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城市公共安全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8
1

城市公共安全范文(精选10篇)

城市公共安全 第1篇

2013年,住建部公布了全国智慧城市第二批试点城市,总计各地智慧城市试点已经达到140家。目前通过各地“智慧城市”的智能运营中心平台可以获得大量的有效信息,实时分析、沟通、协作,在问题发生之前及时发现问题,确保公共安全并提供煤、水、电、气、热、交通及其他服务正常运行。利用物联网平台为城市供暖提供预警和节能已经得到广泛认可。

北京:全面推广物联网燃气预警

据统计,在过去的十年间,每年由燃气泄漏所引发的火灾事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特别是环境简陋的出租房成为事故多发地。据中国城市燃气协会2011年数据显示,2011年燃气事故中,户内燃气泄漏所占比重极高,已超过50%,极容易演变成为一氧化碳中毒或燃气爆炸等危害公共和生命财产安全的事故。来自北京市朝阳区信息办的数据显示,2008到2009年采暖期,全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故337起,中毒438人,死亡23人,其中朝阳区占14人,同时因为一氧化碳引发的火灾也有致死的案例,如何保障供暖安全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据北京市朝阳区信息办负责人介绍,在安全生产方面,朝阳区安全生产监督局利用物联网技术,对辖区内的安全生产进行智能化管理;加强对全区危险源、危化品运输、烟花爆竹销售点的实时监控。以有毒有害及危险气体防控系统为例,朝阳区10余万户居民家中安装一氧化碳中毒远程防控系统,在该系统中,采用了“五级报警,四级管理”防控体系,该体系在用户本地报警基础上,实现了中心户、村、乡、区四级联动报警及管理的综合防控功能。

据统计,在2012~2013取暖季,朝阳区信息办完成了遍布朝阳区24个街道、10个乡的共计1.1万支的独立式一氧化碳报警器的发放安装。四年内呼叫中心共收到并处理的报警总数超过了13.3万条。同时,朝阳区物联网式一氧化碳防控系统在四年以来近16万支报警器的较大规模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运营维护、后期保障工作,达到了真正意义的大规模运营服务。正是在技术上的不断完善,使得2009~2013连续4个取暖季,朝阳区安装了联网式一氧化碳报警器的用户区域,在报警器正常部署(上电)的情况下,未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事故、未死一人。

记者获悉,2013年冬季取暖季期间,北京市将在全市重点推广物联网型报警器,30万户平房居民将实现安装,以防止供暖期间发生中毒死亡事故。北京市供热办表示,这次重点推出的物联网型报警器,可以同时发送无线信号警报或手机短信给用户的多名亲属和企业监控站点,可以有效解决因不接电、产品故障、老人儿童不会应对造成的事故,提高了安全保障。据了解,物联网型报警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旦用户本地探测器检测到一氧化碳超标报警超过5分钟未采取措施,系统会触发房东家的报警器声光报警,并显示租户房号、提示房东采取措施。与此同时,报警会立即通过无线网络传至呼叫中心,在最短时间内排除一氧化碳泄漏隐患。

与此同时,为保证联网通畅,系统采用无线物联网技术,全面升级一氧化碳预警防控系统。为保证报警信息传递通畅,朝阳区采用了防屏蔽、抗干扰能力强的独立800兆频点专网,能从根本上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从而保障住户安全。

物联监控提升节能效果

生活在北方的居民或许都有这样的体验,冬天空气湿度低,加上暖气过热,所以室内感觉格外干燥,人体常常感觉不适,严重的甚至引发疾病。经常有居民反映,“暖气太热了实在受不了,家里都要被烤干了,希望暖气能降降温。”而在有些地方,由于供暖设备老旧,资源不足等问题导致暖气不热,室内又“太冷”。即使在同一个小区,不同的住户,温度也有较大差别。面对这种北方“过热”南方又“太冷”的局面,有必要让供暖设备更加智能化,做到可监测,可控制,可调节,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温度。

据北京供热办负责人介绍,气象条件是决定供热系统运行状况最直接的影响因素,以前供暖是凭管理人员的个人经验进行操控,存在滞后和不准确。现在,通过在锅炉房的热源系统中加入了气候补偿器,可以根据室外温度、风力、日照的变化,通过集控计算机系统对供热状态进行有效调节,明显提高了供暖质量并降低了能耗。气候补偿系统是粗放式管理转向精确化管理的基础条件和必要装备。

“我们在距离锅炉房远、中、近端的不同建筑的上、中、下层不同位置分别选取了部分居民家作为测温点,在室内放置一个烟盒大小的GPRS室温无线远传监测装置,将各测温点的室温数据实时传到监控系统。工程师坐在大屏幕前,就可以了解市民家里的室温情况,并根据传回的数据及时调整供暖系统的工况。”北京供热办负责人介绍,如果市民家里的室温低于18摄氏度或温度过高,该监测点在锅炉房的计算机显示屏和公司集中监控大屏幕上就会同时闪烁、蜂鸣告警或提示,锅炉房的运行管理人员就会及时作出反应和处置。与此同时,公司在线监测的专家将对系统总体运行状况进行诊断并提供技术支持,必要时甚至直接采取管控措施。

在供热公司的监控室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哪些用户、哪些小区温度过低或过高,从而进行加温或降温。供热公司还可以随时根据天气变化,在不同时段对温度进行调节。除此之外,供暖系统本身也具有智能调节功能,从而有效地解决冷热不均的问题。

将智能终端与供暖系统相连,用户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温度进行调节。今后,我们只需用手机或平板电脑就能轻松地调节温度。智能供暖系统甚至还可以在不同的房间内设定不同温度,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对温度的需求。当用户不在家时,可以选择将暖气关闭,快回家时,可以利用手机的远程控制,打开暖气并调到适合的温度。这样,就避免了房间无人居住和暖气过热产生的浪费,节约了资源。供热公司到时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使用情况来收费,也改变了传统“一刀切”的收费模式。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 第2篇

学号:2011011580 姓名:甄心晨

摘要:

城市是人口、产业、财富高度集中的地区,是现代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区域。随着经济和社区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建设越来越快,也越来越重要。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的加快,城市所面临的安全方面的挑战也越来越严重。为了更好的城市发展,本文就现阶段我国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内涵,根据社会社会现实发生的公共事件归纳总结出造成这些事件其频频发生的原因

关键词:公共安全事件 城市 原因 正文:

公共安全事件是指发生在一定区域内的危害公众的共同利益、涉及或危害人的生命安全与财产安全的重大事件。主要分类三类:一类是对人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的自然灾害;第二类是指事故灾难,包括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和公共卫生事件;第三类是社会安全事件。在城市和社会发展迅速的现阶段,我国的城市公共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和人民都带来危害,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对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公共事件做分析,从中找原因。

2014年3月1日,在云南省昆明市昆明火车站发生了一起暴力恐怖案,以阿不都热依木·库尔班为首的新疆分裂势力一手策划组织的严重暴力恐怖事件事件。该团伙共8人,现场被公安机关击毙4人,抓获一名,落网3名。该暴力恐怖案造成31人死亡,141人受伤,其中40人重伤,多户家庭支离破碎。事件的发生,立即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与哀伤。2014年3月,陕西、吉林、湖北等地被曝出幼儿园给幼儿服用处方药“病毒灵”,造成上百的幼儿同学不仅是身体上还有心理上的伤害。同年发生的安全事件还有很多,如上海福喜涉嫌使用过期原料加工食品、昆山工厂车间爆炸致70与人死亡、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也频频发生。这些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不仅给城市,也给国家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然而,为何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安全事故频频发生,主要有以下的原因。(1)城市化进程加快,容易引发公共安全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大多数城市高速发展,由此导致不论是硬件的基础设施还是软件的城市管理工作,都越来越超出城市原有系统的负荷能力,致使中国城市对公共安全的保障力量不足,因此,各种公共安全风险以更大的速率、深度和广度想城市聚集。城市人口结构日益复杂、人口规模高度集中、人员流动性加快、人群分类管理难度高,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各种社会问题、管理问题的积累。使得城市的不安全因素增加,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持续增多,有时还呈现出连锁反应等特点。(2)城市的快速发展容易诱发公共安全问题。在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经济社会环境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环境的种种变化,无论是单项因素还是综合作用,都对城市的公共安全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成为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直接诱因。(3)城市的安全管理薄弱难以有效防控公共安全问题。在中国,很多城市中都还没有建立起一套成熟的、符合“市情”的城市安全管理体制与机制,从而对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事前预防、事中处理以及事后重建,都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的城市安全隐患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是城市安全防范能力落后,两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在这样的环境下发展,也就不可避免的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城市公共安全形势的严峻性。

城市安全问题,无论在什么时候,哪个国家,都是很重要的,只有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城市发展环境,城市才能更好的发展,人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也就有充实。

参考文献:

论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机制的构建 第3篇

关键词: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机制

中图分类号:D63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5-0066-03

城市是人口、产业、资源经济最密集的场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使得城市的中心地位日益突出,迅速集聚的社会生产要素给城市发展带来活力的同时,也使城市作为特殊的承灾体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威胁公共安全的风险因素,其危害程度和范围也不断增加。正如德国社会学家贝克所言,现代社会正处于工业社会向风险社会的转型之中,现代社会的风险超过了人们的控制能力。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1998年的特大洪水灾害、2003年的“非典”疫情、2014年的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事件以及2014年年底的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等都给我国公共安全管理提出了巨大挑战。城市的脆弱性,风险因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完善城市公共安全防御体系势在必行。而作为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重要手段的风险评估,对于识别城市存在的风险因素、评估风险等级、提出对策、进行风险控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公共安全及其风险评估

公共安全是指社会公众的生命、健康、重大公私财产以及公共生产、生活的安全。随着我国城市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威胁城市公共安全的因素越来越多。城市公共安全是指由政府及社会提供的预防各种重大事件、事故和灾害的发生,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少社会危害和经济损失的基础保障[1]。这意味着城市公共安全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城市公共安全是由政府提供的一项公共服务,政府不仅要建立各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责任制,也要根据城市公共安全的特性制定公共政策,维护公共安全;另一方面,城市公共安全是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基础保障,它的保障对象是全体民众的共同利益。城市建设既是集聚财富的过程,也是集聚风险的过程[2]。威胁城市公共安全的风险因素既有传统安全风险因素也有非传统安全风险因素。传统安全风险因素包括自然灾害风险、技术灾害风险、食品安全风险和公共卫生风险。随着城市的发展,除了传统风险,城市越来越多地面临非传统安全风险。非传统安全风险因素包括金融安全风险、信息安全风险、恐怖袭击风险、生态环境安全风险和突发群体性事件风险等。为了实现对各类灾害事故的有效控制,保障城市居民的各方面安全,必须完善城市公共安全保障体系,而城市公共安全的风险评估尤为重要,它是实现有效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是指对城市进行风险评析,通过风险辨识发现城市潜在的危险源,对城市危险源进行分析预测,评估其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从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防范、降低和消除风险,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在对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进行分析时,主要考量城市的脆弱性和可承受性两个方面。

二、现行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分析——基于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的分析

(一)上海外滩陈毅广场踩踏事故回顾

2011年起,黄浦区政府、上海市旅游局和上海广播电视台连续三年在外滩风景区举办新年倒计时活动。鉴于在安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可控因素,黄浦区政府经与上海市旅游局、上海广播电视台协商后。于2014年11月13日向市政府请示,新年倒计时活动暂停在外滩风景区举行。2014年12月9日黄浦区政府第76次常务会议决定,2015年新年倒计时活动在外滩源举行。事发当晚20时起,外滩风景区人员进多出少,大量市民游客涌向外滩观景平台,呈现人员逐步聚集态势。22时37分,外滩陈毅广场东南角北侧人行通道阶梯处的单向通行警戒带被冲破以后,现场值勤民警竭力维持秩序,仍有大量市民游客逆行涌上观景平台。23时23分至33分,上下人流不断对冲后在阶梯中间形成僵持,继而形成“浪涌”。23时35分,僵持人流向下的压力陡增,造成阶梯底部有人失衡跌倒,继而引发多人摔倒、叠压,致使拥挤踩踏事件发生,事件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3]。

(二)现行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机制

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机制是指对城市公共安全进行风险评估的机构和制度,包括评估主体、评估内容及指标体系、评估方法、评估程序、评估结果五方面内容。上海在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方面起步较早,到目前为止已建立起以公安局和民防局为核心的城市风险管理系统。在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中,风险评估机制的运行如下:

第一,评估主体。上海由市公安局为主的社会安全体系全面负责应对和处置各类突发性社会安全风险。2004年9月30日上海启用市应急联动中心在突发事件的先期处置中发挥应急指挥和快速联动的作用。2005年上海成立应急管理委员会,下设应急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上海目前的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主要是以市委、市政府为主导,在“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下牵头组织各区县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在2014年年底的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中,外滩新年倒计时活动风险评估由黄浦区旅游局进行,而现场风险评估工作主要由黄浦区公安分局指挥中心及上海市公安局指挥中心进行,通过现场影像数据信息由指挥中心指挥员报送黄浦区公安分局领导及市公安局领导,从而对现场公共安全风险进行粗略评估。

第二,评估内容及指标体系。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是对城市潜在的风险源的数据信息汇总分析,判断其性质、危害程度及影响区域,对其分级分类,从而做好充分响应准备,以避免事态的扩大和升级,减少危害损失。上海市把危及城市公共安全的灾害事故分为19类25种,每种又细分为一般、重大、特大三个等级。由市公安局编制的《上海市密集人群拥挤事故应急处置预案》按照人群密集公共场所事故的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将人群密集公共场所事故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Ⅳ级(一般),并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在踩踏事件中,应急指挥中心及公安局主要是对外滩陈毅广场的人流量进行评估,由于并未制定外灘活动应急预案,对于外滩公共安全的风险评估主要依赖于现场观测数据信息,并根据人流量密度评估现场安全风险,判断是否需要加派警力引导人群疏散。

第三,评估程序。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的主要程序是风险源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事态出现恶化端倪时,报警信息迅速汇集到指挥中心,传送至各区域指挥中心,并及时向上级指挥中心和行政领导报送进行风险评估。黄浦区指挥中心根据视频摄像头、数据采集终端以及语言通信终端等获得信息并上报现场数据信息,黄浦区公安分局及上海市公安局根据上报信息进行紧急分析评估,提醒做好响应准备。

(三)风险评估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职能不清与评估主体不明确。任何群众活动之前,都必须要做足风险评估,相关的各委办局、各属地部门、各企事业单位都要各司其职,承担相应的任务和责任。上海于2004年和2005年分别成立应急联动指挥中心和应急管理委员会,应是对活动进行风险评估的参与者之一,但在外滩新年倒计时活动中,却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事件中的评估工作主要由公安行政领导个人评估,缺乏相关部门和专业队伍的参与,相关部门甚至没有发挥作用,部门之间职责不清,仅靠公安部门进行风险防控工作。现有的法制没有明确风险评估主体,形成由“条线部门”主导的各自为政的评估机制。

第二,评估技术落后与方法不科学。国内外对于风险评估的方法很多,当前常用的是突变级数法,但当前评估主体并不具备专业知识水平。目前,国内外对人员拥挤的判别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只限于特征的描述[4]。有规定指出景区、景点室内达到1m2/人、室外达到0.75m2/人,即要启动应急预案[5]。对于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人员拥挤需要科学考察单位时间内和单位地点内人员的流动情况,而不是仅凭对人流的大致主观推测来进行评估。据市民回忆,事发当晚,外滩人流密度高达6人/m2,但这一数据并没有得到指挥中心的准确监测。事发前,黄浦区政府及相关部门也并未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风险评估。应对事件的直接做法就是部署警力,却并没有采用科学评估的手段。

第三,风险意识薄弱与知识不足。2014年12月9日黄浦区政府第76次常务会议明确指出区公安分局与市政委等部门做好活动预案。作为活动承办单位,黄浦区旅游局对辖区内重点区域风险评估不足,而黄浦区政府严重缺乏公共安全风险防范意识,未检查监督会议具体要求的贯彻落实,也未对可能存在的大量人群聚集做安全风险评估,没有对活动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予以高度重视,缺乏应有认知。在事件处理过程中,政府及公安局等领导未能及时正确评估人群集聚的风险,知识不足正是一大原因,由于知识结构的欠缺,无法进行专业评估,导致判断失误,应对严重缺失。另一方面,现有预案及研究成果也存在实践操作性弱的问题。

第四,条块分割与部门协同不够。交通部门和交通管理部门是人群集散、空间移动、流量管控的关键部门。对于外滩新年活动,地铁、公交、车辆的交通管控都应做好规划评估,这不仅仅是公安局和指挥中心的任务。而对人流的趋向和流动状况,通信技术部门也必须及时将数据信息报送上级相关部门。在这个过程中,部分部门已经完成相关工作,而踩踏事件依然发生,这是因为部门条块分割,协同性不够。

三、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一)完善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程,规范评估程序

完善风险评估法制建设,依据国家公共安全法制的要求,结合地方特色,针对风险源的特点,构建完整的城市公共安全评估法制体系。对评估程序、运作体制、评估权限等都应有明确和详细的规定。分解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任务,强化任务落实,推动风险评估体系建设。编制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白皮书,强化评估科学性,细化各项评估流程,规范评估程序。同时,要强化执行监督,将风险评估工作寓于日常监管工作中,落实风险防控措施。

(二)加强风险评估技术支撑,更新评估方法

完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形成覆盖全市的信息管理技术平台。建立起公共安全风险数据库及案例库,将历史数据进行结构化处理。在遇到问题时在案例库中检索过去类似案例,对现有风险因素进行更为准确的评估。另一方面,在监测方面,加强监控技术支撑,综合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网络和数字监控等先进技术,建立起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多功能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技术平台,实现更为准确的风险信息获取,并在全市重要场所设立显示屏、户外广播等安全提示设施。在评估方法上,引入专业团队,与国外先进评估方法接轨,采用专业数据统计和理论方法,建立完善的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建立风险评估模型。

(三)建立公共安全专家评估系统,强化教育培训

多元化评估不仅是科学评估的需要,也是民主建设的内在要求。事件发生时,往往需要决策者在短时间内完成信息评估并迅速做出判断决策,这对决策者的素质和能力要求特别高,而现有决策者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学者戚建刚认为,应当以现有的应急工作办事机构为基础,通过增强职权职责、配备专家精英、更新软硬件设施等方面的改革,提高其獨立性、权威性、专业性和精确性,从而集中、统一、权威、精确、高效地防范和应对社会风险[6]。而对于决策者,应当加强风险评估教育培训,提高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和风险评估能力是预防工作得以贯彻的根本保障。

(四)条块结合,推动风险评估的协同合作

制定符合实际的工作运行流程,建立组织、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机制,保证信息沟通的快速与通畅。协作问题主要来自组织结构因素和现有行政体制因素,组织结构因素包括结构的静态涉及和组织运行的动态过程。因此对于横向联系的组织设计应当以横向协调与横向制约的方式设计,实行层层协调,采用标准化的协调方式。出台有关职责分工的基本制度,建立协调监督制度,设立协调类工作的量化指标体系,纳入部门和个人的工作考核。

四、结语

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是一个庞大的、开放的和模块化的系统,比一般的组织结构都要复杂。风险评估是做好风险管理的前提和保证,为了保证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转,必须建立高效、灵活的风险评估运行机制。我国目前公共安全保障基础尚且较为薄弱。本文通过结合上海外滩踩踏事故的案例对其风险评估机制运行进行分析,从评估主体、评估程序、评估方法等方面分析其中显现的问题,进而探讨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机制的构建和完善,为风险评估的模型建构、科学分析和实践操作提供研究参考。

參考文献:

[1]左学金,晋胜国.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2]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中国城市“十一五”核心问题研究课题组.城市公共安全与综合减灾应急机制[J].领导决策信息,2004(39).

[3]上海外滩拥挤踩踏事件调查报告全文[EB/OL].人民政协网,(2015-01-21)[2015-05-02].http://www.rmzxb.com.cn/-

sy/yw/2015/01/21/435259.shtml.

[4]孙超,吴宗之.公共场所踩踏事故分析[J].安全,2007(1).

[5]北京市公园风景名胜区安全管理规范(试行)[Z].北京市人民政府,2005-01-24.

[6]戚建刚.风险规制过程合法性之证成——以公众和专家的风险知识运用为视角[J].法商研究,2009(5).

[7]王绍玉,冯百侠.城市灾害应急与管理[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8]董华,张吉光,等.城市公共安全——应急与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9]王振海,陈洪泉,等.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以青岛为个案的分析[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10]张沛,潘峰.现代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Construction of Mechanism of Risk Assessment on Urban Public Safet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tampede at Shanghais Bund area

ZHENG Qianqian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Shanghai 201600,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s speeding up increasingly. With the coming of the risk society, the rapid accumulation of social and production factors bring vitality to the city development, but also make the cities face more and more risks of public safety,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urban public safety and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it is imperative to construct the risk assessment mechanism. The stampede occurred at Shanghai's Bund area in December 31, 2014 reflects the lack of risk assessment mechanism of urban public safety. It's necessary to perfect the risk assessment mechanism, confirm the main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assessment, standardized assessment procedures, strengthen the multiple assessment, and promote the collaboration of assessment, then reinforce the foundation of risk assessment of urban public safety.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探究综述 第4篇

1.1 城市公共安全及公共安全规划

城市公共安全是以城市和居民的生命、健康和财产不受损害为目的, 依照法律规定对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活动进行防控, 使各种灾害威胁程度控制在城市可容纳范围之内, 保证居民生活的正常进行。

顾林生等曾指出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是通过对城市进行风险评估分析, 最大限度地降低突发灾害对城市产生的不利影响因素, 对城市用地、公共基础设施以及居民日常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安排[1]。

1.2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类型

刘茂等在《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编制要点和规划目标的研究》中将城市公共安全规划大致概括为城市总体公共安全规划、城市分区公共安全规划和城市专项公共安全规划[2]。

2 研究发展动态

2.1 国内城市公共安全现状

城市公共安全作为管理学和社会学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 但现代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研究与实践在我国起步较晚。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更是以法律的形式对城市规划中防灾减灾、公共安全进行了确定和保护。因此, 城乡规划领域迫切需要将其作为重要的专项课题进行研究。目前, 相关研究具体为四个方面:

1) 城市自然灾害评价体系研究:在我国刚刚被人们所关注, 建立在涵盖多项灾害和多元应急要素基础上的综合灾害应急能力评价研究。

2) 城市防灾规划与应急能力研究:我国的城市安全防灾规划仍以各部门制定的防灾专业规划和根据灾害事故种类制定的应急处置预案为主, 而对自然灾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程防灾方面。

3) 城市公共安全专项规划实践:我国的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目前还处于单项灾害规划阶段, 防灾规划和应急规划都作为相对独立的体系发展, 在综合防灾规划方面至今仍未形成统一规范的编制。

4)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编制:我国的城市公共安全规划长期被理解为是针对城市可能面对的主要灾害进行防御工程设施的空间安排。近年来开始强调从用地空间角度实现城市安全规划, 但针对不同灾害进行的空间安排缺乏系统设计。

2.2 国外城市公共安全现状

西方国家的公共安全理论较为完善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是紧急事态管理的周期理论, 并将公共安全管理的过程分为减除、准备、应对和恢复四个阶段。具体内容包括:

1)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相关研究:目前, 国际上在灾害承灾体和易损性评估方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体系。

2) 城市安全防灾规划:日本已经从单项灾害的防灾体系转向多灾害的综合防灾体系, 又从综合防灾管理体系转向危机管理体系, 政府成立专门的机构应对灾害。美国的城市安全防灾规划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综合减灾;二是应急管理[4,5]。

3) 城市安全专项规划的发展:美国和日本的城市安全专项规划编制是较为系统的。美国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比较注重灾后的应急规划, 2000年以后开始重视防灾规划的编制。而日本的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以防灾规划为主, 制定了主要针对地震的防灾规划模式[6]。

3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要点

3.1 理论规划要点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要点划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 对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进行调查。自然环境主要包括水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空气、生物等方面;人工环境即人类进行经济、社会活动的载体, 主要包括交通、通信、供水、供电、医院学校、文化设施等。

2) 城市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应在第一时间成立由各方面专业人士组成的救援指挥中心, 集中各种力量对应急救援工作进行统一指挥, 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损害。

3) 通过对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分析, 确定城市环境对污染所能承受的阈值以及对人类开发建设城市的支持强度。将现有的调查结果与确定的城市在各方面所能承受安全目标的最大值进行比较, 分析具体影响因素, 为城市公共安全规划制定积极有效、切实可行的方案提供理论基础。

4) 对城市土地、资源和空间的合理利用和配置来降低城市的安全隐患, 制定出可实施的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方案达到城市规划的目的, 保障城市和居民的生命财产不受损害, 通过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实施进一步加强建设城市公共安全系统, 提高城市的安全水平[2]。

3.2 技术规划要点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技术规划要点分为城市开敞空间规划和综合避灾设施规划两个主要方面:

1) 城市开敞空间规划包括现状城市结构的安全风险分析、城市开敞空间的作用、开敞空间的规划布局三个方面。其中主要风险包括:由于城市生命线系统超负荷降低了城市的安全性;人口密集程度偏高的城市使疏散救援等工作的难度增加;绿地和开敞空间逐渐减少, 使人居生活质量降低;片区式发展城市, 区域之间相连紧密, 若有重大灾情、疫情发生会因为无法隔离而失去控制。开敞空间的作用主要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洪、抗旱、保持水土;避灾;防火、防风;缓解热岛效应。开敞空间的规划布局应以景观小品的形式建设, 日常生活中起到改善美化城市、为居民休闲娱乐提供场所的作用, 灾害发生时可作为疏散场地和避灾空间[3]。

2) 综合避灾设施规划包括避灾场地规划 (见表1) , 避灾通道规划 (见表2) 。

4 发展趋势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据发展要求的分析, 制定既符合公共安全原则又能有效推动城市整体前进的规划方案。结合我国现状, 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 让社会力量加入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中来, 不但可以节省部分政府投资, 还能够明显的增强应急反应的效果, 取得更好的社会效应[7]。完善预测预警系统的建设, 做好风险评估工作, 根据灾害设计可实施的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方案, 扩大应急救援队伍及时进行救援工作。

5 结语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不但包括防灾方面, 也包括救灾、避灾方面, 也就是应急体系规划, 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 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无明确完善的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编制办法, 只能根据城市公共安全所涉及的影响因素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城市的规划和建设, 以达到防灾、救灾、避灾的目的, 为城市公共安全提供保障设施。

参考文献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管理研究综述 第5篇

关键词:安全规划,规划管理,评价体系

1 概述

1.1“城市安全规划”的概念

关于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原理》一书解释为:“城市规划是根据一定时期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功能及进行各项建设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对于城市公共安全规划,国内尚未形成统一认识,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作者认为: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是指基于影响城市公共安全潜在、突发和灾后等因素,为保障社会和经济健康有序运转,通过对城市布局、城市结构合理规划,对城市资源和应急救援力量进行合理调配和管理,从源头控制不安全因素,提高对突

障能力。优化城区医疗网络,提高市级医院医疗水平,完善社市级、社区医院建设,方便居民就医。加强教育科研设施建设,完善城市边缘地段的教育条件和水平,努力建设无空白区域。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在昆明北市区公共设施规划中主要用在各种规划方案的比较、构建逼真城市环境、构建时态逼真城市、可进行查询及分析,能高效直观地完成公共设施规划任务。

2.5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在昆明北市区房地产规划管理中的应用

昆明北市区房产GIS系统能够综合房屋各项信息进行综合查询分析,将在房地产市场评估、房产销售、城市规划、商业选址等建设中有巨大潜在价值。用三维地理信息技术,规划设计者可身临其境地规划设计管理房地产项目,也可身临其境地评估房地产项目的社会、经济、生态的最佳综合效益,能对项目进行多次修改,确定最合理的建筑规划设计方案。物业管理公司用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可对小区安全管理、绿化管理、楼宇管理、公共设备管理、综合管理进行形象直观的监测和管理。用房产管理三维系统,可以直观、快速地看到昆明北市区房地产各楼盘的地理坐标位置,能以全景方式观看到所需全部信息,快速,高效,使他们获得了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

发事故的响应和处理能力,进而实现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目的。

1.2“城市规划管理”的概念

城市规划管理,从广义上说,是指国家从宏观层面上就城市发展方针、城市建设的原则等重大指导方针、政策做出决策;从狭义上说,是指负责城市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建设用地管理、建设工程的管理以及违法建设管理和城市规划实施监督检查,即城市规划实施管理[1]。

2 研究现状

2.1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研究

国外有关城市公共安全的研究较早,如美国、日本等都已用于

昆明北市区房产三维GIS系统,创新了传统房地产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模式,能够满足当前各职能部门对智能化房地产管理的要求。

3结语

昆明北市区规划的目的就是要用最少的投资来达到最好的服务,达到美化城市的目的。而三维GIS技术的应用,可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和自动化,为城市规划和辅助决策提供了更为直观的视觉效果,为更好的建设生态城市环境,合理的城区规划和城市布局提供了良好的辅助手段。为昆明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建设城市生态优良、市民生活幸福,整洁,漂亮,花园式的园林城市提供科学现代化规划技术手段,能极大推进新昆明城市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陈正江.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

[2]李军.三维GIS空间数据模型及可视化技术研究[D].长

沙: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0.

[3]王丽佳.小型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研制与开发[D].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2002.

The application of 3D GIS technology in city planning of Kunming north city

GONG Zhen-wen

(Hydraulic and Hydro-Power and Architectural College,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Kunming 650201,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d the 3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and combining with its application in Kunming north city,pointed out that using 3D GIS technology could improve the working efficiency,realization of management scientific and automation,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national wealth modernization”planning design and Kunming north city planning.

城市安全管理中,并从孤立的建筑抗震、防洪、消防等单项系统向综合化发展,从抗灾救灾转向防灾避灾,建立了以防为主、抗救结合的安全防灾管理体系,制定了健全的法律法规。日本已经从单项灾种的防灾管理体系转向多灾种的综合防灾管理体系,继而又从综合防灾管理体系转向危机管理体系,政府成立专门的机构应对灾害[2]。

国内的现代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研究与实践起步较晚。十多年来,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研究在我国逐渐展开,研究多集中于社会学和管理学领域,在城市学和城市规划层面尚处在探索阶段。2006年施行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将城市安全问题列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并做出了明确规定。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更是以法律的形式对城市规划中的防灾减灾、公共安全进行了确定和保护[3]。

2.2 城市规划管理现状

国外城市规划管理起源于欧洲,欧洲城市规划管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欧洲城市规划管理有鲜明的特征:每个州都有自己的立法权,可以针对具体情况,因地制宜;运用现代项目管理机制进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强调项目的联系性、经济性;城市规划不光是批建房子,同时要负责项目的生存问题;有相当完善的规划公示制度;环境保护问题渗透规划管理的各个环节[4]。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市规划事业历尽艰辛,逐步形成了以建筑学为基础,以工程技术为主导的城市规划学科,在经济发展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规划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经过艰苦探索,我国城市规划管理机构不断健全,管理职责逐步明晰,管理队伍不断壮大,学科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5]。

2.3 不足与问题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是城乡规划领域持续关注的热点。十多年来,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研究在我国逐渐展开,研究多集中于社会学和管理学领域,在城市学和城市规划层面尚处在探索阶段。因此,在城乡规划领域迫切需要将城市公共安全规划和管理作为重要的专项课题进行研究。主要表现在:

1)城市公共安全规划还只是城市规划的专项规划,缺少具体科学的理论支持。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城市规划,目前还没有完全独立出来的专项规划,更没有纳入到城市规划的法律体系之中。城市规划中的安全规划与专项的安全规划的分工与联系均不明晰,常常出现跨界和雷同;城市规划未能解决多灾种综合防灾的问题,因此提出的防灾对策只能是单灾种防灾对策的罗列。这些问题的存在突显了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理论研究的重要性。

2)学术界对于自然灾害评价研究,多数是以单项灾种的研究为主,多灾种综合评价体系还处于探索阶段。一个地区所面临的灾害威胁往往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多种灾害,特别是在城市,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群发性和连锁性特征。因此,一个城市或地区的灾害应急能力建设,必须包括法律法规、公众行为、灾害救援、公众教育、信息传播、资源保障、财政管理等多种要素和内容。建立在涵盖多个灾种和多元应急要素基础上的综合灾害应急能力评价研究,在我国刚刚为人们所关注,还未形成系统的研究体系。

3)我国城市在防灾救灾方面,总体上还是侧重于政府救灾力量,很少重视社区自身的防灾救灾作用。现阶段我国的减灾计划很少探讨社区所具有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基层防灾减灾和社区居民社会生活的参与度是正相关的关系,基层防灾减灾需要基层政府的努力,更需要社区居民的参与,只有通过多方努力,建立地方政府和社区团体志愿者互动的基层减灾模式,才能不断提高社会减灾的参与度和水平,最终达到提高社会减灾能力的长期目标[6]。

3 目的与对策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管理是建立在城市人口容量的基础之上的,因此环境承载力理论能为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提供科学的和定量化的理论支持。根据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得出的评级标准和评价结果,从城市总体和社区两个层面提出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管理的主要内容,制定灾前防灾管理,灾中救灾管理和平时避灾管理的城市防灾空间管理体系“三位一体”的规划管理模式[7]。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从人口、生态、资源、社会和环境等方面,建立城市环境承载力的多元评价指标体系,为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管理提供科学的和定量化的技术支撑。探讨环境承载力理论和计算方法,依据样本城市历年统计数据,围绕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等方面建立城市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改进的投影寻踪模型和基于多分类支持向量级算法,进行城市环境承载力的综合评价和分类,实现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管理的有机融合。

3.2 建立规划管理空间体系结构

依据不同的城市环境承载力分级指标,建立与之对应的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管理空间体系结构。梳理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基础理论知识,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管理的构成体系等,研究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管理与环境承载力的内在联系与耦合关系。整合与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相关的各类工程规划,从城市总体层面和社区层面两个层次构建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管理结构框架,建立防灾空间体系、救灾空间体系和避灾空间体系的“三位一体”的规划管理的内容体系。

3.3 规划管理内容系统研究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管理内容系统研究包括:1)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信息管理系统。它是城市公共安全管理进行综合信息处理的枢纽,也是公共安全信息管理、安全决策的关键。2)城市公共安全规划实施管理。它是对城市土地、空间及资源合理配置及利用,减缓城市灾害的风险核心环节。3)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管理构成要素与模式系统。4)城市公共安全规划危机管理系统等。

4 结语

城市是人口、经济文化的高度聚集区,同时也是各类自然和人为灾害易发和频发区域。论文针对城市灾害频发,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管理缺乏、防灾压力突出等关键问题,以环境承载力理论和方法为出发点,探索城市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分级标准,为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管理提供科学的和定量化的技术支撑,在技术上解决了如何建立与城市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分级相对应的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管理理论与方法体系。

参考文献

[1]何奇松,刘子奎.城市规划管理[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27-28.

[2]李彪.城市安全规划的可视化技术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13(11):28-3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4]罗利类,喻定权,令畅.挖掘欧洲城市规划管理资源推动我国城市规划管理进程——欧洲城市规划管理的启示[J].国外城市规划,2005(20):56-58.

[5]尹海林.改革开放三十年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规划师,2009(1):13-14.

[6]伍国春.日本社区防灾减灾体制与应急能力建设模式[J].城市与减灾,2010(2):20.

城市公共安全 第6篇

城市公共设施作为城市不可缺少的元素, 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近年来, 随着国内外各大城市的迅猛发展, 城市的公共设施越建越多, 安全隐患也随之递增, 给国内外的城市设施管理机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美国主要城市的政府机构目前就面临着城市公共设施的恶化、缺乏和不足的极端问题, 其中许多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机构的管理水平落后于基础设施应用新材料, 新技术, 以及新的项目交付和管理方法的进度, 从而错过了加强基础设施性能的机会, 增加了公共设施的风险。

但就国外一些国家的立法来看, 有关公共设施管理及致害赔偿方面的规定的法律比较完善, 详细的制定了公共设施的管理要求和赔偿条例, 这样大大降低了由于管理缺陷和人的不安全因素所造成的事故的概率。而我国目前尚无统一、完善的法律对公共设施管理予以调整, 加之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公共设施非常薄弱, 特别是城市生命线网络越来越庞大并长期处于脆弱地高负荷运转之中, 不仅造成了对来自外界危害的防范困难, 而且由于自身可靠性的脆弱所派生出来的安全事故也常常会导致重大损失, 故城市公共设施的安全问题引发的事件和纠纷层出不穷。诸如井盖丢失、路面塌陷、广告牌坠落等, 这里既有设施本身存在瑕疵和维护不善的原因, 也有人为破坏和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由于这些原因交织在一起, 很难快速找出事故的责任主体以及影响责任分析的准确性, 这样会使事故发生后不能及时处理, 造成更大的损失。因此, 本文基于事故致因理论及现代的轨迹交叉论, 分析事故的本质原因, 进而查明事故发生的责任主体, 对责任者采取针对性的教育, 这样可以有效的控制事故的发生, 从而起到预警的作用。

2 城市公共设施事故的类型及特点

2.1 城市公共设施事故

城市公共设施事故是指人们在使用公共服务产品的各种公共性、服务性设施时因过错或意外而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事件。城市公共设施按照具体的项目特点可分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交通、体育、社会福利与保障、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邮政电信和商业金融服务等。例如道路、桥梁、水沟、下水道、公立学校校舍、医疗机构等。

2.2 城市公共设施事故的类型

从诱发事故发生的原因出发, 事故常常是由于设施本身不够安全、设施管理不规范、操作不当或突然发生故障时采取救援措施不及时而造成的。基于事故致因理论将城市公共设施事故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 公共设施本身原因引发的事故

其主要原因有:①公共设施自身的性能、结构不符合人机工程。②公共设施的使用超出它的寿命, 这样人们就会始终处于危险区域。③部分公共设施无安全保护装置。

(2) 外界因素引发的事故

其主要原因有:①自然环境的不可抗力的因素使公共设施受损或报废。如地震、雪灾、洪水等对公共设施的破坏, 从而危及人的生命安全。这类事故多为自然现象, 是人类无法阻挡和控制的。②人的失误和过错而引发的事故。如有些道路施工人员为了抢工而忽视道路下面铺设的管线, 野蛮施工, 使管线遭到严重破坏。再如公共设施被盗、被损现象比较严重, 造成隐患而引发安全事故, 如今已不是个别城市的个别现象, 而为屡禁不止的都市通病。③公共设施的管理部门的监管、维修不到位。尤其是地下管线、燃气管道等市政设施易腐蚀, 若维修不及时很容易发生泄漏、爆炸等事故。

2.3 城市公共设施事故的特点

(1) 事故的突发性强

城市公共设施大部分置于外部环境中, 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较大, 就会有事故预测性较差, 突发性较强的特点。

(2) 事故的原因和责任主体比较复杂

建设城市公共设施的目的是方便城市居民生活, 为城市居民提供多方面的公共服务, 所以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同时公共设施的建设部门、监管部门也比较多。与公共设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必然有多种因素导致事故发生, 而且事故责任主体比较多。

(3) 事故的次生危害比较大

市政基础设施的泄漏、爆炸等事故, 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控制, 很容易造成社区、工厂大面积停电或停业, 有的事故处理不当甚至造成大量人员疏散转移, 进一步危机市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损失。

3 城市公共设施事故责任辨析

城市公共设施事故因其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特点, 加之其建设部门、监管部门和使用、维修部门之间的错综复杂, 一旦发生事故就很难辨析其责任主体。国内对城市公共设施事故责任主体的认定暂时还是空白, 没有对其做系统的阐述。因此, 我们须从事故责任的分类出发, 以事故原因为源, 并借鉴相关行业的事故责任分析, 对公共设施事故的责任主体进行探讨。

3.1 事故责任分类

长期以来, 对事故责任的分类一直都没有明确的规定, 造成辨析事故责任时比较混乱, 阻碍了事故的有效处理。自从《电业生产事故调查规程 (DE 558-94) 》颁布以后, 这个问题初步得到了解决。规程第4.6.2条对事故责任的分类进行了规定, 主要内容是: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首先明确引起事故发生、扩大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的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在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中, 根据其在事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 确定主要责任者、次要责任者和扩大责任者, 并确定各级领导对事故应负的责任。

3.2 城市公共设施事故责任主体的辨析程序

(1) 依据调查阶段所获得的材料, 分析构成事故的直接原因。即辨别出设施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以及管理缺陷等其他直接原因。

(2) 根据调查资料和事故的直接原因分析事故是否有间接原因。

(3) 根据事故的直接和间接原因, 按照事故责任分类, 确定事故的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

(4) 对于事故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 根据其在事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地位确定主要责任者。

(5) 根据事故后果和事故责任者应负的责任提出处理意见。

3.3 城市公共设施事故责任主体辨析中的难点问题

(1) 城市公共设施事故往往涉及到多家单位, 其原因常会纠缠不清, 很难判断各责任方所承担的责任大小。

例如2007年5月份, 两名外国留学生在某休闲广场喷水池边戏水时意外身亡。事故原因初步确定为喷水池漏电所致。事故发生后, 相关部门对事故原因做了进一步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池底电线暴露造成喷水池漏电, 其责任单位涉及多家, 首先是建设设计单位没有站在使用者的立场去设计, 缺少安全防护设施。其次是喷水池的管理部门的日常管理维护不到位, 没有及时发现隐患, 导致触电事故。还有人员本身也须为缺乏安全意识而做出的不安全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等。这类事故的共同特点是由多个原因, 多家责任方共同造成, 同时责任方之间互相推卸责任, 很难判断各方责任的归属。近几年类似的安全事故屡屡发生, 如护栏不牢、井盖丢失、路面塌陷、电线裸露等造成的事故。对于这类的公共设施安全事故, 我国现行法律中的相关规定还不完善, 难以有效涵盖全部公共设施管理活动。

(2) 部分公共设施的管理部门混乱, 即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归属问题, 管理权限不明确等, 给事故责任辨析带来困难, 甚至有时很难找到事故责任方。

目前, 我国城市公共设施实行的管理体制主要有:统一管理、分级管理、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三种。在选择实行何种管理体制时, 虽然已从所在城市的公共设施管理实际出发选择管理方式, 但对管理的权限划分没有进行合理的界定, 使得在出现事故和解决事故时不能及时实施救援, 并且在事故处理过程中也很难辨析出责任主体的管理责任。例如, 国有道路、桥梁、隧道等公有公共设施所有权归国家, 对其发生的事故应负主要责任, 但使用权的管理往往是归国家委派的相应部门, 这样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造成了事故发生后责任主体是由国家还是由委派的管理单位来承担, 这个界限就比较模糊。结果就是找不到责任主体, 国家只能作为最终归属者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3) 在部分公共设施事故中人作为事故的受害者和责任者两种属性, 这样在事故调查中就会掺杂人的感情因素, 可能造成对当事人的责任追究方面存在失之于宽、失之于轻、失之于偏的问题, 给事故辨析带来了巨大挑战。

根据事故轨迹交叉理论, 事故的发生是因为人的因素运动轨迹与物的因素运动轨迹在时间和空间上交叉, 即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发生于同一时间、同一空间, 则将在此时间、此空间发生事故。这个理论强调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在事故致因中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故在进行公共设施事故辨析时必须考虑人的主观过错及过错的大小。例如在公共设施被盗、设施遭到人为破坏, 人在利用公共设施时不符合设施规范等情况下所引发的安全事故, 当事人应该承担全部责任, 但往往发生公共设施事故时损失比较严重, 当事人无法赔偿损失, 又由于当事人具有责任者和受害者的双重属性, 事故调查人员便会无意识的减轻或是忽视当事人的责任, 这样势必会削弱管理维护部门的积极性。

3.4 城市公共设施事故责任主体辨析具体措施

(1) 在事故责任辨析的过程中, 事故责任遵循过错责任原则。

根据我国民事法律的理论, 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主要有:过错责任原则, 无过错责任原则, 公平责任原则。过错责任原则是指只有在基于故意或过失侵害他人的权利和利益, 并且造成损害的情况下, 行为人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具体而言就是有过错才有责任, 无过错即无责任。无过错原则是指无过错责任原则只仅需证明行为人的行为与损害结果存在因果关系即可确定其承担民事责任, 不需要考虑行为人主观的过错与否。对该类方式的责任承担必须有法律的明确规定, 否则行为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公平责任原则则是指损害双方的当事人均无过错, 但如不补偿受害人的损失又显失公平的, 法院可根据具体情况和公平观念, 要求当事人分担损害后果。

从大量的城市公共设施事故中可以看出, 城市公共设施事故责任须遵循过错责任原则, 只要存在违法侵权事实, 就必须承担责任。由于此类事故的发生与当事人或单位的因果关系较为复杂, 处理不好很容易产生二次事故或纠纷问题, 只有遵循过错责任原则, 才能不会因遗漏某一方的责任而导致纠纷, 更能显示其公平性。但是一味的强调公平责任, 就势必影响相关部门的管理与维修的积极性, 不利于控制事故的发生。

(2) 在事故辨析中, 根据事故致因模式图, 抓住事故责任的主要方面, 不能铺天盖地的寻找责任者。

根据系统工程的分析观点:事故的真正原因不外乎由四大部分组成, 即物质设备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操作者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缺陷所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同事故树中的条件或门的逻辑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见图1。

根据事故质因模式图, 运用布尔代数原理, 可以写成如下数学方程式:

undefined

从上式可以得出, 管理原因与其他任何一种原因结合都会导致事故的发生, 即只要存在管理缺陷或混乱, 就会导致人为或物质或环境不良因素的产生, 引起顶上事件-事故的发生。所以我们可以根据事故质因模式图的分析, 对起到制约作用的管理因素进行排查, 首先找出主要责任单位, 为进一步辨析事故责任奠定基础。

(3) 追究事故责任者不仅要追究事故直接责任者, 更要追究间接责任者的责任。

事故的直接原因仅仅是事故的表面原因, 只是引发事故的一根导火线, 而隐藏在直接原因背后的间接原因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 所以在事故调查时追究事故间接责任者比追究事故直接责任者更有意义。只有追究间接责任者的责任, 才能使相关人员受到教育,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4) 事故调查部门应客观的辨析事故责任, 不能掺杂任何感情因素, 应本着公平、公正的理念去调查事故责任。决不能违背以因定责的原则, 是谁的责任就该由谁承担, 只要对事故的发生负有责任, 就应该给予相应的处分。

(5) 建立有关城市公共设施事故责任归属的通则, 对同一类事故制定出相对固定的责任辨析程序, 避免在同一类事故上纠缠不清。

4 结论

国内外重大公共设施安全事故屡有发生, 一次又一次敲响了公共设施安全监管上的警钟。通过对城市公共设施事故责任的准确判断, 我们可以对其进行科学的分析, 对事故教训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根据不同事故的同类责任制定预防措施, 使同类责任事故不再发生。从宏观上来看, 政府作为公共设施的提供者, 也是公共设施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政府部门应对公共设施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维护, 既要防患于未然, 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也要在事故发生后给予受害人及时、合理的补偿。

参考文献

[1]By Makarand Hastak;Earl J.Baim.Risk factors affecting management and maintenance cost of urban infrastruc-ture.The Journal of Infrastructure Systems.2001, (7) :67

[2]陶兴凤.如何做好事故责任分析和事故责任人处理[J].电力安全技术, 2004, (7) :26~27TAO Xing-feng.How to do a good job on analysis of acci-dent responsibility and howto treat with who are responsi-ble for accidents[J].Electric Safety Technology, 2004, (7) :26~27

[3]陈相明, 何克祥.城市公共设施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理论前沿, 2007, (18) :34CHEN Xiang-ming, HE Ke-xiang.The Management of Urban Public Facilities:Problems and Policies[J].Theory Front, 2007, (18) :34

[4]李金玉.我国侵权行为归责原则体系[J].当代经理人, 2006, (21) :593~594LI Jin-yu.Principles of tort liability system in China[J].Contemporary Manager, 2006, (21) :593~594

城市公共安全 第7篇

城市是以人为主体, 由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与灾害等要素通过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所构成复杂动态的空间地域系统。公共安全是指社会公众的生命、健康、重大公私财产以及公共生产、生活的安全。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因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以及二者叠加造成的城市灾害频率和程度迅速增加, 城市公共安全面临空前挑战。所谓城市灾害, 即承灾体为城市的灾害, 包括由于不中控制或未加控制的因素造成的, 对城市系统中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物质财富造成重大危害的自然事件和社会事件。为了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 尽量减少种类城市灾害所造成的破坏, 保护经济建设和社会文明的持续稳定发展, 建立科学、有效的公共安全体系已成为当前的大势所趋。

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就是通过调整危险源、防护保卫目标、应急救援力量和设施三者的地理布局, 减小危险的影响范围, 提高城市灾害发生时的反应和处理能力, 达到降低风险、提高安全性的目的。我国一直是城市灾害的高发国, 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城市公共安全体系, 使得城市灾害发生所带来的危害与损失十分巨大。据统计, 全国每年因公共安全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6500亿元, 约占全国GDP总量6%。这一数字的构成包括:安全事故引发的损失2500亿元;社会治安事件造成的损失1500亿元;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2000亿元;生物侵害导致的损失500亿元。要避免城市灾害带来的巨大损失就要建立完整、有序、科学的城市公共安全体系, 并正确地加以实施, 以实现整个社会的和平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1]。

一、城市公共安全存在的隐患与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进入快速建设期和发展期, 我国大中城市也同时迈入了“非稳定状态”的危机频发期, “城市危机处理系统”的建立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但就目前来看, 我国很多城市在公共安全领域还存在很多隐患与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反映在以下六个方面。

1、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越来越多

目前, 按门类划分, 影响城市公共安全的因素主要有:一是自然因素。包括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海洋灾害等。二是卫生因素。包括人体卫生安全、动物防疫安全、水生物防疫安全等。三是社会因素。包括刑事安全、社会动乱、社会灾难、恐怖袭击、心理恐慌等。四是生态因素。包括海洋生态安全、动物生态安全、水生态安全、水土生态安全等。五是环境因素。包括废气、废水、废渣、噪声、毒气、腐蚀性物质、光化学物、放射性危害等。六是经济因素。包括生产安全、金融安全、交通运输安全、能源安全等。七是信息因素。包括国家机密、计算机信息、网络信息、核心技术、商业秘密等。八是技术因素。包括重要公共技术设施保护、高新技术的负面危害等。

2、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市民麻木、领导麻痹是目前我国城市安全问题中最突出的特点和最主要的表现。经济过热过快和持续惯性增长掩盖了城市繁荣背后的潜在矛盾。在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 尤其是相当数量的大中城市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之后, 标志着我国城市走入高速成长期, 同时也迈入“非稳定状态”的危机频发时期。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深层次社会矛盾日前凸现, 社会治安形势严峻, 非传统安全问题, 尤其是人为危机和人为制造的危机, 成为现代城市安全的主要威胁, 即使是突发性灾害事件也极易被放大为社会危机。经济与社会发展失衡导致社会结构脆弱, 城市正处于从风险向危机转化的临界点上。

3、硬件不“硬”, 软件不“软”

从硬件上讲, 投资吸引力与基础设施承载力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公共安全基础脆弱, 地下管网设施设备老化、投资分散、功能单一、安全欠账多, 尤其是城市基础设施的环境, 生态安全功能和水、电、气、通讯服务设施的安全保障有一定程度的缺乏, 新城市灾害和人为危机的防灾、反恐、控制突发性事件的公共安全功能建设相对滞后。从软件上讲, 信息集成难、资源整合难、应急联动难、条块结合难。归根到底, 这是由于城市管理体制不顺, 条块分割严重所造成的。

4、重视预案, 轻视预警

有预案而无预警, 重预案而轻预警是公共安全管理中的一大通病。预案侧重于处理突发性事件本身, 而缺乏涉及突发性事件引发的公共危机的应急处理;预案过多地强调责任领导和责任部门的约束, 而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规以及应急保障资源的规划、建设和综合管理机制;预案侧重危机处理后的应急处理方案, 而缺乏公共危机的预警机制和危机过后的恢复机制。对于许多新城市灾害及非传统危机领域, 应急预案还存在空白。由于缺乏危险关键控制点的全面调查和定期系统的危害性因素及脆弱性评估, 致使应急预案大多是上行下效, 没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5、多头指挥, 联动失灵

当前的危机管理, 自上而下是分散而割裂的。地震、水务、公安、消防、卫生、民防等基本各自为政, 条块分割、军地有别。对危机处理在横向上是分散管理, 即按照突发事件的类型安排对口部门进行专门管理, 也就是所谓的“九龙治水”;在纵向上进行集中管理, 由中央集中统一指挥, 地方予以配合。看起来有很多部门在负责, 实际上缺乏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综合协调机构。这使中国城市的危机处理机制像一头食草恐龙, 身体庞大而头颅弱小。一旦发生危机, 各部门应急联动敏捷性差, 资源共享度低, 人力物力浪费大。各级的系统互不隶属、机制不同、网络不能互通, 部门难以快速协调, 紧急状态下指挥权缺乏必要的授权, 应急处理效率低下。

6、政出多门、法律滞后

目前, 危机管理缺乏立法保障, 综合协调部门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危机发生后, 成立的临时性指挥协调系统主要依靠的是行政协调而不是法律机制, 是领导权威而不是制度保障。在我国目前条块分明, 军地有别的条件下, 这种缺乏法律支持的行政协调, 在面临大规模突发性事件时, 其地位和处境就十分尴尬。这就是为什么稍有危机就必须领导亲临一线的根源。特别需要强调, 危机处理不是光有法律就可以了, 依法行政也是政府在危机应急处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危机状态下的公民合法权益往往会被突发性应急举措所侵害, 一旦处置失当, 就可能为进一步放大危机埋下新的隐患。

二、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实施对策

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市场经济社会就是法制化的社会。各个领域都离不开法律法规的指导和保障, 防灾减灾领域也是如此。纵观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等都建有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体系。我国目前还缺少最高层次的国家综合减灾基本法, 在城市灾害层面上也缺少相应的城市防灾法。因此, 必须迅速开展城市灾害立法研究工作, 在建立完备国家防灾法律、法规体系的同时, 加快构建城市处置突发灾害事件的应急手段。为了确保城市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有效运行, 必须建立相应的机构, 配备必要的人员和资源[2]。

2、加强公众防灾减灾安全意识和危机意识教育

现今城市灾害中, 人为因素占八成以上, 很多灾害是由于人的主观行为不当造成的。因此, 要通过公民的防灾减灾意识教育, 文明安全生产教育, 普及安全文明知识等措施, 把灾害控制在源头, 减少因人类社会自身行为不当造成的严重后果。我们还应该建立城市居民安全教育体系, 对城市建设与城市安全的有关概念, 安全价值观, 综合发展科技观, 安全法规体系及守法意识, 防灾和事故防治, 事故应急救援知识等进行全面的社会化教育, 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为城市建设和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同时, 还要大力加强公众的危机意识教育, 把居安思危教育作为现代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危机意识的增强, 能使我们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 降低社会动荡激烈程度。要加强公民的安全自救教育的知识, 增强抗灾救灾意识, 遇到突发灾害事件, 能够做到听从指挥, 临危不乱, 并能积极参加救灾行动。

3、建立灾害预警机制

加强信息建设, 及时披露灾害信息, 通过顺畅渠道提供可靠的防范知识, 对于消除不安定因素, 降低紧急事故带来的危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作为权威信息的掌握者和控制者, 对能够预见的重大灾害要及时告知社会提前防范;对不能预见的突发灾害, 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初尽量在第一时间直接或通过权威媒体向社会通报情况, 建立权威的信息发布和报告机制, 以积极地引导社会公众的理性行为, 安定民心。加大人力, 物力的投入, 积极推进科技减灾, 鼓励开展预防和减灾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提高灾害的预测和预报能力。

4、组建各级应急救援联动指挥中心

各自为战的各种应急救援体系需要一个综合指挥机构来统筹和协调, 以真正实现及时、高效、科学的应急救援。现在, 国家安监、公安、卫生等部门均要求各地方政府建立相应的应急救援体系, 这是难得的机会。各级政府应抓住这一契机, 将各种应急救援系统全部纳入联动指挥中心一并建设, 避免重复投资, 利用各方资金, 一步到位地尽快组建本级应急救援联动指挥中心。城市应急救援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5、利用数字城市技术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数字城市应用技术的发展, 已为科学防灾减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利用3 S (地理信息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 遥感技术) 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采用多维虚拟现实技术 (Virual Reality) , 用数学和物理模型来进行数字仿真, 模拟灾害发生, 传播的全过程, 实现防灾减灾的数字化, 网络化和可视化。这样既能为社会的减灾行动进行最佳决策, 又能直接用于研究灾害形成, 并为建立灾害防治系统提供支持。GIS作为数字城市关键技术之一, 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和辅助决策功能, 可以大大提高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

6、合理进行城市安全规划

在城市安全规划方面, 要完善城市安全规划指标体系, 将城市安全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对新建城区进行系统的安全规划, 对已经建成的旧城区进行总体安全评价, 对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设施、设备、场所等, 进行整改。为了减少城市流量、降低城市社会风险, 可以把人们的居住、购物、就业等尽量放在一个区域。从这个意义上讲, 那种简单地在城市里划分商业区、生活区、生产区的做法, 未必就是好的做法。即便确有必要进行城市区域功能划分, 也要在关键节点上增加安全系数。2003年11月3日、2004年4月13日, 湖南省衡阳市发生衡州大厦特大火灾坍塌事故、衡州大市场失火。市规划局对建筑消防通道安全隐患进行了地毯式清查, 共查出301处隐患, 需要开通消防通道而拆除的建筑7.1万多平方米, 围墙3029米。这说明, 消除安全隐患, 确保道路通畅是何等重要, 所以在城市功能分区的设计规划时, 一定要充分考虑安全因素。

参考文献

[1]寇丽平.浅谈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现状及可行性方案[J].城市安全规划.2006, (10) :69-73.

城市公共安全 第8篇

1.1“安全社区”

“安全社区”[1]的概念是在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 第一届事故与伤害预防大会上提出来的, 安全社区至少应该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制定针对所有居民、环境和条件的积极的安全预防方案;二是拥有包括政府、卫生服务机构、志愿者组织、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工作网络, 网络中各个组织之间紧密联系, 充分运用各自的资源为社区安全服务。

1.2 社区公共安全规划

社区公共安全规划是通过运用规划的方法手段满足社区生产生活、休闲娱乐、医疗、用水、食品、交通、环境和教育等的安全设计体系和原则。社区公共安全规划的目的是为社区公共安全建设和管理提供有效措施, 从而避免社区内部的损失和不利影响。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对于社区安全这一概念的提出起源于1933年《雅典宪章》中居住区应该设计成安全、舒适、方便、宁静的邻里单位。西方国家关于居住区安全规划设计研究比较早, 相关理论比较系统全面。例如20世纪60年代初期, 美国作者简·雅各布斯 (Jane Jacobs) 在其著作《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批评了美国大城市为了快速发展而破环传统社会的生活形态, 造成了人际关系逐渐淡薄、疏离, 抑制犯罪的社会自然监控力减弱[2];20世纪70年代初期, 美国纽约大学住宅学院院长奥斯卡·纽曼 (Oscar Newman) 提出了“可防卫空间”理论;以及丹麦学者杨·盖尔在其著作《交往与空间》中提到的良好的室外空间可以促进邻里交往, 尽量消除不利因素, 提供安全舒适的社区生活。

2.2 国内研究进展

我国开始大规模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在改革开放之初到20世纪80年代, 因此我国的社区安全研究也是在80年代末才发展起来的。在当时, 张济开先生曾提倡建立院落式住宅族群, 在住宅楼之间保留一些空间;随后, 还有白德懋先生提出组团规划的手法, 即居住区道路进入组团后应成为“尽端式”, 内向庭院和“尽端式”交通组织可以把组团内部空间置于居民监控之下, 从而有效的维护社区安全[3]。

在社区安全方面, 我国还颁布了一些有关居住区安全的法律法规。20世纪以来, 各大高校科研机构也相继开始深入研究社区公共安全问题, 并为此开展了相关的课题。

3 我国社区公共安全规划现存问题

3.1 自然因素

1) 地震。近年来, 我国地震发生频繁, 受灾影响较重, 灾后重建的工程量也大 (见表1) 。

2) 自然灾害损失情况。我国所发生的自然灾害种类多样, 受灾区域分布点多面广, 灾害强度大, 影响范围广, 造成人员伤亡严重、房屋受损或倒塌 (见表2, 表3) 。

%

注:数据来源:民政部网站http://www.mca.gov.cn/article/zrzh/2011/index.htm#

从2011年和2012年自然灾害损失情况中可以看出洪涝和地震对人口、房屋的损失较严重, 因此在社区公共安全规划上应侧重考虑。

3.2 治安性犯罪

%

注:数据来源:民政部网站http://www.mca.gov.cn/article/zrzh/201212/index.htm

根据近几年某城市社区内发生的安全事故统计, 居住区安全事故1 280例, 按照事故类别分20类。其中治安事件占24%、火灾占21%、高处坠落占13%, 爆炸占10%、自杀占9%、恐怖事件和其他意外伤害各占7%, 管道破裂占6%、煤气泄漏和其他事故各占5%[9] (见表4) 。

4 研究对策

注:数据来源:《城市居住区的安全规划设计研究》

4.1 针对自然灾害方面

通过对我国社区公共安全现存问题的分析, 找出主要灾害源, 并针对主要灾害源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 为今后的社区公共安全规划提供依据。1) 抗震。从表1中可以看出地震对房屋的破坏程度较大, 同时地震所造成的人员伤亡也较为严重。因此抗震是建筑设计的基础, 对在地震带上的建筑设计不仅要遵循抗震规范, 还应适当提高抗震设计标准。为居住在其中的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更要为地震发生时提供更多的逃生时间, 在建筑外部合理布置社区广场, 避免从建筑中逃离的居民受到二次伤害。2) 防洪。从表2中不难看出, 洪涝发生所造成的损失是众多灾害中最为严重的一个。近几年, 城市内暴雨天气增多, 市政排水应灾能力不足, 造成的城市内涝严重。因此, 在社区公共安全规划时应着重考虑防洪、抗洪。通过社区内部排水管线规划设计, 与市政管线连通, 及时快速排出暴雨等恶劣天气所造成小区内部的积水;设置雨水回收池, 回收后的雨水可作为小区内部绿化灌溉用水, 既节约用水, 又可以缓解对市政管线的压力。

4.2 针对治安性犯罪方面

首先, 作为规划师要坚决执行和遵守规划原则和规划程序[10]。与此同时, 还要兼顾项目的具体和特殊情况, 更好的将安全性运用在规划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其次, 要注重社区归属感, 不仅要借助一些政府部门的丰富资源, 还要获取更多的群体 (比如公众参与, 或者是基层政府部门、警察和消防部门) 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无论是生活在社区里的人们, 还是服务于社区的工作者都为社区安全出一份力。从而, 达到维护社区安全的目的。

5 结语

社区作为城市构成的基本单元, 社区公共安全就是城市公共安全的基本保障。目前, 我国的社区建设方兴未艾, 社区公共安全规划基础薄弱, 更与经济高速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因此社区需要更为具体而翔实的防灾对策, 增强城市基层防灾能力, 构筑完整而严密的防灾体系。本文通过对我国社区公共安全现状的研究, 提出了一些存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信会对今后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金磊.社区安全减灾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03, 1 (2) :45-56.

[2]李毅超.城市设计中的可防卫性空间初探[J].安徽建筑, 2009 (4) :8, 21.

[3]刘雪梅.安全防范在城市居住环境规划设计中的应用[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3.

[4]米宏亮.2007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损失述评[J].国际地震动态, 2008 (2) :41-45.

[5]郑通彦.2008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损失述评[J].灾害学, 2010, 25 (2) :112-118.

[6]郑通彦.2009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损失述评[J].灾害学, 2010, 25 (4) :96-101.

[7]郑通彦.2010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损失述评[J].自然灾害学报, 2011, 20 (4) :107-113.

[8]郑通彦.2011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损失述评[J].自然灾害学报, 2012, 21 (5) :88-97.

[9]常大鹏.城市居住区的安全规划设计研究[D].济南:山东科技大学, 2007.

城市公共安全 第9篇

关键词:公共设施 城市文化 城市底蕴

一 公共设施的概述

1.1公共设施的概念

公共设施是指能够满足市民需求的各种公共性、服务性设施。公共设施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公共设施设计是产品设计与环境设计的融合体,它与建筑一样随着人类的诞生而产生,并顺应了城市的发展,体现了人类的文明程度与城市的发展程度。公共设施具有文化性、多元性、特定性的特点。好的城市公共设施不仅可以作为一种公共设施使用,同时亦是很好的城市景观,是城市当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2公共设施在城市中的作用

城市公共设施在城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好坏,不仅关系着城市的整体形象,同时也是城市文明的重要体现。其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实用功能,城市公共设施首要作用就是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这也是城市公共设施产生的基本条件,功能性是其必须解决的第一问题;其次是装饰审美功能,即在一定的情况下起到愉悦精神,陶冶情操的作用,审美是视觉感官的第一印象,城市公共设施的审美功能不仅可以增加生活趣味,也是对普通百姓审美的促进和培养,是对时代生活的反映和对未来的展望;然后是文化传承功能,城市公共设施作为城市环境景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尤为重要。文化不仅可以给人以精神上的鼓舞,也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甚至起到了规范人们日常行为的积极作用。同时,城市公共设施的出现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媒介,能够很好地传递城市文化和精神,也可有效地激起市民的共呜和对地域的热爱。

1.3公共设施对城市建设的意义

城市公共设施与大众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在实现其自身功能的基础上,也与建筑一同反映着城市的特色与风采,在显示城市经济实力的同时,也体现着市民的生活品质,传递着城市的文化艺术气息。

公共设施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加快公共设施建设步伐,对建立城市形象有着立竿见影的促进作用。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来说:首先,公共设施建设能够满足城市居民公共生活的各种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居民素质;其次,公共设施的巧妙设计,能够与城市景观相得益彰,提升大众的审美需求;最后,优秀的公共设施设计,往往是城市的一张绚丽的文化名片,通过点滴入微的关怀,能够让人们领略到城市独特的人文魅力。从物质文明的角度,公共设施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在未来城市建设中将会成为城市经济实力衡量的一项重要标准。

二 城市文化的特点

文化是一个城市演变的灵魂,突显了城市独有的特色。公共设施作为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承地域文化、发扬地域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所服务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所蕴含的城市文化内涵会直接作用于广大市民。人们通过对公共设施所展现的形象、材料、寓意,感受城市对人文的关怀。由此来看,公共设施是传承地域文化、表现城市文化特征的好途径。

城市文化是一个多层面的复杂体系,文化底蕴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而产生的,所以越是历史悠久的城市所蕴含的文化底蕴越深厚。所以文化具有地域性特点,不同地方应该拥有着不同的文化底蕴,正是因为这些地域性特点才使我们很容易辨别出不同建筑的区别。如果拿一件艺术品来形容欧式建筑和中式建筑之间的区别,前者就是一副油画或是一件雕塑作品,而后者就如同一副水墨画。除此之外,在大的地域性特点下还有着细微的不同,比如我国南方和北方就属于两个派别,北方主要是权利的象征,突出庄严,神圣不可侵犯的特点;而南方水比较多,俗话说,山不在高,有水则灵,主要是突出意境美。而公共设施也一样受到这些地域性特点的影响,使得公共设施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城市文化具有时代性的特点,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社会制度,如奴隶制、封建制、民主制,到现在的社会主义,这是一个文化不断进步的演变过程,所以不同时期的文化所具备的特点也不相同,公共设施要想符合所属的时代,就必须具备这个时代的特点。

城市文化具有民族性特点,同一个民族都拥有相同的语音、思想、心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特点。像我们国家的藏族,拥有着浓烈的宗教特色。这一带的公共设施就融入了很多的宗教元素。

城市文化除了有这些本身的特点外,还会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比如武汉原来作为帝国主义的租借地,留下了许多西式建筑,这些建筑在今天本土文化中形成了一条别具一格的风景线。

三 公共设施的设计与城市环境的互溶

3.1公共设施的造型与城市环境的互溶

公共设施不是作为一个单体存在,是城市大环境的一部分。城市环境可以提升一个城市形象,公共设施对此加以点缀,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公共设施要想起到自身的作用就要与环境相融合,这样才不会显得突兀。

首先,城市环境是在不断的演变中发展的,体现了一种动态性,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原有的城市环境已被新的发展潮流所代替,而大多数公共设施在发展中被遗弃,能够留下来的即已赋予了文化内涵。即便是幸存下来的也已经有了性质上的变化,就如古罗马的高架供水渠来说,那个时代它所拥有的功能性价值已销声匿迹,而被作为遗址供游人参观,被世人所纪念,虽然现在的它很符合当下的精神文化需求,但事实上已在城市环境发展的作用下产生了本质上的改变。所以在设计中我们要抓住城市发展的动态规律,仔细研究之前的公共设施,虽然它不适合当今的要求,但它顺应了历史的发展,可利用的价值还是占大部分,再把新的元素加入进去,达到和谐统一,就在原有的基础上生出了一个崭新的公共设施。

其次,自然环境也是我们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会存在显著的气候差异,这些一般都体现在日照、降水、风速、湿度、温度等等。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的对公共设施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在日照强烈的地方,明显的要比日照差的地方容易老化;温度过高可能会使一些带有电子零部件的公共设施持续过热,因而导致损坏;一些天气潮湿的地方要注意做防潮处理。

再者,就是人文环境,由于各民族的风俗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不同,使公共设施具有着多种风格,也就是地域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就像公共设施的名片一样,很具代表性的意义。

3.2公共设施的色彩与城市环境的互溶

如今,人们在满足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也不断地追求着精神文明,这是时代进步的一个表现。仅具有功能性的公共设施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基本没有立足之地。所以我们竭尽全力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下营造出一种美感,色彩在这里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通常情况下,能够被人们的视觉所辨识的三大要素有:形态、色彩、材质,在这三大要素里色彩的作用是不能被取代的,有色彩的物体远比无色彩的物体要更引人注目。在公共设施色彩设计中要遵循整体性原则。通常在城市中的色彩主要分为自然色彩和人工色彩两大类,自然色彩指的大自然的色彩,比如,天空的颜色,树叶的色彩,鲜花的多彩;人工色彩指街道构筑物的色彩和道路界面的色彩(道路自身色彩、人行道铺装色彩)。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如果色彩再与整体不相匹配,势必会造成视觉污染。所以在城市公共设施色彩的装饰性是基于城市色彩的基调之上,并非单一的,是在相对统一整体的色调背景下,赋予公共设施色彩新的内涵,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城市色彩丰富,公共设施颜色在设计中就要简单、含蓄,多以低明度、低彩度的色彩为主;反之,色彩运用中可以丰富、艳丽。

此外,地域文化也对色彩起到一定的影响,由于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每个地区都有不断养成的用色习惯,我们可以称之为民族色。城市经过干百年的积淀而逐渐形成,每座城市都具拥有自己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在进行城市公共设施色彩设计时,更要考虑到对城市历史文化的尊重,包括逐渐形成的传统用色习惯,其他还有社会风尚、传统习俗、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因素,运用色彩将文化传承,色彩的意义不仅仅只存在于美的阶层,它具备了更深层的含义。

3.3公共设施的材质与城市环境的互溶

除了对色彩的了解以外,对材料的认识也是公共设施设计的前提和保证,公共设施的设计其实就是一个使不同特性的材料通过合适的方式相融合在城市中的一个过程,融合是否恰当决定着设计的成功与否。

为了更好的融入到城市环境中,体现城市文化,我们就要研究周边的建筑风格,从公共设施所在周边环境中抽取元素。比如,武汉原租借地这一带,建筑风格属于欧式古典建筑,有着典雅、庄重的特点,主要是采用大量的石材,再用红色木材加以点缀。那么这一带的公共设施就可以考虑运用这两种材料进行组合,这样公共设施就能和周边的环境融为一体。

公共设施的工艺美也是在熟悉材料特性的前提下,经过不同的加工方法和工艺的技巧所产生的。这些工艺美往往体现在人们的触觉和视觉感受上。人们的手和皮肤通过接触物体产生不同的触觉感受主要取决于材料自身所具有的物理属性。比如,物体的弹性、软硬、光滑和粗糙等属性。人们的触觉是比较灵敏的,其灵敏程度仅次于视觉感受。所以在公共设施的设计中运用各种材料的触觉感受,不仅在与人有接触的地方体现防滑、易把握、使用舒适的功能性特点,而且也能通过不同肌理效果的组合给用户带来新的使用感受。

视觉是人类捕捉外界信息最强的器官,视觉感受主要是通过眼睛来感知材料的特性。材料表面特性的不同决定了视觉感受的差异。材料的光泽度、肌理效果、色彩等一些特性都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从而形成材料的精细感、粗犷感、华丽感。虽说视觉是捕获外界信息最强的器官,但是视觉属于间接性感受,它不像触觉那么直接。一些特殊材料是必须通过触觉感受才能辨别,所以人们就抓住视觉感受的间接性的特点,在材料的表面运用一些手段,改变材料原有的表面材质特征,形成一种新的表面材质特征,已满足公共设施设计的多样性和经济性。比如,一些木质座椅有着自然、原生态的感觉,但保存时间较短,所以在保存时间较长的金属材料表面上进行一些技术性和艺术性的加工处理,作出木质材料的纹路,使其具有一些本身非固有的的特性,虽然触觉可以感受出来,但在视觉上不那么容易被人们辨识。这在公共设施的设计中较为普遍。

结语

城市公共安全 第10篇

作为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城市的飞速发展,共享着人类的资源,创造着人类的未来,为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美好的城市生活成为了全社会为之共同努力的愿景。然而,美好的城市生活需要强有力的城市公共安全体系的保证。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公共范围的日益扩大,城市公共安全图像监控系统在城市公共安全常态管理、重大活动及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城市公共安全涉及范围很宽,包括公共环境监控(环境污染、水污染、火警)、公共安全监控(重点保护单位、学校、商店、银行、居民生活小区等)、公共交通监控(交通卡口、道口、线路监控、公共交通车辆、轨道交通监控、车流检测、车牌识别、交通违章和肇事)、安全生产监控(电厂、水厂、化工厂、食品等)以及重大活动保卫和重大突发事件监控及应急指挥、反恐等。城市公共安全监控在上述领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2,3]。

然而,城市公共安全图像监控系统的建设和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1)人口高度密集、流动,这给图像监控系统的准确监控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2)各种交通运输系统繁忙,监控系统的负担日益增大;3)重大活动频繁,参与广泛,监控系统必须能够有效而迅速地检测异常事件并作出反应;4)恐怖事件、突发事件和恶性案件频发、复杂,公共空间对于监控系统,特别是新型智能监控系统的要求日趋提升;5)犯罪行为和手段越来越高明、隐蔽,对于监控系统的准确性和稳健性有了新的要求;6)城市范围越来越大,城乡渗透互动发展迅速,监控系统网络发展以及监控系统之间信息的互通都成为了新的技术焦点;7)信息传播高度发达,对监控系统信息的传播以及其传播方式提出了更加多样化,同时也更加苛刻的要求。

2 城市公共安全图像监控系统简介

城市公共安全图像监控是指综合利用各专业委办局、各区县政府及社会单位的图像监控资源,包括视音频监视设备和存储数据、报警探测设备和数据、多媒体通信网络等技术和设施,在城市范围内构建的能够对设防区域进行实时图像监控,历史图像查阅以及报警联动的电子信息系统[4]。

城市公共安全图像监控应该包含“监”、“控”、“查”以及其他方面,如表1所示。

城市公共安全图像监控体系以公安图像监控系统为核心,有效整合和利用各委办局、区县和社会单位的图像监控资源,构成较完整的监控体系,该体系应包括地面、地下(含室内)和空中三位一体,满足全覆盖、全行业的公共安全监控要求,具有视频、图像、音频及各类电光传感器数据在内的综合图像监控与报警信息系统,并辅以GPS和GIS信息系统。

典型的城市图像监控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1)城市监控传感器接入网(视频、图像、音频及其他报警数据传感器);2)用户接入网(大屏、桌面、移动用户);3)3级或4级监控中心及其核心骨干网络(市和市局级、区县和分局级、街道或乡镇和派出所级);4)运维管理系统及其网络。

城市公共安全图像监控体系主要指标:1)覆盖度。要求“看得见”;2)有效度。要求“看得清”;3)智能度。要求“看明白”;4)反应度。要求“效率高”。

3 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

自2001年美国发生“9.11”事件之后,反恐成为国际社会的一种责任,各国政府均以反恐为目的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城市图像监控系统[5,6]。来自身边的威胁让公众对于公共安全的需求空前高涨,公共安全图像监控系统的覆盖率和监控效率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重要城市指标。世界几大强国,如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都成为这次公共安全图像监控系统潮流的代表性国家。

1)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安防监控体系,其建设投入占世界安防产业的20%左右,成立了SIA和GSIA以及美国安防标委会(UL)。

2)英国目前世界上摄像头安装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至2007年已具有超过2 000万个,其中仅伦敦市内的监控点超过50万个,其监控密度达每平方英里500个以上,以本地录像存储技术为主。

3)日本针对自然灾害多发的主要特点,建立了“全天候、全时段、全方位、立体覆盖”的图像监控系统,利用在地面、高层建筑和直升机上安装的性能各异的监控摄像机和城市的无线监控网络,组成大范围立体覆盖图像监控网络。

4)俄罗斯国土巨大,全国的图像监控规模并不大,主要在莫斯科等大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图像监控系统建设。由于其要求监控覆盖范围广,莫斯科主要采用地面和空中相结合的图像监控建设方案,建立3个系留气球空中监测站,并配备了2艘飞艇进行空中巡逻,实施大范围动态图像监控,以弥补地面固定监控点的不足。

而在国内,城市公共安全图像监控系统也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广泛地被应用,占据着公共安全中越来越重要的一环[2,3]。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国家对反恐等重大突发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建设的投入,城市公共安全图像监控系统进入高速发展期。北京奥运、上海世博等重大活动安保带动了北京、上海的城市图像监控建设水平,而天津、重庆、深圳等大城市以及广东、黑龙江、江苏、浙江、新疆等省市均已投入巨资,建设以公共安全常态管理和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为目的的公共安全图像监控系统。

城市图像监控系统与技术,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历了3代系统的发展,目前正步入第4代视频监控的时代,如图2所示。

1)20世纪80年代,第1代系统主要采用模拟电缆电视配合VHS录像带的监控方式,这种方式的特征是以VHS磁带进行录像,其监控范围非常有限。

2)20世纪90年代,随着视频压缩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数字编码监控系统和DVR硬盘存储技术,是数模混合的监控方式。

3)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技术、流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出现了基于IP的网络摄像机和大容量网络存储技术,称之为IP网络监控方式。

随着监控系统的普及,形成了大量分布的监控探头和海量视频监控数据,对监控中心的实时监控和海量历史视频数据的查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一方面,能够获得的监控资源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大量的监控信息导致值班人员和案件侦破人员严重陷入“漏看”和“海看”的困境之中。因而,智能监控被誉为下一代的视频监控方式。

4 城市公共安全图像监控系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

城市公共安全图像监控系统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2]。

4.1 科学布局问题

“看得见”要求覆盖度高。那么到底怎样的覆盖度才能满足这个指标要求?这就是要解决布局问题,即科学布局。布局问题就是密度问题,即城市需要布设多少个监控探头才能满足“平安”的要求。

覆盖度不仅涉及如何定义“平安城市”的科学评价指标,还与关心的监控对象、监控任务属性有关。与面积分布密度(即面积全覆盖)相比,提出了目标有效全覆盖指标,并用于科学布点布局的目标指标。

布局问题中涉及监控探头的覆盖参数和监控点的分布类型,依据不同类型探头的覆盖参数和分布特点,可以设计出科学布点的模型,并依次进行科学的布局。

4.1.1 监控探头的有效覆盖参数

摄像头按照动作的方式可以大致分为固定探头和活动探头。若把摄像头架设在高为h的地方,覆盖距离或面积是摄像头能够照射到的最小可分辨目标的一个扇形(固定)、圆环形(方位360°)或矩形范围(俯仰180°),则可以得到探头的有效覆盖距离或有效覆盖面积参数,其几何模型如图3所示。

由此,则可以简单地针对实际应用环境对所需要的摄像头类型进行判断。

通过这个模型,可以得到2个重要的覆盖参数:有效覆盖距离D和有效覆盖面积S。

针对固定探头和活动探头的覆盖特点,计算D的公式如式(1)和(2),计算S的公式如式(3)和(4)

4.1.2 点、线、面、立体目标覆盖模型

实际监控布点的布局可以将一个复杂的覆盖范围划分为点、线、面和立体等4类基本覆盖模型。另外,根据实际情况,还需要增加机动布点,如行动警察、巡逻车、公交车、轮船、飞行目标等,如图4所示。

根据以上模型分析和计算,可以获得某城市、某区域的科学布点结果(探头数量和分布密度)。另外,还要综合考虑案发率、重要性、可重用性及经济性因素,进行科学优化。归纳起来,科学布点布局的步骤如下:1)采集所辖区域的重点监控目标数据信息,进行目标类型和特性的分析,得到各类模型计算所需的输入参数(地理几何参数和监控点类型)。2)分别进行立体、面、线和点等不同目标类型的布点模型计算,得出基本覆盖布点的结果。3)根据目标有效全覆盖要求,考虑机动点的布设,得到有效全覆盖的布点数量。4)综合考虑案发率、重要性、可重用、经济指标性等影响因素,进行布局结果的调整和优化,最终得到科学的布点布局结果。5)统计布点结果,并在GIS图上给出监控点的分布情况,计算各种覆盖密度指标等。

4.2 资源整合与利用问题

以上海市为例,到2009年底,公安、交警等部门自建的监控资源(探头)和其他委办局和社会单位拥有的监控资源相比,比例在1:20左右[2]。可见,社会监控资源非常丰富,对其有效的利用是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资源整合与利用同时牵涉到公共安全监控体系结构、联网标准、立法、无线接入、科学管理等问题。针对社会资源整合架构和科学管理体系,提出相关模型。如图5所示。

建议设立市图像监控管理中心,并依托公安系统3级图像监控管理体系,分别设立市级、区级、乡镇或街道级图像资源服务中心及设备维修服务中心,利用社会第三方公司提供的服务,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实现监控资源及设备的科学管理,针对网际联网问题,制订了上海市地方标准《城市图像监控系统网际联网技术规范》。

4.3 新技术应用问题

要实现所提出的“看得清”、“看明白”、“看得见”以及“效率高”等要求,则需要进一步考虑如何将无线技术、高清晰度技术、智能化技术、内容安全技术以及多元信息融合技术等应用到实际的图像监控系统中[2,4,7]。

尽管很多的新技术已经被提出,但是仍然缺乏成熟的运用能力,以上海为例,当前与图像监控系统相关的技术仍存在以下不足:1)实时监控系统主要采用非压缩的光纤传输模式,部分采用IP方式。图像格式多、编码标准多,互连互通难。2)历史视频保存主要采用DVR硬盘存储,联网少,部分采用IPSAN等流媒体模式。3)分辨力不高,在夜间或恶劣天气情况下,大范围监控下的图像质量难以保证。4)无线监控尚未得到很好应用。5)面对探头数量的剧增,缺乏异常事件感知的被动式监控系统,监控中心人员无法及时发现现场案情,漏报和反应速度慢成为主要缺陷。6)面对海量的监控图像数据,缺乏有效的智能检索机制。7)后台图像分析和智能应用不多,信息融合少,报警监控联动和应急预案决策等还很不够。

应用同样遇到了瓶颈问题:面对监控数量的迅速增长,监控中心的值班人员难以及时发现现场出现的危险事件,要求增加人、监视器、网络带宽或主动报警;面对海量存储的视频数据,案件分析和查找人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调阅和查找关心的事件或证据,要求增加智能检索;面对重大保卫和突发事件的应急联动指挥,指挥人员需要连续跟踪事件的进展轨迹,要求具有可视化的连续跟踪智能监控系统、科学决策系统;面对复杂、频发的高科技犯罪事件,侦破人员需要高科技的智能识别、视频分析、社会计算技术手段;面对全天候、24 h的安防要求,需要有高清晰度、环境自适应、图像自动增强等技术。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超越这些瓶颈,无线技术、高清晰度技术、智能化技术、内容安全技术以及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4.3.1 高清晰度技术的应用

目前公安高清晰度技术的应用,包括采用了无失真压缩或浅压缩的光纤传输技术,如无压缩数字光纤传输和矩阵切换技术;双流存储技术,如采用D1分辨力的JPEG 2k格式进行抽帧存储,采用CIF格式的H.264格式实现快速播放和查阅;采用高清晰度摄像机,如采用HDTV格式,分辨力达1 9201 080,实现高清晰度采集;采用图像增强处理技术,如各种预处理和后处理图像增强技术,例如防抖动、去云雾、降噪、补光、图像修复或增强、尺寸上变换等。

未来的高清晰度技术应采用具有异常事件敏感的压缩编码技术,如基于异常事件自动检测技术,并对异常事件发生时的图像进行高质量编码,或对感兴趣目标的区域进行高质量编码,而其他情况,采用抽帧或低分辨力的编码,以提高效率和有效性,并非简单追求高清晰度设施。

4.3.2 智能化技术

智能化技术主要指具有智能视频分析的系统和设备,其应用主要包括:1)采用具有异常感知的主动前端采集与编码技术,比如在摄像机或网络编码器中嵌入“异常事件感知”模块,并对异常事件予以报警,根据此报警指示能够进行编码器或存储器中编码类型的选择。2)基于内容或事件特征的视频存储与海量视频检索技术,即在存储服务器里首先进行内容或事件特征信息的提取,然后,进行特征信息和原始信息的编码和存储,用户即可利用此特征信息进行海量视频检索。3)采用具有自动生命周期管理的网络存储技术,即利用ILM自动生命周期管理技术,可以永久性地保留监控视频的关键信息。4)采用基于事件的连续自动跟踪监控技术,例如警卫车队、汽车肇事逃逸或其他逃逸,进行连续自动跟踪监控。5)采用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各种视频分析技术,例如在交通管理中检测交通违章、肇事事件,进行车辆与车牌识别以及流量统计。6)在人群分析中,进行人流密度与人数估计,群体恶性事件预警以及个体疑似危险行为检测。7)在人防安保中,进行越界报警、火警检测、环境污染、生物识别等。在生产管理中,对生产过程以及生产环境进行监控。

4.3.3 多源信息融合技术

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应用包括采用3D或多视点编码的立体监控技术;采用GPS/GIS等城市地图信息、监控目标定位信息的应用;采用3G等个人移动电话信息和移动通信网络进行的监控;采用Internet收集以及传播互联网信息;采用NGB,即下一代广播网信息,对特定人群网络进行信息广播;采用声音信息,即对环境进行录音,并实现话音对讲;采用其他电子传感信息,包括微波或红外电子围栏传感信息,烟雾、气体、温度、震动等传感信息,以及生物传感信息等。

4.4 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主要有以下两方面:1)系统本身的安全性问题。身份的管理问题,由网络物理结构引起的网络自身的安全问题,及传输内容本身的安全性问题。2)外界反安全技术的威胁。犯罪分子有意图的反侦察,恶意破坏物理设施,甚至对内容进行篡改或冒警等。

这些问题都是在构建城市公共安全图像监控系统时所必须要考虑的部分。

5 总结

城市公共安全图像监控业务已经成为继广播电视和电影、互联网多媒体视频之后的第3大视频应用业务。尽管城市公共安全图像监控系统正迅速发展,但仍面临布局、资源整合与利用、新技术应用以及安全等多方面问题,科学布局与管理、社会资源整合与利用、新技术应用及安全性是城市公共安全图像监控系统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建设新型监控系统的关键。

在现阶段,必须大力发展图像监控新技术,坚持智能化和高清晰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加强基础工作,使之成为城市公共安全图像监控系统的有力支撑,推进法律法规的完善、技术的标准化、新技术的开发以及城市监控基础数据库的建立。

摘要:城市公共安全图像监控系统在城市公共安全常态管理、重大活动及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城市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其在许多地方得到了推广和应用。但与此同时,城市的发展也对公共安全监控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城市公共安全图像监控系统还相对不完善,仍然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就城市公共安全图像监控系统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公共安全,图像监控,科学布局,资源整合

参考文献

[1]周立.关于社会公共安全视频图像监控系统建设、管理及应用的几点思考[J].中国安防,2009(10):18-20.

[2]丁家祥.城市社会治安图像监控系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公安研究,2008(7):72-80.

[3]腾晓斌,孙赞峰.上海浦东新区城市图像监控系统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10-14.

[4]郑世宝.智能视频监控技术与应用[J].电视技术,2009,33(1):94-96.

[5]VALERA M,VELASTIN S A.Intelligent distributed surveillances ystems:a review[J].Vision,Image and Signal Processing,IEEP roceedings,2005,152(2):192-204.

[6]徐学锦,朱晓毛,李杏,等.对欧洲警用科技的考察报告[J].广东公安科技,2006(1):105-108.

相关文章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精选11篇)表演人才 第1篇六七岁至十一二岁是学龄初期, 即相当于儿童接受小学教育的年龄。这一时期少儿的主要行为活动是学...

2
2025-09-20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精选6篇)保安班长月总结 第1篇篇一:保安班长年终总结个人总结光阴似箭日如梭,转眼间半年已经过去。回顾我们保安队在近...

1
2025-09-20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精选15篇)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第1篇20**年8月我有幸在市电大参加了“仙桃市第一期小学骨干班主任高级研修班...

1
2025-09-20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第1篇《四季》文清路小学 刘明霞教学目标:1、认识 9个生字和言字旁,虫字旁和折...

1
2025-09-20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精选18篇)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第1篇1、在董事会的领导下主持办公室的全面工作,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

3
2025-09-20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精选12篇)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第1篇《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危害;林则...

2
2025-09-20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精选10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第1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分析及其改进方案阳旭东(贵州工业大...

1
2025-09-20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精选8篇)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第1篇第一章 总论1.1 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项目名称:宝地宾馆改扩建项目 承办单位:...

1
2025-09-20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