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松毛虫防治技术范文第1篇
1 马尾松毛虫的特点及生活习性
1.1 马尾松毛虫的形态特征
马尾松毛虫是昆虫纲鳞翅目枯叶蛾科松毛虫属的一种食叶害虫, 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4个时期[1]。雄性成虫主体显茶褐色, 具有羽毛状的触角;雌性成虫主体为灰褐色, 触角呈短节齿状。雌雄性比是马尾松毛虫预测预报的一个重要参数, 一般而言, 当雌雄比约等于或高于50%时, 对松林的破坏情况较弱;而当雌雄比低于50%时, 则代表松林生长状态并不良好。
1.2 马尾松毛虫的生活习性
研究马尾松毛虫的生活习性对预测和预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就马尾松毛虫迁移习性来讲, 当某片松林的受害情况达到70%以上时, 马尾松毛虫就会进行集体迁移, 迁移距离300~1900 m不等, 有时还会更远[2]。我们可以根据某片松林的破坏程度来考虑该地区马尾松毛虫是否会产生迁移。相关资料表明, 当某片松林的破坏程度达到50%以上时, 则表明该地区松林剩余的松叶不足为该地区马尾松虫总量的20%提供食物进行繁衍, 这时马尾松虫趋向于进行迁移。因此, 当某地区松林损坏程度大于或高于50%时, 则代表有马尾松虫害的迁移性爆发将要产生。
2 虫情的调查方法和危害等级预测
对虫情进行调查是开展马尾松虫预测预报工作的基础。对幼虫可以在蛹期, 越冬带的前、后期分别进行调查工作;对成虫则可采用灯诱或者性诱来开展调查。对于幼虫期的调查, 可以采用对2 m及以下的松树进行全树清查的方法调查幼虫数;也可以在保护好松树的情况下, 喷洒农药, 统计中毒下落的幼虫数量等。对成虫期的调查, 可使用带有性信息素的诱捕装置对异性成虫进行诱捕, 对于诱捕量和诱捕周期的判断则可以大致推断出当前环境下各个虫态经历的周期。一般来说, 以第1次诱捕到成虫为始见期, 至连续3~4 d没有诱捕到成虫为1个周期进行推算。在数据分析调查时, 可根据树木的受危害程度分为4个等级, 其中A级为无危害, 即地下没有虫粪;B级为轻害, 即树木危害不明显, 针叶保存较为完整;C级为中害, 树木整体枯黄, 针叶稀疏;D级为重害, 即树木针叶十分稀疏, 树冠呈火烧状, 受损面积达50%以上。通过分级的方式便于研究人员直观表示危害程度。
3 主要的预测预报方法
3.1 回归方程式预测法
通过分析开县地区的马尾松毛虫生存环境, 研究温度因素带来的影响, 建立1个马尾松毛虫爆发的回归方程式, 再将这个回归方程式转变成数学模型, 以此来计算虫害的下次爆发预计日期, 达到预测预报虫灾的效果。
这种预测方法需要大量观察和数据记录。将马尾松毛虫各虫态发生期温度、空气湿度等数据进行准确统计、比较, 并建立图形以直观表达。通过分析图像后可以发现, 温度对马尾松毛虫的各虫态发生期有直接的线性关系, 于是可以基于之前实验的数值建立1个线性方程式, 将各关系值的具体参数求出。在进行实际预测时, 将开县地区的温度作为参数带入到针对该地区情况建立的回归方程式中, 即可预测到马尾松毛虫灾害的大致发生期, 达到提前预防的效果。根据相关文献记载的实践记录, 应用回归方程式的效果是可行的, 能在一定程度上对马尾松虫灾害进行准确的预测预报。但关键在于大量的实地考察和记录有一定复杂性, 而且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 也可能影响回归方程式的实用价值。
3.2 3S技术检测法
国际上采用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来预测预报马尾松虫灾害发生, 它主要是通过遥感技术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来大面积监测虫害是否发生[3]。
这种检测方法是利用卫星来进行实时监控, 将卫星监控结果以遥感技术用光谱的形式表现出来。当虫害初期发生时, 由于被马尾松虫侵害的树木, 其树冠呈火烧形状, 与正常的马尾松树冠明显不同, 则会引起遥感图像光谱的变化。通过对监视区遥感图像光谱的观察, 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马尾松毛虫灾害爆发的前兆现象, 并采取应对措施, 从而有效抑制虫害的发生。这种手段在技术上已经实现, 但是由于经费和人员配置方面的问题, 很难在全国大面积范围推广。
3.3 马尔科夫链预测法
马尔科夫链近几年来被广泛应用在地理统计学和生物信息学中[4], 它本质上是1个随机变量数列, 在马尾松毛虫的预测预报中, 可以把爆发时期当作变量参考值来得到预期结果。
在马尾松毛虫灾害爆发序列中, 可以将开县地区马尾松毛虫可能发生的状态分别以X1、X2、X3、X4来进行记载。而马尾松毛虫灾害的发生状态在经过n次转移后, 由Xn状态转移到Xm状态的概率为:P=Nm (n) /N n。其中Nn为马尾松毛虫在序列段中总共为Xn的次数, Nm (n) 为马尾松毛虫由Xn转移到Xm的次数, 其具体的概率矩阵也可以根据计算得出。而在实际监测时, 就开县地区而言, 可以将20112014年马尾松毛虫灾害转移状态概率之和的最大值所对应的值作为马尾松毛虫灾害发生级别进行预测。这种预测方法在短期内是有效的, 但是因为每年的预防措施有所不同, 可能会导致马尾松毛虫灾害发生的自然条件产生差异, 使预测不够精准, 但是可以作为辅助预测方法来进一步保证其他预算的准确性。
3.4 性信息素技术预测法
这种检测方法所需时间久且工作步骤繁杂。首先需要有测报员在马尾松毛虫的常发区域设置数个监测点, 然后通过在监测点上投放含有性信息素的诱捕装置来对成虫进行诱捕。同时还需要工作人员每天到监测点观察记录诱捕装置实际诱捕成虫的情况。以第1次诱捕到成虫的时间为成虫始见期, 至连续3~4 d没有捕捉到成虫为终止期, 这段时间就是1个实验周期, 通过数个实验周期的参数对比, 确定成虫羽化的高峰期, 并将数据与之前得到的结果综合分析来预测马尾松毛虫的灾害爆发, 做到提前预防虫害的发生。这种预测预报方法虽然在技术上并不先进, 但是由于实验数据都是实地考察得来, 其中包含了温度变化、湿度变化等自然因素, 故预测预报的结果较为准确, 属于一种有效的马尾松毛虫预测预报技术, 可以考虑运用在实际工作中。
4 小结
马尾松毛虫灾害的大发生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的正常生活, 因此对其的预测预报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在进行预测预报时, 要充分考虑到影响马尾松毛虫生殖的各方面因素, 建立严谨完善的模型再加以分析。但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变和全球气候的变化, 这项工作不可能一劳永逸, 随时可能因为环境条件的改变需要进行重新测量和考察, 因此要加大对虫害预测工作的投入, 尽可能多方面进行预测, 在不同的预测方式中选取相近的爆发期, 以达到预测的真实性, 加大预报工作的可实用度。
摘要:概述重庆开县地区的马尾松毛虫灾害情况, 针对马尾松毛虫害发生特点, 分析当前几种马尾松毛虫的预测预报方法。
关键词:马尾松毛虫,预测预报,虫害防治,重庆市开县
参考文献
[1] 叶文虎, 马小明, 李天生, 等.马尾松毛虫预测预报系统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 1990 (5) :427-433.
[2] 陈绘画.仙居县马尾松毛虫发生量预测的研究[D].临安:浙江农林大学, 2010.
[3] 田万银, 徐华潮.浙江沿海防护林马尾松毛虫的预测预报模型[J].环境昆虫学报, 2012 (4) :401-406.
马尾松毛虫防治技术范文第2篇
一、间伐原则要求:疏伐原则,砍小留大、砍弯留直、砍密留疏、去病虫木留健壮木等。
二、间伐次数及年度安排:
松林经营期内,实施两次间伐作业,第一次在定植完后的第7或第8年,第二次在第10或第11年进行,两次间伐让隔3年。采脂年度一般安排在第12年。
三、间伐的时间要求及作业单位:
每一次的间伐作业,原则要求错开松树的抽苔生长期,一般在当年9月至次年5月完成。
间伐作业以小班为基本单位实施。
四、间伐的强度要求:
1、种植密度为167株/亩(2*2米)的松林,每次间伐强度约为30%,第一次间伐后每亩保留株数约在110株,第二次间伐后每亩保留株数约在70-80株,每次间伐后的郁闭度保留在0.65-0.70。
2、种植密度为222株/亩(2*1.5米)的松林,每次间伐强度约为35%,第一次间伐后每亩保留株数约在130株左右,第二次间伐后每亩株数约在70-80株,每次间伐后的郁闭度保留在0.65-0.70。
五、间伐的技术要求:
当林分开始郁闭,并逐步进入完全郁闭(0.9-1.0)状态时,林木之间相互作用及竞争日趋激烈,林木间分化越来越明显。为促进林木的高、径生长缓解个体间的竞争,应及时进行下层为主的抚育间伐,除去全部被积压木和少量干形不良的上层木。
(一)、松林种植密度167株/亩的抚育间伐技术要求
1、第一次间伐要求:隔行采伐、采伐行按照砍一留一的原则进行采伐; 采伐示意图:(“○”表示活立木,“”表示需进行采伐或已经采伐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第二次间伐要求:第一次间伐已采伐的种植行不进行采伐,未进行采伐的种植行按照砍一留一的原则进行采伐;
采伐示意图:(“○”表示活立木,“”表示需进行采伐或已经采伐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松林种植密度222株/亩的抚育间伐技术要求
1、第一次间伐要求:一行种植带按照砍一留三原则进行采伐,一行种植带按照砍一留一原则进行采伐;
采伐示意图:(“○”表示活立木,“”表示需进行采伐或已经采伐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第二次间伐要求:第一次间伐砍一留三采伐的按照砍一留一原则进行采伐,第一次间伐砍一留一采伐的按照砍一留三原则进行采伐。
采伐示意图:(“○”表示活立木,“”表示需进行采伐或已经采伐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六、伐木技术要求:伐桩高度低于10cm,伐口平整。
七、间伐的木材处理:原则上,能利用的木材都应回收销售。
两次间伐的伐倒木,根据木材大小,拉山集材,分成规格材和杂材,根据市场情况实施运输、销售。
八、马尾松抚育间伐验收标准:
以小班为单位,50亩一个样点,每增加50亩多一个样点,不足50亩的算一个样点,同时选取的样点需具有代表性。
根据疏伐原则、两次间伐的强度、间伐后的郁闭度的技术要求来验收,各项指标允许误差5%,小班合格率大于等于95%。
马尾松毛虫防治技术范文第3篇
试验地在重庆南川区太平场镇, 为典型的丘陵地貌, 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试验地年均气温在17℃, 降雨量为1 600 mm, 该地空气湿度在80%, 最高温达40℃, 最低温达-1℃。根据气象局统计, 该地区全年>10℃的活动积温达5 600℃, 该地区适应多种南方树木的生长。
该地海拔高度在600~850 m, 坡度在18°~35°, 土壤厚度70~100 cm的黄壤、紫色土。试验地土壤属于偏酸性土壤, 其p H值为4.2~6.5, 土壤肥力中等。
该镇马尾松林面积达2 656.12 hm2, 其中89%为纯林。最近几年受周边区县松材线虫病的扩散, 已有近千公顷马尾松林感染, 严重威胁到全镇及南川区整个北部乡镇的马尾松林木的正常生长和生存安全, 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 因此对马尾松纯林进行改造, 使松材线虫病害等得到积极的防治刻不容缓[1]。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内容
在该镇选择9块马尾松纯林小班, 各小班的立地条件无明显差异, 试验样地的面积总共占4 hm2, 而试验地马尾松平均树龄达30 a。本文选取间伐强度0 (对照组) 、20%、40%进行试验并补植阔叶树, 形成针阔混交林, 改造马尾松纯林林相, 提高植物抗病能力。
1.2 试验采用的营林技术
1) 选择优势林木。在各间伐小班内, 以每667 m2选择20~30株生长较好、无松材线虫病害的马尾松优势林木作为目的培育树种。2) 采伐选用疏伐与择伐相结合的方式。采伐, 是指在预定的森林面积上全部采伐掉除标记的目的树种外的所有马尾松林木和病枯木, 保留有培育价值的阔叶树[2]。3) 对于各采伐小班内出现的采伐迹地, 采取补植阔叶树或竹类, 以此增加林分中的物种, 将纯林改造成混合林[3]。4) 对照组保持不变, 不使用任何营林措施。
1.3 试验方法
1) 本试验主要采用的试验方法为样点群调查法。在试验小班内以25 m的间距布置9个“L”形状样点。布置方法:在第5个样点上顺时针旋转90°布置第6~9个样点, 每个样点以半径为4.61 m的圆形呈现。然后, 调查圆形内林木的生长情况以及物种群发生的变化, 还有其他生物因子的状况。2) 在每年4月前完成对林分中枯木、死木的数量进行调查与统计。3) 调查各试验小班中病虫害防治情况, 并进行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间伐强度对林分生物群落的影响
通过试验与调查, 各试验地更新林木以及植被的分布情况见表1。样地二马尾松林林下物种非常丰富, 有利于天然更新。而究其原因, 是因为间伐后增加了林下的透光度, 且改善了林内的通风, 更利于林木的发芽生长, 从而促成物种的多样性[4]。
2.2 间伐强度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对试验地实施了群点调查法, 最后总结出间伐后现有蓄积量、年均生长量以及林木的生长状况见表2。
根据以上的调查结果可表明, 经过间伐后的年均生长量以及每公顷的产材总量样地二 (间伐强度4 0%) 最大, 对照地最小;现有林木蓄积量对照地最大, 试验样地二最小, 随着树龄的不断增长, 样地一盒样地二的林木生长趋势较好, 可见林木蓄积量要超过对照地。
2.3 间伐强度对病虫害防治的影响
根据以往资料总结, 松材线虫病的调查情况见图1。从图1可知, 样地二, 随着树龄以及物种的增加, 逐渐形成了混交林, 林分松材线虫发生灾害的可能就越低。而试验地对照组抗逆性比较低。所以, 通过对各试验小班的对比以及病虫害防治投入的情况分析, 对照地, 也就是没有采取任何营林措施的林地需要的投入最大, 而间伐强度为40%的试验样地2所需投入最低。
2.4 间伐强度对土壤改良的影响
对样点群内的5个样点林分枯落物层的调查分析, 结果统计见图2。表明, 样地二间伐强度最大, 林内透光以及透风的效果都要相对较好, 阔叶树比重增加, 枯落物更容易分解, 其分解的比例最大, 改良土壤的效果最好。
3 结论
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对马尾松纯林进行了试验改造, 试验表明, 间伐马尾松林分, 不仅有利于促进林木的生长, 而且能够提高林分的抗逆性以及改良土壤。通过试验对比表明, 其中间伐强度最大的更加有利于促进林分混合复层林的形成, 而且其生物的多样性的效果也更加显著。
摘要:马尾松作为一种常绿乔木, 在我国有着长远的经营历史, 其用途非常广泛, 利用率较高。基于此, 结合近自然理论与实践经验对马尾松纯林进行改造。每667 m2选定2025株作为母树, 通过疏伐与择伐相结合的手段, 适当地补植阔叶树, 从而促进林木生长以及生物的多样性。通过20%、40%的间伐强度进行对照试验, 结果显示, 通过间伐马尾松林分都能够促进林木的生长, 增长林分的抗逆性以及使土壤得到改良。但相比之下, 40%的间伐强度更占优势。
关键词:马尾松纯林,改造技术
参考文献
[1] 何才生, 李茂娟, 刘海石, 曹炜, 周志远, 许怡晓.南岭植物园马尾松纯林林相改造技术研究[J].绿色科技, 2015, 6 (22) :44-45.
[2] 徐小静, 朱汤军, 徐高福.不同林分及立地条件马尾松林阔叶化改造模式群落结构特征评价[J].农业科技通讯, 2011, 8 (14) :67-70.
[3] 周子贵.低效马尾松生态公益林群落结构特征及改造对策分析[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 2011:121-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