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材料加工工程试题库
来源:漫步者
作者:开心麻花
2025-10-11
1

材料加工工程试题库(精选6篇)

材料加工工程试题库 第1篇

哈尔滨工业大学2003年考研专业课试卷金属学及热处理考研试题

考试科目:金属学及热处理

一、(20分)已知面心立方晶格的晶格常数为a,分别计算(100)、(110)和(111)晶面的晶面间距;并求出[100]、[110]和[111]晶向上的原子排列密度(某晶向上的原子排列密度是指该晶向上单位长度排列原子的个数);写出面心立方结构的滑移面和滑移方向,并说明原因。(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二、(20分)右图为组元在固态下完全不溶的三元共晶合金相图的投影图:

1.作m n变温截面图,分析O1点成分合金的平衡结晶过程。

2.写出O1点成分合金室温下的相组成物,给出各相的相对含量的表达式。

3.写出O1点成分合金室温下的组织组成物,给出各组织组成物的相对含量的表达式

三、(25分)试述冷变形金属在加热时,其组织和性能发生的变化。

四、(20分)什么是离异共晶?举例说明离异共晶产生的原因及对合金性能的影响。

五、(20分)求莱氏体中共晶渗碳体的相对含量是多少?若某铁碳合金平衡组织中含有10%的一次渗碳体,试求该合金的含碳量是多少?(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六、(20分)叙述板条马氏体和下贝氏体的组织形态,并说明板条马氏体和下贝氏体具有良好强韧性的原因。

七、(25分)T10A钢含碳量约为1.0%,Ac1=730℃,Accm=800℃,Ms=175℃,该合金的原始组织为片状珠光体加网状渗碳体,若用此钢制作冷冲模的冲头,说明需要经过那些热处理工序才能满足零件的性能要求,写出具体热处理工艺名称、加热温度参数、冷却方式以及各工序加热转变完成后和冷却至室温时得到的组织。

材料加工工程试题库 第2篇

材料学、纳米科学与技术专业:320(47478080)

33623 037

材料加工工程、数字化材料成形专业: 305(47478080)网络督察

33623 037

二、各专业复试安排

材料学、纳米科学与技术:112室

复试分为笔试、英语口语和面试三个环节。

复试方式及内容: 共济网

1.笔式(40%):时间和地点由学院统一安排:内容有:①高分子物理和化学、固体物理、陶瓷材料与成型工艺、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四组试题,考生可任选其中一组试题作答。②英语专业翻译。笔试时,考生需

要填报导师,并说明是否愿意上工程硕士。同济大学四平路

2.英语口语(20%):简单的英文对话;听录音回答问题。两位老师的平均分为该考生的成绩。3362 303

3.面试(40%):考生作简单自我介绍(3分钟);抽题回答问题;面试教师随机问问题。考生报考的教

师可以提问和交流。5位面试组老师的平均分为该考生的成绩。

材料加工工程、数字化材料成形:正门

复试方式及内容研

1.口试(面试)分三组进行,共60分。①英语口语组,②专业知识组,③基本技能组。每组满分20分。

48号

专业知识笔试40分:考生可按统考时选考的课目(《材料成形原理》、《微机原理及应用》)选做考题。

336 26038

2.专业知识笔试内容:①根据初试考试内容选择问答题(从6道题中任选择3道,每题10分),共30

分;②英语专业翻译10分。专业知识笔试,共计40分。

021-

3.面试内容336260 37

a)英语部分分为两部分:a.简单的口语对话;b.听一篇短文,根据短文的内容,回答老师的提问;辅导

b)专业知识组:从若干题中抽取一题解答,并回答老师的提问;336260 37

c)基本技能组:从若干题中抽取一题解答,并回答老师的提问。3362 3039

三.时间及地点

1.报到:4月2日上午 8:15点开始 东三楼320(学院会议室)。

考生报到时请带上准考证、学历证书原件(外校应届生带上学生证、现实表现材料及在校成绩单)和身份证。

交复试费100元。往届生还需带上单位同意报考的证明,缺证明或缺材料的考生不得参加复试.另外今年硕士生录取分两类录:科学学位硕士和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增召30名,双证),报到时请自确认

类别报到,否则无法录取。专业学位工程硕士两年毕业。

2.综合素质考核:

内容:专业素质以外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着重了解考生对重大政治事件的看法和认识、专业思想和治学态度、参加社会工作和实践经历,以及个人

成长等方面的情况。

时间:4月3日下午13点 ~5∶30

考生心理测试:校计算机中心机房(主校区)13∶00~14∶00

面试:14∶00~17∶30

材料加工工程、数字化材料成形专业在东三楼三楼会议室,材料学、纳米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材料学院学工组办公室内(330室)

人员:材料学院学工组全体老师

3.专业课笔试:4月3日上午8∶45 ~

地点: 西五楼 220(材料学、纳米科学与技术、)

西五楼 217(材料加工工程、数字化材料成形)

4.专业课面试

材料学、纳米科学与技术专业:

4月4日上午8点开始南一楼西头108室、材料加工工程、数字化材料成形专业:

4月4日(全天)上午8点15开始 东三楼317,320,322室

5.体检时间:4月3日下午2点开始(带照片一张和57元钱到校医院体检)

6.录取考生签协议时间:

材料学、纳米科学与技术专业:4月5日 地点由面试小组安排

材料加工工程试题库 第3篇

材料性质直接反映着社会的文明水平, 从石器、陶器、铁器时代到科学技术进步正进入到人工合成材料、复合材料、记忆功能材料的新时代。人们对材料的观察和研究进入微观领域, X射线衍射技术、电子显微镜, 各种先进能谱仪, 将人类对材料微观世界的认识带入了更深的层次。形成了踌学科的材料科学。随着原子能航空航天、电子住处海洋开发等现代工业的以展, 对材料提出更好的严格的要求, 出现了一大批相对密度更小强度更加工性能更好, 并能满足特殊性能要求的新材料, 像航空母舰上舰载飞机起降甲板他需要高性能的镁板材料, 要求能具有极高的强度, 能承受在几千度的高温下的冲击载荷, 这就需要极好的综合性能。各种新型材料的研究和开发正在加速。新型材料的特点是高性能化、复合化, 有机材料、无机材料的界限在消失科学发展的进步象有机材料, 无机材料也均已出现异电性, 复合材料更是融多种材料性能于一体, 甚至出现一些与原来截然不同的性能。这些新型材料的出现扩大了各种不同层次的应用范围, 极大地推动了高新技术的日新月异的飞速以展, 特别是纳米材料的开发和应用, 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科学技术界军界的重视, 专家预测, 纳米材料科学技术将成为21世纪信息时代的核心。

要以时俱进, 紧跟前沿技术发展, 以培养学生具有综合素质为基础的全新教育。作为教机械专业类的教师深感责任所在, 从心里面真诚的希望所教的学生能从现在起踏踏认认真真, 一丝不苟地学习, 学好本专业的知识, 特别是《工程材料与加工基础》。他是为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材料方面的知道, 为正确选用材料提供理论依据, 增强妥善合理安排工艺方案的能力, 保证产品从原材料直至制成产品全过程的了解熟悉掌握并运用。从产品决策、选项、定型、设计制造整个过程都会牵涉到产品的材料问题, 材料的力学性能、工艺性能。热处理加工条件等其中工艺加工性能对机械类专业紧密相关。因不同的金属材料具有不同的力学性能, 即使同一种金属材料, 在不同的条件下他的性能也是不同的, 金属性能的这些差异, 从本质上来说是材料内部结构的不同所决定的。因此, 学生了解熟悉掌握金属及其对金属性能的影响对于选用和加工金属材料,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探析工程材料和热加工工艺的选择 第4篇

材料选择的使用性

使用性是保证零部件完成指定功能的必要条件,它是选材的最主要依据。使用性主要是指零件在使用状态下应具有的力学性、物理性和化学性。对于机械零件,最重要的使用性是力学性。对零部件力学性的要求,一般是在分析零部件的工作条件和失效形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根据使用性选材的步骤如下。

1.分析零部件的工作条件,确定使用性

零部件的丁作条件是复杂的。工作条件分析包括受力状态(如拉、压、弯、扭、剪切等)、载荷性质、载荷大小及分布、工作温度(低温、室温、高温、变温)、环境介质(润滑剂、酸、碱)、对零部件的特殊性要求(电、磁)等。在对工作条件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零部件的使用性。

2.分析零部件的失效原因,确定主要使用性

对零部件使用性的要求往往是多项的。例如传动轴,要求其具有高的疲劳强度、韧性和轴颈的耐磨性,因此,需要通过对零部件失效原因的分析,找出导致失效的主导因素,准确确定出零部件所必需的主要使用性能。

材料的热加工工艺性能

工艺性能对大批量生产的零部件尤为重要,因为在大批量生产时,工艺周期的长短和加工费用的高低,常常是生产的关键。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的工艺性能介绍概括如下。

1.金属材料的工艺性能

金属材料的工艺性能是指金属适应某种加工工艺的能力。金属材料的加工工艺复杂,要求的工艺性能较多,主要有机械加工性能、材料成形性能。

机械加工性能是指材料接受切削或磨削加工的能力。一般用切削硬度、被加工表面的粗糙度、排除切屑的难易程度以及对刃具的磨损程度来衡量。硬度太高,刃具磨损严重,切削加工性下降;硬度太低,则不易断屑,切削加工性也差。铝及铝合金的机械加工性能较好,钢中以易切削钢的杌械加工性能最好,而奥氏体不锈钢及高碳高合金的高速钢的机械加工性能较差。

2.高分子材料的工艺性能

高分子材料的加工工艺比较简单,主要是成形加工,成形加工方法较多。高分子材料的切削加工性能尚好,但由于高分子材料的导热性差,在切削过程中易使工件温度急剧升高,使热塑性塑料变软:使热固性塑料烧焦。

3.陶瓷材料的工艺性能

陶瓷材料主要工艺也是成形加工。按零部件的形状、尺寸精度和性能要求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成形加工方法(粉浆、热压、挤压、可塑)。陶瓷材料的切削加工性差,除了采用碳化硅或金刚石砂轮进行磨削加工外,几乎不能进行任何其他切削加工。

材料的热加工工艺

1.合金的流动性

液态金属本身流动的能力称为流动性。合金的流动性好,充型能力强,易于获得尺寸准确、外形完整和轮廓清晰的铸件;不易产生浇不到、冷隔等缺陷;金属液中的非金属夹渣和气泡易于上浮排出,不易产生夹渣和气孔;流动性好的合金能很好地补充铸件凝固产生的收缩,不易产生缩孔和缩松。

2.铸造方法

首先根据零件图样制成适当的模样,并用模样和配制好的型砂制成砂型,然后将熔化的金属注入型腔,待金属液凝固冷却后,从砂型中取出铸件,最后清除铸件的附着物,经过检验获得所需铸件,造型方法有手工造型和机器造型两类。

(1)手工造型,手工造型是全部用手工或手动工具完成的造型工序。手工造型操作灵活,适应范围广,大小铸件均可生产,可制作复杂的铸型,工艺装备简单,设备投资少,单件、小批量生产时成本低。但劳动强度大,对工人技术水平要求高,生产效率低,铸件质量不稳定。主要用于单件、小批生产和大型铸件的生产。

(2)机器造型,机器造型主要是利用机器代替人工完成填砂、紧实和起模等工作。砂箱放在紧砂机工作台上,工作台在压缩空气作用下上下振动,初步紧实型砂。然后工作台上升,与压头接触,将型砂压实。机械装置将砂箱顶起,使砂型与模样分离。漏模机构将砂箱及砂型托住,而使模样漏下与砂型分离。砂箱和模样一同翻转180°,然后使砂箱下降,砂型与模样分离。

结束语

任何工程材料的使用都要经过一定的成形过程,不同材料与结构的零件需采用不同的成形加工方法。不同成形加工方法对不同零件的材料与结构有着不同的适应性,对材料的性和零件的质量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成形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着零件的质量、成本和生产率。科学规范的加工工艺,能够有效提高加工效率,更加节俭加工材料。所以,在今后模具设计与生产中应该对加工工艺进行深层次思考。

(作者单位:宁波工程学院)

材料加工工程二级学科 第5篇

一. 专业概述: 材料加工工程二级学科是在原西安冶金建筑学院50年代开办金属材料和压力加工专业基础上积淀发展而成,主要从事金属材料加工相关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该学科1993年获准硕士点并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6年获准博士点,2010年与材料学专业联合申报并获准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是陕西省重点学科。该专业现有硕士生导师32名,其中校外兼职导师11名。二.培养目标: 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人才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通过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使学生掌握材料加工及相关学科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熟悉本学科国内外发展的最新动态;培养具有开拓创新、科研开发的研究与应用复合型人才。三.研究方向: 01轧制新技术新工艺 02材料表面工程

03.金属材料凝固组织控制理论及新技术 04复合材料制备 05金属超细晶材料制备 06材料加工过程计算机模拟 07金属材料加工过程检测与质量控制 08稀有金属材料加工 四.就业情况: 材料加工工程专业毕业生一般在国有大型钢铁、有色、汽车、发动机企业,以及冶金、材料等领域的高等院校、设计院、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从事科研、技术开发、教学、企业管理和对外贸易、技术服务等工作。

钢结构材料与工程(二级学科)

一. 专业概述: 钢结构材料与工程二级学科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与土木工程学科(结构工程二级学科之钢结构方向)的交叉学科。涵盖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化学和土木工程学科之结构工程学科部分内容。属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也是目前国内发展较快的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该学科2012年获准设立,属于学校自主设置招生专业。二.培养目标: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勇于创新,具有追求真理和献身科学事业的敬业精神,掌握钢结构材料与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实验技能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钢结构材料与工程领域的科技发展动态,使学生成为具有从事钢结构材料与工程新产品开发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与管理能力的综合性高级专门人才。

三.研究方向: 01钢结构材料先进连接技术 02钢结构材料的疲劳与断裂 03型材轧制过程模拟仿真

04先进钢结构工程材料制备工艺与高性能化 05钢结构材料腐蚀行为研究 四.就业情况: 钢结构材料与工程专业毕业生一般在建筑、土木、金属材料等领域的企业、高等院校、设计院、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开发等工作。

金属材料冶金制备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

一. 专业概述: 金属材料冶金制备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是结合我校材料学科和冶金学科良好科研及学科基础优势自主设置的专业,2012年获准招生。该专业在关注金属材料物理化学特性的前提下,强调对金属材料的制备工艺研究,即采用物理冶金或化学冶金的各种手段制备金属材料的科学和工程问题研究。

该学科同时设有二级学科博士点,招生生源涉及冶金和材料相关专业与学科。二.培养目标: 具有科学的世界观,热爱祖国,勇于创新,具有追求真理和献身科学事业的敬业精神,掌握金属材料及冶金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实验技能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冶金和金属材料领域的科技发展动态,具有从事金属材料基础研究、新产品开发、工艺制定等技术工作与管理的能力。三.研究方向: 01金属材料的化学成分、组织与性能控制 02高品质金属材料制备工艺及技术 03金属材料制备过程控制及模拟

04金属材料制备过程的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 四.就业情况: 金属材料冶金制备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主要在冶金、材料等领域的高等院校、设计院、研究院、大中型国有企业等机构,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等工作。

化学工艺(二级学科)

一. 专业概述: 化学工艺学科是在我校传统专业有色金属冶金的基础上发展设立的,2003年获准硕士点。该学科在十多年的发展中已经由最初的冶金行业科学研究逐步向功能材料、煤化工、纳米材料、资源综合利用以及电化学理论与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发展。该学科承担了多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与平台。二.培养目标: 热爱祖国,诚实敬业,勇于创新,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基本实验技能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国内外发展的最新动态;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科研开发和工程实践能力,成为品学兼优的化学工艺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复合型人才。三.研究方向: 01 功能材料/催化剂开发与应用及废水资源化 02 电化学理论与技术及腐蚀科学与表面工程 03 煤洁净转化过程优化及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04纳米材料化学制备理论与技术 四.就业情况: 化学工艺专业的毕业研究生一般在煤化工、石油化工、材料、冶金等工业部门及环保、质检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设计和管理等工作,或在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

冶金物理化学(二级学科)

一. 专业概述: 冶金物理化学科是我校建校初期的有色冶金和钢铁冶金及相关专业发展而来,1986年获冶金物理化学硕士学位授予权。该专业是由冶金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冶金工程学科为陕西省重点学科),侧重于以物理化学手段研究和解决冶金问题。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冶金物理化学学科研究领域涵盖了冶金热力学与热化学、冶金动力学与过程强化、冶金熔体、冶金电化学基础理论及电化学工程、有色金属二次资源化学、材料物理化学与新能源材料等。二.培养目标: 热爱祖国,勇于创新,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追求真理、献身科学事业的敬业精神,掌握冶金物理化学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实验技能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冶金物理化学领域的科技发展动态,具有独立从事冶金物理化学基础研究、新产品开发技术工作、专业基础教学与相关管理工作的能力。三.研究方向: 01冶金资源综合回收与利用

02 采选—冶金—材料一体化新工艺、新流程 03冶金环境化学与绿色冶金 04 冶金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研究 05 特种材料制备物理化学 四.就业情况: 冶金物理化学专业的毕业生在主要从事冶金、化工、材料、物理化学等工业、环保、质检等部门从事技术开发、管理等工作,或在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从事科学教学工作。

钢铁冶金(二级学科)

一. 专业概述: 钢铁冶金是冶金工程一级学科(陕西省重点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是我校在1958年设立的钢铁冶金本科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过去的五十多的发展历程中,为我国钢铁企业培养了一大批科研技术人才,该专业于1993年获准硕士点并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是我校 的传统特色学科。主要进行钢铁冶金新工艺、新装备以及冶金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二.培养目标: 具有科学的世界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勇于创新,具有追求真理和献身科学事业的敬业精神,掌握钢铁冶金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实验技能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钢铁冶金领域的科技发展动态。具有独立从事钢铁冶金新工艺研究、新产品开发等技术工作与相关管理工作的能力。三.研究方向: 01 钢铁冶金新工艺、新装备开发 02 冶金资源综合利用及环境保护 03 钢铁冶金过程模拟及工艺优化 04 钢铁冶金辅助材料应用与开发 05 高附加值钢铁产品开发 四.就业情况: 钢铁冶金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去往国有大型钢铁企业、设计与科研院所、环保、质检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设计和管理等工作,或在高等院校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

有色冶金(二级学科)

一. 专业概述: 有色冶金是冶金工程一级学科(陕西省重点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是我校传统特色学科之一,200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点并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该学科主要从事有色金属的提取冶金,研究从矿石、二次资源等原料中提取、合成具有一定使用性能和经济价值的有色金属产品,其研究领域包括火法冶金、湿法冶金、电冶金、材料化学冶金、冶金分离过程,是一个研究方向较广的传统专业。二.培养目标: 具有科学的世界观,热爱祖国,品德良好,勇于创新,诚实敬业,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基本实验技能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国内外发展的最新动态;具有独立从事有色冶金理论研究、新工艺和新产品开发、节能减排、环境污染控制等技术工作与相关管理工作的能力。三.研究方向: 01 有色金属冶金新工艺与新技术 02 有色金属资源高效利用与绿色冶金 03 有色金属新材料制备与增值冶金 04 有色冶金反应工程 05 有色冶金工艺模拟与优化 四.就业情况: 有色冶金专业的毕业生一般在全国各大有色企业、工业部门及环保、质检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设计和管理等工作,或在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

冶金热能工程(二级学科)

一. 专业概述: 冶金热能工程专业是我校在冶金工程一级学科(陕西省重点学科)下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2012年批准设立。冶金热能工程学科是冶金工程一级学科和能源与动力工程一级学科的交叉学科,主要任务是全面系统地研究冶金工业的能源利用问题,利用相关理论和技术,结合冶金工艺过程,从能源利用和热工的角度去研究改善冶金工业的经济技术指标(如产品的质量、产量、品种、污染物的排放、企业的利润)等,从而为冶金工业的节能、降耗和减排提供有力支持,是一个前景广阔的学科。二.培养目标: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勇于创新,具有追求真理和献身科学事业的敬业精神,掌握冶金热能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实验技能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冶金热能工程领域的科技发展动态,使学生成为具有从事冶金热能工程领域科学研究、教学工作与管理的综合性高级专门人才。三.研究方向: 01 冶金窑炉热工理论与技术 02 冶金过程系统节能技术及环保 03 冶金传输过程模拟与优化 04 冶金热工设备及过程控制 05 冶金窑炉热能利用与评价 四.就业情况: 冶金热能工程专业毕业生一般在全国冶金及热能相关企业、科研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设计和技术管理等工作,或在高等院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

冶金工程(专业学位)

一. 专业概述: 依托冶金工程一级学科(陕西省重点学科)硕士点,我校从2011年获准招收冶金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学习黑色和有色金属冶金的基本理论、生产工艺和设备、实验研究、设计方法、环境保护及资源综合利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与学术型硕士培养的主要不同点事侧重工程应用,培养过程通过在相关企业不少于半年的实践,并完成与企业实际相结合课题的研究论文从而达到该专业的培养要求。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较扎实的冶金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工程素养,能够在钢铁冶金及有色金属冶金领域从事产品开发及工艺设计、生产组织与管理、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三.研究方向: 01 钢铁冶金新工艺新技术 02 有色金属冶金新工艺新技术 03 特种金属材料制备

04冶金过程节能降耗与资源综合利用 四.就业情况: 冶金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的毕业研究生主要在国有大型钢铁企业、有色企业、科研院所等冶金相关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设计和管理等工作。

材料工程(专业学位)

一. 专业概述: 依托材料加工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我校从2011年获准招收材料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学习轧制新技术新工艺、金属材料凝固组织控制理论及新技术、复合材料及金属超细晶材料制备、材料加工过程计算机模拟、稀有金属材料加工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在相关企业不少于半年的实践,并完成与企业实际相结合的论文从而达到该专业的培养要求。二.培养目标: 全日制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通过系统专业知识学习,使学生具有所从事工程领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研究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以及从事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为企业和政府机关,特别是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三.研究方向: 01轧制新技术新工艺 02材料表面工程

东北大学材料加工工程导师 第6篇

班春燕,女,1973年出生,副教授。1996年在东北大学金属压力加工专业获得学士学位,1999年获硕士学位,2002年9月获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轻合金电磁凝固、磁场作用下固态相变、大塑性变形法制备细晶金属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辽宁省科技基金项目各一项。作为执行负责人,承担国家863项目一项和横向课题一项。此外,还参加了国家97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研究工作。2006年获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7年获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共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有15篇SCI收录,25篇EI收录。出版专著一部《轻合金电磁冶金》。

Tel:83681895,E-mail:bancy@epm.neu.edu.cn 崔建忠,1950年生,东北大学EPM材料电磁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省政协常委,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合金加工委员会委员,辽宁省镁合金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曾获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科技进步2等奖和3等奖及冶金部科技进步2等奖,及其他各种奖励多项。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计划-提高铝材质量基础研究,担任首席科学家助理和“外场作用下的铝合金凝固”课题组长。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计划-高性能铝材与铝资源高效利用的基础研究,担任 “大铸锭能量传输与宏微观缺陷的产生及控制”课题组长,在外场作用下的轻合金连铸方面具有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崔建忠同志在轻合金方面发表论文600余篇,出版专著4部,获专利6项。办公电话:02483681738电子邮箱:jzcui@epm.neu.edu.cn 曹富荣,男,1964年1月出生,1999年获得东北大学材料加工工程博士学位,现任材料成形与控制工程研究所副教授,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973项目1项,多项企业联合研究课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会员。发表学术论文48篇,获得省级奖励1项。办公电话:024-83670183电子邮箱:caofr@smm.neu.edu.cn 陈礼清,男,1965年11月生,工学博士,现任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1988年7月毕业于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1991年3月获东北大学材料学硕士学位;1995年3月获东北大学材料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97年7月~1997年11月,公派赴香港城市大学物理及材料科学系合作研究,任助理研究员;2000年10月~2002年9月,公派赴日本名古屋大学工学部材料制备工程系做博士后研究,按期回国。兼任日本塑性加工学会会员、国际刊物《JMST》执行编委。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年进入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研究方向为特种合金材料热连轧过程组织与性能的控制、先进钢铁材料的制备与组织性能表征、轻合金材料的制备与成形及连接、金属基复合材料、材料织构现代分析与模拟等。在国内外期刊及系列国际会议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合作出版英文专著1部(美国),获省部委级科技奖励4次,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审查中2项。目前在研课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基金、国家高技术发展研究计划(863)以及与国有大型企业横向联合研究课题等。

办公电话: 024-83681819;电子信箱:lqchen@mail.neu.edu.cn 邸洪双:男,1958年12月出生于辽宁省北镇县,1996年获得东北大学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短流程近终成形理论与工艺、材料成形过程智能控制与优化和金属板成形理论与工艺方面的研究。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分会塑性加工理论与数字化技术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金属学会轧钢分会冷轧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辽宁省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分会常务理事、秘书长。2001年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目前正在承担的课题有:“973”计划课题“短流程成形加工过程组织性能演化模拟”、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项目“双辊铸轧快速凝固法制备高性能可冷轧镁合金薄带的基础研究究”、辽宁省重点实验室专项基金项目“双辊铸轧工艺制备细晶均质薄带材的研”,以及多项横向课题。发表论文140余篇,参编教材3部,专著1部、手册1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3 项、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

联系电话:024-83688540,电子信箱:dhshuang@mail.neu.edu.cn 高彩茹,女,1965年11月出生,现任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1986年7月东北大学金属压力加工系毕业。主要研究方向为材料成型过程中组织与性能控制、新材料开发。曾参加国家“新一代钢铁材料的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课题)、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省科技攻关项目及与企业的横向科研课题多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项,沈阳市科技进步奖2项。

办公电话:024-83686412。电子邮箱:gaocr@ral.neu.edu.cn

丁 桦,女,1958年10月出生,现任材料成形与控制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学位。辽宁省精品课程《材料成型金属学》的课程负责人。1982年本科毕业于东北工学院金属材料系有色金属压力加工专业。曾先后任金加教研室副主任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系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材料成形过程中的组织性能控制、超细晶材料制备及超塑性和材料成形过程及组织模拟。参加国家“863”、“973”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多项与企业合作科研项目。参加教学改革项目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次,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科研成果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办公电话:83687744 电子邮箱:hding@263.net

杜林秀,男,1962年生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①材料成形过程组织性能控制;②结构钢纳米尺度下组织性能控制与纳米钢制备技术。承担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项目以及多项横向科研课题。近年来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冶金科技特等奖1项,辽宁省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沈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发表论文80余篇。2002-2004东北大学优秀教师,2006获东北大学江河奖教金,2007年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教授课程:《材料的力学性能》。

Tel: 83683603,dulx@ral.neu.edu.cn 高建荣,男,1970年生,现任东北大学材料电磁过程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液态金属的深过冷和金属功能材料。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目前正在承担的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项目及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获省部级科研奖励3项,发表论文50余篇(SCI收录26篇)。教授课程:《现代材料分析技术》。Tel: 83681915。电邮:jgao@mail.neu.edu.cn

高秀华,女,1966年11月出生,现任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1989年7月东北大学物理系本科,1992年东北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2002毕业于东北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金属材料轧制理论与工艺、轧制过程组织性能控制技术等。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及省级自然科学基金3项。办公电话:83686419电子邮箱:gaoxh@ral.neu.edu.cn 管仁国,男,1975年6月出生,现任材料成型与控制研究所一级副教授。材料液态与半固态连续成形研究室主任。1998年7月东北大学金属压力加工系毕业,2000年、2003年、2004年先后获得东北大学硕士学位、博士学位、韩国浦项工业大学博士后。兼任中国半固态加工学术委员会委员、沈阳市科学博士专业委员会委员等。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计划项目等函审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金属半固态加工、铝与镁合金加工,镁合金生物材料等。获省部级学术奖励3项。先后主持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基金、辽宁省基金等9项课题。共计主持和参加国际合作、国家纵向项目10余项。

办公电话:83681463手机:***,电子邮箱:guanrg@smm.neu.edu.cn 何立子,女,1971年11月出生,2001年获得东北大学材料加工工程博士学位,现任材料电磁过程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在研项目:“11.5”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及多项企业联合研究课题,并参与了多项国家课题。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办公电话:02483681895电子邮箱:helizi@epm.neu.edu.cn

胡贤磊,男,1974年10月出生,现任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轧制工艺师副主任,副教授。入选2007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和2007年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兼任金属学会轧钢分会塑性加工理论和新技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轧制过程的建模与控制、人工智能在轧制过程中的应用、中厚板和热连轧在线二级控制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等。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项,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3项。负责和参与横向科研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参编专著3本。

办公电话:83686430电子邮箱:huxl@ral.neu.edu.cn。

矫志杰,男,1976年7月出生,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副教授。2004年9月东北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博士毕业。主要研究方向为轧制过程的工艺研究及数学模型开发、轧制生产线的过程控制系统开发和应用研究等。先后参加纵向和横向科研课题十多项。

办公电话:83686430电子邮箱:jiaozj@ral.neu.edu.cn

乐启炽,男,1968年11月生,博士,东北大学EPM重点实验室副教授。辽宁省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曾获东北大学优秀教师、东北大学“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主要研究方向为电磁场和超声场等外场激励下的镁合金凝固与成形以及新合金开发。先后主持和参加科研项目14项。负责完成国家“863”1项,省部级项目2项。目前主持国家“973”课题2项,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得到产业化应用。长期讲授“镁合金成形技术”和“传输过程基本原理”等课程;主编教材1部,合作撰写专著2部。已申请发明专利7项,其中2项已授权。先后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25篇,EI收录28篇。

联系电话:***,024-83683312,电子邮件地址:QICHIL@mail.neu.edu.cn

李长生,男,1964年7月出生,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模拟研究室主任。东北大学本科生《塑性加工力学双语课》主讲人之一。先后任抚钢薄板厂主任工程师、东北大学副教授、里斯本工业大学博士后研究员、东北大学教授等职务。兼任全国塑性工程学会对外合作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评议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轧制过程数值模拟、先进硅钢材料轧制工艺技术研究与开发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

办公电话:83687749电子邮箱:lics@ral.neu.edu.cn

李宝绵,男,1963年生,现任东北大学材料电磁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复合材料制备技术、高强高导铜合金制备技术、电磁铸造技术等,主持国家科技攻关、国际合作及宝钢合作课题各1项,参加国家863、国家自然基金及省级自然科学基金3项,发表论文40余篇。

办公电话:83681735,电子邮箱:bmlee@epm.neu.edu.cn

李建平,男,1958年11月出生,现任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RAL)副总工程师,研究员。RAL重点实验室“轧制过程实验研究开发平台”研究方向的负责人。1985年7月在东北大学自动控制系毕业,先后担任RAL材料成型过程自动化研究室副主任、RAL重点实验室副总工程师。兼任辽宁省塑性工程学会秘书。

主要研究方向为:1)材料成形过程综合自动化系统与工艺模型开发;2)轧制过程实验研究设备的开发与应用;3)新一代控轧控冷的控制理论与技术;4)材料成形过程数据分析与检测技术。参编并出版教材2部。获国家冶金科学技术奖和省、市科技进步奖3项,获沈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先后参加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课题1项,负责并完成横向科研课题2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8篇。协助指导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0余人。

单位:RAL重点实验室,办公电话:88545,***,邮箱:ljp@mail.neu.edu.cn 李英龙,男,1961年1月生,副教授,博士学位,东北大学材料成形与控制工程研究所副所长。

主要从事铝及其合金晶粒细化与连续凝固成形的研究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和执行负责人,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SCR技术制备半固态材料组织演化与扩展成形机制”和AlTiC细化剂合成过程C-Al界面润湿与反应行为研究、国家973攻关项目子课题“凝固成形加工一体化数值模拟”,省基金项目“高细化性能AlTiC晶粒细化剂”、“Al-Pb轴瓦合金开发”和“彩色金合金制备”课题的研究工作。并在应用超声分散Al-Pb双液相合金装置研制、超声驻波场耦合制备铝基表面复合材料和AlTiC晶粒细化剂合成机制与凝固成形研究方面,取得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AlTiC细化剂合金线材的凝固及成形方法”已获国家发明专利。并先后在国外期刊和国内一级及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铝及其合金连续铸挤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应用3项,获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办公电话:024-83686459。手机:*** 电子邮箱:liyl@smm.neu.edu.cn

刘 越,男,1960年12月出生,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现任材料成形与控制工程研究所教授,2004年入选辽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承担了多项国防军工、国家863计划和省基金等项目以及企业横向课题任务。现任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和《复合材料学报》编委等职务。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获得省部级奖励3项。办公电话:024-83682551电子邮箱:liuyue@smm.neu.edu.cn 刘相华,男,1953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 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新一代钢铁材料开发;塑性加工理论与新技术;智能化轧制技术。主要学术成就和贡献:(1)成功开发出超级钢并推进了其工业应用;(2)在刚塑性有限元中变分原理证明等方面做出创造性成果,开发了分析轧制过程的系列有限元程序;(3)提出轧制参数智能纠偏的学术思想,实现了板带钢轧制过程数学模型的智能调优;(4)在钢材品种开发、有限元模拟、轧制工艺优化等方面的成果已经应用于现场生产,为钢铁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发表的研究论文被SCI、EI、ISTP检索的有500多篇,出版专著4部,论著被他人正面引用1000多篇次。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0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0项。培养的研究生中有57人获得博士学位,40人获得硕士学位。

Tel: 83686409 liuxh@mail.neu.edu.cn

刘振宇,男,1967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先进材料的制备与先进加工工艺与理论。目前从事钢铁新材料与新工艺开发、先进合金的液固成形技术、组织-性能演变的模拟与控制及合金的腐蚀与防护等工作并取得国际领先的成果,获得省、部科技进步奖4项。至2008年有50篇论文被SCI收录,60余篇被EI收录,论文的他引次数超过240次;出版专著和译著各1部,国际和国家专利各一项,应用软件两套。目前主持自然科学基金、“973”、“863”及横向技术开发项目20余项。办公电话: 83680571;电子邮箱:zyliu@mail.neu.edu.cn 骆宗安,男,1967年10月出生,现任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装备开发室主任,副教授,博士。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东北大学精品课程和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材料成形力学(双语)》的课程负责人之一。1990年7月东北大学压力加工系毕业,先后任鞍钢工程师、东北大学讲师、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材料加工试验设备研制与开发、金属板成形理论与工艺等。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获6授权专利6项,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及省级自然科学基金、973、863等科技攻关项目6项。办公电话:83686412电子邮箱:luoza@ral.neu.edu.cn

邱春林,男,1964年11月出生,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教师,副教授。材料成形与控制工程专业《材料成形工艺学》课程主讲教师之一。1986年7月东北大学金属压力加工系毕业。曾参与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剪切变形条件下取向硅钢极薄带材的研究》以及《宝钢2030平整机板形目标曲线优化》、《本钢热轧厂层流冷却新型控制方式研究》等十余项横向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其中《本钢热轧厂层流冷却新型控制方式研究》获2007年辽宁省科技成果3等奖。《材料成型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获2006年东北大学教学成果3等奖。主要研究方向:材料成形新工艺和新技术;钢铁材料新品种开发;轧制过程优化以及轧制过程自动控制等。办公电话:024-83686419电子邮箱:qiucl@ral.neu.edu.cn

邱以清,1962年2月出生,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双辊薄带铸轧、材料成形及组织性能方向的研究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作为主要人员承担“973”和“863”课题各一项,省级课题3项。获得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一项。办公电话:83681810,电子邮箱qiuyq@ral.neu.edu.cn 佟伟平,男,1966年9月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强磁场下金属材料的行为;纳米材料和微晶材料的制备、结构和性能。2003年获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2005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2006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同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先后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东北大学引进人才基金、2006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项目、2006年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作者专项基金等研究工作各一项,并积极参与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等多项其它重要项目的研究。近几年分别在《Science》、《Applied Physics Letters》、《Acta Materialia》、《Scripta Materialia》等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论文被引用达180余次。Tel: 83682376 wptong@mail.neu.edu.cn 王君,男,1965年10月出生,现任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授。1986年沈阳化工学院化工过程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1992年东北大学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专业硕士毕业。主要研究方向为材料成形过程自动化、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等。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材料成形过程的测量与控制》;

主持完成了首钢3500mm中厚板生产线自动化系统、唐山3500mm中厚板生产线等多项重大工程项目,参加完成了863、973、国家发改委重大装备研制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科技攻关项目。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市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发表论文40余篇。2007年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

办公电话:024-83688539,电子邮箱:wangjun@mail.neu.edu.cn

王国栋,男,1942年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轧制技术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曾任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金属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荣誉理事,中国金属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金属学会轧钢学会副理事长,《轧钢》编委会主任委员、《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钢铁研究学报》、《东北大学学报》、《冶金自动化》、《塑性工程学报》、《宽厚板》等期刊的编委或顾问。

长期以来从事钢铁材料轧制理论、工艺、自动化方面等领域的应用基础和工程技术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完成多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规划项目(973)、高技术项目(863)、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取得了许多创新性的成果。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4项,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21项,已获专利7项,专著6部,译著4部,发表论文SCI收录70篇,EI收录130余篇。曾获得辽宁省科技功勋奖、辽宁省特等劳动模范、国务院特殊津贴、冶金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辽宁省优秀专家、宝钢教育奖、辽宁省五一奖章、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沈阳市振兴奖等多项奖励或荣誉称号。

办公电话:024-8368610,电子邮箱:wanggd@mail.neu.edu.cn

王平,男,1964年出生,东北大学材料电磁过程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材料的半固态加工,轻金属的电磁冶金。讲授课程: 本科生专业基础理论课《材料成形力学》,《材料成形理论》主讲教师。承担项目:目前承担总装备部预研项目,主持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辽宁省航空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等项目的研究。参加国家“863”高技术计划项目3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已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0多篇(被SCI, EI收录20多篇),主编出版国家规划教材1部,参编教材1部。获得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排名第一。Tel: 83681708 wping@epm.neu.edu.cn 王群骄,男,1868年1月生,博士,副教授,九三学社社员,单位:东北大学材料电磁过程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990年7月 东北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学士学位,1996年3月 东北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硕士学位,2004年3月 东京工业大学(日本)物质科学创造专业 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1 钢铁材料的轧制与组织性能;2 镁合金板材的轧制与组织性能;3 新型功能材料氧化物薄膜的研究与制备。在国内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文章20余篇,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基金等项目5项,参加国家“十一五”“863”“973”等项目多项。讲授课程:《轧制原理与工艺》《金属学与热处理》等。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有色金属热处理技术》专著,参编冶金工业出版社的《特殊钢轧制》专著等。办公电话:024-83683312;传真:024-83681758;电子信箱:wang-qunjiao@epm.neu.edu.cn 王 强,男,1971年4月出生,2001年3月获得日本名古屋大学博士学位,现任东北大学材料电磁过程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第八届全国铸造学会理事及学术委员会委员、第三届磁场下材料加工与分析国际研讨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电磁流体力学及其应用技术、强磁场条件下的材料成形与控制、外场作用下的冶金传输原理与控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项目、辽宁省科技攻关计划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已发表论文50余篇,被SCI、EI和ISTP检索近40篇次,做国际会议做特邀报告5次。获得美国、欧洲和日本发明专利一项和中国发明专利五项。2001年9月、2002年11月连续两次荣获日本金属学会优秀论文奖。2003年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004年入选辽宁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百人层次,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办公电话:024-83681726,电子邮箱:wangq@mail.neu.edu.cn

张福波,男,1970年12月出生,博士,副教授。1993年在大连铁道学院获学士学位,2001年在东北大学获硕士学位,2007年在东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机、电、液一体化控制、液压系统智能控制及故障诊断、控制系统的建模与仿真。承担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横向科研项目40多项,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机械设计手册》1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

办公电话:024-83681811,电子邮箱:zhangfb@ral.neu.edu.cn 王昭东,男,1968年12月出生,博士毕业,现任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负责主讲本科生课程“钢的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和研究生课程“材料加工过程的组织性能控制”。目前主要从事板带钢热处理工艺、设备的研制和开发、超快速冷却设备的研制和开发、微合金化高强度低合金钢的钢种研制、控制轧工艺开发以及相关的物理和力学冶金研究。作为项目主要参加人参加了国家973项目”新一代钢铁材料重大基础研究”和国家863项目“500MPa级碳素钢先进工业化制造技术”,同时还承担了鞍钢、宝钢等企业的横向推广项目,获得了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2一项,三等奖一项,主持开发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套辊压式淬火机,并在临汾钢铁有限公司获得成功,打破了国外对本项技术的垄断,目前这个项目已在国内宝钢、唐钢、酒钢等企业得到了推广。在国内外发表论文40余篇,已第一作者被SCI、EI检索的10余篇。

徐建忠,男,1964年7月出生,1997年获得东北大学博士学位,现任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根据重点实验室教授,2007年入选辽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现承担的科研项目:涟钢冷轧产品板形缺陷成因及控制研究;港陆1250mm精轧机组板形设定控制系统开发;济钢1700mm热轧厂粗轧机能力校核及负荷分配优化技术研究;迁钢2160mm热轧过程控制系统的消化吸收。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检索14篇,EI检索30篇;荣获国家、冶金局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获实用新型专利1项。

办公电话:02483677928,电子邮箱:xjzyyh@263.net 吴迪,男,1952年6月出生。现任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76年于东北工学院加工系大学毕业。1980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东北工学院。1987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于东北工学院,获博士学位。从事型钢轧制理论与工艺研究,在孔型设计、轧制过程的计算机模拟与仿真、辅助孔型设计方面有专长。中国轧钢学会大中型型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获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获省发明1等奖1项。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2本。曾从事的课题:H型钢轧制理论与工艺;型钢连轧予张力式智能化微张力控制系统;宝钢1580轧机硅钢轧制工艺研究;高速铁路用重轨轧制研究;宝钢高速线材厂高线生产过程模拟仿真研究;钢铁材料连铸-热轧过程组织性能预报;智能化信息处理系统的建立与应用研究;镀锡板退火及平整轧制工艺研究。办公电话:86425电子邮箱:wudi@mail.neu.edu.cn 辛啟斌,男,1958年生,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金属耐磨材料组织性能与工件制造、铸造过程计算机应用(成形过程数值模拟和铸造模具CAD/CAE)。完成科研10余项,其中有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业联合开发项目等。科研通过国家和省部级鉴定2项,获冶金部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研究开发的稀土硼合金耐磨铸铁球在辽宁、黑龙江和青海等地6家企业投入生产,创造很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表论文30余篇(EI收录1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主编《材料成形计算机模拟》教材1部,参编《材料成形工艺学》教材1部。教授课程:《材料成形计算机模拟》、《材料成形工艺学》、《金属液态成形工艺设计》。Tel: 83682590 xinqb@smm.neu.edu.cn 许光明,男,1966年7月出生,现任东北大学材料电磁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材料加工专业教授。1988年7月东北大学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毕业,1991年东北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1998年3月毕业于东北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轻金属的电磁铸轧、镁合金复合材料、计算机仿真,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多项国家及省级科研。目前正在研究的科研项目有:国家“973”项目镁合金的电磁铸轧,国家“十一五”支撑项目“镁合金板材的研制”,辽宁省镁办公室项目“高性能镁合金板材的研制”。

办公室电话:83681735,电子邮箱:xu_gm@epm.neu.edu.cn

张国志,男,1953年2月生,材料加工工程学科教授。1974年入东北工学院铸造专业学习,1977年毕业留校任教。1978年考取东北工学院铸造专业硕士研究生,1980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先后任铸造教研室副主任、材料系副主任, 现任材料成形研究所所长。兼任辽宁省铸造学会副理事长, 沈阳市铸造学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铸造合金、凝固理论与技术。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辽宁省科学基金项目2项,军工“十一.五预研项目1项,企业合作科研课题多项。在“金属学报”、“材料研究学报”、“中国有色金属学报”、“铸造”“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多篇。主编<<材料成形模具设计>>教材一部。参加编写<<造实用手册>>一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项。

办公电话:83687736 电子邮箱:zhanggz@smm.neu.edu.cn 许云波,男,1976年5月出生。1998年毕业于东北大学金属压力加工系,2003年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主要从事金属热加工过程组织性能控制、新材料开发和人工智能在材料成形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十五期间完成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新一代钢铁材料的重大基础研究”、“十五”国家重大装备研制项目“首钢3500mm中厚板轧机核心轧制技术和关键设备研制” 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物理冶金和人工智能的热轧钢材组织性能预测”等国家级课题和企业横向课题10余项,在热加工过程中的金属组织演变及奥氏体→铁素体相变的理论和组织性能预测应用研究上取得重要成果,创造经济效益近亿元。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近70篇,出版专著1部,授权发明专利2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鉴定2项,获沈阳市及辽宁省科技进步奖3项。目前主持或承担国家纵向科研5项,横向课题7项,项目累计总经费达3000万。办公电话83686873;电子邮箱:xuyunbo@mail.neu.edu.cn

于福晓,男,内容略。

张殿华,男,1963年2月生,现任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九三学社社员。主要研究方向:材料成形过程控制数学模型,材料成形过程自动化,材料成形过程智能控制,材料成形过程系统辨识与仿真。承担并完成了“新一代多功能热力模拟实验机研制”、“2150热轧机智能优化控制和自动化系统产业化应用” 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973项目、863项目、国家攻关项目等。主持完成了东北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三机架冷连轧机分布式计算机控制系统”、“首钢中厚板轧机AGC计算机控制系统”、“攀钢国产1450热连轧关键技术及设备研究与应用”等百余项大中型材料成形自动化工程项目。发表论文120余篇,获专利8项,主编教材1部。“国产1450热连轧关键技术及设备研究与应用”20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首钢中厚板轧钢厂四辊精轧机液压AGC”获冶金科学技术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现代大型厚板轧机轧制工艺、设备及自动化系统集成”获沈阳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智能化数字处理信息系统”获辽宁省科学技术三等奖。2000年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和辽宁省学科带头人,2003年获第四届辽宁省青年科技奖,为2004年百人层次专家,获2005度政府津贴。2007年获东北大学江河奖教金。

办公电话:024-836864电子邮箱:zdhua@mail.neu.edu.cn

张红伟,女,1970年11月出生,2001年获得工学博士学位,现任EPM实验室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磁场下冶金传输过程数值模拟及凝固组织预测。承担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并参与973,863及国家自然基金等多项国家课题。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办公电话:024-83684941,电子邮箱:hongweizhang@epm.neu.edu.cn

张晓明,男,1965年5月出生,现任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 实验室教授。1990年1月东北大学金属压力加工系硕士毕业,主要研究方向为短流程近终成形理论与工艺、材料成形理论与新技术等。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及省级项目18项,撰写著作1部,发表论文70余篇。

办公电话:83681810,电子邮箱:zhangxm@ral.neu.edu.cn

张雅静,女,1964年10月出生,材料成型研究所副教授。1987年7月东北大学材料系毕业。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材料,纳米软磁材料,高温合金等。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项,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及省级自然科学基金3项。办公电话:83682551 电子邮箱:zhangyajing1029@gmail.com 赵德文,男,1946年3月出生,现任轧制技术与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学位课-“现代材料成形力学“课程负责人。1970年7月东北大学金属加工系毕业,后任助教。1980东北大学塑性加工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1现代材料成形理论及应用;2.减量化轧制工艺研究与质量控制;3.金属成形中的压合条件的研究与模拟。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及省级自然科学基金4项,其它国家纵向科研、合同科研6项.办公电话:83686423,电子邮箱:zhaodw@ral.neu.edu.cn

赵宪明,男,1965年6月出生,现任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新技术与新工艺研究室副主任,教授。兼任全国小型型钢学术委员会委员、《塑性工程学报》编委。1987年6月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 工程系毕业,1995年6月获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低成本、高强度钢材生产技术开发;型钢轧制理论与工艺;材料成形过程计算机模拟与优化;材料成形新技术与新工艺研究及控制轧制与控制冷却设备、工艺开发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发明专利3项,参与编著2部,主持和参加国家863及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

办公电话:83688544,电子邮箱:zhaoxm@ral.neu.edu.cn

赵志浩,男,1976年12月出生,2005年获得东北大学材料加工工程博士学位,现任材料电磁过程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教授,从事轻合金电磁铸造领域的研究工作,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开发的低频电磁立式与水平铸造技术是近年来铝合金制备领域的亮点。先后参与了大铸锭能量传输与宏微观缺陷的产生及控制、超高强高韧铝合金产业化技术与装备研究等国家级课题多项。参与了与美国铝业、日本轻金属等世界知名企业的国际合作。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军工课题一项,国家新教师基金一项,东北大学博士后基金一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办公电话:02483687734电子邮箱:zzh@epm.neu.edu.cn

朱伏先,男,1946年1月出生,现为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1970年7月东北大学金属压力加工系毕业,先后任压力加工原理教研室主任、金属压力加工系副主任等职。兼任中国金属学会钢管学术委员会委员、《钢管》杂志编委。多年来,主要从事材料成形工艺、原理及钢铁新材料的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项目、国家十五重大攻关项目和十一五国家支撑计划的课题研究,先后获市级科技进步奖五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三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在国内外著名期刊上发表科技论文80余篇,主编、参编著作3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办公电话:024-83686421;电子邮箱:zhufuxian@163.com

祖国胤,男,1977年1月出生,2005年获得东北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5年-2007年于东北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材料成形与控制工程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层状金属复合材料先进制备技术与理论,并在多孔泡沫金属材料的强韧化研究方面形成了一定特色。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辽宁省博士启动科研基金1项,辽宁省企业博士后项目1项,完成了多项企业联合研究课题,并参与了多项国家课题。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得省部级奖励2项。办公电话:024-83686462,电子邮箱:zugy@smm.neu.edu.cn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4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4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3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