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的哲学探讨(精选6篇)
创造性思维的哲学探讨 第1篇
创造性思维的哲学探讨
从哲学的`角度去探讨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环节,论证了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阐述了研究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对理解我国当今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新理论有指导意义.
作 者:梁瑞琪 作者单位:韶关学院韶州师范分院,政史系,广东,韶关,51 刊 名: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英文刊名:SUN YATSEN UNIVERSITY FORUM 年,卷(期): 24(4) 分类号:B804.4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逻辑思维 非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哲学探讨 第2篇
探究哲学思维教育与哲学理论结合的方法创新
摘要:哲学思维作为大类学科,拥有严密的思维逻辑。将其运用在教育教学上,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哲学教育需要遵从哲学本性,不对哲学进行任意的修改。将哲学理论与教育相结合能够更加有效的增强学生学习思维的构建,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哲学思维;哲學理论;创新性方法 1前言 大学课堂设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课程。然而课程反馈的结果却并不理想,学生对其“不解其意”,教师对其“对牛弹琴”。笔者认为,哲学思维教育不应该仅仅作用在其他学科上,也应该实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这门课程上。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哲学理论与哲学思维结合的效果发挥好。本文将结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实践,就如何有效的将哲学思维与哲学理论相结合的创新性方法进行阐述。 2关于哲学思维教育与哲学理论的创新结合 哲学体现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与方法论的统一表现。哲学理论就是哲学思维的表现,哲学理论是哲学家通过文字将哲学蕴含的意义表达出来。哲学思维能够帮助我们建立系统的思考模式,进行逻辑性的思考,拥有自己的智慧。而将哲学思维教育与哲学理论进行结合就能够训练思维的广发性、灵活性与逻辑性。 2.1辩证思维方法、现代科学方法与思维教育三者的结合 辩证思维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基础与原则。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辩证思维方法的深化和展开,二者与思维教育相结合,体现了人类思维方法在具体科学中的发展。辩证思维能够帮助人们进行正确的逻辑思维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对事物的发展产生疑惑与不解,教师需要辩证性的引导学生解决困惑。辩证思维通常表现在分析与综合上。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困惑进行分析,找出引起学生困惑的.原因、发现困惑出现的理由,之后结合以上的发现,进行综合考虑,对学生进行解疑答惑。 创新性的结合三点是最为重要的。教师能够结合生活现象,针对生活中某一热点问题,向学生提出疑问。从学生感兴趣的方向提问,能够带动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对问题感兴趣,就会进行踊跃的发言,教师不断针对学生的发言提出困惑,一步一提问,一步一答疑,使得学生在提问与解答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辩证性思维。所以,通过针对生活现象,与生活相结合,才能够将辩证思维、现代科学思维以及思维教育进行有效的结合。将生活的现象进行具体,以抽象的概念为起点,通过逻辑性的解疑问答,达到以思维具体为终点的运行过程。 2.2认识与实践结合哲学思维教育的创新性方法 实践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认识产生与发展的基础。毛泽东曾说“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只有理论知识而不进行实践的操作是没有具体意义的。我们在进行哲学思维与哲学理论结合的过程中,还要进行不断的实践活动,才能够验证我们理论的正确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就在于它是源于不断的实践才得以形成系统性的理论知识。只有具有严密性与科学性的理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论。哲学要求不仅仅是思想逻辑思维的强大性,还具有强大的说服力。而这种说服力就建立在成千上万次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动手能力的实践,不断的巩固与发展学生哲学思维体系的构建。要求学生完善动手能力,在操作的过程中,不断建立起哲学思维模式。 教师能够要求学生结合生活现象,发布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如:“老人是否该扶?”要求学生对其进行一次场景模拟。并且要求学生充分考虑到不同的场景情况,针对不同的“老人”,需要有具体完善的措施。可以针对这一课题,要求学生分组完成,演示场景过后,学生还需阐述原因并进行不同小组的辩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针对社会上的不同现象,进行具体的实践模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哲学思维教育更加富有印象。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加强逻辑思维建立,对自己阐述的原因理由具有明了的逻辑系统。使得实践与理论在学习中得到具体表现。 2.3大众思维与哲学思维教育进行创新性的结合 大众思维表现在趋势上,大部分人民群众趋向某一个具体观点,就是大众思维的表现性。哲学思维教育的重点在于探究与研究,而这一过程则是为解决矛盾而存在的。矛盾分别为主客体的矛盾、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矛盾、结论与过程方法的矛盾。教师作为主体,学生作为客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与教师的知识发生冲突,教师应当遵从大众思维的客观性,建立讨论组,让学生主动阐述说明自己独有的见解,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见解,在讨论过程中,不断的知识碰撞能够加强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印象,加强学生哲学思维的构建。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间接经验的受体,教师作为直接经验的主体。在产生矛盾的过程中,不再选择学生自主建立讨论群,而应该是由老师与学生共同组成讨论群,进行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谈论。以大众思维作为哲学思维思考的起始点,将不同种类的讨论作为载体,最终达到哲学思维体系构建的目的。在讨论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结论与过程的矛盾。结论是哲学思维的产物,过程则是哲学思维的加工。哲学思维教育的本意就是学生能够不断的发现矛盾,再解决矛盾。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不断地探讨,不断地深入。这就是哲学思维与哲学思维教育相结合的目的。不断的发现学习问题,不断的解决问题,才能够完成学业,并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与思维结构。 3哲学思维教育与哲学理论结合的意义 哲学理论运用在哲学思维教育上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完成逻辑思维的建立,具有清晰明了的逻辑思维。哲学是一门不断批判反思的学科,哲学教育更要求学生能够不断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吾日三省吾身”本质其实也是对自我行为的批判思考。学生要敢于在反思中否定自己,也要敢于在反思中肯定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哲学思维教育中不断成长、不断壮大。 4结语 哲学思维教育与哲学理论的结合本身就是一个创新性的结合。在教育中增添哲学理论与哲学思维将会更加有助于学生完成知识体系,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具有逻辑性。让学生在学习阶段不断接受哲学思维的敲打与训练,将会使其受益无穷。 参考文献: [1]杨秋菊,谢欣.用哲学思维渗透医学教育的思考[J].医学与社会,,25(05):83-85. [2]张汉云,刘宏侩.用哲学思维教哲学反思中学哲学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08):55-59. 作者简介: 杨兆华(1978),女,辽宁北票人,云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哲学教育。
企业家哲学思维之探讨 第3篇
一、企业家必然有哲学思维
实际上, 就世界观方面来说, 哲学家在语言与思维的领域关注世界与人生, 而企业家则更多地是在实际工作中直接体现其对世界与人生的态度。虽然说像世界观这样的基本命题不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但当一个企业家具有一定思想深度时, 这个问题必然要触及。企业家对探究世界是什么、人生有什么意义这类问题, 同样有强烈的冲动, 因为大凡成功的企业家都具备哲学家、思想家的素质, 其思维方式、思想方法往往是与世界观直接相联系的。因此当他到达一定境界后, 也会和哲学家一样思考同样的问题, 只不过与哲学家思考的角度不同而已。也就是说, 企业家的哲学思考是有自己鲜明的特征的。譬如对于人生观的思考。人生观的基本问题就是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 这对于整个人类也好, 对于个人也好, 都是有困惑的。作为一个一般的人来讲, 思考人生观往往会以人生目标为核心。我是一个科学家, 我的目标可能是当个院士, 或者能得到诺贝尔奖;我是一个教师, 那我的目标可能是当上教授, 甚至是博导。但只要仔细想一想, 这其实都不是最后的答案。作为哲学的思考, 我们要问一下, 为什么要得到诺贝尔奖?为什么要当博导?人活着就是为了这些, 这本身就是人生的目的吗?人们只是在努力实现财产欲望或者权力欲望, 或者是名誉欲望, 使这些欲望得到满足, 但如果把这些作为最高目标, 那只能说你的欲望很强烈。因为这些想法都停留在欲望的水平上, 并没有为你的生活提出真正的目标。
二、企业家的多层面哲学思维
至少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 类似于产品、服务或者利润的层面, 这应该是企业家必须思考的。因为这关系到企业的生存, 也就是关系到依附于企业的企业家的生存。但是还有第二个层面, 一个高于个体 (企业或企业家) 生命的, 属于人类群体价值的层面。比如为社会、为人类而生产和提供服务。这两个层面是个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认为, 第一个层面是为第二个层面服务的。第一个层面是手段, 第二个层面才是第一个层面的目的。换句话说, 企业家在追求第二个层面的过程当中需要第一个层面的手段作为支撑, 而第一个层面中的有些内容, 如利润是企业家第二个层面目标追求的一种自然回收。两者是“形”和“形而上”的关系, 是哲学思想较为主要的一种思维方式。
三、企业家的哲学思维范畴
企业是一个系统, 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一个系统;企业和企业经营管理息息相关的周围世界也构成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支持, 便造就了这个系统的状态。毫无疑问, 理想的情况是这个系统的状态是能够促进企业发展的。那么, 企业家的思维在其中应该起到什么作用呢?一般的观点是, 企业家的思维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战略性思维, 即思考如何做正确的事;另一类是战术性思维, 即思考如何正确地做事。我们认为, 为了使这两类思维实现最大价值, 需要另外一类思维来加以支持, 这就是企业家的哲学思维。
鉴于企业家的特定角色, 其哲学思维的范畴应主要包括:
(一) 企业使命
许多企业家对使命的认知有误区, 以为使命就是职责, 甚至以企业的主营业务内容代之。例如, 把一个空调厂家的使命理解为“生产和销售价廉物美的空调产品, 并配以良好的服务。”殊不知, 企业使命虽然与企业是干什么的有关, 但究其本质内涵, 是在明确干什么的基础上进一步去思考和明确“干这个的意义何在”, “能给社会和别人带来什么好处”, “能为人类发展创造出什么有用的东西, 即价值来。”由此可见, 企业家对企业使命的思考, 实际上就是一种哲学思考。
(二) 信仰
企业使命透视出企业家的信仰状况。以直观的角度来考察, 企业家对于社会的影响要比哲学家显著得多, 企业家自觉不自觉地通过其产品和服务直接向社会展示着他的人生信仰。信仰实际上是一种终极性的精神价值, 作为一个企业家, 应该是不可回避的。在历史上, 西方社会是一个宗教统治的社会, 因此人们的基本信仰围绕着基督教所信奉的上帝展开, 但从19世纪下半叶以后, 按照尼采的说法就是上帝已经死了, 这一度造成了人们的信仰危机。新中国建立以后, 我们长期把一种政治理想、政治系统作为信仰;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 信仰问题开始逐渐显现。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背景下, 商业化倾向的受益面和渗透性也日益发展, 企业家的信仰思考仅仅是沉溺在商业框架这个狭隘的领域中呢, 还是应该有一个超越, 以自己的信仰影响企业的使命, 企业的使命引导企业的文化, 以企业的文化影响其产品, 并且通过产品波及全社会。
(三) 社会责任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头等大事是选择一种合理的社会制度。社会之所以让“企业”这样的利益组织存在, 并且成为基本单位, 是因为从社会角度出发, 企业能有效改造社会资源, 满足消费者 (社会、人民) 的需求。然而, 社会在要求企业家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必须兼顾到社会其他非经济效益。这就是企业家必须思考的社会责任问题。企业家要做这样的哲学思维, 即以消费者 (社会、人民) 的角度, 他们不但要购买好的产品和好的服务, 这些产品和服务是“好人”提供的。
其实, 企业家的哲学思考所涉及的范畴这不止以上这些, 企业家个体层面还包括企业家的幸福观、成功观等;企业组织层面包括战略思想, 合作思想等, 甚至一些更具体领域的东西, 诸如“怎样实现人本管理”, “管理的艺术性”等, 其背后也隐藏着哲学思维的成果。由此可见, 企业家可以不是哲学家, 但不等于可以没有哲学思维, 建立基本的哲学思维可以有效地促使企业家成长。
摘要:做企业和研究哲学在常人眼里也许完全是两码事情, 一个是解决具体问题, 一个是进行抽象思考。而将两者合二为一进行实践和探索对于哲学的实践应用和企业家的终极追求都有实际意义。本文提出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家应该具备除了追求物质利益以外的更高的精神追求, 而这种精神追求往往是建立在哲学思维上的。本文从“企业使命”、“信仰”、“社会责任”等方面阐述了企业家应该建立和具备的哲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关于哲学中“创造本性”的探讨 第4篇
关键词:创造本性;独有;出新;道性;我见
“创造本性”是“道性”的“我见”;“我见”的“道性”。就是说“道”之性被我发现,“我性”豁然开朗。什么是“道性”?“道性”是“道”的本质属性。什么是“道”?“道”是万物必须遵循的法则。“道”是双重之道、借道达道、混沦之道、互置之道、切换之道、无形之道、境界之道、道我一体的道中道。“道”源于生活的道理却又是超越生活的“形而上”之“道”,一道双义、无限寓道。“道”的本质必然蕴涵在万物的现象之中,支配万物、主宰万物与化生万物。易曰:“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阴阳莫大乎日月。”“道”的本质是阴阳之性,阴阳变幻万千,万物只不过是阴阳之性的“瞬间暂留”的痕迹和缩影。借万物之性扑捉“道性”的过程是归纳之法;由“道性”辐射于万物之性的方式是演绎之理。“我性”是我之心性、意识之性和创造之性。“我性”的成熟是一个从初醒到觉悟的过程,完成“我”的创造与实现创造的“我”是“我性”成熟的重要标记。道我同步;心道合一。
“创造本性”源于好奇心。对一切事物的好奇是“创造本性”的起始,总想试图弄明白事物现象背后的玄机,这在童年时代表现的尤其明显。童心不老幻想不断,这个状态我称之为“创造本性”的酝酿期。天真无邪无知无畏;纯性如水道心禅月。从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中去触摸现实之物,借助想象超越现实自由飞翔。太阳为什么会落到山的那一边?那一边有什么?月亮离我们有多远?要是能到月亮上面玩玩多好啊!人为什么不能同时象鸟儿和鱼儿一样既能翱翔蓝天又能潜游江海?春花秋月、夏水冬雪;日月轮回、大雁南飞,是什么力量在支配着它们?地球太伟大了,它能承载高山大河树木湖泊。山南面的雪为什么不会消失?想把雪的洁白留住。风流何方?光移何处?把种植的辣椒的侧枝剪掉希望它能长成参天大树。冬天里有生命吗?看不见就是不存在吗?花儿凋谢了,小鸟不见了。春天去了哪里?去观察枯草下的嫩芽、泥土中冬眠的青蛙;去观察积雪下的麦苗、含苞待放的梅花。去思考平整土地的农民;去聆听待产的孕妇在干啥?冬天的生命既不如春天那样外露也不象夏天一样热恋相拥,它是含蓄的、潜藏的、迂回的隐心暗香。只待春雷一声,万箭齐发万马奔腾。春天就在冬天的怀抱里,新生就蕴涵在这“未济”的季节里。
“好奇心”是探索与发现的原动力;是创造的“永恒酵母”;是通向有知的切入点,一切的创造发明都由此始生。正是由于“好奇心”的魅力,人类无知无惧、勇敢向前乃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从这层意义上说,整个人类的创造史就是一部“好奇心”的历史。人们通过自己的感官、借助工具去观察、分析、归纳和思考万紫千红的自然世界,探寻在万物现象之后那个共有的“道性”。对于整个宇宙而言人类的历史只是一粒尘埃而已,然而人类的“好奇心”却可以囊括与超越整个宇宙。“好奇心”因此而伟大,“好奇心”即宇宙心。
人的肉体生命是有限的,个体生命的“好奇心”也是有限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好奇心”随着肉体生命的消失而终结,相反,“好奇心”做为人所独有的意识之心它必然在人们的探索中被继承和延伸。人类的“创造本性”一定存在着相同的“创造基因”,“好奇心”就存在着历史的传承性和必然性。宇宙的无限浩渺与“好奇心”的“历史牵手”使得人类在同宇宙的对话中达成共识,彼此结为一体。“好奇心”是“创造本性”的储蓄期,把对所有事物好奇的现象全部归纳、积淀、内存与发酵,它是“创造本性”的基础。厚积而薄发;叶茂必根深。有“好奇心”的人未必都有创造,有创造的人必有“好奇心”。“创造本性”要求具有“好奇心”只是创造的始点还要不断的去激活它,无论是现实生活中的疑虑还是思维中的困惑,许许多多的创造都是无奈的“逼上梁山”,最终是化险为夷、绝处逢生;柳暗花明、实现“我性”。
“创造本性”定格于“无奈”。如果把人类的“好奇心”比喻为快速的浏览,那么“无奈”就是人类对自身遇到问题的定格。无奈,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与纠结。天下雨了怎么办?遇到河流怎么解决?恋人拒绝了我又如何?怎样才能到达月球?……无奈是双重的,带给人们的结果也具有两重性。一是索性的放弃;二是直面无奈、思考无奈、破解无奈与超越无奈。这里着重思考后者,目的是探究“创造本性”与无奈的逻辑关系。翻开人类创造的历史,走进创造者的心灵深处,去聆听与感受创造者的灵魂魅力。正是由于无奈,人类才去超越无奈;正是由于无奈,爱情才显得如此圣洁;正是由于无奈,发明创造不断;正是由于无奈,人类不断发展向前;正是由于无奈,人类的潜力发挥到极致;正是由于无奈,人的世界充满了无限的诱惑;正是由于无奈,人创造了属于自己独有的神话世界;正是由于无奈,宇宙飞船带人走向嫦娥的家园;正是由于无奈,不可能成为可能;正是由于无奈,从理想的王国走向现实自由的必然;正是由于无奈,我与您的牵手成为成为万世传唱的经典……。无奈成就创造;创造超越无奈。无奈是创造的背景;创造是无奈的皇冠。
“创造本性”实现于“我性”。虽然“创造本性”源于“好奇心”、定格于“无奈”,但决定是否具有“创造本性”的客观尺度是是否实现了“我性”。“我性”是衡量“创造本性”的参照和唯一的准则,这是我的解读。那么“我性”是什么?不好回答也好回答,说它不好回答是因为在整个人类的历史流变中,很少有人能够回答;说它好回答的理由是――只要纯净无染、禅心如月,就能自然而然的答复。不好回答是因为人们总是用“单一”的生命观看待人自己,把人看做是与动物相同的本能的自然生命,始终跳不出那个束缚人的“本能漩涡”。人的神性――意识之性、精神之性、创造之性、灵魂之性、思想之性、佛性、灵性……在“本能生命”中被抑制与扼杀了,但如果因为只去关注人的神性的一面,人的现实的本能属性仿佛不见了,人不能离开它的“现实世界”。说“本能生命”不行,说“精神生命”也不行,这不是让人难办吗?其实,这才是人的本性,即“我性”。“人”就是这样一种让人纠结、徘徊、是有不是、不是却是、需要辩证逻辑的、“双重生命”的存在。
“我性”是“双性之我”;“我之双性”。确切的说是我的“创造之性”,“创造之性”的我。人类的“自然我性”是相同的,都具有“本能生命”的属性。不相同的是――“创造我性”;“我性创造”,也可以理解为“我的神性”“神性的我”“灵性的我”“道性的我”“佛性的我”“永恒的我”“不朽的我”“宇宙的我”“我的我”……名称不同,本质无异。“自然我性”始于母亲;“神的我性”源于自我。获得“神的我性”的唯一的方式是创造;唯有创造才能实现“神的我性”。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说我如何如何之类的话,这只能说是没有区分的混沦不清的本能生命的“我性单纯”,还不具有本质的真正的独有的“自我我性”。《论语》是孔子的“我性”;《红楼梦》是曹雪芹的“我性”;《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我性”;《西游记》是吴承恩的“我性”……。没有创造没有“我性”;具有“我性”必须创造。从这层意义上说,“创造本性”是“我性”;“我性”即“创造本性”。是否具有创造成为是否具有“我性”的尺度,而是否具有“我性”成为审核是否具有“创造本性”的“终极参照”。
综上所述,“创造本性”是“道性”的“我见”;“我见”的“道性”。它源于“好奇心”,定格于“无奈”,实现于“我性”。能否实现“我性”决定了是否具有“创造本性”,实现“我性”的唯一方法是“我的创造”、“创造的我”。无论是实践的创造还是理论的创造,它是“我的专利”、“我的独有”、“我的唯一”、“我的垄断”、“我的自我”、“我的代名词”。实践的创造与理论的创造我称之为“双重创造”,其本质是相同的,它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实践的创造是理论创造的体验、前提和外化;理论的创造是实践创造的提升、拓展与内化。从这层意义上说:“创造本性”=“我性”;“我性”即“创造本性”。“创造本性”还有更多的需要挖掘的深邃的内涵,我只是从我的生命片段的感悟中、用我的思考和我的表达方式去诠释它,仅此而已。
【参考文献】
[1]金景芳、吕绍纲.周易全解[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
[2]王树人.回归原创之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3]高清海.高清海哲学文存(1―6卷)[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谈谈销售的哲学思维 第5篇
这种说法是对的,因为销售从行为和表象来看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买卖关系,它只能发生于卖方和买方之间,这是销售的主体和客体,所有的销售行为都是发生在主体和客体中。也因而,销售通常都是与金钱、利益相挂钩,经济利益是其核心利益,所有的销售都得围绕创造经济利益而展开。因此,在这个基础上,销售和销售者往往都显得很势利、很实在,又很虚伪、很狡诈,精明、忽悠、狡猾常常是销售者的代名词,到后来“诚信营销”就好似成了一种高尚的东西。
其实,上面所说的都不错。从哲理上来说,人生就是一场销售,人一生都在赎回自己的灵魂和精神,在兜售自己的肉体和欲念,人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在我们所赎回和兜售的东西里,其他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潜在客户,或欲念,或灵魂。我一直认为,销售是一个最贴近人类本性的行为概念,在销售中人类的贪欲、物欲、知欲,甚至是情欲都彰显的一清二楚,
从哲学上来说人性的表现有三个人性场:情场、官场和市场,其中市场就是伴随着金钱和物质的追求,人性在市场中的表现就是金钱至上化、市场权力化、利益欲望化,伴随着这些人性的表现有很多人做出了违法乱纪、道德堕落的事。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国在对外改革开放中,不仅受到了西方先进国家的经济理念的冲击,更受到了文化理念的冲击。当下的国人,越来越多的学会了独立思考、甄别判断,思想在文化开放的氛围中不断进步和个性化,更多的人也开始思考我们身处的环境和自身的行为,他们开始思考自身的存在,以及给社会所带来的作用。虽然从本质上来说,人是孤独,但人又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每个人都与周围的人息息相关,彼此分离而又紧密相连,这就形成了一个个社会群体。而当我们个体形成独立思维时,便会在自己所处的群体中形成意识交流与共享,从而在群体在进行循环。所以,只有当群体中的人有了独立意识之时才有了真正独立的人格。
哲学思维中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 第6篇
哲学思维中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
哲学思维作为抽象程度最高的思维,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统一,现实的生活世界是哲学思维中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互联结的.根源,以思维的形象表述思维的抽象内涵,不仅可能而且必要.
作 者:孙显元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安徽,合肥,230026 刊 名: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INAN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5(4) 分类号:B804 关键词:哲学思维 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