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作文范文(精选6篇)
传统文化作文 第1篇
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今天我介绍一下暑假时在外婆的邻居的阿婆家看到做麦秆扇的过程。
麦季丰收的时候,地里晾着大量的麦秆,许多人把晒干的麦秆拿回家烧饭,而心灵手巧的.阿婆把微黄清爽的麦秆梗折下来,然后放在面盆里染上各种颜色,等晾干了的时候,就把它编成扇子,她是从中间起的头,等编到比盆子大一点的时候,阿婆就开始编花样,有“福”字,有“喜”字,还有“蝴蝶”等,她所刻画的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先来看看这把扇子的“仙女下凡”,她舞姿翩翩,手臂上缠绕着轻盈而柔滑的丝带,正随风轻轻摆动。再看另一把扇子,绣着两个大大的红喜字,看起来特别的喜庆。
多么精美的麦秆扇啊!使大家都爱不释手。
传统文化作文 第2篇
我看见古老城楼在挖掘机的钢爪下坍塌,我听见宫商音韵在流行歌曲中湮灭,我读到历史人物在作家笔下被一次次颠覆。我的心在莫名抽痛,我多么想回到从前,亲眼目睹那些灿烂的文化。
近一个世纪前,徐志摩控诉过度商业开发的《丑西湖》一文至今铿锵有力。“天生俊俏的一个少女,生生的叫一群粗汉去替她涂脂抹粉。”现在,被生生扼杀了古典之美的,又何止西子湖一个?星巴克入住的紫禁城、被商铺的乌烟瘴气熏黑了的云南丽江,无不让我们扼腕叹息,那些被无数文人骚客歌咏过的绝美景致今日何在?如今,许多现代建筑都“继承古风”,其实他们继承的,只是一层青砖绿瓦的皮!
音乐的国度似乎还不那么绝望。歌曲中偶尔飘过的古筝琵琶宣告着民族风的兴起,穿插着的京剧唱段也预示着戏剧的重生。但是,歌词中唱的,依旧是卿卿我我、男欢女爱的粗浅俗套。出生在21世纪的孩子,有几个领略过《高山流水》的婉约酣畅、《梅花三弄》的清静幽远、《寒鸦戏水》的恬淡谐趣、《将军令》的激昂雄浑?“民族风”在成为流水线音乐产品的鲜亮包装时,又带走了中华民族骨子里多少感性情怀?
你也许会反驳,我们还有文学!是的,文学。这片曾经辉煌的土地却日益荒芜、杂草丛生。那些古代文人花多少心血构筑的诸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却叫现在的`几部穿越小说、几部电视剧统统颠覆了去。贪恋小乔美色的曹操、爱哭的孙悟空、插科打诨的包拯,如此种种让我们开始怀疑古典文学除了成为现代人圈钱工具之外是否已毫无立足之地?有人说,侵略一个国家,首先要打垮他们的语言文字。而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学又将迎来什么样的命运?
作文如何渗透文化味 第3篇
尽管“衡量学生的写作水平有着极大的主观随意性”, [2]但人们早就“注意到作文评分中的问题, 并且企图寻求控制误差的方法”。[3]比如, 早在1864年, 费希尔 (G.Fisher) 就制定了《量表集》, 其中就包括作文评价量表, 按1~5的等级标准评价成绩。多年来, 我国在各类大规模考试中也均使用“作文评分标准”。虽然这些量表, 很大程度上有效控制了评分误差。但“量表中的样本以及待评阅的作文, 在不同阅卷者头脑中的映象仍是不尽相同的。”“阅读者对量表的掌握是靠记忆来保持的随着不同的时间, 同一个人头脑中的标准’, 实际上是在不断变化的。”[4]换言之, 作文评价标准, 其实是每一个评价者个性化的标准。
在基于作文评价量表的个性化评价标准中, 几乎所有的评价者心中都有一个重要的评价维度, 那就是作文的“文化味”。这固然是“语言就深深打上了民族文化的烙印, 成为民族文化最典型的表征”[5]的缘故, 更为重要的是, 作为泱泱文化古国, 一直以来就有以“文” (文化) 作为标准品评文章的传统。这一传统, 上可以追溯到《论语雍也》中的“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这里的“文”, “指外在的文化学术、言辞礼节”。[6]同时, 在《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则有“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的论断。这里的“文”, “非指词采, 而是指礼仪道德规范”, [7]显然亦属于“文化”的范畴。因此, 文章如果没有“文化学术”内涵, 就是“粗野”的, 文章没有文化气息, 是不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由此, “文” (文化) 成为中国“衡量文艺作品价值的重要标准”。[8]
关于有没有“文化味”,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潘文国曾举过这样的例子:
今后的年轻人可能不会再用“恻隐之心”, 不懂“虽千万人吾往矣”, 不知道“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只会说“我看你可怜”、“老子跟你拼了”、“我要和你结婚”等大白话。
尽管前者与后者的意思相近, 但因为其中文化内涵的不同而高下立判。
因此, 学生要想使自己的作文获得高分, 就应该努力使作文氤氲浓郁的文化味, 也就是作家莫怀戚所提倡的“中学生写作的文化化”。好作文, 不仅是心与心、心与自然、心与时间的真情对话, 更是一种文化对话。倘若作文融进文化的因子, 那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增强作者与读者的共鸣。
那怎样做才能让作文更具文化味呢?
一、经典诗文增强作品积淀厚重的文化味
诗歌是文化的重要组成。诚如卡尔维诺所认为的那样:“经典作品背后拖着它们经过文化或多种文化 (或只是多种语言和风俗习惯) 时留下的足迹。”中国是诗的国度, 最古老的文学样式就是诗歌。这些灿若群星的诗篇, 历经大浪淘沙, 存留下来的已经成为不朽的经典。“腹有诗书气自华”, 为人如此, 为文更是如此。林庚先生认为:盛唐诗歌体现了“盛唐气象”。其实, 每一篇经典诗文都反映了不同的“时代气象”。妙用这些诗文, 就可以以诗文的“气象”, 为自己的作文增加“气象”, 尤其是文化气象。卡尔维诺也认为, 经典作品“有一个特殊效力”, 会“把种籽留在我们身上”。既然经典诗文是“种子”, 那如果作文时能灵活运用, 就等于把文化的种子播撒进文章的田野, 自然会生长出文化的果实。
高考好作文通常做法是采用引用、铺排经典诗文等方式, 将丰富的文学信息巧妙地展示出来, 以展示丰厚的文化底蕴, 增强作文的文化味。请看高考满分作文《感动山水》片断: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古老的诗人在水边唱着。“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白居易荡舟水乡, 纵情歌唱。“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倾之茫然。”苏东坡月夜泛舟, 情思荡漾。“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后主凭江远眺, 愁思绵绵。
该考生引用古诗文自然贴切, 不露斧痕, 又增加了文采, 体现出浓浓的语文味。在浓郁的诗情中感动山水, 是一种文化解读, 一种文化感动。
请读2007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诗意地生活》片断:
诗意地生活, 或许应该如陶潜“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般的悠然自得。诗意地生活, 或许应该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般的飘逸洒脱。诗意地生活, 或许应如易安居士“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般的温婉简约。
然而, 在生活急遽变化的现代社会里, 我们既不可能像陶潜一样隐居深山, 也不可能如李白一样率性而为, 更不可能学易安整日对红花绿叶哀诉愁思。难道诗意地生活只青睐古人, 而将忙碌的现代人摒弃在外?
这一片断集中地引用了三位著名诗人的经典诗句, 这些诗句不仅体现了三位诗人的艺术风格, 更形象地表达了他们的诗意般的生活观念, 给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除了直接引用, 我们还可以对经典诗文进行“化用”。
比如吴克欣的《唐诗里的中国》片段:
唐朝的月明。不知谁在春江花月夜里, 第一个望见了月亮, 从此月的千里婵娟, 夜夜照亮无寐人的寂寥。月是游子的故乡, 床前的明月光永远是思乡的霜露;月是思妇的牵挂, 在捣衣声声中, 夜夜减清辉。月是孤独人的酒友, 徘徊着与举杯者对影成三人。
化用, 让古典诗文焕发出了新的生命, 这是文化的延续, 更是文化的新生。如北冥之鲲, 化而为鹏, 境界陡大。
二、艺术元素彰显作品雍容华美的文化味
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譬如早期的诗歌, 则是诗与歌甚至舞蹈的融合。所谓:“诗者, 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 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再比如人们论及王维的诗歌, 评价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则是把诗歌创作与绘画艺术结合起来。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同源的特点, 决定了它们之间有许多共通之处, 比如灵感、节奏、承转、衬托、情感因此, 作者如果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的话 (我们可以看到, 很多作家同时又是其他艺术家, 如嵇康的广陵散、高行健的绘画, 等等) , 将会对作文产生正向迁移, 极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时, 不同的艺术形式, 又共同组成绚烂多姿的文化宝库。在习作中恰当运用其他艺术元素, 文章自会勃发浓郁的文化味。
2009年江苏高考作文《品味时尚》, 一满分作文中这样运用音乐元素:
我们看到了一个崭新的罗京、一个与往日荧屏上截然不同的罗京、一个同样充满活力的时尚的罗京。
罗京就像一首巴赫的《十二平均律》, 严谨得几近刻板。是真的缺少贝多芬的狂放、肖邦的写意、爵士乐的自由、拉丁音乐的奔放吗?一曲《千里之外》, 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品味时尚, 可以品味时尚的生活潮流, 可以品味时尚的人生价值, 更可以品味时尚的文化现象当绝大多数考生把眼光锁定在时尚的生活潮流的时候, 选择品味时尚的人和时尚的音乐文化的考生才是赢家。
音乐元素中音乐家的素材积累至为关键。考生不妨对所喜爱的音乐家进行打井式的梳理, 如: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可以了解他的生平, 有哪些代表作, 作品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晚年如何在耳朵全聋、生活贫困、精神受到折磨的情况下, 创作《第九交响曲》, 等等。考生在考前对感兴趣的音乐家深入地了解, 在考试时对素材的恰如其分地选择运用就会游刃有余了。一个素材, 转换一个角度, 便会生成新的意旨, 材料永远是为主旨服务的。
同样, 考生也可对美术家进行追踪。如2004年四川高考满分作文《风, 可以穿越荆棘》之片断:
凡高看见了风。他在向日葵田地中懒散地躺着, 纠结于一个难解的疑问与痛苦:耗尽心血的画作, 竟是一幅也无人理解, 一幅也卖不出去!对于一个把艺术当生命的人来说, 无人欣赏自己的艺术好比无人重视自己的生命, 这是一种被轻视、被鄙弃的巨大痛苦!这是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挫折!
幸而他看见了一阵风穿过向日葵田地。那阵风被阻挡了, 发出愤怒的吼叫。然而它们向前!向前!全然不顾被招摇的枝干划破身躯, 它们成功了。于是他也成功了。《向日葵》等画作在他死后不久, 直至今日, 都是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品。
寻常的风, 因为凡高而赋予了人文的意蕴, 而这也正是文章动人处之所在。
三、文化常识表征作品直接地气的文化味
“生活方式与文化至关重要”, “生活手段又作为文化的基础”。[9]唐弢认为:“在古代, 生活和文章本来是揉在一起的, 并不分离。《论语》里记载孔门师生的问答, 句句都是从各人自己的实际生活里提出的, 并无一个虚设的问题。”“从生活里得到的好经验, 正是一篇好的文章的生命。”[10]但许多考生常常埋怨自己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 没有一定的生活阅历, 缺乏丰富的生活体验。故而, 写起作文来没有生活, 煞是烦恼。其实, 掌握一定的生活常识尤其是文化常识, 如, 节气、民俗、传说、礼仪、饮食等, 在写作时信手拈来, 妥帖应用, 可以让自己文章洋溢浓浓的生活情趣和文化内涵。
2014年的5月21日, 正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 正好这天是作文训练课, 一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写道: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5月21日或22日视太阳到达黄径60°时为小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 小满者, 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这时全国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灌浆饱满, 但还没有成熟, 约相当乳熟后期, 还未大满, 所以叫小满。是啊, 人生也是一样, 正是生命中历经了一个又一个的“小满”, 我们的人生航船才不断地驶向“大满”的彼岸。
该生在作文中既介绍了“小满”这一节气的知识, 又从中悟出了生命的“哲学”, 这样的文字力透纸背, 掷地有声。
饮食文化同样可进行作文, 而且一旦用起来便有接地气的感觉, 如:
就像北京人吃臭豆腐, 爱它的一天不吃就寝食难安, 睡不着觉, 有了它就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讨厌它的恨不得百米开外捂住鼻子, 绕道而行, 并且皱鼻子瞪眼睛比看到恐怖组织还紧张, 仿佛别人打开的不是四四方方的玻璃罐, 而是携带炭疽病菌的邮政快件。
上段文字, 作者十分巧妙地运用了“吃臭豆腐”的饮食文化, 风趣幽默又极具传神地写出了两种人对于同一事物的截然不同的态度, 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又发人深省。
又如:
南国之秋, 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 比如廿四桥的明月, 钱塘江的秋潮, 普陀山的凉雾, 荔枝湾的残荷等等, 可是色彩不浓, 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 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 稀饭之与馍馍, 鲈鱼之与大蟹, 黄犬之与骆驼。 (郁达夫《故都的秋》)
南方与北方的秋天迥异, 如果从风景之不同角度叙写着实费力, 但用人们熟知的餐桌饮食作类比, 舌尖文化表征气候差异, 泾渭分明, 境界全出, 文简句约, 通俗易懂。
四、厚重历史演绎作品尘封已久的文化味
高尔基说:“人是文化的创造者, 也是文化的宗旨。”人类历史是由一串串鲜活的生命构成, 关注生命, 就是关注历史。对于历史人物的关注, 其实就是对文化本身的关注。“关注生活, 关注生命”, 众多的高考优秀作文无一不是从这一重大主题切入。优秀的历史人物对人生的选择, 为后人提供了典型的生命范本。他们的人生经历, 他们的生命歌唱, 他们的生活思考, 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
比如:
王力在清华国学研究院上的第一堂课, 是听王国维讲《诗经》。王国维的这节《诗经》课, 讲得很朴实, 见解又很精辟新颖, 为王力闻所未闻, 他深感受益。但是, 当碰到某些问题时, 王国维却常以“这个我不懂”一句就带了过去, 有时一节课下来, 竟说了几个“我不懂”。起初王力感到不满足, 他想, 老师是传道解惑的, 怎么常说“我不懂”呢?后来才慢慢体会到, 其实, 王国维先生说的“不懂”并非真的不懂。课后有学生问及他说“不懂”的地方, 他都能说出自己的见解。他之所以在课堂说“不懂”, 一是出于立言的谨慎, 他认为他的见解尚未十分成熟, 不宜做结论;二是出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鼓励学生去探索和研究尚未定论的问题。王力对王国维这种严肃、认真、谦逊、务实的治学态度十分敬佩。
又如:
陈寅恪, 我国20世纪的国学大师, 他的人生本身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 堪称一段传奇。他是一位中国文化传统的忠实守望者, 他留下的著述, 只是平生广博学说的冰山一角, 但他的精神人格留下的宝贵无形遗产, 已全部凝聚成他墓碑上的“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堪称先生尽一生心血谱写的绝唱。
王国维的死和陈寅恪的生都是一种深沉的文化选择, 带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强烈使命感, 类似司马迁那样忍辱偷生发愤著书、藏之名山留待后人的坚强愿望, 陈寅恪在晚年将生命之火全力点燃, 丹青难写是精神, 他用传统士人的坚贞完成了他最后的工作, 有如《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中所说, 他“为后世学人提供了一种在文化苦恋及极浓的忧患意识煎熬下生命长青的典范”。
此外, 我们还可以对历史典故进行“统整”, 或者“新编”。
比如2009年江苏高考作文《品味时尚》, 一高考满分作文开头部分采用故事新编的形式:
1.孔子的那帮门生编了《论语》, 老子的门生见了, 赶编了《老子》。一来二往, 渐渐地, 随着历史洪流, 《荀子》《孟子》等书陆续出场。图书市场日渐火爆, 不管什么圣人或是庸人都能写本《* 子》, 以至于秦始皇焚书那会儿忙了好长一段时间。现如今, 中国倒是出现了这样一种局面, 上不了好大学, 写书啊!那不是一姓蒋的被清华录取了吗!
2.中国写书的人特多。主要分为作家、诗人、小说家、官员、学生、老师以及罪犯、乞丐等等。
3.我想这年头写书是种时尚。
4.当年明月写了本《明朝那些事儿》, 卖得特火, 腰包鼓鼓的。许多人眼馋了, 不就是把《明史》给翻译成白话文吗?那咱也会啊!于是《汉朝那些事儿》《宋朝那些事儿》相继粉墨登场。谈史倒是一种时尚, 但没人去读真正的史书。总觉得文言文太深, 然而这么深奥的文言文被他们翻译之后, 还具有文化意义吗?难不成到咱孩子那辈时, 李白、杜甫的诗也翻译成现代的?这种时尚, 是对文化的污染。
故事新编, 一是形象生动有趣味, 二是穿越历史显时尚, 三是新编故事砭时弊。该生选择当下流行“写书之时尚”作为“品味”的对象, 既而辛辣地讽刺了“变味写书时尚”的弊端“污染文化”, 文章立意重在点破“东施效颦”式的写书人不是真正的“文化商人”, 倒是实实的“文化伤人”。这样的故事新编式的发议, 起到了振聋发聩的艺术效果。
当然, 体现文化味的方法和途径还有很多。归根结底, 文化味就是要展示阅读的广度和积淀的厚度, 展示丰厚的文化素养, 具有浓郁的文化色彩。要使自己的作文拥有文化味, 首先要使自己成为文化人。沈从文特别强调:作家应该具备永不满足、永远进取的心, 其实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学而不厌”。梁漱溟认为:“文化, 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 文化的本义, 应在经济、政治, 乃至一切无所不包。”因此, 与之相应的, 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就应该广泛阅读。既读有字之书, 诚如民国时期著名的作家和翻译家章衣萍在《作文讲话》中所言:“我们要我们的文章没有用字上的错误, 我们便应该研究文字学。我们要我们的文章没有造句上的错误, 我们便应该研究文法学。我们要我们的文章没有思想的错误, 我们便应该研究论理学。我们要我们的文章做得美, 我们就应该研究修辞学。其余如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动植物学等, 皆和文学直接或间接有关系。”[11]更要读无字之书, 关注生活、自然、社会是阅读让我们滋生文化因子, 是文化因子催升作文品位, 是作文品位绽放出青春的豪情与畅意。广泛的阅读, 深刻地思考, 创造性地运用, 举一反三, 信手拈来, 在作文时就会显示出厚重的文化积淀, 文章就会散发出文化气息。
确实, 让作文充满文化味是作文升格提档的催化剂!
参考文献
[1][2][3][4]章熊.中国当代写作与阅读测试[M].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0:51.243.
[5]张岱年, 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138.
[6][8]王思熴.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教程[M].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21.
[7]赵辉.“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辩[J].文学遗产, 2008, (6) :131~132.
[9]谢和耐.中国社会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11.
[10]唐弢.文章修养[M].2.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77.
传统文化与作文立意 第4篇
关键词:作文立意;忠孝思想;乡土观念
如何立意,也必然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相信很多老师都肯定在这方面有着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本文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对我们立意教学的视角进行拓宽,这就是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去寻找这种立意的“意”,让传统文化的营养来滋润现代学生狭窄枯涸的心灵世界,从而让他们在写作的时候,能在第一时间有话可说、有话想说。
中国的传统文章讲究“文以载道”,如果没有道,文章就变成了单纯的文字,我们自古是强调立意的。这里还要强调,“道”字写起来容易,解释清楚太难,传统文化中的道,也未必是完全符合现代社会思想的。而我们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也有限,所以我觉得入手点可以是一些小的方面,让作文中染上传统文化的色彩,
或者是写出有些传统风味的文章,而不是让学生们一味地完全去模仿古人,写大道理、大文章,那样反而是作茧自缚,限制了孩子们的天性,发展下去又回到八股的老路上去了。
要想用传统文化来帮助我们立意,就要考虑在那丰富的传统文化中,哪些传统可以帮助我们,又会如何帮助我们。其实,慢慢思索,可以考虑的方面还是很多的。
一、如忠孝的思想
我们现在的作文,经常要求学生们写小事情,写身边的事情,写小道理。忠孝表面上是大道理,其实也可以变成我们身边的小事情。
拿忠来说,这里的忠不是愚忠,而是强调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就是要爱国、爱民族、爱家乡。在中国历史上,爱国爱民,忠于国家和民族的人物数不胜数。无论是岳母刺字还是包公判案,都是忠的表现。而抗战里不少人当伪军汉奸助纣为虐则是不忠的典型。作文里一样可以表现爱国心,当然我们写作的时候,表达爱国心不能是喊口号,而是体现在具体的文字中,如:可以写励志类作文,可以把“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思想主题延续下来,表达昂扬向上的劲头。再如,爱国可以具体化为爱乡,写赞美家乡风土人情和变化,赞美新民风民俗,都是可以一试的题材。我国目前整体处于崛起的阶段,各行各业、各地方都有日新月异的变化,这种积极向上的民族风尚是可以在作文里表达的。
再来谈孝,中国古代曾以孝立国,传统文化中中国人很重视这个孝字。忠孝双全是对一个完美的人的最高评价,值得我们继承发扬。而且在我国老龄化时代即将到来的时刻,谈孝也有着很强的时代性。在作文立意的时候,孝字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的思考空间。当然古代有很多时候是愚孝,是讲孩子对父母的绝对服从。
二、用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做例子
中国传统文化里,在关于人和自然的关系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是天人合一,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个也可以用来给学生们在作文立意时打开一扇的新窗户。而且现在大家都很关注的问题就是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雾霾问题、水污染问题,工业化和人类关系等等,都是值得学生们写的。这个时候,可以引导学生们从自身的情况、周边的环境写起,写写自己对环境保护的理解,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题材。同时,还可以联想到以这种传统思想为基础的写景抒情类文章。在写景的部分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强调人不能过分地去破坏自然,这在作文里也是可以去尽情书写的。
三、传统文化中的乡土观念
中国人传统上就是恋家的,只是为了生计迫于无奈才会远离家乡漂泊异乡。而中国如此广大,每个地方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方面。在写作文的时候,把自己家乡的特点写进去,把那些风土人情写进去,把那山山水水及生活在那里的人的悲欢离合写进去,一定会让作文散发出独特的光彩。现在的作文,有着八股、模式化、应试化的倾向,而这种带有浓浓乡土气息的作文一定会在其中显示出其奇异之处。
四、继续发散思维的话,还可以想到更多方面
中国的饮食文化世界闻名,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丰富的故事和过节方式,中国儒释道思想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地方都可以用来为作文立意提供方向。
当我们的学生看着作文题目发呆的时候,其实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悲哀。就是老祖宗留下的这些传统文化,也该是我们写也写不完的。用传统文化来帮助学生立意,不仅给写作文打开一扇窗户,其实对怎么写作文也有着很多的启发。中华五千年文化,好文章何止千万,现代的孩子如果连作文都写不来,是语文老师们的悲哀。另外,我想到,如果能在课堂上更多地讲一些传统文化,是不是能更好地传承我们的文化呢?在白话文战胜文言文的百年之后,我们应该考虑如何让传统和现代更好地在作文里、在语文课堂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传统文化作文 第5篇
救救传统文化中的深情厚谊。古人的友情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慷慨豪情;古人的爱情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午夜梦园;古人的亲情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殷切等待。我们在交往中却是相顾无言,即使近在咫尺也用微信交流,图一时的方便,造就“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隔着屏幕,朋友既看不见你担忧的神情,也听不见你语气中的焦急,与朋友在网络上的交谈,是比不上面对面的眼神交汇的。有时间给老朋友写封书信,把多年的陪伴写进一笔一划里。
救救传统文化中的山水田园。波音客机数小时带你跨过高山和大海,穿越春夏秋冬,但高空中的飞行既听不见鸟鸣也看不清山川。古人骑一毛驴不在乎何日到达,不计较风餐露宿,但他们知道哪里是草长莺飞,说得出何处柳暗花明。现在,到处都是高楼大厦,看不清高远的天空;到处都是别墅林立,看不见错落的山水。现代文明将世外桃源真正地变成了古书中的记载,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变成了梦中才有的情景。
救救传统文化中的庄敬自敏。这是一个人人都想活出飞扬个性的时代,人人都将自己贴上“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的标签,把冲动当作真性情,把刻薄当作善辩,把无知当作天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古人时刻提点自己,修弥不足,仁、义、礼、智、信是他们人生中的不懈追求,为求智而“吾日三省吾身”,为求义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求信而“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在贫穷的过去,他们恪守师道,敬畏三纲五常,他们谦逊而隐忍地活着,自大的现代人读不懂其中的坚持与不易。
传统文化作文 第6篇
中华民族有很多很多的传统文化,如:剪纸艺术、陶瓷艺术,传统节日和国画等。
就说传统节日吧。我们以中秋节为例。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农村的老人就个性高兴,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立刻能够和外出打工的孩子们团圆了,因此中秋节又叫团圆节。既然是过中秋节,当然缺不了看月亮和吃月饼的活动了。月亮比平时的更圆,更明亮,所以中秋节又称月夕,八月节。
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就应把它继承下去,并且把它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