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
来源:文库
作者:开心麻花
2025-10-11
1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精选8篇)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 第1篇

2012年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

临沂九中 刘翠松整理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

初中常用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为,焉,也,以,于,则,者,之共14个。

【之】

(一)代词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格式:动词+之。“之”作为前面动词的宾语。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伤仲永》)

2.代事,可译作“这件事”。①子墨子闻之。(《公输》)

②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3.这,此。如: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愚公移山》)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③忠之属也。(《曹刿论战》)④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格式:定语+之+名词/名词性短语。如: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③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格式:主语+谓语+名词+之+动词(形容词)。如: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格式:名词+之+谓语动词/介词。如: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格式:名词+之+形容词。如: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②马之千里者(《马说》)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格式:之+地点名词。“(某人)去某地”。如: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②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②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③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④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论语》)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 ①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唐雎不辱使命》)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③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邹忌讽齐王纳谏》)2012年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

临沂九中 刘翠松整理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①夫汉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唐雎不辱使命》)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如: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佣者笑而应曰。(《陈涉世家》)

③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④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⑤在宋城上而待楚寇也。(《公输》)

5.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④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后一个“以”)(《唐雎不辱使命》).⑤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如: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 ①屠惧,投以骨。(《狼》)

②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不辱使命》)③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

④寡人欲以五十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⑤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④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

①近岸,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②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也。(《公输》)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于】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2012年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

临沂九中 刘翠松整理

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如: 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⑤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⑥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如: ①受于人者不至也。(《伤仲永》)②受制于人。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格式:于+动词。如: ①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②皆以我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如: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②

【为】

(一)“为”作为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

1.是。如:

①必为有窃疾矣。(《公输》)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③此为何若人?(《公输》)

④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2.做。如: ①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鱼我所欲也》).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伤仲永》)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④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公输》).⑤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⑥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隆中对》)⑦为坛而盟。(《陈涉世家》)

3.以为,认为。如:

①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②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③窃为大王不取也!

4.成为,变成。如:

①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

②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隆中对》)③海涌银为郭。(《观潮》)

④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小石潭记》)5.作为,当作。如:

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伤仲永》)②此可以人为援而不可图也。(《隆中对》)③子墨子解带为城。(《公输》)

6.指心理活动。如: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②

(二)“为”作为介词的用法。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如: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2012年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

临沂九中 刘翠松整理

②此人——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③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2.表示被动,译作“被”。如:

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②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隆中对》)③二虫尽为所吞。(《童趣》)④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观潮》)

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如: ①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公输》)②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如: ①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鱼我所欲也》).5.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如: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故事两篇》)

【者】

1.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

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④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

2.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③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④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核舟记》)

【其】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署,恐前后受其敌。(《狼》)

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③其喜洋洋者也。(《醉翁亭记》)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狼》)

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③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二)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如:

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④其恕乎。(大概,也许)(《论语》)

2012年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

临沂九中 刘翠松整理

(三)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

【焉】

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如: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湖心亭看雪》)

2.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如: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②

3.代词,相当于“之”。如:

①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②

4.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如: ①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②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共工怒触不周山》)③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判论战》)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乃】

(一)作副词。有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如: 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

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三则》)

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如:

①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②

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如: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送东阳马生序》)②见渔人,乃大惊。(《送东阳马生序》)

4.用于判断动中,相当于“是”“就是”。如: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②

(二)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如:

①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②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三)作代词,译为“你、你的”。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何】(什么。为什么。怎么。怎么样。哪里。多么)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①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唐雎不辱使命》)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可译为“哪里”。如: ①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②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2012年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

临沂九中 刘翠松整理

③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④何陋之有?(《爱莲说》)

4.“怎么样”。和“如”组成“如„„何”译为“把„„怎么样”如: ①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②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如: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③先生坐,何至于此。(《唐雎不辱使命》)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如: 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②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如: ①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唐雎不辱使命》)②然,胡不己乎?(《公输》)③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如: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③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如: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②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4.表示感叹语气,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相当于“啊”、“呀”等。①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②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且】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况且,再说。①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②且秦灭韩亡魏。(《唐雎不辱使命》)③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2.让步关系,(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尚且,还。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快要。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将近。)②2012年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

临沂九中 刘翠松整理

2.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也】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1.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的,如: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②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③虎见之,庞然大物也。④子子孙孙无穷匮也。⑤苟政猛于虎也!

2.用在句末,与“何”等词相应,表示疑问语气的,如: ①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

②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3.表示感叹语气的,如:

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4.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引起下文或舒缓语气。如:

①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②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则】

(一)连词

1.连词,表示因果。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就”“便”“那么”“于是” ①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②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核舟记》)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三峡》)

④俟其欣悦,则又请焉。(《送东阳马生序》)

2.可是、却(表转折)

①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②

3.连词,表示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假若”,“如果,那么”(表假设)①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②

(二)副词,1.表示肯定,相当于 “是”“就是”。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②

2.副词,立即

【虽】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如:

①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③故虽有名马。(《马说》)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

①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②2012年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

临沂九中 刘翠松整理

【然】

(一)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

①父利其然也。(《伤仲永》)②谓为信然。(《隆中对》)

(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

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②然志犹未已。(《隆中对》)

(三)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如: ①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如:

①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墨池记》)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 “好像„„似的”。如: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 第2篇

文言文虚词用法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扁鹊见蔡醒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冯婉贞》)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③敏而好学。(《<论语>十则》)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

③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

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

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黄生借书说》)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②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土,士以故归之。(《读孟尝君传》)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④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3、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用、按照”等。

①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马说》)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二、连词

1、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出师表》)

③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④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2、表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3、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三、动词:译为“认为”。

苏教版初中重点文言虚词巧解 第3篇

在语文考试中始终离不开文言虚词的考查, 同学们经常也被它们搞得云里雾里。笔者针对近几年在中考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虚词进行归类, 特别是“之、其、以、于、而”的几种用法进行了归纳, 以供大家参考。

一.“之”的常见用法。“之”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字词, 但就其用法不外乎以下几种: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 (他们) 、“它” (它们) 。如《马说》中“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义, 执策而临之, 曰:“天下无马!”2.用作助词。 (一) 结构助词, 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 (名词) 之间, 可译为“的”, 有的可不译。如《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二) 结构助词, 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 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 译时应省去。如《陋室铭》中“何陋之有!” (三) 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 “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 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译时可省去。如《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又如《幼时记趣》中“心之所向” (四) 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 或用在三个字之间, 使之凑成四个字, 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无义, 译时应省去。如《狼》中“久之, 一狼径去, 其一犬坐于前”。3.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如《陈涉世家》中“辍耕之垄上”。

二.“其”的常见用法。“其”作为文言词有以下几种用法:1.第三人称代词, 相当于“他” (们) 、“她 (们) ”、“它 (们) ”。如《幼时记趣》“使其冲烟飞鸣”。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 (的) ”、“自己 (的) ”。例如《幼时记趣》“常蹲其身”。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 相当于“难道”、“怎么”。《马说》“其真无马邪?”。4.指示代词, 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如《核舟记》中:“其人视端容寂, 若听茶声然”, 《岳阳楼记》“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 后面多为数词。例:其一犬坐于前。

三.“以”的常见用法。“以”作为文言词用法非常复杂, 具体总结归纳如下:1.用作介词, 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例:乃入见。问:“何以战?” (《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 译为“用、拿、把、按照”。例: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再如《赵普》中“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2.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如《赵普》中“普跪而拾之以归”, 《黔之驴》“船载以入”, 这种用法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极为罕见。表示目的, 译为“来、用来”。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可译为“因”, “因为”, “由于”。例: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再如《论语》中“是以谓之文也”。3.用作副词, 译为“已”, “已经”。例: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这种用法是属于通假字的用法。当然苏教版语文书上还有一些关于“以”的特殊用法, 这里列举一二, 希望有用。“以”理解为“如”的意思, 在《三峡》中“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以”也可以理解为“如果”的意思, 在《捕蛇者说》中“以啮 (niè) 人, 无御之者”。

四.“于”的常见用法。1.表示对象, 译为“对, 对于, 向”。如《愚公移山》中“操蛇之神闻之, 惧其不已也, 告之于帝”。2.表示处所, 译为“在, 从”。例: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 3.表示处所, 译为“到”。如《愚公移山》中“指通豫南, 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4.放在形容词之后, 表示比较, 一般可译为“比”。例:生亦我所欲, 所欲有甚于生者, 故不为苟得也。 (《鱼我所欲也》)

五.“而”的常见用法。1.表示并列, 相当于“而且”、“又”、“和”, 有时可不译。如《论语》“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2.表示承接关系, 相当于“并且”、“就”, 有时可不译。如《论语》“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3.表示转折关系, 相当于“然而”、“可是”、“却”。如《论语》“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4.表示修饰关系, 即连接动词和状语, 相当于“着”、“地”等, 或不译。如《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中“围而攻之而不胜”。

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第4篇

一、之

1、助词“的”

例: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③臣之妻私臣 ④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⑤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代词“此”“这”

例:①渔人甚异之 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 ④燕赵韩魏闻之

3、代词“他”“它”“他们”“它们”等

例:①公与之乘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 ③执策而临之 ④先帝称之曰能

4、助词 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5、助词 宾语前置标志

例:①何陋之有 ②无鲜肥滋味之享

6、助词 后置定语标志

例: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马之千里者

7、助词 无实义凑足音节

例:①公将鼓之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二、其

1、代词 “他的”“他们的”“它的”“它们的”

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 ②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③增其旧制 ④谓其妻曰⑤下视其辙

2、代词 “他”“它”“他们”“它们”

例:①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②醉能同其乐 ③宜有司论其刑赏 ④安求其能千里也

3、代词 “这”“那”

例:①欲穷其林 ②悬泉瀑布飞溯其间 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4、代词 用在数词之前,相当于“其中的”

例:①不能指其一端 ②不能名其一处

5、副词 表示反问语气“难道”

例:其真无马耶?

6、副词 表示推测语气“恐怕”

例:其真不知马也

7、连词 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

例: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

8、助词 形容词词头

例:其喜洋洋者矣

三、而

1、连词 表承接

例:①学而时习之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 ③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④日出而林霏开 ⑤舍生而取义者也

2、连词 表示并列关系

例:①妇拍而呜之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③感极而悲者矣 ④报先帝而忠陛下

3、连词 表示修饰关系

例:①窥镜而自视 ②暮寝而思之 ③登轼而望之 ④执策而临之

4、连词 表示转折

例: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四、以

1、介词 “凭借”

例:①可以为师矣 ②何以战?

2、介词 “用”

例:①醒能述以文者 ②以衾拥覆

3、介词 “因为”

例:①以中有足乐者 ②以其境过清 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④不以千里称也

4、介词 “凭……身份”

例:生以乡人子谒余

5、介词 “把”“将”“拿”

例:①撰长书以为贽 ②咨臣以当世之事 ③必以分人

6、介词 “按照”

例: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动词 “认为”

例: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皆以美于徐公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

8、连词 “用来”“来”

例:①无从致书以观 ②俯身倾耳以请 ③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④属予作文以记之

9、连词 可不译

例:①计日以还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

10、连词 “以致“

例:①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以伤先帝之明

五、于

1、介词 “在”

例:①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③躬耕于南阳 ④相与步于中庭 ⑤战于长勺

2、介词 “从”

例: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3、介词 “向”

例: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②欲有求于我也

4、介词 “给”

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5、介词 “比”

例:所欲有甚于生者

6、介词 “因为”

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介词 “对”

例:①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六、乃

1、副词 “竟”“竟然”

例:①见渔人,乃大惊 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副词 “才”

例: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3、副词 “于是”“就”

例:①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②乃重修岳阳楼 ③乃入见

七、虽

1、连词 “即使”

例: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连词 “虽然”

例:①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虽欲言,无可进者 ③游人虽未盛 ④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八、为

1、动词(wei阳平) “做”“干”

例:①可以为师矣 ②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③故不为苟得也 ④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2、动词(wei阳平) “作为”“当作”

例:①以捕鱼为业 ②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③撰长书以为贽

3、动词(wei阳平) “成为”

例:①全石以为底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4、动词(wei阳平) “是”

例: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常见文言文虚词解释 第5篇

⑴对,对于。例:①贫者语于富者曰。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③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

⑵在。例:①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②乃设九宾礼于庭。③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⑶与,跟,同。例:①幻者而同于真邪?真者而同于幻邪?②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③燕王欲结于君。④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⑷到。例:①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②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⑸从,自。例:①子墨子闻之,起于鲁。②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⑹在方面。例: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⑺比。例: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②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③青,取之于蓝,而青而蓝。(本义项是指后一个于。)

⑻被。例:①君幸于赵王。②受制于人。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⑼受。例:不拘于时,学于余。(本义项指前一个于。)

⑽向。例:①不拘于时,学于余。(本义项指后一个于。)②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

(11)给。例: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于是」

⑴在这时。例: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⑵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⑶在这件事上。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⑷在这种情况下。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

⑸对此。例:于是余有叹焉。

⑹从此。例: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于路」沿路。例:京中安不得身,又亏林冲赍盘缠,于路投奔人。不想日却在这里撞见。

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 第6篇

一、常见实词

1、值:遇到、正好、价值

2、去:离开、距离、除去

3、引:牵,拉、伸长

4、执:拿着、掌管、固执

5、走:跑

6、益:好处、更加、增加

7、是:这、判断动词、正确

8、若:如果、好像、你

9、悉:全、都

10、佯:假装

11、徐:慢慢地

12、颔:下巴、点头

13、尝:曾经

14、危:高、危险、端正

15、举:选拔、全、发动

16、居:停留、处在、居住

17、比:等到、靠近

18、鲜:少,鲜艳

19、诸:几个、兼词

20、向:从前、先前

21、已:停止、罢了、通“以”

22、讫:完结

23、并:一起

24、予:给予、我

25、负:背、违背、凭借

26、莫:没有、不要

27、再:两次,第二次

28、但:只是

29、孰:谁、哪个、通“熟”

30、盖:大概是、原来是

31、田:田地、通“畋”打猎、通“佃”耕种

32、顾:看、回头看、拜访、难道

33、斋:屋舍、祭祀前清心洁身、素食

34、子:子女、对人尊称、你

35、闻:听说(使、、听到)、听闻、用鼻子嗅味道

36、既:已经(之后)、既然、既、、又

37、谢:道歉、推辞、凋谢、感激 固:原来、坚决、巩固、顽固、固守、固然

39、亡:逃跑、丢失、灭亡、死亡、通“无“,没有

40、及:到、等到、赶得上、以及

41、就:靠近,接近、欣赏、完成、从事

42、许:答应,赞同、地方、拟生词、表约数,相当于来

43、具:器具、具有、准备、通“俱”全、都;详细

44、胡:古代少数民族通称、为什么

45、徒:光,空、白白地、只是

46、方:刚好、正好;才、当、、的时候、方圆、方正

47、善:好、好处、擅长、善于

48、贾:商人、买卖、通“价”价值

49、直:与“竖”相对、只、仅仅,一直、通“值”价值

50、因:于是、就,凭借、顺着、按照、因为、通过

二、常见虚词

而(六种连接关系)

1、而:连词,表顺承;(前后关系,相当于“就”)

2、连词,表并列;(相等关系,相当于“和”)

3、连词,表修饰 ;(主次关系,相当于“地”)

4、连词,表转折;(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却”

5、连词,表因果;(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6、连词,表递进;(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

1、的 (后为名词。例如:藐小之物 )

2、代词 (前为动词。例如:昂首观之)

3、用在句中,取消句子独立性.(前为名词、代词;后为动词或形容词。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到(后为地名。例如:送孟浩然之广陵)

5、音节助词。(句末,尤其在时间词的后面。例如:久之,目似瞑)

常见的文言文虚词解释 第7篇

1.结构助词 的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代词 第三人称 例:环而攻之而不胜

第一人称 例:君将哀而生之乎

指示代词 这 例:故为之文以志

3.助词 用在主谓之间 例:无丝竹之乱耳

凑足音节 例:公将鼓之

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何陋之有

4.动词 到 往 例:杜少府之任蜀州

1.介词 用 把 拿 例: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介词 凭 据 按照 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介词 由于 因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连词 不译,或译为“用来、拿来” 例:故为之文以志

例: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译为 “以至” 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连词 表并列 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2.连词 表顺承 例:温故而知新

3.连词 表转折 例:学而不思则罔

4.连词 表修饰 例:朝而往,暮而归

1.介词 在 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2.介词 自 、从 例:舜发于犬亩之中

3.介词 到 例: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介词 比 例:苛政猛于虎也

5.介词 向 对 跟 给 例: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1.第三人称代词 例:亲旧知其如此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指示代词 那 那样的.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3.代词 其中的 例:其一犬坐于前

4.语气副词 例:其喜洋洋者矣

1.代词 这样 例:然则何时而乐耶?

2.连词 然而 例: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3. 的样子 例:屋舍俨然 环堵萧然

1.副词 却 例: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

2.副词 那么 就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3.连词 如果 例:出则无敌国外患

1.“者”字结构相当于“的”字短语 例: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2.“者”字结构作定语,后置 例: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3.助词不译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4.“者也”表示判断 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1.助词不译 例:宅边有五柳,因以为号焉

2.代词 第三人称 例: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疑问代词 哪里 怎样 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4.兼词 于之 于此 例: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1.副词 就 才 例: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2.副词 却 竟然 可是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表示判断和申明 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4.连词 于是 例: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

1.“所”字结构相当于“的”字短语 例:寻向所志,遂迷

2.“所”与“自、从”等组合,表示动作行为的有关处所、条件、对象

例:问所从来,具答之

3.“所以”译为“用来的” 例: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4.“所以”译为“的原因” 例: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5.“为所”表示被动 例: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6.名词 地方 那儿 例: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1.副词 就 于是 例: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副词 竟然 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介词 替 给 对 跟 例:不足为外人道也

2.动词 做[因语境而异] 例: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 第8篇

关键词:虚词,以,文言虚词阶梯式积累

虚词相对于实词而言, 可以说是“实词”的对称。《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指出:“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 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根据其配合实词、完成语法结构的功能来分, 虚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等类型。学好对实词有着重要的“协助”作用的虚词, 不但是学好实词的必要, 更是学好《语文》、提高表达能力的需要。因为, 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 一个虚词之差, 可能谬以千里;巧妙运用虚词, 则可语句增色。

古代汉语的虚词教学自初中阶段开始分步骤、成系统地进行, 这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初中学生的现代语文理解力已经基本成熟, 这时要指引他们探求原本, 追根溯源, 了解古代文化知识, 要实现这一目标, 一个基础的条件就是, 扫除语言阅读的障碍, 做好文言文教学。而相比于现代汉语虚词来说, 就初中段的学生学情来看, 文言虚词的教学难度要高一些, 因此要求语文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在长期的教学试验中, 我们找到了一个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就是“文言虚词的阶梯式积累教学法”。具体而言, 即指, 在备课过程中有意识地找出文言虚词的多重意义在教材中的序列关系, 引导学生不断积累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 在强调中内化为学生的知识, 为学生夯实文言阅读的基础。

以下, 我们以常见虚词“以”的教学 (初中《语文》人教版) 为例, 说明文言虚词的阶梯式积累教学法。

一、横向比较:对虚词的多种用法进行综合

主要的做法是, 与教材相比较, 对权威工具书中“以”的用法进行汇总, 总结得出7~9年级《语文》所包含的词语意义及用法。结果如下: (1) 介词“以”意义众多。虚词的意义更要根据语境来判断, 需要成熟的语感。“以”可以解释为“用”、“把”、“凭借”、“按照”等, 需要补充提供典型的文言语境。 (2) “以”兼属连、介两类词。无论连词、介词, “以”皆可译为“因为”。辨别“以”作为“因为”解释时的词性一个难点, 需要极典型的例句来解释。 (3) “以”还有动词用法。词典解释为:“ (动词) 用”;“介词, 用”。根据教材选篇情况, 只需强化“以”的介词用法。等到虚词使用积累至一定的程度后, 解说虚词的来源, 说明其从动词虚化而来, 再介绍其动词用法。

二、纵向比较:对初中段的虚词用法加以辨析

主要的做法是, 找出7~9年级教材中的所有“以”的例句, 归纳整理, 时时注重“温故而知新”。 (1) 七年级内容:“以”的介词、动词、连词词性。第一, “以”作介词, 表示“用、把”, 如七年级下册《狼》。第二, “以”作连词, 表示“以便, 用来”, 如七年级下册《狼》中反复用到。第三, “以”作动词, 表示“认为、以为”, 如七年级上册《孙权劝学》、《口技》。因此, 七年级的文言文教学要紧紧围绕《狼》、《孙权劝学》、《口技》三篇课文, 讲授和及时复习“以”的常用意义。 (2) 八年级内容:介词“以”的典型用法。分别是“凭借”、“按照”、“因为”, 如《小石潭记》、《岳阳楼记》、《满井游记》。《送东阳马生序》是特殊的选篇, 共出现七次“以”, 并包含了“是以”的用法, 可以作为虚词用法的总结课程。 (3) 九年级内容:“以”与“所以”的联系。本阶段总结复习, 选篇中的虚词用法比较综合。如《出师表》中出现“以”12次, “所以”也有用及。文言文中的“所以”与现代汉语不同, 也需要做充分的讲述。

三、疑难解析

(1) “以”译为“用”, 它是动词还是介词?“以”作介词, 一般在名词之前, 形成介宾短语, 充当状语、补语。句子中有突出的谓语动词的情况下, “以”作介词为常见。例如:“辞以军中多务”中“辞”作为谓语动词, 可译为“推辞”, 用“以”引出介宾结构“以军中多务”来推辞, “以”是介词。 (2) “以”译为“因为”, 它是介词还是连词?“以”作介词, 与其后的词语或短语组成介宾短语, 一般充当句子的状语。例如:“夫不能以游堕事” (《满井游记》) 。“以”后紧跟名词“游”, 组成介宾结构, 充当状语, 所以“以”是介词。“以”作连词, 可连接词与词、短语和短语、句子和句子, 译为“因此”、“以致”, 前后多为因果关系。例如:“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以”连接两个因果关系的短语, “以”为连词。

综合上述, 初中阶段文言虚词的讲授需注重阶段特征, 采用阶梯式教学的方法, 对新知识敏感, 对旧知识熟悉, 为求“知新”, 巧妙“温故”, 形成知识体系, 以序列式教学步骤保证学生的习得效果, 并帮助学生建立起稳固的知识体系。

关于“以”的用法, 附录教学内容如下:

附录: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4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4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3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