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激情范文(精选3篇)
创作激情 第1篇
人总会遇到独处的时候, 总会有孤独的时刻, 总会有不自由的痛苦。我自1984年参加工作任教以来, 在孤寂宁静的夜晚, 就玩起了清贫者可以负载, 孤傲者可以独享的数学游戏, 在二十余年的初等数学研究的苦旅中爬行, 而今, 总算有了一些收获。至今据不完全统计一共发表数学论文430余篇, 其中, 中国人民大学书刊资料复印中心全文转载的论文就有30余篇, 这一切都是在孤独中创造的结果。
然而, 对于一个非数学专业的教师而言, 又有什么好的方法来划破这种宁静, 实现在孤独中创造的目的呢?我认为写诗是一种最好的解脱方法。
我站了十八年讲台, 搞了十几年的数学奥赛, 三尺讲台洒下我辛劳的汗水。2001年由于工作的需要, 我调到市教科院工作。一年一度的中考命题工作压力弄得我喘不过气来, 这一工作时间又长, 压力大, 责任重, 每年历时将近一个月, 封闭在一个孤岛上, 不能与外界联系, 好像自己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在这种环境中倍感寂寞与孤独, 为了消除孤独感, 我白天就在封闭的区域里进行球类运动, 累了就休息一会, 站在湖边的“月华”亭, 眺望远方细心观察周边的环境, 并进行了记录。晚上一到夜深人静之时, 我便开始诗歌创作。
诗言情, 诗言志。虽身居荒郊野外, 但以诗情激发自己的情感, 同样也自得其乐, 其乐融融。
在命题的赤马湖训练基地, 我创作了一组小诗, 以寄情山水之间, 摆脱自己孤独的灵魂, 这一举措的确收到了一箭双雕的好效果。现将这组小诗抄录于后, 以飨各位读者。
赤马湖之恋 (组诗)
(一)
湖光山色梦笔生,
蓝天碧水雁飞声。
遥看赤马山水翠,
微波轻荡月华亭。
(二)
赤湖镜透映碧天,
绿水青山翠色填。
偶有扁舟遏白浪,
月华倒挂荡湖边。
(三)
夜色朦胧一泓盆,
飞来山岳九墨龙。
遥望赤湖水中月,
星空明月自照人。
(四)
山舞墨龙在水中,
赤湖明月与雾生。
诗情画意云中月,
琴韵书声荡赤松。
(五)
蛟龙戏水赤湖中,
惊鸿振臂入星空。
登高遥望山水色,
“时代激情是创作的原动力” 第2篇
深厚的生活积累
作为一位军旅作曲家,孟庆云的歌曲创作题材十分丰富,大量作品都是反映部队生活、歌颂军人情怀的,如《当兵干什么》、《兵之歌》、《我就是天空》等。同时,他还创作了大量其他各类题材的作品,其中有歌颂伟大祖国的《拉着中华妈妈的手》、《归航》等,有赞美壮丽山河的《黄河黄》、《东方明珠》等,有咏唱人间真情的《爱的港湾》、《一梦千年》等,还有抒发青春风采的体育歌曲《黑头发飘起来》、《五星邀五环》等。这些作品,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出孟庆云深厚的生活积累和创作功底。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必定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艺术的灵感源于生活的积淀,源于对人生的执着追求,源于厚重的历史责任感,源于对人民的深刻理解,源于对古老民族优秀文化的独特诠释!因为他所要展示的并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因此他的作品、他的音乐,流露出的是一种精神,一种自然之美,一种人性之美,一种神秘悠远的东方文化——而这就是经典。
独特的创作风格
当今歌手推出的不少创作歌曲,不仅风格走向似曾相识,而且在情绪与韵律感上也难以有明显区分,有的甚至在音乐语言的选择与运用上也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普遍的、可以说是带有某种倾向性的现象,不只出现在作曲家之间,甚至在某些作曲家自己的作品中也会出现数曲一腔的现象。所有这些,实际上都是歌曲创作艺术个性化迷失的反映。孟庆云对每一首作品在风格指向的谋划、情感色彩的调配、音乐语言的选择等方面,颇费苦心地进行着自己刻意的创造。《黄河源头》中所浸透着的粗犷、雄浑、豪放,《黑头发飘起来》中所洋溢的明快、洒脱与极富律动感,《长城长》中所涌动着的亲切、深情、畅朗,《二泉吟》中所衍生着的如泣如诉、悲切苍凉,《亲亲的茉莉花》中所流淌着的明亮、轻松、剔透等等。可以说是色香各异,七彩纷呈,个性鲜明,风格独具。而作品风格性的鲜明,正是所有艺术走向成功、实现繁荣的重要标志,歌曲艺术亦应如此。
“风格即人”,是对孟庆云艺术风格最简洁的阐释。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孟庆云自身的性格、阅历、修养等等有着无从割舍的联系。出现在公众场合的孟庆云,常常是寡言少语,不善谈吐,但炽热的男儿情肠、丰富的情感世界、质朴的生活格调给每一个同他有着较多交往的人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他待人处世诚恳稳健、不事夸饰、脚踏实地、有板有眼,正是因为有这些闪光点折射在他的歌曲作品中,才使得他作为一位硕果累累的成功者。
孟庆云创作的歌曲有着一种雅俗共赏、妇孺皆宜的特征。他的歌曲旋律通俗上口、情感油然而生,这便为歌曲的易学易记创造了前提。对不同题材、不同内容的歌词,他还非常善于合理调配它们的情绪、节奏以及音乐素材上的不同色彩的相互搭配,使其各具其貌、互不雷同。这恐怕是他在歌曲创作上硕果丰盈、声名大噪的奥秘所在。
“时代激情是创作的原动力”
“时代激情是创作的原动力”,是孟庆云反复强调的一句话。因此,在他的创作中既有传统文化的底蕴,又包含时代精神特征。民族风格的旋律和当代通俗歌曲节奏的结合形成了他的创作风格。让几种在声乐演唱“壁垒”中似乎并不相融的唱法在自己的作品里获得和谐,反映了孟庆云作品所具有的博大的包容性。而能够具备这种包容性却绝非轻而易举,它至少能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即作曲家的歌曲创作没有被人为地阻隔于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篱笆内外,而是孜孜以求地在艺术实践中寻求着两者的最佳契合状态,从而拓展开自己富有个性化的艺术创作之路。孟庆云的作品或大气豪放,或典雅秀美,或情真意浓,或刚健雄伟,既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又融进了强烈的时代气息,既有传统的古典美,又有鲜活的现代美。他的作品唱时代正气,唱人民心声,唱民族精神,因此他的作品不仅数量大而且成功率高。
创作激情 第3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明确提出要“朗诵小说或表演剧本的精彩片段, 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 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深入领会作品内涵, 品味作品的语言魅力”。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教师还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儒学校园剧”以儒家“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及孝廉等核心思想为主题, 从校园实际出发, 赋予儒家优良传统以现代的表现形式, 其鲜明的内容主题, 健康、向上的人物风貌, 能够较为典型地反映当代中学生积极、阳光的生活状态。
回顾我市开展儒学校园剧活动以来, 学生们在舞台上塑造的那一个个光彩夺目的形象, 以及学生们踊跃参与, 认真排练和演出时的热烈反应的情况, 应该说, 此举不失为大语文教育观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条捷径。
一、编演儒学校园剧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新途径
(一) 形式新, 学生学语文课文有兴趣
校园剧, 顾名思义, 植根校园, 依托课本是应有的题中之义, 对于很多都是初次接触课本剧的学生来说, 怎样编?谁来演?怎样演?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他们去思考之后才能解决。课本剧是把语文课内容通过表演的形式再现出来, 它具体形象,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所以它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种活动形式。
(二) 内容新, 学生学语文基础知识有兴趣
校园剧的编演, 对学生的语文知识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剧本的创作, 剧本里有简单的舞台说明, 大部分是对话。对话语言要规范, 就要求用词要准确, 句子要完整。表演时读音要准确, 再就是对话要与人物性格相符合。这些要求的落实都需要学生有扎实的语文素养, 因此编演过程是学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并得到提高的过程。
(三) 思维新, 学生对创造性活动有兴趣
编演儒学校园剧同时又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创作话剧剧本, 要把很多叙述性语言转化为对话, 对话语言强调性格化, 学生就需要对人物性格进行把握并注意对话语言表达的技巧。
编写是一种创造, 表演更是一种创造。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涉及到了剧本创作、表演等方面的专业内容了。“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每个学生在编演课本剧的过程中都会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围绕剧情的推进和人物性格的呈现, 动作、表情、对话等都可以擦出思想的火花, 由此, 学生个人的创造性得到开掘。
二、编演儒学校园剧是新课标以及孔子教育思想的体现
教育追求完善的人格。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就是说, 学语文的目的是为了“用”, 以达到表达思想、交流情感、传承文化的目的。孔子也十分重视艺术教育, 他说“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认为艺术教育可以作为人格修养的手段, 促进人格的完满———从而达到“仁”的境界。
编演儒学校园剧是实实在在的“用”。它要求学生对儒学思想有正确的感知、深刻的理解, 对剧本有大胆的发挥和较强的记忆, 它可以帮助学生把书面文字转换成适合于舞台的口头语言、肢体动作, 变死的课本知识为活的演出实践。同时要求学生发挥想象, 培植感情, 磨炼毅力, 还要求学生有很好的相互协调与配合的能力。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儒学校园剧理应成为语文教学中一个活跃的组成部分而受到人们的重视。
近代史上, 蔡元培倡导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育的五项教育,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完全人格”的教育目标。在各种艺术门类中, 戏剧是最强调人物性格和行动的审美;戏剧是最突出矛盾冲突和内心抗争的审美;戏剧是用演员活生生的人格来表演、表现, 甚至批判角色人格的。通过戏剧氛围的渲染、通过对剧中人物或角色的认识和把握, 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自己对事物、对世界、对人生的一种直觉, 甚至是有高雅艺术基因在内的一种集体无意识。
舞台上的角色感受和生活中的角色体验, 既有差异又有相同, 校园剧可以成为学生人格塑造的一种方式, 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大有裨益。从某种意义上讲, 胜过读100本教科书、胜过考试卷面的100分。周恩来作为一位杰出的领导人, 他的政治能力和风度气质在世界政坛传为美谈, 这和他青年时期、特别是在南开学校读书时积极投身戏剧活动的经历不无关系。因为, 就表演本质而言, 虽然角色是虚拟的, 但扮演者对角色内心的体验是真实的。我们可以看到, 儿童喜欢“过家家”, 少年喜欢“捉迷藏”, 青年则喜欢“生日聚会”等, 都有某些戏剧仪式因素在内。校园剧既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探索欲望, 又能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在思想教育方面可谓事半功倍。
三、编演儒学校园剧能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
高中生的表现欲很强, 他们希望引起异性的注意, 他们迫切需要参加不同类型的群体活动, 真可谓“有青年的地方就有表演”。
如果把学生的校园生活比作一潭水的话, 那么, 我们的儒学校园剧编演, 就好比是投水之石, 石击才能浪起。它将为学生打开一个新的活动天地, 在那里, 他们可以大显身手, 他们旺盛的精力也将得到正确有益的引导。在教师的指导下, 排演儒学校园剧, 换个方式学课文, 学生们定会觉得“不一样”。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不必说教就“善善而恶恶”的理想境界。
(一) 儒学校园剧可以帮助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人格美, 指人的思想品格、道德情操和聪明才智的美, 是现实性和理想性的统一。无论是中外文学名著还是戏剧、电影等文艺载体中展现的高尚的思想境界、精神境界、政治品德、道德情操等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力, 都是一种高尚的境界和行为的自然渗透和体现。都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受到影响。儒学校园剧活动, 能使学生们在欣赏艺术美的同时, 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可敬可信的英雄人物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学生作为社会上思想最为活跃、求知欲最为强烈、情感最为丰富和敏感的一个群体, 在欣赏高雅艺术的同时, 是最容易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和强烈的感情共鸣的。
(二) 儒学校园剧有助于培养学生专业素质
当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很高, 要求其具备相对齐全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各种知识, 还应具备一定的艺术才能和较高的艺术鉴赏水平。在跨入社会之前, 学生们只有不断地完善自己,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才能成为合格的复合型人才, 更好地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需求。通过校园剧的编演, 有许多学生领悟到:人的才能越丰富, 水平越高, 对社会的贡献越大, 也就会赢得人们更多的信赖和尊敬。
(三) 儒学校园剧有助于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所谓“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学生在为演出者精彩表演鼓掌喝彩的同时, 都会对冰心小诗中所揭示的哲理产生感同身受般的领悟:“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 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平时, 一些学生对这些耳熟能详的道理往往不以为然, 然而, 在编演校园剧的过程中, 学生们认识到, 不能只看到表面的光鲜, 任何的成功, 背后都有无数的汗水辛劳, 甚至眼泪热血。平时不经意间养成的一些懒散、放纵、害怕艰苦等不良习惯和惰性思维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这样, 学生在学习和校园各项活动中就会更乐于投入, 倾注热情和创造力, 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许多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和抗挫折的心理承受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强化和提高。
(四) 儒学校园剧有助于培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人们发现、感受、鉴赏以至创造美的能力, 即对各种事物的审美价值进行分辨、品评时所必需的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它是一个综合结构, 是欣赏力与创造力的有机融合, 是人类独有的能力。一个人的审美能力的高低, 制约着其情感的丰富程度和精神境界的高低。学生较高的审美能力是其深厚素养的集中体现, 是其审美观成熟与否的主要标志。开展儒学校园剧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使其有了一种“审美的敏感”和“统摄力”。较之过去, 不少学生发现审视美的眼光开始变得敏锐了, 区分美的水平开始变得准确了, 鉴别美的水平也开始让人刮目相看了。许多学生通过观看话剧演出和戏剧知识竞赛活动, 在提高高雅艺术欣赏水平的同时, 发掘出了审美对象丰富多彩的感性形式, 领悟出了社会人生的深沉意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