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原著读后感言(精选6篇)
共产党宣言原著读后感言 第1篇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
在没有读<<共产党宣言>>之前,我以为它是厚重繁杂,空洞无比,但当我网上阅读了它之后,我改变了看法,感受到了30岁的马克思和28岁的恩格斯带给人类的震撼以及那些无与伦比的财富。引用列宁的话,这部篇幅不大的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马克思、恩格斯是真正关心全人类命运的哲人,他们的最高理想是要解放全人类,为所有人创造一个平等、公正、和谐的理想社会,所以才有了他们天才的发现, 共产党宣言说到底是对人类苦难的回应。“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陆徘徊”、“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两句话是记忆中对《共产党宣言》的印象,也是让我热血沸腾的两句话。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的纲领。《宣者》写于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并于1848年2月在伦敦第一次用德文发表。《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伟大的纲领性文献,它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该宣言系统的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且指出无产阶级领导的共产主义运动是时代不可抗拒的浪潮。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恩格斯在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明确的指出了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思想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因此人类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这个阶级斗争的历史包括有一系列发展阶段,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任何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控制下解放出来。他们在系统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提出共产党的任务就是消灭私有制。160多年来,《共产党宣言》的光辉思想一直指导着全世界工人阶段和劳动人民的解
放事业,并深刻地启迪、教育和鼓舞着全世界一切为人类进步事业而斗争的们。在共产党宣言里,我们看到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的揭示笼罩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上的面纱,“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这种尔虞我诈的资产阶级思想,在战争中暴露无遗。从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到现在的伊拉克战争,是资产阶级疯狂掠夺,资产阶级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整个战争中资产阶级的各种丑恶的嘴脸一览无余。
马克思的基本分析方法就是阶级分析法,通过阶级与阶级斗争来把握人类历史的千年发展,那么何谓阶级呢,阶级是指由于人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这就产生了阶级与阶级分化。
他在共产党宣言里开篇第一句话就是,“至今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后来又写道“我们已经看到,至今的一切社会都是建立在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的对立之上的”,这种分析找到了人类苦难的根源——阶级与阶级分化。正是因为有了阶级分化,才使得一部分人可以剥削和压迫另一部分人,才使得人类历史进程中充满着战争、饥荒、犯罪、暴力等等一切丑恶现象。
在奴隶社会,社会分化为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奴隶主不仅可以占有奴隶的劳动果实,就连奴隶自身,也成为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可以自由买卖、自由支配甚至处死。代替奴隶社会的封建社会,社会分为封建贵族与平民,这时候平民虽然不是贵族的私有财产,但他们一样可以无偿占有平民的劳动果实,对他们进行压迫与剥削。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值;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而雇佣劳动的根源在于私有制。因此,只有消灭了私有制,才可能消除阶级分化;只有消除了阶级分化,才有可能建立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所以,马克思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全部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由此,马克思完成了理想社会从空想到实际的转变。
自古至今,总有些资产者强调,私有制一消灭,一切活动就会停止,懒惰之
风就会兴起。这样说来,资产阶级社会造就应该因懒惰而灭亡了,因为在这个社会里劳者不获,获者不劳。所有这些顾虑,都可以归结为这样一个同义反复:一旦没有资本,也就不再有雇佣劳动了。所有这些对共产主义的物质产品的占有方式和生产方式的责备,也被扩及到精神产品的占有和生产方面。正如阶级的所有制的终止在资产者看来是生产本身的终止一样,阶级的教育的终止在他们看来就等于一切教育的终止。资产者唯恐失去那种教育,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把人训练成机器。
我们经常听到有这样的疑问:既然共产主义社会如此美好,岂不是人人想要的吗? 我想说答案是否定的,这样的社会,未必所有人都想要。
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人人平等、人人幸福的社会,但这样的和谐世界,却不是人人都想要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在一个阶级社会里,剥削阶级可以不用自己劳动,就能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同时还可以占据社会的优势地位,对下层老百姓进行统治。所以,存在等级制的社会,对于剥削阶级来说才是最理想的,他们绝不甘心和普通老百姓搞平等,和大家共享劳动果实。因此,共产主义运动遭到了世界上一切剥削者的共同反对,不论是在20世纪,还是21世纪,尽管剥削阶级的手段发生了变化,但是他们维护自己阶级统治的意愿并没有任何改变。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主义者,遭到了全世界所有剥削阶级的最歹毒、最疯狂的攻击与谩骂,这是一点也不奇怪的。但是对于劳动人民来说,砸碎旧世界,建立新世界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正如国际歌所唱的那样,“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劳动人民对于理想社会的设想,与资产阶级对理想社会的设想,二者是背道而驰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这就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而必然产生的现象。整个资产阶级曾异口同声地向我们叫喊“但是,你们共产党人是要实行公妻制的啊”,我想说,资产者是把自己的妻子看做单纯的生产工具的。他们听说生产工具将要公共使用,自然就不能不想到妇女也会遭到同样的命运。他们想也没想到,问题正在于使妇女不再处于单纯生产工具的地位。
当然,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读了共产党宣言,我感悟了不少道理,革命先辈们的伟大理想确实令后来者鼓足勇气向前大步走,为了人民,为了共产主义,共产党人必须付出自己的一切一切,这是历史的使命,是人民的愿望。社会主义的崛起,每个人共产党人必须有莫大的责任,只有一心为了理想,为了人民,实事求是地去奋斗,才能最终实现理想。通过严谨的分析,详细的阐述,宣言让世界上各国无产阶级看到资产阶级本质和弊端,明确了自己的地位和使命,促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为自身乃至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实现共产主义。
我们应该做到的是认清自己使命,洞察各种资本主义现象的本质。只要还存在资本主义制度,世界还存在剥削,无产阶级的斗争就不可能停止。
测绘0901王月春
200928010101
共产党宣言原著读后感言 第2篇
好人刘峰以爱之名的表白加拥抱却因林丁丁的一句“救命”而意外演变成了“触摸事件”,这简单的两个字以摧古拉朽之势催毁了刘峰的一生。而曾经受惠于刘峰的文工团众人们,因这一事件否定了刘峰之前的千好万好,对刘峰更是无情的背叛和唾骂。
极度自卑、缺爱的何小曼以为逃离了那个视她为“拖油瓶”的“家”,等待她的将是温暖有爱的新生,却不曾想命运给予她的却是歧视和嘲笑。
当她对命运不抱任何幻想时,竟阴差阳错的成了女英雄。她那颗遭受压迫太久的脆弱心灵,因着这突如其来的荣誉,一时无法接受。强烈的差异并没有给她缓和的时间,最终精神分裂。
1、该不该善良
善良,似乎是今年提到的最多的一个词儿;而该不该善良,也是今年最具争议的话题之一。从“老人摔倒该不该扶”到“江歌遇害案”,再到“杭州保姆纵火案”,再回到刘峰身上,围绕着的都是都关于善良的话题。
人人都喜欢善良的刘峰,可是对待他却从来不走心。书中写到:以至于不管我们曾经如何在同一个列队里出操,在同一个练功房踢腿下腰,在同一栋红楼里学文件、搬是非,都休想记住他长什么样。
我们从懂事起就学习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我们打娘胎里起就携带的一种内在品质,只是后来,在眼花缭乱的缤纷世界和经年累月的学习工作中,这份最初的本能被我们或刻意遗忘、或掩藏、或丢失、或被邪恶蒙蔽……
或许善良的人有时得不到公平对待,还或许偶尔的善举会被人嘲笑,讽刺。但是我以为善良是一种修养,一种美德,一种本能,更是从良知上开出的温暖之花。它是属于我们自己内在的一种品质,而不是由别人的态度和对待所左右。
严歌苓在书中写到:“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是啊,人们往往内心所向往的,便是自身所欠缺的。
就好像何小曼,自从父亲死后,她便成了“拖油瓶”,她内心极度渴望被善待,被关怀,被奉为掌上明珠。可是命运总喜欢和她各种开玩笑,让她经历了那么多的苦和难,所以她才会那么懂得刘峰的善良,也才会那么坚定的爱着刘峰。活着让我们重拾善良,继续善良吧,因为善良不是作秀给别人看的,而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善良,无关别人,只为自己!
2、人性的丑恶
何小曼初来文工团,其他人总是疑惑她为何一直戴着军帽,在好奇心驱使的情况下,她们设计何小曼,以满足自己的私欲。
在私底下,她们也总是嘲笑她,笑她出汗多,笑她油腻,笑她臭。甚至在排练舞蹈时,朱克嫌弃她馊,不肯触碰她一下,让她当众下不来台。这样的事情我们可以看作是捉弄,是戏耍,无伤大雅。因为人的本性就是对于不寻常的事或物总存有一份好奇和探索,平凡生活中也总是找个“对象”来消遣时光。
对于何小曼来说最多也只是让她难堪而已,这只是人性中的一丁点小恶。而在刘峰身上的恶就不同了。刘峰是模范标兵,修得了手表,做得了沙发,愿意吃破皮的饺子,就连猪跑了也找他。这样一个忠厚老实,乐于助人的全能型人才,脾气好性格也好,所以被评为活雷锋。
就是这乐此不疲、日复一日的随叫随到,无形中让人们把刘峰奉为神坛上无欲无求只一心奉献的人。
这样的刘峰并不是真实的刘峰,而是他们在心中幻想勾勒出来的。她们对刘峰倾注了过高的期望,以至于在“触摸事件”发生后,所有人接受不了。于是这些曾经受过刘峰恩惠的众人,他们毫不犹豫地背叛了刘峰,甚至用极其恶劣的言语去攻击他,否定他。
可是她们却独独忘了,刘峰也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热血男儿,也会爱,也会怨。严歌苓在书中这样写到:其实,做好人不是错,错就错在周围人的过度要求。刘峰的善良和众人的背叛,将人性的恶与善演绎到极致,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更突出人性的丑陋和凉薄。
也许众人的集体背叛还有另一层意思:见不得身边的人比自己好。
当你越爬越高时,离你越远的人越羡慕你,离你越近的人则越嫉妒你。乞丐不会嫉妒比尔盖茨比他有钱,却会嫉妒收入比自己高的乞丐,这就是人性的弱点。所以才会有“触摸事件”发生后,众人们急不可耐地对昔日的好人落井下石,似乎只有这样做,彼此的心里才能找到一丁点儿的平衡和慰籍。
3、写作手法
第一次读严歌苓的小说,着实震撼不已,且惊喜不断。她写何小曼与母亲的拥抱,用细腻且丰富的文笔叙述小曼那一刻的感官、触觉以及内心波动。
比如这句:
那个拥抱持续很久,似乎母亲比她更抱得垂死,似乎要把她融入腹内,重新孕育她一回,重新分娩她一回,让她在这个家里有个新名分,去除她拖油瓶的识相谦卑,在这个上海新主人的家里长成一个真正的大小姐。
她也让自己成了一个放大的胎儿,在母亲体外被孕育着。严歌苓对人物内心也刻画的入木三分,对于文字的拿捏更是恰到好处:我们那时多年轻啊,谁的身体里没有一条青春的虫在拱动?谁不被那虫拱得心底作痒?一旦我们身体里那条青春虫子拱得紧了,男女间哪怕以眼神触碰一下都是好的。
刘峰千里迢迢带来了我的大翻身,刹那间贫民成了土豪,让所有人开我的仓分我的粮,我头脑里响着狂欢的唢呐,动作里全是秧歌。
读完全小说,佩服之余多了敬仰,也终于懂得了那么多人喜欢她书的原因了。她很擅用文字,将人和事刨析地如此准确,到位。犀利的语言将人性的丑陋写到极致:我们高不了,我们要靠一个一直高的人低下去来拔高,要靠相互借胆来体味我们的高。一旦发现英雄也会落井,投石的人格外勇敢,人群会格外拥挤。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他有着令人憎恨也令人热爱,令人发笑也令人悲怜的人性。并且人性的不可预期,不可靠,以及它的变幻无穷,不乏罪恶,正是人性魅力所在。小说和电影有稍许的出入,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可能基于现实考虑,呈现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
清一色的文字,凭借一个接一个的字,让读者自己去品味书中所描述的世界。那一刻,感觉、触觉、视觉全部合为一体,只为作者所构造的世界增添一份力量和情感;而电影以影像,声音,气氛等组成,将人的注意力分为:视觉,听觉,触觉。而每种感觉则会带给人不同的体验。
共产党宣言原著读后感言 第3篇
黄先生是我的博士生导师, 但受教于其门下却早在本科阶段。我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本科生, 这一届学生不同以往, 因为我们经历了“知识无用”的时代, 进大学早已是一个破碎了的梦想。当历史把这样一个机遇重新赋予我们这代人的时候, 它激活了我们心中对于知识的渴求。我们从田边、地头、车间、工地脱下工装, 进入大学这座知识殿堂时, 黄先生就是我最早认识的一位老师, 他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记得一次聊天, 先生问我曾就读于哪所中学, 我回答说上海位育中学, 先生想了想, 说道:“哦, 这是取自《中庸》里的一句话: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位育即取这句话中的两个字。”对经书熟悉至此, 真是令人敬佩。在我们的眼里, 他俨然就是一位学问精良、诲人不倦的老夫子。我读本科时曾选修过先生的教育哲学课。当时“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 大学校园受这场浩劫的冲击尤甚, 可说正处于百废待举之时。而教育哲学这门课则从1949年后一直无人在大学课堂上讲授过, 因此黄先生开设教育哲学这门课可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人。听这门课的不仅有77、78、79级的本科生, 还有研究生、本系的教师和进修教师, 其盛况在当时实属少见。先生自幼就读于私塾, 通读四书五经, 有着深厚的国学功底。因此他讲授的教育哲学不是照搬西方的观点, 而闪烁着自己独特的东方智慧, 使我至今还念念不忘。也是在上这门课时, 先生经常在我们晚自习的时间来到教室, 辅导我们的学习。他静静地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 如果没人上前提问, 他则取出随身携带的书, 摊开来阅读。有人请教问题时, 他会仔细地听取陈述, 并记下要点, 然后以他那特有的语气和姿态同你娓娓道来, 仿佛是在和一个同辈人讨论, 毫无居高临下的盛气。我是这门课的课代表, 因此与先生接触的机会较别人更多, 经常和先生讨论问题, 甚至登门拜访。先生的谦恭之态, 我至今还留有印象。他经常说, 他大学没毕业就去了解放区, 因此未曾拿到毕业证书, 是一个没有大学文凭的大学教授。谦虚如此, 不是嘴上说说而已。我毕业留校, 与黄先生同在一个教研室, 每逢开会, 就看到黄先生都会从兜里掏出随身携带的小本, 认真地听取并记录每一个人的发言。平时与人谈话, 黄先生也经常拿出小本作记录。他说, 这是向大家学习的好机会。这一待人的态度一直保持到今天, 现在他与人谈话, 仍然是非常认真、非常谦虚, 完全没有权威的架势。
在常人眼中, 先生是一位平易亲切、温文恭谨的谦谦君子, 绝无半点盛气, 殊不知他温润如玉, 内心却志存高远。先生曾经给我们讲过自己年轻时的坎坷经历, 这是充满了他那个时代历史风云的传奇经历。在那国难当头的战乱年代, 先生忧国忧民, 已不能安居一隅, 静心读书。他怀抱救国之心, 离开北京师范大学, 不避艰险, 毅然决然地投身于解放区的革命工作, 全国解放后随华北大学迁校重新回到北京城。这是一段足可炫耀甚至邀功的政治资本, 但先生对此却极其淡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 先生的这段履历完全被歪曲, 这期间他曾挨过批斗、关过牛棚、掏过大粪、烧过锅炉, 遭受了许多身体和心灵上的难忍之苦。但所有这一切先生都只当做过眼云烟, 一笑了之。看当今社会, 许多人争名于朝, 争利于市, 唯恐吃亏, 而像先生这样, 行至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饱经忧患而沉稳淡定, 这样的人品大概已不多见。
作为黄先生的弟子和同事, 与他在一起常有一种“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之感。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师之道吧。这种化育万物之效源于先生的心性修养, 源于他为学与为人的统一。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中国文人的德业事功就是在自己的认知和践行、读书和做人的过程中得到体现的。从先生的为学和为人我们似可悟出这样一个道理, 即真正的学问应从伦理、德性的视野去理解, 同时兼顾求知、审美。这样一种学术精神是非功利的, 并且从根本上说是出世的, 因为一旦入世, 心境失去了内在的宁静, 就难以体认学术的真谛了。先生几十年来从不放弃自己的为学和为人相统一的原则。离休前与后, 他一直都笔耕不辍, 业绩斐然。近年来, 先生以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到理解和创新, 从传统出发又不拘泥于传统, 走出了新的途径并形成了新的理念。他系统地研究了教育传统与现代教育的关系问题, 承担了这方面的课题并出版了专著。在社会上兴起的国学热面前, 先生保持了清醒的头脑, 对国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在先生80大寿时, 学生们自发地为他举行了一个非官方的祝寿会。会上我引述了这样一句话:“时尚是瞬间的经典, 经典是永恒的时尚”, 借这句话表达对黄先生为人、为学的敬仰之情, 同时也借以告诫自己, 追求时髦的东西, 图一时之名利, 这样的学问最终是经不起推敲的。
鹤算九旬, 已得长年之道, 更为难得的是先生至今未曾放弃自己的追求和进取。2010年又是先生的一个丰收年, 除了这本自传, 还有一本《国学十讲》也已脱稿。其间并对自己主持的《中华文化经典导读》百馀万字认真地进行了审稿和校订。春华秋实, 难以用勤奋二字概括。以先生之高龄难免有老年疾患, 更兼师母周老师常年病卧在床, 时刻离不开先生的照顾, 在这种情况下先生所付出的努力要胜常人数倍。先生的敬业精神、他的人生态度、他的学术责任感真是难以言表, 不仅让我们这些后辈感到惭愧, 同时也是对我们的一种鞭策。先生的人生、历练、际遇、体悟, 给后人留下的是一笔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先生不仅是学生的学业之师, 更是学生的做人之师;不仅教学生知识、学问, 同时也在影响学生的情操、人格。得拜先生为师, 学生何其幸哉!敬人者, 人恒敬之;爱人者, 人恒爱之。先生以其宽广无疆的大敬大爱, 感染着他周围的人, 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和同事的敬重和爱戴。
《静水深流》读后感言 第4篇
有了战略就有了方向,就有了站立在高山上的那种俯瞰全局、放眼未来的高度,就有了那种极目远眺,无限风景尽收眼底的感觉。
没有比头更高的山,也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创业艰难,治业不易,唯有不断精进……
我们提倡营造个人与企业的和谐互动之美,企业的成长就是我们每位员工的成长,我们有缘相聚,共享成长的历程,共享成功的快乐。
企业文化理念的持续培育和实践,是企业管理的精髓,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基业长青之道。
真正的管理之难,不在于管理别人、管理团队,而是管理自己;要管理自己的事业,更要管理自己的人生。以和谐之道管理自己的人生,是修心之本、善待之源、敬业之道、事业之基。
——《静水深流》摘录
放在面前的这本《静水深流》,是作者李小琳多年来勤奋敬业、正心正为,潜心研究的结晶。纵观全书,这是一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论准确、见解精辟、底蕴深厚、逻辑清晰、特色鲜明、情理交融、情境交辉,集悟道、明理、叙事、感怀、抒情于一身,闪烁着智慧之光的企业文化精品之作。
“静水深流”,作为中电国际企业文化的总定位、风格定位与冠名,具有原创性、自有性和独特魅力。作者对“静水深流”的内涵作了精准的释义,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对于“静”、对于“水”、对于“深”、对于“流”的解说,有些段落的描述,让人感到如诗如画,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耐人体味。它既体现了企业发展中高远的文化视野,而又从企业实际出发,是在企业运作实践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文化思维的产物。可以说,它源于实践,而又升华了实践。
“静水深流”的企业文化,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于提升企业整体素质,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综合竞争力,有着在自身经营管理实践中形成的有效管用的文化内涵、合理体系和结构层次。其中,理念文化与行为文化是两个最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价值理念与行为规范逻辑一致、浑然一体。
企业家文化与员工文化、团队文化的有机统一,领导力、决策力与执行力的有机统一。“静水深流”的企业文化是一种凝心聚力、和谐创新的团队文化,突出了团队价值。企业文化渗透着、体现着企业领导人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精神境界与气质风范,深深地打着企业家的思想烙印,但决不能把企业文化简单地等同于企业家文化,不能把企业文化简单地归结为老板文化。因为,仅仅有企业家的“文化自觉”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广大管理者与广大员工的“文化自觉”。
中电国际“静水深流”的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美德与现代市场经济、现代企业理念的紧密融合。这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与历史价值的。在作者的视野内,思潮纷涌的诸子百家,各个流派,各种学说,其精华精义精要,尽在吸纳、借鉴、变通、应用之列。古今中外名言警句、故事寓言,跃然纸上。众多先辈哲人智者纷纷登场,竞相与现代人的心灵聊天对话,娓娓道来,极富哲理和情趣,又是那样的平和、静谧。
古有“高山流水”,今有“静水深流”。“高山流水”的艺术力量,催人感奋。“静水深流”更显示出对宇宙、对社会、对人生深邃的思考。此时,我的耳边似乎迎来了一曲多元文化巧妙融合、异彩纷呈、韵致无尽的“静水深流”协奏曲。让我们祝愿我们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更加繁荣昌盛、灿烂辉煌,祝愿中华文化在世代传承创新中更加绚丽多姿、生机盎然。
(贾春峰:著名理论家、著名企业文化专家,被誉为“文化力研究之父”、“文化力研究第一人”,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中宣部原理论局副局长、正局长级研究员。)
京华烟云原著读后感 第5篇
英文原版的京华烟云读到466页,今天,红玉死了,在我的世界死了,京华烟云原著读后感--红玉。
生活中从来有这样的人,她永远不是主角,却会带给你最大的震撼。木兰是太阳,莫愁是满月,曼妮是缺月,红玉是天边清冷的星。这是我的感觉,我喜欢星星。或许因为幸福总会阻碍人性灵的那一面。
性灵,是我心目中最适合红玉的词,也只有红玉才性灵得那么完整。
我不喜欢电视剧版的京华烟云,居然把红玉糟踏成那样了…如果要演红玉,我求你,就请慎重。
都说红玉像黛玉,更多的人说林语堂先生的《京华烟云》只是红楼梦的翻版,还煞有介事地列出一堆的人物性格、甚至名字,一一做比。我很想问问那些人是不是旷世奇人,将你们的性格用语言描述出来之后绝对无法与任何文史作品中的人物对照。如果不是,是否你们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模仿、抄袭?!人固有千百种性子,但总归是历史的重演。也或许从来就是那一个灵魂,活着、死去、又活了…如此,纵使京华烟云中颇多人物有红楼梦中人的影子,又如何呢?
我只知道,林老先生一生挚爱红楼梦,隔些时日就要翻出来重读一遍。红楼梦,他是内化了的,当然他内化了的还绝不仅仅是红楼梦。如此的他写出的京华烟云,会是模仿么?
此些无关红玉。
林先生写红玉之死,写得泪流满面。今日,红玉在我的世界死了,我同样悲痛难抑。
红玉的性子的确似黛玉。极端敏感,才华横溢。娇柔,自负。
她是那么性灵,性灵得无法属于这个世界,读后感《京华烟云原著读后感--红玉》。
青梅竹马。
阿非从来是顺着她的。红玉爱阿非,爱他的宠爱,也渐渐将生命融于这份宠爱。
爱,无论是什么爱,如果爱得彻底,于世俗的眼光去衡量,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
红玉何尝不明白,绝学无忧,但读诗爱诗,是她的天性使然。
红玉何尝不明白,难得糊涂,但随性任性,是她的灵魂所指。
她活得如此清醒,如此脆弱。
但是阿非呢,那个easygoingboy。他爱红玉,爱她的才华,爱她的美丽,爱她的任性,爱她的娇弱,爱她的眼泪,爱他们从两小无猜一路走来的感情。他可以一辈子顺着他、宠着她。他懂红玉,但红玉的世界,他永远无法真的进入。
宝芬来了,一个绝美的满族女孩。阿非喜欢她,喜欢她的美丽。
红玉娇弱的身心,如坍塌了一般。她的爱情世界,只有阿非和她,她从没想过,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人。
可叹她太聪明!她悟透了阿非,悟透了爱情,悟透了她自己,悟透了命运。
“人的性子是无法改变的。”她早明白,现在更加明白。
她的生性敏感,过分聪明,在常人眼中是莫大的灾害,她知道。她的人生属于人间那个叫悲剧的词,她想到了。但她没有一味地自怜,所以在她目送阿非里开后(她知道那是最后一面),竟面无表情,然后笑到泪流满面。
她坐在梳妆台前,细细地画着妆。她说等下要陪大家吃饭,支走了丫头。
她细细地画,细细地画,如痴如醉地望着镜中完美无缺、灵气逼人的自己。她想,她不属于这个世界。
她已经看破了这个世界。
她想到阿非,眉宇间多了一丝人间气息。她想没有她的敏感、多病拖累他,有宝芬的美丽、温从陪伴他,阿非会更幸福。红玉欲哭无泪,阿非,你要幸福。她在心里撕心裂肺地说。
由此,我爱红玉胜过黛玉。
她自幼怕水,却投水自绝。
她戎装赴死,却落得满身污泥。
凡事,阴阳相抵,一切皆空。红玉早就悟透了。
西游记原著读后感 第6篇
在《西游记》这本书中,作者主要为读者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历经千幸万苦修的真经的故事。
孙悟空是《西游记》的主要人物。他有无穷的本领,神通广大,他谦虚好学,乘舟数十个年头,寻到了菩提祖师这里,学习数年后回到了花果山风景区,他骄傲自满,败在了二郎神的手下,被抓回了天庭,他有反抗精神,敢斗,吃太上老君的丹药,偷吃蟠桃,大脑天宫,把“齐天大圣”这个名号叫响了,与妖魔鬼怪疯化论打斗,他以命相抵,他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被五行山压了五百多年后终于等到了取经人。他自信,无论什么妖怪他坚信他能战胜。
在他身上充满着无限的正义感,才能一次次突破难关,修得正果。
说到猪八戒,比起本领,他可比孙悟空差远了。但他在作者笔下却是一个喜剧形象,他有些憨厚、老实,所以经常被孙悟空耍的团团转,但他也敢于和妖魔鬼怪打斗,他的身上也有很多毛病,如:爱贪小便宜,贪恋女色,遇到困难时就喜欢打退堂鼓..
但他在读者中却是深受喜爱的,大概是因为他憨厚,经常弄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吧。
师傅唐僧一心向佛,内心充满着坚定地信念,宁肯千刀万剐,也要到大雷音寺。白龙马和沙僧一心一意跟随着唐僧,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虽然不是深受观众的喜爱,但也是不出风头。
这四个人物形象各有各的特点,各自彰显各自的风采。
读到这本身前二十六回的写作特点,那应该就是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将人物与人物之间做鲜明的对比,很多前文的描写是为了后文做铺垫。
他们不仅可以突出人物形象的特点,还可以把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提高,使文章读起来了不是那么的枯燥。
在每一回中的故事,情节上一波三折,作者饱含笔墨,把读者的心跟故事情节一样上下起伏,层层推进。
为了写这部小说,作者在民间大量采集一些诗歌,或自己创作,每一首诗词都很押韵,并且还能将此时故事发展情况包含在内。
作者善于刻画人物形象,把四个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孙悟空,他神通广大,有着不服输的精神,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学习孙悟空的这种精神,在学习中更应该是这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