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有感范文第1篇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英国人不顾全家的反对坚决去航海,但在一次海难中流落荒岛,历尽艰险,坚持不懈,顽强的在荒岛上生活了28年终于获救的事。他在岛上有自己的王国、仆人,大批的食物等,这全是他辛勤耕耘的结果。在吗、在对孤独和寂寞的时候,有的人抱怨沮丧,灰心低头,甚至选择极端的自杀,但他却挺过了二十六年。他,就是鲁滨孙!
鲁滨孙是当之无愧的勇者,他在荒岛上一个人生活了那么多年,有过失落、悲伤、快乐、欣喜,但他全都挺过来了。这既显示出了他的乐观向上的精神和惊人的生存能力,更显示出了他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品质。鲁滨孙在稳定了心情之后,立即和大自然做起了抗争,他靠自己勤劳能干的双手和一些简陋的工具,克服无数困难,挖凿山洞,建造房屋,驯养动物,种植谷物,烧制器具,烘烤面包等,并且从不气馁,这是非常难得的。
大家还记得鲁滨孙得了疟疾的那一段日子吗?他一个人在家里,没有人照顾,这该死的疟疾却又把他折磨的死去活来,是多么痛苦啊。像我有一次发烧,烧到了39.3°,自己感觉天旋地转,非常难受,连睡都睡不着,后来还是妈妈带我去看了医生,又挂了两天的盐水,
自己才好受多了。但鲁滨孙就大不相同了,他没有人照顾,甚至连最基本的药品和可以睡得踏实的床都没有,一脸病了十几天才好,还没人谈心来发泄苦闷,可见鲁滨孙是多么的可怜!但是,大家想过没有,鲁滨孙在病的日子里放弃过吗?不,他没有。他一直希望这病快点好,没有一点自暴自弃,这也是他勇者风范的一次体现。
鲁滨孙的勇者风范在他光辉的一生中不止体现对抗病魔的坚韧不拔上,更体现在他的博爱之上。那是在他上岛后的第二十六年,一群野人带着三个可怜的野人上了岛,先杀了其中的两个。最后一个逃了出来,被鲁滨孙救下并培育它,使他成了一个真正的人,这就显示出了他不抛弃的品质。我和他比就不行了,有时十分小气,就连同学向我借个东西都不肯给他,看来我确实应该多学学鲁滨孙的作风。
读经典有感范文第2篇
这个假期,我读了一本经典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困难障碍是磨练我们的火焰,我们要勇于挑战,勇往直前!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作者是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他是一个普通的工人、红军战士、共青团基层干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中有大量情节取材于他自身的经历。他同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一样,年幼家贫失学,做过小工,参加红军打过仗,负过伤,后来也是双目失明,全身瘫痪。在身陷绝境的情况下,他不甘心于吃喝、呼吸、等死,于是拿起唯一还能利用的武器笔,后来他连笔也拿不动了,靠口述,请亲友笔录,历时三载,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创作了这部不朽的杰作,实现了重返战斗岗位的理想。
本书主人公是保尔柯察金,他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严峻生活。保尔12岁时,母亲把他送到车站食堂当杂役,受尽了凌辱。朱赫莱给保尔讲了关于革命、工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许多道理。由于维克多的告密,保尔被投进了监牢。从监狱出来后,保尔跳进冬妮亚的花园。冬妮亚和保尔产生了爱情。 在激战中,保尔头部受了重伤。出院后,他参加恢复和建设国家的工作。冬妮亚和保尔思想差距越来越大。在筑路工程快要结束时,保尔得了伤寒,体质越来越坏。1927年,他几乎完全瘫痪了,接着又双目失明。他一方面决心帮助自己的妻子达雅进步;另一方面决定开始文学创作工作。这样,“保尔又拿起了新的武器,开始了新的生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描写新人成长历程和揭示新人优秀品质的优秀小说。当一位英国记者问作者为什么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书名时,奥斯特洛夫斯基回答说:“钢是在烈火与骤冷中铸造而成的。只有这样它才能成为坚硬的,什么都不惧怕,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这样的斗争中、在艰苦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面前不颓废。”
通过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小说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革命者在斗争中百炼成钢,这是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
通过揭示保尔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敢于战胜任何艰难困苦的刚毅性格,小说形象地告诉青年一代,什么是共产主义理想,如何为共产主义理解去努力奋斗。革命战士应当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这是小说的又一主题。保尔在凭吊女战友娃莲的墓地时所说的那段话,就是他的共产主义人生观的自白,也是对小说这一主题的阐发: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读经典有感范文第3篇
本学期以来,我读了《朝读经典》这本书。这本书以古书中的经典文章为主要内容,再加以注释,让古文通俗易懂,使我们能够学到博大精深的中华古文学,从中领会许多做人的道理。
我真想回到古代,看人们那淳朴的生活;听读书人那发自内心,充满感情的读书声;闻那书墨的清香,感受古人那种高尚的的情操。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舍身取义》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以“鱼”和“熊掌”打比方,表达了“鱼”与“熊掌”两者不可兼得的观点;并着重表达了在“生”与“义”之间,“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也就是要告诉我们:为了正义事业我们要不怕牺牲。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前段时间的一则新闻:有一个小学生因患自闭症而跳楼自杀。这则新闻使我不禁感慨生命是何等脆弱,所以我在这里呼吁大家,一定要爱惜自己的生命,青春只有一次,要做有价值的事情,不要让它白白流失。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想要真正了解它,却并非容易。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只有认真地学,细细地品味,才能悟出那种高雅经典的韵味。
读经典有感范文第4篇
系统读经第一周第一天,坚持早起第一天,
读经内容:易经1卦 孝经0106 弟子规1 百家姓1 千字文1 三字经1 笠翁对韵1 读经方法: 177累积法
读经人:小龙爸 小龙妈
小龙
小龙奶奶
小龙爷爷
小龙姑姑
昨天晚上小龙爸发给我一张指导老师帮制定好的读经计划表,我看了之后,立刻安排好时间,早上5点20分起床,5点30分到7点听早课。7点到8点宜家,帮小孩穿衣洗嗽,8点上班,晚上7点半到8点半全家读经。 今天是星期一,恰好这两周我们学校要举行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所以在今天早上的国旗下讲话中,我就趁听早课的时间帮学生准备了有关经典的讲话内容让诵读经典成为习惯,学生讲完后我再强调读经的好处,并告诉他们137读经法。我突然有个想法,以后每周一的升旗结束后,就进行每班的经典诵读展示。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好的促进读经的好方法,这也是受我原来所在的学校,每周一诵读礼仪歌谣的启发,让我们就来个经典诵读吧。
晚上吃过晚饭,小龙爸把桌子收拾干净,然后就叫小龙,去叫爷爷来读书,小龙立刻跑去拉爷爷的手说:“去读书了”看到小龙这可爱样,爷爷开嘴笑了,就一步一拐的走出来,我们再叫小龙帮爷爷拿凳子,小龙又高高兴兴的搬来个塑料的四方凳。然后再叫奶奶,姑姑,等大家都坐下好,就开始播放录音跟读了,先读《易经》,因为只有一本大的一本小的,我拿一本,小龙爸拿一本,就没给小龙看书,给了一本平常读的《弟子规》书给他,我们读《易经》,他边听边翻《弟子规》,
读《易经》小龙没什么反应,当听到《弟子规》时立刻来了精神,呜呜的叫,领读的读完,赖思佳姐姐还没跟读,他就接下一句了。能比较清楚地从开头读到“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我们一直读完这七样内容,小龙比较乖的边弄书边跟着听完了。我们一起拍起手来!他也拍起手来!多开心啊!
读经典有感范文第5篇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没错,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书,假如没有了书:瓦特的蒸汽机能飞速地转动吗?更别说工业革命地爆发;如果没有了书,居里夫人将无法发现镭的存在,那么也就没有今天反射性物质对癌症等疾病的治疗;如果没有书,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又有何用?,可见,书对我们是多么重要。古人写得出如此美景,如此有远大抱负的诗句,更激起了我们阅读《朝读经典》的兴趣。多读书,读好书,吸取书中的精华吧! 经典诗文,让我走进了一个妙不可言的世界。我知道了什么是儒家风范,什么是道家精髓,什么是千古美文“经典”虽然看上去年纪一大把,其实火力旺盛得很。他流传了千百年,从“人之初,性本善”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由“道,可道,非常道”至“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从《归去来兮辞》到《兰亭集序》都熠熠地展示着它博大精深的魅力。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就拿我们横林小学来说吧!在这个70来人的集体群里,就有我许多的良师益友:作文辅导教师陈金祥;唱歌能手梁尧兵老师;美术画肖胡云老师;舞蹈老师刘翠华他们的才华和智慧都值得我好好学习。这样我不就可以在这万顷绿田中增添自己更多知识的养分吗?这正是《论语》孔子传与我的做人学问的道理呀!假如说我们的心田是一块最普通的土地,需要阳光、雨露、肥料和辛勤的耕耘,那经典诗文就是那阳光、和风和细雨。只要你愿意时时刻刻去吮吸去领悟去诵咏,那我们的理想之
花一定会开得更艳更持久。
细读《朝读经典》,我看到的尽是爱、智慧、自然、希望与阳光。一切美好的词汇,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着每一首诗,那么和谐,那么执著,那么崇高,那么圣洁,每一首诗都是一首动听的歌,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首诗都拥有一个美丽而高尚的灵魂。那我们就继续诵读吧!好好地拥有它,记住它。让它来净化我们的心灵,让它来耕耘我们心中的土地,提升我们的品位,弘扬中华民族之精髓,更让它引领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向成功迈进吧! 细读《朝读经典》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它使我每一天过得充实,让我的生命多姿多彩在感悟的过程中,慢慢的体味阅读与人生。其实,我知道,人生中,阅读是很重要的。难怪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经典之所以能够被称为经典,正是因为它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价值。”阅读经典,品味人生,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
细读《朝读经典》,让我们超越了年龄的限制,突破了思维的怪圈,无数闪闪烁烁的智能星座,鸟瞰辽阔的世界。我们的眼界因此而变得宏大,充盈着知识的灵魂。
《朝读经典》,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的储备,更是向我们传递的内在的精神的追求。如果你曾读过鲁迅,读他是怎样在黑暗中确定自己独特的坐标;如果你曾读过方志敏,读她是如何在生活、事业与情感间保持平衡,终像莲花般清水出芙蓉,万古流芳
校园就像美丽的银河,朗朗书声就像银河上回荡的清波。回顾银
星长河,孟子,李白,贺知章,哪一位国学大师不是品读经典,一遍又一遍,反复品读消化?哪一位不是在此基础上勤于练习,反复研究,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独树一帜,享誉内外?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读经典有感范文第6篇
人往往在失去时才懂得珍惜,但那时就为时已晚了。朋友,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你会珍惜今天所拥有的一切。
书中介绍了美国盲聋女学者海伦凯勒的一生,她失去了视力和听力,一直在黑暗的长夜里摸索着生活。她热爱这个美丽的世界,却不能用眼睛观察。她多么渴望自己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啊!她用手触摸着世界,凭着超人的毅力,学会了说话,而且学会了五种语言,为人类作出了重要贡献。
海伦说:“只有聋子才看重自己的听力,也只有瞎子才珍惜眼睛明亮的宝贵。对于已经拥有的东西不以为然,对于没有到手的东西极为乞求,这也许是人的共性。”如果再过三天你的眼睛就要瞎了,那么在这三天里你会特别珍惜你的视力,你会好好看着你认为最宝贵的东西,以免当你什么也看不见的时候后悔悲哀。如果你三天后就要死了,那么你能在这仅有的三天里做出多少事来呀!
在我们生活的集体中,很多人都很珍惜时间。我的同桌宋磊上厕所时都不忘拿一本书。姐姐每天早晨只留十分钟吃早饭、洗漱,其余的时间都用在学英语上
我也应该珍惜时间,赶在时间的前面。然而在上学期,我却远远地落在时间的后面,没有把学习放在眼里,整天只知道玩。结果成绩下降,到期末考试后,我的数学成绩从96分降到了73分。我大吃一惊,决心在假期间弥补回来。可是,一到假期,我就觉得时间还长着哩,明日还多着呢!转眼间开学了,这时我才真正体会到时间匆匆如流水,过了今天是明天,过了明天是后天,它决不再重现。如果总要待到生命终结的那一天,才猛然醒悟,发出悲叹,岂不晚了?失明了才知道眼睛的宝贵,就应该在眼亮时好好利用它;垂老了才懂得生命的可贵,就应该在年轻时珍惜它。
啊,朋友,每天的生活,如果都当再过三天就要死去那样安排,情况又会怎么样呢?那样我们会每天都认真完成功课,做什么事都争取不出错,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这样我们会取得多大成果呀!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让我们像盲人珍惜眼睛那样珍惜时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