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磺必利片范文(精选7篇)
氨磺必利片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吉安市第三人民医院2013年6月—2014年12月收治的68例精神分裂患者,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4例。观察组中男15例, 女19例;年龄21~71岁, 平均 (31.3±3.7) 岁;病程3个月~3年, 平均 (24.3±5.2) 个月。对照组中男17例, 女17例;年龄22~73岁, 平均 (32.5±3.8) 岁;病程4个月~3年, 平均 (23.9±4.7) 个月。患者接受治疗前1周均未采用任何抗精神病类药物;排除合并器质性、躯体疾病、妊娠哺乳期或者有药物依赖的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给予可变剂量氨磺必利片治疗, 开始剂量为200mg/d;剂量范围为400~800mg/d, 根据患者的情况增加至1200mg/d;剂量的滴定时间段为4~7d, 增加200mg/d, 医护人员根据患者情况酌情调整剂量。对照组患者给予恒定剂量氨磺必利片治疗, 600mg/d, 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8周。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患者的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 (BPRS) 评分, 治疗过程中的生命体征、不良事件及锥体外系反应, 治疗结束后患者的血细胞变化, 血生化、尿液、血糖水平等。
1.4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治疗8周后, 采用BPRS评价患者临床疗效: (1) 治愈:BPRS评分减少>75%; (2) 进步:BPRS评分减少50%~75%; (3) 有效:BPRS评分减少25%~49%; (4) 无效:BPRS评分减少<25%。总有效率=治愈率+进步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24%, 高于对照组的70.5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均有轻微的不良反应, 包括口干、失眠、便秘等, 经过对症处理之后均好转。
3 讨论
研究表明, 精神分裂症是由于患者脑内的神经递质多巴胺 (DA) 水平明显升高导致, 适当给予患者多巴胺激动剂治疗, 会对精神障碍的程度产生促进以及诱发作用, 使用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 对于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的治疗则具有明显作用[2]。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多数是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 因其受到了过度拮抗作用, 会引发泌乳、锥体外系症状 (EPS) 以及认知功能障碍等不良反应, 大多数患者难以耐受[3]。而氨磺必利属于一种选择性的D2、D3受体阻滞剂, 其具有双重多巴胺能受体阻断作用, 一方面低剂量可以阻断D3/D2突触前的自身受体, 使突触前抑制消除, 进而使患者的DA进入间隙量明显升高, 改善了患者的阴性症状, 另一方面高剂量时则可以阻断患者突触后的DA受体作用, 改善患者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4,5]。氨磺必利为苯甲酰胺类的一种, 该药和其他精神抑制类药物有所不同, 对α肾上腺素、5-羟色胺及毒蕈碱等受体具有较低的亲和力。所以其无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关于高5-羟色胺2A/D2拮抗率的特性[6]。该药通过对边缘系统D2/D3受体的较高选择性及可特异阻断突触前D2/D3受体来表现其“非典型性”。高剂量的氨磺必利片可以通过对边缘系统突触产生阻滞作用, 进而对精神疾病产生治疗效果, 而低剂量的氨磺必利片则对突触前多巴胺受体具有抑制作用, 从而缓解患者的阴性症状[7]。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24%, 高于对照组的70.59%, 具有统计学差异,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轻微, 无显著差异。使用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阳性和阴性症状具有明显疗效, 可以使用较低剂量改善患者的阴性症状, 这是该药物较为明显的一个特点, 是独立于对阳性症状的治疗, 使用低剂量氨磺必利的疗效明显, 同时也明显降低了传统D2受体阻滞剂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发生率, 给患者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小。本研究结果与张英辉[8]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 可变剂量氨磺必利片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确切, 安全可靠, 且患者的依从性较好, 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摘要:目的 探究可变剂量氨磺必利片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吉安市第三人民医院2013年6月—2014年12月收治的68例精神分裂患者,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4例。观察组采用可变剂量氨磺必利片治疗, 对照组采用固定剂量氨磺必利片治疗, 治疗8周后, 参照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 (BPRS) 对两组患者的疗效与不良反应进行评定。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24%, 高于对照组的70.5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均有轻微的不良反应。结论 可变剂量氨磺必利片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确切, 安全可靠。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氨磺必利片,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1]蒋菊芳, 费静霞, 姚敏红.临床护理路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标准化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 (10) :970-973.
[2] 张明园.精神分裂症的复发及其评估[J].中华精神科杂志, 2012, 45 (1) :4-6.
[3] 滕精强.5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200例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14, 23 (20) :70.
[4] 王福英.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躯体疾病的护理对策[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13, 22 (4) :121.
[5] 黄继伟, 李林, 吕维忠, 等.氨磺必利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3, 22 (6) :497-499.
[6] 杨和增, 朱华琛, 曾慧, 等.氨磺必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电图的影响[J].精神医学杂志, 2013, 26 (3) :196-198.
[7] 陈登霞, 潘竹松, 陈登国.氨磺必利治疗76例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 2014, 43 (4) :413-415.
氨磺必利片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4 年7 月~2015 年4 月于我院门诊或住院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60 例。纳入标准:临床诊断符合《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诊断标准中的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3];首发患者;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神经系统疾病和其他精神疾病者;肥胖、糖尿病及高血脂者, 药物依赖者, 妊娠及哺乳妇女及药物过敏者。 随机分为氨磺必利组和阿立哌唑组各30 例。 氨磺必利组中男16例, 女14 例;年龄18~60 (30.5±6.7) 岁;病程1~18 (11.2±3.6) 年。阿立哌唑组中男15 例, 女15 例;年龄18~60 (31.2±6.8) 岁;病程1~17 (10.9±2.8) 年。 两组在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为单一药物治疗, 从小剂量开始, 约15d达治疗量。 氨磺必利组口服氨磺必利片400~800mg/d, 剂量为400mg时应一次服完, 剂量超过400mg时应分两次口服, 连续服药6w;阿立哌唑组口服阿立哌唑片, 10~30mg/d, 连续服药6w。
1.3 临床观察指标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早晨空腹时取静脉血5ml, 置于含肝素的EP管中, 静置1h后离心, 采用全自动生化仪分析, 测定其中血糖、血清C-肽、胆固醇 (TC) 及甘油三酯 (TG) , 血清载脂蛋白A1 (Apo A1) 及载脂蛋白B (apo B) 水平。 采用TESS量表进行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判断记录。
1.4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行 χ2检验。 P<0.05 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两组血糖、 血清C-肽结果比较治疗后氨磺必利组、阿立哌唑组血糖均较治疗前下降 (P<0.05) , 血清C-肽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两组治疗后血糖、 血清C-肽水平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TC、TG、Apo A1 及apo B比较治疗后氨磺必利组、阿立哌唑组TC、TG、apo B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 (P<0.05) 、Apo A1 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 (均P>0.05) , 两组治疗后TC、TG、Apo A1 及apo 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氨磺必利组治疗期间有发热恶心者2例, 便秘者3例, 失眠者1例, 停经及泌乳4例, 椎外体系反应者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7%;阿立哌唑组恶心呕吐者2例、心动过速者1例, 低血压2例, 便秘者2例, 失眠者1例, 心动过速者2例, 椎外体系反应者4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7%, 两组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近代医学发中枢神经系统的单胺类递质是诱发精神分裂症的重要因素。 目前, 精神分裂症常见的发病机制学说有多巴胺假说, 甲基转移假说、兴奋性氨基酸假说及五羟色胺 (5-HT) 传递障碍假说等, 其中多巴胺假说最为关注[4]。 多巴胺假说主要依据有以下两方面, 首先苯丙胺等DA激动剂的慢性使用可诱导机体出现与精神分裂症相似的症状;其次, 氯丙嗪等药物可有效地控制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其药理机制是阻断了DA受体功能[5,6]。 此外,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突触DA后受体存在增敏现象, 最新PET研究发现了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组织的细胞结构异常, 如慢性患者的D2 受体增多。 而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时会不同程度的导致机体血糖血脂代谢紊乱, 复杂化了病情。
氨磺必利为苯甲酰胺替代物类抗精神病药, 其作用机制为可选择性地与边缘系统的多巴胺D2、D3 受体结合, 与5-羟色胺、α-肾上腺素、组胺、胆碱能受体无亲和力。 动物实验发现, 高剂量的氨磺必利主要阻断边缘系统中部的多巴胺能神经元[1], 这可能是本药精神抑制作用大于其他椎外体系反应的原因, 低剂量本药主要阻断突触前多巴胺D2、D3 受体, 可以解释其对阴性症状的作用。 阿立哌唑是一种非典型的精神抑制药, 通过对多巴胺D2 和5-羟色胺1A受体的部分激动作用及对5-羟色胺2A受体的拮抗作用而产生抗精神分裂作用[3]。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新型抗精神分裂症药物氨磺必利片及阿立哌唑片在用于首发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时, 对机体血糖血脂代谢水平有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甄莉丽, 张洋洋, 毛静宇, 等.氨磺必利与阿立哌唑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脂, 血糖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3, 21 (6) :828-830.
[2]贺心秀, 赵高锋, 孔祥胜, 等.氨磺必利与阿立哌唑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糖及血清泌乳素水平的影响[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5, 25 (2) :116.
[3]韩剑峰.阿立哌唑与齐拉西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糖, 血脂的影响[J].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4 (1) :47-48.
[4]文斌, 李文华, 章秋明, 等.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6, 16 (1) :49-50.
[5]段妮, 刘彩兴.氨磺必利与喹硫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J].四川精神卫生, 2013, 25 (4) :224-226.
氨磺必利片 第3篇
关键词:氨磺必利,精神分裂症,临床效果
精神分裂属于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严重精神性疾病, 发病率较低, 但是对患者的影响比较大。精神分裂的临床表现为语言活动、肢体活动和环境不协调, 甚至出现功能障碍和智能障碍等问题, 近些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氨磺必利属于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 是苯甲酰胺的衍生物, 能阻断突触前膜的D2/D3受体及突触后膜的D2/D3受体, 对边缘系统的阻断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现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2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观察对象, 采用氨磺必利进行治疗, 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4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23例。对照组男12例, 女11例, 年龄22~56岁, 平均年龄 (35±1.2) 岁, 病程1~4年, 平均病程 (2.0±0.3) 年。治疗组男14例, 女9例, 年龄21~55岁, 平均年龄 (32.1±1.1) 年, 病程0.5~4.2年, 平均病程 (2.3±1.1) 年。排除患有其他精神疾病, 酒精滥用或者身体出现严重疾病的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治疗期间禁止服用其他抗精神药物, 治疗组采用氨磺必利进行治疗 (齐鲁制药公司生产) , 剂量为22mg/d,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 实时对药量进行调整。如果患者病情加重, 可将药量调至400~600mg/d[1]。治疗1周后观察临床效果, 1个疗程为8周。对照组则采用利培酮进行治疗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 剂量为1mg/d, 如果患者病情严重, 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药量, 将其控制在3~5mg/d。在治疗期间如果存在其他问题, 要根据实际情况配合使用抗胆碱能的药物, 进行辅助治疗[2]。
1.3 临床指标评价标准
在本文中, 将评价指标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等级。显效:患者精神情况明显好转, 意识恢复正常, 临床不良症状消失, PANSS评分减分率≥80%。有效:患者临床不良症状明显减少, PANSS评分减分率在40%~80%之间。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没有得到缓解, 精神每况愈下, 不良症状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 PANSS评分减分率在<40%。总有效率=显效人数/总人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在本文中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组显效20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87.0%, 对照组显效13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56.5%。治疗组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有明显的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两组比较, t=6.9, P<0.05。
2.2 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组出现不良反应4例, 不良反应率为17.4%。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12例, 不良反应率为52.2%。对照组的不良反应率明显高于治疗组, 两组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t=7.2, P<0.05。
3 讨论
近些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人们越来也关注精神疾病的发病率。相关资料显示, 当前全球有1/4的人在某一时间段患有一种或者多种精神疾病, 疾病类型和临床表现趋于多样性。精神分裂是比较严重的一种疾病, 对患者的伤害极大, 甚至会影响到周围人的日常生活, 因此探究正确的治疗方式至关重要。当前对精神分裂的治疗方式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 氨磺必利具有特殊的药理学作用, 对患者自身机能影响比较小, 无毒副作用, 在治疗精神分裂中有重要的作用[3]。
氨磺必利是一种选择性多巴胺D2和D3受体拮抗剂, 是当前治疗阴性症状效果显著的新型抗精神药物, 在治疗中能使多巴胺进入间隙增加, 进而使活跃额皮质多巴胺功能。如果应用的剂量比较小, 则能改善原发性阴性症状。如果应用的剂量比较多, 会出现突然阻断多巴胺受体的情况, 甚至出现拮抗作用, 导致多巴胺结合位点减少, 降低纹状体乙酰胆碱水平。为了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 选择适当剂量的药物进行治疗[4]。不同剂量的药物治疗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 低剂量的药物对缺乏活力及患有抑郁症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 能达到缓解患者精神紧张分裂症的情况。高剂量药物对存在思维障碍或者肢体活动不协调的患者有一定的作用, 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防止出现行为混乱及兴奋过度的情况。要求医护人员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及时了解患者的身体情况, 采取对应的治疗方式, 将药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进而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利培酮在治疗过程中会引起患者泌乳素升高, 血糖不稳, 体重增加, 甚至会引起心功能和血压功能混乱, 导致不良事件的出现。采用氨磺必利进行治疗, 心跳过度、体重增加及血压失常情况的发生概率较小, 应用效果明显[5]。
在本文中, 治疗组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对照组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有明显的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氨磺必利在治疗精神分裂症中有明显的作用, 治疗效果明显, 不良反应少, 总有效率高, 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 氨磺必利具有用药方便, 治疗确切, 能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减轻患者心理压力, 尤其是对阴性症状治疗效果较佳, 具有较高的依从性,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邝云航, 李小芳, 钟潇琦, 等.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40例临床疗效初探〔J〕.精神医学杂志, 2009, 22 (3) :180-182.
[2]马金芳, 陈永新.小剂量氯氮平联合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分析〔J〕.医药导报, 2013, 32 (10) :1309-1312.
[3]刘萍, 高欢.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临床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 2013, 25 (15) :56-58.
[4]印文娜, 张广东, 李庆丽.氨磺必利与舒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后抑郁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民康医, 2014, 7 (13) :44-46.
氨磺必利片 第4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从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随机入组5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 均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讣手册第四版》 (DsM一IV) 的诊断标准, 男女配比, 年龄在20~60岁之问;人组前所有患者均未曾服用任何抗精神病药物或其他精神活性药物, 女性患者均处于非孕期或哺乳期;阴性和阳性症状量表 (PANSS) 评分≥60分;所有人组患者均了解本实验的程序过程和目的, 排除合并有任何其他精神疾病、物质或酒精滥用或依赖、严重的躯体或神经系统疾病、近一周内出现感染或发热或氨磺必利过敏者。
1.2 给药方法
对符合条件的入组患者, 根据其PANSS量表评分计算复合量表分 (阳性量表分一阴性量表分) , 将复合量表分>0分者纳入阳性亚型组, 复合量表分<0分者则纳入阴性亚型组, 两组均使用氨磺必利进行治疗。阳性亚型组起始剂量≥400mg/d, 阴性亚型组起始剂量为100~300mg/d。治疗过程中, 药物剂量依据患者的耐受性在2~4周内调至最大可耐剂量, 研究过程持续10周。实验过程中不合并使用其他抗精神病药物, 必要时使用劳拉西泮控制焦虑症状或改善睡眠, 或经过认真评估后使用小剂量抗胆碱能药物。
1.3 疗效评定
评价工具采用PANSS量表。入组前对患者进行治疗前PANSS量表评定, 治疗后第5、l0周末再分别进行PANSS量表的第2、3次评定。疗效评定标准以PANSS减分率≥75%为痊愈, <75%而≥50%为显效, <49%而≥25%为好转, <25%为无效。
1.4 统计分析
使用SPSSl3.0录人数据建立数据库, 并对数据进行t检验或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分析
所有人组患者共50名, 其中男28人, 女22人, 平均年龄为 (33.3±9.4) 岁。其中阳性亚型组27人 (64.0%) , 男性20人, 女性12人, 氨磺必利起始剂量为400mg/d, 最大剂量为1200mg/d, 平均剂量 (865.4±205.3) mg/d;阴性亚型组23人 (46.0%) , 男性13人, 女性10人, 氨磺必利起始剂量为100mg/d, 最大剂量300mg/d, 平均剂量 (242.3±57.2) mg/d。其中共46人完成了整个10周的实验研究, 阳性亚型组4人因治疗依从性差于治疗后第3周退出研究。
2.2 疗效评价
在完成l0周的治疗后, 取得所有完成病例PAN SS量表的3次评分。对同期两亚型组之间PANSS量表总分进行t检验, 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详见表1。
2.2.1 以PANSS量表总分减分率变化进行分析, 39例患者在治疗结束时平均减分率为 (54.9±8.3) , 其中痊愈3.7%, 显效66.1%, 好转22.2%。
2.2.2 在PANSS量表中提取各因子进行分析, 从因子分值下降情况来看, 治疗前后评分有显著性差异, 详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l
3 讨论
氨磺必利是一种选择性多巴胺D 2和D 3受体拮抗剂, 被视为针对阴性症状具有显著优点的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目前认为其具有“双重多巴胺能受体阻断”的特点, 即低剂量 (100~300mg/d) 时以阻断D2、D3突触前自身受体为主[3,4], 消除突触前抑制。使多巴胺进入间隙增加, 使前额皮质的多巴胺功能活动增加而这被认为是与改善原发性阴性症状有关;高剂量 (400~800mg/d) 时主要阻断突触后多巴胺受体[3], 并出现拮抗作用, 使多巴胺结合位点减少, 同时减低纹状体乙酰胆碱水平, 从而改善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及减少锥体外系症状的发生。国外已有多个研究认为氨磺必利是一种对急性分裂症和需长期维持治疗的患者有效及安全性好的药物。
本研究资料结果显示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与国外研究类似[5,6,7]。治疗结束, 两亚型组PANSS量表总分及分量表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提示该药对改善分裂症阳性、阴性症状均有明显效果。通过对PANSS量表各因子评分变化的分析发现, 不同剂量等级的氨磺必利所作用的靶症状群存在差异, 这可能与上述提到的药理作用机制有关。较低剂量 (100~300mg/d) 时氨磺必利对缺乏活力及焦虑抑郁等靶症状具有较好的疗效, 能够有效缓解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这一点较以往其他抗精神病药物对阴性症状疗效欠佳或起效时间较晚、症状改善慢可能具有一定优势;当用药剂量较大 (400~1200mg d) 时, 该药对精神分裂症思维障碍、激活性及偏执等阳性症状亦显示了较好疗效, 提示较大剂量的氨磺必利对改善幻觉、妄想及兴奋、行为紊乱等有明显作用。
本研究初步显示氨磺必利对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及阳性症状均有一定疗效, 且较低剂量即能明显改善阴性症状为其突出特点。另外, 阴性亚型组患者减分率均未达到痊愈标准, 考虑与该组最大用药剂量在300mg/d内, 患者阳性症状改善不彻底有关。故此, 在今后的临床科研工作中, 可尝试对以阴性症状为主的分裂症患者适当增大用药剂量, 观察药物疗效及症状缓解情况;或分别增加以阳性或阴性症状为主的分裂症患者的样本例数, 单独分析讨论药物剂量与起效时间、症状改善的关系, 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同时亦需设计随机、盲法、对照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探讨该药治疗分裂症的疗效及治疗安全性。
参考文献
[l]Kerwin R.From pharmacological profiles to clinical out-comes[J].Int Clin Psychopharmacol, 2000, 15 (4) :l-4.
[2]Schoema ker H, Clau st re Y, Fage D, et a1.Neu rochem 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misulpride.an atypieaI dopamine D2/D3 receptor antagonist with both presynaptic and limbic selec-tivity[J].J Pharmacol Exp Ther, 1997, 280 (1) :83-97.
[3]Perrauh G, Depoortere R, MoreI E, et a1.Psychopharmaco-logical profile of amisulpride:an antipsychotic drug with pr-esynaptic D2/D3dopamine receptor antagonist activity and limbie seleetivity[J].J Pharmacol Exp Ther, 1997, 280 (1) :73-82.
[4]Scatton B, Claustre Y, Cudennec A, et a1.Amisulpride:from animal pharmacology tO therapeutic action[J].Int Clin Psy-chopharmaco1, 1997, 12 (2) :29-36.
[5]M ller HJ, Boyer P, Fleurot O, et a1.Lmprovrement of acute exacerbations of schizophrenia with amisulpride:a compari-son with haloperidol[J].PROD-ASLP Study Group Psy chopharmaco logy (Berl) , 1997, 132:396-401.
[6]Wetzel H, Grander G, Hiller t A, et a1.A misulpr ide versus f lupentixol in schizophrenia with predominantly positive symptomatologya double-blind controlled study comparing a seleetive D2-like antagonist to a mixed D1-/D2-like antagonist[J].Amisulpride Study Group.Psychopharmacology (Berl) , 1998, 137:223-232.
氨磺必利片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6月-2013年6月, 在我院神经内科接受临床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54例。年龄19~53岁, 平均年龄 (35.4±6.7) 岁;女23例, 男31例;病程时间7个月~10年, 平均病程 (3.8±1.4) 年。将5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抽签法随机划分成观察组27例、对照组27例。经过临床鉴别, 两组患者均无严重的心、肝、肾器官功能障碍, 排除哺乳期妇女、妊娠期妇女以及有药物依赖史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症状表现等基础资料方面的比较不存在明显的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对患者应用氨磺必利进行临床治疗。具体方法为:给予患者口服氨磺必利片 (产品名:帕克;生产企业:齐鲁制药厂;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13231;规格:0.2g/片×20片) , 1片/次, 1次/d。而后根据患者病情发展情况, 逐渐增加药量, 2~3片/次, 2次/d, 连续用药2个月[3]。
1.2.2 对照组。
对患者应用利培酮进行临床治疗。具体方法为:给予患者口服利培酮片 (产品名:维思通;生产企业:西安杨森制药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10309;规格:1mg/片×20片) , 1片/次, 1~2次/d, 连续用药1周。而后根据患者病情发展情况逐渐增加药量, 1~3片/次, 2次/d, 连续用药2个月[4]。
1.3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14.0软件就两组患者的临床诊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对比和分析。当差异值P<0.05时, 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临床分析显示,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 (92.59%) 明显高于对照组 (77.78%) , 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分析
统计学分析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 (14.81%) 略低于对照组 (18.52%) , 但组间比较差异性不明显,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以及正常社会生活均具有非常巨大的影响和威胁, 严重的甚至会对患者周围的人群造成损害, 威胁到社会正常治安秩序。因此, 必须要加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诊疗效果。氨磺必利, 是一种用于治疗精神类疾病的专科药物, 常用于急、慢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治疗,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5]。本文结果表明, 采用氨磺必利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 (92.59%) 明显高于利培酮治疗患者 (77.78%) , 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不良反应率 (14.81%) 同利培酮治疗患者 (18.52%) 差异不大 (P>0.05) 。这就说明,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氨磺必利进行治疗, 能够极大的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 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反应, 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因此, 应该给予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摘要:目的:比较和分析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诊疗中, 采用氨磺必利的临床诊治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2009年6月-2013年6月, 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抽签法将他们随机的划分成平均的两组 (每组各27例) 。采用氨磺必利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 采用利培酮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 并就两组患者的临床诊疗情况进行统计、比较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59%, 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77.78%) , 组间差异值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其不良反应率仅为14.81%, 但同对照组 (18.52%) 相比无明显差异, 组间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氨磺必利是一种有效、安全、理想的精神分裂症临床诊治方法。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氨磺必利,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谢少烽.氨磺必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 2012, 7 (4) :300-302.
[2]魏荣国.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 2013, 11 (21) :47-48.
[3]刘林晶, 刘家洪, 唐伟, 等.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和安全性对照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2, 10 (4) :249-252.
[4]邝云航, 李小芳, 钟潇琦, 等.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40例临床疗效初探[J].精神医学杂志, 2009, 15 (3) :180-181.
氨磺必利片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2015年5月重庆市精神病院收治的76例抑郁症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中关于抑郁症发作的相关诊断标准[7];(2)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17分;(3)年龄32~66岁的住院者;(4)病程在1年以上者,且无明确的糖尿病、高血压病史;(5)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妊娠或哺乳期妇女;(2)脑部器质性病变者;(3)严重心、肝及肾功能障碍者;(4)具有明显自杀倾向者;(5)双相情感障碍者或对文拉法辛、氨磺必利过敏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12例;年龄32~65岁,平均年龄(42.6±11.3)岁;病程1.5~6.0年,平均病程(4.2±1.5)年。观察组中男25例,女13例;年龄33~66岁,平均年龄(42.7±11.9)岁;病程2.0~7.0年,平均病程(4.2±1.8)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文拉法辛(山东鑫齐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3066)治疗,起始剂量为75mg/d,1次/d,7d后根据患者病症情况可递增剂量至最大为225mg/d(每次增加剂量的间隔时间不少于4d,每次在原剂量的基础上增加75mg)。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氨磺必利(齐鲁天和惠世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0036)治疗,起始剂量为50mg/d,1次/d,7d后可根据患者情况增至200mg/d。两组疗程均10周,治疗期间不合用其他抗抑郁、精神病药物、心境稳定剂等。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疗效评估标准:根据HAMD-17评分减少程度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将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显效为患者HAMD-17评分减少50%以上,病症状况明显改善;有效为患者HAMD-17评分减少25%~49%,症状有所改善;无效为患者HAMD-17评分或症状未出现明显变化甚至增高或恶化。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8]。(2)抑郁评价:患者抑郁采用HAMD-17评价,该评价量表共17项,评分越高则抑郁越严重。(3)不良反应:采用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对两组患者不良反应进行评估[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47%,高于对照组的7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47,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17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HAMD-17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HAMD-17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HAMD-17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41%,对照组为15.78%。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3,P>0.05,见表3)。
3 讨论
抑郁症为情感障碍的一种临床症状,以心境低落、认知功能损害、意志减退与躯体症状为主,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预后较差[1]。全球抑郁症与恶劣心境者发病率高达12.8%,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并给患者家庭与社会造成极大负担[2]。抑郁症多与性别、年龄、婚姻、社会环境、文化程度、应激等因素有关,尤其是年龄。Cuijpers等[9]研究显示,抑郁症在社区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为5%~15%。目前,抑郁症的具体病因仍不清楚,发病机制较复杂,未形成统一的治疗标准。
氨磺必利是苯甲酰胺类衍生物,是一种选择性D2、D3受体拮抗剂,具有双重多巴胺能受体拮抗作用,能选择性地与边缘系统的D2与D3多巴胺能受体结合,阻断D2、D3突触前自身受体,缓解突触前抑制,增强前额叶皮质与边缘系统的多巴胺功能,进而改善精神病患者的抑郁或阴性症状[7,10,11]。文拉法辛是新型的抗抑郁药,抑制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的再摄取,进而发挥抗抑郁作用。文拉法辛的剂量使用不同,达到的抑制效果亦不同,如小剂量文拉法辛主要抑制5-HT的再摄取,而大剂量对5-HT与NE再摄取均有抑制作用。
氨磺必利联合文拉法辛能够同时调节脑内多巴胺、5-HT、NE水平,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两药合用治疗抑郁症的效果更佳[12,13]。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HAMD-17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这充分说明了氨磺必利联合文拉法辛可产生一定的协同作用,能够同时调节脑内多巴胺、5-HT、NE水平,使治疗效果明显提高,极大改善了患者的抑郁症状。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
氨磺必利片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4月~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72例,随机分为氨磺必利组与利培酮组,每组36例。氨磺必利组男22例,女14例,年龄20~55岁,平均年龄(26.5±9.5)岁,病程2~48个月,平均病程(14.2±11.3)个月;利培酮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20~55岁,平均年龄(25.9±9.7)岁,病程2~47个月,平均病程(13.9±11.0)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氨磺必利组
一般患者每次(即每日)使用氨磺必利剂量低于400 mg,若剂量超过400 mg,需要分为2次使用。对于急性发作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剂量为400~800 mg/d(部分症状严重的患者可增量至1200 mg/d),并在治疗期间,根据患者个体的反应适当的调整剂量。对于阳性以及阴性症状混合阶段的患者,在治疗的初期,氨磺必利的使用剂量需要保持在400~800 mg/d,并根据患者情况适当的调整剂量至最小有效的剂量[4]。对于维持期治疗的患者而言,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使用最小的有效剂量,避免因过量用药导致副作用。
1.2.2 利培酮组
患者使用利培酮1~2次/d,服药的初始计量为1 mg,在使用1周后逐渐加大剂量至2~4 mg,在2周后加大剂量至4~6 mg。此后可以维持该剂量不变直至维持期。在维持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进一步的调整用药剂量[5]。通常情况下,患者使用2~6 mg/d,最大≤10 mg/d,避免因过量用药导致不良反应。
1.3 疗效判定标准
所有患者均使用PANSS量表进行病症判定及评分[3]。经治疗后,以PANSS量表进行评分,痊愈:患者的PANSS评分降低>75%,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显效:患者的PANSS评分降低50%~75%,临床症状大幅度改善;有效:患者的PANSS评分降低25%~50%,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患者的PANSS评分降低<25%,临床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PANSS评分
氨磺必利组治疗前PANSS评分为(87.2±10.3)分,治疗第2周PANSS评分为(72.4±11.1)分,治疗第4周PANSS评分为(56.4±9.4)分,治疗第8周PANSS评分为(36.7±6.2)分;利培酮组治疗前PANSS评分为(86.7±10.2)分,治疗第2周PANSS评分为(78.1±10.7)分,治疗第4周PANSS评分为(61.8±9.4)分,治疗第8周PANSS评分为(40.1±5.9)分。两组治疗第2、4、8周PAN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氨磺必利组低于利培酮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疗效评价
经过治疗后氨磺必利组痊愈6例,占16.67%,显效19例,占52.78%,有效8例,占22.22%,无效3例,占8.33%,总有效率为91.67%;利培酮组痊愈3例,占8.33%,显效18例,占50.00%,有效5例,占13.89%,无效10例,占27.78%,总有效率为72.22%。氨磺必利组总有效率高于利培酮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现有的临床研究资料表示,如果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阳性症状,多是由于其中脑的边缘通路分布多巴胺发生功能性的亢进所导致的;而与之对应阴性的症状,多是由于患者的前额叶到脑皮质通路所分布多巴胺的活动率下降所导致的[6]。氨磺必利是一种作用机制较为独特的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具有双重的多巴胺拮抗作用。氨磺必利为甲酰胺精神类的抑制药,可以选择性的作用于多巴胺D2与D3受体的亚型。在低剂量使用时可以阻断多巴胺D2/D3突触前的自身受体,清除突触前的抑制,使多巴胺进入间隙量增加,有效改善患者的阴性症状。同时其可以降低各种药物不良反应出现的可能,对患者体内的5-羟色胺具有较强的拮抗效果[7]。利培酮属于非典型的精神病治疗药物,对于首发性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有着同氯氮平类似的治疗效果,其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与精神状态,明显的提升其生活的质量。且在长期使用时治疗效果较为理想,是治疗精神分裂症一线药物。本实验通过对比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时不同的治疗效果,发现两种药物对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均有着明显的治疗效果[8]。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第2、4、8周PAN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氨磺必利组低于利培酮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氨磺必利组总有效率高于利培酮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氨磺必利为临床中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首选药物。
参考文献
[1]高良会,王健,孙秀丽,等.比较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安全性.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3,29(9):653-655.
[2]宋桂清,孙长友,李云峰.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对照分析.精神医学杂志,2013,26(1):61-62.
[3]邹凯,刘晓伟,袁菁,等.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临床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4):489-490.
[4]陈进东.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的比较研究.中国民康医学,2012,24(23):2840-2842.
[5]李于林.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对照研究.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5):981-982.
[6]刘荣芹,赵龙,张娜,等.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对照研究.中国民康医学,2013,25(11):64-65.
[7]魏立和,陈景旭.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及安全性对照研究.世界临床药物,2014,35(5):283-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