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带教方式范文(精选7篇)
不同带教方式 第1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1年入我院病房ICU实习的本科护生60人,均为女生。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20人,3组护生年龄、基础成绩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带教方式
A组采用固定带教方式,每名护生由一名固定老师完成带教;B组采用轮流带教方式,每名护生每天由不同老师完成带教;C组采取复合带教方式,第1周固定带教,后3周轮流带教。3组实习护生均参与每周2次的理论学习与小讲座。科室内5名老师参与带教,不参与评价过程。
1.2.2 评价指标及方法
在第1周和第4周分别对护生职业素养、理论知识、临床护理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进行测评,比较3组护生的职业素养、专科相关理论知识、临床护理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5]。评价方法采用双盲评价。理论知识考评:采用笔试形式,由外科总护士长对理论学习内容进行命题并监督考试;职业素养、临床护理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测评:为了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应避免由本科室人员参与打分,而由完全不了解分组情况的外科总护士长带领3名我院急诊ICU的带教老师按病房ICU实习培养计划规定内容进行考核。所有考核成绩均以100分为满分,70分为合格。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第1次考核成绩比较
3组护生职业素养和理论知识考核成绩均合格,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护生临床护理能力、沟通协作能力考核成绩优于B组(P<0.05),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第2次考核成绩比较
3组护生职业素养和理论知识考核成绩均合格,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护生临床护理能力考核成绩优于A组和B组,B组优于A组(P<0.05);B组和C组护生沟通协作能力考核成绩优于A组,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临床教学是护理学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培养护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临床操作技能的最佳途径。通过临床实习,护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充分结合起来,能将所学知识充分发挥以应用于临床实践,为将来的专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护生由于毕业后工作科室可选择范围大,需要对临床的多个科室进行实习,实习科室众多导致了单个科室实习时间缩短的现状。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护生尽快适应环境并能较好地掌握临床理论与实践技能,是临床教学研究的热点课题。
经过长期的临床带教,我们发现,短期实习可以分为适应阶段和提高阶段,在适应阶段护生主要是适应环境实现角色的转换,适应环境后的提高阶段主要是学习并掌握所学理论和操作。结合专业特点和我院实际情况,采用固定带教和轮流带教相结合的带教方式,并将其与传统的固定带教和轮流带教方式进行比较,结果发现,针对短期专科实习的本科实习护生,早期固定带教可以使护生尽快进入临床工作环境实现角色转换,后期轮流带教可以使护生熟悉并掌握不同带教老师的工作方法从而使临床护理知识更为丰富,能力更加全面。同时我们也看到,第2次考核中C组和B组护生沟通协作能力成绩优于A组,但B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本研究样本数还不够大有关,应当在后续的研究中注意扩大样本量,以求更客观可靠的数据。
综上所述,在护理学专业各专科实习中采用早期固定带教和提高阶段轮流带教的方式较传统单一的带教方式有较大优越性,是一种有效可行的带教方式。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临床带教方式下护理实习效果。[方法]将60名病房重症监护室(ICU)实习本科护生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20人,A组采用固定带教方式,B组采用轮流带教方式,C组采取复合带教方式(第1周固定带教,后3周轮流带教)。在第1周和第4周分别对护生职业素养、理论知识、临床护理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测评,比较3组护生护理实习效果。[结果]第1周A组和C组护生临床护理能力、沟通协作能力考核成绩优于B组(P均<0.05);第4周C组护生临床护理能力考核成绩优于A组和B组,B组优于A组,B组和C组护生沟通协作能力考核成绩优于A组(P均<0.05)。[结论]对实习本科护生采取前期固定和后期轮流带教相结合的复合带教方式,效果优于单纯固定带教和轮流带教方式。
关键词:临床带教,护理实习,固定,轮流,临床护理能力
参考文献
[1]Struksnes S,Engelien RI,Bogsti WB,et al.Nurses’conceptions ofhow an alternative supervision model influences their competencein assessment of nursing students in clinical practice[J].NurseEduc Pract,2012,12(2):83-84.
[2]Koskinen L,Mikkonen I,Jokinen P.Learning from the world ofmental health care:Nursing students’narratives[J].J PsychiatrMent Health Nur,2011,18:622-628.
[3]Haitana J,Bland M.Building relationships:The key to preceptoringnursing students[J].Nurs Prax NZ,2011,27:4-12.
[4]Melincavage SM.Student nurses’experiences of anxiety in the clin-ical setting[J].Nurse Educ Today,2011,31(8):785-789.
不同层次护生临床带教新体会 第2篇
1 中专带教
1.1 注重岗前教育, 加强职业荣誉感, 增强自信心
由于目前国内外护理人才的缺乏, 护理专业的就业形势较好, 许多家长强行让自己的子女报考护理专业, 这样就造成了很大一部分中专生不是自愿选择该专业, 从最初的意识上就排斥护理专业。进入临床后, 看到日益增多的大专生, 本科生, 对自己的学历产生自卑感, 更容易缺乏工作激情, 自暴自弃。所以首先要进行岗前培训, 让他们护理是一门神圣的职业, 多讲一些护生参与救死扶伤的感人事迹, 并分析目前的就业形势, 国内外队护理专业的重视, 护理专业的多种选择, 如临床护理, 社区护理, 护理教育等, 让她们意识到选择了护理专业是正确的。其次要告知学生中专学历不必自卑, 学历虽然很重要, 但临床工作能力更重要, 学历低不代表能力差。只有思想上有了根本的改观, 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实习中, "态度决定一切", 这是中专生进入临床实习的第一课, 也是必修课。
1.2 加强职业道德规范教育, 医疗法律法规的学习, 提高人际交往能
力, 提高应变能力。中专生年龄小, 社会经验不足, 不知道在患者面前什么话该说, 什么话不该说。而且大多是独生子女, 在家骄纵任性, 在临床上受不得委屈, 怕脏怕累, 在病房看电视, 与患者说笑或发生争执的事时有发生。临床代教时, 要让她们意识到护理工作的严肃性。并教会她们与不同年龄, 不同社会北京, 不同疾病的患者如何沟通, 如何交流。临床上有时候沟通技巧比实际操作更重要。只有这样, 在以后的工作中, 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更好的保护自己。1.3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提高动手能力结合中专生的理论知识普遍薄弱, 动手能力差的特点, 临床代缴中实行专人带教, 每位老师负责1~3名同学, 放弃以前固定时间, 地点及学习内容的带教模式, 采取"随时随地随讲随教"的教学方式, 带教老师对自己所负责的学生无论是在病房还是在治疗室里, 做任何操作或写各种护理记录时, 都要正规操作, 边做边讲边提问, 并严格放手不放眼, 让护生反复练习, 直到完全掌握。根据每位护生不同的学习能力, 逐渐加深难度。多鼓励, 少责骂,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2 本科带教
护理本科生理论基础扎实, 理解能力强, 学习目标明确, 适应环境快, 有一定的外语水平, 是护理改革和建设中的主要力量。
2.1 培养临床护理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护理程序进行整体护理的能力, 以护理程序为主线, 掌握"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必备的各种技能。带教老师安排护生分管1~3个床位的患者, 指导她们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系统地收集患者资料, 制定和实施护理程序;参与重症患者的抢救等。
2.2 培养护理管理能力
实习期间, 由护士长或带教老师向护生讲述病区的各项规章制度, 病区药品管理, 护生排班方法, 参与病房管理, 解决实际问题, 组织护理管理讲座, 让护生对管理有初步的认识。
2.3 培养教学和科研能力
为使本科生毕业后能胜任临床工作又能完成教学任务, 实习期间, 带教老师要选择性地讲解专科知识和护理新理论, 新知识, 新技术。可安排她们为病区护生或中专生进行小讲课, 教学查房等, 并由带教老师评讲。结合本科专业特点, 让护生参与新业务, 新技术的开展, 鼓励其提出一些探索性的设想, 启发护生学习的自觉性, 探索性和创造性。
2.4 重视法律意识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患者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 临床带教中要安排一定时间组织护生学习相关医疗法规, 学习与患者的沟通技巧, 不允许护生单独进行临床操作, 杜绝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3 体会
毕业实习是培养护生理论结合实际, 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锻炼护生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和有效手段。临床带教老师要重视学生的实习, 首先要为人师表, 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并根据不同学历层次的护生采取不同的带教方法, 才能培养她们对护理工作的热爱, 为使她们成为新时代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怡华.影响护理临床带教因素及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
[2]杨瑞贞, 李秀华, 孟庆惠.护理教育的多元化发展要求.
不同带教方式 第3篇
1 护生入科宣教
护生第一天进入一个新的科室, 心中都是惴惴不安, 会想护士长怎样, 带教老师好不好相处, 科室的纪律是否严格, 专业护理是否难以理解掌握等等的问题, 为了减少护生的心理负担, 我们对护生进行入科宣教。由护士长组织护生进行宣教, 告知护生科室的制度、纪律、大体布局、还有介绍带教老师、每一个老师的特点, 把护生一一向每位带教老师进行介绍, 让她们有一种被尊重、被接纳的感觉, 同时对她们提出要求即尊重老师、遵纪守法、三查七对。并询问护生的实习要求, 比照实习大纲, 告知护生在我们科的实习任务, 全面掌握学员的业务水平和思想动态, 充分了解学员的基本状况, 做到有的放矢, 用一颗爱心关注学员的身心成长与职业发展。
2 用关心、爱心、耐心感动护生
护生进入实习阶段, 我们选派经验丰富年资高的护士带教, 各项治疗及护理必须在老师指导下进行, 要求每位老师增强带教意识, 耐心细致, 放手不放眼。并逐步进行分解练习, 再进行综合训练。并不断加强和巩固基础理论知识, 护生参加白班、夜班值班工作, 逐步掌握我科的术前、术后的护理知识, 在工作中, 调动积极因素, 开展创新思维, 不断地提问题, 丰富临床知识。以护生为主体, 带教老师为主导, 结合实际情况随时补充计划, 增加讲授内容。在实习过程中鼓励护生多问、多看、多学、多练、多向老师请教, 从而自觉获得知识。带教老师除根据带教计划完成集中授课内容外, 还结合实际情况随时增加讲授内容。教师要加强与学员的沟通交流, 定期组织护生召开座谈会, 既要谈论学习方法与学习成果, 还要交流如何与周围领导同事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 如何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以平易近人的态度接近学生, 深入了解其心理动态, 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带教老师不仅要关心护生的心理动态, 还要关心护生的生活问题, 是否有困难, 用爱心打动护生, 向你吐露心声, 增强实习生与带教老师之间的关系, 构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自由散漫、工作漂浮的学员, 要耐心地开展思想工作, 批评时应当注意方式, 尽量采取“公开表扬、私下批评”的办法, 保护脆弱的自尊心, 用真诚打动护生。
另外, 培养护生的职业素养。采取鼓励式教育, 时时刻刻关心护生的进步与成长, 对于她们点点滴滴的进步, 都应当给予大力的表扬与肯定, 让她们充分感受到自我的进步, 体验成功的感觉, 坚定职业信念;同时让护生接受护理岗位的工作现实, 明白护理工作的性质就是处理繁杂琐碎的事务, 就是为患者提供耐心周到的服务。可以讲述许多优秀前辈们的工作经历, 用“现身说法”, 帮助护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强化法律教育与安全意识, 提高学员职业素养。护理工作是关系患者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的大事, 容不得一点马虎与懈怠, 因此需要知法、守法, 强化法律意识与责任意识, 可以集体学习《护士管理法》、《医疗事故条例》等。
3 考核反馈阶段
这是在我科的最后一周, 除了巩固前面三周所学的各项理论知识及操作外, 还要进行全面强化, 同时进行理论和操作考核, 考核完后进行评教评学。召开护生座谈会, 交流思想及实习体会, 由带教老师评定护生的工作态度、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掌握情况, 并把评定结果及时反馈给护生, 使她们了解自己的进步与不足, 继续努力不断提高。同时认真听取护生的反映及对带教老师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师生座谈会再反馈给带教老师, 从而不断地改进带教工作, 提高带教质量。通过临床实习, 使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了护生的趣味性, 增加了学习热情, 培养了护生动手能力[1]。通过综合测试, 有利于实习效果的考评, 可获得护生掌握知识程度的信息, 也可对教师带教能力进行评价, 以便优化带教过程。
总之, 在新的医学模式中护士角色的多元化, 对护士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现科学的人性化的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2], 我们在带教护理实习生中, 大胆改革, 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坚持一切从人出发, 用爱心、热心和耐心开展教育辅导工作, 全面关注护生的学业与职业发展, 调动和激发她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而达到提高效率和不断发展的目的快速培养德才兼备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海芳, 孙志敏, 钮美娥.目标带教法在护理后期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01, 16 (10) , 787-788.
不同带教方式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在我院内科见习的大四学生200人为研究对象, 根据学生学号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100人。观察组年龄22~25岁, 平均年龄 (23±1.8) 岁, 男60人, 女40人;对照组, 年龄22~24岁, 平均年龄 (23±0.9) 岁, 男55人, 女45人。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及学历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主要由课堂精讲、现场带教问诊, 包括病史、体格检查等, 带教老师直接给学生患者检查结果, 并让学生总结患者病例, 提出诊断和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逆向案例法:①病例介绍:带教老师需课前对学生进行调查统计学生感兴趣且常见经典疾病, 并在课堂上进行病例介绍, 以调动学生积极性;②病例讨论:带教老师通过对学生进行病例介绍, 要求学生自我判断患者病情, 充分分析患者检查结果和临床病例, 同时可采用小组讨论或师生讨论方式, 对患者病情进一步的了解和探索, 通过此方式可增加学生兴趣和自信心, 提升学生临床判断能力;③基础知识掌握:通过病例介绍和病例讨论过程, 学生会自主翻阅大量书籍, 增加自身基础医学知识, 并可加深该知识点的记忆。必要时, 带教老师需对本次带教涵盖的基础知识理论进行引导和总结, 或进行扩展[2,3]。
1.3 观察指标
对见习后的学生进行考核, 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课堂情况、知识运用情况、临床能力情况3项, 采取百分制方式。>90分优秀, 75~90分为良好, 60分以上为一般, 其余为不合格。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 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学生在见习后的效果比较, 观察组合格率为94.0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相关研究显示, 为更好将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为综合性带教模式, 采取逆向案例法在临床中进行带教可使学生的见习效果更显著, 肯定了逆向案例法的可行性[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合格率为94.0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00% (P<0.05) 。因本研究发现传统的带教模式趋向于课堂精讲, 学生面对老师采用的“填鸭式”教学或“空谈”基础知识感到异常枯燥乏味, 并且此方式与临床工作严重脱节, 导致学生对临床工作失去兴趣, 甚至会产生“为什么要学医?”、“怎样学医?”等负面的学习问题。再者传统教学会减少学生对临床各类信息的接触, 导致毕业工作时面对新的疾病无法及时了解情况进行解决。“逆向案例”教育法是将“案例教学”与“逆向教学”相结合, 通过学生对患者病例的研究和探讨使学生将基础医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增强病情分析能力和判断力, 提升基础知识运用能力, 改善学生对临床工作的认识, 并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基础与临床的结合和运用。
综上所述, 逆向案例法带教模式在带教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值得在临床教学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侯洁, 徐冬, 唐铭燕, 等.PBL结合CBL及LBL教学法在消化内科临床见习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2 (5) :414-417.
[2]缑亚莉, 王霞.立体式教学应用于消化内科见习教学分析[J].健康必读 (中旬刊) , 2012, 11 (2) :333.
[3]王艳.PBL教学在消化内科见习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病案, 2012, 13 (2) :40-41.
不同带教方式 第5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6~2007年在漳州市中医院实习的护生83名,其中本科生5名,大专生45名,中专生33名。
1.2 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包括护生知识掌握情况、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情况、实施整体护理情况、实际工作能力、工作能动性等项目。共发放问卷83份,收回有效问卷83份,有效回收率100.0%。
1.3 统计方法
采用χ2检验和百分比描述。
2 结果(见表1、2)
注:A:小组带教模式更有利,B:一对一带教模式更有利,*P<0.01
由表1可知,护生认为小组带教模式更有利于掌握专科护理知识,了解患者病情,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实施整体护理,其中,在实施整体护理方面,本科生、大专生、中专生具有显著性差异。一对一带教模式更有利于提高护理技能,培养独立工作能力,提高抢救应急能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工作积极性,增强学习主动性,其中,在调动工作积极性方面,本科生、大专生、中专生具有显著性差异。
注:P<0.05
由表2可知,护生对2种带教模式的评价有显著性差异,本科生、大专生较喜欢小组带教模式,中专生较喜欢一对一带教模式。
3 讨论
3.1 护生对小组带教和一对一带教模式的评价
3.1.1 护生对小组带教模式的评价
由于本科生、大专生在校系统学习了基础医学知识和护理专业知识,能够认识到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理解当一个人进入患者角色时,有焦虑、恐惧、等心理,所以他们能够把护患关系看成是帮助与被帮助的关系,能够真诚地为患者服务。现在护理范围已扩展到整个人群,包括患者和健康人[1],他们认为能够把知识应用于临床,把知识传授给服务对象体现了自身价值。小组带教模式将整体护理观念灌输给护生,要求护生掌握患者病情,指导患者用药、休息、活动、饮食,并且安排护生参加医师查房,书写护理病历。本科生、大专生认为采用小组带教模式,他们的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也懂得了应用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
3.1.2 护生对一对一带教模式的评价
由于中专生年龄较小,心理较不成熟,护理知识也较薄弱,常常只愿意学习肌注、输液等简单操作,忽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而采用一对一带教模式提高了护生的护理技能,所以大多数中专生更喜欢此带教模式。在一对一带教模式下,护生可以体验独立工作的感觉,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高,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任务。护生跟着固定的教师有安全感,教师也较了解护生的性格,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由于本科生的带教教师大多责任心较强,业务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均较好,使得本科生的专业思想较稳定;中专生大多认为护理实习就是学习肌注、输液等简单操作,不太在乎带教教师的理论水平,所以积极性较高;大专生认为此带教模式使自己不自由,积极性较本科生、中专生低。
3.1.3 护生对2种带教模式的总体评价
由于本科生、大专生树立了整体护理观念,认为实习不仅是将护理技能应用于临床的过程,也是将护理知识传授给护理对象,对其进行健康教育的过程,而在一对一带教模式中,教师往往只重视传授护理技能,而忽略理论指导,所以他们较喜欢小组带教模式;中专生较重视掌握护理技能,所以他们较喜欢一对一带教模式。
3.2 小组带教模式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培养护生的整体护理观念和应用护理程序的能力。它强调多给护生提供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如组织业务查房、小讲课等。护生在分管病床的过程中,学习如何实施整体护理;在满足患者各种需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2)有利于巩固护生临床知识。护生在参加护理业务查房及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并应用于实际,巩固了临床知识。
(3)有利于加强护生的交往。护生通过小组互动、讨论和自检,学会了共同学习,加深了友谊,满足了心理需要,培养了与他人合作的能力[2]。
3.3 一对一带教模式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带教教师相对固定,能全面掌握护生的情况,在工作中严格要求,在生活中给予关心,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一名教师对一名护生负责到底,教师会想方设法让护生学习。如某些特殊护理操作,即使在自己负责的床位内未遇到,也会将护生带到其他护士分管的床位上让他们学习这一操作。
(3)有利于培养护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护生可以有较多的操作机会,能够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技能。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健康概念被重新定义,护理模式由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促进和恢复人的健康为中心。在带教过程中,为了与整体护理相适应,必须让护生树立整体护理观,使其学会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3]。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小组带教模式使护生树立了整体护理观念,它有利于护生视服务对象为一个功能整体,进行护理时,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帮助和服务。它运用了护理程序的科学工作方法,如护生在护理查房的过程中,对患者进行评估,提出护理诊断,制订护理计划并实施,评价护理效果。一对一带教模式具有传统临床带教观念,即认为护生毕业实习,主要是解决基本操作技能问题[4],类似于功能制护理特点。
关键词:小组带教,一对一带教,带教模式
参考文献
[1]潘孟昭.护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2]廖春玲, 徐衰明.开放性评价在护理学基础技能教学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06, 21 (10) :908.
[3]查晓娟.实施整体护理的临床带教[J].护士进修杂志, 1999, 14 (6) :41.
不同带教方式 第6篇
1 临床资料
2008年—2010年, 我院共接收全日制护理实习生110名, 其中本科4名, 大专90名, 中专16名;成教院及自考专科、本科生15名。
2 存在的问题
2.1 不同层次实习生存在的问题
2.1.1 全日制本科生、专科生存在问题
理论知识相对较好, 但缺乏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不能及时全面观察到病人的病情变化, 同时在护理操作技能上存在不熟练等缺点, 在专业认识上不够深入, 有的学生对生活护理不屑一顾。
2.1.2 全日制中专生存在的问题
年龄偏小, 人生观价值观不稳定, 理论知识薄弱, 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起来, 对专业知识理解困难, 护理操作技能不规范, 教学出现被动局面。
2.1.3 全日制护理实习生存在的共性问题
(1) 心理应对能力缺乏:在实习初期对陌生环境的紧张和神秘感易产生兴奋紧张恐惧、急于求成的心理;在实习中期自我表现意识增强, 喜独立操作甚至自作主张易产生自满心理;在实习末期易产生厌倦、松懈情绪[2]。 (2) 缺乏人际交流经验与护患沟通技巧:大部分护理实习生不明确沟通目的, 不了解病人的心理及需求;与病人及家属不知如何交流沟通;对病人的提问回答生硬直接;汉语多元文化区域的特点会出现语言沟通障碍, 尤其表现在非本地护理实习生中;不能应用简单通俗的语言向病人做相关疾病健康教育。 (3) 专业思想不稳定:由于培养模式缺乏护理特色, 实习生对专业认识不深刻, 受一些社会现象的影响, 部分护理实习生思想不稳定、工作不安心, 缺乏专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影响护理人才队伍的建设。 (4) 法律意识淡薄:护理实习生进入临床实习, 对医疗护理所面临的一些法律问题知之甚少, 在实习中不注重护理与法律的关系, 不能从法律的角度去看待自己所从事的护理工作, 说话做事不严谨, 易引起医疗纠纷;还有些实习生过于自信, 尤其在实习后期, 脱离带教老师的监督, 擅自执行医嘱以致造成护理差错, 引起医疗纠纷。我院因护生查对不到位或沟通欠缺引起差错或投诉3起。 (5) 求职影响实习:随着社会发展, 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为增加就业机会, 一些护理实习生选择提前择业, 在实习后期频繁请假参加各种面试、招聘甚至试工, 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计划。
2.1.4 成教院和自考实习生存在的问题
此部分学生已在临床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 专业素质较好, 对待护理工作充满热忱, 但对专科护理知识相对缺乏。
2.2 带教老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2.2.1 自身素质参差不齐
临床带教老师是实习生接触护理专业及实践的启蒙者, 其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实习生, 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带教质量。有些老师把护理实习生当帮手使用, 让其跑腿做些事务性工作, 不传授技巧、不讲授护理过程, 致使实习生临床实习收效甚微;有些带教老师没有计划性, 只吩咐实习生做事, 不讲清为什么做;有些带教老师不重视带教, 对护理实习生缺乏责任心。
2.2.2 授课能力和带教能力欠缺
带教老师长期从事临床一线工作, 未接受过教育学理论的培训, 在临床教学中授课经验不足, 只注重传授操作技能而疏于强化知识;有些带教老师自身知识水平有限, 力不从心, 无法向实习生传授护理知识及新的护理概念, 同时带教老师在人际交往、沟通等方面能力的高低也会在带教中产生不同的效果。
2.2.3 带教老师与实习生的比例不合理
带教老师与实习生的比例搭配直接影响到带教质量, 如果带教老师同期带教的实习生过多, 由于无暇顾及每个学生, 势必造成每个护生的实践机会相对减少。理想的带教模式是“一对一”带教, 但临床上有些科室护理人员不足, 带教老师少, 难以达到好的效果。
3 对策
3.1 加强对实习生的教育和管理
3.1.1 根据实习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开展带教工作
(1) 实习初期带教老师要热情接待, 主动详细介绍医院及科室概况, 消除其恐惧紧张感, 并主要讲解护理工作的法律意识, 让其有严格的查对意识, 严格规范技术操作, 逐步培养自己的服务意识和自信心。 (2) 实习中期加强理论知识学习, 要求带教老师可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 使实习生有理论到实践, 再由实践到理论, 更好地巩固自己的知识, 同时注意培养实习生谦虚谨慎、严谨科学的工作作风。 (3) 实习后期带教老师要注意培养实习生独立的工作能力和慎独的精神, 让其领会护士的职责, 并帮助实习生正确分析就业形势, 为其提供合理化建议。
3.1.2 培养实习生与病人沟通的能力
让实习生掌握交流的基本程序, 每次交流所需要的时间、交流的内容以及注意事项, 使实习生体会到交流是一种目的。要求带教老师通过言传身教, 交给实习生与病人交流的方法, 如怎样与病人打招呼、怎样进行自我介绍、如何收集资料、如何进行健康教育等。引导实习生微笑服务, 逐渐提高实习生的沟通能力, 实现沟通的目的, 提高沟通的效果, 从而获得病人的信任。
3.1.3 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 提高实习生对护理工作的认识, 大力宣传身边的先进人物和事迹, 通过榜样的力量, 培养实习生的职业自豪感和使命感,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激发护生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带教老师要严格要求自己, 以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奉献精神, 为他们做出榜样, 使其树立爱岗敬业的思想。
3.1.4 加强实习生的法律意识的培训
将法律意识的培养纳入岗前培训内容中, 用实例让实习生明白临床常见的潜在的法律问题, 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 把各种制度和职责当做义务去履行。实习生要明确自己的合法身份, 在对病人实施护理时, 只有在专业老师和护士的指导下才能进行。如果脱离老师的指导擅自行事, 侵犯了病人的利益, 就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3.2 加强带教管理制度的实施及对带教老师的管理和培训
3.2.1 建立健全护理带教管理制度, 带教老师实施责任制
我院成立了护理带教管理体系:护理部总护士长-各科护士长-带教老师。有负责教学的护理部专管人员制订整个带教方案, 落实带教计划, 密切与临床带教联系, 及时解决带教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问题, 定时抽查各科室带教情况;护理部总护士长亲自审查带教计划, 深入临床一线指导带教工作, 并定期召开实习生会议, 听取实习生对带教老师的意见和建议, 对合理化建议积极采纳;带教老师实施责任制, 废除以往一个老师带教多个护理实习生的模式, 采用“一对一”固定的带教与被带教的关系, 带教老师负责带教护生从入科到出科的理论、技能、职业道德的培训、培养与考核。
3.2.2 重视临床带教老师的选拔与培养
带教老师是实习生临床实习的启蒙者和指导者, 他们的自身素质往往对护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 在实际工作中我院加强了对带教老师的选拔与培养, 连续3年通过理论及操作考试、业务讲课和护理查房的形式选拔了一批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主管护师以上职称, 热爱本职工作、责任心强、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并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较强的传授能力的带教老师。积极选送带教老师外出进修学习、定期组织带教老师学习现代护理理念、聘请外院护理专家授课等, 通过多种形式进一步提高带教老师的整体水平。3年来, 始终秉承“年年选拔、优胜劣汰”的原则, 并在年终的职称津贴中给予带教老师一定的经济奖励, 以充分发挥带教老师工作的积极性。
3.2.3 采用分层次带教方法带教护理实习生
(1) 对于全日制本科生、专科生, 他们基础理论知识相对扎实, 带教老师要着重培养其临床综合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 要求他们每科举办1个专题讲座或组织1次护理查房, 自己查找资料组织材料, 以促进其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结合, 并加强对他们操作技能的训练, 以打造成复合型护理人才。 (2) 对于全日制中专生, 他们的基础理论知识相对薄弱, 带教老师要着重培养其工作的主动性、动手能力及知识的应用能力, 多提供一些操作机会以满足他们的成就感,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加强对他们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训, 把他们培养成应用型护理人才。在操作中做到“放手不放眼, 放做不放教”, 使实习生知其然也知所以然。 (3) 对于成教院和自考的实习生, 由于他们有一定的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但是缺乏专科护理知识, 带教老师就要着重于用护理程序解决专科护理问题的带教, 以利于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全面提高, 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
总之, 通过对我院几年来不同层次护理实习生带教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做出分析, 采取有效的对策, 增强了实习生对病人的服务意识, 对护理工作意义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加深, 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所改观。同时带动教学相长, 带教老师的自身素质和带教水平也明显提高, 病人的满意率及临床护理质量也随之提高。
摘要:分析不同层次护理实习生临床带教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对策, 强调应加强对实习生的教育和管理、加强带教管理制度的实施及对带教老师的管理和培训。
关键词:护理实习生,临床带教,沟通
参考文献
[1]陆孙芩, 谭腾芳, 陆玲.浅析临床护理实习生的带教与管理[J].医学信息, 2010, 23 (3) :287.
不同带教方式 第7篇
关键词:带教方式,实习质量,初探
医学生参加生产实习是临床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声誉[1]。临床实习中的很多因素,如带教老师的素质、带教方式、学生的态度和实习基地的条件等,对实习生质量将产生重要的影响[2]。近年来在医学教育领域中,大胆进行临床带教方式改革以促进实习生质量的提高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在护理实践中,“一对一”带教模式可以提高护生的实习质量[3]。口腔学生临床实习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过程,“一对一”带教模式是否对学生质量的提高有影响,目前国内文献未见报道,为此我们进行了初步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及带教模式。
以在我院进行生产实习的03级和04级的同学为研究对象,各分为三组,分别进入口内、口外和修复科实习。03级实习生18人,采用传统带教模式,即实习小组进入科室后,安排一名带教老师负责整个小组的带教工作。04级实习生15人,采用“一对一”带教模式,即一名带教老师负责一名实习生的带教工作。
2. 实习质量指标的监测。
为了评价带教的质量,在各科实习结束时对学生进行出科理论考试、技能考核,比较两届实习同学的考试成绩是否存在差异,同时评价实习同学的一次性考取研究生情况(考研率)以及毕业后用人单位的评价情况。
3. 统计学处理。
考试成绩采用均数±标准差,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的t检验:一次性考研率和用人单位良好评价率采用%或人数,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二、结果
1. 不同带教模式对实习生出科考试成绩的影响
t*=4.79P<0.05t**=0.665P>0.05t***=0.715P>0.05
t*=3.10P<0.05t**=1.178P>0.05t***=1.126P>0.05
表1、2表明,“一对一”带教组口内技能考试成绩明显高于传统带教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口外和修复出科考试成绩无显著性差异(P>0.05)。
2. 不同带教模式对实习生一次性考研率和用人单位评价的影响
X2*=33.546p<0.05X2**=30.261p<0.05
由表3表明一次性考研率传统组高于“一对一”带教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毕业后用人单位评价则是“一对一”带教组均为良以上,而传统组有16.67%的评价为差,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三、讨论
口腔医学是一门科学性、技术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实践能力的养成是口腔人才培养的特色与核心环节[4,5]。一名合格的口腔医学毕业生必须具备对口腔各科常见疾病的综合诊治能力。口腔临床实习是口腔医学教学计划的最后阶段,是以临床实践为主要形式,将理论联系实践,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的重要环节[6,7]。因此探索一套口腔临床实践教学与管理模式对于培养高质量口腔毕业学生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口腔临床实践的特点,结合我院实际,在口腔本科实习生采用了“一对一”带教模式,通过质量监控,显示,“一对一”带教组口腔内科技能考试成绩明显好于传统组,用人单位评价好于传统组;口外、修复出科考试成绩并没有差异,考研率低于传统组。表明“一对一”带教模式更有利于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而对理论知识及相关的质量并没有影响,可能由于口内与口外、修复相比,病员量大,操作机会多,传统组一个带教老师负责多个实习学生时不能手把手示教,学生操作过程中的不规范不能及时得到发现和纠正。而“一对一”带教则可以有针对性地一步一步加以演示,同时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操作过程中的错误,达到很好的带教效果。而口外、修复门诊病员量少,带教老师有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理论上的提问和实际操作中的指导,因此出现传统组与“一对一”带教组出科考试成绩无差异的结果。学生的技能成绩直接影响用人单位的评价,由于“一对一”带教使在各个科室的出科技能成绩高于90分,因此用人单位的评价均为良好以上。而一次性考研率,主要与学生的理论水平有关,理论成绩好的03级高于理论成绩差的04级。
综上“一对一”带教模式,有利于学生技能操作水平的提高,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结果的可靠性,有待我们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韩云涛, 周佳, 李伟明.参与式教学法引入教学的改革与思考[J].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7, 28 (3B) :135-38.
[2]Tousignant M, Desmarchais JE.Accuracy of student self-ssess-ment ability compared to their own performance in a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dical program:acorrelation study[J].Advan He al Scien Educ, 2002, (7) :19-27.
[3]陈俊红, 闫焕霞, 郭香荣.一对一带教在临床护理带教工作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03, 13 (7) :87-88;
[4]刘铁玉, 林敏, 刘春梅, 等.在口腔医学临床实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创新能力[J].大连大学学报, 2005, 26 (6) :64-65;
[5]李萍, 郝怡, 黄云.口腔临床实习应用参与式教学的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9, 30 (22) :2814-2815.
[6]李东, 贺建军, 邝客.改革口腔专业教学模式培养创新性口腔专业人才[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 2006, 4 (1) :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