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分红险产品说明范文第1篇
本来,分红险是一种与银行存款截然不同的理财产品,要将两者称之为竞争对手,颇有点“关公战秦琼”的味道。无奈,本来与银行存款竞争更为直接的万能险,因为月度结算利率近期大跌而缺乏诱惑力,再加上监管部门对于保障型产品的推崇,使得不少保险公司只好半推半就,推出了许多缴费时间较短、返还迅速的分红险产品,以期能够博得银行储户的青睐。
银行储户,作为“食息者”,自然是“利”字当先。而分红险为了吸引这些储户,于是乎纷纷在分红险的收益率说明上做文章,尤其是对保证回报这块通过巧妙的描述,来给人收益颇高的假象,从而吸引部分在乎收益率却又不太看得懂收益率的普通储户。
为了避免数年前保险公司和银行在销售万能险时夸大收益隐瞒费用结果导致此后万能险投诉连绵不绝的重演,为了避免读者成为受害者,本文将对市面上常见的一些分红险收益表述情况进行剖析,让读者能够更清楚地了解这些“巧妙”表述背后的真实状况。
分红险,收益主要来自两块:1)保证回报。此款是按照分红险合同的规定,每隔若干年返还投保者部分现金,只要投保者一直存活未触发相关的人寿保障条款,那么这部分的回报是固定的,相关的现金流是可预期的。2)分红回报。分红险之所以被称之为分红险,就在于其除了保证回报之外,还会将保险公司相关运营中的利差、死差、费差这三块收益中不少于70%的部分派发给投保者。不过正如本栏此前所谈到的那样,根据保监会2009年年初发布的 《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除向投保人提供红利通知书外,保险公司不得向公众披露或宣传分红保险的经营成果或者分红水平”,这也就意味着在投保之前,你根本无从得知保险公司分红险的经营状况如何,是否相比其它投资对象更具优势,不同公司产品之间的比较更是无从下手。这使得买分红险享受分红,很大程度上有点押宝碰运气的感觉了。正因此,可预期的保证回报部分,就成为观察各家保险公司在产品设计上是否大方是否为投保者提供了较高的保底收益的一个重要指标了。
风险与收益成正比,既然是保证收益,那么自然不会太高。根据测算,目前市面上大多数分红险的保证收益部分收益率都在年化 (复利)1.5%上下。如果你看到分红险的宣传资料上出现大幅高于此数字的收益水平那么就要提高警惕了,这往往是保险公司通过“巧妙”描述,在误导你了。
■表述一:单利表述
在表述收益率时,有单利和复利两种方式,复利存在利滚利的特性,所以在数字相同的前提下,复利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反过来则是区间收益相同的情况下,年化的单利数字要高于复利数字。为了使分红险的收益率看起来更高些,保险公司往往会使用单利来描述收益率。
如某款很简单的趸交分红险,保障期为5年,5年后将返还107%的保费,即提供了7%的保证回报。按此计算,即可获得7%÷5=1.4%的年化回报(单利),看上去还是不错。不过请注意,上述描述是单利算法,若用更严谨的复利计算,那么实际年化回报仅有1.36%,出现了微降。因为回报数字较小,时间较短,所以还看不出两者的区别。让我们再看另外一个例子:比如某款分红险产品表示在投保30年后返还180%的保费,同时保单依然有效。看起来,这等于30年就获得了180%的收益,180%÷30=6%的收益,这是相当不错的回报了。但其实,若我们按照更科学的复利计算,则年化收益率其实不过3.5%,一下子少了四成。可见单利复利的差别之大。很多时候保险公司仅仅披露区间的累计收益,就是要利用许多投保人单利计算的习惯而让他们自己算出相对较高的收益率来。
当然,有时候,保险公司也会直接给出年化的单利收益率,这其中仍有陷阱。某款分红险表示若投保者在18周岁将按照2.5%的单利增长率来增加身故保证金。2.5%,这无疑是一个看起来还算不错的数字。但是请注意,因为这是单利增长率,所以年限越长,其对应的复利增长率便显得越小。如5年2.5%的单利增长,对应的复利收益率为2.38%;10年2.5%的单利增长,对应的复利收益率为
2.26%;而15年2.5%的单利增长,对应的复利收益率为2.15%。显然利用单利描述,有助于夸大长时间段的实际回报率。
■表述二:混淆保费与保额收益
一般谈及投资收益,指的都是投入的本金与收回的利息收入或者价格增值之间的比率。但是在分红险方面,却总喜欢很别扭地避开投入的本金(保费),而采用其实和计算收益率毫无关系的保额来计算分红的收益率。
比如某款分红险产品表示,“每五年获得18%基本保险金额的保险金”。若我们看得不仔细,以为每五年可获得18%保费的返还,那么就上大当了。的确,若真是18%保费的返还,那么即使按照复利计算,这块的年化收益率也达到
3.37%,算是相当不错的水平了。但问题在于,正如我们之前所言,大多数保险公司的保证回报一般也就在1.5%之间,怎么可能那么豪爽地给出3.37%如此高的水平呢!
再仔细注意“保险金额”四个字,看看投保示例,你才明白个中奥妙。原来,若你要购买10万元保额的这款分红险,那么按照3年缴费,每年必须缴纳113720元。这也就是说:在3年累计缴纳了34.116万元的保费之后,你每五年才可以获得18%基本保额也就是1.8万元的现金返还,即五年收益率不过是
1.8÷34.116=5.28%,若是年化之后更不过1.03%。
若分红险告诉你1.03%的年化收益,相信你绝不会轻易心动。但是来一个实际内涵一致“每五年获得18%基本保险金额的保险金”的表述,相信很多没看仔细的投保者就要忙不迭地抢购此款产品了。
■表述三:以年缴费来计算收益率
前面说了有的分红险以保额替代保费计算收益率以便夸大收益率,不过伴随类似的描述越来越多,再加上媒体的报道,许多有经验的保险消费者已经开始可以识别类似描述的“猫腻”所在了。于是乎,另一种以年缴费来计算收益率的表述方法便又开始流行起来了。
比如某款分红险产品,为10年期期交的产品。其表示每年将返还年缴保费10%。若你没注意到“年”字,恐怕会要激动得昏过去,毕竟一款年保证回报10%的产品这世上可绝对不好找。当然,即使你注意到“年”字,知道世界上没有10%年回报的好事,但是对于这款产品你依然看不太懂,不知道他的真实收益率是多少。
原因很简单,以年缴费1万元为例,在你缴纳了第一个1万元后一年,你的确立刻获得了10%年缴保费即1000元的返还,收益率高达10%;但是此后你又缴纳了1万元保费,所以第二个1000元的返还,对你而言收益率就锐减至5%了,以此类推,到第十个年头,即累计缴费10万元后,1000元的返还就只相当于1%的收益率。
假设到第11年,这款分红险除了派发1000元外还将返还累计10万元的保费,那么此款保险的收益率是多少呢?上述问题,已经不是一般保险消费者所了解的单利甚至复利所能解决的了,而是要用到财务中复杂的现金流折现方法来计算内部报酬率 (IRR),最后才能得到1.87%的年化收益率数字。1.87%与10%,显然后者的宣传效果要远好于前者,而且由于计算收益率上的技术难度,使许多投保者即使知道其中有猫腻,但也无法真实了解这款保险的实际收益情况,难免就会被销售人员劝服之下做出未必正确的消费决定了。
■表述四:隐瞒流动性风险
在比较投资类产品的收益率时,仅仅盯着到期收益率是远远不够的,流动性同样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重大问题。比如定期存款,若我们无法持有至到期而必须提前支取,那么就无法获得规定的定期利率,而只能享受活期利率即使距离到期只剩一天亦是如此。当然,定期存款的流动性风险还是相当小的,毕竟其保证了本金的安全和相对有限的活期收益率。
但是,分红险就不同了。作为储蓄类保险,分红险并未如投连险、万能险这样披露退保费用,但这绝不等于这笔费用不存在。根据《保险法》,投保者购买分红险后要退保,已缴足2年以上保费的,退还保单的现金价值;未缴足2年保费的,退保需扣除手续费。至于现金价值,由于诸多运营成本的费用剔除,在最初数年往往是低于已缴纳保费的,若再扣除手续费,这两者的差异就更为显著了。以某款分红险为例,约定缴费期为10年,每年缴纳保费2578元,但若投保者投保两年,即累计缴纳保费5156元后因为个人原因而要选择退保,那么便只能拿回2474元,仅为累计缴纳保费的47.98%,损失之大可见一斑。投保者在决定购买分红险之前,不妨向代理人或者银保渠道询问详细的退保条款,并要求对方告知假使购买1年、2年等不同年限后退保所能获得返还的保费,这样的“压力测试”便可看出这款分红险的流动性风险到底有多大,再思量下在承受如此风险之后获得的收益是否值得,无疑更有助于你认清分红险的真正收益情况。[小链接]
红利从何而来?
红利来源于死差益、利差益和费差益所产生的可分配盈余。
所谓死差益,是指保险公司实际的风险发生率低于预计的风险发生率,即实际死亡人数比预定死亡人数少时所产生的盈余。
所谓利差益,是指保险公司实际的投资收益高于预计的投资收益时所产生的盈余。
所谓费差益,是指保险公司实际的营运管理费用低于预计的营运管理费用时所产生的盈余。
保险分红险产品说明范文第2篇
一、宏观经济形势
1.当前黄金市场形势
全球都面临着债务问题和低增长危机,导致的结果无非是投资者的投资分配以回笼现金为主,市场任何非货币资产将继续遭到抛售,也包括黄金,金价在这种情况下跌破1400美元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投资者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在不得不参与的非货币资产当中,投资者如何选择对股票、债券、外汇、房产、艺术品、大宗商品等的分配及认识。目前看,外汇市场正在吸引资金;当危机过去,增长来临的时候,股票和债券市场会更吸引资金一些;当市场呈现繁荣,房产及艺术品市场会有一定的起色。对于大宗商品市场来说,时下处于周期低谷,这种低谷并不代表一蹶不振,它只是在正常的周期调整当中等待下一次机会,当市场对外汇、股票、债券等领域的信心因主权信用危机以及经济增长的不稳定出现下降的时候,商品市场将是最后一道防线。
2.国家政策
2001年以来中国金融管理当局有步骤地放弃了黄金市场的严格管制政策,形成了目前以交易所场内交易为主,场外零售市场为补充的黄金交易体系新格局。展望未来,应抓住有利时机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鼓励券商、基金、保险等非银行机构投资者试点参与黄金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逐渐放松黄金及其衍生产品交易存在的诸多管制,把我国黄金市场建设成为一个更具活力的投资性市场。
中国人民银行、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税务总局和证监会联合出台了《关于促进黄金市场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主要从创新、风险控制、制度政策等方面对黄金市场进行了规划,加强商业银行对冲操作和加大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
二、黄金行业现状及其发展机会
1.我国黄金资源及现状 据有关机构分析测算,目前,我国黄金资源量在1.5-2万吨,保有黄金储量为4634吨,其中,岩金2786吨,沙金593吨,伴生金1255吨,探明储量排名世界第七位。
2006年在滇黔桂、陕甘川等地区探明黄金储量超过650吨,2007年至今,又新发现5个主要金矿床:冈底斯雄村铜金矿、青海大场金矿、甘肃省甘南地区阳山金矿、山东省莱州市寺庄金矿、海南抱仑金矿。其中,甘肃省阳山金矿黄金资源量达308吨,远景资源量可达500吨以上,是我国近年来发现最大型金矿之一,改写了中国没有200吨以上超大型独立金矿床的历史。我国已拥有从勘探、开采、加工到冶炼为一体的完整专业化黄金产业链,技术能力较强,有的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30年来,我国已经建成规模以上重点黄金矿山330家,日采选规模约11万吨,年生产能力230多吨。
2.黄金行业发展方向机会
中国黄金工业体制改革为黄金企业注入了活力,黄金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促进了黄金的生产。同时近年来新发现的黄金矿山资源,为中国成为产金强国提供了保障。随着黄金开采冶炼技术的提高和国内勘探能力的增强,黄金产量的增长趋势不可避免。
目前,我国以大型黄金集团为主导、有序竞争、合作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国家大力支持黄金企业进一步增强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支持大型优势企业做强做大,鼓励大型黄金企业发挥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通过并购、重组和联合发展,提高黄金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同时积极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开发黄金矿产资源。
未来几年,黄金供给比较稳定并呈小幅下降趋势,而黄金需求在不断增加,黄金供不应求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因此,黄金价格保持高位运行将是未来市场的主要特征。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就曾经指出,中国黄金市场应当逐步实现三个转变:从商品交易为主向金融交易为主的转变、由现货交易为主向期货交易为主的转变、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的转变。这就是黄金未来发展方向。
三、中金股份有限公司
1、市场地位 作为中国第一家专业从事黄金生产的上市公司,中金黄金股份有限公司将不断借助资本市场平台,扩大黄金等矿产资源的占有率,通过逐步完善和创新经营机制,着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打造中国黄金业的第一品牌。 中金黄金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入选上海证券交易所上证180指数成份股和“沪深300指数”样本股;公司近年来连续荣获《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和《证券时报》等国内财经媒体组织评选的“投资者心目中最亲切的上市公司”、中国证券市场20年“最受投资者喜爱的上市公司”奖牌,蝉联“上市公司百强金牛奖”、“中国上市公司价值百强”,荣获“上市公司市值百强金牛奖”、“上市公司回报百强金牛奖”;2011年公司入选“中国上市公司百强排行榜”, “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百佳榜”、“金牛上市公司百强榜”。
2、公司占据的优势
(1)、公司是国内集黄金采选冶一体化的龙头企业之一。
(2)、公司未来黄金增储值得期待,矿产金产量持续增长。公司黄金储量增长的途径主要有3个方面:大股东中国黄金集团层面的持续注入;对自有矿山探矿增储,公司2012年计划增储40吨;对外资源并购,公司的央企背景具有较大的并购优势。
(3)、公司战略以开发国内黄金资源为主。公司目前的黄金产业基本上已经遍布全国主要黄金产区,对国内矿山资源的信息获得以及并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未来的重点也仍将在国内。
3、财务指标分析
公司2011年实现营业总收入331.4亿元,利润总额32.8亿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率51.46%,41.96%。
四、中金黄金具有很大的投资价值
个人对今年黄金市场的预期依然乐观,黄金市场的长期走势不缺基本面的支撑,因为全球的货币市场无一例外的正走向一个新的极端,其中就包括大量的负债发行和赤字融资,黄金市场缺的只有时间。由于全球普遍范围内低增长带来的不确定性在增多,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是考验各种金融资产的一个关键时期,当投资者对除货币之外更加不稳定的金融资产失去安全感时,这些货币再次部分选择回到黄金市场的可能性达99%,而我个人预计这个时间节点将在今年第四季度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