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5unit1阅读公开课(精选8篇)
book5unit1阅读公开课 第1篇
反 思
——《夏洛的网》阅读交流课
新课标提倡“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要求四年级学生能“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因此在这堂阅读课上,一方面希望通过让学生赏析人物形象来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读明白,读出深度,读出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另一方面,更希望让学生在汇报阅读感受的过程当中,学到一些读书的方法。因为四年级学生接触整本书的时间和机会不多,阅读方法的指导非常必要。
叶圣陶不止一次说过:“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叶老所说的阅读方法的指导,绝不单单指课内,还包括课外。在课外阅读中,朗读和默读,精读和略读,是学生最常用到的阅读方法,这几种方法运用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阅读质量,教师应该引起重视。
在这堂课上,我主要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并运用这些方法。因此,我特设了以下环节:
一、引导学生看封面、看目录,让学生明白看封面、目录,以及前言、后记,是初次接触一本书时,最常用的略读的方法。
二、赏析人物形象,重温精彩片段。这是本堂课的最主要的环节,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略读的第二种方法——浏览和跳读,并运用这一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进入精读环节。通过不同的片段赏析,让学生知道精读的几种方法——品读、朗读(甚至背诵)、摘录、写体会等。
三、深化和延伸环节。进一步从其他角度去丰富故事带给自己的收获,享受阅读的成果。
四、向学生推荐怀特的另外两本童话名作,希望学生用学到的阅读方法继续阅读。
从课堂实施的效果来看,多媒体、图片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交流兴趣,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能够对文章的主要人物——威尔伯说出自己的个性体验,对人物的形象进行了多角度的赏析。但由于学生的怯场、教师的引导和点拨的不足,学生的课堂表现不够大胆、大方,对书的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度。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层层深入,让学生对一些阅读的基本方法有了初步的感知。应该说,这些阅读方法,学生在平时的精读课文的学习中都有所涉猎,经过这堂课的教师的有意识的梳理,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但,学是为了不学,这堂课如果在最后能够让学生自己有选择地运用相关的方法再去阅读,教师再根据阅读汇报进行指导,对于学生理解“灵活运用,有机结合”,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book5unit1阅读公开课 第2篇
【教学目标】
1.交流展示这一阶段阅读《昆虫记》的收获。2.梳理法布尔的写作风格。
3.总结这一阶段阅读《昆虫记》所运用到的阅读方法。【教学过程】
同学们,开学初我们已经开始共同阅读了《昆虫记》这本书了,今天,我们一起来交流展示下这一阶段的收获,好吗?
一、作者印象
1.同学们,当你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关注的是什么?(生自由回答)
2.老师在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关注的是作者,因为正是作者的辛勤笔耕,才带给我们不尽的享受。好,那么请几个同学来说说对法布尔的印象(课件)
3.其实在这本书中也介绍了作者,谁发现了?来介绍给大家听一听。(出示作者简介)
一般情况下,一本书的封面和封底的折页都会介绍作者、作品、或者作者的其他作品,有时还介绍同一系列的书籍。
二、走进《昆虫记》。
1.通过这一阶段的阅读,相信你们对昆虫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敢不敢接受挑战?(敢)(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猜昆虫)
2.请同学阅读下面一段话,猜猜它描写的是什么昆虫?
它有纤细而优雅的姿态,淡绿的肤色,轻薄如纱的长翼。它的颈部柔软,头可以任意转动,看起来温柔可人。现在它半身直起,立在青草上,表情很庄严,宽阔的轻纱一样的薄翼,像面纱一样罩着。它前腿弯曲,伸在半空,好像修女在祈祷。
(课件出示段落,学生猜昆虫)
3.有读过这一段落的同学举手,说说你们的感受。
4.师小结:是呀,在法布尔的笔下,昆虫世界和人类世界一样,有美又丑,有善有恶,有勤劳有懒惰,有热情有冷酷。像这样的描写,书里还有很多,你们在阅读时摘抄了哪些段落?说说你的体会。(生上台展台上展示,说感受)
5.师小结:我们发现了,正是因为法布尔把昆虫当人来写。让它们拥有了人的喜怒哀乐,人的善恶美丑,所以,他的文章才更加引人入胜。这就是法布尔的写作风格之一(相机板书:写作风格:赋予人的色彩)6.不知道同学们阅读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一个很有趣的地方,什么呢?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目录,找出有包含“蜂”字的标题,用横线标上记号,数数几个?
老师做了统计,《昆虫记》中介绍的“蜂”就有11种之多。其实,这些蜜蜂都是大同小异,如果让我们来区分肯定会一头雾水,一起来看看法布尔是怎样区分他们的,描写他们的。
舍腰蜂:它的身体很有意思,中间部分非常瘦小,但后部却是非常肥大的,而这两个部分之间是由一根长线连接起来的。
矿蜂:这是一种细长型的蜜蜂,腹底有一条明显的沟,沟里藏有一根刺,这根刺可以沿着沟来回地移动,它的身上有红色的斑纹。
赤条蜂:它身材小巧,身段玲珑,细细的腰,腹部分成两节,上面小,下面大,黑色的肚皮上围着一条漂亮的红色腰带。
无翅黄蜂:它身上长着红、白、黑相间的条纹,它没有翅膀,形状就像一只难看而又多毛的大蚂蚁。
樵叶蜂:樵叶蜂是白色的,身上带着条纹,通常寄居在蚯蚓的地道里。金蜂:它全身闪耀着金色、绿色、蓝色和紫色的光芒。
7.读了这些片段,你知道怎样区分这些蜜蜂了吗?看看这两只蜜蜂,谁认得?(课件出示,生答)8.你区分出它们的依据是什么?
9.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蜜蜂,法布尔怎么会区分得这么清楚?而我们为什么一读他的描写,也能区分清楚呢?(生自由答)
10.师小结(相机板书:细致观察,细腻描写):
正是因为法布尔的细致观察,所以能区分各种蜜蜂,正是因为他的细腻描写,我们才能身临其境,各类昆虫在他笔下都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这就是法布尔的写作风格。
11.在阅读过程中有没有试着模仿他的这种写作风格,写自己喜爱的动作呢?(生上台展示)
三、回顾阅读经历,总结阅读方法
同学们,想从一本书中得到丰富的营养,要有良好的读书方法。回顾一下这一阶段的阅读经历,说说你用了哪些阅读方法。(生自由答,师相机板书)
1、制作昆虫名片
2、仿写
3、边读边记
4、前后联系、对比读
„„
四、好书推荐
book5unit1阅读公开课 第3篇
一、初中英语阅读课中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 初中英语阅读课中的词汇教学忽略对语境的关注, 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 课前脱离语境学习所有词汇
笔者听过许多公开课, 也跟许多英语教师交流过。长期以来, 受传统英语教学的影响, 一些教师仍然习惯于将词汇放在阅读文本之前, 一次教完;甚至有的教师专门开一堂词汇课, 着重对新词的词性、词义、读音进行透彻讲解。新词被一个个孤立地教授, 词汇教学完全脱离了文本、脱离了语境。最终的结果是:学生单个单词记得很牢, 一旦放入语境便不会使用, 不能理解。
(二) 词汇操练脱离语境
目前, 词汇操练的形式单一, 要么是操练单词的发音与拼写, 要么是以母语翻译法为主。大多数操练不仅脱离了文本语境, 而且很多教师给出的翻译句子的实例也脱离主题。这种脱离语境的词汇学习方式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学生对词汇学习的兴趣也会大打折扣 (董越君2011) 。
(三) 词汇活动单一、复现率低
教师在进行阅读课中的词汇教学时, 设计的活动较单一, 词汇复现率低。根据艾宾浩斯对记忆规律的描述, 英语单词一般需要3~5次才能熟练地记住, 而许多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却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造成词汇一次过, 并且课堂中几乎没有复现, 导致单词记忆效率低。
二、初中英语阅读课中词汇教学的策略
笔者所在学校目前使用的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牛津英语》, 每个单元中阅读课的词汇较多, 有的课文甚至有20多个新词。下面, 笔者以一节异地教学的公开课为例来探讨阅读课中词汇教学的策略。
(一) 对词汇进行分类, 设定合理的词汇目标
笔者以上海版《牛津英语》8A U6的阅读课The Trojan hors e为例。本课介绍了古希腊特洛伊战争中的“木马记”, 课文新词汇就有25个, 且部分词汇很长, 记忆起来有一定难度。如果对所有的单词进行面面俱到的讲解, 势必导致事倍功半, 所以, 必须对新词进行分类。教材中的词汇通常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课程标准规定要掌握的词汇, 属于核心词, 要求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第二层是话题拓展词汇, 属于认读词, 大部分不需要学生掌握, 但要求听懂、会读;第三层是因行文需要出现的词汇, 学生只要理解即可, 并不需要掌握 (张献臣2007) 。所以, 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根据不同的要求将这25个新词进行了分类, 并最终确定了目标词汇huge, pull, main, midnight, stupid, empty, secret, except, army;拓展词汇ancient, understand, difference, captain, celebrate, side, quietly, enter, succeed, war, soldier;只需要学生能理解的理解词汇Trojan, pyramid, Greek, capture, trick。有了分类, 教师教词汇和学生学词汇就有了侧重点, 学生也能最大效率地掌握所教词汇, 进而为阅读扫清障碍。其实, 英语阅读课中的词汇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教授多少词汇, 而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词汇 (宗华2014) 。
(二) 巧设情境导入词汇
语言是在情境中表情达意的, 脱离了情境, 语言就难以恰当地表达意义 (冯丽玲2014) 。这是一节公开课, 而且是异地教学,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又可以导入部分新词汇, 所以, 笔者在上课前根据实际情况创设了如下情境和对话语境:
【教学片段一】
(斜体带下画线的单词为本课新单词)
T:Boys and girls, I’m new here, so I am very nervous.I couldn’t get to sleep until 12 o’clock.At midnight, I could fall asleep.
T:I feel thirsty now.Can you give me a hand?
(教师将一个空杯子递给一个学生。)
T:Can you open the bottle for me?
S:Ok. (学生打开杯子, 并递给老师)
T:Wow.The bottle is empty.There is nothing in the bottle.Oh, I forgot to fill water into the bottle.How foolish and stupid! (教师做惊讶状)
T:I’m stupid now, please don’t tell others.It’s my secret.Please keep the secret for me.
在对话的过程中, 教师通过巧设真实、有趣的情境导入目标新词, 又在真实的对话语境中与学生拉近了距离, 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midnight, empty, stupid, secret这些新词的词义。
(三) 利用视频、图片创设语境呈现词汇
《木马记》曾几次被拍成电影, 所以在导入新课时笔者便以电影视频和图片来导入、呈现一些新单词。由于视频给学生带来了冲击感, 所以学生印象深刻;同时, 教师又给学生展示了一些图片、设置了一些问题, 再次引入话题并呈现了部分词汇:captain, soldier, capture, Greek, ancient, war, main, army, huge, pull。
【教学片段二】
(斜体带下画线的单词为本课新单词)
T:Do you know a famous war happened in anc ie nt Greeks?
(教师展示古希腊特洛伊战争图片)
S:No.
T:There was a famous war between Trojans and Greeks.Do you want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it?Which side won the war?Let’s watch some parts of the film about the war.
(教师放电影片段, 学生观看之后对战争有了一定了解)
(教师边放一些电影图片, 边设计几个问题)
T:Why did the Greek captain and soldier try to cap ture the city of Troy?
S:They tried to capture the city of Troy because of Helen.
T:Could the Greek army enter the city easily?
S:No.They couldn’t.
T:Because of the main gate.The Trojan captain and soldiers had to protect their main gates, so that the Greek army could not enter their city.
教师利用视频、图片来创设语境, 学生边听边看, 根据图片和电影片段所创设的语境很快就会理解这些新单词。
(四) 在读中、读后设置不同任务活动去复现词汇
文本阅读是学生学习词汇的有效途径, 词汇教学与文本阅读应当彼此依靠。教师要在阅读中、阅读后设置不同任务、不同活动去复现词汇, 给学生多点儿机会去接触、感知这些新词汇。
1. 读中英语释义, 突破新词难点
英语释义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用不同的词表达与原有内容相同的意义, 二是重新表达, 表达的词要做到简单易懂 (冯丽玲2014) 。用英语释义既可以让学生直接理解词义, 又可以增加学生的英语输入。所以, 笔者在读中环节设计了一部分目标词的英语释义活动———英语释义配对, 分别对main, huge, celebrate, except, secret, empty, enter, midnight, stupid进行了第一次复现, 这样, 学生既可以通过英语直接理解词义, 又养成了用英语思考的习惯。
2. 设计不同的思考问题, 再现核心词汇
在读中环节设计有深度的思考问题, 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内容, 还可以再现核心词汇。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时, 笔者不光设计了几道阅读题, 还针对文中的最后一句话“In one night, the Greeks succeeded in capturing it through a clever trick.”设计了一个思考问题:What’s the trick?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这种方法既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又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感知文本, 更重要的是, 在复现此核心词汇时又发展了每个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设计表格, 复现词汇
恰当的表格不仅可以使整个文本的框架和内容更加清晰, 而且可以再现导入环节中呈现过的新词, 加深学生的印象。所以, 笔者在阅读中设计了表格, 让学生完成, 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以下是本节课学生通过口头问答填写的表格:
4. 读后活动, 巩固词汇
词汇学习既要源自语篇, 又要依托语篇, 更要回归语篇 (陈则航、王蔷2010) 。所以, 教师在设计读后活动时应多设计语篇活动, 强化并运用目标词汇, 以提高学生词汇的应用能力。在本节课的读后活动中, 笔者设计了两个与语篇有关的活动。
首先, 根据首字母完成语篇练习。The Greek a____went away and left a h____wooden horse outside the city of Troy.The captain ordered the soldiers to p____the horse into the city.The Trojans c____in the main square.The Greek soldiers climbed out o the wooden horse and opened the m____gates.They let their army e____the city.The Greeks captured th city of Troy by a t____. (Keys:army, huge, pull, cele brated, main, enter, trick)
其次, 根据图片与关键词复述故事。学生在完成这两个任务时自然而然复现了词汇并强化了对目标词汇的学习和认知。通过科学的词汇复现活动, 学生可以在运用词汇的过程中体验并更深入地理解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金敏子2011) 。
三、结束语
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它与阅读教学相辅相成。将词汇教学自然而然地渗透在语境中, 既可以提高词汇教学的效益, 又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当然, 在阅读课中进行词汇教学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只有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词汇教学方法, 才能提高学生词汇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陈则航, 王蔷.2010.以主题意义为核心的词汇教学探究[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3) .
董越君.2010.高中英语阅读课词汇教学初探[J].中小学外语教学 (中学篇) , (9) .
冯丽玲.2014.对初中英语阅读课词汇教学策略的探讨[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8) .
金敏子.2011.阅读课中的词汇教学模式初探[J].中小学外语教学 (中学篇) , (5) .
宗华.2014.基于文本理解和文本主题的高中英语阅读课词汇教学[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9) .
张献臣.2007.新课程理念下英语词汇教学问题与对策[J].中小学外语教学 (中学篇) , (6) .
Wilkins, D.A.1972.Linguistic in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Edward Arnold.
让公开课的阅读教学更理性 第4篇
一、明确又简单的教学目标
公开课要呈现简单又明确的目标。这样的教学目标才能指引教师和学生努力的方向,是教学的起点,也是一节课的归宿。贪多求全的教学目标肯定无法在40分钟的课堂内完成。
在《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公开课上,课堂成了教师展示的大舞台,教师出示汉字从古到今的演变,播放爬山的视频;进行拓展想象和写话训练;积累诗句,改编诗句……一节课热闹非凡,容量大,节奏快,令人目不暇接。但笔者觉得只有部分尖子生才能跟得上教师的步伐,其他学生只是观众。
一节阅读课,教师教什么是由学生的学习、发展情况来综合确定的。
1.筑实根基
阅读课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阵地,而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根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也就是语感。对语言文字有感觉了,“根”深了,语文教学才能“枝繁叶茂”。语文教学要教“文章写了什么”,也要教“为什么文章要这样写,不这样写会怎样”;既要重视语文作为一门学科的工具性,同时又不能忘记语文的人文性。这样的阅读教学,学生既能得文章之意,又能得文章之法。同时,教师还要尽量把教学放到生活实践中。
2.学会方法
学生学会了阅读的方法,才能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掌握阅读的规律,形成阅读能力。这也是教师教学的最终目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学会这些学习方法。如低年级的图文结合、用手指着读,中年级的圈画法,高年级的笔记法等。有了阅读方法的逐渐渗透,学生才能从扶到半扶半放再到自主阅读。
二、清晰又简洁的过程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学到阅读的本领,教师必须简化教学过程。如《雾凇》一课,如何让学生了解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呢?教师从默写与之有关的几个词语“水汽、遇冷凝结”等入手。学生理解这些词语之后,教师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这几个词语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找出描写雾凇形成的关键句,紧扣关键词,由了解到理解到熟读能诵。教师在教学中没有追求华美热闹,学生静静地踏踏实实地读懂了文章,并进行了内化。简化教学过程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1.摸准起点
学生进入课堂时不是一无所知,他们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拥有一定的经验,教师不了解学情,当然会遭遇很多情况。尤其是公开课,事先摸准学生的学情和困惑,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制定出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将要使用的教学方法,尽量避免因为不了解学情而遭遇课堂互动不畅的情况。
2.精简流程
为了凸显阅读教学的高效,我们应当围绕公开课要解决的重难点问题精简教学流程,不必兜圈子。如阅读教学一般可以分这几个环节:认识生字词、读通课文、了解文意、习得文法、识记积累。当然,这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依据学情和课文的特点来确定,如诗歌的教学可以从哪些入手,散文的教学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考虑等。我们的阅读课堂就如写作一样要先构思好整节课的框架,然后雕琢其中的每一个点,这样才能明确目标,容易落实。
当然,这样的教学要逐渐向预定的目标推进,由表入里,由外到内,这是学生学习的规律。
三、面向每个学生是理念
这不是一句挂在嘴上的口号,公开课也要做到这一点。如果仅仅是部分优秀生才华的精彩展示,那么这节课就失去了真实。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流程时要呈现梯度式螺旋前进的设计板块,不同的学生能够得到不同层次的思考发言的机会,避免部分学生因一节课的落后而变成次次落后。而在课的最后十分钟可以设置有关练习,用来检测这节课中学生掌握的情况,能当堂解决的就绝对不留到课后去恶补。
四、追求高效是最终理想
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是学生最需要的?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最省时?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追求高效课堂,这也是公开课所追求的。
小学阶段,我们尽量把学习时间放在课堂内,不占用课前时间,也不在课后拖延。这不仅是节约时间的一种方法,也是训练学生专注于阅读的一种方法。只有学生专注了,课堂效率才能高效。课后的时间,我们可以让学生补充阅读,丰富和拓展课堂内容。
追求高效课堂,实际上离不开教师精心的教学预设、明确又简单的教学目标、清晰又简洁的教学过程以及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课堂凝聚着教师的教学素养和理念。要让课堂高效,教师必须充分地进行预设,在课堂中发挥教学机智,在课堂上赏识学生,挖掘学生的潜能,塑造精彩课堂。
如果这四点都能做到,那么这节课肯定是一节好课。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能有所得,得学习方法,得文章之意,得文章之韵,得文章之言。有了通畅高效的学习阅读渠道,学生的阅读能力还用发愁吗?
(责编莫彩凤)
现代文阅读公开课教案参考 第5篇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提高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技巧和能力。
教学重点: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的指导
教学难点: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能力的提高
教学时数:12课时
教学方法:归纳法、讲练结合法(以练为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强调现代文阅读的重要性(占总分20%)
二、讲授新课
(一)现代文阅读试题考查内容与形式
中学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篇目一般选自课外,记叙类文章是初一阶段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重点,命题侧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积累运用、感知理解、揣摩体味等方面。
(二)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
1、基本要领: 整体把握,顺藤摘瓜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
第二遍: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深入理解文章,
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
(三)掌握常见题的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
①“积累运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词的注音、解释,成语和名言警句的背记运用,此类题目要求平时要多积累字词和点滴知识,对于确实未见过的陌生词语可结合语境(上下文)揣摩分析。
②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③问语句、语段的作用: (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二从内容上,常有A开篇点题,B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④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
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 层进式;并列式。
⑤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⑥问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 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
(或“什么怎么样”)
⑦问语句含义:要从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
⑧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
⑨问阅读后的体会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
(二)课堂练习:学生训练后,教师评点明确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布置
阅读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悟》 (摘自《当代日本文集》)
(注:文中的 中村、贵之君、和佳子 为人名)
(1)中村家住在一幢在山腰里的商品小住宅里。家里四个人生活,父亲,母亲,还有念大学一年级的儿子贵之君和中学一年级的女儿和佳子。父亲已经44岁,是一家小公司的.课长。
(2)父亲近来心事重重。因为儿子贵之君变得很奇怪,他常常以文具费为借口死皮赖脸地要钱,虽然有时觉得他在撒谎,但也不好意思揭穿他,结果就把钱给他了。因为住房的贷款等,所以家庭经济拮据。贵之君的讲话却一天天更粗野起采。
(3)可是,父亲知道贵之君是个很有感情的孩子,很喜欢妹妹,所以他仍然非常信赖着儿子。
(4)这时,发生了一件事,就是他那长年使用的饭盒出现了一个洞。虽然饭盒太深,用起来极不舒服,可一旦坏了父亲仍非常沮丧。
(5)孩子他妈在附近的超级市场买回了两个饭盒,给贵之君和父亲。贵之君以前是带钱去学校买饭的,现在想尽量让他用饭盒带饭。
(6)可是,父亲不喜欢这饭盒,因为装饭和装菜的夹层是分开的。
(7)父亲带的饭菜每天都是大马哈鱼,这在公司里也出名了。炒鱼块直接铺在饭上,盖上盖,父亲吃饭时,把盖翻过采横在边上,接着把饭上的鱼块移到盖上,于是压着鱼块的那部分饭呈浅黄色。那是父亲最爱吃的。不过,时间一长,他也有点吃腻了。
(8)那时已是五月,天气和煦,春意阑珊。
(9)父亲结束了上午的工作,像平时。一样习惯地从包里取饭盒,打开盖一看,父亲倒吸了一口气,装菜的夹层里放着酱汁牛肉、炒香肠;还有莴苣。A父亲吃惊地张大嘴愣了老半天。这时有同事在边上走过,他慌忙盖上盖。B他总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10)C接着打开装饭盒的夹层,父亲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米饭上紧紧地铺着一层黑黑的海苔。
(11)D“难道”父亲喃语着,用筷子抠着饭盒角。“果真!”父亲在心中惊叹着,受宠若惊。
(12)这是两层的海苔便饭。父亲想起很早以前已经去世的母亲用薄薄的红棕色的海苔替他制作的海苔便饭。那已经是20多年前的事了。父亲不由感动得热泪盈眶。
(13)这天,父亲一整天都感到心里暖呼呼的,甚至有些神思恍惚;在回家的路上,他还买了四只很贵的甜瓜当作礼物,而且他归心似箭,真想一步跨回到家里。
(14)走到大门边时,传来贵之君在发脾气的声音。父亲的心情阴转睛了,走上前时,能清楚听见贵之君的声音。
(15)“那样的饭能吃吗!”
(16)好像是借口带的饭菜不好在责怪母亲。父亲不由得心头火起。“今天要和贵之君好好谈谈!”他这样想定后推开大门。这时,传来母亲的声音。
(17)“你和你爸爸的饭搞错了呀!”
(18)父亲听见了。原来是这样。是孩子他妈搞错了父子的饭菜,父亲顿感兴味索然。
(19)“我回来了。”他有气无力地说道,打量着两人的脸。母亲一张总是局促不定的脸,一张总是受贵之君责怪的脸。可是,贵之君不同,是一副带有愧意的表情,而且显得柔和。父亲不由尴尬地把甜瓜放在那里,走上了二楼。
(20)从此,中村家发生了变化。最大的变化是贵之君。他几乎不向家里要钱了。讲话虽然还是很粗野,但能够感受到话音里饱含着的柔情。
(21)父亲几次想要对贵之君说:“大马哈鱼也很好吃啊。”但他打消了这样的念头。因为父亲明白,贵之君转变的原因,是那次与父亲换错了饭菜。
现代文阅读公开课学案4 第6篇
1、探讨并掌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方法。
2、学会准确筛选信息,规范答题模式。学习重难点: 掌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方法及答题模式,学会答题。学习步骤:
一、考点点击:
(一)现代文大阅读选文的一般特点
从历年高考来看,故乡情怀、文化寻根、和谐共处、本真情感、人生感悟、颂扬名人等题材是散文阅读命题者所钟爱的。这些题材总体上呈现出贴近生活、关注人文、文质兼美、意蕴丰厚、思辨性强等特点。所选文本的篇幅大部分在1000~1500字,以一千二三百字为最多。语言上,语法典范,有陶冶与引领作用,同时还有一定的文学性和实用性、有时代精神和审美价值,能提升考生的人生境界,促进考生的发展。文本价值取向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融。
(二)考点要求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句子的含意;2.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6.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及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基本解题思路
1.通读全文,圈点勾画。2.审读题干,明确要求。3.圈定范围,筛取信息。4.综合分析,整合重组。5.根据赋分,分点答题。6.打好草稿,简洁通顺。
(四)“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纲要求: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解读:“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即是理解、体会词语,句子的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即是赏析词语,句子的表现力以及在文中的作用。)
(五)“重要句子”的类型 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重要句子”通常指以下三种类型语句: 1.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语句 2.使用了修辞、表现手法的语句 3.结构(层次)比较复杂的句子
二、高考回眸
(一)考题概述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作为现代文阅读的一个能力点,是一个常考点,即每年必考。08年高考十七套试题11个省市涉及,09年高考六个省市涉及,10年高考五个省市涉及,11年高考五个省市涉及,四川省06、07、08及11年涉及。
(二)考题再现 1、06年四川卷《乡村的瓦》 14.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4分)
【参考答案】(“瓦”真实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08年四川卷《我爱水》
16.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但一片温柔的春意,却把整个什刹海的灵魂浸透了。(2)当星光落在水面时,你已可依稀听到诗神环佩。【参考答案】(1)指春天来了,什刹海的水充满了春意。(2)指夜晚的什刹海很美,能触发诗人的创作灵感。3、11年全国卷《针挑土》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1)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2)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参考答案】(1)一语双关,既以拟人手法交代回程时天色已晚,又交代出当天行程紧张、工作辛劳。
(2)①低调、单纯的黑妮为我对“湘援游”的支持高兴得眼睛都亮了;②暗示“湘援游”进展得并不顺利,而黑妮能沉静、乐观地面对;③黑妮从我的支持中,看到“湘援游”逐步向前推进的曙光。4、11年四川卷《锈损了的铁铃铛》
14.怎样理解第l3自然段“他是否像那个铁铃铛,尽情地唱过了呢”在文中的含意?(4分)【参考答案】:①爸爸在沙漠中执着于科技实验,倾尽心血和智慧,就像那个铁铃铛“尽情地唱过”(1分),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2分)。②表达了对爸爸奉献和牺牲精神的赞颂(1分)。
11年重庆卷《论诚意》
14.如何理解“客气要大方,合身分,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在文中的含意?(4分)【参考答案】:客气是一种诚意,但客气也适度、得体,否则就降低了诚意的价值。6、11年广东卷《梁宗岱先生》
21.如何理解第⑦段中画线部分(如果有人长期埋头于硬性的研究之中,忘了活着是什么滋味,他应该看看宗岱,便有所邻会。如果有人因为某种原因灰心失望,他应该看看宗岱那双眼中的火焰和宗岱那湿润的双唇的颤动,便可唤醒自己对世界应有的兴趣。)的内容?请结合全文回答。(6分)
【参考答案】高度赞扬了梁宗岱先生仁爱生活、激情似火、热爱生命、乐观豁达的性格和人格魅力,号召人们像梁宗岱先生学习,用激情点燃生命之火,用乐观豁达面对生活,热爱生命和生活,使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11年山东卷《审丑》
20.结合文意赏析两处划线部分。(4分)
(1)不少人默默地注视着老头,每张脸都板硬,盛着或显著或含蓄的恶心。(2)无定早没了谈生意的心思,心坠得他累。【参考答案】(1)侧面描写,通过“不少人”脸上的表情来表现曾老头的丑陋。(2)心理描写(“坠”字形象刻画了赵无定此时的心理感受),表现出无定此时对老人的同情和对小臭儿夫妻言行的反感。
(三)总结高考常见提问方式
三、分类讲解,学生动手总结答题方法
(一)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语句
1、课文链接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理解:这是史铁生对生死独特的理解与体验,生命是短暂的,把死亡当作一个节日去看待,体现作者乐观豁达的心胸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2、学生分析答案、小结:(1)解题思路:(2)答题模式:
3、课堂训练: 例1(08山东卷)《歌德之勺》“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
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今天来到了从小就觉得神秘的这位艺术家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多么不可思议,多么幸福。我们可以用手抚摸一下诗人触摸的东西,小心翼翼。我们试图通过逝去的诗人遗留在器物中的神秘,去接通那颗伟人的灵魂。答:
(二)使用了修辞、表现手法的语句
1、课文链接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理解:作者在此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把嗅觉中感到的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细柔飘思、婉转渺茫的歌声去感受、品味,将荷香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的特点形象丰富地表现出来。表现了作者此刻沉醉于荷塘月色的情景。
2、学生分析答案,小结:(1)解题思路:(2)答题模式:
3、课堂训练:
例2(08重庆高考)《时间怎样地行走》怎样理解“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在文中的含意。(4分)
语境:十几年前的一天,我在北京第一次发现了时间的痕迹。我在梳头时发现一根白发,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我知道时间其实一直悄悄地躲在我的头发里行走,只不过它这一次露出了痕迹而已。答案:
(三)结构(层次)比较复杂的句子
1、课文链接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解析:①这个句子的主干是;②“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在句中担任(成分);③冒号以后的文字,与“简单事实”构成复指成分。
理解:此句论述了马克思在社会科学理论上的伟大贡献,即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赞颂马克思伟大的历史功绩,抒发对他的景仰之情。
2、学生分析答案、小结:(1)解题思路:
3、交流:
例
3、怎样理解第二部分划线句子的含意?(4分)②刘:那么多的人在抱怨世界对自己的不公平,一般说来尤其是越知识多的人越抱怨多,我抱怨过,当然柏杨先生也抱怨过。这话您不介意吧!
柏:我承认我确实抱怨过,不过我终生在抱怨又终生在奋斗争取,并且我能做到在进入天堂时一定把我所见到、经历过的、世间发生过的一切都统统包容:因为太多我知道、不知道的人在包容着、包容过我!你可以抱怨,但你不能仅限于抱怨。人要尽力而为,要竭尽全力,实在做不到了,你就试着顺其自然吧!要承认人与人的差异性,世间万物有摆脱差异性的事物存在吗?每个人在宇宙中都会有一个最终位置的!有的辉煌夺目,有的黯淡无光,这没有什么错!答案:①。(1分)②。(2分)③。(1分)
四、课堂总结
(一)总结“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答题步骤
(二)注意:
1、对语句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对全文的阅读理解之上,要有“整体意识”,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即上下文。
2、任何内容都为中心服务,因而,我们在做题时要始终保持一种“中心意识”,作者的情感或主旨就或多或少的成为了答案的一部分。
3、重要句子往往不是很简单的,所以我们在做题时,不能把几种方法割裂开来,要综合运用。
4、语文的答题模式不同于理科的公式,否则就失去了文学的美,所以我们要增强语感,灵活运用。
五、训练:
《三维设计》专题检测(十四)《阅读是一种孤独》毕淑敏 现代文阅读——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教案)学习目标:
1、探讨并掌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方法。
2、学会准确筛选信息,规范答题模式。学习重难点: 掌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方法及答题模式,学会答题。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在刚刚过去的月考中,你觉得最难的或者是你得分率最低的是什么题呢?(生答:现代文阅读)诚然,文学作品常常给我们美的熏陶,但有时,我们又觉得她很神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二、现代文阅读考点点击:
现代文阅读题在四川高考卷中总分为22分,共分为四道大题,分值通常为一题4分,其余三题分别是6分;涉及到的高考考点详见学案。
三、关于“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一)请同学们看一道高考题06年四川卷《乡村的瓦》第14题,请问它考查的是什么?(生答:理解句子的含义)是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探讨如何“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二)(展示ppt “学习目标”、“考纲要求”、“重要句子的类型”)“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纲要求是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解读:“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即是理解、体会词语,句子的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即是赏析词语,句子的表现力以及在文中的作用。)师总结: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重要句子”通常指以下三种类型语句:(ppt)1.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语句 2.使用了修辞、表现手法的语句 3.结构(层次)比较复杂的句子
二、高考回眸
(一)考题概述(ppt)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作为现代文阅读的一个能力点,是一个常考点,即每年必考。08年高考十七套试题11个省市涉及,09年高考六个省市涉及,10年高考五个省市涉及,11年高考五个省市涉及,四川省06、07、08及11年涉及。考题再现
师:我们在做题之前先要审题,看题干要求我们答什么,从而找到答题方向。阅读以下高考题,请同学们总结该类考题有哪些提问方式 1、08年四川卷《我爱水》(ppt)16.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但一片温柔的春意,却把整个什刹海的灵魂浸透了。(2)当星光落在水面时,你已可依稀听到诗神环佩。[参考答案](1)指春天来了,什刹海的水充满了春意。(2)指夜晚的什刹海很美,能触发诗人的创作灵感。2、11年全国卷《针挑土》(ppt)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1)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2)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参考答案】(1)一语双关,既以拟人手法交代回程时天色已晚,又交代出当天行程紧张、工作辛劳。
(2)①低调、单纯的黑妮为我对“湘援游”的支持高兴得眼睛都亮了;②暗示“湘援游”进展得并不顺利,而黑妮能沉静、乐观地面对;③黑妮从我的支持中,看到“湘援游”逐步向前推进的曙光。3、11年四川卷《锈损了的铁铃铛》(ppt)
14.怎样理解第l3自然段“他是否像那个铁铃铛,尽情地唱过了呢”在文中的含意?(4分)【参考答案】:①爸爸在沙漠中执着于科技实验,倾尽心血和智慧,就像那个铁铃铛“尽情地唱过”(1分),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2分)。②表达了对爸爸奉献和牺牲精神的赞颂(1分)。4、11年重庆卷《论诚意》(ppt)
14.如何理解“客气要大方,合身分,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在文中的含意?(4分)【参考答案】:客气是一种诚意,但客气也适度、得体,否则就降低了诚意的价值。5、11年广东卷《梁宗岱先生》(ppt)
21.如何理解第⑦段中画线部分(如果有人长期埋头于硬性的研究之中,忘了活着是什么滋味,他应该看看宗岱,便有所邻会。如果有人因为某种原因灰心失望,他应该看看宗岱那双眼中的火焰和宗岱那湿润的双唇的颤动,便可唤醒自己对世界应有的兴趣。)的内容?请结合全文回答。(6分)
【参考答案】高度赞扬了梁宗岱先生仁爱生活、激情似火、热爱生命、乐观豁达的性格和人格魅力,号召人们像梁宗岱先生学习,用激情点燃生命之火,用乐观豁达面对生活,热爱生命和生活,使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11年山东卷《审丑》
20.结合文意赏析两处划线部分。(4分)
(1)不少人默默地注视着老头,每张脸都板硬,盛着或显著或含蓄的恶心。(2)无定早没了谈生意的心思,心坠得他累。【参考答案】(1)侧面描写,通过“不少人”脸上的表情来表现曾老头的丑陋。(2)心理描写(“坠”字形象刻画了赵无定此时的心理感受),表现出无定此时对老人的同情和对小臭儿夫妻言行的反感。
(三)总结高考常见提问方式:
1.联系上下文,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2.请解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3.请赏析下面的句子。(第三种提问方式也可以归结到“赏析散文的技巧”中)
三、分类讲解,学生动手总结答题模式
(一)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语句(ppt)
1、课文链接(ppt)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理解:这是史铁生对生死独特的理解与体验,生命是短暂的,把死亡当作一个节日去看待,体现作者乐观豁达的心胸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师:这是选自我们课本中哪篇文章?是的,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请同学们根据答案总结概括答题思路。生:答)
2、小结解题思路:(ppt)
第一步分析句子找出句中关键词锁定区间 第二步结合语境分析由表层义到情感义
第三步按点组织答案,尽量用上下文中关键词语,忌完全照搬原文
3、答题模式:句子表层义+情感义
4、课堂训练:
师:同学们,方法的掌握重在实践。那就请同学们,根据刚才讲解的答题方法,先修改、完善你学案上这题的答案,我将请同学说出你的解题思路及答案。(ppt)例1(08山东卷)《歌德之勺》“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4分)
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今天来到了从小就觉得神秘的这位艺术家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多么不可思议,多么幸福。我们可以用手抚摸一下诗人触摸的东西,小心翼翼。我们试图通过逝去的诗人遗留在器物中的神秘,去接通那颗伟人的灵魂。生答,师打分并指出不足,然后展示参考答案。
(ppt)答案:通过寻访诗人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和遗留的器物,去接通(感受)歌德那颗伟人的灵魂。(或:“通过用手抚摸一下诗人触摸的东西”,“去接通歌德那颗伟人的灵魂”也可。)
(二)使用了修辞、表现手法的语句(ppt)
师:文章中有些句子使用了一定的修辞、表现手法,这种句子也是我们理解的重点。请看这句:
1、课文链接(ppt)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让我们回味无穷,那么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呢?请同学们一起朗读答案。)理解:作者在此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点手法)把嗅觉中感到的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细柔飘思、婉转渺茫的歌声去感受、品味,将荷香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的特点形象丰富地表现出来。(析作用)表现了作者此刻沉醉于荷塘月色的情景。(情感)
小结解题思路:
第一步 分析句子,确定句子使用的手法; 第二步 “还原”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第三步 组织答案答出作用+情感态度 答题模式:点明手法+作用+情感 课堂训练:(ppt)例2(08重庆高考)《时间怎样地行走》怎样理解“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在文中的含意。(4分)
十几年前的一天,我在北京第一次发现了时间的痕迹。我在梳头时发现了一根白发,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我知道时间其实一直悄悄地躲在我的头发里行走,只不过它这一次露出了痕迹而已。生展示答案,学生评价并打分。师分析:挑主干,“它刺痛了我的眼睛”,“它”指“白发” 析修辞,比喻,本体是“白发”。抓关键词,“刺痛”,表吃惊、哀叹之情。
答案:用比喻的手法写一根银白的头发的刺眼,形象地表现了白发让我发现生命的衰老,惊叹岁月的流逝。
(三)结构(层次)比较复杂的句子(ppt)
师:它如果是结构层次比较复杂的单句,这就需要我们划出主干,理清修饰成分,进而再进行分析理解;如果是复句,那就需要我们理清分句间的关系,再结合上下文对每个分句进行逐一分析理解。
1、课文链接(ppt)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解析:①这个句子的主干是“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②“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在句中担任状语;③冒号以后的文字,与“简单事实”构成复指成分。理解:此句论述了马克思在社会科学理论上的伟大贡献,即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赞颂马克思伟大的历史功绩,抒发对他的景仰之情。
2、小结解题思路:(ppt)第一步 分析句子,理清结构
第二步 结合语境对每个分句一一分析 第三步 按次序组织答案
3、修改答案、小组交流:(ppt)
例
3、怎样理解第二部分划线句子的含意?(4分)
②刘:那么多的人在抱怨世界对自己的不公平,一般说来尤其是越知识多的人越抱怨多,我抱怨过,当然柏杨先生也抱怨过。这话您不介意吧!
柏:我承认我确实抱怨过,不过我终生在抱怨又终生在奋斗争取,并且我能做到在进入天堂时一定把我所见到、经历过的、世间发生过的一切都统统包容:因为太多我知道、不知道的人在包容着、包容过我!你可以抱怨,但你不能仅限于抱怨。人要尽力而为,要竭尽全力,实在做不到了,你就试着顺其自然吧!要承认人与人的差异性,世间万物有摆脱差异性的事物存在吗?每个人在宇宙中都会有一个最终位置的!有的辉煌夺目,有的黯淡无光,这没有什么错!
答案:①面对世道的不公正和诸多不如意,可以抱怨发牢骚。(1分)②更要发挥潜能,尽力争得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位置。(2分)③真的无能为力也要顺其自然,承认人与人的差异性。(1分)
四、课堂小结
(一)今天,我们学习了“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下面老师总结答题步骤(ppt)第一步 分析句子
第二步 结合语境(上下文)一一对应解释
第三步 组织答案(师:关于这个分点作答,我要特别解释一下,我们发现很多高考句子含意题答案都没有分点,所以我们答案是否分点有两个依据:一是看分值多少,二看句子内涵是否丰富。一句话能解释清楚的就不用分点,需要分点的答案每点之间要留出空格。)
(二)注意:(ppt)
1、对语句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对全文的阅读理解之上,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即上下文。
2、任何内容都为中心服务,因而,我们在做题时要始终保持一种“中心意识”,作者的情感或主旨就或多或少的成为了答案的一部分。
3、重要句子往往不是很简单的,所以我们在做题时,不能把几种方法割裂开来,要综合运用。
4、语文的答题模式不同于理科的公式,否则就失去了文学的美,所以我们要增强语感,灵活运用。
五、训练:
book5unit1阅读公开课 第7篇
教学方法:归纳法、讲练结合法(以练为主)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强调现代文阅读的重要性(占总分20%)
二、讲授新课
(一)现代文阅读试题考查内容与形式
中学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篇目一般选自课外,记叙类文章是初一阶段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重点,命题侧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积累运用、感知理解、揣摩体味等方面。
(二)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
1、基本要领: 整体把握,顺藤摘瓜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宜快] 第二遍: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深入理解文章,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并回读检查]
(三)掌握常见题的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
①“积累运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词的注音、解释,成语和名言警句的背记运用,此类题目要求平时要多积累字词和点滴知识,对于确实未见过的陌生词语可结合语境(上下文)揣摩分析。
②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③问语句、语段的作用:(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二从内容上,常有a开篇点题,b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④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
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 层进式;并列式。
⑤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⑥问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 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
(或“什么——怎么样”)
⑦问语句含义:要从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
⑧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
⑨问阅读后的体会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
(二)课堂练习:学生训练后,教师评点明确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布置 [附]阅读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悟》(摘自《当代日本文集》)
(注:文中的 中村、贵之君、和佳子 为人名)
(1)中村家住在一幢在山腰里的商品小住宅里。家里四个人生活,父亲,母亲,还有念大学一年级的儿子贵之君和中学一年级的女儿和佳子。父亲已经44岁,是一家小公司的课长。(2)父亲近来心事重重。因为儿子贵之君变得很奇怪,他常常以文具费为借口死皮赖脸地要钱,虽然有时觉得他在撒谎,但也不好意思揭穿他,结果就把钱给他了。因为住房的贷款等,所以家庭经济拮据。贵之君的讲话却一天天更粗野起采。(3)可是,父亲知道贵之君是个很有感情的孩子,很喜欢妹妹,所以他仍然非常信赖着儿子。(4)这时,发生了一件事,就是他那长年使用的饭盒出现了一个洞。虽然饭盒太深,用起来极不舒服,可一旦坏了父亲仍非常沮丧。
(5)孩子他妈在附近的超级市场买回了两个饭盒,给贵之君和父亲。贵之君以前是带钱去学校买饭的,现在想尽量让他用饭盒带饭。
(6)可是,父亲不喜欢这饭盒,因为装饭和装菜的夹层是分开的。(7)父亲带的饭菜每天都是大马哈鱼,这在公司里也出名了。炒鱼块直接铺在饭上,盖上盖,父亲吃饭时,把盖翻过采横在边上,接着把饭上的鱼块移到盖上,于是压着鱼块的那部分饭呈浅黄色。那是父亲最爱吃的。不过,时间一长,他也有点吃腻了。(8)那时已是五月,天气和煦,春意阑珊。
(9)父亲结束了上午的工作,像平时。一样习惯地从包里取饭盒,打开盖一看,父亲倒吸了一口气,装菜的夹层里放着酱汁牛肉、炒香肠;还有莴苣。a父亲吃惊地张大嘴愣了老半天。这时有同事在边上走过,他慌忙盖上盖。b他总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10)c接着打开装饭盒的夹层,父亲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米饭上紧紧地铺着一层黑黑的海苔。
(11)d“难道„„”父亲喃语着,用筷子抠着饭盒角。“果真!”父亲在心中惊叹着,受宠若惊。
(12)这是两层的海苔便饭。父亲想起很早以前已经去世的母亲用薄薄的红棕色的海苔替他制作的海苔便饭。那已经是20多年前的事了。父亲不由感动得热泪盈眶。
(13)这天,父亲一整天都感到心里暖呼呼的,甚至有些神思恍惚;在回家的路上,他还买了四只很贵的甜瓜当作礼物,而且他归心似箭,真想一步跨回到家里。
(14)走到大门边时,传来贵之君在发脾气的声音。父亲的心情阴转睛了,走上前时,能清楚听见贵之君的声音。
(15)“那样的饭能吃吗!”
(16)好像是借口带的饭菜不好在责怪母亲。父亲不由得心头火起。“今天要和贵之君好好谈谈!”他这样想定后推开大门。这时,传来母亲的声音。(17)“你和你爸爸的饭搞错了呀!”
(18)父亲听见了。原来是这样。是孩子他妈搞错了父子的饭菜,父亲顿感兴味索然。(19)“我回来了。”他有气无力地说道,打量着两人的脸。母亲一张总是局促不定的脸,一张总是受贵之君责怪的脸。可是,贵之君不同,是一副带有愧意的表情,而且显得柔和。父亲不由尴尬地把甜瓜放在那里,走上了二楼。
(20)从此,中村家发生了变化。最大的变化是贵之君。他几乎不向家里要钱了。讲话虽然还是很粗野,但能够感受到话音里饱含着的柔情。(21)父亲几次想要对贵之君说:“大马哈鱼也很好吃啊。”但他打消了这样的念头。因为父亲明白,贵之君转变的原因,是那次与父亲换错了饭菜。(22)暖春的阳光如今也洒满在中村先生的家里。
阅读试题
●揣摩·体味 ·感知·理解
1、第(1)段中加点的两个“小”字不能删去,因为它们突出强调的是中村先生
2、第二段:贵之君变得很奇怪”是指①:“ ” ;
② “ ”。
3、第(3)段话不能删去的原因是
4、第(7)段“都„„也”连用,意在突出 也为下文写“父亲”吃到了与儿子换错的饭菜时而感到 和 的心理埋下伏笔。
6、第(10)段“紧紧”的意思是,下文第(12)段与这用法相似的词是“ ”二者在写法上构成了鲜明的,突出了“父亲”“感动得热泪盈眶” 的原因,也表现了“母亲”对贵之君的。
7、联系上文找出第(14)段中用错的一个词组(短语),请圈出后,改正为:
8、(20)段与上文第(2)段都写到“贵之君的变化”,这叫做 的手法。
9、第(22)段是 描写,烘托出中村先生 的家庭氛围。
10、本文以 为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叙述了 的故事,全文正面塑造了“父亲” 的形象,侧面突出了贵之君 的品质。
●积累·运用
1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和煦()阑珊()尴尬()()12.解释第(2)(4)段中加横线词。
①拮据: ② 沮丧: ③尴尬: 13.根据意思写出文中的成语:
①心里盘算的事—桩接一桩。形容思虑很多。()
②形容不顾羞耻地胡搅蛮缠。()
③形容回家心切。()
④形容一点兴趣也没有。()
book5unit1阅读公开课 第8篇
一、教什么?教给学生阅读与欣赏的方法
不管你是什么个性、什么风格、什么流派的语文教学,在课堂上,你都必须教给学生实实在在的“语文”,也就是要让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语文”。通俗地说,就是要有 “干货”。所以,研究教学首先要敲定的问题还是“教什么”。
曾经以为,怎样读就怎样教。所谓的阅读教学就是将自己阅读课文的心得与过程 “教”(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怎样读和怎样表达自己的心得。于是乎,再进一步,自己的心得越是新颖、自己的阅读思路与过程越是独特,也就越有新意,越有价值。可是, 静而思之,这个“自己”是谁呢?是教师。 可是教师的阅读心得与过程是专业的吗?是符合常道的吗?值得怀疑。因为我们崇尚创新,因为我们可能不是用专业的眼光来解读课文,于是,新则新矣,却常常可能会因为刻意创新而沦为怪异,甚至诡异,甚至荒谬。
换一个角度说,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 他们要学习的,也就是我们首先要教给他们的还是对于一篇课文的解读的常道和基本规范,在此基础上才是尝试非常道,探求别解新解。特别强调,非常道的别解并非不可教给学生,但必须是以按照常道的解读求得正解为前提,否则会让学生不明白语文的基本规律和专门道理。
课堂之中,韩军老师用杨绛的两段话, 引出“人有命运吗”这一设问,然后从“身份的运、婚姻的运、工作的运、住房的运、 亲人的运、层次的运、身体的运、寿命的运、 族群的运、时代的运”等10个方面对杨绛与老王的“命运”进行对比,得出结论:“本文主旨是”“对于人各有运的觉悟(觉察和感悟),对于命运不平的叹惋(感叹和哀婉), 幸运者对不幸的愧怍(惭愧和惭怍)”。这应该是作者融入自己的人生经验来解读文本所生发的独特感触,未必是错误的。但是,韩军老师将文中的“幸”解释为“幸运”,不是 “幸福”。其实,文中并没有谈到“幸运”的意思,难道“幸运”的人就不“幸福”吗? “幸运”和“幸福”其实也是相互关联的。可见,将“幸”解释为“幸运”不是“幸福”, 不但缺乏文本依据,而且有点逻辑含糊。这样的解释未必是《老王》所要表达的主题, 也未必是作者的本意。自然,这样的解读方法也未必是解读的“常道”。
再回到《老王》的教学上来。我们要教给学生的,首先是从文本的基本内容和重点内容出发,来理解文本所表达的主旨以及所运用的技巧,而且,最好的方法还是将二者融合起来。
二、怎么教?顺着学生的思路去教
怎么教?李华平先生提出,教师的“教” 是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的“教”要使学生有方向地“学”,有条理地“学”,有方法地“学”,有习惯地“学”,有滋味地 “学”。这样的“五有”教学观念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具体到语文课堂之中,怎样教涉及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媒体等诸多要素,其中最核心的还是教学的方法与过程。简而言之,就是要顺着学生学习的思路去教。就方法而言,我们都比较反对“一讲到底”,反对“填鸭式”“灌输式”;就教学过程而言,我们现在似乎对先介绍作者再解题再分段归纳段落大意再分析写作特点再布置作业这一套也很有些反感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怎样读就怎样讲也是完全正确的。关键是这个“读”,一定是蕴含了语文要素,一定是用语文的知识与方法来解读课文,而不是用非语文的比如政治的历史的以及不尊重原文的解读。所以,就一般的阅读教学而言,就是要引导学生读书,然后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值得探讨的问题, 并且用语文的知识、理论与方法来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对文本的较为深透的阐释,并且从中领悟到阅读的基本方法。这也是阅读教学的常道。
韩军老师在课堂上用了很长的一句话来讲述他对课文中的“惭怍”(原文是“愧怍”, 不是“惭怍”)一词的解释。
弥留之际,老王给杨绛送鸡蛋、香油, 一方面,是来看望杨绛,与他最敬仰的杨绛教授作告别,同时老王也奢望从杨绛这里得到最后一丝的人间温情;另一方面,也必须强调,在计划经济年代,老王也靠从农村贩卖鸡蛋、香油、冰块等物资到城里,赚取少许合情合理的利润(当然还包括蹬车赚钱), 养活自己,维持生存。因此,老王此时送鸡蛋、香油,并非“免费赠予”,老王此时真的有一点“功利”目的。这种“功利”目的是正当的,合乎情理的,与跟杨绛的情谊并不矛盾。
老王弥留之际来看望杨绛,一方面,是老王知道自己大概不久于人世,于是与杨绛夫妇作最后的诀别——因老王一直敬仰杨绛夫妇,把他们当作知心人或亲人。另一方面, 老王大概也在为自己的后事(埋葬)做准备, 比如用鸡蛋、香油来换钱,买白布——老王是回民,死时,裹着白布。
可是,老王弥留之际的“病状”,实在太 “恐怖”了。杨绛作为胆小的女子,的确被吓着了,只顾了“胆怯”“慌张”,没有顾及其它——比如留老王坐下,问病,关怀,安慰,喝茶,啦呱,嘘寒问暖等等。还要说明一点,杨绛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在内心深处, 并没有像老王敬仰杨绛那样,同等地把老王当作知音、知心人、亲人——这也是可理解的,毕竟,两人文化水平、社会地位,相差过于悬殊,难有共同语言、共同话题、共同情感。杨绛只想与老王“平等交易”“不亏欠” (甚至我们合理推测,也许多给老王一点钱)。 所以,给老王钱并非“侮辱”。老王来卖出香油、鸡蛋拿钱,不是义务赠送,丝毫也不 “低俗”。
这一大段分析,近600字,可以看作是韩军老师对写《老王》的杨绛先生的精神世界的分析。可是,其中一些具体的推测与判断似乎是很缺乏依据的,比如“老王也靠从农村贩卖鸡蛋、香油、冰块等物资到城里, 赚取少许合情合理的利润(当然还包括蹬车赚钱),养活自己,维持生存”;“老王此时送鸡蛋、香油,并非‘免费赠予’,老王此时真的有一点‘功利’目的。这种‘功利’目的是正当的,合乎情理的,与跟杨绛的情谊并不矛盾”(后面学生作文中写到“明知道你送鸡蛋香油只是为了顺便和我唠嗑,求我安慰, 仅此而已”,这样的解释似乎比韩老师更恰切一些);“杨绛作为胆小的女子,的确被吓着了”;“杨绛只想与老王‘平等交易’‘不亏欠’(甚至我们合理推测,也许多给老王一点钱)”,等等。最要命的是,韩军老师这样总结:
当杨绛听说老王“早埋了”,不能不感到震惊,震惊于老王“命运”的悲惨、残缺、 不平、无常,更惭愧招待弥留之际的老王不周,惭愧对待老王有精神上的亏欠。就是 “惭怍”。
这样的阐释似乎根本没有真正理解杨绛 “愧怍”的深沉的含义。有经验的读者一定会从杨绛的“愧怍”联想到《孟子·尽心上》 中的一段话: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贯通起来理解,就是“俯仰一世”对得住天地良心,对得住自己周边的人,对得住所有的生灵。原来,杨绛的 “愧怍”里是隐藏着深厚的文化意蕴的。从表面看,这“愧怍”里包含的是一个正道直行的知识分子的自责,但隐藏着的却是作者对正义与良知的秉持,包含着一个有良知的文化人对天地良心的坚守,包含着一个纯净的灵魂对于正义与善性的呼唤。
《易·谦》有言:“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读《老王》,我们就会从字里行间发现,杨绛先生就是一个真正的“卑以自牧”的“谦谦君子”。一个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深陷困境,可是,她并不只是为自己的不幸而落落寡欢,并不只是为自己的不公正的待遇而牢骚太盛,并不只是为自己身处困境而绝望……她良知觉醒,感觉到自己内心的“愧怍”是对不住天地良心, 是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是没有“兼济天下”的能力和机会,感到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与叹惋,还有内疚,还有沉郁, 还有愤慨……如果扩大一点,这似乎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与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精神上是完全等同的。这才显出作者杨绛作为一个谦谦君子在精神上的伟大与崇高。读出了这些意蕴,才真正读懂了作者的心思。
或许,这样的解读才是真正触及文本的主旨和作者的灵魂的。要真的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也就要让学生这样地“贴着文本”解读,让学生在这样的丝丝缕缕的分析中去理解文本,与作者的灵魂沟通。
三、公开课如何上?读出新意才能教出新意
在民间,常常会把公开课分为示范课、 研究课、观摩课、合格课等诸多层次。合格课就是上得中规中矩、教学生学语文的家常课。观摩课比合格课高一个层次,可以观看, 有优点可以借鉴,也可能存在不足。研究课则是要体现一种观念、一种主张、一种思想, 是为了供大家进行学术研究的需要,让大家自由评说,并且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的碰撞中相互启发,以此推进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示范课应该是最高层次的了,虽不说是尽善尽美、无可挑剔,至少也是经得起理论来检验的,这样的课可以让听课的老师看到“语文课到底该怎样上”,看到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并且可以在某些方面“学以致用”。
或许,韩军老师在上《背影》《老王》《雷雨》等公开课时,恰是为了“独领风骚”,引领中学语文教育改革,而刻意创新,力求教出新意。“一般来说,《背影》的中心该是父子间的亲情,而韩军老师不落俗套,讲成是生命的感悟。生命是短暂的,是忧伤的。”这样的赞许正是对韩军老师的肯定。殊不知, 又恰恰是因为这样的主观上刻意的“标新立异”“别出心裁”,而让不少的教师与专家在惊叹之余,静默沉思,感觉到这样的课堂与语文教育的“常道”相悖,甚至相悖甚远。
有老师听课韩军老师的《背影》 《老王》 等课后发出感叹,“不知道语文课到底该怎样上了”。这里的困惑也说明韩军老师的这些公开课可供研究,值得评说,具有研究课的性质。从理论上讲,韩军老师的课大致与他倡行的新语文在精神上是一致的,更加注重人文性与创造性和教师的自由发挥与个性展现。 但是,要回扣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语言、 文学、文化等重要的语文要素和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这样的课似乎的确是显得有些脱离语文教学的实际,甚至与语文基本素养的培育有些不太扣合。所以,让不少的一线语文教师感到困惑,受到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语文教育学者与专家的批评。
韩军老师的公开课《老王》的基本环节和主要内容是:将自己读课文所生发的“人有命运”的独特理解灌给学生;然后训练,让学生以作者杨绛的身份给天堂里的老王写信;然后让学生以现任北京市长的身份给天堂里的老王通电话;然后给老王补开追悼会……这就是这篇课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和主要内容。从教学策略上看,至少这里不是首先直接地面对文本,让学生自己去读,而是用文本来解释杨绛的两段话和韩军老师提出的“人有命运”这一论断。这可以算是讲解经典的一种方法,但肯定不是解读经典的好方法。就算这样的解读是好的,从教学策略上来说,比较恰当的做法还是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读后,如果学生有了“人有命运” 的理解,再引入杨绛的两句话,帮助学生更为深透、准确地理解这一论断。
还有课堂中有三个教学环节,一是“请以杨绛的名义给老王写一封信。题目可以是 ‘遥寄天堂——一封愧怍的信’”;二是“你们就是北京市年轻的新市长,请给老王打一个电话,表达对老王的愧怍。题目可以是‘遥问天堂——新市长的一个愧怍的电话’”;三是给老王补开追悼会,引出一段“叹老王, 好苦命”的唱词来总结课文——这样的设计, 形式似乎是新颖的,甚至可以说是独具一格的。可是,似乎并不是老老实实地教语文的做派,有耍花招、玩花样的嫌疑,而且一节课,这样的自由表达的环节太多,就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咬文嚼字、诵读品味了。这样的创新活动,应该更精炼、更精致一些才好。
要教好并教出新意,也必须在教什么与怎样教这两方面下狠功夫,甚至是下死功夫。 读懂是教好的前提,读出新意是教出新意的前提。这就是说,教出新意绝对不是玩花招,而是要在认认真真读课文、老老实实备课的基础上来出新和创新。或许,这就是语文教育的“常道”,也是语文教育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