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变结构点论文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
作者:漫步者
2025-09-17
1

变结构点论文范文(精选6篇)

变结构点论文 第1篇

通过对多年来数个石油化工装置中的变电所、高低压配电室及联合装置区域变配电所的比较, 结合笔者的设计实践, 对变配电房屋的设计有了一定认识。并总结了几点经验教训, 在此提出来, 希望能跟大家一同探讨。

变配电所属于工业建筑范畴, 具有工业建筑的一般共性, 比如设备荷载较大、较集中, 在安装检修阶段荷载分布情况复杂多变;电缆多, 使得楼面、墙面开洞多, 楼板配筋繁琐等性质。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变配电所的建筑物安全等级应采用二级, 相应的结构重要性系数应为1.0。

变配电所根据规模和需要可布置成单层、两层或多层建筑。但不宜大于四层。

变配电所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 本着安全可靠, 经济合理的原则, 开间宜采用4.5米至6米;横向可采用单跨或多跨布置, 跨间最大跨度不宜大于12米。根据变配电所这类工业厂房的特点, 结构型式宜优先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框架结构宜采用横向框架承重方案。楼 (屋) 盖类别宜采用现浇或有配筋现浇层的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 屋盖类别也可采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 (据了解, 以往变电所屋面渗水比较普遍, 屋内设有重要电气设备的房间的渗水会影响电气设备安全;另据估算, 加强屋面防水的投资仅为房屋投资的1%~2%。据此, 规定对设有重要电气设备的建筑物应适当提高屋面防水标准。) 为了提高屋面防水标准, 最好采用双层防水屋面, 即柔性防水层加刚性防水层。以上这些措施均有可能提高屋面防水的能力, 降低屋面渗漏率。此外屋面还应设有保温层。

变配电所电缆夹层的梁底净空高度不低于2.0m。设备层梁底净高一般不低于3.5m。由于设备平面布置的需要, 变配电所的跨度较大, 框架梁截面尺寸相应的也较大, 故变配电所在设计层高时要结合框架梁的高度进行综合考虑, 避免净高不满足规范要求。

变配电所建筑由于设备荷载较大且布置的较集中, 框架梁需承受较大的设备荷载和结构自重。故框架梁一般截面尺寸大且配筋率高。若采用梁、柱铰结结构, 柱子只承受梁端传来的垂直荷载及外界的风荷载, 相对来讲柱子的截面尺寸偏小。不符合抗震设计“强柱弱梁”的设计原则。所以结构型式最好采用纯框架结构, 框架梁在计算竖向荷载内力时, 可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 对框架梁的跨中正弯矩进行适当调幅 (一般取0.8~0.9) 。并适当控制横向跨度。如此一来, 框架柱承担了框架梁调幅传导的部分弯矩, 增加了柱截面尺寸, 减小了梁截面尺寸。使梁柱截面比例更趋合理。

变配电所的楼面荷载分为永久荷载、可变荷载及偶然荷载三类:

a.永久荷载:结构自重、固定的设备自重;

b.可变荷载:楼面均布活荷载、安装及检修荷载、电机起动力;

c.偶然荷载:短路电动力

这里主要强调的是活荷载的取值和导算。虽然规范中作了说明, 规定“低压配电间楼面活荷载标准值, 可采用5.5~7.5k N/m2, 高压配电间楼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 可采用8.0~10.0k N/m2。”但电气设备的种类很多, 不同生产厂家的电气设备产品重量不同, 由于设计人的设计思路不同, 加上活荷载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取值, 所以楼面均布活荷载的设计取值往往差别较大, 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楼面均布活荷载的设计取值既不能简单按照规范的规定值一概而论, 也不能盲目取值而没有一个统一标准。首先, 我们先要搞清楚一个问题, 即规范给出的楼面活荷载标准值的含义, 规范给出的楼面活荷载实际上是楼面等效均布活荷载。房屋建筑的楼面活荷载按理应根据设备在施工、安装及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实际荷载来确定, 规范为了设计方便对不同的房间规定了活荷载的标准值, 这是对设备及其它荷载作了分析归纳后得到的。故设计人员应结合实际设备的重量折算为楼面等效均布活荷载值采用, 如发现实际的设备荷载与规范的规定值出入较大时则应采用合理的荷载值进行设计。这样, 使荷载的取值更复合设备实际情况。

在荷载导算之前, 应根据使用中在结构上可能同时出现的荷载, 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分别进行荷载效应组合, 并取各自的不利组合进行设计。首先需明确的就是荷载工况的确定。如果单纯按照规范中给出的活荷载标准值去进行荷载传导, 则仅仅考虑了设备在施工、安装检过程中荷载分步的一种情况。变配电所的荷载工况应按三种考虑:

a.正常操作工况

此时, 电气设备已安装就位, 其荷载应按恒荷载作用于设备梁上, 楼面均布活荷载 (包括操作人员、一般工具、零星材料) 应采用2.0k N/m2。

b.检修工况

恒荷载取值可按正常操作工况执行, 活荷载根据检修设备拆卸下的材料重量采用合理的荷载值。不宜大于3.0k N/m2。

c.施工工况。此工况还需分两种情况考虑

电气设备尚未就位, 集中堆放在楼面上, 楼面均布活荷载应按规范所规定的活荷载标准值采用, 楼板和平台梁、设备梁应以此荷载计算内力;

部分电气设备已安装就位, 其它设备仍堆放在楼面上, 在此种情况下计算设备梁时, 以就位设备荷载应按恒荷载作用于设备梁上, 而活荷载如仍按规范所规定的活荷载标准值采用, 设备荷载是被重复计算了。使设备梁荷载值偏大, 从而导致设备梁截面加大、配筋增加, 间接引起框架主梁、柱、基础加大, 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此时活荷载应适当折减, 推荐采用规范所规定的活荷载标准值的0.5倍。

以上, 为笔者在变配电所设计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希望本文能够对设计人员在变配电所设计时有所帮助和参考。由于笔者水平所限, 不当之处, 请予以指正。

摘要:通过对变配电所的设计特点进行分析, 对结构布置、荷载取值以及设计中注意事项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提出了变配电所结构设计的基本方法。旨在对今后的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变配电所,结构,荷载,工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筑结构荷载规范[S].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我想变高一点作文 第2篇

一天早晨,我刚起床开始刷牙,这时,我发现我竟然变成了妈妈,我喜出望外。因为我妈妈是一名幼儿园老师,所以我兴高采烈地来到妈妈幼儿园,每踏一步都十分开心。刚走进幼儿园,只见几个小朋友拿着粉笔在黑板上乱涂乱画,我的脑袋一下子热了起来,我连忙对那几个小朋友说:“别画啦,快回到自己位置上。” 小朋友连忙回到了自己座位。我又来到了2楼,只见2个小朋友在打架,我急忙过去劝阻,可是他们却把我的话当成了耳边风,我实在没办法了。“等别的老师来了再说吧!”我自言自语地说。我边说边走进了办公室,一下子坐到了座椅上,大声地喊道:“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了。”突然只听见手机发来了一条信息:露露,今天我有事,你帮我管一下。我崩溃了,躲在一角哭了起来。哭着哭着,我发现我躺在床上。

啊!原来这是一场梦啊!原来做大人也这么麻烦,我还是先做好自己吧!

2021我想变高一点作文

决策点,让“无心”变“有意” 第3篇

曾几何时,我是个不折不扣的网购控。从孩子的袜子到榨汁机,再到化妆棉,都是我在淘宝上淘来的战利品。后来我慢慢意识到网购成瘾的不良后果——先不说每月信用卡的账单经常超出意料,在网购中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更令我痛心。我会因为想买一条围巾而逛了服装的所有分类,说不定神不知鬼不觉地在哪儿看见装饰画的链接,转而又去精心挑选了几幅画……岁月就这样蹉跎过去,而买回家的东西也常常非我所需。我因此反思:为什么在过度购物的行为面前,我是如此无能为力?

总在欲望面前栽跟头

我们的收入增加了,而腰围也增大了;我们富裕了,而钱包却萎缩了。对现代城市居民来说,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一不小心就找上门来。而在年轻一代中流行的月光族、啃老族的生活方式也显示出年轻人已不懂得节制花销。我们似乎越来越管不住自己的胃口、看不住自己的钱包。为什么我们对自己的过度消费行为失去了控制?

各方专家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答。有的说:责怪我们的祖先吧,他们遗传给我们的基因使我们对食物、对消费充满本能的欲望。Terry Burnham和Jay Phelan所著的《Mean Genes》一书中,从进化学角度讨论了人类为什么一再在欲望面前栽跟头,为什么总管不住自己。他们解释道:在远古时代,由于食物和资源的缺乏,人们味觉上产生了对高热量食品的偏好,这导致了我们对大量高脂肪食品的钟爱。虽然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已经不再需要这些在进化时帮助我们生存的基因,但人类社会的发展相对于进化的历史还是太短。还有的说法责怪市场供给太多,丰富的物资唾手可得,使得人们很容易可以享受到高热量食品。试想,在自助餐厅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精美的甜点,让你会觉得在它们面前无动于衷简直像是犯罪。信用卡的普及和容易获得,也多少助长了花钱的欲望。

由本能欲望激发的动机显然不容质疑,市场供给的易获得性一定也助长了我们过度消费的不良行为。但一只更为隐蔽的“手”值得我们了解和关注——我们在决策中的某种行为定势,使得我们会不知不觉地陷入“失控”的陷阱。

一只更为隐蔽的“手”

人们在做决策时涉及认知资源中的两个系统,一个是自动的、迅速的、不假思索的,这些反应大多建立在认知结构中的某种固有联系上(系统一)。比如说,我们看到红灯就会停,看到麦当劳大叔就想到了美式汉堡。另一个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需要时间和精力去深度加工的(系统二)。在任何一个决策中,这两个系统都分担着不同轻重的角色。而人们行为决策中的一个误区就是:我们在决定是否要去达成某个目标时,通常比具体去实施这个目标更会多加考虑。举例说,我们拿到了今年的年终奖,在决定是用来去境外旅游一次,还是花在更实在的东西上时会比较费劲(系统二),但一旦决定出游,接下来具体如何安排就通常不会有太多的纠结(系统一)。也就是说,当一个目标已经被启动时,我们通常不再持续关注其后实施的状况,因此变得习惯性地、自动地继续去实现这个目标(系统一),尽管这个目标其实已经被实现了,或是应该终止。

你是否也曾有过下面类似的经历:在一次购物之行中,一旦你购买了第一样东西,就更有可能购买其他更多的东西;如果迟迟未决定买下第一个商品,那么结局很可能是空手而归。耶鲁大学的Ravi Dhar教授及他的合作者就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冠名为购物惯性效应(shoppingmomentum effect)。很显然,第一个购买决策是费时费力的,因为你在决定买还是不买、花钱还是不花钱;一旦买的目标被激活,你就可能收不住了,因为接下来的购买决策变得容易和自动。同样地,看电视时本来只想吃点零食消遣,然而一旦打开一简新的薯片,结局就可能是一集电视连续剧之后你发现它们已被统统干光。这是因为人们在开始进行一件事之后,很少再去问自己“该不该继续?该不该停止?”这类次决策(sub-deicision),而是惯性地继续,直到我们已经吃得太多,或买了不需要的东西等等。巧妙加入“微小决策点”

那么,如何能够帮助消费者走出这些消费惯性的误区,重新获得自控能力呢?多伦多大学的DilipSoman教授和他的合作者AmarCheema教授近期的一项营销学研究提出了决策点(decision point)的概念,给我们改善自控行为带来了希望。他们在实验中通过巧妙地加入看似微小的决策点,使得人们会停下来审视自己的行为,从而改善自我控制能力。

一个很有趣的例子就是,研究者发现在印度的某个村庄,村民们的储蓄率很低,很多村民拿到钱之后就都花了。如何才能使村民们把钱存起来呢?研究者设计了一个实验。在实验组,实验对象得到了100美元,分别被装在了5个信封里,每个信封里备有20美元。对照组的实验对象同样得到了100美元,但全部装在了一个信封里。在接下来的购物项目中,他们发现实验组的实验对象花在购物的钱比对照组显著地少。这是因为他们每开一个信封都会问自己:“我是否应该花钱?这个商品是否值得我去花钱?”打开信封这一动作,为人们增加了一个决策的机会,起到了一个决策点的作用。运用这样的一个“决策点”也使得印度当地居民的储蓄率得到显著提高。

在另一个貌似产品评价的实验中,实验对象需要在接下来的一周之内把巧克力吃完,并提供对每块巧克力的口味评价。对照组的实验对象得到了一盒装有六块不同口味巧克力(打开盒子就立即可以吃的);而实验组中,研究者把装有六块同样的巧克力分别包上了锡纸。他们发现,没有包装锡纸组的比包装锡纸组的实验对象更早地吃完了所有的巧克力。这很可能是因为需要打开锡纸这个动作(决策点),使得实验对象在吃完一块巧克力之后需要考虑是否接着就要吃另外一块,从而控制了自己消费巧克力的速度。

这些有趣的实验发现说明,人们在很多目标决策已被启动之后,就很少再会关注在执行中所需要的次决策了;一旦不再关注,那么行为就变成惯性,不再受我们的大脑雷达所控制。然而类似于上述“决策点”(信封,锡纸包装)的出现,可以使得我们有意识地去注意自己的行为,增加更多自我控制的决策机会。

康奈尔大学的Brian Wansink教授是一位研究食品消费和营养学的专家。他提出,人们是用眼睛去检查我们吃了多少食物,而不是用胃去计算。我们的胃大多数时候基本处在一种饥饱不知的状态,所以再来点食物我们通常也是统统笑纳。而当眼睛——我们的看门人——不再关注自己的进食状况时,比如说,边看电视边吃零食,就可能过多地摄入食物。当然,如果你去了自助餐厅,或是点了特大号的饮料,你一定不会是吃得正好合适。所以,Wansink教授的忠告是:总是点小份的食物,如果是大份的也要把它分成小份的,饮料应该用细长型的杯子而不是矮胖型的杯子去盛。这些建议和决策点的意图也是不谋而合。事实上,有些商家采纳了Wansink教授的建议,在菜单中加入了小份菜的品种,很受消费者欢迎。虽然顾客点的东西少了,但商家照样可以盈利。

变结构点论文 第4篇

关键词:滑动模态,非线性系统,抖振,变边界层

0 引言

近年来变结构控制理论中的滑模控制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为了削弱或者消除滑模控制带来的高频抖动,许多学者研究了多种方法,八十年代Slotine J.E.等人提出了边界层法,他的基本思想是用饱和函数S代替理想的切换函数,对控制输入不连续函数进行连续化,以减弱抖振。但常规的边界层法中,边界层的宽度是不变的,消除抖振的效果不明显。对于具有不确定性的系统来说,边界层的宽度选取得太小,控制量会作高频抖振;而边界层的宽度选取得太大,消除抖振的同时又给系统带来较大的稳态误差。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本文引入变边界层的概念,根据系统要求的稳态误差和系统不确定性大小动态改变边界层的宽度,这样既能削弱系统的抖振,又能满足系统稳态误差的指标。数值仿真研究证明了这一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1 基于系统非线性动态函数估计的滑模控制

考虑一类高阶非线性系统:

其中状态向量x=[x1,x2,,xn],u(t)是控制输入,y(t)是系统的输出,假设b(X,t)为已知函数,f(X,t)是系统的非线性动态函数,且:

其中f*(X,t)是f(X,t)的估计值,且有F=(fmaxfmin)/2,另外,d(X,t)是外干扰,假设系统外干扰d(X,t)有界。

系统控制的目的是在f(X,t)不确定以及外部干扰存在的情况下使系统状态跟踪预先设定的参考向量Xd或者使系统输出y(t)跟踪参考信号yr(t),并使系统保持稳定且具有良好的性能。若设跟踪误差为e=y(t)-yr(t)=x1-xd,取切换函数:

式中e1=e,e2=﹒e1=e(1),,en=﹒en-1=e(n-1),正值常数λ1,λ2,,λn满足满足霍尔维兹稳定多项式。

对于式(1)所描述的系统,取式(2)的切换函数,如果控制输入信号取为

其中:

则滑动模态存在且可达。

要证明这一点,将式(1)对时间求导有:

取Lyapulov函数:

则:

将式(1)带入式(3)有:

因此,在切换面以外,滑模到达条件s﹒s≤-ηs s总成立。

2 变边界层法滑动模态的存在性与可达性分析

常规边界层法是采用边界层宽度β不变的饱和函数代替开关函数sgn(s)。对可变边界层法,可类似常规边界层法,将控制输入信号改为

式中

饱和特性函数sat(s(t),Δ(t))的定义如下

则有

对于采用边界层宽度变化的饱和函数代替理想开关函数的变结构控制系统,滑动模态的到达及存在条件为:

证明:

所以对于式(1)所示的系统采用可变边界层法的控制策略系统滑动模态存在且可达。

3 系统稳态误差分析

为使控制系统既消除抖振又满足稳态误差指标,必须对稳态误差进行估计。对于式(1)所示系统,采用可变边界法变结构控制策略,若满足滑模存在条件,则边界层宽度β(t)受以下方程约束:

且参数γ必须满足:

其中,em为系统稳态误差给定值。

4 数值仿真研究

对于一非线性系统:

其中:d(X,t)=x+sin(2t)

所以

设参考输出信号为yr=xd=sin2t;λ=2。滑模切换面为:

其中:e(t)=e1(t)=x1-xd=y-yr

(1)采用未进行平滑的常规变结构控制策略:

其中:k(X,t)=0.25x12+x1+0.2 x2+1.3

计算机仿真结果如图1所示。

(2)采用变边界层滑模变结构控制策略:

4cos(2t)-k(X,t)sgn(s(t),β(t))其中:

计算机仿真结果如图2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系统的切换面和控制输入存在高频振动,实际系统无法实现;在图2中可以看出,系统的抖振得到了消除。实验结果证明了本文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5 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一类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变边界层滑模便结构控制的设计方法。通过调节边界层参数,得到了很好的平滑性能,一般情况下,不确定离散非线性系统在一般滑模控制下能够到达一个准滑动模态区,但状态响应及控制信号抖动很大,本文提出的方法,消除了其稳态缺陷,充分保证了滑模控制的鲁棒性。仿真实例证明了本文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及其优点。

参考文献

[1]Utkin VI,Guldner J.Sliding mode control in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M].Taylor&Francis,1999:193-214.

[2]姚琼荟,黄继起,吴汉松.变结构控制系统[M].重庆大学出版社,1997:193-214.

[3]张晓宇,苏宏业,褚健.一类非线性系统的直接自适应模糊滑模控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5):86-91.

[4]曾克俭,李光.时变边界层滑模控制在多连杆机器手的应用[J].机械与电子,2007(2):3-5.

设计数学变式探究问题的几点思考 第5篇

如何正确合理对题目进行变式探究,是我们数学教师值得思考和面临的实际问题.一般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 遵循解题使用知识的循序渐进性原则

对于一道数学题,进行变式探究,合理设计和改变问题的已知条件很关键.对于这样的数学题,在变式之前与变式之后,我们要分别探索其结果,对于学生的思维形式需要一次大的飞跃,特别是在解决好变式之前的问题基础上,思考变式之后的问题结果,需要克服之前的思维定势,在原有思维基础上,寻找变式条件下数学问题的实际转向.首先需要学生猜测当前条件下问题可能出现的结果,然后要判断猜测的正确性,去伪存真,再次还得论证问题解决的正确性.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学生的原型启发一直在不断的改变,认知结构一直处于建构中.为了缩短学生在同一数学题的知识体系中思维上的 跨度,我们在设置问题时,变式之前与之后要注意解题使用知识的核心体系、紧密知识体系、离散知识体系的衔接关系,尽量兼顾学生思维的渐进性与连续性.

例如,在几何题旋转变式探究中,可以先选取特殊的角度来让学生寻求问题的结论,然后再把旋转角推广到某个范围内让学生再次验证当前的问题结果,最后再把旋转角推广到任意范围内让学生探索问题的最终结论.

二、 遵循问题设计的完备性原则

设计数学变式探究问题时,我们要让数学问题达到完备、全面、疏而不漏.对于一道数学题,在进行变式时,“变”的范围要有一条清晰的主线,沿着这条主线我们设计问题时就不会出现“漏洞”.

例如,对于函数问题,我们可以依据它的自变量在不同定义域进行变式探究,其变化主线是一个完整的数集;对于几何图形旋转问题,我们可以依据一个周角,即0°~360°作为变式探究的变化主线;对于平移问题,考虑到了上下平移,就得考虑左右平移等.

三、 注意问题分类讨论的可操作性原则

对于一道数学题,在改变已知条件后,寻求问题的结果时,可能会触及到分情况讨论,其结果也会因类而异.分类别讨论问题的结果,是因为同一个数学问题在不同范围,或不同状态下会有不同的问题结果出现.如何划分好类别是解题成败的关键所在.

对于一道分类探究数学题,要让学生能够确立划分类别的依据.为了能让学生正确合理划分数学问题的类别,我们在设计问题情境时尽量把问题说的条理清晰、思路明了,让学生解题时明显感觉到不分类别就无法把问题结果说清楚、不好把问题的结果说全面.

例如,要让学生判断一个三角形的形状,那么究竟要让学生按角来分,还是按边来分,还是二者兼得,我们在设计问题时,要交代清楚,不能含糊其辞、让学生模糊不清.

其次,设计分类探究题时,要明确探究的范围.数学题的解题结果,我们往往追求唯一性,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尽量避免出现因为对问题表述不清而造成结果的多样性.

例如,对于分段函数的解析式,我们要说清楚定义域的取值范围,是实数集,还是定义在其他范围.对于实际应用题,学生会自己确定其讨论范围.

四、 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问题设计原则

对于数学变式探究题的问题设计,一般需要贴近生活,以现实生活为背景,通过数学归纳,最终解决实际问题,并从特殊推广到一般化.

生活的细节,留意皆学问.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最终是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对于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提取、归纳、应用,是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出发点与归宿.一般情况下,老师在设计数学变式探究问题时,是按照“情景观察、问题探究、拓展延伸”三步进行的,这也是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命题原则.

情景观察.给出一个现实生活的例子,或者是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有关数学问题作为问题的情景,让学生从中看出数学问题的存在性,并且能很快得出数学问题的结论,其问题形式是让学生做出正确填空或选择,出现的方式一般是折纸、拼图、数据的提取等.

问题探究.通过上面的问题情境设计,完成简单的选择或填空后,需要学生进一步把上面的结果或者结论进行理论化,以数学公式或者是固定结论规范化,要求学生能证明结论或者是能够探求问题的数量关系等,要求学生写出详细证明过程或者是说明在某种特定环境下问题不存在充分理由.

拓展延伸.根据上面探究出的问题结论,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并推广到一般化,达到用数学的目的.对问题的“拓展延伸”,一般是放宽问题的探究条件,或者是把上面研究的图形或公式由特殊引申到一般化,进一步要求我们应用上面得到论证后的结论或结果解决实际问题或者是寻求新的数量关系.

五、 问题设计遵循创新性原则

设计数学变式探究题,我们的目的是要让学生能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发现新的东西,包含新的结论、新的公式或新的性质等,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其创新能力.

让学生发现新的结论,必须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观察能力.我们在设计问题时,首先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我们要通过设计问题的情景,便于学生自行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来发现问题.对于代数题,我们设计问题时要贴近常见公式、定理、性质等;对于几何题,我们要依靠特殊的图形或者是特殊的角度、特殊的数值等,让学生一目了然,便于学生从中发现新的东西、得出新的结论.

其次,设计问题时,要有便于学生猜测和判断结论.学生在正确论证结论之前,猜测出问题的结论更重要.猜测问题结论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所以说,猜测也是一种发现,更是一种能力.为了能让学生猜测出问题的结论,我们在设计问题时要遵循“以动制静”的原则.在可变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探寻出不变的结论.在这一过程里,我们设计问题时,尽量能出现特殊的位置、特定的数值、特殊的变化趋势.

再次,设计问题时,要又便于学生对猜测的问题进行论证.论证结论,是对猜测的结果进行规范化和正确性的检验.论证的过程和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论证的结论应该是唯一的.为了能够让学生进行论证,我们尽力要把问题的结论设计的开放程度大一点,让学生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来论证结论,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六、 突出数学的应用性原则

数学的价值更体现于解决实际问题.设计数学变式探究问题时,要侧重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也就是通过变式探究让学生来发现数学问题,发现在不同状态下数学知识所具有的普遍意义和不同问题背景下数学问题所具有的差异性.利用这些带有普遍意义和某种背景下持有特殊性的数学结论或结果来建立数学模型,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

在设计数学问题时应该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贴近数学

生活中无处不存在数学,无处不利用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我们在设计数学问题时,可以以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为背景,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充分依靠“数学”,这就要求我们能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再利用数学知识反馈和服务于生活,突出数学问题生活化.

2 构建数学

人的认知水平时刻处于构建过程中,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与应用也不例外.我们在设计数学问题时,也要遵循和适应人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发生规律.在这一过程里,数学问题设计在不同情境或状态下,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所需数学知识的范畴也不一样.通过递进设计连续几个数学问题,逐步扩大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和需求范围,打破学生原有对数学的认知平衡,构建出数学的新的认知水平,并用于解决新的数学问题.

3 应用数学

数学是一种工具,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武器,我们在设计变式探究问题时要突出数学的工具性价值,让数学知识回归社会本源.

例如,通过数列知识,首先我们可以让学生计算买房按揭还款的基本问题;其次,通过改变存贷款利率、以及还款年限再次计算按揭还款问题;再次,让学生根据目前买房现行政策设计最经济的买房付款方式.

数学变式探究题是数学命题的热点,也是难点,无论是考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还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都很重要,我们要在教学实践和学生学习的实际背景下尽量去探寻和优化数学命题方向和方法,做到命题方向明确、方法恰当.

变结构点论文 第6篇

关键词:隐现句 隐现动词 组合变式

一、引言

潘文(2003)强调将汉语存现句定义为表示“某处、某时以某种状况存在、出现或消失某名物的一种句类”,而非一种句型,并详细甄别了句型(基于句法结构)和句类(基于表达功能)的概念差异。我们认为这种概念区分是研究存现句的前提,对于存现句下位句式的划分和研究很有必要。我们知道,存现句包括存在句和隐现句这两个下位句式。存在句表示某时或某地存在某物,根据宋玉柱(1982),存在句又可分为静态句和动态句两类,静态存在句如“台上坐着主席团”,动态存在句如“清白的水波上闪耀着千百条金光”。隐现句表示某时或某地出现或消失某物,如“脸上冒出几个痘痘”“墙上掉了一块石灰”。由此可见,存现句作为一个句子大类,其下有多层较复杂的句子分类,学者们根据其性质和范围亦提出过很多不同的分类法,所以我们将存现句看作一种句类。从存现句研究情况来看,学界的研究焦点多放在存在句的结构和语义描写等方面,对于隐现句的专门研究则颇为缺乏,且长期依附于其上位句类存现句的研究之中。本文将重点考察隐现句B段动词的分类和及物性特征,并从认知角度对隐现句的组合变式进行分析讨论。

二、汉语隐现句的结构特征

为便于对隐现句进行细致的描写和分析,学界多将其分为A段(处所词或时间词)、B段(隐现动词)、C段(名物词)三段成分进行研究。“A段是隐现句的起始部分,在语义上主要是交代人或事物隐现的时空背景;B段是句中的动词性成分,表示隐现的动作行为;句尾的 C段是隐现的主体,一般是名词性词语”(刘楚群,2009),如:家里(A)来了(B)客人(C),他脑中(A)蹦出个(B)主意(C)。

(一)隐现句A段和C段

隐现句A段是表示时间和处所的时空概念成分,通常由方位词语、介词短语或时间词语构成。隐现句C段表示出现或消失的人或事物,最常见的是数量名结构,还有非数量的定名结构。例如:

1.方位词语充当A段,定名结构作C段。例如:

(1)麦穗无芒,月光中现出焦黄的颜色。(莫言《生死疲劳》

2.介词短语充当A段,数量名结构作C段:

(2)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鲁迅《在酒楼上》)

3.时间词语充当A段,量名结构作C段:

(3)中秋节前来了个老道,不要米,不要钱,只问有小孩没有。(老舍《有了小孩以后》)

(二)隐现句B段

从句法上看,隐现句与存在句的典型结构都是PPlocation+V+NP,其中PPlocation即A段处所词,V为B段隐现动词,NP为C段名物词。隐现句和存在句之所以在语义上相互区别,主要是因为两者不同性质的B段动词。存在句的B段动词表示事物出现和消失的过程,强调动态性;存在句的B段动词表示事物存在的状态,强调静态性。可以说两者的分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B段动词决定的。王晓亮(2006)认为,存在句中的动词是次要的,在句中有时可以省略而不影响人们判断A段和C段的空间关系;隐现句中的动词则是主要的,不可省略,否则就可能变为存在句。

崔建新(1987)把能进入隐现句B段的动词分为三类:1.表出现或消失的瞬时性动词;2.趋向性动词;3.动作性动词,又分为6种隐现动补结构,详见表1。崔建新从语义角度对隐现句B段动词进行了细致划分,体现了其基本语义特征,即[+出现]或[+消失]。宋玉柱(1982)也将B段动词分为三类:1.典型的不及物动词;2.不及物和及物两用的动词;3.一般认为是及物的动词。宋玉柱的分类法基于句法角度,注重描写B段动词的及物性特征。通过比较,我们认为将两者相结合,同时考虑语义和句法因素的分类法可能更完善,即在语义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动词及物性特征,将B段动词进一步分类,如表1所示:

在表1中,我们对崔建新(1987)B段动词分类进行了核查与整理,并按照动词及物性特征将三类隐现动词分为三种情况,分别是及物动词(标示为“序号+”)、不及物动词(标示为“序号-”)和潜及物动词(标示为“序号±”)。潜及物动词这个概念是徐杰(2001)提出的,指语言中大量存在的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现象,如“点火”“冒汗”“咧嘴”“吹风”等,徐杰把这些可以接少数宾语的非典型不及物动词叫作潜及物动词。这些动词的及物性特征对隐现句的句法和语义有什么影响呢?我们对表1动词进行了充分考证,发现B段为及物动词的隐现句更容易在及物句式和不及物句式间转换,B段为潜及物动词的隐现句次之,而B段为不及物动词的隐现句转换能力最弱。请看以下例句(选自北大语料库CCL):

1.及物动词

(4)a.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①+)了。

→1919年爆发了五四运动。

b.30年后的今天,浩瀚的南海喷(④+)出了滚滚原油,输往全国各地。

→30年后的今天,滚滚原油从浩瀚的南海喷出,输往全国各地。

2.潜及物动词

(5)a.在依稀相识的街道上,跑(⑥±)来了三四个小孩 。

→在依稀相识的街道上,三四个小孩跑来了。

* b.欧洲掀(③±)起了文艺复兴的浪潮(CCL)

→欧洲文艺复兴的浪潮掀起了。

3.不及物动词:

(6)* a.当天的都日丽公园里竖(③-)起了以上海豫园亭为背景的舞台。

→当天的都日丽公园里,以上海豫园亭为背景的舞台竖起了。

* b.记者心里曾隐约掠(⑤-)过一丝不安。

→记者心里一丝不安曾隐约掠过。

例(4)a、b中,通过句式变换法,B段为及物动词的隐现句很容易从上句的及物用法(ABC式)变换为下句的不及物用法(ACB式),且无需添加动词补语成分。例(5)是B段为潜及物动词的隐现句,其中例(5)a可以在及物和不及物用法间转换,例(5)b则不能转换。例(6)是B段为不及物动词的隐现句,无法实现及物和不及物用法的句式转换。由此可见,B段动词的及物性特征对隐现句的句法和语义存在影响,表现为B段动词及物性越小,隐现句在及物句式和不及物句式间的转换度就越低,转换后的句子在逻辑和语义表达上越难成立。

三、汉语隐现句组合变式的认知分析

隐现句由A段、B段和C段构成,崔建新(1991)认为其有三种组合形式,分别是ABC、BC和AB。其中ABC式最常见;BC式也大量存在,次于前者;AB式也可以组合,但极少出现,且有限制条件。经过实例考察我们发现,ABC式还可以产出另外三种变式,即ACB式、CAB式和CBA式,BC式可以产出CB式,但AB式不能成立。所以,隐现句一共可以产出四种合理的组合变式,即ACB式、CAB式、CBA式和BC式。本文将从认知角度,考察这些组合变式的结构和语义特征。在上节中,我们发现ACB式其实是ABC式的不及物用法,这里重点研究后三种组合变式。在讨论CAB式前,有必要先分析BAC式的组合情况。

(一)BAC式

“BAC”式几乎不能产出合理的隐现句,如“走进屋里一个人”和“裂了墙上一道口子”都不能成立。我们发现BAC式的两点结构特征,第一点是BAC式的B段和C段相隔在A段两边,第二点是B段在句首。为什么这两个位置特征共现会取消BAC式的合理性?这主要是因为语义期待和组合结构的不协调性。我们知道,隐现句表示一定的时空处所出现或消失某人或某物,其中处所词为背景,名物词为图形,图形总是在背景中得到凸显,C段名物词即成为句子的焦点和语义重心,B段隐现动词的动词义则被弱化。周芳、刘富华(2002)分析了“从左门走进了胡四和顾八奶奶”这一隐现句,认为其句义强调的是人物,“走进”主要表现的是一种进入和出现的动作结果,用“跑进”替换“走进”也不会改变这样的动作结果,故“走进”具体的动词义被弱化。BAC式中,B段动词语义仍被抑制,而B段和C段又分隔在A段两边,两者的施动关系被进一步割裂,故BAC式隐现句不能成立。

(二)CAB式

(7)a.我悬卧在杏树杈上,小风从我的肚皮下飕飕刮过。(莫言《生死疲劳》)

b.一道明晃晃的金属光在他身后猛地一闪。(卡普拉《实行催眠术的人》)

CAB式隐现句中,C、B段虽然分隔在A段两边,但由于C段在句首,B段在句尾,两者的施动关系顺畅稳固,消除了A段在中间位置带来的句法和语义割裂,使CAB式隐现句从逻辑和语义上合理化。其实,A段位居中间的隐现句在句法上规定了C、B段的位置,只有C段在前,B段在后才能保证句子逻辑和语义的流畅与合理性。另外,例(7)a, b中,A段(“从我肚皮下”“在他身后”)是由介词短语充当的,分别表示一种路径图示和前—后图示。

(三)CBA式

(8)a.一艘潜艇浮出水面。

b.那些毒蛾子,拖着孕满卵籽的沉肚子,扑扑梭梭地飞起来,降落到生产队的棉花田或是玉米地里。(莫言《生死疲劳》)

CBA式隐现句可以看作ABC式的完全倒装形式,根据句末焦点原则,这样的结构表现从认知上强调和突出了A段处所词,C段名物词相对弱化,从而营造出一种叙事性的描写效果。例(8)b通过具体生动的C段描写,B段动词状语成分,以及A段处所词,将CBA式隐现句的文学表现力发挥得颇为精彩。此外,CBA式与CAB式隐现句在句法和语义上存在差异,两者一般不能相互转换。

(四)BC式

(9)a.那个人一听我的话,就蹑手蹑脚挪挪舱板, 露出个大口子。(周芳、刘富华,2002)

b.又过一会儿, 隐隐响起雷声,…… (同上)

BC式其实是省略A段的隐现句,表示处所和时间的时空性成分被省略,如例(9)所示。BC式往往出现在两种情况中,一种是上下文或语言环境提供了背景,可以帮助听读者推测事物出现或消失的处所。在这种情况下,A段处所词虽未出现,处所却是隐含的,例(9)a中“露出个大口子”的A段处所词“舱板上”由于在前文中已经交代,我们可以推理出“口子”是在“船板上”,所以作为已知背景的A段处所词“舱板上”可以省去,构成BC式隐现句。BC式的另一种情况是,句子所说的内容属于自然现象,如无特殊需要,不必说明事情发生的处所。例(9)b就是表示天气现象的隐现句,可以推测雷声是从天上来的,所以BC组合省略A段也不会产生歧义。

需要指出的是,与BC式省略A段的情况不同,AB式几乎不能产出合理的隐现句。我们知道,C段名物词是隐现句的语义重心,在句中往往属于新信息,不能通过前文或百科知识推导出,所以不能省略。而A段在隐现句中的语义期待性相对较弱,可作为已知信息隐含在前文中,或通过百科知识推理出,故BC式可以成立,而AB式不能成立。

四、结语

本文在崔建新对隐现句B段动词的分类基础上,重点研究了B段动词的及物性特征,发现其对隐现句的句法和语义存在较复杂的影响,B段动词及物性越小,隐现句在及物句式和不及物句式间的转换度就越低,转换后的句子在逻辑和语义表达上越难成立。然后,通过对隐现句四种组合变式的认知分析。研究发现,组合变式的结构会限制句子语义的发挥,使其呈现不同语义特征。另外,一些变式结构也会取消隐现句的合理性,如AB式和BAC式,由于语义期待和组合结构的不协调,这两个句式都不能成立。有关隐现句B段动词的及物性研究,以及隐现句组合变式的认知分析属于汉语隐现句研究的新视角,具有进一步深入探究的价值和空间。

(本文为宁波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英汉隐现动词的句法—语义接口研究”[项目编号:G1403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崔建新.隐现句的谓语动词[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2).

[2]崔建新.隐现句的分析与句型归类问题[J].渤海学刊,1991,

(1).

[3]刘楚群.隐现句的句法象似性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

(6).

[4]潘文.论存现句的性质和范围[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

报,2003,(3).

[5]宋玉柱.动态存在句[J].汉语学习,1982,(6).

[6]王晓亮.汉语存现句式的认知分析[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

(4).

[7]徐杰.“及物性”特征与相关的四类动词[J].语言研究,2001,

(3).

[8]周芳,刘富华.现代汉语隐现句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J].汉语学

习,2002,(3).

相关文章
部编部掌声范文

部编部掌声范文

部编部掌声范文(精选9篇)部编部掌声 第1篇部编三年级《掌声》练习答案一、读课文,想一想:英子前后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
2025-09-17
毕业生就业实习自我

毕业生就业实习自我

毕业生就业实习自我(精选12篇)毕业生就业实习自我 第1篇本人本次实习到达了实习目的,圆满、顺利地完成了实习的各项任务,使学生初步了...

2
2025-09-17
班级扣分管理制度

班级扣分管理制度

班级扣分管理制度(精选5篇)班级扣分管理制度 第1篇班级评分细则(暂定)一、课堂纪律:(班长与纪律委员负责)1、上课或晚自修迟到扣2分...

1
2025-09-17
办公室楼顶维修合同

办公室楼顶维修合同

办公室楼顶维修合同(精选12篇)办公室楼顶维修合同 第1篇甲方:(简称甲方)乙方:(简称甲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有关规定,...

1
2025-09-17
部编二年级上册笔顺

部编二年级上册笔顺

部编二年级上册笔顺(精选6篇)部编二年级上册笔顺 第1篇【教学设想】初读课文,提出要求,学生根据提示要求,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新词...

1
2025-09-17
薄壁不锈钢的连接技术

薄壁不锈钢的连接技术

薄壁不锈钢的连接技术(精选5篇)薄壁不锈钢的连接技术 第1篇1 工程概况长治市某工程地下1层, 地上19层, 工程主要功能为酒店客房、餐厅...

1
2025-09-17
北京市施工企业项目经理资质评定实施细则

北京市施工企业项目经理资质评定实施细则

北京市施工企业项目经理资质评定实施细则(精选7篇)北京市施工企业项目经理资质评定实施细则 第1篇北京市施工企业项目经理资质评定实施细...

1
2025-09-17
变结构点论文范文

变结构点论文范文

变结构点论文范文(精选6篇)变结构点论文 第1篇通过对多年来数个石油化工装置中的变电所、高低压配电室及联合装置区域变配电所的比较, ...

1
2025-09-17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