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是什么范文(精选8篇)
成长是什么 第1篇
类似于内裤式的纸尿裤,它的设计是用作纸尿裤和一般内裤的过渡物:采用与纸尿裤相同的材料与构造,但可直接穿脱,而且比纸尿裤更贴身和有弹性,特别适合学会走路、已届适时进行排泄训练(俗称戒片)的宝宝。
拉拉裤分为两种,一种是腰部由橡筋和无纺布在线喷胶复合制成内裤式形状。
另一种是腰部两侧有可打开式魔术贴,两侧一边一个,竖立着贴的,只是拿出来的时候是已经贴好的。直接象穿内裤一样穿上就可以,如果希望松点或紧点可以自己把魔术贴撕开微调一下。
成长是什么 第2篇
纸尿裤和成长裤(拉拉裤)用最明显的区别就是一个腰部没有松紧,一个腰部有松紧,纸尿裤粘合处在小腹,而成长裤(拉拉裤)粘合处在大腿两侧,其实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区别,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成长裤(拉拉裤)是训练裤,它像小内裤一样可以自由穿脱,而纸尿裤一旦穿上,想要脱下来比较麻烦。
◆成长裤(拉拉裤)一般是宝宝会爬行后就可使用.当宝宝会走之后,大小便也需要训练了,那么成长裤(拉拉裤)就比较方便,就相当于给宝宝穿了一个棉内裤,既可以达到训练的目的又防止了宝宝尿裤子。虽然很方便,价格却要比纸尿裤贵一些,所以建议妈妈们在家选择普通纸尿裤,外出时选择纸尿裤或者成长裤(拉拉裤)。
成长裤(拉拉裤)建议活泼好动的宝宝使用,因为穿脱不需要宝宝平躺在床上,很多大月龄的宝宝每次换尿裤的时候都会拳打脚踢,妈妈不容易操作,有了成长裤(拉拉裤)就容易多了,正因为成长裤(拉拉裤)不用宝宝平躺这个特点,外出不方便宝宝平躺的时候可以选择成长裤(拉拉裤)。
低月龄的宝宝选择纸尿裤比较适合,因为他们便便的次数比较多,而且他们不会站立,失去了使用成长裤(拉拉裤)的意义。
成长是什么 第3篇
一、在成长中的“教”与“育”
其实, 我站在这里有两个角色。第一, 我可以作为学前教育行业社会力量的一个代表。第二, 我是一个两岁九个月的女儿的爸爸。我间接地作为学前教育产品的消费者, 切身地感受着学前教育产品在当今社会所发生的变化。
谈到学前教育, 其实很多专家都在不同场合提到, “教”与“育”这两者是分开的。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 无论是“教”还是“育”, 都不仅仅是简单地教给孩子一些知识和技巧。
二、社会发展的外因
如果要谈学前教育在今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那么我想先分析一下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外部因素对学前教育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近三四百年来, 学前教育一直在发展;时至今日, 我们迎来了学前教育发展的春天。在这方面, 国家有大力的支持, 无论政策支持、人力支持还是物力支持, 都为研发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产品提供了便利条件。而作为父母, 最希望的就是能够买到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产品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学前教育产品。
我们看看究竟是怎样的社会因素, 影响了学前教育的发展。
1.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
如今, 家庭规模在不断变化。传统家庭往往是一个大的族群, 而当代家庭已分裂成典型的“四二一”结构。在传统家庭中, 一个孩子所得到的关心和爱护是非常少的;在当代家庭中, 一个孩子可以得到6个人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和姥爷) 的关心和爱护, 这会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2. 从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来看
如今, 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变。以前, 我们身边的同事和朋友都是相对固定的;如今, 由于互联网的发展, 我们每天都在与很多人进行着沟通。我们可能会花大量的时间跟一些在感情上并不很亲近的人联系。
3. 从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角度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们变得越来越国际化。对每个人而言, 生活方式的变化必然引起价值观的改变。而价值观的改变也使教育态度、教育方式的转变成为必然。
4. 从科技发展的角度看
没有人会怀疑近30年来的科技发展速度高于过去300年的科技发展速度。所以, 科技的飞速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例如, 在30年前, 如果让孩子看电视, 条件好的家庭应该可以, 那个时候电视机还是一个比较稀罕的家用电器;如今,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电视机已经非常普及, 没有电视机的家庭已经很少了, 如果说不让孩子看电视, 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三、80-10
现在, 我谈谈如今我们的下一代所处的社会是什么样子?
今天, 我们处在一个难得的盛世多元文化聚合的盛世。文化多元化必然带来群体幸福感的提升。我们认为, 追求幸福感和建立幸福感将成为下一代人所关注的焦点。
1.80-10
80代表父母。当今, 身处幼儿园的孩子, 其父母多为20世纪80年代前后出生, 所以称为80。10代表孩子。现在, 身处幼儿园的孩子多为2010年前后出生, 所以称为10。
2.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作为一个80后, 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出生在1982年。我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时代呢?
从出生, 我就开始听收音机。那个时候, 我认为, 在这个世界上, 最奇妙的东西就是收音机。因为, 从中可以听到一些陌生人的声音, 我觉得很神奇。
到了20世纪90年代, 男孩子可以玩游戏机。那个时候, 家长不愿意让孩子玩游戏机。只有孩子表现得非常好, 家长才会奖励一个游戏机。不过, 大多数孩子只有在暑假的时候, 才能每天玩一个小时。当然, 我们会自己偷偷玩, 每天能玩五六个小时。
到了2000年, 电脑逐渐普及大多数孩子。电脑不仅具有娱乐的功能 (玩游戏) , 而且还是一种带有教育功能的学习工具。
到了2010年, 一些更为稀奇的东西出现了。例如, 虚拟技术、信息产业技术、模拟声音和光电组合等。这一切对于每一个人而言, 其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
3.我们的难题如何教育下一代
其实, 我们1980年前后出生的这些人, 既遇到了很好的机遇 (接受了来自家庭、幼儿园以及学校等多方面的教育) , 又感到了很大的压力 (从自己入学、升学、就业和买房, 再到自己的孩子入园、入学和升学等) 。
如今, “四二一”结构的家庭使父母的负担越来越重。我们 (身为独生子女的两个年轻人) 要赡养四位老人, 教育一个孩子。我们将承担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社会压力。怎么办?是面对, 还是逃避?我想, 我们只能承担责任, 不能逃避现实。那么, 我们该如何教育下一代呢?我们不希望孩子重走我们的老路, 我们希望孩子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四、给孩子的是什么
接下来, 我谈谈在学前教育的过程中, 我们究竟应该给孩子什么?
1. 适合是最重要的
以往, 许多孩子都是被动地前进。在很多情况下, 孩子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或者, 即便孩子知道, 他也没有办法实现。因为, 父母永远告诉孩子:“你只有一条路, 那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所以, 我们认为, 对孩子来讲, 适合是最重要的, 适合永远大于一切。孩子只需要做好他喜欢做的就可以了。因此, 我们要做的就是发现儿童的兴趣和天赋。我们将会根据孩子的兴趣和天赋, 提供一系列的玩具、教具、工具和书籍, 并设计一些活动, 旨在把孩子的兴趣和天赋转化成真正的爱好、转化为生存的技能, 使其能够快乐生活并受益终身。
2. 我们要培养品德高尚的孩子
作为研发学前教育产品的社会力量的代表, 我们想要给孩子的不是一个小玩具、小工具, 而是希望实现一种理念:培养具有高尚品德的孩子。所以, 我们和北京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一起, 做一个联合的课题研究, 深入探讨孩子究竟需要什么, 孩子如何才能成为有价值 (既实现社会价值, 又实现自身价值) 的人。
我们第一步具体的行动, 就是倡导在全媒体领域进行互动;就是在学前教育的过程中, 为孩子提供大量教具和辅助工具, 支持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最为关键是, 我们提供给孩子的学前教育产品一定是精心设计的, 而不是信手拈来的;一定是具备了强大的理论基础和进行过大量科学实践的。总之, 我们的产品一定是高质量的, 一定是适合孩子的, 一定能为孩子、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提供帮助。
3. 我们要爱孩子
对于孩子来讲, 他们需要父母的爱, 需要社会的爱, 需要用心的爱。用心对待孩子, 用心为孩子设计一切, 这也是我们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成长是什么 第4篇
清楚记得5年前上语文课,我把手上的铅笔头倒过来,当火箭玩,在“空中”飞来飞去,嘴里还不停地发出“砰……啪”的声音,当时正在讲课的语文老师停了下来,全班鸦雀无声,就听我一人在轰轰烈烈地玩着。一分钟、两分钟过去了,老师忍无可忍,大吼一声:“不准发出异样的声音!”我停了下来,但不知怎么的,在老师眼皮底下,接着把铅笔当作火箭划出一个“漂亮”的蘑菇云。老师生气了,拍拍讲台:“给我站到门外去!”我慢吞吞站了起来,还不忘把铅笔头揣进裤兜,站在门口继续想着火箭该怎么才能飞上太空……终于,下课铃——这世上最美的音乐响了起来。火箭问题暂时告一段落,我和几个淘气包来到正在下暴雨的小广场,开心地踩着水花,裤脚弄潮一大半儿,鞋子就更别提了,在水里“吱吱,吱吱”地踩着,别提多有滋味儿了。这是我一年级时上课下课的主要内容,想来觉得挺好笑。
现在我已经六年级了,上课还玩铅笔不?No!No! No!现在我的乐趣已从铅笔上转到了密密麻麻的笔记里,“轰隆隆”的嘈杂声已变成了清晰准确的课上回答。水花四溅、裤脚潮湿一片已是低年级小朋友的专利,我在旁边笑眯眯提醒弟弟妹妹们:“别玩水,小心着凉。”这是我,已经长大了的我。
小小的种子成为参天大树需要一个过程,一个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有欢乐,有悲伤,有艰难险阻,有各种丰富体验。我会和我的小伙伴们一起开心成长,克服一路上的困难,迎接辉煌的明天。
灵犀一点
《躲进童年》的想象很有意思,小作者回到了童年,结论是:现实很无奈,童年亦无趣,何去何从?很有代表性地表现了成长中孩子的迷茫。《成长是什么》通过鲜明的对比,小作者从淘气天真到懂事认真,领悟到成长是有各种丰富体验的过程,用词活泼生动,颇具情趣。《我长大了》中同样的事件,因为小作者长大了,有了两种不同的态度,明白了长大是自我说服,学会取舍,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表现了对生活的思考。(魏燕菲)
成长是什么 第5篇
其间,也曾忆起儿时的歌谣,摇摆的秋千,操场的嬉戏与幸福的笑脸,在繁重的学习之余,多想重回那片多梦多情的小园林,让欢愉的烈焰将我们焚烧,多想重回那座如梦如烟的小桥,让躲藏的记忆堂而皇之地从桥面走向阳光编织的温巢,然而我却为了骰子上的点数能多一点而 太多,心早已五花大绑,只有任回忆令我泪流满面。赌徒――我当之无愧,这本不是我心中的意愿,无奈却早已与我同行。那时的阳光真的好刺眼,或许,成长是触手可及的现实,而不是虚无缥缈的梦幻,我笑,却很牵强,问及心愿,我再次仰起那张迷惑的脸,望着湛蓝的`天空,喃喃说道:“我想长大。”成长,很无奈是幸运,抑或是不幸,我们走过了小时侯,手中接到了成长的通知书,我依旧问自己,成长是什么?过去了,但是真的是一切都过去了,太多太多的话我还没有说,太多太多的牵挂值得我留下,但我还是与以前的那些友人分道扬镳。只是在彼此的同学录上留下了有缘再相会的谎言。是的,谎言。多么苍白的谎言啊!但成长着的人却甘愿相信它是最真挚的誓言。但愿――是吧。那时的阳光真的好灼热,我坚强,却很虚伪,问及心愿,我依旧仰起那张年轻的脸,望着同样湛蓝的天空,却再也说不出那一句“我想长大”。或许是我真的长大了吧。那么,成长呢?曾被我追问了十二年的成长呢?
成长是什么 第6篇
成长是什么?
成长是昨天看见一条毛毛虫就嚎啕大哭,今天却敢抱起小狼狗跟它讲话了;成长是昨天夜里一关灯就大叫不已,今天却敢一个人走夜路了;成长是昨天抱着妈妈睡觉还喊怕,今天却敢一个人睡觉了;成长是昨天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还支支吾吾,今天却敢在讲台上说学习心得了;成长是昨天还不敢碰自己害怕的水,今天却敢在水里嬉戏了。不知不觉中,我学会了勇敢。
成长是什么?
成长是昨天还为一块橡皮赌气不吃饭,今天却为失学儿童捐了许多东西;成长是昨天因为同桌碰了一下自己就大哭大闹,今天却会微笑着原谅别人了;成长是昨天还因为饭菜不合口就撅起小嘴,今天却不挑食了;成长是昨天因为别人一句赞美的话就翘起尾巴,今天却变谦虚了;成长是昨天还因为考试不理想而自暴自弃,今天却默默努力了;成长是昨天还因为同学嘲笑而大打出手,今天却不理不睬了。不知不觉中,我学会了友善、忍耐。
成长是什么?
成长是昨天针头还没插入身体就上窜下跳,今天针头刺进小屁屁还眉开眼笑;成长是昨天妈妈叫递一下筷子就大吵大闹,今天却主动帮妈妈做家务了;成长是昨天一回家就玩了起来,今天却静静的看书了;成长是昨天还让父母买这买那,今天却悄悄拿出了储蓄罐。不知不觉中,我学会了坚强、体贴、努力。成长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成长是什么?它是勇敢、忍耐、友善、坚强、体贴、努力。
话题作文:什么是成长 第7篇
成长是什么?
成长是昨天还在牙牙学语,而今天却能流利地背诵一篇课文;成长是昨天在操场上疯玩的满头大汗,而今天却能寻觅一个僻静的角落如痴如醉地看书;成长是昨天一见到难题就退缩,而今天却能有了花在长时间也要攻克“堡垒”地韧劲;成长是昨天连一分钟作业都懒得写,而今天在书桌前一坐就是一两个小时;成长是昨天生气跟别人比铅笔盒,而今天却在背后默默地跟同学比学习……在不知不觉中我变得沉着、冷静了。
成长是什么?
成长是昨天迈进家门发现饭做晚了就哭鼻子,而今天却主动要求当家一天;成长是昨天跟妈妈睡一张床抱着妈妈还喊怕而今天却能一个人睡觉了;成长是昨天一起床就把被子蹬开就往外跑,而今天却起床后把被子叠好;成长是昨天这个不好吃,那个不顺胃的挑食的主儿,而今天只要是妈妈做的饭怎么吃都觉得香……在不知不觉中,我懂得了体贴,学会了爱。
成长是什么 第8篇
1718世纪的欧洲正处于启蒙运动中。1687年, 法国诗人佩罗 (Charles Perrault) 在其作品《路易十四的时代》中断言今人并不比古希腊罗马的作家逊色, 并由此在欧洲文学理论界引发了那场著名的“古今之争”, 其核心问题直指诗歌。在德国, 则表现为高特学特派的新古典主义与瑞士派浪漫主义 (主要代表人物为波特默和布莱丁格) 的论争。鲍桑葵在其《美学史》中说:“据说, 《拉奥孔》主要就是针对瑞士派而发的, 正像德的角度去解释古希腊造型艺术是所谓的造型艺术的形式美这一法则。为此, 莱辛在书中通过对古希腊史诗中的拉奥孔所表达的情感进行解读, 来阐述自己的美学思想。莱辛赞同“诗画异理论”, 据说, 早在公元前一世纪迪昂就指出:诗的领域比绘画要广阔得多。莱辛从诗与画各自媒介的性质中推出两者的区别。在这样做时, 莱辛无疑成了近代美学真正道路的开拓者。
鲍桑葵给予莱辛很高的评价:“我们必须一劳永逸地指出, 不仅从他的成绩来看, 而且从他的风格和方法来看, 他都比前人进了一步。的确, 有人说他是一个富于理解力的人从唯心主义的哲学赋予理解力一词的技术意义上来说。这就是说, 他是一个充满尖锐对比的人。这类对比的对立面是不能彼此解释的, 只能当做是终极的对立面。不过, 首先, 我们必须记住, 我们现在所谈的是美学的资料, 而关于明确的经验性的对立面的清楚叙述, 在一批资料中并没有什么不好。其次, 理解力和理性的真正区别当然是程度上的区别, 而不是种类上的区别。我们不断地指出过, 这种对比是加在这个时代的人们头上的, 尝试把事情归结为原则, 这在什么时候都是调和和统一的开始, 而这种种尝试确实莱辛的特色。因此, 他的风格表现了富于理解力的人的最好的才华。”
莱辛在其作品《拉奥孔》中阐述了自己对于美与丑的定义。
美是什么, 又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困扰着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大思想家。莱辛对此并没有作直接、正面的回答, 而是在《拉奥孔》的前言中描述了三种人, 一种是艺术爱好者, 第二种是哲学家, 第三种则是艺术批评家。从其中哲学家的观点, 我们会看到莱辛自己的一些思考:
另外一个人要设法深入窥探这种快感的内在本质, 发见到在画和诗里, 这种快感都来自同一个源泉。美这个概念本来是先从有形体的对象的来的, 却具有一些普遍的规律, 而这些规律可以运用到许多不同的东西上去, 可以运用到形状上去, 也可以运用到行为和思想上去。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首先, 美可以激起人的快感, 而问题是这快感的源泉在哪里?其次, 美的概念之所以会产生, 在于客观上存在着“具有一些普遍规律”的“有形体的对象”。再次, 美的事物, 是美德普遍规律分别运用到事物的形状或行为和思想的结果。
由于莱辛坚持美的概念产生于客观对象之中, 作为物体美也产生于客观对象中。他说:“我关于一般物体对象所说的话, 如果应用到美的物体对象上去, 就更有效。物体美源于杂多部分的和谐效果, 而这些部分是可以一眼就看遍的。”物体美源于杂多部分的和谐效果, 这是古希腊以来古典主义的传统看法。“寓杂多于统一”, 就见出形体美。形体丑则是“不完美”, 只是杂多, 没有统一, 没有和谐。
接着莱辛讲到人的美丑, 认为最高的物体美就是人体, 就是有充分发展的自由人的形体美。因此造型艺术并不是去追求“寓意”, 不是去表现冷冰冰的抽象的美的理念, 而是去再现物质世界的美, 去“模仿美的物体”。他反对温克尔曼对“拉奥孔”雕像所作的解释, 认为英雄不是超人, 仍然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他们与普通人一样, 有时会因极端痛苦而哀痛号叫, 情感冲动这都无损于英雄的伟大, 也并不违背艺术理想。也就是说, 要让情感自然地流露, 而不是矫情造作。
莱辛同样对与美相关的丑作了探讨和研究, 他认为美与丑的概念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关于美, 每人都可以形成自己特有的理想, 这和最高的真正理想多少有些距离。诗人要从这种理想中所提出的一些个别特征也是如此, 它们不可能对一切读者都产生同样效果, 而他却要对一切读者一起同样的概念。所以他能让每个人的想象有自由发挥的余地, 而满足于让人从效果上去判断主要原因的威力。
关于丑的概念, 人们却比较一致。通过分解丑的组成部分, 丑所赢得的却多于它所丧失的。
从上面两段话可以看出, 在莱辛看来, 丑的概念可以从对象本身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不和谐、不完美、不完善而直接被人一眼看出。相对来说, 丑的概念要比美的概念简单、直观多了。相对于形体美的形体丑, 莱辛认为:“看起来不顺眼, 违反物品们对秩序与和谐的爱好, 所以不管我们看到这种丑时它所属的对象是否实在, 它都会引起厌恶。”美感的愉悦和丑感的厌恶, 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另外, 莱辛也对丑的心理效果作了分析。他认为, 诗人在他的作品中, “可以利用丑作为一种组成因素, 去产生和加强某种混合的情感”, “这种混合的情感就是可笑性和可饰性所伴随的情感”。丑以它的不完善来对比、反衬作为完善的美, 可以造成可笑性的混合情感。比如尊严和礼仪的表象和可嫌厌的东西形成反衬, 就会变成可笑。
莱辛的美丑观在德国启蒙运动中很有典型意义, 既不同于高特雪特崇拜的法国新古典主义的义法和理性, 又不同于温克尔曼提倡的静穆精神。他更多的是从狄德罗、博克那里吸取营养、面向现实的。鲍桑葵评价道:“在莱辛和温克尔曼以前, 我们笼罩在传统和空洞公式的重雾中。经过他们的努力, 我们就走上了把各个时代联结在一起的光明的人烟稠密的人生康庄大道。”莱辛论美与丑是在这样一种自觉的方法论意识流贯中进行的。无论是形体美、美的心理效果, 还是形体丑、丑的心理效果, 他都以具体的现象或事例作为论说的材料支撑。既不乏严密的学理论证, 又处处充满着现实气息和人文关怀。为西方此后的美学研究和文艺评论写作 (如尼采等人) 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范式。歌德说:“这部著作把我们从一种可怜的观看的领域里引到思想自由的原野。”对后世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鲍桑葵著.张今译.美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2]吉尔伯特, 库恩.美学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