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说课稿(精选3篇)
《草原》说课稿 第1篇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草原》。
一、说教材
1.《草原》是五省区藏文教材五年级第一单元第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课文介绍了内蒙古大草原的风土人情, 培养学生的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 藏语文课标要求, 五年级学生在学习藏文的过程中, 要“抓住重点字、词、句, 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根据课标要求, 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情感目标:了解内蒙大草原的风土人情, 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和写作方法。
知识目标:熟记本课中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生字词。
4. 教学难点:解读文章思路。
二、说教法学法
在课堂教学中, 运用启发、引导等教学手段, 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
教具:黑板, 有关内蒙草原的图片资料。
三、说教学流程
在这节课中, 我共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1. 谈话式导入
草原对于藏族学生来说, 并不陌生, 因此我对学生说:“同学们, 我们从小就生活在草原上, 对于青藏高原上的草原来说, 我们并不陌生, 谁来给同学们简单地介绍一下自己家乡的草原?” (学生回答略) 教师继续说:“是的, 刚才介绍的自己家乡的草原都各不相同, 那么你们还想了解其他民族的草原吗?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同去内蒙大草原观光旅游吧!”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 我的设计意图是激发学生兴趣, 走进文章了解内蒙草原的兴趣。】
2. 初读课文, 了解大意
利用课件出示有关内蒙草原的图片资料, 同时结合图片让学生阅读课文, 并提出阅读要求:借助藏文字典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同时, 尽可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藏文新课标要求藏文教学要重视朗读与语言交际能力, 因此, 在这一环节中,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得, 着力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自主学习, 识字解词
借助藏文字典学习生字词。
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我重点指导难懂的词义。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 我的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突出学生的主题地位。】
4. 默读课文, 理清层次
在默读课文前, 我将提出让学生思考的问题:课文第2~5自然段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第1自然段与整个文章是什么关系?
学生读完后讨论、交流, 总结得出:课文第2~5自然段分别是作者到内蒙大草原后所见、所闻、所感顺序写的, 第1自然段与整个文章总分关系。
小组讨论分段, 并概括段意。
《草原》说课稿 第2篇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课《草原》。我的说课准备从七个方面进行。
一、说教材
《草原》是一篇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精读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进入内蒙古大草原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受到内蒙同胞热情款待的情景。作者用极其清新,优美的语言,把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团结。文章在表达上颇具特色。
一是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这样安排使全文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
二是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三是情景交融,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点:
1、会认“渲、勒”等6个生字;会写“毯、渲”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并理解“渲染、绿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3、揣摩优美语言,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书法情感的方法。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是:品味优美语言,体会表达方法,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四、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课标还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准备采用自主探究,点拨引导,自读自悟,大量实践的教法和学法。
五、说课时安排
本课我打算用2教时完成。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说课的完整性,我将本文教学的全过程陈述如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把吉祥三宝一家带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吉祥三宝他们想带大家一起去神游他们美丽的家乡。“此时,我将会播放《吉祥三宝》的视频声像,让学生对吉祥三宝的家乡内蒙古大草原充满了期待和幻想,这时我会在黑板上板书课题”草原“、
(二)新授
这一环节,我准备采用”四步法“教学,即”读文、探究、积累、练习“、(在黑板上写出”四步法“)
1、读文
(1)自由读(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
(2)检查读(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
(3)指名读
2、探究
学生再次自由读文,完成以下任务(可以自主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
(1)给文章的每个自然段拟一个四个字的小标题
(小标题是:景色优美、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
(2)在第一段中找出,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草原景色优美,如:哪里的天比别处更可爱,空气,愉快。
那些小丘的线条流入云际。引导学生抓住”渲染、勾勒“进行理解。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
板书:空气清鲜,天空晴朗,一碧千里,翠流
(3)认真读文,说说草原上的人是些什么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
(4)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并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让读者体会到蒙汉两族人民深厚的情谊。
3、练习
为了将知识内化成能力,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按要求改写句子
1(改为比喻句)
2(改为拟人句)
《草原》说课稿 第3篇
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七年级音乐第四单元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的内容。课中选取了蒙古族民歌《牧歌》和根据它改编的无伴奏合唱。《牧歌》歌词流露出强烈的感叹、赞美之意,蓝天、白云、绿草、羊群展现了一幅令人神往的草原画卷。旋律分为4小节旋律起伏不大,音调相似。无伴奏合唱在表现形式上与单一声部不同,通过人声不同音色的组合营造了淳厚的音响空间,在声音造型上具有较强的艺术性。从歌曲表现上看该合唱在歌词意境上较原民歌有了扩展,由原民歌的“触景生情”扩展为“远景近景情景交融”三个层次。作者用合唱营造出“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草原场景。揭示了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愉快的心情及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2、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欣赏和学会演唱《牧歌》,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点;探究低地域文化对草原民歌的影响,体验内蒙民歌的独特魅力。
能力目标:通过对比、情景展示、体验等教学过程,使学生认识民歌特征与地域文化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和勇于探索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眼睛与心灵的对话,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说学情
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掌握的音乐基础知识较少,把握音乐的情绪和表现音乐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和提高。对于农村初中的学生,他们从小就很少跟音乐接触,因此,对学习音乐的兴趣不够浓厚,还缺乏一定的主动性、积极性。想要让学生很好而又迅速的掌握音乐知识,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运用大量的图片视频结合音乐让学生直观感受,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力。
三、说教法
针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听唱法、谈话法、表演法等。
四、说学法
从本课的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如下学法:整体感知法、视听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实践法。
五、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一、体验
1、导入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由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风土人情,造就出千姿百态的中华音乐文化。现在让我们伴着歌声来到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播放《蒙古人》,边听边观赏草原风光。)师:请同学们把你所看到和听到的美丽的东西告诉大家,并谈一下你的感受。生:看到了美丽的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听到了腾格尔演唱的《蒙古人》。老师要带我们去看内蒙古大草原,听魅力无穷的蒙古族民歌师:那就让我们一起体验一下蒙古族民歌的无穷魅力吧!(板书课题)
2、学唱歌曲听:播放《牧歌》。师:请谈一下你对歌曲情绪、风格特征的认识。生:《牧歌》是一幅有着丰富色彩的美丽画卷,是一首赞美家乡美丽富饶的赞歌。旋律悠扬、动听,节奏舒展、宽广,速度较慢,有颤音及很长的拖音。再听:再次播放《牧歌》。师:你认为旋律的节奏有什么特点?生:第1、2小节与第5、6小节、9、l0小节在节奏上相同,即:X X │ XX听唱:(第三次播放)请学生轻声和着伴奏哼唱旋律。再唱:让学生自主选择分别采用:全班齐唱、小组唱、领唱、对唱、表演唱等形式熟悉巩固歌曲。唱谱:歌曲唱熟之后,请学生集体视唱歌谱。在演唱中教师提示学生注意:歌唱时的呼吸、换气、咬字吐字、长音的拍数、力度的把握、演唱的情绪等。
二、探究
1、欣赏听: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播放录音)师:通过聆听,你认为什么是无伴奏合唱?这首无伴奏合唱《牧歌》与我们刚才唱过的《牧歌》在演唱方式及感受上有什么不同?生:无伴奏合唱就是没有乐器伴奏的合唱。演唱方式上前一首独唱,后一首是合唱。无伴奏合唱比独唱更能表现出草原的空旷、一望无际,给人的感受更加丰富再听:播放无伴奏合唱《牧歌》。(进一步感受无伴奏合唱的音乐魅力)
2、播放草原风光的影片师: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的知识介绍蒙古族人民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及蒙古人的性格,并谈一谈地域文化与其民歌的联系。生:住蒙古包、游牧生活、骑马、蒙古族人热情好客。招待客人时,首先摆上奶酪、奶油,各种面制干粮和奶茶,喝完奶茶后还要敬酒。蒙古族特别尊敬长辈和教师。无论何时,对年长的人都称“您”,进门、入座、喝茶、吃饭、敬酒等都礼让年长的人。
3、探究结论
师、生:内蒙古独特的地域特征,造就了勇敢、豪爽、粗犷热爱艺术的蒙古族人民,造就了他们独特的音乐形式
三、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