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车间班长岗位职责范文第1篇
一、成立“春运”工作领导小组,由项目经理担任组长,领导小组各成员。
二、“春运”工作实行领导负责制,主要领导负主责,各班长负责分管范围内的领导责任。层层建立“春运”工作责任制,层层落实,一级对一级负责。并加强与高速交警支队、养护中心及收费站的沟通与联系,共享资源、互通信息、相互协作、紧密配合,切实做好春运安全保障工作。
三、充分做好“春运”的各项准备工作,在“春运”开始前合安高速公路进行认真细致的检查。对易积雪、结冰的路段和纵坡较大桥梁,应准备好砂石和工业盐等材料,以备不良天气时急需,对扫雪、除冰的机具设备作进一步维修检查,并进入岗位待命。
四、按照养护中心的规定,加大力度巡查,对影响行车畅通的各种突发事件,做到早发现、早处理,防止因公路设施原因,造成车辆长时间堵滞事件的发生。特别要对高边坡、
高挡墙、桥梁、等重要设施进行重点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出现塌方的路段要迅速组织力量清理、抢修。
五、“春运”开始日期的10天以前,按照“春运”工作要求完成大中修工程的施工、各项准备措施的检查,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应尽快予以整改;建立完善“春运”指挥和联系网络。
六、进入“春运”期间,严格执行值班制度,坚持24小时值班,认真做好交接班和值班记录。注意收听气象消息,如遇雨、雪、雾、冰冻等恶劣天气,应立即紧急部署工作,并迅速通知抢险人员、机械和车辆等进入待命状态,随时听候调遣,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高速公路的安全畅通。
七、“春运”期间,路段原则上要禁止热补。但是如果出现大的安全隐患的地方我们将首先向养护分中心上报,然后在专业人员的带领下进行临时快速修复,期间我们将于交警和路政沟通,并设立醒目的反光施工标志牌和安全设施,并落实专门人员进行管理,力求做到车辆双向通行。
动力车间班长岗位职责范文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6例, 男性24例, 12例为女性, 年龄58~74岁, 平均65岁。患者分类按照AO方法进行, 其中有22例为A1型;12例为A2型;2例为A3型。
1.2 手术方法
麻醉成功后, 仰卧位, 平大转子下缘做10cm纵切口,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深筋膜, 钝性分离股外侧肌和股中间肌, 显露至大转子下股骨干外侧面。肩部对抗, 伤肢中立外展位牵引, 经C臂透视复位良好后, 然后置于中立位;在大转子外侧向股骨头上方打入二板2.5mm克氏针至髋臼固定, 在大转子下2~3cm处股骨干外侧用135°导向器前倾10~15°将1枚定位导针打入股骨, 要求这枚针的位置是在股骨颈内侧到达股骨头下0.5cm处, 打入后要对导针深度严格测量, 选用拉力钉备用。使用组合钻, 扩大股骨大转子下骨皮质, 然后改用手柄扩大颈内骨质, 攻丝后拧入加压螺钉, 安放外侧钢板。冲洗刀口, 置引流管经股外后皮肤引出, 关闭切口。
1.3 术后处理
对于此类患者的术后处理较为困难, 是因为他们的活动受限, 而且在护理和功能恢复方面非常的困难, 一般而言, 在一段时间内患者的股骨手术部分都会被抬高30°, 直到2d后才能拔出引流管, 术后第4天起使用下肢被动功能训练器 (CPM) 行髋、膝、踝三关节的被动活动, 以尽快恢复患肢髋、膝、踝关节功能, 消除下肢肿胀。根据骨折类型和骨质疏松情况确定功能锻炼强度和恢复负重时间。对分型中A1型的稳定性骨折, 无严重骨质疏松者, 术后1周开始进行床上肌力训练, 2周床边坐、站及借助习步架行走练习, 直至X线片显示有明显骨痂形成才可弃拐, 1~1.5年后取出内固定。
2 结果
术后随访3个月~3年, 平均15个月, 愈合时间为10~16周, 平均12周。采用Harris疗效评定标准:疗效分为优、较好、良、差4级。A1型优22例, A2型6例, 较好2例, 良3例, 差1例。A3型较好1例, 差1例, 其中2例差者行髋关节置换术后愈合, 优良86.1%。
3 讨论
3.1 手术指征
对于手术适应证要尤其注意, 因为大多老年患者会出现合并症状, 对于预后有很大的不良效果, 如果治疗不得当, 很可能会导致并发症, 甚至可能死亡。所以对于此类患者要适当的选择手术方法, 一般而言, 是应以手术内固定来治疗为上策, 因为内固定的疗效较为稳定, 而且可以尽快结束手术, 老年人的体力上不如成年人, 所以减少手术时间对于老年人来说可以大大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1]。
3.2 DHS治疗的优点
DHS的治疗药符合生物力学的设计, 要确保选用材料的性能坚固, 可以有效地控制弯曲和旋转, 在骨端吸收、压缩的同时仍能起到加压及牢固的内固定作用, 应为股骨粗隆间骨折首选的固定方法[2]。在治疗时候它的优点就是其拉力钉螺纹粗大, 把持力强, 钉板间滑动功能, 使股骨颈部与股骨干部固定为一体, 保持良好的颈干角, 在人体负重时其滑动作用有效地增加了骨折端的刺激, 有利于骨的愈合及塑形。
3.3 DHS内固定适应证
有作者[3]对多种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方法进行比较, 认为DHS用于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能有效承受负重载荷, 使患者早期负重;对逆粗隆间骨折加压作用可导致骨折段的分离, 效果更差。对于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股骨粗隆间骨折伴较严重的骨质疏松患者, 该装置不能控制骨折端的旋转应力, 同时滑槽钉对骨折端的过度嵌压, 使钉尾过度突出, 也容易引起肢体短缩以及髋内翻, 严重时发生钉子传出股骨颈, 有报道内固定失败率高达24%~56%[4]。所以笔者认为很多部位因为多是这类骨折的骨折线, 所以就会导致骨折端受到关节囊的限制, 手法复位、牵引固定大多可达到满意复位, 适合采用经皮DHS内固定治疗。A3型骨折系逆转子骨折, 多移位明显且不稳定, 除个别无移位骨折外, 不宜采用此手术方法治疗。对严重粉碎性骨折伴骨质疏松, 可选用PFN髓内固定系统或人工关节置换。
3.4 术后并发症
此病最大的并发症就是会出现髋内翻, 主要是由于手术后髋螺钉拔出时间太早, 没有选择较好的时间, 或是因为患者年龄偏大, 不能承受较大的手术压力。这些因素虽然不可预知, 但是很是应该在术前做充分的准备来控制可能性的发生。而且要注意此类手术的术后局部易发生骨溶解、钉松动或脱出以及钉头切割, 这在手术中通过合理精确的把握可以预防的情况, 就要求医生一定要仔细。术后功能锻炼进度和负重时间应根据术前患者行走能力, 骨质疏松程度, 骨折稳定与否, 手术质量等因素确定[5]。
总之, 本院的观察发现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部骨折效果较为良好, 尤其对于老年、高龄化患者, 而且患者的受限时间段, 恢复较快, 本组病例证明对于减少并发症和院内感染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适合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36例实施DHS钉内固定手术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结果 本组术后随访3个月~3年, 优良率为86.1%。结论 在无明确手术禁忌证的情况下, DHS内固定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值得推广。
关键词:DHS,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
参考文献
[1] 胡广.创伤骨科诊治失误与对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335.
[2] 吴有鲁, 张勤中, 冯庆生, 等.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方法的研究[J].中国骨伤, 2004, 17 (4) :215~216.
[3] 崔立群.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新进展[J].医药世界, 2005, 7 (7) :647~649.
动力车间班长岗位职责范文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5例, 其中男21例, 女24例。年龄46~79岁, 平均62.3岁。发病部位:左侧26例, 右侧19例。损伤原因:跌摔伤23例, 交通事故伤16例, 坠落伤5例, 压砸伤1例。按照Evans标准分型[2]:Ⅰ型8例, Ⅱ型10例, Ⅲ型22例, Ⅳ型5例。
1.2 手术方法
择期在腰硬联合或硬膜外麻醉、心电监护下手术。术前1d给予抗生素。采用。在骨科牵引床上牵引, 电视X线机透视指导下手术。取仰卧位, 利用骨科牵引床复位骨折, X线透视位置满意后, 行股骨外侧切口, 显露股骨大粗隆下及股骨上段外侧, 在大粗隆顶点下方2.5cm处, 选外侧骨皮质前后位中点做为导针穿入点, 前倾角15°, 用130°股骨颈干角定位器定位, 旋入导针。透视确定导针进入头颈中的位置和深度, 满意后沿导针扩孔、攻丝 (骨质疏松者不攻丝) , 置入滑动螺钉, 安装套筒钢板, 轻推套筒钢板滑入滑动螺钉尾端, 骨折端加压, 并将钢板与股骨干外侧骨皮质紧贴, 透视下平行于滑动螺钉在其上方旋入1枚粗细适度的抗旋转螺钉, 骨质较疏松者加用1个垫圈, 满意后冲洗伤口, 负压引流, 关闭切口。
1.3 术后处理
术后注意加强生命体征监测, 常规应用抗生素。术后第2天即可让患者坐起、翻身, 并进行髋部肌肉锻炼以及膝关节屈伸训练;术后第5天开始患肢CPM功能训练;术后1~3周鼓励患者拄拐或步行器保护下不负重训练;3周后可逐渐部分负重, 3~4个月可完全负重活动。
2 结果
本组45例患者, 31例用DHS治疗, 14例用DHS及抗旋转螺钉治疗, 全部患者获得随访, 术后随访5~36个月。全部患者骨折愈合, 有3例因自行过早负重导致轻度髋内翻畸形, 2例患者出现肺部感染, 经过抗感染、翻身、拍背治疗后2周左右治愈, 1例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 经过抗凝、消肿并抬高患肢, 2周后治愈。按黄公怡临床评定标准[3], 优29例, 良13例, 可3例, 优良率93.3%。
3 讨论
近年来股骨粗隆间骨折趋向于早期手术治疗, 手术的目的在于取得满意复位、坚强而稳定的内固定, 使患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肢体活动和全身功能锻炼, 减少并发症, 防止髋内翻, 降低死亡率。
DHS适应于治疗各类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故有加压作用和一定的抗旋转作用。笔者认为虽然DHS治疗稳定性的EvansⅠ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有一定优势, 但创伤较大, 需要广泛剥离软组织, 切口长, 出血多。对于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特别是逆粗隆间骨折应该首先考虑使用髓内固定, 局部血运破坏小, 恢复骨折的力线, 减少力矩, 增加骨折的稳定性, 从而达到早期负重的效果。由于多数患者合并骨质疏松, 单纯DHS治疗容易出现螺钉松脱、骨折端旋转移位[4]等, 从而发生骨的延迟愈合或不愈合以及髋部疼痛, 延长了卧床时间, 同时由于旋转所造成的力线改变, 可增加髋部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DHS抗旋转力量较差, 加用抗旋转螺钉可以增加在矢状面的抗旋转的能力, 使内固定更加坚强, 骨折处结合更紧密、稳定, 利于骨折愈合及早期功能锻炼, 减少了并发症发生。因而, 手术中应注意股骨近端内侧结构复位与重建, 粉碎严重, 骨质缺失较多时, 可加用内后侧植骨, 促进骨折愈合, 这样可以有效消除髋内翻应力, 减轻钢板承受应力, 保持颈干角, 维持髋关节的稳定, 减少髋内翻畸形。
术后应根据骨折类型、年龄、骨质状况、体质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 决定功能锻炼和负重情况。对于不稳定型骨折一般术后8周X线片骨折部分愈合后即可扶拐下地部分负重。本组3例轻度髋内翻病人, 属Ⅳ型骨折, 均因不遵医嘱, 自行过早负重所致。应用DHS及抗旋转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 不仅抗弯力大, 而且能使骨折端自动加压, 抗旋转, 可以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大大降低了长期卧床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更有利于患者髋膝关节的活动, 防止髋内翻的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动力髋螺钉 (DHS) 及抗旋转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4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用DHS及抗旋转螺钉内固定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45例患者, 31例用DHS治疗, 14例用DHS及抗旋转螺钉治疗, 骨折全部愈合, 有3例因自行过早负重导致轻度髋内翻畸形。按黄公怡临床评定标准, 优良率93.3%。结论 应用DHS及抗旋转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 不仅抗弯力大, 而且能使骨折端自动加压, 抗旋转, 可以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大大降低了长期卧床并发症, 防止髋内翻的发生。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动力髋螺钉,抗旋转螺钉,内固定
参考文献
[1] 刘海春, 陈允霞, 杨子来, 等.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不同内固定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5, 1:18~20.
[2] 胥少汀, 葛宝丰, 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677~678.
[3] 黄公怡, 文良元.转子间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 2003, 8:637~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