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概念实践范文
来源:火烈鸟
作者:开心麻花
2025-10-16
1

概念实践范文(精选12篇)

概念实践 第1篇

(1)源于实际经验。学生在对概念的认知过程中,存在大量的生活习得以及家庭教育的影响。这些在课堂教学之前就已经在孩子头脑中形成的认知,即所谓“前概念”。如在入学前不少孩子就已经能认识钟表,认识几点几分,有了一定的时间概念;能认识长方形、三角形、圆这些基本形状,有了一定的平面图形概念。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概念是不需要严格界定的,孩子认识到的大多是一些实例而不是经过抽象、概括形成的科学概念,因此学生头脑中的一些前概念是不精确甚至是错误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概念进行描述和定义。

(2)源于直接告知。教师将前概念加以明确、修正,或者是直接告知,从而得出具有科学性的数学概念。在这里,教师很好地扮演了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让学生明确了“是什么?”“叫什么?”。从数学知识的整体性来看,任何概念、规则都不是凭空出现,都有着其自身的源起、生长;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斩头去尾烧中端”式的做法也不利于知识体系的形成。因此,概念教学也应具有思辨性和探究性,概念的呈现不应是直接告知,应重视对知识的源起、演变的探寻。即不仅关注“是什么?”“叫什么?”,还要关注“为什么?”“怎么来?”“哪里去?”。

以此为关注点的概念教学,需要教师引领学生进行概念的回溯和展望,从而改变“直接告知”的教学方式。在引领学生探寻“你从哪里来?”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进行了以下一些思考与实践。

一、望文生义,回溯概念源起

教学片段:“认识分数”。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认识了哪些数?(板书:数)能报出一些数吗?(生:1、2、0)师:想一想,数是怎么来的?(生有些疑惑不解,不知如何回答)答案其实就在这个字里。(指着板书的“数”)

生:(若有所悟)数(shù)是数(shǔ)出来的。师:很早的时候,人们将自然界的事物,一个一个数出来,这样的数也叫作自然数。今天咱们来认识分数。(板书:分数)分数是怎么来的?生:(异口同声)分数是分出来的。师:那咱们认识分数,就从分一分开始。

从疑惑不解到若有所悟直至异口同声,学生在反思、猜测,一旦发现文字中的秘密,便有了无师自通的能力。引领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去寻找概念的意义,以期学生能用反思的眼光看待知识,追溯知识从何而来;尝试用一种历史学家的眼光看待数学,了解数学的发展演进。就像要认识一位新朋友,认识一件新事物,往往可以从了解其名字开始,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语言文字的影响。强调望文而生义,当然也不能被文字所局限,一味地试图从字面揭示概念的意义。对于以上几则实例,同样应该强调的是:数不都是数出来的,小数也不是指小的数,分数也不仅仅具有平均分的含义。

二、创设冲突,促进概念生长

数学概念是不断丰富、生长的,对于现有知识体系的不满,产生对其进行改造的需要。在教学时也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让学生产生学习新概念的需要,这就需要教师创设出合理的问题情境,造成认知上的冲突,进而自然地引入新的概念。

教学片段:“认识毫米’和分米’”。

出示:长度为非整厘米数的物体以及一把只能量出整厘米数长度的尺子。

师:能用这把尺子量出物体长度是多少?生:比5厘米长一些,大约是5厘米。师:到底比5厘米长多少?怎么可以准确地量出长度是多少?

在这里,面对那多出的一小段到底有多长,学生自然想到了可以将1厘米的大格再分成一些小格。教师也不直接告知分成10小格,每一小格就是1毫米,而是进一步追问:将一大格分成几小格合适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往往能感觉到可以分成10小格。

师:分出了更小的格子,要知道到底是多长,你还需要知道什么?生:一小格是多长。师:拿出自己的学生尺看看,是不是一样?人们规定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这是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通过创设新的测量长度的问题并让学生尝试解决的过程,引出了“毫米”的概念,使学生在构建新概念的过程中感受到新的长度单位是源于实际测量的需要,并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感受到十进制的普遍存在。对于“分米”和“毫米”的教学,是从“厘米”出发,经过“分”与“统”引申出新的概念。

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探析 第2篇

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探析

本文主要从哲学史的角度,结合马克思文本著作中的有关论述,深入探讨实践概念的`本质,明确实践既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现实世界的活动,又是人类的深刻的自我改造的活动.

作 者:陈伟平 作者单位: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800 刊 名: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DONG COMMUNICATION POLYTECHNIC 年,卷(期): 3(4) 分类号:B023 关键词:马克思   实践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实践与思考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而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中最基础的知识,对它的理解和掌握关系到学生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要掌握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既依赖于他们的数学认知结构状况,又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措施。我认为:有效的概念教学应将概念的逻辑联系与学习者认知水平有机结合起来,制定或选择恰当、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概念的引入

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人手,充分运用实物、教具、图表等直观教具,以及动手操作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正确、完整、丰富的表象,把“纯粹”的数学知识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熟悉的、具体的材料相联系,这样就有利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索新知的欲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在以往概念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的,前一个概念是后一个概念的基础和推理依据,旧概念铺垫不好,就会影响新概念的建立,有些概念不便于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而通过计算才能揭示数与形的本质属性。

比如在对“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主要要说明“谁”的几分之几,为了说明这一点,可出示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图形,折出它们的二分之一,让学生明白虽然都是二分之一,却表示不同的大小,所以一定要说明“谁”的二分之一。运用这个简单的例子可以让学生对分数这个概念更加了解,从而更好地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二、概念的形成与巩固

一个数学概念建立后,需要对其本质进行剖析,也就是说要对该概念的本质属性再——从定义中分离出来加以说明,把握共知要素。对概念中的关键词语要着重讲解,对概念的名称、符号要交代清楚,也就是说要对概念描述的语言做到准确把握。数学中的一些概念是相互联系的,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划清了异同界线,才能建立明确的概念。而对这类概念,应用对比的方法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区别。使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和牢固记忆学过的概念。概念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学生理解概念的过程即是对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把握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变式的运用,可以使要领的本质属性更加突出,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教学中主要是通过练习来达到巩固概念的目的的。练习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但在练习时必须明确每项练习的目的,使每项练习都突出重点,充分体现练习的意图,做到有的放矢,使练习真正有助于学生理解新学概念,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就像在学习了“加法和减法的关系”这一节后,我会让学生做一些练习,是刚学完新课之后的单项的、带有模仿性的练习,这些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

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习题,让他们用最快的速度将空白处填好并要保证准确率。很简单就是对“加数+加数=和,和一加数=加数”这两个的公式的套用,课堂上单纯地对概念的讲解也许同学们都能听明白,可是要更好地运用概念来解题就离不开做练习了。

三、概念的迁移与发展

这包括两方面的要求。第一方面,要加强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的教学。所谓最基本的概念,就是在知识与技能的网络中,那些带有关键性的、普遍性的和适用性强的概念。如,加法的概念、比多比少的意义、差的概念、乘法的意义、比的意义、倍的概念等等,越是最基本的概念,它所反映事物的联系就越广泛、越深刻。抓住这些最基本概念的教学,能使知识产生广泛迁移,使学生学习起来容易理解,同时也有利于记忆。第二方面,小学数学中许多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对一些相关联的概念进行对比,归类,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抓住这些联系就可以使知识脉络更清晰,知识结构更完整。掌握了这些联系,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见特殊,便可实现相关知识的有机统一。每一个概念都有一定的外延和内涵,概念的外延就是适合这个概念的一切对象的范围;而内涵就是这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本质属性的总和。概念教学中,在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基础上,教师要精心地设计各种类型的题目,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方法,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这一章的教学,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因数和倍数的理解,我设计了不同类型的题目,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方法,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填空:

10以内的偶数有(

)。

20以内5的倍数的有(

),最小的质数是(

),最小的合数是(

)。

18的因数有(

)。

2.判断:

(1)8和9是互质数。

(2)整数可以分成质数和合数两部分。

(5)6÷1.2=5是整除。

(4)1O和15是互质数,所以他们没有最大公约数。

5.选择:

(1)4和6的最大公约数是()。

A、4

B、6

C、2

(2)把6分解质因数是()。

A、6=1×2×5

B、2×5

C、6=2×3

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第4篇

关键词:概念教学,掌握概念,教学实践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对生命基本现象的理解。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概念,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科学的方法,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我们要以概念为中心来展开教学,选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概念教学,达成预期目标呢?下面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经验。

一、对比法掌握概念

对比法就是把一些相近或关系密切的基本概念,从几个方面进行逐项的对比,从中找出异同点,以便明确其本质特征。例如,学生对“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很容易混淆,往往弄错,在讲课时,把这两个概念放在一起,并加以比较: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其所有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都是相同或相似的;而细胞分化并没有细胞数目的增多,而是使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都发生变化,形成各种组织。通过对比,使概念更清晰,更能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

二、实验法掌握概念

有的概念较为抽象,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就能领悟到知识形成过程中蕴含的思想方法。例如,在“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这节课中的重要概念为“蒸腾作用”,我在课堂教学中,提前让兴趣小组学生准备好实验:取一盆天竺葵,选两枝相近的枝条,一枝将叶片去掉,另一枝保留叶片,分别用塑料袋罩住并扎紧。放在阳光下照射两小时,观察塑料袋上水珠的多少,得出结论,并构建概念“水分以气体的形式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植物的蒸腾作用”。在此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但生成了新的概念,而且体验科学概念生成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概念。

三、联系生活,理解概念

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理解概念。如设计问题:为什么人们常常春季植树造林?移栽大的植物为什么要去掉一部分枝叶?让学生理解并巩固“蒸腾作用”的概念。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第5篇

摘 要:化学概念在每节课都要会涉及到,化学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各事物反应形式和变化关系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理论体系性。学生对化学知识深入的学习,能真正地掌握住化学知识的精髓,必须从对化学概念深刻的理解,牢固而准确地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开始。只有这样才能对化学变化中的物质和规律有清晰的认识,进而实现在实际生活中对化学概念进行应用。准确到位、多角度剖析概念内涵和外延;利用语言的准确性,精准捕捉概念易混靶向点;让概念爬上实验的楼梯,演绎解析概念本质;用直观法突破概念教学重点,让难点层层剥落。

关键词:化学概念 教学 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5(c)-0172-02

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学生化学概念掌握不到位会对化学知识的精准把握产生阻力。学生解题出错,多是在化学概念的精准把握与灵活地运用上。如何让化学概念课不流于形式化,需要教师在化学概念课的学习中,厘清重难点,有针对性地突破。关于初三化学概念课的教学反刍

1.1 初三化学教材中的基本概念是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如果基本的概念没有掌握住的话,那么对后面知识的学习就会产生很大的牵绊,学习就会受阻。可见,学生基本概念的牢固掌握,是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方法突破化学概念重难点的教学,帮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和牢固的掌握,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地尝试,势在必行!然而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化学概念的强调,教材概念语言组织不够严密。在概念教学中,对于重要的概念必须反复强调,对比总结。

1.2 初三学生对化学术语掌握不熟练,懒于探究区别近似概念

对于初次接触化学知识的学生来说,普遍存在化学概念抽象难懂的感觉,尤其是化学概念中存在一些描述性材料,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就对化学概念的学习产生畏惧,误认为化学是一门需要死记硬背的理科。但由于一些化学概念的抽象性,学生掌握起来确实有一定难度,尤其是词意相近实质不同的概念,不能正确地把握运用。初中化学概念课教学现状

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是培养化学能力的前提。对于化学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忽视了学生自己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概念文字的严谨性和科学性,那么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就普遍欠缺那种一丝不苟的冶学态度,更缺乏严谨的科学研究的习惯。目前,由于初三课程内容多,时间紧张,对于概念多数师生在挖掘深度上欠缺。通过概念“打眼点”,去把握概念的精髓还是缺乏力度的。

2.1 课堂上概念教学剖析方法欠妥

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在课上,对于概念突破方法选择的不适当,造成对概念教学剖析不深入。初中生能对周围的事物形成初步的认识,对自然科学方面高度概括的概念性理论知识,已经能够更系统地归纳,较严密地接受科学概念观念。他们对实验性操作的内容更感兴趣,但是,也要注意不能喧宾夺主。概念教学是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学内容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概念教学实施时应当充当结合初中学生学习的特点进行,不能进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应该进行行之有效的启发式教学。

2.2 实践中概念教学未做到“以生为本”

初三课程学习的内容与深度,随课程总数增加而增多,但都突出了能力的培养。初中学生必须善于对知识的自己积累。老师在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思维方法、思维能力与化学知识内容掌握的准确性上大力培养。培养学生掌握大量的概念原理与公式的基础上能对知识进行实际的简单的应用。大多数学生的依赖性较强,遇到难于理解的概念,存在机械掌握一一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要重复记忆就能够轻松应付。但是时间长了学生也就对化学失去了兴趣,对于概念也就产生了厌烦,不愿、不能准确的记忆和运用。

2.3 僵化的概念教学造成学生不能融会贯通

初中生独立学习能力尤其重要。但教师普遍存在让学生对概念死记硬背的现象,对概念学习中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关注不够。以至于学生脱离开课堂遇到问题不能举一反三,不能融会贯通。

初三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一定的加强,但不能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多数的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应有的耐心与定力,不能把握住自己。老师关注不够就会把精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偏离概念知识的学习,严重影响化学概念的掌握。需要加大力度克服学生依赖性与被动性,培养初三学生的自觉性,明确学习目标,能够主动地深入学习。厘清化学概念教学重点,靶向难点突破

初中化学概念共有200来个,这些概念可以分为几大类,对于这些概念的教学的重难点就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将易混的概念区分开,牢记并能做到灵活运用。对重难点的突破,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概念进行分类。对不同的概念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初中化学课概念时,对概念课重难点突破的教学方式,需要 因“概念”而异。

3.1 准确到位、多角度剖析概念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形成,多数是从大量的同类事物具体例证中概括发现的某事物的共性的过程。教师对化学概念的讲解时,需要在对概念深刻含义的理解上,分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每个化学概念都有各自的关键词,教师需要对化学概念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找到概念中的关键词,便于学生准确而深刻的理解化学概念。概念教学准确到位才能深入到化学概念的实质,多角度展开分析,有利于学生读透抓住化学概念的精要。

对化学概念的理解需要全面,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灵活地运用,才能将化学概念真正地掌握住。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抓住关键词帮助学生剖析、理解化学概念的本质,领会化学概念的本质内涵。如,酸碱指示剂的概念,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无色酚酞、紫色石蕊溶液分别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稀硫酸中所产生的不同颜色,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得出概念。实验中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技巧,形成概念。如概念“催化剂”学生在理解“改变”一词时,存在片面性,理解为只有加快。笔者在突破这一概念中的两个词“改变”和“不变”,帮学生深入揭示关键词―― 不仅包括加快,还包括减慢;其中的“不变”,不仅包括质量的不变,也包括化学性质的不变。笔者让学生实验一组,做二氧化锰对氯酸钾分解加快速率实验;实验二组,做负催化剂减慢速率的实验演示;实验三组,将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残留固体进行溶解、过滤并烘干二氧化锰,让学生彻底理解“改变”和“不变”两个词意。氧化反应概念中的“氧”,学生误解为氧气,笔者在教学中,对概念中的氧,帮学生分析不仅仅局限于氧气,还包括含氧化合物中氧。在化学概念的教学中,笔者对概念进行多方法剖析,有效地帮助学生准确靶向概念含义实质,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3.2 利用语言的准确性,精准捕捉概念易混靶向点

初中化学教材中,涉及到的概念有的比较相近,容易造成学生因不能准确的比较而造成混淆。对于这些易混淆的概念,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认真的比较,慧眼区分,找出概念之间的联系,准确捕捉到语言表达上的易混点。如,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在学习这一课时,有两个易混的概念就是“氧化物”和“含氧的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应强调两点:第一,必须是两种元素组成;第二,其中一种必须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才叫氧化物。像氯酸钾(KCIO3,)虽然含有氧元素但不属于氧化物。因为它是由钾、氯、氧三种元素组成。在“氧化物”的概念上,有些同学会误解为“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就是氧化物?”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笔者为了突破概念重难点,让学生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直接给出氧化物的定义并分析:“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为了绕过学生能够准确捕捉到概念之间的易混点,笔者趁机提出问题:“是不是含氧元素的化合物就叫做氧化物?”,为学生留白比较“氧化物”和“含氧化合物”两者之间的异同。共同点:(1)都含有氧元素,都是化合物。(2)氧化物:有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注意到易混点是:氧化物只有两种元素组成的。而且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举例:H2O,CO2,CO。而含氧化合物: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注意:含氧化合物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超过了“氧化物”的范畴。举例:H2O,CuO,KCIO3,HNO3。由此可以看出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但是含氧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但它们都是化合物。

在教学中通过不断比较高度类似的概念,突破的概念教学重点的方法是,抓牢概念自身特点,及时比较发现概念间易混点。学生才能真正的掌握概念的内涵,在复杂多变的化学概念学习之中才能屹立不倒。

3.3 让概念爬上实验的楼梯,演绎解析概念本质

不少化学概念的形成源于实验,需要将概念还原到实验中,实验可以调动学生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思维,透过有趣的实验现象理解化学概念的实质。让概念爬上实验的楼梯演示操作,引导学生自觉对概念作出正确的推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如,初三化学教材的绪言部分,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对于初学者而言,让概念爬上实验的楼梯,就能激发学生兴趣,洞悉概念本质。如“水的沸腾”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水变为水蒸汽再冷凝成水,再如水结成冰、电灯发光等,学生自然总结出整个变化的本质―― 只是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 的物质。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质的变生成新物化叫物理变化。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抓住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3.4 用直观法突破概念教学重点,让难点层层剥落

在化学的概念教学中,学生对抽象化学概念理解困难,单靠语言表述学生很难理解难点。必然会形成学生认知过程中的一大障碍,严重影响了学生更进一步的学习。为突破概念教学难题,选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可化难为易,能更形象、更方便地理解掌 握化学概念,提高教学效果。

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要强调以人为本,初中生的思维仍然是以直观为主。较微观的化学概念学习可借助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如:原子、分子的结构,这些微观粒子学生难以想象的。借助模型演示的形象和直观性,在理解原子、分子的概念会很轻松。不少同学错误认为“分子就一定会比原子大”,为突破“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这一难点,笔者借助多媒体直观教学法,将化学反应过程展示给学生:在化学反应时,分子分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突出本质,突破概念教学重难点。

总之,概念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充分考虑初中生学习特点,分析他们对概念接受的难以程度,变换教学手段,突破化学概念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能动思维理解化学概念的实质。不同的概念,应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教学。以上四种方法在概念教学中普遍用到,各有特点,并且有时还可将几种方法一起连用,达到最佳效果。易混的重要的化学概念,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习题,帮助学生对化学概念的再现与升华。

参文考献

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第6篇

在平时教学中,对概念教学比较淡化,分析概念时花费时间较少,往往是直接给出概念,然后提出概念中的几个注意事项,对概念没有组织学生仔细讨论分析,把大部分时间用来讲解例题或练习。时间一长,一些概念忘记了,在解题中出现的错误或思维活动中出现了障碍。因此,重视概念教学十分必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特点,从多方面着手,引导学生如何抓住数学概念的本质,并能活用概念,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正面感知,认识概念

学习是从感知学习对象开始的,经过对所感知材料的观察、分析或通过语言文字的形象描述所唤起的回忆,在头脑中建立学习对象的正确表象。所以对于一些描述性概念可以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正面形象出发,感知概念原型。

如:七年级学习射线时,利用类比的方法,引用“手电筒光”、“探照灯光”等实物,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而且加深了他们对无限延伸的理解。再如:在学习对顶角这一概念时,可以让学生感知对顶角形成的形状像什么,学生很容易得出像“剪刀”,进而引导学生在哪里找对顶角,这样更有利于对顶角的学习与应用,还加深了对概念的正面直接感知。又如:九年级在学习抛物线时,可以先给出抛出物体的运动轨迹,这样使学生在头脑之中形成其运动轨迹的图形,再给出概念,就形象生动,更易懂、易理解、易记了。

二、细化分解,理解概念

如七年级在学习“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和“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这两条基本事实时,我们要把它们细化为“两点之间所有的连线中,线段最短”和“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特别是要细化出“确定”的含义是指“有且只有”说明了数学语言的准确性和概括性,并指出它们在生活中的运用,从而认清概念的本质。再如:八年级学习函数概念“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对于x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有惟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那么就把y叫做 x的函数,其中,x为因变量,y为自变量。”这一概念比较抽象,难以记忆、理解。在这一概念学习时,先由具体的实例:加油问题、时间与速度问题、小鱼所用火柴棒问题等,指出有哪两个变量,哪个变量确定后,另一个变量也随之而唯一确定,从而启发学生函数概念进行分解为:①两个变量,②x对应唯一y,这样就很容易理解。

三、多加对比,加深概念

如: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时,就可以与“一元一次方程”进行对比学习,在“一元”与“一次”上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前者含不等号,后者含等号,以及它们的解法都进行类比、对比学习,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于易混淆的概念的最主要区别要特别强调,如“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区别,主要是积化和差或和差化积的过程。这样对概念的辨析、概念间联系的分析等过程,就是对概念的内涵进行“深加工”,对概念要素作具体界定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对概念的对比,能更准确地把握概念中的细节,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多维理解,拓宽概念

有些数学概念本身就是图形,如平行四边形、棱锥、双曲线等。有些数学概念可以用图形来表示,比如直线y=x+1的图像。有些数学概念具有双重意义,数形结合是表达数学概念的又一独特方式,它能把数学概念形象化、数量化。如讲实数的绝对值时,不仅要讲其代数定义,而且要讲其几何定义,让学生看着数轴上的图示记忆这一概念。特别是对于“三角函数”中的概念、公式,更要充分利用图形帮助学生记忆。通过不同的角度、变换叙述的语言、对概念进行理解,不仅能深化概念的本质属性,而且帮助学生清晰地掌握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五、加强练习,迁移概念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新课程标准所赋予我们数学老师的任务。在实际教学中往往遇到学生会很熟练地背出概念内容,但不能进行灵活应用的现象。为此,教学中除了要重视数学概念的形成和获得外,还要加强数学概念的应用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六、关注中考,渗透“新”概念

近年来,对“新”概念的考点很多,在平时教学时可以进行一些渗透。让学生在碰到陌生的知识时,比较有底气和信心。

1.渗透“符号“型新概念。在七年级学习有理数混合运算后可以渗透这的题型:对于实数a、b,定义一种运算“”为:ab=a2+ab-2,求:① 13 ,②1(12),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可以接着渗透这样的题型变式:对于实数a、b,定义一种运算“”为:ab=a2+ab-2,若1x=5,求x的值。

2. 渗透“文字“型新概念。如我们规定:将一个平面图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的直线叫做该平面图形的“面线”,“面线”被这个平面图形截得的线段叫做该图形的“面径”(例如圆的直径就是它的“面径”)。已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2,则它的“面径”长可以是 。

3.渗透“图形”型新概念。如: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四边形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我们把这条对角线叫这个四边形的和谐线,这个四边形叫做和谐四边形。如菱形就是和谐四边形。

(1)如图1,在梯形ABCD中,AD∥BC,∠BAD=120€埃螩=75€埃珺D平分∠ABC。求证:BD是梯形ABCD的和谐线。

(2)如图2,在12€?6的网格图上(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有一个扇形BAC,点A.B.C均在格点上,请在答题卷给出的两个网格图上各找一个点D,使得以A、B、C、D为顶点的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都是和谐线,并画出相应的和谐四边形。

(3)四边形ABCD中,AB=AD=BC,∠BAD=90€埃珹C是四边形ABCD的和谐线,求∠BCD的度数。

(责任编辑 刘凌芝)endprint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0112-02

在平时教学中,对概念教学比较淡化,分析概念时花费时间较少,往往是直接给出概念,然后提出概念中的几个注意事项,对概念没有组织学生仔细讨论分析,把大部分时间用来讲解例题或练习。时间一长,一些概念忘记了,在解题中出现的错误或思维活动中出现了障碍。因此,重视概念教学十分必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特点,从多方面着手,引导学生如何抓住数学概念的本质,并能活用概念,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正面感知,认识概念

学习是从感知学习对象开始的,经过对所感知材料的观察、分析或通过语言文字的形象描述所唤起的回忆,在头脑中建立学习对象的正确表象。所以对于一些描述性概念可以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正面形象出发,感知概念原型。

如:七年级学习射线时,利用类比的方法,引用“手电筒光”、“探照灯光”等实物,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而且加深了他们对无限延伸的理解。再如:在学习对顶角这一概念时,可以让学生感知对顶角形成的形状像什么,学生很容易得出像“剪刀”,进而引导学生在哪里找对顶角,这样更有利于对顶角的学习与应用,还加深了对概念的正面直接感知。又如:九年级在学习抛物线时,可以先给出抛出物体的运动轨迹,这样使学生在头脑之中形成其运动轨迹的图形,再给出概念,就形象生动,更易懂、易理解、易记了。

二、细化分解,理解概念

如七年级在学习“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和“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这两条基本事实时,我们要把它们细化为“两点之间所有的连线中,线段最短”和“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特别是要细化出“确定”的含义是指“有且只有”说明了数学语言的准确性和概括性,并指出它们在生活中的运用,从而认清概念的本质。再如:八年级学习函数概念“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对于x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有惟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那么就把y叫做 x的函数,其中,x为因变量,y为自变量。”这一概念比较抽象,难以记忆、理解。在这一概念学习时,先由具体的实例:加油问题、时间与速度问题、小鱼所用火柴棒问题等,指出有哪两个变量,哪个变量确定后,另一个变量也随之而唯一确定,从而启发学生函数概念进行分解为:①两个变量,②x对应唯一y,这样就很容易理解。

三、多加对比,加深概念

如: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时,就可以与“一元一次方程”进行对比学习,在“一元”与“一次”上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前者含不等号,后者含等号,以及它们的解法都进行类比、对比学习,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于易混淆的概念的最主要区别要特别强调,如“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区别,主要是积化和差或和差化积的过程。这样对概念的辨析、概念间联系的分析等过程,就是对概念的内涵进行“深加工”,对概念要素作具体界定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对概念的对比,能更准确地把握概念中的细节,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多维理解,拓宽概念

有些数学概念本身就是图形,如平行四边形、棱锥、双曲线等。有些数学概念可以用图形来表示,比如直线y=x+1的图像。有些数学概念具有双重意义,数形结合是表达数学概念的又一独特方式,它能把数学概念形象化、数量化。如讲实数的绝对值时,不仅要讲其代数定义,而且要讲其几何定义,让学生看着数轴上的图示记忆这一概念。特别是对于“三角函数”中的概念、公式,更要充分利用图形帮助学生记忆。通过不同的角度、变换叙述的语言、对概念进行理解,不仅能深化概念的本质属性,而且帮助学生清晰地掌握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五、加强练习,迁移概念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新课程标准所赋予我们数学老师的任务。在实际教学中往往遇到学生会很熟练地背出概念内容,但不能进行灵活应用的现象。为此,教学中除了要重视数学概念的形成和获得外,还要加强数学概念的应用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六、关注中考,渗透“新”概念

近年来,对“新”概念的考点很多,在平时教学时可以进行一些渗透。让学生在碰到陌生的知识时,比较有底气和信心。

1.渗透“符号“型新概念。在七年级学习有理数混合运算后可以渗透这的题型:对于实数a、b,定义一种运算“”为:ab=a2+ab-2,求:① 13 ,②1(12),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可以接着渗透这样的题型变式:对于实数a、b,定义一种运算“”为:ab=a2+ab-2,若1x=5,求x的值。

2. 渗透“文字“型新概念。如我们规定:将一个平面图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的直线叫做该平面图形的“面线”,“面线”被这个平面图形截得的线段叫做该图形的“面径”(例如圆的直径就是它的“面径”)。已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2,则它的“面径”长可以是 。

3.渗透“图形”型新概念。如: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四边形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我们把这条对角线叫这个四边形的和谐线,这个四边形叫做和谐四边形。如菱形就是和谐四边形。

(1)如图1,在梯形ABCD中,AD∥BC,∠BAD=120€埃螩=75€埃珺D平分∠ABC。求证:BD是梯形ABCD的和谐线。

(2)如图2,在12€?6的网格图上(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有一个扇形BAC,点A.B.C均在格点上,请在答题卷给出的两个网格图上各找一个点D,使得以A、B、C、D为顶点的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都是和谐线,并画出相应的和谐四边形。

(3)四边形ABCD中,AB=AD=BC,∠BAD=90€埃珹C是四边形ABCD的和谐线,求∠BCD的度数。

(责任编辑 刘凌芝)endprint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0112-02

在平时教学中,对概念教学比较淡化,分析概念时花费时间较少,往往是直接给出概念,然后提出概念中的几个注意事项,对概念没有组织学生仔细讨论分析,把大部分时间用来讲解例题或练习。时间一长,一些概念忘记了,在解题中出现的错误或思维活动中出现了障碍。因此,重视概念教学十分必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特点,从多方面着手,引导学生如何抓住数学概念的本质,并能活用概念,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正面感知,认识概念

学习是从感知学习对象开始的,经过对所感知材料的观察、分析或通过语言文字的形象描述所唤起的回忆,在头脑中建立学习对象的正确表象。所以对于一些描述性概念可以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正面形象出发,感知概念原型。

如:七年级学习射线时,利用类比的方法,引用“手电筒光”、“探照灯光”等实物,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而且加深了他们对无限延伸的理解。再如:在学习对顶角这一概念时,可以让学生感知对顶角形成的形状像什么,学生很容易得出像“剪刀”,进而引导学生在哪里找对顶角,这样更有利于对顶角的学习与应用,还加深了对概念的正面直接感知。又如:九年级在学习抛物线时,可以先给出抛出物体的运动轨迹,这样使学生在头脑之中形成其运动轨迹的图形,再给出概念,就形象生动,更易懂、易理解、易记了。

二、细化分解,理解概念

如七年级在学习“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和“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这两条基本事实时,我们要把它们细化为“两点之间所有的连线中,线段最短”和“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特别是要细化出“确定”的含义是指“有且只有”说明了数学语言的准确性和概括性,并指出它们在生活中的运用,从而认清概念的本质。再如:八年级学习函数概念“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对于x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有惟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那么就把y叫做 x的函数,其中,x为因变量,y为自变量。”这一概念比较抽象,难以记忆、理解。在这一概念学习时,先由具体的实例:加油问题、时间与速度问题、小鱼所用火柴棒问题等,指出有哪两个变量,哪个变量确定后,另一个变量也随之而唯一确定,从而启发学生函数概念进行分解为:①两个变量,②x对应唯一y,这样就很容易理解。

三、多加对比,加深概念

如: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时,就可以与“一元一次方程”进行对比学习,在“一元”与“一次”上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前者含不等号,后者含等号,以及它们的解法都进行类比、对比学习,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于易混淆的概念的最主要区别要特别强调,如“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区别,主要是积化和差或和差化积的过程。这样对概念的辨析、概念间联系的分析等过程,就是对概念的内涵进行“深加工”,对概念要素作具体界定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对概念的对比,能更准确地把握概念中的细节,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多维理解,拓宽概念

有些数学概念本身就是图形,如平行四边形、棱锥、双曲线等。有些数学概念可以用图形来表示,比如直线y=x+1的图像。有些数学概念具有双重意义,数形结合是表达数学概念的又一独特方式,它能把数学概念形象化、数量化。如讲实数的绝对值时,不仅要讲其代数定义,而且要讲其几何定义,让学生看着数轴上的图示记忆这一概念。特别是对于“三角函数”中的概念、公式,更要充分利用图形帮助学生记忆。通过不同的角度、变换叙述的语言、对概念进行理解,不仅能深化概念的本质属性,而且帮助学生清晰地掌握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五、加强练习,迁移概念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新课程标准所赋予我们数学老师的任务。在实际教学中往往遇到学生会很熟练地背出概念内容,但不能进行灵活应用的现象。为此,教学中除了要重视数学概念的形成和获得外,还要加强数学概念的应用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六、关注中考,渗透“新”概念

近年来,对“新”概念的考点很多,在平时教学时可以进行一些渗透。让学生在碰到陌生的知识时,比较有底气和信心。

1.渗透“符号“型新概念。在七年级学习有理数混合运算后可以渗透这的题型:对于实数a、b,定义一种运算“”为:ab=a2+ab-2,求:① 13 ,②1(12),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可以接着渗透这样的题型变式:对于实数a、b,定义一种运算“”为:ab=a2+ab-2,若1x=5,求x的值。

2. 渗透“文字“型新概念。如我们规定:将一个平面图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的直线叫做该平面图形的“面线”,“面线”被这个平面图形截得的线段叫做该图形的“面径”(例如圆的直径就是它的“面径”)。已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2,则它的“面径”长可以是 。

3.渗透“图形”型新概念。如: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四边形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我们把这条对角线叫这个四边形的和谐线,这个四边形叫做和谐四边形。如菱形就是和谐四边形。

(1)如图1,在梯形ABCD中,AD∥BC,∠BAD=120€埃螩=75€埃珺D平分∠ABC。求证:BD是梯形ABCD的和谐线。

(2)如图2,在12€?6的网格图上(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有一个扇形BAC,点A.B.C均在格点上,请在答题卷给出的两个网格图上各找一个点D,使得以A、B、C、D为顶点的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都是和谐线,并画出相应的和谐四边形。

(3)四边形ABCD中,AB=AD=BC,∠BAD=90€埃珹C是四边形ABCD的和谐线,求∠BCD的度数。

概念实践 第7篇

内涵定义是通过直接列举概念的决定性属性组来揭示概念的内涵的方法, 该方法有利于从概念的本质出发, 引导学生掌握概念的内涵, 且有助于对被定义概念相邻近属概念的掌握.

探究性学习模式通常通过特定情境的创设,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 通过教师精心设计和启发, 学生的交流合作, 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最终解决问题中获得对知识的掌握, 形成技能.一般模式为创设问题情境, 发现问题, 交流探究, 再现问题, 解决问题, 得出结论.

一、创设问题情境, 发现问题

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都难得.但从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看, 在传统应试教学模式下, 学生已经形成了被动接受的定式, 在教师抽象化的理论讲解中, 更多学生除了上课记笔记, 下课解题外, 便很少会学着去发现问题.探究性学习模式则完全摆脱纯理论化教学的模式, 在导入新课中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 依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情境来引入抽象的概念学习.以“矩形”的教学为例, 教师先明确学习目标, 然后以学校花园为例来导入, 接着进入“你问我答”环节.

师:在学校一个平行四边形花园ABCD中, 测得∠A=50°, 其中一围栏AB为16米, 另一围栏AD为10米.现在请同学们提出问题, 其他同学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

生1:该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是多少, 怎么计算的?

生2:周长为52米, 因为周长等于两邻边之和的2倍.

生3:这样的问题太小儿科, 我想知道∠C的度数怎么办?

生4:简单, 平行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 去掉两个50°, 将剩余的260°平分就可得到130°. (掌声)

生5:太复杂, (其他学生疑问的眼神等待) ∠A与∠D互补, 所以∠D是130°, 一步到位. (激烈的掌声)

如此, 学生提出了多个问题并做了相应解答.教师接着进行简单小结, 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而引出矩形, 因为平行四边形是矩形的属概念.接着教师以活动挂衣架进行演示, 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当演示到矩形时, 问“这是什么形状” (矩形) , 再以问题“从平行四边形到矩形还需什么条件”, 接着就生活中的矩形进行举例, 举例后教师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引导学生, 以问题“应从哪些方面来研究矩形的特征”来引入对矩形的探讨.

二、自主探究交流, 再现问题

在该过程中,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 交流合作, 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陈述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 由此而产生问题.学生可自主探究, 也可和同桌讨论、交流.在对邻近属概念的学习中,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对属概念的探究转变到对新概念的探究中, 换言之, 教师要以属概念来作为参考, 让学生在对属概念的分析基础上找到邻近属概念与属概念的不同点, 正如矩形和四边形不同之处就在于矩形有一个角等于90°.

以矩形学习中从对角线来分析的教学为例, 教师先通过多媒体演示在矩形ABCD中, 对角线AC和BD相交于O, 然后设置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图略)

(1) 找出图中的轴对称三角形并指出对称轴;

(2) 找出图中的中心对称三角形并指出对称中心;

(3) 找出图中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4) 在图中, AC和BD有什么关系?OA, OB, OC, OD之间又有什么关系?能从图中找出几个等腰三角形?

(5) 哪些线段成2倍关系, 如果进行表达;

(6) 如果图中两条对角线的夹角是60°, 那么你会有什么发现?

教师提出问题后先不急于让学生回答, 而是让学生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10分钟后再做回答, 接着进入探究阶段, 学生在探究中可通过作图、剪纸、叠合等方式进行验证.

在该案例中, 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矩形具有什么特征, 而是通过问题引导, 让学生以平行四边形为基础, 通过实践活动来探究问题, 在问题得到解决的过程中总结出矩形的特征, 知识变成构建过程, 有效地促进了技能的形成.

三、合作解决问题, 得出结论

在交流过程中,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 或根据自己发现的问题而进行实践性探究, 该过程是学生对所学对象深入研究的过程.在对矩形的特征的探究中会涉及两方面的关键问题, 一是矩形和四边形的关系, 这在案例的导入后边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了分析;二是矩形对角线的问题, 在教学中, 教师可借助学具 (矩形边框和线条) , 让学生在通过固定某一角后通过角的变化或改变边框的形状来认识对角线.

问题解决后, 在汇总过程中, 教师更多地要提示学生从哪些方面进行总结, 让学生找到决定性的属性组.如在矩形的总结中, 首先, 矩形是平行四边形中较为特殊的一种, 它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如果平行四边形中有一个角是90°, 那就成矩形, 由此也就得到矩形的四个角都是90°;角平分线不但相等而且相互平分, 这在探究中通过对全等三角形的辨析能得到.当学生掌握这些基本的属概念后, 教师就需通过图形来引导学生进行描述, 或以简单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巩固, 教学自然进入了练习阶段.

概念实践 第8篇

一、精编学习任务单, 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

作为自主学习模式的第一环节, 学习任务单的好坏, 决定着整个课堂教学成败。实际教学中, 经常发现大多数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单时, 将化学概念处理成填空或简答的形式, 其用意比较简单, 希望直接引导学生从教材或学习资料中获得答案。这种简单的处理方式, 学生在自主预习中的确容易完成, 从表面上看预习反馈的效果较好, 但带来的隐患是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轻视化学概念, 认为化学概念只需要死记硬背, 心目中弱化了对化学概念的探索和深化, 逐渐形成了对化学概念的模糊认识。这种假象对学生在今后的解题方面以及化学学习过程带来不良影响。笔者认为, 应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水平, 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情况下, 精心编制化学概念知识方面的学习任务单。

1. 呈现背景资料, 搭建认知概念平台。

适当给予学生一些学习化学概念的背景资料, 以降低化学概念的认识门槛, 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尝试完成对某些化学概念的认知, 逐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概念的兴趣。例如, 元素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 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无法完整地理解元素概念, 尤其是对“一类原子”理解, 加之教材对元素的处理比较简单, 使得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无从下手。在编制学习任务单时, 适当补充一些认知元素概念方面的资料, 如元素概念的发展史等, 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既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进行, 又有利于课堂有效教学的顺利实施。

2. 拆分化学概念, 引导理解概念的方法。

对化学概念的拆分过程, 犹如抽丝剥茧, 层层推进, 尽量贴近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 剖析化学概念。例如, 在编制饱和溶液概念的学习任务单时, 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饱和溶液概念的两大影响因素“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在没有实验直接佐证的情况下, 避免预习时学生陷入一头雾水的尴尬境地。可以将两大影响因素有目的地设计成下表:

引导学生把实验1和实验2对比, 实验1和实验3对比, 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时确立饱和溶液概念中温度的影响因素和溶剂多少的影响因素, 直接指向认知饱和溶液概念时必须强调“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 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中关注演示实验的目的性, 加深对饱和溶液概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凸显先入为主, 把握概念易错重心。

涉及化学概念的学习任务单设计时, 化学概念中的易错点应预先展示、重点落实, 规避解决实际问题中常见错误。例如, 在实际考查中, 学生常常把中和反应定义的重心落在生成物是盐和水上而发生一系列的错判, 所以在学习任务单中直接设计为:

与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实际解题时错误率明显降低。又如, 氧化物概念在理解过程中主要突出“含有氧元素”和“两种元素”,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在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的认知方面很少发生错误, 但氧化物中“两种元素”的限制条件却是易错点。考虑到学生先入为主的思维习惯, 在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中, 对氧化物概念侧重在“两种元素”这一关键词上, 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正确率。

二、立足自主探究课堂, 突破学生在概念上的理解难点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 从多角度尝试创设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各类情境, 显得尤为重要。例如, 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激发学生寻找生活中的防腐剂, 自主发现、归纳出催化剂概念中的“改变”二字的两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二是减慢化学反应速率, 从而使学生摆脱单纯记忆化学概念的误区, 加深了对催化剂的理解和应用。在微观概念的教学中, 合理利用计算机模拟动画的直观性、形象性创设教学氛围,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突破分子、原子、离子、核外电子等一系列抽象概念, 直至将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概念在感性认知的平台上弄清弄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鼓励学生在实验中自主探究学习概念、感悟概念, 对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课堂中凭借实验的直观性、事实性、趣味性, 积极创设小组合作探究的实验氛围, 容易激发学生直接概括或叙述出化学概念, 降低学习化学概念的难度,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概念变得更容易。

概念结构力学教学研究与实践 第9篇

概念结构力学亦称“ 定性结构力学”、“ 感知结构力学”、“ 结构的哲学”。概念结构力学的出现一方面由于许多建筑师对结构受力原理理解不太透彻,另一方面是由于结构工程师“ 精于计算而疏于判断”,不能迅速对建筑师的设计进行评价、批判。结构力学在土木、水工等专业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 经典结构力学的学习,为各专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2]。

随着结构计算软件的广泛使用,结构力学的一些手算方法( 如力矩分配法、D值法等) 已失去原有的重要性。 与过去的教育理念不同,现在注重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少单位要求本科毕业生具备熟练使用某种计算软件( SAP2000、ANSYS、PKPM、Midas等) 的能力,市场的需求直接推动了计算结构力学的快速发展。

结构计算软件功能强大,满足了学生计算复杂结构的要求,但也带来了困惑:如何判断计算结果好坏?如何优选设计方案? 如何理解力流传递路径? 这些问题催生了概念结构力学的产生。 概念结构力学主要是为“ 创造一个优秀的结构”服务的,而经典结构力学、计算结构力学则偏向“ 很好地计算一个结构”。 计算结构力学、概念结构力学须建立在经典结构力学的基础之上,概念结构力学则需计算结构力学的结果来检验人的判断,三者不能独立发展。目前,经典结构力学已经相当成熟,计算结构力学逐步完善,而概念结构力学刚刚起步[3]。

瑞士著名结构大师Prod. Gertrude Stein曾说过:“ 即使在电子计算机时代,设计人员仍应运用自身的结构概念、经验、判断力和最新观念来主导设计。 ”功能强大的结构计算软件满足了学生、设计人员计算复杂结构的要求,但往往由于上机算题的学生、设计人员对程序的理论假定、适用范围和限制条件等尚未完全吃透,或有时由于人为的输入数据有误( 包括几何尺寸、物理参数和荷载等) ,特别是结构边界条件( 刚接、铰接和半刚接等)的拟定与实际不符,均会导致计算结果不正确。因此,应对程序计算结果进行正确的判断与把握。

概念结构力学的两大任务:对结构受力规律与变形趋势进行判断;为构造协同工作能力强的结构提供概念服务。 课堂上,在经典结构力学的基础之上应辅以概念结构力学的内容。概念结构力学强调趋势的判断,提高、训练判断力,将学生的精力主要集中在事物的因果关系上,而不是消耗在复杂的运算之中。

一、概念结构力学的教学策略

( 一) 受弯构件的理解

钢筋混凝土梁是典型的受弯构件,应用很广,主要承受弯矩、剪力,其下部纵筋主要用来承受弯矩产生的拉力,箍筋、弯起钢筋主要承受剪力。可把设有弯起钢筋的钢筋混凝土梁设想为带有下斜腹杆的平行弦桁架。受拉纵筋为下弦,上部受压混凝土为上弦,箍筋为竖向腹杆,而弯起钢筋则是斜腹杆。 理解上述钢筋混凝土梁的受力状态,可加深对受弯构件的理解。反过来,亦加深了学生对桁架结构的理解, 理清了各部分杆件所起的作用。 在静定桁架部分,课堂上不仅要讲清节点法与截面法,还要结合受均布荷载作用的单跨静定梁的弯矩图和剪力图,补充上下弦杆、腹杆的内力沿跨度的变化趋势,使学生彻底理清每根杆件在桁架结构中所起的作用。

( 二) 实际工程结构的总体估算

在结构方案设计阶段需对结构模型、边界条件及所作用的荷载进行简化处理与计算,判断设计方案在结构承载力与变形等方面的可行性。这种估算可较粗略地进行,以求快速简捷。 采用概念设计方法可在方案的对比与优选中选择出更为优秀的结构设计方案,方案优选不仅仅体现了方案的经济性与可靠性,同时亦有效避免了设计后期的烦琐计算。

著名的巴黎埃菲尔铁塔,总高324 米。 该结构具有造型优美、受力合理、建筑结构完美统一的特点。从受力角度来看,铁塔可看成是嵌固在地上的悬臂梁,风载是其主要控制荷载,因铁塔总体外形与风载作用下的弯矩图( 见图1) 十分相似,因此充分发挥了塔身材料的强度与刚度,受力非常之合理。

再以原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楼( 如图2 所示) 为例,说明如何对房屋结构进行简化、估算[4]。该建筑是两栋形状相似的110 层方形塔楼, 高412m, 平面尺寸为63.5m×63.5m,采用筒中筒结构,外筒为密柱框筒。 总体高宽比h/d=412m/63.5m=6.49。 风载较大, 验算风载作用下柱子的附加轴力、塔楼顶部侧移。初步估算时,可将问题作如下简化:( 1) 塔楼看作嵌固于地面的悬臂梁;( 2) 筒中筒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内筒主要抗剪,其抗弯作用比外框筒小得多,近似估算时先只考虑外框筒的抗弯作用;( 3) 外框筒结构密柱间有刚性横梁相连,近似看作是共同工作的整体箱形截面;( 4) 风载取均值。

首先计算均布风载作用下结构底层最大弯矩及结构总体截面惯性矩,而后计算出边柱由风载引起的最大附加应力,即可计算出单柱由风载引起的附加内力。 风载作用下房屋顶端侧移的估算: 等截面悬臂梁端挠度△=qh4/( 8EI) ,框筒箱形截面柱是变截面柱,底部柱截面大,上截面越小,近似认为柱顶截面为0 的均匀变截面构件,则变形要比等截面构件大些,顶端侧移△=qh4/( 2EI) ,根据该式即可判断侧移是否满足相关要求。 高宽比对侧移、结构内力影响显著,可增大、减小宽厚比来对比不同方案的计算结果。 在高层房屋的方案阶段,设计人员须应用概念设计的理念,合理控制结构的高宽比。

( 三) 结构与构件的合理搭配

结构与构件的合理搭配可收获得良好的受力效果。以三铰屋架为例,如图3 所示,梁同时承受轴压力和非节点横向屋面荷载,斜梁将承受较大弯矩。 若在节点构造上稍作处理,做成偏心节点,则可大大降低跨中的弯矩,甚至可减小一半。 由此可见,合理的措施,可有效改善此类结构的受力[4]。

( 四) 约束对结构内力和变形的影响

结构的内力与约束形式( 结点、支座) 息息相关。 约束类型、数量影响着结构内力分布与变形。 以单层单跨无铰、两铰和三铰刚架为示例( 见图4b、c、d) ,三者与图4a排架相比[5],刚架受力特性优于排架,因刚架内力分布更均匀,承载力、刚度均高于排架。三铰刚架为典型的静定结构,地基的沉降对其内力没有影响,但刚度较弱,内力较大。无铰刚架刚度大,内力小,但对地基条件要求较高。 两铰刚架则介于二者之间。 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如下结论:约束越多,内力越分散且越小;约束越多,刚度越大且变形越小。 在结构设计中可通过增加约束的方式,提高结构的承载力与刚度。

( 五) 刚度理论在概念设计中的运用

工程结构在设计过程中,各部分构件的布置及结构分析阶段,常较关注外荷载,即注重“ 力”,而轻视结构及构件抵御外荷载的能力、不重视影响构件内力和变形的刚度。灵活应用刚度理论,可消除隐患,获得受力性能优良的结构。 工程结构构件的布置、截面的选择,均为寻求合理的刚度。 结构、构件的刚度的选择贯穿于设计的整个过程之中。

刚度在结构的设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结构中力的平衡、变形的协调、构件的内力均通过构件线刚度及相对刚度的大小来体现[7]。 例如图5a所示门式刚架,柱的线刚度ic=EIc/h,梁的线刚度ib=EIb/l,可通过改变梁柱线刚度比值 α,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内力与变形的变化。当 α 由零( 图5b) 逐渐增加至很大时( 图5d) ,梁端弯矩不断增大,柱的反弯点逐渐降低,且反弯点在柱上半部分移动。

( 六) 主次结构的概念分析

绘制图6a多跨超静定梁的弯矩图。 铰C处作用一集中荷载,该荷载由AC承担,CD承担,还是二者共同承担?该结构有主次之分,AC为基本部分,CD为附属部分。 当集中荷载作用于主次部分相连铰上时,该荷载由基本部分承担[7]。 在这里可打一比方, 将杆AC比作父亲,杆CD比作须依靠父亲的扶持才能走路的婴儿,铰C可看为父子手牵着手,而集中荷载可看作二人共同拎的一个包,该包明显由父亲负担,因为婴儿根本无法拎动包。 从受力角度上讲,CD得依靠AC才能稳固,若撤去AC,那么CD将成为机构;而撤去杆CD,AC仍为几何不变体系。因此该集中荷载只对AC产生作用,而CD并无内力。 这样,BC段可看成是悬臂梁,其弯矩图可轻易绘出,B点弯矩值亦容易计算。 AB段无荷载作用,剪力保持不变,且铰A处弯矩为零,弯矩图为一直线,直接连接B处弯矩值与A处弯矩值即可绘制出弯矩图( 见图6a) 。

但是,也有例外,如图7a所示,ADB为基本部分,杆BC为附属部分, 二者用铰B连接, 其上作用集中荷载F/2,该荷载是由基本部分还是由附属部分承担呢? 答案是由附属部分BC承担。 与以上不同,作用于附属部分上的三个荷载构成平衡力系, 整个结构仅BG段有内力。 铰B处的集中荷载由附属部分承担,并不是由基本部分承担,其弯矩图如图7b所示。

以上两个结构是有主次之分的,有些结构无主次之分,如图8a所示。 由于结构对称,因此集中荷载Fp将平分给两个附属部分,其弯矩图如图8b所示。

二、教学反思

传统的结构力学在教学方法与内容上大同小异,主要培养目标是学生掌握好课本上的基本理论与计算方法,整个封闭的教学活动过程仍属于应试教育,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小,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在定量传统结构力学教学的手算基础之上, 应与建筑结构选型相结合,对常见的梁、刚架、拱、桁架和组合结构等的受力性能、适用范围进行总结与讨论, 定性判断计算结果的正误,通过探讨式、问题式教学方法深度融合概念结构力学的内容。 对概念结构力学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用先进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传授与时代同步发展的学科知识。概念结构力学主要为创造一个好的结构服务,是结构的灵魂。 在结构力学也课堂上,在经典结构力学知识的讲授之上须辅之以概念结构力学知识,通过案例式实例教授概念分析,授课过程中强调趋势的判断,使得教学、练习朝着训练学生判断力的方向发展,摆脱复杂的运算, 将精力主要集中在事物的因果关系上,努力提升学生的概念分析能力, 通过结构的概念分析,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与乐趣,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8]。

摘要:经典结构力学可以为土木、水工等专业学生的设计与研究奠定基础。文章从经典结构力学的不足出发,阐述了概念结构力学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整合策略。

关键词:概念结构力学,教学改革,土木工程

参考文献

[1]许凯,陈朝峰,杨祖权.定性分析在结构力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6).

[2]刘永军,宋岩升,王宇.结构力学课程“四模块体系”探索及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3).

[3]黄达海.概念结构力学[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0:2-3.

[4]计学闰.结构概念和体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13.

[5]严跃成.结构力学定性分析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8,(4).

[6]朱慈勉,尹小明.概念设计的意义和应用分析[J].建筑技术,2008,(8).

[7]朱慈勉.结构力学: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5-36.

动漫前期规划概念设计及实践探究 第10篇

一、概念艺术和设计

所谓概念, 具体而言是指将整个事物以及事物运动变化的本质特征进行提炼, 从而加之有效地概括, 在此基础上面构成的思维上的结论。通常而言, 概念会使人们联想到定义, 这属于概念的结论性上的陈述。在艺术设计的领域之中, 全新的艺术理念与思潮逐渐的流传开来, 这就是所谓的概念设计。其主要是在之前预先设定的观念与背景之下, 构建一个具有鲜明特征, 层次也比较丰富, 与此同时彼此进行关联的有效整体, 在这个基础上对有关联的人文与时空结构以及形态与功能结构进行有效地重组, 这整个创意过程被称之为概念设计。其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一方面其会因为独特的审美属性, 从而充分的展示出设计师的创新精神;而在另一方面鉴于其应用属性, 则会促进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与推广。针对上述情况, 当前的概念设计已经逐渐突破了传统的概念艺术极端以及虚无的观念, 逐渐成为艺术创新较为重要手段之一。

二、概念设计在当前动漫前期规划之中的有效应用

21世纪是经济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期, 自从概念设计这一理念的提出与使用之后, 其就被广泛的应用到各个理论之中。而在动画、游戏以及电影与漫画领域之中, 概念设计在其中应用的比较深入与彻底, 这主要是因为这些行业与领域一直属于创意产业之中的最前端, 一方面包含商业娱乐特征, 在另一方面又有人文艺术特征, 因此对于动漫创作而言, 概念设计属于其代名词, 与此同时也获得了相关业内人士的认可, 具体而言, 可以将其在动漫前期规划之中的有效应用展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动漫项目评估以及定位

在项目成立之初, 需要对相关项目进行有效地评估以及定位。一方面要评测项目的具体投资规模以及融资的渠道, 从而对项目完成的可行性进行有效地分析;在另一方面则要有效地评测项目的具体选题方向, 可以结合具体的要求, 从而确定出众多选题方向, 再综合的评价以及研究各个选题的内容, 以此来挑选出比较合适的项目方向。最后则要评价项目的市场前景, 从中来选择出动漫产品的流行趋势, 进行市场评价与预测。在这种前提条件下, 才能够有效地确立项目的定位以及主题。

2. 动漫概念元素的有效提取

在完成相关项目的评估之后, 需要有效地提取动漫的概念元素, 这主要是因为提取概念元素需要围绕着主题进行创意性的思维, 只有在这种方式上, 其才能具备比较强的目的性以及创意性。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来实现相关步骤, 第一要深入市场进行调查研究, 这里面包含观众或者游戏玩家对于娱乐方式的看法, 以及消费心理与年龄上的结构, 还包含兴趣爱好等, 在做好一系列的具体研究之后, 才能够对相关主题方案采取创意设计与分析。第二则要归纳与整体各种设计素材, 从而构建较为完整的材料库。然而, 相关设计师会有效地分解以及消化相关感性认识, 以此来让其在脑海中自由的碰撞, 以此来产生创意灵感。

3. 动漫概念体系的建立

在当前的影视动画以及游戏的创作过程中, 仅仅依靠概念元素是无法满足需要的, 需要进一步的对这些相关概念元素进行有效地归纳与整理, 从中寻找出具体联系, 从而创建出一个较为完整的动漫概念与体系。鉴于这个体系综合了比较多的概念原色, 所以其同现实世界有着不同的景象, 属于一个富有创意性的社会结构以及环境空间, 或者只存在人们的想象之中。具体而言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从剧情的结构出发, 从中策划出整个动画或者游戏主题的背景以及整体的分为, 在这之中包含时空环境以及物质环境等;第二要在这个主题背景的基础之上, 来构建出剧情人物的精神世界, 这里面主要包含世界观与宗教信仰还有价值标准等方面, 它们能够对角色的思维习惯以及行为方式进行左右, 与此同时还会牵连到剧情的整体走向。最后则要构建出在整个剧情框架回下的社会结构, 这里面包含社会阶层以及部落与族群等方面, 从而构建出比较复杂的社会关系。

三、结束语

通过上文可知, 虽然对于动漫创作设计而言, 概念设计并非其设计单元, 然而其属于全新的创意性的思维模式, 从而能够潜移默化的渗透到动漫创作的各个层面之中, 与此同时还会对整个动漫作品的创作过程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详细分析与论述了概念设计的含义与特征, 并对其在实践之中的研究进行了探索, 希望能够给相关从业人员一些有参考价值的意见与建议。只有在深入的领会概念设计的创意精髓基础之上, 才能够创作出绚丽瞩目的动漫作品。

摘要:当前以创新精神作为主要标识的概念设计逐渐适用于各行各业之中, 尤其是在影视动画以及游戏的创作之中最为突出, 作为动漫前期规划的主要手段, 本文详细的分析与论述了动漫前期的规划概念设计以及实践研究, 希望能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些有参考价值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动漫前期,规划概念设计,实践探究

参考文献

[1]赵红丽, 李潞, 王帅.动漫前期规划概念设计及实践探究[J].电影评介, 2009, 12 (46) :792-793.

[2]王红星.动漫前期规划中的概念设计与应用分析[J].电影评介, 2012, 13 (10) :761-762.

[3]何阿妮.动漫前期规划中的概念设计与应用分析[J].吉林美术出版社.2010, 16 (5) :67-69.

[4]陈金良, 周文燕, 苗永国.动漫前期规划中的概念设计与应用分析[J].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23 (12) :453-454.

[5]Martín-Merino, Elisa;Johansson, Saga;Morris.Androgen Deprivation Therapy and the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Heart Failure in Patients with Prostate Cancer:A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 in UK Primary Care[J].Drug Safety, 2011, 34 (11) :1061-1077.

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第11篇

关键词:概念;数学概念;概念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本质。概念是人们从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抽出本质属性概括出来。在概念形成阶段,人的认识已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数学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或结构关系的特征概括,是用数学语言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是学好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基石,搞清概念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因此,数学概念教学是“四基”教学的核心。现结合平时教学实践,从新课程下概念教学的一些现状与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方法等两方面谈谈看法。

一、分析现状,思考对策

1.当今新教材对概念的要求情况不一致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初中教材版本很多,内容编排的顺序先后不一,偏重的内容不同,对数学概念介绍程度不同,有些教材削弱了对基本概念的教学,只要求学生对概念认识,定义数学概念较模糊,因此学生掌握概念不好。如:北师版数学教材注重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优点主要有图文并茂,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材料经过严格的筛选,增加了反映现代步伐要求的内容,减少了繁琐的计算,增加了观察和动手实践,体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但破坏了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对基本的概念知识的介绍比较简略(如“代数式”定义)甚至省略(如“同类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在教材中不出现)。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进行必要的补充,取老教材的系统性优势,取新教材的生活化优势。

2.教师的认识和教授方法的程度不同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由于个人的素质不同,其自身对数学概念的认识、理解及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同,在概念教学都会对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在学习“二次根式运算”时有些教师认为要补充“同类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学习“一元二次方程”介绍“十字相乘法”,对学习计算有利。有些教师认为不补充,减轻学生负担。

3.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任何教学水平上,概念的形成乃是孩子活动和个体经验的结果。从小学进入初中,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学生正处在身心发生变化的时期,他们的认知能力也在逐步提高,理解是一个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循序渐进过程。然而每个的学生能力有差别,例如:“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正确理解:左边是一个多项式(不是单项式);右边是几个整式(不是分式)的积(不是加减除)的形式.有少部分在应用时还是没掌握.如,下列从左到右的变形,是分解因式的是(B)A.m(a-b)=am-bm,B.4a2+4a+1=(2a+1)2.C.x2+1=x(x+1/x)D.a2-b2+1=(a+b)(a-b)+1。选(A)(C)(D)大有人在。事实说明,部分同学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上不能顺利地完成这个转折,是因为他们首先在学习、掌握数学概念时遇到了困难,影响后续的数学学习。因此,研究概念教学的方法是初中数学教师的重要任务。

二、传授方法,付诸实践

初中学生已具有对事物分析的能力,能分析与数学现象相关联的各种条件。但是,在对一些材料进行分析、概括、抽象的时候,他们心理上的主观能动性往往又不够。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要善于利用学生心理因素的有利方面,克服不利方面,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注意到以下几点,我想肯定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1.从日常生活的事例中引入概念

布鲁纳曾指出:“当基本概念以正规形式出现在孩子面前时,他们如果事先没有从直觉上加以理解,对这些概念则将无能为力。”因此,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概念,容易为学生理解。教师利用好生活素材,让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利用“温度计”学习“数轴”,“天平”学习“等式性质”,用“圆规或毛线画圆”学习“圆的定义”,由观察“形状相同大小不一的图片”学习“相似图形”等。在课堂上,教师采用课堂演示实验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欲望,因为实验形象、鲜明、生动,容易接受新知识。

2.通过巩固性练习,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有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没有深层次理解。这时,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全方位分析概念特征,同时让学生练习,使他们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如判断下列直线都是数轴吗?说出你的理由。

经过学生思考,教师再分析(1)错在负数大小排列颠倒。(2)没有正方向。(3)没有单位长度。(4)单位长度不一致。(5)正确。(6)没有原点。通过练习发现数轴具有“三要素”的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围绕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应及时把握时机对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初中学生在数学概念学习中,对抓住数学现象的本质属性,并在此基础上概括是比较薄弱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地指导培养。

3.合理运用已学概念,类比学习新概念

通过教师讲解,大多数同学对每节课的单个概念易理解。事实上,数学概念不仅仅在于是对数学现象的本质属性概括,而且在于它与其他概念的联系。学生若不能把相关概念综合成一个相连相容的概念网络,也就不能把它们应用于各种场合。教师只要认真备课、有心设计,就可以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如:要学习一元二次方程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的复习,通过学生对方程的命名中“元”(未知数的个数)和“次”(所含未知数的最高次数)的理解就很容易的说出: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二次的等式叫作一元二次方程。数学中有许多概念名称相似,如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中线和中位线、同类项与同类二次根式、相似形与全等形、等式与方程的解与不等式及其解集等等对这些概念加以归纳,指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4.强化概念的内涵,正确理解数学概念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对立而统一的,一个概念的内涵愈广,则其外延愈窄;反之,内涵愈窄,则其外延愈广,内涵明确则外延清晰。例如有些学生判断xy/2不是单项式,因为单项式是数与字母的乘积,误认为是字母与数相除,只看表面现象。其实是1/2与xy相乘,因此它是单项式。可见,概念的记忆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有助于数学概念的深化。通过分析错误的原因,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概念,对概念内涵有明确的认识,也有利于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5.分析有关概念的关系,掌握所学概念

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了许多数学概念,有些是互相联系的,互相影响的,教师在教完后,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有关概念串起来,分析它们之间的内部联系与区别,让学生对所学有个全面、系统的认识,提高到更高层次。例如,学完“四边形”一章后,利用形象直观图与集合关系图讲解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关系。教师再讲解它们的定义,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其内在的联系,把本章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学生在搞清四边形与特殊四边形的从属关系的过程中,学习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的方法。又如,学习相交弦定理,切线长定理和切割线定理,割线定理后,其实是两条弦相交,有圆内相交和圆外相交,圆内相交,有相交弦定理,圆外相交,有切线长定理和切割线定理、割线定理,如果把一条割线绕交点移动使之与圆相切,就得到切割线定理,两条割线与圆相切,有切线长定理。这样串联后就会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数学概念教学是中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数学概念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如何上好“概念课”,是值得每个教师认真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中,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索中,选择好恰当的教法,必然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成绩。

概念实践 第12篇

一、高中物理概念转变教学研究的理论与策略

(一)概念转变的含义

概念转变是对已有知识的主要重构(major restrucutring),一般被定义为现有概念的转变(如信念、观念或思维的方式).现有知识或信念的转变或重构是概念转变与其他学习方式的区别.在概念转变情形下,现有概念得到了根本的转变甚至被取代,成为学生用来解决问题、解释现象和在他们世界中活动的概念框架.概念转变有两种面向,其一是发生在学生利用现有的概念来处理新的现象,这种改变我们称之为同化;而当学生现有的概念不足以用来处理新的现象与问题时,这个时候就必须要取代或是重新整理他的中心思想,这样根本上的概念转变,我们称之为顺应.其中顺应的观点较接近于概念转变.[2]

(二)概念转变教学理论依据与策略

1. 以认知冲突和解决冲突为基础的教学策略

许多促进概念转变的教学过程是建立在认知冲突基础上的.这些过程包括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对一些现象所持的观念明朗化,然后直接对其进行挑战,从而引起认知冲突.解决冲突的尝试为随后的学习提供了前提.

2. 以发展学生与科学观点相一致的认识为基础的教学策略

与引起冲突并要求学生解决冲突的教学策略不同,第二类教学策略是建立在学生现有观念基础之上的.这种策略假定,在学生掌握定量规律之前,给学生提供机会建立对现象的定性直觉的理解,这样可以促进概念的转变.随后的教学使学生的现有观念向科学认识发展和拓宽.

(三)概念转变教学模式的结构模型建构

通过概念转变教学的理论文献学习、分析与研究,以及从事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多年经验积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物理概念的特点、学生形成概念的认识过程,笔者初步构建了概念转变教学模式的结构模型(见图1).概念转变教学模式的结构模型的各个环节互相递进,构成了一个有机的过程与整体.

二、高中物理概念转变教学模式的实施案例

下面节取新课程人教版第四章第四节《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作为高中物理概念转变教学模式的具体实验案例.

(一)说学情

对于刚由初中升学至高一的新生而言,在学习高中物理时会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之处.

1. 前概念———根深蒂固

(1)作用力有先后之分;

(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等是有条件的;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可以相互抵消;

(4)接触的物体间才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不接触则无.

2. 前认知———先入为主

(1)初中教学中的不规范,如压力等于重力;

(2)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没有多大的区别的.

3. 非智力因素———不容乐观

(1)缺乏观察、抽象思维、动手、合作等能力;

(2)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可能出现不适应现象.

(二)说重点与难点

由教材分析,学生学情分析不难得出.

重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学策略:实验探究、自主构件相结合;教师引导、学案辅助相结合.

学习策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相结合;小组反馈、动态评价相结合.

(四)说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分三个方面展开.

1. 结合生活、生产实际,引入新课

(1)采用《幸福拍手歌》为音乐背景,请学生上台演唱———主体参与策略;师生鼓掌共同赞扬,手掌的疼痛感引出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个体激励策略.

理论依据:物理课变为了音乐与游戏方式,学生一开始就被吸引到课堂之中,缩短进入学习状态的时间.很多学生心理就会产生疑虑:老师葫芦里倒底装的是什么药?沙锅被打破了!符合教育心理学:原有的思维模式被打破,认知结构失去平衡,就有强烈要求重新平衡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提高学习热情和兴趣.

(2)情境展示. (1) 人在划船时,用桨推河岸; (2) 河中两只小船,用力推另外一只船; (3) 放于浮子上的两磁极间相互作用.

学生相互讨论,分组探究,小组汇报.前两个案例在接触的前提下才有相互作用,而第三个案例则突破了空间的局限,即物体间不接触也存在相互作用,不受空间限制,前概念(4)推翻.结论:[板书]一、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 运用“科学探究”教学模式探究牛三定律

探究实验1:两人一组,两只同型号的弹簧秤,两人对拉,平衡后读数.

结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可抵消(前概念(3)推翻)

探究实验2:两人一组,两只同型号的弹簧秤,一只弹簧秤固定,另一只可动,一人做,一人观察记数.

结论:同一直线,动态变化,作用力与反作用无先后(前概念(1)推翻).

探究实验3:利用力学传感器进行实验验证.

师生归纳总结:[板书]二、牛顿第三定律.(1)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2)表达式:F=-F′(“-”表示方向).

解释说明: (1) 两个力与两个物体的区别; (2) 总是———任何物体,任何条件; (3) 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4) 同种性质的力.

引导学生运用关键词检索法进行研究:两个力、两个物体、总是.解释说明中的第二点又将前概念(2)推翻.而第三、四两点则是引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之间的区别.

探究实验4: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区别.

3. 回归社会和生活,展示牛三定律的运用

(1)卵击石;(2)马拉车;(3)掰手腕;(4)拔河赛

三、高中物理概念转变教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一)概念转变研究的四个反思

概念转变教学模型的提出,对科学教育研究领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概念转变教学模型取得一定研究成果的同时,有研究者开始反思并对概念转变模型提出质疑和批评,主要的观点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1)过于关注学习者前概念对知识建构的负面影响, 忽视前概念中的积极成分.(2)概念转变发生在复杂的教育、社会和文化背景下, 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3)不要过于强调儿童日常经验中的核心信念对具体概念的限制, 概念转变常常并不是随核心信念的改变而整个地改头换面, 而是一个一个地进行的.(4)概念转变并不一定是一步完成的, 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有时两种概念同时存在和使用.指向概念转变过程的理论研究,首先应该考虑这样的问题中哪些因素、以何种方式影响具体概念的转变?概念生态的研究是否能够给概念转变全面的支持?[3]

(二)概念转变的检验与评价问题

学生学业评价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进行评价,怎样才能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呢?目前我国物理课程的评价现状表明,教师虽然认同此次课程改革的理念,但面对升学考试的压力,以及多年的教学习惯,评价的实践基本仍是应试模式,基本仍以:“知识与技能”的单一目标为核心.[4]又物理教育研究领域欠缺对概念转变过程的评价机制研究,而概念转变模型的研究仅指向概念发生转变的条件.也就是说,概念转变模型初步确定了概念转变的条件,而目前需要对如何达到已转变为科学概念做出评价上的回答.以贴近学习者生活实际的问题检测概念建立情况的基本原则.更值得深入思考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学习者达到怎样的状态才能表明概念转变真的发生了?新的概念如何得以稳固, 而不退回到前概念?

(三)概念转变教学对师生的要求[5]

概念转变教学策略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观点和理解做出反应.这种反应可以采用不同的途径和方法,因而对教师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例如:(1)所教的科学领域的知识;(2)在这一领域中学生们所倾向使用的概念;(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倾向于使用的概念发展方式等.不同的教学策略对学生的认知要求是不同的.无论采用哪种策略,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一个主要的特征在于,知识不是提供给他们的“现成的东西”,他们自己需要对理解学习活动负最终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申继亮.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教师发展之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45-47.

[2]Posner G.J., Strike K.A.&Hewson P.W.et al.Accommodation of a scientific conception:Toward a Theory of Conceptual Change[J].Science Educa-tion, 1982, 66 (2) :211-227

[3]徐宁, 郭玉英.国外物理概念转变研究:借鉴与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 2010, 29 (6) :92-96.

[4]孙新, 彭征.中学物理学生学业评价标准的研制[J].课程.教材.教法, 2010, 30 (9) :80-86.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3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2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1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