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然关系范文(精选4篇)
必然关系 第1篇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两个必然”论断,即“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一论断看似简单,其实饱含深意。在提出这一论断前,马恩以时间为线索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概述。资产阶级方面,在指出资产阶级历史功绩的同时,也点明了资产阶级主导的生产所存在的固有矛盾———生产过剩的矛盾;无产阶级方面,在指出无产阶级饱受资产阶级剥削的同时,也点明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身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与强烈的革命热情。由于这些固有矛盾的存在和革命热情的促使,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必然会产生“交锋”,而“交锋”的最终结果就是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
1859年,在马克思详细阐述唯物史观的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提出了“两个决不会”论断,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一论断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渐次运动,直接揭示了旧的社会形态灭亡和新的生产关系诞生的长期性和曲折性,也从侧面说明了资本主义灭亡和新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诞生所需的社会内在条件。
二、“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关系
(一)“两个必然”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两个决不会”运动的最终结果
“两个必然”的实质实际上可归纳为“一个必然”,即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按照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可逆规律,而“两个决不会”则是“两个必然”不断积累和发展的过程,换句话说,正是因为有了“两个决不会”不断的积累和发展,才会有“两个必然”的必然结果。
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实际就是其内在矛盾不断激化的过程。从资本主义的外部扩张来看,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不断扩大,其内部市场愈来愈狭小,愈来愈不能适应生产的发展。为适应扩大了的生产的需要,资本主义将其调节空间从国内市场转移到国际市场、从局部区域(殖民地)扩大到全体(世界范围),这样就将其自身所容纳的生产力发挥了出来,而当这个发挥达到极点———没有拓展的空间时,资本主义就必然走向灭亡;从资本主义的内部调整来看,资本主义为了缓和其固有矛盾,依次借助股份制、垄断资本、国家垄断资本、国际垄断资本等方式,不断扩大生产资料的社会化程度,但这些不是根本解决办法而是局部的调整,所以并没有缓和其固有矛盾,反而使之更加尖锐,这样就在一方面积累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因素,另一方面使固有矛盾不断加深,当这两方面的矛盾发展达到顶峰时,社会主义便会取代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就必然走向灭亡。
(二)“两个必然”中包含着“两个决不会”的思想
“两个决不会”指出了“两个必然”实现的社会内在条件,即:旧社会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都发挥了出来,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旧社会中发展成熟。而这正是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证“两个必然”的逻辑。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生产力要发展就必须摆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束缚,而只要生产力做出摆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桎梏的努力,资本主义社会便会产生强烈的震荡———经济危机,越来越频繁的经济危机越来越危及资本主义的生存;另一方面,由于私有制的存在,工人失去生产资料,沦为雇佣劳动者,遭受资产阶级的剥削,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的速度还要快,甚至已经到了这种地步———工人阶级已经无法维持他的奴隶般的生存条件了,工人阶级就要起来反抗了!
“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相互联系、相互说明,它们的辩证关系指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因此,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对于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力军.论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理论[J].齐鲁学刊,2002.3.
[2]欧亚平.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思想及现实意义[J].理论前沿,2004.8.
[3]梅荣政,张乾元.“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内在统一[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3.
[4]冯召刚.“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辩证关系刍议[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8.1.
必然关系 第2篇
全文从三个角度,每个角度正反两个方面,共六个部分分析了中美未来的关系,是一篇比较全面、客观、完整分析中美未来关系的文章。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尤其是近十年以来的实力大增,中国在亚洲,尤其是在东亚、东南亚影响力的增长会对美国的利益产生怎么样的影响?当前美国的分析专家们大致可分为“乐观派”、“悲观派”。乐观派认为,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军事上的克制以及娴熟的外交活动提升了中国在亚洲的影响力,虽然东亚的力量对比是稳定的,但影响力对比正向中国倾斜。一些美国学者认为:“中国在亚洲上升的影响力并不威胁近期和中期的美国利益,相反,中国经济的开放,外交上的灵活性,军事上的克制,以及乐意帮助应对恐怖主义和其他非传统威胁,这些都有助于本地区的和平与繁荣。”①他们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增长以及中国国内的稳定和繁荣,“中国经济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国内政治的多元化和民主的提高,而这正是美国两大主要目标。”②还有一些学者认为:“随着中国实力的增长,美国政府将提供更多的领域来加强两国之间的合作,中国将在更多领域同美国加强合作,比如:在艾滋病、贫穷、环境恶化等领域加强合作。”③悲观派则持完全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中国首要的长远目标是将美国赶出亚洲,并确立自己的支配地位,随着中国力量的上升,中美在亚洲影响力的竞争会逐渐加剧,摩擦将会越来越多,美国的战略目标已经视中国为“最大的潜在合作者同时也严重地危害到中美之间的关系。”④悲观者认为:“中美之间的关系会继续走低,至少在一段不稳定的时期内中美之间会继续相互敌视和怀疑,直到中国的政体完全改变。”⑤尽管上述两种看法完全相反,但却在美国各有市场,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中美未来关系的分析和解读。
中美之间紧密的经济联系并不能完全排除战争,在经济、贸易、金融上紧密联系的国家仍有可能走向战争。由于世界市场的形成,1913年德国、英国和法国之间的经济和贸易联系与美国亚特兰大、旧金山和纽约的区域性市场的联系相似,英国和德国大量投资于对方的行业。⑥但在1914年仍然爆发了一战。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 ,中美两国也必然会形成经济相互依赖,未来中美两个国家在对方国内拥有大量房地产、企业和金融投资的趋势会进一步加大,也许这种趋势并不能防止冲突,但它会提高经济因素阻止战争达到空前的高度。
在战略与安全利益方面,美国悲观派或保守派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和综合国力的提高,特别是军事实力的增强,中国有能力对美国的战略利益甚至安全构成威胁。在美国战略家们看来,尽管中国主动进攻美国的可能性很小,但一个强大的中国更倾向于在国际舞台上与美国竞争,甚至于美国争夺亚太地区的领导地位,这会损害美国的战略利益。⑦但现在“中国还远没有足够的潜力追逐地区霸权地位,因此,对美国来说扭转政策方向,尽一切力量减慢中国的崛起为时未晚。”⑧因此,对中国进行防范和遏制就成为美国的必然选择。
中国的发展目标是什么?发展目标将如何实现?中国国内政治变化的前景如何?中国将怎样面对复杂的国内问题的挑战?中国的对外意图和行为将如何变化?中国将如何发展其军事能力,又将如何使用它?等等一系列问题,是美国民主与共和两党之间、政府与国会之间、温和派与强硬派、乐观派和悲观派之间在对华政策上的分歧,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中国发展的不同解读。(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本文为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试论美国共和党独立派改革运动”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YJS2012077。
注解
①Ellen L. Frost, James J. Przystup, and Phillip C. Saunders, “China Rising Influence in Asia:Implications for U.S. Policy”, Strategic Forum, No.231, (April, 2008), p.7.
②Kerry Dumbaugh, “China-U.S. Relations:Current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for U.S. Policy”,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February 14,2007), p25.
③Wu Xinbo, “The Promise and Limitations off a Sino-U.S. Partnership”,The Washington Quarterly,Vol.27,No.4,(Autumn,2004),p124.
④Michael J. Mazarr, “The Problem of a Rising Power:Sino-American Rel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Korean Journal of Defende Analysis, p6.
⑤Michael J. Mazarr, “The Problem of a Rising Power:Sino-American Rel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Korean Journal of Defende Analysis, p8.
⑥R. Rosecrance, A. Alexandroff, W. Koehler, J. Kroll, and S. Laqueur, “Whither Interdependenc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31,No.3, (Summer, 1977). p435.
⑦阿拉斯泰尔·伊恩·约翰斯顿﹑罗伯特·罗斯:《与中国接触——应对一个崛起的大国》,黎晓蕾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第33页.
⑧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唐小松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44页.
论高速公路与经济发展的必然关系 第3篇
高速公路的发展带来的经济发展正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我国很多经济学家都把目光聚焦在了高速公路上, 对于公路经济学的研究非常多。
一、中国高速公路发展历程及现在的基本状况
高速公路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标志, 是一个国家经济腾飞的必经之路。万事开头难, 况且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起点相比较发达的工业国家晚了半个世纪, 但是作为一个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国, 必须发展高速公路。在这条艰难的道路上我国克服了一个个坎坷, 迈出了一个个令人惊叹的脚步。在上世纪70年代, 我国的交通部根据交通流量的研究调查, 锁定了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以及京津唐这三个地区, 中国高速公路的起点就是从这里出发。在此后的15年间, 中国交通部一直在筹划和学习, 并且特别造访了我们的邻国日本, 重点考察了日本的高速公路建设。20世纪80年代初, 在以上三个重要考察地区以及一些重要的公路通道上, 都出现了交通拥挤的现象, 这个现象也日益加剧。中国交通部终于克服了各种困难, 于1984年的12月, 沪嘉高速公路正式开工, 并于1988年竣工, 全长18.5公里这条从上海至嘉定的高速公路建成也标志着中国高速公路的起航。自此6年的时间里, 沈大高速公路, 京津塘高速公路, 济青高速公路, 成渝高速公路, 沪宁高速公路相继通车。2000年底, 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了1.6万公里, 跃升为世界第三。
二、高速公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改善民众的生活条件和交通条件
随着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 人们的出行也越来越便捷。比如从沪嘉高速公路通车之后, 往返两地的时间缩短为1个小时。人们的出行范围在不断的增大, 但出行的时间却在一点点的减少。高速公路的通车也会促进沿线的经济发展, 尤其是穿过一些贫困地区的高速公路。农民离高速公路越近, 那么贫苦也就会离他们越来越远。交通的便利也有利于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向外扩展, 这样也更加的平衡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差异。高速公路的建成对于农民来说无疑是百利而无一害。他们的瓜果蔬菜可以更有效的卖出去, 既保鲜又保质, 而且也大大减少了成本, 让农民们获得了更大的利润。
2、增加就业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 在全世界范围内, 平均每五人里就有一个是中国人, 所以我国的农民也多,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种植瓜果蔬菜已经不再需要那么多的劳动力, 那么在农村就会有很多年轻人闲置下来。高速公路的通车让他们走出农村, 走向大城市打工, 往返于城乡之间更加的容易。根据国家有关部门调查, 每投资一亿元的交通建设, 就能直接产生15000个就业岗位, 间接产生2000个就业岗位。这是解决农场剩余劳动力最直接, 最简便的方式之一。同时在建设高速公路的同时, 也能培养一大批的技术工人, 他们学会的这些技术将成为他们以后就业的重要保障。
高速公路的建成不仅对人们的出行, 就业, 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也能促进各个行业的发展, 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中国的农民人口众多, 也就意味着中国的第一产业的比重较大, 但随着高速公路的建成, 更多的农民走向城市, 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3、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由于一些旅游胜地地处偏僻, 路途遥远, 即使有路能通向这些人们向往的地方, 那些路面也是坑坑洼洼, 承载量也大大满足不了旅游人士的需求。即使有人能够克服了这些客观条件, 当他们到达目的地后, 因为长时间颠簸, 会出现一些呕吐, 头晕等身体不适, 这样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游客的兴致。而且, 大部分游客是居住在城市中, 大城市生活的快节奏, 高效率也不容许他们有如此之多的时间出来享受着旅游带来的快乐。在游客们选择旅游目的地的时候, 交通方便与否也对他们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但是随着高速公路通向了这个旅游胜地, 来回的往返时间减少很多, 沿途也可以欣赏不同于城市中的自然风光, 让游客在路途上也保持着对目的地的新鲜感和高兴致。这样一来, 就会有更多的游客从心动变成行动, 在节假日或者周日去观光旅游, 放松心情。
4、增加物流效率
随着网络的发展, 更多的人愿意在网络上购物, 淘宝, 这样既省时间又省精力, 伴随着网络购物的兴起,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高速公路的发展。人们在网络上购买的商品, 能通过高速公路更快的送达到消费者的手上。特别是对事物的要求, 现在基本上你无论处于什么季节, 都能品尝到你想吃的任何事物, 这也是因为高速公路的建设。
旅游业以及物流都属于第二第三产业的范畴, 由此看来, 高速公路的建成对这两个产业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总结
高速公路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 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产业, 是一个地区物质、精神和政治三个文明的重要标志。它对改善人们的生活, 就业, 优化产业结构等等有着积极的影响。在当前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 要切实抓好高速公里的建设。
参考文献
偶然?必然!作文 第4篇
当28岁的欧拉仅用两天时间就将几位数学家几个月得出的结论进行了完美的证明时,举世震惊。但年轻的他却十分平静,他早已知道这是必然的结果:他深知自己为此付出的心血。 当斯坦梅茨仅用三天时间就使数名工程师几个月也不能修好的机器重新启动时,整个工厂的人都对他刮目相看。他却平静地说:“这一切源于我几十年的积累。” 是啊,有的人成功看起来只是源于运气,但在那出人意料的成就背后,却是多少辛勤的努力。
这样看来,一切又是在情理之中了。 “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当他被施以腐刑时,所有的人都以为他会因此沉沦。但他咬紧了牙关;立誓用文字释放生命的振奋。他把至情熔成笔端流淌的华章,用血泪演绎了史家的千古绝唱。遭遇如此不幸之人有如此成就,确实出人意料,但有如此傲骨之人终可以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又是多么自然! 当清朝统治者得意洋洋地看着抗英的林则徐被充军伊犁,那位英雄老人却出人意料地带领伊犁人民披星戴月、风尘仆仆,挖起了引水下雪峰的水渠。他在徘徊于人生低谷之际,仍不忘造福当地的人民!而这一切,不正是出自他一片赤诚的爱国爱民之心吗!就这样,林则徐在人们的惊叹中,做出了在他自己心中最该做的事。
他的事迹,彪炳千秋! 又岂止是对个人而言呢?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行动也是如此啊! 七十年代,尼克松总统访华,这一创举,让世界震惊。但这不正是由于中国正在强大吗? 亚非会议上,中国代表沉着冷静,力挽狂澜,为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别国代表惊讶地竖起拇指啧啧称赞时,他们又怎能不承认,这正是中国;这个正在加速奔跑的国家的真正实力啊! 当一颗种子在峭壁上发了芽,当河蚌呈出光彩夺目的珍珠,人们会感到多么的惊喜!但是,在它日日夜夜不停的奋斗面前,在它每日忍受沙粒磨砺的痛苦面前,这一切,又是多么自然。 原来,那出乎意料的成功,往往也在常理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