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统计学教学模式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护理专业;医学统计学;学习认知;学生
Cognitive analysis of nursing students' learning of medical statistics
ZHANG Na1 ZHANG Liju1 REN Juan1 JING Chunxia2
1.Department of Preventive Medicine,Zhuhai Campus,Zunyi Medical College,Zhuhai 519041,China;2.Department of Public Health and Preventive Medicine,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8001,China
[Key words] Nursing major; Medical statistics; Learning cognition; Students
《醫学统计学》是一门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基础科研知识课程,包含基本科研设计思路和科研统计方法[1]。由于此门课程涉及较多高数和逻辑思维问题,部分学生在学习前具有畏难心理,对于护理专业学生而言,《医学统计学》课程较为难懂,学习的畏难心理更加强烈[2]。有研究[3-4]显示,在医学相关专业的在校生或毕业生,对于该课程具有强烈的需求,特别是在科研方面,在实践中,他们掌握的统计学知识在应用实践方面的能力也相对缺乏,同样,在护理专业中也具有此现象。为了了解护理专业学生对《医学统计学》学习态度,由此切入,让他们减轻对此课程的心理负担,增加学习信心,帮助他们掌握课程的基础知识,为后期科研打下基础,研究对大二护理专业学生进行了《医学统计学》学习认知问卷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某医学院校护理系大二学生,合计人数217名,男21名,女196名,平均年龄21岁。选入标准:未学习《医学统计学》;排除标准:因自身原因未在护理系或留级者。
1.2 调查方法
选择2018年3~4月期间,在某医学院校对护理系大二学生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进行现场问卷调查;调查工具为自制问卷,结合往年学生反馈及学生问题进行编制,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对《医学统计学》学习认知,问卷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的社会学特征、对《医学统计学》学习认知(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课程内容与难度)和学习方法(同伴学习、线上学习和测试)等,调查问卷现场回收并进行问卷核查,如有空缺问卷进行现场完善信息;数据录入使用Epidata 3.0,采用双录入进行核查。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使用SPSS21.0,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对某医学院校大二护理系学生采用横断面现场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有效问卷217份,问卷有效率为98.64%。调查对象中女生占90.32%。
2.2 学习态度和能力认知
调查显示,学习态度积极的同学占84.97%,50.23%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学习态度有待调整。73.26%的学生是有兴趣学习课程,并且58.06%的学生认为课程增加学习的兴趣。在学习的能力上面,只有37.32%的同学认为自已有能力学习课程,31.79%的同学认为学习课程能力不足,70.97%的同学认为学习的能力的需要提升。
2.3 学习方法认知和课程认知
在调查中,80.03%的同学提出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的指导;课前和课后的均会预习和复习的同学分别为22.12%和48.85%;在总结知识方面,38.71%的同学会总结知识框架进行学习。43.32%的学生认为课程较为抽象,45.16%的学生认为课程难度在可接受范围内。
2.4 自我学习的认知
在自我学习的调查中显示,91.24%的学生认为能力提升有助于自我学习,关于做线下习题和线下复习,有75.58%和79.26%学生认为有助于自我学习。45.62%学生认为小组学习有助于自我学习。
2.5 学习认知与学习方法
74.19%學生会与同学一起学习,76.50%学生将使用线上学习课程,74.65%学生会使用线上软件检测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学习态度方面,线上学习和线上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线上学习和线上检测的学生的态度更为积极,见表1;在学习兴趣方面,线上学习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上学习的同学更有学习兴趣,见表2;三种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和课程内容(课程抽象与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表4;三种学习方法与课程难易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需要同伴学习的同学均认为课程较难,进行线上学习和线上检测同学认为课程适中,见表5。
表1 学习态度知与学习方法关系[n(%)]
表2 学习兴趣知与学习方法关系[n(%)]
表3 护理专业学生《医学统计学》学习能力知与学习方法关系[n(%)]
表4 护理专业学生《医学统计学》课程内容与学习方法关系[n(%)]
表5 课程难度与学习方法关系[n(%)]
3 讨论
《医学统计学》为一门应用型学科课程,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理解统计学知识,并使用实例加深理解。在未接触过《医学统计学》相关课程之前,护理专业大二学生的学习态度是积极的;在兴趣方面,73.26%的同学有兴趣学习,但是在能力方面,只有37.32%的同学认为能学习此门课程;在学习的方法上,大部分同学对于此门课程的需要教师的指导,但是课前的预习和课后复习的比例较少;在自我学习方面,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线上知识学习和线下习题检测能够提升自我学习的能力。由此可见,在学习《医学统计学》课程上,学生准备学习状态是值得肯定的,研究显示积极态度将会影响到后期课程学习[5],对于态度不同的学生,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或者方法可以促进学习[6],提升教师课堂内外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也将影响到后期的学习[7],在学习能力的提升方面需要额外的指导,而在学习方法方面,学生的预习和复习的认知不足,提示学生线上知识学习和课后习题检测可作为预习和复习的途径,间接督促学生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趣。学习认知和学习方法的认知关系中,经统计学检验分析得出,学习态度与线上学习和线上检测、学习兴趣与线上学习、课程难度与同伴学习、线上学习和线上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提示:学习态度积极的同学,在线上学习和线上检测所占比例较学习态度不积极的同学高,这可能跟学生学习认知心理状况有关;兴趣将对学习有所帮助,这与结果中的规律相符,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将会收集更多与学习相关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8];对于课程本身,课程抽象的观点在学生中普遍存在,认为课程较难的学生中,需要同伴学习与支持,但是在线上学习和线上检测积极性不高,提示在课程进展中,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线上资源进行学习,利于知识掌握[9-11]。课程学习本身与学生的态度、兴趣及课程相关,尤其是当学生面对较为抽象的《医学统计学》课程时,三者可能会相互影响,成为学生学习的阻力。本科期间学习也会影响工作后的科研需求,根据以往研究显示,护士在后期的学历提升和实际的工作中应用《医学统计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对统计知识认知程和科研应用水平度不高,也造成了在后期工作中对该课程的需求大幅度提升,急切需要将科研所涉及的知识和应用工具在短时间内学习完毕[12],护理专业学生需要在本科阶段牢固掌握《医学统计学》基本知识,也需要熟练常用软件的操作和结果的解读。
对于护理专业学生,教师在《医学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方面,应尝试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将课程基本理论和实用工具教授于学生。以医学生能力培养主体的教学改革方案,也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学生的数据分析时间断,正确率和成绩的及格率较高[13];PBL教学也渗透到课程教学生,学生学习效率、自学能力和成绩有了较好的提高[14];教学方法的混合也可以较好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能力[15]。
本研究中的研究对象为未学习《医学统计学》的护理系学生217名,专业较为单一,可能存在样本不足的问题,导致部分结论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后期延伸研究应注重增加样本量,设置对照组进行对照比较,并根据学生的需求适当进行教学干预实验,如结合学习软件增加数字化教学,提升学生兴趣,得到更为可靠的结论,使学生学习不吃力;研究中的结论也揭示了护理专业学生在学习《医学统计学》时,学习的认知是较好的,有积极的学习兴趣和态度,学习方法上需要教师和同伴的支持,对课程的认知程度上存在一定的畏难心理,认知不清晰的现象,提示在护理专业班级讲授《医学统计学》课程时,教师除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外,要考虑到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背景,尤其是文理知识方面,结合学生学习认知与学习方法,降低学生的畏难心理和对课程难度的预期,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对课程进行设计,适应学生节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统计的基本知识,提升知识学习和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马斌荣.医学统计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2.
[2] 江育萍,马秋平,林原,等.“护理专业”医学统计学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J].大众科技,2015,17(9):150-151.
[3] 段占祺,潘惊萍,荆媛,等.四川省临床医生对医学统计的认知和需求[J].卫生软科,2015,29(7):449-452.
[4] 赵艳芳,马修强,孟虹,等.某高校2011级硕士研究生对医学统计学的认知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3,30(1),112-118.
[5] Natasa M,Milic,Srdjan Masic,et al. The Importance of medical students’attitudes regarding cognitive competence for teaching applied statistics:Multi-site study and meta-analysis[J].Plos One,2016,11(10):e0164439.
[6] 何倩,孟虹,吳骋,等.本科生医学统计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实用预防医学,2013,20(4):505-507.
[7] Dejana Stanisavljevic,Goran Trajkovic,Jelena Marinkovic, et al. Assessing attitudes towards statistics among medical students: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serbian version of the survey of attitudes towards statistics(SATS)[J].Plos One,2014,9(11),e112567.
[8] 陈佳庚,马骏,崔壮,等.医学生医学统计学学业成就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4, 31(1):24-26,30.
[9] Natasa M,Milic Goran Z,Trajkovic Zoran M,et al.Improving education in medical statistics:Implementing a blended learning model in the existing curriculum[J].Plos One,2016,11(2):e0148882.
[10] 谢志平,韩云峰,葛杰,等.以微信平台为基础的移动学习在《医学统计学》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6):11-12.
[11] 漆光紫,欧阳熙林,黄锋,等.预防医学本科生对《医学统计学》网络辅助实践性教学模式认知评价的调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7):270-271.
[12] 唐洪钦,徐纪玲,董琴,等.军队文职护理骨干护理科研培训需求调查[J].海军医学杂志,2015,36(4):368-370.
[13] 褚启龙,李佳圣,张晶,等.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医学统计方法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2013,1(2):109-111.
[14] 李光友,张磊.PBL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6(29):53-55.
[15] Li Luo,Xiaohua Cheng,Shiyuan Wang,et al.Blended learning with moodle in medical statistics:an assessment of knowledge,attitudes and practices relating to e-learning[J].BMC Medical Education,2017,17(1):170.
(收稿日期:2010-00-00)
大学统计学教学模式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分析了在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的定义教学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就数学期望和相关系数的定义教学提出建议;探讨了在随机变量的独立性和不相关性常常发生混淆的主要原因,并给出对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数学期望;协方差;相关系数;相互独立;不相关
概率统计是理工类和经管类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程,其中涉及的解决随机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决策、质量控制、投资风险管理等领域.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的大学数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在本科概率统计课程中应使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基本运算技能的训练,为学生学习相关后继课程奠定必要的随机量方面的数学基础,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本科概率统计课程的教学中还存在不少认识上的误区,以下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 概率统计课程的基础和课程目标分析
1.1 初等数学中的概率统计内容分析
概率统计是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高考数学大纲给出的教学内容和考试要求,并结合近年高考数学的试题可以看出中学数学的概率统计课程的下列教学侧重点:
(1)用排列组合工具计算有限等可能实验中随机事件的概率.
(2)理解并会应用特殊条件下的概率加法公式和乘法公式计算随机事件的概率,其中的特殊是指:仅考虑互斥情形的加法公式和相互独立的乘法公式.
(3)理解并掌握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事件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计算.
(4)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列的意义,会基于古典概率的计算方法求出某些简单离散型随机变量(有限取值)的分布列.
(5)理解随机变量的期望值和方差的意义,会计算有限取值的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和方差.
仅从教学内容上看高中概率统计课程,其基本方法是初等的,难点主要在于古典概率中排列组合等计数方法的应用,但这并非概率统计课程真正关注的问题.
1.2 本科概率统计课程的内容和研究工具
在前述的大学数学课程的本科教学基本要求中,对公共概率统计课程的概率论部分提出的基本要求包括(但不限于):
(1)了解概率的公理化定义,掌握概率的性质.
(2)了解随机变量分布函数的概念和性质,会利用分布函数计算随机事件的概率.
(3)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律的概念和性质,理解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密度的概念和性质,理解常见的离散型分布(包括0-1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和连续型分布(包括均匀分布、指数分布、正态分布).
(4)了解多维随机变量联合分布函数的概念和性质,了解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律的概念和性质,理解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的联合概率密度的概念和性质,会计算多维随机变量的边缘分布,理解随机变量的独立性;
(5)理解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包括数学期望、方差、协方差、相关系数、矩)的概念和性质,会计算上述常见分布的数字特征.
(6)了解大数定律与概率的统計定义及参数估计之间的关系,了解中心极限定理的意义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从上述教学基本要求可以看到,在大学本科的概率统计课程的主旨是:借助于高等数学工具研究随机现象,其核心方法包括:利用函数方法将随机事件的概率计算用分布函数统一解决,利用无穷级数理论将离散型随机变量的研究推广到取值为无穷可列的情形,利用积分理论研究连续型随机变量,利用极限理论研究随机变量序列的依概率收敛等问题.
虽然概率统计课程中的部分知识学生在中学有所接触,但本科课程在这些问题上所要求的深度和广度是中学课程无法比拟的.因此,将中学概率统计课程中作为特例出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推广到更一般情形就成为本科概率统计课程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其中应在课程中重点强调微积分工具和方法的应用.当然,作为随机数学基础的本科概率统计的课程目标,不仅应当提升学生对课程基本概念和方法的认识,还应在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基本运算技能的训练,为学生学习诸如随机过程等随机数学的进阶内容提供必要的基础支撑.
2 数学期望定义教学中的缺憾和建议
数学定义是展开对该数学对象讨论的前提和出发点,因此教学中对数学定义的内涵和外延的解读是极为重要的.然而,在当前的概率统计课程的教学中,或因为受限于课程学时,或因为备课不充分,授课教师对数学期望定义的解读常常是不够的,现详述如下.
在中学的概率统计课程中,学生已经会计算取值有限的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但在更一般的情形下,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是用如下方式给出的.
与中学在有限取值情形下将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定义为随机变量的取值与其对应的概率乘积之和不同,上述定义中增加了级数绝对收敛的前提.在随机变量取值可列的情形下,要保证其数学期望的存在性,学生容易想到级数xkpk收敛的前提,但为什么对其收敛性要求提高到更高水平的绝对收敛?颇为遗憾的是在诸如教材[2]这样被广泛使用的经典教材中,对此问题也未进行任何解释和说明,如果教学中不进行必要的引导,就会为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数学期望定义造成障碍,由此引发对其他数字特征理解上的偏差.
在笔者看来,数学期望的教学是数字特征教学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因为本质上随机变量的其他数字特征不过就是特定函数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因此,在数学期望定义的教学中,以下教学环节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应当对级数绝对收敛前提做必要的解读.事实上,数学期望的概率论意义在于刻画随机变量取值的集中位置,其值自然不应受到随机变量取值排序的主观性影响.由于条件收敛级数在更序后可能改变和[3],甚至改变其敛散性[4],而绝对收敛级数则可保证对级数任意重排时其和不变,因此在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定义中必须设定级数xkpk绝对收敛这一前提.类似可以解释在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定义中对积分xf(x)dx做出绝对收敛要求的意义.
其次,应分别就离散型变量和连续型变量给出数学期望不存在的实例,以提高学生对数学期望存在前提的认识.例如:对分布律为发散,因此其数学期望不存在.
有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自然就能理解不论对于离散型变量还是连续型变量其数学期望均未必存在.从而在极限定理的教学中,学生也就容易理解定理条件中强调随机变量序列数学期望存在性的意义.
3 协方差和相关系数定义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协方差和相关系数均为刻画随机变量X,Y之间线性相依关系强弱的数字特征.教材[2]中利用两随机变量和的方差公式
并依据X,Y相互独立时,有E[(X-E(X))(Y-E(Y))]=0的这一事实,据此指出:当(X-EX)(Y-EY)≠0时,X,Y之间必定不独立而是存在一定联系,从而给出下述定义.
上述引入协方差的教学设计,内容衔接自然流畅值得肯定.但教材中随即直接给出相关系数定义的处理方式却颇让人费解.为什么有协方差还要引入相关系数,二者有何区别?这些问题在该教材中均未提及!由于教材[2]是国内应用最广的概率统计教材之一,这种做法可能被初登讲台的青年教师直接采用,从而为学生正确理解协方差和相关系数形成障碍.
笔者认为,在引入协方差后,一种较自然的处理应该是讨论协方差的相应性质.在性质的讨论中揭示:协方差是有量纲的量,其值受X,Y自身的量纲影响.为克服这一缺陷,考虑先对X,Y进行标准化,即令由于标准化过程消除了X,Y自身的量纲,对标准化变量X*,Y*定义协方差就克服了其值受量纲影响的缺陷,因此可以用Cov(X*,Y*)这个无量纲量的数值大小来刻画X,Y之间的关系,由此引出相关系数的下述定义:
4 不相关性和独立性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随机变量的独立性和不相关性是概率统计教学中极易引起学生混淆的两个概念.随机变量相互独立表明二者之间没有关系,其特征是联合分布等于边缘分布的乘积.而随机变量的不相关是指二者不存在线性关系,其特征是相关系数(或协方差)为零.
二者的关系,无论从直观概念还是数学定义本身都容易做出区分,即相互独立必然不相关,但不相关未必相互独立.而造成学生引起混淆的主要原因,常常在于下述教学环节处理的失当.
4.1 在给出随机变量不相关的定义时,未及时给出不相关但并非相互独立的实例.筆者认为,在给出容易引发混淆的新概念时,与原有概念的对比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在给出相关系数的定义时,应当用最简单的实例明确不相关和相互独立的区别.
4.2 二维正态分布的独立性与不相关性等价的原因未做深入解读.二维正态分布是一种常见的连续型分布,其独立性和不相关性的关系是极其特殊的,即由于二维正态分布的联合概率密度形式较复杂,以此作为基础计算边缘密度和数字特征对积分的能力有一定要求,因此很多教师对此重要命题的教学往往采取述而不证的方式,这就为学生的理解这一结论形成了不小的障碍.
笔者认为,正态随机变量在概率统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学时充分的条件下,应当考虑对其性质进行严格的刻画,这也是课程中培养学生必要的基本运算技能的良好素材.即使受限于学时,也必须明确:
4.3 对公式E(XY)=E(X)·E(Y)成立的条件未进行适时的正确解读.作为数学期望的一条重要性质,该公式通常在数学期望的性质中首次亮相,此时其结论被表述为[2]:
利用相互独立确保的联合分布等于边缘分布乘积的条件,其结论是容易得到的.但教学中应明确:X,Y相互独立条件是E(XY)=E(X)·E(Y)成立的充分条件.在引入X,Y不相关的定义后,应适时指出E(XY)=E(X)·E(Y)可以在更弱的条件下成立,并引导学生得出下述与X,Y不相关等价的命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数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14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0-13.
〔2〕盛骤,谢式千,潘承毅.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09-133.
〔3〕唐建国.一个条件收敛级数重排项后的和[J].大学数学,2011,27(06):130-134.
〔4〕周祖逵,张成恒.将条件收敛级数重排成发散级数的一方法[J].数学通报,1993(09):35-36.
大学统计学教学模式论文范文第3篇
DOI:10.16660/j.cnki.1674-098x.2104-5640-3423
摘 要:重组竹是一种新型的生物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前期研究表明该类材料的静态力学性能存在一定的随机性。本文针对重组竹的抗拉强度进行研究,采用标准拉伸力学试验确定重组竹的抗拉强度,并对试验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重组竹的抗拉强度试验结果呈现明显的分散性,同时正态分布以及对数正态分布函数均能对其进行准确拟合,具有较好的工程适用性。
关键词:重组竹 抗拉强度 数理统计 正态分布函数
Research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Approach of the Recombinant Bamboo Tensile Strength
LI Hanmo SUN Songsong*
(College of Automobile and Traffic Engineering,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210037 China)
重組竹属于天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家具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等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1]。该类材料制备的构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往往会承受较大的外载荷作用,有时会导致构件产生破坏失效,因此有必要在设计阶段就对其力学性能进行定量分析[2]。
另一方面,现有研究表明,与人工合成纤维复合材料有所不同,重组竹材的力学性能往往呈现较强的随机性。即使采用同样工艺制备的同一批次的重组竹试件,其力学性能试验结果往往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目前国内外针对这一现象的相关研究较少[3]。基于此不足,本文对重组竹材的抗拉强度的分布特性进行研究,确定其在给定应力水平下的存活概率,为该类材料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1 统计分析方法
1.1 中位秩的定义
由可靠性理论可知,在一定的工作状态下,构件的失效概率通常与应力有关。因此,对于一组离散试验数据,每个确定的应力状态下的失效概率可以用中位秩来表示,该参数的定义为[4]:
式中,是按照从小到大排序的第n个实验结果的中位秩,n为试验的样本容量。基于此参数,就可以获得每组应力水平下对应的失效概率,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基于给定的数理统计分布函数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1.2 正态分布分析法
由数理统计相关理论可知,正态分布函数的表达式为:
式中,μ是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σ是随机变量的标准差。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可得:
式中,是第i组实验结果,φ是标准正太分布函数。通过对排序后的数据进行最小方差拟合,就可以确定相应的线性方程组,其表达形式为:
基于此线性方程的参数,可以确定正态分布函数的均值和方差的估计值分别为:
1.3 对数正态分布法
由数理统计知,对数正态分布模型的表达式为:
采用同样的分析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可得:
2 拉伸结果与分析
2.1 拉伸实验的结果
如图1所示,采用标准力学试验机对重组竹材进行拉伸断裂试验。试验过程中,重组竹的底端固定,通过改变顶部的位置对其施加拉伸载荷,其加载速度为0.5m/min,相应的试验标准为ASTMD143-09。采用该设备对某一批次的重组竹进行抗拉强度试验,相应的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该组试验的样本容量为9。前期研究表明,某一批次的竹类材料力学试验是否可以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可以通过该批次数据的变异系数进行判定,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为该组数据的变异系数,为该组数据的标准差,为该组数据的平均值。本文中,这一批次试验结果的变异系数为17.7%,满足不超过20%的试验要求[6]。对该批次的试验数据进行排序并计算中位秩,相应的结果如表2所示。
2.2 统计分析结果
基于已有的试验结果及相应的中位秩,就可以对重组竹进行不同概率密度函数下的分布特性进行拟合,相应的拟合结果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基于这两种分布函数的参数估计值基本一致,同时从统计回归的相关性来看,二者的拟合结果都具有较高的精度(相对误差均低于5%),因此都可以在实际工程当中应用。
3 结语
本文以重组竹材的抗拉强度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分布函数对该参数的可靠性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正态分布函数以及对数正态分布函数均可以对重组竹材抗拉强度的分布特性进行准确拟合,具有较好的工程适用性。
参考文献
[1] 李频.重组竹的力学性能试验[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0(2):53-57.
[2] 周军文,黄东升,沈玉蓉.重组竹横纹局部受压承载力试验研究[J/OL].林业工程学报:1-16[2020-02-10]
[3] 谢鹏.重组竹横向准脆性断裂的拉伸强度及尺寸效应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20.
[4] 崔昌,石伟伟,胡珊珊,等.基于磨损量正态分布刀具可靠性模型及验证[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5(6):1378-1385.
[5] 王骁睿.竹、木构件受压性能及其极限承载力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20.
[6] 钟永,武国芳,陈勇平,等.结构用木竹材料弹性模量标准值确定方法[J].建筑结构学报,2021,42(2):142-150,177.
大学统计学教学模式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会计;毕业实习;培养;
一、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实习的重要性
会计专业学生进行毕业实习是所有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共同要求,是会计学生培养的必不可少的环节。这是由会计这门学科的特点和新时期用人单位对会计毕业生的新要求所决定的。
(一)毕业实习是深化会计专业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手段。会计专业学生毕业之前到企业等单位进行会计工作实习,可以真正接触到实际的会计工作,形成真实的会计感性认识,加深对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综合而熟练的会计工作技能。
(二)毕业实习是全面提高学生能力素质的重要方法。会计专业毕业生要成为这种综合素质较高的会计专业人才,除了要认真读书学习、增加人际交往外,还应当加强社会实践锻炼,尤其是到企业等单位进行毕业实习等专业实践锻炼。
(三)毕业实习是会计专业学生写好毕业论文的重要条件。会计专业学生从实践中发现论文选题和获取论据,既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态度。
(四)毕业实习是会计专业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准备。现代社会是一个高节奏、讲效率的社会,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各单位普遍要求大学生进入本单位工作中就能独当一面。因此,毕业实习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实现就业的桥梁和纽带,不但必须进行,而且要系统认真地进行,不断总结实习中的经验和教训,确保实习质量。
二、目前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存在的问题。
毕业实习,对提高教学整体水平具有事半功倍的积极作用,但是,近些年来,作为高校会计专业最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毕业实习已深陷困境、流于形式,表现在各个方面,其中包括学校、实习单位、指导老师、实习学生等方面的问题。
(一)学校组织管理不当。长期以来,在不少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学实习中,毕业实习并没有得到合理的组织。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学校对毕业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2、学校为提升就业率而忽略了毕业实习。3、学校对毕业实习没有进行合理的组织。
(二)实习单位难以落实。现在,乐于接受实习生的单位越来越少。主要原因有三点:首先,接纳实习学员增加单位负担;其次,接纳的学生不能及时进入角色很快进行帐务处理,甚至会出现一些差错,影响接纳单位正常工作。第三,由于接纳单位有一些不便公开的商业秘密,这些单位不愿意让“外人”接触财务资料。
(三)指导老师素质不能满足实习需要。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社会科学,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指导老师普遍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1、指导教师自身能力的限制。很多教师、专家,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没有会计工作的实际经验,大部分是从高校到高校的“学院派”,他们对相关的会计理论非常娴熟和深厚,但是对会计实务的操作却很生熟。2、指导教师缺乏对学生的管理。
(四)实习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
实习学生本身是影响毕业实习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1、学生对毕业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毕业实习阶段是毕业生的分流转轨期。一部分毕业生主要心思都放在找工作上,另一部分同学忙于考研和资格考试,影响了毕业实习的正常展开。2、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严重脱节。在校学生以前从未接触过会计工作,平时都只是学习理论知识,在进行毕业实习时感觉无从下手,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毕业实习难以得到有力的保证。
三、提高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实习质量的对策。
高校会计毕业实习面临的困境是多方面的,其成因也是比较复杂的。针对上述提出的学校、实习单位、实习指导老师和实习学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以下几条解决会计专业毕业生实习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合理的组织毕业实习。为了加强毕业实习的管理,全面提高实习教学质量,必须合理的对其进行组织。1、做好毕业实习前期工作并召开实习动员大会。2、加强实习中后期的管理。
(二)提高实习单位的积极性。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实习质量的高低,与实习单位有很大的关系。因而应抓住实习单位建设这个关键问题,注意解决好以下一些事项:1、建立固定的实习基地。学校应当积极主动的与企业密切联系与合作。如校企合作等。2、与毕业实习单位之间建立互惠互利机制。学校可以承担实习单位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员工培训的任务,学校还可以考虑聘请实习单位的资深会计人员为兼职教授,为学生授课,参加学生论文答辩等。
(三)提高指导老师的素质。高质量的实习教学工作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学校在选择指导老师时,除了将业务水平,职称资历作为首选条件外,还应考虑素质、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因素。1、明确指导老师的职责。实习前应依据毕业实习计划,做好实习前有关准备工作;实习中期了解和处理学生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毕业实习结束后,负责实习工作的总结。2、提高指导老师的业务水平。学校应加大指导老师继续教育经费的投入,对指导老师进行会计制度及会计处理方法、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最新的企业税收政策及涉税流程等方面进行继续教育,使得指导老师的业务水平与时俱进。除此之外,还可以聘用实习单位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一线人员作为学生的校外实习指导老师。
(四)加强实习学生的修养。实习学生在实习中占主体地位,要想毕业实习达到效果,实习学生这个因素是不能忽略的,所以,下面提出几条建议来约束实习学生的行为,保障毕业实习顺利进行。1、端正实习生的实习态度,加强对毕业实习重要性认识。2、对实习学生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3、对实习成绩进行严格的考核和评定。
总之,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实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它既属于教学的一部分,又不同于课堂教学,它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学校要把握好这一环节,避开本文分析的毕业实习存在的问题,采用多种改进办法来提高学生的实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大学统计学教学模式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统计学这门课程具有较强的数学性,很多内容学生学习、理解起来不仅易混淆,也难以准确把握与灵活应用。对此,为了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活跃课堂氛围,获得更好的授课效果,教师必须重视、完善项目教学法的灵活运用,通过项目分解、学生分组以及成果汇报等环节的精心设计来促进授课效果的不断提升。
[关 键 词] 中职院校;统计学;项目教学法;应用策略
作为中职教育经常引用的一种教学方式,项目教学法主要是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让学生来负责一个独立项目,由学生来全权负责信息收集、方案设计以及项目实施等各项职能。虽然在项目开展中会遇到一些难题、挑战,但学生经过勇敢面对、战胜的过程,其不论是问题分析能力、解决能力,还是综合素质都会得到显著提升。因此,为了顺利落实统计学教学目标,教师应积极探索项目教学法的策略方法。
一、项目教学法设计原则
首先,要坚持以生为本,完善教师协助作用的发挥。在实际授课中,教师应给学生一定的空间与时间,确保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优势、主动性与创新精神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行为来优化自我反馈。同时,教师指导作用的有效发挥也是重点,教师作为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组织负有主要责任,且还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分析当中。
其次,要始终将统计学内容视为主要依据,围绕现实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素材来对项目做出合理选择。且要充分认识到项目的选取是否合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度有着直接影响。项目中除了要体现出基本教学知识点之外,还要重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积极调动。针对师生共同参与的项目选取,教师应选用恰当策略来给学生带来一定启发,进而促使更多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素材,且能够基于此来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任务项目,进而促进统计学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最后,教師要基于学习资源、协作学习环境的创设来优化项目教学法的灵活运用,且还要围绕社会经济现象以及一系列活生生的案例、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另外,要结合学生项目完成过程的一系列表现,以及具体完成情况的综合分析来对其学习效果做出全面评价[1]。而且,教师还要重视学生自主评估、生生评估以及教师自己的客观评价等多样化评价形式的有机整合。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到自身优势与不足,也能够从不同角度优化项目教学成果。
二、统计学项目教学法的应用
本文围绕“平均指标”这一知识点来对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做出深入探究。
(一)合理分解项目
在正式授课前,其教师应结合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做出合理分解,针对上述知识点,可以将项目内容合理分解成数值平均数、位置平均数以及序时平均数。其中的数值平均数主要涉及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位置平均数主要涉及中位数、众数;序时平均数则主要包括绝对数实践数列中的时期数列、时点数列[2]。
(二)做好学生分组
在汇报的前一周,要基于对各方面的综合分析来合理划分学习小组,并引导其有效领取各项任务。如,若班级有四十名学生,就可以划分成四组,每组十个人,且最好每组不要超过十个人。学习班长要结合不同方面的考虑来选出四名组长,然后再让各组长进行组员的选择,在组合期间,对自愿原则要主动遵循。在此基础上,通过抽签的方式让各个小组选定任务,例如,第一小组负责数值平均数,第二小组负责位置平均数,第三组负责序时平均数,这样评委就有第四个小组充当,要科学把控全部内容,把一名主持人在第四小组内选出来,核分员两名,然后评委由剩余学生担当,而且评分标准要事先做好,例如70分满分,20分打给组内合作,10分打给总结报告,各个小组要听从学习班长的调遣,各个组员要听取各组组长安排,并且,组长之间互相监督,然后向教师上交检查结果。
(三)优化项目内容分工
学生在接到任务后,主要由组长负责,结合学生的优势特点,结合具体情况在组内进行详细分工,如选材料、做课件,以及例题制作与汇报等环节。在具体选择材料过程中,学生要实现对本小组课题内容的准确把握,且必须要具备清晰的思路;对例题的选择,要实现对相应公式的深入了解,并努力做到灵活运用,也只有这样才能够选出既符合公式的运用,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选择的例题能够实现与自己专业知识的密切联系,这通常都是教师做不到的;做课件的学生,除了要了解相应的知识点,还要实现对计算机技术的灵活掌握;在成果汇报之前,必须要实现对汇报内容的准确、全面把握,且还要转化成自己的思维来实现透彻理解,然后以自己擅长的方式来进行讲解;针对总结报告这一环节来讲,除了要凸显出本小组的具体合作过程、优势特点之外,还要清晰地呈现出需要改进的部分,以此为下次的项目教学提供重要参考[3]。
(四)做好成果汇报
这一环节主要是将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的结果展示出来,然后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做出分析、评议。在此过程中,其汇报人除了要做到仪表端庄、熟悉所讲内容之外,其课件结构的呈现也要做到美观合理、内容详略得当,选择更适合、灵活的呈现方式,让听的人感受到较强的逻辑性。此外,在时间上也要结合具体情况做出合理规定,以此为学生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的形成发展创造良好条件[4]。
(五)注重教师点评
对项目教学法来讲,教师的点评是至关重要的,能够发挥出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具体点评中要对以下几方面做出充分考虑:首先,要体现出对学生学习态度、专研精神的肯定;其次,要清晰地指出学生整个汇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围绕其各类问题来对学生的学习探究过程提供科学指导,从而得出更准确的结论[5]。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透彻理解与深刻印象,学生的认知视野也能够得到进一步拓展,从整体上提升授课质量。
三、统计学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的意义
对于项目教学法在统计学教学中的灵活运用来讲,其不论是对统计学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还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来讲都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能够有效减少中职生的期末考试压力。简单来讲,项目实战过程中,一般都是结合中职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完成统计调查报告的质量来对项目教学成绩做出评定,而项目教学成绩也是统计学综合成绩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能够促进中职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显著提升。项目实践是中职生完成调查报告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中职生只有真正走入社会,摆脱自己对教师、家庭的依赖,才能够充分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寻找完善自身缺点的方式与路径。另外,对学生良好团队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与拓展也是至关重要的。对中职生来讲,其之所以能够在日常学习中产生一定的成就感,主要还是因为在遇到挫折之后,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能够不断完善自身,能够促进自身综合素质不断提升[6]。
在项目教学法模式下,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的控制者或是强迫者,而是作为一个辅助、引导者的身份。在统计学教学中,很多项目其实都需要学生自主完成,在此过程中,学生若能够凭借自身能力去解决当前的困扰,勇敢地迎接各种挑战,正确认识到这些困难与问题没有教师可依赖或是求援,长期坚持,既有助于促进学生理论水平以及实际操作技能的大幅度提升,也能够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能够妥善解决各类问题,为其今后的就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统计学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需完善的部分
首先,项目的完成虽然需要给予足够重视,但也绝对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其教师在实际授课中应对传统教学法的优势与特点给予积极吸取,将总目标合理细分为多个小目标,且每个小目标都要通过项目中的小模块来体现,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出更完善、全面系统的知识框架。
其次,要充分尊重、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也不能認为教师的任务就减轻了。在此背景下,教师的职责不但没有减轻,反而还加重了。主要是因为教师除了要实现对自身人教科目的融会贯通,能够为学生详细地解答各类疑问,还要恰当地创设学习情境,优化协作学习氛围的营造,从不同角度来对项目选取做出审核[7]。
再次,不能忽视学生分组这一环节。在开展项目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对分组原则、组员的搭配及具体分工、成员数量做出充分考虑,以免因为各方面安排的不合理而影响学习质量。经一系列实践证明,每小组人数应合理控制在6个人左右,避免出现人数过多而陷入手忙脚乱,或者是意见不统一的状态。也可以引用互补的方式来做出合理搭配,以此来为学生的互帮互助,以及共同进步提供有力支持。另外,各小组组员之间一定要有明确分工,避免依赖思想的产生。
最后,虽然积极倡导的是自主学习的方式,希望能够展现学生的个性特点,但也要避免学生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尤其是个别后进生,其不论是自学能力还是自控能力都有待提升,容易产生较为强烈的依赖思想,陷入无所事事的状态。对此,在日常教育培养中,要积极推行“一帮一”措施,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优生帮助后进生的机会,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将项目教学法的优势特点充分发挥出来,取得更理想的培养成果,促进统计学教学水平的显著提升[8]。
此外,要重视对教材的妥善处理,真正做到对教材的创造性引用,以此讲学习内容的实用意义充分展示出来。但要考虑到的是,现行教材通常都是结合学科知识来给予系统编写的,教师在引用项目教学法过程中,不能单纯地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地讲解,而要在实际授课中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好示范项目来做好各项教学设计,不仅要体现出教材的重难点知识,还要体现出对学生各方面素质培养的充分考虑。
综上所述,在统计学各项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中,项目教学法的有效引用着重强调的是要尊重、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互动交流、合作探究的机会。这样既有助于各项教学活动轻松、高效地开展,也能够突破以往授课理念与模式的种种局限;另外,也有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全面激发,进一步培养、拓展其综合学习、应用能力,从而为其今后的学习成长以及就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韩睿琨.项目教学法在中职《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9(9):100.
[2]王华丽.项目教学法在统计学中的应用说课设计:河源市卫生学校学生的实际消费水平[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9(2):140-142.
[3]吴振荣,袁海.统计学项目教学法应用与实施效果评价[J].教育教学论坛,2015(40):195-196.
[4]朱献忠.中职《统计学基础》项目教学法课程构建与实施刍议[J].数字化用户,2013,19(9):89.
[5]杜海霞.统计学课程项目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3(1):299-301.
[6]李晓波.项目教学法在《统计学》中的应用[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1):57-58.
[7]谢小芸,李立清.项目教学法在独立学院统计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农业教育,2007(4):51-53.
[8]李立清,谢小芸.项目教学法在统计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7(7):62-66.
◎编辑 陈鲜艳
大学统计学教学模式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已是高校非统计专业一门重要的课程,但我国高校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现状令人堪忧,因此,加强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教堂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教学内容、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课程考考核五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