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的来历及春联故事(精选16篇)
春联的来历及春联故事 第1篇
贴春联的来历及寓意介绍
春节贴春联的原因
贴春联,意义是为了辟邪和去除今年的晦气。
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着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春联的起源还要从桃符说起。古代传说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郁櫑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后来,民间在春节的时候,为驱避鬼怪,便在桃木板上画上这两个神像,这就是桃符。
到了五代的时候,蜀主孟昶亲自在桃符上题了“新年纳余庆,佳节贺长春”一联,一般人都把它看做是最早的春联。到了宋代,春节贴对联已经成为一种风俗了。王安石诗中就写过:“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用红纸书写春联始于明朝。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
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原来主人是个杀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春联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
过年贴春联的讲究
关于春联还有很多讲究。据说桃木是红色的,红色可以辟邪,象征吉祥,所以后来的春联都是用红纸书写。除此之外,春联还有一些讲究,比如,门心、框对、春条、斗方等都有要求,这比原来的`桃符有了很大的进步,它不再是单纯的将画像画于桃符上,而是将自己对来年的美好心愿写在纸上表达出来。
贴春联也有很多讲究,若是贴得不当,就会被人笑话。传统贴春联的方法为,面对大门时,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另一种是常用的贴法。解放后由于横式书写格式改为由左向右,春联也可以上联在左,下联在右,横额顺序也是从左至右,适合人们的阅读习惯。若是将两种春联贴法“混合使用”,就不太文明。
春联的寓意
如果从秦汉开始计算,中国贴春联的历史已有两千年,那么为什么中国百姓对贴春联一直情有独钟呢?这就涉及到中国百姓传统的思维观念问题。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中国人民自古就有个乐观的思维观念,就是寄希望于未来,祈盼未来会给自己带来好运。无论在过去的一年里有什么高兴、得意的事,还是有什么不如意的事,总是希望未来的一年过得更好,所以在新春即将到来之时,贴春联恰好是达到这种目的的最佳选择。
他们借助于春联表达对即将过去的一年的欢喜和幸福的心境,或者表达对新的一年的期盼与厚望。在他们的传统的观念里,一年中有个好的开端是最惬意的事,最吉利的事,所以,每到春节就通过贴春联表达自己的美好感受和对未来的一种美好期盼。
同时中国人民过春节很讲究喜庆、吉利、热闹,吃好的,喝好的,放鞭炮,走亲访友等都是喜庆心理的反映,而贴春联恰恰是强化人们的喜庆心理和渲染气氛的一种外在的手段。
春联的来历及春联故事 第2篇
到了后来,桃符不断规范化,演变成为用于挂在大门两旁长六寸、宽三寸的长方形桃木板。或写春词,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如果说画神像主要意在祛鬼和辟邪,那么写春词主要意在祈福和吉祥。几经演变,这就形成了后来的门神、年画与春帖、春联两大脉络。
春节贴春联的中国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对联的发展
到了宋代,由于社会文明的进步,桃符与春节的驱傩仪式一样,其本身带有的祛除妖鬼的神秘色彩逐渐减弱,相反,其带有的新春祈福的特点逐渐成为其主要特征。
随后,人们便把这种带有新春祝福与祈福色彩的桃符叫作“春贴”,直到明朝时期人们才将其正式命名为 “春联”。
在宋代,尽管在桃符上写吉祥话的做法还没有普及,但这种行为却逐渐受到了文人雅客的喜爱,文人将其视作彼此之间交流与比赛的途径之一,通过对对联,既能够陶冶情操、增添文采,还能够一较高下。
春节经典对联带横批
1. 上联:门迎富贵平安福 下联:家庆祥和康乐年 横批:吉星高照
2. 上联:大顺大财大吉利 下联:新春新喜新世纪 横批:万事如意
3. 上联:吉星高照平安宅 下联:财神常驻幸福家 横批:迎春接福
4. 上联:一帆风顺吉星到 下联:万事如意福临门 横批:财源广进
5. 上联:精耕细作丰收岁 下联:勤俭持家有余年 横批:国强富民
6. 上联:瑞雪纷飞清玉宇 下联:花兔起舞贺新年 横批:欢度春节
7. 上联:年年顺景则源广 下联:岁岁平安福寿多 横批:吉星高照
8. 上联:天开美景春光好 下联:人庆丰年节气和 横批:成就大业
9. 上联:一年四季春常在 下联:万紫千红永开花 横批:喜迎新春
10. 上联:岁通盛世家家富 下联:人遇年华个个欢 横批:皆大欢喜
11. 上联:内外平安好运来 下联:合家欢乐财源进 横批:吉星高照
12. 上联:门迎百福福星照 下联:户纳千祥祥气开 横批:鹏程万里
13. 上联:春临大地百花艳 下联:节至人间万象新 横批:万事如意
14. 上联:家过小康欢乐日 下联:春回大地艳阳天 横批:人心欢畅
15. 上联:和顺一门有百福 下联:平安二字值千金 横批:万象更新
16. 上联:和顺一门有百福 下联:平安二字值千金 横批:万象更新
17. 上联:人增福寿年增岁 下联:鱼满池塘牛满栏 横批:吉星高照
18. 上联:占天时地利人和 下联:取九州四海财宝 横批:财源不断
19. 上联:岁通盛世家家富 下联:人遇年华个个欢 横批:大快人心
春联的故事 第3篇
解缙应景题联
明代文学家解缙自幼好学,出口成章。这年春节,他看到对门员外家的竹林郁郁葱葱,十分迷人,触景生情,便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
门对千竿竹;
家藏万卷书。
对门的员外看了,很不高兴,心想:我家的竹林,怎能给穷鬼凑趣。就命仆人把竹子砍了。谁知解缙在春联后各补了一个字,改成了:
门对千竿竹短;
家藏万卷书长。
员外更加恼火,命人把竹子连根挖出,不料解缙在春联后又各补了一个字,改成了:
门对千竿竹短无;
家藏万卷书长有。
员外气得七窍生烟,也已是无可奈何。
王羲之妙书春联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从山东老家移居到浙江绍兴。此时正值年终岁尾,于是王羲之书写了一副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为世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副,让家人再贴出去。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
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贴上了春联,唯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副,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上: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可在月色下一看,见这副对联写得这么不吉利,揭联人只好叹口气,趁夜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人围观,大家一看,对联变成了: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徐文长讽知县
徐文长是明代杰出的画家、戏剧家,他一生潦倒,怀才不遇,对封建礼教极为不满,常常在作品中予以讽刺揭露,发泄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某个新年前夕,徐文长去亲友家借钱,路过知县官宅,见门前贴着一副春联:
瑞雪初霁,爱民若子;
腊梅怒放,执法如山。
而实际上这个知县依仗朝里有人,为非作歹,贪赃枉法,干尽了坏事。徐文长看了春联,心里非常气愤,于是在那上下联后边各补了四个字,使春联变为:
瑞雪初霁,爱民若子,金子女子;
腊梅怒放,执法如山,钱山靠山。
大年初一早晨,人们见了县官门前的对联,个个欢喜,拍手称快。县官还以为大家在赞赏他的对联,出来一看,气得七窍生烟,狼狈不堪。
胆大妄为的纪晓岚
纪晓岚是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有一年春节,他回家探亲,乡里有一家三兄弟请他题写了一副春联,口气极大:
惊天动地门户:
数一数二人家。
横批为“先斩后奏”。
这一来可不得了,有人以“犯上”之名,将纪晓岚告到了乾隆皇帝御前。乾隆立即召纪晓岚回京查问,纪晓岚回道:“春联是我写的,没有错。这家老大是卖爆竹的,不是‘惊天动地门户’吗?老二是集市上管斗(斗是古代容器,常用来称粮食)的,成天要‘一斗、二斗……’地计算,不是‘数一数二人家’吗?老三是卖烧鸡的,不是‘先斩后奏’吗?”说得乾隆也笑了。
祝枝山妙改标点
祝枝山是明代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有一年除夕,祝枝山到杭州访友。杭州习俗,除夕当天,门上对联只贴红纸,不写字样,要等名家来题写。祝枝山走过当地才子徐子建家门,见正门、侧门贴着四条空白红纸,一时兴起,取来笔墨,大书两副对联,和徐子建开起玩笑来。
正门上是: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侧门上是:
此地安能常住:
其人好不伤悲。
徐子建看到此联,气得七窍生烟,便将对联揭下来,相约杭州众秀才找祝枝山评理。祝枝山却胸有成竹地说:“诸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这是故意‘卖弄’。”然后他拿笔在联上加了几处标点,结果出现了绝想不到的效果,上述两副对联变成了: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此地安,能常住;
春联倒福来历 第4篇
来历
同时,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粱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如果把“福”字倒着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是“福到了”
解释
“福”字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资料
传说
“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
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习俗
有关春联的故事 第5篇
谈到对联的发展史,必须谈到一个人朱元璋。明朝开国初年,号称对联天子的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下了一道圣旨,春节时家家户户必须得贴对联。清代学者陈云瞻《簪云楼杂话》就记载到: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传旨“公卿士庶之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
皇帝亲自倡导贴对联,当然效果好了。不仅如此,每年大年除夕的晚上,他还微服私访,看谁家的对联写得好,谁家的写得不好,谁家如果没写对联还必须补上,有的家庭不识字,不会写对联,他还亲自给写对联。于是春联遍布当时首都金陵各处,所以金陵又有“楹联之都”美誉。
自此以后,春节张贴春联,取代了过去挂桃符的习俗。在中国对联发展史上,不能不说是朱元璋这个封建皇帝的一大贡献。且看对联天子朱元璋赞美金陵秦淮河之美的一副对联:“佳山佳水,佳月佳风,千秋佳地;痴声痴色,痴情痴梦,几辈痴人。”意思是说南京真是太美啦。
春节贴春联的传说故事 第6篇
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春联的历史。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就符。”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优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连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
小小春联故事多 第7篇
起初,汉朝的人们习惯在春节来临时在门前设置桃符,这时的桃符就是桃木上面画着神荼、郁垒两个神仙,按照东汉王充在《论衡》里引述的《山海经》所说,神荼、郁垒是黄帝用来驱鬼的干将,人们相信有这两人看门,百无禁忌。东汉张衡在《二京赋》里说:“度朔作梗,守以郁垒,神荼副焉。”这就是描写当时洛阳的桃符风俗。之所以用桃木为符,是因为桃木被人视为仙木,能压邪驱鬼。
大约距今1000多年前的五代十国时期,人们开始改变桃符上面的图像,改为写字。《宋史》记载,公元964年,后蜀皇帝孟昶在桃符上写下了这样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副春联取新一年春天将至、万事如意之意,很长一段时间里,这副对联被视为春联始祖。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桃符逐渐开始为春联所取代。北宋张邦基的《墨庄漫录》里提到苏东坡在黄州访友,时值春节,看到友人家在暗访桃符,于是戏谑之心大起,替人家在桃符上写下春联一副:“门大要容千骑入,堂深不觉百男欢。”虽然苏东坡是玩乐之心,但是此时春联的主题仍旧是吉祥如意。宋元成书的《癸辛杂识》提到盐官县学教谕黄谦之,在别人家的春联“宜入新年,百事大吉”上擅自给续了几个字,变成了“宜入新年怎生呵,百事大吉那般者”的戏谑之语,结果坏了人家春节的兴致,被人告到官府那里,最终罢官才算了事。
千年演进
虽然一般认为最早见诸典籍的春联是孟昶的那副,但是近年来,有学者新考证出,还有几副比孟昶的春联还要早200多年的春联。
这些春联是学者们在存世的敦煌文书中发现的,根据推测是唐代写就的春联,第一副是:“三阳始布,四序初开。福庆初新,寿禄延长。”第二副则是:“三阳开始,四序来祥。福延新日,庆寿无疆。”学者们推断,春联和桃符开始混用的年代可以再向前推到唐代。
还有学者认为,南北朝的梁代刘孝绰才是春联第一人,因为他罢官之后在自家门口贴了一副字:“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
而桃符被春联彻底取代,要等到明代。根据清代学者赵翼的考证,春联是明太祖推广开的,不过根据赵翼所引的《簪云楼杂说》所记朱元璋这段故事,同样是一个戏谑的春联玩笑:当时朱元璋定都南京,除夕前夜下令无论官员百姓,家家户户必须张贴春联一副,朱元璋下令之后还自己微服出宫检查春联张贴情况,以此找乐。结果他发现一家阉猪的人家竟然不贴春联,查问得知是这家人没来得及请人写。朱元璋于是大笔一挥春联一副:“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这已经是拿春联找乐了。在皇家的倡导下,各类春联在神州大地流行开来,《玉堂巧对》《古今巧对》等一批研究春联写作的书籍也在明代出现了。
到了清代,春联几乎成为了春节的必备品。已经出现了专门替人写春联的人摆“对子摊”了,这些人主要是穷苦文人或者学生,指望着替人写春联赚点润笔钱。春联的书写也有了更多的讲究,虽然这时春联有些是没有横批的,甚至还出现了无字春联,但一定是右边贴上联、左边贴下联,而且讲究上联最后一个字仄音,下联最后一个字平音。所用的红纸也细分为朱笺、大红、顺红、梅红、万年红等多种。不过只是在民间才尚红。在清代,皇宫里的春联都是白色的宣纸或者白绸来写的。这是因为紫禁城里贴春联的柱子大多是红色的,如果再贴上一个红色春联就啥也看不到了。
直抒胸臆,笔下家国
春联从诞生开始就承载着主人鲜明的好恶选择。随着岁月的演进,那些充满主人自身鲜明特征的春联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在传统春联故事中,有宋朝宰相吕蒙正年轻时给家徒四壁的自家写的春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额是“南北”,意思是自家里缺一(衣)少十(食),过年没有“东西”。有乾隆皇帝为布鞋店题写的春联:“追追追追出穷鬼去;赶赶赶赶进财神来。”这些故事中的春联往往精巧有余而对仗不整,出处常常不可靠,更像是出于善意的传说。
不过有些遗存下来的春联确实记录了历史的风云变幻与个人的悲欢离合。比如晚清著名状元张謇,他写下的1903年到1926年共23副春联保存了下来。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在风云际会中,张謇被推举为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实业总长,他在家里写的这一年的春联就是“民时夏正月,国纪汉元年”。而到了1916年袁世凯复辟前后,黑云压城,张謇于除夕之前与袁世凯分道扬镳,这一年他写的春联就是“不足夔龙道,聊同燕雀春”。袁世凯这种“夔龙”(《山海经》中的妖怪)即使势力再大,张謇也决心不跟他去搞帝制了。1918年张謇的儿子张孝若回国返家,张謇十分欣喜,写就的当年春联就是“百川至海,游子还家”,第二年下决心将自己经营的实业交给儿子经营,又写下春联“小儿可付巾箱业,大地先回草木春”。
春联寥寥几字,写的却是满满的喜气和志气;大红的纸张,不再是原意的驱鬼,而是红红火火的热切;力透纸背的墨迹,散发的是千年不变的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责编:石磐)
关于春联的由来与传说故事 第8篇
后来,天下的妖怪都害怕“神荼”和“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趋利避邪。再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和“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公元964年五代岁尾的一个除夕,据说喜欢标新立异的后蜀国国君孟昶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由此开始,不仅用桃符来替代“神荼”和“郁垒”,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据说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人们开始普遍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诗中充分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况。后来,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桃符所肩负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美好心愿的春联。
“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说是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年除夕贴桃符,于是就想推广一下。有一年,在除夕之前颁布了一道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春联,贴在门框上,以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大家赞赏。
其间还有一则有趣的故事。朱元璋在巡视时,为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由于这副春联是皇上亲笔书写,因此高悬在中堂,每天焚香供奉,喜得朱元璋又给了三十两银子。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
清朝入关后,有许多满族民间风俗逐渐带到宫廷里来。民间过大年要贴门神,贴春联,清代宫廷也不例外。不同的是,皇家的门神和对联是挂,而不是贴。而且满族人在早期的时候是贱红尚白,春联不是用红纸,而是用白纸或白绢书写。目前在沈阳故宫里还保存着多幅清代的门神和春联,每年春节期间依然悬挂,挂的时间是从腊月二十三到过完年的正月十六。直到乾隆年间,受汉族影响,满族平民的春联才渐渐改成红色。
据《梦粱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此时,春联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春联的种类愈加繁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斤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批”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同时,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这在后文要单独详细讲述。
春联是由中国古代骈体文衍生出来的一种新文体,它借鉴了中国诗歌传统的文学形式,但是又与古代的骈体文和诗歌不同,是一种特有形式的独立文体。它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形式上成对成双,两联彼此相“对”,内容上互相照应,紧密联系。而一副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其具体要求是:上下联字数要相等,上下联词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上下联平仄要相调,最后选好对联的横批。
我童年春节贴过的春联就比较讲究,回忆起来完全符合以上规则,如有一年贴在里屋的春条:“宜入新春二月天,三四桃花开满园;五六七八增百福,九十冬腊过新年。” 贴在中堂家谱牌位的对联是:“宝鼎通迎香结彩,银壶昭感烛生花”。贴在房门的对联:“松竹梅岁寒三友,天地人四海同春”。贴在大门外的对联是:“天赐与一门吉庆,春送来两字平安”。就连猪圈都贴上“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把一年四季的景致、行事和祈福都概括出来了。
另据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世界最早的春联是:“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这幅春联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卷号为斯坦因0610)上,该遗书记录十二副在岁日、立春日所写的春联。该联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较后蜀主孟昶的题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早240年。从而打破世界纪录,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早的春联。
不过,我认为这丝毫不影响后蜀主孟昶在桃木题联的重要意义。一般认为,桃者为五木之精,亦称仙木,故有辟邪镇宅的作用。如盖新房用桃枝钉在房屋四角,以保家宅安宁,大吉大利;迎亲嫁娶用桃枝,意为婚姻美满,富贵平安;逢年过节门边挂桃枝,用来镇宅接福,节日祥和;更有桃木剑,在中国传统习俗中也被认为有镇宅、纳福、辟邪等作用。桃木与民俗的联系太紧密了,春联与桃木联姻为桃符,说桃符为民间春联的始祖,也并不为错…。
七律·门神
诗/刘砚秋
神荼郁垒立门前,芒苇擒妖彩像宣。*1
万里耳闻歌舜乐,千家目睹庆丰年。*2
不求百姓香烟供,只慑贪官利剑悬。
正气扬威华夏境,祥和笼罩染江天。
注释:
*1《山海经》载,神荼郁垒以芒苇之绳捆恶鬼喂虎,后成为中国民间信奉的两位门神。
*2《封神演义》载,神荼郁垒有千里眼顺耳风之能,可洞察秋毫。
作者:刘砚秋
有关春联民间故事 第9篇
有一年腊月二十九,“假孝廉”想在春节期间向来往亲朋显示一下他的“学问”,就把村子里的私塾先生找来,要他代写春联。私塾先生尽管不太情愿,也不得不应付。他大笔一挥,就是一幅。写完,给“假孝廉”念了一遍。这是一幅老春联:“天增日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刚念完,“假孝廉”就火了:“什么什么?天增日月人增寿,都增寿不行,穷小子也增寿吗?你给我改了!”“怎样改?”“改‘娘增寿’;我娘增寿。”
私塾先生心里好气:哼!你也太霸道了。好吧,我今天得排调排调你。于是,说道:“东家,不瞒你说,对联讲究对仗,上联改了下联也得改。不然人家看见会笑话的,说这是哪位写的对子呀,也太没学问了。”“那你就改吧!”“东家,怎样改,还是你说吧。”“假孝廉”有点不高兴地说:“你这人为什么这样啰嗦,只要我娘增寿,你改什么我都行。”说完,一甩袖走啦!
私塾先生想,你走正好,我要的是你走。他拿起笔唰唰唰,另写了一幅。
大年初一,给“假孝廉”拜年的亲朋好友,看到大门上这幅对联,无不笑痛了肚子。
为什么?原来,春联是这样改的:
春联的起源及发展 第10篇
春联一开始不叫“春联”,而叫“桃符”。据说贴桃符的起源很早,当时贴“桃符”是为了用来驱除妖魔鬼怪。传说,古代有一种极其凶残的怪兽,经常作恶,危害百姓,却又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降住它。后来,有两位专门除妖的神仙,他们用桃枝降住了怪兽。于是,民间便传出,直呼偶在门上挂上刻有两位神仙名字的.桃枝,妖魔鬼怪便不敢靠前。后来,这样的桃枝被称为“桃符”,“桃符”便流行下来了。
在五代十国时期,桃符演变成了春联。据记载,当时后蜀主孟昶让张逊在桃木上题词,他写完之后,孟昶觉得不对仗,便又写道:“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中国第一幅春联,而在当时还被成为桃符。后来纸张的出现,桃木换成了红纸。春联真正的出现是在明朝朱元璋时期,当时,朱元璋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于是大街小巷处处贴满了春联。
历史起源
贴春联的“风波” 第11篇
(石 子)
往年过春节时,我总发现,不少人家门上鲜红的“福”字都倒贴着。
今年除夕,爸爸贴春联,我当助手;奶奶边包饺子,边“兼”我和爸爸的“顾问”。刚贴完门联,“顾问”就提醒我们:“别忘了,‘福’字倒着贴!”我问:“好好的‘福’字,为什么偏要倒着贴呢?”奶奶笑了:“傻丫头,你没听人家说‘福倒(到)了’吗?图个吉利呗!”爸爸是个老好人,他边抹浆糊边说“浆糊话”:“倒着正着都是‘福’,就听老人家的……”说着,他拿起“福”字,就要倒着往门上贴。“慢!”我学着港台电视剧中人物的动作、腔调,拦住了爸爸,“待我向奶奶问个明白。”爸爸住了手,“行,听谁的都是‘福’。”“怎么不贴啦?”“顾问”粘着两手面粉,遥控指挥,“贴,倒着贴!”我急了,嚷起来:“奶奶,您这是迷信!”“胡扯!”奶奶一翻眼,“大年大节的,小孩子家,不要乱说!贴,给我倒着贴……”只会“糊”的爸爸向我做了个鬼脸:“倒贴就倒贴……”
虎年春联及横批 第12篇
百年天地回元气 一统山河际太平横批:国泰民安
百世岁月当代好 千古江山今朝新 横批:万象更新
财连亨通步步高 日子红火腾腾起 横批:迎春接福
财源滚滚随春到 喜气洋洋伴福来 横批:财源广进
创大业千秋昌盛 展宏图再就辉煌 横批:大展宏图
春风入喜财入户 岁月更新福满门 横批:新春大吉
春归大地人间暖 福降神州喜临门 横批:福喜盈门
春临大地百花艳 节至人间万象新 横批:万事如意
春雨丝丝润万物 红梅点点绣千山 横批:春意盎然
大地流金万事通 冬去春来万象新 横批:欢度春节
大顺大财大吉利 新春新喜新世纪 横批:万事如意
丹凤呈祥龙献瑞 红桃贺岁杏迎春 横批:福满人间
东风化雨山山翠 政策归心处处春 横批:春风化雨
冬去山川齐秀丽 喜来桃里共芬芳 横批:新年大吉
多劳多得人人乐 丰产丰收岁岁甜 横批:形势喜人
发愤图强兴大业 勤劳致富建小康 横批:科技致富
福旺财旺运气旺 家兴人兴事业兴 横批:喜气盈门
福星高照全家福 春光耀辉满堂春 横批:春意盎然
高居宝地财兴旺 福照家门富生辉 横批:心想事成 和顺门第增百福 合家欢乐纳千祥 横批:欢度春节
和顺一门有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 横批:万象更新
红梅含苞傲冬雪 绿柳吐絮迎新春 横批:欢度春节
欢声笑语贺新春 欢聚一堂迎新年 横批:合家欢乐
欢天喜地度佳节 张灯结彩迎新春 横批:家庭幸福
家过小康欢乐日 春回大地艳阳天 横批:人心欢畅
精耕细作丰收岁 勤俭持家有余年 横批:国强富民
旧岁又添几个喜 新年更上一层楼 横批:辞旧迎新
绿竹别其三分景 红梅正报万家春 横批:春回大地
民安国泰逢盛世 风调雨顺颂华年 横批:民泰国安
内外平安好运来 合家欢乐财源进 横批:吉星高照
年年顺景则源广 岁岁平安福寿多 横批:吉星高照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横批:鸟语花香
日日财源顺意来 年年福禄随春到 横批:新春大吉
事事如意大吉祥 家家顺心永安康 横批:四季兴隆
岁通盛世家家富 人遇年华个个欢 横批:皆大欢喜
天地和顺家添财平安如意人多福 横批:四季平安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楼 横批:四季长安
万事如意展宏图 心想事成兴伟业 横批:五福临门
五湖四海皆春色 万水千山尽得辉 横批:万象更新
喜居宝地千年旺 福照家门万事兴 横批:喜迎新春
一帆风顺吉星到 万事如意福临门 横批:财源广进
一帆风顺年年好 万事如意步步高 横批:五福临门
一帆风顺年年好 万事如意步步高 横批:吉星高照
一干二净除旧习五讲四美树新风 横批:辞旧迎春
一年好运随春到 四季彩云滚滚来 横批:万事如意
一年四季春常在 万紫千红永开花 横批:喜迎新春
一年四季行好运 八方财宝进家门 横批:家和万事兴
迎喜迎春迎富贵 接财接福接平安 横批:吉祥如意
迎新春江山锦绣 辞旧岁事泰辉煌 横批:春意盎然
迎新春事事如意 接鸿福步步高升 横批:好事临门
占天时地利人和 取九州四海财宝 横批:财源不断
壮丽山河多异彩 文明国度遍高风 横批:山河壮丽
虎年春联集锦(五言):
春花含笑意 爆竹增欢声 横批:喜气盈门
黄莺鸣翠柳 紫燕剪春风 横批:莺歌燕舞
千年迎新春 瑞雪兆丰年 横批:年年有余
盛世千家乐 新春百家兴 横批:欢度佳节
虎年春联集锦(六言):
大地歌唤彩云 满园春关不住 横批:春色满园
共享锦绣年华 相伴健康天使 横批:福如东海
喜滋滋迎新年 笑盈盈辞旧岁 横批:喜迎新春
悠悠乾坤共老 昭昭日月争光 横批:欢度佳节
虎年春联集锦(八言):
春联对歌民安国泰 喜字成双花好月圆 横批:国泰民安
春满人间百花吐艳 福临小院四季常安 横批:欢度春节
春满人间欢歌阵阵 福临门第喜气洋洋 横批:五福四海
虎年春联集锦(大于八言):
五更分两年年年称心 一夜连两岁岁岁如意 横批:恭贺新春
春色明媚山河披锦绣 华夏腾飞祖国万年轻 横批:山河壮丽
汗马绝尘安外振中标青史 锦羊开泰富民清政展新篇 横批:春满人间
七言春联及横批 第13篇
2、迎喜迎春迎富贵 /接财接福接平安 ——吉祥如意
3、一干二净除旧习 /五讲四美树新风 ——辞旧迎春
4、民安国泰逢盛世 /风调雨顺颂华年 ——民泰国安
5、五湖四海皆春色 /万水千山尽得辉 ——万象更新
6、占天时地利人和 /取九州四海财宝 ——财源不断
7、万事如意展宏图 /心想事成兴伟业 ——五福临门
8、一帆风顺年年好 /万事如意步步高 ——五福临门
9、一年四季行好运 /八方财宝进家门 ——家和万事兴
10、日日财源顺意来 /年年福禄随春到 ——新春大吉
11、天地和顺家添财 /平安如意人多福 ——四季平安
12、一帆风顺吉星到 /万事如意福临门 ——财源广进
13、一年好运随春到 /四季彩云滚滚来 ——万事如意
14、一年四季春常在 /万紫千红永开花 ——喜迎新春
15、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楼 ——四季长安
16、壮丽山河多异彩 /文明国度遍高风 ——山河壮丽
17、旧岁又添几个喜 /新年更上一层楼 ——辞旧迎新
18、绿竹别其三分景 /红梅正报万家春 ——春回大地
19、内外平安好运来 /合家欢乐财源进 ——吉星高照
20、迎新春江山锦绣 /辞旧岁事泰辉煌 ——春意盎然
21、迎新春事事如意 /接鸿福步步高升 ——好事临门
22、事事如意大吉祥 /家家顺心永安康 ——四季兴隆
23、喜居宝地千年旺 /福照家门万事兴 ——喜迎新春
春联及圣经书法 第14篇
新春对联:四幅(老家3幅,套房1幅)
享春色百花齐放,得神恩万众同欢。横额:欢度春节 新春快乐歌颂主,佳节喜庆赞美神。横额:新年蒙恩 神恩无限千家喜,主爱深长万户欢。横额:共沐神恩省察己过辞旧岁,数算神恩过新年。横额:知恩感恩
电视背景对面:(后面有书法作品供参与)
爱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哥林多前书 第13章
大厅左侧:
箴言
懒惰人羡慕,却无所得,殷勤人必得丰裕。——箴言 第13章4节 好施舍的,必得丰裕;滋润人的,必得滋润。——箴言 第11章25节 口吐真言,永远坚立;舌说谎话,只存片时。——箴言 第12章19节 恨,能挑启争端;爱,能遮掩一切过错。——箴言 第10章12节
敬畏耶和华,就是生命的泉源,可以使人离开死亡的网罗。——箴言 第14章27节 “爱的真谛”或简写成一个字“爱”也行
春联背后的际遇 第15篇
我来到外村,一连走了十几家,村民们都是打开后鉴赏一番后,称赞几句,却一副也未能推销出去。小孩们像追货郎担一样尾随着我,我汗都出来了。随后我终于遇到一位买主,他东掏西搜终于凑了7毛钱,买主谢了又谢,他却不知道,我心里是多么感激他这个给了我勇气的“知音”。
到第四个村子时,对联已只剩5副。我来到一户人家门口,走出来一位戴眼镜的老人,叫住了我:“小子,卖的啥呢?”
“对子。”
“你写的?”他露出很感兴趣的神色,接过我递上的对联,脸上渐渐露出赞许的表情。“不错呵!”老人说,“怎么会想到出来卖联呢?”我情不自禁地将自己的境况讲给了老人听。
“你还剩几副联,我都要了。”我吃惊地看着他。老人拍拍我的肩,笑着说:“乡亲们找我写联子,我年纪大了,手脚开始不利索了,你正好可以帮我这个忙。”说完,不由分说就递给我10元钱,我要找零,他却轻轻按住了我的手,又转身从屋里拿来两本字帖,语重心长的说:“你习的是颜体,刚劲有余,但柔和不足。不妨也练练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帖,博采众长。”我翻开扉页题签,才知老人是从城里退休回来的教师。
老人忽然又脱下手腕上的一块表,说:“这个跟了我多年的表就送给你吧,老是老了点,走时还准。少年人,要惜时呀!”我惊讶得说不出来,极力推辞着。老人那诚挚的目光却有一种让人不容推却的力量。轻轻给我戴上,他说:“正好!唉,你的手腕子跟我一样的瘦!”我的泪水忍不住涌了出来。老人抚着我的头说:“去吧,快黑了,你不成今晚要住我家?”我破涕一笑,给老人深深鞠了一个躬。走了很远,老人还站在原地招手。那一刻起,老人从此在我心中成了一道一辈子的风景。
我回家后将一切告诉父亲,耿直的父亲数落了我一番,第二天就要我提了10斤米酒去感谢老人家。谁知老人家刚走不久,说是被在外地工作的儿子接走了。
七言春联及横批 第16篇
2、柳浪闻莺千里秀,春台卧犬万家安。
3、鸡为岁归留竹叶,犬因春到献梅花。
4、日新月异鸡报晓,岁吉年祥犬看门。
5、金鸡报晓迎春至,黄犬守史接福来。
6、金鸡刚唱丰收曲,黄犬又开幸福门。
7、金鸡有信鸣新日,玉犬无私守旧家。
8、锦鸡报捷摇金步,黄犬迎春跃玉阶。
9、龙翔华夏迎新岁,气搏云天奋犬年。
10、犬守门庭何叫苦,马驰远路不辞难。
11、犬卧宅阶知地暖,鹊登梅萼报春新。
12、犬年财运节节高,犬岁亨通步步眺。
13、神犬看门门户泰,洪钟警世世风淸。
14、雄鸡报福啟金运,灵犬佑安巡玉门。
15、新年伊始山川秀,玉犬初临日月长。
16、日新月异雄鸡去,国泰民安玉犬来。
17、雄鸡喔喔辞旧岁,金犬旺旺迎新年。
18、鸡因富裕纵情唱,犬为平安放胆眠。
19、报晓司晨辞旧岁,尽忠守夜接新班。
20、春光明媚燕莺舞,社会文明鸡犬宁。
21、甲第张灯光吉庆,戌时焕彩乐祯祥。
22、犬护一门喜无恙,人勤四季庆有余。
23、犬为宠物成时尚,鹊报福音过大年。
24、鸡鸣岁尾千家乐,犬吠年头万户安。
25、鸡追日月雄风舞,犬跃山河瑞气生。
26、戌岁兆丰千囤满,狗年祝福四时安。
27、月明柳下虫色静,日照人间鸡犬喧。
28、满门结彩春花放,举世澄明玉犬来。
拓展:春联的成对出现知识
在农村或者小县城时常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特别颜色纸张写的春联:原先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一般都是用红纸书写。但是庙宇用黄纸,家里老人去世了,晚辈家一般从当年起三年不贴红春联,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服丧期满才恢复用红纸,所以白绿黄三色的对联俗称“孝联”“孝春联”或“丁忧联”。也有一些地方头年贴黄对联,次年贴蓝对联,第三年贴绿对联。也有的.地方干脆三年都不贴对联以寄托哀思,故春节贴对联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