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识字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导入
1.孩子们,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在这一天,有着丰富多彩的风俗活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
3.那这节课,就请同学们和刘老师一起来品味端午粽。 4.板书课题:10 端午粽 5.在“端”这个字里有一个我们要认识的新偏旁,是立字旁;在“粽”这个字里,也有一个新的偏旁,猜猜他叫什么? 5.齐读课题。
版块二
写字
1. “午”是今天要学习的一个生字,我们要想写好这个字应注意什么呢? 2. 大家观察的可真仔细!下面就请同学们拿起笔,检查自己的坐姿
开始,描一个,写一个。
3. 我们一起来看看贺怀悦写的这个字。
4. 请自己检查一下自己的生字,如果你写的很规范,请在这个字的后面画一颗星星,如果写的不是很规范,请再写一个。
板块三
初读课文
1. 字写完了,孩子们,让我们看看自读学习要求:(课件)
2. 孩子们,我们一起来看。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3. 刘老师请四位同学来读读课文。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指名读第2自然段。孩子们,让我们来关注一下这段当中的生字,一起读一遍这个生字。师领读“箬竹叶”两遍。
再来读这个生字。他们的发音特别相似。师领读“糯米”两遍。 (3)指名读第
三、四自然段
板块四
第一自然段
1. 孩子们,看来昨天你们一定认真预习了课文,读的正确又流利。每年初夏的时候,小青蛙又坐在荷叶上放生歌唱的时候。端午节到了,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谁愿意再来读读课文的这一段。 2. 声音真洪亮!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词语!一起读两遍。
3. 看一下,生活中,你除了知道有端午节,你还知道有哪些节日? 4. 看来大家知道的节日非常多!
5. 我们再来看一个词语。大家一起齐读两遍。这个总字你还可以用它组什么词呢?
6. 你能不能用总是说一句话呀?
7. 我想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一自然段,此时此刻,外婆正盼着我们回家呢!谁能读出外婆的这种心情来!
8. 她的“盼着”读的特别好!我们全班女生一起读一读。
板块五
第二自然段
1. 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看一看,这一段共有几句话。开始! 2. 一共有几句话?
3. 老师用三个词语就概括了这三句话的意思。现在请你读一读每句话,想一想用哪个伺概括最合适? 4. 这样,我们就读懂了这三句话的意思。下面我们就先来看看描写样子的句子。 5. 谁来读读第一句话。
6. 我们来看看这个字咋么读呀?谁来说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 7. 这个“日”字正好就在门字框的中间。 8. 老师要来考考你了,有没有信心! 9. 我们一起来填空。谁来填?
10. 你们见过清清的箬竹叶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就是箬竹叶。一起来读一读青青的箬竹叶。
11. 外婆的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里面还裹着白白的糯米。我们来看看,这就是白白的糯米。你来读一读!
12. 在它的中间还包着一颗红红的枣,女生读一读,男生再来读一读。 13. 你看,外婆包的粽子颜色多漂亮啊!
14. 孩子们,我们来看看这三个词语!一起读一遍!像这样的词语你可以说出一两个吗?
15. 什么样的什么?你能试着说一说吗?
16.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词语,使得我们的课文变得更美了! 17. 刘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18. 外婆包的粽子不仅外观好看,有一股清香,味道也不错呢!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19.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词语。 20. 谁能再说几个这样的词?
21. 外婆包的粽子外观好看,味道香甜,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板块六
第三自然段
1. 孩子们,外婆包的粽子不仅外观好看,味道香甜,而且花样还很多呢!答案就藏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里,下面让我们(课件) 2. 谁来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几种? 3.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4. 我在生活中就吃过红豆粽,你在生活中还见过或吃过哪些豆类? 5. 还有一种特别好吃的粽子叫“鲜肉粽”。我们再来看看这个肉字。其实在很久以前,这个肉字可不是这样写的。在甲骨文里,这个肉字就像是一块切好的肉。后来,人们在里面加上了几条斜线,代表肉的纹理,随着汉字的发展,就演变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肉字。我们的汉字真是博大精深,非常有趣。如果你喜欢,课下也可以让爸爸妈妈帮你查一查。
6. 外婆包的粽子种类繁多,好吃吗?谁来说说,你从文中哪里知道的?
7. 你真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你发现了这个词语。外婆包的粽子这么好吃,说明外婆的手艺非常好!外婆不仅手艺好,他还特别善良。特别乐于与别人分享节日的快乐。谁愿意读读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话!
8. 我们从外婆让我们把粽子带回去,分给邻居吃感受到了外婆的善良。我们看看这个带字,你还可以给他组什么词? 9. 外婆包的粽子这么好吃,吃完后我们的心情怎么样?你能用文中的词语说一说吗?齐读一遍,领读一遍 10. 像这样的词语,谁还能说几个?
11. 我们来看一下,在这一段中,有一个句子比较长,我们遇到长句子的时候,应该怎样把它读好?谁有好方法,可以介绍给大家!
12. 刘老师也有一个方法,我们也可以用划线的方法帮助我们做一个停顿。听刘老师读一读。
13. 谁来读一读。我们一起读一读。
14. 粽子的种类这么多,你最喜欢哪种粽子,我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课件) 15. 谁能根据提示说一说。 板块七
1. 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答案就在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之中。谁来读一读。 2. 这一段中有两个词语,谁领大家读一读?
3. 在这两个词语之中,还有三个生字宝宝,谁有好方法记住它。 4. 谁来说一说,现在你们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吃粽子 5.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屈原的故事
6. 了解了屈原一生悲壮的故事,谁愿意再来读一读这一自然段。 板块七
1. 大家读的非常好,接下来刘老师要奖励大家一个小游戏:吃粽子 2. 谁能准确的领读这些字,粽子就属于你了。谁先来领读第一行。 3. 大家读的非常好! 总结
1. 我们在学字读文的过程中品味了端午粽,下面刘老师想让大家在音乐中再读这篇课文,再来品味端午粽。
端午粽识字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1.认识“端、粽、节”等13个生字,会写“豆、真”两个生字,认识两个部首“立字旁”和“米字旁”。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文中的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感受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深沉的爱国之心,激发热爱祖国、努力为祖国做贡献的强烈情感。 【教学重点】
1.认识13个生字和两个偏旁,会写两个生字。 2.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
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及其风俗习惯,感受屈原深沉的爱国之心,激发热爱祖国、努力为祖国做贡献的强烈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同学们,前段时间我们刚刚过了清明节,谁能和我们分享下,在节日里你都做了什么事情?(踏青、扫墓、吃鸡蛋)。刚刚同学们说的都是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你知道吗?我们的每个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那你知道端午节吗?想不想知道端午节有哪些特别的习俗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端午节有关习俗的图片)
2.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学生交流。看来啊,同学们都对粽子情有独钟,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粽子的课文《端午粽》。 3.板书课题,学习生字“午”。
1、利用口诀“牛字不出头”来识记“午字”。
2、指导书写。注意两横的长短,间距,最后一笔竖要又直又正。师范写,学生仿写。
二、初读课文,认读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遇到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词)。 全班齐读,每个词语读两遍。
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认识“立”字旁。粽子是米做的,所以粽子的“粽”带“米”字旁。
开火车读再读生字、男女生比赛读、小老师领读。
三、指导朗读,学以致用。
1.再读课文,说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指名学生读第1自然段。哪位同学来说一说第1自然段讲了什么? 端午节的时候外婆给我们煮粽子。 3.学习第
2、3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一说这段话写了粽子的哪些特点,找一找相关的事物。(粽叶包着的,里面有糯米,中间有枣)。
(2)粽叶、糯米、枣分别是怎样的?(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想一想你平时吃的粽子是不是也这么好吃又好看?边回想粽子的美味边美美的读一读。
(3) 指导朗读课文第二段的第一句话:“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现在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咱们平时吃的粽子最外面是什么?(粽叶)粽叶的里面呢?(糯米)最里面呢?(红枣)。是不是和我们课文里写的一样呢?看来啊,作者就是按照这样从外面到里面的顺序来描写粽子的。那我们也按照这个顺序读一读这句话好吗?学生自由朗读。 学生运用学到的朗读方法自己读第
2、3句话。 (4)指名读第3自然段。从这段话中你又了解到了粽子的那些特点?(花样多)。美滋滋是什么意思呀?美滋滋说明粽子的味道怎么样?你还能想到哪些像美滋滋这样的词语?学生交流ABB类型的词语如乐呵呵、笑嘻嘻。
3.指名学生读第4自然段。你从这一段中读懂了什么?(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积极主张楚国联合齐国,抗击秦国,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反而被罢了官,发配到边远的地方。楚国快要灭亡时,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屈原投汨罗江自杀。不忍看到自己的国家灭亡,宁愿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屈原的心里祖国高于一切,这是一份多么真挚热烈的爱国之情啊!和屈原相比我们是多么的幸福,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我们的生活幸福安康,生活在这个美好的时代,我们又能为祖国做些什么呢?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后,全国人民都在习爷爷的带领下团结奋进,作为小学生我们也能像屈原那样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谁来说一说你想怎么做? 学生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四、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豆”“真”,引导学生观察。
2.教师范写,指导学生写好笔画“长横”,要写平写舒展。“豆”和“真”是上中下结构要写紧凑,整个字不能太长。 3.学生自由练习书写,展评生字书写情况。
五、拓展阅读主题丛书《端午节》。 1. 引导学生读好长句子,读出停顿和节奏。
2.说一说你从中了解到了哪些关于端午节和粽子的知识。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端午粽识字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还知道了端午节要吃粽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端午节吃粽子的文章。板书课题:端午粽。
二、课堂新授
1、把书翻到46页,听录音:①标出自然段。②认清字词。回答问题:(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4个)(2)老师想考考你们有没有认清字词,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生:愿意。出示生字,读生字组词;读词语,选一个词语造句。教师点评:你们太棒了,掌声送给你们。
2.学课文。
下来我们一起学课文吧。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范读,学生思考:课文里外婆一到端午节会做什么?生:煮好一锅棕子等“我们”回去。想像一下,外婆当时的心情怎样?(高兴、期待)课文中有两个“一”,读音相同吗?读课文时要把字音读正确。你能用高兴、期待的心情来读第一自然段吗?齐读。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外婆做的粽子是怎么做的呢?让我们一起从课文中找答案吧!指明读,想一想:1.制作粽子需要什么材料?板书:材料。2.粽子的香气是什么?板书:香气。3.粽子吃到嘴里是什么感觉?板书:味道。回答1:箬竹叶,糯米,红枣。板书:箬竹叶、糯米、枣。他们是什么颜色的?圈出表示颜色的词语(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图片出示,并组成短语说一说。像这样表示颜色的词语还有什么?黑黑的、红红的、绿绿的、黄黄的,组成短语说一说:黑黑的天空,红红的太阳,绿绿的草地,黄黄的香蕉。回答2:清香(清淡的香味),香甜(又香又甜,形容睡得很安慰),浓香四溢(非常浓郁的香味溢出来)。板书:清香。回答3:又黏又甜,板书:又黏又甜。相似词语:又大又圆,又香又甜,又高又瘦,又白又胖
(3) 学习第三自然段。
原来粽子是这样做出来的啊!那你们知道外婆包的粽子还有什么花样吗?自读课文,回答。原来有这么多花样啊!那你还知道哪些花样的粽子? 看图片。“我们”在外婆家吃完粽子后,外婆还做了什么?说明了外婆是个怎样的人?我们也要向外婆学习,做一个热情、善良、关心他人的人。齐读课文。板书:外婆 热心 善良
(4)学校第四自然段。 对作者来说,粽子不只是粽子,它还是外婆对我的爱。那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呢?齐读课文,从课文中找一找。原来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那屈原是谁?为什么要纪念他?教师简介屈原。
屈原的故事
屈原,名平,战国时代楚国人,他是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早先很受楚王的器重,但他革新政治,推行强国的主张,遭到了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不断地在楚怀王面前讲屈原的坏话。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的八座城池。看,这里就是秦国,这里是楚国。秦国攻占了楚国的八座城池后,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他知道秦国的议和是假的,是骗人的。秦国要灭掉楚国才是真的。屈原冒死进谏,叫楚怀王不要去议和。你们看,这是屈原,这是楚怀王。可是楚怀王不但不听屈原的劝告,反而将屈原赶出了楚国的都城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大家再猜猜会是什么结果呢?对,楚怀王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了。他悔恨交加,忧郁成病,三年后就客死在秦国了。楚顷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襄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了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被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他所有的救国救民的理想都破灭了,富国强民更是不可能了,屈原仰天长叹一声,抱着大石头投入了滚滚的汩罗江。
听了故事,你觉得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忧国忧民,特别爱国) 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注意读好长句子。
关于端午节,你还知道哪些习俗?教师展示相关图片。端午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如:饮雄黄酒、游百病、悬钟馗像等。中国传统的端午节,给我们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我们要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3.拓展:你还知道那些传统吃食?哪些传统节日?哪些吃食与哪个节日有关?看图片连一连。
三、总结
今天,咱们的课就上到这里,但关于端午节的知识关于传统节日的学习并没有结束,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多留心身边的事,多了解传统节日。
四、作业
端午粽识字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教师引导示范识记生字,学生朗读感悟,反复练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教学难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解决重难点的措施:通过读写识记生字。通过教师示范指导,学生反复练习来突破。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我们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她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还拥有灿烂的文化,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我们中华民族形成了许多各具鲜明特色的传统节日,它们犹如颗颗夺目的宝石,镶嵌在一年四季中,时刻散发着迷人的光彩,成为无数中华儿女心中的牵挂。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你们,也一定知道不少中国传统节日吧? 师: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
生:端午节。
师:端午节都做什么?
生:吃粽子,赛龙舟。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这篇新文章。(板书课题:端午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文章讲了什么事情?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书写要领:“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午”最后一竖不要写出头。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深入理解课文:
师:同学们,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那粽子如何包啊?需要我们提前准备什么材料啊?(学生自由回答)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和。
1.教师范读。学生可以轻声跟读。
2.学生分小组读。
3.读了这篇课文你了解什么?小组之间互相说说,教师抽查一个小组汇报。
(二)、深入理解课文。
1.文章有几个自然段?(四个自然段)
2.师:读文章第二段,说一说包粽子前要准备什么材料?
生:箬竹叶、糯米、红枣、线。
师:下面我们来观看一下包粽子的过程吧。(播放视频)
3.师:同学们,平时吃过什么馅的粽子啊?
生:红枣、蜜枣、豆沙??
师:那外婆给“我们”煮的什么馅的粽子啊?
生:红枣、红豆、鲜肉。
4.师:同学们,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
生: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师:谁能给大家讲讲屈原的故事?(学生可以试讲,教师补充)
师:同学们,听了故事以后,你能说说屈原是个怎样的人吗?
师:屈原投江以后,老百姓又是怎么做的呢?。
五、课外拓展。
师:同学们,人们为了纪念屈原,除了吃棕子还干什么?
生:赛龙舟、挂香包等。
师:为什么吃粽子?为什么赛龙舟?(学生可能不知或不完整)
师:因为人们为了防止鱼虾伤害屈原的尸体,就用粽叶包上糯米投入江中。后来就有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因为人们为了防止水怪伤害屈原,就把小船装扮成龙的形象,水怪以为是龙王来了,就会被吓跑。这就形成了赛龙舟。
六、总结全文。
端午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如:饮雄黄酒、游百病、悬钟馗像等。中国传统的端午节,给我们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我们要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板书设计
10 端午粽
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粽识字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教学目标:
1.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长句子。 3.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 4.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重点
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教学难点
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准备
课件 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
1.同学们,你们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图,是什么?(生:粽子)你们喜欢吃粽子吗?为什么?那你知道怎么包粽子吗?今天咱们就跟着作者到外婆家去看看,怎么包粽子。
2.板书课题学生书空,提出问题。 (1)端午是什么时候? (2)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3)带着疑问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借助注拼音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并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选择自己的方式记住它。
学生自读,圈出生字,教师巡视,对平时识字能力差的孩子要特别关注。 2 小组检查生字,谁对了就是“生字大王”。
组长利用生字卡片检查绳子的实际情况,对全读对的同学奖励小红花。
师:下面老师要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识字情况,请大家准备好!
课件出示要检查的字,学生开火车读生字、齐读生字。 3检查读文情况。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汇报读文情况。(可小组读,也可个别学生代表)其它同学听后评议
三、指导书写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
教师指名认读田字格里的生字
2.师:下面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并说说你的发现。 学生仔细观察,自由讨论。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与指导性的评价。 3.指导书写:午、米、真。
师:这三个字书写时,你认为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预设)生:“午”字的第三笔横,书写时要长一些;“米”字在书写时一定要注意笔顺,不要倒插笔顺;“真”字里面的是三横。
教师示范写,学生先进行书空练习,再在田字格本上练写。教师巡视。 4.教师出示带有田字格的生字节“叶、分、豆”。
学生仿写。教师选出写的较好的字进行展示,并授予这些学生“小书法家”的称号。
板书设计
10端午粽
午 米 真
节 叶 分 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图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教师课件出示,要求学生开火车读。
2.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端午粽这篇课文,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走进课文
1.课件出示“粽子”的图片。
师:一到端午节,外婆总是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通过“盼”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生:外婆特别想念我们,希望我们早点回家
师:是啊,过节了外婆多么希望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谁能带自己的感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一定要读出“外婆盼望团聚”的心情。教师指名读并给与鼓励评价。
2.师:你的端午节是怎么过的?哪些事情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谁能说一说?预设生;吃粽子、打电话问候、父母带着自己去见外公外婆.......... 3.教师总结:老是听出来了端午节的时候大多数同学都是和自己父母去看外公外婆或者爷爷奶奶,然后,亲人们聚在一起吃粽子。
4.课件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小作者的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子的?并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学生边读边画。教师指名回答。
预设生:粽子很诱人特别想吃一口。师:是啊,多么“可爱的’粽子,让人看了就想咬一口,请同学们带上自己的感情读一读这个句子。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然后指名读,并及时给与评价。
(2)师:这么“可爱的”粽子,闻起来是怎样的?预设生:清香。师:你是从哪句话知道的?请为大家读一读。预设生: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教师指导朗读,读出粽子的“清香”。
(3)粽子看起来可爱,闻起来香,那吃起来味道如何呢?请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预设生:又粘又甜。
(4)师:多么美味诱人的粽子啊!请同学带着自己的感情自有朗读这一段。学生有感情朗读,教师指名读并给与鼓励评价。
5、课件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外婆包的粽子除了红枣粽,还有红豆粽和鲜肉粽,这说明了什么?用温中的词语来回答。预设生:花样多。师:外婆包的粽子不但好吃而且花样多,外婆还会让我们带回去一些分给邻居吃我想外婆包的不仅仅是粽子,还是一份“节日的祝福。”
6、师:为什么端午节的时候要吃粽子呢?如果有个别同学知道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教师简单介绍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三、朗读课文
师;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端午节的节日氛围和那份浓浓的亲情,也初步了解了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下面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情来朗读这篇课文。
四、课文小结。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板 书 设 计
10.端午粽
看 闻 尝
端午粽识字教学反思范文第6篇
一、活动意义:
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国文化中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每一年的这一天,许多人家都会包粽子,许许多多不同味道不同种类的粽子,都会在这个粽香的季节纷纷涌现。为了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端午节传统文化,让大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悠久历史文化.故我院学生会举办“端午节棕香”包粽子活动。
二、活动时间 自定
三、活动地点
自定
四、活动内容
1、节日民俗知多少。
由主持人现场提问端午节为主等其他民俗节日的风俗,现场发小奖品。旨在普及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时间约(1015分钟)
2、以班级或部门为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比赛(10分钟)比赛包粽子。由各个部门分组派出五至六人作为代表进行比赛。(粽叶、米、绳子等材料选手自备)
3、评分标准:以参赛人员包粽子的数量、质量、美观为标准,漏米、形状过差、过松的不计数,按数量高低排名,如出现数量相同,按外形美观程度排名。
4、比赛设三个奖项,1,2,3名各一个。 五:活动准备
准备一间中型教室,活动提前一星期通知参加的各个部门。
六:活动结束
活动结束后可将参加的部门中比较好的粽子选择合适的方法煮熟,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