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精选8篇)
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 第1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HAD组为我院2003年12月至2010年3月的住院患者, 共54例, 其中男33例, 女21例, 中位年龄40.6 (20~63) 岁;按FAB分型, M14例, M227例, M43例, M5 14例, M66例;初治50例, 复发4例。就诊时血RT:血红蛋白 (Hb) 35~118g/L, 白细胞 (WBC) 1.3~76.2109/L, 血小板 (BPC) 18~102109/L。既往采用DA/HA方案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 共38例, 其中男22例, 女16例, 中位年龄48 (30~70) 岁;M12例, M222例, M41例, M510例, M63例, 均为初治病例。就诊时血RT:Hb30~105g/L, WBC 2.8~58.8109/L, BPC 22~94109/L。全部病例均符合急性髓系白血病诊断标准[1]。
1.2 治疗方案
1.2.1 诱导缓解方案
(1) HAD组:1~7天, 高三尖杉酯碱 (HHT) 2~3mg/m2静脉滴注, 阿糖胞苷 (Ara-C) 100~150mg/m2静脉滴注;1~3天, 柔红霉素 (DNR) 30~40rng/m2静脉滴注。化疗第六天早晨行骨髓穿刺, 根据骨髓增生程度调整第六、七天化疗剂量, 必要时停止化疗, 停疗第十四天再次行骨髓穿刺, 决定化疗间歇时间, 每个疗程大约间歇21天左右。 (2) 对照组:HHT、Ara-C、DNR剂量和用法同上。
1.2.2 巩固强化治疗
完全缓解 (CR) 后2组均交替使用HA、DA、MA、中剂量Ara-C等, 第一年每1~2月1个疗程, 第二年每2~3月1个疗程, 第三年每3~4月1个疗程, 3年后停疗观察。第一个疗程未达CR者, 按原方案继续诱导, 2个疗程未达CR者换用其他方案。
1.2.3 对症支持治疗
患者均住普通病房, 病房每日紫外线消毒2次。化疗期间及骨髓抑制期生理盐水漱口, 便后坐浴, 保持口腔、肛周清洁。发热体温≥38℃者给予广谱抗生素治疗, Hb<80g/L给予红细胞悬液输注, WBC<1.0109/L给予G-CSF300ug皮下注射, BPC<20109/L或伴明显出血症状者, 给予血小板输注。化疗期间常规行保肝、护心、止吐治疗。
1.3 疗效评价
按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1]判定疗效, 分为完全缓解 (CR) 、部分缓解 (PR) 及未缓解 (NR) , CR+PR为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缓解率
HAD组:CR45例 (83.3%) , PR4例 (7.4%) , NR5例 (9.3%) , 总有效率为90.7%。对照组:CR20例 (52.6%) , PR8例 (21.1%) , NR10例 (26.3%) , 总有效率为73.7%。2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CR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
2.2 CR所需疗程 (见表2)
HAD组:1个疗程达CR者38例 (70.4%) , 2个疗程达CR者7例 (13.0%) 。对照组:1个疗程达CR者14例 (36.8%) , 2个疗程达CR者6例 (15.8%) 。2组1个疗程达CR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3 不良反应
2.3.1 造血系统不良反应
造血系统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2组在粒细胞缺乏严重程度、中性粒细胞恢复至1.0109/L所需时间、红细胞悬液输注量及血小板悬液输注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见表3) 。
2.3.2 其他不良反应 (见表4) 2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消化系统
不良反应, 包括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 HAD组发生率为59.3% (32/54) , 对照组为52.6% (20/38) ;HAD组感染发生率为94.4% (51/54) , 对照组为92.1% (35/38) , 2组均为上呼吸道感染及肺部感染;HAD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为11.1% (6/54) , 对照组为10.5% (4/38) , 2组均未出现明显心、肾功能异常。2组感染发生率、肝功能损害及消化系统不良反应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DA/HA方案是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经典化疗方案, 缓解率分别为60%、80%、50%、70%[2]。强烈诱导化疗能提高CR率, 缩短CR所需疗程, 有利于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诱导缓解速度与缓解生存期之间呈正相关[3~5]。卞寿庚等[4]1986~1988年间采用DA/HA方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 其中DA/HA诱导治疗未达CR者在互换方案后有部分患者达CR, 说明HHT和DNR无交叉耐药, 且2方案交替可提高疗效。使用HAD方案可治疗少数难治患者, 其中包括采用DA/HA方案诱导治疗未达CR者, 可以获得较高CR率 (71.4%) , 推测HHT和DNR可能具有协同作用。使用HAD方案CR率为83.3%, 1个疗程CR率达70.4%, 进一步从临床上证明HHT和DNR可能具有协同作用[6]。目前普遍认为, 多药交替强烈序贯化疗是消灭残存白血病, 阻止恶性细胞发生耐药, 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的一种有效的缓解后治疗方法。由于治疗前患者骨髓增殖着的白血病细胞分数常常太低, 故对细胞周期特异药敏感性较差, 达到缓解所需剂量大, 疗程多, 但若联合使用多种非细胞周期特异药, 则有助于增强化疗敏感性而提高疗效[7]。Harvey等[8]的研究结果表明, 强烈诱导化疗1个疗程达CR者中位缓解期明显长于需2个或多个疗程才能达CR者。国内采用HAD方案治疗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总有效率约87%, 而1个疗程CR率高达90%。我们采用HAD方案治疗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总有效率达90.7%, 略高于其他报道, 可能是与我们化疗中行骨髓穿刺有关, 使化疗更个性化, 提高了CR率, 尤其是1个疗程CR率。另外, 也与病例年龄相对较小、体质较好、对化疗耐受更好有关, 与传统DA/HA方案治疗比较具有更高的CR率, 尤其是1个疗程CR率, 且总体毒性大致相当, 对肾功能更无明显影响。HAD组骨髓抑制较重, 粒细胞减低的严重程度、中性粒细胞恢复所需时间及化疗期间需要输注的红细胞、血小板数量较对照组多, 但积极支持治疗后均能渡过抑制期, 并能延长生存时间, 因此HAD方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之南, 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第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2]黄小军.血液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3]卞寿庚.急性白血病疗效标准[J].中华血液学杂志, 1988, 9 (3) :183~184.
[4]卞寿庚.关于急性白血病治疗的几个问题[J].中华血液学杂志, 1990, 11 (8) :442.
[5]卞寿庚, 郝玉书, 王志澄, 等.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强烈化疗91例疗效观察[J].中华内科杂志, 1990, 29 (1) :22~25.
[5]卞寿庚, 郝玉书, 王志澄, 等.成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的研究[J].中华血液学杂志, 1993, 14 (2) :59.
[6]薛艳萍, 卞寿庚, 孟庆祥, 等.HAD方案治疗成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观察[J].中华血液学杂志, 1995, 6 (2) :59~61.
[7]Clarkson B.New pharmacologic approaches to treatmen of leukemia[J].Sernin Hematal, 1991, 28 (4) :99.
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 第2篇
【摘 要】 目的:观察急性髓系白血病应用IA诱导化疗方案与DA诱导化疗方案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急性髓系白血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进行分组,接受IA(阿糖胞苷+去甲氧柔红霉素)方案治疗患者42例为IA组,接受DA(阿糖胞苷+柔红霉素)方案治疗患者42例为DA组,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差异。结果:I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86%,D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4.29%,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IA组血清PLT水平同DA组比较,明显较高,Hb及WBC水平同对照组比较,明显较低(P<0.05)。结论:诱导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应用IA方案效果明显优于DA方案。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诱导化疗;IA方案;DA方案
【中图分类号】R733.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4-0122-02
白血病是因造血干/祖细胞于分化较早阶段发生分化阻滞、凋亡障碍和恶性增殖而引起的一组异质性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该症患者预后较差,病情急重,临床表现复杂,对健康及生命有极大危害。该症治疗难度较大,需选择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临床主要先实施诱导化疗,病情缓解后,再进行巩固治疗,因此,诱导化疗药物选择较为关键。本研究通过对比,观察了IA方案与DA方案在诱导治疗中的效果差异,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2月,于我院治疗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8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进行分组。IA组42例,男性23例,女性19例,年龄22~64岁,平均年龄(38.5±3.1)岁,病程3~9个月,平均病程(6.2±1.3)个月;DA组42例,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龄21~67岁,平均年龄(39.1±3.2)岁,病程3~8个月,平均病程(6.0±1.2)个月。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疾病诊断标准 [1]:①血或骨髓原始粒(或单核)细胞≥20%;②有克隆性重现性细胞遗传学差异t(8;21)(q22;q22),inv(16)(p13;q22)或t(16;16)(p13;q22)以及t(15;17)(q22;q21);初诊患者;与本研究配合者。排除标准:重要脏器严重功能不全者;其他类型白血病患者;对本研究药物有过敏史者。
1.2 方法 IA组患者在第1~7天,给予阿糖胞苷(ActavisItalyS.p.A ,批号:H20100594)100~200mg/㎡·d,静脉滴注,分两次用;在第1~3天,给予去甲柔氧红霉素(瑞辉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20040600)8-10mg/㎡·d,静脉滴注。
DA组患者在第1~7天,给予阿糖胞苷,剂量与使用方法同IA组,在第1~3天,给予柔红霉素(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H33020925)40~45mg/m2·d-1,静脉滴注。两组患者均治疗2疗程,间歇时间2周。
1.3 观察指标 治疗效果根据《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2]进行判定,完全缓解:患者经治疗后细胞浸润、发热及贫血等体征或症状基本消失,血常规检查各指标基本恢复;部分缓解:患者经治疗后上述体征或症状得到改善,各项指标均有好转;未缓解:治疗前后病情无变化甚至出现加重。总有效率=(完全缓解例数+部分缓解例数)/总例数×100%。疗程结束后,抽取所有患者静脉血,离心后分离血清,对PLT(血小板)、Hb(血红蛋白)、WBC(白细胞)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卡方检验计数资料,检验标准为0.05,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I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86%,D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4.29%,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血常规比较 经治疗IA组PLT水平同DA组比较明显较高,Hb及WBC水平同DA组比较,明显较低,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急性髓系白血病是最常见的白血病,占所有白血病患者的58%左右,该症具有极高危险性,对患者生命安全具有较大影响,且由于其临床表现复杂,病因尚未明确,因此治疗难度大[3]。对于急性髓系白血病,主要以诱导缓解、巩固治疗及维持治疗的顺序进行治疗,临床观察表明[4],诱导治疗的效果,对患者病情改善,存活时间延长及预后均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选择安全高效的诱导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在诱导化疗中,应用较广的方案为IA方案与DA方案,较多研究已经证实[5-6],IA方案治疗效果更为显著,患者存活时间更长。本研究中,IA组完全缓解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较DA组高,治疗后血常规指标也明显优于DA组(P<0.05),结果同国内外报道相符[7]。两种方案中均应用的阿糖胞苷,作为一种嘧啶类抗代谢药物,其在急性白血病中具有显著疗效,且能同较多药物产生协同效果。去甲氧柔红霉素与柔红霉素均属于蒽环类药物,但由于化学结构不同,前者具有更好的亲脂性,在进入机体后,更易对细胞膜进行穿透,从而使药物浓度更高,抗肿瘤活性更强。有研究还发现[8],进入血液后的去甲氧柔红霉素,可产生去甲氧柔红霉素醇,从而使药物半衰期延长,增强治疗效果,且在骨髓细胞与有核细胞中,去甲氧柔红霉素不会对P糖蛋白的表达产生诱导作用,因此同柔红霉素并无交叉耐药性。其安全性多数报道显示[9-10],两种方案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感染、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且其发生率并无明显差异,本研究中存在上述不良反应,经针对性治疗后可缓解或控制,并未对治疗效果及患者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综上所述,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诱导治疗中,采用IA方案临床效果明显优于DA方案,可促进患者症状改善,值得在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急性髓系白血病(复发难治性)中国诊疗指南(2011年版)[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1,32(12):887-888.
[2]王增胜,王晓敏.伊达比星与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方案诱导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疗效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4,37(19):66-68.
[3]王静,化罗明,郭晓楠,等.Flt3配体在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过程中的变化及意义[J].广东医学,2012,33(17):2639-2640.
[4]张银娟,于洁.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因素研究进展[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3,28(15):1184-1186.
[5]宋燕萍,童茵,钱文斌,等.HAA方案诱导治疗成人初发急性髓系白血病150例疗效观察[J].中华内科杂志,2011,50(1):48-51.
[6]周慧,王建虹,闵捷,等.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1,18(10):816-820.
[7]刘延方,张贝,王冲,等.MA方案和TA方案治疗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48(2):292-294.
[8]Pefani, E.,Panoskaltsis, N.,Mantalaris, A. et al.Chemotherapy Drug Scheduling for the Induction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eloid Leukemia[J].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2014,61(7):2049-2056.
[9]Colovic,M.,Colovic,N.,Radojkovic,M. et al.Induction chemotherapy versus palliative treatment for acute myeloid leukemia in a consecutive cohort of elderly patients[J].Annals of hematology,2012,91(9):1363-1370.
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 第3篇
利用靶DNA序列对大约300名AML患者样本进行测序筛选出了与疾病相关的基因及其突变。虽然以前的研究已证实AML存在有一些基因改变,在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DNA甲基转移酶3A (DNMT3A) 单基因突变与大量AML患者的治疗失败有关。新发现将快速推动AML患者个体化活疗,并为治疗药物的开发提供了一个新的分子靶点。
“利用全 基因组DNA测序技术我们筛选出了这个与癌症预后相关的高频突变基因、美国国家人类基固组研究所LNHGR12.的主管Eric D. Green博士说.“这将有可能为医疗服务带来快速改变。现在医生们可通过对患者进行这些突变筛查来相应调整他们的治疗策略。”
这项研究是由来自华盛领大学基因纽中心以及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和巴恩斯犹太医院 (Barmes-Jewish Hospital) 下属的塞特癌症中心 ( Siteman Cancer Center)的研究人员共同完成的。
在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DNMT3A突变存在于21%的AML患者中,占基于实验室细胞检测归类于有中度治疗失败风险的患者34%的比例。在AML患者中通常有一半的人都被认为有中度治疗失败的风险,他们通常都接受常规的化疗治疗。
对于DNMT3A突变患者来说,化疗并不是最好的治疗选择。“目 前我们还没有获得可靠的方法来预测哪些患者可能会常规治疗产生反应,”论文的第一作者、华盛顿医学院医学教授、血液学家Timothy Ley说道: “根据我们的研究,在中度风金的AML患者中DNMT3A基因突变预示着不良的预后。
携带突变的患者平均生存期通常只有一年,而无此突变的患者平均生存期则可达到约3.5年。“根据我们的研究,如果患者有DNMT3A突变,直接进行骨髓移植或更敏感的化疗或许将会是更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论文的责深作者、 华盛顿大学因组中心主管RichandK Wilon博士说。
研究人员特别分析 了接受不同治疗的悲者的疾病进展情况,发现接受骨殖移植治疗的DNMT3A突变者生存期明显长于那些仅接受化疗的人。然而华盛顿大学的研究者们也同时指出由于样本数量太少,他们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确认这些初步的调查结果。
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 第4篇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老年患者,治疗效果,预后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是造血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属于具有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血液病,发病患者白血病细胞表现为异常增生。临床研究表明,发病诱因可能涉及辐射、化学污染、长期吸烟酗酒及病毒感染后导致特殊反应等。此外,该病受到地域影响,环境污染也成为疾病诱因之一。该类型白血病一般自然病程较短,发病较急,表现以贫血、口腔及牙龈出血、高热、感染、肝脾肿大及骨关节疼痛等为主[1,2,3]。如今,人口老龄化趋势致使发病人群逐渐由小儿转移至老年人,而老年患者由于免疫力较差,机体各组织器官机能退化,发病后临床治疗效果不佳,同时可能合并各种慢性疾病,为治疗带来了难度。此外,化疗对人体伤害较大,可能对患者心脏、肝肾等造成伤害,增加死亡危险[4,5,6]。本院根据临床试验结果,讨论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效果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0年5月‐2015年9月,接收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共计89例。19例患者选择保守治疗,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63~88岁,平均(73.7±4.15)岁;44例患者选择标准化疗,其中男28例,女16例,年龄64~89岁,平均(72.3±6.61)岁;26例患者选择低剂量化疗,其中男14例,女12例,年龄62~87岁,平均(74.4±5.25)岁。上述患者均由临床结合血象、骨髓象及组化染色检查确诊,均不存在相关治疗禁忌证及相关药物过敏史,其中合并高血压者31例、合并糖尿病者18例、合并呼吸系统疾病患者12例、合并心脏相关疾病者22例、合并脑血管疾病患者7例。
1.2 方法
标准化疗组使用药物为柔红霉素与阿糖胞苷。围治疗期间,应严密监测患者的相关生命体征,如血常规、心电图、肝功、肾功等,化疗过程中可适当予以保护胃黏膜及肾脏的相关药物,并叮嘱患者养成良好的日常卫生习惯,避免造成细菌感染;化疗可对骨髓产生抑制作用,治疗期间应尽量避免大幅度活动;在饮食方面,在保证充足的能量摄取前提下应选择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尽量少食用生冷硬辣类食物及高油脂食物,避免便秘及腹泻的发生。若患者出现高热现象,应采集血液标本监测是否出现细菌感染,若阳性,则最快寻找感染源,并予以相应药物。除此之外,患者还有可能发生真菌感染,确诊后予以抗真菌类药物治疗。若患者血红蛋白水平较低,或出现贫血症、心脏功能异常等,可予以输血,若血小板较低,可予以血小板输注。
1.3 结果判定
标准参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三版,以治疗两个疗程后症状未缓解或加重为无效,反之视为治疗有效,对患者进行随访调查,时间截止至患者死亡,生存时间定义为接受治疗开始至死亡期间天数。此外,分析白细胞CD34(+)、原发性或继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年龄>70岁、性别、治疗方式、骨髓中原粒细胞≥50%等因素对预后的影响[7,8]。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种不同治疗方式的治疗结果
单纯就治疗方案不同进行分析,标准化疗治疗有效率较高,为52.27%,早期死亡2例(4.55%),平均生存时间最长;低剂量化疗组仅1例有效(3.85%),早期死亡12例(46.15%);保守治疗组无症状缓解良好者,早期死亡率最高(52.63%),平均生存时间最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影响预后的因素分析
年龄、发病类型、白细胞CD34表达(仅68例患者接受此项检查)、治疗方案、骨髓中原粒细胞比例均成为影响预后因素,治疗有效率、平均生存时间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白血病的发病人数逐年增多,可能与环境污染加重、电子设备广泛应用等相关。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该病发病人群逐渐由儿童向中老年人转移,发病通常表现为贫血、高热、感染、肝脾肿大、口腔及牙龈出血等,老年患者由于自身机能较差,加之本身存在某些慢性疾病,为治疗增添了难度,往往治疗理想度不高[9,10,11]。
本院为了研究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效果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特做了临床试验,相比之下,标准化疗治疗效果较好,患者生存时间相对较长,保守治疗临床效果不理想,早期死亡率较高。常规剂量化疗对老年患者伤害较大,可能造成肝肾功能损伤、胃黏膜损伤等严重不良反应[12,13]。临床尝试降低剂量治疗,但仍存在一定程度损伤,且治疗效果较标准化疗差;对于存在较多合并症或年龄较大的患者,支持治疗对患者伤害最小,亦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延长生命[14,15]。本次试验发现,70岁及70岁以上患者治疗效果较70岁以下差,生存时间较短,此外,原粒细胞比例≥50%、白细胞CD34(+)、继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等患者治疗效果均差强人意,患者生存时间相对较短,为预后构成不良影响。
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5年3月至2007年7月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16例, 经细胞形态学及组织化学染色, 免疫学, 临床诊断符合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标准, 其中男9例, 女7例, 年龄31~73岁, 中位年龄36岁。根据FAB分类标准:M2 7例, M4 4例, M5 2例, M6 2例, MDS转化AML1例。难治性AML10例, 复发AML6例, 16例中有7例患者WBC<2.0×109/L。难治性AML诊断标准为:①接受2个标准化疗方案 (如DA方案) 不缓解;②首次完全缓解6个月内复发或6个月后复发经正规诱导化疗失败者;③多次复发。符合上述条件之一者, 即可诊断。复发包括任何外周血或骨髓及髓外的病变证据。
1.2.1 CAG方案具体方法
CAG方案组成如下:阿糖胞苷 (Ara-C) 10 mg/m2;皮下注射, 每12小时1次, 第1~14天;阿克拉霉素 (Acla) 10~14 mg/ (m2·d) , 静脉注射, 第1~4天;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CSF) 200μg/ (m2·d) , 皮下注射, 第1~14天, 当中性粒细胞≥10×109/L时暂时减少或停用G-CSF。如果取得完全缓解 (CR) , 休息2~3周再按原方案进行第2疗程化疗。部分缓解者 (PR) 可再用1个疗程CAG方案, 未缓解者 (NR) 退出。
1.2.2 支持治疗及对症处理
患者注意保护隔离, 化疗期间用口泰、5%碳酸氢钠漱口, 保持口腔卫生;骨髓抑制期时根据病情使用足量强效抗生素抗感染及床旁隔离, 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以提高免疫力;当血红蛋白浓度 (Hb) <80 g/L或血小板计数 (PLT) <20×109/L时予成份输血, 保护各脏器功能, 加强营养支持。
1.2.3 监测项目
①化疗前常规进行骨髓涂片分类计数, 组织化学染色及心脏、肝脏、肾脏、肺等脏器功能检查;②停药后第7天、第14天行骨髓涂片分类检查;③观察期间每3天查血常规, 若白细胞<1.0×109/L, 则每天检查血常规1次;④治疗结束当日及治疗结束后14 d, 复查心、肝、肾功能。
1.3 疗效评价
疗效标准按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2]:完全缓解 (CR) , 部分缓解 (PR) , 不缓解 (NR) ;CR加PR计为有效。
2 结果
2.1 CAG方案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总体治疗反应
在本组12例患者中, 总有效率为75%, 其中完全缓解 (CR) 率50% (8/16) , 部分缓解 (PR) 率25% (4/16) 。达CR中位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分别为13个月和8个月。PR和未缓解 (NR) 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6个月和4个月。
2.2 化疗后血液学恢复情况
所有接受CAG方案化疗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 化疗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白细胞总数最低值, 中位数为0. 4 (0. 1~0. 7) ×109/L和0. 8 (0. 2~1. 1) ×109/L, 达最低值的中位时间为化疗结束后10 (5~18) d, 化疗后中性粒细胞<0. 5×109/L持续时间超过3周者为4例。伴随着中性粒细胞减少, 几乎所有患者都出现不同程度感染, 需要联合应用抗生素治疗, 患者的感染均能有效控制。
2.3 CAG方案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是主要的不良反应, 占50%, 其次口腔溃疡占25%, 血清转氨酶升高占6%, 但多为暂时性, 经保肝治疗均能恢复。其他方面的不良反应不明显。
3 讨论
急性髓系白血病少数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 转化而来, 表现为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减少;部分患者年龄较大, 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不能耐受常规化疗, 采用Ara-C联合蒽环类药物组成的标准方案, 往往疗效不满意, 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CAG方案是指将G-CSF与化疗药物联合使用, 动员白血病细胞进入细胞周期, 从而起到化疗增敏作用的治疗方案, 是近年来新出现的化疗方法。G-CSF受体几乎在所有AML细胞表达, G-CSF是一种糖蛋白激素, 可使休眠期的细胞进入细胞周期 (S期) , 增加白血病细胞暴露于化疗药物下的时间, 提高其对化疗的敏感性, 刺激自我更新的白血病细胞, 增强化疗药物诱导白血病细胞的程序性死亡, 并可缩短化疗后的粒缺期, 减少严重感染发生。Ara-C是治疗复发难治性AML最有效的药物之一, 它是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 主要作用于S期, 体外试验证明[3], G-CSF可有效增加小剂量阿糖胞苷对髓系白血病的诱导及分化。阿克拉霉素 (Acla) 为蒽环类抗肿瘤药物, 具有亲脂性, 易进入细胞内并维持较高浓度, 且能迅速转运进入细胞核内。Acla对于多药耐药 (MDR) 细胞有效, 在G-CSF存在时能提升其作用。
1995年YAMADA[4]首次报道采用G-CSF加小剂量Ara-C、阿柔比星治疗复发难性AML, 取得了完全缓解率为83%, 毒副作用小的良好疗效, 开创了治疗难治复发性AML的先河。2003年第45界美国血液学年会肯定了在AML化疗前加用G-CSF作为预激治疗的临床价值[5]。国内也有一些临床试验用该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AML及老年AML患者, 提示效果良好, 完全缓解率高[6,7]。另有学者应用HHT代替阿克拉霉素治疗AML也取得了相似的疗效, 且价格低廉, 副反应少[8]。本组结果CAG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总有效率为75%, CR者达50%, 达CR者中位生存期为13个月。与常规化疗相比, 其毒副作用小, 仅有轻至中度的骨髓抑制, 患者生活质量高。化疗后中性粒细胞数<0. 5×109/L, 持续时间超过3周者为4例, 但对肝肾功能损害较少。我们体会CAG方案化疗, 有效率高, 毒副作用小, 应用于骨髓增生低下, MDS转化而来及复发难治病例, 可以同DA方案一样作为一线化疗方案使用, 而且化疗相关毒副作用较轻。
参考文献
[1]姚尔固.特殊血液病诊断与治疗.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2:43-80.
[2]张之南, 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科学出版社, 2008:103-138.
[3]BAI A, KOJIMAH, HORI M, etal.Primingwith G-CSFeffec-tively enhances low-lose Ara-C induced in vivo apoptosis in-myeloid leu-kemia cells.Exp Hematol, 1999, (27) :259-265.
[4]YAMADA K, FURUSAWA S, SAITO K, et al.Concurrent use of-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with low-dose cytosine ara-bi-noside and aclarubicin for previously treated acute myelogenousleu-kem ia:a pilot study.Leukemia, 1995, 9:10-14.
[5]陈世伦, 李敬东, 刘霆, 等.第45届美国血液学年会纪要.中华内科杂志, 2004, 43 (6) :464-468.
[6]李海乾.预激方案治疗难治性和复发性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疗效分析.山西医药杂志, 2006, 35 (10) :939-940.
[7]何慧清, 许晓军, 任志娟, 等.小剂量阿糖胞苷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10例临床观察.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8, 18 (11) :1621-1622.
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3 年5 月—2015 年5 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46 例, 均经FAB分型和世界卫生组织 ( WHO) 颁布的MICM分型确诊; 均为初治患者; 符合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相关诊断标准; 体能状态ECOG评分≤3 分; 骨髓检查结果为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 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心肺疾病或其他恶性肿瘤; 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23例。观察组中男12 例, 女11 例; 年龄60 ~ 77 岁, 平均 ( 68. 3 ± 5. 2) 岁; MICM分型: M05 例, M15 例, M26 例, M36 例, M41 例; 对照组中男13 例, 女10 例; 年龄60 ~ 78岁, 平均 ( 65. 3 ± 4. 7) 岁; MICM分型: M05 例, M15 例, M26 例, M35 例, M42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对照组患者予以HCG方案治疗: 皮下注射阿糖胞苷 ( Ara - C) , 每次15mg/m2, 1 次/12h; 静脉滴注高三尖杉酯碱 ( HHT) , 1 次/d, 1mg/次; 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 G - CSF) , 1 次/d, 300μg/次。3 种药物注射时间均为治疗第1 ~ 14 天, 当患者白细胞计数 ( WBC) > 20 ×109/ L时, 暂停用G - CSF; 当患者WBC降至1. 0 × 109/ L时继续使用G - CSF[1]。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地西他滨 ( 江苏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20120067) 治疗, 25mg / 次, 1 次/ d, 连用5d, 28d为1 个疗程。
1. 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WBC复常时间及毒副作用发生情况。WBC复常标准为WBC < 1. 0 ×109/ L; 毒副作用依据WHO急性及亚急性化疗药物毒副作用分度标准进行判定。
1. 4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采用 “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 进行判定, 完全缓解: 患者无白细胞浸润所致的临床表现,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 ANC) ≥1. 5 × 109/ L, 血小板计数 ( PLT) ≥100 × 109/ L, 骨髓中原始细胞≤5% , 且患者生活基本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状态; 部分缓解: 患者临床症状和血象检查有1 项未达上述标准, 骨髓中原始细胞为5% ~ 20% ; 无效:患者临床症状、血象检查结果及骨髓象等指标均未达上述标准[2]。总有效率= 完全缓解率+ 部分缓解率。
1. 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6. 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 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临床疗效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1) 。
注: 与对照组比较, *P < 0. 05
2. 2 WBC复常时间治疗前观察组患者WBC复常时间为8~ 20d, 平均 ( 10. 0 ± 2. 1 ) d; 对照组患者WBC复常时间为为5 ~ 21d, 平均 ( 7. 9 ± 1. 9) d。治疗后观察组患者WBC复常时间为2 ~ 10d, 平均 ( 6. 1 ± 0. 6) d; 对照组患者WBC复常时间为5 ~ 15d, 平均 ( 8. 7 ± 1. 7) d。治疗前两组患者WBC复常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WBC复常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2. 3 毒副作用两组患者PLT减少、贫血、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升高、恶心、呕吐、便秘、腹泻、高血糖、肌酐升高、ANC减少严重程度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观察组患者乏力、心律失常、咳嗽严重程度轻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2) 。
3 讨论
急性髓系白血病是常见的恶性血液病, 好发于老年人, 老年患者占50% 以上[3]。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效果差, 加上患者脏器功能衰退、各种基础性疾病和慢性疾病的存在, 常导致其预后不良, 易发生各种并发症, 故病死率较高[4]。由于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多伴有体能状态差、多种其他器官疾病或骨髓增殖性疾病, 故治疗时可采用的方式有限, 大剂量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方式不适用于老年患者[5]。有研究表明, 采用传统治疗方式治疗, 老年患者的完全缓解率较低, 一般不超过50% , 且长期生存率不超过20%[6]。HAG、GAG等预激方案是临床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常用的方案,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但治疗安全性较低, 其早期病死率也是目前值得研究的课题[7]。目前临床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仍需要积极地探索, 在保证确切疗效的同时提高患者耐受性和安全性是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的目的。地西他滨是一种去甲基药物, 属于治疗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一种新型药物, 目前用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证的临床治疗, 具有独特的优势[8]。
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时的缓解率较低, 主要因素: ( 1) 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常见异常核型, 导致各种染色体异常, 如5 号或7 号染色体异常等, 造成患者预后不良; ( 2) 与年轻人比较, 老年患者发生各种恶性肿瘤的概率更高, 故其接受放、化疗的概率也高, 其继发性白血病的风险较高; ( 3) 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或骨髓增殖性疾病史者约占30% ; ( 4) 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多药耐药性发生率高; ( 5) 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性疾病, 且各项器官功能减弱, 合并有慢性疾病, 如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 治疗时可使用的药物有限, 对化疗的耐受力差。目前,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口老龄化的加剧, 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临床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以化疗为主, 而标准的化疗方案作用强, 老人难以耐受, 且毒副作用多, 对骨髓的抑制性重。另外, 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唯一能治愈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方法, 受年龄和配型限制, 治疗后存活率低, 老年患者的治疗可行性差[9]。
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对恶性血液性疾病的研究不断深入, 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治疗方案不断增多。GAG和HAG方案在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中已取得了一定效果。GAG方案主要以细胞动力学理论为基础, 其对G0期细胞的杀伤作用不大, 故难以实现对肿瘤的根治。含G - CSF的预激方案也是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疾病的治疗方案之一, 具有较好的效果。G - CSF能提高化疗的敏感性, 通过促进G0期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进入S期发挥作用; 多数白血病细胞中均有G - CSF和粒细胞-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受体的表达, 通过G - CSF能使G0期白血病细胞进入增殖周期, 从而增加S期细胞数量。
相关研究表明, 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与转化中, DNA甲基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可抑制DNA甲基转移酶, 使抑癌基因恢复正常, 去甲基化状态能起到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地西他滨是治疗恶性血液型疾病的新型药物, 主要通过抑制患者体内DNA甲基转移酶使DNA上的Cp G岛局部甲基化发生去甲基化作用, 从而抑制癌症基因的重新活化。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WBC复常时间短于对照组, 乏力、心律失常、咳嗽程度轻于对照组, 有显著差异。表明地西他滨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显著, 且毒副作用少, 安全性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地西他滨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46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23例。对照组患者予以HCG方案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地西他滨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 (WBC) 复常时间及毒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WBC复常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WBC复常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 (PLT) 减少、贫血、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升高、恶心、呕吐、便秘、腹泻、高血糖、肌酐升高、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ANC) 减少严重程度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患者乏力、心律失常、咳嗽严重程度轻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地西他滨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显著, 且毒副作用少, 安全性高。
关键词:白血病, 髓样, 急性,老年人,地西他滨,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1]常城, 杨波, 张琳, 等.地西他滨联合自体CIK细胞治疗2例高龄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3, 21 (1) :62-67.
[2]马树沛, 林梅.地西他滨联合小剂量阿糖胞苷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观察[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5, 29 (3) :6-8, 13.
[3]徐瑜, 沙颖豪, 谢彦晖, 等.地西他滨联合小剂量化疗治疗老年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观察[J].老年医学与保健, 2013, 19 (1) :31-33.
[4]唐元艳, 刘敏, 熊涛, 等.地西他滨联合减量HAG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 2014, 23 (4) :671-672.
[5]支芸, 张琳敏, 戴洁, 等.地西他滨联合半量CAG方案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护理[J].全科护理, 2015, 31 (19) :1864-1866.
[6]于锦香, 蔡冬梅, 王晓雪, 等.地西他滨联合CAG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观察[J].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3, 16 (3) :211-213.
[7]朱雨, 钱思轩, 李建勇, 等.《地西他滨治疗老年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多中心、开放性、Ⅲ期临床试验 (注册试验DACO-016) 》解读[J].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3, 34 (1) :83-85.
[8]丁玉菊, 陈晓燕, 陆化, 等.地西他滨联合半量CAG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护理体会//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135.
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 第7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6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25例HAML患者,其中M1 1例,M2 5例,M4/M5 19例,男性14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38.6岁。2008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给予CAG方案治疗患者11例。2006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给予标准化疗方案治疗患者共14例为对照组。
1.2 方法
1.2.1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为初治白血病,完善MICM诊断,根据FAB诊断及WHO2000诊断标准明确诊断。
1.2.2 改良CAG方案
阿克拉霉素(ACLA)10~15 mg.m-2.d-1第1~4,10~14d,静滴。阿糖胞苷(Ara-C)WBC>100109/L时50mg d,WBC<100109/L时10~15mg/m2 q12h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200~300μg/d,WBC>20109/L时停用。
1.2.3 对照组方案
①DA方案:柔红霉素(DNR)40mgm-2d-1第1~3d,Ara-C 100~150 mgm-2d-1第1~7d,用于M1/M2患者。②HA方案:高三尖杉酯碱(HHT)(3~5)mg.m-2.d-1,第1~7d,Ara-C(100~150)mgm-2d-1,第1~7d,用于M4/M5患者。
1.3 疗效评价
两组病例观察1疗程,早期死亡(ED)为确诊后未化疗或化疗开始1周内死亡。疗效标准参照张之南《血液病诊断与疗效标准》,不良反应按照WHO标准,统计学分析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早期死亡
CAG组2例患者早期死亡,1例入院48h内发生ARDS,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治疗无效死亡,1例死于颅内出血,早期死亡率为18.18%。对照组3例早期死亡,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并发DIC,2例死于颅内出血,早期死亡率为21.43%。两组早期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疗效
CAG组11例,化疗后5例达完全缓解(CR),2例部分缓解(PR)。2例未达缓解,其中1例转院治疗,1例放弃治疗。CAG组化疗有效率63.64%(7/11)。对照组共14例,化疗后6例达CR,1例PR.。4例未达缓解,其中2例转院治疗,1例M5患者给予TA方案再次化疗后缓解,1例放弃治疗。对照组化疗有效率50%(7/14)。两组化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不良反应
2.3.1 肿瘤溶解综合征
CAG组化疗过程中未出现肿瘤溶解综合征。对照组5例出现肿瘤溶解综合征,发生率为36.36%。其中1例出现严重高钾血症、少尿、心功能不全等,给予血液透析治疗,其余4例加强碱化、纠正电解质紊乱、利尿等对症治疗后好转。两组发生率明显差异(P<0.05)。见表2。
2.3.2 骨髓抑制
CAG组9例患者均达IV度骨髓抑制,中性粒细胞<0.5109/L中位时间10d(8~12),持续时间4~8d。4例发生感染,其中1例程度为Ⅲ~Ⅳ度,感染率为44.4%。对照组11例患者IV度骨髓抑制,中性粒细胞<0.5109/L中位时间6.5d(3~10),持续时间8~19d。10例发生感染,Ⅰ~Ⅱ度4例,Ⅲ~Ⅳ度6例,感染率为90.9%。CAG组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超过100109/L的白血病称为高白细胞白血病(HLL),是急性白血病的一类特殊征群。未经治疗的HLL死亡率高达40%,而其中HAML死亡率更甚于HALL[3]。Dutcher等对353例HAML患者临床和预后研究表明,HAML病例早期死亡率明显升高(20%),其CR率、OS较非HAML病例差[4]。Greewood等HAML患者化疗诱导期死亡率更高[5]。
虽然近年来,对于AML的治疗仍主张进行强有力的联合化疗,认为化疗的强度和缓解率相关[6]。但强烈化疗同时也带来严重的不良反应,尤其是HAML患者,其在发病早期多已出现多系统功能不全,强烈化疗相关并发症更加重脏器损害,随化疗后重度骨髓抑制而来的感染也常常是致命性的。因而,对于HAML的治疗,我们强调尽早开始,防止白细胞瘀滞综合征。化疗过程中,重点预防肿瘤溶解综合征、感染等并发症,平稳缓解病情,提高化疗耐受力。
自1995年日本学者首先提出CAG方案以来,国内广泛开展CAG方案的临床运用。据报道,CAG方案对于AML的CR率达到62%~86%,与常规化疗方案相比,肝肾功能损害少,骨髓抑制程度轻[7,8,9]。在我院开展的CAG治疗HAML病例临床研究中,CAG组有效率为63.64%,与对照组(有效率50%)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数据说明,CAG方案治疗HAML仍有较满意疗效。
文献报道,Ara-C降低白细胞计数效果明显、安全[10]。我们在CAG方案治疗HAML早期,强调水化、碱化,适当调整Ara-C剂量,同时监测血常规,有效降低白细胞计数,使其平稳下降。CAG组白细胞瘀滞综合征发生率为18.18%,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升高。CAG组化疗过程中,由于白细胞计数下降速率相对对照组慢,肿瘤溶解综合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在CAG组化疗相关感染率为44.4%,其重度感染率仅11.1%,明显低于对照组。粒细胞缺乏与感染相关,CAG组粒细胞缺乏出现时间晚,持续时间短是其感染,尤其是重症感染率低的主要因素。
我们临床观察结果说明,CAG方案治疗HAML有效,其优势在于毒副作用轻,化疗相关并发症如肿瘤溶解综合征、重症感染等发生率较低。CAG方案提高化疗耐受率,为HAML患者行再次强化或巩固以及异基因骨髓抑制争取了时机。由于临床观察病例数尚少,CAG方案治疗HAML临床病例有待进一步增加,并且尚需长期临床随访了解其对长期生存的影响。
参考文献
[1]PORCU P,CRIPE L D,NG E W,et al.Hyperleukocytic leukemias and leukostasis:a review of pathophysiology,clinical presentation and managenment[J].Leuk Lymphoma,2000;39:1~18
[2]王敏,王立茹.高白细胞白血病研究现状.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1;31:298~300
[3]Majnail NS,Liinchtin AE.A cute leukemia with a very high leukocyte count confronting a medical emergency[J].Cleve Clin JM ed,2004;71(8):633~637
[4]DUTCHER JP,SCHIFFER CA,WIERNIK PH.Hyperleukocytosis in adult acute nonlymphocytic leukemia:impact on remission rate and duration,and survival[J].J Clin Oncol,1987;5:1364~1372
[5]GREENWOOD M J,SEFTEL M D,RICHARDSON C,er al.Leukocyte count as a predictor of death during remission induction in acute myeloid leukemia[J].Leuk Lymphoma,2006;47:1245~1252
[6]LIU J,MI Y,FU M,et al。Intensive induction chemotherapy with regimen chntaining intermediate dose cytarabine in the treatment of de novo acute myeloid leukemia[J].Am J Hematol,2009;84:422~427
[7]季丽莉,王伟光,徐建民,等.CAG方案在难治性急性随性白血病中的临床应用.国外医学数学及血液学分册,2005;28:169~171
[8]王世宏,徐泽锋,杨栋林,等.CAG方案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观察.临床血液学杂志,2007;20:131~133
[9]倪蓓文,陈芳源,韩洁英,等.CAG方案治疗AML和高危MDS患者的疗效及生存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29:1355~1358
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 第8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AML标本: 病例为2011 年9 月- 2014 年9 月期间湖南省人民医院血液科经细胞形态学、 组织化学染色及流式细胞术免疫学分型确诊的AML患者。具体如下:AML患者60 例,男33 例,女27 例。 M1(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 :3 例,M2(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 :19 例,M3(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15 例,M4( 急性粒单细胞白血病) :11 例,M5(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11 例,M6( 红白血病) :1例。 其中初治病例20 例, 男9 例, 女11 例, 年龄19~81 岁,中位年龄44.5 岁;完全缓解病例20 例,男13 例,女7 例,年龄11~66 岁,中位年龄43 岁;难治复发病例20 例,男11 例,女9 例,年龄16~75岁,中位年龄42.5 岁。对照组:20 例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及非恶性实体瘤患者( 包括ITP或缺铁贫、白细胞减少等) ,男9 例,女11 例,年龄15~82 岁,中位年龄44 岁。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Realtime- PCR仪( ABI) 7900 型,水平电泳槽( 北京君意东方仪器公司) ,JY- SPC,电泳仪( 北京鼎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 ,DG- Ⅲ双稳数显电泳仪, 高速离心机( SIGMA)1- 13。 Trizol RNA抽提试剂盒( Invitrogen,15596- 026) ,Revert AidTMH Minus First Strand c DNA Synthesis Kit逆转录试剂盒( Fermentas K1631) ,Deoxyribonuclease Ⅰ脱氧核糖核酸酶Ⅰ( Fermentas EN0521) ,Ribo LockTMRibonuclease Inhibitor核糖核酸酶抑制剂( Fermentas EO0381) ,SYBR Green PCR Master Mix( ABI 4309155) 。
1.3 引物的合成
BCRP正向引物序列为:5'- ACCTGAAGGCATTT ACTGAA- 3',反向引物序列为:5'- TCTTTCCTTGCAG CTAAGAC- 3', 产物长度214 bp,TM值59℃。 采用β- actin为内参基因,正向序列为:5'- CATTAAGGA GAAGCTGTGCT- 3',反向序列为:5'- GTTGAAGGTA GTTTCGTGGA- 3',片段长度为208 bp。
1.4 RT-PCR检测m RNA表达
收集AML实验组和对照组骨髓单个核细胞,用Trizol RNA抽提试剂盒提取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总RNA,紫外分光光度仪检测RNA的浓度和纯度。 取2μg RNA样品,按照试剂盒说明书逆转录成c DNA。25μl RT- PCR反应体系:1μl c DNA模板,100nmol引物A和引物B,12.5μl 2 ×SYBR Green PCR Master mix,灭菌双蒸水加至25μl。 反应条件为反转录后95℃、5 min,94℃变性20 s,61℃退火20 s,72℃ 延伸20 s,40 个循环后72℃ 、5 min,55℃退火10 s,往后每个循环加0.5℃,80 个循环。 循环结束后进行融点曲线分析,于60℃~95℃之间进行测定,条件设置为升温幅度0.5℃/ 次,5 s/ 次。 反应结束后软件自动算出m RNA拷贝数。 考虑到各个样本总RNA浓度可能存在差异,最终计算结果采用2- ΔΔC(tRQ) 值( Ct基本循环数、ΔCt= 基本循环与内参循环数差值、ΔΔCt*= 最低样本 ΔCt值- 其他各样本 ΔCt值) 来表达基因的表达水平。 反应结束后取PCR产物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中分离,紫外灯下观察并拍照。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和Mann- Whitney U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BCRP基因的表达水平在AML患者与对照组的比较
RT- PCR显示60 例AML患者及20 例对照组患者均可检测到BCRP基因的m RNA表达, 使用β- actin内参基因校正。 使用SPSS 13.0 软件获得BCRP的m RNA半定量均值。 统计分析显示,AML患者中初治组、缓解组、复发组的BCRP m 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 见附表) 。
2.2 AML患者不同病程阶段BCRP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
根据初治组20 例、缓解组20 例和复发组20 例患者的BCRP基因的m RNA相对表达水平,MannWhitney U检验显示,初治组与完全缓解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 ,初治组与复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 ,缓解组与复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 。 即3 个病程下BCRP基因的表达水平在复发组中表达最高,初治组次之,缓解组表达最低。
3 讨论
目前,治疗AML的方法主要有化学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及生物靶向治疗等。在治疗过程中,化疗耐药是导致治疗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多重耐药通过上调膜转运蛋白将肿瘤细胞中的化疗药物泵到体外,从而导致化疗耐药[3]。 ABC转运蛋白超家族是导致MDR的一类重要物质,BCRP是ABC转运蛋白超家族G亚族的第2 位成员,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关注。
本研究中,BCRP基因在不同病程的AML患者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在AML的不同病程中,复发组的BCRP基因表达最高,初治组次之,缓解组最低,提示BCRP基因高表达与AML疾病的发生有关,同时,BCRP基因高表达可导致疾病更易复发,可能与其导致的化疗耐药有关。 BCRP基因可能成为改善AML预后,延长患者完全缓解期、降低复发率的重要生物学靶点。
BCRP基因的表达对AML的治疗有重要意义,目前更多的研究已经深入到BCRP化疗耐药机制的研究,Huang等人[11]的研究表明,在成人急性白血病中, 通过PI3K/Akt途径使PTEN蛋白失活可上调BCRP表达和侧群细胞。Campbell等人[12]的研究则在儿童M7 AML中发现一个新的、BCRP组织特异性启动子。 因此,研究BCRP基因高表达导致AML化疗耐药的信号通路机制将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Van Den Heuvel-Eibrink MM,Van Der Holt B,Burnett AK,et al.CD34-related coexpression of MDR1 and BCRP indicates a clinically resistant phenotyp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of older age[J].Ann Hematol,2007,86(5):329-337.
[2]Nasilowska-Adamska B,Solarska I,Paluszewska M,et al.FLT3-ITD and MLL-PTD influence the expression of MDR-1,MRP-1,and BCRP m RNA but not LRP m RNA assessed with RQ-PCRmethod in adult acute myeloid leukemia[J].Ann Hematol,2014,93(4):577-593.
[3]应帅,郑婷婷,陈培远.BCRP/ABCG2的结构功能及相关抑制剂研究[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3,3(8):201-205.
[4]Litman T,Brangi M,Hudson E,et al.The multidrug-resistant phenotype associated with overexpression of the new ABC halftransporter,MXR(ABCG2)[J].J Cell Sci,2000,113(Pt11):2011-2021.
[5]Benderra Z,Faussat AM,Sayada L,et al.Breast cancer resistance protein and P-glycoprotein in 149 adult acute myeloid leukemias[J].Clin Cancer Res,2004,10(23):7896-7902.
[6]Damiani D,Tiribelli M,Calistri E,et al.The prognostic value of Pglycoprotein(ABCB)and breast cancer resistance protein(ABCG2)in adults with de novo acute myeloid leukemia with normal karyotype[J].Haematologica,2006,91(6):825-828.
[7]Damiani D,Tiribelli M,Michelutti A,et al.Fludarabine-based induction therapy does not overcome the negative effect of ABCG2(BCRP)over-expression in adult acute myeloid leukemia patients[J].Leuk Res,2010,34(7):942-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