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的名词解释(精选8篇)
创造性思维的名词解释 第1篇
1、思维:是人脑的机能,不同,解决的思路会是不这样一种定义逻辑联结词
2、灵感:在思维的过程中,的被试者年龄的数据。是人类认知的高级阶段,同的。的精确方法。新思路。新假设和新形象
3、心理年龄:是在智力测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世界的1、方法:是任何特殊领域
4、直言命题:是断定对象突然间产生出来,这种带试中,根据被试者的测试间接和概括的能动反映。中,思维主体利用一定的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命题。有突发性的创新思维,即中的回答结果,在确定基
2、创新:是对既往的超越,工具来控制对象的程序。
5、周延性:主谓项外延被灵感。底年龄的基础上,按照规是人类独创力,扩张力和
2、创新思维方法:是用超断定的情况,就是直言命
3、想象:是一种心理过程,定的计算步骤所获得的数智慧力的一种表现形式。越性的智慧组织协调思维题中主谓项的周延性问题。它是头脑中已有表象经过据。
3、创新思维:是一种超越对象要素的途径和思路。
6、命题逻辑:对命题的整结合和改造产生新表象的4、智商临界说:一个人的性智慧,它表现为思维的3、要素整合法:即把思维个分析自始至终都是以命心理活动。智商和他的创新能力之间跳越,它是在人的思考中要素根据一定的目的和需题维单元进行的,在此意
1、头脑风暴法:一组人员的关系分为两种情形,在实现超越。要,进行各种不同的排列、义上,这一逻辑学分支被运用开会的方式来集中起一定的智商等级中,智商
1、知识:是在自己的实践连接和组合,可以产生许定义为“命题逻辑”。来讨论问题,在一定的时和他的创新能力是有正相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精神文多新东西。
1、归纳推理:是一种扩展间内提出大量解决特定问关的,但就各个等级的智化财富和认识成果。
4、信息交合法:是把思考性推理,它是以个别的知题的主意,以谋求问题解商总体来看智商和创造力
2、思维主体知识结构:是对象所有的信息要素,按识为前提推出一般知识为决最合适方案的创新技法。的关系,则没有这种正相指思维主体知识体系的构照不同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结论的推理模式。它是一
2、奥斯本检表法:就是根关。成情况和组合方式。别,每一个类别作为一条种或然性推理。据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
3、最佳优化知识结构:适坐标轴,然后根据需要,2、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需要策划创造的对象,列合创新思维活动的需要,将各种坐标点有机结合起或两类对象在部分属性上出有关问题,然后从不同极大促进创新思维功能发来,从各种信息的交合点的相同,推断出他们在其角度一个个地审核、讨论挥,各种门类知识配置合入手来进行创新的一种思他属性上也相同的一种思和研究,从而促进产生新理的知识结构。维方法。维方式。的决策方案、产品或发明
4、科学语言:在自然语言
5、删繁就简思维方法:简
3、科学:是客观的,科学的一种创造技法。
中加入了精确定义的术语、称删繁就简法,即思维主是可以用事实和实验来验
3、开放性问题:是指那些符号、公式和图表,描述体对思维对象无从下手的证的,这样一种解释,就没有固定地答案空间地问科学活动的过程,表达和时候,首先把对象分成若是理解科学概念的基础。题,对这个问题地答案数存储科学成果的语言。干部分,然后去掉那些多
4、假说:在形成科学理论量一般是无限地,没有现
5、实践能力:是一种日常余的东西,使思维对象的的过程中,开始构建理论成地标准答案。生活的智慧,这种智慧很问题简单化,进而解决问雏形的那个阶段的设想。
4、封闭性问题:有现成的、少得到主流承认,但又是题。
5、差异法:是用来寻求在固定的、标准答案的问题。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实实在6、关联思维法:是思维主特定的场合下,被研究对
5、戈登法:以抽象主体寻在的智慧。体从事物之间的关联中寻象的充分条件。求卓越设想。
6、缄默认知:是以行为为求发现事物的发展趋势,6、契合法:是用来寻找被6、635笔写法:也称笔写导向的认知,这种行动导进行创新发明的思维方法。研究现象的必要条件。式头脑风暴法,每次会议向认知和人的目标实现相
7、协同思维法:即创新思
7、共变法:是从被研究对由6个人参加,每5分钟关,获得这种认知一般不维的整体性原理还表现在象变化的数量和程度来判轮流一次,每人在5分钟需要别人的帮助。系统思维方法、控制论思明因果相关的。内提3个设想。
7、自然语言:是人们在长维方法、混沌思维方法、1、发散性思维:是在思维
7、图画刺激法:是以图片期共同生活的过程中约定耗散结构理论思维方法、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形象刺激想象力的发挥。俗成,也就是自然形成的。超循环方法等现代科学思由一点向四面八方展开,8、超级主人公法:通过发
1、问题:是某种事态在人维方法上。通过对思维对象的属性、现不同的主人公,也就是头脑中的反映,这种事态
8、逆向思维法:是指思维关系、结构等重新组合获不同的超级角色所具有的令人困惑或者令人不满意,主体沿着思维客体发展的得新观念和新知识,或者特点,来启发人们看问题但对这种事态,又没有现相反方向,用一种反向探寻找出新的可能属性、关的多种角度。成的解决方法去改变,该求的方式来对产品、课题系、结构的创新思维方法。
9、川喜田法: 以卡片方式事态挑战我们的智能。或者问题解决方案进行逆
2、收敛性思维:是从众多获得创意方案综合。
2、论题:是一种观念性的向思考,从而实现创新的的备选方案中搜索寻求其
10、特性列举法:不同特事态在人头脑中的反映,思维方法。中优化方案的思维方式。性可以引发不同创意。这种观念性事态挑战我们
9、极限思维法:是一种假
3、提问法:是使用一个条
11、逆头脑风暴法:又称的智能,引起不同人群之设思维方法,它是把所思件疑问句,或是使用大量对演法,借助评价批判使间的争辩。考的问题及其条件进行理的条件句来进行提问,即设想完善。
3、问题意识:是对问题的想化的极限假设,在这种用如果??,那么??句式来
12、三菱式风暴法:是以一种敏感,产生这种敏感理想化极限假设的条件下,进行提问,以激发大量的笔写和讨论的结合激发创的动因是人对周边世界的常常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设想和主意的方法。意。好奇心。恰当办法,从而实现创新。
4、语词运算法:是对表述
13、七乘七法:用数量的4、观察:是一种有目的地
1、逻辑思维方法是演绎、问题的语词进行组合运算,限定来提升设想的质量。进行感知和描述地活动。归纳和类比方法的总称。求得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
14、片方法:巧用书写环
5、问题定位:就是初步确
2、演绎方法:是从一般性
5、相关联想法:把问题解境寻求最佳方案。
定问题属于什么类型,是前提获得个别性结论的推决的思路扩散到和问题相
1、智商:智商[IQ]=[心理界定明确的问题,还是未理方法。关的领域,给出解决问题年龄(MA)/实足年龄界定明确的问题?是境况
3、真值表:任何一个命题的多样化设想的思维方法。(CA)]*100。
问题还是价值问题?想要都是或者真或者假的基本
1、直觉:是指思维主体不
2、实足年龄:依据被试者有效地解决问题,境况问假定,对于逻辑联结词完受某种固定的思维规则制的实际出生日,依据被试题和价值问题地区分是很全可以在这个假定的基础约,直接地领悟客观事物者接受测试的时间,按照重要的,因为问题地类型上定义出来,真值表就是本质及其关系的思维方法。规定的计算步骤,所获得
创造性思维的名词解释 第2篇
[create] 首先想出或做出(前所未有的事物)。创造奇迹。 [1] 创造是指将两个以上概念或事物按一定方式联系起来,以达到某种目的行为或想出新的方法,创建新的理论,创出新的成绩和东西。是建立在自己创新的基础上来制造新事物。
创造的引证解释
亦作“剙造”。
1.发明;制造前所未有的事物。《宋书·礼志五》:“至于 秦 汉 ,其(指南车)制无闻, 后汉 张衡 始复创造。”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文字》:“按此书隶,在 春秋 之前,但诸国或用或不用。 程邈 观其省易,有便於时,故脩改而献,非创造也。”
李大钊 《今与古》:“历史是人创造的,古时是古人创造的,今世是今人创造的。”
秦牧 《青春的火焰》:“有人用水稻和高粱杂交,创造了平均每穗三百粒的记录。”
2.制造;建造。
《三国志·魏志·曹髦传》:“ 诸葛诞 创造凶乱,主簿 宣隆 部曲督 秦絜 秉节守义,临事固争,为 诞 所杀。”
《北史·长孙道生传》:“初, 绍远 为太常,广召工人,创造乐器,唯黄钟不调,每恒恨之。”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寺左有 九曲亭 ,乃 东坡 之所剙造,而 子由 之所记焉。”
闻一多 《红烛》诗:“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3.犹创作。
谓撰写文章或创作文艺作品。《后汉书·应劭传》:“其见《汉书》二十五,《汉记》四,皆删敍润色,以全本体。其二十六,博采古今瓌玮之士,文章焕炳……其二十七,臣所创造。”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关于》:“新的年青的文学家的第一件事是创造或介绍,蝇飞鸟乱,可以什么都不理。” [1]
创造的基本含义
1. 发明制造前所未有的事物。
如:“中华民族不仅早在八千年之前就创造了辉煌的水运历史,而且远在八千年频繁而漫长的航运中,把最早的人类文明、古代文化和科学技术带到美洲和世界各地”。——李二和《海洋文化的序幕》
2. 制造或建造。
如: “中国人在船舶设计上,创造了‘世界最多的船舶图样’” ——(欧)邓耐利《中国帆船》
3. 犹创作。
多指撰写文章或创作文艺类作品。
如:“在这座维纳斯像前,为什麽无论我们如何去看,所得到的印象都是真实的生命?你知道是由于什麽?这是由于创造的科学”。——(法)罗丹《罗丹艺术论》著名科幻作家倪匡的作品《创造》。
创造造句
1、劳动创造世界。
2、是劳动创造了世界。
3、他们让灯光保持暗淡以创造一种舒适的气氛。
4、因为这一切都不是你所创造的。
5、一切都是通过他创造的。
6、因此,我们根据信仰和思考来创造。
7、你是唯一能为自己创造这一切的人。
8、“我得为他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王女士说。
9、在一些特定环境下你要振作精神,创造属于你自己的命运,这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受用的。
10、用死尸的下半部分,他创造了土地,也就是地球。
11、它是上帝选择接下来要创造什么。
12、但它们在某一方面很像,他们都是人类创造的,以一种方式或另一种方式。
13、如果你能按照这样一种方式简单化你的生活,你就为幸福创造了时间,并且减少了生活中的混乱和压力。
14、你可以运用你的思想,创造你的现实。这就是吸引力的原则。
15、“我倾向于认为,我们确实创造价值,”他说。
16、它存在于你两耳之间,你创造了它。
17、因为你创造了万物。
18、是谁创造了这一切?
19、那么就改变它,创造一个更出色的你。
20、你知道上帝为什么要创造你吗?
21、你们每个人都在创造自己的现实——不是发现现实。
22、你需要做的就是在你的生活中创造我称之为“充实生活要素”的东西。
23、但是往前看,我看到了创造一些新事物的机会。
24、毕竟,是你创造了它。
25、每一个思想创造一种情感。
26、思想和创造之间也是这样。
27、如果它们不是截然不同的话,上帝就不能区分了,上帝甚至不能将它们分别加以创造。
名词用作动词的隐喻思维 第3篇
关键词:隐喻,修辞,名词用作动词
一.引言
(一) 词类活用的常规研究角度
从修辞学的角度来研究活用这一现象的文章并不少见, 冯广艺在其《变异修辞学》中就专门分析了“词性变异”。他认为“从变异修辞学的角度看, 这种活用’是由变异造成的。变异’是活用’的前提, 活用’是变异’的结果, 没有变异’就谈不上活用’”。该书中, 作者观点新颖, 例证翔实, 确实从一个新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且在其著作中, 作者也的确阐述了词语的变异修辞, 但仍侧重从语法的角度进行分析, 对于“变异”为何会发生, 是不是任意的词语都可以活用以及这样使用产生了什么样的修辞效果等等涉及隐喻思维的问题并未进行深入探讨, 而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却又无法准确获得的认知思维。
一直以来对“词类活用”这一问题, 人们只是将其作为一种语法现象进行研究, “词类活用”仅仅说出了常识都能判断的的表面现象, 而要使修辞分析具有解释性, 就必须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即转类的前提, 转类的条件, 哪些隐喻域涉及到这个过程?修辞永远都是有意识的行为, 而修辞的生成过程和理解过程恰恰是修辞学研究最有意义的领域, 目前在这一方面, 隐喻的有关研究可以给我们提供不少有益的启示。
(二) 隐喻的概念
1980年莱可夫与约翰逊合写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是隐喻研究史上的里程碑著作。他们认为隐喻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并将隐喻分为空间隐喻、结构隐喻和本体隐喻三大类。
空间隐喻如“上一下”, “前后”等, 人们将这些表示空间的概念隐喻到无法准确描述的抽象概念上去, 如, 地位、能力等概念, 形成了“不相上下”、“惩前毖后”等包含隐喻思维的词语。
结构隐喻指的是用一种明确清晰的概念来建构另一种模糊的概念, 如“人生是一场终究会谢幕的舞台剧”, 利用舞台剧的开幕、演出、闭幕来隐喻人生的出生、经历和离世。
本体隐喻是莱可夫概念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 指的是“人们将抽象和模糊的思想情感、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作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人类的物质生活以及从中获得的经验, 形成了物质隐喻的基础。在本体隐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容器隐喻。“容器隐喻视一切事物为容器状态, 既有边沿, 又有内外面;仿佛事件、行为、活动、状态等都可隐喻概念化为容器, 人们或位居其中, 或置之其外。”
二.名词、动词的隐喻属性
汉语缺乏形态变化, 无法像印欧语言那样靠丰富的形态变化来表意。常用的汉字不过三四千个, 不能满足交际的需要, 尤其是文学创作, 需要新奇的字词表达言外之意。这时具有隐喻思维的词类活用就可以用来弥补词项空缺的不足, 并且使语言表达更精确、简练, 既可以满足作者的表达需要, 又可以使读者在阅读时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
“名词称及事物, 称及事物的世界和概念的世界, 确指某种东西。而名词在称及事物的同时具有某种意象, 意象的生动性可以加深记忆, 在经验世界和概念世界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这就为隐喻的发生铺就了一条通道。”
动词描述世界的存在、运动与关联。它具体而抽象。动词的隐喻用法同样也能唤起某种意象, 这就为名词转换成动词时隐喻思维的发生找到了契合点。名词转换成动词失去了原本的指称意义, 获得了描述的意义。
词类活用突破了原词的常态, 使词语在具体的句子或者语篇中获得了不同以往的新奇的使用方式。名词、动词、形容词本身具有的特点为活用的产生创造了基本条件。
三.鲁迅文章中活用现象蕴含的隐喻思维
词类活用现象很多, 本文主要就鲁迅文章中的名词活用做动词这种情况进行分析。
(一) 名词用作动词过程中的隐喻思维
(1) 四叔家正在祝福了。 (《祝福》)
(2)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 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祝福》)
(3) 老栓, 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 要不是我信息灵 (《药》)
(4)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哀。 (《记念刘和珍君》)
(5) 真的猛士,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记念刘和珍君》)
例1中, “祝福”常用来表示一种美好的愿望, 在《祝福》中, 该词指的是一种祭祀大典。每到旧年年底, 江浙一带的有钱人家就杀鸡、宰鹅、买猪肉, 并将其煮熟作为“福礼”, 恭请天神和祖先享受, 祈求来年幸福。在此句话中, 将本是名词的“祝福”借用做动词, 写出了四叔家为祭礼忙碌的情形:采购祭祀用品, 女人们清洗、烹饪“福礼”, 男人们参拜祖先并燃放炮竹来祈福辟邪。将原先的表示抽象概念的词语转换成了表示具有完整动作的事件, 充实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例2中, 读到“间或一轮”时, 读者首先想到的是眼睛的活动, 即圆圆的眼珠在眼眶中灵活转动;接着联想到圆形的车轮缓缓行驶的场面。所以, 将“轮”用做动词有充分的联想理据:借车轮外形之圆与滚动之用比喻眼珠的转动, 这比直接用“眨眼”等词语更形象生动。而且用“间或”来修饰, 更显其眼神呆滞, 精神麻木。
例3中, “运气”意为“机会、机遇、幸运、命运”等, 表示抽象的概念。为了收到奇异的表达效果, 这里转用做动词使用, 使原来的词义具体化和扩大化。读者阅读时首先会根据自己的经验, 在大脑里调出有关运气的意象, 它们可能是获得意外之财的窃喜, 取得了超出意外成就的惊喜等等。然后, 再联系课文, 华老栓幸运地买到了治好儿子痨病的人血馒头。这是很难办到的事情, 因为杀头不是天天有的。读者将两种意象拼合起来形成第三个意象:康大叔认为华老栓买到药引是十分值得喜悦的事情, 不亚于捡到意外之财。而且读者在理解当中也更能体会到作者对于愚昧国民的讥讽, 刻画出了霸道的刽子手康大叔的形象, 明明是他占了别人的便宜, 还偏要说是华老栓的运气好。
例4中, “味”的基本词义是舔尝东西所得的感觉或者用鼻子闻东西时获得的感觉。“悲凉”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情感体验, 这里赋予其味道, 类比为具有气味的实物。“味”转用为动词, 表示“品尝”的动作, 以及品尝后引发回味的持续状态。这就将静态的无可把握的感觉变成了表示动作及动作导致的持续状态。
例5中, “面”的本意是脸。“人脸总是朝向一面, 带有面对或者对面’的含义, 因此把它映射到动作类抽象域, 就构成了很多与其有关的行为动作”, 例如, 面对、面壁。人们面对的不仅是实物, 而且可能是抽象的概念。使用名词表达一个动词短语表达的事件, 就将一个概念性的名词集中体现为一个具有某一特定物质形态的、清晰可见的动作, 即以具体代抽象。
四.结语
本文首先考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针对词语活用现象, 大部分还是从语法角度进行分析, 而从修辞学方面来进行的研究不是很多的现状, 尝试运用隐喻的有关理论来分析教材中出现的活用现象;其次分别阐述名词、动词的隐喻属性, 这是它们可以活用的前提;最后根据前面的分析, 运用隐喻理论分析了中学教材选用的鲁迅文章中的活用现象, 试图解释活用现象得以生发的缘由以及活用后产生的修辞效果。
目前, 有关隐喻的研究主要运用于英语等外语上面, 将其用于分析汉语的相关著作还不是很多, 因此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难免存在不少问题, 这还有待于以后的进一步修改。
参考文献
[1]张宽.李清照词中情感隐喻的认知机制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11年第6期.
[2]杨卫东, 戴卫平.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J].疯狂英语 (教师版) , 2007年第12期.
[3]刘正光.名词动用过程中的隐喻思维[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年第5期.
[4]文旭, 吴淑琼.英汉“脸、面”词汇的隐喻认知特点[J].西南大学学报, 第33卷第6期.
名词可数性的思维规律总结 第4篇
笔者在前几期探讨了老外看待物质世界的四大思维规律:不可分割的物质与可分割的个体物品、不易数的物质与轻易可数的个体物品、抽象概念与具体物品、总体概念与个体物品。 其中,第一和第二个规律可以简化为物质与物品的问题,第三和第四个规律可以简化为概念与物品的问题。
从以上总结中,大家可以看到这里有三个关键词:物质、概念和物品。如果一个名词表达的是物质,我们关注的是该名词所指代的东西的内容,而不是其形状和大小,此时该名词应该是不可数名词;如果一个名词表达的是抽象概念或是总称概念,我们联想到的便不是一个个具备形状和大小的具体实物,而是不以数目来计量的概念,此时该名词也应该为不可数名词;但是,如果一个名词表达的是一个个具备特定形状和大小的物品或物质的不同种类,能够以数目计量,此时的名词便是可数名词。
可见,英语里的物质世界观的四大规律虽然各有特点,但是在本质上却是共通的,下面笔者将着重探讨隐藏在思维规律背后的原理,并揭示名词使用时应该采用的正确理念,从而帮助大家解决如何辨别名词的可数性问题。
背后的原理:个体化原则
隐藏在英语物质世界观四大思维规律背后的原理便是英语可数名词的个体化原则,英文中叫Principle of Individuation,简称PI原则。这个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判断一个名词可数与否的关键在于看该名词所表达的含义是否被看做是一个单个个体,如果是被看成一个单个个体,用作可数名词;如果不是,用作不可数名词。那么如何确定该名词所表达的含义被看成是单个个体呢?我们可以通过分割物体的方法来检验,即可数名词被分割,分割前后名词含义有差别;不可数名词被分割,分割前后名词含义没有本质差别。
可数名词被分割,分割前后名词含义有差别。可数名词所指代的物体被分割后,任何一部分都不等于原先的整体。比如chair (椅子)一词,一张椅子被大卸八块之后,就变成了椅子的各个组成部分,如椅子脚、椅子靠背、椅子坐板等,这些组成部分与之前的椅子便是两回事了。也就是说,椅子被拆分之后就不能再称为椅子了。由此可以判断椅子是可数名词,因为它在拆分前后是有差别的。
不可数名词被分割,分割前后名词含义没有本质差别。不可数名词所指代的物体被分割后,任何一部分与原先的整体之间都不存在差别。我们来看“an apple”(一个苹果)与“a teaspoon of apple”(一勺苹果酱)”的例子。当你把一个苹果分割了之后,各个被分割的部分都不能称为一个苹果了,所以,这时的apple是可数名词;而你把一勺苹果酱分割之后,各个被分割的部分还是苹果酱,而不会像刘谦变魔术一般,一勺苹果酱在你分割之后变成了一勺梨酱,所以这时的apple是不可数名词。
因此,掌握个体化原则是区分名词可数不可数的一个简便方法,大家只需记住:对于可数名词,物品整体被分割之后便不是原来的物品;而对于不可数名词,物质可以被任意分割,被分割的部分与整体没有本质的区别,都还是同一种物质。
正确的理念:辨别语境
名词通常是一词多义,有可能在表达某一个含义时是可数名词,而在表达另一含义时是不可数名词。那在使用的过程中如何区分呢?其实,名词的可数与不可数取决于名词在所使用的句子语境中表达何种意义,是何种用法。通俗地说,名词使用的语境决定了名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而决定了名词的可数性。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名词使用的语境来确定名词的可数性。请看下面两个例子:
1.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news in detail, you can buy ___ to read.
A. a paperB. paper
根据个体化原则,我们可以判断paper作“纸”讲的时候,是不可数名词,而作“报纸”讲的时候,是可数名词。从题干句子的语境中,我们可以知道,这里的paper应该表示“报纸”的意义,因而这里表达的是可数名词的含义,正确选项应该选A。
再以coffee (咖啡)为例,coffee作“咖啡(热饮料的一种)”讲时,是不可数名词,而作“一杯咖啡”讲时,是可数名词。在一个句子中,到底该是哪种用法,仍需要根据句子的语境来进行判断。
2. There is ___ on your shirt.
A. a coffeeB. coffee
根据语境,我们能够体会到这里要表达的是“你的衬衣上洒了咖啡”,而不是“你的衬衣上有一杯咖啡”,因而,这里的coffee应该是不可数名词,正确选项是B。
我们再来看一个egg (鸡蛋)的例子。英语中有这样一个习语, 叫“put all your eggs in one basket”,直译就是“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引申为“孤注一掷”。请看下面这句话:
3. We should spread our investments over several companies. It wouldn’t be wise to put all our eggs in one basket.
我们应该把我们的资金投入几个不同的公司,孤注一掷是不明智的。
这里egg的用法为可数名词的用法,根据语境,放进篮子里的应该是“一个个的鸡蛋”。英语中还有个习语是“have egg on one’s face”,直译是“某人脸上有鸡蛋”,引申为“(名人)出丑或丢脸”。请看下面这句话:
4. The government has been left with egg on its face.
该政府丢尽了脸。
在这个句子语境中,“鸡蛋”显然指的是“被打破的鸡蛋”,因而,这里的egg是不可数名词的用法,表示“鸡蛋”这种物质。
由以上例句可见,名词所处的句子语境决定了名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而决定了名词的可数性。因而,在这里,笔者想引出“可数语境”和“不可数语境”两个概念。笔者认为,与其说名词是可数还是不可数的,倒不如说语境是可数还是不可数的。其实,那些常被定义为不可数的名词,只不过是它们在不可数语境中出现的频率高于在可数语境中出现的频率罢了;而那些常被定义为是可数的名词,也只不过是它们在可数语境中出现的频率高于在不可数语境中出现的频率罢了。
词语创造的解释及近义词 第5篇
亦作“剙造”。发明;制造前所未有的事物。 《宋书·礼志五》:“至于 秦 汉 ,其(指南车)制无闻, 后汉 张衡 始復创造。”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文字》:“按此书隶,在 春秋 之前,但诸国或用或不用。 程邈 观其省易,有便於时,故脩改而献,非创造也。” 李大钊 《今与古》:“历史是人创造的,古时是古人创造的,今世是今人创造的。” 秦牧 《青春的火焰》:“有人用水稻和高粱杂交,创造了平均每穗三百粒的记录。” 制造;建造。
二、词语创造的近义词
缔造 [ dì zào ]
兴办 [ xīng bàn ]
创制 [ chuàng zhì ]
三、词语创造的造句
1、老一辈科家创造的伟大业绩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向前。
2、也许你不能创造出惊天动地的伟业,但请你扎根岗位踏实工作。
3、拥有财富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愿望,但是财富是需要我们用双手去创造的。
4、我们的国家为青少年创造了无比优越的学习条件。
5、要积极引导,不要横加指责,挫折群众的创造性。
6、当我们允许过去的经历来构筑我们信仰时,我们趋向于在自己创造的圈子里停滞不前。
7、幻想是创造想像的一种特殊形式。
8、科学探究活动中少不了突发奇想的创造思维。
9、无数勤劳而聪慧的人民创造了我国五千年的辉煌历史。
10、拥抱希望,就是拥抱未来;拥抱希望,就是创造奇迹!
11、有冥冥之志的人,是一定能够创造奇迹的。
12、中华民族是一个创造奇迹的民族。
13、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14、梦想之所以美好,是因为我们可以随意创造。
15、这项发明创造,可以说是光前绝后的,说是空前的更为准确些。
16、他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锋芒毕露,创造了一个个突破,填补了国内相关项目的空白。
17、人们很惊奇地发现那个鲜为人知的人竟创造了历史。
18、你不要总是埋怨自己生不逢辰,要自己创造条件,在工作上做出成绩。
19、国家游泳队一定会奋力拼搏,再接再厉,不断创造辉煌!
20、人类模拟生物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发明创造,形成了一门新学问———仿生学。
21、鲁班的发明创造很多,被后世的工匠们奉为鼻祖。
22、美好生活不能靠命运的恩赐,而要靠自己去创造。
23、只有一望无际的森林,才能创造出大地的翠绿和娇美;而孤独的树木,只好任狂风摧残。
24、科学家用自己的发明创造造福于人类。
25、我们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美好的未来。
26、课堂上,老师最大限度地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7、老师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
28、老师鼓励每个同学的创造精神,从来不束缚我们的手脚。
29、我们要用勤劳和智慧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逻辑狗儿童思维训练与基本解释 第6篇
通过《逻辑狗》的学习来提升孩子的思维,打造孩子的思维品质,让孩子的一生都受益是尤为的重要的,逻辑思维的发展对幼儿一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意义: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和掌握抽象复杂概念能力的人,教学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儿童学会如何思维。”1961年美国全国教育协会上在“美国教育的中心目的” 一文中声明:“贯穿于所有各种教育的中心目的――教育的基本思路――就是要培养思维能力。
幼儿思维的发展是有关键期的。两岁半―三岁是从直接行动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五岁―六岁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抓住关键期适当引导,可以给我们带来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随着家长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市场上的教育产品层出不穷,眼花缭乱。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现在我们谈论最多的就是皮亚杰的“智力起源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等等,而逻辑狗教学活动对孩子的逻辑性思维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因为它不单单只在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让孩子学会如何思维。
学习逻辑狗的好处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通过细致观察图片,找出不同,发展孩子的观察能力,对周围事物的敏感性得到提升!
2、通过对应和连线活动发展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转换能力。
3、通过相关事物的联系,发展孩子的逻辑推理能力。
4、通过按钮与图片位置的对应,发展孩子的快速记忆能力。
5、通过计算游戏,发展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
6、通过想象活动,提升孩子的创造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名词解释 第7篇
困境下传统思维惯习的现代再现-关于人们对啃老现象的一致性评价的解释
“啃老”与中国文化所提倡的“孝”的精神是相背离的.但是,人们并未指责他们不孝敬老人,反倒不约而同地反应出一种一致性的理解和认同态度.除了对下岗失业人员生活困境的同情外,中国传统文化所形塑的思维惯习是更为深刻的社会因素.
作 者:姜地忠 JIANG Di-zhong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社会学系,吉林,长春,130012刊 名: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BOHA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0628(6)分类号:G03关键词:“啃老现象” 思维惯习传统文化
创造性思维的名词解释 第8篇
自互联网普及以来, 从最开始的标点符号组成的简单表情到早期表达简单情绪的QQ表情, 从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火爆的各种系列表情包, 再到2016年年初由台湾明星周子瑜的台独倾向为导火索而导致大陆网友和台湾网友在Facebook上爆发的表情包大战, 以及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中国游泳运动员傅园慧因其夸张的表情以及坦率的性格被广大网友截图做成表情包在新新媒介中广为传播。与此相对应的, 表情包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 由静态到动态, 由他人提供到个人创作。这一切都在传递着一个信息:表情包正在成为人们在网络生活交流互动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 并逐渐形成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作为交流工具的表情包, 除了其所蕴含的娱乐文化, 也显示了新新媒介下人们交流的新特点。
国内学者赵毅衡为符号下了一个简单而又清晰的定义: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
他认为, 意义必须要用符号在表达, 符号的用途是表达意义。反过来说, 没有意义可以不用符号表达, 也没有不表达意义的符号1。在这样的条件之下, 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处处充满了符号:不论是日常交流时使用的语言、文字还是大街小巷的图文广告, 无一不是携带意义的感知——符号。表情包作为在互联网上交流时传递信息而存在, 符合符号的内涵性质, 它的存在符合新新媒介中人人都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传播特点, 适应新新媒介所提供的生存土壤, 并且只有在新新媒介上才能传递出表情包所蕴含的特殊文化内涵。也就是说, 表情包是新新媒介上众多内容中的一种体裁, 由新新媒介而生, 且只能在新新媒介上传播的一种符号文本。
一、表情包符号文本的创造——新新媒介为表情包提供了生存环境
20世纪加拿大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提出过一个重要的理念, 媒介即讯息2。主要内容为:从长远的角度看, 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并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介所提示给人们的内容, 而是媒介本身。也就是说, “有某种媒介才能讲某种故事”:口语传播时代人们的交流仅仅停留在身体所能够到达的地方, 仅仅将声音与周围的事物联系起来;文字的发明使前人的文明得以保留与继承, 打破了在原始社会中五官平衡的状态, 突出了视觉的重要作用, 让人们从感性思考走向理性思考;印刷术的发明使得文字大批量生产成为可能, 推动了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满足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求;电子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播。某种内容的表现必须依托于相应技术的存在, 例如, 有了3D技术, 我们才能坐在电影院看到3D电影;有了移动数据技术, 我们才能在各地使用手机利用互联网获取全世界的资讯。新新媒介的发展也同样为表情包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一) 新新媒介的指导原理与表情包
新新媒介是美国学者保罗·莱文森在他的书《新新媒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新新媒介指的是“能使消费者独自成为生产者的社交性媒介”, 其最大特征是“人人都是生产者和消费者”3。在保罗·莱文森的定义里, 新新媒介包括Facebook、Youtube、Wikipedia等, 在国内, 相对应的是新浪微博、腾讯微信、百度百科、优酷网等各视频网站等。新新媒介的三条指导原理与表情包的出现和发展不谋而合:
1.每个消费者都是生产者
在新新媒介上传播的众多表情包中, 除了早期各社交产品生产者所设计的一套默认表情意外, 其他所有表情的制作者几乎全是普通网友。在新新媒介上, 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或当下的热点话题制作表情包进行传播, 用户既是表情包的使用者又是生产者。例如, 用户们不断使用《还珠格格》电视剧中的尔康形象来制作令人啼笑皆非的表情包用于交流或表达情绪:网友们通过对电视剧中视频图像的截图, 在图像处理软件中为其添加文字, 赋予图像原本所不具有的含义, 完成后在社交媒体中发布、传播。这样的一系列过程中, 用户作为表情包的消费者的同时, 也是表情包的生产者。另一方面, 在社交媒体中绝大部分的表情包都来自于用户。
2.你能免费获取信息
在社交媒体中, 用户所使用的表情包, 除了一些专业从事漫画形象设计的从业者所设计的表情包外, 其他所有的表情包的获取都是免费的, 任何人都可以下载使用, 不需要给生产者费用就可以自由使用、传播。
3.竞争和互相催化
在某些情况下, 用户相互调侃的方式不再是单纯地使用文字语言, 而是制作表情包以更生动形象地表达含义。在这样的情况下, 双方不断制作新的表情包, 激发创新力, 创作出全新的表情包。2016年年初在facebook中大陆与台湾的网友所进行的“表情包大战”中, 为了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 双方网友都不断制作表情包, 用以回击对方的观点, 许多大陆网友甚至制作了介绍中国发展与大陆各地区特色的科普系列表情包, 用以向台湾网友来讲述他们所不了解的中国大陆。有趣的是, 许多台湾网友因为看到了这一系列表情包而对中国大陆产生了巨大的兴趣, 与大陆网友成为了朋友, 放下敌意和平交流。
(二) 人真实表情的延伸——表情包与“在场交流”
麦克卢汉在他的著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他的另一个重要观点:媒介即人的延伸, 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4。在这个定义之下, 人们可以借助不同的媒介延伸和拓展感官:文字是人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同时延伸了人的视觉和听觉。在媒介的帮助下, 感官不断延伸, 人们交流范围不再局限于所能到达的物理范围。新新媒介时代, 听觉、视觉、触觉等所有的感官都得到了延伸, 视觉逐渐成为感官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表情包的存在恰好证明了这一点, 在表情包中, 最重要的信息是以图像的形式展出, 而图像的重要性也大大凸显了视觉在感官中的领导地位。
清水几太郎认为, 现代社会是一个“拷贝支配”的社会。原因是环境的扩大和社会生活的间接化。人们与大多数重要的“实物”不可能保持实际接触, 只能依靠传媒提供的第二手信息——“拷贝”5。同样的, 在当今社会的媒介技术下, 我们能接触到越来越多的信息, 不需要来到对方面前, 只需要通过手机、电脑就能够跨越物理的限制和远方的人进行交流。远距离交流时的我们, 在大多数非语音、视频通讯的情况下不能感受到对方的语气, 看不到对方的表情, 只能通过文字来进行交流。另外, 意义不在场, 才需要符号6。解释意义不在场是符号过程的前提。
表情包作为一种符号, 实际上是人真实表情的延伸, 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代表了面对面交流时的所需要做出的肢体或面部表情, 实际上是在模拟“在场交流”, 以弥补在远距离交流时只能使用文字交流的遗憾, 另一方面, 肢体、面部表情所能传达的信息更为丰富, 一个表情, 一个眼神所传达出的信息超越了书面文字所传递的内涵。
二、解释与使用自由——表情包符号与认知差
日常生活中, 处处充满了符号, 不论是大街小巷的广告亦或是各式各样书本里的内容, 我们常常会看到网络上的新闻评论中, 许多人为了同一内容产生异议进行争执;或是在命题作文写作中根据命题文本而写出来的文章有人获得了低分, 有人获得了高分。产生这一结果的最大原因在于:人们对同一符号进行了不同的解读。任何解释都是解释, 在符号传递过程中一共有三种不同的意义:发送者 (意图意义) ——符号信息 (文本意义) ——接收者 (解释意义) 7。表情包符号也是如此, 交流双方若要无障碍使用表情符号交流, 那么对同一表情符号的文本意义需要有一致或接近的理解, 这样, 接受者在获取发送者所发送的表情包时才能正确的解释出发送者所要传递的意义。当然, 上述理解后的结果是在比较理想的情况下, 很多时候, 由于认知差的存在, 接收者很难第一时间正确理解发送者的意图意义。
认知差即自己对关于某事物的认知不满意, 或是对另一个关于某事物的认知不满意, 而认为自己现在的理解可以对此进行修正8。简单来说, 认知差就是双方对所传递的符号信息也就是文本意义具有不同的理解, 导致解释出来的意义存在差异。在人们使用表情包时, 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在少数。最典型的例子来自于父母与儿女对同一表情包的不同解释。
例如, 在QQ、微信中产品开发者所内置的默认表情中, “微笑”表情在儿女的使用时解释为“冷漠”“我有点不开心了”和一些讽刺的意味, 而父母在使用这一表情时所传递的意思是“开心”或我们传统理解上的“微笑”, 是真正地通过表情符号“微笑”来替代真实表情的“微笑”;“再见”表情在二者之间也有截然不同的解释, 儿女在使用时传递的是“我不想跟你讲话了”, 而父母使用“再见”表情时传递的意思就像当面交流时招手告别时的“再见”或“下次再聊”。由于这样的原因, 儿女和父母通过聊天软件交流时常常会被父母所惊吓, 认为父母发送这些表情时有另一些意味或是对自己表现出了不满, 导致在儿女眼里交流的“雷区”到了父母那里是非常正常的交流, 从而产生交流上的障碍, 甚至有可能因为理解上的差异导致交流障碍, 从而产生矛盾。上述例子就是我们在使用表情包符号时由于对表情符号的理解和解释的不同所产生的“认知差”。
使用表情包符号时出现的认知差是与其他情况下出现的认知差一样, 属于主观的感觉, 当交流中的一方在发现交流双方对同一符号有不同解释时就会对符号的理解做出相应的修正, 进行“解释循环”。当年轻人看到父母发送微笑表情时, 也许第一时间将这个符号的含义解释为“冷漠”, 很快地又发现父母传递的其实是真实笑脸的意思, 因此又将这个符号的解释修正为“微笑”。反过来父母在接收到儿女含有“不想跟你讲话了“的再见表情时, 将其理解为普通“再见”“下次聊”的含义, 由于对年轻人文化的不了解, 因此不认为这一表情符号有什么特殊含义而做出任何解释上的修正。
根据上述例子我们可以发现, 在使用表情包时, 发送者和接收者可以对表情符号有截然不同的解释, 不同的解释不妨碍双方对同一表情符号的使用。也就是说, 表情符号的意义取决于使用者对表情符号的认知, 只要某个表情符号能够帮助使用者表达意义, 那么这个表情符号就可以被使用。
三、结语
表情包符号的诞生和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新新媒介诞生和发展的过程, 表情包作为新新媒介上特有的内容符号体裁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 在新新媒介的环境下, 用户赋予表情包符号的极大的创造自由与解释自由, 体现了新新媒介“人人都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核心特征。从表情包的使用上可以看到使用者们对在线交流模拟“在场交流”的需求, 表情符号替代“实质存在”成为聊天交流的主要内容, 体现了人们对“真实交流”的追求。可以说, 新新媒介为表情包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土壤, 另一方面, 表情包符号为新新媒介的使用者提供了文化表达的载体, 成为使用者表达的新工具。
注释
11.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6年1月第二版:2.
22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商务印书馆, 2000:37—52.
33 .保罗·莱文森.新新媒介第二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4:4.
44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商务印书馆, 2000:85—93.
55 .清水几太郎《社会心理学》[M].岩波书店, 1951:120.
66 .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6年1月第二版:45.
77 .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6年1月第二版: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