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菱课件范文(精选12篇)
采菱课件 第1篇
《采菱》 教学课件
教学内容:
1、读谱知识:切分音;反复记号D.S.
2、综合训练:(一)节奏练习
3、歌曲:《采菱》曲谱
教学目标:
1、学习和掌握切分节奏。
2、认识和运用反复记号D.S.。
教学重点:学习和掌握切分节奏。认识和运用反复记号D.S.。
教学难点:学习和掌握切分节奏。
教学手段: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综合训练一)
1、请同学们唱一唱综合训练一的旋律。
2、想一想:你觉得这两条旋律哪最难唱?(导出切分节奏)
师:这局部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切分节奏。
二、读谱知识:切分音。
1、教师出示以前学过的比较简单的切分节奏,请同学拍手读出节奏。
2、出示切分音图式。
教师讲解:请同学将书上的几种节奏拍手读出来。(得出切分节奏的时值)。
3、请同学两人一组反复拍拍,看谁拍的准确。
4、将刚才演唱的两条旋律再唱一唱,请同学边唱边按书上要求的节奏打出拍子。
三、歌曲《采菱》曲谱。读谱知识。
1、教师范唱歌曲。请同学们说说有什么感受?这首歌曲有什么特点?
2、听录音范唱,请同学跟着哼一哼。(注意:不要哼歌词,鼓励同学主要要哼曲谱)。
3、请同学将今天所学过的切分节奏找出来,并依次唱一唱。
4、再次听教师范唱,请同学说出教师演唱的.顺序。
师:我为什么要依照这种顺序来演唱呢?因为歌曲中出现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反复记号D.S.
5、教师讲解反复记号:注意:D.S.必需与 结合起来使用。
请同学讲一讲书中的反复记号如何应用。
教师出示几个反复记号,请同学说说怎样应用。
6、跟教师唱唱曲谱。注意:切分节奏处的唱法。
板书设计:读谱知识:
反复记号D.S.
切分音
课后小记:
采菱课件 第2篇
相和歌辞・采菱行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 体裁:乐府 白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锦彩鸾翔。荡舟游女满中央,
采菱不顾马上郎。争多逐胜纷相向,时转兰桡破轻浪。
长鬟弱袂动参差,钗影钏文浮荡漾。笑语哇咬顾晚晖,
蓼花绿岸扣舷归。归来共到市桥步,野蔓系船萍满衣。
家家竹楼临广陌,下有连樯多估客。携觞荐芰夜经过,
醉踏大堤相应歌。屈平祠下沅江水,月照寒波白烟起。
采菱课件 第3篇
一、简介
传统课件通常使用Power Point、Flash、Authorware等课件制作工具制作, 然后打包成相应的可执行文件。按照使用对象可分为助教型和助学型, 本文讨论的重点是助教型课件。
电子白板课件是指利用电子白板创建、保存文档的功能生成的电子白板格式的文件。电子白板的文档类似于Power Point演示文稿, 分为不同的页面, 在每个页面中可以插入图像、视音频、动画等资源。
二、传统课件与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课件的优势互补分析
1. 动态生成性
传统课件在具体使用过程中, 只能按预先设定好的顺序演示课件, 不能进行二次加工。传统课件学生参与的机会很少, 学生只能处于知识的接受状态, 学生的思路只能跟着教师的设定思路, 限定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创新性, 同时也限制了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机智的发挥。传统课件也有问题反馈, 但是答案固定、单一, 不能随着课堂教学的改变而改变, 对课堂的生成性问题更是无法适应。交互式电子白板正好弥补了传统课件的这些缺点。交互式电子白板是一个积件平台,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资源库可以建成积件库, 每个教师都可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利用资源库中的资源生成自己的教学课件。这种方式生成的课件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课堂需要动态地添加、删除或更改课件中的内容, 学生也可以更改、充实教师原先的课件内容, 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 不管是教师对知识的理解, 还是学生的回答, 只要在白板上操作白板系统会自动储存这些宝贵的资料, 从而生成每个教师每堂课的个性化的课件, 并且成为教师以后教学的重要资源。同时, 电子白板还具有动态输入功能, 电子白板提供了五种性能的输写笔, 用户可用书写笔直接在显示屏幕上进行书写、绘图等。利用电子白板的画图功能可直接在白板上画出各种规范的圆、直线、矩形及它们组成的一些复杂图像。电子白板的动态输入功能使课堂更加灵活、多变。
2. 课堂内容的处理
传统课件预先将所有的课堂内容包括其中, 并且页面布局紧凑, 很少留白, 应用于电子白板课堂时, 没有足够的教师讲解标注空间。而电子白板课件仅仅预先将一些图像、动画及视频放到课件中, 有时也放置一些不重要且文字量较大的文本 (例如:习题的题目) , 对于一些重点内容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进行书写或标注。例如:教师讲解某习题时, 传统课件只能预先的将所有的信息提前输入到计算机中, 然后通过改变信息的显示方式 (出现顺序、颜色、字体等) 来呈现解题过程, 这样做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也不利于师生情感交流。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解决同样的问题时, 教师可以预先将一些复杂的图形和题目存放到计算机中, 在课堂讲解时用白板笔书写相应的解题过程或者画一些简单的图形 (例如做一些辅助线等) , 同时也可以根据课堂需要讲解更多的解题方法。
3. 教学资源
传统课件的使用流程为:教师运用计算机制作→通过网络或者U盘等移动媒体拷贝到教室计算机→课堂演示, 这就决定了一个课件的容量不可能太大, 同时, 传统课件中教学资源高度结构化和固化, 这就使得传统课件往往只是包括一些必要的信息, 没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对相关的知识进行解释和学生的探究学习等。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资源库却非常丰富, 而且可以动态的添加,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方便地查找、使用, 有利于新课改提倡的探究性学习等教学模式的开展。
4. 传统课件制作相对复杂
传统课件通常使用专门的工具制作, 例如:Power Point、Flash、Authorware, 制作过程相对比较发杂, 制作难度较大, 同时, 由于不同的教师对同一内容有不同的讲解方法, 所以传统课件也缺乏通用性, 在日常教学中很难铺开, 即使偶尔使用也只是作为练习题的展板, 不能真正发挥课件的作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操作界面都是图形界面, 操作简单, 只要进行简单的培训, 教师就能很好地使用这个平台, 不会给教师增加额外的负担。并且, 交互式电子白板生成的课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电子白板系统中的教学辅助工具也是不能忽视的, 比如放大镜, 它可以局部放大屏幕某一部分。如果要获取这一功能用传统课件实现是相当复杂的。当然, 传统课件也并不是一无是处, 它也有其自身的优势, 例如:页面内的对象动画效果丰富、页面切换人性化, 传统课件的程序计算功能 (例如两个数相乘) 等等。
三、传统课件与电子白板课件的整合
交互式电子白板以其特有的技术优势使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了最优化的整合, 但是如何将传统课件与电子白板课件整合起来, 使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最大效率, 对教师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传统课件与电子白板课件整合从实现上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1. 传统课件与电子白板课件并存
传统课件与电子白板课件并不是相互矛盾的两个事物, 在一节课中可以共同存在, 根据它们各自的优势在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中使用不同的课件。例如:历史《长征》一课中, 我们首先使用Power Point制作课件, 用于导入。课件内容为在《七律·长征》配乐诗的背景声音下播放一系列长征的图片。此课件采用声像并茂的方式烘托课堂的气氛, 创设学习的情境。在讲到长征路线的环节时, 将长征的路线地图预先放到电子白板课件中, 然后利用电子白板的荧光笔等功能具体讲解长征的路线。通过这样的搭配使用, 可以使传统课件与电子白板课件优势互补, 既发挥了传统课件丰富对象切换效果的优势和电子白板课件灵活的课堂内容处理的优势, 同时也弥补了它们各自的缺点。
2. 传统课件融于电子白板课件中
电子白板课件可以插入.swf格式的文件, 这就为传统课件融于电子白板课件提供了条件。当需要用传统课件表现教学内容时, 可以用Flash制作课件, 然后将其导入到电子白板课件中。例如:数学《正态分布函数》中, 我们可以将高尔顿钉板试验做成Flash动画, 然后将其插入到电子白板课件中来创设问题的情景。通过这样的融合, 就可以利用传统课件的功能上的优势弥补电子白板课件的不足。
童年采菱(外一篇) 第4篇
到了10月金秋,老家的池塘,大多长满了菱叶,菱叶下面自然缀满了大大小小饱满精巧的菱角。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农村田野一片金色。那大片大片黄灿灿的稻谷,迎风飘舞,一眼望不到头。就连挂满藤架的黄瓜、丝瓜,也由绿转黄,柿子、橘子更是早早黄澄澄缀满了枝头,一众瓜果、蔬菜大都黄叶黄藤黄果子,好似志得意满完成了一季的使命,急切地把那黄盈盈成熟的果子献给勤劳的农人。
然而,在田野一片黄熟之中,却有一池碧水绿物点缀,那就是塘面上浮着的翠绿的菱角。浩浩荡荡,挨挨挤挤,密密匝匝,盈满一塘。菱开满了一丛小白花、小粉花,红的蜻蜓、花的蝴蝶、小的鱼儿、大的青蛙在菱盘间尽情嬉戏。几个心急的孩子时常在放学后奔到菱塘边,折一根树枝拨来两三块菱盘翻起,看看结了菱角没有,心切眼热巴望着采菱。
小时还不知有《采红菱》这首歌,长大后听说是江苏民歌,诧异了半晌,红菱在我家乡只能算作野菱,原来别处还是歌咏之物,在我家乡却是泛泛,真是应了“鱼米之乡”的话。等再细听歌词,都是“得呀得郎有情、得呀得妹有心”,原来是借红菱牵红线的,也就恍然。
这借物说情,古已有之。“愁心不可荡,春丝乱如麻”,这哪里是采菱?明明是借菱思春,那菱角就仿佛是女子手中的一方绢帕,揉着捏着,万千思绪,百转柔肠,但与何人说?既是借物起兴,那自然是什么物皆可说,什么菱都可采了。
现在电视里看采菱的MTV,芦花飞舞,船摇,水荡,一池碧水就如凝结的翡翠。一叶彩船缓缓划过,船上坐了几个妙龄女子,身披绸纱,卷起衣袖,露出白皙丰润的手臂。裤腿挽起,腿上肌肤也如同凝脂般润滑。她们唱着歌儿,同时把手伸进水里,富有节奏地采摘着菱角。斜阳照耀在水面上,把水面也染个通红。相映而下,更显得她们动作的婀娜。妙龄少女撑着船,美目盼兮,歌喉婉转,让人一看便不想采菱,只想携手同游。殊不知,等到菱角涨满秋池,水下盘根错节,全是菱角的茎须,撑船却寸步难行。
细想想,只怕这儿时采菱的心情,虽一时起意,没有妙龄男女的暗生情愫,等边采边尝,却也是采菱本身的乐趣更重过了菱角的甜头,采菱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菱角生长在池塘里,菱盘有瓷碗那么大,菱叶浮于水面,菱叶像小扇子,叶片下紫红的茎蔓细长须多,深入塘底泥中。每一根茎上又长出几根柔嫩的小茎,小茎上又萌发出如酒杯那么大的一朵菱角菜。菱角开黄色的小花,结的果实自然叫菱角,形状像一个元宝,两头翘起尖尖的角,嫩时绿色,熟时红色,老时紫色。最诱人的是那白色的菱肉,有一股青涩香气,淡淡的甜味,脆嫩鲜美,回味无穷。
其实,池塘边上的菱角早在还没长成的时候,就被猴急的小玩伴们用挑拖上了水面。剩下的是一些伸手或用竹竿也够不着的。然而,小伙伴们总有的是办法,从草朵堆里揪出一小捆稻草来,搓成三四米或更长的一截草绳,距草绳末端一尺的地方用两根尺长的棍子系成十字型,在草绳的末端系一块石头。准备妥当后,来到池塘边,左手拿着草绳头,右手拿着叠好的草绳、棍子和石头,一使劲,把右手上的连石带绳奋力抛出去。棍子落在菱角秧上,石头沉到了水下。双手漫漫地拉回草绳,就看见一丛菱角秧游了过来,菱角秧被拖上岸后,翻过身来,便能看见两头长着尖角的菱角了。如果池塘里的水浅,小玩伴们就敢站到水里采菱角,或游过去直接把菱角秧拉上岸。
深水塘菱的采摘,多则坐在一个大圆木桶里。小时看过连环画《岳飞传》的,其中那个放着襁褓中岳飞的木桶,圆圆的、高高的边,就是采菱常坐的工具。大一点、板厚一点的可以蹲两个小孩,一般人不敢坐,盘腿坐着,感觉像现在的漂流,晃得厉害。熟练的人却是游刃有余,悠哉游哉,左右手为桨,逆过来,荡回去,着实一番“我心荡漾”的悠悠惬意。
划到菱叶边,一探手,那尖尖的菱角就触在掌心,盈盈一握,用拇指在菱角顶端轻轻一抵,微一用力,菱角就采下来了,一棵菱叶却哪止一个菱角?拽住菱叶翻过身来,大大小小的菱角宛如一朵红花或一片红叶躺在水面,有的已长得非常健硕,两个菱角如同牛角,有力地翘起,更像俄罗斯大叔翻翘的大胡子,一副桀骜不驯的神气。有的却还非常稚嫩,个头也小,躲在菱叶里,一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样子,着实招人喜爱。边采还唱着儿时的《采菱》歌儿,“青青菱秧碧波荡,尖尖红菱九月香,欢歌笑语木盆间,纤纤红装采菱忙。”
采菱的季节,孩子们很少独自行动,常常呼朋唤友互相帮忙。几个孩子、几只盆,在菱间来回采摘,展开比赛,一面采菱,一面还要当心盆翻使人落入水中。水乡的孩子是淹不死的,只是舍不得盆内的菱角落入水中,还怕小伙伴的嘲笑。那种你争我夺的小心翼翼的乐趣,绝不是一个人独自采菱所能享受的。
采菱自然要尝菱,吃生菱一定要趁新鲜,边采边吃才好吃。双手要扳住两个菱角,那菱角的中部如螃蟹肚脐,有个小孔,用牙齿在上面咬开口子,那鲜嫩洁白的菱肉便露了出来,手口并用,把菱角的壳迅速去掉,一口吞下去,只觉得嚼来清甜无比,如饮甘泉。一直吃到不想吃了,才把那些个菱角分了老、幼采摘下来,带回家去。
菱角吃不完怎么办?农家自有农家的办法。现在有冰箱,但保鲜时间也有限。小时候尚法自然,倒是熟菱、嫩菱一并可以保鲜到过年。
鲜嫩的菱角是靠阳光来保鲜的。听起来很稀奇,离开了水,离开了根、茎、叶,居然还能保鲜?其实很简单,把嫩菱角在竹帘上平摊均匀,让阳光尽情暴晒,久而久之,菱壳晒干后,里面的菱肉从壁上脱落下来,失去一部分水分后,用手一摇,菱肉在菱角里面晃荡得厉害,这时候就不用担心发霉变质,一直可以保存到腊月了。
而那些老菱的保鲜,则采起来装在一个大筐里沉到水底,等着水流将菱角的表皮自然腐蚀,到过年的时候,把筐子拎起来,在水里使劲晃荡,那已经腐蚀的表皮就自然脱落了,只剩下光秃秃的菱角,那时的菱角好似健美男子的一缕缕肌肉,经络分明,闪着锃亮的光。洗净了放在锅里煮熟,等水快煮干的时候捞出来,尽管烫得拿不住,可许久没有吃到菱的心情,还是催人想咬,一口咬断,摁住菱角左右一挤,那菱肉就脱落出来,仿佛刚出生的婴儿,光滑异常,吃起来更是糯香扑鼻,松软好吃。
nlc202309040108
尤其是过年时,还能吃到鲜菱角,是非常可喜的一件事。拿出来剥了外壳,虽然失去了一部分水分,菱肉却比原先更紧实、更清甜。
离开故乡几十几年了,好久没尝过故乡的菱角了。我留念的不仅是菱的美味,更怀念那采菱的生活,真希望有那么一天,在菱熟的季节,再回故乡,再弄一只圆木盆,在清清的池塘中,采一次菱,采一盆湿漉漉的童趣。
打陀螺
一天傍晚,漫步美丽的珠江边,不远传来电子音乐。循声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个五颜六色的电子陀螺在不停地旋转,并发出美妙的音乐。陀螺已经发展到了电子自转了,还能配上好听的音乐。这勾起了我对儿时打陀螺的回忆。
“啪”、“啪”、“啪”……一鞭子接着一鞭子地抽打地上的陀螺,让陀螺飞快旋转“呜呜”作响,这是孩提时代痴迷过的游戏打陀螺的记忆。
小时候,我们这些农村孩子们特别喜欢打陀螺,这玩具既不花钱,制作起来也比较简单容易。陀螺多半是自己动手斧剁刀砍削成的,拿把锯子,沟坎上走走,看见有小胳膊粗细的树枝,上去就锯。桑树的材质最好,质密,木实,重心低,没有空芯,削制的陀螺转得平稳。楝树的有空芯,在锥端下面嵌一粒钢珠或者钉一个头钉,效果也不错。如果斧头、锯子好使,一只陀螺一般不会需要太长的时间。至于鞭子,一般找枸树,剥下枝条的皮便做鞭绳,再系在一根竹竿的一头,就成了陀螺鞭子。如果能弄到一条灯芯绳,那再好不过了,那样抽起来声音脆亮过瘾。但对当时农村的孩子来说只是一种奢望,因为没钱买不起,更玩不起的。
“杨柳儿活,打陀螺。”小时候,在开春的上学路上,随处都可看到伙伴们打陀螺的身影。他们将鞭绳在陀螺的颈部绕上几圈,然后躬身靠向地面,左手握陀螺并竖起,让锥尖与地面垂直,并稳定在地面上,右手持鞭尽量臂与地面平行,松开左手的一瞬,右臂用力一拉,鞭绳就把陀螺带转“活”起来。离开了鞭子的束缚,陀螺就像一个自由的顽童,在地面上飞快地旋转起来。接着用鞭绳“啪啪”地抽打陀螺,不断给陀螺加力,只要不倒在路边“死”掉,伙伴们就紧一鞭慢一鞭地抽赶着陀螺,往学校方向撵。
有的技艺高超一点的同学,则两手一搓,将陀螺往空中一抛,落到地面上的时候,赶紧抽上一鞭子,陀螺很快就平稳地转起来。还有的同学干脆丢在地上,找准位置一鞭抽下去,陀螺居然会乖乖地“爬”起来,使劲地旋转。那时候的我们营养不好,个头矮小,浑身不知哪来的劲,鞭子抽得“啪啪”震天响,一抽就是半个时辰甚至更长时间,却没有一个叫累的。伙伴们一个撵着一个,上衣的扣子都解了,脸上汗淋淋的满是污渍。天黑下来,大人们收工回家把晚饭做好,远远地站在房前屋后高喊,才不得已收起鞭子,捡起快要看不清的陀螺,恋恋不舍地回家。
逢到节假日,更是小伙伴们的天堂。我们大多聚集到生产队的晒场上或学校操场上,那里的地方空旷,打起陀螺来过瘾。玩的时候往往喜欢比赛,其规则也很简单,如果一方的陀螺滚倒在路旁、塘边或是农田里,“罢”转了,就算输了,不能再继续玩,要等参赛的另一方也“死”了,才能进行新一轮比赛。有的孩子尽管准备得很好,但过不了多久,不知是打错了位置,还是陀螺不听话,陀螺早早地滚到一边,就是不肯起来了。有个别会投机取巧的伙伴,这时会趁人不在意,一鞭子将“死”陀螺打活了,继续玩。如果没有这个本事,那就只能捡起陀螺,眼睁睁地看着对方打了。这时对方开始得意,有一下,无一下,不紧不慢地打着,悠哉游哉地抽着,馋死你。那个时候,打陀螺几乎是我们唯一的玩具,谁愿意等啊,那就上去踢对方的陀螺一脚,对方也会推搡你,发泄一下就行了,然后继续比,没有伤和气的。因为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嘛!
而学校的比赛就不一样了。比赛内容是将陀螺抽过指定的区域,取名“赶羊入圈”。首先,双方参赛队员入场做好准备工作。只见我们班福福一手拿着陀螺,一手拿着鞭子,板着脸,瞪着眼,瞧着对手,好像在说:我才不让你们赢呢,有种就放马过来吧!而对方也毫不示弱,也紧紧地盯着福福:你以为我怕你啊!两人无形当中进行了第一回合的较量。随着老师一声令下,比赛开始了,福福和对手同时发陀,而我们旁边的拉拉队拼命地喊:“福福,加油!福福,加油!”这加油声似乎给了他很大的鼓舞,他一鞭下去陀螺就飞快地旋转起来。可能平时都是在泥土地上打陀螺,不习惯在水泥地上作战,也许比赛使劲比平时大得多,只见福福一鞭子下去,陀螺“飞”出视野老远,我们的心都跟着悬了起来,也随着陀螺“飞”了出去,心想这下可完了,不由自主地都屏住了呼吸。还好,福福飞快地跑过去,并很快地找了回来,在努力调整控制下,只几鞭就进入了别人的领地。而对手呢,则表现得更为差劲,一鞭子下去,陀螺就飞进了人群,全场发出一片“唉”叹声。等对方找回陀螺,他们的拉拉队开始不住地为他纳喊加油打气,只可惜他的陀螺还是像喝了酒的醉汉一样,东摇西摆了几下之后无力地倒下来了,他们仅以三鞭就输掉了比赛。我们的福福终于不负众望,为班级取得了胜利。
好斗是男孩子们的天性,只比旋转的时间长短,不仅漫长而且也不够刺激,总想找到更多对垒的机会,那就是斗陀螺。一般比旋转的时间长的竞陀比赛,启动陀螺后,双方不断加鞭,让陀螺旋转到最快,同时收鞭,比谁的陀螺转的时间长。还有比看谁一鞭子把陀螺抽得更远的竞陀比赛。当然,最激烈的是两个陀螺相撞斗陀螺比赛了。把两个陀螺抽到一起,相互对撞,当然质量重的旋转速度快的,会把对方撞到一边或直接撞倒。质量小的陀螺不堪一击,一下子就被撞飞了。这样就算赢了,输了的也不甘心,过一天或几天就会做一个更大更好的陀螺来继续比拼。为了增加其稳定性,我们想出了种种方法,我在陀螺的锥底处镶嵌了一颗钢珠,并在上口处套上一个钢圈,这样不但耐磨,而且稳定性也大大提高了,再与他人交锋,果然少有败绩。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对方不知什么时候又造出个巨型陀螺,与之对垒,又不得不败下阵来。为了能够击败对方,苦心搜寻到一段又大又粗的硬木,经过几个星期的精心加工,一个“巨无霸”终于横空出世了,由于做得太大,竟然难以发动,在他人的帮助下总算转动起来,赶忙加了几鞭,“巨无霸”就这样踉踉跄跄地旋转起来,随着“啪啪”的清脆鞭声,陀螺旋转时发出的“嗡嗡嗡”的响声不绝于耳,其威力当然是势不可挡,一路横冲直撞,把对手一个个撞得东歪西倒,所向披靡,一时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陀螺王”。后来又有人造出个更大的陀螺,但终因太大而无法抽动,自然成为一个废物,看来陀螺并不能一味地强求“高、大、全”。 不过,随着机械制造加入,大大增加了获胜的把握,我曾经使用过一个大型柴油机里的喷嘴来当陀螺,它几乎可以把别人的木质陀螺撞裂,无往而不胜。看来钢铁机械打败手工木具是历史的必然,但这种机械设备我们是很难弄到的。
如今我们那帮伙伴都已步入中年,都在忙忙碌碌,为生计奔波。有时想想,我们正是像陀螺一样,一天到晚转个不停,只是没有一个叫累的。这大概因了童年的快乐,生活才一直快乐着。
白继洲:原籍湖南,现在广州谋政法部门工作,业余写作,在多种报刊发表散文作品。
责任编辑 杨 希
采菱500字作文 第5篇
暑假的一天早晨,爸爸对我说:“今天我们去采菱好吗?”我听了高兴极了,连忙说:“好,好,现在就去。”“傻孩子,你看你急的,采菱,要把准备工作先做好,等到中午太阳生高了再去。”
好不容易等到了中午,爸爸和我扛着一只木制的菱桶,菱桶样子和澡盆差不多,来到了河边。我抬头一看,河里的菱角藤紧紧地挨在一起,一只只肥头大耳的菱角多得数不清。我和爸爸使劲儿把菱桶推到河里,抬脚就往河里跨。谁知澡盆一歪,我差点掉到河里。我慌忙抓住河里的芦苇,眼睛不敢望河里看,吓得怦怦乱跳。天空中火辣辣的.太阳使劲照着我,我的额上分不清是河水还是汗水。
“两脚分开站稳,用手划水。”听到爸爸的喊声,我小心翼翼地用手划水前进。大澡盆靠近菱角藤后,我一手抓藤,一手采菱。菱桶一摇晃,我就连忙停下。两只手连忙抓住菱桶边缘,不敢再动。待菱桶稳一稳,我才敢再采。“胆大心细,不要怕。”爸爸在岸上指挥了。对,大不了掉到河里洗个澡。决心一下,我就大胆地采起来。不多一会儿,我就采了一篮子。满篮子的菱角碧绿碧绿的,在阳光照耀下,像一个个可爱的精灵。剥一个放进嘴里,脆脆的,甜甜的,满口生津,味道好极了。我把满篮的菱角递给爸爸,又拿了个空篮。再采时,手觉得熟练多了。
《采菱》音乐教案 第6篇
《采菱》音乐教案
沁水县东关小学
吉沁妮
教学目标:
1.学习用连贯的气息和柔美的声音表现歌曲《采菱》,体验江南水乡音乐的细腻与柔美,感受江南水乡民歌的风格。
2.通过观看图片、聆听乐曲,感受到江南的美,并将这种美感用自己的歌声表现出来。
3.通过演唱歌曲感受江南小朋友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明白D.S.反复记号作用
2.一字多音处的演唱、切分节奏的演唱和间奏处的衔接 教学准备:电子琴 多媒体课件 铃鼓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练声
二、导入课题
教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江南吗?江南对你的印象如何?
江南水乡风景优美,气候温润、四季如春,那里的房屋黑黑的瓦、白白的墙,有青石板街的巷子,小桥流水、绿柳轻抚,人们经常划着小船在河道中、在池塘里穿梭、行驶„„今天我们就学习一首富有江南水乡色彩的儿童歌曲《采菱》。
教师板书课题
三、学习歌曲
1.欣赏歌曲(播放课件)
提问:a.大家欣赏完后,有什么感受? b.什么是“菱”?你吃过吗? 菱是怎样长成的? 介绍有关菱的知识:菱是生长在池塘的一种植物,根在泥里,叶子浮在水面呈三角形状,夏天开白色的小花,果实的硬壳有角,因此称“菱”或“菱角”,菱的果肉吃起来香甜爽口。
但菱角这种食物,很娇气,成熟后,躲在水中,人不容易看见。倘若两日不采,便落入水底。那样,采菱人只能望菱兴叹了。
“采菱”就是菱角成熟时,人们划着小船或小木盆去湖中把菱角采摘回来。采菱时最好不要将小船摇进菱叶中去,因为菱叶密密的,茎又在水下生长着,小船进去,往往不能摇桨使其进退两难。只有用一只大大的木盆,人坐在木盆里,用手轻轻拖拉着菱叶,可以随意进退。
2.聆听歌曲范唱,做划船动作,感受2/4拍强弱规律
提问:a.这首歌曲都唱了些什么?(水乡的孩子,南湖,清泉,水菱)这是水乡的孩子们划着木盆采菱的情景。这里有美丽的南湖,香喷喷的清泉,甜又爽的水菱,是水乡孩子们美丽的家园。
采菱音乐教案 第7篇
1、能用优美动听的声音演唱《采菱》,表达出对江南景色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2、通过歌曲的学习,让学生对江南的音乐、名胜、民俗有一定的了解,对江南文化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点:熟练、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歌曲的音准、情绪的把握
教学用具:钢琴。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欢迎大家来到愉快的音乐四十分
1、、导入 : 大家听过这首诗吗?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这是白居易的《忆江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美景的喜爱,你知道在我们江南地区有那些美丽的景点吗?
生:
二、画旋律线,感受歌曲
师:江南风景美,那江南的歌又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呢? (放歌曲)
生:很优美
2、配乐简笔画
师:老师不仅给你们带来了这么优美的诗和音乐,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份小礼物,看看,这份礼物有什么特点
生:这幅画和音乐的旋律是一样的
师:伸出你们的手指,我们再来画画这么美的画面
三、学唱歌曲
1、教师有感情表演唱
师:这么美的歌曲老师也很想唱,请仔细听听水乡的孩子在干什么呢?
生:在采菱。
师:你们知道菱角是什么吗?
师:菱是一种植物,长在池塘里,根在泥中,叶子浮在水面叶子呈三角形状,夏天开白色的小花,果实的硬壳有角,所以叫“菱”或“菱角”
现在正是采菱的好时节,今天水乡的孩子邀请我们一起去江南采菱让我们划着小木盆哼着歌出发吧!(用LU来哼唱)
2、学唱歌曲:
师: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如果能边唱着歌边采菱,那就更有一番风味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新歌《采菱》
(1) 让学生跟琴默唱。
(2) 指导用轻声唱旋律。
(4) 轻声唱歌词,有错误停下纠正。
(5)师生接龙唱
(6)完整的唱词。
(7)有感情的跟着伴奏唱。
情境设置:我们现在就在美丽的南湖,坐在大木盆里边唱歌边采菱。当你采到菱角时,你的心情会怎样呢?我们把这种心情用歌声来表现出来吗
(8)、请一个小组的同学领唱,其他学生齐唱
(9) 请个别学生领唱,其他学生齐唱
2、为歌曲伴奏
师:咱班同学多才多艺,“谁认为你可以为大家伴奏”,请几名学生伴奏,其他学生演唱,可加打击乐器
三、拓展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富有江南地方色彩的歌曲,最后我想以自己编的一首小诗来抒发我此时此刻的心情与大家一起分享:
紫竹调:青青菱秋碧波荡,尖尖红菱九月香。欢歌笑语木盆间,纤纤红装采菱忙
四、小结:
采菱作文350字 第8篇
经过了好一会儿的颠簸,我们终于来到了目的地。远远望去,只见池塘里是整片碧绿碧绿的菱叶,小池塘像是盖上了一条绿油油的被子。我飞快地跑到池塘边,仔细一看,发现每个菱盘都像一朵绿色的花。我拉出一颗瞧一瞧,下面还拖着一条细细的、长长的尾巴,这应该就是它的根了。菱角就躲在菱盘下面,像一个刚出生的小娃娃戴着一顶大大的草帽。我赶紧采下一个,菱角两头弯弯的、尖尖的,就像牛的两只角。我迫不及待地洗掉污泥,剥开硬硬的外壳,白白的菱肉就露了出来,好像一个小小的元宝。我忍不住轻轻咬一口,香香的、脆脆的、嫩嫩的,细细品尝,还带有一丝甜味,好吃极了!
我发现岸边的菱都很小,所以我决定鼓起勇气,走进池塘里的木盆,到池塘中间去采。我一踏进木盆,木盆就开始左摇右晃起来,幸好妈妈在岸边拉着我,我才没有掉进水里。过了一会儿,我渐渐学会了在木盆里保持平衡,便放心大胆地采了起来。我一直拉着菱盘往前划,边划边采,可真有趣呀!不一会儿,我就采了满满一盆,又拉着菱盘回到了岸边。我忍不住又吃了几个,感觉一个比一个更好吃。
太阳渐渐西沉,我们采了整整一大袋,满载而归。
歌曲《采菱》教学反思 第9篇
——歌曲《采菱》教学反思
如何上好课改后的音乐课呢?这是一个困扰我多时的疑问。在多年来的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深刻的感悟出:上音乐课必须突出音乐性,要充分利用音乐作品的音乐要素来合理安排教材的教法。任何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美感都是通过音乐要素来体现的,而音乐要素则包括了音乐作品的情感、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曲式结构、音区等方面。可见,把握好音乐要素是上好音乐课的关键。
在一次县教研室来我校开展教研活动时,我执教了第十二册第二课《采菱》,这堂课主要是从学唱歌曲《采菱》中来了解切分音的一种新的形式。这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讲解切分音是怎样切怎样分的?然后让学生机械地拍打节奏来记忆,再学唱歌曲<<采菱>>,最后让学生从中找到切分音,来加深记忆。结果我教起来感受到吃力,学生学起来也觉很累,课堂效果也很不理想。
这次教研之后,我进行了认真地反思,从充分利用音乐要素的角度重新设计并讲授<<采菱>>一课。二次授课不但自己讲起来得心应手,学生学起来也轻松愉快,而且课堂效果有显著的提高。这堂课重新设计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从曲式结构入手,把曲子分成几部分逐步理解歌曲。教学时,我首先告诉学生这是一首富有江南地方色彩的歌曲。在欣赏歌曲时,我要求学生边听旋律边对照歌词,边试着把歌曲分成几个易理解的乐句,学生在静静地聆听完两遍乐曲后,五个乐句便很快地分出来了,相当一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还能分析出第一乐句与第二乐句对称呼应,第
三乐句比前两乐句活泼、轻快等音乐特性,第四乐句旋律被拉宽等。可见,从曲式结构入手,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音乐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其次,利用节奏做桥梁,解决本课的歌曲的主要节奏(切分音)。.教学时我紧紧抓住“节奏”这个要素,趁热打铁,让学生通过倾听比较乐曲第三乐句与前两个乐句的节奏特点有哪些差异,各乐句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经过几次倾听乐曲,学生很快得出结论:第三乐句分裂为由间奏隔开的两个乐句,这样显得更为活泼、生动。第四个乐句节奏拉宽, ,模仿了划船时有力的重复的动作节奏,这时教师再来及时讲解:这是因为它们都使用了切分音,第三乐句是把一个小节的强拍给切分了,这样感到活泼;而第四乐句则把整小节切分,所以感到节奏被拉宽了。这样学生在掌握了节奏变化的同时,也为后面学习音乐知识,了解切分音做好了铺垫。
再次,重用旋律,在理解旋律的变化起伏的基础上更好地解决本课的教学任务。旋律是表现音乐形象的重要手段,也是音乐的灵魂,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边倾听歌曲的旋律,边用旋律线来形象地画出乐曲的高低起伏,再来引导学生按照很直观的旋律线来重新感受歌曲的起伏,这样学生很自然的就感受到这优美的、流畅的、婉转的旋律美,也从中领略到乐曲所抒发的水乡孩子那种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
.这次课研活动,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音乐教学中合理运用音乐要素的重要性,为今后更好地设计和教学找准了方向,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音乐性和实效性搭建了阶梯。
尉犁第二中学
郑海萍
歌曲《采菱》教学反思
尉犁第二中学
采菱 教案范文 第10篇
教学内容:
1、认识D.S.反复记号
2、歌曲《采菱》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D.S.反复记号,能够准确运用到歌曲之中。
2、能够有表情的演唱歌曲《采菱》,知道这是一首具有浙江民歌风格的歌曲。
3、即兴创编歌词,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从而受到爱家乡的教育。
教学重点:
1、掌握D.S.反复记号的作用,并准确运用于歌曲之中。
2、有感情地、准确地演唱歌曲《采菱》。
3、准确为歌曲创编新歌词。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进行表演。
2、准确创编新歌词,并试唱。
教学准备:录音机、电子琴、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设问导入:谁吃过菱角?知道菱生成在何处吗?
介绍有关菱的知识:菱是生成在池塘的一种植物,根在泥里,叶子浮在水面呈三角形状,花白色,果实的硬壳有角,因此称菱角,果肉可吃,甜而爽(出示挂图,或展出实物)。
教师引出歌曲,学生读出歌曲名字
板书歌曲《采菱》
二、寓教于乐
1、.请学生认真地听范唱。(教师的范唱要非常投入有情感,去打动学生的心灵。唱得要细腻亲切,在吐字和行腔上要有江南风格。)学生回答对歌曲的感受。
教师揭示歌曲主题:这又是一首富有江南水乡色彩的歌曲,用优美的旋律抒发了水乡的孩子对自己乡土的深厚情感。
看江南水乡的图片,加深了解。
2、听歌曲范唱,感受歌曲情绪,让学生想象歌曲的情景,跟随录音轻声哼唱,感受水乡的美,孩子们的快乐。
过渡语:看来同学们都很喜欢这首歌曲,我们再来听一遍。这首歌都唱了些什么?
(2)演唱者带着什么样的情绪演唱的?(播放音乐,学生回答)
3、教师范唱歌谱。(歌谱的范唱要同样的有感情,流畅而动听,有力度起伏。)
4、以乐句为单位进行学唱曲调。
(1)教师教唱2遍。
(2)生随琴视唱。
(3)师生进行接唱练习。
(4)随琴完整视唱曲谱。
5、学唱歌词
(1)听音乐唱词,初步做到节奏、音准。师生一起随琴唱词
(2)随琴加前奏演唱歌曲。
过渡语:有进步,同学们在唱歌曲时,你发现歌曲里有你不认识的新朋友了吗?
生:有!D.S。
(3)认识反复记号D.S.师:这首歌曲只有一段,但有了反复记号D.S.,我们就要再唱一遍。
(4)请同学们说说歌曲的演唱顺序。自己写一段旋律用上D.S。
(5)现在我们就完整的把这首歌曲唱一遍。
师小结:同学们唱得不错,看来大家已经和D.S.反复记号交上朋友了,请你不要把这位新朋友忘了!
(设计意图:认识反复记号,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此知识,并会在歌曲中运用)
三、情感启发,处理歌曲
1、分句处理歌曲
(1)大家看歌曲的前两句都唱了些什么?(创设水乡情景)
师:水乡的孩子向我们介绍了他们的家乡,应带着什么样的心情演唱?(抒情)
(2)“动听的泉水”,应怎样唱?
(愉快、欢快的心情来演唱。)
学生唱一唱。
(3)请大家听听老师唱第四乐句,看有什么感觉?
(教师范唱“啊划呀划”,并稍加身体动作。有种流动的感觉)
(4)最后一句又重复了第一
(5)师有感情的范唱。注意表情内心的结合。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歌曲处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歌曲内涵,用表情、歌声来表现歌曲。)
2、随琴完整的唱歌曲。
(要求:面带微笑,有感情)
四、表演
1、过渡语:同学们的歌声真是太美了!从大家的歌声中可以我们可以感到,今年的水菱肯定是大丰收,让我们一
2、简介:湖中有美丽的荷花和水菱,有许多小船和木盆散落在湖中,“采菱”就是菱角成熟时,人们划着小船或洗澡的木盆去湖中把菱角采摘回来。采菱时人坐在木盆里,用手轻轻拖拉着菱叶,可以随意进退。采菱时,用手把菱叶翻转过来,两指轻轻一捏,菱就采到了。
(设计意图:通过给学生展示采菱的图片,以及介绍采菱人是怎样采菱的,使学生了解菱角是怎样采下来的,从而体验了采菱人的劳动情景。)
3、学生表演试一试。
(设计意图:让学生表演,真正体验采菱时的全过程。)
4、小组合作:女生采菱,男生划船,5、听音乐演唱歌曲,体验江南菱角大丰收的喜悦心情。
五、创编歌词并小结
1、教师示范创作:临沭的孩子爱临沭,从小就生活在苍山旁,山上的松林一排排,山下的楼房一幢幢,啊看呀看,啊看呀看,临沭的孩子爱临沭呀!临沭的孩子爱临沭。
2、教师范唱自己的创作,让学生听。
3、激发创作:我们生活在临沭县,在临沂市,在山东省,在中国,我们可以创作一段,两段,甚至三段歌词把我们对家乡,对祖国的感情抒发出来。
(1)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创作,或独立创作。
(2)让学生跟音乐唱一唱新歌词。
(设计意图:教师示范创作让学生有创作的榜样,告诉了学生创作并不难。让学生不感到创作的困难,启发学生自己创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作能力,让学生在创作中找到成就感,找到了自信,找到兴趣,在歌词的创作中受到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
(6)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创作进行互评,或互评,教师总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评中找自己的不足,在互评中找看到别人的长处,在教师的评价中更深的发现自己的优点和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师:学习了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想法,请大家谈谈。
学生反馈:这节课给我们感受最深的就是:从水乡能够联想到我们自己的家乡,因为我们临沭是桤柳之乡,大钻石----常林钻石出自我们家乡,我们应该用骄傲、自豪的心情唱起临沭的孩子爱临沭。
六、小结
同学们学习这首歌曲以后,不但认识了新朋友D.S,而且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最让老师欣慰的是你们能根据自己的感受创作歌词,用自己创作的歌词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表达艺术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可以用舞蹈,也可以用绘画,还可以用相声小品等不同的形式,创作你的家乡表达你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布置课后用不同形式创作,表达出对家乡的热爱,赞美。下一节课请同学们展示创作。
教材分析:
歌曲《采菱》
是一首富有江南水乡色彩的歌曲,采用六声宫调式,曲调流畅、婉转,歌曲运用了许
采菱教案 第11篇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学唱<<采菱>>,体验江南水乡民歌的风格,感受音乐美的意境.2.通过学习D.S.反复记号,能够准确运用到歌曲之中.3.通过感受、体验、启发引导、自主创新、培养良好胡合作意识,使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教学重点和难点
1.对节奏准确的掌握,为歌曲配上节奏伴奏.2.感受和体验歌曲的意境,用歌声表达江南水乡民歌的风格特点.教学准备
多媒体(图片)、钢琴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设问导入:谁吃过菱角?知道菱生长在何处吗? 介绍有关菱的知识:菱是生长在池塘的一种植物,根在泥里,叶子浮在水面呈三角形状,花白色,果实的硬壳有角,因此称菱角,果肉可吃,甜而爽(出示挂图).教师引出歌曲,学生读出歌曲名字 板书歌曲《采菱》
二、感受歌曲,体会意境
(1)初听歌曲
请学生认真地听范唱。(学生回答对歌曲的感受。教师揭示歌曲主题:这又是一首富有江南水乡色彩的歌曲,用优美的旋律抒发了水乡的孩子对自己乡土的深厚情感。看江南水乡的图片,加深了解。(2)复听歌曲
感受歌曲情绪,进一步提出要求。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喜欢这首歌曲,我们再来听一遍《采菱》,思考这两个问题:
a、这首歌都唱了些什么?
b、演唱者带着什么样的情绪演唱的?(播放音乐)生答。(3)再次聆听歌曲
让学生看歌曲曲谱,找出歌曲中“划木盆”的乐句,并唱一唱。“ 啊 ~划呀 划,啊~划呀 划!”
(师范唱并指导,标出重音,唱时加入划船的舞蹈动作)(4)学唱歌曲,表现意境 ①歌词学习
通过师生互动学习歌词,教师按曲谱节奏特点拍打节奏,学生跟着念歌词。② 歌曲学唱
a.教师范唱歌谱。(歌谱的范唱要同样的有感情,流畅而动听,有力度起伏。)教师用电子教杆引导学生演唱。提示:括号里的是间奏,不演唱。b.以乐句为单位进行学唱曲调。
c.随着音乐伴奏,用和谐的声音,细腻的情感完整演唱歌曲。在唱“划呀划”这句时,加进之前教的“划船”舞蹈动作,丰富歌唱活动,增加歌唱趣味。d.师生进行接唱练习。随琴完整视唱曲谱。随琴分句唱。节奏可放慢,对于出现的问题逐个解决。帮助学生扫清音准、节奏的障碍,使整首歌曲更加完整。(主要抓住“山中的清泉香喷喷,湖里的水菱甜又爽”这句。先让学生读,把“香”和“甜”的味道读出来,再用歌声表现,语气中加强“香、甜”的美感体验和表现)(5)认识D.S.认识反复记号D.S.(学生自己说一说演唱顺序)师:这首歌曲只有一段歌词呀!怎么刚才音乐中都唱了两遍那?
原来都是因为有了它(D.S.),这是一个反复记号,见到它,我们就要从这里()再唱一遍,一直唱到这里结束。(Fine)(板书)
三、情感启发,处理歌曲
1、分句处理歌曲
a、师:大家看歌曲的前两句都唱了些什么?(创设水乡情景)师:水乡的孩子向我们介绍了他们的家乡,带着什么样的心情?(引导学生说一说,并唱一唱)
b、师:这一句谁可以来唱唱?(鼓励同学们演唱,教师请歌唱比较好的同学演唱)师“他们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演唱,哪种更适合歌曲的情趣?请大家体会一下。
师:动听的泉水,愉快的心情来演唱。师:衬托了欢快的心情,使歌曲更生动、形象。(启发说说,体验山里的泉水真香呀!体验山泉再去品尝一下菱角的美味。难点拍手提示)c、请大家听听老师唱第四乐句,看有什么感觉。(教师范唱“啊划呀划”,并稍加身体动作)
d、师:最后这里又重复了第一句歌词——水乡的孩子爱水乡,前后两个“爱”字含义一样吗?前面高兴的介绍自己的家乡,后面把对则唱出了对家乡的赞美、热爱,赞美中多了自豪、骄傲之情。
四、表演
1、过渡语:同学们的歌声真是太美了!从大家的歌声中可以我们可以感到,今年的水菱肯定是大丰收,让我们一
2、简介:湖中有美丽的荷花和水菱,有许多小船和木盆散落在湖中,“采菱”就是菱角成熟时,人们划着小船或洗澡的木盆去湖中把菱角采摘回来。采菱时人坐在木盆里,用手轻轻拖拉着菱叶,可以随意进退。采菱时,用手把菱叶翻转过来,两指轻轻一捏,菱就采到了。
(设计意图:通过给学生展示采菱的图片,以及介绍采菱人是怎样采菱的,使学生了解菱角是怎样采下来的,从而体验了采菱人的劳动情景。)
3、学生表演试一试。
(设计意图:让学生表演,真正体验采菱时的全过程。)
4、小组合作:女生采菱,男生划船,5、听音乐演唱歌曲,体验江南菱角大丰收的喜悦心情。
五、创编歌词并小结
1、教师示范创作:九江的孩子爱九江,从小就生活在南海中,镇上的松林一排排,镇里的楼房一幢幢,啊看呀看,啊看呀看,九江的孩子爱九江呀!九江的孩子爱九江。
2、教师范唱自己的创作,让学生听。
3、激发创作:我们生活在九江镇,在佛山市,在广东省,在中国,我们可以创作一段,两段,甚至三段歌词把我们对家乡,对祖国的感情抒发出来。(设计意图:教师示范创作让学生有创作的榜样,告诉了学生创作并不难。让学生不感到创作的困难,启发学生自己创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作能力,让学生在创作中找到成就感,找到了自信,找到兴趣,在歌词的创作中受到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
采菱说课稿 第12篇
教材分析:
本课我所讲的是第七册《采菱》,这是一首富有江南地方色彩的歌曲,采用六声宫调式,旋律流畅、婉转,运用了许多由十六分音符构成的节奏,给人以轻盈活泼之感。本首歌曲在教材中是一首必学歌曲,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教育的一篇好教材。学情分析:
不论是从歌曲角度还是从识谱方面都有了一定的难度,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有学习的信心、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用优美动听的声音演唱《采菱》,表达对水乡和江南景色的赞美和热爱。
2、了解江南音乐的旋律特点,感受江南音乐的风格。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鼓励学生加入到集体表现歌曲的形式中来。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优美婉转地演唱歌曲,并能初步感受江南音乐的旋律特点。
教学难点:
1、切分音和附点音符的掌握
2、表现歌曲
教具准备:电子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通过配乐品读白居易的古诗《忆江南》,首先让学生感受江南的美景。然后顺势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在听过一遍以后,我开始介绍关于菱角的果实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并让孩子们听第二遍,要求孩子们一边听一边做划船的动作来感受歌曲的情绪。
2、在同学们感悟出歌曲的情绪以后引导孩子进行发声练习。(用“lu”音哼唱歌曲)
3、然后,我将切分节奏、附点音符和其他音乐知识进行讲解、分析。这也是我处理这首歌曲重难点的地方。
4、当孩子们掌握了歌曲的节奏和内容之后,我又开始让孩子们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去体会歌曲旋律所表现出对家乡的赞美之情。(具体分析乐句和最后一句歌词)
5、再完整地演唱歌曲以后,我引导孩子们分成三组,共同合作表演这首歌曲。
6、最后,我通过|《江南水乡》这首歌曲结束了今天的歌曲。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