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教育案例范文第1篇
摘要:在目前的管理类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是使用最多的一种教学方法。一方面,它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文章结合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探讨了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的一些体会与建议。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管理类课程自主学习
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明确提出:管理类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能力:“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能力”。为了达到这样的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采用了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设置模拟的情景,让学生担任主角,体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做出决策的实际管理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的工作能力等。
1 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案例教学法并不是简单的“举例”教学法,它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准备资料,包括知识的准备,课堂的准备,问题的准备等。它是一种动态的课堂活动,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主性学习。教师起到“方向标”的作用,时刻引导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推导,发现问题的规律和方法,从而运用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案例教学法,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锻炼机会。因为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环节,包括教师的准备和学生的准备。学生要仔细阅读教师预先准备的案例,根据讨论题目查阅收集资料,准备课堂发言材料。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分析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3)有利于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增强课堂的学习气氛。案例教学法的使用,打破了传统的“传授者和接受者”的师生关系,转变为新型的“师生互学”的朋友关系。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角,生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每个学生的潜力得到发挥;而教师作为一个朋友,要因势利导,积极总结与完善。这样的效果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所达不到。
2 实施案例教学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案例教学法的重视程度不够,却需要显著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是:教师要提前准备充足的案例资料。但是教改教师却缺乏充足的财力和时间去收集积淀案例材料,一方面由于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相应的补助措施,另一面学校的教改项目需要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因此案例教学法在我国高校管理类课程的应用中,还处于东施效颦阶段,匹配、合适的符合我国企业的案例并不多。
(2)案例教学法的前期准备工作不足,效果欠佳。案例资料的准备不足,一方面体现在选取案例的质量不高,缺乏实际的管理场景,缺乏经典案例,从而不能有效地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面,受传统学习方式的影响,学生不能畅所欲言,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因此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高,案例教学法效果不是很理想。
3 实施案例教学法的一些建议
(1)学校要足够重视案例教学方法的改革。任何一项改革不是一蹴而就成功的,因此学校不仅在政策上给予教改老师帮助,而且在时间和财力要予以扶持,这样教改老师才能一心一意做好这项改革工作。
(2)教改老师要改变原有教学模式。在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精心选取案例,吃透教学内容,设置教学问题,拓展教学内容,准备解答所提问题。考核方式要灵活多变。
(3)营造恰当的学习环境。在案例教学法实施中,恰当的学习氛围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教室的硬件设施符合讨论的形式,除了必备多媒体设施外,可以采用环形会议方式摆放桌椅。另一方面,可提前准备或录制一堂成功的案例教学观摩课,以便学生更好的体会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模式。
(4)鼓励多名教师参与案例教学法的课堂。在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要求每节课都用案例教学法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应该鼓励同门课程的不同代课教师积极进入到案例教学法的课堂,一方面作为学生的一份子,参与小组的讨论,另一面组建教师小组,作为最终问题的分析和总结讨论。不仅把握学生小组的讨论动向,也为教师最后总结讨论提供原始的材料,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
4 结论
管理类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法是大家广泛接受的一种教学方法,尽管这种方法还一直处在不断探索和完善的阶段。案例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氛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符合素质教育、能力教育的复合型管理人才的有效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武建国.关于案例教学法的几个问题[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8):79-82.
[2] 王念哲.“案例教学法”应用中的认识误区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8(2):563-564.
[3] 付俊红. 论案例教学法在高校管理类课程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07(1):25-26.
高校德育教育案例范文第2篇
一、涉案人基本情况
刘艺,男,1972年10月出生,汉族,娄底市娄星区万宝镇人,大学本科文化,1996年10月参加财政工作,200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9年调入万宝镇政府任组织委员至今。2001年元月至2004年6月在万宝镇财政所任农业税会计,2003年11月至2005年5月担任万宝镇财政所总会计。期间于2003年11月任万宝镇财政所副所长。
二、主要案情
2001年元月至2004年6月,刘艺担任万宝镇财政所农业税会计期间,收入支出未入账,后经检查组整理账务得出检查结论为:共有收入14笔,涉及金额1398299.71元没有
1 入账,共有支出7笔,涉及金额1357758.06元未入账。收支相抵后余40541.65元,此款既没有存入银行也没有办理其他财务移交手续。
三、错误性质及处分结果
刘艺自2001年元月至2004年6月担任农业税会计期间,由于工作拖踏,缺乏责任心,没有及时进行会计账务处理,使农业税会计账目收支数额不清,导致公款40541.65元既没有存入银行也没有办理其他财务移交手续,严重违反财经纪律,对此刘艺负有直接责任,其行为属于违反财经纪律错误。但在调查期间,刘艺在检查组同志的教育帮助下,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虚心接受组织的教育,配合调查组把问题查清楚,并主动退赔了所有应退的款项40541.65元,后经调查核实,其中还有12000元公务支出未取得原始凭证, 14004.92元未经领导批准擅自借给他人,其他已进行了账务处理,在情节上可从轻处理。为严肃政纪,教育干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经2006年4月26日财政局党组会议研究,决定给予刘艺撤销镇财政所副所长职务的处分。
四、基层财政所干部违法违纪原因分析
(一)自身素质不高诱发违法违纪。一是漠视法律法规,缺乏工作责任心。基层财政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些同志法律法规意识淡薄,不学法,不懂法。导致不依法依规处理工作中的事情和为民办事,无形中触犯了法律法规的的相关规定。有些同志工作责任心不强,自由散慢,对待工作敷衍了
2 事。上班纪律性差,经常出现迟到、早退甚至是不上班的现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意识不足,致使工作滞后,拖踏,遗漏。二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抵受不住侵蚀,放松思想上的防线。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缺乏应有的清醒和理智,从而使自己在违纪违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不可自拔。三是放松学习,不懂业务,党性观念不强。财政所有些同志,系退伍军人安臵到财政所上班的,从来没接触过财政财务知识。又不认真、积极、主动学习业务,碰到不懂的业务问题也不向前辈学习请教,要么自己想当然乱处理,要么就索性把问题搁臵不管,长久以来,导致问题越留越多,越多越复杂,越复杂越弄不清楚,最后就干脆不管了。
(二)制约监督不力导致腐败。一是财务信息公开、透明度不高,内部控制乏力,社会监督不足。基层财政所简化办事程序,财务管理不健全,财务信息不张榜公布,失去了群众的监督,从而导致各种腐败案件的发生。财政局对基层财政所的监督管理也不够到位,没有建立健全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权力运行机制,致使财政所的财务工作脱离监管范围,逐渐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二是各项制度建立不全且执行不力。没有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管理及监督制度体系,相应的配套措施不够完善和细化,放松了对操作层面落实情况的监管。各项规章制度执行不力,有的甚至形同虚设。没有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各项制度还存在着 3 这样那样的障碍和漏洞,制度落实的有效机制需进一步完善推动。
五、从基层财政所干部违法违纪案件中吸取的教训 掩卷而思,基层财政所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给了我们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刻骨的教训、深刻的启示:
一是基层财政所干部必须牢记党的服务宗旨,时刻不忘“执政为民”。位处基层的财政所干部,拿着政府工资,跑前跑后为老百姓办事,应该是份内的事,不应该有个人的非分之想。否则,就不能摆正个人与国家、集体间的利益关系,势必容易“本末倒臵”而将个人的利益凌驾于国家和集体利益之上,结果必将“误入歧途”。
二是基层财政所干部必须要学法、知法、懂法,才能做到自觉守法。身为基层财政所的党员干部,如果不加强对党的政策、纪律和国家法律的学习和了解,不仅不能准确全面地贯彻落实好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不能当好农民群众的当家人和贴心人,还会因对国家法律和党的纪律的无知而“自取其辱,自负其咎”。
三是基层财政所干部,在实施违法、违纪行为前不要“心存侥幸”。“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很多党员干部之所以触犯国法和党纪,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为侥幸心理所害。要知道:侥幸是每一个违法违纪者“作茧自缚”的绳索。常言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任何在侥幸心理驱使下实施违法 4 违纪行为的人,无异于自我欺骗“掩耳盗铃”,最终得到的必将是“身败名裂”的下场。
四是做好基层财政干部违纪违法的防范工作,预防和减少财政所干部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第一,强化教育,注重管理,全面提高基层财政所干部的整体素质。一是抓好正面教育。有计划地组织基层财政所干部学习有关党内法规和法律知识,对他们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二是抓好警示教育。通过典型案件,以案释纪,以案释法,使他们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三是抓好疏导教育。财政所干部处在农村基层,受各种因素影响,思想稳定性较差,容易产生思想问题,要经常对他们进行疏导,使他们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第二,健全制度,加强监督,从源头上预防财政所干部腐败。一是完善和落实财务管理制度。实行乡财区管,规范各类资金的发放,规范乡镇财政开支,建立健全重大开支项目集体研究制度。二是实行财务公开制度。设立财政公开栏,公布行政事务、经济管理、财务开支等事项,严格把好公开内容、公开程序、公开时间、公开形式和公开资料规范归档保存等五个关键环节,接受群众监督。三是实行乡镇财政所财务定期审计制度。由局纪检监察室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参加,定期不定期对基层财政所的财务进行检查、审计。第三,加大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财政所干部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占、挪用公款,索取和非法收受他人财物等案件,及时
5 组织力量进行查处,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此外,还要注重研究基层财政所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的特点和规律,切实做好源头治理工作。第四,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为基层财政所干部营造一个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环境。对基层财政所干部依法执行公务不满而故意报复陷害的行为,要坚决查办,为财政所党员干部撑腰做主,做他们的坚强后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在条件允许和群众认可的情况下,可适当提高财政所干部的收入,调动他们干好本职工作的积极性;做好对基层财政所干部的诫勉和奖励工作,对得过且过、政绩平庸和群众威信差的财政所干部,该调整的要调整,该罢免的要罢免,对政绩突出,群众满意度高,遵纪守法的财政所干部,要予以重奖,切实做到奖罚分明,激励他们干事创业,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高校德育教育案例范文第3篇
1. Now it’s time for us to have class.
2. Is that the first bell or the second bell?
3. There goes the bell. Now class begins.
4. Now let me call the roll.
5. Let me check up on you.
6. Is anybody absent today?
7. Everyone is here except Bill.(student on duty)
8. Excuse me for being late, Mr.Smith.(A student)
9. Why is Bill absent?
10. Please come earlier next time.
11. Now let’s begin the new lesson.
12. Please open your books and turn to page 9.
13. Let’s get down to some work.
(2). What to say when announcing the teaching plan
1. We are going to take up a new lesson today.
2. Today we’ll conduct the lesson in this way.
3. To begin with, I want you to look at the dialogue on page 7.
4. Before we take up the new lesson, we are going to review lesson 2.
5. This is the 4th period on lesson 6. In this period we’ll start with the revision of the first part of the text.
6. The aim of this lesson is to teach the use of “some” and “any”.
7. We shall have dictation first.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nunciation and your handwriting.
8. If we have time, we’ll have a short quiz.
9. Where did we stop/leave off last time?
(3). What to say when teaching phonetics
1. Notice how my tongue touches my teeth.
2. This is a front/central/back vowel.
3. Your lips should be spread/loosely spread/rounded.
4. transcribe in phonetic symbols what you have heard.
5. You’d better use the falling tone here.
6.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sentence stress/sense groups/liaisons.
7. Put some feeling into your reading.
8. Your should not pause in the middle of a sense group..
9. You’ve read quite well except for one place
10. You’ve mispronounced the word Now listen to me carefully.
11. Sayafter me.
(4). what to say when teaching new words
1. The word can be used either as a noun or a verb.
2. Can you spell the word “blackboard”?
3. What does the word “” mean?
4. What does the “” stand for in the lesson?
5. What is the implied meaning of the word “” in the context?
6. Don’t confuse the phrase “be used to” with “used to”.
7. Can you distinguish/tel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nd?
8. Can you think of any word to replace it?
9. Please tell me what part of speech the word “”is.
10. And do you know its adjective form?
11. Now remember that the word “sheep” has the same form in the singular as in the plural.
12. The phrase “look out” here has another meaning. It’s a warming which means “be careful”.
13. Please make a sentence with this phrase.
14. Could you give the Chinese equivalent of the phrase?
15. Give a synonym and an antonym for this word.
16. Do you know another English word which means the same thing?
(5). What to say when teaching the text
1. Now the text. The short text is selected/ adapted from a short
story/magazine/novel etc.
2. I shall tell you something about the author’s life.
3. I shall give you the general idea of the text.
4. We’ll read this paragraph first and then explain the difficult sentences.
5. Please analyze the second sentence in paragraph 2.
6. Can you paraphrase this sentence?
7. Can you retell this sentence in a way easy to understand?
8. I think it can be understood from the context.
9. Now I’ll read the text once more. Please listen carefully.
10. Don’t hesitate to ask me, if anything is not clear.
11. What’s the function of the clause introduced by “that” in this complex sentence?
12. These two sentences are the same in form but different in function.
13. What’s your impression of the story?
14. Raise your hand if you can’t follow me.
15. Say something about what you have learned from(about)the hero.
(6). What to say when teaching grammar
1. You should have used the future tense, not the present.
2. The definite article has been left out here.
3. You should not have made such a serious mistake.
4. The predicate verb must agree with its subject in person and number.
5. Let’s not forget the sequence tense.
6. Point out the subject / the predicate / the object / the adverbial, etc.
7. The first letter of a proper noun must be capitalized.
8. what kind of verb is “get” here?
9. It’s a link verb.
10. Do not be confused about the usage of the past tense and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11. Please explain why the order of the sentence is inverted.
12. How does a gerund differ from a present participle?
13. How about changing direct speech to indirect speech?
14. Your sentence is grammatically correct, but idiomatically not. It should be
15. Can you replace the attributive clause with a participle phrase?
(7). What to say when doing oral work
1. Now let’s do the questions and answers on the text in pairs.
2. Listen carefully and see whether his answer is correct.
3. Can you improve on his answer? / Can you make it better?
4. Does anybody share his view?
5. Now look at the pictures on page 34 and try to tell the story in your own words.
6. Well, I’ll ask two students to give us a dialogue on this topic. Who will be the pair to speak?
7. Use your imagination while talking about the pictures.
8. Speak clearly so as to make yourself understood.
9. Now we’ll have discussion. You’re supposed to say something about
10. How do you explain the idea in simple English?
11. Would you like to / will you speak a bit louder?
12. Certainly. / Yes, I will.
13. Please speak a bit louder.
(8). What to say when written exercise
1. Copy them into your exercise books.
2. Write sentences after the given model.
3. Write a short passage using these phrases.
4. what did you put for No.3?
5. See if you can put the verb in the right form.
6. Exchange papers with somebody nearby / your partner.
7. Mark the right / wrong answer with a tick / cross.
8. Give yourself one point for every correct answer.
9. Which of the four choices best completes the sentence?
10. C is the right choice. It fits the sentence idiomatically.
11. Make sure to write them out clearly in your exercise book.
12. Please hand in clear copies.
13. You’ve make good progress. But there is still much room for improvement.
14. You must strive to work harder, otherwise, you won’t be able to catch up with your classmates.
(9). What to say when doing translation and composition work
1. We’ll have translation exercises today.
2. Can you translate it into English / Chinese for me?
3. Translate from Chinese / English into English / Chinese.
4. What’s wrong with this translation?
5. Who can give a better version?
6. Is the translation true to the original?
7. Now let’s talk about how to write good compositions?
8. You must work out an outline before writing.
9. Make a draft first, then copy it into your composition books.
10. Write a composition about 350 words.
11. Write a composition about what you’ve learned from
(10). What to say when teaching handwriting
1. Write it in block letters / in print / in italics / in capital letters / in small letters.
2. Copy these words five times.
3. Write on every other line.
4. Your handwriting is illegible.
5. Write more slowly and carefully. Don’t scribble.
6. Write from memory the English alphabet.
7. We start each new paragraph on a new line.
8. To begin each sentence, we should capitalize the first letter of the first word.
9. Don’t forget to put a full stop at the end of each sentence, or to put a question mark if it is a question.
10. Make sure I can read your handwriting.
11. I can’t make out your handwriting.
12. Leave space between each word. I hope your exercise books will be clean and tidy.
13. I’m afraid you will have to recopy it.
(11). What to say when organizing blackboard activity
1. Go / Come to the blackboard.
2. Take a piece of chalk and write the sentence / word out.
3. Write it next to / above / below that word.
4. Try to keep your handwriting straight / level.
5. Move out of the way so that everyone can see.
6. Can you see anything wrong with sentence 4?
7. Erase the last letter.
8. Would you go and fetch some chalk for me, please?
9. Where is the eraser / sponge / duster?
10. Clean the blackboard, please.
11. Leave the answers on the board. You didn’t do it well this time, did you?
12. No, I didn’t. let me try again.
(12). What to say when organizing role playing
1. Now let’s act out this conversation / little play.
2. Any volunteers? I’d like to act the part of
3. Who would like to be? Come to the front, please.
4. Mr.Wang, you play the role of And the rest of you are audience. Any problems?
5. Who would like to act the scene for us?
6. try to manage without your book, please.
7. Let’s rehearse first.
8. Pretend that you are a teacher.
9. I think we should clap.
(13). What to say when teaching in the sound lab
1. Now, first of all, I’d like you to get familiar with the machines you’re to use.
2. So switch the machine on.
3. Could you plug the recorder in, please?
4. Pull the plug out of the wall. / Unplug the recorder.
5. Check whether your microphone is switched on.
6. Make sure your number counter is at zero.
7. Press your call button if you have any problems.
8. Listen carefully to the instructions.
9. while listening, mark your answer sheet.
10. Hang up your headphones before you leave.
11. Pull down / Roll up the screen.
12. I’m going to show you some slides of English.
13. Adjust the focus, please.
(14). What to say when controlling the classroom
1. Eyes to the front, please.
2. Look at me / the backboard.
3. Pay attention now. / Could I have your attention?
4. May I have your attention, please?
5. Try to concentrate now.
6. Silence / Attention, please.
7. Don’t shout / make any noise.
8. Settle down, all of you.
9. Don’t keep turning around.
10. Stop fidgeting / messing around / playing the fool.
11. Behave yourself.
12. Word in twos / pairs / threes / fours, etc.
13. Form into groups of three, etc.
14. work on your own. / Everybody works individually.
15. No cheating / peeping / whispering.
(15). What to say when giving assignments or dismissing class
1. Now for your homework. Please do Exercises 5 on page 41 in you exercise books.
2. For today’s homework, make sentences out of the words on the blackboard.
3. Learn the text by heart and do the exercises on page 20.
4. Your homework today is to prepare the last two paragraphs for Monday.
5. Finish this off at home.
6. Hand in your exercise books tomorrow.
7. I’m not going to give you any homework this time.
8. We’ll leave off here today.
9. class (is) dismissed.
10. Let’s have a break.
高校德育教育案例范文第4篇
摘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案例教学过程中存在4种主要的教学案例定义,这些定义具有程度不同的合理性,合理的定义应该既考虑到其学术性又考虑到其普及性,既考虑到和其他学科的教学案例的共同性,又考虑到这门课的特殊性,通过逐步发展来不断增进概论课教学案例定义的合理性。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教学案例; 定义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教学中,案例教学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随着这种教学方式的广泛应用,任课教师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课案例教学的理论思考也随之而来。这一思考的逻辑起点是到底什么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案例”,国内同行关于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争论,鉴于此一问题的重要地位,对这一争论进行分析梳理,并进而得出建设性的建议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本文试图在这一问题上做出初步的尝试,以作引玉之砖,求教于诸家。
一、关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案例定义的争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实践必定用到大量的教学案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什么是教学案例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一线工作的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选择、使用一个又一个教学案例,实际上就什么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案例这一问题提供了自己的见解。这些见解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第一,最狭义定义。该定义认为案例分析是用来启发符合解决问题的思考的,认为简单的例子不能称之为教学案例。这类定义的代表人物是北京工业大学钱伟量教授。钱伟量指出:“所谓案例教学,是指通过一组案例(具有典型意义的具体事件)提供高度拟真的情境,让学生尝试在分析具体问题中独立地作出判断和决策,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1]钱伟量指出:“案例教学从根本上是围绕社会主义事业决策能力的培养来展开的,其根本特征是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和思考,在一种高度拟真的情景中体验正确的行动方案决策的过程,领悟其中普遍的道理,并且能够直接运用于解决同类决策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其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决策能力的目的。”①“案例教学的着眼点是解决问题,它不同于着眼于阐释理论的‘举例子’”[2]。与此观点相近,陈晓兰、吴玮也认为案例教学应该具有典型性和启迪性的特点[3]。苑申成认为:“案例教学是指以典型案例为教学平台,以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确立正确价值观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4]。”
第二,宽泛的定义。这类定义认为能够说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理论的例子,都可称之为教学案例。当然,一般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案例。如清华大学的孔祥云教授认为:“案例教学的案例是通过对搜集而来的大量具体事例的筛选和提炼,比简单举例更能具说服力和思想的渗透力,更符合教学要求”。[5]在2008年教育部组织的全国思政课优秀教学案例征集中,收集到千余份教学案例,其中不乏这些说明教学中理论原理的例子。②如东北林业大学刘晓黎提交的教学案例《蓝领专家孔祥瑞——记全国劳动模范孔祥瑞》,哈尔滨商业大学裴桂清提交的教学案例《从数字看西藏变化》,广西财经学院的黄家周提交的教学案例《从流行词语看中国改革开放30年》等。这类案例基本上都是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的理论,加深同学们的认同感。应该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所谓教学案例大都是这些例子。
第三,最为宽泛的定义。这类定义认为凡是能够说明理论,有助于理论说明,有助于学生理解,有助于加深学生的认同和印象的词语、谚语,名人名言,歌词,成语等内容,和上述前面所说的两类例子一样,都可以而且应该被称之为教学案例。在2008年教育部组织的全国思政课优秀教学案例征集中,就收到了大量的这类案例。用的较多的如《邓小平文选》中的“白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毛泽东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胡锦涛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等。
第四,其它定义。最后一种“教学案例”,是把各种材料结合起来,组织起来,编辑起来,形成一个较长的文字材料,用来说明一个问题,解释一个道理,论证一个判断。市场上一些以“教学案例”为名字的书中存在大量这样的案例。如把世界各国人士对毛泽东的评价集合在一起,来论证毛泽东同志的丰功伟绩,把世界各地对中国发展成绩的肯定和赞扬集合在一起来说明中国的发展成就。
二、关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案例定义的思考
上述四种主要的教学案例定义都有其道理,但考虑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实际,考虑到案例教学的规范化、学理化发展的需要,考虑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案例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课其他课程案例教学乃至和其他学科案例教学之间的沟通、交流,上述三种主要定义都不是完美的定义。
第一种定义中,钱伟量充分考虑到教学案例与不同说明性例子之间的区别,充分借鉴了法学、管理学、医学等学科教学案例的特点,创造性地把这些学科中教学案例的特点运用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提出了通过案例教学提升学生运用单一或多个原理来分析解决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启发学生通过把握典型案例中的实践理性而获得直接运用于其他同类事例的决策能力的训练。可以说,这一说法在目前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案例教学中具有开创性。但是,应该考虑到的是,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主干课程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其着眼点主要在于使广大学生通过学习明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主要理论成果及其在中国的革命、改革和建设实践中的重大作用;了解中国当今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重大的、基本的现实国情和发展方略、大政方针,并在此基础上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为日后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奠定基础。这些理论、基本国情和发展方略,要么是客观事实,要么是党中央、国家、政府高层的科学决策,普通大学生日后运用这些理论、这些发展方略、大政方针来解决面临的具体事情、具体问题,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可能面临着理论太宏大,现实太具体的困境,用不上力。这可能是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涉及具体操作的社会学科或自然学科之间在性质上存在差异的重要体现。因此,第一种定义,很严谨,很科学,但在教学过程中的实用性上面临较大的不足。
第二种定义中的教学案例,应该说是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量应用,并且取得较好效果的教学案例。实际上,在作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课题攻关项目子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资源库研发”成果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学案例解析》一书中,大量的案例就属于此类。这类教学案例一般包括较长的案例文本,教学案例中内容来自于发生于某时某地的具体事例,用来说明一个问题、讲清楚一个观点,解说一个原理。这些案例一般而言都经过精心选择,细心准备,能够达到教学目的。但是,虽然我们常说“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并以此来说明教学案例具有的普遍性,说明我们的理论、政策是正确的。但是,个案并不能代表全部,精心选择的个案往往并不是普遍的现实。一个发展战略、大政方针、甚至是具体政策的贯彻落实,直至取得实效,经历了太多的中间环节,每一个涉及者的素质、选择、甚至偶然性因素、个体性因素都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由此可知,一个好的方针政策并不能自动导致每一个老百姓得到应有的实惠,一个并不英明的决策也可能使个别的企业、地区和个人取得较大的实惠。这类教学案例的缺点也是相当明显的,往往经不起相反案例的诘问,结果只能是导致案例退场,数据说话的结果。
第三种定义中,名人名言、谚语、成语、甚至歌词等内容具有直观、给人印象深刻、简单易记、节省时间等特点,可以成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的重要教学手段,发挥独特的教学效果。但首先,这些内容是否是案例,具备不具备一个教学案例的应有特征是应该质疑的。笔者认为,这些内容不应该属于教学案例的范畴,这类教学方式也不应该叫做案例教学。当然,我们并没有否认这些教学方式的效果。其次,这些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要和其他教学手段同时使用,或加以必要的解释和限定。因为这些名人名言、谚语、成语、歌词等内容并不必然具备真理的特性,不应该在大学课堂中直接作为真理来论证教学内容中的理论和原理。活泼有余、根基不稳是这些内容应用到教学中的生动写照。
最后一种被一些人称为“教学案例”的教学材料,这些材料通过把各种相关性的资料、数据、言语结合在一起,通过分析、说明来证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的观点、原理和方针、政策的科学性。这些材料一般篇幅较长,涉及到的资料包含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领域、不同人物等因素,往往为了达到用于教学的目的,还需要通过分析、说明性的文字把这些资料串起来,作为“教学案例”来应用。关于这些“案例”是否属于教学案例,应用这些“教学案例”的教学是否属于案例教学,存在一定的争议。笔者认为,教学案例应该是一个“案例”,这些材料中的不同资料在逻辑上不属于一个“案例”,把它们集合在一起,也不能称之为“一个案例”。考虑到案例教学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手段,此外还存在着诸如:事实讲述、理论解释、逻辑论证、资料展示等不同的教学手段,而被一些人称之为“教学案例”的这种材料中包含着大量的甚至主要是这些教学手段,因此,不主张把这些材料划到教学案例中去,当然,我们没有否认这些材料的教学效果,更没有否认这些材料组织者的有价值的努力。
三、关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案例定义的若干建议
在确定什么样的材料可以称之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案例之前,应该首先明确确定这门课教学案例的若干原则,在此基础上再确定如何定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教学案例。
首先,应该考虑到学术性、与其他学科教学案例的共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程的教学案例应该符合教学案例的一般特征,应该具有其他学科教学案例的共性。钱伟量在2009年北京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会年会上指出:正如法学案例教学的目的主要不是帮助学生把握法律条文,而是直接运用于其他相关法案的判决。典型判案的作用就在于可以直接迁移,运用于更广泛的实践中。同样,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主要功能也不是对理论的解释,而是启发学生通过把握典型案例中的实践理性而获得直接运用于其他同类事例的决策能力的训练。考虑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特点,如果把钱伟量话语中“启发学生通过把握典型案例中的实践理性而获得直接运用于其他同类事例的决策能力的训练”,修改成“启发学生通过把握典型案例中的实践理性而获得直接运用于其他同类事例的理解、分析和思考能力的训练”可能更为合适。
其次,应该考虑到广大教师的应用习惯。钱伟量的观点不能说不科学,不能说不严谨,但和广大一线任课教师的习惯称法有些出入。广大教师一般把用于说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的观点、理论、方针、政策,并且在课堂上讲授增进学生理解、接受的例子都称之为教学案例。如果严格按照钱伟量的观点,将导致大多数任课教师不懂、甚至几乎没有用过案例教学的情况。在教育部大力提倡案例教学的今天,这样的推论将不利于这门课程案例教学的推进。
再次,虽然《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有比较长的历史渊源(从历史上的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开始算起),但明确提出把案例教学作为重要的提升教学水平的抓手是最近两年的事情;虽然广大教师使用案例教学这一教学方式的时间比较长,但从学术角度认真研究这一教学方法的时间不长。因此,应该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案例教学建设的长期性考虑进去,明确逐步强化这门课程案例教学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学术性的方针。
综合上述三点,根据学术性与可接受性相统一的原则,强调不同学科教学案例的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原则,强调《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案例定义的明确性和发展性相统一的原则来确定该门课程教学案例的定义范围。
立足于上述原则,本文拟提出笔者关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案例的定义,作为供专家同仁参考的一个建议。这个定义是:能够说明、证明这门课程所涉及到的理论、原理、观点以及制度、方针、政策科学性和理性,增进学生对这门课程内容的认可、接受和理解的例子,特别是能启发学生获得直接运用于其他同类事例的理解、分析和思考能力的训练的例子。从外延上讲,主要包括能启发学生获得直接运用于其他同类事例的决策能力的训练的案例,能够说明、证明这门课程所涉及到的理论、原理、观点以及制度、方针、政策科学性和理性,增进学生对这门课程内容的认可、接受和理解的例子。
注释
①在2010年1月举行的北京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会年会上,钱教授通过PPT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笔者进行了交流。这段引文来自钱教授的PPT课件。
②笔者有幸参加了这次会议,并在会后和全国各地的概论课教师通过电子信箱分享了大量的优秀案例,文中提到的大多数案例来自这次会议后的交流。
参考文献
[1][2]钱伟量,王志芳.邓小平理论的特征和高校邓小平理论课的案例教学[J].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7,9.
[3]陈晓兰,吴玮.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主体的案例教学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3):83.
[4]苑申成.思政课案例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评论,2009(2):87.
[5]孔祥云.“邓小平理论概论”课引入案例教学的初步尝试与体会[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1(5):58.
[责任编辑:庞达]
高校德育教育案例范文第5篇
摘 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首选的教学手段,案例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发挥出案例教学的最大优势,应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五个教学环节中充分做到“得当”、“精当”、“适当”、“恰当”、“妥当”,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内容更易于为学生接受,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取得最佳的效果。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五当
长期教学活动经验表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案例教学中,只有在“内容选择”、“案例选编”、“课堂讨论”、“总结提升”、“教学反思”这五个方面分别做到“得当”、“精当”、“适当”、“恰当”、“妥当”,才能够真正发挥出案例教学的优势,最终收到良好的教学预期效果。
一、内容选择要“得当”
所谓“得当”,就是选择适合的教材内容,以案例教学的形式讲授。在概论课第一章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采用案例教学的形式进行讲授,有以下四个原因:
首先,本部分内容反映的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最新成果,分析了当今中国现实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解惑了当今中国所面临的诸多困难,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而案例教学就要选择与本章内容具有切合性、针对性的现实案例,以当今中国典型的人与事为构件,面对现实、针对问题直接呈现,体现出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部分内容中理论丰富,采用案例教学法,运用具有时代特征、内容鲜活、现实针对性的典型案例,能够把枯燥的理论转换为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易于学生接受的知识,这也体现了从具体到一般,从具象到抽象,从案例到理论的自然衔接。
再次,采用案例教学法,选取恰当的教学案例,通过具体的比如“奥博”、“高铁”这些简洁且同学们熟知的案例,将深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一理论和当今中国的现实紧密结合,让学生轻松感受到本章理论的亲切性,缩小理论和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化,理论也会不断发展。案例作为实践对理论的反映,在灵活的讨论教学中,师生往往能碰撞出理论之外的思想火花,而本部分内容具有开放探索的魅力,恰好成为本课选择案例教学的理由。
因此选择这一部分的内容进行案例教学符合“得当”的要求。
二、案例选编要“精当”
所谓“精当”,意为精确恰当,就是指根据具体章节的教学要求、内容构成、逻辑结构对案例进行必要的取舍,使呈现出的案例精确地指向教学内容,而不是冗长散乱甚至与教学内容毫无联系的一段段新闻或故事。选择教学所使用的案例是案例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的合适与否决定了整个案例教学的成败。
以概论课第一章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例,本章节的主旨是展示中国发展的伟大成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开创的本质,针对这一教学目的,所选择的案例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宏观。案例应选择时间跨度大、空间广度阔的宏观题材,以适应本章内容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纵贯历程和横盖全国的特点。案例题材应是主导全局、影响广泛的事件人物题材。案例选择应当能够展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侧面,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侧面。
二是客观。要避免理论性和说服性的文字,首先应注意案例与案例点评的区别,案例应注重真实和生动;案例点评应注重议论与思考。可以选择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的看法的罗列,也可以选择对于中国特色道路所取得巨大成就和影响的罗列。
三是近观。案例要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热点,要近距离观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尤其是当代中国历史性的巨变、社会各领域的改变以及正进行的瞬变,并包含对未来图景的前瞻。
四是旁观。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可以选择国外或海外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物和理论的述评,包括对当今中国领导人的述评;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运动与现象的品评;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实际尤其是变化的点评。要注意的是,仅对这些观点进行罗列,不涉及对这些观点的评价。
三、课堂讨论要“适当”
所谓适当,就是要把握好课堂讨论的尺度,讨论的广度要合适,不可过分。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案例教学的生命力所在。学生们各式各样的观点在这个阶段中迸发出来,而教师的作用是保证学生讨论的内容符合课程的教学目的。
在案例讨论中,首先请在案例准备环节中做主要发言人的学生谈自己的认识。接下来让学生分组讨论,集中意见,让个别学生做主题发言,对所讨论问题进行深入认识,并要提前预见有些学生会提出当前中国道路中面临的种种问题与挑战,捕捉学生的亮点,消解学生的误点,形成精彩的课堂。对于在讨论中产生的疑惑和问题,某些问题老师可不给结论,让学生在探索争论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还可以适时将学生的关注点引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上。
对于概论课第一章第一节的案例讨论而言,学生是讨论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去探讨案例中复杂的、深层次的、有争议性的问题。通过学生的互动和参与,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如何思考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本章节讨论的重点在“中国奇迹”的气势与思考上。在讨论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可能对案例有不同的见解,要允许学生中有不同的声音出现,但是授课教师要控制好课堂讨论的整体方向,不能使讨论内容走向偏激。
四、总结提升要“恰当”
所谓“恰当”,就是指总结提升要合适,要做到恰到好处。优秀的总结提升能够结合前一环节的课堂讨论,通过对案例的深入理解将所要教授的课程内容逐渐引出。
以概论课第一章的案例教学为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会达到事半功倍之功效。在案例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哲学的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来看待问题。中国奇迹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故而如何认识和看待中国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是一个重要的维度。
首先,应全面地看。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好不好、有没有优势,应该看全局、看整体、看本质,而不是只看到局部、只盯着一些枝节,防止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否具有优势,关键要看它是不是总体上符合我国基本国情,是不是有利于维护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不是从根本上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其次,应具体地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由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具体制度、体制、机制组成的,大到国家的基本制度和政策法律,小到一个领域、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规章。制度优势也不是抽象的、空洞的,而是通过各个具体方面的制度、体制、机制的优越性表现出来的,它实实在在地体现于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每个人都能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当然,在某些具体方面、具体环节上还有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对此也应该具体分析,而不能因此一概否定整个制度的优势。
最后,应发展地看。任何制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有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资本主义制度几百年的历史来讲,时间还很短。同时,中国社会是发展的、前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是发展的、前进的,需要通过改革来不断完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各方面的制度将越来越完善,优越性也将愈加显现出来。
通过这样的总结提升,可以将案例和教学目标很好地结合起来,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反思要“妥当”
所谓“妥当”,意为稳妥贴切,要针对案例教学进行具体的反思。教学反思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对案例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不足进行改进,从而提高案例教学质量。教学反思是对本节课所讲授内容、学生们存在的疑惑以及案例教学效果的反思,而不是对课程整体的反思。如果教学反思不是紧紧围绕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而将未曾讲授的内容也一并涵盖进来,那么就无法达成教学反思的根本目的。因此,在案例教学中必须要“妥当”地进行教学反思。
概论课第一章的案例教学总体是比较成功的,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而在这次案例教学的教学反思中,主要总结了四点经验和不足:
一是本次案例教学比较成功关键在于选择了恰当的案例,而缺憾便是“中国奇迹”的选材,有待拓宽至政治、文化、社会领域,增加新的题材,更全面地展现“中国奇迹”的魅力。
二是本次案例教学比较成功前提是课前准备。在案例教学前,教师把有关本次上课内容的电子文档发给学生,并要求学生通过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介,了解“中国奇迹”,强调所有同学都要参与课堂分组讨论,并明确具体的发言同学,形成课前准备动力,为案例教学的成功奠定基础,达到本案例教学预接受的目的。
三是本次案例教学比较成功根本在讨论深入。在案例准备环节,学生发言,谈自己的认识,然后分组讨论,集中意见,让个别学生做主题发言,在深入讨论中提出当前中国道路中面临的种种问题与挑战,最后由老师进行解惑。
四是本次案例教学比较成功靠精辟剖析提升。通过本章所选案例,学生可以较全面地、具体地、发展地认识、分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实践,清晰地认识和看待“中国奇迹”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明确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通过学生自觉的剖析和教师画龙点睛的精辟提升,进一步凸显了案例教学的效果。
在分析提升过程中,还需借助人文社会科学的诸多分析方法,甚至自然科学的分析方法,如中外比较法、历史文献法、计量统计法等,结合本章所选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升对本部分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使本部分的案例教学再添风采。
由此可见,本章节案例教学后的反思,总结了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并认为将这些成功之处继续坚持和发扬是根本。同时,教学反思是针对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的反思,是对最佳教学手段的反思,并没有涉及本次案例教学之外的内容,是十分妥当的。只有这样妥当的教学反思才能使得下一次的案例教学更加成功。
综上所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教师只要做到了这“五当”,就一定能够使案例教学体现出它的优势,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高校德育教育案例范文第6篇
摘 要:提高学生司法实践能力已成为现代法学教学者的共识。与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法学教育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因此,在现代法学教学过程中被广泛使用。现对案例教学法的方法、案例选取原则进行总结,分析这种方法在法学本科教学中的实际意义,并提出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法学教育;司法实践
案例教学法是将案例讨论的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于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解决相关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最初于19世纪70年代由哈佛大学法学院的朗德意在教学中运用,20世纪初被用于哈佛商学院的管理教学过程中,且效果明显,其后便被广泛用于各类实践性教学中。我国法学教育过程中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则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案例教学法已经成为我国法学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2011年,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员会在《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里提到要“强化学生法律实务技能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法学与其他学科知识方法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促进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深度衔接。”由此可见,法学教育中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强。在此背景下,探讨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极具现实意义。
一、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功能
1.案例教学具有生动性,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我国传统的法学教学模式是重理论而轻实践。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是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和逻辑性,但不利于对法学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易造成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不高的后果,与现代法学专业培养目标相背离。
案例教学法抛弃了呆板的对于法条和理论知识的讲解,换之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辩证分析,更具生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通过亲自对案件材料的分析、整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归纳,对发言稿件的总结、修改,学生主动地学习了相关知识,而且理解更深刻,分析更透彻。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更高。
2.案例教学理论性强,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案例教学法是在理论基础上的案例教学。其具有“目标明确、理论性强”的特点,即每一个案例教学的进行均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而教学目的归根仍是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分析、归纳知识点,最终掌握案件背后的法学理论与法律规定。教学目标更容易完成。
3.案例具有高度真实性,有助于增强的学生实践能力
现代法学教育更加强调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但因为高校现有条件有限,学生亲自参与法务工作的机会很少。这不得不说是现代法学教育中的遗憾。但是,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遗憾。
案例教学过程中的案例,既包括教师为了讲解某一法律制度而设计的普通教学案例,也包括实践中真实发生的案件,即司法案例。这些案例均具有高度真实性的特点。尤其是司法案例,来源于生活,取材于实践,真实性与客观性极强。这些案例的应用,能使学生直接面对司法实践中可能存在的种种问题,更深刻地体会“應然”与“实然”之间的差别。对学生而言,运用现有法律规定,解决法律纠纷的过程,就是一个体会实际工作过程的途径。这种一次次的面对现实问题,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训练,就是一次次提高的过程。因此,案例教学的运用,确实有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增强。
二、案例教学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方式
案例教学法在具体授课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途径进行。
1.课堂讲授法
课堂讲授法是指在课堂上,教师将案情与法学理论相结合,进行分析与讲解的方法。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分为两个步骤:
(1)介绍案情,包括案件的时间、地点、主体、行为,以及最后处理的结果等内容,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案件基本情况,并且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2)讲解理论知识,即解释相关理论知识或法律规定,使学生明白解决纠纷的依据。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多种手段予以辅助教学。例如,可以采用讨论法,即教师介绍案情并提出问题后,并不直接说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讨论,甚至辩论,并在讨论中找到答案。
(3)老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与讲解。另外,还可以使用直接讲授法,即教师将案情介绍完后,再亲自予以分析和讲解,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案情比较简单的案例。
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与网络教学资源,例如:观看《中国法庭》等节目,从而帮助学生对案情了解更直观,教学效果更明显;也可以鼓励学生亲自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资料,拓展视野。
2.模拟法庭教学法
模拟法庭教学法就是以法庭审理为原型,让学生亲自经历一次案件审理过程的教学方法。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学生要亲自扮演不同的角色,从当事人到代理人,从法官到检察官……不仅如此,学生还要根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来搜集证据、起草法律文书、起诉、阅卷、立案、辩论、合议、作出判决……这种教学法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基础知识,更能帮助他们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形成法律思维方式和运用法言法语的习惯。因此,这种方法用的比较普遍。
3.法务部门实习教学法
这种方法是指让学生定期到法务部门进行实习,参与这些机构的日常法务工作,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法。笔者所在的院系即常年组织法学专业本科生到省高检、省高法、律师事务所、派出所等部门进行实习。实习期间,有教师专门负责学生的管理、指导与答疑工作。实习结束后,每名学生均要撰写实习报告。还有些学生将实习期间接触到的实践中的问题作为毕业论文选题进行研究,效果很好。
4.诊所式教学法
诊所式教学法源于美国,是一种仿效现代医科专业培养医生的方式,设立法律诊所进行法学教学的方法,即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亲自参与真实案件办理过程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的特色就是学生直接参与法律实务工作,与当事人接触,向其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或担任律师工作,参与诉讼过程。其间,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对学生的诉讼活动进行指导和总结。教师与学生在此期间形成的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
三、案例选取原则
如前所述,案例教学法源于英美法系国家的“判例式”教学,其核心内容便是利用案例进行教学,即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归纳出理论知识。一个好的案例,应当能够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够涵盖相关理论问题,能够为实现教学目的而服务。可以说,案例选取的合适与否决定着案例教学的“成败”。一般来说,选取案例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典型性原则
典型性是指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涵盖众多知识点,体现理论知识体系,帮助实现教学目标。典型案例的使用,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提高综合分析能力水平。这些案例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亲自设计出来的。笔者在讲授《行政法学》课程时,曾经将行政赔偿申请人的资格、行政赔偿被申请人范围、行政赔偿的范围、行政复议申请时限、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等内容组织在一起,设计成一个很具典型性的案例,且教学效果很好。
2.难易适中原则
教师在选择和设计案例时,应该注意案例须难易适中,要兼顾学生现有的理论水平和对社会问题的认识程度。难易适中的案例教学,既能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又符合学生现有的理论水平,不至于让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太容易或太难都与进行案例教学的初衷相违背。
3.时效性原则
时效性原则是指案例所适用的法律规定未失去法律效力,即案例是新近发生的。案例的使用就是为了运用具体法律规定解决相关理论问题,因此,案例必须客观、准确、与现有法律制度密切相关。只有这样,结论才能使学生信服,案例教学才有意义。当然,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讲解法律制度的发展历程而选取旧法律环境下的案例并不与此原则相违背。
四、案例教学过程的组织设计
1.教师要调控整个案例教学过程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和分析。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积极主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完全听之任之。相反,教师要调整和控制整个教学过程,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讨论氛围。
首先,在安排案例时,教师要予以甄选、提供适合的案例。其次,学生思考时,教师要予以适当的启发。讨论时,教师则要控制讨论的速度、方向、并要调节课堂气氛。当學生有相反的意见时,要予以鼓励,让不同的想法得到充分交流。最终使学生的讨论和分析沿着教师设计的方向进行,并找到正确答案。
2.案例教学可以辅以各种教学方法、手段
案例教学可以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用PPT进行讲解,也可以直接播放各种视频资料,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案情。另外,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总之,只要能达到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的思考和时间能力,各种教学方法均可使用。
3.案例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及时总结、评析,必要时可以进行考核
教师的分析与总结是案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总结时,教师对学生精彩的发言要表扬,对能提出不同见解的学生要肯定。同时,教师还要结合学生的思路以及讨论的焦点问题进行分析,说明案例背后蕴含的理论知识以及相关法律规定,最终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
而且,教师还可以根据讨论的情况进行必要的考核。考核时,既可以是选择题,也可以是分析相近的案例习题,或是书写相关读书笔记、法律文书。不管考核的方式如何,其最终目的都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使教师及时掌握教学效果并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予以完善。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它与传统法学教育中重视理论、主要采取单向讲授的方法不同,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双向交流,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在现代法学教育过程中,这种教学方法也应得到教育界和法学界更多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郭英杰.“案·法·理”三结合教学法的实践总结.山西教育:教学,2012(1).
[2]章志远.法科生行政法案例教学模式之研究.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3).
[3]马林东,阮敏尔.“诊所式”法律教育实践性研究:以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法律诊所为例.青年与社会,2012(2).
[4]李昌玉,张慧.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案例教学中的运用.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
(作者单位 太原师范学院法律系)
编辑 代敏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