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产生范文(精选9篇)
城市产生 第1篇
1 城市综合体的定义
所谓城市综合体,即国外所称的HOPSCA(Hotel,Office,Park,Shoppingmall,Convention,Apartment的首字母缩写),是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酒店、会展、餐饮、娱乐和交通等各个功能复合、互相作用、形成价值链的高度集合化的建筑群体[3]。城市综合体不等同于建筑综合体和中心商务区,它包含了中心商务区和建筑综合体的部分内容却又不尽相同,其含义和内容更为广泛。城市综合体已经不单单局限于一个建筑或者几个功能,而是多个建筑和多种功能相结合的产物。由于它基本具备了现代城市的全部功能,所以也被称为“城中之城”。
2 城市综合体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2.1 城市综合体产生的历史背景
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颁布的《雅典宪章》把城市划分定义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功能,从此人们进入了一个强调独立分区的时代。然而,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单一功能的区域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方便快捷和效率的追求,而越发拥堵的交通则成了人们在不同功能的区域间活动的阻碍,于是城市综合体便应运而生。随着20世纪法国拉德芳斯建成第一个城市综合体项目以来,这种业态在世界各地均取得了巨大成功,也渐渐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在国外,美国的洛克菲勒中心、日本的六本木等城市综合体已经成为了取代单一功能分区体现城市繁华的标志。而在我国,随着近几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综合体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个城市,如北京万达广场等。
2.2 城市综合体产生的原因
城市综合体既是城市聚集的形态表现,是城市进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又是经济发展下的产物。其产生的原因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用地和人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使得城市出现了用地紧缺的现象。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和安置大量的人口成了我们关注的焦点,城市综合体随之产生。它是一个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建筑群,高效节约的利用了有限的土地资源,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土地紧缺的问题。另外,优越的地段也是促成城市综合体产生的原因。它们首先出现在城市中心、副中心或者交通便利的地段,优越的区位使得各种商家在此聚集开发建设,渐渐的形成了一个多功能的区域,也就是城市综合体的雏形。
2)社会与经济需求的变化和人们对高生活品质的追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购买力不断增强,人们开始不仅仅满足于现状的生活状况,开始追求一种更为高效、舒适、高品质的生活。如在居住的同时对居住区绿化和物业管理的高要求,在劳累忙碌的工作后能够很快的回家休息,或者尽快的去公园、商场或者娱乐场所进行放松和释放压力,而不是还要面对拥堵的交通。这就要求在区域内必须有多样的功能来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城市综合体也随之产生,成为人们追求的热点。
3)交通。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密切,传统的功能分区出现了诸多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交通拥堵。由于功能分区必然带来大量的人员跨区流动,交通的压力就会非常巨大。而城市综合体即是将多种功能自然的融合在一个区域内,人们在一个小的区域内就可以满足诸如购物、居住、工作、休闲等多种需求,它的产生既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减少了人员的流动,缓解了人员流动带来的交通压力。
3 城市综合体的发展趋势及面临的问题
3.1 城市综合体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城市化的加快,人口土地问题的日益严重,我们开始意识到城市不能仅仅只有一个中心,城市综合体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城市综合体在未来的发展将会从单一的城市中心和若干个副中心城市综合体发展为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甚至出现郊区城市综合体。它们普遍位于城市交通便利位置优越的地段,沿交通沿线和交通枢纽分布,为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提供活力和便利,类型也将更为多种多样。
3.2 城市综合体发展的可能性
3.2.1 城市综合体的自身优势
城市综合体之所以能够发展迅速,有其自身的优势。其功能复合性相较于传统的单一功能更能够实现生活和工作的紧密联系,有利于吸引人口的聚集和开发商的投资,从而带动经济发展,且功能齐全,抗风险能力强。其便利的交通有利于人流的集散和信息的交流。
3.2.2 外部因素的作用
城市综合体的发展除了其自身的一些优势,还有一些外部因素的作用,如国家政策、开发商投资、科学的管理等等。
3.3 城市综合体发展面临的问题
城市综合体已经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一大趋势,然而在发展的同时,城市综合体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过剩问题和竞争问题。由于城市综合体的这些优势,开发商从中嗅到商机,于是城市中开始出现大量城市综合体的开发建设,导致城市综合体开始隐隐有了过剩的危机。优越的区位又是开发商们争抢的宝地,而这些城市综合体的“扎堆”出现,也给商家带来了竞争问题。这些盲目的开发不仅不利于人们的生活,也给城市综合体的发展带来了危机。
2)千篇一律问题。由于开发商急功近利的建设和盲目的照搬复制城市综合体的成功案例,或对其了解不够深刻,导致城市综合体出现了缺乏特色和千篇一律的问题。而盲目的复制忽略地方需求也导致城市综合体后期的发展并不能达到预期目标,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3)管理不规范,开发商后劲不足。由于城市综合体具有功能复杂性这个特征,因此其开发涉及的层面也相当广阔。许多开发商由于看到商机却缺乏相关的人才,没有进行科学的评估、开发和管理,导致建成后城市综合体很难继续发展和吸引人们入住。
4)周期变化的问题。城市综合体的用地年限一般都长达几十年,而在这几十年中,城市的中心可能会随着城市的发展产生变化,城市综合体的地位和业态需求也可能会随之而改变,如何处理好这些动态的问题,也是城市综合体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3.4 对城市综合体未来发展的一点建议
针对上述城市综合体发展中可能面临的一些问题,在这里给出以下一些建议:
1)合理进行选址,发扬自身优势。针对城市综合体的过剩问题,合理的进行选址尤为重要。其实城市综合体发展数量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科学的选址而盲目的进行建设,在不适合的区域进行建设。而针对竞争问题,开发商应该在进行多功能开发的同时着重发扬自身优势,对自身进行明确定位,加强自身特点建设。如可以突出购物、文化娱乐或者电子商品等优势,从而提高自身竞争力。
2)打造特色城市综合体。针对千篇一律的问题,我们提倡城市综合体的建设应该具有个性,能够体现城市的特色,能够代表城市的形象。在建设中要针对地方的需求进行调查和建设,而不是盲目的照搬。
3)制定合理的管理方针。我们建设城市的目的不在于建设,而在于生活和使用。因此后期的管理在城市建设中也尤为重要。由于城市综合体功能的多样性,其管理也是复杂的。既有整体系统的管理,又有各个部分的管理如酒店管理、居住区物业管理等等。若管理不当,城市综合体就很难良性发展下去。因此城市综合体的开发建设中要制定合理的管理方针,可以由开发商管理也可以招聘专业的管理公司进行管理。
4)用发展的、动态的眼光进行规划建设。由于城市综合体发展过程可能会进行地位和需求的变化,需要对其业态和定位进行调整才能继续发展,因此我们在初期规划建设的时候要用发展的、动态的、有前瞻性的眼光来进行规划,充分考虑长远城市的发展情况和城市综合体可能出现的变化和问题,预留一定的变化和发展调整的空间,而不是只看到眼前的利益。
4 结语
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其深厚的背景和原因,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城市综合体也是如此。任何的事物发展也都是机遇和挑战共存的。我们在看到城市综合体的诸多优势的同时,也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面临的挑战,而不是盲目的开发建设。我们只有理性的对待城市综合体的产生和发展,认识到其优势的同时看到其发展中的问题,用长远的、发展的、科学的眼光来对待城市综合体的建设,才能让其真正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摘要:对城市综合体产生的原因和背景进行了分析,并对城市综合体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指出了目前城市综合体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一点建议,并提出应理性的对待城市综合体的建设。
关键词:城市综合体,产生背景,发展,挑战
参考文献
[1]程强,许晓蒙,石娟,等.城市综合体的形成基础研究[J].生态经济,2010(12):163-166,177.
[2]罗健中.打造成功的中国城市综合体[J].北京规划建设,2010(4):95-98.
城市产生 第2篇
喻文昊
(广西大学 环境学院,广西 南宁530004)
摘要:现阶段随着城市工业发展的加速,以及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污水排放量急剧增加,城市的河流黑臭已经成为我国许多大、中城市共同存在的污染问题。本文在分析探讨黑臭水体产生机理的基础上,总结国内外目前的黑臭水体处理方法,并提出可用于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黑臭水体;产生机理;治理方法
Review of Mechanism and Control methods of Black and Stink in
Urban Rivers
Yu Wen hao(College of Environment,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 530004)
Abstract: At the present stage,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ndustri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rapid growth of urban population.The quantity of wastewater effluent increased dramatically.Black and stink of urban river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ollution problem in many large or medium-sized cities of China.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mechanism of producing the black smelly water,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current black smelly water treatment methods, and puts forward the feasible suggestions that can be used for practical operation Key words: Black and stink water;Mechanism of production;Control methods
前言:目前我国的城市地表水污染现状非常严峻,据最新的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七大水系的409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符合Ⅰ-Ⅲ类水质,Ⅳ-Ⅴ类水质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59.9%,27.3%和16.4%。特别是城市河流黑臭问题突出。如上海的苏州河,宁波的内河,南京的秦淮河常州的大通河等等。[1]
黑臭水体的处理方法大致分为物理,化学以及生物法。物理法和化学法对于处理黑臭水体存在费用高,并且化学法会存在二次污染的危害。但是目前国外的一些应用表明物理化学方法在一些处理实例中仍然效果良好,对于某些只采用生物法处理效果不达标的污水有较好作用。黑臭水体产生机理
黑臭水体是水体有机物污染的一种极端表现,大部分水体黑臭机理基本一样,它是由于水体缺氧,有机物腐败而造成的。当大量的有机污染物进入水体,在好氧微生物的生化作用下,消耗了水体中大量的氧气,使水体转化成缺氧状态,致使厌氧细菌大量繁殖,有机物腐败、分解、发酵使水体变黑、变臭。
于玉斌,黄勇在2010年对水体黑臭的机理展开的总结表明对水体水体黑臭机理的研究可分为两部分。[2]
1.1 致黑机理
①以固态或吸附于悬浮颗粒上的形式存在于水体中的不溶性物质,②是溶于水的带色有机化合物(主要是腐殖质类有机物)。在不同厌氧微生物的参与下会发生反应产生FeS等黑色沉积物,并且被水中的微小悬浮物质吸附,部分沉积于水底的也会在水底厌氧反应产生的气泡的托浮作用下重现进入水体。
1.2 致臭机理
发黑水体产生臭味途径有多种,以三种比较突出① 大量有机物在厌氧菌作用下发生分解,其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中有一系列的硫化氢、氨、硫醇等发臭物质产生,引起水体发臭。② 通过对腐殖物质的分析,从腐殖酸、富里酸的酸水解产物中得到的近20 种氨基酸和大量游离氨,这些氨基酸在水体中以脱氨基作用、脱羧酸作用以及某些细菌如变形杆菌分解含硫氨基酸等3 种分解方式,产生了大量的游离氨臭气和具有相当臭味的胺类、硫化氢以及具有特殊恶臭的硫醇类物质[3]。③ 厌氧条件下由厌氧放线菌分泌产生的土臭素和异茨醇。这类发臭物质的嗅阈值为0.05 ~ 0.1 μg/L,极低浓度就容易引起强烈的臭味效应[4]。黑臭水体的一些国内外处理方法
2.1 物理修复
目前主要的物理处理方法包括截污、调水、清淤等水利工程,以及机械除藻、引水稀释、人工造流等.[5]
2.1.1 污泥疏浚
其中疏浚既清淤能较好的处理水底污泥,对污泥进行再利用。并且随着轻质疏浚材料的发展,以及科学的疏浚方法。疏浚对水体产生的二次环境影响越来越小。其中Shepsis Vladimir等人采用轻质疏浚材料,将淤泥吸到轻质软管中,能有效防止疏浚过程中对底泥的扰动而造成的二次污染。[6]
2.1.2 河道曝气
河道曝气生态净化系统以水生生物为主体,辅以适当地人工曝气,建立人工模拟生态处理系统,以高效降解水体中的污染负荷,改善或净化水质,是人工净化与生态净化相结合的工艺。[7]
2.2 化学修复
化学修复方法, 如化学絮凝处理技术、加入铁盐促进磷的沉淀、加入石灰脱氮等, 虽然见效快、效率高, 但是易造成二次污染。
[8]2.3 生物修复
生物修复是目前最为受欢迎的黑臭水体修复方式。其具有很多优点,包括节约成本,处理效果好,不耗能或者耗能少,另外这种技术不会向水体投放药剂,避免了二次污染。
现阶段的生物修复技术比较繁多,大致可分为植物修复,动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其中微生物修复技术近几年来发展迅速,己经成为一种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俱佳的、解决复杂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手段。[9]下面着重介绍几种比较流行的处理方式。
2.3.1 光合细菌法处理黑臭污水(PSB)
曾 宇,秦 松于1997 年3-4 月在滇池草海及其流域的鱼塘和大观河进行试验。实验结果显示用光合细菌净水剂处理污水对各主要污染物去除率分别为:BOD5: 81.4%78.9%、TN:63%52.5%、SS: 72.6%-93.3%。结果证明光合细菌对于污水特别是高浓度有机物污水处理有很好的效果。[10]
2.3.2 生物复合酶处理黑臭污水
汪红军,胡菊香等在2006年利用美国引进的一种生物复合酶(Bacto-Zyme)在最适条件下对在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试验基地所模拟的城市河道的处理显示。从第5 天开始, 各指标明显下降, 随着时间的推移, 效果更加显著。20 d后, 水体由严重黑臭变为淡绿无臭。结果表明生物复合酶处理黑臭水体, 改善水环境具有显著效果。[1]2.3.3 微生物群
最为常见的有日本琉球大学比嘉照夫教授研制的EM。包含了10属80多种微生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光合细菌类、放线菌类、酵母菌类和乳酸菌类。
另外在大多数实际生物修复工程中都会应用的土著微生物,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土著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潜力巨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接种的微生物在环境中难以保持较高的活性以及工程菌的应用受到较严格的限制。
结语:综合以上国内外处理实例,可以看出,其中微生物处理方式以其的巨大优点,成为处理污水最为有效,实用的方式。但是,如果单一投加微生物处理,仍然有DO不足,氮磷效果去除不理想等各种缺点。所以以目前的各种实验综合来看,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综合利用,是最为现实并且效果最为理想的方式。而对于某些特殊情况则可以根据处理要求以及经济条件进行适当调整,例如美国等有采用直接在污染底泥上放置覆盖物的方式阻止底泥的二次污染,效果也较为理想。
对于我国来说,污水处理工艺对比国外起步较晚,相对落后。因此可在学习国外工
艺的基础上,结合所要处理的水体的实际情况,综合利用各种处理方式,自主研发合适的黑臭水体处理方式。
参考文献
城市产生 第3篇
暴雨是指降水强度很大的雨,常在积雨云中形成。中国气象局规定,每小时降雨量16毫米以上、或连续12小时降雨量30毫米以上、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或以上的雨,称为“暴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1年对全国351座城市的调研表明,2008-2010年的3年间,全国有62%的城市发生过暴雨内涝,发生3次以上暴雨内涝的城市有137座。城市暴雨内涝灾害直接影响了城市运行、居民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已经到了不能不正视,不能不做长远打算,采取减轻对策的时候了。
一、城市暴雨内涝灾害产生原因
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快速城镇化,城市暴雨内涝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面临的共同问题,对社会生活和经济产生严重的影响。我国城市连遭暴雨袭击,且有越来越频繁和严重的趋势。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其产生原因可归结如下。
一是气候变化引发的水循环变化。全球变暖正在改变水的循环,导致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由于城市人口密度增加,产生人为排热,加上空气污染和热岛效应,又导致水循环的进一步改变,从而引起城市微气候的改变。城区大量空气污染促使凝结核的增加,致使降雨量增加。城市热岛效应使预城区(pre-urban area)降雨量减少,城区降雨量大大增加。这些因素都会造成城区暴雨更为频繁、强烈,而且不确定性增加,更难以预测和预报。沿海城市地势平坦,如暴雨时恰逢外河道发生高水(潮)位时,会影响到城市排水能力,内河水无法外排。同时,为保护防汛墙等设施安全,防止河水漫溢,防汛泵站停泵,从而造成暴雨积水。特别是遭遇风、暴、潮“三碰头”时,情势更加严峻。
二是城市发展和建设引发的地面自然滞、蓄雨水能力降低。(1)很多低洼地段和小型水体,如水塘、水池和水沟被填没,上面盖起了房子。(2)原有的大量透水地面,如绿地、田园等,变成用混凝土、砌体或沥青铺设的、硬质的、不透水地面或路面。如北京市不透水地面面积占总地面面积的比重,从1959年的61%,增加到2000年的77%和2005年的86%。(3)很多城市住宅小区,在整个用地范围里,地下全部用来停车,基地保水难以保障。(4)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绿地面积则在减少。如北京市2005年建成区面积为1210平方公里,比1973年增加6.58倍;而1983年到1985年,北京城区的绿地面积则减少了16.4%。这样,雨水自然流动模式就会大大改变,从而造成土壤水分蒸发蒸腾损失总量(即通过蒸发作用,从土地,水体表面以及植物叶片蒸腾释放到大气中的水分)降低,径流系数和洪峰流量提高,排水系统内雨水流经时间缩短,从而导致渗透率低和洪水风险高。例如2012年7月21日北京市暴雨时,径流系数为0.51,城区降雨量一半以上(约2亿立方米)形成地表径流。
三是排水管渠等防涝设施的排水能力不足。表现在:(1)较多老城区的设计降雨重现期标准偏低,现行《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1年版)的设计重现期虽然提高到1-5年,根据重现期校核排除地面积水的能力用的重现期提高到3-10年,甚至50年或以上,但同发达国家城市的标准相比,仍然偏低(如美国纽约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为10-15年,东京是5-10年,巴黎为5年),当遭遇超标准暴雨时,仍然会造成积水。(2)日常维护差,暴雨发生时,排水管渠等常有堵塞或排水不畅等情况。(3)排水系统改造,使原有系统的服务区域范围发生变更,泵站与管道系统排水能力不匹配。
四是人为因素。如,长期超采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地势低洼地段,容易造成暴雨积水;建设管理不善造成建筑垃圾或居民生活垃圾堵塞或淤积管道,导致排水不畅,局部地面积水;泵站故障停泵,导致积水;景观大道改造覆盖或破坏窨井盖,不但影响泄水,而且使大量建筑垃圾落入下水道,造成下水道淤塞。
五是公众认知缺乏,灾害信息不能及时送达市民。如,北京市2004年7月10日暴雨,气象部门提前做出预报,通过气象预警塔、声讯电话等向公众发布信息,但大多数市民并没有获知相关信息。这样,往往由于处置不当,市民误入低洼积水深的地段,造成人员伤亡。
二、城市暴雨内涝灾害减轻策略
城市暴雨内涝灾害是气候变化和暴雨降落、城市发展和规划建设、排水管渠等防涝设施和人的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暴雨降落,我们很难控制,只能摸清规律,做出预测预报,同时注意减少空气污染和热岛效应。排水管渠等防涝设施是防止灾害的重要条件,但要改变目前许多城市排水防涝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调蓄雨洪能力不足的情况,需要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只能做出规划,逐步实施。人的活动、城市发展和规划建设相对比较容易控制。目前城市应急管理能力和群众防涝知识不足,城市发展和规划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但如着力去抓,应可奏效。我们不能控制暴雨,但可以为“雨”找出路。出路无非四条:排走,渗透,滞、蓄和利用。
根据多年各地的洪涝灾害和减灾实践,城市暴雨内涝灾害减轻策略可以归结如下。
一是按照国务院和住建部的要求,认真编制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国务院办公厅于2013年3月25日发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23号)。通知要求:2013年汛期前,各地区要认真排查隐患点,采取临时应急措施,有效解决当前影响较大的严重积水内涝问题,避免因暴雨内涝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2014年底前,要在摸清现状基础上,编制完成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规划,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改造,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为落实此通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3年6月18日下发了《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要求参照《大纲》抓紧编制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为5年,2014年6月30日前报送住建部城市建设司。如果认真编好这个规划,并落实实施,城市暴雨内涝灾害必将大大减轻。
二是按照《大纲》要求,通过三个标准,采取综合措施,达到规划目标。《大纲》提出了三个标准:(1)雨水径流控制标准。要求根据低影响开发理念,结合城市地形地貌、气象水文、社会经济发展等情况,合理确定城市雨水径流量控制、源头削减标准以及城市初期雨水污染治理标准;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应最大程度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系统和水环境的影响,新建地区综合径流系数应按不对水生态造成严重影响原则确定,一般不宜超过0.5;旧城改造后的综合径流系数不得超过改造以前,不得增加既有排水防涝设施的额外负担;新建地区的地面,应有40%以上为透水性地面。(2)雨水管渠、泵站及附属设施规划设计标准。要求城市管渠和泵站的设计标准、径流系数等设计参数应根据现行《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的要求确定。其中,径流系数应该按照不考虑雨水控制设施情况下的规范规定取值,以保障系统运行安全。(3)城市内涝防治标准。要求通过采取综合措施,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36个大中城市)中心城区能有效应对不低于50年一遇的暴雨;地级城市中心城区能有效应对不低于30年一遇的暴雨;其它城市中心城区能有效应对不低于20年一遇的暴雨;对经济条件较好且暴雨内涝易发的城市可视具体情况采取更高的城市排水防涝标准。这三个标准比原来的标准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大纲》明确规划的目标是:(1)发生城市雨水管网设计标准以内的降雨时,地面不应有明显积水;(2)发生城市内涝防治标准以内的降雨时,城市不能出现内涝灾害(各地可根据当地实际,从积水深度、范围和积水时间三个方面,明确内涝的定义)。(3)发生超过城市内涝防治标准的降雨时,城市运转基本正常,不得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这些目标如不采取得力措施难以实现,因为,发生超过城市雨水管网设计标准的降雨时,难以保证“不能出现内涝灾害”;发生超过城市内涝防治标准的降雨时,难以做到“不得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要想实现上述目标,关键是采取综合措施,笔者认为,应包括蓄、滞、渗、用、排等多种方案及其组合。如: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改造;河湖水系整治和排水出路拓展;利用下沉式绿地、植草沟、种植屋面、人工湿地和下沉式广场、运动场、停车场等场地等蓄、滞雨水;新建地区的地面应有40%以上为透水性地面;建设地下调、蓄设施,如地下水库、地下河、高层建筑物的地下蓄水空间等;收集雨水,经过简单处理后,用于浇灌绿地、洗车和清洁道路;雨污分流;排水分区;雨水资源化利用;建立城市排水防涝数字信息化管控平台,等。
三是制定暴雨灾害应急预案,提高全民防涝减灾意识,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有信息、有组织、有训练的防灾社区。包括:大力宣传防御暴雨灾害知识;制订全市整体暴雨灾害应急预案,协调实施,避免各个部门各自行事;及时将暴雨信息,如降雨预报、道路积水、交通拥堵等情况,通达公众,使其避开受灾地段;在可能积水或已经积水的低洼地段,设置醒目标志,配置排涝设备,加强巡护,避免驾车人员误入;平时检查暴雨时电线杆是否会倒塌,电线是否会落地,以避免人遭雷击;检查暴雨时老旧房屋是否会倒塌伤人,并做处置,等。
台湾作家龙应台曾经说过:“考量一个城市,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3个小时。如果你撑着伞溜达了一阵,发觉裤脚虽湿却不肮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国家;如果发现积水盈足,店家的茶壶头梳漂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这大概就是个发展中国家。”
显然,我们现在还是发展中国家,城市暴雨内涝造成的灾害难以完全避免,但是,只要上下齐心协力,在我们进入先进国家的行列时,龙应台先生所描述的前一个景象,一定会在我国受到暴雨威胁的城市呈现。
参考文献
[1]Congying Li, Ecohydrology and good urban design for urban storm water-logging in Beijing, China, Ecohydrology and Hydrobiology, Vol.12, No.4, p.287-300, 2012.
城市电磁辐射污染的产生与危害 第4篇
1 城市电磁辐射污染的产生
我国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 城市经济发展成绩十分喜人, 但是电磁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城区的区域空间电磁环境非常恶劣。针对城市电磁辐射污染的产生源头, 其中涉及到的方面较为复杂, 以下笔者就其中较为主要的方面进行简要论述。
1.1 电视广播发射塔
一般情况下, 广播电视台的发射塔建在人口密集的市区中心, 这样规划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市区内能够具备较高的场强, 从而使得该广播电视的收听效果更好。我国的电视和广播调频频率一般属于超短波和分米波段, 该电磁波沿着空间直线进行传播。另外, 电视和调频设备等一般都安装在同一个发射台上面, 但是电视以及调频大线大部分都会安装在桅杆上面, 这样的安排容易使得这两种发射天线发射出的电磁波对于四周的环境造成电磁辐射污染。这种情况产生的电磁辐射污染一般范围比较大, 对于整个城市的区域环境建设会产生极为消极的影响。
1.2 个人通讯工具
目前, 移动电话在居民中的普及率极高, 几乎每个居民手中都配备有至少一部移动电话。移动电话属于一种非常先进的无线和有线接力的通讯工具, 并且凭借其重大优势颇受广大居民的喜爱。移动电话主要凭借发射电磁波来传递相关信息, 其本身的发射功率较小, 但是当通话的时候手机天线距离人脑较近的时候, 如果通话时间较长, 对于人体的健康非常不利。手机产生的电磁辐射主要危害的是个人的身体健康, 其对于环境并没有很大的影响。
1.3 高楼顶部移动通信站
城市中高楼数量众多, 高楼顶部移动通信站的使用越来越多, 这对于城市电磁辐射污染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 我国移动通信网主要包含移动电话网、无线寻呼网等, 它们的相关工作频率主要也是超短波和分米波段, 电磁波为空间直射波的传播方式, 各个通信网主要由中心站等组成。高楼顶部的移动通信站的定向天线的高度如果低于周围的建筑物, 天线的主射方向面对着敏感建筑群的距离较为靠近, 那么其中涉及到的电磁干扰就会较为严重。另外, 如果居民楼顶层上面有多个网站, 例如电话天线和寻呼等, 电磁波为复合频率场的影响就较为强烈, 产生干扰。
2 城市电磁辐射污染的危害
通常情况下, 城市电磁辐射污染主要有: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引爆引燃危害以及干扰危害[2]。电磁辐射对于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分别为人群和人体。对于人群的危害主要表现在遗传上面, 而对于人体的危害表现在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上面。对于在一定强度的电磁辐射的环境下面工作时间较长的人, 电磁波的干扰能够对于人体组织内的分子原本的电场产生影响, 并且会对组成脑细胞的各种类型的生物分子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破坏。因此, 如果人体长时间暴露在不安全的辐射环境下, 那么人体内的细胞就会产生大面积的损伤。很多已经经历了较大强度的电磁波辐射的人群已经产生了一些病态的反映, 例如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等方面都会出现问题。
除此之外, 城市电磁辐射污染还会产生较为严重的电磁干扰, 并且破坏建筑物以及一些电气设备。假如长期生存在电磁辐射的区域内, 很多植物将面临着死亡。例如, 微波发射站面对的树林, 这可能会造成大面积的植物死亡。电磁辐射还有可能会泄露个人电脑机密, 电磁波向外泄露的方式和途径有很多, 例如电脑本身以及电源线和电脑的一些外围设备等。因此, 城市电磁辐射污染带来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 在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 应该更多地注意城市电磁辐射污染的因素, 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的危害范围。
3 结语
城市化建设虽然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积极影响, 但是其中隐含的污染问题对于整个人类未来的影响十分严重。因此, 在未来的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 相关的规划部门应该将城市电磁辐射污染纳入评估范围内, 调查和研究城市电磁辐射污染的产生源头和思考解决办法, 促进我国的城市建设[3]。笔者主要讨论了我国城市电磁辐射污染的危害等问题, 以期为促进我国的城市发展提供帮助。
摘要: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在近几十年来发展较为迅速, 城市化的发展也随之增速, 城市的广播电视发射系统以及通信系统等一些基础设施都得到了广泛的开发和运用, 城市中的公建等的人为电磁辐射水平急剧上升。因此, 城市电磁辐射污染问题日益浮现, 引起了社会广届的重视。笔者主要讨论城市电磁辐射污染的产生和危害, 以期能够为促进我国城市建设提供帮助。
关键词:城市,电磁辐射污染,生态安全,污染环境
参考文献
[1]孙遥, 徐冠立, 管登高, 雷停, 龚赢赢, 孙传敏.城市电磁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对策[J].电讯技术, 2012, (04) .
[2]岑丽.城市电磁辐射污染现状问题与防治对策[J].经营管理者, 2014, (15) .
城市产生 第5篇
供销差率是燃气企业管理和经济效益等水平高低的指标之一。供销差率是指一个时间段内燃气的总供应量和总销售量两者之差与总供应量的比值。这个比值的高低直接反映了燃气企业的经济收益好坏, 也间接反映公司内部的管理质量, 意义重大。影响供销差率的原因众多, 如门站的计量, 管道的设计和施工、材料的采购和使用、燃气输送过程的管理、以及整个管网的巡逻检查、抄表是否规范等。
2 供销差率产生的主要原因
按照从建设管网到用户使用的顺序分析供销差率影响因素, 包括中途损耗的部分, 用户非法使用没法计量的部分等。
2.1 工程建设过程的燃气损耗
在建设管道过程中, 不可避免更换设备、管道等造成部分损耗, 带燃气接驳管道也会造成损耗, 这些损耗都是无法回收可逆的。气体损耗没有一个标准换算导致供销差率受影响。
2.2 内部转供
某些燃气企业内部存在转供的场站, 采用与终端用户一样的统计方法, 也会造成过多的浪费和损耗, 影响供销差率。
2.3 外力破坏、管网泄露
市政设施的完善过程包括对地下管网的建设和完善。因此, 地下的管道、电缆和光缆等网络错综复杂, 要是设计、施工单位没有严格勘察和设计, 不熟悉原有管道确切位置, 伙食图纸偏差过大, 导致施工偏差等, 都可能造成对燃气管道的破坏和泄露等。路面过重的车辆碾压等也会造成管道断裂。除了人为因素之外, 还可能因为地基自然下沉, 地震等自然灾害, 管道本身的老化、脆化等, 安全隐患比较大, 都可能导致管道被破坏, 影响供销差率。
2.4 计量设备
燃气的计量是极其重要的环节, 它是收费销售的基本依据, 包括了上游的供气结算计量和下游的用户销售计量。计量误差主要来自两方面: (1) 下游用户销售计量误差, 如煤气表没有定时巡检, 居民的超期使用煤气表, 煤气表长期不更换老化严重, 机械磨损导致运转迟缓等; (2) 供气计量误差, 如门站计量与上游供气的计量误差, 公司与上游供气的计量误差等。煤气表不够灵敏:流量过大, 在用户用气量少时, 表停走;流量过小, 用户用气量大时, 实际用气量已超标准流量, 表慢走等。
2.5 抄表规范
燃气的抄表是否及时、准确和完整影响着供销差率高低。现代建筑形式多样化, 抄表员逐个入户抄表难度很大;同时, 个人因素也会影响抄表的准确率, 如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等, 某些抄表员粗心就会抄错、抄漏, 怕麻烦而估算来抄等, 严重影响抄表数据的真实准确, 最后的统计就不可靠。同时, 缴费程序也有问题, 都是先用气再统计接着缴费, 造成一个时间循环差, 影响供销差率。
2.6 非法偷用燃气
某些用户素质低, 投机取巧, 想尽办法盗用燃气, 主要的违章使用燃气表现在:人为地破坏燃气表, 违法自己调节燃气表数据, 造成表停走或慢走;私自接入管道, 直接在流量计上游截用燃气;把智能卡表芯破坏掉等, 与抄表员串通等。以上的非法行为导致燃气表面值远小于实际燃气供应量, 供销差率偏大的原因。
3 控制供销差率的对策
3.1 严格把控表具计量
在用户开发设计时, 调查好用户用量大小, 选燃气表的型号尽可能符合实际, 减小计量环节的偏差;建立专业计量机构, 对工商业用户的器具和设备进行登记核查, 备好档案;与用户签订合约, 规定好期限, 可选择第三方鉴定燃气表;及时改造更换老化或坏掉的燃气表。
3.2 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
针对人工抄表困难程度, 采取科学方法和管理办法进行规范统一管理。新开发楼盘、小区、燃气表到期甚至超期的小区, 鼓励使用外挂式表和远传输式表, 降低人工成本和提高抄表效率和准确度。人工抄表员上岗前要经过严格培训, 同时推广绩效优先的计件工资制度。质量问题通过组建稽查小组抽样检查等的管理方式。
3.3 采取法律保护自身权益
对盗气行为要严格监管和进行法律惩处, 用法律保护燃气企业的合法权益。加大法制宣传力度, 鼓励用户自觉遵守法律, 文明用气, 鼓励用户间监督等。企业间也要互相学习交流先进的管理方式, 降低供销差率。
3.4 加强监管力度
加强管网的巡查力度, 及时处理异常突发状况;完善法律保障, 防止第三方破坏管网造成不必要损失;派遣管网监护工进行市政管线施工的现场监督管理;及时更换老旧管网等设备等。
3.5 完善工程质量体系
动态跟踪新建管网, 及时发现质量问题, 严格保障安全运行;管道的置换等要采用科学的方法, 做好调度, 极力降低气体损失量。同时统计好用户用气量。
4 结语
综上所述, 供销差率影响着燃气行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也影响着千万用户的生活质量、安全。燃气企业必须采取各种措施, 加强管理、计量等, 严格执行规范去解决管网设计、施工、运行所有过程, 不放过任何漏点和细节, 努力降低供销差率, 提高经济效益, 保证燃气行业的继续平稳地发展, 保障民生。
参考文献
[1]张楠.城市燃气供销差率产生原因及控制对策分析[J].现代商业, 2012, 32:113-114.
[2]冯伟琳, 汪欣荣, 宋张荣, 朱万美.燃气供销差的产生原因及对策[J].煤气与热力, 2008, 03:53-56.
城市产生 第6篇
一、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相关的制度改革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以大城市贫富差距的增长最为典型[1-2]。首先,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改革导致大规模的下岗和失业,一些困难企业的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收入下降,同时一大批非正式就业的低收入群体产生。此外,大量的农民工流入城市,但受到相关制度和政策的限制,很大一部分人过着十分拮据的生活。以下岗失业人员、非正式就业群体和农民工为主的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产生,以及在空间上的聚居,对中国城市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产生很大影响。毫无疑问,这些新现象的出现已经打破了建立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城市的社会和空间平衡[3-5]。在改革开放以前建立的以单位综合体为基本单元的城市空间结构已经被打破,城市的空间和居住重组逐步展开[6-7]。中国城市的居住空间分异因社会层化的加速而逐渐强化[8-9]。相似收入和社会经济地位的邻里或社区已经出现,其中包括城市低收入人口相对集中的低收入住区。尽管许多研究开始关注中国转型期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产生原因和机制[10-11],但关于城市低收入群体空间性(spatiality)问题的讨论十分薄弱。事实上,低收入群体的产生以及在居住空间上的集中,是经济市场化和住房商品化的现实后果。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完善时期,同时城市化也处于快速推进时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推动中国城市的空间结构发生巨大重构。在当前的中国大城市,日益高涨的住房价格,使得大规模低收入群体面临住房困境。中国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推动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并于近年开始加大廉租住房建设力度,试图缓解城市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压力[12-13]。此项政策在推动社会主义住房保障制度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也加剧了城市低收入人群在居住空间上的集中。与此同时,由于市场因素的作用,在一些老城衰退邻里和计划经济时期建设的单位工人新村,中高收入群体因具备社会经济能力向现代商品房社区迁移,而城市低收入群体无力迁移而滞留在此类住区,加上外来流动人口的迁入,此类住区逐步演化为低收入群体聚居区[14-15]。此外,大规模从事非正式、低收入工作的农民工通过地缘等关系在城市边缘区聚居,形成低收入非正式移民聚居区[16],如北京的浙江村,以及在许多大城市出现的“城中村”等[17-21]。城市低收入住区的产生和发展演化以及造成的种种后果受到政府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国内外有关城市低收入住区的研究成果颇丰。本文将对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和评述,主要关注城市低收入住区的产生机制和后果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城市低收入住区未来研究应该关注的方向和问题。二、国外城市低收入住区相关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西方发达国家向后福特主义社会转型,新城市贫困问题产生,并浓缩了发生在许多西方城市有关社会和空间结构转型的广泛争论[22]。一般而言,经济重构和社会极化两个相关的过程,被用于解释西方城市新贫困和社会层化的原因。1.城市低收入住区的产生在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城市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低收入住区的形成、发展和存在有其必然性。市场化决定了社会阶层分化,住房商品化使得这种阶层分化在空间上得于体现,即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群体的居住分离。空间上,Marcurse指出,今天的后福特主义城市已经分化为以下一些分隔的城区:高级住宅区(Luxury housing spots)、绅士化城区(The gentrified city)、城郊区(The suburban city)、租屋城区和被遗弃的城区(The abandoned city)[23]。其中,被遗弃的城区即为城市低收入人口、失业人员和边缘人群的集中区。被遗弃城区的规模逐步扩大,也就是逐渐增加的贫民窟化现象(ghettoization),已经成为后福特主义城市的特殊现象[23]。换句话说,随着后工业化国家贫困化的增加,其低收入群体的空间集聚现象也不断强化,导致在许多大城市低收入住区数量的大幅度上升。在美国的城市,空间极化是中产阶级从中心城区迁出的结果,留下一个相对隔离的、具有社会病理特征的低收入人口集中区,集中表现在内城的衰退和贫困化[24]。而在欧洲发达国家的许多大城市,因二战后大规模的社会住房在城市边缘区建设,造成大量低收入群体在城市边缘地区而不是内城聚居(也存在一些老城衰退区),并产生各种社会问题[25]。2.城市低收入住区的影响无论空间区位的差别,西方发达国家有关城市低收入住区的产生和发展,对城市发展以及对住区居民生活和发展产生何种影响,存在不同见解和争论,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低收入人口的空间集聚已经威胁到所在城区乃至整个都市区的健康发展[26]。然而,Crump反驳这样的观点,他认为使用“贫困的集中”或者“贫困的分散”的概念,掩盖了隐藏在贫困现象背后的社会和政治过程[27]。事实上,低收入人口不仅在空间上是集中的,而且他们被其他社会阶层所隔离。比如在美国,城市贫民窟实际上是种族主义制度化的结果,是种族主义制度推动政府实施相关政策有目的地分割城市空间[28]。其次,低收入居民和(或)少数种族群体的空间聚居,对这些人群社会条件的改善和发展机会的提升产生负面影响,并使各种各样的社会病理特征进一步恶化。西方城市有关贫民窟研究认为,低收入人口的空间集聚是导致失业、低收入和犯罪等社会问题的主要原因[29]。此类地区的市政设施不足、服务设施缺乏、犯罪率较高、工作机会减少、生存环境恶劣,从而影响到居民的正常生活,同时也限制居民的发展。更有甚者,贫困的空间集中将可能导致贫困文化’的产生、贫困的代际传递和住区内部社会规范的缺失,从而加重住区及其居民发展环境的恶化,产生恶性循环。3.城市低收入住区发展的应对措施尽管争论的各方很难达成一致,低收入住区形成以及长期存在是不争的事实。而且,低收入群体空间上的聚居对所在地区乃至城市的发展,以及住区居民的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也是一个共识。如何应对城市低收入住区及其居民面临的社会问题和发展问题,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和学者进行了积极探索,存在几种应对策略。首先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尤其是英国的贫民窟清洗计划,期望通过大规模拆除贫民窟来彻底解决低收入群体空间聚居的负面后果,然而其结果是造成对社会网络的严重破坏,以及新的贫民窟的产生,而且重建地区的发展面临大量新的问题[30]。其次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发达国家以及在南美和东南亚等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贫民窟改造升级计划,该计划在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居住条件等方面取得初步成功,但受到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次类地区仍然面临服务设施缺乏和发展不力等问题[31]。再次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欧美发达国家推行的社区重建计划,表现在美国推行积极的住房政策以期改变低收入人群空间聚居的现状,以及欧洲国家发展混合居住邻里模式,试图通过促进富人和穷人的混合居住来解决低收入人群聚居的负面后果[32]。然而,如此社区重构的政策对改变居民生活和发展状况的作用仍十分有限。而且,居住分异的格局看起来随时间的推移具有存在的稳定性。例如在伦敦,1881年时处于极度贫困地区的邻里在2001年时仍然处于极度贫困当中。而且,虽然政策刻意推动混合’邻里的建设,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又再次变得分异。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的现实表明,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造成社会的阶层分化,从而使得低收入群体的存在具有历史必然性;住房商品化将不可避免地使这种社会层化变得空间化,即低收入群体在居住空间上的集中。如何解决低收入住区的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因各国各地区存在经济发展阶段和制度的差别,目前并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应对策略。三、国内城市低收入住区研究在中国,大城市低收入住区的形成与发展与经济市场化和住房商品化密切相关,但同时又具有独特的制度背景和历史轨迹。1.城市低收入住区的产生独特的制度背景和历史轨迹影响到我国大城市低收入住区的形成,并决定着中国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模式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明显不同,且影响到不同类型低收入住区的发展和演变。首先,尽管居住区分异的现象出现,中国城市整体的居住空间模式仍然表现为,无论是在郊区还是城区,低收入居住区和中高收入居住区都有分布,且地理空间上彼此邻近,这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富裕的郊区和退化的内城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分异现象完成不同。城市低收入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表现为“分散的集中”。也就是说,城市低收入人口在整个城市空间范围上的分布是分散的,但是在邻里或者社区层次上是相对集中的。其次,从低收入住区层面来看,其产生和演化涉及到城市规划和发展的两个层面,即“空间的规划”与“规划的空间”。一方面是“空间的规划”,即对已经形成的低收入住区的规划整治。市场条件下,居民对于居住地选择自由性增加,中上阶层可以根据自己的居住偏好向商品房社区和别墅区迁移,而以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和农民工为主体的边缘人群在居住迁移进程中受到排斥(主要是受到自身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的限制),而不得不滞留在老城衰退邻里或者城区边缘的工人新村内,或者在城郊结合部的城中村聚集。相应地,由于这些低收入者和低收入人群在居住空间上的相对集中,三种类型的城市低收入邻里产生,包括老城衰退居住区、退化的工人新村和农民工集聚区(城中村)[14-15]。另一方面是“规划的空间”,即城市规划和住房发展政策的产物。主要表现在对原有低收入居住区进行拆迁改造后,低收入居民集体迁移到城市边缘的新建经济适用住房小区、廉租房社区和解困房住区,从而形成新的低收入群体聚居区。两大类低收入住区的产生是中国大城市快速发展的直接后果。当前,我国城市发展遵循经济发展导向的物质形态规划,加上住房市场化和商品化改革的推动,如此低收入住区的形成有其必然性。2.低收入住区产生的问题与对策因低收入人群的空间聚居以及其较差的居住和发展环境,大城市低收入住区被视为“问题”地区。有关低收入人群及其聚居区,国内的研究刚刚起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大城市居住分异现象及低收入住区成因和发展演化的初步探讨。主要从历史发展、市场机制和制度改革等宏观背景的视角浅析我国大城市居住分异的现状和特征[33-35],并有少量研究关注低收入群体的空间分布以及低收入人群聚居区的特征和成因等问题[36-37]。(2)低收入群体的住房[38-39]及其就业和发展状况的分析[40-41]。(3)低收入人群聚居区建设和改造模式的探讨[42-45]。具体包括:探讨通过合作建房来解决中低收入者住房困难的途径;通过方案征集竞赛的形式启动了“城市中低收入人群居住解决方案”;关注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政策和模式等等;此外,一些学者着重关注流动人口的住房需求,以及外来人口聚居区城中村的建设和改造模式等。总体而言,国内涉及低收入住区的现有研究,主要停留在宏观层面上对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和机制的探讨,以及在微观层面对低收入群体居住状况和低收入人群聚居区建设和改造模式的初步探讨。缺乏对低收入住区形成和发展演化机制,以及低收入住区存在和发展的影响作用等的清晰认识,使得现有相关理论研究很难为低收入住区建设和改造提供实质性的决策依据,使得对低收入住区建设和发展模式的探讨也仅停留在物质层面和政策层面,进而缺乏从社会和经济等综合发展视角下对低收入住区的规划管治研究。四、结语城市低收入住区的产生和存在有其必然性,它既受到市场因素的作用,也是一系列制度改革的后果,同时也关系到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国内、外有关城市低收入住区的研究关注其产生机制和所造成的社会影响。比较而言,国外的研究比较深入和具体,而国内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方面都显不足。而且,在当前中国城市主要关注经济发展和物质空间改善的情况下,对城市低收入住区的关注及其发展问题的考虑不足。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城市发展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及其空间问题必将成为城市政府和学界关注的焦点,城市低收入住区的研究需要得到重视并开展深入的研究。有关城市低收入住区的未来研究应该关注以下方向和问题。首先,从城市发展的宏观背景入手,通过分析中国城市低收入住区形成和发展演变的外部机制,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规律,以及中国城市居住空间结构重组的规律,以引导当前城市的规划建设和良性发展。其次,低收入住区的存在对所在城区乃至整个城市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产生某些消极作用,尤其对于住区内居民的生活和发展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城市发展变化及相应制度、政策和规划的变迁,如何影响到低收入住区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低收入住区的发展和现实状况,如何影响到其居民生活和社会条件的改善及发展机会的提升?如此两类影响机制的探讨将有助于形成确实可行的低收入住区规划和管治策略,从而尽可能减少低收入住区存在和发展对所在城区以及对其居民生活和发展产生的负面效应,为确实改善低收入住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发展境遇,以及促进低收入住区与所在城区乃至整个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总体而言,对以上问题的探讨和认识,将有助于为中国城市低收入住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制定城市低收入住区的规划管治策略提供决策依据。
城市产生 第7篇
(一) 城市旅游危机的概念界定
危机 (crisis) 一词源于希腊语, 16世纪后, 该词被广泛的应用于政治、经济、社会等众多领域。对于危机的定义, 诸多学者如:IanI.Mitroff、Fink、Foster、Brecher、Rosenthal和Pijnenburg、Barton、Heath等各自给出过不同的定义, 这里笔者认为Barton给出的定义能够较好的反映危机的内在本质与特征, 因而对于危机的概念姑且采用巴顿教授在1993年给危机下的定义:危机是一个会引起潜在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大事件, 这种事件及其后果可能对组织及其员工、产品、服务、生产和声誉造成巨大损害。
世界旅游组织在2003年5月14日发布的《旅游业危机管理指南》中把危机阐述为:“影响旅行者对一个目的地的信心和扰乱继续正常经营的非预期性事件, 并可能以无限多样的形式, 在许多年中不断发生。”亚太旅游协会在《危机管理》宣传册中将旅游危机定义为“具有完全破坏旅游业的潜能的自然或人为的灾难”。由此可以看出旅游危机是指那些严重损害旅游组织形象, 甚至危及公众生命及财产安全, 给旅游组织带来严重后果的非预期性事件。旅游危机按照所能波及到的空间范围, 可以分为旅游企业危机、区域旅游业危机、国家旅游业危机以及国际旅游业危机四大类型。其中区域旅游业危机则是针对那些对一座城市或一个较大区域内的旅游业产生明显影响的旅游业危机。如2007年无锡因供水引发的旅游危机, 即是城市旅游危机的典型。
(二) 城市旅游危机产生的诱因简析
危机产生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 也可能是人为的, 既可能是内部的因素, 也可能是外部的因素。这里笔者从管理的角度将导致旅游危机产生的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类。 (见表1)
1. 外部诱因
(1) 自然灾害, 它给旅游业带来的影响往往是直接性的并且其危害是巨大、长远的。
(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即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危害的突发性疾病的事件, 包括突然发生, 造成或可能造成游客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 重大动物疫情, 以及其它严重影响游客健康的事件。
(3) 社会因素, 主要指在人类社会活动中出现的一些突发事件, 如公路、水运、铁路、民航等旅游交通事故, 影响或中断城市正常供水、供电、供气等城市社会事故, 通讯、信息网络、特种设备等安全事故, 纵火、抢劫、凶杀等刑事犯罪, 以及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
(4) 政治性因素, 包括战争、政变、恐怖活动、经济安全事件、影响较大的针对性破坏事件以及规模较大的群体性事件。
(5) 经济性因素, 主要是由于宏观经济发生波动, 如金融危机等形成经济衰退乃至产生经济危机, 进而对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产生巨大冲击。包括经济停滞或下降、股市下跌、汇率重大变动等。
2. 内部诱因
(1) 重大旅游犯罪, 这是对旅游行业产生负面影响最大的一类因素, 尽管这类事件持续的时间比较短, 影响范围比较小, 但是对旅游企业、旅游目的地的形象会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2) 旅游资源破坏, 这对旅游城市产生的影响也是直接性的,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和载体, 失去了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也就意味着旅游业的发展丧失了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3) 旅游事故, 它的产生一部分是由于旅游服务设备的老化及服务质量的低劣造成的, 此外还包括一些不可控的社会、经济、政治、生态因素所造成的。
(4) 人员危机, 突出的表现在旅游从业人员的流失方面, 这在饭店行业表现更为明显, 人员的流失特别是中高级管理人员的流失直接降低了企业的人力资源优势, 削弱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此外, 人员结构的不合理, 人员流动性较强等都是人员危机的突出表现。
(5) 财务危机, 主要是表现在旅游企业的财务结构和财务指标的恶化, 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缺少现金储备, 企业信誉和信用的丧失, 盲目筹资及过度资本运营, 编制虚假财务报表, 财务监管不利等方面。
(三) 城市旅游危机的应对策略
旅游业危机对城市 (旅游目的地) 的影响。旅游地发生旅游危机会使目的地形象或声誉受到负面影响, 导致旅游吸引力和旅游人数下降、竞争力削弱, 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旅游目的地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如果危机处置得不当, 将对旅游目的地产生长远的负面影响, 此外危机管理设计到方方面面的主体和利益相关者, 这里笔者从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及大众几个角度提出应对城市旅游危机的几点意见。
1. 政府层面
政府在应对危机中的行为模式可以用下面的图表来简单的描述:
综合上面图表的内容, 政府在城市旅游危机应对中的作用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以下几点
(1) 行政权力的强制执行, 政府在应对城市旅游危机中应发挥核心和主导作用, 其核心和主导作用发挥的前提是其权力执行的强制性和有效性。世界旅游组织认为危机发生的第一个二十四小时是至关重要的, 此时政府的铁手腕在控制危机蔓延、及时发布动态消息以及启动应急处理机制等方面的作用尤为重要。
(2) 对旅游企业的政策支持, 一般来说城市旅游危机的发生对旅游企业的冲击是最大的, 政府要想振兴旅游业首先要振兴旅游企业, 此时就需要政府在财政、税收、贷款等方面对旅游企业进行扶持, 以减轻企业的负担。
(3) 政府营销及公关活动, 重塑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危机后期的营销活动依然离不开政府的行为, 鉴于城市旅游的特点, 政府在危机之后的营销重点应放在周边城市及国家和地区的客源地开发上, 通过建立高效的营销机构和途径, 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协调, 实现重塑旅游城市形象和振兴旅游产业的目的。
(4)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 这是危机过后的查漏补缺, 也是防止类似的危机事件再次出现的预防措施。
2. 旅游企业层面
上文提到过在城市旅游危机中旅游企业受到的冲击是最大的, 在政府进行扶持的同时, 旅游企业应采取积极地自救措施:
(1) 加强与政府、媒体和社会公众的沟通, 及时发布相关信息。旅游企业身处旅游行业中心位置, 因而对于行业危机的信息了解和把握的较为准确, 积极配合政府、媒体做好沟通和信息发布工作, 对于稳定公众的恐慌心理, 加强与公众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 维护企业自身的形象方面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 重视对员工危机意识和危机心理教育和培养。旅游企业的员工是在旅游危机中受到影响最大的群体, 但又是克服旅游危机的主要力量, 因而平时应注意对员工进行危机教育, 培养其危机意识, 使其从工作实际出发关注和防范危机。危机发生之后, 不至于产生恐慌心理, 增强应对和战胜危机的信心。
(3) 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危机管理系统, 特别是高效的危机预警机制的建立和维护, 这有助于企业能够及时的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并且在危机发生时能够迅速的做出反应;成立危机管理小组, 管理日常事务和危机事件。
(4) 适时开发新产品、调整产品结构, 开拓新的客源市场。新产品的开发一方面可以激活市民及周边城市的旅游需求,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改变原有的产品结构实现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 进而实现需求结构的调整。这就要求旅游企业在危机中及危机后对市场进行深入的调研, 发现哪些人在危机期间的旅游需求较大及需求的方向是怎样的。
3. 社会团体及公众层面
(1) 社会团体主要是指旅游协会等行业性的自治组织, 我国的行业协会在性质上具有准政府组织的性质, 同时又与民间的企业组织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因而旅游协会在一定程度上就起着联系政府与企业纽带的作用。从这个层面上来讲, 旅游协会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方面所起到的桥梁作用对于城市旅游危机的解决将会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2) 社会公众。是旅游危机管理中的重要力量。社会公众危机管理职责和义务有:培养良好的危机心理素质, 在危机到来之时不应产生不必要的恐慌, 提高个人应对危机的能力;积极参与危机公关义务宣传, 了解危机管理的相关知识, 积极配合政府部门落实应对危机的相关措施, 从自己做起, 为城市化解危机、实现旅游业振兴添砖加瓦。
(四) 结束语
旅游业自身的高敏感性和关联性决定了城市旅游危机的影响不是区域性的, 因而需要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协调, 同时注意加强政府、旅游企业、媒体、旅游协会及社会大众之间的信息沟通, 保持良好的沟通渠道并发挥各利益相关者的优势, 共同应对危机。
参考文献
[1]周永生.企业危机预警评价系统构建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11) .
[2]李云霞, 李洁.云南省旅游饭店人才危机管理及措施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 2008, (9) .
[3]张明, 杨俊霞.基于动态过程的饭店企业危机管理系统的构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 (3) .
[4]董晓梅.云南省旅游景区的危机管理现状分析[J].昆明大学学报, 2009, (19) .
城市产生 第8篇
关键词:内涝问题,产生原因,防治措施
1 目前我市雨水排放现状及内涝产生的原因
1.1 雨水排放现状
阜新市中心城区按地形河排水流域分布情况划分为9个排水区, 总汇水面积88.53km2。各排水分区区界范围及排水体制情况如下:
河南西区:位于市区西南部, 西起九营子河, 东至解放大街, 汇水面积为13.74km2。排水区域内, 管线基本为合流制排水系统。
河南东区:位于市区东南部, 西起解放大街, 东至高林台河, 汇水面积为5.79km2。排水区域内, 管线基本为合流制排水系统。
开发西区:位于市区最西部, 西起下洼子村, 东至九营子河, 南至细河, 汇水面积为10.05km2。排水区域内, 管线基本为合流制排水系统。
开发区:位于市区西北部, 西起玉龙西路, 东至四官营子河, 汇水面积为7.34km2。排水区域内, 管线基本为合流制排水系统。
细河北区:位于市区北部, 西起四官营子河, 东至九营子河, 南至玉龙路, 汇水面积为11.25km2。大部分为雨污分流制排水系统。
玉龙新城区:位于市区最北部, 西起九营子河, 东至高林台河, 南至龙湖路, 北至玉龙路, 汇水面积为13.04km2。排水区域内, 管线大部分为雨污分流制排水系统, 其他为雨污合流制排水系统。
市北区:位于市区中心处, 西起九营子河, 东至东新大街, 南至新渠路, 北至龙湖路, 汇水面积为10.6km2。排水区域内, 管线少部分为雨污分流制排水系统, 大部分为雨污合流制排水系统。
高新区:位于市区最东部, 西起东新大街, 东至高林台河, 南至细河, 北至龙湖路, 汇水面积为6.4km2。排水区域内, 管线少部分为雨污分流制排水系统, 大部分为雨污合流制排水系统。
1.2 造成我市内涝的主要原因
1.2.1 排水设施规划、设计标准偏低
按照2011年最新修订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的要求, 城市一般地区排水设施的设计暴雨重现期为1~3年 (即抵御1~3年一遇的暴雨) , 重要地区3~5年。但在实施过程中, 大部分城市普遍采取标准规范的下限。调查显示我市的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的设计暴雨重现期普遍小于1年, 而到施工时, 特别是中心城区地下管网复杂, 动迁难度大, 施工时又打了折扣, 缩小管径, 改变排放路线常有发生。
1.2.2 排水管网老化、覆盖率、设施排涝能力偏低
我市近10年来, 正处在城市化建设的高峰期, 人口和财富不断向城市集中, 但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却没有跟上, 排水管网系统早已不堪重负, 目前我市主城区的主要排水管线采用的是雨污合流制, 基本都是70、80年代建设的, 管径普遍偏小, 而且管路老化现象严重, 有的管路已经出现了淤堵现象。可以说, 保证正常城市污水排放已有困难, 如遇中到大雨就更不堪重负了, 内涝也就在所难免了。
1.2.3 排水设施建设投入资金偏低, 历史欠账多
城市基础设施长期投入不足, 历史欠账多, 也是导致内涝频现的重要原因。据《2009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统计, 用于市政基础设施的财政性资金, 仅有4%投入到排水系统建设维护中, 难以按标准规定进行定期养护。而我市近几年虽然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有所好转, 但也很难有资金建设高标准的排涝设施。
1.2.4 城市硬化面积激增, 城市绿地减少
近几年我市道路改造和人行道改造力度加大, 新建了很多沥青混凝土路面和花岗岩人行步道。虽然有其良好的使用性能和满足了道路设施的美观要求。但从另外方面来说大量的水泥路面、沥青路面、花岗岩道板等, 由于它不透水, 表面光滑, 按其汇水面积和坡向, 会将90%左右的雨水, 迅速汇集到地表雨水井, 进而造成排水主干线迅速饱和, 道路积水严重形成内涝。
2 如何解决我市内涝问题
2.1 合理规划, 科学管理, 有针对性地做好排涝规划, 统筹安排建设
就目前我市的建设水平而言, 在改造老城区尤其是新建城区中, 影响和制约防洪排涝问题的一个前提和基础性环节无疑是规划。综观经常内涝的城镇, 大都存在着规划与决策上的不合理、不科学和没有长远的预期判断等问题。稍遇强降雨, 雨水就不能及时排放。我们要制定市区内涝综合整治方案, 制定完善市区排水系统功能的项目建设方案和按轻重缓急的建设步骤;拟定应急措施以期系统地、逐步地实现市区内涝的防治和消除。进一步完善城市排水系统, 全面提高城市排涝能力;根据城市排涝的实际需求, 加快完成城市老城区排水管网以及雨水收集改造;不断提高规划标准和投入水平, 努力从根本上解决内涝之困。
加强城市蓄水设施建设, 形成蓄排结合的防治体系。通过分散式的方法消化降水, 有助于减轻排水管网压力, 是治理城市内涝的有效手段。在市区内规划建设雨水蓄水池, 使城市雨水得到再利用, 用雨洪水来灌溉、洗车、冲厕, 进行道路清扫和消防等。
2.2 加强内涝点排水管线改造, 建设雨水收集工程, 全面疏通城市排水管网
城市形象光鲜, 而城市的“地下血脉”却被忽视了。目前, 我市的地下排水管线欠账太多, 老旧严重;应加快做好老城区的排水系统旧网改造, 进行管道内疏通、清除淤泥;重新铺设管道、增加雨水口等, 针对地面硬化面积增大的现象, 采取逐年增加雨水井箅密度的办法, 提高收水效率, 因雨水无法及时收入管道而积水的情况大为好转, 这也是一个避免城市内涝的可行办法。在完善各排水主干网的同时, 加强内涝点管路改造、老城区管网疏通工作。针对每个内涝点的实际情况, 易涝路段增设进水口, 加大雨水支管管径, 改造局部雨水干管、疏通主干管道, 解决内涝问题。
新建、改建、扩建排水设施必须实行雨污分流, 雨水管道与污水管道不得混接。对低洼地段和易出现内涝区域, 适当增设排水管网, 确保主干管、支干管、有效连接、体系配套。
2.3 强化排水设施日常管护, 购置更新排涝维护设备, 提高管护效率和应急排涝抢险能力
加大对人为破坏、占用、损毁排水设施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加大对城区水域的清淤和疏浚, 排查清理城市河道管理范围内的碍洪建筑物, 提高城市蓄水调控能力。排水设施日常管护工作中经常发现, 部分基建工程施工建设不规范, 导致工地上大量的泥浆流入市政排水管道, 浓稠的泥浆沉积在管底后, 将减少管道排水能力, 普通的疏通方式不能解决, 清疏难度加大, 各部门协同配合, 共同加强监管。
做好排水设施的日常巡查、清淤维修养护, 保障排水泵站高效、安全运行。加大管网巡查维护力度, 实行定人、定岗、定责, 坚持日常巡查, 重点部位重点巡查, 确保排水设施巡查、管理、维护到位, 创新监管模式, 抓好源头控制, 及时纠正损坏排水设施的行为, 做到第一时间发现和解决问题。
为了改善排水管护设备缺乏、落后现状, 更好完成防治内涝工作, 更好开展城市排水管护工作, 提高排水管护水平和工作效率, 应结合实际和排水管护工作现状, 逐步购置管道内窥检测设备、大型吸污车、高压管路疏通车、淤泥运输车、工程抢险车 (移动抽水泵站) 等各种检测、管护车辆机械设备, 实现对城市地下管网的快速疏通。
对现有排水设施进行全面维修和养护, 做好排涝泵机检修、泵机前池清淤、变压器校验和供电线路检查等工作, 及时更新配置水泵、电机等设备, 并指定专人管理, 确保汛期城市排水系统正常运行。同时, 充分利用电视、电台等各种宣传手段, 加大宣传力度, 倡导依法排水、爱护排水设施, 保障城市排水畅通。
2.4 加强科学化管理和应急响应
加强应急抢险队伍建设, 提高应急抢险处置能力, 对已经形成内涝的区域采取紧急措施, 及时增加应急人员, 进行车辆人员疏导、救助, 及时疏通排水系统。进一步加强城市极端气候预警系统、强降雨预警系统的建设, 及时通报降雨情况, 不断提高排水设施的数字化、自动化、科学化管理水平, 及时发布道路积水情况, 各部门按照灾害应急响应预案各司其职, 各部门协同配合、应急联动, 把内涝的影响降至最低限度。
一旦发生城市内涝、深度积水等严重影响交通的情况, 要特别注意主要干线、路口、下穿隧道等重点区域的交通组织管理, 合理调控交通流量, 设立应急警示标志, 调整通行线路, 着力缓解交通拥堵。同时, 快速发布动态交通信息, 加强交通疏导, 保证群众出行安全和顺畅。
3 总结
城市产生 第9篇
1.1. 产生原因:
测量差错,施工走样和意外的避让原有构筑物,在平面上产生位置偏移,立面上产生积水甚至倒坡现象。
1.2. 预防措施:
(1)防止测量和施工造成的病害措施主要有:①施工前要认真按照施工测量规范和规程进行交接桩复测与保护。②施工放样要结合水文地质条件,按照埋置深度和设计要求以及有关规定放样,且必须进行复测检验其误差符合要求后才能交付施工。③施工时要严格按照样桩进行,沟槽和平基要做好轴线和纵坡测量验收。
(2)施工过程中如意外遇到构筑物须避让时,应在适当的位置增设连接井,其间以直线连通,连接井转角应大于135°。
2. 管道渗漏水,闭水试验不合格
2.1. 产生原因:
基础不均匀下沉,管材及其接口施工质量差、闭水段端头封堵不严密、井体施工质量差等原因均可产生漏水现象。
2.2. 防治措施:
(1)管道基础条件不良将导致管道和基础出现不均匀沉陷,一般造成局部积水,严重时会出现管道断裂或接口开裂。预防措施是:①认真按设计要求施工,确保管道基础的强度和稳定性。当地墓地质水文条件不良时,应进行换土改良处治,以提高基槽底部的承载力。②如果槽底土壤被扰动或受水浸泡,应先挖除松软土层后和超挖部分用砂或碎石等稳定性好的材料回填密实。③地下水位以下开挖土方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抗槽底部排水降水工作,确保干槽开挖,必要时可在槽坑底预留20cm厚土层,待后续工序施工时随挖随封闭。
(2)管材质量差,存在裂缝或局部砼松散,抗渗能力差,容量产生漏水。因此要求;①所用管材要有质量部门提供合格证和力学试验报告等资料。②管材外观质量要求表面平整无松散露骨和蜂窝麻面形象,硬物轻敲管壁其响声清脆悦耳。③安装前再次逐节检查,对已发现或有质量疑问的应弃之不用或经有效处理后方可使用。
(3)管接口填料及施工质量差,管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破损或接口开裂。防治措施:①选用质量良好的接口填料并按试验配合比和合理的施工工艺组织施工。②接口缝内要洁净,对水泥类填料接口还要预先湿润,而对油性的则预先干燥后刷冷底子油,再按照施工操作规程认真施工。
(4)检查井施工质量差,井壁和与其连接管的结合处渗漏,预防措施:①检查井砌筑砂浆要饱满,勾缝全面不遗漏;抹面前清洁和湿润表面,抹面时及时压光收浆并养护;遇有地下水时,抹面和勾缝应随砌筑及时完成,不可在回填以后再进行内抹面或内勾缝。②与检查井连接的管外表面应先湿润且均匀刷一层水泥原浆,并座浆就位后再做好内外抹面,以防渗漏。
(5)闭水段封口不密实,又因其在井内而常被忽视,如果采用砌砖墙封堵时,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①砌堵前应把管口0.5m左右范围内的管内壁清洗干净,涂刷水泥原浆,同时把所用的砖块润湿备用。②砌堵砂浆标号应不低于M7.5,且具良好的稠度。③勾缝和抹面用的水泥砂浆标号不低于M15。管径较大时应内外双面较小时只做外单面勾缝或抹面。抹面应按防水的5层施工法施工。④条件允许时可在检查井砌筑之前进行封砌,以利保证质量。⑤预设排水孔应在管内底处以便排干和试验时检查。
(6)闭水试验是对管道施工和材料质量进行全面的检验,其间难免出现三两次不合格现象。这时应先在渗漏处一一做好记号,在排干管内水后进行认真处理。对细小的缝隙或麻面渗漏可采用水泥浆涂刷或防水涂料涂刷,较严重的应返工处理。油膏接口可采用喷灯进行表面处理,一般可凑效,否则挖开重填。严重的渗漏除了更换管材、重新填塞接口外,还可请专业技术人员处理。处理后再做试验,如此重复进行直至闭水合格为止。
3. 检查井变形、下沉,构配件质量差
3.1. 产生原因
检查井变形和下沉,井盖质量和安装质量差,铁爬梯安装随意性太大,影响外观及其使用质量。
3.2. 防治措施
(1)认真做好检查井的基层和垫层,破管做流槽的做法,防止井体下沉。
(2)检查井砌筑质量应控制好井室和井口中心位置及其高度,防止井体变形。
(3)检查井井盖与座要配套;安装时座浆要饱满;轻重型号和面底不错用,铁爬安装要控制好上、下第一步的位置,偏差不要太大,平面位置准确。
4. 回填土沉陷
4.1. 产生原因
压实机具不合适;填料质量欠佳、含水量控制不好等原因影响压实效果,给工后造成过大的沉降。
4.2. 预防与处治措施
(1)预防措施
①管槽回填时必须根据回填的部位和施工条件选择合适的填料和压(夯)实机具。如本地区主干道下的排水等设施的坑槽回填用中粗砂。管槽从胸腔部位填至管顶30cm,再灌水振捣至相对密度≥0.7,实践证明效果很好。②管槽较窄时可采用微型压路机填压或人工和蛙式打夯机夯填。不同的填料,不同的填筑厚度应选用不同的夯压器具,以取得最经济的压实效果。③填料中的淤泥、树根、草皮及其腐植物既影响压实效果,又会在土中干缩、腐烂形成孔洞,这些材料均不可做为填料,以免引起沉陷。④控制填料含水量大于最佳含水量2%左右;遇地下水或雨后施工必须先排干水再分层随填随压密实;杜绝带水回填或水夯法施工。
(2)处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