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法氏囊范文(精选12篇)
传染性法氏囊 第1篇
病死鸡尸表脱水, 胸肌色泽发暗, 大腿侧和胸部肌肉常见条纹或斑块状紫色出血, 翅膀的皮下、心肌、肌胃浆膜下、肠黏膜、腺胃黏膜的乳头周围, 特别是腺胃和肌胃交界处的黏膜有暗红或淡红色的出血或血斑。法氏囊IBD的靶器官, 病变具有特征性, 其中一种变化是, 法氏囊因水肿而比正常肿大2~3倍, 囊壁增厚3~4倍, 质硬, 外形变圆, 呈浅黄色;另一种变化是, 法氏囊明显出血, 黏膜皱褶上有出血点或出血斑, 水肿液淡粉红色。近年还见到一些地区的病鸡法氏囊严重出血, 呈紫黑色, 如一粒紫葡萄, 切开后整个法氏囊呈紫红色。法氏囊水肿后, 黏膜皱褶发亮、闪光, 囊的桨膜出现一种黄色胶胨样, 肾脏肿大, 表面上常见均匀的小坏死点。法氏囊IBD变异株所致的病变, 常见脾脏肿大, 盲肠扁桃体肿大, 有时见出血, 对于法氏囊IBD变异株所致雏鸡病理变化是感染鸡3日内法氏囊迅速萎缩及严重的免疫抑制, 不见法氏囊炎性水肿及出血性病变, 脾脏肿大是变异株的常见病变。
2 防制
2.1 实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和严格的卫生措施
采用全进全出饲养体制, 饲喂全价饲料。鸡舍换气良好, 温度、湿度适宜, 消除各种应激条件, 提高鸡体免疫应答能力。对60日龄内的雏鸡最好实行隔离封闭饲养, 杜绝传染来源。严格卫生管理, 加强消毒净化措施, 进鸡前鸡舍 (包括周围环境) 用消毒液喷洒清扫高压水冲洗消毒液喷洒 (几种消毒剂交替使用2~3遍) 干燥甲醛熏蒸封闭1~2周后换气再进鸡;饲养鸡期间, 定期进行带鸡气雾消毒, 可采用0.3%次氯酸钠或过氧乙酸等, 按30~50毫升/立方米。搞好免疫接种, 目前使用的疫苗主要有灭活苗和活苗两类, 灭活苗主要有组织灭活苗和油佐剂灭活苗, 使用灭活苗对已接种活苗的鸡效果好, 并使母源抗体保护雏鸡长达4~5周, 疫苗接种途径有注射、滴鼻、点眼、饮水等多种免疫方法, 可根据疫苗的种类、性质、鸡龄、饲养管理等情况进行具体选择。免疫程序的制定应根据琼脂扩散试验或ELISA方法对鸡群的母源抗体、免疫后抗体水平进行监测, 以便选择合适的免疫时间。如用标准抗原作AGP测定母源抗体水平, 若1日龄阳性率<80%, 可在10~17日龄首免, 若阳性率≥80%, 应在7~10日龄再检测后确定首免日龄;若阳性率<50%时, 就在14~21日龄首免, 若≥50%, 应在17~24日龄首免;如用间接ELISA测定抗体水平, 雏鸡抵抗感染的母源抗体水平应为ET≥350。如果未做抗体水平检测, 一般种鸡采用2周龄较大剂量中毒型弱毒疫苗首免, 4~5周龄加强免疫一次, 产蛋前 (18~20周龄) 和38周龄时各注射油佐剂灭活苗一次, 一般可保持较高的母源抗体水平。肉用雏鸡和蛋鸡视抗体水平多在2周龄和4~5周龄时进行两次弱毒苗免疫。
2.2 扑灭措施
发病鸡舍应严格封锁, 每天上下午各进行一次带鸡消毒。对环境、人员、工具也应进行消毒。及时选用对鸡群有效的抗生素, 控制继发感染。改善饲养管理和消除应激因素。可在饮水中加入复方口服补液盐以及VC、VK、VB或1%~2%奶粉, 以保持鸡体水、电解质、营养平衡, 促进康复。病雏早期用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治疗可获得较好疗效。雏鸡0.5~1.0毫升/羽, 大鸡1.0~2.0毫升/羽, 皮下或肌肉注射, 必要时次日再注射一次。
3 小结
29.传染性法氏囊病防治技术规范 第2篇
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ns Bursal Disease,IBD),又称甘布罗病(Gumboro Disease)、传染性腔上囊炎,是由双RNA病毒科禽双RNA病毒属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和免疫抑制性的禽类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为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性法氏囊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其它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技术、疫情报告、疫情处理、预防措施、控制和消灭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从事禽类饲养、经营和禽类产品生产、经营,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诊断
依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等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进行病毒分离或免疫学试验。
2.1 流行特点
主要感染鸡和火鸡,鸭、珍珠鸡、鸵鸟等也可感染。火鸡多呈隐性感染。在自然条件下,3~6周龄鸡最易感。本病在易感鸡群中发病率在90%以上,甚至可达100%,死亡率一般为20~30%。与其它病原混合感染时或超强毒株流行时,死亡率可达60~80%。
本病流行特点是无明显季节性、突然发病、发病率高、死亡曲线呈尖峰式;如不死亡,发病鸡多在1周左右康复。
本病主要经消化道、眼结膜及呼吸道感染。在感染后3~11天之间排毒达到高峰。由于该病毒耐酸、耐碱,对紫外线有抵抗力,在鸡舍中可存活122天,在受污染饲料、饮水和粪便中52天仍有感染性。
2.2 临床症状
本规范规定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7天。
临床表现为昏睡、呆立、翅膀下垂等症状;病禽以排白色水样稀便为主,泄殖腔周围羽毛常被粪便污染。
2.3 病理变化
2.3.1 剖检病变:感染发生死亡的鸡通常呈现脱水,胸部、腹部和腿部肌肉常有条状、斑点状出血,死亡及病程后期的鸡肾肿大,尿酸盐沉积。
法氏囊先肿胀、后萎缩。在感染后2~3天,法氏囊呈胶冻样水肿,体积和重量会增大至正常的1.5~4倍;偶尔可见整个法氏囊广泛出血,如紫色葡萄;感染5~7天后,法氏囊会逐渐萎缩,重量为正常的1/3~1/5,颜色由淡粉红色变为蜡黄色;但法氏囊病毒变异株可在72小时内引起法氏囊的严重萎缩。感染3~5天的法氏囊切开后,可见有多量黄色粘液或奶油样物,黏膜充血、出血,并常见有坏死灶。
感染鸡的胸腺可见出血点;脾脏可能轻度肿大,表面有弥漫性的灰白色的病灶。
2.3.2 组织学病变:主要是法氏囊、脾脏、哈德逊氏腺和盲肠扁桃体内的淋巴组织的变性和坏死。
2.4 实验室诊断
2.4.1 病原分离鉴定(见GB 19167)2.4.2 免疫学诊断
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病毒血清微量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见GB 19167)3 疫情报告
3.1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患有本病或疑似本病的禽类,都应当立即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
3.2 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后,按国家动物疫情报告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疫情处理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剖检病变,结合血清学检测做出的诊断结果可作为疫情处理的依据。
4.1 发现疑似传染性法氏囊病疫情时,养殖户应立即将病禽(场)隔离,并限制其移动。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要及时派员到现场进行调查核实,包括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检查、病理解剖、采集病料、实验室诊断等,根据诊断结果采取相应措施。
4.2 当疫情呈散发时,须对发病禽群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按照GB 16548进行)。同时,对禽舍和周围环境进行消毒(附件1),对受威胁禽群进行隔离监测。
4.3 当疫情呈暴发时按照以下要求处理 4.3.1 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
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含县级)兽医主管部门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
疫点:指患病禽类所在的地点。一般是指患病禽类所在的禽场(户)或其它有关屠宰、经营单位;如为农村散养,应将自然村划为疫点。
疫区:指疫点外延3公里范围内区域。疫区划分时,应注意考虑当地的饲养环境和天然屏障(如河流、山脉等)。
受威胁区:指疫区外延5公里范围内的区域。4.3.2 封锁 由县级以上(含县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报请同级人民政府决定对疫区实行封锁;人民政府在接到封锁申请报告后,应在24小时内发布封锁令,对疫区进行封锁,并采取下列处理措施:
疫点:出入口必须有消毒设施。严禁人、禽、车辆的进出和禽类产品及可能受污染的物品运出,在特殊情况下必须出入时,须经所在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批准,经严格消毒后,方可出入。
疫区:交通要道建立临时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派专人监视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流动,对进出人员、车辆须进行消毒。停止疫区内禽类及其产品的交易、移动。
4.3.3 扑杀
在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指导下,扑杀发病禽群。4.3.4 无害化处理
对所有病死禽、被扑杀禽及其禽类产品(包括禽肉、蛋、精液、羽、绒、内脏、骨、血等)按照GB 16548进行无害化处理;对于禽类排泄物和可能被污染的垫料、饲料等物品均需进行无害化处理。
禽类尸体需要运送时,应使用防漏容器,须有明显标志,并在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下实施。
4.3.5 紧急免疫
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内的所有易感禽类进行紧急免疫接种。4.3.6 消毒
对疫点内禽舍、场地以及所有运载工具、饮水用具等必须进行严格彻底地消毒(见附件1)。
4.3.7 紧急监测
对疫区、受威胁区内禽类实施紧急疫情监测,掌握疫情动态。4.3.8 疫源分析与追踪调查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分析疫源及其可能扩散、流行的情况。对仍可能存在的传染源,以及在疫情潜伏期和发病期间售出的禽类及其产品、可疑污染物(包括粪便、垫料、饲料等)等应立即开展追踪调查,一经查明立即按照GB 16548采取就地销毁等无害化处理措施。
4.3.9 封锁令的解除
疫点内所有禽类及其产品按规定处理后,在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指导下,对有关场所和物品进行彻底消毒。最后一只病禽扑杀21天后,经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审验合格后,由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向原发布封锁令的当地人民政府申请发布解除封锁令。
疫区解除封锁后,要继续对该区域进行疫情监测,6个月内如未发现新的病例,即可宣布该次疫情被扑灭。
4.3.10 处理记录
对处理疫情的全过程必须做好完整的详细记录,以备检查。5 预防与控制
实行“以免疫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5.1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环境控制水平
饲养、生产、经营等场所必须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审核管理办法》(农业部15号令)的要求,并须取得动物防疫合格证。
饲养场实行全进全出饲养方式,控制人员出入,严格执行清洁和消毒程序。
5.2 加强消毒管理,做好基础防疫工作
各饲养场、屠宰厂(场)、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等要建立严格的卫生(消毒)管理制度。
5.3 免疫 根据当地流行病史、母源抗体水平、禽群的免疫抗体水平监测结果等合理制定免疫程序、确定免疫时间及使用疫苗的种类,按疫苗说明书要求进行免疫。
必须使用经国家兽医主管部门批准的疫苗。5.4 监测
由县级以上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组织实施。5.4.1.监测方法
以监测抗体为主。可采取琼脂扩散试验、病毒中和试验方法进行监测。
5.4.2 监测对象
鸡、鸭、火鸡等易感禽类。5.4.3 监测比例
规模养禽场至少每半年监测一次。父母代以上种禽场、有出口任务养禽场的监测,每批次(群)按照0.5%的比例进行监测;商品代养禽场,每批次(群)按照0.1%的比例进行监测。每批次(群)监测数量不得少于20份。
散养禽以及对流通环节中的交易市场、禽类屠宰厂(场)、异地调入的批量活禽进行不定期的监测。
5.4.4 监测样品 血清或卵黄。5.4.5 监测结果及处理
监测结果要及时汇总,由省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定期上报至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中发现因使用未经农业部批准的疫苗而造成的阳性结果的禽群,一律按传染性法氏囊病阳性的有关规定处理。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鉴别诊断 第3篇
一、IBD的临床特征
该病潜伏期为2~3天,临床上表现为突然发病,发病后传播迅速,发病率高,病程短,一般为7~8天,多呈“一过性”;可诱发多种疫病,使多种疫苗免疫失败;患鸡畏寒、扎堆,严重腹泻,极度虚弱,并有不同程度的死亡,典型发病鸡群呈现尖峰式死亡曲线。特征病变是胸肌、腿肌出血,法氏囊出血、水肿或萎缩,肾脏肿大并有尿酸盐沉积。根据流行病学特点,结合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即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应进行血清学诊断和病毒分离。病毒分离的最佳时间是发病后2~3天,最佳组织是法氏囊组织。此外,临床上应注意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
二、鉴别诊断
1.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患病鸡群整体精神状态较好,常见肾脏肿大、苍白,多数呈斑驳状的“花肾”,输卵管有尿酸盐沉积,排白色稀粪,明显脱水;腺胃、肌肉一般无出血。有时可见法氏囊充血或轻度出血,但无黄色胶冻样水肿,耐过鸡的法氏囊不见萎缩或呈蜡黄色。病死鸡气管充血、水肿,支气管黏膜下有时可见胶冻样变性。
2.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8周龄以上的鸡多发,16周龄以下的鸡较少发生。解剖可见肝脏肿大数倍,又称大肝病;脾脏体积增大,呈灰棕色或紫红色;肾脏肿大,色变淡;肝、脾、肾多见肿瘤;法氏囊无出血、胶冻样水肿和萎缩病变,剖面皱襞有灰白色隆起或结节增生,因瘤体发育而失去原有形态结构。瘤体剖面偶见干酪样坏死或豆腐渣样物质。
3.速发嗜脑肺型新城疫。4~7周龄鸡多发,表现为突然发病,传播迅速,可见明显的呼吸道和神经症状;法氏囊无水肿或萎缩,但有出血、坏死和干酪样物,亦可见腺胃乳头出血和盲肠扁桃体出血或肿胀,新城疫HI价测定可达9~11 log2(感染IBD的鸡群HI价仅为2~3 log2)。
4.住白细胞原虫病。该病由媒介昆虫传播,一般在气温20℃以上,媒介昆虫繁殖快、活动力强时流行严重。患鸡精神沉郁,鸡冠苍白,内脏器官肿大出血,脾可肿大1~3倍,肾、肺出血最严重,胸肌、心肌可见白色小结节或血肿,脂肪组织上有小血肿。
5.包涵体肝炎。5~7周龄的肉仔鸡多发,表现为精神沉郁,贫血,剪开骨髓常呈灰黄色,肝脏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和坏死,腿肌可见出血斑,法氏囊有时亦可见萎缩且呈灰白色。该病有时与IBD混合感染,从而使症状加重。
6.传染性贫血。1~3周龄的雏鸡多发,表现为精神沉郁,骨髓黄染,鸡皮肤、喙、肉髯和可视黏膜苍白,全身点状出血。特征性病变是翅膀或腹部皮下出血,又称蓝翅病;胸腺、法氏囊萎缩。
7.马立克氏病。4~18周龄的鸡多发,表现为外周神经肿大,瘫痪或轻瘫,消化道、性腺、肝、脾、肺等常见肿瘤,虹膜常见混浊;偶见法氏囊萎缩。早期感染IBDV,可增加马立克氏病的发病率。
8.球虫病。该病多出现血便,鸡冠和可视黏膜贫血、苍白;因腹泻导致机体脱水,羽毛粗乱,皮肤皱缩。用抗球虫药物治疗有效,即可准确鉴别。
9.雏鸡白痢。该病14~21日龄常发,鸡群怕冷昏睡、缩头垂翅,粪便呈糨糊状,肛门常被干石灰样粪便封堵,常伴有肺炎,并可见肝脏肿大、变脆、有坏死点,抗菌药物治疗有效。
10.葡萄球菌病。患鸡表现为各关节肿大,多见皮肤液化性坏死,皮下呈弥漫性出血,法氏囊呈灰粉色或灰白色。
11.大肠杆菌病。患鸡多见肺炎、肝包膜炎和心包膜炎等病理变化,法氏囊呈灰黄色,可见轻度肿大。
12.磺胺类药物中毒。当各种磺胺类药物的用量超过饲料量的0.5%时,连用5天,便会发生中毒。患鸡常表现兴奋,痉挛,不食,偶见麻痹;剖检患鸡可见出血综合征的多种病变(皮肤、皮下组织、肌肉、内脏器官有出血,水肿,脑膜水肿、充血和出血,骨髓黄染),但法氏囊仅呈灰黄色,未见水肿和出血。诊断时,有磺胺类药物用药史,停药后病情好转或停息,即可正确鉴别。
13.霉菌中毒。饲料被黄曲霉污染后,所产生的黄曲霉毒素对2~6周龄的雏鸡危害严重,常伴有神经症状,死亡率可达20%~30%。解剖可见肝脏肿大,胆囊肿胀,皮下及肌肉偶见出血;法氏囊仅呈现灰白色,不见萎缩或肿大。
14.禽痛风。各日龄鸡群均可发病,表现为行动迟缓,腿、翅关节肿胀,厌食,衰竭,腹泻,肾脏、心脏、肝脏等内脏器官均可见尿酸盐沉积。因粪尿中尿酸盐增多,肛门周围羽毛上常黏附大量白色尿酸盐。
15.肾病。患鸡常有急性肾病表现,法氏囊多呈灰色,可见轻微萎缩。该病多呈散发,通过询问病史可准确鉴别。
16.雏鸡脱水。一次性大量出雏、过高温育雏或长途运输时,均易引起雏鸡脱水,多在1周龄内发病。临床表现为趾爪干瘪,多为单侧肾脏肿大、苍白,可见尿酸盐沉积;输尿管肿大,充盈尿液和尿酸盐。
三、小结
IBD是我国二类动物疫病,呈暴发流行时要及时上报疫情,由当地兽医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理。控制该病的关键在于预防,要按计划进行正确的免疫接种。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育雏期间要尽可能地消除应激因素,适时投放抗应激药物,增强机体免疫力,从而有效防止该病的暴发和继发感染。
(作者联系地址: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科研路2号农牧科学研究院 邮编:024031)
肉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诊治 第4篇
发病初期病鸡食欲不振、精神萎顿、振颤, 羽毛竖立、呼吸困难。雏鸡呆立、怕冷聚堆, 拉白色水样稀粪, 肛门羽毛被粪便污染, 病鸡常因喙肛而引起红肿和发炎。后期部分病鸡严重脱水, 头颈肌和躯体震颤, 极度虚弱, 最后死亡。初发病鸡场显性感染率高, 一旦暴发流行后多转入隐性。鸡于感染后第3 d开始死亡, 第5 d达死亡高峰, 以后死亡逐渐减少。病程一周左右。
2 病理剖检
病死鸡胸部、大腿内侧肌肉条状出血。最明显的病变是腔上囊、法氏囊肿大浑圆, 其体积增大二倍以上, 呈黄色或有出血, 并含有黄色的干酪样物质, 浆膜水肿、透明, 浆膜外包裹着乳黄色胶囊样物。随着病情发展, 法氏囊逐渐萎缩并纤维化, 其颜色暗灰, 常有坏死灶。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有出血点, 肌胃角质膜易剥离, 小肠黏膜有弥漫性出血斑, 盲肠扁桃体肿胀出血, 泄殖腔充满淡黄色稀粪。肾小管和输尿管充满白色的尿酸盐, 肾脏肿大, 呈红白相间的大理石样。肝脏肿大、苍白, 边缘有小梗死灶。脾脏肿大、褪色。
3 实验室检查
3.1 血清学检查
无菌采集病鸡翅静脉血并分离血清, 采用琼脂扩散试验检查, 中央孔加入法氏囊琼扩抗原, 第1、4孔加入法氏囊阳性血清, 第2、3、5、6孔各加入待检血清, 添加至孔满为止。将琼脂平板放于湿盒中置37℃温箱, 逐日观察3 d, 结果发现被检血清与抗原孔之间皆形成明显的沉淀线, 其阳性率为100%。
3.2 病原学检查
采集具有典型病变特征的法氏囊或脾脏, 用生理盐水制成1∶10的组织匀浆, 经3 000 r/min离心20 min, 收集上清液, 再加2%的双抗, 置4℃条件作用12 h, 经绒毛尿囊膜接种10日龄鸡胚, 0.2 mL/枚, 每天照蛋检查, 弃去24 h内死亡的鸡胚。接种后第4 d死亡的鸡胚全身水肿、充血, 在头部和趾部有瘀血点或瘀血斑, 脾脏有坏死点, 肝肿大, 呈淡黄色, 有斑驳状坏死, 脾肿大并有坏死点, 肾肿大、充血, 心肌色淡, 尿囊膜水肿。
3.3 雏鸡接种试验
采取病鸡法氏囊制成1∶10组织悬液接种2周龄雏鸡, 经口、鼻、眼接种, 每鸡0.2 mL。接种后第3 d接种鸡出现症状并死亡, 其法氏囊增大, 浆膜呈淡黄色, 黏膜水肿, 伴有出血。
4 治疗
4.1 药物治疗
发病早期用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双价高免卵黄抗体肌注, 每只2mL, 同时用3~4倍量克隆30饮水免疫防继发新城疫。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清瘟败毒中药和肾肿解毒药, 可用大青叶、板蓝根、车前草、金钱草各50 g, 甘草100 g加水煎煮饮用。若有并发症, 要增加防治并发症的药物, 若病情复杂而严重, 要用对症西药饮水和用对症中药拌料, 个别病重者应灌服, 饮服可一天一次, 连用6 d。发病中后期不宜注射卵黄抗体和紧急免疫, 可采用保守疗法。鸡群彻底康复后, 在补充营养的同时, 用中等毒力的疫苗免疫。
4.2 改善饲养管理
保持适宜的舍温, 降低饲养密度。供足饮水, 饮水中加入电解质。饮水中加丁胺卡那霉素, 饲料中添加0.05%氟哌酸原粉, 7 d一疗程。
4.3 隔离消毒
隔离病鸡, 死亡鸡深埋, 清理场内粪便并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治疗期间, 每天对鸡舍、地面、用具、设备等进行一次彻底消毒。
4.4 调整饲料和饮水
降低饲料蛋白质含量, 增加多种维生素。选择有效药物治疗并发症或继发症, 同时用绿豆、甘草、黄芪煎汁, 待凉后拌入多维葡萄糖粉喂鸡。
5 预防
5.1 加强检疫, 从非疫区进鸡。
饲养管理要做到人员、用具、料水三固定。减少应激刺激, 做好其他传染病的预防。
5.2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雏鸡母源抗体较高, 第一次免疫可在10~15日龄左右进行, 第二次免疫可在30日龄左右进行。母源抗体较低的, 第一次免疫可在3日龄左右进行, 第二次免疫可在15~20日龄左右进行。商品蛋鸡或种鸡可在开产前再用法氏囊油剂灭活苗免疫一次。
5.3 做好消毒工作, 定期消毒鸡舍及周围环境。
进出栏前后冲洗场地、用具, 用百毒杀、过氧乙酸等喷洒消毒, 有条件的在进雏前再进行熏蒸消毒及用抗毒威进行饮水消毒。
其次, 搞好育雏前期的隔离饲养。进雏前对育雏室进行彻底消毒, 尤其应加强对被法氏囊病毒污染的场地的消毒, 参考消毒程序:彻底消毒冲洗干燥火焰消毒0.37%过氧乙酸喷洒干燥甲醛熏蒸密闭鸡舍一周。用具、设备彻底消毒后才能进入育雏室;育雏前期实行隔离饲养, 有条件的整个育雏期都应实行隔离饲养。带鸡消毒可用0.3%~0.5%过氧乙酸。无疫情时7~15 d消毒一次, 紧急情况1~3 d消毒一次。
5.4 搞好免疫接种, 无条件进行抗体监测的鸡场可参考下列免疫程序:
传染性法氏囊 第5篇
300只20日龄健康海兰白雏鸡随机分为6组,Ⅰ组为对照组,Ⅱ~Ⅵ为试验组,Ⅱ、Ⅴ组饲料中添加0.1%核酸,Ⅲ和Ⅵ组饲料中添加0.2%核酸,Ⅳ、Ⅴ和Ⅵ组于27日龄感染法氏囊病毒,研究核酸对人工感染法氏囊病毒雏鸡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核酸均可提高鸡免疫器官法氏囊和胸腺指数,降低感染法氏囊病毒雏鸡的死亡率,且呈一定的量效关系;明显提高T淋巴细胞转化率、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A、IgG的含量及SOD活性,降低血清中MDA的含量,并对鸡血清中UA水平亦有一定作用,其中以添加0.2%的.核酸的作用效果最好.
作 者:高海 李秀岚 李宏全 武彩红 作者单位:高海,李宏全(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西,太谷,030801)
李秀岚(青岛农业大学,植保学院药物分析教研室,山东,青岛,266109)
武彩红(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泰州,225400)
传染性法氏囊 第6篇
关键词:鸡非典型传染性法氏囊病;特征;诊断治疗;预防途径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16.057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质量的提升,鸡产品已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也带动了养鸡业的发展,但随之而来的各种鸡传染性病严重影响到养殖业,甚至带来“灭顶之灾”,成为鸡养殖中的“重大杀手”。
1鸡非典型传染性法氏囊病生物学特性
鸡非典型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所引起的在鸡群传染的一种疾病,其主要特点为突发性、高传染性、高死亡率、多并发症等特点。主要机理特征突出表现为体内多有出血现状,尤其在腺胃和肌胃交界处、腿肌处及囊内黏膜皱褶等处较为明显,有的呈条纹状,有的呈血斑形,还有的呈小点状分散。通常情况下,鸡患上非典型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死亡率在30%以上,尤其是10~30日龄的雏鸡死亡率最高,有时可高达70%,对鸡的养殖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尤其是近期人类社会活动的加剧,已演变成全球性范围内影响鸡养殖的一个重大病症威胁。
1.1临床诊断
鸡患上非典型传染性法氏囊病一般突发性较多,刚开始只有个别鸡出现症状,随后2~3天后急剧增多,可高达60%~70%左右,多数鸡表现为精神不振,神情呆滞,常闭眼缩头,不喜活动,采食量明显下降,只是在受到惊吓时勉强提起精神进入鸡群中,随即鸡的两翅呈下垂状,羽毛无光且有的呈逆立状,粪便较呈乳白色且较稀,有些鸡出现自啄肛门现象,鸡爪子脱水干瘪,有严重脱水现象。
1.2病理分析
提取病死鸡样品,在实验室内化验分析发现,鸡外表呈暗红偏紫色,鸡体内多处有出血现象,在腺胃和肌胃交界处,胸肌、腿肌处,囊内黏膜皱褶处均有出血现象,气管有充血、水肿现象,肾小管和输尿管处充满白色尿酸盐物质,法氏囊变硬且呈黄色胶状物,并附有奶油色纤维物,通过这些现象可初步诊断为患的是鸡非典型传染性法氏囊病。
2非典型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治疗措施
笼养、圈养、棚养鸡产业由于生长快、产量高、效益好等优点,而受到养殖户的青睐,福建永安地区近年来在养鸡产业方面发展较快,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但由于这些养殖方式都存在养殖密度过大、通风效果不好、易污染、鸡抵抗力弱等缺点,极易患上非典型传染性法氏囊病,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措施,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1案例剖析
2.1.1病发情况2014年9月24日,福建永安地区某鸡养殖基地内新进5000只鸡苗,饲养一段时间后,发现鸡舍内有的鸡出现精神不振,神情呆滞,常闭眼缩头,不好活动,采食量明显下降,只是在受到惊吓时勉强提起精神进入鸡群中,随即鸡的两翅呈下垂状,羽毛无光且有逆立形,食欲减退,粪便较稀且呈白色乳汁样,有些鸡自啄肛门,爪脱水干燥干瘪,有严重脱水现象,2~3天后病症鸡数量剧增,并有小鸡死亡现象,以后每天陆续出现鸡体死亡且数量增多,多时一天有近百只鸡死亡,造成的损失非常大。
2.1.2实验室诊断提取病死鸡样品,在实验室内化验发现,鸡体呈暗红偏紫色,鸡体内腺胃和肌胃交界处、胸肌、腿肌处、囊内黏膜皱褶处等均有出血现象,有的呈条带状,有的呈块状,肾小管和输尿管处充满白色尿酸盐物质,法氏囊变硬且呈黄色胶状,上面有奶油色纤维物覆盖,囊腔内有少量黏液或干酪样异样物质出现,气管充血、水肿现象。据此可初步诊断为是鸡非典型传染性法氏囊病。
2.1.3药敏反应试验在实验室将病死鸡体内提取物涂抹在专用培养平板上,再放上阿莫西林、头孢拉定等常规药敏片,并将其放置于37℃左右的恒温箱中培养,过24小时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该病毒对庆大霉素、阿莫西林类药品呈现出高敏性,对氟苯尼考、头孢拉定类物呈现中敏性,而对左旋氧氟沙星和青霉素则表现为低敏性。
2.2治疗方案
根据实验病理分析及药敏实验结果,病情确诊后,便可以有针对性进行治疗,首先将患病的鸡进行隔离饲养,同时可以选用普杆先药剂100克对水100公斤配制,在上午集中进行饮用,连用3~4天,再用肾可舒100克对水150公斤,下午集中饮用效果较佳。
可以用法氏囊病高免血清注射液进行注射,3~7周龄的鸡,按0.4毫升/只进行注射,大龄鸡根据实际酌情增加剂量,一般情况下注射1~2次即可,疗效比较显著。
可以用中药法进行治疗,用蒲公英、板蓝根、大青叶各200克,双花、黄芩、黄柏、甘草各100克,藿香、生石膏各50克进行煎熬成浓汁,对出现症鸡进行灌服,要根据鸡龄适当控制药量,一天进行2~3次,2~3天即可见效。3
3鸡非典型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预防
以上案例可以看出,鸡非典型传染性法氏囊病带来的危害是相当巨大的,如何进行科学管理降低此病发生率,最大限度将损失降到最低显得非常重要。
3.1优选鸡苗品种
研究表明,鸡的品种对鸡的生长速度、抵抗疾病、产量等方面有重要影响,优良鸡品种不但可以缩短生长周期,而且在产量上比普通品种提高10%以上,在饲料利用率方面也可以提高10%左右。综合看,加强优良的鸡品培育及选择对预防传染性疾病有重要作用。
3.2科学规范饲养
规范养殖是一门科学。科学喂养对鸡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免疫功能的增强、预防疾病等非常关键。在鸡苗生长期机能不健全,抵抗疾病能力弱,饲养中遵循定量、定时、营养搭配适中等。在新购进的饲料各项指标要符合标准,确保食物安全营养。
3.3拓宽预防途径
要树立预防重于治疗意识,未雨绸缪的做法非常有必要。首先要进行疫苗接种防疫。要选择配套的合格疫苗,在鸡苗期进行注射防疫,尽量做到覆盖全体,在免疫前24小时到免疫后一个月内,在饲料、饮水中不要掺加抗体性药物,对有效控制此类病有较好效果。
药物预防。可以通过在饲料中添加普杆先类药剂进行预防。目前常添加的抗此类病毒的药主要有马杜霉素、尼卡巴嗪、甲基盐霉素等。也可以用中草药中的蒲公英、板蓝根、大青、双花、黄芩、黄柏、甘草、藿香等配制煎熬,用熬成的汁水进行喂养,对防止鸡非典型传染性法氏囊病有明显效果。
3.4实地观察分析
在鸡养殖过程中,要对鸡群的饮食、生长状况、外在表现等多进行观察,对于出现的异常现象要及时进行分析,第一时间内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如将发现有问题的鸡要及时隔离,请专业人员察看等,可以有效控制此类传染病的传播,从而将损失降至最低。
3.5加强卫生管理
高密度的养殖方式易造成空气污浊,引发各类疾病,要经常进行鸡舍通风或安装换风装置,确保室内空气畅通,减少传染病的发生。要经常性消毒,定期对料槽、水槽、地面及周边环境进行全面消毒,有效控制传染病发生。
4结语
有效防治鸡非典型传染性法氏囊病是养殖中值得关注的重点,在具体实践中要加强规范管理,科学研究,不断总结好的经验与做法,有效控制此类疾病给鸡产业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董发明,张发亮,白喜婷,等.中草药防治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试验[J].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01).
[2]邢兰君.中西结合治疗蛋雏鸡大肠杆菌并发传染性法氏囊病[J].中兽医学杂志,2010,(02).
[3]黄诗华,梁文进.免疫鸡群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报道[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1998,(0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诊治 第7篇
1 发病情况
2010年4月1日从某鸡场购入刚出壳的狄高肉鸡2500只, 均按程序进行了马立克、新城疫及新支二联苗的免疫注射, 雏鸡长势一直很好, 但养到35日龄时, 鸡群突然出现精神沉郁、拉白色水样粪便, 并出现死亡, 死亡率逐天增多, 发病的第3天出现死亡高峰, 死亡率达40%。现场观察到鸡舍较拥挤, 氨味较浓, 未免疫法氏囊疫苗。
2 临床症状
全群突然发病, 精神高度沉郁, 拉白色水样粪便, 肛门周围被许多粪便沾污, 严重脱水, 缩头眼闭, 头下垂, 全身发抖, 怕冷, 羽毛蓬乱, 蹲卧挤堆, 不愿走动, 强驱赶时步态不稳, 最后虚脱而死, 死鸡成堆。
3 病理剖检变化
患鸡出现皮下脂肪干燥;腿肌和胸肌呈片状出血斑;法氏囊肿大较正常3倍, 严重呈紫葡萄状, 切开呈奶油样;肌胃和腺胃交界处呈出血带;肾脏肿胀, 尿酸盐沉积而呈红白相间的“花斑”肾;肝脏和脾脏肿大;肠粘膜出血。
4 实验室诊断
采集7份鸡血清, 采用琼脂扩散试验, 结果5份为阳性。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变化及实验检验等结果, 确诊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5 防治措施
5.1 紧急接种
对全群鸡接种IBD高免卵黄液, 肌肉注射1毫升/只。
5.2 药物治疗
在饮水里添加葡萄糖、维生素C、氯化钠及小苏打溶液;加强营养, 喂全价饲料。
5.3 加强饲养管理, 严格消毒
将鸡舍内的粪便、垫料清除销毁无害化处理, 并严格对鸡舍、周围环境、饲料、饮水、用具等进行彻底消毒;同时选用聚维酮碘按1:800倍带鸡消毒, 每天1次, 连用3~5天, 保持鸡舍清洁、干燥、通风、控制密度, 定期消毒, 避免应激。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诊疗 第8篇
1 症状
(1) 患鸡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缩颈, 颈部毛竖起、下痢、虚脱而死。 (2) 发生后第1~2天有鸡死亡, 第4~7天死亡率达最高峰, 之后鸡慢慢恢复正常。 (3) 发生率可达100%, 死亡率约20%~30%, 但也有达50%~60%。本病潜伏期为2~3d, 易感鸡群感染后发病突然, 病程一般为1周左右, 典型发病鸡群的死亡曲线呈尖峰式。发病鸡群的早期症状之一是有些病鸡有啄自己肛门的现象, 随即病鸡出现腹泻, 排出白色粘稠或水样稀便。随着病程的发展, 食欲逐渐消失, 颈和全身震颤, 病鸡步态不稳, 羽毛蓬松, 精神萎顿, 卧地不动, 体温常升高, 泄殖腔周围的羽毛被粪便污染。此时病鸡脱水严重, 趾爪干燥, 眼窝凹陷, 最后衰竭死亡。急性病鸡可在出现症状1~2d后死亡, 鸡群3~5d达死亡高峰, 以后逐渐减少。在初次发病的鸡场多呈显性感染, 症状典型, 死亡率高。潜伏期1~3d, 发病突然, 病鸡萎顿、嗜眠, 发病期排白色水样粪便, 恢复期排绿色粪便。
2 治疗
2.1 实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和严格的卫生措施
采用全进全出饲养体制, 全价饲料。鸡舍换气良好, 温度、湿度适宜, 消除各种应激条件, 提高鸡体免疫应答能力。对60日龄内的雏鸡最好实行隔离封闭饲养, 杜绝传染来源。严格卫生管理, 加强消毒净化措施。进鸡前鸡舍 (包括周围环境) 用消毒液喷洒清扫高压水冲洗消毒液喷洒。 (几种消毒剂交替使用2~3遍) 干燥甲醛熏蒸封闭1~2周后换气再进鸡。饲养鸡期间, 定期进行带鸡气雾消毒, 可采用0.3%次氯酸钠或过氧乙酸等, 按30~50mL/m3。
2.2 搞好免疫接种
目前使用的疫苗主要有灭活苗和活苗两类。灭活苗主要有组织灭活苗和油佐剂灭活苗, 使用灭活苗对已接种活苗的鸡效果好, 并使母源抗体保护雏鸡长达4~5周。疫苗接种途径有注射、滴鼻、点眼、饮水等多种免疫方法, 可根据疫苗的种类、性质、鸡龄、饲养管理等情况进行具体选择。免疫程序的制定应根据琼脂扩散试验或ELISA方法对鸡群的母源抗体、免疫后抗体水平进行监测, 以便选择合适的免疫时间。如用标准抗原作AGP测定母源抗体水平, 若1日龄阳性率<80%, 可在10~17日龄首免, 若阳性率≥80%, 应在7~10日龄再检测后确定首免日龄;若阳性率<50%时, 就在14~21日龄首免, 若≥50%, 应在17~24日龄首免。如用间接ELISA测定抗体水平, 雏鸡抵抗感染的母源抗体水平应为ET≥350。如果未做抗体水平检测, 一般种鸡采用2周龄较大剂量中毒型弱毒疫苗首免, 4~5周龄加强免疫一次, 产蛋前 (18~20周龄) 和38周龄时各注射油佐剂灭活苗一次, 一般可保持较高的母源抗体水平。肉用雏鸡和蛋鸡视抗体水平多在2周龄和4~5周龄时进行2次弱毒苗免疫。
目前普遍应用传染性法氏囊炎二价弱毒苗B87、J87, 可采取饮水、滴鼻、点眼等方法, 一般采用饮水免疫。其免疫程序为: (1) 无母源抗体 (产蛋鸡未免疫接种或未发生此病) , 雏鸡在5~7日龄首次接种, 5周龄后作第2次接种; (2) 有母源抗体 (产蛋鸡进行过免疫接种或患过此病) 的雏鸡在14~21日龄首次接种, 5周龄后作第2次接种。
2.3 血清治疗
3~6周龄鸡发病时可用抗传染性法氏囊炎血清进行治疗, 鸡肌肉注射0.5mL/只, 注射一次即可, 疗效迅速可靠。目前普遍采用免疫卵黄抗体来治疗。
3 扑灭措施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治 第9篇
1 流行特点
该病毒属呼肠弧病毒, 分血清Ⅰ型和Ⅱ型。IBDV的自然宿主仅为雏鸡和火鸡,主要发生于2~15周龄的鸡,3~6周龄的鸡最易感,成年鸡一般呈隐性经过。集约化养鸡场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但常以5~8月为发病高峰期。本病往往突然发生,传播迅速,通常感染后第3d开始死亡。5~7d达到高峰,以后很快停息,表现为高峰死亡和迅速康复的曲线。本病常与大肠杆菌、新城疫、鸡支原体病混合感染。
2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为2~3d,最初可见个别病鸡排粘稠、白糊状粪便及自啄泄殖腔现象。1~2d内可波及全群,病鸡羽毛松乱,采食减少,排出白色粘稠和水样稀粪,畏寒,鸡群往往出现聚堆现象。随着病程的发展,食欲逐渐消失,颈和全身震颤,闭眼缩颈或头颈前伸垂地,体温常升高,泄殖腔周围的羽毛被粪便污染。在后期体温低于正常,严重脱水,趾、爪干燥, 极度虚弱,最后死亡。由IBDV的亚型毒株或变异株感染的鸡,表现为亚临诊症状,炎症反应弱,法氏囊萎缩,死亡率低,但免疫抑制严重,会造成更大危害。
3 剖检病变
病死鸡多呈严重脱水现象;腿肌和胸肌可见大量出血点;法氏囊肿大、化脓,比正常大2~3倍,囊壁增厚,外观呈球状,颜色浅黄,法氏囊皱褶上有出血点或出血斑,严重者法氏囊似紫葡萄状,囊内有黄色胶冻样物,后期法氏囊萎缩,囊内有干酪样物;腺胃和肌胃交界处粘膜有时出血。若为超强毒毒株感染,则出血程度更为严重。
4 诊断
根据本病流行病学和病变特征就可作出初步诊断。由IBDV变异株感染的鸡,只有通过法氏囊的病理组织学观察和病毒分离才能作出诊断。病毒分离鉴定、血清学试验和易感鸡接种是确诊本病的主要方法。
5 防治
5.1 严格执行卫生措施
病毒在外界环境极为稳定,能在鸡舍内长期存活,在一个被污染的鸡场,经过1年后仍可分离出病毒。因此应注意对环境的消毒,特别是育雏室。消毒时应注意选择消毒剂,一般用季胺盐类和络合碘混合使用效果较好。
5.2 选择最佳免疫时间
目前,由于孵化场种蛋来源不稳定。不同日龄的种蛋放在一起孵化时孵出的母源抗体水平不一,所以免疫程序应注意调整。一般认为14日龄首免,28日龄二免较为适宜。也有人认为1日龄首免,20日龄二免更可平衡个体间的抗体滴度,使第二次免疫后获得均衡一致的免疫效果。
5.3 发病时的防制
鸡群发生法氏囊病后,应及时诊断、及时治疗,病鸡早期肌注或大剂量饮用卵黄双抗治疗可获得很好的效果,同时辅助饮用葡萄糖、电解多维,为防止出现继发感染,可使用氨苄青霉素、利巴韦林等混合饮水。另外,应特别注意的是,注射双抗属于被动免疫,所以使用双抗后7d应注意重新防疫。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治 第10篇
1 流行情况
从某县兽医站及ll处乡镇兽医站接诊的30起病例来看, 发病日龄在4-55日龄之间, 其中发病最早的一例是4日龄的商品肉鸡, 发病最晚的一例是55日龄的罗曼蛋鸡。肉鸡发病占发病鸡群的90%以上, 有些鸡群多次发病, 这种情况多发生于蛋雏鸡。如2008年9-10月份接诊的3批发病蛋雏鸡中有2批2次发病、1批3次发病, 这种现象在过去很少。所有的发病鸡群除了2起病例因免疫时间不到而没有接种法氏囊疫苗外, 其余鸡群分别饮水或滴鼻接种了国产或进口疫苗, 有些发病蛋雏鸡曾免疫2次。
2 发病原因
有些养殖户认为防护工作做得很到位, 可是鸡群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病,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持续发生呢?
2.1 免疫失败
(1) 疫苗失效
疫苗从出厂到使用中间要经过许多环节, 如果中间某一环节未能按要求贮藏、运输, 或由于停电以及存放次数过多使疫苗反复冻融, 就会使疫苗失效。
(2) 疫苗选择不当或使用时粗心
如果当地传染性法氏囊发病较多, 再选择一般的传单性法氏囊中等毒力疫苗, 产生的抗体则不能抵御法氏囊超强毒株的攻击而导致发病。还有一些粗心的养殖户甚至发生用错疫苗现象。笔者曾碰到一个喜欢使用进口疫苗的养殖户, 由于是和其他进口疫苗在一起保存, 结果在接种时因对疫苗名称标注不熟悉而将新城疫疫苗当成了法氏囊疫苗, 直到鸡群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时才知道用错了疫苗。
(3) 疫苗使用不当
有些进口法氏囊疫苗需要用专用稀释剂进行稀释, 而有的养殖户则使用生理盐水或蒸馏水稀释, 因此造成疫苗的效价降低。由于工业污水、农药、畜禽粪水、生活污水等渗入井水中, 使井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含菌量严重超标, 用这种井水稀释疫苗时, 疫苗就会被干扰、破坏, 造成疫苗失活。在饮水接种时, 由于计算错误而造成水量过多或过少, 致使疫苗在30分钟内饮完或在2小时后还有剩余都会影响免疫效果。大多数养殖户都知道在用疫苗前后48小时内停止使用抗病毒药物和避免进行带鸡消毒, 但其实很多抗菌药物也会对法氏囊疫苗造成直接或间接干扰, 如氯霉素类药物等。在一些发病较重的地方, 养殖户在接种法氏囊疫苗时错误认为接种量越大越好, 有时会超过正常剂量的3倍, 由于接种量太大, 会产生免疫麻痹而使免疫力受到抑制, 造成负效应。为了提高免疫的整齐度, 有些养殖户用滴鼻的方式进行接种, 由于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入侵途径以消化道为主, 该病毒是嗜消化道的, 所以在滴鼻免疫的情况下会降低免疫效果。
(4) 早期感染
鸡群已轻微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 而养殖户没有发现或不在意, 以及鸡群内潜伏有法氏囊病毒时, 接种疫苗会造成鸡群突然发病的现象。
(5) 应激因素的存在
鸡群寒冷、过热、拥挤或通风不良等因素存在时, 能抑制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从而导致疫苗保护力下降。
2.2 生物安全措施差
法氏囊病毒不但可通过发病鸡排出的粪便直接感染健康鸡群, 而且还可通过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垫料、人员、衣物、工具、车辆和一些昆虫、飞鸟等间接感染而造成鸡群发病。鸡棚间隔近、消毒不彻底、病死鸡处理不当、垫料粪便处理不当、空舍时间太短等导致生物安全措施差, 都可引起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生。
2.3 饲养管理的问题
饲养人员夜间粗心常造成育雏室内温度下降, 而鸡苗入棚后在夜间温度过低会使雏鸡吸收卵黄的能力大大降低而影响母源抗体的保护程度, 一旦病毒侵入会造成鸡群过早发病。同时应注意避免外来人员的进入, 不要和其他养殖户互相串鸡棚, 以免造成疾病传播。
2.4 鸡苗的质量问题
种鸡免疫做不好或孵化场在孵化过程中温度、湿度不合适都会造成雏鸡体内的母源抗体参差不齐, 这样就给免疫接种带来了困难。在购入鸡苗时, 如果是不同鸡群的雏鸡混合在一起, 则同样会因为抗体的参差不齐而造成发病的几率大大增加。近期鸡苗的售价较高, 某些孵化场在挑选鸡苗时, 平时原本淘汰掉的残次品现在却正常出售, 无疑也会降低鸡苗的质量而造成发病。
3 临床症状
通过对大多数发病鸡群的症状发展进行细致的观察, 总体来说发病初期的症状都很轻微, 特别是商品肉鸡, 在没有其他疾病混合感染的情况下, 即使出现死亡, 整个鸡群的精神状态也不会发生明显的异常, 在安静状态下仅见个别鸡只在墙角呆立, 除饮水会偶尔增加外, 采食量也比较正常。在发生混合感染后, 鸡群状态会严重恶化。
蛋雏鸡的发病相对比较明显, 即使没有混合感染, 在发病后也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出现精神不振、羽毛逆立的现象。随病程发展, 病鸡排黄白色水样稀便而污染肛门周围的羽毛, 食欲减退, 饮水增加。就接诊的病例来看, 因大多数在发病初期即对症治疗, 因此死亡率最小的为0.8%, 死亡率最大的1例因并发大肠杆菌病和支原体感染, 死亡率达到15%, 还有一批肉鸡在发病后期又继发新城疫病, 所以鸡群提前出栏, 其他发病鸡群死亡率大多在1%-4%之间。就病程来说, 最快的为4天, 最慢的为2天。
4 病理变化及诊断
在没有混合感染的情况下而发病死亡的鸡体况一般良好, 皮下组织和肌肉脱水、发干。早期发病死亡的病例有一部分胸部和腿部肌肉会出现条状、片状出血,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病例不会出现此变化, 但发病病例的肾脏都会出现轻微的肿胀。病情继续发展, 法氏囊开始出现轻微的肿胀, 浆膜表现黄白色胶冻样浸润, 囊壁增厚、质硬, 外形变圆, 呈淡黄色。剪开法氏囊黏膜皱褶, 有出血点和出血斑, 有时会有黄白色干酪样物, 发病后期死亡的病例法氏囊外观呈紫红色的葡萄状。脾脏一般肿大有坏死点, 盲肠扁桃体在发病中后期有出血。
鸡群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以后要尽早作出诊断, 如果鸡群在原本正常的情况下突然出现死亡, 而且在剖检后发现腿肌有不同程度的出血, 机体脱水或者肾脏轻微肿胀 (不同于肾型传支造成的花斑肾) , 然后再检查法氏囊是否发生肿胀, 最后结合鸡群的临床症状即可作出判断, 一旦作出诊断, 就要迅速采取对应的防制措施。如果要进一步确诊, 需根据病原学进行病毒分离和血清学试验。
5 对症治疗
根据发病鸡群的病情轻重和继发、并发病等情况, 可以采取多种对症治疗措施。
5.1 单纯传染性法氏囊病感染
对发病轻微死亡较少的鸡群, 可在作出诊断后中西结合抗病毒药物进行饮水治疗, 同时在饲料中拌入优质维生素 (维生素对免疫抑制的恢复也有一定的作用) 。在治疗过程中, 要密切注意病鸡的死亡情况, 如果死亡比较平稳, 鸡群的精神状态又变化不大, 可以不改变治疗方法。但如果死亡增加, 病情继续发展, 即使鸡群精神状态良好也要考虑紧急注射卵黄抗体。笔者在2008年11月初接诊了1例2800只31日龄发病的肉鸡群, 发病当天上午死亡4只鸡, 其中有3只出现不同程度的传染性法氏囊病变。因鸡群状态较好, 就用囊必妥中药口服液和瘟毒速效等西药混合饮水治疗, 但当天下午和晚上又陆续死亡15只。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连夜注射抗体, 但由于养殖户怕麻烦, 鸡群的采食饮水又一直正常, 所以一直坚持药物治疗, 结果6天的发病过程共死亡130只, 最后虽然也恢复了正常, 但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注射抗体时要逐只进行, 为避免因应激加重病情, 注射时可先从鸡棚的一边用铁丝网或其他工具拦出一定的空隙, 然后向另一边慢慢移动。抓放鸡时动作要轻, 注射中途要勤换针头。
对于接近出栏日龄原来生长发育又一直正常的发病肉鸡群, 考虑到注射抗体造成的应激较大, 一般不主张注射抗体, 而是采取药物的维持治疗, 必要时可配合使用干扰素。
5.2 并发和继发感染
鸡群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以后, 由于免疫功能被破坏而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 所以很容易发生大肠杆菌病、盲肠球虫病和新城疫病等并发和继发病。
发生大肠杆菌病时, 可以及时取病料作药敏试验, 然后根据试验结果配合投药。同时在注射抗体时, 可在抗体中加入适量的头孢类抗菌药物来防止或治疗大肠杆菌病。
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鸡群一旦又感染盲肠球虫, 在选择治疗药物时要避免应用磺胺类等对肾脏刺激比较大的药物, 可以选择妥曲珠利等抗球虫药物或一些抗球虫的中药制剂, 再配合饮用青霉素和止血药物。
如果发病鸡群并发或继发新城疫病, 则治疗难度会相应加大, 不但死亡率会增加, 治疗效果也不理想。笔者遇到一例4000只30日龄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肉鸡群, 接诊时每天死亡40-50只, 已持续3天, 但发病时间已超过5天, 在注射抗体后2天, 死亡反而达到每天70只以上。结果剖检后发现虽然法氏囊病的病理变化消失, 但新城疫病的症状又明显出现, 在治疗比较困难的情况下, 养殖户将鸡群提前淘汰。如果肉鸡鸡群发生新城疫病时日龄较小或发病鸡群为蛋鸡时, 可在法氏囊病基本康复而新城疫症状刚出现时紧急用新城疫疫苗配合核酸制剂或干扰素饮水。
另外, 鸡群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以后, 会发生免疫抑制的现象。据资料介绍, 鸡群发生传染性法氏囊后免疫抑制的时间在4-6周之间, 但到底免疫抑制造成的影响有多大, 现在还没有一个具体的评估。应根据病情轻重的原则, 在饲养实践中不能过多考虑该病对以后的免疫产生的免疫抑制问题, 而是要根据其他疾病的发病情况, 该免疫的疫苗必须免疫, 特别是在发病鸡群康复以后, 必须及时补免新城疫疫苗。
6 预防
6.1 免疫
虽然发病病例多为免疫鸡群, 但不能因此放松对正常鸡群进行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的接种, 相反免疫接种是除了生物安全措施外预防该病的最重要的一种方法。
养殖户在给鸡群接种时除了要到正规兽医部门购买适合当地的疫苗外, 还要在兽医技术人员的帮助下确定合适的免疫日龄。有检测条件的, 可在雏鸡1日龄时采血进行母源抗体的检测, 根据母源抗体的高低, 计算出合适的免疫时间。在发病比较严重的地方, 要考虑选用中等偏强毒力的疫苗, 这样可以突破较高的母源抗体的屏障, 促使机体较早产生免疫力。鸡群一般在首免7天后可进行第2次免疫。
接种时一定要保证每只鸡都能饮到足够量的疫苗, 饮水量的大小要根据采食量和不同季节等实际情况来确定, 稀释后的疫苗要在1.5-2小时内饮完。鸡群免疫时饲养人员最好在鸡舍内不时走动以兴奋鸡群。
6.2 保证鸡苗质量
在鸡苗质量稳定的前提下, 养殖户最好不要频频更换不同孵化场提供的鸡苗, 这是因为不同的种鸡群免疫接种的情况可能也不尽一致, 如果鸡苗更换过于频繁, 就很难正确评价某一养殖场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的接种效果和免疫时间, 也就很难得出可靠的数据进行比较和参考。
6.3 加强饲养管理
传染性法氏囊 第11篇
从我国加入WTO后,随着国际对于畜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使用各种药品及保健品的要求更加严格,药物及保健产品及毒副作用在畜产品中的残留问题一直是药物研究领域中需要长期解决的课题。多糖作为天然产品具有毒副作用小、无残留等特点,已得到国际上的认可。中药多糖防治IBD,已日益成为为国内外专家所关注焦点。为了更好地预防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发生,我们要充分发挥多糖在家禽养殖和疾病防治中的优势。
黄芪多糖是黄芪中含量最多、免疫活性较强的一类物质,近年来对它的药理作用研究得较多,认为是黄芪多糖发挥免疫增强作用的主要成分。黄芪多糖可作用于多种免疫活性细胞,促进细胞因子的分泌和机体抗体的生成,较皂甙和黄酮类作用更广泛。研究表明黄芪多糖能使抗体分泌细胞及T、B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功能明显增强,提高腹腔巨噬细胞数及功能。据报道,黄芪中的多糖(Astraglus polysacchsrids;APS),可以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聂小华等研究了黄芪多糖(APS)、皂甙(AP)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在12.5-100ug/ml范围内,APS和AP均能促进CONA诱导的T淋巴细胞增殖,其中APS的增强作用更显著。大量体内外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APS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強心降压、降血糖、抗应激、抗肿瘤、抗病毒、抗辐射、抗氧化等多种药理功效。
2012年9月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县杨某200只20日龄商品肉鸡突然发病,死亡8只,经对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的观察,病鸡表现为病鸡表现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羽毛蓬松,翅下垂,闭目打盹,有些病鸡自啄泄殖腔;腹泻,排出白色稀粪或蛋清样稀粪,肛门周围羽毛污染;严重者垂头、伏地,严重脱水,极度虚弱,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或消失。病死鸡尸体脱水现象明显,胸肌、腿肌有不同程度的条状或斑点状出血。特征性病变为法氏囊肿大和出血,法氏囊水肿,体积增大,法氏囊黏膜皱褶上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腺胃和肌胃交界有出血斑点或溃疡。肾脏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可见有尿酸盐沉积。初步确诊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同时取病死鸡法氏囊经过和杨某协商,提出治疗方案,进行了以下试验:
复方黄芪多糖对IBD的治疗试验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复方黄芪多糖注射液(0.1g/10ml,北京海思科瑞药业有限公司,冀兽药字(2003)Z017053)
1.1.2 病毒唑注射液(2%,宁夏启元药业有限公司)
1.1.3 180只商品肉鸡(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县杨某提供)
2 试验方法 将180只发病鸡分为3组,即复方黄芪多糖
2.1试验性治疗 对1、2试验组,分别按表l进行肌肉注射给药,每天1次,连续3d。观察期为12d,每天观察鸡的各种临床表现,对死鸡进行尸体剖检。
判定标准
2.2 痊愈凡在试验期间,经肌肉注射给药后精神状态、食欲恢复正常,不再出现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临床症状.法氏囊不
在水肿恢复正常,均属痊愈。
2.3 有效试验结束时仍存活的鸡为有效。
3 试验结果
用药后第二天鸡群的精神状态转好,死亡数开始减少。第三天,精神状态、食欲恢复正常,鸡群未出现死亡。
4 小结
统计学分析表明:复方黄芪多糖的死亡率显著低于感染不治疗组(p<0.05),复方黄芪多糖组的有效率显著高于感染对照组(p<0.05);复方黄芪多糖组及病毒唑对照组的痊愈率极显著高于感染对照组(p<0.01)。复方黄芪多糖组的痊愈率显著高于病毒唑对照组(p<0.05)。
对各组死亡鸡逐渐进行病理学剖检,从剖检情况看,几乎所有死亡鸡法氏囊浆膜水肿乃至胶冻样;泄殖腔有散在出血点,股部、胸肌、腿肌大腿内侧出血;心包积液,冠状沟出血;肾肿大,时间长的病例,尿酸盐沉积明显;腺胃有出血斑,法氏囊黄白色肿大,大多数充血出血明显。1、2组死亡鸡出血较轻,尤其是胃肠道和法氏囊变化不明显。
在整个发病过程中没有发现继发感染。
5 讨论
上述试验结果表明,复方黄芪多糖注射液治疗IBD有很好的效果。从表2看出在3组死亡率达43.3%的情况下,复方黄芪多糖注射液治疗组治愈率为83.3%,降低死亡率26.6% 。试验证明复方黄芪多糖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治疗具有良好效果。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治 第12篇
1 病原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属于双股双节RNA病毒,单层衣壳、无囊膜。病毒离子直径为55~65 nm。IBDV是由4种结构蛋白组成,分别为VP1、VP2、VP3、VP4。VP2和VP3是IBDV的主要蛋白,可共同诱导具有中和病毒活性的抗体产生。VP2具有型特异性抗原,是有490个氨基酸和一个超变区组成,传统毒株与变异株之间的差异就在于这个超变区上的氨基酸序列的不同。用抗VP2单克隆抗体可鉴别病毒的2个血清型,血清Ⅰ型和血清Ⅱ型。血清Ⅰ型是鸡源毒株,可分为6个亚型,亚型间交叉率为10%~70%。近年来在免疫标准毒株的疫苗后而免疫失败的鸡群中分离到了变异株和vvIBDV,变异株和vvIBDV对标准毒株疫苗诱导产生的抗体具有耐受力,用标准毒株免疫过的鸡,不能抵抗变异株和vvIBDV株的攻击。这使得IBD的防制更加复杂化。
2 发病特点
2.1 鸡法氏囊病多发在2~15周,在3~6周龄鸡最易感。这主要是本病在法氏囊有功能时才发病,2周龄内的鸡有母源抗体的保护,成年鸡多呈隐性经过,一般认为法氏囊在12周龄时基本萎缩,无功能。
2.2 病鸡是主要传染源、饲料、饮水、粪便、饲养员等能以直接或间接的传播。本病潜伏期为2 d, 3~4 d达到高峰,随后死亡下降,表现为高峰死亡和迅速康复的曲线,病程为7~10 d。如与大肠杆菌病、新城疫、鸡支原体病混合感染时死亡率会更高。
3 症状
最初发现有些鸡啄自己的泄殖腔,病鸡羽毛蓬松,精神委顿,畏寒打堆在一起。腹泻排白色水样稀便,泄殖腔周围的羽毛被粪便污染。病重鸡头垂地,闭眼呈昏睡状态。后期体温降低,腹泻至使鸡严重脱水,最后死亡。
4 病变
法氏囊是IBDV的主要靶器官,另外还会对脾脏、肠腺、盲肠扁桃体、哈德氏腺都有损伤。病死鸡体表和骨骼肌脱水,胸部和腿部肌肉有出血点。初期法氏囊肿大,重量增加,比正常大2~3倍、囊壁增厚,外形呈圆形或椭圆形,充血,表面有条纹色泽变黄呈胶冻状。剖开囊内有黄色黏液,有的囊内有干酪物,囊壁黏膜皱褶上有出血点或弥漫性出血,发病5 d后法氏囊开始萎缩。严重的外观呈紫葡萄状,剖开整个法氏囊严重出血。腺胃和肌胃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肾脏重大,尿酸盐增多,脾脏大表面常有坏死灶。
5 防治措施
5.1 综合防治
IBDV在环境中存活达122 d,所以鸡群发生法氏囊病,出栏后没有对鸡舍做好彻底的消毒。做好鸡舍的消毒工作,首先对鸡舍进行彻底的清扫,用3%的火碱冲洗地面,干燥后,用0.3%过氧乙酸喷洒,再用每平方米甲醛15 mL高锰酸钾7.5 g进行熏蒸,密闭3 d。最后用含碘、氯、季铵盐的消毒液喷洒鸡房。
5.2 免疫方面
5.2.1 提高种鸡的母源抗体,种鸡在经免疫后,可产生较高的抗体水平,可将母源抗体传播给商品代。种鸡要做好基础免疫,还要在18~20周龄和40~42周龄用灭活疫苗颈背部皮下注射0.3 mL/羽。雏鸡可获得较高整齐的母源抗体。
5.2.2 商品代的免疫,雏鸡出壳后,IBD母源抗体以平稳的曲线形式下降,其半衰期为7 d左右。即使母源抗体很高的雏鸡,到了2~3周龄后,其母源抗体也很难在有效的保护鸡免受IBD野毒的感染。根据母源抗体水平确定雏鸡的免疫日龄,
一般情况肉鸡只在14日龄用冻干苗做1次免疫,个别地方在28日龄再做1次。但是这段时间法氏囊病流行严重,因为鸡群抗体参差不齐或处于临界水平,出现了不免不得,一免就得的情况。原来的免疫程序不能有效地控制法氏囊病,如果在20日龄内发病的鸡,3日龄用低毒力活疫苗1倍量滴口。在14日龄用B87毒株活疫苗2倍量饮水。如鸡群在20日龄以后发病,在14日龄用B87毒株活疫苗2倍量饮水,在24日龄在用MB毒株活疫苗2倍量饮水。应用后可以有效的控制法氏囊病的发生。







