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与MRI范文(精选10篇)
CT与MRI 第1篇
(主编:蔡祖龙, 高元桂;ISBN:978-7-80194-575-1;精装, 出版日期:2005年9月;定价:126.00)
本书共24章, 内容包括CT的基本知识与检查方法、磁共振成像 (MRI) 的基本知识、胸部CT和MRI解剖、胸部病变的CT和MRI基本征象以及胸部各种疾病的CT与MRI检查技术。重点对气管、支气管、肺结核、肺癌、心脏和大血管病变、纵隔病变、肺部原因不明疾病、胸部弥漫性疾病的病理、临床表现、CT和MRI的检查方法、影像学表现、诊断、鉴别诊断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书内容丰富, 附有大量珍贵的临床图片资料, 图文并茂、实用性强。适合于从事影像学诊断的专业人员、临床医师及医学院校师生学习参考。
邮购电话:010-51927278;联系人:王群。
鼻咽癌的CT与MRI诊断对比分析 第2篇
【关键词】鼻咽癌;CT诊断;MRI诊断,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R739.6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094-01
在我国的肿瘤治疗中,鼻咽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主要的临床治疗方法就是放射治疗。这就需要对患者肿瘤的位置、大小以及侵犯程度等实际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和掌握[1],同时还需要精确勾画患者的靶区。不过,通常患者都具有比较复杂的发病部位结构,而且临近部位也比较多,如果单纯使用载线或是造影检查无法对肿瘤结构进行完全的勾勒[2],因此,临床检查多以CT和MRI扫描为主。为此,本文对鼻咽癌的CT诊断和MRI诊断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耳鼻喉科在2011年11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收治的鼻咽癌患者中选取112例作为本研究对象,其中有60例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年龄在40岁-67岁之间,平均为(53.5±3.7)岁。所有患者在通过临床确诊之后需要进行CT扫描和MRI扫描,在经过2天-1个月的临床治疗之后需要进行MRI扫描复诊。所有患者均是自愿参与本研究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且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方法
1.2.1CT诊断方法
CT扫描采用的是GELightspeed16螺旋CT扫描仪,对患者的上界和下界进行分别扫描,即头顶与锁骨头两个部位。在进行扫描时,需要对扫描强度进行适度的提高,以5毫米为扫描层距与厚度。尽可能的使用非离子剂型的CT扫描仪作为对比剂,同时还要对高压注射器进行合理使用,控制注射速度在每秒3-5毫升之间,需要注意的是扫描与注射的间隔时间必须要在45秒以内。
1.2.2MRI诊断方法
MRI扫描采用的是由美国GE公司生产的Signa1.0T超导型磁共振机,并同时采用SE序列中的T1WI、FSE系列中的T2WI等常规横截面[3],DWI采用的是能够进行单次激发的EPI序列,参数设为TR10000ms和TE118ms的横断面,128*128的矩阵,5mm的层厚,数值为0的间距,800-1000s/mm2的扩散敏感系数以及数值为1的激励次数。扩散梯度需要进行同时施加,其方向主要为前后、左右及上下三个。PWI采用的序列与DWI相同,参数设为TR2500ms和TE80ms的横断面,层数为8,192*128的矩阵,10mm的层厚,1mm的间距以及数值为1的激励次数。对患者进行0.1nmol/kg轧喷替酸葡甲胺的静脉注射,设置2.0-2.5mL/s为注射流率,90度的翻转角度。上述各层面需要进行40次的反复采集,一共有8层320幅图,102秒的成像时间。MRI复查扫描与上述处于同一层面部位的T2WI和DWI进行治疗前扫描,方法与参数相同。
1.3临床观察指标
CT诊断标准为有斑片状阴影高密度的出现,且具有较高的骨质密度;MRI诊断标准为低骨质信号、高无脂肪信号,经过加强处理后发生强化。有骨质疏松或是腔隙孔直径增长现象发生,这些都表示存在于颅底骨中的黄骨髓已经被肿瘤所取代,从而使信号发生变化。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分析和处理数据采用的是SPSS15.0统计学软件,采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鼻炎患者的诊断结果可以得出,在鼻咽部位诊断中CT具有42.9%的检出率,MRI具有75.9%的检出率;在颅底部位诊断中CT具有22.3%的检出率,MRI具有52.7%的检出率,两者相比MRI的检出率要明显高于CT的检出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结论
在鼻咽癌患者的诊断和质量过程中,常规使用CT扫描可以对肿瘤的特异性或是明显的J异常现象进行有效的检查,不过在某些轻微病变的检查中,CT扫描的效果并不理想。只有斑片状阴影高密度呈现较为明显且具有高骨质密度的患者能够通过CT进行明确的诊断。然而在进行MRI诊断时,凡是具有低骨质信号、高无脂肪信号,通过加强处理后得到强化,出现骨质疏松或是腔隙孔直径增长现象,这些轻微异常现象均能够被准确的诊断出来。在本研究中,诊断鼻炎患者时,在鼻咽部位检查方面,CT的检出率为42.9%,MRI的检出率为75.9%;在颅底部位检查方面,CT的检出率为22.3%,MRI的检出率为52.7%,MRI的检出率要明显高于CT的检出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CT和MRI均可以对鼻咽癌进行诊断,但是CT诊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某些轻微病变无法进行准确的诊断,而MRI诊断却没有这些限制,能够对鼻咽癌患者的各种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准确的诊断,为此在临床上可以对MRI诊断进行进一步的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韩鸿宾,谢敬霞.MRI与CT比较在鼻咽癌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0,32:364-369.
[2]韩晶,沈文荣,叶峰等.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的CT与MRI检测对比分析[J].肿瘤学杂志,2011,17(1):16-19.
《胸部CT与MRI诊断学》 第3篇
(主编:蔡祖龙,高元桂 ;ISBN :978-7-80194-575-1;精装,出版日期:2005年9月;定价:126.00)
本书共24章,内容包括CT的基本知识与检查方法、磁共振成像(MRI)的基本知识、胸部CT和MRI解剖、胸部病变的CT和MRI基本征象以及胸部各种疾病的CT与MRI检查技术。重点对气管、支气管、肺结核、肺癌、心脏和大血管病变、纵隔病变、肺部原因不明疾病、胸部弥漫性疾病的病理、临床表现、CT和MRI的检查方法、影像学表现、诊断、鉴别诊断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书内容丰富,附有大量珍贵的临床图片资料,图文并茂、实用性强。适合于从事影像学诊断的专业人员、临床医师及医学院校师生学习参考。
邮购电话:010-51927278;联系人:王群。
CT与MRI 第4篇
【关键词】MRI;CT脑栓塞;诊断
【中图分类号】R726.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639-01
脑栓塞,指的是心瓣膜上的空气、脂肪、疣赘以及血凝块等栓子在血液循环作用下进入脑动脉,阻塞脑动脉而引起的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及脑功能障碍疾病[1]。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2],脑卒中患者中有15~20%都存在脑栓塞。本病多發于颈内动脉系统,且以大脑中动脉最为常见,发生于椎-基底动脉系统者较为鲜见。CT和MRI是临床诊断脑栓塞的常用辅助手段,为比较这两种检查手段的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选取了88例采用CT和MRI进行检查的脑栓塞患者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神经内科在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88例脑栓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4例,女性34例,年龄52~73岁,平均(63.5±3.9)岁。临床表现:语言不清、意识障碍、口角歪斜、四肢无力、肢体瘫痪等。本组患者的发病时间均不超过6小时,排除严重肝肾、心脏及血液系统疾病者,脑出血者,MRI及CT检查禁忌证者。所有患者均行颅脑CT和MRI检查。
1.2 方法
1.2.1 诊断方法:CT检查:仪器选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 64排128层螺旋CT机,患者取平卧位,对患者头颅做轴位断层扫描,扫描电流为150mA,电压为130kV,层厚、层距均为5mm。
MRI检查:仪器选用日本HITACHIMRP 7000永磁型MRI 仪,线圈为8通道。患者取平卧位,对其头颅做轴位扫描,FOV(扫描野)为230mm,层厚为5mm,层距为1.5mm。T1加权成像参数:TR/TE=500/7.8ms,矩阵=256×256,flip角:90°,需做二次采集;T2加权成像参数:TR/TE=4000/7ms,矩阵=448×336,flip角:150°,需做4次采集;FLAIR(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扫描参数:TR/TE=900/109ms,矩阵=256×256,T1=2500,flip角:150°,做1次采集;DWI(弥散成像)参数:TR/TE=2900/84ms,矩阵=128×128,b值分别取0,100,500,需做2次采集。
1.2.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进行脱水、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及抗感染治疗,同时应用脑细胞营养剂、血管扩张剂,并积极治疗原发病。对于心源性脑栓塞者,给予绝对卧床休息,并纠正心率失常,以免发生心力衰竭;对于空气栓塞者,取左侧头低卧位,以免气体进入脑部或左心室;对于脂肪栓塞者,静脉滴注500ml低分子右旋糖酐,或静滴250ml碳酸氢钠(5%),每日2次。
1.3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处理,数据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患者经DSA数字减影检查,均明确诊断为脑栓塞。经CT检查,可见阻塞动脉的脑供血区呈低密度影。共检出脑栓塞病变13例,诊断准确率为21.7%。阻塞动脉供血区位于小脑半球者4例,位于脑叶处者6例,位于基底节者3例。病灶大小5.5~15.5cm,平均(8.3±3.9)cm,形态主要为扇形、椭圆形、圆形。
经MRI检查,可见病灶区异常信号影,T1加权成像呈低信号,T2加权成像呈高信号。共检出脑栓塞病变85例,诊断准确率为96.6%。MRI检查的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CT检查,x2=119.3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病灶部位:脑干部13例,枕叶处20例,小脑半球17例,基底节12例,额叶10例,额叶处13例。病灶直径在0.6~11.6cm之间,平均(5.3±2.6)cm,形态包括椭圆形、圆形、扇形,部分病例可见轻度脑白质水肿。本组患者经积极、有效的治疗,77例好转后出院,11例死亡,死亡率为12.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剧,心脏病、高血压、脑卒中等老年疾病的患病率也明显增加。脑栓塞是临床常见的脑卒中类型,且以心源性脑栓塞居多,其具有起病急骤、死亡率高、梗死面积大、后遗症严重的特点,患病后会给患者的生存质量、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危害[3]。早期诊断、治疗脑栓塞,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大意义。
CT和MRI是临床诊断的常用手段,将其应用于脑栓塞临床诊断,可有效提高脑栓塞的临床诊断率。脑栓塞的早期CT图像表现为阻塞动脉的脑供血区呈低密度影,以及梗塞病灶周围结构效应变化[4]。CT扫查检出病灶的有无,主要与病灶梗塞部位、缺血程度、大小以及检查技术、仪器分辨率等有关。本组病例经CT检查共检出脑栓塞病变13例,诊断准确率为21.7%。病灶分别位于小脑半球、脑叶处、基底节。
脑栓塞后引起的脑水肿是MRI检查的病理基础,血管在闭塞后30min内进行MRI检查,即可观察到病灶区有异常信号影,T1加权成像呈低信号,T2加权成像呈高信号。由于MRI可不断变化扫描序列,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扫查,所以脑栓塞的检出率更高[5]。本组病例经MRI检查,共检出脑栓塞病变85例,诊断准确率为96.6%,其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CT检查(P<0.05)。由此可见,与CT检查相比,MRI检查对病灶部位、形态、大小的显示更清晰,有助于早期发现疾病,脑栓塞检出率较高,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喜娥.脑梗死超急性期的MRI及CT诊断对比[J].基层医学论坛 ,2013,(35):4748-4749. [2] 姜海波,徐静.浅谈脑栓塞的诊断与鉴别[J].中外健康文摘 ,2012,(40):99-100. [3] 王民,李国胜.27例脑栓塞患者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1):128-128,129.
[4] 王素艳.CT与MRI诊断脑梗死的临床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0):111,114.
《胸部CT与MRI诊断学》 第5篇
(主编:蔡祖龙,高元桂;ISBN :978-7-80194-575-1;精装,出版日期:2005 年9 月;定价:126.00)
本书共24 章,内容包括CT的基本知识与检查方法、磁共振成像(MRI)的基本知识、胸部CT和MRI解剖、胸部病变的CT和MRI基本征象以及胸部各种疾病的CT与MRI检查技术。重点对气管、支气管、肺结核、肺癌、心脏和大血管病变、纵隔病变、肺部原因不明疾病、胸部弥漫性疾病的病理、临床表现、CT和MRI的检查方法、影像学表现、诊断、鉴别诊断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书内容丰富,附有大量珍贵的临床图片资料,图文并茂、实用性强。适合于从事影像学诊断的专业人员、临床医师及医学院校师生学习参考。
邮购电话:010-51927278;联系人:王群。
《胸部CT与MRI诊断学》 第6篇
(主编:蔡祖龙, 高元桂;ISBN:978-7-80194-575-1;精装, 出版日期:2005年9月;定价:126.00)
本书共24章, 内容包括CT的基本知识与检查方法、磁共振成像 (MRI) 的基本知识、胸部CT和MRI解剖、胸部病变的CT和MRI基本征象以及胸部各种疾病的CT与MRI检查技术。重点对气管、支气管、肺结核、肺癌、心脏和大血管病变、纵隔病变、肺部原因不明疾病、胸部弥漫性疾病的病理、临床表现、CT和MRI的检查方法、影像学表现、诊断、鉴别诊断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书内容丰富, 附有大量珍贵的临床图片资料, 图文并茂、实用性强。适合于从事影像学诊断的专业人员、临床医师及医学院校师生学习参考。
邮购电话:010-51927278;联系人:王群。
《胸部CT与MRI诊断学》 第7篇
(主编:蔡祖龙, 高元桂;ISBN:978-7-80194-575-1;精装, 出版日期:2005年9月;定价:126.00)
本书共24章, 内容包括CT的基本知识与检查方法、磁共振成像 (MRI) 的基本知识、胸部CT和MRI解剖、胸部病变的CT和MRI基本征象以及胸部各种疾病的CT与MRI检查技术。重点对气管、支气管、肺结核、肺癌、心脏和大血管病变、纵隔病变、肺部原因不明疾病、胸部弥漫性疾病的病理、临床表现、CT和MRI的检查方法、影像学表现、诊断、鉴别诊断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书内容丰富, 附有大量珍贵的临床图片资料, 图文并茂、实用性强。适合于从事影像学诊断的专业人员、临床医师及医学院校师生学习参考。
邮购电话:010-51927278;联系人:王群。
卵巢甲状腺肿的CT与MRI诊断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1年1月—2015年10月共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SO的影像资料,患者年龄53~76岁,平均(64.33±9.14)岁。2例以腹痛就诊,1例以阴道异常流血就诊,3例为体检发现。术前甲状腺功能检查均正常,且无甲状腺疾病史,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血清糖类抗原125(carbohysrate antigen 125,CA125)、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CEA)检查,其中4例SO患者CA125升高(最高为169 U/ml)、2例正常,6例AFP、CEA均正常。
1.2 仪器与方法
本组共6例SO,4例行CT检查、2例行MRI检查。
1.2.1 盆部CT扫描
采用GE Light Speed 64层螺旋CT扫描机,扫描参数:管电压120~140 k V,管电流120~280 m A,层厚5 mm,层间距5 mm,扫描范围为髂骨嵴水平至耻骨联合下缘。检查前膀胱适度充盈,4例患者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增强扫描为静脉注射碘对比剂优维显(300 mg I/ml)90 ml,注射速度4 ml/s,分别于注射造影剂后25~30 s、60~90 s、120~150 s行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扫描。
1.2.2 腹盆部MRI扫描
采用GE 3.0 T/1.5 T MR系统,8通道相控阵腹部体线圈。检查前膀胱适度充盈,阴道放置纱布使其扩张(未婚者不放置纱布)。扫描范围为膈顶至盆腔底部,2例患者均行平扫和增强扫描。平扫参数:轴位T1WI:TR 235 ms,TE 1.7 ms,矩阵320×180,视野38 cm×26 cm,层厚6 mm,层间距2 mm;轴位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序列:TR 3800 ms,TE 105.5 ms,矩阵320×224,视野、层厚、层间距与平扫相同;扩散加权成像(DWI):TR 4400 ms,TE 64.7 ms,矩阵128×130,视野38 cm×30 cm,层厚6 mm,层间距2 mm,b值取0、800 s/mm2。增强扫描:静脉注射对比剂钆喷替酸葡甲胺,剂量0.1 mmol/kg,注射速度2 ml/s,行轴位、矢状位、冠状位肝脏容积快速三维成像(liver avquisition with volume aueleration,LAVA)扫描。
1.3 图像分析
所有CT和MRI图像由1名放射科主治医师和1名主任医师采用双盲法进行分析,当2人诊断意见不同时,经协商达成一致。观察内容包括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有无分隔及分隔厚度、有无实性成分及其形态、囊液的密度/信号及强化程度。
2 结果
2.1 病理结果
6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2例行腹腔镜下左侧附件切除术,4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可见所有肿瘤包膜均完整,1例肿瘤与子宫稍有粘连,2例可见少量盆腔积液;术后标本经常规切片及HE染色,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组成,病理诊断为SO。
2.2 SO的CT表现
4例SO均为单侧肿块,包括左侧2例、右侧2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显示肿瘤形态不规则,长径4.5~6.8 cm,3例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1例与子宫有粘连。肿瘤以实性成分为主,平扫CT值25~80 HU,增强扫描后动脉期CT值42~188 HU,静脉期CT值32~137 HU,延迟期CT值49~107 HU,强化明显;囊液平扫CT值10~31 HU,增强扫描后无强化;囊壁较厚,增强扫描后强化较明显;未见明显盆腔积液。2例SO实性部分可见点状钙化影(图1)。
图1女,60岁,右侧SO。A~D分别为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图像,CT平扫显示右附件区囊实性肿块,边界欠清,形态不规则,可见点状钙化影(箭),实性成分平扫CT值约68 HU(星号),囊液CT值19 HU(箭头,A);增强扫描后实性成分CT值分别为169 HU(星号,B)、180 HU(星号,C)、119 HU(星号,D),明显不均匀强化;囊性成分CT值分别为20 HU(箭头,B)、18 HU(箭头,C)、22 HU(箭头,D),无强化
2.3 SO的MRI表现
2例右侧SO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肿块均以囊性成分为主,呈类圆形,与周围结构分界清,1例SO直径为5.6 cm,大囊内可见多个较厚分隔,少许实性成分位于分隔处,囊液以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为主;实性成分以T1WI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为主,DWI以高信号为主,增强扫描后囊液未见明显强化,实性成分、囊壁及分隔强化明显。另1例SO直径为8.4 cm,囊内分隔多,表现为大囊内套多个小囊,实性成分较少,位于囊壁及分隔处,囊液以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为主;实性成分以T1WI等信号、T2WI等信号为主,DWI为以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后实性成分、囊壁及分隔强化明显,囊性成分无强化。2例SO均可见少量盆腔积液(图2)。
2.4 实验室检查
6例患者均行血清CA125、AFP、CEA、甲状腺功能检查,其中AFP、CEA、甲状腺功能检查均正常,血清CA125高于临界值(35 U/ml)共4例(50.3~169 U/ml)。
3 讨论
3.1 SO的临床表现
SO是高度分化的单胚层成熟性畸胎瘤,临床罕见,以23~71岁女性多见,平均49岁[1],恶性多发生于绝经后女性。SO无典型临床症状和体征,常以腹痛、腹部包块就诊,少部分患者以甲状腺功能亢进为首发症状;SO以单侧囊实性肿块多见,占卵巢肿瘤的0.5%,占卵巢畸胎瘤的2.7%[1],占卵巢实性肿瘤的0.3%~1%。SO多为良性,仅不到5%为恶性[2],本研究共6例SO,发病年龄53~76岁,平均(64.33±9.14)岁,2例以腹痛就诊、1例以阴道异常流血就诊、3例为体检发现附件区肿块,6例SO均为单侧囊实性肿块,与文献报道一致,且无恶变。
图2女,76岁,右侧SO。A~D分别为T1WI、T2WI、DWI、LAVA图像,T1WI示盆腔内类圆形囊实性肿块,边界清楚,以囊性成分为主,囊内可见多个分隔,实性成分以等信号为主(星号),囊性成分以低信号为主(箭头,A);T2WI示囊内可见多个分隔,表现为大囊内套多个小囊,实性成分位于囊壁及分隔处,以等、低信号为主(星号),囊性成分为高信号(箭头,B),囊壁及分隔厚薄不均;DWI示肿块以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C);增强扫描后实性成分(星号)、囊壁及分隔(箭)强化明显,囊性成分无强化(箭头,D)
既往研究认为约17%的SO患者可出现腹盆腔积液或Pseudo-Meigs综合征,同时伴CA125异常升高[3,4,5,6],本研究中2例SO可见少量盆腔积液,血清CA125分别为169 U/ml、87 U/ml,高于临界值,符合文献报道。
3.2 SO的病理特点
SO是起源于生殖细胞的特异性单胚层肿瘤,为畸胎瘤的特殊类型。SO的病理诊断必须具备以下特征之一:(1)肿瘤完全由甲状腺组织组成;(2)肿瘤内甲状腺组织超过50%;(3)肿瘤内甲状腺组织未超过50%,但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明显;(4)在成熟性畸胎瘤的标本中有肉眼可见的甲状腺组织[7]。临床上SO以肿瘤内甲状腺组织含量常大于50%[8,9]多见,甲状腺组织表达成熟、分泌甲状腺激素,导致血中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含量增加,临床表现为甲状腺功能亢进或颈部甲状腺组织增生,手术切除肿瘤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可缓解,T0]3、T4含量恢复正常。Teale等[1报道,约5%的SO患者可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本研究中共6例SO,术前甲状腺功能检查均正常,且无颈部甲状腺组织增生及甲状腺疾病史,可能与SO所含甲状腺组织不成熟和病例数量较少有关。
3.3 SO的影像学特征
SO是罕见的卵巢良性肿瘤,临床发病率低,术前诊断较困难,本研究分析6例SO患者的CT和MRI表现,结合国内外文献[11,12,13,14,15],总结SO的影像学征象:(1)肿块单侧多见,可为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最大径多小于10 cm,以囊实性肿块多见,本研究中6例SO均为单侧囊实性肿块,最大径为4.5~8.4 cm,符合文献报道[15]。(2)肿块内常可见数量较多且较厚的分隔,实性成分多位于囊壁或分隔处,并可见点状或条状钙化影[3,11],本组2例SO可见点状钙化影,与文献报道一致;实性成分常表现为软组织密度,增强扫描后实性成分、囊壁及分隔强化明显,实性成分的强化程度类似甲状腺组织[16]。(3)囊性成分的密度或信号强度因与囊液所含T3、T4及甲状腺球蛋白等物质的含量不同而差异较大,但在CT中表现为高密度囊腔[13]、在MRI中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更低信号[12]是其特征性表现,高密度囊腔在CT平扫时囊液CT值常大于50 HU。Ikeuchi等[11]认为与甲状腺激素强X线衰减能力有关。本研究中4例SO行CT扫描,平扫囊液CT值10~15 HU,无高密度囊腔表现;2例SO行MRI检查,其囊液1例T1WI以等信号为主、1例以低信号为主,T2WI均以高信号为主,可能原因为囊液含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球蛋白量较少。(4)同侧或对侧卵巢可同时发生畸胎瘤[13,17,18],本研究中6例SO均未发生畸胎瘤,可能与样本量较少有关。(5)可合并盆腹腔积液,本研究中2例SO合并少量盆腔积液,但无恶性表现。
3.4 鉴别诊断
SO是生殖细胞来源的特异性肿瘤,首先应与生殖细胞来源的其他良性肿瘤鉴别,其次应与其他细胞来源的卵巢囊性或囊实性肿瘤及盆腔囊性病变鉴别。(1)成熟性畸胎瘤:肿瘤内测到脂肪密度或信号是其特征性表现,而SO一般少见脂肪;(2)囊腺瘤:以囊性成分为主,实性成分少见,囊壁及囊内分隔较薄且光滑,常小于3 mm,而SO囊壁及分隔较厚,常大于3 mm,实性成分多位于分隔处;(3)囊腺癌:囊实性肿块,实性成分表现为壁结节或向囊腔内突起的结节状或乳头状软组织影,腹水量较多,发生淋巴结转移、网膜转移等恶性征象,而SO实性成分多位于分隔处,腹水量较少,无转移征象;(4)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多见于育龄期女性,30~45岁最常见,典型症状为继发性痛经伴进行性加重,常表现为与子宫相连的囊性肿块,卫星囊为其特征性表现,囊壁薄,常小于3 mm,边界不清,多有粘连,SO多发生于23~71岁,平均发病年龄49岁,临床症状不典型,囊壁及分隔较厚,多大于3 mm,边界清楚无粘连;(5)盆腔脓肿或输卵管卵巢脓肿:常有腹痛、发热及白细胞升高等表现,抗感染治疗常有效,SO无上述表现。
总之,SO的影像学表现主要为形态规则或不规则、囊壁及分隔较厚、分隔较多且伴有钙化影、实性成分位于分隔处的单侧囊实性肿块;囊液的CT值及MRI的T1WI信号高低与其所含T3、T4及甲状腺球蛋白的含量有关,但T2WI多以高信号为主,增强扫描后无强化;实性成分的MRI信号为软组织信号,增强扫描后其强化形式与正常甲状腺组织相似。由于SO发病率低,临床症状不典型,术前诊断困难,确诊仍需要病理组织学检查。
摘要:目的 卵巢甲状腺肿(SO)临床罕见,本文总结其CT和MRI特征。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SO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4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2例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1)CT表现:均为单侧囊实性肿块,形态不规则,1例与子宫有粘连,增强扫描后实性成分及囊壁强化明显,实性成分强化形式类似甲状腺组织,囊液无强化。(2)MRI表现:均为单侧囊性成分为主的肿块,形态较规则,边界清楚,囊内可见多个分隔,囊性成分信号复杂,实性成分T1WI、T2WI等信号为主,增强扫描后囊液无强化,囊壁、分隔及实性成分强化明显。结论 SO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主要表现为多分隔的囊实性肿块,在CT上分隔处可见钙化灶,MRI信号复杂,其实性成分强化形式与甲状腺组织类似为特征性表现,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CT与MRI 第9篇
【关键词】脂肪肝 X 线计算机超声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042-02
在我国,脂肪肝发病人数随生活水平的上升而上升,近年来,更是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过去我们对脂肪肝的研究较少,而脂肪肝发病率上升,让我们不得不重视这一疾病。作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前期病变之一,脂肪肝危害性极大,其早期诊断对脂肪肝的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 年1月至 2014 年6月我院收治的90例脂肪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90例患者后经肝脏穿刺活检或部分肝切除确诊为脂肪肝。90例患者中,男性62例,女性28例,年龄(42.6±12.6)岁,平均年龄42.5 岁,病程(9.2±6.7)年,排除其他疾病干扰;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90例患者分别行US、CT 和MRI检查,根据所获得的US、CT 和 MRI 图像,观测多个变量指标,并测定肝脏脂肪含量。
比对患者的影像学诊断结果和病理检查结果,并评价3 种影像学检查在临床诊断方面的特点。
1.3 观察指标
US 检查,肝光点、肝前后场衰减及肝内血管走行情况,测量回声强度的差异性等图像特点;CT检查,CT 值比率、CT 阈值和肝血管相对密度差异性等图像特点;MRI检查。常规 MRI 和化学位移图像特点。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 SPSS16.0 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并以%表示计数资料,P<0.05 认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如表1所示:90例研究对象的影响学检查结果与经肝脏穿刺活检或部分肝切除结果相比,诊断准确率最高的是CT 检查,为90.0%(81/90);US 诊断结果准确率次之,为 83.3%(75/90);准确率最低的是MRI检查,为63.3%(57/90)。与MRI相比,CT 与 US 诊断准确率较高,差异显著(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CT和US 的诊断准确率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认为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脂肪肝是一种大量脂肪堆积在肝细胞内引起病变,其诱因较为复杂,可有多种原因共同作用引起发病。2012年我国脂肪肝发病率已上升至12.0%左右。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和上腹部及肝区疼痛等。虽然,脂肪肝是一种良性病变,但是相关研究资料表明,各种病因导致的脂肪肝,都可能逐渐转化为肝纤维化,甚至是肝硬化、肝癌、肝功能衰竭,已经有较多报道肝硬化患者转化为肝癌而死亡的案例。为此,应及早确诊,及早开始治疗,并采取干预措施,使脂肪肝的发展过程发生逆转,以改善患者预后。此外,准确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如确定治疗方案选择、疗效监测、行肝移植术等[1]。为此,本研究对脂肪肝的定量诊断进行了探索,研究结果证实了影像学诊断在肝硬化确诊方面的有效性,尤其是说明了US检查在发现轻度肝硬化方面的敏感性,对肝硬化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三种影像学检查都应注意准备阶段工作和具体检查时的操作。CT 检查。采用连续动态增强扫描局灶性脂肪变性,增强扫描前,向肘前静脉内注射碘普罗胺注射液(60%)50~100 mL,应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射[2]。注射造影剂10 mL 后,开始局部扫描。MRI检查。开始 8 s 内,向肘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注射液(0.1 mmol/kg),并使用T1 加权成像动态扫描。US 检查。患者晨起空腹经体表直接 US 探测[3]。
本研究结果显示90例研究对象的影响学检查结果与经肝脏穿刺活检或部分肝切除结果相比,诊断准确率最高的是CT 检查,为90.0%(81/90);US 诊断结果准确率次之,为 83.3%(75/90);准确率最低的是MRI检查,为63.3%(57/90)。与MRI相比,CT 与 US 诊断准确率较高,差异显著(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提示影像学检查诊断脂肪肝的时,应优先考虑 CT 和 US检查,尤其要注意不能使用MRI检测轻度的脂肪肝,以避免诊断失误而延误治疗。US 检查可清晰的发现轻度脂肪肝,且具有脂肪肝敏感性高、无放射性、费用低廉等优势,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程春霞,彭继红,赵耀德,等. 弥漫性脂肪肝的超声和 CT 定量诊断[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2,14(16):440-441.
[2]吴永胜,赵夏夏,苗英,等. 实时组织弹性成像技术在评价脂肪肝肝纤维化程度中的应用价值[J]. 解放军医药杂志,2014,26(1):89-91.
CT与MRI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6例中,男36例,女10例,年龄20岁~79岁,平均年龄38岁。46例患者均有创伤史,其中坠落伤35例,跌伤6例,撞伤及压伤5例。本组46例均有腰背部疼痛,4例出现尿失禁或排尿困难,9例双下肢麻木,2例截瘫,5例不全性截瘫。
1.2 方法
全部病例均摄腰椎、胸椎或颈椎正侧位片,随后做CT和(或)MRI检查。CT扫描采用日立Pronto螺旋CT机,扫描线与椎管垂直,层厚和层距各5 mm,图像放大扫描。MRI为贝斯达BTI-035永磁机,采用5 mm轴位、矢状位、冠状位T1、T2系列扫描。
2 结果
2.1 X线表现
本组46例在做CT和(或)MRI扫描前均摄常规正侧位平片,诊断为爆裂性骨折27例,误诊为单纯压缩性骨折16例(见图1),漏诊骨折3例,其中C6、C7漏诊2例,T10漏诊1例。46例爆裂性骨折椎体压缩均呈楔状改变,前窄后宽,其中压缩高度小于1/2的17例,大于或等于1/2的19例;椎体后缘见骨折块后移凸入椎管者11例,椎体向后滑脱3例。
2.2 CT及MRI表现
脊柱爆裂性骨折可发生于颈、胸及腰椎,但以胸腰段多见。本组46例共计51个脊椎爆裂骨折,单个受累42例,连续或跳跃式多椎受累4例。其中C1~C77例,T1~T1215例,L1~L524例,但以T12~L2最多,共35例。爆裂性骨折累及脊柱的前、中柱29例,前、中、后柱17例。骨折块后移凸入椎管32例,伴随脊髓损伤6例;Ⅰ度椎管狭窄15例,Ⅱ度狭窄13例(见图2),Ⅲ度狭窄4例。
3 讨论
CT及MRI可为脊柱爆裂性骨折诊断及评估伴随损伤提供依据。脊柱爆裂骨折首先由Holdsworth 1963年提出,曾片面地认为是稳定性骨折,直到1983年和1984年,Denis等提出创建了脊柱三柱学说,并指出爆裂骨折属非稳定性骨折。脊椎前柱是由前纵韧带、椎体和椎间盘的前2/3组成;中柱由椎体、椎间盘的后1/3和后纵韧带组成;后柱由椎弓、关节突和附属韧带组成,损伤累及上述三柱中的二柱或二柱以上称为爆裂性骨折[1]。本组资料二柱受累29例,三柱受累17例,均为不稳定性骨折。将椎管狭窄程度分为四度,0度:正常椎管;Ⅰ度:椎管狭窄1/3;Ⅱ度:椎管狭窄2/3;Ⅲ度:椎管狭窄2/3以上。CT及MRI扫描可清楚显示三柱的解剖结构、骨折部位、骨折线走向、脊柱滑脱和椎管狭窄等情况,特别是能发现脊柱后部结构骨折、骨折片后移至椎管内所造成椎管狭窄的程度;同时,还可以发现椎间盘急性脱出、硬膜外血肿、附件骨折、脊柱滑脱等改变,MRI并能了解脊髓损伤情况[2](见图3、图4)。因此,CT及MRI能为尽早确诊脊柱爆裂性骨折及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有利于减少脊髓的永久性损害。
X线平片漏、误诊原因分析:常规X线平片仅能发现较典型脊柱爆裂性骨折,漏、误诊率高。Ballock等对比研究67例脊柱损伤的X线平片和CT检查结果,显示20%爆裂性骨折被误诊为单纯压缩性骨折。典型脊柱爆裂性骨折的主要X线表现为椎体呈楔形改变,椎体后缘不连续、断裂,后缘成角或可见骨折片后移凸入椎管,椎体后缘高度降低,椎弓根间距增宽等。本组46例中,X线平片诊断脊柱爆裂性骨折27例,误诊为单纯压缩性骨折16例,漏诊3例。造成X线平片漏、误诊主要原因有患者受检部位特殊,位置摆放与曝光条件不当以及肠管积气过多与脊柱重叠等。另外,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由于椎体退行性变,骨质疏松明显,椎体后缘骨折线不甚清晰,易误诊为单纯压缩性骨折。因此,当X线平片显示有椎体压缩性骨折时,均应做CT和(或)MRI检查。
综上所述,对于脊柱爆裂性骨折患者X线平片仍是首选的常规检查方法,但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差,若位置摆放及摄影条件不当,易造成漏、误诊。而CT及MRI操作简便、快速、患者无痛苦,其敏感性强及特异性高,可明确病变部位、性质、程度及伴随损伤情况,尤其是对伤势严重或伴有复合性损伤的患者优势更为明显。
摘要:目的 提高对脊柱爆裂骨折的认识和诊断水平,减少漏诊、误诊。方法 本文收集了2006年11月—2009年10月经我院CR、CT和(或)MRI检查确诊为脊柱爆裂性骨折46例患者,进行对照回顾分析。全部病例均摄腰椎、胸椎或颈椎正侧位片,随后做CT检查。CT扫描采用日立Pronto螺旋CT机,扫描线与椎管垂直,层厚5mm螺旋扫描。MRI为贝斯达BTI-035永磁机,采用5mm轴位、矢状位、冠状位T1、T2系列扫描。结果 46例病例中X线平片诊断为爆裂性骨折27例,诊断为单纯压缩性骨折16例,漏诊3例。结论 X线平片诊断爆裂性骨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较差,常易误诊为脊柱单纯压缩性骨折,甚至漏诊;而CT能明确诊断骨折情况,MRI能很好地显示脊髓、神经根及韧带的损伤、受压情况。
关键词:脊柱,爆裂骨折,平片、CT与MRI,诊断对照
参考文献
[1]前原忠行(日).脊椎、脊髓MRI[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88-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