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 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等加 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 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 在政治上的表现。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髙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 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八股取士无论从内容还是影响 看都是很复杂的,加之学生对“八股文”缺乏感性认识,更不易理解。需 要教师设计直观、通俗、有效并带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明朝疆域图、“锦衣卫”印、反映明朝厂卫制度的资料等相关多媒 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教师以元末农民起义的背景故事,引出“明朝的建立”这一内容。
三、讲授新课 (一)明朝的建立
1.元末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 聊生。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 了多支反元队伍。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先是消灭了东南各 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
2.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朱元璋 就是明太祖。
1
3.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4.【提出问题】在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 皇帝还有谁?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 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
5.【提出问题】“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后,一般要采取哪些措施来 巩固统治?”通过学生回忆,引出“朱元璋强化皇权”这一内容。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改革行政机构:取消地方的行中书省,设立“三司”,直属中央,还 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在中央废除丞相制 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还分散兵权,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 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1)在学习“设三司,废丞相”这一措施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 材,并提出问题:“明朝加强君权的政治措施有哪几方面的内容?”学生回 答后,教师总结归纳:“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在中央废丞相,由六部分 理朝政;分散兵权。”并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 ”或先引导 学生回忆元朝行省的特点以及中国封建社会曾出现的相权威胁君权的史 实,再总结得出“这些措施意在防止大权旁落(地方威胁中央、相权威胁 君权)加强君主权力”的结论。
(2)【提出问题】明朝初年对地方和中央机构的改革有何利弊?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明朝政治制度的改革有利于皇帝权力的加强,在 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简化办事流程,提髙行政效率的作用,但是造成皇帝 权力过大,一旦失误,无人敢问责的现象。
2.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厂卫特务机构。
明太祖设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 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
(1) 多媒体展示: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 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 地说:“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 次位置。宋濂见了吓出了一身冷汗。
(2)【提出问题】结合材料,你们认为特务机构锦衣卫对社会造成了 哪些影响?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
和侦查,加强了君权,对维护中央集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特务统 治使得臣民们终日诚惶诚恐,唯命是从,凡事按部就班,不求进取;同时, 这种做法也使法律受到严重破坏。司法机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命题特点: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四书:《论语》《孟子》《大学》
《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答题观点: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文体特点:只能分为八个部分。
1.在学习“科举考试的变化”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必须化繁为简,化 难为易,用尽量通俗的语言解释“四书” “五经”“八股文”等概念,例如可摘录一篇典型的八股文请学生阅读,使其对“八股文”有相应的感性认 识。对于“八股取士”造成的影响,教师可组织课堂讨论,并利用教材“动 脑筋”思考题,力争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八股文的作用。
2.【提出问题】实行“八股取士”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什么?这种做法 有何危害?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 “八股取士”造成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 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四)经济的发展
1.明朝从国外引进农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 等。
【思考】为什么要引进这些作物品种?
因为它们的成熟周期短、产量高。解决了粮食紧张的问题。 2.手工业的发展: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丝织业(苏州是明代 丝织业的中心)、制瓷业(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3.商品经济活跃:①北京、南京成为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另有数十座 较大的商业城市。②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其中徽商、晋商最为著名。 【课后作业】
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胡元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髙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八股取士无论从内容还是影响看都是很复杂的,加之学生对“八股文”缺乏感性认识,更不易理解。需要教师设计直观、通俗、有效并带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明朝疆域图、“锦衣卫”印、反映明朝厂卫制度的资料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以元末农民起义的背景故事,引出“明朝的建立”这一内容。
三、讲授新课: (一)明朝的建立:
1.元末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135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先是消灭了东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 2.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3.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4.【提出问题】在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 5.【提出问题】“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后,一般要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通过学生回忆,引出“朱元璋强化皇权”这一内容。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改革行政机构:取消地方的行中书省,设立“三司”,直属中央,还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还分散兵权,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1)在学习“设三司,废丞相”这一措施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提出问题:“明朝加强君权的政治措施有哪几方面的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在中央废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分散兵权。”并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 ”或先引导学生回忆元朝行省的特点以及中国封建社会曾出现的相权威胁君权的史实,再总结得出“这些措施意在防止大权旁落(地方威胁中央、相权威胁君权)加强君主权力”的结论。 (2)【提出问题】明朝初年对地方和中央机构的改革有何利弊?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明朝政治制度的改革有利于皇帝权力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简化办事流程,提髙行政效率的作用,但是造成皇帝权力过大,一旦失误,无人敢问责的现象。
2.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厂卫特务机构。
明太祖设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
(1)多媒体展示: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见了吓出了一身冷汗。
(2)【提出问题】结合材料,你们认为特务机构锦衣卫对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加强了君权,对维护中央集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特务统治使得臣民们终日诚惶诚恐,唯命是从,凡事按部就班,不求进取;同时,这种做法也使法律受到严重破坏,司法机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命题特点: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答题观点: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文体特点:只能分为八个部分。
1.在学习“科举考试的变化”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必须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用尽量通俗的语言解释“四书” “五经”“八股文”等概念,例如可摘录一篇典型的八股文请学生阅读,使其对“八股文”有相应的感性认识。对于“八股取士”造成的影响,教师可组织课堂讨论,并利用教材“动脑筋”思考题,力争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八股文的作用。
2.【提出问题】实行“八股取士”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什么?这种做法有何危害?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
“八股取士”造成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 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四)经济的发展
1.明朝从国外引进农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 【思考】为什么要引进这些作物品种?
因为它们的成熟周期短、产量高,解决了粮食紧张的问题。 2.手工业的发展: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丝织业(苏州是明代丝织业的中心)、制瓷业(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3.商品经济活跃:①北京、南京成为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另有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②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其中徽商、晋商最为著名。
【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题。
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1.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一、经济(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3)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二、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2)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3)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素的重要因素
(4)教育可生产新科学知识
2. 教育和政治的关系
一、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
(2)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3)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
(4)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
(5)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二、教育对政治的促进作用
(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
(3)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4)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3.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一、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A文化模式为教育提供特定的背景;B文化模式还从多方面制约教育模式。
(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二、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
(1)教育对文化的传递
(2)教育对文化的选择
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1.安徽民谣《凤阳花鼓》: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有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以民谣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民谣朗朗上口,是学生一开始就对本科学习产生兴趣,自己愿意去读,愿意去学,从而了解朱皇帝是谁,他有哪些贡献,是学生主动去探究学习。)
2.猜一猜,我是谁?图片展示(朱元璋、朱棣)
(图片、问题导入,我是谁?疑问由此而生,到底是谁呢?使学生带着问题进一步融入课堂,学习气氛进一步上升,学生进入讨论,探究学习欲望被激发,为学习新课做了进一步铺垫。)
3.《明史太祖本纪》中这样记载:“资貌奇伟,奇骨冠顶”
(文本资料导入,对于朱皇帝的外貌描述,加深对朱元璋的印象,学习气氛愈加浓厚,对于朱元璋其人了解更加深刻,这么一个人到底会做出什么贡献,强烈的学习欲望被激发。)
4.明朝那些事儿说说君权的加强
(本课正题的导入:明朝那些事儿,看到这一题目,学生马上就问:明朝那些事,哪些事?再看:君权的加强,好,主题突出了。)
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简述中国宦官的历史
宦官, 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习称为太监,是指古代宫廷中侍奉君主及其家族的成员。宦官一般由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的男子充任。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文明史上,宦官与宦官制度始终与君主专制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整个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主要是浅谈一下“宦官”这一特殊群体在中国历史上产生的原因和过程,加深对中国宦官制度的理解,以及宦官制度与中国政治文化之内在联系的最初环节。
一、封建集权体制下的毒花“宦官”
中国的宦官,产生的年代大约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同。但是,其制度之严密、数量之庞大、左右政治之能力、影响之范围、持续时间之久远,恐怕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当然,宦官并不是中国惟一的独特的历史现象。据考证,宦官具有很强的世界普遍性。距今三四千年前,古埃及、古希腊、古巴比伦、印度王国,都曾出现过宦官这一特殊群体。
首先,宦官现象的出现,必须是在私有制、阶级社会产生以后,而且是相当于“东方专制主义”的国家地区内,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君主专政时代。在中国,人们比较一致的意见是,从夏商周时期开始,宦官在中国就已经出现。史书所说:“自书契以来,不无阍寺。”这里的阍指宫门,阍寺就是指看守宫门的阉宦奴隶。
其次,宦官现象出现在男性中心家天下的社会。按男系确立血统和父系的继承权,在这样的社会中,男子“家长”成为政治的权威,掌管着人的生杀予夺大权,众多女性成为男性主人泄欲的工具,使得宦官这一群体的出现成为必然。
随着父权制的确立,男性取代女性成为姓氏始祖,需要明确父子间的血统关系,而父子间血统关系的确立,必然以夫妻关系的固定为前提,由此,新的婚姻意识形态产生。原始的祖先祟拜,集中体现在对担负繁衍后代职能的性器官祟拜上。意识形态的另一变化是女子贞操观的出现。宗法制要求血缘的纯正宗主天子无比高贵,血统也就更加重要。
我国从夏朝开始,就已经进入到了“家天下”的时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帅土之滨莫非王臣 。据史书记载,夏王有12后妃,到了商代,王妃的数量进一步增加。到西周时, 后妃制度更为完备。据《礼记》所载:“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妇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后宫女性已过百人。如此庞大的后宫,必然要求大量的宦官为其服务,以维持皇宫的正常运转,满足帝王骄奢淫逸的生活。因此,如何保证帝王的血统纯正和后妃的贞操,不能不成为帝王必须解决的问题。
为了保证女子的贞操,对犯了男女关系戒条的双方,处以残酷的刑罚。为解决这问题设立了相应的法律和法律机构。在刑法的设立过程中,宫刑的对象和范围逐渐明确和扩大。夏朝设立宫刑,已有明文记载。商代刑法中,仅有墨、刵、劓、杀四刑,独缺官刑。但出土的甲骨文证实了商代宫刑的存在,对象是用
于宫廷内部服役的战俘。
最后,宦官现象的出现,还必须有一个科学技术条件,即社会已出现了成熟的阉割术。魏特夫先生做过一番论证,认为“古代美洲看来没有出现过制度化的宦官”,而在“旧世界的东方社会”,出现宦官现象,其原因之一就是由于这些“许多主要文明地区都存在着家畜的阉割制度”。加上中国上古医学的发展,也为官刑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总之,夏商两朗,随着专制王权的确立,社会各种矛盾日益尖锐,统治阶级运用国家的力量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以巩固自身的统治为解决维护专制王权、宗法制、血统继承、生活安全等各方面的需求,需要体力、武力上胜过妇女,但又不会同妇女发生性关系的“中性”奴隶。发达的医学为阉割人体提供了可能,法律又为这种残暴行为提供了依据,宦官制度产生的条件已基本成熟了。
二、宦官的来源
在封建儒家文化主导的封建时代,男女之间的自由相恋被认为是超越礼法的越轨事件。中国的伦理观念向来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孝之始也。”然而不管怎样,自西周建立以至清朝灭亡的3000多年历史中,宦官从未间断,表现了无与伦比的延续性,其来源何在,不能不令人深思。
早期的宦官主要来源于战争时期的俘虏,这包括外国、外族或敌对王朝的俘虏,从年龄上又有幼童和成入之分; 还有罪人或罪人的家属遭宫刑而成为宦官。《诗经寺伯篇》中的宦官孟子,因被谗言判为罪人,而受官刑。西汉石显、弘恭,因犯法被处宫刑。司马迁因为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被处死刑,以宫刑代皆.
除此之外,将普通百姓的年幼子弟,阉割后进献或入贡给宫廷做宦官,是封建社会进入繁荣时期后的一个重要途径。自隋朝废除宫刑以后,切断了把罪犯阉割然后入宫为宦的途径。但历代王朝对宦官的需求从未停止,而且日益扩大,再加上宦官往往骤然得势,对无力取得仕途之人是极大的诱惑,促使社会风气和伦理观念发生很大变化,所以自宫成为宦官的主要来源,没有宫刑之名。而有宫刑之实的阉割术,也开始向私刑化和民间化发展。
三、宦官的畸形人生
宦官,是中国历史上人数最少、特征最殊、影响很大、但又颇受鄙视的一个阶层,是畸型、残忍、最不人道的产物。宦官首要的心理特点,就是自卑感和权力欲。这种自卑感来自生理上的缺陷,来自社会心理的歧视,来自丧失家庭或被家庭抛弃的悲哀,来自低贱工作而带来的软弱、无知和依附。然而,这种自卑感与巨大的、无法想象的生理痛苦的共存,对心理造成了巨大刺激。
同时.宦官的心理特征又与年龄、出身和受教育程度有关。一般来讲,受儒家思想熏陶较深的宦官不会反抗降祸于他的社会制度,也不会凭借手中的权力为非作恶,而是采取其它的途径去表达愤怒和实现自己的目标。对大多数宦官来说,他们出身下层,没有受过教育,有掌握权力的欲望,而无儒学和后人的束缚。一旦得势,会将掌握的权力发挥到最大程度,以求其一逞一快,尽一生之欲,从而打乱封建社会的正常秩序。如东汉宦官,竞恣奢欲,使海内嗟毒。唐代宦官
手握兵权,劫胁天子,如持婴儿。明代宦官得势者,把持朝纲,成为社会**的重要原因。
宦官的另一明显特点就是报复心理。对于宦官来讲,权力的获得可作为自身所受苦难的酬报,有如药物和麻醉品,这是一种统治别人、主宰别人并让别人经受报复的欲望。某些宦官专权时所作所为,近于胡闹,令人不可理解,但可感觉到在其内心深处有一种向全社会报复的变态心理。
除此之外,宦官的心理特征在其它方面也有表现。在生活上,部分宦官娶妻纳妾,无所不为,里现出种种性变态。在经济上表现出对财富的极大贪婪,为满足贪欲而又不择手段,宦官虽无后代,却广纳养子,荫其子侄。凡此种种,不一而论。
综上可见,宦官的生理特点引起了心理上的一系列变化。这种变化又与社会心理、社会环境产生了巨大矛盾,使宦官心理进一步复杂。在种种复杂心理的驱使下,宦官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和封建政体的种种漏洞,广泛参与了各种斗争,对历史进程造成了极大影响。
二,毒花“宦官”的绽放及其最终的消亡
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最明显的特征是绝对的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与此相适应,秦汉以至明清的行政组织尽管变化很大,但其演化发展的总趋势则是各级机关愈来愈严密地被皇帝一人操纵和控制,其中,宦官与宦官制度始终与君主专制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西周确立宦官制度开始,各王朝无一例外地沿袭了宦官制度表现出无以伦比的延续性。宦官机构在长期的演变中,由分散到完整,由零乱到严密,在国家机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君主集权不断加强的重要保障。
先秦时期,宦官被称为寺人,主要来源于战俘与受过宫刑的罪犯。西周以后,中国进入分裂割据的春秋战国时期,虽出现了个别宦官干政的现象,其社会经济地位较之以前也有所提高,但整体来说宦官的势力还比较弱小。
到了秦皇汉武时期,宦官与宦官制度得以成熟。统一的封建王朝,使得封建官僚机构巩固下来,成为后世封建王朝的楷模。其中包括宦官系统.宦官的称号出现,宦官开始具有亦官亦奴的双重身份。
三国两晋时期,由于统治者汲取前朝的教训,压制宦官势力,宦官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较前朝有所下降。到了北朝,宦官不仅把持内廷高官,而且出任地方长官,宦官干政现象严重,如北魏的宗爱、刘腾干政,给当时的政局与社会地位带来严重危害。
唐时朝,宦官可以正式担任外廷职务,可以担任高级武职。唐中期以后,宦官掌握了中央禁军,凡有节度使和观察使处皆有监军使,形成了一张从地方到中央的宦官监军网。唐代宦官集团兴盛一时,尤其是掌握禁军的左右中尉、少护军,握有操纵政局的实权;而担任枢密使的宦官,更以内廷宰相自命,以至发展到随意废立皇帝的程度。
宋朝在形式上承袭了唐代旧制,不过,由于宋代君主专制的加强及元代内廷任用贵族管理,宋元时期的宦官势力有所削弱,在政治上鲜有作为,社会地位也不高。
明朝建立民君主集权进一步加强,宦官及其宦官制度达到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明代宦官机构计有十二监、四司、八局,统称为宦官二十四衙门,首脑是
司礼监太监。从明代历史看,宦官全面介入国家生活,机构遍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外交各个别域。规模上自成体系,人数庞大,在作用上日益凌驾于国家机构之上,逐渐成为直属于皇帝而与官僚机构平行的第二行政系统。
清朝建立之初,设立宦官十三衙门,以宦官为主管。康熙即位后,鉴于历代宦官之祸,设立专管皇室事务的内务府,并且制定出了详细的制度严格限制宦官活动,这对防止宦官专权起了很大作用。 清代,宦官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始终被界定在一个很低的层次上。只是在清末,才出现了安德海,李连英、小德张少数几个宦官干政的现象。
辛亥革命一声炮响,摧毁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同时也埋葬了延绵数千年的宦官与宦官制度,宦官随之永远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总之,宦官之祸古来烈矣,宦官之论古来多矣。宦官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宦官专权乱政的原因等,引起了许多人的重视。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能够专权乱政的宦官毕竟只为极少数。同为宦官阶层,有的人流芳百世,有的人遗臭万年,有的性情凶残,有的人忠勇敦厚。
在权阉干政,给社会政治、经济造成严重危害的同时,历史上宦官中也出现过不少英杰之士,汉时的蔡伦、司马迁,后唐的张承业,明代的郑和,清末的寇连材等,他们以自己的睿智与正义之气,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抹上了浓重的一笔。
参考书目:
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范文第6篇
简述中国宦官的历史
宦官, 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习称为太监,是指古代宫廷中侍奉君主及其家族的成员。宦官一般由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的男子充任。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文明史上,宦官与宦官制度始终与君主专制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整个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主要是浅谈一下“宦官”这一特殊群体在中国历史上产生的原因和过程,加深对中国宦官制度的理解,以及宦官制度与中国政治文化之内在联系的最初环节。
一、封建集权体制下的毒花“宦官”
中国的宦官,产生的年代大约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同。但是,其制度之严密、数量之庞大、左右政治之能力、影响之范围、持续时间之久远,恐怕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当然,宦官并不是中国惟一的独特的历史现象。据考证,宦官具有很强的世界普遍性。距今三四千年前,古埃及、古希腊、古巴比伦、印度王国,都曾出现过宦官这一特殊群体。
首先,宦官现象的出现,必须是在私有制、阶级社会产生以后,而且是相当于“东方专制主义”的国家地区内,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君主专政时代。在中国,人们比较一致的意见是,从夏商周时期开始,宦官在中国就已经出现。史书所说:“自书契以来,不无阍寺。”这里的阍指宫门,阍寺就是指看守宫门的阉宦奴隶。
其次,宦官现象出现在男性中心家天下的社会。按男系确立血统和父系的继承权,在这样的社会中,男子“家长”成为政治的权威,掌管着人的生杀予夺大权,众多女性成为男性主人泄欲的工具,使得宦官这一群体的出现成为必然。
随着父权制的确立,男性取代女性成为姓氏始祖,需要明确父子间的血统关系,而父子间血统关系的确立,必然以夫妻关系的固定为前提,由此,新的婚姻意识形态产生。原始的祖先祟拜,集中体现在对担负繁衍后代职能的性器官祟拜上。意识形态的另一变化是女子贞操观的出现。宗法制要求血缘的纯正宗主天子无比高贵,血统也就更加重要。
我国从夏朝开始,就已经进入到了“家天下”的时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帅土之滨莫非王臣 。据史书记载,夏王有12后妃,到了商代,王妃的数量进一步增加。到西周时, 后妃制度更为完备。据《礼记》所载:“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妇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后宫女性已过百人。如此庞大的后宫,必然要求大量的宦官为其服务,以维持皇宫的正常运转,满足帝王骄奢淫逸的生活。因此,如何保证帝王的血统纯正和后妃的贞操,不能不成为帝王必须解决的问题。
为了保证女子的贞操,对犯了男女关系戒条的双方,处以残酷的刑罚。为解决这问题设立了相应的法律和法律机构。在刑法的设立过程中,宫刑的对象和范围逐渐明确和扩大。夏朝设立宫刑,已有明文记载。商代刑法中,仅有墨、刵、劓、杀四刑,独缺官刑。但出土的甲骨文证实了商代宫刑的存在,对象是用
于宫廷内部服役的战俘。
最后,宦官现象的出现,还必须有一个科学技术条件,即社会已出现了成熟的阉割术。魏特夫先生做过一番论证,认为“古代美洲看来没有出现过制度化的宦官”,而在“旧世界的东方社会”,出现宦官现象,其原因之一就是由于这些“许多主要文明地区都存在着家畜的阉割制度”。加上中国上古医学的发展,也为官刑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总之,夏商两朗,随着专制王权的确立,社会各种矛盾日益尖锐,统治阶级运用国家的力量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以巩固自身的统治为解决维护专制王权、宗法制、血统继承、生活安全等各方面的需求,需要体力、武力上胜过妇女,但又不会同妇女发生性关系的“中性”奴隶。发达的医学为阉割人体提供了可能,法律又为这种残暴行为提供了依据,宦官制度产生的条件已基本成熟了。
二、宦官的来源
在封建儒家文化主导的封建时代,男女之间的自由相恋被认为是超越礼法的越轨事件。中国的伦理观念向来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孝之始也。”然而不管怎样,自西周建立以至清朝灭亡的3000多年历史中,宦官从未间断,表现了无与伦比的延续性,其来源何在,不能不令人深思。
早期的宦官主要来源于战争时期的俘虏,这包括外国、外族或敌对王朝的俘虏,从年龄上又有幼童和成入之分; 还有罪人或罪人的家属遭宫刑而成为宦官。《诗经寺伯篇》中的宦官孟子,因被谗言判为罪人,而受官刑。西汉石显、弘恭,因犯法被处宫刑。司马迁因为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被处死刑,以宫刑代皆.
除此之外,将普通百姓的年幼子弟,阉割后进献或入贡给宫廷做宦官,是封建社会进入繁荣时期后的一个重要途径。自隋朝废除宫刑以后,切断了把罪犯阉割然后入宫为宦的途径。但历代王朝对宦官的需求从未停止,而且日益扩大,再加上宦官往往骤然得势,对无力取得仕途之人是极大的诱惑,促使社会风气和伦理观念发生很大变化,所以自宫成为宦官的主要来源,没有宫刑之名。而有宫刑之实的阉割术,也开始向私刑化和民间化发展。
三、宦官的畸形人生
宦官,是中国历史上人数最少、特征最殊、影响很大、但又颇受鄙视的一个阶层,是畸型、残忍、最不人道的产物。宦官首要的心理特点,就是自卑感和权力欲。这种自卑感来自生理上的缺陷,来自社会心理的歧视,来自丧失家庭或被家庭抛弃的悲哀,来自低贱工作而带来的软弱、无知和依附。然而,这种自卑感与巨大的、无法想象的生理痛苦的共存,对心理造成了巨大刺激。
同时.宦官的心理特征又与年龄、出身和受教育程度有关。一般来讲,受儒家思想熏陶较深的宦官不会反抗降祸于他的社会制度,也不会凭借手中的权力为非作恶,而是采取其它的途径去表达愤怒和实现自己的目标。对大多数宦官来说,他们出身下层,没有受过教育,有掌握权力的欲望,而无儒学和后人的束缚。一旦得势,会将掌握的权力发挥到最大程度,以求其一逞一快,尽一生之欲,从而打乱封建社会的正常秩序。如东汉宦官,竞恣奢欲,使海内嗟毒。唐代宦官
手握兵权,劫胁天子,如持婴儿。明代宦官得势者,把持朝纲,成为社会**的重要原因。
宦官的另一明显特点就是报复心理。对于宦官来讲,权力的获得可作为自身所受苦难的酬报,有如药物和麻醉品,这是一种统治别人、主宰别人并让别人经受报复的欲望。某些宦官专权时所作所为,近于胡闹,令人不可理解,但可感觉到在其内心深处有一种向全社会报复的变态心理。
除此之外,宦官的心理特征在其它方面也有表现。在生活上,部分宦官娶妻纳妾,无所不为,里现出种种性变态。在经济上表现出对财富的极大贪婪,为满足贪欲而又不择手段,宦官虽无后代,却广纳养子,荫其子侄。凡此种种,不一而论。
综上可见,宦官的生理特点引起了心理上的一系列变化。这种变化又与社会心理、社会环境产生了巨大矛盾,使宦官心理进一步复杂。在种种复杂心理的驱使下,宦官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和封建政体的种种漏洞,广泛参与了各种斗争,对历史进程造成了极大影响。
二,毒花“宦官”的绽放及其最终的消亡
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最明显的特征是绝对的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与此相适应,秦汉以至明清的行政组织尽管变化很大,但其演化发展的总趋势则是各级机关愈来愈严密地被皇帝一人操纵和控制,其中,宦官与宦官制度始终与君主专制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西周确立宦官制度开始,各王朝无一例外地沿袭了宦官制度表现出无以伦比的延续性。宦官机构在长期的演变中,由分散到完整,由零乱到严密,在国家机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君主集权不断加强的重要保障。
先秦时期,宦官被称为寺人,主要来源于战俘与受过宫刑的罪犯。西周以后,中国进入分裂割据的春秋战国时期,虽出现了个别宦官干政的现象,其社会经济地位较之以前也有所提高,但整体来说宦官的势力还比较弱小。
到了秦皇汉武时期,宦官与宦官制度得以成熟。统一的封建王朝,使得封建官僚机构巩固下来,成为后世封建王朝的楷模。其中包括宦官系统.宦官的称号出现,宦官开始具有亦官亦奴的双重身份。
三国两晋时期,由于统治者汲取前朝的教训,压制宦官势力,宦官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较前朝有所下降。到了北朝,宦官不仅把持内廷高官,而且出任地方长官,宦官干政现象严重,如北魏的宗爱、刘腾干政,给当时的政局与社会地位带来严重危害。
唐时朝,宦官可以正式担任外廷职务,可以担任高级武职。唐中期以后,宦官掌握了中央禁军,凡有节度使和观察使处皆有监军使,形成了一张从地方到中央的宦官监军网。唐代宦官集团兴盛一时,尤其是掌握禁军的左右中尉、少护军,握有操纵政局的实权;而担任枢密使的宦官,更以内廷宰相自命,以至发展到随意废立皇帝的程度。
宋朝在形式上承袭了唐代旧制,不过,由于宋代君主专制的加强及元代内廷任用贵族管理,宋元时期的宦官势力有所削弱,在政治上鲜有作为,社会地位也不高。
明朝建立民君主集权进一步加强,宦官及其宦官制度达到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明代宦官机构计有十二监、四司、八局,统称为宦官二十四衙门,首脑是
司礼监太监。从明代历史看,宦官全面介入国家生活,机构遍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外交各个别域。规模上自成体系,人数庞大,在作用上日益凌驾于国家机构之上,逐渐成为直属于皇帝而与官僚机构平行的第二行政系统。
清朝建立之初,设立宦官十三衙门,以宦官为主管。康熙即位后,鉴于历代宦官之祸,设立专管皇室事务的内务府,并且制定出了详细的制度严格限制宦官活动,这对防止宦官专权起了很大作用。 清代,宦官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始终被界定在一个很低的层次上。只是在清末,才出现了安德海,李连英、小德张少数几个宦官干政的现象。
辛亥革命一声炮响,摧毁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同时也埋葬了延绵数千年的宦官与宦官制度,宦官随之永远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总之,宦官之祸古来烈矣,宦官之论古来多矣。宦官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宦官专权乱政的原因等,引起了许多人的重视。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能够专权乱政的宦官毕竟只为极少数。同为宦官阶层,有的人流芳百世,有的人遗臭万年,有的性情凶残,有的人忠勇敦厚。
在权阉干政,给社会政治、经济造成严重危害的同时,历史上宦官中也出现过不少英杰之士,汉时的蔡伦、司马迁,后唐的张承业,明代的郑和,清末的寇连材等,他们以自己的睿智与正义之气,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抹上了浓重的一笔。
参考书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