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诗歌王国的金钥匙范文第1篇
我们知道中学生正处于求知阶段, 迫切想认识社会、人生和自然。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在进行具体教学的时候, 就要把这种需要与阅读教学相结合, 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激励法, 即运用欣赏鼓励的语言、行动等, 利用一切有利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潜能, 树立其自信心和能动性, 主动地阅读思考。用激励法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调动其阅读和思维的能动性, 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1)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合理导入课堂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17世纪捷克教育家, 人类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扬阿姆斯夸美纽斯说过:“教学艺术光亮点是注意, 有了注意, 学生才能心里不跑野马, 才能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精彩的导语可以营造个良好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使其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阅读教学活动如果没有启开学生注意的大门, 学生就会置身在教学活动之外, 教学内容就不能进入学生的心灵。在我们学过的都德的《最后一课》中, 韩麦尔先生开课讲的第一句话是:“我的孩子们, 这是我最后给你们上课了。”这一句话, 使学生震惊, 把学生的心完全牵引过来了。在国土沦丧、不能使用本国语言的时刻, 这最后一课谁不动情呢?这最后一课终身难忘, 与韩麦尔先生开讲的导语是紧密关联的。
(2)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合理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教师可设置一些有趣的、难易适中的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中, 主动去思索探究。阅读习惯的培养是激发阅读兴趣后的后继程序。所谓的阅读习惯是由阅读实践巩固下来的阅读方式、方法和程序等的通称。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直是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 也是首要内容。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对此极为重视。
阅读对于学生来说很重要, 如何引导学生去阅读, 需要我们教师仔细思考。初次读文本, 让学生能够扫清文字障碍、弄清文章的大概意思, 理清作者思路。预设问题, 带着问题进一步阅读, 你拿到任何一本书, 当你浏览梗概之后, 你就要对书中的主要观点或问题提出可能的设问。运用各种手段, 解决读书过程中的问题。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所限, 学生没有亲身体验, 教师可组织开展这方面的活动。指导学生进行摘抄, 积累优美语段, 并能够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你要在边读的过程中, 边把书中的重要或典型问题的理解做成笔记, 让自己在今后看到此处时有一个提示作用。组织学生及时进行读书交流,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 教师要综合运用想象阅读、比较阅读、联想阅读的方法, 逐步培养学生阅读鉴赏的能力
英国哲学家、作家和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 他竭力倡导“读史使人明智, 读诗使人聪慧, 数学使人精密, 哲理使人深刻, 伦理学使人有修养, 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世界上最贵重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现代语文素质重在快速地听、说、读、写。阅读教学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以阅读对象为载体, 通过各种有效的阅读方法, 以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达到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指出, 阅读文艺作品, 要驱遣读者的想象力, 要想象意境。这话启发我们, 想象阅读要创设一个情境, 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 对作品的理解就显得亲切容易, 阅读理解再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了。
(1) 想象阅读。书面文字所提供的信息能够引起读者的想象, 而且可以远远超出文本信息的时间和空间, 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思维时空。这是语言文字的一大特点, 也是文本阅读的意义之所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吾妻来归, 时至轩中, 从余问古事, 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 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 且何谓阁子也?”“庭有枇杷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我们可以想象, 作者和妻子的感情是十分深厚的, 她穿什么样的衣服?脸上流露出怎样的笑容?妻子说些什么, 神情怎样?作者睹物思人, 情何以堪!读者都可驰骋想像。读者的想象丰富了作品的含义, 具有美学价值。
(2) 比较阅读。这是阅读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方法, 是将文章不同的题材、内容、结构、表现形式等方面加以比较归类, 探求其异同的阅读方法。比较阅读法的正确运用, 扩大了阅读视野, 以课本为基点, 选取可比性较强的文本来对照、比较, 能够促使学生在比较过程中更深入地思考理解, 在分析归纳中掌握一些阅读规律, 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深层把握, 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3) 联想阅读。联想是一种心理过程, 可以分为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关系联想。联想阅读的意义在于扩大文本的时空, 活跃读者的思维。
3 学生要把写作实践与自主阅读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提高读写水平
阅读水平的提高能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写作过程中学生对阅读内容再阅读与反思, 促进阅读水平的提高。把自主阅读与写作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读中写, 在写中读。《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梵高传》两篇文章的共同特点是“在真实材料基础上加以评论和描写”, 阅读时把突出人物特点的有趣描述和议论重点阅读理解, 讨论明确恰当描写和议论在文章中的作用。最后用“在真实材料基础上加上评论描写”的手法为自己的父亲或母亲写一篇传记。写完后让父母给以批阅, 效果不错。既练习了阅读写作, 又和家长进行了沟通。
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中, 阅读与写作脱钩, 为阅读而阅读, 为写作而写作。这种缺乏科学性、系统性, 缺乏与生活联系的训练往往使学生在阅读中无从下笔, 作文缺乏真实的思想感情。由于语文知识化为能力的过程不仅有自己的特点, 而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如何摆脱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困境, 走出阅读与写作教学的误区呢?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有心栽花花不开, 无心插柳柳成荫”。作文没有什么灵丹妙药, 按照鲁迅的经验就是:多看、多练习。处理好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使二者有机结合, 互相促进, 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所面对、所探讨的问题。把阅读与写作挂起勾来, 使二者形成互动关系, 最终实现以阅读促写作, 以写作带阅读的目的。形成阅读与写作的良性循环,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质。阅读和写作教学不应是一潭死水, 而是一条不断注入新水的小溪。
总之,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进而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同的课文可能适合不同的阶段的训练, 而非机械化。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作为老师的我们要进一步探索, 找准方法, 为学生提供一把打开阅读之门的钥匙。
摘要: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 具体到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 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 有效地进行阅读训练, 不断提高学生阅读水平。
打开诗歌王国的金钥匙范文第2篇
怎样能使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培养出来, 这是一个关键而又沉重的话题, 这是教与学、学与教的一个漫长的复杂过程。首先, 唯一选择的途径就是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 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兴趣, 才有学习的动力,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产生内驱动力, 学生愿意学, 积极主动地学, 他们学起来心情舒畅当他们能够流利的说出几句英语时, 他们分享到学习英语的快乐, 这时, 学生们心明眼亮, 学说英语是一种享受, 是一种乐趣兴趣产生了, 心灵的钥匙打开了, 学生建立起学习的信心, 产生无穷的力量, 他们沿着英语学习的道路, 大踏步向前, 拓宽英语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在小学阶段打好坚实的英语基础, 他们学习的前景是乐观的、美好的, 成功就在明天。
那么要想使学生产生这种浓厚的学习兴趣, 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的神情举止,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的言行仪表, 神色姿情, 都在吸引着学生、影响着学生、引诱着学生, 启发着学生, 激励着学生和鼓舞着学生, 教师做到行为文雅大方、语言清晰亲切、情感充沛动人, 学生产生极大地兴趣。他们激情旺盛注意力高度集中, 对老师十分欣赏, 学生们愿意看老师的、愿意听老师的, 他们完全被老师所吸引了, 老师讲的他们能听进去, 老师要求的, 他们都认真去做。课堂上, 在老师的指导和组织下, 同学们全心投入争抢回答问题, 认真思考问题、积极发问、主动质疑, 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学生们兴趣盎然, 整个课堂呈现一派生机和活力。
(2) 科学的教学设计,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40分钟的教学流程, 每个教学环节的呈现和结束, 都需要教者细细斟酌, 科学、合理、恰到好处地去认真设计, 从导入、进行操练、合作、演练、拓展、巩固等各个环节, 都在于老师的精心设计, 老师说什么、做什么, 怎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真正在课堂里充当主角, 积极地说、主动地做, 争先抢答, 让全体学生快乐地活跃在课堂上操练、表演、小组合作等教学活动, 切实需要老师精心策划、科学设计,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的各种器官充分发挥作用, 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通过实际行动来接受语言、体验语言、习得语言, 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 培养伙伴合作的意识和策略, 增强创新意识, 发展操作技能。教师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处进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英语课堂里充满信心, 发展个性, 表现自我, 使学生在小学阶段具有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3) 教师的课堂评价,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堂课的始末, 完全在老师的掌控下, 在老师的组织和调控下进行, 课堂里, 有老师的叙述、精讲、评价、指导每个环节的承上启下, 都需要老师掌握的适度、适中, 多说一句是废话, 少说一句学生听不明白, 在40分钟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评价占有相当比例和很大成份, 每个环节, 每个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 老师都要给予恰当的评价, 凡是老师对学生做出的评价都要本着鼓励学生、给学生力量和信心, 让学生有成功感, 促使他一次又一次争抢回答问题, 积极思维, 产生极大地兴趣和必胜的信心, 使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充分发挥出来, 教师的评价, 要尽量扑捉学生的亮点, 挖掘学生的长处, 用发展的眼光面向每一个学生, 既使学生说的、做的、答的不完整或不完全正确, 甚至答错了, 也要巧妙地很有艺术的安慰他、鼓励他, 使学生不但不灰心, 反而获得了学习的动力。
教师的课堂评价是一门学问, 也是一门艺术。
(4) 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走进课堂, 运用各种电教媒体, 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 利用多媒体、实物展台, 将教学内容制作成动态的课件, 出现在大屏幕上, 使学生一目了然, 既直观, 又实际, 比教师用语言叙述好处多多, 既省力, 使学生感受到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先进性, 趣味性, 形象性、新颖性, 又使学生享受到音乐、绘画, 情感多种因素的美, 真是图文并茂, 由静态转化成动态, 由表面转化成立体, 电教课堂真是其乐无穷, 运用多媒体, 现代化教育技术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享受到电教课堂的美, 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了强大的感染和震撼,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 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启迪, 给了他们好好学习的力量和决心, 将来为社会的发展, 国家的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采取各种手段, 采取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上仅列举这四个方面, 当然, 不同的教者, 面对不同年级的学生, 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 采用着更多更好的方法激励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我们把培养兴趣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 小学英语的交际能力就会容易培养起来, 从而, 打下坚实的英语基础, 可以说, 兴趣是打开学生学习的钥匙。
摘要:小学英语课堂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使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能够使用英语互相交流, 关键能使学生愿意用英语去交流, 主动说英语, 这就来自于学生的兴趣, 把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起来, 他们处于积极的状态, 愿意说英语, 主动用英语沟通, 用英语会话, 他们感到是一种享受, 也是一种乐趣, 显而易见, 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 它关系到英语教学之成败。
关键词:兴趣,能力,激励,语言交际
参考文献
[1] 黄远振.新课程英语教与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3.
[2] 张庆宗.英语教学法[M].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3.
[3] 董远骞.教学的艺术[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
[4]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