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教案 冰雪中(精选6篇)
安全教案 冰雪中 第1篇
一、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图片和实际经验,让幼儿体验正确应对下雪天的安全问题,珍爱生命的情感。
2、认知目标:使幼儿了解下雪天在着装、行走、游戏中的一些安全小知识。
3、技能目标:懂得排除下雪天安全隐患的方法和技巧,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二、活动准备
雪天出行的图片
三、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年冬天很寒冷,这些天下了好几场大雪,路很滑,在雪天我们小朋友都要注意哪些事情,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呢?”
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下雪天的安全措施有哪些?
(二)教师小结
1、在雪天,我们要放低重心认真走好每一步,最好选择雪较厚的地方行走,注意地面状况,一定要避免踩在较薄较平的雪片或冰面上,以防止打滑。
2、上、下学回家路上,要注意交通安全,一定要走人行道。由于车辆在冰雪路上制动距离大大延长,经常出现刹车侧滑、调头失控的情况,所以要离车行道远一些,要选择安全避让车辆的位置。横过道路时,要先站在路边上调整好雨帽、雨伞的角度,使其不遮挡视线,然后小心通过。千万不要抢行或猛跑,不要在两车之间穿越,也不要突然改变行走方向或后退。
3、雪天穿鞋有讲究,路面容易结冰,不能穿皮鞋、硬塑料底鞋或平底无花纹的鞋,最好穿着保暖、防滑性好的鞋子,或者抓地较好的运动鞋,而且应尽量稳步前行,以防发生事故。
4、户外游戏时,可以玩打雪仗,但一定不要拿雪球往同学脸上、头上砸,以免伤到眼睛和头部。
5、上下台阶时要注意,要掌握好身体的重心,保持身体平衡,避免摔伤。
6、在玩雪过程中也会有很多隐患,如摔伤,划伤,砸伤,一旦受伤了要及时请求大人的帮助。
小朋友们,安全来自时刻警惕,事故源于瞬间麻痹。安全第一,健康第一。冰天雪地,请大家小心翼翼,保护自己!
(三)结束部分
我们的爸爸妈妈在雪天气骑自行车开车时怎样注意安全?
冰雪旅游景区安全管理初探 第2篇
首先,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完善旅游急救系统。
按照归属地原则,实行综合监管、行业监管、专项监管三结合的监管模式。冰雪旅游景区应当根据本单位经营活动的特点,加强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责任制,配备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日常安全监督检查工作,建立安全隐患排查制度,及时发现并消除本景区各类安全隐患,完善安全设施、设备。对不能立即整改的,应当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确保旅游安全。景区内的特种设备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建立特种设备技术档案,每日设备运行前,应当进行安全检查,并做好定期维护保养工作。特种设备的操作人员需具备相应的资质。旅游景区将经营场所或大型娱乐项目出租或承包的,应当与承租单位签订安全管理协议,明确各自的安全管理职责。
一旦发生旅游安全事故,各方面应能够快速、有序的开展工作,解决问题。建立完善旅游紧急救援机构、设施和运营机制,逐步探讨设立符合国际惯例、救援及时、运行有效的“旅游紧急救援中心”,提高旅游紧急救援能力和服务水平。
此外,加强旅游保险的宣传与教育,引导和提倡参与特种旅游项目的游客投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其次,加强公众冰雪旅游安全教育,建立安全信息发布制度,提高旅游安全意识。
目前,冰雪旅游景区安全问题很大程度是由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的疏忽而引发的,因此,确保冰雪旅游安全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公众教育,旅游企业及旅游有关部门应加大旅游安全的宣传教育。通过景点中各种告示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安全建议等方式增加人们对旅游活动过程中潜在危险的了解,提高社会大众的自我保护意志。景区内各类游乐项目的运营场所应当公示安全须知,例如,在景区内开展的攀岩、蹦极、速降等特种旅游项目,应当制定内容详细的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提示手册,对游客进行安全知识讲解和安全事项说明,并配备相关人员具体帮助指导游客正确使用游乐设施。景区工作人员还应当及时劝阻游客的各种不安全行为。例如,由于儿童自我掌控能力较弱,为防止摔伤、撞伤等意外发生,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儿童不能玩大型冰滑梯。劝告游客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不要勉强进行旅游活动。患有冠心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的人,尤其是老年人更要注意旅游安全。
及时向游客提供准确、规范的安全信息。如滑雪场是否建有紧急救护设施和人员等相应安全措施,冰雕等娱乐设施展区是否建立紧急疏散系统等。通过有线广播、安全须知、宣传手册等形式,及时发布安全警示信息以及游览安全提示信息;根据消防、用电以及道路交通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景区内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非滑冰区、防火区、禁烟区等区域应当设置明显的禁止标志;在景区内重点部位和危险地域加强安全防护措施,景区内的施工现场应当设置易于识别的安全提示标志;完善景区的解说系统,在有条件的区域建设无障碍游览通道;在节假日等重点时期设立景区游客安全疏导缓冲区;禁止游客在未开发或无安全保障的地域开展旅游活动。景区护园队等保安人员要加强景区内巡视,禁止游商尾随游客兜售商品,保证景区内良好的游览秩序。
再次,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及培训。
董倩等指出由于冰雪旅游项目带有一定的刺激性、危险性及挑战性,作为参与性很强的旅游项目,小到雪上滑梯,大到滑雪,为了避免安全事故发生,都需要相关的服务人员做专门的指导和说明。旅游从业人员如果没有掌握足够的基本安全知识,或是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不按有关规定行事,就会大大增加旅游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旅游从业人员应充分理解旅游安全问题的危害性以及掌握旅游安全事故的处理等内容。因此,旅游活动中除了拥有良好的专业设备和安全保护设施外,还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定期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经过专业训练合格后方能上岗,以此提高他们的安全知识水平和安全防范意志,强化他们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工作的意志。刘志友建议要切实可行地建立冰雪指导员考试制度,加强冰雪旅游指导员的培训考核工作,从冰雪旅游基础知识和冰雪技能、保护等方面入手,使其具有良好的人文知识背景和具备救生、野外活动指导、红十字紧急救护、登山保护等资格,做到持证上岗,确保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人身安全不受威胁。
此外,食品安全问题也应得到重视。建立食品安全监管制度,景区内生产和销售食品,应当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的规定,餐具、饮具、酒具等器皿应当符合相关国家标准和规定,餐饮场所工作人员应当持有效健康证明上岗。
总之,冰雪旅游景区开展各项经营活动都要以安全为基础,充分进行安全教育与管理,使旅游者及管理者认识到安全旅游的重要性,只有在安全的环境里,各种服务活动才能顺利展开,景区的经营管理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倩,黄玲玲.哈尔滨冰雪旅游SWOT分析[J].黑龙江史志,2007,(12):9-11.
冰雪中安全过冬 第3篇
第一次北京降雪的时候,母亲给出差在外的我打来电话说:“外面下雪了,你的小车丢了。就连轮胎都看不到了。”我回到北京的时候雪还没化,我的爱车也露出了半个肥胖的身子。
今早,又下雪了。一身银装素裹的小飞度闯入我的眼帘。飞度身后的松树上也满是皑皑白雪,忽然一阵风吹过,松枝像银蛇一样舞动,银蛇上的点点星光飘洒在我和爱车的身上。为了不影响驾车视线,我一边嬉笑着一边在车窗上掏洞,想想光掏洞也不彻底,就好像上次下雪,因为VICTRA MA51d轮胎的抓地力相当不错,一脚刹车下去,车顶的雪瞬间便滑落到挡风玻璃上,照样是看不到的。于是从掏洞的动作变成了整车的清洁,唯独给车顶留了一块白头翁样的标志物。
倾听着VICTRA MA510轮胎轧过雪面的咯吱声,感受着冬天雪后清爽的空气,冷不丁我前面的黄色车子打滑向左侧甩了出去,一个喷嚏还没打完,我便向右侧紧急变线避免与前车发生同等境遇。幸好,VICTRA MA510轮胎在这种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似乎比我还及时,车身右侧倾斜的同时,VICTRA MA510轮胎的抓地力给了我安全保障。眼看着爱车在滑行中扭直了身子,摆正了车头,我长舒一口气。其实在这种天气下,也挺难为VICTRA MA510轮胎的,当室外气温低于一定温度时,它的橡胶就会逐渐变硬,随之其各项性能也会相应降低。只有我们在雪地和湿滑路面下按照轮胎的规定速度慢速行驶,才能将轮胎在冬季的使用性能完全体现出来。
冰雪轮胎的安全极限 第4篇
时间过的真快,春天到了,气候变暖了,又到了一年中该将为冬季寒冷气候而配备的冰雪轮胎替换下来,安装适应炎热夏季配方的橡胶轮胎的时候。
此时车主会毫不犹豫地将冰雪轮胎收入车库,但是,他们是不是已经习惯性地如此做过了2到3次?他们做这些好像已经成为了法定程序,但是这些轮胎还值得保留吗?我们早已经发现了这些车主们存在的问题,好在在Continental轮胎的帮助下,在Continental轮胎发布冬季冰雪轮胎WinterContact TS 860的上市会时,我们得到了机会检测了轮胎磨损程度对冬季轮胎在冰雪路面抓地力的影响,找到了确定轮胎是否还健康的依据。
那么,该什么时候更换轮胎呢?我们首先可以从其他欧洲国家得到线索。在挪威、瑞典和芬兰,法律规定冬季轮胎的胎面花纹深度必须在3mm以上,奥地利的规定是4mm。
我们做了冬季轮胎花纹深度是2、4和8mm的牵引力和制动测试,并自认合理地将测试轮胎安装在同一部小轿车上驾驶过一段操控路线。在车速逐渐增加的情况下,查看车辆的转向表现,2mm轮胎只能以比其他两款轮胎低很多的车速通过测试道路。在直道测试上也发生了同样的情况,从8mm轮胎到4mm轮胎的测试显示出花纹深度每减少1个mm,雪地制动性能会降低2%,而花纹深度从4mm降到2mm时,制动性能就会呈现出双倍的下降。一款刚够英国法定轮胎花纹深度的冰雪轮胎从车速50km/h制动到停止要比一款新轮胎长26m。
当轮胎花纹深度降到4mm时,每降低1个mm会降低3.5%的牵引力,而当花纹深度降低到4mm以下时,每减少1个mm就会造成接近7%的牵引力下降。为什么亲引力测试结果会比制动测试数值变化百分比高很多呢?因为加速时只有两轮驱动,而制动时是4个车轮。
以上测试结果适用于各种规格的轮胎,顺便提一句,失去侧向抓地力则更依赖于胎面花纹设计。在做湿地制动测试时更具戏剧性,当轮胎花纹深度是4mm时,跟在雪地测试结果一样,而当花纹深度达到2mm时,制动效果的衰减实现了翻番,每减少1mm达到了8%制动性能降低。
所以到了交换夏季轮胎的季节时,对于换下来的冬季轮胎要仔细看看,如果它们的轮胎花纹已经低于4mm,那就要做个预算安排来换掉它们了。
冰雪中逍遥 第5篇
衡量防寒服的标准称作生理极限标准。根据1991年美国ADA235670报告,美国纳蒂克研究开发工程中心的海军服装及织物研究组对寒区冷气候服的生理极限标准进行了深入试验和研究,通过对体温、皮肤温度、新陈代谢率以及受试人员的主观感觉方面的大量对比试验,得出冷气候服的生理极限标准应以中等冷热而不是最舒适状态为标准,即加权平均皮肤温度≥28℃,身体任何部位的局部温度≥18℃;寒颤时的新陈代谢速率不能大于正常休息状态时新陈代谢速率的2倍(不大于180千卡/小时)。外军的防寒服研发的依据就是同时满足上述所有生理极限标准,并以这三条标准评价和比较防寒服。
美军防寒服
美军将寒区划分为干寒区和湿寒区两种。所谓干寒区,系指昼夜温度均在零度以下的地区;所谓湿寒区,系指气温接近零度,但一般不会降至-10℃以下,夜间地面结冰,白天解冻的区域。美军根据干寒区和湿寒区的特点来设计防寒服,原则是以生理极限标准为底线,在不降低保暖性的条件下减轻质量,并顾及综合防护性能,外观居次。美军提高防寒服保暖性的主要措施是采用多层次设计。
美军1990年代的防寒服采用六个层次,由里到外依次是:第一层,短袖圆领紧身汗衫和短裤;第二层,长内衣、裤(包括贴身内衣、内裤);第三层,羊毛衫、裤(多在湿寒区穿用);第四层,野战衣、裤及尼龙衬里;第五层,野战短大衣及尼龙衬里;第六层,风雪大衣及防寒衬里。
目前美军制式防寒服采用四层结构,最内层为聚丙烯内衣裤,可有效散发汗气;第二层为聚酯长毛绒保暖层,上衣为开襟式,裤子为套装式,絮片采用涤纶长丝絮料的薄棉;第三层为野战服,上衣里面为尼龙绸,裤子为野战服长裤;第四层为派克大衣。
由于干、湿寒区温度不同,士兵可以根据活动量的大小来增减防寒服的层次。在寒区,头部和足部保暖也很重要,因此美军在寒区还配有防寒帽和防寒靴,防寒帽可戴在钢盔或野战上衣的兜帽里。
美军从1960年代起,就开始着手研究防寒服的减轻质量问题,率先在防寒服中采用聚酯絮料代替粗羊绒作为保暖材料,从而使全套防寒服较以前减轻 2.7kg,取得了重大突破。目前,美军已经使用了第三代絮片产品,它由三层涤纶中空短纤维薄膜絮片复合而成,各片均经过喷涂处理,每平方米质量仅为 170g。美军在减轻防寒服质量的同时,也注意减轻防寒靴的质量。美军研制的PU 密闭防寒靴为整体注塑聚氨酯靴,用它代替标准干冷靴,可减轻1kg左右,而保暖值可达到2克罗。
美军防寒服面料多用氟素树脂处理,使服装既透气又防风,提高了保暖性能。如美军派克大衣采用的是高尔泰克斯织物,也称“人造皮肤”,它由聚四氟乙烯薄膜与锦纶复合而成,既防风防雨又透气,而且大大提高了防寒性能。
日军防寒服
日本陆军防寒服作为日本自卫队寒区特种服在北海道等严寒地区穿用,是多层次、有絮棉、能抵挡-25℃严寒的保暖服装。日军一向重视防寒服的研究与开发,设有专门的研究机构。日军防寒服至今已发展了三代,1965年定型的防寒服为第二代产品。当时的防寒服由防寒内衣、防寒中衣和防寒外衣组成。防寒内衣比传统的绒衣薄,比衬衣厚,里、面料均为锦纶针织布,其间夹有薄薄的涤纶絮片;防寒中衣的里、面料均为锦纶长丝针织布,中间絮料为涤纶短纤维絮片,相当于传统的棉衣;防寒外衣为白、绿两色,材料是高密度、细纤度的涤纶和人造丝混纺织物,面料经过氟素树脂处理,防水防风。
目前日军的制式防寒服为第三代,是近年装备的最新防寒服,可耐-30℃的严寒。新防寒服由五个层次组成:最内层是起吸湿作用的棉毛内衣裤;第二层是吸湿兼保暖的草绿色毛衣裤;第三层是运动夹克衫、裤;第四层是翻过来穿的冬季作战服;第五层是上下分体式、上衣带兜帽的白色雪地衣。
日军防寒服最外层的白色雪地衣,不仅颜色与雪地一致,更主要的采用特殊处理的纤维制作,能防红外线侦视,这一特点目前在世界各国的防寒服中可谓独树一帜。
白色雪地衣配有风帽,在风帽周围有帽绳,抽紧可防止冷风吹入。上衣为开襟式样,由铜拉链和子母扣开合,门襟沿条较宽用以防风。袖口、中腰处有绳,冷时抽紧;行军出汗时可打开散热,起调节衣服内小气候的作用。
英军防寒服
英军现役制式防寒服是1988年研制定型的全套北极服,该套防寒服是在吸收了美军、加拿大军队和挪威军队等同类服装优点的基础上研制而成的,经验证,它比美军北极服还要轻便。被英军公认为是理想的防寒服。全套北极服共分五层,从里到外分别是:第一层,棉布内衣裤;第二层,法兰绒衬衫;第三层,针织羊毛套衫;第四层,有涤纶絮片的两件防寒上衣和一条防寒裤;第五层,棉花达呢的外衣、裤和风衣(由涂聚氨酯的耐撕尼龙布制作)。
英军北极服的最大特点是轻质保暖絮片的可靠性好。这种絮片结构特殊,它由按一个方向排列的连续涤纶长丝制成。只需少量绗缝就能将絮片固定而不走形。因此,保证了絮片的蓬松性,从而形成了衣内小空气层,提高了防寒服的保暖性。
防寒服外面的风衣,具有防风、防水和伪装三种功能。风衣的风帽内有铜丝框架,能弯成所需的形状。面罩上有护目镜和鼻罩,能保护脸部免受暴风雪的侵袭。
加拿大军队防寒服
加拿大防寒服是多年研究的成果。防寒服由四层组成。从里到外第一层是紧身棉毛衫、裤;第二层是毛衣、裤;第三层是绒布衣、裤(作训服);第四层是防寒短大衣。防寒短大衣的防寒层用涤纶絮片和晴纶毛制成,有防风帽。该短大衣穿着柔软暖和,比天然毛皮大衣轻便。
加军防寒服特点是作训服和防寒短大衣上口袋较多。袖子上、裤腿上都有口袋,而且又深又大,能携带很多东西。此外,为了防止严寒冻伤裸露脸部,加军还配发了特别的与防寒服配套使用的毛线套头帽,拉下来就是口罩,除眼、嘴以外,其他部位包得严严实实。
加军防寒服从将军到士兵完全相同,只有从毛绒帽上编织的颜色不同的材料才能辨别军阶和职务,拉下套头帽面罩就无法识别,因为防寒服上没有肩章和领章,惟有识别符号标明所属部队,该识别符号别在胸前或后背,以便在茫茫雪地中隔得很远也能看清。
加军防寒服使用时,还有一些与之配套的个人装具,典型的有高筒帆布防寒靴和雪地鞋。雪地鞋外形酷似网球拍子,由铝合金作框架,由钢丝编织而成,系在脚上,能减轻人体对雪地的压强,不会陷入深雪里,雪也灌不进鞋子里,走起路来格外省力。
芬兰军队防寒服
芬兰地处北欧,气候寒冷,故对防寒服的研究十分重视。芬兰军队强调防寒服应保暖、轻便而且穿用耐久。
芬兰军队根据边防军驻扎分散,多是徒步或滑雪执行任务的特点,于1986 年装备了轻便防寒服,它与野战部队防寒服大致相同,但服装采用的面料和衬里更轻质,设计更为精巧。面料取消了野战防寒服中臀部和膝部的防水夹层,里料改用短长毛绒取代化纤絮片。该防寒服的裤腿前后两侧为全拉链式,腰身从前面正中可开至裆部,两侧也能打开。因此,不需脱去任何常服就能套在外边,便于边防人员在执行任务时,随时增减服装。
芬兰军队为了解决官兵在运动和作战中汗水浸湿内衣的问题,研究成功一种会“呼吸”的寒区野战内衣,并将其纳入防寒服制式系列。该内衣会“呼吸”主要靠两点:一是使用质地不同的双层材料,内层为吸水性等于零的聚丙烯纤维(70%),外层为吸水性较好的棉花或羊毛(24%),其余的为尼龙材料(6%)。汗水从皮肤的毛孔排出后,会因聚丙烯纤维表面张力低而迅速向外层渗透;二是里层聚丙烯织层为“通道”结构,不仅针织方法本身形成管道式环套,而且整体上构成田埂式纵向条纹。于是,汗水向外渗透更加通畅。外层的棉纱和毛线织成较蓬松的大环套,不仅吸汗性好,而且能容纳更多空气,加快汗水向外散发。该内衣可根据气候和活动强度灵活搭配,天气不冷时,可单独穿用,在严寒气候下,内衣和作战服之间可增加毛衣、毛裤。
印军防寒服
印军驻扎在高原寒区的部队,因气候寒冷,所以也比较重视寒区防寒服的研究与装备。印军通常称寒区防寒服为“雪服”,它由带有白色伪装帽套的防寒帽、雪地护目镜、防寒服衣/裤、白色防寒绑脚、防寒靴和白色防寒大白套组成。
德军防寒服
德军的防寒服称“派克大衣”。根据用途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山地部队穿用的派克大衣,二是普通兵种使用的派克大衣,三是通用派克大衣。
德军的山地部队穿用的派克大衣,采用合体的直线型设计,材料为防雨的雨衣绸(即用橡胶涂层处理过的尼龙绸)。该材料不仅手感柔软而且防水性能很优越。派克大衣没有保温材料,保温主要依靠穿在派克大衣内的绗缝衬里。山地部队穿用的派克大衣设计的长度只到腰下,刚好能将腰部包住,因此,登山时不会妨碍官兵的行动。
德军普通兵种使用的派克大衣,由纯棉制作,采用风帽一体型的设计,类似美军的M-65野战夹克,长度到膝盖,活动比较自如。该派克大衣的最大特点是从风帽到整个大衣都带丙烯腈人造毛皮衬里。它比美军M-65派克大衣具有更好的防寒性能。肩部内侧缝有具有防水作用的树脂涂层材料,大衣面料也经过拒水处理,可起到防水作用。
德军的通用派克大衣,相当于美军的派克大衣。该派克大衣比普通兵种使用的派克大衣更宽松,可套在所有的服装外面使用。大衣的长度能将膝盖包住。该类大衣也是从风帽到整个大衣都使用了丙烯腈人造毛皮衬里。外罩经过了拒水处理,可作为简易雨衣使用。腹部两侧各有一个斜拉链大兜,便于携行一些必备物品。
德军防寒服有三个特点:
(1)防寒服有统一的设计原则,那就是:穿用性好、节约用料。
(2)防寒服采用统一的设计,根据不同的用途,做一些细微的变化。
(3)防寒服结构合理,外观朴素且都很合体。
俄军防寒服
俄军防寒服是在原苏军防寒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原苏军防寒服分轻型战斗服和防寒战斗服两种。轻型战斗服穿用条件为0℃~-25℃,防寒战斗服的穿用条件为-15℃~-60℃。
在北极和极北地区,俄军则发放不同于原苏军的严寒地区专用防寒服,除绵制绗缝棉衣、裤外,还有高领毛皮袄和短皮衣及专门用于寒冷和极寒地区的防寒靴、帽和手套。其中也包括近年新研制的合纤内衣,它不仅具有良好卫生性能,而且在潮湿地区具有很高的保暖性。
众所周知,俄军曾一度因为经济危机,拖欠了许多本应按照标准发放的服装。但是,俄国防部决定首先保障冬季作战服和部署在北极和极北地区部队的防寒服需要。因此,俄军防寒服的数量和品种一直以来都很充足和齐全。
挪威军队防寒服
挪威地处寒带,全国大约三分之一的地区位于北极圈内。挪威军队每年有四至八个月的时间在零下气温和积雪环境中训练和活动。在挪威北部作战,需要适应30℃~-40℃的气温变化。为了适应环境,提高战斗能力,近年来挪威军队非常重视防寒服的研究。
现行的挪威士兵防寒服分为六层:第一层是汗衫,为粗经针织无领短袖衫。经线为纯棉纱,纬线为涤纶细丝。主要作用是利于贴身气流循环,改善微气候;第二层是内衣、裤。纯棉起毛针织长袖无领衫和长裤,内衣后背上部为双层。橡皮筋松紧带裤腰,贴身保暖,利于吸汗;第三层是衬衫。衬衫穿在内衣外面,材料为纯棉长毛绒针织品。袖口、领口为双层,拉链在前的短开关领,全拉上翻折过来可成圆筒领,半拉时即成翻领。该服四季通用;第四层为保暖毛衣。采用80%的羊毛,20%尼龙,粗针织成竖条形毛衣,围巾领,领口有尼龙搭扣。袖口设计独特,翻出时可盖过手指,有小洞供拇指伸屈,起冬季手套作用。该毛衣质量为0.65~0.75kg;第五层为作战服。作战服采用有伪装迷彩图案的防水处理棉缎纹面料(315 g/m2)和棉府绸里料(200g/m2 )。肩、肘部加缝贴片。前门襟有拉链和摁扣两层封口。四只口袋,内襟另有一只大口袋。穿带束腰。下摆有松紧。衣领可扣接兜帽,在寒冷气候中可防雪挡风。整套服装质量1.7~1.8kg;第六层为伪装服。通常套在作战服外面,白色,上衣有兜帽。使用的材料为防水、防霉加工处理的纯棉平面布(190g/m2)。质量为0.87kg。背囊另有伪装外罩。
此外,挪军防寒服还包括套裤、防寒帽、毛线帽、围脖、雪镜、头罩、皮靴、靴套、护踝和毛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