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议论文 :浅论初中一、二、三(精选3篇)
初一议论文 :浅论初中一、二、三 第1篇
时光流逝,小学的学习生活已经结束了。回想起来,校园里儿时的顽皮,使我有许多留恋;校园里老师的步步“看护”,也使我有许多感慨和感激。
9月1日开始,我们正式成为“响当当”的初中生了。
当我们踏入初中校园大门的时候,就意味着一个美好真切、丰富多彩的少年时代已经到来。升入初中,是我们人生成长道路上的新起点。虽然有些陌生,但要赶快熟悉,融入班级这个集体。
我认为初中和小学的根本区别,是自主学习和填鸭式的灌输学习的区分。在小学,家长每天差不多都要考词,检查各项作业,在反馈书上签字等等。我想这种状况是家家都有的吧!这种学习方法,只能助长学生性情的懒惰和依赖思想。
让我们想想,古今中外,自主学习成大器者不乏其人。
匡衡凿壁偷光,自主学习,成为一代帝师。
海伦凯勒,19个月被猩红热夺去视力和听力,但她热爱生活,并从中得到许多知识,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后来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着名作家和教育家。从出生到初中,我们中又有谁像海伦凯勒那样艰难呢?难道海伦凯勒不是自主学习的典范吗?
韩信,中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小时候父母早亡,家贫如洗。靠漂母接济为生。可他手不离兵书,自主学习,成为“汉初三杰”之一。被刘邦封为楚王,是中国古代集王、候、将、相于一身的人物。
升入初中,我们应该以全新的状态,来迎接新的学习生活。自主学习、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自然就成为了新的学习生活中的重中之重。
预习是课间发言的基础,没有预习,课间就没有发言权。预习可以使“知之为熟知,不知为知之。”对课间的学习效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预习固然重要,但没有复习,预习也是没有作用的。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才可以获得新知识。”我想,无论是课前预习或是课后复习,总体来说,都要归结为自主学习吧。
上初中后,我的目标是各个科目全面发展,为将来做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好准备。我还要和同学成为好朋友,在老师的谆谆教导下,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共同度过初中三年。
随着我们的年龄增长,告别初中生活时,我们会面临多种选择。是劳动就业,还是升学?是升普通高中,还是升职业学校?这都是我们面临的选择。只要我们把握住自主学习的这个大方向,就能突破重围,走向成功。希望同学们都能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宰。
初一:李昊洋
初一议论文 :浅论初中一、二、三 第2篇
教材的使用,渗透着教师的智慧,凝聚着教学研究的成果.不管哪一套成型的教材,对任何一类师生群体都不是完全适用的,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这就为教师科学地驾驭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教师整合教材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因此,我们必须改变教学理念,才能在教育的舞台上唱出时代的旋律,才能在打下学科知识的坚实基础上,积极探索教材整合的途径,从而优化教师的有效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策略,使新课程改革的成效能在课堂上充分地体现出来.
一、点与圆之“一、二、三、四”
比如《圆》第二单元《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从教材来看,共分成三个板块:即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在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中,教材先讲了一个点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点在圆上、点在圆内、点在圆外,如果设⊙O的半径为r,点A在圆上,点B在圆外,点C在圆内,那么,OA=r,OB>r,OC
在进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对知识可以这样整合的:点与圆的位置最基本涉及一个点与圆、两个点与圆、三个点与圆、四个点与圆以及多个点与圆等.
一个点与圆:(1)过平面上一个点可以做无数个圆;(2)一个点与圆有三种位置关系.
两个点与圆:(1)过平面上两个点可以做无数个圆;(2)无数个圆的圆心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三个点与圆:(1)在同一平面内,三个点的位置关系;(2)三角形外接圆的作法;(3)外心的性质与应用;(4)等边三角形的外接圆的特性.
四个点与圆:(1)在同一平面内,四个点的位置关系;(2)四点共圆的性质与应用.
在上面的整合中,既补充了四点共圆的知识,又对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进行了压缩,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二、直线与圆之“一、二、三、四”
从教材上看是这样的:首先讲了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相离、相切、相交.重点讲了圆的切线的判定方法和性质.由此推出切线长定理.
为了更加清楚地理清本单元的知识网络,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可以进行如下整合:
一条直线与圆:
(1)一条直线与圆有三种位置关系:相交、相切、相离.
(2)重点是圆的切线的性质以及怎样判断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
两条直线与圆:
(1)过圆外一点作圆的两条切线,得到切线长定理.即设P为圆心为O的圆外一点,A和B都为圆上的切点,就有:PA=PB,∠APO=∠BPO.
(2)过圆外一点作圆的一条切线,一条割线,根据相似,推导出切割线定理,即设P为圆心为O的圆外一点,A是圆上的切点,B和C都为圆上的任意点,就有:PA2=PBPC.
(3)过圆外一点作圆的两条割线,得出割线定理,即:设P为圆心为O的圆外一点,A,B和C都为圆上的任意点,就有:PAPB=PCPD.
三条直线与圆:
主要展示三条直线与圆都相切的情况,即圆的外切三角形.(1)内心的性质;(2)内心的作法;(3)与外心的比较,与重心的类比.
四条直线与圆:
即圆外切四边形的性质:对边的和相等.重点讲圆外切梯形的有关性质:圆外切等腰梯形的中位线等于腰.
三、圆的学习之“一、二、三、四”之一:一种归宿直角三角形.
纵观圆的学习过程,几乎所有的计算和有关性质的得出源于同一种图形,那就是直角三角形.比如:垂径定理的学习、切线性质的学习、圆周角性质的学习等.
之二:两种答案.
在圆的学习过程中,解答题经常会有两种答案,比如:
(1)⊙O中半径为1 cm,弦AB为3 cm,求弦AB所对的圆周角.
(2)⊙O中两条平行弦AB=8,CD=6,圆的半径为10,求两条弦之间的距离.
(3)已知两圆相切,圆心距为12,其中一圆的半径为5,求另一圆的半径.
(4)已知两圆相交,公共弦长为8,两圆的半径为10,12,求圆心距.
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当引起重视,这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易错点.
之三:三类常见辅助线.作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构建直角三角形;见切点,连圆心构建直角三角形;两圆相交作公共弦构建直角三角形.
之四:综合四种图形与圆.即点与圆(三角形与圆、四边形与圆)、直线与圆、圆与圆、正多边形与圆.
在上面的整合过程中,对圆的有关知识进行了有效的补充,加强知识间的前后联系,整合了头绪繁多的定理.从而有效地进行知识压缩.
默数“一、二、三……” 第3篇
那是一次课间休息, 我刚走进办公室, 还没来得及喝口水, 我们班的小班长就又来向我汇报情况了:“老师, 李旭又打人了”我一听这话, 火气“噌”的一下就蹿到了胸口──又是他!这个学生可真让我头疼:成绩一塌糊涂, 贪玩, 经常欺负女生, 和男生打架我已经教育过他很多次了, 就是没有改进。我气冲冲地对小班长说:“把他叫到办公室来!”
在等待他来办公室的一小段时间里, 我却无法平静:为什么?为什么这孩子就是改不掉坏毛病呢?难道是我每次教训他, 让他麻木不仁了?看我这次怎么教训他!突然, 那个发火前默数“1, 2, 3, ”的办法在脑海中闪现, 我立刻在心中默默数着“1, 2, 3, ”, 心情好像稍稍平息了一下。我的脑子里出现了一个新想法, 今天我要换个方式对他, 看看效果怎样。
他来了, 脸上还是那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李旭, 老师想请你帮个忙, 你能答应吗?”我温和地说。因为我已经决定换个方式对他, 所以我的情绪很平静, 倒是他一愣, 看了我好一会儿, 才慢慢点点头。我接着说:“你看, 快到冬天了, 早上迟到的同学越来越多, 可我发现你从来没有迟到过, 我想让你在班会课上跟班上同学介绍介绍经验, 好吗?”他一听是这件事, 马上一副如释重负的神情, 连忙说:“行, 行!”
班会课上, 他声情并茂地向同学们介绍了他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 用两个小闹钟催自己早起的好方法, 还为大家说了这样做的诸多好处呢!我很是惊讶。在班上, 我好好表扬了他一番, 我看到他的脸上露出了骄傲的笑容。真没想到, 曲径通幽, 我没狠狠教训他, 反而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放学时, 我遇到了来接他的奶奶, 平时我是不多和他奶奶讲话的, 因为自从我带这个班, 每次都是他奶奶来接, 我让他奶奶叫他爸爸来, 她总说自己儿子没空。今天, 我目睹了李旭的表现, 心里挺高兴, 就和他奶奶多聊了两句, 这才知道, 李旭的爸爸和妈妈早就离婚了, 都不要孩子, 奶奶把他留在身边, 他的生活自理能力相当强, 有些时候还能照顾奶奶呢!每次捣乱, 只不过是想用这样的方法引起我的注意, 让我多关注他我的心突然痛了起来, 被愧疚和后悔占满了, 以前, 我为什么就没有多了解了解这个孩子呢?
后来, 这个孩子成了班上表现最好的学生。经过此事, 我认识到自己平日工作的不到位。仅凭表面上、课堂上, 以班主任的眼光去观察学生是不够的, 是很难清楚的了解学生的。要多深入了解, 多和家长沟通, 才能全面了解学生。是这个孩子让我明白了, 班主任工作更需要的是细致和耐心, 还有满腔的爱心。班主任就是孩子们在学校的临时父母, 只有知道他们在想什么, 需要什么, 班主任工作才能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