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成长型股票的论文题目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
作者:火烈鸟
2025-09-17
1

成长型股票的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2、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策略

3、高校学生干部:教育与成长的双重需要

4、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11234”模式研究

5、创新网络成瘾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6、对大学生廉洁现状与校园腐败亚文化的调查与思考

7、青年信仰的生成机制、发展规律与危机消解

8、大学生运动员自我教育的五大支柱

9、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的实效性研究

10、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适应性的实证研究

11、当前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12、隐性教育在辅导员实践中的运用

13、青年教师对大学生党员思想引导工作的机制探究

14、探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

15、大学生村官工作站的实践与探索

16、黄炎培职业教育目的对现代职业人成长的现实意义

17、高职高专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异化现象及其扬弃

18、大学生自我报告的学习结果和学校满意度的关系研究

19、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

20、重大自然灾害中大学生志愿者在医疗救助点工作分析

21、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22、“自我成长回顾与分析”在大学生心理问题排查工作中的运用

23、价值取向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现状调查与分析

24、高中生人际关系困扰与综合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25、当代大学生网络伦理的现状与自我教育

26、大学生公寓网络文化育人功能及优化路径

27、“阳光成长 幸福人生”积极心理健康育人模式探索

28、浅析高职英语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

29、浅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30、思想政治视角下的大学生消费误区及对策研究

31、尊重人性本真 做好“幸福文化”

32、十八大精神指导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33、新媒体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34、注重大学生社会实践 推进“三生教育”工作

35、大学生自我和谐与心理危机应对调查研究

36、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

37、谈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及其实现途径

38、赏识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后进生”教育转化体系的构建研究

39、有效提升外地中职生主观幸福感的实践研究

40、中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论思考

4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42、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43、网络心理学视域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探析

44、从四个维度解读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现实必然性

45、浅析志愿者活动在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46、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47、自主建构式成长树: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

48、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志愿服务成效及发展路径

49、多视角审视大学生村官精神建设

成长型股票的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2、试论新时期高校跆拳道教学中分解训练法的应用

3、浅析跆拳道教学与跆拳道精神理念的结合

4、影响中学跆拳道教学的因素及相关完善策略研究

5、高校跆拳道体育教学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作用

6、对中学生跆拳道教学策略的思考

7、浅谈绵阳市少儿跆拳道培训的市场前景

8、从终身体育的视角探讨陕西省高校跆拳道教学改革研究

9、跆拳道运动在体育教学中的融合价值

10、景德镇大学生体育素质教育策略研究

11、浅析市场营销中的服务营销策略

12、高校跆拳道多元化教学方法探究

13、试论普通中小学跆拳道运动训练的现状及改进办法

14、电子护具使用在新疆青少年跆拳道比赛中技术研究分析

15、我国跆拳道运动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16、提升跆拳道教学质量的措施分析

17、跆拳道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研究

18、基于对抗竞技性质的跆拳道开展经验之我见

19、浅议在中小学开展跆拳道的意义

20、浅谈防守反击技术在竞技跆拳道比赛中的重要性

21、高校跆拳道教学思政元素探究及课程思政路径分析

22、我国跆拳道运动员竞赛失败情景下归因研究

23、浅谈跆拳道运动中的“亮剑”精神

24、当代高校跆拳道教学改革现状调查与发展策略

25、跆拳道俱乐部商业化模式探究

26、谈跆拳道校本课实践对初中学生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27、普通高校武术与跆拳道选项课的分析比较

28、基于个体差异的跆拳道训练分析

29、初中体育引入跆拳道运动的教学探讨

30、跆拳道竞技新规则的变化对跆拳道训练方法影响的研究

31、人文精神视角下高校跆拳道教学改革路径探究

32、浅析开封青少年锻炼跆拳道的兴趣研究

33、浅析小学阶段跆拳道项目的开展

34、在中小学校体育课推广普及跆拳道校本课程的可行性研究

35、跆拳道的发展历程对武术散打推广与传播的启示

36、跆拳道市场化现状与产业环境研究

37、高职院校跆拳道训练中常见损伤及其预防策略

38、滁州市中小学开展跆拳道运动的可行性研究

39、跆拳道训练对儿童健康体适能的影响分析

40、小学跆拳道社团建设存在问题及对德育工作的提升研究

41、跆拳道运动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

42、试论跆拳道礼仪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耦合关系

43、湖南省长沙市少儿跆拳道项目练习现状调查

44、民办高校跆拳道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研究

45、浅谈高校跆拳道的教学困境与对策

46、浅析跆拳道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影响

47、跆拳道运动发展现状分析

48、研究体育专业跆拳道课程混合教学模式

49、迁安市初级中学开设跆拳道课程可行性研究

成长型股票的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摘要:从信息传播角度出发,结合议程设置与有限关注假说提出了新闻媒体报道对股票收益的影响路径和机制。研究表明:投资者买入低媒体报道数量组合卖出高媒体报道数量组合的投资策略能够带来超额收益,且该收益在低收益股、成长型以及小公司股票中显著;新闻媒体报道具有减弱收益波动的效应,前一期高新闻媒体报道数量组合在当期的收益波动要小于前一期低新闻媒体报道数量组合,小公司、成长型、低价格股票表现更显著。

关键词:证券市场;新闻媒体报道;股票收益;议程设置;有限关注

一、引言

新闻媒体是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借助于信息技术新闻媒体能够更加高效地披露、传播、处理和解读最新发生的企业动态,新闻媒体在证券市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证券市场这一信息高度敏感的行业中,信息不对称普遍存在,不仅存在于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之间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Easley( 2002)指出在投资者内部有知情交易者和非知情交易者之分,他们之间信息不对称已影响到资产的收益。一般投资者的专业能力有限,他们通常无法有效识别出媒体报道中所包含的信息,也不能辨别真实信息和非真实信息、陈旧信息和新信息。面对大量的信息,投资者难以靠自身知识和能力从证券价格中获取充分信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Solomon(2012)指出投资者借助新闻媒体来帮助他们处理信息以及决定信息的重要程度。新闻媒体能够利用自身信息处理等优势向投资者提供信息服务,同时新闻媒体报道往往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偏差。但是到目前为止,新闻报道能够影响证券市场的事实已经被认知,然而新闻媒体报道通过何种路径或机制影响证券市场以及是否可以根据新闻媒体报道与公司特征,构建投资组合获取收益尚需进一步研究。

新闻媒体报道对股票收益的影响关系到股票市场的运行效率及投资者的风险管理能力。本文提出了新闻媒体报道对股票收益及其波动影响的基本路径,应用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并结合有限关注理论新闻媒体报道对股票收益的影响机制。本文选取了金融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了新闻媒体报道的特征,检验了二维投资组合和投资策略下新闻媒体报道对金融业上市公司股票收益和收益波动的影响。研究表明媒体效应存在,即媒体关注低的股票收益高于媒体关注高的股票,并且发现新闻媒体报道具有减弱股票收益波动的效应。

二、文献回顾

国内外学者对新闻媒体报道和证券市场关系以及影响机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主要包括新闻媒体报道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媒体报道内容或类型与证券市场的关系以及新闻媒体报道在证券市场中的角色等方面。

在新闻媒体报道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方面,Fang和Peress (2009)首次提出了“媒体效应”的概念,即没有被媒体报道的股票的收益要显著高于有媒体报道的股票,且这种效应在小公司、个人持股比较高以及分析师关注低的股票中更显著。张雅慧等(2011)以三个富豪榜上榜事件为研究对象,通过事件研究法考察了新闻媒体报道对短期内股票价格的影响,研究得出媒体关注度高的股票的收益低于媒体关注度低的股票。Aman(2011)发现媒体报道的数量与股票波动率紧密联系,他们认为媒体报道的数量越多,则公司股票价格所包含的信息越多,相应地公司股票的波动越小。Klibanoff(1998)针对新闻媒体报道对封闭基金影响的研究发现,在一周内《纽约时报》有新闻媒体报道的情况下,价格能够对基本面变动进行快速反应,而在周内没有媒体报道的情况下,价格对基本面变动反应不足。而Culter等(1989)研究发现在没有大量宏观经济事件发生的条件下,定性的新闻媒体报道不能解释股票收益的变动。新闻头条与股票收益模式的研究发现被新闻头条报道的股票具有收益持续性,并且在负面新闻头条情况下更强烈,没有被新闻头条报道的股票则表现为收益反转,小股票的收益反转尤为突出。网络是新闻传播的新媒介,投资者使用网络搜索目标公司的新闻,谷歌搜索量的增加可以增加股票在未来的收益,谷歌的搜索量越大说明交易活动越活跃、股票流动性越强。

新闻媒体报道由于内容、时效性以及情感基调不同可以归为不同的类型。从新闻内容来看,Chan等(2001)分析了重大政治新闻和经济新闻对恒生指数日内股票交易的影响,包括了日内收益波动、价格波动、成交量和交易频率等因素,该研究发现政治新闻比经济新闻对股票市场交易的影响更明显。Neuhierl等(2010)从公司层面研究了股票市场对不同类型的媒体信息的反应,该研究表明市场对于公司策略、客户及合作伙伴、产品及服务、管理层变动、法律问题方面的信息反应强烈。Jones等(1998)考察了美国的宏观经济新闻对国库券的影响,Chen等(2011)发现金融新闻对意外盈余具有显著影响。从时效性来看新闻媒体报道有新旧之分,Teclock(2011)发现个人投资者对于陈旧的新闻信息反应过度,当陈旧新闻信息出现时,个人投资者交易更加积极,而随后的收益反转也更加剧烈,引发了股票价格的短期运动。不同媒体报道也会传递不同的基调,Teclock(2007)分析了《华尔街日报》专栏的内容发现,高涨的媒体消极看法会增加股票市场价格下降的压力,但随后股价会反转到基本水平。Suleman(2012)采用单变量非对称GARCH模型研究发现传达积极消息的政治新闻能够增加KSElOO指数的收益并减少其波动;而传达消极消息的政治新闻会造成收益的减少和波动的增加,且消极消息对波动的影响作用几乎是积极消息的两倍。Kerl等(2013)考察了《德国金融时报》(FTD)的新闻基调对股票价格和交易量的影响,表明传递积极信息的新闻报道在其发布期间能够使超额收益增加,异常交易量变大,而传递消极信息的新闻报道则会带来相反的影响。

如何解释媒体效应是学者们关注的问题,主要有风险补偿、交易障碍和过度关注弱势三种假说。基于传统金融理论的“风险补偿假说”认为未被媒体报道的股票信息透明度低、信息不对称程度高,投资者所面临的信息风险较大,需要有风险溢价进行补偿。Merton(1987)指出被媒体忽略的股票应该获得更高的预期收益,以此弥补信息不完全给投资者所带来的风险,而被媒体大量报道的股票则取得较低的收益。张雅慧等(2011)认为“风险补偿假说”不成立。另一种“交易障碍假说”将媒体报道效应视为一种定价偏误和套利机会,市场中的套利者会识别出套利机会进行交易,套利机会消失。只有在流动性障碍足够大的情况下媒体效应才会持续存在,因而媒体效应则应该集中于流动性较差的股票。第三种是行为金融理论的“过度关注弱势假说”,该假说建立在有限关注理论的基础上。Barber和Odean(2008)指出投资者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面对大量潜在股票时,他们通常选择可以吸引其注意力的股票,并且这种注意力更多地体现在股票的买入决策上。“过度关注弱势假说”认为投资者对吸引其注意力的股票反应过度,从而造成短期内的买入压力和随后的收益反转。张雅慧等(2011)和饶育蕾等(2010)的研究支持了建立在有限关注理论上的“过度关注弱势假说”。

许多研究从媒体报道的有无、数量以及媒体报道的类型等方面支持了媒体报道能够影响股票市场的观点,但关于新闻媒体报道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尚存在可深入研究之处。首先,这些研究多从金融理论角度出发研究和解释媒体报道对股票的影响,虽然传统金融理论或者行为金融理论可以捕捉股票市场的特征,但是不能全面地反映新闻媒体本身的传播规律。其次,新闻媒体报道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对新闻媒体报道的刻画上,而没有充分考虑新闻媒体报道对不同公司影响的差异。并且,研究多以实体行业为研究对象,而对于金融业这一信息高度敏感且投资者对于媒体报道关注度高的市场可以深入研究以挖掘其特征。

三、新闻媒体报道影响股票收益的研究设计

(一)影响路径分析

本文提出新闻媒体报道影响股票收益的信息通信、影响路径以及影响机制,如图l所示。

新闻事件在股票市场中的传递本质上是信息的传递,遵循信息源、编码、信息通道、解码、信息接收的信息通信规律,可以从信息通信角度出发进行分析。新闻事件本身是可能的信息源之一,包括公司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分红派息、管理层决策等多种信息;新闻媒体对新闻事件信息进行报道和传递,并不能保证对事件进行全面的、准确的报道,因为它们需要对原始事件信息进行编码,即按照报道的需求和特点进行内容重新组织、添加或者删减主题;在信息接收环节,市场中的投资者作为信息的主要接收者和使用者对新闻媒体报道的信息进行解码,在此基础上做出是否参与股票市场交易活动的投资决策。上述新闻事件在股票市场中的信息通信过程中的编码和解码阶段涉及金融学、传播学以及认知心理学过程。本文将分析这两个过程,提出新闻媒体报道影响股票收益的影响机制,为构建新闻媒体报道对股票收益的影响路径提供支持和依据。

利用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刻画新闻媒体对证券市场新闻事件本身的报道这一解码过程。Mc-Combs和Shaw(1972)首次提出了“议程设置”的概念并对美国总统竞选进行了实证分析,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媒体能够影响受众对事物的认知,受众倾向于注意大众媒体关注的那些事物和问题,并采用大众媒体确定的优先次序来确定自身对事物的关注度。大众媒体虽然不能决定受众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有效的设置议程来提高受众对这些事件的关注。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议程设置理论也被应用于网络等新媒体方面。可见,新闻媒体报道可以通过强调特定的议题、特定的观点、控制新闻媒体报道的数量等方式对事件本身进行加工和处理,完成相应的信息编码过程。研究表明这种编码过程能够引导和塑造投资者对于事件的观点,媒体报道数量与受众关注和重视程度存在强烈对应关系。

利用有限关注理论和建立在其基础上的“过度关注弱势假说”刻画投资者对新闻媒体报道的解码过程。“有限关注”最早是认知心理学的重要概念,近年来被行为金融学派用于解释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者决策行为。投资者由于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他们会倾向于将时间和注意力集中在高度公开可得的以及容易处理的信息上,因而对新闻报道的反应依赖于报道的显著性,媒体报道越显著,投资者对其反应速度越快,从而信息被股票价格吸收越快。Barber和Odean(2008)研究认为在有限关注的约束下,投资者往往通过选取那些能够吸引他们注意力的股票来缩小选择集,并且认为媒体新闻是影响投资者注意力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他们指出投资者对具有媒体新闻的股票表现出过度关注和反应过度,从而在短期内带来买入压力,而随后收益出现反转,即投资者“过度关注弱势假设”。其他研究也发现投资者的有限关注及其带来的过度关注弱势会影响股票的市场交易活动。可见,投资者对新闻媒体报道的解码过程受到有限关注的约束,如有限的时间和注意力,他们对于新闻媒体报道往往表现出过度反应和过度关注。

本文构建新闻媒体报道对股票收益的影响路径如下:新闻事件发生后,新闻媒体通过选择报道的议程或者观点对事件进行编码,编码后的新闻媒体报道传递给投资者,而投资者在有限关注的约束下,往往买入被新闻媒体报道的能够吸引其注意力的股票,表现出过度关注和过度反应,新闻媒体报道对股票收益的影响最终通过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和交易行为反映到市场上。

(二)样本选取及变量定义

1.股票样本选取

本文以金融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根据《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版),本文选取了2004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所有A股交易日沪深两市的金融业上市公司,共计44家。金融行业为实体经济服务,其收益本质上来说是属于实体经济未来收益的预期和透支,因而该行业的上市公司对信息高度敏感,并且该行业的投资者对于各种媒体的报道更加关注。相关研究因为金融资产多以公允价值计价,而其他行业的资产多以历史成本计价,一般不认为两种计价模式具有可比性而将金融业排除,而本文研究不受此限制。为保证样本的有效性,本文剔除了上市不足两年的股票、样本区间内交易数据及财务数据不完整的股票,最后共取得42家A股金融业上市公司10年的月度股票交易数据,数据来自锐思金融数据库。

2.新闻媒体报道选取传播广度,本文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和《证券时报》三家证券报纸为样本。这三家报纸是中国证监会指定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媒体,它们对于证券市场资讯的报道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和专业性;信息更新速度快,捕捉市场动态的能力强,保证了媒体议程和投资者有限关注的影响路径能够及时反映在股票的市场表现上;既有纸质报刊发行又有订阅电子报服务,各大门户网站也对其报道进行了大量转载,投资者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这三家新闻媒体的报道,议程设置效果更明显。

同时,针对最近的文献采用诸如google trends和百度指数等,本文采用报纸媒体的新闻报道进行研究主要出于以下考虑,一是内容上报纸媒体与互联网上的信息基本一致,且本文选取的报纸媒体与互联网上的信息相比在权威性与专业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二是本文的报纸媒体每日都有更新而相比于互联网信息而言噪声较少。本文以月度数据为研究区间,因而在时效性方面不能构成两者的显著区别。

本文选取新闻媒体报道数量作为媒体报道的代理变量。样本区间为2004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月度数据来自于《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样本股票的新闻媒体报道数量获取方法如下:首先,以公司股票全称和简称为主要关键字进行搜索,考虑到CEO作为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其言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公司,因此将公司的CEO名字也加入搜索关键字,共取得25519篇初始新闻媒体报道文章。其次,按照数据库中的相关度选项对搜索结果进行排序;并且,为了保证媒体报道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对初始报道文章进行进一步的筛选,剔除与公司对内对外活动无关的报道、剔除在其他公司深度报道中提及作为引例的报道。这些媒体报道文章多为扰动信息,对于中长期来看是否应该投资和交易该样本股票的参考价值较低,剔除这些样本后,最后取得7576篇新闻报道的文章。

3.变量定义

报纸的发行量能够影响个体接触三家媒体信息的范围,因此需要对新闻媒体报道数量进行调整。本文选取2003年月平均报纸的发行量为权重,得到调整后的新闻媒体报道变量如式(1)所示:

为公司i第t月经调整后的新闻媒体报道数,NumMedij,为公司i第t月在报纸j上的报道数,wmedj为报纸j在2013年的月平均发行量,《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上海证券报》分别为j=l,2,3。

控制变量选取的是股票收益(RETURN),账面市值比(BM),规模(SIZE)以及股票价格(PRICE)四个能体现公司特征的变量。RETURN为股票的对数收益率、BM为t-l月末每股净资产与t-l月末每股收盘价的比值、SIZE为流通市值的自然对数、PRICE为股票收盘价。其中,股票价格和收益是衡量股票表现的基本指标,账面市值比和规模变量能够控制股票风险因素的变量。

(三)投资组合及投资策略构建

新闻媒体报道数量对样本股票收益及其波动的影响的实证研究可以通过构建投资者组合及投资策略,考察投资组合及投资策略的收益。二维划分维度下的投资组合不仅可以反映新闻媒体报道数量的差异同时也能够考虑不同公司特征的下新闻媒体报道对股票收益的影响。

1.投资组合构造

在每月根据每个公司特征的大小将样本股票分为低(R)、中(M)、高(H)三组。以收益变量为例,收益最低的30%的样本股票归入低收益(Low Return),标注为LR组;收益最高的300-/0的样本股票归入高收益(High Return),标注为HR组;其他样本归人中收益(Middle Return),标注为MR组。账面市值比、规模、当期价格变量的分组方法类似。同时,在每月根据新闻媒体报道数量的多少,将样本股票分为三组,新闻媒体报道数量最少的30%的样本股票归入“低新闻媒体报道(Low Media)”,标注为LM组,最多的30%的样本股票归入“高新闻媒体报道(High Me-dia)”,标注为HM组,其他样本归人“中媒体报数量(Middle Media)”,标注为MM组。每只样本股票都对应于特定的新闻媒体报道标注和公司特征标注的组合,这种二维划分的优点在于保证排序和分组的独立性。因此,每月由二维独立分组方法均可得到36个样本组合,每个组合具有不同的特点。收益特征分组为例,包括:(LR,LM)组、(IR,MM)组、(I.R,HM)组;(MR,LM)组、(MR,MM)组、(HR,HM)组;(HR,LM)组、(HR,MM)组、(HR,HM)组。

2.投资策略构建及检验

第一步,采用t检验分别考察样本期内LM组合、MM组合、HM组合以及(IM-HM)投资策略的平均收益率的显著性。若(IM-HM)组合的平均收益显著为正,则表明低媒体报道组合的收益大于高媒体报道组合,媒体效应存在;若组合的平均收益显著为负,则不能认为媒体效应存在。第二步,控制公司特征变量,检验二维情况下采用t检验来检验样本区间内(LM-HM)组合、R(LM-HM)组合、BM(LM-HM)组合、S(LM-HM)组合、P(LM-HM)组合的平均收益的显著性,若投资策略的平均收益率显著为正,则表明在相应的公司特征下媒体效应存在。针对新闻媒体报道对股票收益波动的影响的投资策略和检验方法类似。若(LM-HM)组合的平均收益波动显著为正,则低新闻媒体报道组的股票收益波动大于高新闻媒体报道组的股票,反之低新闻媒体报道组的股票比高新闻媒体报道组的股票收益波动小。若样本区间内(LM-HM)组合、R(LM-HM)组合、BM(LM-HM)组合、S(LM-HM)组合、P(LM-HM)组合的平均收益波动显著为正,则表明在相应的公司特征分组下低新闻媒体报道组合的收益波动大;若平均收益波动为负,则表明在相应的公司特征分组下低新闻媒体报道组合的收益波动小。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新闻媒体报道的特征

为了更好地研究新闻媒体报道对股票收益及其波动的影响,本文首先分析了样本公司的新闻媒体报道的特征。

表1针对新闻媒体报道数量的描述性统计给出了新闻媒体报道的以下特征:(1)样本报纸对样本股票的报道数量存在差异,《上海证券报》中关于样本股票的报道数量最多,《中国证券报》居中,而《证券时报》中关于样本股票的报道数量最少。(2)平均每家公司被报道的次数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倒U型变化。2005年至2008年,样本报纸关于样本股票报道数量高涨。2005年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激发了资本市场的融资和资源配置功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也增加了投资者的信心。(3)样本报纸对样本股票的报道具有聚集性和偏好性,大量报道集中于少数样本股票。由图2可知,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报道数量最多的前五只样本股票占全部样本股票新闻媒体报道总数的比例在29%至54%之间。

(二)新闻媒体报道对股票收益影响的实证研究

本部分构建起买人前一月媒体报道数量少的组合卖出前一月媒体报道数量较多的组合的投资策略,通过检验该投资策略的当月收益来考察新闻媒体报道对收益的影响,并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启示,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的全样本检验结果可知,低新闻媒体报道组的股票收益大于高新闻媒体报道组,即媒体效应存在。新闻媒体报道较少的LM组的平均收益为0.4267,而新闻媒体报道较多的HM组的平均收益为0.1733,两者差异为0.2534,且在统计上显著。可见,投资者可以通过买入新闻媒体报道数量少的股票组合卖出新闻媒体报道数量多的股票组合获取超额收益。

控制了各公司特征后,Panel A表明投资策略的超额收益在当月收益较低的情况下较高,随着当月收益的增加,该超额收益变得不显著。Panel B表明投资策略的超额收益随着账面市值比的增大而减小,成长型股票只需少量的新闻媒体报道即可引起市场的关注,而价值型股票需要大量的新闻媒体报道冲击才能使投资者接受股票价值被低估的事实。Panel C的检验结果表明投资策略的超额收益随着规模的扩大而减小,小公司股票的媒体效应现象更强烈,若采取买入LM组的股票,卖出HM组的股票的投资策略,则可取得0.6424的收益。由Panel D可知,低股价组合下投资策略的超额收益更大且显著,且在LM分组下出现了收益反转现象,而在HM分组下则表现为收益持续。这可能由于前一月新闻媒体报道较低的情况下,投资者的信念得不到强化,因而收益出现反转,而当前一月新闻媒体报道较多时,投资者倾向于加强对股票的已有判断,出现收益持续。综上,在低收益股票、成长型股票以及小公司股票下采取买入低媒体报道组卖出高媒体报道组股票的投资策略可获得的超额收益更显著。

(三)新闻媒体报道对收益波动影响的实证研究

以上将研究新闻媒体报道数量对收益波动的影响及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的启示,表3的第二行是全样本下的检验结果,Panel A至Panel C分别为当月价格、账面市值比以及规模分组下的收益波动检验结果。

由表3中的全样本检验结果可知,新闻媒体报道数量较少的股票组合的收益波动要大于新闻媒体报道数量较多的股票组合的收益波动,新闻媒体报道具有缓和股票波动的效应。LM分组的股票的收益波动要大于HM分组下的收益波动,收益波动差异为0.0693。

在控制了各公司特征后,由Panel A可知,价格较低的股票组合在媒体报道数量较少情况下的收益波动显著大于媒体报道数量较多情况下的收益波动,随着价格增加,这种差异逐渐变小。由Panel B来看,低账面市值比的股票组合,在新闻媒体报道较少的情况下收益波动显著大于新闻媒体报道较多情况下的收益波动,高账面市值比的股票组合则相反。随着账面市值比的增加,新闻媒体报道数量增加使得股票波动差异减弱。由Panel C可知,新闻媒体报道数量的增加所带来的收益波动减弱效应在小公司股票中表现更显著,随着规模的增大新闻媒体报道对收益波动的缓和效应减弱。

价格较低的股票流动性相对不足,大量的新闻媒体报道所带来的信息对股票收益波动的缓和作用较强,因而收益波动减弱较大。随着价格的增加,股票流动性相对加快,新闻媒体报道数量的增加对收益波动的影响减弱。低账面市值比的股票,即成长型股票,少量的新闻媒体报道也能带来较大收益波动,而当新闻媒体报道数量较多,使得投资者认识到其为成长型股票的事实后收益波动不大。高账面市值比的股票需要大量新闻媒体报道提供更多的信息,才能使投资者发现股票被低估的情况,从而带来活跃的交易活动和更大的收益波动,因而新闻媒体报道数量的增加对收益波动的影响并不明显。小公司股票信息相对较少且较难获取,常常成为高收益、高风险的投资对象,零星的新闻媒体报道会增大收益波动,大量媒体报道的增加能够减弱收益波动,而大公司的信息相对容易获得,新闻媒体报道数量少时收益波动不大,除非有大量的新闻媒体报道才能引起大幅的收益波动。

综上,在小公司股票、低账面市值比的股票、低价股票中新闻媒体报道增加对股票收益波动的缓和作用更显著,而在高账面市值比和规模较大的股票中新闻媒体报道的增加对收益波动影响较弱。

四、结语

新闻媒体报道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关系到市场的运行效率以及投资者的风险管理能力。本文从信息传播角度出发,将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和有限关注理论结合,提出了新闻媒体报道对股票收益的影响路径及影响机制,一方面遵循了信息源、编码、信息通道、解码、信息接收的信息传播规律,另一方面引入议程设置诠释新闻媒体报道对新闻事件本身的编码过程,利用有限关注刻画投资者对新闻媒体报道的解码过程,加深了关于新闻媒体报道对投资者行为以及股票的影响的理解。与此同时,本文针对投资策略的实证结论,有助于投资者识别易受新闻媒体报道的企业类型,为他们构建相应的投资策略提供启示。

本文以沪深两市42家金融业上市公司10年的股票交易数据和来自于3家证券报纸的新闻媒体报道文章为样本,考察了新闻媒体报道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建立了基于新闻媒体报道数量和公司特征的二维投资组合并构建了投资策略进行实证研究。不仅刻画了新闻媒体报道数量的差异性,也考察了不同公司特征下新闻媒体报道对股票收益及其波动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就新闻媒体报道的特征而言,三家报纸对样本股票的报道数量存在差异性、倒U型以及聚集性;(2)媒体效应存在,投资者采取买入前一月低媒体报道的组合卖出高媒体报道的组合的投资策略可以在当月取得超额收益,且该投资策略的收益在低收益股票、成长型股票以及小公司中更显著;(3)收益波动的分析表明:前一月大量的新闻媒体报道具有缓和当月股票波动的效应,前一月高新闻媒体报道的股票组合在当月的收益波动要小于前一月低新闻媒体报道的股票组合。控制了各公司特征后,新闻媒体报道增加对股票收益波动的缓和效应总体来看仍然存在,并且在小公司股票、低账面市值比的股票、低价格股票组合中更显著,而在高账面市值比和规模较大的股票组合中新闻媒体报道的增加对收益波动影响较弱。本文的研究结论符合Fang和Peress(2009)的风险补偿理论,媒体报道与股票收益是负向关系,媒体报道越多的公司,波动会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媒体报道多上市公司风险会降低,因此需要的风险补偿也应当更少一些。

本文旨在针对金融业这一信息高度敏感且投资者对于媒体报道关注度高的行业进行分析,但由于目前的金融业上市公司较少,研究能够应用的样本量少,因而仅仅采用基于简单分组并构建投资组合策略,而没有基于三因子或四因子模型进行扩展研究。针对最近的文献采用诸如google trends和百度指数等,本文仍采用报纸媒体的新闻报道进行研究主要出于以下考虑,一是内容上报纸媒体与互联网上的信息基本一致,且本文选取的报纸媒体与互联网上的信息相比在权威性与专业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二是本文的报纸媒体每日都有更新而相比于互联网信息而言噪声较少。本文以月度数据为研究区间,因而在时效性方面不能构成两者的显著区别。

成长型股票的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摘要:新三板作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机构投资者的重要投资方向,市场挂牌数量巨大。但与此同时,成交量异常低迷,新三板股票交易价格目前还无法很好地反映企业的公允价值。国内学术界很少有对于新三板股票估值的研究,各类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及其他法律法规涉及新三板股票估值的同样非常少见。文章拟根据挂牌企业的交易方式、市场流动性的不同,结合当前学术界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构建一套相对完备、直观、具有较强操作性和合理性的估值体系,为新三板市场参与者或潜在参与者合理估计股票公允价值提供适当的方法和依据。

关键词:新三板;股票估值;换手率

一、引言

新三板市场作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已成为机构投资者的重要投资方向,市场挂牌数量巨大。但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相比于A股动辄一天几千亿元的成交量,新三板一个月仅几十亿元的成交量显得异常低迷。流动性的缺失使得新三板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严重不足,大部分挂牌企业无法从市场获得良好的估值。一方面,随着企业的发展,部分挂牌企业的规模、营业收入、利润等指标已经向A股主板公司看齐,但在新三板市场的估值却严重不尽如人意,投资者与挂牌企业对于企业公允价值方面产生严重分歧;另一方面,由于成交量不足,市场产生的价格偶然性、迟滞性严重,由此带来的成交价格异常偏离挂牌企业实际情况,严重误导新入场投资者。

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需要有一套市场参与者普遍接受的估值体系,以便公众能轻易、准确地了解到企业真正的价值,使得参与者的投资行为不至于盲目,也方便监管者有效监控市场情况。如何为新三板市场参与者及潜在参与者提供一套逻辑清晰、可直接应用的估值体系显得异常必要。

本文拟根据挂牌企业的交易方式、市场流动性的不同,构建一套相对完备、相对直观、具有较强操作性和合理性的估值体系,以供新三板市场交易双方判断公司定向发行价格是否合理、是否符合自身的投资预期,避免做出错误的投融资决策。

二、新三板市场现状及其估值现状

“新三板”是社会上对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的俗称,近些年新三板市场发展迅速,但对新三板股票的估值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市场上缺乏一套市场普遍接受的估值体系。

(一)新三板市场现状

2013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关问题的决定》,明确境内符合条件的股份公司均可通过主办券商申请在股转系统挂牌和公开转让股份,从此开启了新三板市场扩容的全新时代。

截至2019年3月31日,新三板挂牌公司达10349家,其中做市转让978家、竞价转让9371家;成交量方面,2019年3月成交84.7亿元,其中做市转让成交48.7亿元,竞价转让36亿元。新三板已成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制度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日益成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平台。

(二)新三板股票估值现状

公允价值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一个完善的充分竞争的市场中,市价是最好的公允价值的计量基础。但是,新三板市场交易量的低迷使得市场无法形成合理的公允定价,交易价格无法真实地反映绝大多数新三板挂牌企业的公允价值。目前,各类会计准则、准则应用指南等对此类情况均无详细规定。国内学术界同样很少有对于新三板股票估值的研究,当前少量的研究都是基于绝对估值法、相对估值法、实物期权估值法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这三种估值方法的使用都有比较严格的限定条件和假设前提,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方法大多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往往更适用活跃市场上的股票,如A股,对于新三板市场的股票,这类研究可操作性、指导意义并不明显。

目前,作为新三板股票主要投资者的两个行业协会,中国基金业协会和中国证券业协会对于新三板股票估值做出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2018年3月,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布《非上市股权投资估值指引》,明确对于已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但交易不活跃的企业,适用该指引,但此指引仅提出一些估值原则,对于具体估值方法,仅要求基金管理人应“充分考虑市场参与者在选择估值方法时考虑的各种因素,并结合自己的判断,采用多种分属不同估值技术的方法对非上市股权进行估值”。

2018年8月,中国证券业协会出台《证券公司金融工具估值指引》,其中第四条规定:“对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投资品种,应采用在当前情况下适用并且有足够可利用数据和其他信息支持的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

从以上可以看出,两个协会虽有少部分涉及新三板估值笼统性的规定,但仍然未脱离绝对估值法、相对估值法的范畴,对于新三板投资者而言,仍然缺乏市场普遍接受的、详细的估值方法和条款,更别说完整的一个估值体系。

从实务看,各证券公司有直接采用收盘价估值的,有根据个股流动性以季度换手率指标进行个别认定的,也有以成交天数占比作为区分流动性水平的指标进行个别认定的,甚至有直接按成本进行估值的,不一而足,各证券公司并未形成共识。公募基金方面,虽然基金业协会已出台估值指引,但由于对于如何定义“交易不活跃”存在分歧,大部分基金仍采用按收盘价估值。

三、新三板股票估值体系的构建

一個合理的估值体系需要平衡风险、成长性和流动性三者的关系。目前新三板市场流动性因素的缺失使得新三板市场估值体系存在明显的漏洞,构建新三板市场完整的估值体系需要根据市场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估值方法,其中,需要着重考虑流动性因素。

(一)企业股权估值主要方法

企业股权的价值并不是企业自身各部门简单的价值计算和加减,企业的价值是对各要素的结合方式及各要素的运行情况的评估。企业股权估值方法主要分为三类。

一是市场法,又称相对估值法,即选择与目标公司相同或相似的公司作为可比公司,分析和评估两者之间的某些重要指标,并在此基础上调至可比公司的价值,最后估算出目标公司的市场价值。

二是收益法,又称绝对估值法或者现金流量贴现法,这种方法假定公司未来的经营状况相对稳定,通过对公司未来收益和折现率进行合理的预测,将公司未来的现金流量进行资本化,最后估算出目标公司的市场价值。

三是实物期权估值法,是以期权定价模型为基础,对具有较强期权属性的实物资产进行估值的方法。实物期权理论是金融期权利润的派生,利用类似金融期权估值的方法,根据实际情况修正参数进行估值。

三类方法都有其特点和局限性,相对估值法的特点在于简单、透明,局限在于市场上找到完全相似的公司并非易事。绝对估值法适用于现金流量较为稳定或能够对企业未来现金流量进行准确预测的企业,对于其他企业预测起来将较为困难。实物期权估值法则突破了企业现金流量的界限、提高了估值的客观性,但其同样需要假设较多的条件,部分输入信息无法直接通过市场活动,实用性方面仍然略显不足。

(二)新三板股票估值方法

从流动性指标来看,换手率是一定时间内市场中股票转手买卖的频率,是反映市场交易投资活跃程度最重要的技术指标之一。某只股票的换手率越高,意味着该只股票的交易越活跃,采用换手率指标作为个股流动性评价的依据,比以成交天数作为区分流动性水平的指标应该更适合我国市场。

目前,新三板股票按交易状态分可以分为三类:做市转让、集合竞价、摘牌。由于投资门槛较高、挂牌企业良莠不齐和市场定位不明确等原因,新三板成交量较为低迷,从2019年一季度做市转让的978家企业来看,换手率普遍不高,超过40%的仅3家,无交易的142家(见表1)。

结合新三板流动性现状,根据学术界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并参考中国证券业协会和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布的估值指引,本文提出如下新三板估值方法。

第一、对于做市转让且换手率超过40%的股票,可以认为存在活跃市场,按照中国证券业协会“对存在活跃市场且能够获取相同资产或负债报价的投资品种,在估值日有报价的,除会计准则规定的例外情况外,应将该报价不加调整地应用于该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的指引,按其估值日的收盘价进行估值。

第二、对于做市转让且换手率在10%到40%之间的股票,为平缓单笔异常波动价格波动导致估值偏差较大的情况,可以采用最近20个工作日的均价进行估值。这样既可避免某笔异常交易导致估值价格偏离合理范围的情况,又可以最大限度地直接获取透明的市场价格。

第三、对于做市转让且换手率低于10%、竞价转让和已经摘牌的股票,区分如下情况:有融资的,参考一年内最近一次融资的价格。很多新三板企业尚未产生稳定的收入或利润,但融资活动一般比较频繁。如果新三板企业最近一年内有融资的,且交易日后未发生影响公允价值计量的重大事件的,该融资价格可作为公允价值的最佳估计,但融资金额小于1000万且融资对象仅为1个的除外。最近无融资的,若股票是一年内取得的,按取得成本估值。按市场乘数法、行业指标法或收益法等方法取得的估值,往往由于选取参考的行业、企业差异而使得公允价值的可能估计金额分布范围很广。这个时候,一年内的历史取得成本往往更能代表了该范围内对公允价值的最佳估计的。最近无融资且股票是一年之前取得的,则采用修正的相对估值法,即采用相似市场上相似资产的价格来对这些企业进行单独认定估值。具体而言,可以根据A股市场同一行业的市净率指标来进行估值。

(三)其他情况的股票

由于这类事情的发生将很可能严重影响企业的持续经营,企业的股权价值存在较为严重的不确定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谨慎性原则,按其净资产进行估值比较合理:企业经营情况不佳、连续2年或以上亏损且营业收入呈持续减少状态的;企业很可能破产或进行其他财务重组的;企业发生重大财务困难的;企业违反合同,如偿付利息或本金违约或逾期等的;实际控制人发生重要风险,进而影响企业经营;企业涉及重大违法违规或司法诉讼,很可能影响企业继续经营的。

四、新三板估值体系定期调整

由于新三板市场发展时间短、各项制度仍不够成熟,市场交易低迷等原因,投资者需要每半年或每年对估值方法和估值体系进行评估。评估的目的和范围包括且不限于:市场流动性是否发生变化,换手率指标是否足以反应市场流动性水平;新三板政策是否发生重大调整,比如投资者准入门槛、交易方式等;会计准则、会计政策发生重大调整。

由于新三板企业大多数为高科技、高成长、高潜力的中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企业经营存在较大波动,为对其进行合理估值,投资者还需要对持仓企业定期进行跟踪和测算。经测算后,新的估值水平与原估值水平存在明显偏差的项目估值进行及时调整。触发估值调整测算的事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企业定期报告中重要指标变化明显变化的;企业发生重要事项包括不限于发生重大诉讼、债务违约、实际控制人失去联络的;企业所在行业政策发生重大变化的。

五、结语

新三板市场流动性的严重不足使得市场价格无法合理反映挂牌企业的公允价值,即使是做市交易的股票,投资者很难将其认定为其存在活跃市场。从市场顶层设计方面,需要管理者对其作出更有利的制度安排,使其逐渐具备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具有的企业价值發现功能。从投资者角度,也需要一套市场能普遍接受的企业估值体系,以使得新三板挂牌企业的公允价值能更透明、更简便地被市场接受,最终形成市场活跃度提高与估值体系完善的良好循环。

参考文献:

[1]王轩,王玮.流动性与估值:新三板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清华金融评论,2017(10).

[2]余万林,高佳彤,王艺淏.市场流动性对新三板与创业板估值差异分析[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5).

[3]高春玲,刘永前.绝对估值和相对估值相结合方法进行股票估值[J].财会学习,2018(29).

(作者单位:东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成长型股票的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纵观股市发展历史来看, 股民的投资心理并不成熟, 甚至很多创业板块中股民的投资是偏向于唯心主义的倾向。文章的构建是以股票投资行为的扩散机制为基础, 结合近几年来中国股市市场多个时间段散户跟投股票的形势走向, 分析股票投资行为的扩散速度、变化阶段性和具体的扩散条件。

一、股票投资行为扩散的机理分析

股票投资行为是主体本身和环境相互作用下的结果, 股票投资的决策起点是市场上存在的潜力获利信息, 即书面性的语言和非书面性的语言。也就是信息主体之间, 在信息的追逐和信息评定意向选择的多种方式上, 来实现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发展。而股票投资行为的扩散, 主要是在于信息的不对称。首先是由先行者率先掌握股票市场的行为, 投资者在获取了间接和直接的信息基础上, 结合自己的直觉和经验进行的有限理性的投资性行为, 因此将投资行为扩散的过程, 表达为股票投资者的某一行为的信息。从小部分先行者行为中不断地扩散到其他投资者, 进而引起了其他投资者他们行为的趋同。而这种趋同的起点就是先行者在股票投资中先做出来的行为, 引发了后续投资者的从众行为。但实际上这些从众者是按照自己可接受的信息形式进行编码, 转化为自己对于投资决策的认识。这就会导致在股票投资的过程中, 容易存在盲目性、直接性和非理性的模仿性行为, 通过多层次的传递和扩散, 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接收到这种信息的传递和发展, 成为了跟风决策型的投资。

中国股票市场的股票投资模仿者和居多, 虽然受股市发展本身的制约, 但中国股票市场大部分的投资者由于其自身文化较低, 缺少一定的理性。面对高投机遇, 促使了投资者在投资的过程中很容易用其他先行者决策来进行项目的投资, 结合市场上的利好消息, 这就会使得先行投资者捕捉了市场信息下, 其他的投资者跟风促成了模仿型的扩散行为。

二、行为扩散的模式分析

投资者对信息的接收, 以及先行者对投资者所传递的信息, 作为行为信息和间接语言信息。直接的行为信息是通过直接可以查到某一部分人的行为, 通过直接的行为转换了这一信息特点, 就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 较小的受众群体之间组织区域性的传递, 这种特点决定了股票投资行为出现了初期行为之间的扩散, 是在临近股票市场上而形成的。由于对于股票市场的不确定性和股票市场本身自身所带来的风险性, 信息的扩散和空间流动也是较为缓慢的, 是应对于股票市场自身形成的。所以股票投资的行为很容易存在一个单独的区域, 成为大家首选的方向。一般来说扩散过程是从缓慢增长到快速增长的模式, 扩张的速度也是从原先的不缓慢阶段, 转化为迅速扩展的快速阶段。

间接的语言信息包括投资者所投资的信息, 通过第三方的编码解释和传播, 由候选者来进行决策, 后面的投资者对于先前投资者所投资的信息和股票信息信息的解释整合传播媒介, 以此来带动市场的氛围。这种扩散方式相当于面对面性的口头传播, 既包括媒介平台的传播, 同时也包括口头方式的传播, 在一定传播空间内进行信息的传递。首先是由先行的投资者结合市场行为进行投资, 选择一些股票投资者咨询家和专业的媒体证券人报道相应的投资消息, 来推动股票中其他投资者的参与, 形成一定辐射的扩散。另外由于市场上很多的投机者他们本身就长期处于市场投资的过程中, 所以信息的领袖可以将信息传递过程中扩大传播的途径, 尤其是借助媒体信息传播的功能不断扩大, 促使信息传递和投资对于市场的作用不断增大, 加快了扩散行为的空间。

结合信息的领袖所获得的交易信息和股票市场行情, 对于自己的投资行为引起其他人的模仿和东西。这一部分领袖者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对于整个市场所带来的小范围影响, 他是小圈子内的领袖, 在这个阶段他的作用就是带动其他投资者对进行投资。在中国股票市场中绝大多数股票投资者者文化程度较低, 大部分都是通过亲朋好友推荐来进行投资的。所以在市场上的小道消息大部分, 是由亲戚朋友进行介绍的, 他们对于信息的传递具有领袖的作用。

之后的扩散行为是证券市场区域分布性的行为, 结合不同的买卖场所而形成的。主要在于信息的存续度和延展性, 引起了其他的投资者追涨杀跌的行为模仿。而投资者的行为也影响了股票自身的市场稳定性, 从环境和人本身的结构原因导致信息的分布并不是均匀的。直接和间接信息的投入和信息传递来进行股票投资。在现实的投资市场中, 投资行为是非常扩散, 所蕴含的投资信息是通过第三者进行传递传播, 来带动信息的流动, 而信息的传播过程本身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 信息可靠性还是要通过市场来决定的, 投资行为的扩散, 因此也呈现出来了缓慢而又曲折的发展方向。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股票投资行为的扩散是后续投资者结合先行投资者的行为, 进行的直接和间接的判断选择同一行为的过程。这个过程受到了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 而扩散空间的影响范围也在不断地变化, 在受到了传播媒介或某些专家们的建议和影响下, 也会导致扩散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地呈直线上升。另外由于股票投资行为本身是受多种复杂化的原因的影响, 所以在整个过程就呈现出来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和s型的过程。本文结合具体的扩散模式分析, 在扩散分析基础上, 结合股票投资人, 在投资选择的过程中的投资行为扩散过程进行分析和探讨。

摘要:我国股市的发展和我国经济发展脉络相联系, 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增高, 越来越多的人投资到了股市中, 来获得更高的收益。股票市场已经成为了人们投资的方式和渠道。但是股票市场在繁荣发展中还是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很多投资人的投资行为, 都是跟风由前者投资行为扩散而形成的, 因此需要对于股市中股票投资行为的扩散机制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股票投资行为,扩散机制,分析

参考文献

[1] 彭越, 孙佳圣.股票投资行为的扩散机制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18 (9) :168-171.

[2] 冯常生.投资者行为扩散的机理分析[J].青海社会科学, 2009 (5) :43-48.

[3] 邹标腾.基于机制转换ARJI模型的股市收益率跳跃行为研究[D].湖南大学, 2013.

[4] 魏佳磊.基于动力学模型的投资者行为扩散分析[D].山东大学, 2012.

成长型股票的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摘 要】 信息披露作为上市公司的一项基本义务,是在证券市场上保护投资者利益、合理配置资源的有效手段。文章使用演化博弈对由上市公司和投资者两个群体组成的证券市场进行分析,研究了在有限理性条件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投资者行为二者之间的演化过程。分析结果表明,由上市公司和投资者两群体组成的证券市场的演化路径和演化结果与博弈双方的学习能力、博弈环境的变化以及所选策略的适应度有关。最后,针对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投资者投资行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建议。

【关键词】 有限理性; 演化博弈; 信息披露; 投资者行为

一、引言

证券交易市场上,投资者根据获得的各种信息对股票及整个市场的走势作出判断,并依据其判断进行证券投资决策。指导投资者进行投资的信息多种多样,其中,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是投资者决策的主要依据。但是,上市公司出于自身的获得融资资金、避免摘牌退市以及操纵市场获得非法收益等目的,粉饰业绩甚至提供虚假财务信息的情况时有发生。虚假的财务信息虽然短时间内可以吸引投资者购买其股票,使公司在市场上“表现”良好,但这不仅会损害投资者的利益,而且会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造成整个证券市场的混乱进而损害市场上所有投资者的利益。基于此,研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投资者行为的关系显得十分必要。

二、模型描述

与经典的博弈理论不同,演化博弈论(Evolutionary Game Theory)整合了理性经济学与演化生物学的思想,不再将人模型化为超级理性的博弈方,认为人类通常是通过试错的方法达到博弈均衡的,与生物演化具有共性,所选择的均衡是达到均衡的均衡过程的函数。“演化稳定策略(Evolutionary Stable Strategy)”是演化博弈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意味着在自然选择压力下,突变者要么改变策略而选择进化稳定策略,要么退出系统而在进化过程中消失。复制者动态(Replicator Dynamics)是描述某一特定策略在一个种群中被采用的频率的微分方程,由复制者动态组成的动力系统则可以刻画出由有限个个体组成的群体的决策变动趋势。

(一)模型假设

由于上市公司和投资者存在信息上的不对称,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提供虚假信息粉饰业绩,帮助公司在市场上表现“良好”,而投资者通过阅读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进行投资。为了方便分析,现做出如下假设。

1.上市公司和投资者都是来自大群体的随机配对,且双方都是有限理性的。博弈双方由于知识结构、对信息的掌握度等原因不能或不会选择完全理性条件下的最优策略,而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调整逐渐趋向于最优反应策略。

2.投资者是风险中性的,即投资者不关心风险,当资产的期望损益以无风险利率进行折现时,他们对风险资产和无风险资产同样偏好。

3.投资者进行交易时不存在交易成本,市场上也不存在监管者,即投资者可以随时进行证券交易而不受约束。

4.上市公司提供虚假信息的成本为f,包括提供虚假信息耗费的资源成本、虚假信息被市场发现对公司造成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如公司声誉的损害、股价下跌市值流失等。

5.投资者购买上市公司股票的资本额度为c,在公司进行正常信息披露的条件下,投资者购买该公司股票的收益由两部分组成:股利收入c·r≥0,r表示公司支付股利率,因股价波动带来的资本利得?驻p,?驻p可能为正值也可能为负值。

6.上市公司进行正常经营即进行正常信息披露时,投资者购买该公司股票时带给公司的收益为B。

7.上市公司通过提供虚假信息吸引投资者投资时,获得额外收益R。

8.上市公司有两个策略:提供虚假信息(E1)和不提供虚假信息(E2);投资者也有两个策略:投资(I1)和不投资(I2)。

现在对博弈双方的策略选择和相关的收益进行分析:

1.当上市公司与投资者都选择第一种策略,即上市公司提供虚假信息而投资者对其进行投资时,上市公司进行正常经营时的收益扣除其造假成本后与造假获得的额外收益之和,即B-f+R;投资者由于投资受虚假信息误导损失其投入的资本额度C。

2.当上市公司选择第一种策略,投资者选择第二种策略,即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信息但是投资者不进行投资时,上市公司要承担其由于造假而带来的各种成本f;而投资者既无收益也无损失,其收益为0。

3.当上市公司选择第二种策略,投资者选择第一种策略,即投资者对未造假的公司进行投资时,上市公司的收益为B,投资者的收益为c·r+?驻p。

4.上市公司与投资者都选择第二种策略,即上市公司不造假但是投资者未对其进行投资时,上市公司的损失是其机会成本,即接受投资者投资时可能获得的收益B;投资者的损失同样是其机会成本,即投资该公司可能获得的收益c·r+?驻p。

(二)模型建立

基于上述假设,可以得到关于上市公司与投资者进行博弈的支付矩阵如表1所示。

假设在博弈的初始阶段,上市公司群体中,采取“提供虚假信息”策略的公司占该群体的比例为x,x∈[0,1],则采取“不提供虚假信息”策略的公司所占比例为1-x;类似地,在投资者群体中,采取“投资”策略的投资者所占比例为y,y∈[0,1],则采取“不投资”策略的投资者所占比例为1-y。

对上市公司群体而言,记选择“提供虚假信息”策略得到的支付(适应度)为u1,选择“不提供虚假信息”策略得到的收益为u2,则

ii.当?驻p<0且?驻p

这一情况下的系统演化图如图4所示。由图4可知无论博弈初始状态如何,系统最终会收敛于E4=(1,0)——上市公司造假,投资者不投资。对此一个合理的解释是经营业绩欠佳的上市公司为了在证券市场上“表现良好”,甘冒遭受损失风险披露虚假信息以吸引投资者,但是大规模的造假不仅未能扭转业绩,反而使公司业绩进一步恶化,这一经营信息通过股价和股利的形式在市场上表现出来,投资这一类公司的投资者遭受损失,通过不断的学习最终选择不购买该类公司的股票。值得注意的是,当c<2(p+c·r)时,A<0,此时特征根不存在实部,系统只存在四个均衡点,此时各均衡点的稳定性如情形一中的第三种情况所述。

综合情形二可知,当投资者投资上市公司的股票可以获得收益时,博弈存在两个均衡点:E3=(0,1)——上市公司“提供真实信息”,投资者“投资”和E4=(1,0)——上市公司“提供虚假信息”,投资者“不投资”。当投资者投资上市公司的股票不仅不能获得收益还会产生潜在的亏损时,博弈只有一个演化稳定策略E4=(1,0)——上市公司“提供虚假信息”,投资者“不投资”。

(二)影响因子分析

上述的动态演化分析表明:首先,在一定的信息传播机制下,证券市场系统最终收敛于何种状态受博弈双方学习能力的影响;其次,在已有信息的影响和引导下,系统的收敛结果受博弈的初始状态以及环境变化的影响;最后,证券市场的自我演化依赖于不同策略所能带来的支付,即适应度。基于此,探讨系统参数变化对系统演化过程的影响将变得非常有意义。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将影响证券市场自我演化的主要参数划分为下列几组。

2.投资者持有股票能够获得的资本利得?驻p与股利率r。观察图3可知,无论资本利得?驻p增加还是股利率r增加,选择“提供虚假信息”策略的上市公司的比例会增加,E1E5E2E3的面积都会变大,系统趋向于E3的概率越大。这一现象要求股价和股利必须对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敏感,当上市公司造假时,健全的市场机制应该能够有效地传递这一造假信号,使得公司为其欺诈行为付出足够的代价。

四、结论

本文把证券市场看做由上市公司和投资者两个群体组成的系统。通过分析两个群体之间的学习模型和演化博弈模型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探讨。研究发现,由上市公司和投资者两群体组成的证券市场的演化路径和演化结果与博弈双方的学习能力、博弈环境的变化以及所选策略的适应度有关。具体而言,上市公司的造假成本及其额外收益、股价波动程度、股利率、投资者投入成本等是影响博弈的演化过程及结果的重要参数。在实践中,增加上市公司造假的成本、健全证券市场的信息传导机制、加强董事会和监事会对公司的管理和监督、提高投资者的自我保护意识等都能够有效防止上市公司披露虚假信息行为的发生,实现证券市场的稳定、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Anil R,Glen W,and Michael W. How firms respond to mandatory information disclosur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3(3):325-349.

[2] Benjamin E and Michael S.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J].The journal of finance,2012,67(1):195-233.

[3] Li-Wen Li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China: window dressing or structural change[J]. Berkele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2010(28):64-70.

[4] Khoshnood M,Khoshnood Z.Behaviour finance: a new paradigm in finance[C].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finance,2011:96-100.

[5] Gietaman M,Ireland J. Cost of capital, strategic disclosures and accounting choice[J]. 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ccounting,2005(11):5-36.

[6] Vikas A,Gerald D,and Leng L. Window dressing in mutual funds [EB/OL]. http://papers.ssrn.com/sol3/

papers.cfm abstract_id=1804939.

[7] Healy. P,Palepu K. Information asymmetry, corporate disclosure,and the capital markets: 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disclosure literature[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1(31):405-440.

[8] 惠晓峰,杜长春.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贝塔系数[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9,30(9):1077-1083.

[9] 丁宏术.投资者行为理论及其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启示[J]. 经济问题探索,2010(10):120-125.

[10] 宁家耀,李军.竞争市场约束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实证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12,31(1):26-32.

[11] 赵息,张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一个经济博弈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5):408-414.

[12] 胡莹,仲伟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对个体投资者行为的影响:基于行为金融的实验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3-91.

[13] 陆颖丰.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及相关研究中博弈论的应用[J].财会月刊(理论),2007(5):78-80.

[14] 李善民,王彩萍.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决策的模型分析[J].管理学报,2009(4):158-164.

相关文章
防汛防暑防雷措施范文

防汛防暑防雷措施范文

防汛防暑防雷措施范文第1篇一、指导思想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防汛防雷工作指示精神,确保师生及学校的财产不受损失,做到“防患于未然”,...

2
2025-09-17
风险隐患排查小结范文

风险隐患排查小结范文

风险隐患排查小结范文第1篇为确保我合同段安全施工的顺利进行,我合同段在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管理的同时,加大力度对各施工队的安全隐患排查...

1
2025-09-17
服务礼仪规范培训范文

服务礼仪规范培训范文

服务礼仪规范培训范文第1篇员工礼仪规范培训方案一、培训目的1.通过培训使员工懂得塑造与个人风格相适的专业形象;2.通过培训使员工掌握现代...

1
2025-09-17
妇幼保健人员职责范文

妇幼保健人员职责范文

妇幼保健人员职责范文第1篇工 作 计 划为进一步提高我村妇幼保健工作,使我村妇女儿童达到健康水平,巩固降消项目“第三周期”工作,具体...

1
2025-09-17
翻译的技巧第五课范文

翻译的技巧第五课范文

翻译的技巧第五课范文第1篇趣(第一课时)备课教师 锦屏镇一中 王千【教学目标】1.学习积累重点词语2.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3.领会课文...

2
2025-09-17
妇幼保健工作方案范文

妇幼保健工作方案范文

妇幼保健工作方案范文第1篇近年来,按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要求,我市积极开展市镇一体化管理试点,建立了...

1
2025-09-17
防汛抢险应急预案范文

防汛抢险应急预案范文

防汛抢险应急预案范文第1篇防汛抢险应急预案福建环宇建筑集团有限公司金马北路道路工程项目部2017年5月31日防台防汛抢险应急预案为了全面提...

1
2025-09-17
风险投资协议样本范文

风险投资协议样本范文

风险投资协议样本范文第1篇甲方:_________乙方:_________以上各方共同投资人(以下简称“共同投资人”)经友好协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

2
2025-09-17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