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的困境范文(精选8篇)
出现的困境 第1篇
始见于北宋初年的小报, 是中国新闻传播史上最先出现的非官方报纸。它的诞生, 从一开始就带有悲剧色彩, 总是以非法、非常的面目出现, 多处于被禁、“地下”状态。 (1) 然而, 小报作为民报身份出现, 第一次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垄断和朝廷政事的封锁, 打破了封建官报一统天下的局面, 并且成功进入市场, 成为一种商品。为什么小报会出现在孱弱的宋朝, 而不是出现在其他更为强大繁荣的朝代?以下将从三个方面还原当时的历史情景, 来探讨小报诞生的历史必然性。
1、小报诞生的“母体”宋代邸报及新闻控制
宋代邸报, 从唐代的进奏院状发展而来, 因在中央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行, 所以被视为正式的官报。早期的邸报与唐代的进奏院状相同, 由进奏官编写, 所有信息一般都靠进奏院和进奏官自行采集编发, 没有统一章程。直到太平兴国八年 (983) , 由起居郎何保枢上书, 建议新设都进奏院, 将散处于首都各坊巷的各州进奏院改由中央管理。后来又逐步将邸报稿件的采集、编辑、整理、审定等环节纳入封建中枢部门的管理范围之内, 成为中央一级的封建官报。
邸报之所以能够在宋王朝开国不久就成为封建中枢部门掌握下的政府官报, 和宋朝是一个高度集权于中央的封建王朝有关。 (2) 北宋以来, 社会上对小报的兴趣越来越大, 小报既公开出售, 对象不限做官的特定阶层, 读者对象比较广, 销行自然很大, 绝非手写所能应付。小报的专业化和商品化的程度不断提高, 在此情况下, 部分小报采取印刷手段进行复制, 乃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央直接管理邸报, 意在控制新闻发布权, 将新闻传播纳入为政府服务的轨道。在管理上, 宋代形成了一套相当严格的邸报审稿制度。宋代中央政府的新闻检查制度主要包括:1、判报。凡是朝廷需要向全国发布的消息和文件, 交给门下省的官员给事中负责编审, 主要是决定发报稿件的取舍。从文献上看, 邸报上的新闻主要有以下限禁:首先是对涉及边防军事、兵变、农民起义等方面的消息, 一般不准邸报报道。其次, 水、旱、蝗灾及日蚀、地震等自然灾害和异常天象, 往往被认为是上天对天子的不满和警告, 传播开来有损于帝王的威望, 甚至会引起人心不安, 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 因此也很少见于邸报。再次, 宋代各朝都严禁传播朝廷机事, 对邸报限禁尤严。另外, 未经批准公布的臣僚章疏也不准邸报报道。2、实行“定本”制度。为了加强对邸报内容的控制, 使有关的禁令得到贯彻, 从真宗咸平二年 (999年) 起, 对邸报实行“定本”制度。所谓定本, 是指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 经进奏官编好, 送请枢密院和当朝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邸报样本, 进奏官们必须按照样本进行发报。 (3)
封建王朝对官报严厉控制, 邸报的内容由于多受限禁, 许多读者关心的新闻得不到报道, “定本”审查制度又造成出版时间上的稽延, 人们很难通过官方传媒了解时局变化的真实情况, 这就特别需要在官方信息渠道之外, 另辟新的信息来源。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出现了打破官方新闻限禁的私营报纸。北宋后期, 就有人假冒“朝报”的形式, 私自发行报纸。到了南宋, 私营的“小报”十分流行。同官方的邸报相比, 私营的小报更具有新闻性。它信息灵通, 报道及时, 往往抢先发表消息, 其内容大多是邸报上不许发表、人们又很想知道的事情, 所以很受欢迎。“大道不通小道通”, 小报的产生和流行, 正是政府封锁新闻的结果。
2、小报诞生的社会环境
政治方面, 许多历史学家将宋朝与秦朝并称为“孤秦陋宋”, 一方面是因为宋朝在军事上的孱弱无力, 当外族入侵时屡战屡败。另一方面是政治上的因循守旧, 任何有点作为的政治改革都归于失败。面对动荡的社会局面, 各种政治集团的活动需要相应的舆论配合, 社会各阶层都需要了解局势的发展变化, 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以保自身利益。然而, 严格的新闻审查制度过滤掉了很多于国有利而可能损民利益的信息, 官报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 “小报”的编写者们适应这种需要, 突破朝廷官报的传播范围, 充分利用自己的各种优势, 私下经营“小报”。可以说, “小报”在宋朝这个特殊的朝代出现, 是各种矛盾日趋激化、多层人物空前活跃的产物。 (4)
经济方面, 宋代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 为小报的买卖、交换准备了成熟的社会环境。从描绘北宋末年东京街景的《清明上河图》上, 我们还可以看到在汴河虹桥一侧, 至少分布着8处不固定的摊位, 足见宋朝商业之繁盛。巨大潜在的、未得到满足的社会信息需求, 在宋代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里, 能够与商业利润发生直接的联系。因此徽宗时期以后, 小报逐渐专业化, 社会上有一些人“专以探报此等事为生”, 以小报的名义“传播街市”, “坐获不赀之利”。小报面对朝廷的大力查禁而绵延不绝, 不论是精于“内探、省探、衙探”的采编者还是办报人和发行人, 都很难说是为了个人志趣或政治抱负而铤而走险, 根本的动力还是源自商业利润。 (5)
文化方面, 宋代城市整个就是一座大市场, 在其产生商品与利润的同时, 市井文化也随之产生。商业的繁荣为更多的人念书提供了经济条件, 宋代教育业的发展, 使国民素质大为提高。一般的百姓也可以聚集在一起, 在没有太大的政治顾虑和政治压力下畅所欲言, 讨论他们感兴趣的事情。这是典型的市民生活, 从而造就了市井文化, 而这种市井文化又为小报的出现和传阅提供了一定的文化背景。
3、小报诞生的物质准备
传者方面, 宋朝统一官报系统中的进奏官, 是小报最初的信息来源和发行人。宋朝实行中央集权, 反映到官报系统就是由朝廷统一办进奏院状。由此而产生的进奏官, 成为小报最早的发行人。小报在北宋发端以及在南宋繁荣, 应该和朝廷的进奏官有很大关系, 他们是消息的主要来源。一般官吏虽也打听消息, 刺探国事, 但他们有的是自己的上级, 有的是受亲朋好友所托, 有的是偶一为之。但是进奏官不同, 他们的职掌是发布消息, 不但州郡委托他们, 即使在京官吏, 也免不了会常向他们请托, 他们也以此自重。他们不一定需要打探, 经他们之手的文报, 都是新闻的来源。北宋末年以前的小报, 只是偶尔以“别录单状”、“妄作朝报”之类的方式出现, 还没有专业化。这种情形继续发展, 徽宗时期以后, 才逐渐地实行专业化, 社会上开始有一些人“专以探报此事为生”, 以小报的名义“传播街市”, 并因此“坐获不赀之利”。遂诞生了所谓的“小报”, 也产生了民营报业。
受众方面, “士”阶层在宋朝的空前壮大, 为小报提供了主要的读者群。《宋会要辑稿》中记载:“徽宗宣和元年六月十四日臣僚言:窃见迩来凡朝廷进用人材、除授差遣之类, 曾未拟议而士大夫间好事者乐于传播, 撰造无根之言, 欲望明诏有司, 严为禁止。”从这条记载以及现存的很多记载中, 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小报的重要读者群是士大夫。
在两宋之际的一些文人笔记中, 都提到宋太祖曾立有“不杀士大夫”的“祖宗家法”。宋代300年间, 知识分子 (士大夫) 之多, 地位之高, 所受待遇之优厚, 为其他朝代所无法比肩。此外, 在宋代宽松的舆论环境下, 不仅在朝廷为官的士大夫敢说话, 连作为预备官员的太学生, 也多敢直言不讳地针砭朝政、品评大臣、扬清激浊。所以宋朝的士大夫阶层更希望获知到更多关于时局的信息。这时候, 比官报消息灵通, 时效性比官报强的小报, 受到士大夫阶层的普遍欢迎, 况且小报所刊登的内容大多是封建政府所没有公开的“朝廷机事”。
印刷技术方面, 宋朝雕版印刷的普及与鼎盛, 为小报的大批复制提供了技术保障。宋朝统治者重视教育从而需要大量教本和参考书, 在政策上鼓励私家刻书, 故私家刻书大盛。同时由于刻书印卖可以获利, 各大城市都有书坊, 更刺激了私坊刻书, 因此, 宋代是雕版印刷史上的黄金时代。 (6) 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中, 印刷工匠的技术非常熟练, 印刷的成本也不高, 小报发行者当中就有掌握印刷手段的“书肆之家”, 因此, 采用雕版印刷的办法来复制一定数量的小报, 以应缓急, 也是十分可能的事情。此外, 北宋以来, 社会上对小报的兴趣越来越大, 小报既公开出售, 对象不限做官的特定阶层, 读者对象比较广, 销行自然很大, 也绝非手写所能应付。小报的专业化和商品化的程度不断提高, 在此情况下, 部分小报采取印刷手段进行复制, 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综上所述, 小报出现在宋代, 并不是历史的偶然。在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的交织作用下, 小报的出现与繁荣是必然的。研究小报出现的历史, 对于今天的民间报纸研究而言, 是十分必要的。
摘要:小报, 作为坎坷的民间报纸, 在中国古代新闻传播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小报为什么偏偏诞生在积贫积弱的宋代, 它与邸报的关系是怎样?本文将从宋代官报的发展态势、宋朝的社会环境以及物质准备三个角度来解析宋代小报诞生的原因, 说明小报在宋代出现并非偶然, 有其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宋代,邸报,小报
参考文献
①陈昌凤:《中国新闻传播史——媒介社会学的视角》,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①陈昌凤:《中国新闻传播史——媒介社会学的视角》,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②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②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③郎国华:《宋代的新闻控制现象浅析》,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③郎国华:《宋代的新闻控制现象浅析》,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④王少南:《从宋代的特殊历史背景看小报的产生》, 《理论界》, 2007.11④王少南:《从宋代的特殊历史背景看小报的产生》, 《理论界》, 2007.11
⑤吴世文:《亚文化理论视域下的宋代小报研究》, 《东南传播》, 2008.6⑤吴世文:《亚文化理论视域下的宋代小报研究》, 《东南传播》, 2008.6
出现的困境 第2篇
在习题演练中,我们都会收集大量的习题以供我们进行学习理解,提前解析习题中的解题方向,拓展解题逻辑,避免在高考中,遇到相同的难题时,缺乏有效的解题方法,从而出现解题困难的现象出现,而我们的习题选择上,除了历年真题外,其实学校提供的复习材料,也是有助于我们进行学习理解,这毕竟是学校精挑细选的重点资料,在学习过程中,也有其相应的一套知识体系帮助我们进行学习理解。
二、学而不思
考试分数往往都可以真切的反应我们的学习具体情况,对于那道题不够了解,做题过程出现了那些问题,在卷面中,都可以清晰的看到我们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如何,如果只是单纯的将知识点记忆,那么要出那么多的难题干嘛?只有让我们真正的去思考,理解其中蕴含的寓意,才是我们真正的将知识点掌握在手中,多总结,多思考,才能真正的不断提升自己。
三、基础不足
防腐中易出现的质量问题 第3篇
1 漆膜返锈
漆膜返锈是指储罐、管道 (指金属) 基层表面涂漆以后, 逐渐产生黄红色锈斑, 并逐渐破裂的现象, 见图1。原因分析:
(1) 金属表面有铁锈、酸液、盐水、水分等, 涂漆前未清除干净, 造成生锈;
(2) 涂刷过程中, 漆皮有针孔等弊病或有漏涂的空白点;
(3) 漆膜过薄, 水或腐蚀性气体透过漆膜浸入涂层造成生锈;
(4) 钢材除锈完毕后未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底漆的涂刷, 或者防腐施工完毕后, 置于露天场地下, 在风雨天未加保护的情况下, 漆膜下面的金属在氧气和水的作用下重新生锈。
因此在涂漆前, 必须彻底清理钢材表面的泥土、水分等杂物, 保证其清洁、干燥、无污物, 特别是钢材表面的点蚀, 必须清除干净, 使钢材表面露出金属光泽。钢材表面清理干净后, 应尽快涂上底漆防止再生锈;钢材进行涂漆时要均匀, 防止漏刷和出现针孔。
2 漆膜起泡
漆膜起泡是指漆膜干后出现大小不等的突起圆形泡, 也叫鼓泡。起泡产生于被涂表面与漆膜之间, 或两层漆膜之间。原因分析:
(1) 钢材表面温度过高, 漆膜容易产生气泡而局部鼓起, 使附着力降低;温度过低, 常规涂料在室外涂覆容易使漆膜冻结而不易固化。
(2) 刷涂时来回拖动刷子, 产生的气泡没有消除。
(3) 基材表面附有油污、灰尘、水泡等, 这些不洁物周围沾有水份。
因此, 在涂漆前必须将基材表面的水迹及其它污物处理干净, 当基层有潮气或底漆上有水时, 必须将水擦干, 潮气散干后再涂油漆;涂料粘度不宜太稠, 一次涂漆不宜过厚。
3 漆层流坠
漆层流坠是指漆膜表面出现线形或团状油漆聚物, 影响漆膜外观效果及施工质量, 见图2。原因分析:
(1) 油漆刷涂时刷子蘸油漆过多为控制好用漆量;
(2) 刷漆由上而下, 分层进行, 上层漆膜未干或过厚流坠;
(3) 稀释剂选用不当, 造成漆料过稀。
因此, 在刷漆前要选用优质的漆料和适当的稀释剂, 涂漆时操作要均匀;涂漆时环境温度要适当, 一般以温度为13~30℃、相对湿度5~75%为宜;选择适用的油刷, 刷毛不宜过长, 要有弹性、耐用, 根粗、梢细、鬃厚、口宽;涂刷蘸油不宜过多, 油膜不宜过厚, 一般漆层应保持50~70微米厚。
4 交叉污染
交叉污染是指后续防腐施工过程中, 对已建设施或已完防腐层造成的污染。原因分析:
(1) 施工前未对已建设施进行有效的围挡;
(2) 违反了刷漆由上而下、分层进行的原则。
我们现在不但要对防腐施工人员进行保护, 对施工现场成品保护, 还要对我们的环境进行保护, 因此施工中要尽量使用绿色环保的防腐涂料, 施工由上而下进行, 对已建设施进行有效的围挡保护等。
5 混沙
混沙是指漆膜干后出现点点沙砾的凸起, 表面的漆膜容易磨损破坏。原因分析:
(1) 混沙现象多出现在储罐外壁防腐施工过程中, 由于储罐外壁防腐多为露天施工, 风沙较大;
(2) 罐外壁基材表面喷砂处理后, 进行防腐涂漆施工, 而罐顶板正在进行喷砂除锈, 砂子落在底漆之上, 与面漆混合, 导致罐壁板防腐出现混沙。
因此涂料涂覆区周围应设立围挡, 并将涂料涂覆作业设在上风口, 喷砂作业设在下风口, 以减少风沙的影响。喷砂作业与涂料涂覆作业在时间上不能交叉, 应相互错开, 避免喷砂扬起的沙尘影响涂刷质量。
6 小结
以上所讲述的几种质量问题是我们施工现场防腐中经常遇到的, 不但影响防腐质量, 而且影响设备外观, 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该总结经验, 避免类似的现象再次发生, 提高设备的施工质量和使用年限。
摘要:参照防腐施工相关规定, 结合现场经验, 针对防腐施工中经常出现的质量问题, 从漆膜返锈、漆膜起泡、漆层流坠、交叉污染、混沙等方面, 分析其问题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正确对待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第4篇
一、学会点拨、引导
当学生犯错时,不管他是有意或无意,我们不能凶神恶煞地斥责,也不能采取逃避的态度,这样学生会对你的形象大打折扣,甚至会出现逆反心理。我们要找到原因,让他们知道自己究竟错在哪儿,学会对其进行指导、点拨,让他们改正,这样他们对你有的只是尊敬、崇拜,打心眼里佩服你。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渔歌子》这首诗词,在讲完课后问学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生活方式?当有学生冒冒失失地回答:“游手好闲。”你千万别动气,因为他不是有意的冒犯,而是用词不当。我们要学会解释游手好闲的意思(整天无所事事,什么都不干),再引导描写很自在闲适的词时,学生便会想到是———悠闲。又如在一堂课中老师让学生用一句话来形容军舰的宏观气势,有的学生居然说:“这艘军舰真的很牛。”一般我们遇到这种情况都恼羞成怒,会大声呵斥学生坐下,或是采取装聋作哑的方式,越是这样越会造成局面的被动。这是最不理智的做法, 是我们弱智的表现,是一种不负责任或是逃避责任的表现,把学生“晾”“晒”在一旁这算什么。其实,我们应该心平气和(或是控制自己的情绪)地对学生说,这个词用得不文雅、不文明,我们是少先队、好学生就不能说脏话,你说对吗?能改为另一个词吗?学生不仅知道自己犯了错,自尊得到保护,还能为他们解决问题,这不是很好吗?
二、学会评价
在班级里,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基础不一样,但都有各自的特点、个性,老师只有在课堂献出自己的真诚,才能正确处理课堂出现的“问题”。例如,对“独特”的理解会出现“独一无二“”与众不同”两种答案时,我们要学会正确评价,分析各自特点,在总结之后给出正确答案,让学生能准确用词。这种评价要及时,不能让学生等。
三、学会“夸”
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孩子在上课时更需要表扬、鼓励、赞美,它可以像一面镜子一样放大学生的优点,激发学生的心智。这对于上课想发言而不敢发言的学生最适宜(或是回答问题时答案接近的学生更能激发他们思考),但要记住“夸”要有个度量值,适度,对就是对,错了便是错了,不要乱用,不然弄得学生云里雾里,不知对与错。
商品肉鸭育雏容易出现的问题 第5篇
1 消毒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1.1 消毒药品盲目购药品种单一
消毒的目的是切断传播途径, 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发生与传播, 应根据不同的消毒要求、消毒对象和消毒物的种类性质的具体情况, 选择适宜的消毒方法和消毒剂种类。
1.2 消毒不全面不规范
现阶段养殖户对育雏前的准备阶段不足, 消毒不彻底, 随意加大消毒液的浓度, 自认为消毒液的浓度越大越好, 不按消毒液的使用说明正确使用消毒液。消毒液浓度太高, 当消毒液与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接触时, 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表面蛋白质快速紧缩形成表面保护膜, 影响消毒液杀菌灭源效果。
2 育雏室的温度和湿度常出现的问题
育雏管理常见雏鸭怕冷不怕热, 雏鸭进入鸭室温度提高, 有时看到雏鸭张口喘气, 容易把雏鸭气管粘膜破坏, 解剖后发现肺部出血, 随着日龄增加受损的肺不能满足鸭子的需要, 很容易引起中后期鸭子患病。正确方法是温度一般在29~31℃之间, 雏鸭不相互积压, 均匀的爬在育雏床上, 很多养殖户忽视湿度的重要性。育雏3~4天后, 育雏室内容易出现高温低湿, 雏鸭身体小体热散发快, 容易引起感冒拉稀打堆, 造成绒毛粘接发育不良增加死亡。这种情况下雏鸭长到20天后, 就会明显的比其他正常鸭轻, 高温高湿雏鸭体热不易散热、食欲下降、免疫力降低易引起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细菌大量繁殖, 造成中后期鸭群发病率上升。因此根据雏鸭吃料量计算饮水量适时供水, 同时增加水槽高度, 保持水槽内的水能让雏鸭自由引用。
3 通风换气时存在的问题
现在很多鸭舍在育雏室不装换气扇, 特别是秋冬季节, 天气寒冷气温低, 为了保温育雏室封的严严实实怕漏风, 其实这是不对的。育雏3天后鸭舍内鸭粪发酵, 以及雏鸭的生长发育所产生的排泄物,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增加, 随着有害气体增加, 造成雏鸭呼吸道麻痹、运动失调、半瘫增加, 甚至增加死亡量。实验证明, 在相同条件下, 两群雏鸭经常通风换气比不常通风换气的雏鸭在10日龄能增重4~8g, 40天出栏能增重30~60g。因此当饲养员进入育雏室气味难闻时必须通风换气, 最好用换气扇通风换气, 若没有换气扇自行放风, 不能让凉风直吹雏鸭。
4 饮水和开食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很对养殖户给雏鸭多用自来水或井水, 这样的水自认为清澈, 也许存在大肠杆菌等病原微生物超标的现象, 雏鸭免疫力低, 对病原微生物抵抗能力弱, 很容易引起肠道病。现实中最好饮用白开水, 当白开水温度降到37~42℃时, 开始给雏鸭饮水。饲喂雏鸭时, 有的养殖户饲喂干料, 在实践中就发现有的雏鸭很健康, 不知什么原因死亡, 解剖后发现胃内有很多干饲料, 雏鸭饮水后干饲料膨胀把雏鸭涨死, 因此在食喂前让雏鸭自由饮水3~4h后, 再喂加水拌好的潮湿料。
5 疾病防治方面的问题
(1) 养殖户认为商品肉鸭40天左右出栏, 不必要疫苗防疫, 这种观点不正确。因为雏鸭在15日龄内免疫系统不健全, 在受到外界环境影响时, 特别是温度变化在8~10℃时很容易产生疾病, 因此就必须注意鸭群的免疫, 免疫什么疾病要针对本地区, 本场常见疾病, 有目标、有计划的适时防疫。现实中有的养殖户在防疫时向疫苗内加西药, 这样会影响雏鸭机体产生抗体, 容易造成免疫失败。
当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后 第6篇
比如, 执教《嫦娥奔月》, 精心的预设, 精彩的生成, 课堂上的我颇为自得。然而最后一个环节却生出一个“意外”。我安排了读写结合训练:先说后写《嫦娥后续》。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后羿十分思念嫦娥, 于是求见西王母娘娘, 向她又要了一颗仙药。后羿原以为可以和嫦娥白头偕老, 到了月宫, 没想到嫦娥却已经和别人成亲”顿时, 我瞠目结舌
【困惑】
我力求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但学生理解却出现了偏差, 我该怎么办?怎样使学生理解的主观性和文本的客观性达到和谐的统一呢?
【改进】
经过反思, 第二次执教《嫦娥奔月》时, 在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独特体验的同时, 我处理好了学生理解的主观性和文章客观性的关系。
在课堂上, 我引导学生读思结合, 学习课文第3到第5节。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边读边思:逢蒙是个怎样的人?嫦娥是个怎样的人?画出有关的词语和句子。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我从“手提宝刀”“威逼嫦娥”“迫不及待”知道逢蒙不仅奸诈贪婪, 还很凶残, 是个无情无义、恩将仇报的家伙, 他忘记了嫦娥和后羿对他的好。
生:“翻箱倒柜”“四处搜寻”还说明逢蒙一点也不讲礼貌。
师:同学们对逢蒙的概括很准确, 可谓一针见血。那么你们又是怎样认识嫦娥这个人物的呢?
生:嫦娥很善良, 她经常接济生活贫困的乡亲。
生:“让这样的人吃了长生不老药, 不是要害更多的人吗?”这句话说明嫦娥时刻不忘百姓。
生:从“与逢蒙周旋”“疾步向前”“一口吞了下去”还可以看出嫦娥很聪明、很机智。
师:说得真好, 对人物品质的理解很深刻。想不想把嫦娥和逢蒙斗智斗勇的场面演出来?
让学生演一演、评一评, 了解人物的品质, 使人物的形象在学生脑海中更为鲜明。
【反思】
教学时, 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同时, 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本意, 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田。
一、走进文本, 熟读精思, 潜心体会
学生是独特的个体, 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都不同, 对文本都有各自的理解。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强调个性化解读, 给学生自由, 让学生走进课文, 走进作者的内心。但是当学生违背了文本的价值取向时, 教师应巧妙引导。
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反复读课文, 熟读精思, 让学生从读中感悟逢蒙、嫦娥等人物形象, 体会人物的不同品质。课堂上的表演活动, 让学生走进文本, 贴近作者, 体会思想感情, 更好地了解文本的真实意义。
二、平等对话, 真诚沟通, 感知文本
《论语述而》中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对第一次教学进行了反思, 第二次教学时我设计了一个作业:《嫦娥奔月后续》。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我让学生再细细读读课文, 说说自己对嫦娥这个人物的认识。学生细读课文之后, 深刻了解了嫦娥这个人物, 一致认为嫦娥是一个美丽、善良、重感情的女子, 有高尚的品格, 对后羿的感情是忠贞不渝的。这样的女子怎么可能背叛自己深爱的丈夫?在第二次执教时, 由于我做到了与学生平等对话、真诚沟通, 使学生真正感知了文本, 问题得到顺利解决。
氨泵出现的问题及处理 第7篇
合成氨装置的氨产品包括冷氨和热氨两种, 热氨由热氨产品泵125J将109F的42.3℃氨输送到尿素, 冷氨由氨泵121J将氨罐-33.3℃氨输送到尿素, 冷氨和热氨混合在一起输送给尿素压缩机, 一旦两台泵损坏将可能造成尿素装置停车。125J热氨产品泵为立式筒袋泵, 型号TIMC100-11 (A) , 流量94 (t/h) , 入口压力1.65 (MPa) /出口压力2.67 (MPa) , 温度42.3 (℃) , 膜片联轴器。密封为串联多弹簧机械密封, 冲洗方案是PLAN13+52, 轴承是7216BDP的2个。
2 存在的问题
氨泵出现的问题:
(1) 密封运行时经常发生氨外漏, 二级密封压力超压;
(2) 轴承油箱油位保不住, 油封漏油严重;
(3) 膜片联轴器的膜片变形、轴承声音异常和盘车紧。
氨泵如果两台损坏, 必然造成尿素车间原料不够而停车。同时氨泄漏到大气中, 严重影响环保;频繁检修期间排放到大气中的气氨由于气压低可能会弥散到空气中, 不但影响周围居民, 而且影响装置的正常生产。
3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3.1密封运行时发生氨外漏, 二级密封压力超压
二级密封冲洗液用的是8#液压油, 密封罐正常操作时, 一般不大于0.2MPa, 若压力达到0.4MPa说明密封损坏。一次125J密封泄漏, 发现压力超过0.4MPa, 拆开密封发现, 密封端面没有磨损, 主要是硅胶圈变形, 已经变硬失去弹性, 不能很好的密封。将胶圈改为氟橡胶, 二次125J密封泄漏, 拆开发现密封氟橡胶圈时间长损坏造成的, 主要是胶圈工作条件比较苛刻, 又需要耐氨又需要耐油。
密封为串联多弹簧机械密封, 可虑将一级密封改为波纹管式, 好处是利用金属波纹管替代了多弹簧和辅助胶圈, 解决了动环胶圈和静环胶圈损坏的问题, 保证了密封的稳定性。波纹管选择焊接波纹管, 与压制波纹管相比, 具有下列优点:
(1) 焊接波纹管使用压力和温度的范围较广;
(2) 扭曲刚度较大;
(3) 疲劳持久限较长;
(4) 尺寸紧凑。主要是适应压力大、扭曲刚度较大和疲劳持久限较长[1]。
有时密封检修完以后, 静试的时候二级密封压力就达到0.2MPa, 运行以后发生氨顺轴外漏, 密封罐压力超标的现象。拆开密封以后, 没有检查出什么问题, 再次装上仍然发生这种现象。这次我们对镶装式硬质合金环动环进行认真检查, 底座材料为不锈钢, 硬质合金环材料为镍基碳化硅。液氨挥发性很强, 气化时吸热很大。液氨挥发性很强, 气化时吸热很大。镶装式过盈量过小, 则过盈配合处会发生氨的渗漏。如过盈量过大, 则过盈配合引起的力变形和内应力也较大, 可能导致动环端面的开裂。我们针对这种情况, 同厂家联系将动环改造成一体式。目前密封寿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2.2轴承油箱油位保不住, 油封漏油严重
轴承箱油封漏油, 造成油箱油位保不足, 需要频繁加油, 油流淌到处都是, 现场卫生差, 清理工作量大, 另外润滑油的损失也大。
刚开始分析认为是轴承箱油挡与轴承座粘接处漏油, 重新处理后, 进行试验分析不漏油。安装后, 继续顺着轴漏油。将油位调低后, 也漏油。
漏油是从轴与轴承箱之间的间隙漏的油, 轴承选转时, 造成轴承座内压力高于大气侧, 在离心力的作用下, 油通过设计好的油道流到轴承滚珠上然后流回油室。在轴承箱的油挡与轴承油道的外侧有间隙, 在间隙正好时, 不容易发生外漏。当轴承箱的油挡发生变形, 间隙超差, 油通过间隙附着轴流出。
重新更换油挡后, 漏油得到了处理。
2.3膜片联轴器的膜片变形和盘车紧。
巡检时发现泵声音异常, 泵垂直振动1.9mm/s, 水平2.0mm/s, 温度15℃, 其余振动都在3.0mm/s以下。
杂乱的频率伴有分数倍频及高次倍频, 25Hz分析为转频, 但总的幅值很低, 并且轴承的损坏系数都很小。
现场也听取了电机, 特别是电机联轴节侧与泵前轴承的声音, 没见明显的扰动声.总体认为不象是很严重的轴承故障现象。
检查发现联轴节膜片变形。更换膜片时, 发现泵盘车卡涩, 有时盘不动, 检修时发现有铁皮卡在中间叶轮里。更换泵内部磨损石墨套轴承。共11级叶轮。开起后, 运行正常, 泵垂直轴承垂直振动2.0mm/s, 水平2.1mm/s, 温度前16℃, 其余振动都在3.0mm/s以下, 无异常声音。通过振动不太好判别这种间断性转动部件与静止部件之间的摩擦, 辅助通过声音来进行判断。
泵正常运行时, 联轴器膜片不应该变形, 过载太大电机应该先超载跳车。膜片联轴器的优点是不需要润滑, 不需要维护, 承受不对中的能力强[1]。该泵联轴器为双膜片, 连接中间轴。分析认为应该是半联轴器距离过大, 膜片的变形量大, 造成膜片的变形量大。安装时联轴器螺栓孔偏差大, 造成角向应力大。轴向和角向应力造成膜片变形损坏。可以通过打表法, 将间隙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4 结论
通过针对以上问题进行处理, 氨泵运行参数正常, 油封泄漏得到解决, 运行中完全能够长周期可靠运行。避免了故障损坏对尿素装置的影响, 同时避免了大量氨气泄漏影响周围工厂和居民的安全, 防止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野营运动出现的历史背景 第8篇
随着美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大批农业人口转向了城市,大机器生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它使得人们摆脱了过去主要依靠人力的繁重的劳动方式,从而有了相对丰富的业余时间可供支配。当时一些教育学者发现,一些青少年在进行了野营活动后,无论对学习还是对个性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最早对野营的教育意义进行研究的是约瑟夫兄弟。约瑟夫·尼夫是美国户外教育的先驱,他积极提倡学生进行户外活动。约瑟夫·尼夫和约瑟夫·科格斯维尔对向青少年提供野营经验和户外教育进行了开拓性的工作。此后,康涅狄格州华盛顿射击学校的创始人和校长威廉·固恩又践行了这些思想。当时很多教育学者都把野营当做是学校男生教育计划的组成部分,而不是独立的营业性活动。学校与野营的这种密切关系,成为野营运动兴起的重要的因素之一。
1881年,美国人巴尔齐在新汉普郡所经营的周科鲁阿营地对美国野营运动的发展影响尤深远。巴尔齐对于营地的运营进行了周密的计划和管理,他要求每个来到营地的男孩子要有责任心, 参加野营的各项工作,这个营地一直运营到1889年。另一个著名的野营先驱是杜德莱。他从1885 ~ 1891年间,每个夏季都要带一些青年会的男孩子去野营一到两个星期,杜德莱最后在香普兰建立了永久性的野营地。在杜德莱逝世后,州青年会将其命名为杜德莱营地,这也成为至今仍然存在的最早的营地。杜德莱对于野营的积极推广和所属组织的宗教性质,掀起了由青年会开展而一直扩展到世界各地的野营运动。在这一时期名为“新鲜空气的” 野营运动作为一项慈善活动也在纽约州开始了。儿童援助会把下层社会的儿童送到乡间招待所,度过一、二周的假期。这一活动通过《纽约时报》、《纽约论坛报》的报道得到了公众的广泛支持。 这一时期众多的教育家已经认识到野营对于青少年教育的积极作用,他们将自己的教育理念融入到野营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并且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支持。野营地建立的初衷是一些教育家出于对人类的关怀和强烈的社会觉悟,但这一时期属于野营运动的初创期,野营地的计划和管理还很不完善。
二、野营运动正规化发展的开始
1、野营管理组织的成立
1900年以前,野营运动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当时的野营活动主要是由一些教育家主办的,另外,还有一些慈善家、 理想主义者也进行过野营方面的试验。野营运动真正获得发展始于20世纪初期,当时美国全国有100处野营地,其中大多数是由想利用暑假的公立学校的老师主办的。最早的女子野营地也在这时出现了。除了男青年外,男女童子军、女青年会、木工技艺联盟、 社会福利区、教会以及工厂企业都加入到了野营运动中来,有力地促进了野营运动的发展。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事件, 即1910年,20名野营理事组成了野营理事会,即如今美国野营协会的前身,这标志着美国野营运动的发展步入了有序管理的发展轨道。
2、野营价值的肯定
随着野营组织的不断扩大,专业野营运动管理人员的缺乏问题显得日益紧迫。1921年,哥伦比亚大学和波士顿大学开始开设野营专业课程,野营理事会也为训练野营指导员开设了专科集训班。在20世纪20年代末,野营运动发生了三项对野营运动影响深远的事件。第一所公立学校营地——罗斯福夏令营的出现,它是1919年陆军部同芝加哥各个公立学校的合作下创建的,它标志着政府对于野营教育意义的肯定。第二项是1921年由美国女童子军组织开始的白天野营运动。第三项是1925 ~ 1928年劳埃德·夏普在生活夏令营连续4年的试验,试验证明了根据正确的教育理念原理推行野营运动的价值。劳埃德·夏普认为不仅要提高福利野营运动的水平,而且也要提高一般野营的水平。这三个事件使得野营运动到了官方的支持和肯定,野营运动的形式也日趋多样性,同时使得野营运动的教育价值得到了实证。
3、野营运动与教育的深度结合
1930 ~ 1950年间的野营运动与教育结合的程度日渐加深, 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阐述野营运动教育价值的著作。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梅森所著的《野营与教育》,迪莫克与亨得利合著的《野营与品德》两部书。这两部书中都阐述了野营运动的教育哲学。 此外,全民保护队对所办的野营提出的全面规划;1934年传入美国的青年招待所这一运动的发展;以及由基金委员会拨款对需要身体和社会调查的个人进行的实验计划,都是促使教育家注意到野营运动是一种特殊而有效的教育手段的重要因素。1947年,纽约市教育委员会与生活野营服务社合作,对公立学校少年儿童进行了一次关于野营运动的实验,实验证明:野营活动比课堂教学更加有助于儿童的某些学习。为了满足社会对野营运动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美国400多所高校开设了野营专业辅导员训练班, 进一步加深了野营运动同教育的结合。
20世纪20年代小规模发展的白天野营,由于同正式野营相比花费较少,得到了大多数中低收入家庭的青睐,到了30年代, 白天野营的发展速度逐步加快。女童子军尤其提倡白日野营,在1939年曾举办了453处野营地,参加人数达到729000人。同年, 美国81个城市各办了一个或多个白日野营地。除了费用较低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白日野营证明了其自身另外的价值。因为营地在白天就可以接纳学龄儿童,这就使他们的母亲能够从照看孩子中解脱出来,可以到战时工厂或是其它企业中工作。公立学校的野营更加普及了,它从管理方面证明野营与教育的结合日益密切。为此,教育总局要求把教育扩展到户外生活中去。作为对教育总局要求的回应,美国中等学校校长协会于1947年出版了一本名为《野营与户外教育》的专著,同时有些州制定法律,授权各地教育委员会把野营纳入学校的正式课程中。
4、野营运动的迅猛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