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教学实录范文第1篇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品读名句 初识作者。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两首》,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有四句名言,请你去读一读,力争读懂它们。
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学生自由读能读懂吗?它们都是关于读书的,能给我们很好的警示,我们一起熟记于心。
3、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
4、简介朱熹:
5、揭示课题: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他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于是,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一首诗观书有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品析诗句 理解诗意
1、首先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初步自学这首诗。
2、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
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4小结: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也不在于摇头晃脑,在于把诗的节奏和韵味读出来,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读出的韵味会更足。
5、品读一二句。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你知不知道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景物呢? (2)浏览全诗,哪几句描绘了它的清?
(3) “鉴”是个生字,什么意思?古人用的是铜镜,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这就是一鉴开。“半亩方塘一鉴开”,短短7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比喻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写出了方塘的清澈明净。水的清澈明净还表现在哪?
(4)(“天光云影共徘徊”)这句什么意思?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动着,它暗示了我们什么呢?(池塘的水在缓缓地流淌)
(5)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明丽清新的自然风光总是让人非常喜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来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6)同学们,虽只是一方小小的景观,却很能够感染人,它清新、自然、清爽、明朗,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6、品读三四句。
(1)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翻译一下,他有什么疑问?(为什么池塘的水如此清澈呢)是啊,到底什么原因呢?诗人自问又自答为有源头活水来。
(2)“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èi”,第四声,作什么意思?它向我们解释了池塘清澈的原因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
(3)我们可以想象:远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方塘的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
(4)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5)如果没有活水涌来,方塘会怎样?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
7、小结:同学们,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配乐读全诗,读出诗人心中的喜欢之情。
三、辩论明理 享受诗趣。
1、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整首诗的意思都理解了,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
2、教师小结: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所以这个题目真是妙不可言!不能改!
3、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
四、拓展延伸 温故知新。
1、朱熹先生把读书的道理巧妙地藏在这首写景诗里,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真不愧为一个杰出的理学家。而像这样的诗叫作“说理诗”。
2、其实我们接触过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回忆吗?
五、反复诵读,完满总结。
1、同学们,好的诗句能流传百年,而朱熹的这两句诗却流传了几千年,现在在“南溪书院”的“活水亭”上,还能清晰地看得见朱熹的这两句饱含哲理的诗
2、我想,在我们大家的心里也一定深深烙上了这两句让我们思考一生的诗,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朱熹的诗那么含蓄,这不仅是景,更是一种理,一景一理,融合的那么巧妙,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吧!让这首诗启迪你一辈子,定格在你心里一辈子。
4、总结: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将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记住: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
六、作业布置。
1、阅读朱熹的《观书有感
(二)》,借助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这首诗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读书道理。(灵活机动处理,若时间宽裕,就作为课堂上补充阅读)
观书有感教学实录范文第2篇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这首诗的主题是辨伪。首联提出有办法解决狐疑,颔联从自然景物入手具体介绍这一办法:让时间证明一切。颈联转入到历史人物,进一步证明上述办法。尾联顺着颈联的意思延伸:如果周公、王莽在真相还没有显现时便死去,他们的德行真伪就无人知晓。本诗告戒我们:看待事物不要过早下结论,否则容易被假象迷惑而不能分清是非。
二、《琴诗》(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琴和指头两个形象,用两个假设句和两个反问句,故作疑难之语,实际上幽默诙谐,意新理妙,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观的紧密配合”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
三、《过沙头》(杨万里)
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这首诗明白晓畅而富有深意。暗潮已然来到,而常人却不知道,因为他们没有水上的生活经验,对潮水涨落的规律不知晓;而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这就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实践出真知。
四、《论诗三十首》(元好问)
眼处欣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这首诗前两句很容易明白:眼见的真实情景激发心头的真切感情,就能写出意境神妙的诗句;闭门造车,就像黑暗中摸索制作出的东西,总要失真。后两句则说:靠临摹前人作品,画出秦川景色的画家,亲自去长安的能有几人?诗人省略了一句话,即难怪那些人画不好。本诗告诉我们:没有现实生活的感受,没有亲身体验,是不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
五、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进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阅读并鉴赏这类诗歌,有助于提升对事理的认识,同时增强议论文写作的思辩色彩。
六、《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万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人借助方塘,形像的抒写自己钻研书卷的体会。半亩方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这首诗讲的是学习要注意方法,防止思想僵化,只有不断地汲取营养,获取新的知识,就像不断有源头活水注入塘中,才能豁然开朗,融会贯通。这首诗形象新颖,情趣盎然,因为富于启发而历久弥新。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七、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开头两句实写游山所见,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
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这首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其实,看待自己,看待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全诗语言通俗,深入浅出,精警简括,逸趣横生,读来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八、《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开。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本诗的重点在后两句,说明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浮云遮望眼”,结合当时的现实,可以理解为暗指那些阻挠变法革新的顽固分子。诗人登高抒怀,含蓄而又坚定的表现了自己高瞻远瞩,不畏艰险,锐意革新的远大抱负。本诗“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荀子《劝学》中也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看来站得高,比起站得不高还真有优势。在学习中,如果你比别人站得高,当然也就会比别人看得远,看得深,看得全面。可如何方能站得高,绝不像爬上山顶,登上楼顶那样容易。你的知识积淀要比别人厚,你掌握的方法要比别人好,你的头脑要比别人灵活,你的眼光才能比别人锐利,你看问题的角度才能比别人新,你的思想才能比别人深刻。
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一首登高远眺之作。前两句写登楼所见,寥寥十个字,却将天地山河的万千气象收拢于笔端,缩龙成寸,快人胸襟。结尾两句写当前实感,眼界更阔,立足更远,不仅表达了“只有登高,才能望远”的深刻哲理,而且注入了诗人昂扬奋发,积极进取的热力和激情。这首诗气势宏大,意境高远,言论与形象相得益彰,哲理与诗情完美统一,真正达到了情、景、理水乳交融。
十、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诗人抓住古原草的特性,用野草每年春荣秋枯来说明这样一个哲理:毁灭生命的力量固然强大,但生命的顽强与伟大更胜过毁灭生命的力量。全诗借景写情,刻画形象生动感人,蕴含深刻,不愧为千古绝唱。
十一、唐代诗人虞世南的《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写蝉以清露为食,择梧桐而居,是表现其心地纯净,立身高洁;写蝉居高声远,是表现其清华隽朗,高标逸韵。诗人以独特的感受表达了这样一个真理: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这首诗寄哲理于咏物之中,读来耐人寻味。
十二、刘禹锡的七律《酬乐天扬州出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诗人借景物抒发情怀,开朗达观,表现出愈挫愈坚,积极进取的精神,揭示了新陈代谢之理。这首诗诗情跌宕,寓意深远,沉郁的意境中又显出豪迈之风。
十三、卢梅坡的《雪梅》
“梅雪争春末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梅雪争春,不肯服输,于是诗人放下笔,细细评判,诗人认为梅雪均佳,各具所长。不仅梅雪如此,每一种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人也是如此。这首诗没有写景,没有抒情,纯属议论,却写得如此生动,另具一格,让人耳目一新。
卢梅坡还有一首同题《雪梅》诗,也是出类拔萃的咏梅之作: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此诗深得梅与雪的天然风韵,且在吟咏之间,寄托了微妙的哲思与理趣。
十四、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诗人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荷塘初夏的优美图画:泉水悄无声响的细细穿流,倒影在水里的树荫一片晴柔;小荷刚刚露出尖尖细角,一只敏锐的蜻蜓就发现了,早早立在它的上头。这首诗很有情趣,卓立小荷上的眼光敏锐的蜻蜓,就像特写镜头一样,为全诗点上了眼睛。小诗富含哲理,启发人们应该敏锐的发现新生事物。
十五、朱熹的《观书有感》其实是两首,其二为:“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试想,往日因江水枯竭而使艨艟巨舰搁浅时,任凭多少人费力推移,巨舰纹丝不动,然而只待春水涌来,巨舰便在一江春水中自由自在地航行。任何事物倘若违背客观规律,全凭主观意志,一味盲动横行,是没有好结局的;只有顺应了客观规律,才能获得自在而理想的结果。回想一下多年来违背客观规律做的如“大跃进”“土法炼钢”等一件又一件傻事蠢事,对照朱熹的这首小诗,不也能省悟出点道理吗?
十六、朱熹另一首《春日》:“胜日寻常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文字极浅显明白,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和煦的春风仿佛扑面而来,明媚的春光映入眼帘,春天的气息令人陶醉,使人身临其境根本不觉得诗人在说理,而道理已经悄悄沁入你的心脾。这是真正的艺术高手才能达到的境界。
观书有感教学实录范文第3篇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这首诗的主题是辨伪。首联提出有办法解决狐疑,颔联从自然景物入手具体介绍这一办法:让时间证明一切。颈联转入到历史人物,进一步证明上述办法。尾联顺着颈联的意思延伸:如果周公、王莽在真相还没有显现时便死去,他们的德行真伪就无人知晓。本诗告戒我们:看待事物不要过早下结论,否则容易被假象迷惑而不能分清是非。
二、《琴诗》(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琴和指头两个形象,用两个假设句和两个反问句,故作疑难之语,实际上幽默诙谐,意新理妙,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观的紧密配合”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
三、《过沙头》(杨万里)
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这首诗明白晓畅而富有深意。暗潮已然来到,而常人却不知道,因为他们没有水上的生活经验,对潮水涨落的规律不知晓;而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这就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实践出真知。
四、《论诗三十首》(元好问)
眼处欣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这首诗前两句很容易明白:眼见的真实情景激发心头的真切感情,就能写出意境神妙的诗句;闭门造车,就像黑暗中摸索制作出的东西,总要失真。后两句则说:靠临摹前人作品,画出秦川景色的画家,亲自去长安的能有几人?诗人省略了一句话,即难怪那些人画不好。本诗告诉我们:没有现实生活的感受,没有亲身体验,是不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
五、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进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阅读并鉴赏这类诗歌,有助于提升对事理的认识,同时增强议论文写作的思辩色彩。
六、《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万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人借助方塘,形像的抒写自己钻研书卷的体会。半亩方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这首诗讲的是学习要注意方法,防止思想僵化,只有不断地汲取营养,获取新的知识,就像不断有源头活水注入塘中,才能豁然开朗,融会贯通。这首诗形象新颖,情趣盎然,因为富于启发而历久弥新。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七、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开头两句实写游山所见,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
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这首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其实,看待自己,看待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全诗语言通俗,深入浅出,精警简括,逸趣横生,读来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八、《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开。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本诗的重点在后两句,说明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浮云遮望眼”,结合当时的现实,可以理解为暗指那些阻挠变法革新的顽固分子。诗人登高抒怀,含蓄而又坚定的表现了自己高瞻远瞩,不畏艰险,锐意革新的远大抱负。本诗“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荀子《劝学》中也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看来站得高,比起站得不高还真有优势。在学习中,如果你比别人站得高,当然也就会比别人看得远,看得深,看得全面。可如何方能站得高,绝不像爬上山顶,登上楼顶那样容易。你的知识积淀要比别人厚,你掌握的方法要比别人好,你的头脑要比别人灵活,你的眼光才能比别人锐利,你看问题的角度才能比别人新,你的思想才能比别人深刻。
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一首登高远眺之作。前两句写登楼所见,寥寥十个字,却将天地山河的万千气象收拢于笔端,缩龙成寸,快人胸襟。结尾两句写当前实感,眼界更阔,立足更远,不仅表达了“只有登高,才能望远”的深刻哲理,而且注入了诗人昂扬奋发,积极进取的热力和激情。这首诗气势宏大,意境高远,言论与形象相得益彰,哲理与诗情完美统一,真正达到了情、景、理水乳交融。
十、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诗人抓住古原草的特性,用野草每年春荣秋枯来说明这样一个哲理:毁灭生命的力量固然强大,但生命的顽强与伟大更胜过毁灭生命的力量。全诗借景写情,刻画形象生动感人,蕴含深刻,不愧为千古绝唱。
十一、唐代诗人虞世南的《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写蝉以清露为食,择梧桐而居,是表现其心地纯净,立身高洁;写蝉居高声远,是表现其清华隽朗,高标逸韵。诗人以独特的感受表达了这样一个真理: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这首诗寄哲理于咏物之中,读来耐人寻味。
十二、刘禹锡的七律《酬乐天扬州出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诗人借景物抒发情怀,开朗达观,表现出愈挫愈坚,积极进取的精神,揭示了新陈代谢之理。这首诗诗情跌宕,寓意深远,沉郁的意境中又显出豪迈之风。
十三、卢梅坡的《雪梅》
“梅雪争春末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梅雪争春,不肯服输,于是诗人放下笔,细细评判,诗人认为梅雪均佳,各具所长。不仅梅雪如此,每一种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人也是如此。这首诗没有写景,没有抒情,纯属议论,却写得如此生动,另具一格,让人耳目一新。
卢梅坡还有一首同题《雪梅》诗,也是出类拔萃的咏梅之作: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此诗深得梅与雪的天然风韵,且在吟咏之间,寄托了微妙的哲思与理趣。
十四、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诗人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荷塘初夏的优美图画:泉水悄无声响的细细穿流,倒影在水里的树荫一片晴柔;小荷刚刚露出尖尖细角,一只敏锐的蜻蜓就发现了,早早立在它的上头。这首诗很有情趣,卓立小荷上的眼光敏锐的蜻蜓,就像特写镜头一样,为全诗点上了眼睛。小诗富含哲理,启发人们应该敏锐的发现新生事物。
十五、朱熹的《观书有感》其实是两首,其二为:“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试想,往日因江水枯竭而使艨艟巨舰搁浅时,任凭多少人费力推移,巨舰纹丝不动,然而只待春水涌来,巨舰便在一江春水中自由自在地航行。任何事物倘若违背客观规律,全凭主观意志,一味盲动横行,是没有好结局的;只有顺应了客观规律,才能获得自在而理想的结果。回想一下多年来违背客观规律做的如“大跃进”“土法炼钢”等一件又一件傻事蠢事,对照朱熹的这首小诗,不也能省悟出点道理吗?
十六、朱熹另一首《春日》:“胜日寻常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文字极浅显明白,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和煦的春风仿佛扑面而来,明媚的春光映入眼帘,春天的气息令人陶醉,使人身临其境根本不觉得诗人在说理,而道理已经悄悄沁入你的心脾。这是真正的艺术高手才能达到的境界。
观书有感教学实录范文第4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3、 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2、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一、复习导入
1、《冬夜读书示子聿》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师:前两天我们刚刚学习了一首关于读书的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谁能说说在这首诗诗人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2、指名答
3、导入新课
师:它告诉我们学习要不遗余力的学,并且还要将自己所学到的用于实践当中。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诗也是关于读书的,它将又会带给我们那些启示呢?一起走进(板书:观书有感)。
4、齐读课题
1、学生交流
2、教师总结归纳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些资料(出示幻灯片)
三、整体感知
1、指名读古诗
2、齐读古诗
四、从字面上解析古诗
过渡:读完了我们就该一步一步的解析古诗,以往我们都是先从古诗的题目开始,今天我们用一种不一样的解读方法来解读,我们先从诗的内容开始,首先看第一句(出示幻灯片),说有哪些字词不太好理解,
1、 出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师:说说你觉得其中的那些字词不太好理解
2、重点交流“一鉴开、徘徊”
师:下面我们重点来看 “一鉴开,徘徊”如何理解?谁能告诉老师这里的“鉴”字如何理解?
3、教师总结
师:这里的鉴字是镜子的意思。在古代的时候,镜子一般会用镜袱包起来,用的时候打开,所以这里的一鉴开指的就是一面打开着的镜子。
4、师:我们经常用镜子照美丽的小脸蛋,诗人说池塘像一面镜子,那此时谁在照呢? (天光和云影) 师:他们一边照还一边徘徊呢!这里的“徘徊”怎么理解呢?(来回移动)?
5、出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指名读。 师:说在这句中你又碰到了那些拦路虎?
6、重点交流“渠、清如许、为”
五、翻译全诗,悟诗中哲理 过渡:诗中比较难理解的字词我们已经全部都解决了,下面请同学们试着用现代文翻译全诗,注意在保留诗意的基础上,译得优美一些。
1、 学生翻译
2、 指名读译文
3、 教师总结,引出问题
师:通过同学们的翻译,我仿佛看到了那清澈的池水,那美丽的景色,然而一看题目,我就觉得这首诗写的有些拙劣,因为是明明是写池塘里的水,可题目却是观书有感,所以我觉得不如将题目改为观塘有感,你同意吗?为什么
4、 学生思考并交流
5、 教师总结,学生深入思考
观书有感教学实录范文第5篇
Step1 Greetings
T:Good afternoon, boys and girls!
Ss: Good afternoon, MrGao! T:How are you?
Ss: 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
T:I’m fine,too.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Ss:It’s sunny.
T:Very good.Sit down, please!
设计意图:以学生耳熟能详的英语问候语“Good afternoon.”“How are you?”以及天气等引入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Step 2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The students learn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all by themselves, and help each other, the teacher checks and helps. Now call a student to read them ,the others listen and check..
S1:(reads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The teacher teaches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then the Ss read them and check each other.
设计意图:单词的教学,由学生自已拼读互相检查帮助教师检查辅导等方式方法改变原来单一的教师教学生跟着读,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且掌握得更好。真正地体现学生的自学互帮与老师的导学。
Step 3 resentation
T:Please look at the picture. What’s this in English? Ss:It is a cinema.
T: Very Good. Then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the cinema? S2: Yes,I’d like to. S3:That’s a great idea. S4:That’s a good idea. T:What else? S5: Great idea. S6:Good idea. Theteacher takes out another picture and says this is a football match between Num.1 Middle Schooland Num.3 Middle School.They are playing football.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a football match?
S7:It’s a great idea.When is it? T:It’s on Saturday. S8:Let’s go on Saturday.
S9:Let’s go to the football match. S10:It’s a good idea.
T:Excellent! All of you have a good memory. Now all of you make dialogues “Would you like? Let’s” with your partners, then act in the front of the classroom.
(Five minutes later)
Call some groups to act out their dialogues.
设计意图:教师抓住现场的教学资源,从教师自身穿的dress入手,问“what colour is my dress?”到学生的衣服,最后到通过desk问答“what colour is it?”,从教师到学生再到物体,充分利用了现场的教学元素,生活化课堂自然生成.] Step4 Match the words with the pictures. six pictures and six words and expressions to the students. Show Work in pairs.
Step5 Listen and read 1. A game
T:Now, please look at our old friend.(Show Jackie Chan’s photo) Hello!
Ss:(huuu)Hello! T:Glad to meet you! Ss:Glad to meet you, too!
T:Listen! I am your friend. You can ask me some questions. Now, you please! S5:What is your name? T:My name is Tony. S6: How old are you? T:I’m one.
S7: what colour is it?
T:Listen! I am a brown bird. S8:Glad to meet you,Tony. T:Nice to meet you, Li Chong.
T:Now I ask questions, and you answer them. What colour am I? LiChong:Brown.
T:Very Good, Li Chong! Come here. You’re the little teacher. Read “brown”,please!
LiChong: (Point to the brown) One two begin, brown, brown
T:Thank you! Who’d like to be the little teacher? Would you like to have a try? (Some students hands up.)Li Chunlin,please.
设计意图:整个过程,学生都处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围绕“Brown Bird”展开教学.通过让学生提问brown bird到brown bird提问学生,操练了英语基本用语,给学生开口说英语提供了机会。教师还让学生尝试当小老师,带领全班同学一起学习,这既是对该生回答正确的肯定,让优生带动了全班同学,又充分调动了其他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Step4 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1.Presentation
T:Let’s watch TV. What is this?
Ss:A butterfly.
T:Yes, it’s a butterfly.Please repeat, a lovely butterfly, a little butterfly.
T:(Show a green and red butterfly)What colour is this butterfly? Helen:It’s green and red.
T:Excellent.You will be the little teacher, come to the front. Helen:One two, begin! It’s green and red. Ss: (Read aloud after Helen) It’s green and red.
(Teacher sticks the green and red butterfly to the blackboard) T:(Show a pink and blue butterfly)What colour is this one? Bob:It’s a pink and blue butterfly.
T:Very good! Thank you. You will be the little teacher.Come here! Bob:One two, begin! It’s a pink and blue. Ss: (Read after Bob.) It’s a pink and blue.
[沿袭了单词brown教学中的little teacher,这种教学方法可谓是策略,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有效果.另外,教师在前部分教学的基础上,加大了难度,出现了butterfly,而且颜色都涉及到了两种.但于前部分内容仍旧环环相扣,循序渐进.课堂向深度,高度发展.] 2.Practice T:Today we will act one btterfly”. and .Read and do the actions after me!
T:OK! I say the words and you do the actions.
Ss:(Do the actions while singing.)
T:Iwant three students to act the butterflies. Any volunteers? Great! Come to the front. You are the lovely butterflies. All students answer my question.
T:What olour is it
Ss:(Doing actions while singing )It’s green and red. It’s pink and blue. It’s brown and yellow blue.
T:Thank you!
[唱歌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教师将此部分内容安排在此处,一方面是与前面所学相挂钩,巩固所学;另一方面是在学生保持了较长时间的注意力之后,让学生得到些许放松,以便以更饱满的情绪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包括后面的act the butterflies,也是让学生动一动,抖擞抖擞精神.] Step5 Playing a game
T:Let’s play a game. Who wants to be my partner? Mike:Let me have a try.
T:(Throw a ball to Mike) What colour is it? Mike:It’s pink and blue.
T: Very good! I want two other pairs of students to do the game again. Toby:What colour is it? Sandra: It’s orange and black. Frank: What colour is it? Camilla:It’s brown and yellow.
[围绕butterfly,有了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虽然只是简短的对话,但是却为后面的Free talk做好了准备.] Step6 Free talk The teacher takes out a pen on a student’s desk, and makes a dialogue with the whole class.
T:Hello,every one! Ss:Hello,Mr.Gao!
T:What’s this in English?
(Students take out their school things and make up new dialogues by themselves. At last, Teacher chooses two groups come to the front act their dialogue.)
June: Hello! Lucy: Hello!
June:What’s your name?
Lucy:My name is Lucy.What’s your name? June:My name is June. How old are you? Lucy: I’m one. What colour is it?
June:It’s blue and pink. What colour is it?
Lucy:It’s brown and yellow. What day is it today? June: Monday.OK,bye-bye! Lucy:Bye-bye!
(Teacher asks two more pairs to act out their dialogues.)
[学生英语表达的细胞在此完全得到释放,而且教师引导学生拿出自己的玩具,互编新对话,培养了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运用英语的能力.在此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 Step7 Magic T:Look,what colour is it? Ss:It’s blue.
T:Look,what colour is it? Ss:It’s yellow.
T: (Mixing the two colours)Look,what colour is it now? Ss:It’s green.
T:How lovely!Listen,blue and yellow is green. Ss:Blue and yellow is green.
T:Now everybody takes out your colour oil pastel. Show me yellow. Ss:Yellow-yellow-yellow.(Read and hands up) T:Show me blue. Ss:Blue-blue-blue. T:Show me red. Ss:Red-red-red.
T:Mix the colours and then find out what you get. Talk with your partner about the colours.
Ss:(Doing the experiment and then have conversations in their group.) T: What do you get from what you did just now?Tell me together. Ss: Red and blue is purple. Red and yellow is orange. T:You’re clever.
Step 8 Everyday English
T:Let’s see what’s on TV. Blue in the face.What is the meaning? Ss:蓝色的脸。
T:脸变成了蓝色说明了什么? Ss:很生气。 T:Yes. Ss: Red.
T:Yes, red.可是在英语中要表示“气得脸发红”,应该怎样说呢? Ss:Blue in the face.
T:That’s right!You should remember it.注意可不要望文生义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