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传染病信息报告培训
来源:文库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8
1

传染病信息报告培训(精选8篇)

传染病信息报告培训 第1篇

威远民康医院

开展(2015年版)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培训知识工作总结

威远县卫计局:

根据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新形势,为进一步加强我院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提高我院医务人员的传染病专业知识、传染病监测及网络直报质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知识、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规范填写,以及医务人员对传染病防治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做好公共卫生工作,我院根据上级要求,于2015年12月30日对我院医务人员进行了相关业务培训。现将培训情况总结如下:

一、此次培训内容

1、《传染病防治法》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2015年版)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4、《传染病诊断标准》

5、《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报告规范》

6、《传染病报告管理规章制度》

7、《中东呼吸综合征防治知识》

二、此次培训面向全院所有医务人员。

三、培训结束后进行了考试,考试成绩合格率100%

四、培训工作取得的成效 此次培训的开展,有利于全院公共卫生工作的开展,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有利于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同时对正在流行的中东呼吸综合征防治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培训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参训人员基本掌握了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常见传染病的基本知识,确保了死亡病例的规范化上报。

威远民康医院 2016年1月3日

传染病信息报告培训 第2篇

单位: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3分,共30分)

1、传染病报告实行。监测病例遵循的原则。

2、履行传染病报告职责的机构为责任报告单位,主要

是、、、;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人员为,主要是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和检疫人

员、、、。

3、甲类传染病:、。

4、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和。卫生部规定按和的传染病。

5、仅可录入阳性检测病例,别的疾病不允许录入此类病例。

二、选择题:(每项2分,共38分)1、、、、、民工等职业相对应的工作单位为必填项,其中学生、幼托儿童工作单位填写,民工填写。

A、学生B、幼托儿童C、干部职员D、其所工作的工地或建筑队E、其所在的学校或托幼机构F、工人

2、病例“”的小时为必填项,不能大于录入时

间;现住详细地址必须具体到;填卡为必填项。

A、村B、医生C、诊断时间

3、“”的病例分类只能为“实验室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的病例分类只能为“实验室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的病例分类只能为“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诊断病例”,“”的病例分类只能为“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诊断病例”,“”的病例分类只能为“实验室诊断病例”和“病原携带者”。

A、梅毒B、生殖器疱疹C、淋病D、尖锐湿疣E、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4、14岁以下患儿家长的、为必填项。

A、联系电话B、姓名

5、网络直报工作、的原则进行管理。

A、属地管理B、遵循分级负责

三、简答题:(每题16分,共32)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流行性出血热属于哪类传染病,流行性腮腺炎 属于哪类传染病,甲类传染病是指 哪几种传染病?

2、《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以防止哪些情况的发生?《传染病防治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对传染病实行什么制度?

一、1、谁接诊、谁报告属地管理

2、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卫生检疫机构责任报告人疾病控制人员、乡村医生、开业医生

3、鼠疫霍乱

4、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

5、HIV

二、1、ABFCED2、CCAB3、ACDBE4、BA5、BA

三、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流行性出血热属于乙类传染病,流行性腮腺炎属于丙类传染病,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传染病信息报告培训 第3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2010年7月, 我院以医院信息系统为依托, 与北京东华公司合作, 运用数据接口技术, 建立“医院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传染病管理系统”, 实现“传染病管理系统”与门诊及病案管理系统的数据共享, 实现了院内法定传染病的网络化报告和监控。

1.2 方法

在门、急诊医生工作站, 建立门、急诊报卡模块;在住院电子病历系统, 建立住院医生报卡模块。临床医生不用再手工填写纸质传染病报告卡, 直接在医生工作站上报传染病疫情。在预防保健部建立管理模块, 赋予系统维护、查询、审核、监控、分析、反馈等功能[2]。防疫专职人员及时对所有上报的报告卡进行查询、审核、退回、打印等操作, 及时上报传染病疫情, 并实行实时监控。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2.0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为了检验“传染病管理系统”的使用情况, 特针对2010年 (信息管理前) 、2011年 (信息管理后) 我院传染病报告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见表1、表2。

2.1 减少了传染病的漏报

从表1可看出, 传染病漏报率从2010年的2.43%下降到2011年的0.21%。两年比较χ2=47.606, P<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传染病管理系统在实际工作中, 有效地减少了传染病的漏报。

2.2 提高了报卡质量

从表2可看出传染病报卡完整率从2010年的88.01%上升到2011年的99.92%。两年比较χ2

=345.122, P<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报卡完整率明显提高, 有效地提高了报卡质量。

3 讨论

3.1 信息系统在传染病管理中的优点

3.1.1 优化了报病流程。

(1) 临床医生在工作站点击“新建传染病报告卡”, 系统自动生成一张报告卡, 系统已自动导入临床信息系统中的部分患者信息, 如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联系电话等;诊断日期、填卡日期, 系统自动默认为当天日期;报卡医生默认为医生工作站的登录医生。医生需录入未填完整的信息, 如疾病诊断、疾病分类、发病日期等, 这些项目均可在下拉框中选择。填写完整后, 点击“上报”, 一张传染病报告卡即存入系统[3]。 (2) 医生在工作站进行报卡, 不用再手写纸质传染病报告卡, 节省了临床医生的报卡时间, 使报卡变得及时、方便、快捷[4]。如医生不确定该患者是否为复诊病例, 可直接在系统输入患者此次就诊的ID号, 如患者既往已报卡, 系统会自动打开历史报卡信息界面, 既避免了医生重报, 又方便医生直接完成订正报告。 (3) 取消了传统纸质传染病报告卡, 既省略了卡片运送时间, 又避免了运输环节中可能造成的卡片遗失和整个过程中的污染问题[5]。

3.1.2 减少了传染病的漏报。

传染病漏报调查是医院开展传染病报告主动监测的主要形式[6]。通过系统的上报、审核及日常监控, 同时, 通过将“南方医学检验信息系统”和“放射报告系统”中的传染病诊断信息, 与临床传染病报告进行核对的方法进行传染病的漏报调查, 双管齐下, 有效地减少了传染病的漏报。

3.1.3 提高了报告卡的质量。

系统生成的传染病报告卡各项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保持一致, 保证了信息的完整性。系统的设置控制了报卡的逻辑错误, 如*号项目为必填项目, 不得为空, 否则无法完成上报;14岁以下儿童必须填写父母姓名及托幼机构或学校名称及班级;发病日期不得晚于诊断日期和报告日期等。电脑打印报告卡杜绝了手工填写报告卡的字迹潦草、书写不规范、涂改等不合格现象, 确保了疫情信息的准确性和规范性[7]。我院从2010年7月开始全面启用“传染病管理系统”, 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多途径、交互式的传染病报告反馈机制, 使传染病报告质量有了很大提高[8]。

3.1.4 提升了监控效率和管理水平。

防疫专职人员可进行传染病字典维护、ICD10和别名维护、传染病附卡及项目维护。在其管理界面, 可导出当天全院报出的传染病报告卡, 进行错项、漏项、重报等的审核, 审核通过后, 打印生成纸质传染病报告卡, 并及时录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 完成疫情上报。若审核不通过, 需写明“不通过原因”, 并退卡。防疫专职人员可通过系统监控对全院传染病疫情报告情况进行实时监控, 及时发现“初诊”的漏报传染病病例, 与临床医生及时沟通、反馈, 核实情况, 减少传染病漏报和迟报[9]。防疫专职人员还可定期导出传染病报告数据, 统计、分类工作也变得简便, 及时做出疫情分析, 反馈给临床和上级部门, 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10]。

3.2 存在问题

我院的“医院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传染病管理系统”还存在一些尚待改进的地方, 如:该系统目前尚无门诊医生临床诊断后的报卡提醒功能, 容易造成传染病漏报;此外, 实现“医院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传染病管理系统”与“南方医学检验系统”、“放射报告系统”的数据共享, 是我院信息化工作的努力方向[11]。

教育信息化培训现状调研报告 第4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培训;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7-0040-03

一、背景

教育信息化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和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应用的阶段,各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结合新技术的教育管理创新及教学模式应用的探索上,随着移动互联网及云平台等新的信息技术支撑平台及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日益普及,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工作者的信息化管理与教学支撑服务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教育信息化培训的现状

基于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系统各类人员的能力要求,我们对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的教育信息化相关培训的现状做了一次调研。

1.调研目的

(1)了解近几年教育信息化培训的现状。对国内电大系统、中高职院校及部分高等院校以及企业等其他机构组织的与教育信息化培训相关的活动进行较大范围的调研,获得近三年教育信息化培训开展情况的真实信息。

(2)挖掘培训的真实需求。期望通过对这次调研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培训对象结构、培训内容及培训方式上存在的问题与不合理之处,并从中挖掘出教育信息化培训的真实需求。

2.调研对象

有全国43家电大院校系统提供的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教育信息化相关培训、100家高职院校提供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100家中职院校提供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20多家教育服务类机构和企业开展的有关教育信息化培训活动。

3.调研方式

通过对调查对象公开网站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培训信息、招生简章、通告通知以及学员公开发表的培训心得等进行搜集和整理,统计出全国44家电大院校、200所中高职院校以及多家教育服务类机构近三年来开展过各种级别和类型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培训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归类分析。

4.调研内容

调研信息内容涉及培训的主办单位、培训规模、培训对象、培训时长、培训方式以及全部能了解到的具体培训课程内容。

5.调研结果

此次调研涉及了43所电大院校、200所中高职院校及部分师范院校,另外一个重要部分是调研了20多家教育服务类企业,获得与教育信息化有关的培训共153期,其中以师范院校和电大开办为主,高职院校有不定期的内部培训活动,而中职院校一般是外派型培训。

(1)在开办规模上,根据培训班类别的不同会有两种较大的差别,一种是对外的招生培训,影响力较大。一般由电大和部分师范院校举办,诸如面向全省或全市的集体培训,也有定期和不定期两种形式,但规模都相对较大。另一种是对内的培训,影响面也较窄。主要是面向校内的教师或教学管理和辅助人员,培训规模基本在几十人以内。

(2)在培训方式上,除了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及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开展过为数不多的在线学习及视频会议方式的培训之外,其他院校和机构进行的均是线下的课堂面授培训,并且一般是一至两天的短期培训。

(3)在培训对象上,主体可以分为学科教师、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三类。这里培训对象是按照培训机构开设课程针对的目标人群进行的分类,其中,管理人员针对的是各院校校长、教务处领导及其他教学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包括教务教学系统管理人员、信息中心技术人员、图书管理员等,还有其他教育信息化相关工作人员、社会上信息技术爱好者。在此次调研获得的153期培训中,针对学科教师的培训有88期,面向技术人员的有63期,而面向管理人员的只有7期。

(4)在培训课程内容上,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培训内容也会呈现明显的偏向性,但总体可以分为三类——理论理念类培训、技能类培训及应用类培训。就目前的开展情况来说,以教学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培训居多,面向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以及面向管理人员的统筹规划与实践应用类的培训还比较少。

(5)对于培训内容的发展趋势,可以通过培训课程内容的三个分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行调整,并得到近三年教育信息化培训关注热点的转移情况。

A.理论理念类培训

从2011年到2013年,教育信息化培训课程经历了一个较为快速的发展和转变,从一开始对信息化教育教学的认知到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理念和思考,仅仅一年后的2013年在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行业便开始关注到信息化与课堂教学创新、信息化管理的反思与改进、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原则的研究、信息化学习方式的探讨以及在线学习、终身教育等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知识领域。

B.技能类培训

技能类的培训也经历了从计算机基础、网络软硬件知识、多媒体制作技术、教育管理及教学信息化平台操作、网站设计与开发培训转向课程开发技术、互联网资源的高效获取与利用技能、课件制作与课程建设技术、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智能交互教学方式、移动互联网开发技术等更加精细化、智能化的培训内容。

C.应用类培训

应用类的培训主要集中在信息化教育教学管理平台的培训以及信息技术在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从统计结果来看,平台的应用和管理培训较多,而教育教学工作者的信息化能力提升上的培训还比较欠缺。

6.调研的不足之处

此次调研主要以网络调查的形式展开,没有进行培训主体的直接探访。只对公开发表的信息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对于没有在网站或其他公共渠道上发布消息的培训并未作统计,因此所搜集到的信息也可能是不完全的。但这只作为我们对教育信息化培训现状总体上的把握,而各院校培训开展的情况和总体趋势是基本一致的。endprint

三、调研结论与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调研结果的总结分析,我们发现目前的教育信息化培训呈现以下特点:

1.培训项目缺乏长期稳定性

由目前的调研结果来看,短期的培训课程较多,定期的培训项目较少,缺少能够提供长期稳定培训的机构和组织。各级各类院校举办培训活动的随意性较大,外派培训对于参训人员的选择上也存在很大随机性,不能满足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升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的需求。

2.培训覆盖面较窄

教育信息化培训的对象主要有三类人员——学科教师、技术人员及教学管理人员,目前的培训活动主要是面向学科教师,针对管理人员和教学服务技术人员的培训目前还比较欠缺。

3.培训内容单一缺乏系统性

在调研得到的培训信息中发现,现阶段的教育信息化培训课程集中在网络化信息化软硬件的操作使用等新技能的培训上,缺乏涉及学校信息化统筹规划与设计实践能力的培训。

4.缺乏科学的培训教材

纵观历年来的教育信息化培训,学院学习的教材大都来自培训讲师个人制作的PPT,没有经过专家多方论证的统一学习资料,在内容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全面性上难以得到保证。

5.培训方式没能与时俱进

虽然现在网络学习已经成为成人教育的主流发展趋势,但从调研中发现现阶段的培训绝大部分是短期的面授课程,很少有通过线上学习的形式进行培训课程的引申和延续。

四、对教育信息化培训的建议

不管是国家教育部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规划与部署,还是时代科技进步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的能力要求,教师及教育管理和辅助人员对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都呈现出极大的需求,根据对提高教育技术能力的方式调研得知,受教育工作者欢迎的提升教育信息化能力的学习方式依次是参加培训(59.61%)、团体协作(16.94%)、专家讲座(13.68%),这与实际方式自学(56.68%)形成很大反差。因此,形成长期性、稳定性和有效性兼备的教育信息化培训渠道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切身需求。

1.形成长期稳定的培训体系

教育信息化发展到现在,规模庞大,所需求的教育管理、教学指导与应用能力已经远远超出了教育工作者当时所接受教育的能力范畴。应急性、零散的随机培训已经不能满足教育工作者提升自身教育信息化能力的需求。因此,对于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这一长期性的需求,必须建造能够满足教育工作人员需要的规范性培训体系,不仅要有传统的面授课堂培训,还应有与面授课程相关联的在线学习资源做培训的引申和后续应用及反馈,教育信息化培训现阶段亟需专门性的培训渠道来提供长期稳定的培训服务。

2.开发针对具体岗位和人员的专门性培训教材

教育信息化能力需求与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具有很高的一致性,但由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教育信息化程度也有较大的差别,同时,不同工作岗位对于教育信息化能力的职责和要求也不尽相同。要保证教育信息化培训的有效性,就需要开发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教材,不光要考虑地域和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同时也要将职业教育信息化自身的特点纳入到培训内容之中。另外,在教材审核上,应将能否适应具体工作岗位的需求作为衡量标准,同时,由于科技更新速度的加快,培训内容也要跟上持续更新的节奏。

3.线上与线下结合

目前来说,市场上具有良好学习体验的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培训还没有较为典型的案例。教育信息化学习人员需要的不仅仅是门户网站上的招生通告和报名表,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培训内容是不是所需要的知识,能不能找到相关的学习资料进行个人的预修,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没有一个圈子方便共同讨论困惑的难题,以及培训结束后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经验总结,能不能依托线上的学习通道反馈给讲师和更多的学院,进行持续性的讨论研究,共同进步。因此,在筹备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培训之初,就将培训的延续性作为设计的最重要原则。

4.培训资源共享

培训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是极其耗时耗力的事情,但大部分培训班在面授课程结束后便束之高阁,利用率与开发成本严重不相符,由于知识更新的加速,课程本身被再次利用的机会也比较小,也造成了培训费用昂贵的现状。在网络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学历教育如网易公开课等已经开始引进各种优秀资源,充分发挥学习平台的作用为学习者服务,作为教育信息化本身内容的培训工作也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线上的网络渠道将开发的课程通过免费或收费的方式进行有效传播,同时也将培训课程本身曝露于公众的审核与评判之下,大浪淘沙,优质的内容能够得到更多的肯定与推广,更有可能被应用于工作实践当中,进而获得更多的反馈和关注。

参考文献:

[1]陈涛,吴青青.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在教育信息化上的建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0).

[2]吕艳芬.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个案研究[J].科技资讯,2011(30).

[3]曹佩德,马林妹.创新教师发展之路——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9).

[4]杨渊云,周航.始终把教师培训贯穿于广西教育的全过程[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8).

[5]王海燕.教师培训的意义回归[J].教育科学研究,2011(12).

[6]网络环境下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探究[J].青海教育,2011(Z3).

[7]曹志国.教师培训,如何更有效地转化为“专业成长”[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2(1).

[8]侯晓红.探析当前教师培训学分制管理的信息化[J].河南教育(下旬),2012(2) .

[9]丹林.循序渐进:有效教师培训的必然要求[J].中国教师,2011(11).

[10]瞿凡.高职院校教师培训途径及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15).

[11]王晶.教师实践性知识对教师职后培训的启示[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5).

[12]王明高.教师职后继续教育的几个误区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5).

[13]张红.专业化背景下的教师知识结构[J].科技信息,2010(36).

[14]涂云海.基于胜任力的高职院校教师培训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22).

[15]粟艳玲.高职院校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10).

[16]唐丽萍.基于知识结构的高职教师培训模式的建构[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11).

[17]邹娅玲,王艳,邹艳梅.高职院校教师培训需求分析[J].经济师,2010(11).

[18]马宪平.经受考验 防范危险 开创首都干部教师培训事业新局面[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5).

传染病信息报告培训 第5篇

各科室:

为了进一步做好传染病的疫情工作,加强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提高报告质量,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要求,决定举办各科室人员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培训班。

一、培训时间:2014年2月17日下午三点

二、培训地点:七楼大会议室

三、培训人员:各科医务人员

四、培训形式:以会代训

五、培训内容:

传染病信息报告培训 第6篇

一、为进一步加强医院传染病管理工作,防止传染病疫情漏报的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我科对全院医务人员实行每年一次的传染病报告相关培训,培训内容为传染病报告管理和传染病诊断标准。

二、我科对全院实习生、进修生以及新到岗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报告相关培训,待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

三、疫情报告员每周对全院出入院登记本进行传染病自查,认真复核、查对,并作好登记,每月对各科室传染病进行考核自查和网络自查报告。

四、对迟报、漏报、瞒报、谎报传染病疫情的责任报告人,按医院医疗缺陷管理条例第三十一条和预防保健科对各科室各部门制订的考核细则第三条,进行处罚。

五、对能够及时、完整、准确填报传染病卡片,并迅速报告传染病疫情的责任报告人,应按当时情况给予适当奖励。

XXXX

传染病报告培训制度 第7篇

为认真贯彻《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与管理规范》,确保及时、准确、完整的报告传染病以及规范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1、每年年初制定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工作计划。

2、每年对本院医务人员进行至少四次以上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与管理规范、传染病诊断标准以及近年来卫生部下发要求学习的相关文件和我市发生传染病暴发疫情和近几年未发现的传染病又重新出现时的培训。

3、每季度对乡村医生进行一次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与管理规范、传染病诊断标准以及近年来卫生部下发要求学习的相关文件和我市发生传染病暴发疫情和近几年未发现的传染病又重新出现时的培训。

4、对我院医务人员和村医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和疫情报告的培训,培训后测试,测试结果纳入年底个人考核指标。

5、每次培训后对参加培训人员进行考试,并及时打分,同时进行培训效果评估。

6、保存培训通知、签到册、课件或讲义、培训效果等记录。

传染病信息报告培训 第8篇

笔者通过对佛山市“学生健康监护信息系统”的资料收集、分析, 进一步了解学校、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流行规律、特点, 探讨如何发挥“学生健康监护信息系统”的预警预测作用和建立不同信息级别的排查处理制度, 以有效控制传染病疫情在学校、托幼机构中的发生。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选取佛山市“学生健康监护信息系统”中2009年相关数据。全市共有学校和托幼机构1 419所, 其中托幼机构746所, 小学451所, 中学192所, 职校等其他类型学校30所。

1.2 方法

1.2.1 监测内容

(1) 常规监护信息。内容包括学生或托幼儿童因病缺勤和发热等主要症状发生情况, 需每天开展登记、每周进行汇总上传报告。因病缺勤:因疾病原因未能正常上学, 缺勤期间需每天登记为“因病缺勤”数据。发热等主要症状:从症状开始至消失为1人次, 2种或2种以上症状在1人身上同时出现在的, 则按不同症状分别记录。 (2) 异常情况。包括: (1) 同一班级或宿舍, 1d内出现有3例或连续3d内出现有5例以上同一症状的。 (2) 已明确诊断为法定报告传染病的 (1例或1例以上) ; (3) 发生不明原因疾病的。 (4) 发生公共突发事件的。 (3) 聚集性病例事件。聚集性病例事件是指以学校、托幼机构为单位, 在一定时间内出现多例有流行病学相关联的病例且尚未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定义的事件。

1.3 统计分析

应用Excel2003进行数据处理,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报告情况

至2009年止, 有1 402所学校和托幼机构纳入该系统的监测对象, 监测覆盖率达98.80%。2009年, 坚持每周报告的学校、托幼机构有938所, 占66.90%;非每周报告的学校、托幼机构有392所, 占27.96%;完全未开展报告的学校、托幼机构有72所, 占5.14%。

2.1.1 常规监护信息报告

2009年全市共有在校学生和托幼儿童931 299人次因病缺勤, 占总暴露人数的0.36%;主要症状报告:发热401 871人次, 咳嗽466 757人次, 腹泻23 771人次, 呕吐17 174人次, 皮疹18 099人次, 红眼2 672人次。

2.1.2 异常情况报告

见表1。

2009年全市报告异常情况共2 779起, 累计报告病例28682人次, 平均每起异常情况报告病例10.32例, 涉及15种传染病。有1 827起发展为聚集性病例事件。发生在呼吸道或经呼吸道传播的疾病有8种, 包括流行性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腮腺炎、甲型H 1N 1流感、麻疹、肺炎、支气管炎、疱疹性咽峡炎, 共1 059起, 占57.96%;皮疹或经接触传播的疾病4种, 包括水痘、手足口病、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共764起, 占41.82%;经肠道传播的疾病有2种, 包括甲肝、轮状病毒共4起, 占0.22%。

2.2 时间分布

发热、咳嗽等主要症状的报告高峰出现在10-11月, 其余月份相对平稳。发热、咳嗽症状流行曲线两者大致相当, 见图1。

1 827起聚集性病例事件主要发生在3-6月和9-11月, 3-6月主要为水痘和手足口病等聚集性病例事件报告, 9-11月则以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为主, 同时伴有水痘和手足口病报告。见图2。

2.3 学校分布

1 827起聚集性病例事件中, 发生在托幼机构531起, 占29.06%, 报告病例15 698人次, 主要为手足口病暴发疫情;小学报告809起, 占44.28%, 报告病例10 655人次, 主要为水痘、季节性流感暴发疫情;中学及中职校487起, 占26.66%, 报告病例1 316人次, 以甲型H 1N 1流感和季节性流感为主。

3 讨论

3.1 佛山市学校、托幼机构传染病发生规律和特点

2009年报告的症状以发热、咳嗽为主, 两者报告高峰出现在10-11月, 可能是受甲型H 1N 1流感流行的影响。聚集性病例事件报告高峰主要分布于3-6月和9-11月, 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时间基本一致。报告的聚集性病例事件中, 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水痘、手足口病、流感居多。

在人群分布方面, 托幼机构以手足口病等接触传播的传染病为主, 中学以流感等呼吸道传播的传染病居多, 而小学则为2种不同传播途经的疫情事件混合发生。提示学校、托幼机构主要发生经呼吸道和接触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预防措施应在不同人群中有所侧重, 如托幼机构要落实环境和玩具的消毒, 儿童要勤洗手;中小学校学生要提倡多户外活动, 课室要通风,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3]。

3.2“学生健康监护信息系统”在传染病防控中的预警预测作用

佛山市自2007年开始成功开发了“学生健康监护信息系统”, 并在全市学校、托幼机构中应用, 根据监测内容, 各间学校、托幼机构指定人员 (校医或保健教师) 每周或每天上报学生、托幼儿童所发生的各类症状和传染病情况, 对异常情况、聚集性事件或重点传染病实行即时报告。系统分别由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教育部门每日定时监控, 对学校报告的每起异常情况进行审核排查。当发现聚集病例时, 根据事件的性质和大小, 实行分级响应, 第一时间深入现场调查处理, 将事件控制在最小范围或将可能发展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控制在萌芽之中。2009年, 经“学生健康监护信息系统”报告的聚集性病例事件有1 827起, 而当年突发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上报告与学校、托幼机构相关的事件只有42起。换言之, 发生在学校和托幼机构的大部分聚集性病例事件因早发现、早处理、早控制而避免了进一步发展, 为保障儿童身体健康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发挥积极作用, 对防控工作关口前移、传染病预警预测以及做好学校和托幼机构的传染病防控工作有深远的意义[4], 也为与教育部门联防联控建立了很好的平台。

3.3 影响“学生健康监护信息系统”报告的因素

佛山市“学生健康监护信息系统”监护工作是根据《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 (试行) 》 (卫办疾控发[2006]65号) 等文件精神, 在学校晨检工作基础上开展学生疾病症状和异常情况及聚集性病例事件等信息的搜集、分析、利用。我国大部分的学校和托幼机构都开展了晨检、因病缺课登记等工作, 但由于目前学校晨检工作缺乏长效机制且无明确检查项目的定性定量指标, 许多措施仅停留在口头上[5]。现时大部分学校、托幼机构普遍缺乏专职医务人员或保健教师, 且该人群医学知识水平较低, 传染病防控意识薄弱, 而症状监测信息的判断较多以学生自行申报为主, 直接影响信息的客观和准确性。另外, 由于佛山市“学生健康监护信息系统”是以借助互联网实行信息报告, 但目前大部分托幼机构没有配备计算机设施, 造成部分学校、托幼机构至今尚未有开展报告或报告难以坚持。

摘要:目的 了解佛山市学校、托幼机构传染病暴发疫情流行规律、特点, 分析“学生健康监护信息系统”在校内疫情预警预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 对佛山市“学生健康监护信息系统”中2009年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佛山市学校、托幼机构通过“学生健康监护信息系统”报告的异常情况及聚集性病例事件主要集中在3-6月和9-11月;托幼机构以手足口病等接触传播的传染病疫情为主, 中学以流感等呼吸道传播的传染病疫情为多, 而小学为2种不同传播途经的疫情事件混合发生。结论 佛山市“学生健康监护信息系统”能及时提出预警预测信息, 有效降低传染病疫情在校内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信息交流,健康状况,传染病,组织和管理,学生保健服务

参考文献

[1]梁自勉, 黄祖星, 陈抒豪, 等.学校症状监测信息系统的建立与运作情况分析.中国热带医学, 2008, 8 (3) :454-455.

[2]曹晓鸥, 陈振明, 李灵辉, 等.佛山市南海区学生健康监护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应用分析.华南预防医学, 2009, 35 (2) :48-50.

[3]胡文穗, 陈纯, 李美霞, 等.广州市2005年-2008年传染病暴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华南预防医学, 2009, 35 (6) :48-50.

[4]任赟静, 黄建始, 马少俊, 等.症状监测及其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5, 39 (1) :56-58.

相关文章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精选11篇)表演人才 第1篇六七岁至十一二岁是学龄初期, 即相当于儿童接受小学教育的年龄。这一时期少儿的主要行为活动是学...

3
2025-09-20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精选6篇)保安班长月总结 第1篇篇一:保安班长年终总结个人总结光阴似箭日如梭,转眼间半年已经过去。回顾我们保安队在近...

1
2025-09-20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精选15篇)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第1篇20**年8月我有幸在市电大参加了“仙桃市第一期小学骨干班主任高级研修班...

1
2025-09-20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第1篇《四季》文清路小学 刘明霞教学目标:1、认识 9个生字和言字旁,虫字旁和折...

2
2025-09-20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精选18篇)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第1篇1、在董事会的领导下主持办公室的全面工作,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

3
2025-09-20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精选12篇)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第1篇《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危害;林则...

2
2025-09-20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精选10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第1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分析及其改进方案阳旭东(贵州工业大...

1
2025-09-20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精选8篇)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第1篇第一章 总论1.1 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项目名称:宝地宾馆改扩建项目 承办单位:...

1
2025-09-20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