式精练讲解儿科护理绪论、儿童的年龄分期及特点等教学内容的主干、重点及难点,让学生形成本节内容的基本框架,掌握重难点。然后布置课后作业。作业形式:以“想一想”、“考考你”、“幫帮我”形式完成。“想一想”,针对课堂所讲内容,完成具体作业;“考考你”,写出本次课后复习中自己弄懂了,但是觉得其他同学可能存在困惑的地方,用来在课堂讨论时考考她们,至少3个,更多不限;“帮帮我”,写出本次课后复习中自己还搞不懂的问题,在讨论时求助同学或老师,至少3个,更多不限。作业必须在下次上课前完成。(2)第2次课:第1学时组织讨论。讨论按下面4个环节依次进行,①小组讨论:15~20min,先是每位同学口头表达展示自己的“想一想”,然后互相完成“考考你”、“帮帮我”。②教师抽查:5~8min,随机抽查4~5个小组,每组随机抽人发言,特别抽查在小组讨论环节不认真参与的同学,让其表述刚才小组讨论的精华,或提出小组都感到疑惑的问题。问题提出后请其他同学回答,如果没有人能答出,教师进行阐述。在整个过程教师遵循鼓励为主原则,避免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③自由提问:5~8min,邀请全班自由发言,教师解答共存疑惑。④教师总结与点评:5~8min,教师对教学内容做出总结,最后展示、点评优秀的课后作业。第2学时,教师进行新内容的讲授。(3)后面各次课:授课方式以此类推。
2.2研究质量控制
为了保证本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求观察组的学生避免和对照组的学生在课后交流儿科护理课程的学习情况。另外,在收集资料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测评量表和“对分课堂”教学评价问卷的调查皆采用匿名形式,整理录入资料时,实行2人双份录入,以保证正确录入。
2.3教学研究的伦理控制
保证观察组的学生均为自愿地参加本次教学研究,并逐一签写知情同意书。学生的调查资料采用无记名形式处理,并告知学生调查数据将有可能引入到学术论文中公开发表。
2.4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用SPSS15.0建立数据库,分析。计量资料以 ±S表示,比较2组学生期末成绩以及课程实施前后自主学习能力得分的组间差异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2组学生课程实施前后自主学习能力得分的组内差异。计数资料以频数、构成比表示,描述观察组学生对教学的态度与评价。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教学后观察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也高于本组教学前的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教学后学生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维度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也高于本组教学前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教学后学生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维度得分也高于本组教学前得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讨论
4.1“对分课堂”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
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是自主学习能力的核心,拥有自我管理能力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将自己看作学习的主体,学习自觉、积极且目标明确,能较好地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调节和控制。教学后观察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也高于本组教学前的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分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原因可能是在“對分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知道在下次课的课堂讨论中要面对着回答小组其他成员的“帮帮我”“考考你”问题,因此能促使其在课后必须要认真完成作业、积极主动复习,进行知识的内化吸收。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目标极其明确,但是什么时间学、怎么样去学、学多少,可以根据自己对相关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进行个性化安排,这样无形中实现了对自我学习的管理能力的提高。
4.2“对分课堂”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
在“对分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不力求穷尽所有内容,只精讲知识系统的主干、学习内容的重难点,以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点的基本框架及理解重、难点,然后学生课后根据教师的引导,自己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完成“想一想”、“考考你”和“帮帮我”等学习成果用来参加随后的课堂讨论。此过程对于学生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无疑是有利的。本研究的结果也证实了这点,观察组教学后该维度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也高于本组教学前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我们也发现对照组教学后该维度得分也高于本组教学前得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可能是在以案例为基础、问题为先导的案例导入式教学法中,教师课前展示案例、设置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案例、分析问题做好预习,为课堂讨论做准备。按照教师的要求学生会查阅一些学习资源和参考资料以完成预习任务,此过程对于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处理能力也会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5 结论
在目前我国高校课堂教学质量全面下滑的背景下,对分课堂的提出无疑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其所遵循的“对分”理念,使学生在有足够的时间内化吸收的前提下进行自主性讨论学习,符合人的认知过程和我国学情。因此,此教学法一经提出,便广泛受到各学科教师的青睐。目前护理教育对对分课堂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其课堂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单从目前有限的研究来看,对分课堂对护理学教学效果的提升还是很明显的。
参考文献:
[1] 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
[2] 李欣.对分课堂: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教学新方法[J].学周刊,2016,10(10):16-17.
[3] 骆海燕, 李美珍, 马腹婵, 等. “对分课堂”模式在高职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J]. 护理学报, 2017, 24(05): 10-14.
儿科护理实习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科病房二区开展温暖护理服务对护理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7年1~12月在我院儿科接受温暖护理的100例患儿作为观察组,另选择2016年1~12月实施温暖护理前的100例为对照组,比较干预前后的护理质量评分变化情况。对比两组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护理满意度。 结果 实施前的护理质量评分(78.69±17.25)分,实施温暖护理服务后的护理质量评分达(92.72±19.23)分,实施前后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62,P<0.05)。 结论 儿科病房二区开展温暖护理服务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促进护患关系。
[关键词] 儿科病房二区;温暖护理服务;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已经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工作;温暖护理是指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以提高护理水平和护理质量[1]。儿科是临床比较特殊的科室,儿科陪护多、临时处置多、护理操作琐碎,且患儿多为独生子女,且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低,儿科疾病复杂多变,增加了护理难度和护理工作量,易出现护理纠纷[2]。为提高儿科护理质量,我院2017年1~12月于儿科病房二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温暖护理服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儿科共有床位38张,护士14名,床护比2.71∶1;护士年龄20~41岁;护士年龄≥30 岁5名,<30岁9名:从事儿科护士专业≥5年5名,<5年9名;职称:主管护师5名,护师5名,护士4名;其中专科4名,本科10名。我院儿科于2017年1月开始实施温暖护理服务,选择2017年1~12月在我院儿科接受温暖护理服务的100例患儿作为观察组,其中男57例,女43例,年龄1~12岁,平均(6.41±1.73)岁。另选择2016年1~12月实施温暖护理服务前的10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55例,女45例,年龄1~12岁,平均(7.12±1.34)岁,两组入选患儿的性别、年龄、疾病种类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于我院儿科病房二区2016年1~12月采取常规护理(实施前),2017年1~12月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温暖护理服务:(1)为患儿营造舒适的病房环境: 根据患病儿童的心理及生理特点,在病房区域打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如病房墙壁采用粉红颜色并配有卡通图画,同时布置一些小玩具,且配置液晶电视,为患儿播放儿童喜欢的影片等。于病房中设置传呼系统,便于孩子及时寻找护理人员[3]。(2)制定有针对性的温暖:护理服务计划针对儿科患儿年龄小不会表达、对于各种治疗和护理操作不配合、病情复杂变化快、家长心情焦虑、期望值高等特点,每位护士应充分了解温暖护理服务内容,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讨论并提出整改措施,且定期进行工作经验交流。(3)提供特色宣教:根据家长文化层次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干预,如口头教育、文字教育、形象教育、示范教育等,在实施过程中要重视信息沟通的双向性,并以不同方式不断强化,完成健康教育的全过程[4]。改变以往被动宣教模式,成立患儿家长微信群,安排专人管理,每周发布科普知识;开展儿童哮喘日活动、为哮喘患儿免费进行肺功能检测。患儿输液时可以为其提供玩具及图书,满足不同患儿的需求。(4)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学习:通过多种形式如自学、脱产、进修、讲座等方法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针对护士的不同文化层次及学习能力的强弱,指导进行相关的培训,尤其是操作技术方面的培训,如静脉穿刺、儿童头皮针穿刺等,同时制定明确的奖罚措施,对其中不合格人员的再次培训,确保其全部掌握相关技术。(5)主动关心患儿:多抚触、拥抱、夸奖,和家属多沟通,让家属多配合,创建和谐医患关系。
1.3 观察指标
1.3.1 护理质量评价 自制护理质量评分,包括基础护理、病房巡视、护理文件、健康教育及服务质量5个方面,评分由患儿家属共同参与评定,采取百分制,单项20 分[5]。
1.3.2 满意度评价 设计护理满意度调查表,由护士长和主任组成评定小組,调查患儿家属对于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主要包括服务态度、操作技术、病房环境等方面,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满意率=(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6]。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施前后护理质量评分变化情况
实施前的护理质量评分(78.69±17.25)分,实施温暖护理服务后的护理质量评分达(92.72±19.23)分,实施前后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62,P<0.05)。
3 讨论
儿科患儿年龄的特殊性,认知能力较差,多需陪护,其护理操作较繁琐、零碎,且临时出现的处置问题较多,增加了护理工作的困难与特殊性。因此,儿科工作具有工作量大、患者多的特点,且儿科患者大多为独生子女,常以自我为中心,加强了护理难度,易发生各种医疗纠纷[7]。
护理服务作为儿科病房二区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其作用不仅在于提高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症状,更在于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患纠纷[3]。温暖护理是指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以满足患者需要,以提高护理水平和护理质量[8]。
温暖护理服务针对儿科患者的上述特点改变临床护理方式、态度,对患儿的言行等给予肯定和认同,显著促进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护理满意度[9-10]。
儿科患者因其具有特殊性,需要护理人员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患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温馨的就诊环境,如在病房内粘贴可爱的图画,窗帘和被套可以印上卡通图案,除此之外,科室设置相应的儿童活动中心,购置安全的儿童玩具,电视播放儿童喜爱的动画片等电视节目,帮助降低患儿的恐惧心理,提高患儿配合治疗的依从性。同时,为患儿提供更加便利的传呼设置,保证护理人员随叫随到,以免耽误病情。让患儿在住院期间有家一样的温暖,得到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同时,儿科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儿及其家属的沟通能力。以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術及良好的沟通能力取得患儿家属的信任,才能提高护理服务质量[11-13]。
以往护士忙于日常医嘱性的治疗、护理工作,巡视病房的时间及与患儿接触的时间较少,通过采取温暖护理服务后,护理人员有时间和精力观察患儿病情、落实基础护理服务、实施健康教育、与患儿及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及交流,全面了解患儿的病情、治疗、饮食、心理等情况,护理质量明显提高[14-16]。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前的护理质量评分(78.69±17.25)分,实施温暖护理服务后的护理质量评分达(92.72±19.23)分,实施前后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1.862,P<0.05)。与李文芳等[17]报道的观点是相符的。
综上所述,通过在儿科病房二区实施温暖护理服务,可优化护理服务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改善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 何成坤. 优质护理服务在儿科中的应用效果[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8C):111-112.
[2] 杨火明. 优质护理服务在儿科临床应用中分析效果[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4):957-958.
[3] 刘娴. 探讨新生儿护理应用优质护理管理的效果[J]. 中外医学研究,2018,16(4):98-99.
[4] 夏凡淇. 优质护理服务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10):57-58.
[5] 伍心莲,乔玉香,杨佳红,等.优质护理服务在儿科护理安全文化中的重要价值[J]. 西部医学,2014,26(7):952-954.
[6] 陈子江,陈浪. 优质护理服务对护理质量提高的影响探讨[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9):1485-1486.
[7] 郭诗丽,蔡敏,胡爱玲. 优质护理服务对儿科护理质量的影响[J]. 临床医学工程, 2013,20(10):1318-1319.
[8] 程玉坤,陈玉霞,邓顺华. 深化优质护理服务推动临床专科护理建设[J]. 现代医院,2013,13(5):99-101.
[9] 马颖,史立荣.优质护理服务在儿科病房二区中的实践与效果评价[J]. 全科护理,2012,10(9):839.
[10] 唐蔷华,孙秀勤,李星慧,等. 优质护理服务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4):185.
[11] 何晓君,金玉梅. 优质护理服务在儿科临床工作中的应用[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 21(1): 99-100.
[12] 杨火明. 优质护理服务在儿科临床应用中分析效果[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4): 957-958.
[13] 何成坤. 优质护理服务在儿科中的应用效果[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8C):111-112.
[14] 麦润婵. 儿科病房二区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效果观察[J]. 中国医药科学,2013,3(24):153-154.
[15] 花响岭. 优质护理应用在无陪护新生儿中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7,23(19):194-196.
[16] 李颖红,梁锦娣.儿科护理工作中优质护理服务的应用价值分析[J]. 黑龙江医学,2013,37(7):628-629.
[17] 李文芳.儿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护理质量的影响[J]. 中国农村卫生,2015,11:55-56.
儿科护理实习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目的:探讨PDCA在新生儿科病房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在我院新生儿科病房采用PDCA循环法进行护理质量管理方法。结果 护理管理措施落实到位率、护理文件书写合格率、护理技术操作及三基考试合格率、护理差错率、家属满意度及健康教育普及率明显提高。结论 实施PDCA后护理管理目标明确、有章有序,能及时反馈问题并及时修正,是提高新生儿科病房护理质量管理的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
【关键词】 PDCA循环法;新生儿科病房;护理质量管理
新生儿科是临床高风险科室,为无陪护病房,护理工作繁琐细致、责任重、难度大、风险高[1],如何进行一种有效、安全、优质的护理管理模式一直是我们护理管理人员关注的焦点。自2010年7月以来,我们将PDCA循环应用于新生儿病房护理质量管理中,实施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新生儿科(NICU除外)共有床位56张,护理人员23人,主管护师及以上6人,护师8人,本科及以上学历15人,专科8人,床护比为1:0.4。开展PDCA循环法质量管理前患者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84%。
1.2实施方法
1.2.1 P阶段—全科动员,统一思想 在开展PDCA循环法前科室安排合理而足够的人员配置,新增护理人员4人,召开全科护理人员动员大会,让每一个护理人员都了解其目的及实施方案,做到人人知晓,人人参与,达到全员重视的目的。
1.2.2 D阶段—调整步骤,重点突出,体现专科特点 ①制订本科室护理工作年度、季度和月计划、周安排、日重点和质量标准等具体目标;②健全并更新科室制度:调整各班职责内容、制定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程序、认真履行告知宣教义务、嚴格交接班制度;③成立新生儿护理质量监控小组,认真检查并执行晨间护理常规、沐浴常规、喂奶常规、光疗常规、高危儿护理常规及微量输液泵、血糖监测仪等仪器的护理操作常规,特别是对重、危新生儿的护理要求观察、管理到位,护士须给予重点监护;④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加强医院感染监测,防止交叉感染;⑤注重安全管理,新生儿病房实行24 h封闭式管理,除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外,还必须严格核对腕带标识,做到万无一失,科内规定每周四下午为探视日,家属可通过探视走道探视患儿1次;⑥加强设备管理,每台设备责任人明确,建立设备登记和维修登记本,定时检修,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及时维修,确保设备的安全使用;⑦重视宣教和沟通,我科每周集体对患儿健康宣教和婴儿护理知识指导进行讲解,解答家长疑问,了解家长需求,对家属提出意见和建议整合上报,并作出回答,以增进了与家长的沟通;⑧对于新生儿的护理文件书,因新生儿会随时发生各种变化,护理人员的必须严格观察,详细记录新生儿的病情变化,避免遗漏、错写等情况[2]。⑨强化专科护理学习,提高专科技能及护理观察能力,安排科室,每月举行一次护理新技术,新业务小讲课,有计划地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与考核,如新生儿复苏知识技能培训与考核、新生儿疾病观察与护理技能的培训与考核等,每季度进行一次专科护理理论考试,每年进行“三基”和“专科”知识考试两次、操作考试两次。从而让护理工作有章可循,护理质量管理层层相叠,环环相扣,责任到个人,职责分明。
1.2.3 C阶段— 三级质控,亦查亦修 科室实行逐级护理质量监控制度。由质控组长、护理小组长组成一级质量组负责对护理核心制度、等级护理、护理文件书写和健康教育质量,每日进行分段检查;二级质控由护士长和护理小组长组成负责对人员仪表、无菌操作、技术操作、规章制度进行检查[3],对科室现存和潜在质量问题进行质量讲评,让全体护理人员吸取经验教训。三级检查为科室与科室之间的的护理大查房,每月护理大查护理质量一次,每季全面检查考评一次,使护理质量控制专项检查与全面检查相结合。并将质量控制的内容以简明的要求,通过发放满意度问卷调查表的形式向家属作不定期的调查,让患儿家属真实地反映对护理工作的意见。
1.2.4 A阶段—及时总结,奖惩并举 在实施过程中,护士长每日督查、科室质控小组成员对每次检查的护理工作质量结果和存在问题及时进行总结,点评,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限期整改,并将效率和效益与奖金、工资挂钩、将工作业绩记入档案中作为晋升、提拔、进修的主要依据,或通过召开工休座谈会对病人家属提出表扬的护士给予奖励,每季度将考核第一名的评为季度服务之星、二星护士,由医院进行表彰,并张贴相片在专栏上向患者和社会公示。
2效果评价
自2010年7月新生儿病房开始应用PDCA循环进行护理质量管理后,科室护理各项护理质量标准合格率不断上升,不仅建立了市重点、省重点专科,护理质量在创“三甲”、“质量管理年”、“百姓放心医院”中各等项检查评议中达到优秀水平。我科PDCA实施前后各类护理质控指标比较见附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经过统计学X2检验分析,2010年与2009年的护理总的质量合格率及家属满意度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X2=18.7,P<0.05),2011年、2012年连续2年在2010年基础上数据进一步拉大,可以认为通过应用PDCA循环进行护理质量管理,2010年护理质量合格率及患者满意率较2009年有很大的提高。
3 讨论
综合上述,应用PDCA循环进行护理质量管理,不仅调动护士的积极性,提高新生儿护理工作质量,促进了护士长的管理工作,而且PDCA循环管理使护士增强了护士的自律性和操作的规范性,护理人员整体的素质也不断增强,家属满意度也随之提升。在新生儿科病房,新生儿病情变化快、家属对护理要求的期望值高,这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必须有严格的制度管理和培养不断增强的专业素质,不断总结,不断反思,持续改进、持续进步才能做到万无一失,才能为患儿提供优质的护理,取得家属的信任。
参考文献
[1] 汪秀华,宋立弟,刘恋.新生儿病区护理风险管理的方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1,04 :195.
[2] 张建蓉.儿科病区护理安全隐患分析与防范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20)4757.
[3] 黄惠琴 李平均.PDCA循环管理在护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医药前沿,2012,21:1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